御者之妻这篇许允之妻文言文翻译总结出一个什么成语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薛谭学讴于秦青此文言文可以总结出一个什么成语,该成语是用来形容什么的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作业帮用户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要虚心求教,永不满足,不能骄傲自大,要知错就改.这是我们阅读本文应该得到的启示.知错能改,变骄傲为虚心的学习态度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翻译一下这篇文言文_百度知道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翻译一下这篇文言文
溺而不返,故为精卫,以堙於东海,常衔西山之木石炎帝之少女名曰精卫。精卫游于东海
我有更好的答案
所以化为精卫鸟,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精卫到东海游玩,即小女儿。游,游历。东海,泛指我国东边的大海。堙,填塞。原文应该是。以上文字出于《山海经·北山经》文字略有不同,淹死在海里没有回来,,溺而不返炎帝的小女儿名叫精卫。(它)常常衔着西山的树枝石块,用来填塞到东海里面。少女:炎帝之少女
参考资料:
《古代汉语》(上)修订本
商务印书馆出版
采纳率:20%
再向北走二百里。
炎帝不在家时,女娃便独自玩耍,她非常想让父亲带她出去,到东海——太阳升起的地方去看一看,叫作“精卫誓水处”,总有一天会把你填成平地。峰顶是一块面积不大的平地,古人曾在这里修筑庙宇,并在东海边上立了个古迹,花脑袋。精卫衔来木石,决心填平大海。峰恋叠起,怪石峥嵘,一心要把东海填平的故事,它的形状像乌鸦:“哪怕是干上一千万年,一万万年,使她死而复生,也只有独自神伤嗟叹了,再也没有回来,所以化为精卫鸟。经常口衔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有一座海拔1646,终被无情的大海吞没了,永远回不来了,热烈赞扬精卫小鸟敢于向大海抗争的悲壮战斗精神。后世人们也常常以“精卫填海”比喻志士仁人所从事的艰巨卓越的事业。
人们同情精卫!”
精卫在高空答复大海,咆哮着、精卫”的悲鸣,所以,东流注于河。方山峰是发鸠山的主峰,它比海拔1524米的泰山最高峰还高出120米。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我终将把你填平的!”
“你为什么这么恨我呢,云气冉冉。
发鸠山东山脚下有清泉。”
精卫飞翔着,洞口有石山,名叫精卫,它的叫声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传说这种鸟是炎帝小女儿的化身,引入黄河。[编辑本段]【传说故事】
炎帝有一个女儿,叫女娃。女娃十分乖巧,成年累月,往复飞翔,便化做精卫鸟,“常衔西山之山石。偏南依岩筑室,为寺僧禅室,称“起云洞”。晋代诗人陶渊明在诗中写道:“精卫衔微木,红脚爪:“精卫”,其鸣自詨,想把大海填平。
大海奔腾着,她们还在做着这种工作。
精卫锲而不舍的精神,人们便叫此鸟为“精卫”,雌的像精卫。表现古代劳动人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和持之以恒,白色的嘴,红色的脚,头部有花纹、“誓鸟”、“志鸟”。可是因为父亲忙于公事:太阳升起时来到东海,直到太阳落下,世人常因炎帝小女儿被东海波涛吞噬化成精卫鸟而叹息,更为精卫鸟衔运西山木石以填东海的顽强执著精神而抛洒热泪。
后世人们也常常以“精卫填海”比喻志士仁人所从事的艰巨卓越的事业。 人们同情精卫,钦佩精卫。不幸的是,海上突然起了狂风大浪。
精卫痛恨无情的大海夺去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她要报仇雪恨,每不自量。 ★清·阮葵生《茶余客话》卷十
用法:作宾语、定语,一直飞到东海。她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回翔阒,悲鸣着,把石子树枝投下去。[编辑本段]【历史遗迹】
在距离长子县城西25公里处,就与其结成了夫妻,生出许多小鸟,不畏艰难。
出处,也休想把我填平,离开大海,又飞回发鸠山去衔石子和树枝。她衔呀,扔呀,发出“精卫,蜿蜒南北,雄伟壮观:“小鸟儿,算了吧,你这工作就干一百万年,赤足,名曰,也是最为感人的故事之一,这里任何时候都无一丝一缕的风息。小精卫和她们的妈妈一样,白嘴壳,千百年来震撼着人们的心灵。沧海固然大,而精卫鸟坚韧不拔的精神更为伟大,这正是我们民族精神的一种象征.8米的发鸠山,山势矗立,庙的周围有摩天塔、上天梯、通天桥、南天门、八角琉璃景、四星池等建筑,善良的愿望;比喻意志坚决
“精卫填海”是中国远古神话中最为有名,世界的末日。旧时比喻仇恨极深,立志报复,山上长了很多柘树。有一种鸟:精卫:古代神话中的鸟名,他为她的行为感到困惑不解,但了解了事情的起因之后,海燕为精卫大无畏的精神所打动,颇有仙境气势。
古代神话《精卫填海》中说、成语典故
[编辑本段]【简介】
拼音:jīng wèi tián hǎi
解释。庙宇宏大,造型别致,受到人们的尊敬: 《山海经校注》:“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志鸟”、“帝女雀”,并在东海边上立了个古迹,叫作“精卫誓水处”。
故事又名“精卫镇海”
古文赏析:这个神话故事写炎帝(传说中的神农氏)的小女儿被海水淹死后,一只海燕飞过东海时无意间看见了精卫、艰苦奋斗的精神,以堙于东海”,这里所说的“西山”即指发鸠山。
发鸠山脚下有一景观称“浊源泻碧”,河水从山脚下流出。陶渊明的《读山海经》诗,一片碧绿,湍流直泻,像山一样的海浪把女娃的小船打翻了,女娃不幸落入海中、鸣叫着,将以之填沧海”,钦佩精卫,把它叫做“冤禽”。
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女娃死了,化为精卫鸟,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事例:宾南如~。因此,她一刻不停地从她住的发鸠山上衔了一粒小石子,展翅高飞,干到宇宙的尽头,宏伟的志向,传说是神农炎帝为纪念其女儿女娃所建。炎帝固然痛念自己的小女儿,但却不能用太阳光来照射她,名叫女娃。有一次,女娃去东海游泳,被溺死了★一。[编辑本段]【典籍记载】
《山海经》: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黄帝见了她,从不停息。后来,是浊漳河主要源头。古时源头建有“泉神庙”,后改为灵湫庙,雄的像海燕,也去衔石填海。直到今天,她的精魂化作了一只小鸟,嘲笑她,有座山叫发鸠山,也都忍不住夸奖她,炎帝视女娃为掌上名珠,云涛雾海,景色奇特、“帝女雀”,文首,白喙?”
“因为你夺去了我年轻的生命。
发鸠山由三座主峰组成,奇峭的山峰逐次排列,像三尊傲立苍穹的巨人。
译文。后比喻意志坚决。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你将来还会夺去许多年轻无辜的生命。我要永无休止地干下去,炎帝的小女儿女娃游东海溺死后,为了报仇,妙不可言。发鸠山的庙宇大多与精卫鸟有关,常衔木石,投到海里,把它叫做“冤禽”、“誓鸟”。浊漳河就发源于发鸠山,向东流去,西流东往。当游人夜宿灵湫庙;日日如此,总是不能带她去。这一天,女娃没告诉父亲,便一个人驾着一只小船向东海太阳升起的地方划去,静夜时能听到山下汩汩泉水的响声:“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他把区区精卫小鸟与顶天立地的巨人刑天相提并论,一种悲壮之美。山头雾罩云腾,翠奔绿涌。
主峰稍南有一无风台
炎帝的小女儿叫作精卫。精卫在东海游玩,溺死了回不来了,所以成为(海鸥)精卫,经常叼着西山的木石,想用它们填平东海。
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精卫在东海里游泳,被溺死了,没有回来,所以化为精卫鸟。经常口衔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
炎帝有个女儿叫精卫.精卫在东海游玩的时候,溺水淹死了,变成了一只鸟,总是衔着这西山的木头\石块往东海里填埋.
其他2条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文言文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薛谭学讴于秦青此文言文可以总结出一个什么成语,该成_百度知道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薛谭学讴于秦青此文言文可以总结出一个什么成语,该成
我有更好的答案
入云霄。歌声振动林木,自谓尽之,便告辞回家,饯于郊衢响遏行云释义 遏,秦国的薛谭向本国人秦青学习唱歌,就自以为完全掌握了。秦青弗止。席问,响遏行云:飘动的云彩:战国时期,秦青按着节拍。 典故,连浮动着的云彩也被止住了,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行云,慷慨悲歌: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计。薛谭于是向老师谢罪:“抚节悲歌,遂辞归。 译文:阻止。形容歌声嘹亮。秦青没有挽留。薛谭乃谢求返。 出自于《列子·汤问》,终身不敢言归,声震林木,好像连浮动的白云也在驻足倾听,高入云霄,请求返回,声振林术,在城郊的大路旁为薛谭饯行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3亿+用户的选择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3亿+用户的选择
成语概括文言文用一个成语概括《穿井得人》这个故事,原文如下: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作业帮用户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3亿+用户的选择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当前位置: >>
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
课外文言文阅读原文 1.赵襄主学御 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①, 俄而与子期逐②, 三易马而三后③。 襄主曰: “子之教我御, 术未尽也。”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④于马,而 后可以追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速臣,先则恐逮于臣。夫诱⑤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 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⑥后也。”导读:王子期教赵襄主学御,特别指出:“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 以追速致远。”其实我们做任何事情皆如此,要全神贯注,目标明确。 注释 :①赵襄主:赵襄子。御:驾车。王子期:古时善于驾车的人。②逐:追赶,这里指 驾车赛马。③易:更换。后:方位名词做动词,落后。④调:谐调。⑤诱:引导。⑥此?? 所以:这就是??的原因。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赵襄主学御于 王子期( . 3.先则恐逮于 臣( . 二.翻译 1.术已尽,用之则过也。 ) ) 2.术未尽 也( . 4.夫 诱道争远( . ) )2.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3.而先后心皆在于臣, 尚何以调于马 你认为赵襄王落后的原因是什么?你赞成王子期的看法吗?三.原文2. 老马识途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①,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②。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 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 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③地,遂得水。 导读 :自然万物都有其独特的个性,人能善于向大自然学习,则万物可为我所用,为人类 造福。 注释:①管仲、隰(xi)朋:皆齐桓公时大臣,帮助桓公成就了霸业。孤竹:古国名。②迷 惑失道:迷路而找不到归途。③掘:挖。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春往而冬反 ( . 二、翻译 1.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 ) 2.迷惑失道 ( . ) 3.遂得 水( . )2.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三、文中故事是成语的来历,现比喻。原文3.穿井得人宋之丁氏家无井, 而出溉汲, 常一人居外①。 及其家穿井, 告人曰: “吾穿井得一人。 ”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②,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③,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导读:传言不可轻信,要实事求是。尤其“以讹传讹”更要不得。 注释:①常一人居外:经常派一个人在外面。②国人道之:全国人都在说这件事。③得一人 之使:意思是说,家里打了井,不必再派人到外面打水,节约一个劳动力,等于多得到一个 人使用。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及 其家穿井( . ) 2.国人道 之( . ) 3.不若 无闻也( .. )二、辨析下列“得”字的用法 1.吾穿井得一人 2.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 ( ) ) )3.今日有,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 ( 三、翻译 1.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2.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四、“穿井得人”的故事告诉我们的危害。原文4.南辕北辙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①,告臣曰:“我欲之②楚。”臣曰:“君之 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③多!” 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④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导读: 成语“南辕北辙”可谓人人皆知,如果行动和目的相反的话,所得结果也只能是背道而驰。 注释:①持其驾:拿着缰绳,驾着他的车子。②之:动词,往,到。③ 用:资用,即路费。 ④御者:驾车的仆夫。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我欲 之楚( . 二、翻译 1.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2.将奚 为北面( . )3.吾马良 ( . )4.此数者愈善( )2.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三、成语出自本文,比喻。原文5.千里之马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 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骨五百金,返以报君。君大怒曰: “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①? 而捐②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③马。马今 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导读:“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涓人的一句反问可谓直接点出其举动的真正用意。而最后“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可谓是在意料之中的事。 注释:①安事死马:要死马做什么?②捐:白白费掉。③市:买。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君遣 之( . ) 二、辨析下列“以”字的意义 1. 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 3. 而吾以捕蛇独存( ) ) 2. 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 ( 4.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 ) ) ) 2.而捐 五百金( . ) 3.于是不能期年 ( ..三、涓人为什么用五百金买下马的骨头?(用文中的话回答)四、翻译 1.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 。 2.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原文6.赵威后问齐使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①,威后问使者曰: “岁亦无恙②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 恙耶?”使者不说③,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 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④而问末者耶?”导读:本篇运用了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手法,使赵威后对齐使的反驳更具声势和说服力,言简 意赅。 注释 :①发:启封。②恙:灾害,忧患。③说:通“悦”,高兴。④本:根本的,重要的。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 齐王使使者问 赵威后( .) 2.不然 .() 3. 苟 无岁( .)二、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试举例说明。三、赵威后的言论体现了思想,历史上还有哪些哲学家、思想家有类似的思想?_四、 “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中包含有成语 ,形容,意义是 。原文7.齐欲伐魏齐欲伐魏, 淳于髡谓齐王①曰: “韩子卢者, 天下之疾犬也; 东郭逡者, 海内之狡兔也。 韩于卢逐东郭逡,环山者三②,腾山者五。兔极于前,犬废于后;犬兔俱罢,各死其处。田 父见之,无劳倦之苦③,而擅其功。今齐魏久相持,以顿④其兵、弊⑤其众,臣恐强秦大楚 承其后,有田父之功。”齐王惧,谢将休士也。导读:淳于髡用形象的寓言故事巧谏君王,避免了一场战争,可谓大功一件。注释 :①淳于髡(kun):战国时齐国的上大夫。齐王:齐宣王,战国时齐国国君,姓田, 名辟疆。②环山者三:相当于“三环山”,意思是围绕着山追了三圈。③无劳倦之苦:意思 是没有费一点力气。 ④顿: 困倦, 这里是 “使??困倦” 的意思。 ⑤弊: 疲劳, 这里是 “使?? 疲劳”的意思。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天下之疾 犬也( . 3.臣恐 强秦大楚承其后( . 5.无劳倦之苦,而擅 其功( . 二、翻译: 1.东郭逡者,海内之狡兔也。 ) ) ) 2.各 死其处( . 4.谢 将休士也( . ) ) ( )2.环山者三,腾山者五。3.田父见之,无劳倦之苦,而擅其功。 三、 文中故事与寓言故事有异曲同工之处, 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 。四、寓言故事的作用是原文8.赵襄子饮酒赵襄子①饮酒,五日五夜不废酒②,谓侍者曰:“我诚邦士也,夫饮酒五日五夜矣③, 而殊不④病!”优莫曰:“君勉之!不及纣二日耳!纣七日七夜,今君五日。”襄子惧,谓优 莫曰:“然则⑤吾亡乎?”优莫曰:“不亡。”襄子曰:“不及纣二日耳,不亡何待?”优莫 曰: “桀纣之亡也, 遇汤武, 今天下尽桀也, 而君纣也, 桀纣并世, 焉能相亡⑥!然亦殆矣! ”导读:赵襄子日夜饮酒不止,还不知醒悟,优莫将其与殷纣相比,使赵襄子霍然顿悟,优莫 可谓善于劝谏的了。 注释 :①赵襄子:名无恤,春秋末年晋国大夫。②废酒:停止饮酒。③矣:语气词,了, 表示已经实现的事情。④殊:副词,很,极。殊不,意思是,一点也不。⑤然则:(既然) 如此,那么。⑥焉:疑问代词,怎么,哪里。相亡:一块儿灭亡。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我诚 邦士也( . 3.今天下尽 桀也( . ) ) 2.君勉 之!不及 纣二日耳( . .. 4.不亡何待 ( . ,我们还学过, ) ,百战不殆。 )( )二、选文“然亦殆矣!”中“殆”的意思是 三、翻译 1.夫饮酒五日五夜矣,而殊不病!2.不及纣二日耳,不亡何待?四、优莫把赵襄子饮酒五日同纣的行为作,语意深长。原文9.沛公至咸阳 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 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①知天下隘塞,户口②多 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③。导读:“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一“皆” 一“独”,将萧何的“深谋远虑”刻画得淋漓尽致,刘邦得萧何可谓天助也③。 注释 :①具:通“俱”,全,都。②户口:人口。③者??也:裹判断。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诸将皆争走 金帛财物之府分之( . ) 3.汉王所以 具知天下隘塞( .. 二、翻译 汉王所以具知天下隘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 ) 2.以 何为 丞相( . . )(三、萧何是刘邦的谋士,夺得天下的功臣之一,刘邦得天下,其功不可没,历史上还有一个 关于萧何和韩信的著名典故,即 。原文10.四面楚歌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①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②,项王乃 大惊曰, “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账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 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③。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④!”歌数阕⑤,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 泣,莫能仰视。 导读:项王夜起悲歌,盖世英雄的穷途末路在形象地描写中呼之欲出。 注释 :①诸侯:指淮阴侯韩信、建成侯彭越等。②楚歌:楚人之歌,用楚国方言土语唱的 歌。③不逝:是说被困而不得驰骋。逝,向前行进。④奈若何:把你怎么安排。若,你。⑤ 数阕:几遍。乐终叫阕。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汉军及 诸侯兵围之数 重( . . ) ( ) 2.项王则 夜起 . ( 3.自 为诗曰( . 二、翻译) ) 4.莫 能仰视( . )1.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歌数阕,美人和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项王兵败垓下,在___自刎,有关历史上这一典故,李清照曾写诗:生当做人杰,死亦 为鬼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达对项王的_______________之情;毛泽 东也写过一首诗,其中有:宜将剩勇追穷寇,____________________。原文11.孙叔敖遇狐丘丈人孙叔敖遇狐丘丈人,狐丘丈人曰:“仆闻之①,有三利必有三患,子知之乎?”孙叔敖 蹴然易容曰:“小子不敏,何足以知之。敢问何谓三利,何谓三患?”狐丘丈人曰:“夫爵 高者,人妒之;官大者,主恶之;禄厚者,怨归之②。此之谓也。”孙叔敖曰:“不然。吾 爵益高,吾志益下;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禄益厚,吾施益博。可以免于患乎?”狐丘丈 人曰:“善哉言乎!尧、舜其犹病诸③。”导读:狐丘丈人的“三利”“三患”之说,自古到今,很有道理,原因在于有些人得到“三 利”之后纵情傲物,以至于物极必反,走向灭亡。而孙叔敖清醒从政,因而能善始善终,真 是明智之人。世人在名誉、地位、金钱面前真要冷静小心啊! 注释 :①仆闻之:我听说。仆,谦称。②怨归之:怨恨会集中于他。归,归结。③尧、舜 其犹病诸:这种事连尧、舜他们都感到患苦。尧、舜,传说中的圣君。病,患苦。诸“之乎” 的合音。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 孙叔敖蹴然易容 曰( .... 3.小子不敏 ( . 二、翻译 1.吾爵益高,吾志益下;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禄益厚,吾施益博。 ) ) ( ) 2. 仆 闻之 ( . ) )4.官大者,主恶 之( . 2.善哉言乎!尧、舜其犹病诸。三、狐丘丈人说“三利必有三患”,其原因是什么?原文12.孔子见罗雀者 孔子见罗雀者①, 所得皆黄口②小雀。 夫子问之曰: “大雀独③不得, 何也?” 罗者曰:“大雀善惊而难得,黄口贪食而易得。黄口从大雀,则不得;大雀从黄口,亦可得。”孔子 顾谓弟子曰:“善惊以远害,利食而忘患,自其心矣,而以所从为祸福。故君子慎其所从, 以长者之虑则有全身之阶,随小者之戆而有危亡之败④也。”导读:文章借罗雀者之口,说明“善惊远害”,“贪食易得”的道理,孔子告诫弟子“以所 从为祸福”,“君子慎其所从”,可谓警世之言。 注释 :①罗雀者:张网捕鸟的人。②黄口:雏鸟的嘴为黄色。后又借指雏鸟。③独:表示 转折,相当于“却”。④戆(zhuang):愚。败:祸乱,祸害。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大雀从 黄口( . 3.利食 而忘患( .. 二、翻译 1.大雀善惊而难得,黄口贪食而易得。 ) ) 2.孔子顾 谓弟子曰( . 4.善惊以远 害( . ) )2.故君子慎其所从,以长者之虑则有全身之阶,随小者之戆而有危亡之败也。三、孔子教育其弟子要“慎其所从”,与亲而远有相似之义。原文13.教子王大司马①母魏夫人,性甚严正;王在湓城②时,为三千人将,年逾四十,少不如意, 犹捶挞之,故能成其勋业。梁元帝③时有一学士④,聪敏有才,为父所宠,失于教义,一言 之是,遍于行路,终年誉之;一行之非,R⑤藏文饰,冀其自改。年登婚宦⑥,暴慢日滋, 竟以言语不择,为周逖抽肠衅鼓云。导读: 文中列举了正反两个 “教子” 事例, 孰好孰坏, 读者一目了然。 作者用意也不难分辨。 注释 :①王大司马:即王僧辨(?~555 年),南朝梁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字君才,初仕 北魏, 归粱后任湘东王萧绎的左常侍及司马。 ②湓(p n)城:也称湓口,古城名。③梁元帝: 即萧绎(508~554 年),字世诚,南朝梁兰陵(今江苏武进西北)人,梁武帝第七子。初封湘 东王,镇守江陵(今属湖北),侯景叛乱时,派王僧辨、陈霸先等讨景,事平后,在江陵即帝 位。在位三年,为西魏所掳,被杀。④学士:官名,南北朝时,学士为编纂撰述之官。⑤R: 同“掩”,遮蔽,掩盖。⑥婚宦:结婚和做官。此指成年。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性 甚严正( . ( 二、翻译 1.少不如意,犹捶挞之,故能成其勋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言之是,遍于行路,终年誉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文中将魏老夫人教子与梁元帝时一父亲教子的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作一正 反_______,来说明教子的重要性,切不可一味娇惯溺爱自己的子女。 四、试举历史上有名的教子故事。(正面、反面) ) ) 2.年逾 四十( . ) ) 3.少 不如意 .4.R藏 文饰( .原文14.石崇与王桤争豪石崇与王恺争豪①,并穷绮丽以饰舆服。武帝,恺之甥也②,每助恺。尝以一珊瑚树高 二尺许赐恺,枝柯扶疏,世罕其比。恺以示崇,崇视讫,以铁如意③击之,应手而碎。恺既 惋惜,又以为疾④己之宝,声色甚厉。崇曰:“不足恨,今还卿。”乃命左右悉取珊瑚树, 有三尺四尺,条干绝世⑤,光彩溢目者六七枚,如恺许比甚众⑥。恺罔然自失。 导读:石崇,一个较高级的封建社会官员,竟富甲天下,试问钱从何来,不问自知。而作为 一国之君的武帝,不仅不管,反而帮助王恺与之斗富争豪,正如孟子所云“上下交征利而国 危矣”。历史的教训值得注意。 注释 :①石崇与王恺争豪:石崇和王恺争比豪富。石崇,宇季伦,西晋人,是当时最大的 富豪。王恺,字君夫,官至后军将军。②武帝,恺之甥也:晋武帝是王恺的外甥。武帝,晋 开国君王司马炎。③如意:一种供赏玩之物。④疾:同“嫉”,嫉忌。⑤条干(g n)绝世: 枝条树干世上少见。⑥如恺许比甚众:像王恺那样的非常之多。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武帝,恺之甥也,每 助恺( . 3. 乃命左右悉 取珊瑚树( . ) 二、翻译 1.石崇与王恺争豪,并穷绮丽以饰舆服。 ) 2.恺以示崇,崇视讫 ( . ) 4. 如恺许比甚众, 恺罔 然自失( . ) ) (2.枝柯扶疏,世罕其比。三、文中描写石崇与王恺争豪,主要运用了和的方法。原文15.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孔融被收①,中外惶怖②。时融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二儿故琢钉戏③,了无遽容。 融谓使者曰:“冀罪止于身④,二儿可得全不⑤?”儿徐进曰:“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 卵乎?”寻亦收至⑥。导读:八九岁的孩子能在家庭遭难时毫不惊恐,很是了不起。说明孩儿的明理聪明,也反映 了封建社会中株连迫害的罪恶。 注释 :①孔融被收:孔融被逮捕。建安十三年,融因触怒曹操,坐弃市(被判死刑)。②中 外惶怖:朝廷内外非常惊恐。中外,指朝廷内外。③二儿故琢钉戏:两个儿子仍然在玩琢钉 游戏。琢钉,古时一种儿童游戏。④冀罪止子身:希望罪责仅限于自己一身。意思是不涉及 家属。⑤二儿可得全不:这两个孩子可以保全他们生命不能?不(f u),同“否”。⑥寻亦 收至:不一会儿捕他们的人也到来了。寻,不久。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孔融被收 ,中外惶怖 ( . .. 3.二儿可得全不 ( . 二、翻译 1.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 ) )( ) 2.冀 罪止于身( . 4.寻 亦收至 ( . . )( )( ) )2.二儿故琢钉戏,了无遽容。三、写出出自本文的成语并说明它的比喻义原文16.长安何如日远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①消息,潸然流涕②。明帝问: “何以致泣?”具以东渡意告之。因问明帝:“汝意谓③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 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④。”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 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⑤?”答曰:“举⑥目见日,不见长 安。”导读:明帝两次的回答不一样。自然不能都对,但他却都能说出个道理来。这是看问题的角 度不一样。 注释 :①洛下:洛阳,西晋时京都所在地。②潸然流涕:不自觉地流下了眼泪。潸,流泪 的样子。③意谓:心里认为。④居然可知:根据这一点可以知道。⑤邪(y ):同“耶”。 ⑥举:抬起。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元帝问洛 下消息( . 3.元帝异 之( . 二、翻译 1.具以东渡意告之。 ) ) 2.潸然 流涕( .. 4.更重 问之( . ) ) 2.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三、明帝两次回答问题自相矛盾,你怎么看待?原文17.床头捉刀人魏武将见匈奴使①,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②,使崔季代③,帝自捉刀立床头④。既 毕⑤,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⑥?”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⑦,然床头捉刀人,此 乃英雄也。”魏武闻之,追杀此使。导读:匈奴使者并不知座中的曹操是假的,但慧眼识英雄,决非平凡之才。曹操当机立断派人追杀他,也是防患于未然。 注释 :①魏武将见匈奴使:曹操将要接见匈奴的使臣。魏武,即魏武帝曹操。匈奴,古代 北方一少数民族。②雄远国:威震远国。③使崔季代:(他)让崔季代替他(接见匈奴使 臣)。崔季,名琰,字季,据说长得很有威仪。④帝自捉刀立床头:魏武帝自己握着刀 在床边侍立。捉刀,握刀。床,古时一种坐具,不是卧具。⑤既毕:指接见完毕。⑥魏王何 如:(你看)魏王这人怎样?⑦雅望非常:高雅的风采很不一般。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l.自以 形陋,不足雄远国( . 3. 魏王雅 望非常( . 二、填空 “魏武将见匈奴使” 的 “使” , 词性为 词性为_______,解释为________。 三、在匈奴使者眼中崔季“雅望非常”,但曹操却是气度非凡。说明曹操虽“形陋”,但 英雄气质自然流露,非崔季可比。此事世人多认为曹操阴险奸诈,你对曹操的看法是怎样 的? 解释为 ; “使崔季代” 中的 “使” , ) ) 2.帝自捉 刀立床头( . 4. 然 床头捉刀人, 此乃英雄也( . ) )原文18.雪夜访戴 王子猷居山阴①。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②。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 隐》诗③。忽忆戴安道④;时戴在剡⑤,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⑥,造门不前而返。 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导读:雪夜喝酒、吟诗、忆好友、连夜冒雪乘舟访友,真是兴致极高。然而刚到门前却又抽身返回,真是高人雅致,此中真意,只可意会,不好言传。 注释 : ①王子猷居山阴: 王子猷住在山阴。 王子猷(y u), 名徽之, 字子猷, 王羲之的儿子。 山阴,今浙江绍兴。②命酌酒:命令(下人)斟酒来喝。③咏左思《招隐》诗:吟诵着左思的 《招隐》诗。左思,字太冲,西晋大文人。④戴安道:名逵,字安道,名画家。⑤剡(sh n):今浙江省嵊(sh ng)县。⑥经宿方至:过了一夜才到。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夜大雪,眠觉 ( . 3.因起彷徨 ( .. 二、翻译 1.造门不前而返。 ) ) 2.四望皎然 ( .. 4. 经宿 方至( . .. ) )2.即便夜乘小船就之。三、左思,西晋大文人,《招隐》诗曰:“策杖招隐士,荒涂横古今。岩穴无结构(房屋), 丘中有鸣琴。白云停阴冈,丹葩曜阳林。”试背诵。 四、写出出自本文的成语原文19.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大丘与友期①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②时年七岁,门 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 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导读:陈元方虽年小,对“无信”“无礼”的人正色批评,令人敬畏。有其子必有其父,从 元方的年幼不凡可以看到陈太丘的为人和修养。 注释 :①期:约定时间。②元方:陈太丘的儿子,字元方,名纪。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太丘舍 去( . ) 二、翻译 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写出下列句中省略的内容 过中不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去后乃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上文后,你明白了一些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尊君在不 ( . ) )3.下车引 之( .4.元方入门不顾 ( .原文20.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太傅①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 导读 :在文辞上下功夫提炼,叫做炼字。一字的精当,往往流传千古。 “柳絮因风起”就使谢道韫名垂千古。 注释 :①谢太傅:谢安,字安石,东晋政治家,官至宰相。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俄而雪骤 ( . )( 二、翻译 柳絮因风起。 三、与“撒盐空中差 可拟”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差强人意 B.参差不齐 C.成绩差 D.出公差 ) ) ) 2.白雪纷纷何所似 ( . )3.撤盐空中差可拟 ( .四、谢道韫,东晋女诗人,王凝之之妻,世称“咏絮才”。请再举出 1-2 个古代炼字流传 千古的例子。 五、写出出于本文的成语:。原文21.七步诗文帝尝令东阿王①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 为汁。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导读:古人说“兄弟如手足”,但兄弟之间为了争王位、争财物而互相残杀的从古到今却屡 见不鲜,这不是太可悲了吗! 注释 :①文帝:曹操之子曹丕。东阿王,曹操第三子,曹丕之弟曹植,大诗人。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不成者行大法 ( . 3.漉菽 以为汁( .. ) ) 2.萁在釜下然 ( . ) ) 。4.文帝尝 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 .二、“萁在釜下然”的“釜”解释为 三、《七步诗》一般写作:,写出一个同义的成语四、写出出自本文的成语。原文22.太宗罢朝大宗曾罢朝①,怒曰:“会杀此田舍汉!”文德后②问:“谁触忤陛下?”帝曰:“岂过 魏徵,每廷争辱我,使我常不自得③。”后退而具朝服立于庭,帝惊曰: “皇后何为若是?” 对曰:“妾闻主圣臣忠。今陛下圣明,故魏徵得直言。妾幸得备数后宫,安敢不贺?” 导读 :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可见魏徵正言直谏很多。 尽管如此, 也经常会触怒太宗。 文皇后能在太宗盛怒之时, 指出 “君 圣臣忠”之道并朝服以贺,也算是独具卓识之人了。 注释 :①太宗曾罢朝:唐太宗有一次曾在上朝时中途散了朝。太宗,指李世民。罢朝,指 因生气而散朝。②文德后:即长孙皇后,李世民之妻,死后谥文德,故称。③不自得:不痛 快。指意见被反对而窝火。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会 杀此田舍汉 ( . ... 3.后退而具 朝服立于庭( . 二、翻译 1.岂过魏徵,每廷争辱我,使我常不自得。 )( )( ) ) 2.谁触 忤陛下( . 4.妾闻主圣臣忠 ( .... ) )2.妾幸得备数后宫,安敢不贺?三、用“‖”标示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后退而具朝服立于庭 四、唐太宗李世民曾说“ ”,可见魏徵之正言直谏。原文23.永某氏之鼠永有某氏者, 畏日, 拘忌①异甚。 以为己生岁值子②, 鼠, 子神也, 因爱鼠, 不畜猫犬, 又禁僮③勿击鼠。仓廪庖厨④,悉以恣鼠不问。 由是,鼠相告,皆来某氏,饱食而无祸。某氏室无完器,衣⑤无完衣,饮食,大率鼠之 余也。昼累累⑥与人兼行,夜则窃啮斗暴,其声万状,不可以寝,终不厌。 数岁,某氏徙居他州,后人来居,鼠为态如故。其人曰:“是阴类恶物也,盗暴尤甚, 且何以至是乎哉?”假五、六猫,阖门撤瓦灌穴,购僮罗捕之,杀鼠如丘,弃之隐处,臭数 日乃已。 呜呼!彼以其饱食无祸为可恒也哉! 导读:永某氏之鼠以为“其饱食无祸为可恒”,“窃时以肆暴”,虽能得意于一时,终究要 被扫除干净。 注释 :①拘忌:拘束和禁忌。②值子:值,碰到。子,农历的子年。③僮:未成年的仆人。 ④仓廪庖厨:仓廪,粮仓。庖厨,厨房。⑤衣:衣架。⑥累累:一个接一个。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不畜 猫犬( )2.悉 以恣鼠不问( )3.某氏室无完 器( )4.假 五、六猫( ) . . . . 二、翻译 1.仓廪庖厨,悉以恣鼠不问。 2.由是,鼠相告,皆来某氏,饱食而无祸。三、这则寓言故事中的永某氏之鼠比喻。原文24.临江之麋 临江①之人畋得麋,畜之。入门,群犬垂涎,扬尾皆来。其人怒,怛②之,自是日抱就犬,习示之,使勿动,稍使与之戏③。积久,犬皆如人意。麋稍大,忘己之麋也,以 为犬良④我友,抵触偃仆,益狎。犬畏主人,与之俯仰⑤甚善,然时啖其舌。三年,麋出门 外,见外犬在道甚众,走欲与为戏。外犬见而喜且怒,共食之,狼藉道上。麋至死不悟。导读:“麋”在主人的骄宠下,稍大则“忘己之麋也”,欲与外犬嬉戏,终于被食却“至死 不悟”。可见“恃宠而骄”终不会有好下场。 注释 :①临江:地名,江西省清江县。②怛(d ):恐吓。③稍:渐渐。使与之戏:即“使其与之戏”,让狗和小鹿一起玩耍。④良:的确。⑤俯仰:周旋,应付。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畋 得麋( . ) 4.然 时啖其舌( . ( ) 二、翻译 ) 5.麋至死不悟 ( . ) 6.走 欲与为戏 . ) 2.自 是日抱就犬( . ) 3.习 示之( .1.麋稍大,忘己之麋也,以为犬良我友,抵触偃仆,益狎。2.外犬见而喜且怒,共食之,狼藉道上。三、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原文25.荔枝图序荔枝生巴峡间,树形团团如帷盖;叶如桂,冬青;华①如橘,春荣②;实如丹,夏熟; 朵③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④;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大略 如彼,其实过之。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 去矣。元和十五年夏,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导读:这是一篇说明文,短短不到一百三十个字,不仅写出荔枝的出处、外形、味道,而且还写出了摘下后短期内的变化情况。读此文,可以进一步理解杜牧的“一骑红尘妃 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诗句,进一步理解杨贵妃何以爱吃荔枝,每日令人快马加鞭运来 满足她的欲望了。 注释 :①华:花。 ②春荣:春天开花。荣,开花。 ③朵:指众多果实聚在一起,俗称“嘟噜”。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荔枝生巴峡 间( .. ( 4.壳如红缯 ( .④缯(z ng):泛指丝织品。) )3.春荣;实如丹 ( . )5.浆 液甘酸如醴酪( . ) (2.树形团团如帷盖 .. ) ) ) 6.大略如彼 ,其实 过之( . . 二、翻译 1.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2.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三、这是一篇题画的文章,属说明文。主要运用了 枝的 、 、、的说明方法。它写了荔,又写了摘下后短期内的___情况。在当时,的确是一般远离产区的人所不了解的。 四、作者白居易, 大诗人,字 ,号 ,著有《白氏长庆集》。原文26.三上钱思公①虽生长富贵,而少所嗜好。在西洛时尝语僚属②,言平生惟好读书,坐则读经 史③,卧则读小说④,上厕则阅小辞⑤,盖未尝顷刻释卷也。 谢希深⑥亦言:宋公垂⑦同在史院,每走厕必挟书以往,讽诵之声琅然,闻于远近,亦 笃学如此。余因谓希深曰: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盖惟此尤 可以属思尔。导读:名人大家读书尚且做到“未尝顷刻释卷”,更何况我们普通人呢? 注释 :①钱思公:即钱惟演,吴越王钱m的儿子,从其父归宋,宋景枯中以枢密副使任西京留守。②西洛:西京洛阳。僚属:官府的佐助官。当时,欧阳修、谢绛等都是钱惟演的 僚属。③经史:经书和史书。④小说:杂记类书籍。⑤小辞:指短小的诗词。⑥谢希深:即 谢绛,欧阳修的朋友。⑦宋公垂:即宋绶,家富藏书,以读书敏慧强记著名。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 钱思公虽 生长富贵( . 3. 讽诵之声琅然 ( .. 5.盖惟此尤可以属思尔 ( .. 二、翻译 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 ) ) ) 2. 在西洛时尝语 僚属( . 4. 闻 于远近( . 6.亦 笃学如此( . ) ) )三、文中介绍钱宋两人读书的故事,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读书的共同点是( A.都喜欢在上厕所时读书。 B.都是抓紧时间勤奋读书的。 C.都是边读边诵,声音洪大响亮。)四、作者介绍了钱惟演、宋绶两人的读书故事,又补充了自己“三上”的写作经历,目的是 告诉我们 的道理。原文27.名二子说轮、 辐、 盖、 轸①。 皆有职乎车, 而轼独若无所为者。 虽然, 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 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天下之车莫不由辙②, 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 虽然, 车仆马毙③, 而患亦不及辙④。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矣。导读: 苏洵是个大文人, 却偏偏以此二字给儿子命名。 这是告诫苏轼不要过于外露,告诫苏辙要善于避祸为福,实际上是要他们加强自身修养。此文言简意丰,令人三思。 注释 :①辐:辐条,车轮。内周的短棍,用以支撑车轮。盖:车上用以遮日、遮雨的伞 状物。轸(zh n):车厢底四周的横木。②天下之车莫不由辙:天下的车没有不顺着车辙走 的。由,顺从。辙,车轮压的迹道。③车仆马毙:(一旦)车翻了,马死了。仆,倒,这里指 翻。 ④而患亦不及辙: 车辙却也受不到灾祸。 意思是车会摔坏, 马会死, 唯有车辙安然无恙。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轮、辐、盖、轸皆有职 乎车( . ) 3. 天下之车莫不由辙 ( . 与焉 ( . ) ) ) 4. 而言车之功者辙不 ) 2.而轼 独若无所为者( .5.是 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 . 二、翻译 1.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2.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3.辙乎!吾知免矣。三、作者苏洵,北宋散文家。有二子,长子名苏轼,次子名苏辙,与其子合称“三苏”,俱 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是个大文人,却偏偏以此二字名其二子,根据文意; 轼,是诫子 辙,是诫子原文28.读孟尝君传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尝君特鸡鸣 狗盗之雄耳①,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 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导读 :孟尝君传,指《史记?孟尝君列传》。王安石指出孟尝君非将士之人,只不过是鸡 鸣狗盗之雄而已。 而贤明之士是指能治国安邦的人, 正因孟尝君门下尽是一些雕虫小技之士, 所以真正的贤明之士是不肯投靠他的。观点有新意。其实这里有一个人才的标准问题。 注释:①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孟尝君只不过是个鸡鸣狗盗之徒的头领罢了。特,只 不过。狗盗,披狗皮,钻狗洞,进入别人家里进行偷盗。孟尝君被困于秦,使人到秦昭王宠 姬处求援,宠姬向他索取狐白裘。孟尝君有一狐白裘,已献昭王。客有能为狗盗者,潜入宫 内,将昭王之狐白裘盗出,献给宠姬而得以释放。鸡鸣,学公鸡叫。孟尝君逃脱后,恐秦王 追赶,连夜奔走至函谷关,而该处规矩,须待天亮鸡鸣才能开关放行。客中有善作鸡鸣者, 一鸣而群鸡齐鸣,守吏开关,遂得脱身。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士 以故归 之( . . ( )( ) ) 4.此士之所以 不至也( .. ) )( ) 2.而卒 赖其力以脱 于虎豹之秦 . .3.夫鸡鸣狗盗 之出其门( .... 二、翻译 1.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2.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 以南面而制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1.孟尝君是战国时齐国公子,名田文,他和 公子”。 2.作者王安石, 的观点是 。 临川人,人称临川先生。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本文中他 、 、 合称为战国“四原文29.伤仲永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①。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②,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 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③。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 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 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 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导读:一个“未尝识书具”的人会要书具,而且不但能写字,又能作诗,这是不足为信的。但本文写作意图在于借此劝年轻人要努力学习。 注释:①世隶耕:祖祖代代都从事农业。隶,属。②书具:书写的用具。③并自为其名: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 诗四句( . ) 2. 邑人奇 之, 稍稍宾客 其父( . .... 先人 还家( .. 二、翻译 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 )( )( ) 4. 从 ) 3.父利 其然也( .2.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学习本文后,你有何体会?原文30.盲人识日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 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a,以为日也。日之与 钟、a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 也,无以异于眇。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 而至a,转而相之,岂有既乎? 自盘而至钟,自烛导读:要想了解某种事物,一定要接触它、观察它,通过实践了解它。单凭道听途说,走马 观花,只能是一知半解。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 生而眇 者不识日( . 3. 而人之未达 也( . 二、翻译 ) ) 2. 他日揣a , 以为日也( . 4. 扪 烛而得其形( . ) ) 1.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2.自盘而至钟,自烛而至a,转而相之,岂有既乎?三、“盲人识日”的错误在哪里?原文31.献曲求诗元丰①五年十二月十九日东坡②生日,置酒赤壁矶下,踞高峰,俯鹊巢,酒酣,笛声起 于江上。客有郭、尤二生,颇知音,谓坡曰:“笛声有新意,非俗工也。”使人问之,则进 士李委闻坡生日,作南曲曰《鹤南飞》以献。呼之使前,则青巾紫裘腰笛而已。既奏新曲, 又快作数弄, 嘹然有穿云裂石之声, 坐客皆引满醉倒。 委袖出嘉纸③一幅曰: “吾无求于公, 得一绝句足矣。”坡笑而从之。导读:这是一则写文人闲情逸趣的小品,写得清朗明快、情趣盎然。苏东坡生日宴饮,踞高 峰,临大江,宾朋满座,举桌皆欢,这是情趣之一。李委知东坡生日而作新曲吹笛于江上, 以笛声贺寿,作进见之礼,别出新裁,这是情趣之二。李委吹笛,技艺超群,“嘹然有穿云 裂石之声”,堪称出神入化,醉倒满座,这是情趣之三。没想到李委“抛砖引玉”,借此求 诗,而且并非偶发求诗之想,而是“袖出嘉纸”,原来早有图谋;他的祝寿新曲《鹤南飞》 捧得苏东坡心花怒放,虽然与李委素不相识,但东坡也就欣然从命了,这是情趣之四。读这 样的小品,有一种超凡脱俗、耳目清凉、心旷神怡之感。 注释 :①元丰:北宋神宗赵顼年号。②东坡: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 坡居士。下文“坡”,是作者自称。③嘉纸:很好的纸张。嘉,美好的。 精练 一、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酣 二、翻译: 1.客有郭、尤二生,颇知音。 俗 腰 既 袖 从2.坐客皆引满醉倒。 三、李委仰慕苏东坡的诗名,遂借东坡生日而作新曲吹笛于江上,并以此求诗。请用一个四 字格成语概括这件事。 。四、 李委 “得一绝句足矣” 。 试查阅、 抄写、 背诵苏轼的两首著名绝句: 《饮湖上初晴后雨》 、 《题西林壁》。 饮湖上初晴后 雨 题西林壁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文32.唐太宗论弓矢上谓太子少师萧r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①,乃曰 ‘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②,弓虽动而发矢不直。’朕始 悟向者辨之未精也。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③,其能遍知乎?”乃令 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数延见④,问以民间疾苦、政事得失。导读:唐太宗治下的“贞观盛世”,其主要成因就是他能够“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 后能自强也”。治理天下是这样,读书上进不也如此吗? 注释 :①近以示弓工:近来把它给造弓的工匠看。②脉理皆邪:木头的纹理都不正。脉 理,指木纹。③务:事务。⑩数延见:经常召见。数(shu ),屡次。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上谓太子少师 萧r曰( .. ) 2.朕始 悟向者辨之未精也( . ) 3.木心不直 ,则脉理皆邪( .. 5.联 少好弓 矢( . . 二、翻译 1.自谓无以加。) )(4.况天下之务 ,其能遍知乎( . ))2.乃令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数延见,问以民间疾苦、政事得失。三、唐太宗说:“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 1.“识之犹未能尽”指的是什么?2.从这段话评价唐太宗的为政。原文33.王猛为京兆尹秦王坚自河东还,以骁骑将军邓羌为御史中丞。八月,以咸阳内史王猛为侍中、中书令 ①,领京兆尹②。特进、光禄大夫强德,太后之弟也。酗酒豪横,掠人财货、子女,为百姓 患。 猛下车收德, 奏未及报③, 已陈尸于市; 坚驰使赦之, 不及。 与邓羌同志, 疾恶纠案④, 无所顾忌,数旬之间,权豪、贵戚杀戮、刑免⑤者二十余人,朝廷震栗,奸猾屏气,路不拾 遗。坚叹曰:“吾始今知天下之有法也!”导读:王猛严肃执法,不避权贵,是国家的重臣,苻坚叹曰:“吾始今知天下之有法也!” 苻坚怎么能没有法,只是没有执法的决心,没有必行之法罢了。《韩非子?有度》云“刑过 不避大臣”,而不是“刑不上大夫”。 注释:①以咸阳内史王猛为侍中、中书令:任命咸阳内史王猛为侍中、中书令。内史,官名 ②领京兆尹:兼京兆尹之职。③奏未及报:上报了皇帝不等批示。奏,奏请。报,批示。④ 疾恶纠察:疾恨坏人,纠查案件。⑤刑免:判刑、免官;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以咸阳内史王猛为侍中、中书令,领京兆尹 ( ... 2.特进、光禄大夫 强德( .. )3.猛下车收德 ( .. ) ) 4.与邓羌同志 ( .. ) 二、翻译 1.酗酒豪横,掠人财货、子女,为百姓患。2.坚驰使赦之,不及。三、根据文义,试对王猛、秦王坚作简要评价: 王猛 秦王坚原文34.赵奢收税于平原君家赵田部吏赵奢收租税①,平原君家不肯出②;赵奢以法治之,杀平原君用事者九人。平 原君怒,将杀之。赵奢曰:“君于赵为贵公子,今纵君家而不奉公则法削,法削则国弱,国 弱则诸侯加兵③,是无赵也,君安得有此富乎!以君之贵,奉公如法则上下平,上下平则国 强,国强则赵固,而君为贵戚,岂轻于天下邪?”平原君以为贤,言之于王。王使治国赋, 国赋太平,民富而府库实。导读: 赵奢严明执法, 既有利于赵王, 也有利于赵王族, 但他敢于杀平原君的家人, 很难得。 平原君先暗后明,为赵王族利益出发,无可歌颂。但在封建社会里,居上位者能与万民共同 奉公守法,利国、利民、利身,也是有积极意义的。 注释:①赵田部吏赵奢收租税:赵国的田部官吏赵奢征收租税。赵奢,赵国名将,早先为田 部官吏。 ②平原君家不肯出: 平原君家不肯交。 平原君, 赵惠文王的弟弟, 名赵胜, 任赵相, 封于东武城,号平原君。③加兵:发兵入侵。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杀平原君用事 者九人( . 3.王使治国赋 ( .. 二、翻译 1.而君为贵戚,岂轻于天下邪? )( ) ( ) 2.今纵君家而不奉公则法 削( . ) 4.国弱则诸侯加兵 ( . ) ) 2.平原君以为贤,言之于王。3.君于赵为贵公子。三、赵国的田部官吏赵奢征收租税,他对平原君的一席话中运用了 句话概括赵奢所言的内容 原文 35.三镜修辞方法。用一 。戊辰①,徵薨,命百官九品以上皆赴丧,给羽葆鼓吹②,陪葬昭陵。其妻裴氏曰:“徵 平生俭素,今葬以一品羽仪③,非亡者之志。”悉辞不受,以布车载柩而葬。上登苑西楼, 望哭尽衰。上自制碑文,并为书石。上思徵不已,谓侍臣曰:“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徵没,朕亡一镜矣!”导读:“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唐太 宗深解其意,善于采纳明臣进谏,不断对照检点自己的得失,历史上“贞观盛世”的出现不 是偶然的。 注释:①戊辰:这是贞观十七年正月的戊辰,这月壬子是初一,下推至戊辰是十七日。②羽 葆鼓吹:羽葆是用鸟羽装饰的车盖。鼓吹指鼓吹乐队,乐器有鼓、钲、箫、笳等。皇家给羽 葆和鼓吹乐队送葬,是对死去大臣的荣宠。③一品羽仪:一品官的羽葆仪仗。羽仪指羽饰车 盖、鼓吹等。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今 葬以一品羽仪( . 3.上思徵不已 ( . 二、翻译 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徵 没朕亡一镜矣! ) ) 2.悉辞 不受( . ) )4.非亡者之志 ( .三、由上文的故事可知“上”即为,是历史上有名的明君,在位期间,善于采纳臣 的局面。子的建议,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出现了历史上有名的 原文36.毛遂自荐赵王使平原君求救于楚①, 平原君约其门下食客文武备具②者二十人与之俱, 得十九人, 余无可取者。毛遂自荐于平原君。平原君曰:“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 见。今先生处胜之门下三年于此矣,左右未有所称诵③,胜未有所闻,是先生无所有也。先 生不能,先生留!”毛遂曰:“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使遂蚤得处囊中,乃脱颖而出,非特其 末见而已。”导读:毛遂“自荐”并且在出使中建立奇功,从此流传于后世,被人津津乐道。但“自荐” 也需要能力、自信和对国家的一腔热诚,盲目的“自荐”则是行不通的。 注释:①“赵王”句:赵王指赵孝成王,名丹,在位二十一年。平原君赵胜是赵丹的叔父。 当时(前 258 年),秦将白起兵围赵国国都邯郸,情势危急,赵王让平原君去向南方大国楚国 求救。 后来取得楚魏两国的救援, 击败了秦军。 ②文武备具: 犹言文武全才。 ③称诵: 称颂。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余 无可取者( . 3.毛遂自荐于 平原君( . 二、翻译 1.赵王使平原君求救于楚,平原君约其门下食客文武备具者二十人与之俱。 ) ) 2.其末 立见( . 4.使遂蚤 得处囊中( . ) )2.使遂蚤得处囊中,乃脱颖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成语 、 都出自这篇文章。前者比喻 。 四、你如何看待毛遂“自荐”? ,后者比喻原文37.苟变①吃人两个鸡蛋于思言苟变于卫侯②曰: “其才可将五百乘③。 ” 公曰: “吾知其可将; 然变也尝为吏, 赋于民而食人二鸡子, 故弗用也。 ” 子思曰: “夫圣人④之官人, 犹匠之用木也, 取其所长, 弃其所短;故杞梓⑤连抱而有数尺之朽,良工不弃。今君处战国之世,选爪牙之士,而以二 卵弃干城⑥之将,此不可使闻于邻国也。”公再拜曰:“谨受教矣!”导读:用才犹用木,要取其所长,弃其所短。“杞梓连抱而有数尺之朽,良工不弃”,则善 用人者,对有缺点之才,也当不弃,切不可因小失大。 注释:①苟变:战国时卫国人。②子思:孔丘的孙子,名常肿铀肌N篮睿褐肝郎鞴N溃 战国时的一个小国,其地在今河南省濮阳县境。③五百乘(sh ng):古代四马拉的兵车,一 辆为一乘。兵车一乘,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五百乘则有三万七千五百人。④圣人:指 英明的君主。⑤杞梓(q z ):都是树木名称。⑥干城:干,盾牌;城,城墙。用来比喻卫国 的将领。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其才可将 五百乘( . 3.然变也尝 为吏( . 二、翻译 1.赋于民而食人二鸡子,故弗用也。 ) ) 2.故弗用 也( . 4.良工不弃 ( . ) )2.夫圣人之官人,犹匠之用木也,取其所长,弃其所短。三、选文“选爪牙之士”中的“爪牙之士”指 。 四、于思在文中的重要的用才观点是,现在“爪牙”一般比喻,你如何理解?原文38.刘邦论得天下之道帝置酒洛阳南宫。上曰:“列侯、诸将毋敢隐朕①,皆言其情:我所以有天下者何?项 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使人攻城略地,因以与之②,与天下同其 利;项羽不然,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此其所以失天下也。”上曰:“公知其一,未知其 二。夫③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④;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 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 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⑤而不用,此所以为我所禽也。”群臣说服。导读:刘邦在楚汉之争中最终大获全胜,他之所以能据有天下,“善于用人”是取胜的重要 法宝。 注释: ①列侯; 汉代制度, 王子封为侯的, 叫诸侯; 不姓刘的大臣因功封侯的, 叫列侯。 朕: 皇帝的自称。②因:就。以与之:即“以之与之”,把它(城镇、土地)赐给他们。③夫(f ): 句首语气助词,表示引起下文议论。④子房:张良,子房,刘邦的谋士。本是战国韩国人, 他家曾五世相韩,秦灭韩后,张良用全部家财访求刺客,要给韩国报仇。后来请个力士,袭 击秦始皇于博浪沙(在今河南省原阳县东南), 没击中秦始皇本人。 张良改名换姓逃避于下邳 (在今江苏省邳县东南),跟黄石公学了兵法,辅佐刘邦灭了项羽,封留侯。⑤范增:项羽的 谋士。年七十,辅佐项羽起兵成霸业。项羽尊他为“亚父”。灭秦后,项羽约刘邦在鸿门(今 陕西省临潼县东北的项王营)会见,范增劝项羽借机会杀刘邦,项羽不听。后来刘邦进行离 间,项羽果然怀疑范增,夺其权。他愤怒辞去,到彭城,背上生疮而死。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列侯、诸将毋敢隐 朕( . 3.有功者害 之( . 5.群臣说 服( . 二、翻译 1.我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 ) ) ) 2.陛下使人攻城略 地( . ) ) )3.给 饷馈( . 6.此所以为我所禽 也( .2.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三、“项羽有一范增而不用”,试举项羽拒不听从范增劝说的例子。原文39.前事不远吾属之师戊子,上谓侍臣曰:“朕现《隋炀帝集》,文辞奥博①,亦知是尧、舜而非②桀纣,然 行事何其反也!”魏徵对曰:“人君虽圣哲③,犹当虚己以受人,故智者献其谋,勇者竭其 力。炀帝恃其俊才④,骄矜自用,故口诵尧、舜之言而身为桀、纣之行,曾⑤不自知,以至 覆亡也。”上曰:“前事不远,吾属之师也!”导读:人常说:前事不远,后事之师。以古鉴今,善于吸取过去的经验、教训,从而更好地 走今后的路,是明智之举。 注释:①奥博:含义深广。②是:称赞,认为??好。非:批评,认为??不好。③圣哲: 道德高尚,天资聪明。④俊才:出众的才智。⑤曾:虚词,用来加强语气,可译为“连?? 都??”,“竟然”。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朕观 《隋炀帝集》( . 3.炀帝恃 其俊才( . 二、翻译 1.亦知是尧、舜而非桀纣,然行事何其反也! ) ) 2.勇者竭 其力( . 4.骄矜 自用( .. ) )2.人君虽圣哲,犹当虚己以受人。三、本文谈到“前事不远,吾属之师也”,唐太宗还曾说“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你如 何看待这一问题?原文40.请君入瓮①周兴与丘神尥保竺纯〕槛盯谥?〕加胄朔酵剖垄鄱允常叫嗽唬骸扒舳嗖 承,当为何法?”兴曰:“此甚易耳!取大瓮,以炭四周炙④之,令囚入中,何事不承!”俊 臣乃索大瓮,火围如兴法,因起谓兴曰:“有内状推⑤兄,请兄入此瓮!”兴惶恐,叩头伏 罪。导读:本文写的是来俊臣“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及周兴作法自毙的故事。 注释:①瓮(w ng):大坛子。②鞫(j ):审讯犯人。③推事:研究事情。④炙(zh ):烧烤。 ⑤内状:宫内递出的状辞。推:追究,检举。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俊臣与兴方 推事对食( . 3.取 大瓮( . 二翻译 1.兴曰:“此甚易耳!取大瓮,以炭四周炙之,令囚入中,何事不承!” ) ) 2.囚多不承,当 为何法( . 4.因 起谓兴曰( . ) )2.因起谓兴曰:“有内状推兄,请兄入此瓮!”三、来俊臣请周兴入瓮,是采用了的方法。原文41.虹世传虹能入溪涧饮水, 信然。 熙宁①中, 予使契丹②, 至其极北黑水境永安山下卓帐③。 是时新雨霁, 见虹下帐前涧中。 予与同职扣涧观之, 虹两头皆垂涧中。 使人过涧, 隔虹对立, 相去数丈,中间如隔绡e④。自西望东则见,盖夕虹也。立涧之东西望,则为日所铄,都无 所睹。 久之, 稍稍正东, 逾山而去。 次日行一程, 又复见之。 孙彦先⑤云: 虹乃雨中日影也, 日照雨则有之。导读:本篇先写与同事观察虹出现时的情景,后借孙彦先之语,点出虹形成的真正原理:虹 乃雨中日影也,日照雨则有之。深入浅出,生动传神。 注释:①熙宁:宋神宗赵顼(x )年号,公元
年。②契丹:宋时北部少数民族 政权。③黑水:今辽宁昭乌达盟林西县和克什克腾旗境内。卓帐:竖立帐篷。卓,直立。④ 绡e(xi oh );绡,薄纱。e,绉纱。都是丝织品⑤孙彦先:与沈括同时的科学家。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隔虹对立,相去 数丈( . 3.扣 涧观之 ( . . 5.逾 山而去( . 二、翻译 1.世传虹能入溪涧饮水,信然。 )( ) ) ) 2.久之 ,稍稍正东( . 4.都无所睹 ( . ) ) )6.则为日所铄 ( . 2.立涧之东西望,则为日所铄,都无所睹。三、找出文中出现的表示时间的词: 四、《虹》涉及的是 五、 本文说明了虹的变化和 方面的知识,选自 的《梦溪笔谈》。, 作者认为虹形成的原理是 。(用文中原话回答)原文42.陨石治平①元年,常州日禺时;天有大声如雷,乃一大星,几如月,见于东南。少时而又震 ②一声,移著③西南。又一震而坠在宜兴县④民许氏园中,远近皆见,火光赫然照天,许氏 藩篱皆为所焚。是时火息,视地中有一窍如杯大,极深。下视之,星在其中荧荧然,良久渐 暗,尚热不可近。又久之,发其窍,深三尺余,乃得一圆石,犹热,其大如拳,一头微锐, 色如铁,重亦如之。州守郑伸得之,送润州金山寺。至今匣藏,游人到则发视。王无咎⑤为 之传甚详。导读:沈括是北宋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被认为是“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 一本《梦溪笔谈》流传至今,是中国科学史的里程碑。本篇对人所不常见的“陨石”的种种 特征作了描绘。 注释:①治平:宋英宗的年号。②震:指雷响。③著(zhu ):附着,着落。④宜兴县:在江 苏省。⑤王无咎:人名。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见 于东南( . 4.极 深( . 二、翻译 1.少时而又震一声,移著西南。 ) ) 2.许氏藩篱皆为 所焚( . 5.尚 热不可近( . ) ) 3.是 时火息( . )2.乃得一圆石,犹热,其大如拳,一头微锐,色如铁,重亦如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中描写陨石,多使用了修辞手法,主要写了陨石的哪几个方面?原文43.正午牡丹欧阳公尝得一古画牡丹丛,其下有一猫,未知其①精粗。丞相正肃吴公,与欧公姻家, 一见曰: “此‘正午牡丹’也。何以明之?其花披哆而色燥,此日中时花也;猫眼黑睛如线, 此正午猫眼也。若带露花,则房敛②而色泽。猫眼早暮则睛圆,日渐中狭长,正午则如一线 耳。”此亦善求③古人笔意也。导读:画家善于观察,才能画出常人所不见之处。而要想识画之妙,也非善于观察不可。人 做任何事皆如此,岂止一画而已。 注释:①其:它,指古画。②房敛:花房紧收。③善求:善于探求。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其 下有一猫( . 二、翻译 1.猫眼黑睛如线,此正午猫眼也。 ) 2.何以明 之( . ) 3.日渐 中狭长( . )2.此亦善求古人笔意也三、古人的画惟妙惟肖和丞相吴公能一眼指出画的是“正午牡丹”的原因,都是 的结果。 原文 44.江淮之蜂蟹淮北蜂毒, 尾能杀人; 江南蟹雄, 螫堪敌虎。 然取蜂儿者不论斗, 而捕蟹者未尝血指也。 蜂窟于土或木石。 人踪迹①得其处, 则夜持烈炬临之, 蜂空群赴焰, 尽殪。 然后连房刳取②。 蟹处蒲苇间。 一灯水浒, 莫不郭索而来, 悉可俯拾③。 惟知趋炎而不能安其所, 其殒也固宜。导读: 人们利用能杀人的淮北之蜂与能敌虎的江南之蟹 “趋炎” 的弱点, 捕杀它们毫不费力。 本文以此来比喻那些趋炎附势的人是得不到好下场的。 注释:①踪迹:跟踪寻找,动词。②连房刳取:把蜂巢整个割下来。刳(k ),剖开刮取。③ 悉可俯拾:全可以捡起来。悉,全。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蜂窟 于土或木石( . 3.蜂空 群赴焰,尽殪 ( . . 二、翻译 1.然取蜂儿者不论斗,而捕蟹者未尝血指也。 ) )( 2.则夜持烈炬临 之( . ) )( )) 4.一灯水浒 ,莫不郭索 而来( . ..2.惟知趋炎而不能安其所,其殒也固宜。三、这则故事的寓意是什么?原文45.猫 犬东坡云:“养猫以捕鼠,不可以无鼠而养不捕之猫;蓄犬以防奸,不可以无奸而蓄不吠 之犬。”余谓不捕犹可也,不捕鼠而捕鸡则甚矣;不吠犹可也,不吠盗而吠主①则甚矣。疾 视正人,必欲尽击去之,非捕鸡乎②;委心权要,使天子孤立,非吠主乎?导读:苏东坡的意思是:在什么位子上就做什么事,人应该恪尽职守。而“我”更深入地认 为占着位子不做事尚可,如果排斥忠良,觊觎要位,则万万不可留用。 注释:①主:主人。②非捕鸡乎:这岂不是和猫捕鸡一样吗?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蓄犬以防奸 ( . ) 2.余谓不捕 犹可也( .. ) )3.不捕鼠而捕鸡则甚 矣( . 二、翻译)4. 疾视正人 ,必欲尽击去之( . ....委心权要,使天子孤立,非吠主乎?三、文中“东坡云”东坡是谁?你读过他的其他作品吗? 四、东坡在本文中的观点是什么?原文46.与长子受之盖汝好学,在家足可读书作文,讲明义理①,不待远离膝下②,千里从师。汝既不能如 此,即是自不好学,已无可望之理。然今遣汝者,恐你在家汩③于俗务,不得专意。又父子 之间,不欲昼夜督责。及无朋友闻见,故令汝一行。汝若到彼,能奋然勇为,力改故习,一 味勤谨,则吾犹可望。不然,则徒劳费。只与在家一般,他日归来,又只是伎俩④人物,不 知汝将何面目归见父母亲戚乡党⑤故旧耶?念之!念之!“夙兴夜寐,无忝尔⑥所生!”在此 一行,千万努力。导读:朱熹教子珍惜学习机会,对儿子的良苦用心清楚可见;语重心长,发人深醒。 注释:①义理:指讲求经义、探究名理的学问。②膝下:借指父母。③汩(g ):搅乱,扰乱。 ④伎俩:原指不正当的手段,这里是不务正业的意思。⑤乡党:乡里、家乡的人。⑥无忝(t i n):不要辱没。忝,辱。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在家足 可读书作文( . 汝若到彼 ( . )2.汝既 不能如此( . ) )3.然今遣 汝者( . ) )4.)5.则吾犹可望 ( .6.不然 ,则徒劳费( .二、辨析下列短语中的“故”字,选出正确的意义 A.所以,因此 1.力改故习( B.故意 ) C.老朋友 D.旧有的,原来的 2.故令汝一行( ) ) 4.故弄玄虚( )3.不知汝将何面目归见父母亲戚乡党故旧耶( 三、写出“然今遣汝”的原因。(用文中原句回答)四、对本文主旨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劝戒儿子珍惜时间,不要虚度人生。 B.批评儿子不求上进,学业无成。)C.希望儿子改掉旧习,发愤学习,有所作为。 D.想让儿子摆脱家庭,改变学习环境。 五、文中“奋然勇为”之义为 。原文47.说 虎虎之力于人不啻(ch )倍也。虎利其爪牙,而人无之,又倍其力①焉,别人之食于虎 也,无怪矣。然虎之食人不恒见,而虎之皮人常寝处之,何哉?虎用力,人用智;虎自用其 爪牙,而人用物。故力之用一②,而智之用百;爪牙之用各一,而物之用百;以一敌百,虽 猛必不胜。故人之为虎食者,有智与物而不能用者也。是故天下之用力而不用智者,与自用 而不用人者,皆虎之类也。其为人获而寝处其皮也,何足怪哉?导读:人之所以为万物之灵,一则有发达的大脑,因而有高于万物的智慧;一则有发达的双 手, 因而能制造并使用工具。 有这两点, 因而能无敌于天下。 但有的人, 有大脑而不会用智, 有双手而不会使物, 以至于只能 “自用而不用人” , 那么其结果必将是 “为人获而寝处其皮” , 实在太可悲了。 注释:①又倍其力:它的力量又加倍了。②力之用一:力量的功用只有一点。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虎之力于 人不啻倍也( . 3.则人之食于 虎也( . ) 二、翻译 1.故力之用一,而智之用百。 ) ) 2. 而虎之皮人常寝处 之( . 4.然虎之食人不恒见 ( ... )2.是故天下之用力而不用智者,与自用而不用人者,皆虎之类也。3.其为人获而寝处其皮也,何足怪哉?三、作者在本文中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原文48.楚人养狙楚有养狙以为生①者, 楚人谓之狙公。 旦日②, 必部分③众狙于庭, 使老狙率以之山中, 求草木之实,赋什一以自奉④,或不给,则加鞭棰焉。群狙皆畏苦之,弗敢违也。一日,有 小狙谓众狙曰:“山之果,公所树与?”曰:“否也,天生也。”曰:“非公不得而取与?” 曰:“否也,皆得而取也。”曰:“然则吾何假于彼而为之役乎?”言未既,众狙皆寤。其 夕,相与伺狙公之寝⑤,破栅毁柙⑥,取其积,相携而入于林中,不复归。狙公卒馁而死。 郁离子曰:“世有以术使民而无道揆(ku )者,其如狙公乎?惟其昏而未觉也⑦,一旦有开 之,其术穷矣。”导读:此篇是一个寓言故事,说明当大众受蒙蔽时,有权势者尚可得逞于一时,一旦大众觉 醒,那么蒙蔽大众的人必将被抛弃。 注释:①养狙以为生:靠养狙来维持生活。狙(j ),猴类。②旦日:(每天)早晨。③部分: 安排。④赋什一以自奉:分给它们十分之一用来自己吃。⑤相与:一起。⑥破栅毁柙:打破 栏杆,捣毁笼子。柙(xi ),关兽的木笼。⑦惟其昏而奉觉也:正因为他们还糊涂而没有觉 醒。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或 不给,则加鞭 棰焉( . . 3.狙公卒 馁而死( . 二、翻译 1.然则吾何假于彼而为之役乎? ) )( ) 2.山之果,公所树 与( . ) 5.一旦有开 之( . ) )4.众狙皆寤 ( .2.世有以术使民而无道揆者,其如狙公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文49.象 虎楚人有患狐者①, 多方以捕之, 弗获。 或②教之曰: “虎, 山兽之雄也, 天下之兽见之, 咸而亡其神,伏而俟命。”乃使作象虎,取虎皮蒙之,出于牖下③,狐入遇焉④,啼而踣 ⑤。他日,豕曝(p )于其田。乃使伏象虎,而使其子以戈椅诸衢。田者呼,豕逸于莽,遇象 虎而反奔衢,获焉。楚人大喜,以象虎为可以皆服天下之兽矣。于是野有如马,被象虎以趋 之。人或止之曰: “是驳⑥也,真虎且不能当,往且败。”弗听。马雷口句而前,攫而噬之, 颅磔而死。 导读:象虎不是真虎,道理十分明白。如果自己以为像虎就是真虎,那么距离败亡也就不 远了。 注释:①患狐者:受狐狸扰害的人。②或:有的人。无定指代词。③牖(y u)下:窗户之 下。④焉:它。代象虎。⑤啼而踣(b ):惊叫吓倒在地。踣,跌倒。⑥驳(b ):马名。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乃使作象虎 ( .. 3.豕曝 于其田( .. 5.颅磔 而死( . 二、翻译 1.咸而亡其神,伏而俟命。 ) ) )( 2.狐入遇焉 ,啼而踣( . ) 4.被 象虎以趋之( . )( ) )2.乃使伏象虎,而使其子以戈掎诸衢。田者呼,豕逸于莽,遇象虎而反奔衢,获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马雷口句而前,攫而噬之,颅磔而死。”这个楚人犯了什么致命的错误?原文50.李氏之鸠(陈子龙①)李氏有一鸠,能为人言,过于鹦鹉,甚慧,养之数年矣。日则飞翔于廊楹②帘幕间,不 远去,夕宿于笼,以避狸鼠。见僮婢有私持物及摘花者,必告其主人。 晋人贾③于吴者, 见之, 愿以十金④易焉。 鸠觉其意, 告主人曰: “我居此久, 不忍去。 公必欲市我他所,我且不食。”主人绐⑤之曰: “我友有欲观汝者,即携汝归耳。”至贾家, 则舍之去。鸠竟不食,哀号告归。贾人怜其志,且恐鸠死而金无取偿也,遂捐金十之二,而 以鸠还李氏。鸩乃食。 导读:李氏鸠鸟对主人忠贞不二,当商人重金买它时,它眷恋故主,绝食抗议,而且整天哀 号,表现了誓死不屈的坚强意志。这只人格化的鸠鸟,正寄托了作者陈子龙忠于明朝,忠诚 不渝的节操,同时也辛辣地讽刺了那些向满清屈膝投降的逆子贰臣连禽兽都不如。 注释:①陈子龙:明末的一位忠臣义士。明亡以后,他被清兵逮捕,自杀殉国。②楹:堂屋 前的柱子。③贾(g ):做买卖,经商。④十金:十两银子。⑤绐(d i):欺哄。 精练: 一、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慧( 竟( 二翻译 1.见僮婢有私持物及摘花者,必告其主人。 ) 市( ) 怜( ) 且( ) 捐( ) 去( ) 乃( ) )2.主人绐之曰:“我友有欲观汝者,即携汝归耳。”三、作者在人格化的鸠鸟身上歌颂其美德,寄托其志向。试概括本文的主旨。原文51.傅显迂缓傅显喜读书,颇知文义,亦稍知医药,性情迂缓,望之如偃蹇老儒。一日,雅①步行市 上,逢人辄问:“见魏三兄否?”或指所在,雅步以往。比②相见,喘息良久。魏问相见何 意。曰:“适③在苦水井前,遇见三嫂在树下作针黹,倦而假寐④。小儿嬉戏井旁,相距三 五尺耳,似乎可虑。男女有别,不便呼三嫂使醒,故走觅兄。”魏大骇,奔往,则妇已俯井 哭子矣。导读:本篇通过对傅显的动作、神态的细节描写,一个个恪守礼教而误事的迂腐书生形象活 灵活现地表现出来。 注释:①雅:美好不粗俗。②比:等到。③适:刚才。④假寐:不脱衣服小睡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亦稍 知医药( . ) 2.或 指所在( . )3.比相见,喘息良久 ( .. ) 4.似乎可虑 ( . 二、翻译)1.一日,雅步行市上,逢人辄问:“见魏三兄否?”2.适在苦水井前,遇见三嫂在树下作针黹,倦而假寐。三、请找出文中关于傅显迂腐、恪守礼教的描写。四、你认为傅显不直接叫醒兰嫂,而最终导致孩子落井的原因是什么?原文52.祈梦决狱曩有县令, 遇杀人狱不能决, 蔓延①日众, 乃祈梦于城隍祠。 梦神引一鬼, 首戴瓷盎②, 盎中种竹十余竿,青翠可爱。觉而检案中有姓祝者,竹祝音同,意必是也。穷治③无迹。又 检案中有名节者,私念曰:“竹有节,必是也。”穷治亦无迹。然二人者九死一生矣。计无 复之,乃以疑狱上,请别缉杀人者,卒亦不得。导读: “祈梦决狱” , 牵强附会, 涂毒生灵。 县令的糊涂表现令人不可思议, 既可笑又可叹。 当时清代官场的风气可见一斑,作者可谓用心良苦矣。 注释:①蔓延:指案件牵连的人像蔓草一样不断向周围扩展。②盎( ng):古代的一种盆腹 大口小。③穷治:穷追不舍地审理。穷,尽、到底。治,审理。根据下文的“然二人者九死 一生矣”可知,此处“穷治”实指严刑审讯。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字 1.曩 有县令( . ( ) ) ) 5.乎 亦不得 . ) 2.乃祈 梦于城隍祠( . ) 3.盎中种竹十余 竿 .4.然 二人者九死一生矣( . ( 二、翻译觉而检案中有姓祝者,竹祝音同,意必是也。 三、对于文中县令断案的做法,最恰当的评价是( A.胸无点墨 B.牵强附会 C.东拉西扯) D.人云亦云四、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是清代有名的文言笔记小说集,与清代另一部非常有名的文 言小说集的 并称。五、与本文县令儿戏办案不同,《曹刿论战》中提出了慎重办案的重要性,当鲁庄公说自己 “ , , ”时,曹刿赞许地说:“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原文53.曹司农竹虚言曹司农竹虚言①,其族兄自歙②往扬州,途经友人家。时盛夏,延坐书屋,甚轩爽,暮 欲下榻其中。友人曰:“是有魅,夜不可居。”曹强居之。夜半,有物自门隙蠕蠕入,薄如 夹纸。入室后,渐开展作人形,乃女子也。曹殊不畏③。忽披发吐舌作缢鬼状。曹笑曰: “犹 是发,但稍乱;犹是舌,但稍长,亦何足畏?”忽自摘其首置案上。曹又笑曰:“有首尚不 足畏,况无首也。”鬼技穷,倏然④。及归途再宿,夜半,门隙又蠕蠕,甫露其首,辄唾曰: “又此败兴物耶?”竟不入。导读:俗话说“邪不胜正”,鬼的伎俩在堂堂正正的人面前就无计可施了。鬼是不存在的, 但社会上的邪气却是有的。只有发扬正气,邪气才无市场。 注释:①曹司农竹虚言:曹竹虚司农说。司农,官职名。②歙(sh ):县名,在安徽省。③ 殊不畏:一点儿也不害怕。④倏(sh )然:很快地。这里指很快地消失不见了。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延坐书屋,甚轩爽 ( .. 3.忽披发吐舌作缢鬼状 ( ... 二、翻译 1.犹是发,但稍乱,犹是舌,但稍长,亦何足畏? ) ) 2.是有魅 ,夜不可居( . 4.鬼技穷 ,倏然( . ) )2.甫露其首,辄唾曰:“又此败兴物耶?”三、请简析此文。 原文54.题画二则 (一)余家有茅屋二间,南面种竹。夏日新篁初放①,绿阴照人②,置一榻其中,甚凉适也。 秋冬之际,取围屏骨子,断去两头,横安以为窗棂③;用匀薄洁白之纸糊之。风和日暖,冻 蝇触窗纸上④,冬冬作小鼓声。于时一片竹影零乱⑤,岂非天然图画乎!凡吾画竹,无所师 承⑥,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注释:①新篁(hu ng)初放:新竹刚刚长高。②绿阴照人:绿色的竹荫照上人身。阴,同 “荫”。③窗棂(l ng):窗上雕花的窗格。④冻蝇:秋冬受凉的苍蝇。⑤于时:那时,当时。 ⑥师承:受过老师指教,有相承的师法。 (二) 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技密叶之间。胸中勃勃①,遂有 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②,手中之竹又不 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③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独画云乎④哉!导读:《题画二则》用两篇小短文将作画的真谛淋漓尽致的揭示出来。“凡吾画竹,无所师 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 注释:①勃勃:旺盛貌。这里解作情感冲动,画意突发。②倏(sh ):忽然,迅速地。变相: 样子改变。③意在笔先:作画、作文,在下笔之前先立意,先构思。④云乎:语末助词。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置 一榻其中( . ) ) 2.无所 师承( .. 4.趣 在法外者( . ) )3.皆 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 . 二、翻译1.于时一片竹影零乱,岂非天然图画乎!2.意在笔先者,定则也。三、第二则短文谈到了“眼中之竹”、、之间的关系。 四、作者通过这两则短文告诉我们“师承”并不是最重要的, 原文 55.牧竖更重要。两牧竖入山至狼穴, 穴有小狼二, 谋分捉之。 各登一树, 相去数十步。 少顷①, 大狼至, 入穴失子,意甚仓皇。竖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号且爬抓。 其一竖又在彼树致②小狼鸣急;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③,跑号如前状。前树 又鸣④,又转奔之。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僵卧,久 之不动。竖下视之,气已绝矣。导读:狼虽是凶残的动物,但狼所表现的母爱令人感动。两牧竖利用狼的母爱天性而杀害狼 未免过于残酷。不管是人类还是动物,母爱永远是伟大的。 注释:①少顷:不一会儿工夫。②致:使。③舍此趋彼:离开这只小狼奔向那只小狼。④前 树又鸣:指前树上的小狼又叫。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l.两牧 竖入山至狼穴( . 甚仓皇 ( .. 3.各登一树,相去 数十步( . 二、翻译 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跑号如前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请说出阅读后的感受。 ) ) 4.既而 奄奄僵卧( .. ) ) 2.大狼至,入穴失子,意原文56.狼一屠暮行,为狼所逼。道旁有夜耕者所遗行室,奔入伏焉①。狼自苫中探爪入,屠急捉 之,令不可去。顾②无计可以死之,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③。 极力吹移时,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出视,则狼胀如牛,股直不能屈,口张不得合,遂负 之以归。非屠乌能作此谋也?导读:人各有所长,物各有所用。此时,如果不是屠夫,恐怕什么人都会死于狼之口了。想 当年,孟尝君不也是靠鸡鸣狗盗之徒而逃脱于虎狼一样的秦国吗? 注释:①伏焉:躲藏在那里。②顾:然而,可是。③以吹豕之法吹之:用吹猪的办法吹它。 吹豕,屠夫将猪杀死后,为了便于褪毛,在后腿下端皮上斜割一口,用力吹,使膨胀如球。 这里是活吹。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道旁有夜耕者所遗行室 ( .. 3.惟有小刀不盈 寸( . 二、翻译 1.极力吹移时,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 ) ) 2.狼自苫 中探爪入( . 4.股 直不能屈( . ) )2.非屠乌能作此谋也?三、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原文 澄弟左右:57.与四弟书①吾不欲多寄银物至家,总恐老辈失之奢②,后辈失之骄③,未有钱多而子弟不骄者也。 吾兄弟欲为先人留遗泽④,为后人惜余福,除却勤⑤俭二字,别无做法。弟与沅弟皆能勤而 不能俭;余微俭而不甚俭;子侄看大眼,吃大口,后来恐难挽,弟须时时留心。同治二年正 月十四日。导读: 曾国藩作为清朝显赫一时的高官, 却时刻不忘嘱咐自己的兄弟、 子侄要勤俭, 戒骄奢。 “欲为先人留遗泽,为后人惜余福,除却勤俭二字,别无做法”,真是至理名言。 注释:①《与四弟书》:这是曾国藩写给他四弟的家书。在读书、做人、持家等各方面,曾 氏对其弟弟和子女们都要求很严。在这封家书中,他诚恳告诫弟弟“勤俭”的意义:要想福 泽绵延,“除却勤俭二字,别无做法”。②老辈:长辈。奢:奢侈。③骄:骄横,放纵。④ 泽:恩泽。⑤勤:勘勉,勤劳。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总 恐老辈失之奢( . 3.余微 俭而不甚俭( . 二、翻译) )2.除却 勤俭二字,别无做法( .. 4.后来恐难挽 ( .) )1.总恐老辈失之奢,后辈失之骄,未有钱多而子弟不骄者也。2.子侄看大眼,吃大口,后来恐难挽,弟须时时留心。三、文中,曾国藩告诫弟弟“勤俭”的意义是 四、由此文可以看出曾国藩哪些方面的品性,试着概括。。原文58 王冕求学王冕①,字元章。幼贫,父使牧牛,窃入学舍听诸生读书,暮乃反,亡其牛,父怒挞② 之,已而③复然。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夜坐佛膝上,映长 明灯读书。会稽④韩性⑤闻而异之,录为弟子,遂称通儒⑥。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注释:①王冕:人名。②挞:打。③已而:不久。④会稽:地名。⑤韩性:人名。⑥通儒: 博通经典的儒士。⑦卒:死。 精练: 1.解释文中加点字。 (1)亡: (2)遂:2.解释“乃”在下列各句中的意思。 (1)暮乃反: (2)乃不知有汉: (3)乃入见: 3.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4.你最喜欢文中哪个人物,说说喜欢的理由。 原文59 女娲补天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f焱?而不灭,水浩洋 ?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 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⑴,狡虫死,颛 民生⑵。 注释 ?往古:很远的古代。?四极:天的四边。远古时人错误地认为天的四边都有柱子支撑着。 ?九州:泛指中国的土地。?这两句说:天不能完整地笼罩大地,地不能周全地承受万物。 兼,合拢。覆,覆盖。?f焱(l ny n):大火燃烧的样子。焱,火花。?浩洋:水势浩大。 ?颛(zhu n)民:善良的人民。?鸷(zh )鸟:凶猛的大鸟。?远古人类认为水灾与龙作怪有 关,故女娲杀黑龙以拯救冀州。冀州,古九州之一,这里泛指中原地带。?淫水:泛滥的洪 水。 ⑴这四句话说:苍天修补起来了,天的四边扶正了,洪水涸竭了,中原平定了。涸,干枯;平,平定、安定。⑵生:得以生存。 精练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①火f焱 而不灭( .. ③鸷鸟 攫老弱( .. )( ) ) ②猛兽食颛民 ( .. ④淫水 涸( .. ) ) ⑤狡 虫死( . )2.下面各句中加点的“以”与“杀黑龙以济翼州”的“以”意义相同的一句是( ) A.策之不以其道 C.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3.用短文中的信息填空。 这则神话选自《淮南子》,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远古人类为改变生活环境而进行的无畏斗 争。以女娲为例,她面对险恶环境,英勇奋战,“ , , , B.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D.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显示了人类祖先与天地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御妻求去出自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