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描绘一个美丽诗经清冷,诗经中描写女性的词语有哪些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后使用快捷导航没有帐号?
查看: 2781|
评论: 0|原作者: 梦飞文学|来自: 原创
摘要: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公元前11世纪到前6世纪中)约五百余年间的诗歌共305篇。包括《国风》(分为十五国风)160篇,《小雅》74篇,《大雅》31篇,《颂》(分为周颂、鲁颂、
目录•&《诗经》的来源、分类和流传•&《诗经》的内容•&《诗经的文学成就》& 《诗经》的来源、分类和流传诗经& & &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本称为《诗》或《诗三百》,汉代以后才尊为“经”。它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公元前11世纪到前6世纪中)约五百余年间的诗歌共305篇。包括《国风》(分为十五国风)160篇,《小雅》74篇,《大雅》31篇,《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40篇。《小雅》另有6篇“笙诗”,仅存诗题,不在305之数。《诗经》的收集和编订& & & & 《诗经》的作品涵盖地域广,历时长,并且包含了社会多阶层作者及歌者的创作的传唱,无疑需要一个搜集和编订过程。关于《诗经》的收集,汉代学者有“采诗”的说法。& & & &&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班因《汉书·食货志》)& & & & 《诗经》的收集还有其他渠道,就是“献诗”:& & & &&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曚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国语·周语上》)& & & & “献诗”的说法比较早,产生于先秦时期。所献之诗,或有公卿列士所自作,这在《诗经》中可以找到内证,如“家父作诵,以究王讻”(《小雅·节南山》)、“吉甫作颂,其诗孔硕,其风肆好,以赠申伯。”(《大雅·崧高》)& & & & 采诗和献诗都最汇集《诗经》作品的重要渠道。但有一点应该清楚,采编的真实情形可能比较复杂,采集的诗中或许杂有中下层官吏的作品,而不完全是民间的歌唱。& & & & 关于《诗经》的编订,汉代有“孔子删诗”的说法,最早提出此说的是司马迁:& & & &&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始于衽席,……(成)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韵、武、雅、颂之音。(《史记·孔子世家》)& & & & 后世有许多人传承。实际上,这个说法难以成立。从遗存的零碎史料推测,所采集的诗歌,应是经过周王朝乐官的筛选、整理和加工,逐步编写。经手者非一人,完成也非一时。《诗经》的分类& & & & 今传《诗经》分为风、雅、颂三类编辑,这大概是久已有之的编排分类法。公元前544年吴公子季札在鲁国“观于周乐”,即有“小雅”、“大雅”、“颂”之称,只是还没有把依次演奏在各国各地音乐称之为“风”。孔子也只称说“雅”、“颂”及“周南”、“召南”、“郑声等,不曾说”风“。最早明确地在分类意义上指谓《诗经》的风、雅、颂,大概是战国末期的荀子。& & & & 那么,风、雅、颂究竟是什么含义呢?《左传·成公九年》记载晋侯见楚囚乐人钟仪,令其奏琴,钟仪”操南音“。范文子称赞他”乐操土风,不忘旧也。这里的“风”是指音乐。《诗经·大雅·崧高》云:“吉甫作诵,其诗孔硕,其风肆好,以赠申伯。”这里的“风”与“诗”对称,可知“风”指乐曲。因此,《诗经》的十五国“风”,就是指各地不同的音乐。& & & & 什么是“雅”?《白虎通》卷三《礼乐》:“乐尚雅何?雅者,古正也,所以远郑声也。”《通志·昆虫草木略》:“朝廷之音曰雅。”这说明雅是正声,是王朝京畿地区的音乐。雅又分小雅、大雅,其区别自然也是缘于音乐的不同。& & & & 什么是“颂”?《毛诗序》道:“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清人阮元《研经室一集》卷一《释颂》继而说:“‘颂’之训为‘美盛德’者,余义也;‘颂’之训为‘形容’者,本义也。且‘颂’字即‘容’也。……三《颂》各章皆是舞容,故称为‘颂’。”可知《颂》是一种宗庙祭祀用的舞曲。《诗经》的流传& & & & “《诗经》”是后起之名。从“诗”或“诗三百”,到尊之为“经”,称呼的变化与《诗经》的作用以及人们对它的认识有关。秦以前,除去祭祀、宴享时奏唱外,《诗经》还有两个重要作用:一是常常作为外交场合言谈应对的辞令,一是作为教育的课本。前者在《左传》中多有记载,后者在《史记·孔子孔家》中有相关记载:“(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人焉。”& & & & 这个时期,《诗》是一种比较平实的工具,还没有上升为不可违背的“经典”。秦火之后,《诗三百》随其他典籍一道遭焚。只因为它是乐歌,有幸在学者的记诵中得以保全。汉代传授《诗经》的有四家,即:鲁人申培,齐人辕固,燕人韩婴,赵人长苌。或取其国名,或取其姓氏,而称为鲁、齐、韩、毛四家诗。& & & & 《诗经》在其编辑之初,人们便着眼于它的实际用途;到了汉代,经学兴起,学术与政治联姻,《诗经》作为五经之一而显赫、兴盛,一跃而为儒者言必称引、论必为据的经典。鲁、韩、齐三家诗先后于文帝、景帝时立博士学官,属今文经;毛诗出现稍晚,又是古文经,未得立。但是到了东汉末年,儒学大师郑玄为毛诗作笺,随着郑学大昌,毛诗遂独行于世,其余三家诗逐渐消亡,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诗经》便是毛诗。《诗经》的内容& & & & 《诗经》反映了广阔的生活图景。如果作大致的分类,可以把它分为社会政治诗、情爱诗、史诗和农事诗等。对生活愤懑忧伤,抒发感慨,对政治或赞美或讥讽抨击,这类诗可称为社会政治诗。社会政治诗& & & & 一、下层人民抨击政治的诗& & & & 《诗经》有相当多的诗篇,表达着下层人民对统治者的讽刺和对治国政策的批评,形象生动,情感浓郁。& & & & 一些诗篇揭露宫闱丑行,用一件典型事例活画出统治者令人厌恶的行止,表达人民的爱憎。如《邶风·新台》讽刺卫宣公霸占儿子的新娘,以新娘的口吻写出:“鱼网之设,鸿则离之。燕婉之求,得此戚施。”鸿,就是蛤蟆。本来是一桩美好的婚姻,却遇上一个“癞蛤蟆”丑老公。用癞蛤蟆的形象,把对卫宣公的憎恶感情与自己的悲伤和无奈,表现得明快生动。& & & & 对于贵族统治者的荒淫无耻,人民极度愤慨,予以严厉批判,如《鄘风·相鼠》:& & & &&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 & &&相鼠有齿,人而无止;人而无止,不死何俟?& & & &&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 & & & 用令人厌恶的老鼠,比衬出贵族统治者道德品格的低劣,表达了人民的憎恶情感。& & & & 《诗经》有不少诗篇反映了当时繁重的徭役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抒发愤怨情绪。如《邶风·击鼓》、《王风·君子于役》二篇,抒写徭役使夫妻生离的痛苦。前者写征夫被征调南方作战,万分危艰,他回想起当初与妻子的誓约:“死生契(qì)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后者是妻子思念丈夫久役不归的丈夫:“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牛羊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再如《魏风·陟贴》,写征夫思念亲人,设想父母、哥哥牵挂他,叮嘱他保重身体,盼望他早日回家。这些诗篇,揭露繁重的徭役使百姓骨肉分离,不得安定和生息,让人们看到繁重徭役所造成的种种不人道的结局。& & & & 还有一些诗作,直接描述了征夫对徭役的痛苦体验,如《豳风·东山》:“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我东曰归,我心西悲。制彼裳衣,勿士行枚。蜎蜎者蠋,烝在桑野。敦彼独宿,亦在车下。”用蠕动的桑蚕比喻蜷缩在车下露宿的士兵的艰辛。& & & &&一些诗作,直接描述了征夫对徭役的痛苦体验,如《豳风·东山》、《小雅·采薇》、《唐风·鸨羽》。& & & & 还有少数诗篇,对剥削现象表示不满,如《魏风·伐檀》:& & & &&坎坎伐檀兮,寘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 & & 《魏风·硕鼠》:& & &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 & &二、官吏对政治表达不满的诗& & & & 《诗经》有些表达对政治不满的作品,是官吏所作。由于他们身处统治集团内部,他们的控诉就更有特殊的认识价值。& & & & 有的作品从自身的体会入手,抱怨劳逸不均。如《邶风·北门》:“王事敦我,政事一埤遗我。我入自外,室人交遍摧我。已焉哉,天实为之,谓之何哉!”这个小官吏,备受公事繁累,又被家人讽刺,内外交困。《小雅·北山》,是小官吏对劳逸不均的怨愤:“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大夫不均,我从事独贤”,“或燕燕居息,或尽瘁事国。或息偃在床,或不已于行。”& & & &&《大雅》、《小雅》中还有一些诗作,或发抒忧国忧民的心情,或直斥高层统治者的昏庸无道。如《小雅》的《正月》、《节南山》、《十月之交》、《雨无正》、《小 》。《大雅》的《抑》:“颠沛之揭,枝叶未有害,本实先拔。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荡》等。& & & &三、抒发生活郁懑和人生忧伤的诗& & & & 《诗经》的一些诗,宣泄对于人生的感慨和郁结的情怀。如《桧风·隰有苌楚》:& & & &&隰有苌楚,猗傩其枝。夭之沃沃,乐子之无知。& & & &&用拟人化的手法反映出有知识的人多有生存的苦闷;& & & & 《魏风·园有桃》抒写“士”人不被别人理解的苦恼:& & & &&园有桃,其实之肴。心之忧矣,我歌且谣。不我知者,谓我士也骄。彼人是哉,子曰何其?心之忧矣,其谁知之!其谁知之!盖亦勿思!& & & &&园有棘,其实之食。心之忧矣,聊以行国。不我知者,谓我士也罔极。彼人是哉,子曰何其?心之忧矣,其谁知之!其谁知之!盖亦勿思!& & & & 《王风·黍离》,据《毛诗序》说,是东周大夫悲叹西周沦亡之作。诗云:& & &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 &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 &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 & & 以深沉忧伤的笔调,写东周大夫家国沦丧的悲哀。这种家国哀思、黍离之悲,对后代文学影响深远。& & & &四、称颂执政者的诗& & & &《诗经》中还有一些诗作,赞美尽瘁为公的执政者。如《召南·甘棠》是人民歌颂、怀念召公的作品,《鄘风·定之方中》歌颂卫文公重建卫国的业绩、《卫风·淇奥》赞美卫武公德美才俊。而《大雅》和《颂》之中,颂美的诗篇就更多了。情爱诗& & & & 《诗经》有许多作品,歌咏美丽多姿的爱情,反映出周人生活的一个侧面。《郑风·溱洧》写春光明媚之日,青年男女徜徉水边,相约游嬉,自由表达爱慕之意:& & & &&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蕑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 & &&溱与洧,浏其清矣。士与女,殷其盈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 & & & 一些情爱诗表白男女的悦慕,直率、大胆而浪漫。如《召南·摽有梅》:& & & &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 & &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 & &摽有梅,顷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 & &&这是一位待嫁的女子的咏唱。随着梅子的不断成熟,落地日多,她等待求婚者的心情也愈来愈急迫,先是希望男子选好日子来求婚,继而盼望今天就来求婚,最后则说现在就可以成亲,把女子焦急待嫁的心情毫无掩饰地展露出来。& & & & 与上述大胆爽直的作品不同,另外一些诗作的表现风格,则呈现为温文典雅。如《邶风·静女》:静女& & &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 &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 &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 & &&以馈赠信物抒写纯真的爱情,娴雅美好。《周南·关雎》写男青年看见在河边采集荇菜的一位女子,心生爱慕,然而求之不得。于是他感到痛苦,醒梦相思,只能在想象中和她相爱。再如《陈风·月出》:& & &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 & & 描写月下美人的绰约风姿,咏唱自己的爱慕、相思之情,明净、纯洁而美丽。& & & & 《秦风·蒹葭》是表现相思作品的名篇:& & &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 & &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美丽清冷、朦胧迷茫的抒情境界,刻画诗人徘徊追思的形象,借助景象的意象含蓄委婉地表达相思的追怀之情。& & & & 诗经中还有许多抒写婚姻生活的诗。《周南·桃夭》写女子出嫁:& & &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 & & 正当春光明媚、桃花盛开之时,像桃花一样美丽的新娘出嫁了。诗人真诚地祝愿她家庭和睦,生活幸福。《郑风·女曰鸡鸣》表现了一对夫妇缠缠绵绵的情爱,以夫妇对话的形式,写清晨起床前的一个片断,生动活泼。《齐风·鸡鸣》与此诗异曲同工。& & & & 而《郑风·风雨》则是写夫妇久别重逢的诗:& & & &&风雨凄凄,鸡鸣喈喈。既见君子,云胡不夷!风雨潇潇,鸡鸣胶胶。既见君子,云胡不瘳!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 & & 《诗经》的一些诗,在歌唱婚恋爱情的同时,也反映着某些相关的社会问题。如《郑风·将仲子》:& & & &&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岂敢爱之?畏我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 & & & 诗的后两章与此大同,只是把“父母”换成了“诸兄”、“人之多言”。诗作写这个女子与心上人倾心相爱,但是又惧怕父母、哥哥的反对和别人的风言风语。& & & & 《诗经》还有几篇作品,是被丈夫无情抛弃的妇女的哼唱,如《邶风》的《日月》、《终风》、《谷风》、《卫风·氓》,《王风·中谷有推》等,这些诗一般被称为“弃妇诗”。以《谷风》、《氓》二首为最知名。这两首诗都叙述了女主人对丈夫忠贞不二、辛劳持家却被无情遗弃的悲凄遭遇,但是表现风格各具特色。《谷风》伤怨丈夫喜新弃旧,悲悲泣泣,委婉缠绵,哀怨凄切;《氓》则控诉丈夫始乱终弃的行径,通过自己与丈夫在行止、情义等方面的对照,便是非鲜明,从而表现出清醒而刚果的态度。史诗及其他& & & &&《诗经》有一些诗篇,记载了民族的历史,歌颂祖先的功勋。  《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是周人的五篇著名史诗,它们叙述了自始祖后稷出世直到武王灭商的一些史迹和传说。《生民》主要描述了周始祖后稷神异的出生和天生的种植五谷的能力,以及他率民定居邰地的历史。《公刘》叙述周人远祖公刘带领周民从邰地迁居豳地,开荒辟地、造屋定居的历史。《绵》主要叙述周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率民由豳迁岐,开地建房,创业兴国的事迹。末二章写到周文王能够继承祖业,平定夷狄,使周邦日益强盛。《皇矣》先是叙述太王(古公亶父)开辟岐山周原,击退异族昆夷;再说王季(文王父)继祖德业并传位给文王;然后着重记述了文王伐密、伐崇的胜利。《大明》先是叙述王季与太任结婚生文王、文王与太姒结婚生武王,之后叙述武王伐纣灭商的事迹。  《诗经》还有农事活动的歌咏,从不同角度表现了周人农业生产活动的情状,如《豳风·七月》、《周南·芣苢》、《魏风·十亩之间》,《小雅》的《信南山》、《甫田》、《大田》,《周颂》的《载芟》、《良耜》等。以《七月》最为著名。这首诗叙说农夫一年四季无休无止地辛苦劳作。全诗八章,大体依照春耕、蚕桑、收割、打猎、修缮房屋和年关祭祀的次第,按月歌唱,平铺直叙一年四季适应不同节候的各种劳作,也反映了农夫在衣、食、住等方面的情况,有较大的史料价值。农事诗中艺术水平较高的当属《芣苢》和《十亩之间》,两首诗都是劳动者唱和的歌谣。前者是妇女在采集车前子时的歌唱,后者是劳动之后人们呼朋唤伴踏歌归去的情景。两首诗具有共同的特点:以简练浅白的词语反复咏唱,各章之间只是更换了几个近义词,而能够引发丰富的联想,情韵悠长。  农事诗而外,《诗经》还有一些反映周人礼俗、观念的诗。如《齐风·南山》叙说婚姻礼俗。《诗经的文学成就》&& & & & 《诗经》是距今三千年前后诗歌创作的结集。在情思内涵上,它那纯真的情思以及折射出来的上古生活状貌,总能引起后人对诚朴的遐思;在艺术表现上,它那朴实的语言,比较稳定一致的诗章结构,以及惯用的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自然天成的韵律等,在当时无不具有开拓意义,而在今天看来,就显得比较者古拙。《诗经》在整体上呈现出来的这种古朴的美,是后世无法重复的,因而弥足珍贵。抒情与写实的统一  《诗经》305篇,基本是抒情诗和叙事诗,而以抒情诗占多数。真实率真的抒情,和情感化的叙事,是《诗经》在艺术表现上的一个重要特点。& & & & 首先,作者所抒发的情感是真实的。比如社会政治诗,作者往往是从自己的视角出发,去感受生活,表达爱憎。如下层民众抨击政治,就与官吏表达的政治怨情不同。& & & & 其次,作者抒发情感的方式是坦率的。表达相思,就直说“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关雎》),“惟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狡童》)等等。& & & & 再次,叙事性的诗作中也饱含着作者的感情。如《七月》,按照月令顺序,叙述农夫一年四季辛勤繁忙的劳作,但是其中不时穿插如“无衣无褐,何以卒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这样的诗句,哀叹农夫贫困微贱的生存状况。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方法  赋、比、兴与风、雅、颂称为“六诗”或“六义”(《毛诗大序》)。唐人孔颖达加以区别,认为“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毛诗正义》卷一);南宋郑樵也说:“风、雅、颂,《诗》之体也;赋、兴、比,《诗》之言也。”(《六经奥论》卷三)这就依体用关系,把赋、比、兴从“六诗”或“六义”中剥离出来,认定为《诗经》的表现形式。这一认识得到后人的普遍认同。& & & & 但是,对赋、比、兴含义的解释,却历代众说纷纭。其中南宋人的两种说法值得注意。一个是朱熹的解释:& & & &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诗集传》卷一)& & & & 另一个是李仲蒙的解释:& & & & 叙物以言情谓之赋,情尽物者也;索物以托情谓之比,情附物者也;触物以起情谓之兴,物动情者也。(南宋胡寅《斐然集》卷十八《致李叔易》引)& & & & 朱嘉的说法比较平实恰切,为后世普遍接受,但它对诗歌传达情感的特点未予重视。李仲蒙从情物关系的角度解释,突出了“诗缘情”的特征,可以弥补朱熹的不足。& & & & 赋是《诗经》中运用最多的表现手法。它呆以是直接叙事,也可以是直接的刻画描写,还可以是直言其志或直抒胸臆。直接叙事的诗,如大部分的《颂》诗,《大雅》中的史诗,《小雅》中的宴饮诗,以及《国风》中的《七月》、《谷风》、《氓》、《定之方中》等等。这类作品,正如前面所分析的,往往在叙事中熔铸着情感,“叙物以言情”。直接刻画描写的诗,如《芣苢fú yǐ 》、《召南·羔羊》、《溱zhēn洧wěi》、《齐风·卢令》、《齐风·猗嗟》、《十亩之间》等,这些诗作,没有刻意修饰,只是平实客观地描写场面或人物,而情感自然见出。如《溱洧》,先言“溱与洧,方涣涣兮”,简练勾勒春水涣涣、春日和煦的背景,继而特写一对恋人相约游玩的对话,最后又转向青年男女踏春游戏热闹场面的描写。诗作从场外旁观的视角,客观记录所见,而温馨喜悦之情自然流出。& & & & 比,一般说就是比喻。如著名的《卫风·硕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接连以六个比喻描摹卫庄公夫人庄姜的美丽。这样的“比”法显而易见,《诗经》中运用很多。刘勰xié即说:“夫比之为义,取类不常: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因势用比,情形多样。& & & & 兴的问题较为复杂,历来众说纷纭。大体说来,兴就是起兴或发端,一般处在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位置。就兴与诗歌情思的关系来看,基本有相关和不相关两种情形。兴与诗歌情思相关时,一般会起到烘托氛围或与诗歌意义发生某种联系的作用;它与诗歌情思没有意义相关时,则往往是起到起韵的作用。& & & & 意义相关的例子,如《溱洧》,全诗两章,分别以“溱与洧,方涣涣兮”、“溱与洧,浏其清兮”起兴,描绘青年恋人群游嬉戏的背景,烘托美好温馨的气氛。而当兴与诗歌情思发生某种意义联系时,它的作用就和比相近了。《关雎》的起兴句“关关雎雎,在河之洲”,以此伏彼起的水鸟的和鸣,比喻青年男女的求偶。《桃夭》首章的起兴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以盛开的鲜艳的桃花象征美丽的新娘,同时也渲染了出嫁的热烈气氛。这一类兴,都和比难以截然区分。& & & & 兴与诗歌情思不相关的例子,如《唐风·山有枢》,是一首讽刺守财奴的诗:“山有枢,隰有榆。子有衣裳,弗曳弗娄。子有车马,弗驰弗驱。宛其死矣,他人是愉。”起句“山有枢,隰有榆”同下面的内容没有任何意义关联,其作用只在起韵。再如《秦风》的《黄鸟》、《晨风》等,也是如此。& & & & 赋、比、兴在理论上虽然可以区分为三种不同的表现方法,但在实际运用中往往交叉出现,经常重叠。因此在批评实践中也不易区分。同一首诗,有人认为是赋,有人认为是比或兴。形式和语言方面的特点  首先是重章复沓的结构形式。《诗经》中不分章的作品只有34篇(《周颂》的全部和《商颂》的《那》、《烈祖》、《玄鸟》),其余271篇都分章。据统计,分为三章的最多,有110篇以上,其中重章者有近百分之七十,分为两章的约40篇,绝大多数重章,不重章的仅有三两篇,其余分为多章的也不时出现重章。可见重章是《诗经》的一大特色。所谓重章,并不是把完全相同的字句再罗列一遍,而是改变或替换一些字词后的复唱。这就产生了两种情况:一是字词虽变而意义相同,如《关雎》的最后两章,这类同义复沓的重章之歌较多,其回环往复的咏唱,加强了抒情效果;二是改变字词后使诗章间形成意义上的层递关系。如《黍离》:“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第二、三章分别把“苗”、“摇摇”改为“穗”和“实”、“如噎”,其余都相同。改换这两个字词,固然也有换韵的作用,但是写农作物从出“苗”到长“穗”再到结“实”,乃是一段长时间的流程。诗人长时间往复徘徊在同一个地方的形象,表明他忧伤不断且程度愈来愈重。再如《采葛》中形容恋人相思的情感,从“三月”到“三秋”再到“三岁”的夸张抒情,层递而进,越来越浓烈。这类重章就不是简单的复唱,而是在意义上或情思上有所添加。& & & & 其次,《诗经》以四言为基本句式。据统计,《诗经》中纯是四言的诗章有140篇,四言杂以其它的有159篇,通篇不用四言的只有6篇。这说明《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 & & & 再次,《诗经》节奏鲜明,音韵谐洽,有天然的音乐美感。明人陈第《读诗拙言》说:“毛诗之韵,不可一律齐也。盖触物以摅思,本情以敷辞。从容音节中,宛转宫商之外。如清汉浮云,随风聚散,蒙山流水,依坎推移,斯其所以妙也。……总之,毛诗之韵,动乎天机,不费雕刻,难与后世同日论矣。”《诗经》时代的作者,并不知晓音韵的规律,其歌唱的声韵谐调,乃是出于天籁自然。但是,其中似也有规律可寻,后人多有总结,以清人顾炎武的说法最为推重:& & & &&古诗用韵之法,大约有三:首句、次句连用韵,隔第三句而于第四句用韵者,《关雎》之首章是也,凡汉以下诗及唐人律诗之首句用韵者源于此。一起即隔句用韵者,《卷耳》之首章是也,凡汉以下诗及唐人律诗之首句不用韵者源于此。自首至末,句句用韵者,若《考盘》、《清人》、《还》、《著》、《十亩之间》、《月出》、《素冠》诸篇,又如《卷耳》之二章三章四章、《车攻》之一章二章三章七章、《长发》之一章二章三章四章五章是也,凡汉以下诗若魏文帝《燕歌行》之类源于此。自是而变则转韵矣。转韵之始亦有连用、隔用之别,而错综变化不可以一体拘。于是有上下各自为韵,若《兔罝》及《采薇》之首章、《鱼丽》之前三章、《卷阿》之首章者。有首末自为一韵、中间自为一韵,若《车攻》之五章者。有隔半章自为韵,若《生民》之卒章者。有首提二韵,而下分二节承之,若《有瞽》之篇者。此皆诗之变格,然亦莫非出于自然,非有意为之也。& & & &&他总结了《诗经》用韵的三个基本模式,也指出模式之外灵活多变的情况。《诗经》用韵的一些规律,实际上成为后代诗歌音韵的主臬。& & & &&此外,《诗经》的语言也很有特色。& & & & 一是词汇丰富,据清人陈奂《诗毛氏传疏》统计,有关建筑的名称有82种,草名104种,虫名23种,鸟名35种,马名28种。而据今人吴厚炎《&诗经&草木汇考》统计,只是草木即有近140种。& & & & 二是双声叠韵的联绵词和叠字的大量运用,如“窈窕”、“参差”、“辗转”、“崔嵬”、“窈纠”、“夭绍”、“栗烈”、“拮据”、“漂摇”以及“关关”、“喈喈”、“呦呦”、“晰晰”、“煌煌”、“晔晔”、“杲杲”等等,不但增加了诗歌的韵律美,更细腻地传达出诗人曲折细微的情感和物象的活泼情状。参考资料[1].&&《中国文学史》 &&[2].& 《中国古代文学史》 &&/
刚表态过的朋友 ()
Powered 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美丽诗经阅读答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