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工厂”上古卷轴5冲击波mod(上):机器换人,人去哪儿

东莞首个无人工厂开建 “机器换人”或将缓解用工荒_网易新闻
东莞首个无人工厂开建 “机器换人”或将缓解用工荒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央广网东莞5月3日消息(记者何伟奇)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广东东莞第一家民营“无人工厂”日前开始投入建设,这标志着当地“机器换人”战略进入新阶段,将为缓解当地用工荒现象做出有益尝试。
这家“无人工厂”是广东省东莞市生产超精密五金端子和模具的高新技术企业。首期计划投入1000个无人机械手,前期已经有100个机械手率先“上岗”。企业负责人介绍,以前人工操作产品加工的时候,经常容易出现安全问题,产品质量的稳定性也比较差。现在尝试通过硬件机械手来取代人工,再建立一个高度智能化的软件控制系统,进行网络远程的操控,将大幅度提高工厂的工作效率和产品质量。但是,“无人工厂”并非完全没有人,只是会大规模压缩人工数量,以前工作人员超过2000人,在“智能工厂”建成后,仅仅需要一些软件系统和中后台的管理人员,预计不超过200人。
企业进行“智能工厂”的改造后,投资成本大概什么时候能够收回来?
对于这个问题,东莞市经济和信息化局负责人回应说,至今东莞推动传统产业和优势产业“机器换人”应用项目达到505个,投资金额达42亿元,可以减少企业用工3万多人,企业投资成本有望在两年内收回。
目前随着珠三角人力成本的迅速上升,企业普遍反映今年“招人比往年要难”,所以,东莞等地的“机器换人”战略实施具有必要性。东莞台资企业协会会长翟所领认为,政府“机器换人”的补贴资金具有政策引导的积极作用,同时15%的最高补贴比例,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在投入上的负担。对于全面推进工业企业“机器换人”,广东省政府的计划是,到2017年底,力争三年累计引导2万家、超过50%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新一轮技术改造;三年累计完成工业技术改造投资9430亿元。初步建成10个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智能制造产业基地,建成2个国内领先的机器人制造产业基地,推动195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开展“机器换人”。
(原标题:东莞首个无人工厂开建 “机器换人”或将缓解用工荒)
本文来源:中国广播网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无人工厂”冲击波(上):机器换人,人去哪
更新时间: 22:00&&作者:湖北卫视&&浏览:
  湖北日报讯 记者 黄璐 通讯员 魏微 周燕琼
  无人工厂,无人驾驶,无人超市……
  人工智能扑面而来,一个个新词不断刷新我们的认知,撞击我们的思维。
  随着人工智能向各行各业渗透,传统制造业也加速升级。工厂里,“机器换人”热潮涌动,一台台功能强大的工业机器人走进工厂车间,替代工人完成工作。
  机器人来了,现代工厂还需要工人吗?
  机器人来了,工人走向何方?
  带着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深入“无人工厂”,探寻答案。
  自动化率飙升“无人工厂”风起云涌
  汽车制造曾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机器人的加入,让汽车工厂模样大变样。
  在武汉神龙汽车三厂,890多名产业工人与近300台机器人成了亲密“同事”。在该公司的冲压、焊装、涂装三大车间,都可看到机器人忙碌的身影。
  12月13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在该厂冲压车间看到,整个生产过程不需要人工,全部由机器人和冲压机“搭档”完成。
  同样,在焊装车间,240多台机器人在焊装线上24小时运转。只见它们挥舞焊枪,自动将一块块顶盖、地板、车门等零部件“拼成”驾驶室雏形,误差控制在0.03毫米之内。
  工人对机器人早已非常熟悉,武汉神龙三厂焊装车间维修工段经理王勤说,该厂2013年引入机器人,自动化率达72%,明年自动化率将达到85%。目前,焊装车间290名工人,分成3班,主要是“陪着”机器人干机器人不方便干的“小活”。
  在位于咸宁高新区的湖北奥瑞金包装公司生产厂房里,也几乎看不到工人。
  3条350米长的生产线飞速运转,经过冲杯、拉伸、清洗、彩印等工序后,1分钟可生产3000个易拉罐。
  自动化生产给企业带来了“福利”:单位时间内用更少的人生产更多的产品。湖北奥瑞金包装公司总经理于仙超介绍,公司加大自动化生产投入,基本实现自动化无人生产,其产品被红牛、雀巢、伊利等知名企业选用,预计实现年产值12.5亿元。
  通过智能优化控制,湖北三宁化工生产己内酰胺装置,可达到无人干预的生产模式,每套装置每年可带来200万元经济效益。
  6月,武汉大学发起的《中国企业——劳动力匹配调查》报告显示,目前,中国制造业员工工资在过去十年已翻番,中国人工成本是东南亚的四五倍。负责该项调查的武大教授程虹表示,随着人工成本的增加,智能设备的研发和维修成本的降低,“无人工厂”将为企业带来更为长久的经济效益。
  机器换人”非简单替代追求人机互动和平衡
  “机器换人”,人会失业吗?
  走进京东武汉亚洲一号仓储物流中心,所见所闻令人震撼:2000平方米的分拣区,分拣机器人把来自全国各地的包裹,分拣到客户所在的站点去;通过二维码,这些机器人能准确地识别自己的路径,准确率达100%。
  京东集团X事业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在武汉投入的“无人仓”,机器人拣选速度可达3600次/小时,相当于传统人工拣选的5倍至6倍。在存储、效率和准确操作上,智能设备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原来每天20万件包裹处理量,需要近800个员工,现在只需要几十个设备技术员工就够了。
  多出的员工,去哪了?“机器取代了旧工种,但也诞生了操作机器的新工种,新工种的工作环境往往要好于旧工种。”京东集团X事业部该负责人说,虽然很多工作不需要人力去完成,但随着大批机器人的应用,如何让这些机器人更安全、有效地工作,会产生大量新岗位。
  一份研究报告显示,从英国1871年以来140多年的就业数据看,新技术创造的就业岗位比毁灭的要多。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实地调查也发现,新岗位正不断涌现。比如,在三宁化工,一些机器装配完后的检验工作需要由人工来做。而且,每个生产线需要配备组长,负责对机器人进行操控和维护,并能应对生产线上的简单故障。在京东,飞服师就是一个全新工种,负责无人机的相关工作。“‘机器换人’不是简单的谁替代谁的问题,我们追求的是一种人与机器之间的有机互动与平衡。”三宁化工智能工厂推进办公室主任杨文华说,所有的价值都是人类创造的,某个生产环节可能无人,但其背后同样需要程序设计、管理、维护等环节,仍是需要人去参与。
  加强培训完善社保让“机器换人”更有温度
  “机器换人,能将工人从艰苦危险的岗位中解放出来。”宜昌富升化工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房爱华说,危险、艰苦的岗位一直是困扰化工企业的一个难题,不仅招人难,留人更难。机器人的出现破解难题,让人能在更安全的环境中工作。
  富升化工的案例说明,人工智能正在造福人类,但被机器换下来的人,他们有能力拥抱新未来吗?
  过去,铸造行业都是传统工艺,劳动密集、又脏又累。宜昌奥力铸造董事长简开贵说,2008年开始,企业陆续投入2亿元实施智能化改造,铸造车间自动化率达到国际一流水平,打磨机器人也于2013年上线,车间工人从2000多人减少到100多人,生产效率和品质却大幅提升,产品供不应求。
  简开贵说,企业在实现智能化改造的同时,也为员工去留提出了两套方案:一是将被替换下来的员工安排到新增生产线上;二是让员工再培训,掌握与机器协作的新技能,“我们不会裁员,企业可用现有人力资源扩大再生产,形成良性循环。”
  在奥力铸造精密加工车间,51岁的张华正熟练操作一台机器,打磨机器人摇臂和底座。去年,公司引进精密加工设备,张华明显感到力不从心。随后,公司安排他到上海进行3个月的新技能培训。很快,他适应了新岗位:“从前靠力气吃饭,现在靠脑子。”
  目前,京东也已开始对仓储人员、配送人员进行岗位技能培训,帮助他们实现转型。
  对此,专家提醒,创新转型总会提出新课题,让部分社会成员经历阵痛。面对“机器换人”,面对澎湃而来的新一轮产业升级,政府部门、工会组织要加强培训、社保、职介、引导等工作,努力探索一条更有温度、更具社会包容性的路径。
下一篇:没有了
网站备案号:鄂ICP备号
网站关键词:湖北卫视,湖北卫视直播,湖北卫视节目表
Copyright (C)
52HBTV.COM 湖北卫视金众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未来工厂需要怎样的工人——“无人工厂”冲击波(下)
湖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hubei.gov.cn
来源:湖北日报
【字体:大 中 小】
  “今之机器之用大进,人力可以胜天。”在《苏彝士运河故道》一文中,梁启超有感于机器之力。
  在“中国制造2025”大背景下,人与机器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
  未来工厂,需要怎样的工人?
  机器人来了倒逼工人加强学习
  “一条350米的生产线,工人只有10个。”在湖北奥瑞金包装公司生产车间一条流水线上,车间作业长王友和手指划一圈,“从这台机器到对面这些,共10台都归我管。”尽管如此,他只是用“稍微有点忙”来形容当前工作状态。
  在王友和眼里,工人数量确实是少了,但工人素质高了不少,“3条新生产线共30名工人,全部大专以上,不少还是本科生。”
  早在新生产线引进之前,他就参加了3个月培训,熟悉设备各个环节。此前,他一直处在“机器换人”的危机感中。
  新设备投入使用后,他的工作从原来仅负责设备维修,到现在的维修、检测、操作一肩挑。“过去至少要3个人干的活儿,如今我一人轻松完成。”王友和说。
  和他一样,中船重工集团公司高级技师李斌也曾深感危机。几十年如一日在同一种工艺上精益求精,做到极致,这种匠心,曾是李斌一生的追求。机器人的出现,打乱了他的阵脚。“当机器变得比我们更加聪明,我发现找不到自己的价值了。”李斌变得不自信了。
  工厂引进机器人后,他发现,机器人给车间带来的不仅是高效,也倒逼自己掌握新技艺。在他看来,“机器换人”为工人提升素质敲响了警钟。他说,工人可能因为新设备的到来而被淘汰,但更可能因为不适应或不学习而被淘汰。
  制造业仍喊缺人高级技工更受追捧
  采访中,不少企业表示,目前机器人能投入的生产领域有限,大部分产品仍需人工操作。
  未来,简单操作型的普通工人需求量势必下降,但高级技术工人特别是能够驾驭机器人的高级技工将更加吃香。“操作一般的机器人,初中学历就能胜任。”武汉职业技术学院一位教师说,但是,机器人技师、机器人工程师却“一师难求”。
  李斌表示,每一台工业机器人高效运转的背后,都离不开技术人员的中枢把控。机器人的后续保养、调试安装所要求的精度比较高,一个轴承、一个关节臂间隙的调整,未经专业培训的人很难掌握其中的技术诀窍。“现在,几乎每家制造企业都喊缺人,但最缺的还是技术人员。”中船重工中南装备有限公司规划处处长李超表示。
  工人转型人脑是最大财富
  伴随着“无人工厂”的扩展,企业内部掀起“工人转型”的热潮。
  短短一年时间,中南装备新能源电动汽车电池包项目工人杨天云,就从普通工人晋升为技术人员。
  去年4月,太原科技大学材料加工工程研究生杨天云来到公司生产车间,成为一名流水线工人。“12个小时内不停歇地重复一个动作,每个月工资也不多……”单调、乏味的工作状态,让杨天云印象深刻。当公司开始建设“无人工厂”时,他主动申请调到技术岗位,经过1个月培训,担任操纵机器人的技术工人,并参与编程。
  让机器人“俯首听命”,并不是那么简单。让机器手抓住零件,快速放在传动带上,为了这个简单的“抓取”动作,杨天云花了近一个月时间。当机器手成功完成这个动作时,杨天云“兴奋得一个晚上都睡不着觉”,这是他转型研发编程首次撰写成功的“命令”。
  为让“无人工厂”自如运行,杨天云和同事们把大量功夫下在外人看不见的地方。目前,整个生产线和机械手使用的各种自动程序,多数是他们自己编辑的。
  “新能源汽车电池生产线上的50多名一线工人,多数是90后的本科生和大专生。”杨天云感慨地说,机器的设计者和改良者都是人,人脑才是最大的财富。
  省总工会技协办主任张小华表示,在机器人发展的过程中,“人”是最关键的因素。从前靠力气吃饭,现在靠脑子。“机器换人”提供了工人技术升级的机会,机器完成简单重复的体力劳动,把工人解放出来去更新知识、提升素质,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黄璐、周燕琼)
责任编辑:李雪莹  模具联盟网讯 制造业一直以来都是吸收就业的主力军。作为中国制造业的重镇,珠三角对于用工荒的感受最为深切。广东省人力资源市场和企业用工监测显示,今年春节后,广东用工缺口约为60万~80万人。  日前,智通人才连锁集团数据研究中心对东莞近800 家制造业企业进行了问卷调研,结果显示,超过七成企业认为2014年的招聘难度比2013年大,超四成企业认为员工流失是人力资源部门的主要压力,近六成企业招聘主要针对人才流失进行补员。  据智通人才连锁项目负责人介绍,这次调研涉及电子信息、电气及机械制造、纺织服装、家具、玩具、造纸及纸品、食品饮料、化工等八大制造类行业。从调研情况看,64.46%的企业人力资源部门认为最主要压力来自招聘难;其中员工流失成为企业人力资源部门面临压力的重要表现,占比43.37%,其次是分别来自工资成本上涨、季节性用工变动以及其他等因素。调研项目组分析称,企业招聘难的主要原因是近年来珠三角的用工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务工人员数量趋于下降,人才供需的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导致企业招人难的局面日趋严峻。  同样的问题出现在佛山、广州等地。&我们订单一直很稳定,但是招工很成问题,现在的80后、90后不愿意吃苦,工作一累说走就走,工资已经提过好几次,但还是招不到人。&佛山顺德一家家居用品生产企业负责人梁女士表示,她们当前最大的难题是招工,不少同行都面临同样的困扰。&以前我们那一代担心赚不到钱不能养家,现在的年轻人不工作还有家里养着,他们根本不在乎钱。&  公司老板担心工人越来越少,而且越来越难以适应高强度的劳动,工资也不能无限制地上涨,因为即使工资翻了一倍,一个人也干不了两个人的活儿。但是机器能,所以招不到工人的企业只能雇佣机器人。  值得欣慰的是,随着工业机器人产品的不断丰富,工业机器人对工厂生产的提升不再局限于一个生产工序,而会逐渐覆盖工业生产的各个环节。  去年11月初,在顺德举办的第二届国家装备工业两化深度融合暨智能制造试点成果展示会上,佛山市利迅达、广锻等四家企业联合设计了国内首条冲压无人生产线。该生产线由3台广锻伺服冲压机、4台鼎峰摆臂式机器人、一台利迅达焊接机器人、一台利迅达抛光机器人和4台嘉腾搬运机器人组成,实现物料搬运、模具冲压、焊接、抛光、成品入库等工序的自动化生产连接。据广锻技术部部长李建平估计,该生产线至少可以节约7至10位工人,包括焊接、抛光等技术工种岗位。同时,由机器人取代人工后,效率也可以从原来每分钟6次提升至每分钟10次,效率提升了近两倍。  码垛、搬运、装卸、投料、装配、分拣、焊接、喷釉&&现在机器人几乎什么都能做。在佛山市新鹏工业机器人副董事长秦磊看来,理论上,制造业生产中任何使用人工的工序,都可以通过工业机器人来实现。&&&&& &拓斯达致力于提高自动化生产程度,让更多的企业用得上更平价的自动化生产线和现代工业机器人。&广东拓斯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吴丰礼表示,随着目前全球工业机器人厂商的蓬勃发展和日趋激烈的竞争,工业机器人的研发成本将逐渐变小,对人工的替代作用将会更明显。到时,一些对工业机器人需求大的产业,或许会出现大部分工序乃至全部生产工序都被工业机器人替代的场景,那就是无人工厂。  无人工厂到互联工厂  &招工难成了年年例牌,原来一千五六百(元月薪,下同)的普工工资现在涨到三四千,仓库搬运工每天搬运100吨-150吨,包装岗位也要搬运四五十吨,工资开到8000多元都鲜有年轻人愿意做。&东莞市机器人技术协会副会长罗百辉表示,受&人口红利消减&及&劳动力价格上涨&等各种因素夹击,企业减员增效已经势在必行。  设备升级过程中,最关键的因素还是人。东莞机器人技术协会会长凌琳表示,东莞机器换人缺的不是机器,而是操作机器的人。这些工人的职业生涯也随着生产方式的变化而流转。相关数据也显示,在日本、德国等工业机器人普及度高的国家,失业率反而较低。  &机器换人并非不要人,而是让机器代替人去做那些简单、重复、作业环境差的工作,腾出的工人则摇身一变成为操作机器的人,工作由繁重的体力劳动变得轻松、体面,有的工资反而上涨。这部分起来的产业工人,已经成为经济转型最直接的受益者。&拓斯达董事长吴丰礼表示,拓斯达短短的7年时间里,自身也经历了由三机一体的&注塑周边设备服务商&向&机器换人+3D打印+物联网&三位一体的&工厂互联&智慧方案提供商转型之路。&&&&&&& 自今年东莞市政府1号文提出&机器换人&并推出细则以来,当地经信部门抽样调研441家企业,其中有66%的企业近五年来推进这一项目,陶瓷、家具、玩具、造纸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型迫切性尤其高。增效、提高产品竞争力,是不同产业转型的相同方向。  &转型的路子各有不同,不过是殊途同归&就是增加效能,提高产品竞争力。&据东莞市经信局介绍,今年2月部署的&智慧东莞&就将&智能制造&写入目标,在不同镇街结合产业特色推动区域的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东莞市科技局也推动公共科技创新平台的建成,各平台迄今已累计为东莞市家具、毛织、食品、服装、造纸、鞋业等传统产业的20000多家企业提供了产品研发、设计、检测、人才培训等服务,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企业在金戈铁马的商战中,才有余力发展壮大,并反哺地方。  传统制造业的用人难题给正在各地蓬勃发展的工业机器人制造产业创造了广阔商机。东莞市机器人技术协会副会长罗百辉表示,从工业机器人市场空间来分析,对比美、德、日、韩四国制造业机器人密度会发现,中国的汽车、电子电气、食品饮料、化工、塑料橡胶、金属制品等6大制造业未来几年尚需240万台工业机器人,占中国工业机器人总需求量的约40%。随着机器人挺进国民经济52个行业,2014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未来几年中国工业机器人需求量约600万台以上,以每台30万计算,产值空间在1.8万亿元。这绝对是中国机器人生产企业和集成服务提供商的机会。  据罗百辉调研显示,在珠三角地区,机器人使用的年增速已达到60%。机器人应用的快速增长给机器人生产厂商提振了信心。2008年金融危机到来,内外需急剧下滑,珠三角、长三角一带开始出现劳工荒促使拓斯达下定决心改变只做方案不做制造的模式,开始加大注塑机械低成本高效率自动化产品自主研发和制造。如今的拓斯达开发出了单轴、直角坐标、龙门、四轴及多轴运动控制系统等多款机械手、机器人产品,产品应用于电子产品的涂胶、搬运、检测、定位、切割、钻孔、焊锡、打螺丝等多个具体工艺制程上。2013年,拓斯达销售额超过1.5亿元,年增长率60%以上。  一个地方的工业机器人与当地的产业结构关联度较高。因此,东莞的工业机器人产品大多与当地的电子、五金、注塑、家具、纺织、家电等传统产业密切关联。在拓斯达董事长吴丰礼看来,汽车产业是工业机器人的母体,广州集聚了众多的日系车厂商,东莞则凭借其发达的人才储备、先进的制造技术以及国际巨头的抢滩登陆,在广东省内的工业机器人制造领域也遥遥领先。  &东莞的工业机器人也比佛山强很多。&艾乐博工业机器人公司创始人农百乐说。在农百乐看来,东莞的外向型经济使得国际先进技术迅速进入东莞,目前东莞工业机器人的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就得益于台湾技术的支持。而佛山是以制造业为主的城市,而且产业主体都是传统型产业,比如五金、陶瓷、铝材等,企业形态也多以中小企业为主,这样的产业形态使得佛山对工业机器人发展反应迟钝。秦磊也表示,东莞塘厦、黄江一带得益于跟深圳相接,比较容易获得深圳的工业机器人方面的人才。  据东莞市机器人技术协会副会长罗百辉介绍,目前,中国的工业机器人保有量为11万台,约占全球机器人保有量的10%,2014年度将新增4万台,达到15万台左右。而且,中国的工业机器人市场还是全球增长最快的市场,过去5年,国内机器人销量复合增长率达到36%,而同期世界机器人市场销量复合增长率仅为9%。  鉴于2013年跨国公司开始加速布局中国机器人产业以及国内工业机器人巨大的市场空间,罗百辉认为,2014年将是工业机器人元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将迎来爆发式增长。  在工业机器人领域,东莞最大的优势就是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罗百辉认为,今年东莞的工业机器人市场将获得突飞猛进的增长,为东莞众多中小型工业机器人厂商带来了机遇。  租赁模式让中小企业更贴心  调查发现,虽然工业机器人已经在一些领域获得普及,多数有实力的大公司也在进行机器换人的尝试,但对数量众多的小公司来讲,动辄几十万、上百万一个的机器人不那么好雇。拓野机器人相关负责人曾表示,在工业机器人销售中,东莞本地企业所占比例并不大,在她看来,这与工业机器人的初期往往需要投入大笔资金有关。  由于使用机器人存在较高的成本与维护费用,所以资金实力较弱的中小企业对价格高昂的工业机器人持观望态度,阻碍了珠三角机器换人的步伐。但这问题难不住一向敢为天下先的广东商人。  目前,一种投入小、回报明显的工业机器人租赁模式正在珠三角企业中广泛试行,并受到中小企业的青睐。  据介绍,近年,深圳、广州等地出现了灵活的机器人&雇佣&模式,如果企业觉得不合适,还可以及时解除机器人的&雇佣合同&。  &工业机器人租赁的商业模式或可成为促进此行业快速发展的一种模式。&东莞市机器人技术协会工作人员刘雄飞表示,一些为大公司提供零配件的中小企业不具备品牌及核心竞争力,订单变化对他们影响很大,因此在选择工业机器人产品时非常谨慎。来大订单了一时招聘不到人接不了,当订单少时又要花钱养一批人,采用工业机器人虽然可解决此问题,订单多就多开机,订单少就少开机,但前期投入成本较大,使之处于两难境地,如可灵活雇佣工业机器人,势必将满足这些企业此方面的需求。&&&&& 反观拓斯达发展之路,拓斯达进入机器人市场上除了做制造,他原有的最大优势就是专门做&自动化整体设备提供商&,相当于一个集成服务商,当企业需要引进个性化的工业机器人时,通常需要通过集成服务商为它们量身定做技术实现方案;如果企业资金有限,可以通过向集成服务商租赁的模式&先用再付钱&。  事实上,拓斯达的这种&整合服务提供商&定位正在有效缓解自动化市场中小企业的后顾之忧,也加快了珠三角企业机器换人的步伐。再过几年,当我们走进珠三角某个企业的生产车间时,看到的可能不再是工人,而是一个个拓斯达机器人。(编辑:adminuggd &来源:金模网)
&&&&&&&&如果您有模具设计行业、企业相关新闻稿件发表,或进行资讯合作,欢迎联系本网编辑部,
邮箱投稿:,我要投稿
发表评论共有位网友发表了评论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模具联盟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模具联盟网,转载请必须注明模具联盟网,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本站核心关键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肱骨外上髁炎冲击波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