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得自己有暴力倾向我有点自虐倾向会自己打自己怎么办

完美主义者,都有点自虐倾向_新闻中心_新浪网
完美主义者,都有点自虐倾向
http://www.sina.com.cn 日07:29 四川在线-天府早报
  他是一名普通教授,一生追求完美的科研工作者,从与科研工作结缘那天起,就注定了会在向完美靠近时以苦为乐,用他自己的话说,“完美主义者都会有点自虐的倾向”。今年,他从全国218个单位推荐的689人中脱颖而出,荣获第九届中国青年科技奖,同时也是川内高校惟一问鼎者。当记者问他对获得这一荣誉感受时,他很平静:“我没有多少特别的感觉”。他,就是成都理工大学核技术专业博士(后)、科技处副处长庹先国教授。
  人物对话<<<
  兴奋感觉做课题中才会有
  中等个头,红色休闲外套,昨日中午,记者见到庹先国教授时,他正在办公室和一群研究生讨论课题。一根根直立的寸长短发让他显得很精神,丝毫看不出已到不惑之年,更想不到他已经读完了所有的学位,而且已经是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
  早报:得知自己获得“中国青年科技奖”后,心里有什么感受?
  庹:说实话,我没有特别感觉。
  早报:是因为获奖太多,而没感觉了吗?
  庹:不是这个原因。我仅仅是省内年轻科技工作者的一个代表,去年被省上有关部门推荐上去,只能说明我比较幸运,我很感激。极其兴奋的感受,只有在做课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会有。
  早报:抛开获奖不谈,仅仅从科研上来说,你觉得自己成功吗?
  庹:“成功”是一个不能轻言的词,它在我心中分量很重,离我也还很遥远。如果说小有成就,可能是来自于对生活、对事业的不放弃。
  早报:如何理解你的“不放弃”?
  庹:不放弃意味着奋斗没有终极目标。我是一个希望“做人做事都要做好”的人,完美主义―自律―牺牲,看上去像个紧箍咒,但对我来说是必要的,即使辛苦也很开心,呵呵,完美主义者都会有点自虐的倾向。
  人物素描<<<
  修炼完美其实非常的辛苦
  庹先国早在成都理工大学(原成都地质学院)读本科时,不仅4年保持班上第一名的纪录,而且还是班上的第一个党员。本科毕业实习时,由于仅川大才有相关实验仪器,为了交出一份最好的毕业论文设计,他每天骑自行车往返于学校和川大,这样持续了两三个月。那时的想法很简单:一定要比其他学校同学做的实验更完善,数据更可靠,绝不能给学校丢脸。事实证明自己的确是做得最好的,论文还在《四川大学学报》发表了。工作中,庹先国的多项课题也创造了多个第一,对此,他却谦虚地认为,“这纯属巧合”。
  事业:放弃后我又能干什么
  这么多年下来,他们所做的大大小小的实验已不计其数,在外人看来,重复的实验是件很枯燥的事,但对于庹先国来说,这正是兴趣所在之处。
  “这其中,也不乏有太辛苦的时候。”庹教授说,1998年,他们好不容易申请到一个国家级科技攻关项目,是给一家钢铁公司的生产线上研制一套自动分析设备,谁知去了才发现,现场温度高达50摄氏度,而且金属粉尘多,工作时必须戴防毒面具。“我们都记不得做了多少次实验,但效果依然不明显”,由于该课题的经费少,再加上工作环境恶劣,在长期毫无进展的情况下,庹先国责备自己:“怎么选了这么一个职业啊,干脆放弃算了!”但再一想:“我不做这个还可以做什么。”就这样,他坚持了下来,经过一年半的努力,课题终于成功完成。
  信条:能考100分决不考99分
  庹先国不仅对自身要求严格,事事追求完美,对于学生也同样不心软。虽然课题缠身,再加之还是学校科研处的管理者,但庹教授依然带了两个本科班。在去年的一次数学竞赛中,他班上的学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其中有个考了99分的同学却受到庹先国严厉的批评,“有能力考100分,为什么只考99分?”他说,这也是自己的人生信条,“修炼一个比较完美的人格与人生其实非常辛
  苦,你的付出会超出你的想像,但一个满意的结果会让你忘记所有的困苦”。
  内心:希望保持思想的活跃
  恐怕在很多人的眼中,科研工作者就应该是那种毫无生活情趣,整天埋头看专业书籍,重复做着枯燥实验的老学究形象,而像庹先国这样40来岁就已
  经将很多人一生追求的成就都收获了的人更应当如此,事实上,庹先国并不是那样的人。
  完美主义者内心都是丰富的。庹先国也不例外。他对学生说,“渴求成功是人生的原动力”。之所以用“渴求”,而不用“追求”,是因为每个人都会对自己的职业有一个梦想,两个词意思虽然差不多,但“渴求”的内涵更深厚,它体现的是个人内心的召唤。庹先国用“善想,愿干,认真”3个词作自我形容,他说自己是个想法很多的人,希望自己永远保持思想的活跃,“愿干”和“认真”体现的则是一种人生态度。
  爱好:寻找自己的精神领袖
  庹先国喜欢散文,尤其喜欢余秋雨的散文,他喜欢文中所表现出来的厚重的历史感。无论再忙,他都会看每期的《人物》杂志,这个习惯保持了10多年。“里面风云际会的各等人物,都是某个领域的精英,看了这么多年的确令自己受益匪浅”。庹先国说,也许自己是在无意识中寻找着自己的精神领袖,但并不局限于某一个人,无论人物大小,他都有被感动的时候。因此,他认为自己还是一个“感性成份比理性成份多”的人。也正是因为如此,他才觉得“每次捧奖之后,就觉得压力特别大,你总不能后退吧,至少不能比以前干得差才行”,庹先国说,科学家是他的理想,而带学生继续搞科研,则是最近的计划。
  人物资料
  从2000年开始,庹教授几乎成了“获奖专业户”,凭着他和课题组优异的科研成果,先后获省部一等奖三项、二等奖四项,迄今已主持完成了30多项课题,发表论文80多篇,获得多项专利,两项产品被授予“国家重点新产品”称号。各种荣誉也接踵而至: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入选教育部首批“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并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四川省优秀创业人才”,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去年获得了代表国内地学领域青年科技最高奖的“地质金锤奖”。
  周图伽早报记者关义霞摄影劳稔麦朵
】【】【】【】
世界杯|球星|美女|风景|更多&&
  歌曲名
  歌曲名
 电话:010-   欢迎批评指正
Copyright &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我有自虐倾向——新西兰厨艺大赛culinary&fare
新西兰厨艺大赛雕刻作品,我管她叫挥着翅膀的女孩,呵呵。
现在在粤式茶楼工作,周日是最忙的,很多东西我基本都掌握了,忙的时候还挺得心应手的,所以很享受那个过程,晚上在西餐厅厨房工作,还有很多东西要学,不过当后来有一段时间好忙的时候,我也觉得自己能做些东西,也很有成就感。我把这些和我同学交流,她也在工作,她说当她很忙的时候会很烦,而我是越忙越开心,然后我就觉得我是不是有点自虐倾向啊。
每年一度的奥克兰厨艺大赛今天我们去看了,所有的参赛厨师都是绷着一张脸,速度超快,好像在打仗一样,绝对不是我们在家做饭唱着歌,慢悠悠的那种。厨师的工作速度和条理性很重要,顾客就是上帝,要是让他们等太久,就容易以后再也见不到了。老外吃饭,比如说一桌四个人,每个人一个主菜,就要4个主菜或者pizza一起上,一定不能上了一部分还有一部分们没出来,而且保证所有出来的东西都是从锅里或者炉里拿出来,用最快的速度呈现在客人面前,才能保证最好的味道。在我们餐厅,如果客人没有吃完,我们就分析,是哪里的问题,不过这种情况不多,一般都是吃得光光的,最有成就感的就是,有的客人点10元的餐,给20元的小费。我这个新厨师就是通过刷锅之前尝尝剩菜汤来感受每个菜的味道的,我们的意面和米饭主餐里面配料很丰富,味道很有回味,就是感觉很有后味,可能用语言形容不出来,反正就是很神奇的那种好吃。
这些作品都是在厨师比赛上展示的,提前做好的,不是现场制作的,由于太多了,只能选几个放上来了。
这个鱼尾的马是我们老师现场制作的,是用那种植物黄油制作的,一般大型宴会都会有这种雕刻作品摆在台子上。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如何对待孩子的自虐倾向?
已老去的岁月化成蝴蝶都飞翔在我的房间
向时间换来的新语言和心上的山水说声谢谢
请给他们充足的心理营养
上个周五,小妹宁宁的老师在群里发了一则公告——
孩子现在回家了,有时间就和孩子们好好谈谈心,你不跟他谈,永远不知道他在想什么,性格内向的孩子,不愿意跟同学说,也不愿意跟老师说,更不愿意跟家长说,为什么?他觉得什么事情藏在自己的心里,等时间长了慢慢就淡化了,可是如果再遇到类似的事,他还这么做,慢慢就对孩子的心里造成了伤害。跟一些孩子谈心的时候发现,有些孩子已经有这样的心理了。有时间多陪陪孩子,别总忙着挣钱,他们现在在关键期,需要引起注意,不容小觑,望家长多多注意这些,需要重视起来!
看完这则公告,心里满满的感动,这本是老师的职责之一,可是真的当一位老师关心起孩子们的心理的时候,我觉得她正在触及教育的本质。教育,是解惑授业——既要教授知识,又要丰富心灵。人,最怕的不是身体的残疾,不是没有智慧,也不是穷困潦倒,而是心灵的无所适从。
我遇到过一个孩子,他对自己非常狠,在那个年纪,我觉得他对自己有点残忍。
他比较倔强,有时候无缘无故的发了脾气,闹得家里人很是生气,有一次,他的妈妈狠狠的揍了他一顿,他把自己一个人紧紧裹在被子里,呜呜的哭着。他的妈妈打完他之后,觉得很是难过,很是自责,赶紧轻声细语地去安慰他。可是这小家伙把自己裹得紧紧的,妈妈怎么拽也拽不开。后来,经过多次的安慰和道歉,小家伙终于露出脸来,眼睛哭的红红的,他的妈妈一边擦眼泪一边哄他。
突然间,妈妈发现他的手臂上有很多抓痕,有的已经流出了血,妈妈赶紧问道:是怎么回事。孩子回答道:我自己抓的。妈妈一下子哭了起来,心疼的说不出话,只能紧紧地抱着小男孩。原来,小男孩觉得自己力气很小,打不过妈妈,所以只能抓自己来解气。这无疑是有着一种轻微的自虐倾向。
这件看似很小的事情,却藏着深深的忧患,那就是自虐倾向的低龄化。
孩子为何要自虐?很多心理专家认为,孩子的自虐行为多是因为长期找不到人倾诉,不被理解,不被信任,不被尊重,心里压抑造成的,是孩子心理上自我抵御机制的消极保护性反应。就如前面的例子中那个小男孩,他觉得自己受了委屈,被妈妈打了,心理上肯定是不服气,想要一种回应,可是自己打不过,所以就狠心对自己,这是一种负面情绪的发泄,一种内向的自我伤害。
我只提,最重要的一点—— 父母的要求过高,对其心理关爱太少
这个小男孩,他平时还是很听话的,是父母眼中的好孩子,父母也很爱他,每每都会买好多东西给他。但同时,由于孩子本身表现的好,父母自然认为孩子很懂事,很自立,不用给予太多的心理关怀,用很多家长的一句话就是“这孩子很懂事,没事儿”,也就是说,父母对孩子的基本认知是高于孩子的实际心理状况的,他们会认为孩子懂事,知道好好学习,知道不闯祸,不发脾气,父母自然而然对他的要求就会高一些,而当孩子达不到这一种要求时,父母便会生气,甚至打骂,认为本该完成的事情反而没有完成,肯定是孩子不好好做,没有努力,要是努力了,怎么会做不好呢。
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父母说的最多的一句话,除了吃饱穿暖之外,就是要好好学习了。我记得我的母亲经常对我说,成绩不上不下,半瓶子晃荡,你看人家谁谁谁,我也总是反驳:你们学习就不好,我遗传,我怎么能学的那么好呢。其实心里,还是蛮难过的,一方面为了自己,自己也想变成学习好的学生,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父母,觉得辜负了他们的期望。
我的印象里,从来没有和父母谈过心,我觉得这是一种很尴尬的事情,父母也许也很难开口,比如父母从来没有问过,你有没有喜欢的人,为什么不开心等等。也许是乡下人的一种保守吧。我们会很坦白的跟陌生人说起自己的伤心事,但很难和自己熟悉的人坦诚。
人心是需要交流的,不要以为有了血缘的关系,就可以懈怠。人也是最容易保守自己内心的伤心的,他很可能不愿意透露出自己是多么的懦弱,多么的渺小。作为家长,你是否和自己的孩子,好好的谈过心?是否在适当的年纪讨论适当的问题?比如,在孩子幼小的时候,为什么孩子不爱说话,为什么孩子喜欢一个人玩;在他们稍微大点,孩子交了什么朋友,喜欢什么;到了青春懵懂期,是否教给孩子必要的生理知识,是否和孩子探讨过他们的焦虑和茫然,他们对于少男少女的想法......
出了问题,不是责骂,而是要真的想办法来解决。
最重要的一点—— 让孩子正确意识到自虐行为的危害和获得安全感
那个有点自虐倾向的男孩的妈妈,在看到自己孩子这样后,先问他:你干嘛要抓自己啊,是不是很疼啊。孩子一边哭一边说:嗯。然后,那个妈妈对自己孩子说:以后不许这样啦,你这样抓自己,妈妈会很伤心,很心疼的,以后要记得,任何时候也不要再伤害自己。这样的回答,是否很正确?换位思考,如果你是孩子,你希望得到什么样的回答,什么样的回答会让孩子获得一种安全感?
孩子会自虐,是一种消极的自我防御,这也来自他的安全感的匮乏。如果妈妈这样回答:你受了伤,一定很疼,妈妈一会给你包扎上药,你受了伤,妈妈看了会心疼。虽然这和上面的回答有些相似,但重点是你要让孩子知道你是爱他的。
孩子需要赞美,肯定和认同,这些外在的评价对于他而言,是有着极大的帮助的。除却母亲的关怀,更多的是父亲的一种行动上的支撑。
我记得我给父母和妹妹照的一张照片,小妹馨馨仰望着父亲,眼里全是一种新奇和开心。由于父亲很少在家中,所以,妹妹得到的父亲的实打实的关怀是相对较少的。我一直认为父亲在孩子们成长的路上的缺席,对于孩子而言,是一件十分重大的事情。看似没有什么影响,可是在他们以后的成长过程中,这种缺失性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内心安全感的缺乏。安全感的缺失,会带来一些负面的情绪,比如自卑、不愿意社交、恐惧懦弱、谨慎小心、警惕心很重。我认识一位姑娘,她的父亲在她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去世了,她对人非常热心,是一位“老好人”,可是一旦她自己有什么事情的时候,她都会很不好意思去打扰身边的朋友,深怕叨扰到他们。这是恐惧社交的一种。这和父亲缺失有什么联系?其实,她之所以恐惧,是因为害怕失去,她很在乎得到的一些东西,她缺乏安全感。
所以,在关怀孩子的时候,父亲要更加的投入,给予他安全感和自信。
作者介绍:我喜欢世间的烟火气,也喜欢站在云端,跑在风里,行走在流浪与漂泊里。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一个心情盛开的地方)
素材来源:一个心情盛开的地方
本文编辑:青禾
关注 | 回复 | 留言 | 活动
本公众号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教子良方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自虐倾向心理测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