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少林寺出家要什么条件的百度百科没有设置条件

观音出家日_百度百科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观音出家日
本词条缺少信息栏,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
观音出家日是每年农历的9月19日,是观音菩萨的出家日。佛教的寺院都是举行隆重的法事,因缘非常殊胜。观音出家日在我国各地寺庙均要举办大小不一的法会,其一般祝仪是:唱《香赞》,诵菩萨名、《大悲咒》,唱《观音大士赞》、《观音菩萨偈》、念观音圣号,拜愿,三皈依毕。
观音出家日内容提要
每年农历的9月19日,是观音菩萨的出家日。佛教的寺院都是举行隆重的法事,因缘非常殊胜。  2011观音菩萨出家日是阳历:日  2012观音菩萨出家日是阳历:日
观音出家日起源依据
观音菩萨出家日的起源和依据,现在均无从考证。每逢这三个观音菩萨的佛教节日,我国各地寺庙均要举办大小不一的法会,其一般祝仪是:唱《香赞》,诵菩萨名、《大悲咒》,唱《观音大士赞》、《观音菩萨偈》、念观音圣号,拜愿,三皈依毕。广大佛教徒庆祝观音圣诞的香会称作观音会。普陀山是观音道场,为观音会的中心,因而每年适逢观音菩萨圣诞日、观音菩萨成道日和观音菩萨出家日的法会最是盛大。  众所周知,观音菩萨的出家是因为父王反对观音菩萨拜佛,最后不得不被赶出王宫,但是为了一颗求佛的心,观音菩萨选择了青灯相伴。而通过观音菩萨的慈悲善行,以及观音菩萨随后舍身救父的壮举感动了诸佛,最后修成正果,并且得到了千手千眼的功德法力,以便今后继续施善普度众生。
观音出家日出家日
观音菩萨的诞生日是农历二月十九日,成道日是农历六月十九日,出家日是农历九月十九日。观音菩萨每年农历的9月19日,是观音菩萨的出家日。佛教的寺院都是举行隆重的法事,因缘非常殊胜
观音出家日最初译名
观音的最初译名是“观世音”,是梵文“阿缚卢枳低湿伐逻”的意译,是遇到苦难“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的意思。唐代因为要避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讳,故去掉“世”字,简称为观音。观音是大乘佛教中十分崇奉的一尊菩萨,我国几乎所有的佛教寺院都供有观音像,民间供奉观音的也非常多。如佛教天台宗、密宗分别传有“六观音”,禅宗亦塑有各种观音像。净土宗更是把观音作为“西方三圣”之一来供奉。自隋唐以来,民间逐渐形成了广泛的观音菩萨信仰,并形成了以敬奉观音为主的三个佛教节日,农历二月十九日为观音圣诞日,农历六月十九为观音成道日,农历九月十九为观音出家日,民间有些地方将这三个节日并称为观音菩萨圣诞。
观音出家日民间信仰
中国民间非常崇信观音菩萨,长达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世世代代的人们,都把他奉为“救苦救难,有求必应”的万能之神。不单是佛教,甚至是道教,农村香道,也都供奉观音像。观音菩萨如此深入人心,所以,在家学佛之人,一般在家供一尊观音像,就是供养十方三世一切佛菩萨了。观音成了信仰佛教、供养一切佛的象征和代表。  观音菩萨的诞生日是农历二月十九日,成道日是农历六月十九日,出家日是农历九月十九日。  观音菩萨圣诞的起源和依据,现在均无法考定。但这并不重要,因按照佛教讲,菩萨实是无量劫前就已成就的一尊古佛,为普度众生倒驾慈航而来。所谓菩萨生日,其实是我们娑婆世界人们的一种表法需要。每逢这三个节日,寺院均要举行庆祝仪式,其一般祝仪是:唱《香赞》,诵菩萨名、《大悲咒》,唱《观音大士赞》、《观音菩萨偈》、念观音圣号,拜愿,三皈依毕。广大佛教徒庆祝观音圣诞的香会称作观音会。普陀山是观音会的中心,为观音道场,因而香会更是盛大、壮观。  不仅仅在寺院,在中国几乎大多普通百姓的家庭,都供着观音像,早晚一炉香。  观音信仰在民间历久不衰,许多并没能深入了解佛法三昧的普通人们对观音菩萨的崇拜  观音出家日,其实是一种对&真善美&的希望和追求,也是国人心灵深处对大士慈航普度的伟大精神的信仰和希翼。  目前而言,观音菩萨的生日,多数认为有三个,分别对应观音菩萨不同的时期特征。农历的二月十九是观音菩萨成人诞生的日子,农历九月十九是观音菩萨出家的日子,农历六月十九时观音菩萨成佛就道的日子。所以,一般意义上我们说到观音菩萨的生日是指观音菩萨诞生的日子,而事实上在佛信徒之间一般提到观音菩萨的生日则是以上三个。  从佛经教义的记述当中我们可以了解对于观音菩萨的生日,最为看重的还是观音菩萨的出家日和成道日,而对于诞生日则是一种对观音菩萨成人入世的纪念。但是当说到观音菩萨的出家日和成道日是则是一种对于观音菩萨本身的佛性修行的缅怀和体会。通过观音菩萨的出家日和成道日了解观音菩萨出家成道的由来和修行经过,以勉励佛信徒的修行坚韧。  众所周知,观音菩萨的出家是因为父王反对观音菩萨拜佛,最后不得不被赶出王宫,但是为了一颗求佛的心,观音菩萨选择了青灯相伴。而通过观音菩萨的慈悲善行,以及观音菩萨随后舍身救父的壮举感动了诸佛,最后修成正果,并且得到了千手千眼的功德法力,以便今后继续施善普度众生。  所以对于观音菩萨的生日,在当做一种对佛的信仰缅怀的同时也是对修行者自身的勉励和修行体悟的点拨。
观音出家日功德利益
《法华经·普门品》,无尽意菩萨问佛祖:“世尊,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  观音出家日  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接着释迦牟尼佛详细讲述了观世音菩萨的三十二应,最后还大力赞扬了皈依观世音菩萨的功德利益:  妙音观世音,梵音海潮音。  胜彼世间音,是故须常念。  念念勿生疑,观世音净圣。  于苦恼死厄,能为作依怙。  具一切功德,慈眼视众生。  福聚海无量,是故应顶礼。
观音出家日修行历程
《首楞严经·观世音菩萨圆通章》,观世音菩萨毫无保留地披露了他的修行历程:“世尊!忆念我昔无数恒河沙劫,于时有佛,出现于世,名观世音。我于彼佛,发菩提心。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世尊!由我供养观音如来,蒙彼如来,授我如幻闻熏闻修,金刚三昧。与佛如来,同慈力故,令我身成三十二应,入诸国土……”。原来观音菩萨的师父名叫观音如来!遁入空门:李叔同为何出家_百度百科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遁入空门:李叔同为何出家
《遁入空门:李叔同为何出家》是日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遁入空门:李叔同为何出家内容简介
《遁入空门:李叔同为何出家》所收文章,大体分为三类:一,李叔同自叙;二,李叔同出家之因研究;三,李叔同亲友的相关回忆等,内文即按此顺序编排。另外,还附录了(李叔同略传)、(李叔同——弘一法师年表&二文,这对有兴趣的读者,更深入地探索其出家之因,或许也能有些帮助。
遁入空门:李叔同为何出家图书目录
我在西湖出家的经过(节录)
余出家之宿因
余深信善恶因果报应的道理(节录)
手书训言赠杨白民并题记
李叔同书信摘抄
弘一法师之出家
我的畏友弘一和尚
怀晚晴老人
余观李叔同之出家(节录)
弘一法师强大的“人生欲”
李叔同先生为什么出家(节录)
李叔同先生的三个心灵境界
记弘一法师(节录)
弘一大师出家的研究(节录)
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李叔同出家奉佛的内因与外因(节录)
如何观察弘一大师的出家
弘一法师赞
我对于弘一法师的理解(节录)
启迪众生的大导师
高尚其志 肥遁自甘(节录)
发愿重来的李叔同(节录)
李叔同:一个”具有二重性格”的“极端主义”艺术家(节录)
李叔同的出家之因
诸家论说辑录
家事琐记(节录)
记弘一大师之童年
余与大师之关系
弘一法师的出家生活
追怀弘一大师
弘一大师在白湖(节录)
庆福戒香记
我虔念着弘一大师
弘一律师在湛山
忆弘一大师
李叔同略传
李步同——弘一法师年表四众_百度百科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sì zhòng]
本词条缺少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
四众,是佛教中名词。有不同的解释。《法华经》: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又称四部众、四部弟子。《法华文句》:发起众、当机众、影响众、结缘众。《异部宗轮论》:龙象众、边鄙众、多闻众、大德众。佛教徒四众:出家男女二众,在家男女二众。
(梵catasrah! Pars!adah!,巴catasso parisa,藏h!khor bshi)
四众《佛学大辞典》释义
(名数)一发起众,如法华经会座因舍利弗三请,而发起本经之说法,击扬发动,令如来有所说,是曰发起众。二当机众,正当座之机众也,如诸声闻正闻本经得证悟之益者。三影向众,如文殊观音来自他方,助佛化,庄严法座者。四结缘众,薄福众生,今无证悟之益,而结见佛闻法之因缘,作未来得道之因缘者。见法华文句二。【又】有僧伽之四众:一比丘Bhiks!u,二比丘尼Bhiks!un!i,三优婆塞Upa%saka,四优婆夷Upa%sika%。药师经曰:“若有四众苾刍,苾刍尼,邬波素迦,邬波斯迦。”见法华玄赞一。【又】一比丘,二比丘尼,三沙弥S/ra%man!era,四沙弥尼Sra%man!erika%,即出家之四众也。光宅法华疏一曰:“虽有天龙八部,莫过四类,出家四众也。”【又】一龙象众,大天之流也。二边鄙众,大天门徒也。三多闻众,凡夫随顺学人圣者而多闻法者。四大德众,即四果之圣众也。见宗轮论述记。
四众《法华经》解释
指《法华经》序品所说之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又称四部众、四部弟子。
四众《法华文句》解释
依《法华文句》卷二(下)所说,将佛说法会座的列众分为四种︰
(1)发起众︰指能鉴知时机而发起集会、瑞相、问答等之会众。
(2)当机众︰指因宿世植德本、缘合时熟,而于会座得道之会众。
(3)影响众︰指往古诸佛或法身大菩萨,隐其圆极而示现偏小,以辅佐当会教主佛教化。恰如众星绕月,显德冥抉之会众。
(4)结缘众︰指宿善薄少、根机下劣之会众。此等人现世见佛闻法,虽未能当下证悟受益,但已结未来证悟的因缘。
四众《异部宗轮论》解释
指共议大天五事,而持不同意见的四类众︰出自《异部宗轮论》。今依《异部宗轮论述记》略述如下︰
(1)龙象众︰喻指大天之流,乃不听圣众教化而引生斗诤之首。
(2)边鄙众︰喻指党援大天之众,如大天之门人等。
(3)多闻众︰指广学三藏,多闻善解之僧众。
(4)大德众︰指持戒清净、博学高德,堪为一世师表之僧众。此系四果等圣人。
◎附︰周叔迦《法苑谈丛》〈〉
四众出家手续
佛教信徒愿求出离家庭、独身修道是要经过一定手续的。佛教从印度传到中国,中国从汉唐到现在,由于地理和时代的不同,出家的程序,各有所不同。按照佛教戒律规定,佛教信徒要求出家,可以到寺院中向一位比丘请求作为自己的依止师。这位比丘要向全寺僧侣说明情由,征求全体意见,取得一致同意后,方可收留此人为弟子,为之剃除须发,并为之授沙弥戒(沙弥戒有十条),此人便成为沙弥。沙弥是梵语,义为勤策男,言其当勤受比丘的策励;又有息慈之义,谓当息恶行慈。沙弥最小的年龄是七岁。依止师对弟子负有教育和赡养的责任。俟其年满二十岁时,经过僧侣的同意,召集十位大德长老,共同为之授比丘戒(比丘戒有二百五十条),此人便成为比丘。受比丘戒满五年后,方可以离开依止师,自己单独修道,游行各地,居住各寺院中。在印度没有度牒、僧籍或寺籍制度。沙弥戒和比丘戒都是各别人单独受,不得集体同受。比丘戒最多许三人同时受。至于女子出家同样要先依止一位比丘尼,受沙弥尼戒(沙弥尼戒也是十条)。至年满十八岁时,受式叉摩那戒(式叉摩那戒有六戒),成为式叉摩那尼,义为学法女。经两年后,至年满二十岁,先从比丘尼、后从比丘受比丘尼戒(比丘尼戒有三百四十条)。这叫作二部受戒,成为比丘尼。当大乘佛教在印度盛行以后,修大乘法的比丘可以根据自愿,从师受,但不是必须受的。
四众佛教徒有四众之分
佛教徒有四众之分,就是出家男女二众,在家男女二众。出家男众名为比丘;出家女众名为比丘尼。在家男众称为优婆塞;在家女众称为优婆夷。
比丘是指受过具足戒的男性出家人。梵语(印度古典语)作Bhiksu或Bhisuka,义即乞士,言其乞食以自生活;又有怖魔、破恶、净命等义。俗称比丘为僧人。僧是梵语僧伽之略,义为众,凡三比丘以上和合共处称为众(旧译作四比丘以上)。出家制度并不是佛教特有的,印度古代各教派都有出家的规定。其出家者统称为沙门(旧称桑门),义为止息一切恶行。印度其他教派既未传入中国,于是沙门也就成为出家佛教徒的专用名称了。世俗也称比丘为和尚。和尚是印度的俗语,若用梵文典语则是邬波驮耶,义为亲教师,与习俗所称师傅相同。世俗又称比丘中的知识分子为法师,意谓讲说经法的师傅。其中比丘、沙门二词多用于文字;僧人、和尚多用于口语。至于彼此称呼,对一般僧人则称某某师,对上层人士称某某法师,对寺院住持称某某和尚。蒙藏地区称僧人为喇嘛,相当于汉族地区所称和尚,也是师傅的意思。
四众比丘尼
比丘尼指受过具足戒的女性出家人。梵文作Bhiksuni,音译做比丘尼、备刍尼、比呼尼等。意译为乞士女,含义与比丘相同。最初的女性出家是依据八敬法成为比丘尼的。俗称比丘尼为尼姑。尼是比丘尼之略,姑是汉语。世俗也称比丘为大僧,而称比丘尼为二僧;或称比丘为首堂,而称比丘尼为二堂。这些称呼都不见于经论,只是流行于民间而已。
四众优婆塞
优婆塞是指皈依三宝,受持五戒、八戒的男性在家信徒。梵语Upasaka,义为清信士,又作近事男,言其亲近奉事三宝。
四众优婆夷
优婆夷是指皈依三宝,受持五戒、八戒的女性在家信徒。梵语Upasika,义为清信女或近事女。
我国泛称在家佛教徒为居士,这是梵语迦罗越的义译,原指多财富乐的人士,就是居积财货之士,转而为居家修道之士的称呼。
四众出家佛教徒与在家佛教徒的区别
出家佛教徒和在家佛教徒在外表上,除了比丘要剃除须发外,在衣服上也有所分别。比丘应蓄的衣服,根据佛教原始的规定,只有三衣,总名为袈裟。其中一件是五衣,是由五条布缝缀成的衬衣;一件是七衣,是由七条布缝缀成的上衣(平时穿着的);一件是祖衣,是由九条以至二十五条布缝缀成的大衣(遇有礼仪或出外时穿着的)。每一条布又要由一长一短(五衣)、二长一短(七衣)或三长一短(大衣)的布块所合成。这种式样叫作‘田相’,言其如同田地畦陇的形状,表示僧众可为众生的福田。但在中国寒冷地带,只穿三衣是不够的,因此在袈裟以下穿着圆领方袍的俗服。其后时代变更,俗人的衣服改变了式样,而僧人始终保持原样,如是圆领方袍便成为僧服的特型了。在家佛教徒在平时只穿着俗服,在拜佛时可以穿着五条布缝缀成的‘缦衣’,言其通缦无有田相。所以缦衣的每条不许用一长一短合成。沙弥和沙弥尼也只许穿着缦衣而不许穿着割截成的袈裟。
佛教徒中比丘、比丘尼是独身修道的,必须清心寡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佛教制定受比丘戒之前要有许多质问,凡是不合条件的人,是不允许受比丘戒的。例如︰父母未曾允许,身有负债,身有痼疾或精神病,现任官吏及曾为比丘而违犯四根本戒等等,凡有十三难、十六遮。至于受比丘戒以后,又厌倦出家的清苦生活,愿意还俗,却是极其容易的,只要对任何一人声明,自己愿意舍戒,便可以放弃比丘身份,改变独身的生活。如若不舍戒,不放弃比丘身分,却私自违反戒条,这叫作‘破戒’,是不允许的。其他比丘可以检举,经过僧侣集会评判,要受到一定的惩罚。受五戒的在家居士也可以根据自愿,随时对任何一人声明,放弃优婆塞、优婆夷身份。唯有菩萨戒是只有受戒,或者破戒,而没有舍戒之说。
四众现在蒙藏地区出家的程序
一般还是实行接近佛陀时代的比较原始的办法,也没有度牒和僧籍问题。
在家人信仰佛教,愿意成为正式的在家佛教徒──优婆塞、优婆夷也要经过一定手续。在家佛教徒的基本条件是受持三归,就是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归依是投靠的意思,言其以自己的身心性命投靠于佛法僧,依佛法僧的教导行持。这里所谓归依佛,不是归依佛的生身,而是归依佛的道德品质;所谓归依法,就是归依趣向涅盘的方法;所谓归依僧,应是归依佛所教导的大菩萨、大阿罗汉等。受持三归,要经过一定的仪式,即请一位法师依照《三归仪轨》为自己说明三归的意义,自己表示从此以后,尽自己的一生归依三宝。如是便成为优婆塞、优婆夷。与受三归同时,或若干时以后,可以进而从师受五戒,其仪式也是请一位法师依照授五戒仪轨为己教导,自己表示一一遵守,便成为五戒优婆塞、优婆夷。随着自己修学的进步,到一定程度,可以进而从师受菩萨戒,也是要请一位法师依照授菩萨戒仪轨为己教导,自己表示一一遵守,便成为菩萨戒优婆塞、优婆夷。受持三归主要是归依佛法僧,请师只是为了证明。如果认为请某法师为自己说明归戒,便是归依某法师了,那就有失归依三宝的真实意义。
四众历史事件
佛法传入中国汉族地区以后,唐宋时代,出家者先要到寺院中作行者,服各项劳役,垂发而不剃发,可以从师受沙弥戒。等政府规定度僧的时日来到,经过政府的甄别,或经过考试及格,得到许可,给予度牒,并指定僧籍隶属于某寺院,然后方取得僧人的资格,可以剃度为僧。此后再等机会前往政府许可传戒的寺院中受比丘戒,授戒师也由政府指定。凡是不经政府许可、未得度牒而私自剃发的僧尼,没有寺籍,名为私度,要受到惩罚。到了宋初,年满二十方得受比丘戒的规定被忽视了。常有七八岁的人便受比丘戒。至于菩萨戒仍是随比丘的自愿,可以随时从师受,或者不受。
明末开始规定‘三坛同受’的制度。出家的人先到寺院中请求一位比丘为剃度师,为己剃发而不受任何戒。剃度师的僧籍属于何寺院,自己的僧籍也同属于这个寺院,为寺院的下一代。一般僧籍只属于子孙寺院(俗称小庙),而丛林寺院是不开僧籍的。遇到某一丛林寺院公开传戒时(小庙是不许可传戒的),前往该寺,在若干时日中先后受沙弥戒、比丘戒、菩萨戒,同时领取政府的度牒,而僧籍却不由政府指定了。到乾隆时废止了度牒,便只由传戒的寺院发给戒牒而已。
四众参考资料
(一)《中阿含》卷二十二〈秽品经〉;《》卷二十八;《四辈经》;《枯树经》;《法华经文句》卷二(下)。(二)《法华疏私记》卷三;《大明三藏法数》卷十五。(三)《部执异论》;《三论玄义检幽集》卷五。吴子野将出家赠以扇山枕屏_百度百科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吴子野将出家赠以扇山枕屏
本词条缺少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
《吴子野将出家赠以扇山枕屏》是一首古诗,作者是宋代的苏轼。
吴子野将出家赠以扇山枕屏诗词原文
峨峨扇中山,绝壁信天剖。谁施大圆镜,衡霍入户牖。得之老月师。画者一醉叟。常疑若人胸,自有云梦薮。千岩在掌握,用舍弹指久。低昂不自知,恨寄儿女手。短屏虽曲折,高枕谢奔走。出家非今日,法水洗无垢。浮游云释峤,宴坐柳生肘。忘怀紫翠间,相与到白首。
吴子野将出家赠以扇山枕屏诗词出处
苏轼诗集卷二十一在家出家(唐代白居易诗作)_百度百科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唐代白居易诗作
[zài jiā chū jiā]
(唐代白居易诗作)
本词条缺少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
衣食支分婚嫁毕,从今家事不相仍。夜眠身是投林鸟,朝饭心同乞食僧。清唳数声松下鹤,寒光一点竹间灯。中宵入定跏趺坐①,女唤妻呼多不应。
在家出家作品原文
在家出家作品注释
①跏趺:两腿左右交叉,相盘而坐,是一种坐禅方法。[2]
在家出家作品鉴赏
僧人要出家修行,以求证心,获得解脱。但若要广泛普及佛法,要求世人全都出家,显然是不可能的,于是有在家修行之说,出现了所谓“居士”。居士中最著者是维摩诘。他是吠舍离城的一位长者,以白衣敬奉沙门,以佛法教化众人。他曾经对前来问疾的文殊师利讲说“本无”、“空空”之义,深受敬佩。在《维摩经》中,他阐述了“示有资生,而恒观无常,实无所贪;示有妻妾彩女,而常远离五欲污泥”的观点,认为这才是“通达佛道”,是真正的“菩萨行”。《维摩经》自六朝以来就在文人中广泛流传,维摩诘本人那种既不废世间生活,又精通禅理,以世间为出世间的形象,就成为中国文人士大夫心中的理想。这种思想之所以与白居易一拍即合,主要是因为二者的生活状态几乎完全相似。白自己也说:“唯是名衔人不会,毗耶长者白尚书。”(《刑部尚书致仕》)所以,他就使自己的心境始终处于和谐之中。白居易在佛学上几乎没有什么独特的建树,但他对后世文人的影响却超过了在佛学上更有造诣的柳宗元诸人,不能说这不是一个原因。[2]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出家当和尚的条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