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考试可以带自己的复习资料去吗

我们再过一星期就要考马克思了,是开卷考试,不知道有没有什么有用的复习资料可以传给我啊~多谢了!!!_百度知道
我们再过一星期就要考马克思了,是开卷考试,不知道有没有什么有用的复习资料可以传给我啊~多谢了!!!
2L的同学,给你发邮件了。。。。明天能发过来最好,多谢了啊~~~~
我有更好的答案
去你们学校打印社看看,一般临近期末考很多有资料的同学去复印,老板往往有备份,而且老板也卖。
把邮箱给我吧
给你发 你给我发个邮件吧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开卷考试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考试注意事项及复习要点
广东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原理教研室 2016年05月
学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试题型及注意事项:
一、考试题型: 1、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30小题,30分) 2、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50小题,50分) 3、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小题,20分) 二、注意事项: 1、本学期采取闭卷考试方式,请严格遵守学校相关考试规定。严禁各种形式的作弊行为。 2、考试时间:本学期第17周星期三下午2:30-4:30(即:日,14:30-16:30) 3、考试地点:另行通知。 4、试卷使用机器阅卷,答案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完成。 5、考试需带相关证件(学生证、身份证等)以及钢笔或签字笔、2B铅笔、橡皮等考试文具。 6、正式考试前请仔细阅读试卷前面的温馨提示及试题的相关说明、规定。 附:试卷上的温馨提示
2 温馨提示: 1.本试题为客观题,主要考核同学们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掌握情况,而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解和运用部分,则由各任课教师灵活掌握,在课堂或课外时间完成。 2.请先在试卷和答题卡上相应处填写上班级、姓名和学号,并用2B铅笔填涂。 3.本次考试使用机器阅卷,答案必须在答题卡上完成,请用2B铅笔填涂。未按答题卡的填涂方法和要求作答出现的问题,将由考生本人负责。 4.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和试卷交给监考员。
复习要点:
绪论部分 1.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基本形成?公开问世?)
2.马克思恩格斯的两大发现
3.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最本质的特征?马克思主义强大生命力的根源?
4.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5. 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体系的精髓
6.马克思主义产生及其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
7.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马克思主义是否过时)
8.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马克思恩格斯合作撰写的第一部著作《神圣家族》。 1845年春马克思恩格斯合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首次系统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实现了历史观上的伟大变革。 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第一章 1.哲学基本问题及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唯物主义(物质第一性?)及其发展的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物质范畴,列宁如何给“物质”下定义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及其主要表现 列宁:哲学的党性和党派性是指什么? 半截子唯物主义的含义(社会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人类社会物质性的主要表现
2.运动的绝对性与静止的相对性
毛泽东:“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3.实践涵义及其基本特征、基本形式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和探索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实践有三个基本特征: 首先,实践具有客观性(或直接现实性)。 其次,实践具有自觉的能动性 最后,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实践的基本形式: ①生产实践(劳动) ②处理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实践 ③科学实验
4.实践是人的生存(存在)方式: 人类的产生、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 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 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5.为什么说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实践既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的前提,又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确认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也就是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也就是把社会生活“当作实践去理解”。 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马克思:“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6.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主要区别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 联系的基本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和条件性 普遍联系及其表现 发展及其实质
7.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 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 3)对立统一规律中矛盾分析法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矛盾及其基本属性(同一性与斗争性;或对立性与统一性)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矛盾问题的精髓(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的特 5当前位置: >>
马克思主义考试复习资料整理FINAl
政治考试复习资料(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目录: 目录: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二、《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有何现实意义? P4 (二) 《手稿》揭示了共产主义哪些基本特征? P6三、《国家与革命》 国家与革命》(一) 、如何理解《国家与革命》是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夕写成的一步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国 家学说,进一步发展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重要著作?P8 (二) 列宁在 、 《国家与革命》 中认为无产阶级在革命中对待国家的正确态度和做法是什么? P9 (三) 、列宁和考斯基在对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理解上的主要分歧在哪里?他们的观点对社 会主义运动产生什么样影响?P10(节选 四、《德意志意识形态》 节选) 德意志意识形态》 节选) ((一)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什么?在我们今天的学术研究中,应该怎样对待唯物主义思 想?P11 (二)意识形态的实质是什么?它在政治社会中发挥什么作用?P13 (三)如何处理意识形态和学术研究的关系?P15( 五、《共产党宣言》 崔秀娜) 共产党宣言》 崔秀娜)(一)《共产党宣言》讲“共产主义并不剥夺任何人占有社会产品的权力,它只剥夺利用这 种占有去奴役他人劳动的权力”。这句话究竟怎样理解?“任何人”都可以“占有社会产 品”,是什么意思?P15 (二)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认为的“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 都是同样不可避免的”这一论述的现实意义?P16 (三)结合《共产党宣言》中资产阶级的历史作用、命运,共产党人的特点谈谈你的理解? P17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龙思薇 龙思薇) 二、马克思《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龙思薇 马克思《主讲: 主讲:张晓峰 教授 异化劳动是马克思在《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中首次提出的概念。马克思用它来 概括私有制条件下劳动者同他的劳动产品及劳动本身的关系。他认为,劳动(自由自觉的活 动)是人的类本质,但在私有制条件下却发生了异化。其具体表现是:①劳动者同自己的劳 动产品相异化。②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活动相异化。③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 ,即人同 自由自觉的活动及其创造的对象世界相异化。 ④人同人相异化。 因为当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 自己的劳动活动以及自己的类本质相对立的时候, 也必然同他人相对立。 马克思借助异化劳 动概念,初步探讨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揭示私有财产的本质和起源,并通过异化劳 动的扬弃来说明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在马克思主义形成史上曾起过重要作用。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旨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奴役劳动、 物统治人等种种弊端, 进 而阐述扬弃异化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未来社会理想。 我国改革开放前, 社会主义制度1 政治考试复习资料(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实现了劳动者与劳动资料的统一,但在提供效率、富裕和自由方面存在明显的缺陷。改革开 放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以解放生产力为宗旨,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对马克思批评过的市场 经济负面因素没有给予足够重视,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可以对此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支 持。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有何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有何现实意义? 答案版本一: 答案版本一: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旨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奴役劳动、物统治人等种种弊 端,进而阐述扬弃异化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未来社会理想。我国改革开放前, 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劳动者与劳动资料的统一,但在提供效率、富裕和自由方面存在 明显的缺陷。改革开放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以解放生产力为宗旨,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但对马克思批评过的市场经济负面因素没有给予足够重视,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可 以对此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支持。 答案版本二: 答案版本二: 第一部分:定义、 第一部分:定义、寒暄部分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均简称《手稿》, 是马克思早年的一部重要著作, 它 突显出马克思思想发展过程中的一次巨大的综合和创造, 又是新世界观萌芽的最后一个具 有决定意义的环节, 同时更是马克思对其 1841 年(甚至在大学期间) 至 1844 年思想的反 思结晶和理论再推进。 《手稿》以其新旧术语交错、内容庞杂而难于理解。 自公开问世以来, “争论涉及的方面很广, 主要集中于《手稿》在马克思思想发展史中的地位和作用、异化理 论、人道主义等问题”[ 1 ]。而“异化理论”更是这些问题的核心部分。本文将从历史和 现实相结合的角度去考察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 以期我们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 程中“不要忘记经济建设仅仅是手段, 它是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的”[ 2 ]。 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有什么意义 一 第一, 异化劳动是劳动的衍生物, 劳动是最重要的, 决定性的社会力量, 同时这是新世界 的萌芽。 第二, 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对国民经济学进行分析的产物, 是过去资产阶级社会 特有的现象。第三, 马克思《手稿》时期的劳动带有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残余。第四, 马克 思尽管对“自由自觉的活动”有理想化成分, 但应肯定马克思后来还是“由历史的人的‘自 由’把‘自由’在人这里实现的可能边际告诉了人们。”[ 10 ] (P31) 而这也是我们当前 世纪末应引起深思的问题。 二 那么今天, 从马克思对“异化劳动理论”的剖析中, 结合我国当前的现实我们应能吸取什 么呢? 第一, 不能因为现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而把异化现象普遍化。目前, 我们国家 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在这个过程中, 由于市场经济本身的 “功利性原则” 不免形成 , 一些无序的现象, 但市场经济毕竟只是调节经济的手段, 其本质同样是为社会主义经济发 展服务的。 况且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是分析前资产阶级社会的产物, 不能用异化理论来解释社 会主义社会中出现的不良现象, 更不能用异化劳动理论来代替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 唯物史观。正如在1877 年, 马克思在给费2阿2左格的信中, 痛斥了法国的一些人用人道主 义来取代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唯物史观的罪恶企图, 指出 “这些人想使社会主义有 一个‘更高的理想的’转变, 就是说,想用关于正义、自由、平等和博爱的女神的现代神话 来代替它的唯物主义基础。 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不会变化, 因为 ” “依靠 ‘异化’ 的魔杖, 不 可能解开历史之迹”。 第二, 1997 年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指出, 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中的重要组2 政治考试复习资料(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成部分。 目前在我国, 大量私有制经济存在, 这说明在我国私营经还处于初级阶段, 生产力 水平比较落后, 必须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并鼓励私营经济的发展, 这样, 便不可能完全消 除异化现象。 换句话说, 异化现象在我们目前经济的发展中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关键在于 怎样因势利导。 第三, 应克服经济发展的短浅眼光, 经济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应结合起 来, 实现持续、稳定、快速、健康发展, 避免走资本主义老路。可以肯定地说,只强调经济 发展而忽视人本身的问题, 肯定会带来经济发展的物役化, 人本身肯定要异化, 因为在前 资本主义社会已经得到了证明。有一种观点认为,“因单纯重视经济建设, 引导人只注重改 善物资生活, 从而出现了人的精神沦丧, 畸形发展的现象, 那不必大惊小怪, 这是完全正 常的, 是经济发展必定要付出的代价。”可以看出, 这种观点体现了这样一种倾向:物质文 明与精神文明不需要两手抓, 不需要两手都要硬; 只发展物质文明, 精神文明滑坡那是必 然的。 但这种人忘记了一点, 那就是我们进行的现代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它的领 导是代表大多数人的利益的中国共产党, 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来换取物质文明的一 时发展。 况且, 人文精神的重建比物质生产的恢复更难。 试设想, 在我们中国, 如果让异化 现象普遍化, 认为这是必然的, 我们党怎能有民心可言呢?持这种观点的人忘记了根本一点, 那就是: 我们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进行比较的不能仅仅体现于经济水准物质财富的比较与 竞赛, 而更要体现在对人的关怀、人的全面发展上, 让我们这样一个遭受外来欺凌几百年, 在 “一穷二白” 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国家跟一个老牌的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比较相互之 间的物质财富不有点天方夜谭吗? 当然, 我们更有信心能全面赶超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但 就目前, 我们似乎要更理性、 更现实一些, 正如陈学明先生所指出的 “中国进行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根本不同之处在于: 它固然也敢于发展经济, 但它不能把发展经济视为自己, 而是当作使人得以更好的发展, 即全面发展的手段和条 件。” 总之, 我们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 在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时, 应充分 考虑到“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人的因素, 以做到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 展。 补充资料: 补充资料: 什么是异化劳动 马克思的异化观。马克思批判了前人非科学形态的异化理论,并揭示了资本主义 社会最典型的异化本质。在马克思之前,人们所揭示的种种异化,基本上还停留在异 化的外部现象。马克思则揭示出决定异化外部现象的本质异化,即异化劳动或劳动异 化。 异化劳动是马克思在《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中首次提出的概念。又称劳 动异化。马克思用它来概括私有制条件下劳动者同他的劳动产品及劳动本身的关系。 他认为,劳动(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类本质,但在私有制条件下却发生了异化。 其具体表现是:①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②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活动相异 化。③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 ,即人同自由自觉的活动及其创造的对象世界相异 化。④人同人相异化。因为当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劳动活动以及自己的类本 质相对立的时候,也必然同他人相对立。马克思借助异化劳动概念,初步探讨了人类 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揭示私有财产的本质和起源,并通过异化劳动的扬弃来说明共 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在马克思主义形成史上曾起过重要作用。在马克思成熟时期的 著作中,虽然还曾讲到异化劳动,但已不再作为说明历史的理论和方法,只是作为描 写资本主义社会中雇佣劳动和资本对抗关系的概念。 《手稿》揭示了共产主义哪些基本特征? (二) 手稿》揭示了共产主义哪些基本特征? 《手稿3 政治考试复习资料(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大约于 1844 年 5 月底到 8 月在巴黎写的,因此本 书又被称作《巴黎手稿》 。这部著作所反映的是马克思早期的不十分成熟的思想 ,但却是他 创立唯物史观过程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 《巴黎手稿》的内容是十分丰富和深刻的。在书中, 马克思特别深入地分析批判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 黑格尔哲学和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阐明 了一系列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尤其重要的是他将异化问题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有机地结合 起来,提出了著名的异化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自我异化,论证了共产主义条件下异 化的克服和扬弃,并由此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革命结论。 马克思、 恩格斯认为, 共产主义社会形态, 按其成熟程度, 可分为低级阶段和高级阶段, 通常分别称之为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关于共产主义社会,综合他们的观点,共产 主义社会有以下基本特征: 有以下基本特征: 有以下基本特征 第一,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在共产主义社会里,由于生产力的极 大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物质财富不断涌流,社会产品极大丰富,达到可以满足整个社 会及其成员需要的程度。 第二,社会成员共同占有全部生产资料。在共产主义社会里,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彻底 摆脱了私有制的束缚。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全社会公共所有,劳动者本身既是劳动者,又 是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者。 第三,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社会成员将尽自己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参与社 会劳动和工作,社会将根据每个成员的实际生活需要,分配个人消费品。消除了社会主义时 期实行“按劳分配”存在着的某些事实上的不平等现象。 第四,彻底消灭了阶级差别和重大社会差别。在共产主义社会里,由于生产力的高度发 展,产生剥削阶级的社会条件不复存在,阶级和阶级差别都将消灭,城乡之间、工农之间、 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的差别也将消失。 第五,全体社会成员具有高度的共产主义觉悟和道德品质。在共产主义社会里,劳动已 经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劳动者都具有高度的科学知识、广泛的专业 知识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在体力、智力等方面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成为共产主义新人。 第六,国家消亡。随着阶级和阶级差别的彻底消灭,作为阶级统治工具的国家将完全消 亡。那时,管理公共事务的机构虽然存在,但它的社会职能已经失去其阶级性质。 补充资料一: 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 以上述科学方法为基础, 马克思主义经 典作家从一些最基本的方面揭示了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一)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二)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补充资料二 第一,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财富极大丰富,达到了可以满足整个社会及其成员需要的 程度。 第二, 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彻底摆脱了私有制的束缚, 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全社会公共所 有。 第三,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 第四,由于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产生剥削阶级的社会条件不复存在,阶级和阶级差别都将消 灭,城乡之间、工农之间,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这些重大社会差别也将消失。 第五,全体社会成员具有高度的共产主义觉悟和道德品质。 第六,随着阶级和阶级差别的彻底消灭,作为阶级统治工具的国家将完全消亡。那时,管理4 政治考试复习资料(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公共事务的机构虽然存在,但它的社会职能已经失去其阶级性质。 还有可能考的考题:怎么样理解《手稿》在马克思哲学发展史上的意义。 还有可能考的考题:怎么样理解《手稿》在马克思哲学发展史上的意义。 意义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实践观思想的发源地,是马克思哲学创新的起点。 其后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都是将《手稿》中的实践观思想外 化到存在观、真理观、历史观和世界史观等问题上的结果。马克思思想体系中的诸多组成部 分在《手稿》中都能找到原生态基因。所以,《手稿》是马克思哲学创新的逻辑起点和历史 起点,但并非思想最高峰。 马克思哲学创新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次性行为。 马克思哲学创新的起点不是 1845 年的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而是《手稿》 。这里的起点有两层含义:逻辑起点和历史起点。逻 辑起点是指马克思哲学体系建立的初始范畴和理论基石应是实践范畴,而马克思第一次系统 表达自己的实践观思想是在《手稿》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政治经济学理论和科学社会 主义理论都是在实践观这一逻辑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1、将《手稿》视为马克思哲学创新的逻辑起点 将 手稿》视为马克思哲学创新的逻辑起点,有利于我们充分把握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实 质,对马克思主义、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首先,《手稿》中确立的实践观思想,突破了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局限,实现了 哲学主题的转换,马克思哲学在此意义上成为近代哲学向现代哲学转换的分水岭。 《手稿》 是 马克思批判黑格尔尤其是黑格尔哲学最集中的地方。 马克思批判地改造黑格尔哲学表现为将 费尔巴哈的“感性的人”和黑格尔的“活动的原则”结合起来。马克思的新哲学以实践为基 础,以人为中心,以人和自然的统一为基本内容,突破了思维和存在孰先孰后这个传统哲学的 基本问题,因而超越了传统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围绕物质和精神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狭隘对 立。 (2)其次,《手稿》中确立的实践观思想,成为贯通马克思主义三大组成部分的媒介。 在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中,人们通常把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 义作为马克思主义三个相互分离且只有表面关联的来源,很少揭示三者之间的内在贯通。 手 《 稿》中,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经济现实出发,在批判研究资本主义国民经济学的基础上,借助于 以往的共产主义理论和黑格尔以及费尔巴哈的哲学思想,展开了对人的劳动本质及其异化形 式的分析,把实践看作人的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 正是在对实践观思想的阐述中,马克思提出 了自然存在前提论、对象化活动论、异化劳动论、人化自然论以及劳动二重性理论,这些理 论在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后来进程中,分别被概括和提升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 学社会主义的基本观点。 因此,可以认为,马克思对实践范畴的深刻理解是马克思建构自身关 于哲学、 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出发点。 由此可见,实践这一范畴是马克思主义 。 的三个理论来源所汇聚的焦点。这些理论来源在《手稿》中相互作用,第一次形成马克思主 义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并预示了马克思主义全部组成部分形成和发展的未来趋向。 手稿》视为马克思哲学创新的历史起点, 2、将《手稿》视为马克思哲学创新的历史起点,意指马克思实现哲学创新的历史开端应被 前溯到 1844 年 4―8 月,尤其是 8 月写作 《手稿》 的第四手稿部分,即对黑格尔哲学进行批判 这一时期,而不是通常所认为的 《关于费尔巴哈提纲》 时期,这对弥补以往研究马克思实现哲 学变革过程中的逻辑缺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1)首先,将《手稿》视为马克思哲学创新的历史起点,有利于我们全面体认马克思哲 学是如何从以黑格尔和费尔巴哈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脱胎而来,并在此基础上实现马克思 哲学的变革发展。可以认为,《手稿》其实是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进行全面清算的产物,这是 马克思思想发展史上的“黑格尔论纲”时期;稍后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则是马克思对 费尔巴哈哲学进行全面清算的产物,这是马克思思想发展史的 “费尔巴哈论纲” 时期。 《手稿》 时期的马克思,虽然在对黑格尔进行批判时,用了一些费尔巴哈的思想,甚至对费尔巴哈做了5 政治考试复习资料(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极高的赞誉,但不能就此认为此时的马克思与费尔巴哈的思想完全一致,还是一个费尔巴哈 主义者。因为在《手稿》中,马克思已经确立了自己实践观思想的基本理论构件,而并非一个 费尔巴哈式的人本主义者,他在一系列重大哲学观点上都显示出了自己与费尔巴哈的差别和 分歧。 (2)其次,将《手稿》视为马克思哲学创新的历史起点,有利于我们正确认识《手稿》 与《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的关系。将《手稿》中的基本观点和后来的《提纲》 、 和《德意志意识形态》做一比较,发现它们在一系列重大问题上都存在高度一致和前后发展 的关系。 《手稿》和《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在一些重大的哲学基本问题上保持着一致。 、 《提纲》中的“天才世界观”是对《手稿》中的实践观点进行更精确的提炼和扩展的结果, 而《德意志意识形态》则是马克思从《手稿》中的最高哲学抽象上升到理性具体的标志性著 作,其中的唯物史观和世界史观是《手稿》以实践观为基础的基本哲学观点的延伸。《国家与革命》 沈辉) 三、 国家与革命》 沈辉) 《国家与革命 (沈辉 (、如何理解《国家与革命》 (一) 如何理解《国家与革命》是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夕写成的一步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国 家学说,进一步发展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重要著作? 家学说,进一步发展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重要著作? 答:背景: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所固有的各种矛 盾进一步加深和激化。旷日持久的战争造成群众生活痛苦不堪,满怀愤慨,迫使他们奋起反 对垄断资本统治和帝国主义战争。 欧洲许多国家出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形势, 东方殖民地半殖 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也在迅速发展。 革命高潮的到来, 把革命的根本问题――国家政权问题 提上了日程。然而,正是在国家与革命这个重要问题上,自世纪末以来,被资产阶级和小资 产阶级思想家, 以及形形色色的机会主义者和无政府主义者弄得混乱不堪。 特别是第二国际 机会主义者严重地歪曲和篡改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阉割它的革命灵魂, 反对无产阶级革 命和无产阶级专政,制造思想混乱,在社会主义运动中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列宁认为, 如果不能澄清这些思想混乱, 不同机会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的偏见作斗争, 无产阶级的革命斗 争就无法进行。 为了捍卫和恢复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正确指导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 列宁着手系统 地研究国家问题。 年初, 列宁在瑞士苏黎世精心研究了马克思恩格斯有关国家问题的大量著 作并作了详细摘要, 还收集了机会主义者和无政府主义者的有关言论, 汇集成了一本取名为 《马克思主义论国家》的“蓝皮笔记”,为写《国家与革命》作了充分的准备。 1917年3月,俄国爆发了推翻沙皇专制政府的二月革命,国内形成了工农兵代表苏维埃 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1917年4月,列宁回到俄国,领导布尔什维克党提 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积极争取革命的和平发展。但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发动了 七月事变,俄国革命形势发生了急剧变化,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结束,政权完全落入资产阶级 临时政府手中。反革命势力开始猖狂反扑,革命和平发展的可能性已不复存在,武装夺取政 权已成为紧迫任务。 为了从思想上武装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 向他们说明在即将到来的革命 中应当做些什么,列宁在艰苦的匿居条件下的拉兹里夫湖畔的草棚中撰写了《国家与革命》 一书。 在第一章中,列宁根据恩格斯的著作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问题的最基本的观点, 说明了国家的起源和本质、国家的基本特征和职能、国家的消亡与暴力革命的关系等问题。 在阐述马克思主义自家观的同时,列宁批判了资产阶级和俄国小资产阶级民主派的错误观 点,着重揭露了考茨基忽视和抹煞暴力革命的行径。 在第二章至第四章中, 列宁按照历史顺序叙述了1847年至1894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国家学 说的发展过程,全面总结了―年间的革命实践经验,详尽地阐发了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揭6 政治考试复习资料(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示了无产阶级民主和资产阶级民主的根本区别, 阐明了民主与社会主义、 作为上层建筑的民 主与经济基础的辩证关系。 在第五章中,列宁根据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提出的基本观点,探讨了国家消亡的经 济基础。在这一章里,列宁强调了过渡时期坚持无产阶级专政的必然性,阐明了国家消亡的 经济基础是共产主义的高度发展,进一步发挥了关于共产主义两个阶段的学说。 在第六章“马克思主义被机会主义者庸俗化”里, 列宁集中批判了考茨基否认打碎旧国家 机器的任务、把无产阶级政治斗争的目的局限于“取得议会多数”、“使议会变成政府的主宰” 等错误观点。 《国家与革命》 作为一本非常及时的书, 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发展作出的重 大贡献, 不仅教育俄国布尔什维克党和广大人民群众, 为他们创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提供 了强大的思想武器;而且也对各国无产阶级政党结合本国实际,解决本国的革命问题,具有 重大的指导意义。 、 《国家与革命》 中认为无产阶级在革命中对待国家的正确态度和做法是什么? (二) 列宁在 国家与革命》 中认为无产阶级在革命中对待国家的正确态度和做法是什么? 答: 无产阶级在革命中如何对待国家的问题, 实质就是无产阶级用暴力打碎资产阶级旧的国 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新国家的问题。列宁对此作了系统的论述。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关 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的重大发展。 ――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不要迷信资产阶级民主制。 列宁从国家的阶级本质论证了打碎旧国家机器的必要性。 任何国家都是对被压迫阶级实 行镇压的特殊力量,暴力机关只有用暴力革命才能摧毁。列宁指出:“我们决不应该忘记, 即使在最民主的资产阶级共和国里,人民仍然摆脱不了当雇佣奴隶的命运。”随着资本主义 的发展, 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生活实行了全面的干预, 其政治职能的实现方式和表现形式也 必然会发生较大的变化, 但是这种变化并不会改变其为资产阶级统治服务的性质。 无产阶级 和劳动人民为了谋取自身的解放,必须打碎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 ――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建设新型民主和新型专政相统一的国家。 列宁指出,无产阶级专政是“马克思主义在国家问题上一个最卓越最重要的思想”, “只 有懂得这一点的人,才算掌握了马克思国家学说的实质”。 “只有承认阶级斗争,同时也承 认无产阶级专政的人,才是马克思主义者。” 无产阶级需要国家政权, 既是为了镇压剥削阶级的反抗, 也是为了领导广大人民组织和 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新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生活,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最终消灭阶级, 过渡到共产主义。 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民主和新型专政的国家政权。 一方面, 无产阶级成为统治阶级掌握 国家政权之后,首先就要大规模地扩大民主制度,使广大劳动群众都能够平等地、普遍地参 与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的管理。另一方面,无产阶级的国家政权还要对压迫者、剥削者实行 强力镇压,粉碎他们的反抗。列宁根据马克思总结巴黎公社的经验,主张取消资产阶级的议 会制,但要保留代表机构和选举制。 列宁的这些论述, 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重大的理论贡献, 而且对无产阶级革命的实践具 有直接现实的指导意义。就是在21世纪的今天,仍然是为工人阶级政党指引航程的明灯。 (三) 列宁和考斯基在对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理解上的主要分歧在哪里?他们的观点对社 、列宁和考斯基在对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理解上的主要分歧在哪里? 会主义运动产生什么样影响? 会主义运动产生什么样影响?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到第二国际后期,已经分为两枝:一枝是列宁的“布 尔什维主义” ,就是后来人们称之为的“列宁主义” ,另一枝是以伯恩斯坦和考茨基为代表的 西欧社会民主党人的“社会民主主义” 。赞成前者的各党后来改名为共产党,组成了“共产7 政治考试复习资料(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国际” 又称 , “第三国际” 赞成后者的欧美各国社会民主党, 。 后来联合建立了 “社会党国际” , 现在仍然存在。直到1951年社会党国际《法兰克福宣言》公开称为多元主义之前,一直 自称信奉马克思主义。 第一,我们应当承认争论双方――社会民主主义和列宁主义(布尔什维主义)各自选择的 合理性,它们都是从各自所处国家的特点出发,选择适合自己国情的革命道路和斗争策略。 西欧各社会民主党有进行合法斗争、 议会斗争的条件, 不存在革命形势 (按列宁说法, 三条: 革命阶级无法生活下去、中间阶级站到革命阶级一边、统治阶级发生分裂无法继续统治下 去) ,不可能发动成功的暴力夺取政权的革命,只有进行合法的和争取社会改良的斗争,因 此,应当承认这种选择有其客观根据,是合理的,正确的。俄国在沙皇专制统治下,没有合 法斗争的条件, 阶级矛盾却非常尖锐, 存在出现革命形势和发动暴力夺取政权革命的可能性, 因此,列宁选择暴力革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是可行的,正确的。 第二,我们应当看到争论双方都有局限性和片面性,只看到自己选择的正确性,看不到 对方另外选择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因而互相指责, 列宁指责社会民主主义是背叛马克思主义 的“修正主义” ,西欧社会民主党人则指责列宁主义是冒险蛮干的“布朗基主义” 。 第三,我们应当看到和承认争论双方――社会民主主义和列宁主义(布尔什维主义)都取 得了成功和辉煌成就。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夺得了政权,建立了苏联,维持了 。 七十年统治,进行了广泛的社会改革和经济建设,对内对外都取得可歌可泣的成就。欧美社 会民主党人在争取改善工人和下层群体生存条件和推动社会进步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展, 许 多欧洲国家的社会民主党在选举中曾经赢得多数, 执掌政权, 推行他们主张的社会改良措施。 到欧美参观访问的许多中国人往往惊奇地发现那里有许多社会主义因素, 就是那里的工人运 动和社会民主主义者长期奋斗的成果。 第四,我们应当看到在这个问题上争论双方各执一端的“单传独尊论”不仅违背革命实 践规律,逻辑上是荒谬的,在政治上的危害也是很大的。 我们习惯了那种一分为二的思维方法,非此即彼,在马克思主义演变史中只能有一派、有一 种观点是正统的马克思主义的,其它都是错误的,是机会主义,是修正主义, “单传独尊” 。 苏联还为此创立了一个所谓“国际共运革命中心转移论” 。 第五, 新的方法论―分岔论为此说提供了理论根据布尔什维主义和社会民主主义看作是 马克思主义的两个分枝,在理论上,也就是说在哲学上、方法论上有没有根据?我们习惯了 那种一分为二, 非此即彼, 在马克思主义演变史中只能有一派、 有一种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 其它都是错误的,是机会主义,是修正主义。其实,这种观点是违背事物发展普遍规律的。 第六, 要正确对待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 要充分看到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存在的合 理性, 它们是马克思主义在经济比较落后和政治上没有民主的国家的具体化。 否定列宁主义, 也就否定了俄国十月革命和苏联七十年的辉煌成就。 否定毛泽东思想, 也就否定了中国人民 这几十年的革命斗争, 否定了中国无产阶级专政政权的合法性, 否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存在 的合理性及其这半个世纪所创造的辉煌成就。这显然是不公正的。 总之,我们应当立足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马克思主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承认列 宁主义 (布尔什维主义) 和社会民主主义这两个在国际共命运中有重大影响的分枝以及其他 各个分枝的存在的现实性和合理性,研究和吸取它们的合理的适合自己需要的因素。《德意志意识形态》 节选)李文婧、刘若乔、 (节选 四、 德意志意识形态》 节选)李文婧、刘若乔、罗婷婷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与恩格斯合写的一部重要的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本 讲主要选取第一卷第一章《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 。 本讲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马恩写作《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的背景,分析8 政治考试复习资料(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目的在于厘清该著作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深刻理解马 恩意义上的唯物主义的前提、内容,分析其科学性。第二部分主要介绍意识形态概念及其与 政治社会发展的关系。 《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对“意识形态”这一概念内涵的形成和运用 的普及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本部分主要回顾意识形态概念的形成, 《德意志意识形态》 介绍 对这一概念的影响,并引申介绍意识形态概念在马恩之后的发展及其与政治社会发展的关 系。 本讲力图达到两个主要教学目的:其一,使学生比较深刻地理解唯物主义;其二,使 学生对意识形态概念的演变及其与社会的演变关系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 同时, 希望通过 讲授激发学生思考和学习的兴趣,进一步深入研究相关问题。 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什么?在我们今天的学术研究中, (一)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什么?在我们今天的学术研究中,应该怎样对待唯物主义思 文婧) 想?(文婧) 1、唯物主义基本观点有: 、唯物主义基本观点有: (1)认为自然界、物质、存在是第一性的,而精神、意识、思维是第二性的。 (2)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世界万事万物的本原。物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而意识 则是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和在人脑中的反映。 (3) 物质决定意识。 唯物主义又分为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又分为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历史观。 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历史观。 基本观点有: 基本观点有: (1)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 (2)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生活、 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 般过程。 (3)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4)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 盾,是推动一切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 (5)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表现为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阶 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进行社会革命,夺取国家政权。 (6)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 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的历史, 人民群众是历 史的创造者。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是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统一起来的科学世界观。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统一起来的科学世界观。 基本观点有: 基本观点有: “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 (1)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恩格斯说: 于它的物质性” 。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意识是高度发展的物质――人脑 的机能,是客观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 (2)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是按照它本身所固有的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的, “事 物都是一分为二的。 ”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事物矛盾 双方又统一又斗争,促使事物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事物的矛盾规律,即对 立统一的规律,是物质世界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最根本的规律。 (3)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 人的认识是客观物质世界的运动京戏化在人脑中的反映。 辩证 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既唯物地又是辩证地解决了人的认识的内容、来源和发展过程的问 题。它认为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而这种主观和客观辩证统一的实现 都必须通过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认识来源 于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这就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无限发展的过程。因此,辩证唯物主义9 政治考试复习资料(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辩证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就座,是无产阶级政党中战略和策略的理论基础, 是无产阶级和主大革命人民科学地认识世界和革命地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2.在我们今天的学术研究中怎样对待唯物主义思想 . (1)用辩证唯物主义指导学术研究,就要在学术研究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到主观与 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用唯物辩证法指导科学发展,就是要坚持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说实话、办实事、动实招、求实效,在各项具体工作中真正体现脚踏实地、真抓实干的思想 品格和工作作风。在做规划、定政策、想问题、办事情时,不提不切实际的过高要求,不做 没有经过科学论证的拍脑袋决策,不追求哗众取宠的轰动效应,而是要真正按照客观规律, 真正从实际情况出发, 务必使各项工作符合实际、 符合规律、 符合群众的心意。 要深入群众、 深入实际,调查研究。要通过调查研究,把客观实际情况弄清楚,做到心中有数。善于区分 和处理千差万别的实际情况、错综复杂的矛盾问题,千头万绪的各项工作,不是图省事、求 方便而搞“一刀切” ,搞整齐划一。 (2)用辩证唯物主义指导学术研究,就要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用辩证唯物主义指导 。 学术研究就是要在各项具体学术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使广大人民群众成为经济 社会发展的创造主体。 要在实际工作中更好地坚持一切依赖于人的原则, 广泛调动人民群众 自己争取美好生活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相信人民,充分理解人民,充分依靠人民。在社 会管理领域更多地采取民主管理的方式, 为每一个人的才能发挥提供良好的制度、 机制和政 策保证。 最大限度地激发人们的创造活力, 使人们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 创造活动得到支持、 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要积极探索广纳民智、向群众学习的执政体制和方 式,扩大群众对各项决策和工作的参与度。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使广大人民群众成为 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享有主体。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 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 果惠及全体人民。在各项具体工作中,不论是制定政策、部署工作、化解矛盾还是谋划和促 进发展,都要坚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要坚持以人民为价值主体,以人民群众的意 志为行为取向。 (3)用唯物辩证法指导学术研究,就是在各项具体工作中坚持全面的、联系的观点,把全 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落到实处。 (4)用辩证唯物主义指导学术研究,就要妥善处理研究中出现的各种矛盾。辩证唯物主义 认为,矛盾具有普遍性,客观地存在于一切事物和过程当中。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的运动 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这一观点要求我们在实际研究工作中, 首先要敢于实事求是地承认 矛盾、接受矛盾和揭露矛盾,而不是害怕矛盾、回避和掩盖矛盾。当前人们的思想活动空前 活跃,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加,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的难度加大。运 用辩证唯物主义指导科学发展,就是要在各项实际工作中,敢于正视矛盾、积极协调矛盾、 充分利用矛盾、转化消除矛盾,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实现社会 良性发展。 (二)、意识形态和学术研究的关系?(若乔) 二 、意识形态和学术研究的关系 形态和学术研究的关系? 若乔) 1. 共存、胶合 意识形态无论是广义地意指人对世界和社会的系统认识与看法,还是狭义地意指政治思 想或政治,学术研究都脱离不开意识形态,意识形态与学术研究是一种共存关系。在这种共 存关系中,意识形态向学术研究渗透:一方面,在现实生活中产生的意识形态概念必然会进 入学术研究的视野,逃避或者拒绝它们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理智的;另一方面,意识形态概念也 可以为学术提供新的概念工具、思想资源,如果在学术领域能够谨慎使用它们,也会产生积极10 政治考试复习资料(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拓伸意义,产生新的学术生长点。 如果说政治意味着一种“权力” 、一种“控制”的话,那么学术作为一种系统的学问, 也是一种“力量” 、一种“制约” 。知识的社会学或政治学分析告诉我们,虽然知识不等同于 “权力” “政治” 但知识与权力或政治之间也存在着暧昧关系, 或 , 诚如赵汀阳所言: “知 识和意识形态(政治的、伦理的、宗教的等等)的知识社会学关系至少意味着两个基本哲学 结论:知识和价值终究是不可分的;知识和行动也是不可分的。 ”对于学术研究所生产的知 识而言,由于教育知识更多地指向教育实践,它们更是与价值、行动密切结合在一起。从这 种意义上说,学术研究与意识形态之间有着一种胶合关系。 2. 差距 但是,同样的一个概念,在不同语境中分别作为“意识形态概念”和作为“学术关键词” 时也往往存有较大差距。前者主要用来为现实政治服务,其职责是动员与宣传;后者主要提供 学术研究的视角,其使命为“求真” 。学术尚自由,政治偏控制;学术研究遵循价值中立,政 治言说体现价值指令。这是两个迥然不同的领域。 3. 实际运用中注意两个方面 (1)在学术领域使用意识形态概念时必须注意对其审查、界定,当成为学术界的共识。 “意 识形态概念” ,如果直接运用到学术领域充当“学术关键词”,往往会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尴 尬;如果不加约束地泛滥使用,甚至会导致对学术的伤害。 (举例,适当摘抄即可) 20 世纪 50 年代初,“汉民族形成”问题讨论的高潮在这种意识形态背景下兴起。1953 年,曾访问过中国的苏联学者格? 叶菲莫夫在苏联 《历史问题》 杂志当年第 10 期上发表了 《论 中国民族的形成》一文(中译文刊载于《民族问题译丛》1954 年第 2 辑)。文章根据斯大林的 民族理论,认为汉民族形成的具体时间是 19 世纪下半期到 20 世纪初期之间,在此之前是部族。 这也就是说,汉民族是一个刚刚形成不久的民族。从逻辑上看,叶菲莫夫的推演并无大毛病, 因为其大前提―――民族是在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 是以资产阶级为主体的近代民 族―――正是斯大林基于欧洲各国历史作出的概括。 叶菲莫夫只是把这个观点具体化到中国 了。 但一旦具体化,就很难被坚信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中国民族主义学者所接受。 毛泽东 1939 年 12 月在延安时期发表的《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一文中曾开篇赞颂“汉族的数千年的 历史”中的光辉业绩,指出中华民族“是一个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和优秀的历史遗产的民族” [1](P621-624)。曾对此文形成有所赞助的范文澜,延安时期的首席红色史学家,率先对格?叶 菲莫夫的观点进行抵制。但在当时的语境中,又不能直接否定斯大林的观点,所以范文澜就试 图在权威定义与中国事实之间找出一个能把二者沟通起来的说法,他在《历史研究》1954 年 第 3 期上发表《试论中国自秦汉时成为统一国家的原因》,①依据斯大林所概括的民族的四 个特征,即“民族是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有共同地域、有共同经济生活以及有表 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状态的稳定的人们的共同体”,提出:中国自秦汉起,“车同轨、书 同文、行同伦”,可以理解为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共同 心理素质,即已经具备了斯大林所指出的关于民族的四个特征,因而,汉民族不待资本主义上 升就具备了四个特征,也就是说,汉民族在秦汉之际就已经基本形成, “汉族自秦汉以下,既不是 国家分裂的部族,也不是资本主义时期的资产阶级民族,而是在独特的社会条件下形成的独特 民族” 虽然范文澜依据的还是斯大林的理论,但在事实上却与斯大林关于民族产生于近代的 。 普世性论断相悖,遂引起学术界的密切关注,“汉民族形成”问题讨论蔚然兴起。 《历史研究》 、 《新建设》《教学与研究》等报刊相继发表文章进行商榷,讨论逐渐从历史学界扩大到民族 、 学界,由此形成了民族形成问题研究的高潮。1957 年,论战始告一段落。 坚守斯大林观点的学者们绝没有想到,被视为权威的斯大林的观点实际上却与马克思主 义的鼻祖之一恩格斯的观点相冲突。恩格斯在 1884 年出版的《家庭、私有制与国家的起源》11 政治考试复习资料(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在“民族”方面进行了一些阐述,被视为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的奠基性著作。恩格斯受摩尔根 影响,认为民族是在原始社会末期,随着部落“合并”和“融合”而形成的。 有人甚至指责范文澜对斯大林的论述 “断章取义” 、 “思想方法主观片面” 等等。 围绕 “汉 民族形成”问题的论争实际上变成了对斯大林权威论点的不同理解,归根结底其实是一场从 理论出发、从概念出发的论争。 这样看来,“汉民族形成”问题的讨论的众说纷纭也就可以理解了,因为“民族”一开始并 不是严谨的学术概念,它起初其实是一个从西方话语中引进的、被意识形态化的、无确定边 缘的概念。意识形态概念通常是为政治动员而服务的,不像学术概念那样有严格的界定。作 为学术概念,其外延和内涵都应有明确的界定,否则,如果连逻辑的起点(大前提)都搞不清楚, 那逻辑的归纳与演绎就会肯定出问题。当意识形态概念进入学术领域,进行知识生产时,应当 细心分辨,加以厘定。在 20 世纪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在有意与无意之间,把对核心概念本义考 究这重要的学术前提给忽略掉了,核心概念的缘起和基本含义被陈陈相因的历史埋没了,概念 成了一些简单的理论标签。 世纪 50 年代的特定历史背景决定了斯大林定义的对权威,使人 20 们不敢再对 “民族” 概念作更多的讨论,最多只能像范文澜那样在阐释中委婉地稍作修正。 因而在汉民族形成问题上的争论也就在所难免。 (2) 意识形态的过度干扰必然会导致对学术的伤害,这一点毋庸置疑;但如果能够控制在合理 范围内,意识形态概念也能为学术研究开辟一大片生长点。新的意识形态名词、概念常常能 够有效拓展学者的思想空间、思维广度和深度。原本属于“意识形态”概念的词语在进入学 术界后,学者们通常会根据现实的学术语境作出某种修正。这就包含了多种可能:可能出现某 种可笑的张冠李戴;也可能开辟了新的视角,延伸了理论半径,甚至会营造出一片全新的天地。 “西方的国家民族主义(nationalism)被中国人接受后,即成为反抗帝国主义的理论依据,这 一点无需赘述。但值得注意的是,国家民族主义的意识形态功能远远超过了反帝斗争的需要, 它其实创造了一种新的有关权力的话语实践,并渗透了 20 世纪知识生产的各个层面。 ”在历 史学领域,带有浓烈意识形态色彩的“民族”概念的引入,不仅推动了以国家为中心的中国民 族主义史学的形成,而且直接推动中国民族史这一学科得以建立,在 20 世纪史学史中占据了 重要一席,为中国史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民族主义史学涉及内容较广,受篇幅所限,此处 暂置不论,只就民族史这一学科的形成与发展略作说明。 意识形态的实质是什么?它在政治社会中发挥什么作用? 罗婷婷) (三)意识形态的实质是什么?它在政治社会中发挥什么作用?(罗婷婷) 实质: 实质:意识形态是与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直接相联系的观念、观点、概念的总和,包 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文学艺术、宗教、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等意识形式。它的实质是作 为社会存在的反映的上层建筑。 作用: 作用:意识形态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同时又对经济社会有反作用。各种社会意识形式 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作用,其中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起主要的决定的作用,哲学思想起指导 作用。在阶级社会里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它反映一定阶级利益,为一定阶级服务。 代表先进的阶级利益的意识形态对社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代表反动阶级利益的意识形态对 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共产党宣言》 崔秀娜&贺娜) ( 五、 共产党宣言》 崔秀娜&贺娜)《共产党宣言》 (一) 共产党宣言》讲“共产主义并不剥夺任何人占有社会产品的权力,它只剥夺利用这 宣言 共产主义并不剥夺任何人占有社会产品的权力, 种占有去奴役他人劳动的权力” 这句话究竟怎样理解? 任何人”都可以“ 种占有去奴役他人劳动的权力”。这句话究竟怎样理解?“任何人”都可以“占有社会产 是什么意思? 贺娜) 品”,是什么意思?(贺娜) 1、社会主义国家依法保护个人财产。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说:共产 主义并不剥夺任何人占有社会产品的权力,它只剥夺利用这种占有去奴役他人劳动的 权力。这对公民合法收入是一个肯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规定:国家12 政治考试复习资料(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保护公民的合法的收入、储蓄、房屋和其他合法财产的所有权。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 护公民的私有财产的继承权。又规定: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集体 经济组织的劳动者,有权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经营自留地、自留山、家庭副业和饲养 自留畜。 2、“任何人”代表“公民”,公民可以通过合法途径占有社会产品,也就是占有消 费品与生产资料。 社会主义国家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的个人对消费品和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包括: ①个人所有和支配的消费品;②个体劳动者和其他社会成员所有的供个人使用的生产 资料。 个人所有的消费品,主要来源于生产资料公有制经济的集体劳动,一部分来源于 个体劳动、家庭副业和其他收入。它的范围是:个人和家庭所有的房屋、家具、衣服、 食物、车辆、书籍等生活资料,储蓄和其他合法收入。各个社会成员依据自己的意志 和爱好, 自由支配归属个人的消费品, 用以满足个人和家庭的各种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社会提供愈来愈丰富的个人消费品,以满足劳动者不断增 长的需要。在公有制经济中,劳动者拥有个人财产的数量,取决于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程度和自己为社会提供的劳动量,因而促使劳动者从物质利益上关心生产的发展和重 视发挥劳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劳动者拥有逐渐增多的个人财产,为自己的日益全面 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为社会主义经济的更大发展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个体劳动者和其他社会成员拥有的生产资料,包括适合个人使用的小型机械、手 工工具、运输工具、原材料等。它归城乡个体劳动者以及从事家庭副业、自留地、饲 养自留畜的职工和集体经济成员所有和支配。个人占有的生产资料只是社会财产一部 分,在不同的社会主义国家,范围和规模不完全一样。 3、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劳动者买股票办实业,投资行为不断增多, 个人的财产也逐渐增加。 江泽民同志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 80 周年大会讲话中指出:“不能 简单地把有没有财产、 有多少财产当作判断人们政治上先进与落后的标准, 而主要应该看他 们的思想政治表现和现实表现, 看他们的财产是怎么得来的以及对财产怎么支配和使用, 看 他们以自己的劳动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作的贡献。”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 者与有产者并不是绝对对立的, 有产与剥削并不是必然联系的。 吸收那些靠劳动取得财产并 通过支配财产为社会作贡献的有产者入党, 会进一步扩大党的阶级基础, 决不会改变党的先 进性。 (二)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认为的“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认为的“ 利都是同样不可避免的”这一论述的现实意义? 崔秀娜) 利都是同样不可避免的”这一论述的现实意义? (崔秀娜) 一、 “两个必然”的历史趋势 《宣言》运用唯物史观阐明:在资产阶级的统治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基本 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日趋激化, 引发了周期性经 济危机。经济危机表明,资产阶级用来推翻封建制度的武器现在却对准了自己。资产阶级不 仅锻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它还产生了将要运用这种武器的人―――现代工人即无产 者。无产阶级,是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劳动者阶级,处于被奴役、被剥削、被压迫的地位,最 富于革命的彻底性,它又是大工业本身的产物,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最富有组织性和纪律 性, 因而能够肩负起资本主义社会掘墓人和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者的历史使命。 由此看来, “资 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 二、全球化的发展 经济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趋势,分析《共产党宣言》的“两个必然”的思想在全球化时13 政治考试复习资料(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代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 资本主义是经济全球化的发起者, 但是却反映了资本主义无法容纳其巨大的生产力, 从而也就促使了资本主义的灭亡和社会主义的胜利。 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与资本主义必然 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这一历史性趋势也有着内在联系。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是经济全球 化的发起者和推动者,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却不是全球化的最佳选择。其根本原因是全球化 与资本主义制度是相冲突的。 经济全球化本身就是资本主义在民族国家范围内无法容纳其巨 大生产力的产物。当资本主义在全球范围内都无法容纳其巨大的生产力的时候,那就是资本 主义该全面转向它的反面―――社会主义的历史时刻。 2、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产生了许多问题是资本主义无法解决的,当资本主义走道尽头 的时候,社会主义必定胜利。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宣言》中所讲:“随着大工业的发展, 资产阶级赖以生存和占有的产品的基础本身也就从它的脚下被挖掉了。 它首先产生的是它的 掘墓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同样是不可避免的。 ”当资产阶级奔走全球各地, 在世界范围内开拓市场,推动全球化的历史进程时,由它产生的资本主义剥削瘟疫也必然散 播到世界的各个角落,引发世界范围内的贫富差距、两极分化和两个阶级的对抗。这是由资 本主义产生而又无法消解的历史性矛盾和难题。因此,走到历史尽头的资本主义必将面临社 会主义的全面诞生,这一历史性的趋势必将在全球化浪潮中走向历史性的现实。 3、经济全球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定趋势,因此要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发展社会主义 经济。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特点和总体趋势,是人类从区域和民族国家历 史走向世界历史的必然进程。 ①必须打破单极主导的国际经济旧秩序,建构多主体参与合作的全球化。在全球化进程 中,多极发展的主体会因相互依赖而交往、 合作,其发展的方向也必然是所有参与主体以平等 的地位共同参与交往规则的制定,最终获得平等的利益。 ②改变以暴力为基础追求利益的模式,建构秩序性的全球化。近代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 开启了普遍交往的历史,由此发端的全球化初始阶段也充满了血腥、野蛮和暴力。只是在殖 民化时代结束以后,发展中国家才逐渐获得了相对平等的地位和权益,全球化规则的制定也 相对具有了平等、多极化的倾向。 ③突破两极分化的旧格局,建构双赢和共赢的全球化。 在殖民化时代,资产阶级推动的全 球化不可避免地走上了两极分化的轨道。进入后工业化时代,全球各主体的利益关系更加错 综复杂,最终形成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产业关联、经济互动、专业分工与合作的各主 体相互依赖程度不断加深的不可分割的网络,因此,全球化规则的制定、 全球性问题的出现和 综合治理,必然要求突破两极分化的旧格局,建构双赢和共赢的全球化。 (三)结合《共产党宣言》中资产阶级的历史作用、命运,共产党人的特点谈谈你的理解? 结合《共产党宣言》中资产阶级的历史作用、命运,共产党人的特点谈谈你的理解? 崔秀娜) (崔秀娜) 1)资产阶级的历史作用 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中, 对资产阶级在历史上的作用给了高度的评价。认为资产阶 级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 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 把历史推进到一个新的时代―――资 产阶级时代。其历史作用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资产阶级推翻了封建统治, 建立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 工业和交往的发展, 迅 速有力地推动了资产阶级所有制关系的发展。 第二, 使劳动者摆脱了封建的等级制度和人身依附关系的强大束缚, 建立了资本主义 的价值观念。 《宣言》指出: “资产阶级在它已经取得了统治的地方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 田园诗般的关系都破坏了。它无情地斩断了把人们束缚于天然首长的形形色色的封建羁绊, 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 除了冷酷无情的“ 现金交易”, 就再也没有任何14 政治考试复习资料(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别的联系了。 ”它使人类摆脱了人身依附关系。二是它为建立更广的社会关系奠定了基础。 三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资产阶级的自由、 平等观念奠定了基础。 商品交换这种人与人之间 物的关系要求社会建立一种自由、平等的观念和制度。 第三, 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 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宣言》指出: “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 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 生产力还要多, 还要大。 ” 大工业把世界各 第四, 资产阶级建立起世界市场, 开辟了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趋势。 国人民互相联系起来, 把所有地方的小市场联合成为一个世界大市场。 《宣言》指出: “不断 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 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 它必须到处落户, 到处开发, 到处建 立联系。资产阶级, 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 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 。 第五, 资产阶级创造了巨大的城市, 使农村屈服于城市。 由于大工业的发展, 需要更多 的村民在城市从事工业生产, 从而使城市得到发展, 农村人口减少。 《宣言》指出: “资产阶 级使乡村屈服于城市的统治。它创立了巨大的城市, 使城市人口比农村人口大大增加起来, 因而使很大一部分居民脱离了乡村生活的愚昧状态。 ” 第六, 资产阶级打破了封建割剧, 建立了统一的资产阶级国家。 大工业发展, 要求将生 产资源与人口集中起来, 更有利于推动社会的发展。 资产阶级就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 打破 了封建割剧, 建立了统一的国家。 《宣言》指出: “资产阶级日甚一日地消灭生产资料、财产 和人口的分散状态。它使人口密集起来, 使生产资料集中起来, 使财产聚集在少数人的手 里。由此必然产生的后果就是政治的集中。各自独立的、几乎只有同盟关系的、各有不同利 益、不同法律、不同政府、不同关税的各个地区, 现在已经结合为一个拥有统一的政府、统 一的法律、统一的民族阶级利益和统一的关税的国家了” 。 2) 《宣言》分析了资产阶级的历史局限性 马克思恩格斯在 《宣言》 中充分肯定了资产阶级历史作用的同时, 也深刻地认识到了资 产阶级每一历史作用背后所隐藏的历史局限性和内在矛盾。这些局限性表现为: 第一, 资产阶级建立了自己的生产关系, 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但又使得这种生产关 系发展到后来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 不能容纳更高的生产力的发展。 资本主义生产力与生 产关系的矛盾必然导致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 从而使社会生产力遭到周期性的破坏, 经济 危机表明资本主义制度无力解放在自己身体中孕育起来的生产力,而必须用更高的社会制度 来继承已经孕育并不断成熟起来的生产力。 第二, 资产阶级建立了自己的价值观念, 但这种价值观念又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完全 金钱化了, 人成为物的奴隶, 金钱和个人利益成为衡量一切的唯一标准。 人们不能支配和控 制这种由他们创造出来的社会关系, 相反, 还要为这种社会关系所控制。 第三, 在沟通世界文化交流的同时, 建立了殖民统治, 从而加深了与殖民地人民的矛 盾。 资产阶级创造了世界历史, 在带来世界文明的同时, 建立了殖民统治。 资产阶级为了争 取更大的利润, 不断地对外进行侵略, 掠夺落后国家的资源, 摧毁民族工业, 建立殖民统 治, 给殖民地人民带来灾难, 从而加深了与殖民地人民的矛盾。 《宣言》指出: “它迫使一切 民族- - 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 它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 行所谓文明制度, 即变成资产者。一句话, 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 。 第四, 创立了城市, 却加深了城乡的矛盾。 大工业的发展, 需要土地和原材料, 资产阶 级将农民赶出家园, 剥夺了农民生活的基本权利, 也就加深了城乡矛盾。 如历史上羊吃人的 “ 圈地运动”就是如此, 被赶出家园的农民, 则变成了无家可归的流浪者, 后成为价格低 廉的劳动者。 所以, 马克思说: 资本来到人世间, 从头到脚, 每一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 “ 的东西” 。 由 第五, 资产阶级建立了统一的民族国家, 从而加强了无产阶级与一切被压迫者联合。15 政治考试复习资料(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于大工业的发展, 无产阶级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以前的中等阶级下层, 即小工业家、 小商人和小食利者, 手工业者和农民―――所有这些阶级都降落到无产阶级子队伍里来了。 大工业的发展, 也使得无产阶级与一切被压迫者, 象士兵一样被组织起来了, 这样也就加 强了他们的团结和联合, 最后, 资产阶级为自己创造了掘墓人。 3) 《宣言》揭示了资产阶级的历史命运 马克思恩格斯在 《宣言》 中, 在分析资产阶级在历史上的作用及其历史局限性之后, 根 据唯物史观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原理, 揭示了资产阶级的历史命运, 提出了 “ 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论断, 人们通常称之为“ 两个 必然” 。其根本原因是原来的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已经不能容纳日益发展的生产力, 这种矛 盾运动的结果就是危及整个资产阶级社会存在的商业危机的重复出现, 造成生产力的巨大 破坏, 从而导致这一制度灭亡。 4) 《宣言》揭示的共产党人的特点 一、代表无产阶级的整体利益―――党的阶级性 关于共产党人和无产阶级(工人阶级)的关系,《宣言》明确指出: “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 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 他们不提出任何特殊的原则(宗派的原则) , 用以塑造无产阶 级的运动” 。同时“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上, 共产党人始终 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 由此可见,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设想的共产党首先是指无产阶级整体利 。 益的代表,他们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 二、代表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党的人民性 《宣言》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 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 。作为无产阶级整体利益代表的共产 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其宗旨是为全人类谋幸福,也就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 因为共产主义就是实现全人类解放的运动,即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 三、以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党的先进性 《宣言》中明确指出:共产党人是用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所谓共产主义就是 以马克思、恩格斯的学说为指导的以实现共产主义理想为目标的思想体系,即马克思主义。 而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迄今为止依然闪耀出科学的光芒。 马克思主义的 基本思想就是《宣言》中阐述的中心思想。 四、对旧的制度采取革命批判的态度―――党的革命性 《宣言》 指出, “共产主义的特征并不是要废除一般的所有制,而是要废除资产阶级的所 有制。但是现代的资产阶级私有制是建立在阶级对立上面的,建立在一些人对另一些人剥削 上面的产品生产和占有的最后而又完备的表现。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 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 所谓消灭私有制就是对资产阶级的所有制采取革命、 ” 批 判的态度。 五、坚持自由民主的理念―――党的现代性 近现代政党的重要特征就是坚持用自由民主的理念指导党的行动,并用自由民主的制度 建立政党组织。 可以说自由民主是现代政党的基本价值理念和行为准则。 因此判定政党现代 性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是否坚持自由民主的价值理念和行为准则。 关于民主问题,《宣言》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表述。例如《宣言》对封建的社会主义 采取批判的态度,还指出, “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 , “共产党人到处都努力争取全世界民主政党之间的团结协调” ,但是共产党人对资产阶级民 主制决不是简单的继承,而是用无产阶级的民主取代资产阶级的民主。16
更多搜索: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文档资料库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客服。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