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老师有没有权利收手机认命不愿做中层的老师做中层吗,是否可以拒绝,后果是怎样的

你结合叔本华的世界观就理解了。叔本华认为由于人就是意欲遵从个体化原理所表象成的客体,所以不同个体间智力的差别是无法避免的。而每一个个体意欲在认知缺失的情况下,都会天然的认为只有自己是意欲,也就是,认为自己是唯一的主体,所以不同程度的利己主义以及其带来的道德败坏更是比比皆是。这个世界上愚蠢和卑鄙是普遍的,大部分人就是智力和道德缺陷的标本。&br&&br&那么在上述这样一种世界里,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在其中如鱼得水而不感到任何不适,这种对世事缺乏怀疑、不解的现象,其根源就是缺乏认识力,也就是智力不足。&br&小孩子待人接物就跟检查视力时背下了视力表一样,不过是记忆和模仿。他们不理解深层的原因,而一旦小孩追求深层的原因,也就是具有更高的智力素质,就不可能单纯地模仿以讨大人欢心。&br&用叔本华的意欲形而上学来说,就是懂事儿的小孩智力只能为意欲服务,他们懂事是因为可以从父母获取物质或精神方面的利益;而不懂事儿(这儿的不懂事儿不是完全不理解的那种胡闹,而是理解了表面行为还不满足,还要追求内在原因,并且在得到解释之前绝不盲从)的小孩,他们的智力受意欲的驱动更小,特别是在青春期性发育之前的儿童,那种好奇心是近乎纯粹的,不涉及任何现实利益。&br&&br&世故的孩子不是出淤泥而不染,而是为了生活很快把自己同化为淤泥的一部分了。这种同化又体现了道德素质的缺失。&br&哪怕不认同叔本华哲学的人,只要在现实里生活过就能从经验中知道,人们的道德痕迹是很微弱的,大部分所谓道德行为都是利益假其名以行。有信史记载的每个时代、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是一样,传说中的尧舜治世我们只能把他当做一个寄托了人们美好理想的社会。&br&所以一个人如果从小道德素质超群,其最常见的现象首先就是其父母不能理解他,他也不会有样学样,依从父母以及父母所处社会和那个时代的道德,而是像有指路明星一样遵循自己,这个指路明星就是他自己内在的道德观念。叔本华认为人的智力素质是可以随着年龄改变的,但道德等素质关乎意欲,本质不变,只有形式在不同年龄会有所变化。&br&&br&这段话出自叔本华《附录与补遗》中单独拿出来出版的《人生的智慧》。联系整个小书的结构,这段话实际就是叔本华在开篇关于人的幸福三分法第一条的一个反证,也就是:“人是什么”是人幸福的根源,也是最重要的。而一个人如果为了后两种幸福“人有什么”和“别人怎么看我”而放弃了第一位的幸福,也就是为了融入社会而扭曲了自己,就无法得到最大化的幸福。&br&一个人如果自小就不假思索地接受了社会构建的体系和规训的教条,那他必然会因为自己幼年时的不加咀嚼而破坏幸福,而智力和道德的欠缺正是破坏这种内在幸福的根本原因。所以叔本华《作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的开头引用卢梭《新爱洛伊斯》中的这句:&br&Sors de l'enfance, ami, réveille-toi!&br&跳出童年时代吧,朋友,觉醒呵!&br&&br&&br& 2:49 些许补充&br&我是这个问题下的第三个答案,一般我是不回答这种有党同伐异倾向很容易得高赞的问题,但因为前两个人的回答太敷衍,于题主于叔本华都感到不忍,故做此答。大概是因为标签或者高关注者引流的缘故,这个回答的赞同数比我任何一个未匿名的回答赞同数都高,并且这个无人问津的小问题一下引来了几十个回答。高赞的回答包括我的其实都是在进行解释,也就是用更多的字重复和叔本华同样的意思。我当然相信有人是因为我的解释本身而不是叔本华的观点点赞,但我更相信,赞数多的内在原因,主要是因为你解释得越跟叔本华相近,自命不凡的人就越会对号入座,而觉得自己“举世皆浊我独清”的人实在太多了。如果通过点赞可以强化这种自我认同,何乐而不为?&br&&br&我很喜欢另一位答主 &a data-hash=&6a853e82e40d4d2f88b621a& href=&//www.zhihu.com/people/6a853e82e40d4d2f88b621a&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hovercard=&p$b$6a853e82e40d4d2f88b621a&&@&em&NiteBear&/em&&/a& 的回答,他把人分为执行者和改革者,并且提醒大家注意,就历史经验来看,绝大多数改革者并不如执行者活得好,也就是更强的思维能力反而有害于生活。这也是叔本华的思想和遭遇,也是很多人喜欢叔本华的原因,甘愿在现实里因为对自己内心的诚实而受苦。而我因为不想破坏回答的结构,省去了这种叔本华哲学里最常见的反思,也就是对意欲者和认知者组成的全体人类的同情。意欲者被意欲控制无法自制,而认知者不被意欲者理解,后者会总是问前者“有什么用?”&br&教育大众成为执行者,在功利主义层面,确实是有利于社会整体幸福最大化的。能成为改革者的人少之又少,大部分改革者,要么半路认命回归到了执行者的位置,反而在执行经验上落后于那些从未怀疑过的执行者;要么默默无闻,一辈子过着不被人理解的生活,叔本华只是个幸运和特别的个例,更多叔本华式的人物没有留下名字。&br&人们认为叔本华是悲观主义,正是因为人们不愿意接受哲学所带来的痛苦,这痛苦首要的表现就是对常识的质疑、攻击和重建。用柏拉图的洞喻来说,就是不安心做洞中囚徒的那些人,不仅往往没有给囚徒们带来丝毫现实的利益,反而通过洞内外对比和由之产生的欲望,增添了他们原来没有或很少的痛苦,提高了他们从不怀疑生活的机会成本。&br&不过哲学的动人之处也和这种困难处境融为一体,叔本华哲学非常集中于这两点。意欲让我们难以进行无关意欲的哲学思考,而正是因为高度的智力会拼命地剥离思考与意欲的联系,所以这种思考才显得纯粹和动人。&br&我们每个人都无比渴望自己的愿望是现实,但我们的认知又告诉我们那是幻象,怎么样接受这个世界的痛苦,怎么样平复哲学所带来的幻灭,叔本华的哲学就是在尝试回答这个问题。&br&如果你从意欲的角度看,叔本华是悲观的,他告诉我们意欲是人无法改变的,即使自杀也不会影响意欲的自在本质,意欲决定了这个世界上必然充满痛苦。如果智力和意欲可以量化的话,大部分人智力和意欲的比值远远小于一,所以是无法不由于智力所无法理解的强烈意欲而感到痛苦的。&br&但如果一个人是在以哲学研究或者阅读哲学书籍的态度看叔本华,也就是从认知的角度看。没有谁的书比叔本华更能给我们安慰了,尼采一会儿说“脚下有了坚实的地盘”一会儿说“好像马上长出了翅膀”确实不是虚言。他对这个世界的认识给了我们生活的信心和勇气——没有什么比知道了未知、明白了不明白更能让人自信和安心了。同时他也手把手用阅世之眼带着我们一起看这幅世界之卷。过去我们只知道不可能诸事如愿,而现在我们知道这个世界虽然不可以符合我们对这个世界的意欲,但可以符合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br&&br& 14:27 补充&br&在另一个回答中&a data-hash=&8ed16af22018bdd9d9914& href=&//www.zhihu.com/people/8ed16af22018bdd9d9914&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hovercard=&p$b$8ed16af22018bdd9d9914&&@&em&月咏幻&/em&&/a& 用对叔本华这段话的赞同,表达了对日本的不满。很多人反感叔本华的基点也在于此,我就是平庸的普通人,但叔本华总是讽刺我,难道哲学不应该为所有人服务吗?&br&在早期叔本华那里,确实没有准备为普通人服务,《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一版的序言就很明白的表达出了这种意思:你是普通人就别看了,看也是浪费时间。他还给看不懂的普通人提建议,可以这本书来装饰书架,送人,或者写个书评装自己看过看懂了。尼采后来的“超人”其实是把叔本华哲学的这方面更加极端化了。&br&叔本华到了晚年开始转变了对大众的态度,用他的话说就是努力地克服个体化原理,看到每个人都和自己是一样的意欲,所以他对大众的同情就从智力上的同情意欲上的不屑,转变成了真正意欲上的同情:生活,也让别人生活。尼采拒绝跟进这一点,他认为同情是一种软弱的恶习,不利于创造“超人”的环境。而正是这种转变,才让大众发现和接受了他,正应了歌德对早年叔本华的告诫:“你若要人喜欢你的价值,你就得给人创造价值。”&br&&br&不是每个人都能不凡的,平凡的概念本身就决定了大部分人是平凡的。所谓的自命不凡,就是智力无法供给过高的意欲,所以意欲跳过智力来自我肯定。能让平凡人安心生活,可以说是衡量一个国家幸福程度的不可测量的非数据指标了。如果你认识归化日本的普通人,他们很多都会很直白的告诉你,在日本平凡人比在中国活得更舒服是个很重要的原因,无可厚非。即使现实中不认识,去网上看看各个移民论坛或者知乎移民话题下的讨论,大部分人就是追求能宽待平凡人的国家。能让平凡人生活更好正是现代国家的责任和追求。&br&经济学的世界观基础实际和叔本华是一样的,一切资源都是稀缺的,而人的欲望是无穷的,所以经济学其实可以看做一个通过分配和定价减轻人们痛苦的学科。效率和公平无法完全调和,对社会整体而言,为了公平,哪怕是拉低平均值的教条,牺牲一定程度的效率是必要的麻烦。不然以高效率的干才为基准,就会提高所有平凡人的痛苦,很多人是永远也达不到那种效率。干才尚且如此遥远,天才就更不可及了。&br&&br&末尾该答主还提到了日本动漫游戏,在这个意义上,它们内容只分为两种:歌颂平庸和歌颂不凡。总体来说还是后者居多,因为处理平凡的素材对于文艺创作需要很高的技巧。宅能沉迷于“二次元”中,并不见得都是现实社交能力多么差,很多就和古代读书多了不愿意入世的人一样,读遍圣人书,却还要在这小人遍地的世界生活;看遍了各种各样“平凡”的主角怎样过上了不凡的生活,自己却深知“我是一个平凡的xxx”这句话对自己而言是真实不虚的。&br&某种程度上来说,宅生活本身就是对不凡的一种追求,这也是所有小众文化能存在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能脱宅的人不是因为他现实生活充实了,而是因为他本来就是因为现实的平凡而喜欢不凡的“二次元”,后者只是点缀前者的一个手段。现实中只要出现少许类似恋爱这样的不凡情节(于个人恋爱永远让人自命不凡,见叔本华《论性爱》),那么很快就抛弃了所有动漫游戏。真正喜欢它们的人不是叶公好龙,以动画为例,他们喜欢这些作品不是把动画仅仅看做是现实世界的模仿,或者一种另类的影视剧替代品,而是喜欢动画本身,看动画就是他们的目的,而不是逃避现实或者接近不凡的手段。&br&&br&总之,我之所以借这两个回答赘述这么多,就是因为叔本华哲学很容易把人误导到一种孤芳自赏、与常人割裂的境地,这是对叔本华的同情伦理学缺乏了解的缘故。这种把自我和庸众的二分法不是出自认知而更多是出自意欲,叔本华不是在书里自我标榜自己有多么优秀,而是为整个智力超过意欲的少数群体发声。他遵从柏拉图的做法,自我在自己的哲学论断中是不在场的。叔本华的自我只是前提,而不是任何结论。&br&大众会伤害智力超过意欲者的意欲,而智力没到某种程度后者很容易反过来嘲讽前者。我们能发现,最喜欢下个论断嘲讽一下大众而不提供任何知识的人,都只是有些许聪明的人。比如在知乎上嘲讽下知乎回答多水,点赞的分配多么不公平,这种意见是对的,可它完全不创造价值,创造价值的是自己写个不水的回答,自己想出更公平的点赞机制并给知乎提建议。这种看似认知的论断,包裹的还是意欲,认知是没有情绪的。所以你能看到很多看似愚蠢的问题,半瓶水只会嘲讽题主和知乎,而往往是该领域的专家和从业人员会说“这是一个好问题”。因为学习的作用,就是通过了解人类的已有知识,发现自己和人类的无知,然后努力研究那些未知领域。如果从认知的角度讲,每一个富有知识人都知道,传播给大众有利于自己所处社会智识水平的提高。但是之所以这么做的人并不多,是因为时间是稀缺的,我写了科普文章就耽误学习、科研;我写了那些我已经知道的东西给不知道的人,如果不能温故而知新,对我而言缺乏教益;我很认真写了很多东西,看我答案的人也不会比看段子的人多,并且很多人会在评论里问很基础的问题,或者是明显完全没有意义的问题,我回答浪费时间,不回答又显得没有礼貌。一句话,传播知识给大众反而会伤害传播者的意欲,除非能有满足传播者意欲的动因,比如常见的荣誉感,金钱收益等,否则认知是起不了什么作用的。&br&康德以前就是个对底层人没有同情心的人,一个人只要从智力的层面出发,只标榜理性,就不会对大众有什么好感。但卢梭的《爱弥尔》让他改观,卢梭可以说是现代知乎上经常嘲讽的“白左”的精神领袖,为什么卢梭能够有这么强的影响力?就是因为他对那些不信基督教所以“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无效了的人,从自然角度重新赋予了新的平等观念。而叔本华其实无所谓平等观念,所有一切都是意欲,可以引用之前提到的日本动画的一句名台词:“一即是全,全即是一”。也就是《钢之炼金术师》里的艾尔利克兄弟,在孤岛上通过自己表现为食欲的生存意欲和动物之间表现为食欲的生存意欲,发现了这之间的同一性。这也是叔本华会对印度哲学感兴趣,以及作为中医的韦启昌为什么会翻译叔本华的原因,因为科学还原论的视角无法满足他们。这些诸多理论的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每一个个体、局部都是整体的显现,拥有整体的主要属性。所以你也能发现,自叔本华以降,哪怕是科学最辉煌的近代,尼采,海德格尔,福柯等和叔本华哲学有直接、间接关系的哲学家,都是反对和批判唯物理主义的。&br&&br&说远了,不再补充了,超过问题的范畴太多。能感受到我对更聪明的人应该关心大众而不是鄙视和隔离大众的意思就行了,也就是我在评论里回复的叔本华的道德观:道德高于智力,&br&&br&引用一段:&br&相比之下,就算是至为伟大的思想头脑,一旦蒙上了严重道德缺陷的污点,看上去就始终配受责备。这是因为正如火炬和火堆在太阳底下会显得苍白和毫不起眼,同样,优秀的智力,甚至思想的天才,还有漂亮的外貌,都会在与善良心灵的比较中黯然失色。一个人所显现出来的高度善良,能够完全弥补智力素质的欠缺;我们甚至会为自己感到羞愧:因为我们竟然为这个善良的人欠缺智力素质而惋惜。甚至最有限的智力和出奇丑陋的相貌,只要它们与非同一般的善良为伴,那这些就仿佛得到了美化,就像围了一圈属于更高一级美丽的光环,因为现在一种发自他们内在的智慧说话了,在它面前,所有其他的智慧都得闭嘴、沉默。这是因为心的善良是一种超验的素质,它属于某种扩展至此生之外的事物秩序、法则,其他方面的完美是不可以和它相提并论的。当善良的品性达到很高的程度,那它就把心扩大了,从而包含了整个世界。这样,一切事物都尽在他的心中,因为善良的人把所有的生命视为自己本性的同一体。这样,它就会把常人一般只用在自己身上的无尽的宽容推及到别人身上。这样的人是不会生气动怒的;甚至当这种人的智力或者身体上的缺陷招致了别人恶意的讥讽和嘲笑时,他们也只在心里责备自己引起别人这样的表现。因此,他们用不着勉强自己,他们仍然以最友善的方式待人,充满信心地希望别人会改变对他们的错误看法和态度,同时也在他们的身上认出自身。与这样的素质相比,机智、天才又算得了什么?培根又算得了什么?(叔本华在之前拿培根做了智力高也可能道德低的论据。)&br&——《叔本华思想随笔》论意欲在自我意识中的主导地位&br&&br&我补充这些不是为了赞,因为不管是第一次补充的告诫和嘲讽自命不凡,还是第二次补充的反对唯物理主义,都只会起到负面效果。并且一般情况下,在知乎如果不是讲故事或者记录现实变化,字数多只会起到反效果。我补充这些是因为我希望这个高赞回答不要被用来片面理解叔本华,不要只关注他的意欲形而上学而忽视他的同情伦理学。尊重普通人的生存权力,不要把智力带来的不凡用到道德评判上。认识叔本华哲学的开端,就是反对认知臣服于意欲而自我赞扬,如果有关叔本华的回答反而促成了这种效果,那就太失败了。
你结合叔本华的世界观就理解了。叔本华认为由于人就是意欲遵从个体化原理所表象成的客体,所以不同个体间智力的差别是无法避免的。而每一个个体意欲在认知缺失的情况下,都会天然的认为只有自己是意欲,也就是,认为自己是唯一的主体,所以不同程度的利己主…
黑的没有黑到点上。答案比较长,我嘴碎,谈三点。&br&&br&&b&一. 飞面神教到底是干什么用的&/b&&br&&u&1. FSM是有利的反制武器&/u&&br&&br&飞面神教存在的重要意义是作为无神论(或者说,反对宗教在政治生活上的话语权的人)的&b&一个反制武器&/b&。&br&也就是说,&b&飞面神教不是拿来“信”的,而是拿来 “用”的&/b&。&br&&br&侠客磨剑,为了伸张正义。如此类比的话,侠客是无神论者,剑是FSM,被砍的是试图以宗教控制人生活的信徒。&br&&br&这把剑的攻击方式非常简单:&b&&u&反制&/u&&/b&,&b&如果你要砍我,那么你就自伤&/b&。即,如果宗教试图绑架世俗(譬如强制祷告,譬如各种赦免,譬如智能设计论进课堂),那么我FSM也声明要同等待遇,但是因为你觉得我是个笑话,所以你自己也是个笑话。 &a data-hash=&de01ea81ce722& href=&//www.zhihu.com/people/de01ea81ce722&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侯少强& data-hovercard=&p$b$de01ea81ce722&&@侯少强&/a& 解释的非常棒。这个过程大概就是&br&&br&&i&宗教A声称某权利 -& FSM同样声称此权利 -& A教徒觉得FSM是个笑话 -& 难道A不是笑话么?&/i&&br&&br&&br&这个运转思路。&br&&br&例:宗教A声称其教义中的A‘理论应该进课堂作为科学课教授,FSM信徒声称其作为宗教,要求同样的权益,宗教A的计划搁浅&br&例:证件照头上不能带饰物,除非有宗教B的规定。于是FSM信徒声称有头戴笊篱的诉求,宗教B被开涮了。&br&&br&注意,这里面FSM的作用并不是“博得认同”,而是制造滑稽感,揭露宗教的滑稽本质。&br&所以头戴笊篱作证件照,为的结果并不是“所有宗教都得到认同”,而是“干脆谁都别认同”&br&FSM不是在争取宗教平等!FSM是在展示宗教的滑稽性!&br&&br&具体解释一下,假设一个场景,设有一权利Q,宗教A,宗教A声称如下:&br&&blockquote&A 属于 宗教, 宗教 拥有 Q =& A 拥有 Q&/blockquote&我们构建了&img src=&//www.zhihu.com/equation?tex=FSM+%5Cin+%5Ctext%7B%E5%AE%97%E6%95%99%7D& alt=&FSM \in \text{宗教}& eeimg=&1&&,并且声称:&br&&blockquote&FSM 属于 宗教, 宗教 拥有 Q =& FSM 拥有 Q&br&&/blockquote&A教徒反对:&br&&blockquote&FSM 拥有 Q&br&&/blockquote&这个陈述。&br&&b&这样我们就有了一个矛盾。&/b&&br&因为我们构建的“FSM 属于 宗教”是成立的,所以结果是 “宗教 拥有 Q” 这个陈述是错误的&br&&br&也就是宗教不能有额外的权利。&br&&br&FSM不是在争取宗教平等!FSM是在展示宗教的滑稽性!&br&FSM不是在争取宗教平等!FSM是在展示宗教的滑稽性!&br&FSM不是在争取宗教平等!FSM是在展示宗教的滑稽性!&br&&br&&u&2. FSM有普适性&/u&&br&The only dogma allowed in the Church of the Flying Spaghetti Monster is the rejection of dogma.&br&牢记,“煮不在乎”。&br&&b&这个不在乎,不仅仅是玩笑式的不在乎,而是FSM的精髓,即,教义可用来击破,反制任何宗教试图绑架世俗的企图。&/b&&br&FSM使用了最常见的教义模式,即,一部包括创世论,戒约,世俗生活规范等等的经书,然而却什么也没规定,让使用者自己根据打击对象进行声明。&br&楼上诸多谈论FSM信徒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的,也是黑偏了。牢记,“煮不在乎”。&br&&br&&b&二. 黑一下部分教徒对FSM使用方式错误&/b&&br&&br&FSM旨在展示宗教绑架世俗的滑稽性,所以其本身的构建目的是以和宗教A宗教B同样的构造,和稍微荒诞的教义,来反制宗教&br&&b&所以传播FSM不能跟无神论分开,否则FSM就变成了另一个我们反对的东西了&/b&&br&已经相信了宗教无权掺和世俗的FSM教徒,如果给一个基督教徒复制粘贴FSM的戒律,是没有用的。根据上面的FSM运转模式,“FSM 属于 宗教, 宗教 拥有 Q =& FSM 拥有 Q”,只会产生“FSM是荒诞的宗教”而不是“宗教真荒诞”的效果。&br&&br&所以以下均是错误用法:&br&1. 当小圈子黑话。&br&为什么煮不在乎呢?为什么真·教徒不应该成天到处“RAmen”呢?因为FSM的攻击力不是靠直接争夺话语权,而是靠荒诞化来淡化宗教的话语权。&br&如果每天到处刷“RAmen”的话,不就变成宗教是生活的一部分了么?&br&这难道不是FSM设定里面所用来反对的么?&br&2. 直接对抗宗教。&br&用FSM对付宗教的“信仰”问题,是比较弱的。就像伊斯兰教徒很难说服基督徒入教一样。基本教义问题太微观了。FSM针对的是政治,体制和话语权,是个视野更大的武器。对宗教A的信徒说一万遍“RAmen”也不会让他/她感觉自己的宗教有问题。&br&而且,无神论的现阶段奋斗目标是淡化宗教的话语权,而不是劝人脱教...&br&3. Troll&br&刷屏,黑人用,这就跟dorito & mountain dew神教,跟膜蛤没区别了。但是FSM是有自己的使命的,不靠刷屏照样能胜利的。教徒是不应该以此来标榜自己的。&br&“无神论也是宗教”是个常见的反对无神论的论点,拿FSM来troll,就是应和了这种说法,展示了教徒狂热的一面。然而,FSM的作用远强于狂热,而在于抓住了宗教的模式的弊病。抓住了这个模式,就不应该掉入这个模式了。&br&&br&正确用法:&br&0. 煮不在乎&br&&br&&b&三. 应该怎么用FSM&/b&&br&&br&信FSM,是为了将来不用强制信宗教ABC。&br&用FSM作为武器,是为了宗教ABC不绑架世俗。&br&&br&这个高尚的目标说完了。说点私货。&br&1. 这把利剑,在中国,用来反制谁?&br&我觉得在中国,FSM明显还是没有对手可以攻击的状态。中国的宗教,首先不能公共场合传教,就限制了对世俗生活的影响,其次,各个也没有话语权。不是话语权小,是几乎没有话语权。我能想象世界上很多FSM教徒,来中国过应该对宗教问题的处理感到很舒服的。&br&所以也没必要花那么多功夫拉教徒入伙/给基督教徒刷“RAmen”了,这是&b&攻击空靶子&/b&&br&比如,如果有人声称自己是FSM教徒,要在身份证上头戴笊篱,那就是严重误用了FSM。反而是帮宗教ABC争取他们现在没有的权利了。因为&b&FSM要的不是宗教平等,而是一起淡化&/b&。&br&中国的各个宗教话语权不强,而且短时间强不起来,这时候FSM教徒应该蓄力,不应该暴露。&u&对于无神论者,没人提宗教诉求就是最好的宗教环境,就别自己提了&/u&。&br&&br&所以在中国玩FSM文化是不是没意义呢&br&&b&肯定不是&/b&,磨剑,不砍人,也有反制作用的。更重要的是教育意义,教育人&b&不能以自己的标准去绑架别人。&/b&&br&&br&&br&只是千万①别把FSM的文化玩cult了(字面意义&引申意义都有),玩成小圈子优越感的玩意儿了(虽然现在还没有,但是预防一下吧) ②别拿它来刷所有宗教问题。中国的宗教问题需要的不是削弱,不是这么简单的...FSM的荒诞化作用,远强于刷屏的作用,信拉面大神,不用靠刷..&br&而且我之前说了,FSM适用于对抗体制,对抗话语权,不适合对抗微观的讨论&br&&br&2. 在以下对抗微观的讨论的场景,有别的,更好用的武器:&br&&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434c9bd609d_b.jpg& data-rawwidth=&1920& data-rawheight=&60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92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434c9bd609d_r.jpg&&&/figure&譬如大神的左膀右臂(误)&br&隐形粉色独角兽 - 可以用来反对不可知论的论点&br&罗素的茶壶 - 也是&br&&br&重点是,FSM只是个符号,是用来攻击宗教话语权的,不能太当真。如果当真了,真的在搞什么“FSM教徒怎么能宣传无神论”这种理论,我知道是在深入荒诞化,但是瞎话说多了没准就被人当真了,这就得不偿失了。&br&&br&3. 为什么我瞎说这么多?&br&&b&&u&因为FSM和Internet Troll是有本质区别的,是有内涵的运动&/u&&/b&。和下图这种以Trolling为传播方式的“宗教”是有本质区别的。&br&不能变成troll啊,千万千万不能变成troll&br&&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e9ac79a5a7fb4b47700d2c_b.png& data-rawwidth=&680& data-rawheight=&62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8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e9ac79a5a7fb4b47700d2c_r.png&&&/figure&
黑的没有黑到点上。答案比较长,我嘴碎,谈三点。 一. 飞面神教到底是干什么用的 1. FSM是有利的反制武器 飞面神教存在的重要意义是作为无神论(或者说,反对宗教在政治生活上的话语权的人)的一个反制武器。 也就是说,飞面神教不是拿来“信”的,而是拿来…
“哲学是什么?” 这本身就是一个哲学问题。&br&&br&从古希腊一直到现在,人们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从事哲学研究,相应地对哲学也有各种各样的理解。也有各种聪明的不聪明的人不断跳出来说:愚蠢的凡人啊,你们都错了--只有我这样的才是真正的哲学。他们的哲学也许会引起很多人的共鸣,但最终也在历史的洪流中,成为其中的一个流派(-ism)。&br&&br&所以不要期望会有一个绝对的标准告诉你什么是哲学什么不是——它又不是个固定不变的东西。也不要期望有一句话可以概括哲学的本质(东西有没有本质都是一个有争论的哲学问题,更何况这种在历史中不断发展的抽象概念)——即便它概括得再好,你听完还是不知道哲学家都在研究些什么。典型代表:哲学就是爱智慧。&br&&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63a3da8c4_b.jpg& data-rawwidth=&158& data-rawheight=&164&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158&&&/figure&&br&错了吗?没错。但就是说了跟没说一样。&br&&br&所以如果想要对哲学是什么有个大概的了解的话,不如看看现在的哲学家们都在研究些什么,或者换一个小清新的提问方式:当我们在谈论哲学的时候,我们都在谈论什么?&br&&br&——好吧,我老实交代,答这个题是为了一劳永逸地解决小伙伴听说我是学哲学50%会问的问题(还有50%是问毕业以后干什么Orz):&br&“哲学?听起来真是不(赚)明(不)觉(了)厉(钱)啊!那你们平时都学些什么/哲学是什么?”&br&&br&哲学的研究对象,可以先简单粗暴分为两大类:事实和价值(value)。&br&——围绕事实的哲学分支又可以粗略地划分为metaphysics(形而上学)和epistemology(认识论)。 &br&&br&&ul&&li&从常识的角度出发,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宇宙中,其中有星系有尘埃,有湮灭有新生,有喵有汪,有超级赛亚人,有隔壁老王,有叉烧包莲蓉包奶黄包灌汤包牛角面包,有虾饺凤爪榴莲酥,有酸汤面阳春面油泼面兰州拉面,还有......好饿QAQ&/li&&/ul&.....咳咳,广义上来说,&b&形而上学&/b&就是研究&i&这个世界是什么样的&/i&。&br&——常见的核心问题包括但不限于:modality(模态),唯名论和实在论,space and time(时间和空间),causation(因果),free will and determinism(自由意志和决定论),personal identity以及mind-body problem(身心问题)。&br&——虽然形而上学就是研究这个世界是什么样的,但这并不表示研究这个世界是怎么样的就是形而上学。具体的、经验的部分一般由自然科学负责。&br&&br&而我们又有Philosophy of science(&b&科学哲学&/b&)来研究科学本身,研究它的基础、方法以及implication(含义)。&br&——常见的核心问题包括但不限于:什么是科学?科学的目的是什么?什么是解释?科学的可靠性,the conformation theory等等。&br&除了这些将科学当做一个整体的问题外,还有一些哲学分支研究各个具体的学科。比如:&br&——Philosophy of physics (物理)&br&——Philosophy of biology(生物)&br&——Philosophy of chemistry(化学)&br&——Philosophy of psychology(心理学)&br&——Philosophy of medicine(医学)&br&——Philosophy of psychiatry(精神病学?)&br&——Philosophy of statistics(统计学)&br&——Philosophy of economics(经济学)&br&——Philosophy of social science(社会科学)&br&——Philosophy of mathematics(数学)&br&——Philosophy of neuroscience(神经科学)&br&——Philosophy of cognitive science(认知科学)&br&&br&部分具体的研究内容可以参考:&br&&a href=&http://www.zhihu.com/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哲学和物理学有联系吗,在物理学中有哪些地方体现了这种联系? - 与光同尘的回答&/a&&br&&a href=&http://www.zhihu.com/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物理哲学和形而上学有什么研究交集吗? - 与光同尘的回答&/a&&br&&a href=&http://www.zhihu.com/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能否把化学反应看成是微观上物理变化的结果? - 与光同尘的回答&/a&&br&&br&需要反复强调的是:本文涉及到所有哲学分支之间的划分都不是绝对的,事实上,它们之间往往有交叉。&br&&br&还有一个领域很多哲学家认为是科学无法研究的--consciousness/mind(意识)。它如此特别又如此重要,所以我们有单独的一个分支来研究意识&br&——Philosophy of mind(心灵哲学,国内貌似一般是这么翻译的,但我个人觉得这个翻译误导性太强)&br&意识是什么?它和语言、行为的关系又是什么?&br&当然也有一群哲学家认为意识不过就是我们的大脑,因而philosophy of mind完全可以被神经科学以及相关学科所取代。但philosophy of mind目前还是独立的哲学分支,并且可以说是目前最热门的领域。与其联系紧密的领域还有:&br&——Philosophy of perception(知觉?)&br&——Philosophy of action(行动?)&br&——Philosophy of language(语言哲学)&br&&br&&ul&&li&在小伙伴们愉快地争论这个世界是什么样的时候,邪恶的小恶魔又跳出来说:咩哈哈哈哈,愚蠢的凡人啊,你怎么知道存在这样一个独立于人类意识的世界呢?就算这个世界存在,你怎么知道你通过经验所认识到的世界就是它原本的样子呢?&/li&&/ul&&br&由于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总是受到我们认识能力的局限,以康德为首的一帮哲学家认为形而上学的研究对象并不是这个世界,而是我们自身的“conceptual system”(概念系统)。&br&这又推动了&b&认识论&/b&的发展,来专门讨论&i&我们如何认识世界&/i&。比如如何知道我们通过经验认识的世界就是真实的世界,认识世界的途径是什么,再比如什么是知识,什么是真的(true)什么是错的(false)等等。&br&&br&——还有一批哲学家认为我们能够直接得到的只有感官经验/现象,科学能做的只是更准确地描述我们的经验,而非独立于意识存在的外部世界。这些现象学家按照传统来说自成一派,并不能划分到这里提到的任何一个哲学分支中。事实上,这里所列出的哲学框架往往被划分为分析的、英美传统的,历史上与欧陆的(德法等)所敌对,双方都觉得对方是傻逼什么的。但也有一波哲学家认为这个区分在慢慢在淡化,在融合。&br&&br&&ul&&li&即便我们知道了这个世界上的事实都是什么样的,休谟小机灵又跳出来说,我们无法通过这些事实只能我们&i&应该&/i&如何做。比如你面前有一笼晶莹剔透、热气腾腾、令人垂涎欲滴的虾饺,但这些事实都不能告诉你应不应该吃掉它→_→
——所以我们又有value theory(&b&价值论&/b&)专门探讨&i&应该如何&/i&。这其中包括:&/li&&/ul&——Ethics(伦理学)& Meta-ethics(元伦理学)& Applied ethics(应用伦理学)&br&——Political philosophy(政治哲学)&br&——Philosophy of Law(法律哲学)&br&——Feminist philosophy(女性主义哲学)&br&——Philosophy of race(种族?)&br&——Aesthetics(美学)&br&——Philosophy of art(艺术哲学)&br&——Philosophy of literature(文学)&br&——Philosophy of religion(宗教哲学)&br&&br&比如说,政治哲学讨论几大核心概念:自由、平等、正义、民主......&br&伦理学讨论我们日常中就能接触到的道德问题,比如知乎上很是热门的亲属之间能不能发生性关系性工作者是不道德的吗=。=&br&元伦理学讨论什么是道德,道德是如何产生的这样的问题。其中,在这里值得强调的一个问题是:我们能不能通过事实推出价值判断。有些人(比如我)认为可以,并且期望通过研究进化论、神经科学等等能够得到对我们道德生活的指导。还有一波哲学家相信存在独立于人存在的道德事实。&br&——这一点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即便是事实和价值的区分也不是绝对的,也就是说哲学领域的划分并不是界限分明、绝对的。比如之前提到的生物哲学在这里就和元伦理学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br&&br&——那我为什么这么不厌其烦地,却又如此空洞地列举了一大堆哲学的分支呢?&br&&ul&&li&是要展示一下哲学研究的广度啊少年!!很多人有着对哲学根深蒂固的偏见,觉得哲学就是酱酱酿酿的,而酱酱酿酿往往又很无趣或者虚无缥缈,于是他们觉得哲学也很无趣。&/li&&/ul&但其实不是这样的呀。&br&&br&我们可以和计算机科学专业的小伙伴们聊聊人工智能,图灵测试什么的。也可以和心理学神经科学认知科学的小伙伴谈笑风生。遇到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律的难免凑在一起扯扯淡。还可以和学文学学艺术学建筑的一起装一下小清新。更别说学科学哲学的基本上一半课都是在物理系数学系/化学系生物系度过的了。&br&就算是和非以上专业的小伙伴在一起,还能谈谈情,说说爱啊。嗯......字面上的谈情说爱。真的有Philosophy of love(爱情哲学)的啊!!!研究爱情啊!!我知道的时候也是给跪了。。。&br&&br&你看,它不教条、不陈旧、不高高在上。&br&它的问题看起来好像稀奇古怪、无关紧要,但对于心安理得的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我们来说,却是细思恐极,但又非常有趣。&br&&br&高票答案看上去并没有什么硬性错误,但有一种翻开商务印书馆泛黄的书页扑面而来的陈旧和狭隘,一点都不利于建立我大哲学酷炫狂霸拽的积极形象╭(╯^╰)╮。&br&&br&&ul&&li&还要哭诉一下哲学研究的深度啊少年!!很多人总觉得哲学非常高·大·上,觉得哲学家都是非(蛇)凡(精)人(病)。但其实并没有啊摔(╯‵□′)╯︵┻━┻&br&&/li&&/ul&哲学发展日趋专业化,分工明确,很少有人想做历史上那样的“系统”哲学家了--罗素&br&认为哲学就应该像科学一样的发展,一代一代一点一点修复现有理论的问题,而不是建起一个宏大的系统然后又完全地推翻它--这样哲学会一直没有进步。&br&所以说现在大多数人在研究的哲学和其他搬砖学科真没有什么本质区别啊,都是个人用上几十年梳理清楚一个很小的甚至看起来微不足道的问题,为社会主义,啊不对哲学的大厦添砖加瓦!&br&&br&不知道啰哩吧嗦说了这么多有没有说清楚。但我觉得如果想知道哲学是什么,最好的方法就是亲自体验一下具体的哲学问题哲学论证哲学书哲学流派。&br&&br&&ul&&li&我们平时读的书有这样的:&/li&&/ul&&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d47dea823e1d83e65c6d_b.jpg& data-rawwidth=&868& data-rawheight=&61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68&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d47dea823e1d83e65c6d_r.jpg&&&/figure&也有这样的:&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7bd4b22f48beefc72bc7_b.jpg& data-rawwidth=&432& data-rawheight=&66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32&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7bd4b22f48beefc72bc7_r.jpg&&&/figure&&br&&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d5b602d340e91b20ea93b61d02a2cd2a_b.jpg& data-rawwidth=&414& data-rawheight=&62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14&&&/figure&还有这样的:&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611adc5f47a404a0e8b81cef17c6b043_b.jpg& data-rawwidth=&495& data-rawheight=&71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95&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611adc5f47a404a0e8b81cef17c6b043_r.jpg&&&/figure&&br&更有这样的:&br&&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688b5e0a6df4a5daa9bda3e_b.jpg& data-rawwidth=&388& data-rawheight=&646&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88&&&/figure&&br&比如说我刚上元伦理学的课,讨论了一个人在旅店着火的时候,还坐在窗沿上喝酒唱歌是理性的还是非理性的;又去听了一场Philosophy of mathematics的讲座,探讨geometry without points(没有点的几何学),感觉整个人的三观都不好了;第二天又被问:如果你有一次机会变成吸血鬼,你的很多朋友和亲人都变了并且告诉你体验真实非常的好,而且全程无痛,那你决定要不要变成吸血鬼呢?这个看起来荒缪的思想实验在Decision, rational choice and game theory(决策,理性选择以及博弈论,这也是哲学研究的一个分支)有着很好的现实意义。比如天生无法听见的孩子需要决定是否应该通过手术恢复听觉,而其父母是否有权利替自己未成年的孩子作出这样的决定。然后在Feminism and Philosophy的课上学习了一下历史上人们是如何认识penis和vagina之间的关系,而这方面的科学研究是如何被男权主义的视角所影响。&br&&br&最后呼应一下开头:&br&哲学是什么?它在这么多年的发展中从来没有停止过问自己这个问题,从来没有停止过对自身问题的反思。&br&也有哲学家觉得现在的分析哲学也不好--太专业太精细太脱离现实,哲学不应该是这样的。比如我们老师,于是跑去研究乔伊斯和climate change(气候变化)了。&br&——Logic(逻辑学)&br&——History of philosophy(哲学史)&br&究竟是不是哲学?有的人觉得是有的人觉得不是。但这其实都不重要。&br&重要的是,人类对于这个世界和我们自身有太深的好奇太多的疑问,一切有可能帮助我们找到答案的工具都会被哲学家拿来考虑。&br&&br&全文中心思想其实只有一句话:&br&哲学萌萌哒,你们不要黑它_(:зゝ∠)_
“哲学是什么?” 这本身就是一个哲学问题。 从古希腊一直到现在,人们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从事哲学研究,相应地对哲学也有各种各样的理解。也有各种聪明的不聪明的人不断跳出来说:愚蠢的凡人啊,你们都错了--只有我这样的才是真正的哲学。他们的哲学也许会…
&blockquote&1.大多数我出生时已经有的流行文化都是陈旧老土不值一提的。2.大多数在我10-30岁之间诞生的流行文化都是无法复制的经典。3.大多数在我30岁之后诞生的流行文化都是愚蠢肤浅,幼稚可笑的。&br&&/blockquote&&br&——引自科幻作家 &a data-hash=&dffa3c29dcae& href=&//www.zhihu.com/people/dffa3c29dcae&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宝树& data-tip=&p$b$dffa3c29dcae& data-hovercard=&p$b$dffa3c29dcae&&@宝树&/a&
的“流行文化三定律”造句。可以完美回答这个问题&br&&br&这段话的出处是英国科幻作家道格拉斯·亚当斯的遗作《怀疑的鲑鱼》,又被称作道格拉斯·亚当斯的科技三定律。原话是这样的:&br&&blockquote&1.任何在我出生时已经有的科技都是稀松平常的世界本来秩序的一部分。 2.任何在我15-35岁之间诞生的科技都是将会改变世界的革命性产物。 3.任何在我35岁之后诞生的科技都是违反自然规律要遭天谴的。&/blockquote&我们这个时代有 iPhone,有 Google,有 GFW,多么伟大的时代~反观出生之前,大哥大,胶片相机,巨大的电脑,多么老土。&br&&br&横向对比其他事物,似乎也十分适用。&br&&br&网友造句“社会三定律”:&br&&blockquote&1.任何在我出生时已经发生的苦难都只是人类历史发展必然阶段的一部分。2.任何在我15-35岁之间经历的苦难都是永不磨灭的记忆和人间惨剧。3.任何在我35岁之后的社会发生的苦难都只是无病呻吟。&/blockquote&想想我们大部分人所经历的SARS,汶川地震,再想想我们大部分人不曾经历的抗战,文革...&br&&br&所以我们理解这个世界的时候,很多人都是拿“我”为尺度去丈量,但是相比于时代的潮流翻滚,“我”的深度和广度都进步的太慢。&b&所以当&/b&&b&“我”还依然沿用着原来的度量衡的时候,时代的定义早已经被下一代给改写了。&/b&&br&&br&&br&&b&——————————————————————————————————————&/b&&br&&br&考试前再来补充一下&br&&br&我对于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在最后一段的,至于宝树的话只是被我用来比较概括地阐述人们以自我为中心时的症状。&br&&br&&b&这“三定律”描述的事物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会具有“时效性”“流行性”的特点。&/b&&br&&br&我们在讨论周杰伦,林俊杰,蔡依林的时候,都会回想起他们在我们学生时代的大红大紫,在课间听着他们的歌,放学买他们的CD。然而你并不知道的是,你的父辈母辈们也许也是一样狂热地喜欢邓丽君,喜欢张国荣,喜欢beyond。你们并不知道的是,现在的校园里一样有一群EXO,TFboys的死忠粉。站在我们的角度上,邓丽君刘德华都已经是过眼云烟,EXO,TFboys都是不可理喻。如果早一点有知乎,会不会也有人问:为什么很久没有刘德华,张国荣,李宗盛一样的歌手了?以后的知乎会不会有人问:为什么很久没有EXO,TFboys一样级别的男团了?我想会的。&br&&br&&b&因为这个时代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终究是年轻人的。&/b&&br&&br&&br&&b&——————————————————————————————————————&/b&&br&&br&看到很多人还有疑义和疑问,问题思考的角度很多,也并不能说你的一定是对的我的是错的。互相理解,求同存异。&br&准备考完试来再来补充一下,毕竟我用学校电脑的智能ABC码字也是不容易。&br&&br&——————————————————————————————————————&br&&br&好的,我终于考完试回来补充了。&br&我在答案里面举出 TFboys,EXO &b&不是说我觉得他们可以比肩前面的歌手&/b&,而是&b&用来指代那些不受我们这代待见,又异常受下一代欢迎的歌手&/b&。就像当年周杰伦的横空出世,很少有家长会把他和优秀的前人歌手进行比较的。就像很多人说的“TFboys,EXO 给周杰伦提鞋都配不上”,是的,在上一辈的眼里“周杰伦给李宗盛/张国荣/邓丽君提鞋都不配。”恩恩,是这样的。&br&&br&还有人要我从唱功角度分析。但是我想说流行歌手成名的要素也一直在变化。以前可能只要有个好嗓子好唱功就能成为歌神歌后,到后来歌手需要好唱功、有才华会写歌、会很多乐器才能得到听众的认可,而现在市场又可能需要一个歌手长得好看,会跳舞,会唱歌balabala,所以拿一个单一的元素来判断歌手是很失客观公正的。&br&&br&最后,很多人在评论里反驳我的理由是,“EXO, TFboys 怎么能跟周杰伦相提媲美”,真的印证了我说的“自我尺度”的问题,引用评论里朋友的说法就是“你觉得他们怎么样没人give a fuck,只要下一代人喜欢就好。”
1.大多数我出生时已经有的流行文化都是陈旧老土不值一提的。2.大多数在我10-30岁之间诞生的流行文化都是无法复制的经典。3.大多数在我30岁之后诞生的流行文化都是愚蠢肤浅,幼稚可笑的。 ——引自科幻作家
的“流行文化三定律”造句。可以完美回答这…
女司机别车,男司机把她打了一顿,于是成了全国热议的话题。人们对女司机的错误没有异议,对男司机的错误也没有异议。然而有意思的是,大多数人认为,即使打人是不对的,换了我我也一定会打她。&br&&br&&p&这太奇怪了,我从没想到能有这么多人,以做一件自己认为是错误的事情而自豪。&/p&&p&有一个说法最为有力:“一个人有权利打人,只要他做好承担后果的准备。”我想这里有法律上的困惑,就我粗浅的理解,法律规定“权利”,就意味着你可以做这件事情而不受到惩罚,甚至别人阻止你做这件事情,他会受到惩罚;而法律如果要“惩罚”,就意味着你做了一件你没有权利做的事情。所以司机如果因为打人而受到惩罚,说明他没有这个权利。&/p&&br&&p&那么司机有可能有打人的权利吗?有,在正当防卫和紧急避嫌的时候。例如女人要撞男人,只有把她拉下来打一顿才能保命;或者发大水了男人要逃命,上女人的车,女人不让他上,男人为了保命打了她一顿才能上车,这时候男人有权利打人。但似乎这个事件既不是正当防卫,也不是紧急避险。&/p&&br&&p&下一个问题是,很多人会说,法律算什么,情大于法,在道德和法律发生冲突的时候,适当的违法也是情有可原的。这可能是对的,但是和我小时候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一致。我小时候接受的教育是:法律是道德的底线,道德的范围更加宽泛,只有那些道德最不能容忍的事情,才由法律规制。也就是说,一个人可以不道德而又遵纪守法;但一旦一个人触犯了法律,他就一定是不道德的。按照这个定义,一个人为了道德而触犯法律,是荒谬的。&/p&&br&&p&那么再下一个问题是,人们声称,你所谓的法律是恶法,遵守你们才是作恶,违背你们才能行善。这个说法太有力了。于是让我们假设这个法律确实是恶法。单从道德的角度看,打人是道德的吗?打人当然不是道德的。&/p&&br&&p&于是最后一个问题出来了:当&b&两种道德必须牺牲一种的时候,我选择牺牲危害最小的那种道德。这样我既因为保全了一种道德而做了一件好事,又因为使自己成为一个不道德的人而承受了巨大的牺牲,所以我应该获得双重的赞扬。&/b&&/p&&br&&p&例如,打人(一种不道德)是不对的,但是她危害到我的生命和我家人的生命,为了保护我们的安全(一种道德),我宁愿选择去打人(一种不道德)。于是我不但因为保护了我的家人(一种道德)而应该受到赞扬,还应该因为承受了打人这个恶名(一种不道德),而受到双倍的赞扬。&/p&&br&&p&网上很多急于表态,保证自己遇见这种情况也一定会打人的人,都是在寻求这种双倍的赞扬,而且极有可能主要是寻求第二个层次的赞扬:悲剧英雄比正剧英雄更伟大。&/p&&p&我看到这些人的言论,想象这些人的嘴脸,不由自主带入了《奇葩说》里的马薇薇。&/p&&p&在一期《奇葩说》中,辩论的题目是所谓“电车难题”:刹车失灵的电车里有100位乘客,路的尽头是悬崖,但是你也可以选择另外一条路,那条路的尽头有缓冲设施可以拯救这100个人,但同样也有2个无辜的工人,一旦开过去他们就死定了。请问该什么选?我还记得马薇薇当时充满煽情和痛苦的嘴脸:不好意思我要杀了你们两个,这是我应该做的,杀了你们我会在以后的每一个夜晚愧疚和痛苦,我的余生都是在煎熬,但是我还是要杀了你们。这种表演无疑是成功的,她果然拉到了很多的票。&/p&&br&&p&&b&有些恶是必须的,总得有人干坏事,只是没有人愿意脏了自己的手,所以还是我来吧!&/b&&/p&&br&&p&这种说法太常见了。&b&为了避免人物塑造的扁平化,几乎所有的好莱坞大片和日本动漫里的反派,都说过这种话。&/b&&/p&&br&&p&必要的恶存在吗?当然存在。更伟大的利益存在吗?当然也存在。为了更伟大的利益实施必要的恶,不是应该的吗?当然是应该的。问题是,我们是生活在现实世界里呀,哪有一个完美无瑕的英雄帮助你们选择?&/p&&br&&p&请看下面几段话:&/p&&br&&p&1、打人(一种不道德)是不对的,但是她危害到我的生命和我家人的生命,为了保护我们的安全(一种道德),我宁愿选择去打人(一种不道德)。于是我不但因为保护了我的家人(一种道德)而应该受到赞扬,还应该因为承受了打人这个恶名(一种不道德),而受到双倍的赞扬。&/p&&br&&p&2、刑讯逼供(一种不道德)是不对的,但是恐怖分子已经把炸弹安置好了,为了保护城市的安全(一种道德),我宁愿选择去刑讯逼供(一种不道德)。于是我不但因为保护了这个城市(一种道德)而应该受到赞扬,还应该因为承受了刑讯逼供这个恶名(一种不道德),而受到双倍的赞扬。&/p&&br&&p&3、开飞机撞大楼(一种不道德)是不对的,但是这是两种信仰之间的圣战,为了伊斯兰教的真理(一种道德),我宁愿选择去撞大楼(一种不道德)。于是我不但因为遵循了真主的教谕(一种道德)而应该受到赞扬,还应该因为承受了撞大楼这个恶名(一种不道德),而受到双倍的赞扬。&/p&&br&&p&4、zhenya群众youxing(一种不道德)是不对的,但是这维护了国家的稳定,为了国家的稳定(一种道德),我宁愿选择去zhenya(一种不道德)。于是我不但因为维护了国家稳定(一种道德)而应该受到赞扬,还应该因为承受了独裁者这个恶名(一种不道德),而受到双倍的赞扬。&/p&&br&&p&问题就在于,当这种理念被推广之后,整个社会规制就会变得极具灵活性,最后一定是统治者,强者,更能利用这个变化。&b&没有规则的社会一定是弱肉强食,社会规则的稳定化,本身就是为了保护弱者的。所以任何使得规则灵活的行为,最后最收益的,肯定是统治者。&/b&&/p&&br&&p&所以你们熟悉的,把”为了更伟大的利益“”这是必要的恶“挂在嘴边的,都是国防部长、恐怖分子首领、一挥手能把主角秒杀的超级大boss,而不是气愤而无助的男车主。&/p&&br&&p&有人问孟子:舜的父亲杀人了,舜应该怎么办?这个问题太好了,这种道德困境直到几千年后都无解。孟子说,他应该放弃王位,背着父亲逃跑。&/p&&br&&p&请注意,孟子没有回答任何道德问题,而是回避了它。&/p&&br&&p&社会规则仅仅规定了,作为君主应该公平的执法,而没有规定,作为平民的儿子应该举报、逮捕、甚至审判自己的父亲。舜的作法并没有违背任何社会规则,他处理问题的性质和男司机打人完全不同。&/p&&br&&p&对于必须的恶,孟子的态度是消极的,他希望通过身份的转化来化解这种道德冲突,舜从君主变成平民,保护自己的父亲就不是邪恶了,&b&孟子并没有告诉大家说,孝道是更伟大的道德,因此舜应该积极利用自己的权力保证自己父亲无罪,这种滥用公权力的所谓”必要的恶“,在他看来是无法承受的,即使是为了孝道这个”更伟大的利益“。&/b&&/p&&br&&p&但当我们不得不面对这种道德冲突时,我们的看法依然是,应该是消极的。也就是,不过分谴责男司机,但也不去赞扬他,更不要说,换做是我,我也会这么做。&/p&&br&&p&然而绝大多少网民对于”必要的恶“,却是积极的态度:赞扬这种恶,并声称换做是自己也一定会作恶。&/p&&br&&p&他们的智力使得他们只能看到这个理念对自己的好处,而没有看到对于强者和统治者,这个理念的好处更大,而那些好处是通过牺牲弱者的利益而得到的。这是一个简单的成本收益问题,只是他们只能看到收益,看不到成本。&/p&&br&&p&我个人感觉,&b&对于弱者,最好的制度是:一些简单直接的规则,然后所有人都无条件遵守。&/b&&/p&&br&&p&规则一旦变得灵活,对规则的思辨一旦变得复杂而深奥,抛开体力不说,仅仅从智力上,弱者也不是强者的对手。&/p&&br&&p&然而弱者看不到这一点,他们赞美暴徒如同赞美英雄,赞美邪恶胜过赞美美德,最终——用马克思善用的比喻来说——自掘坟墓。&/p&&br&&p&(最后举个最简单的例子:&/p&&p&如果大家都认可,别了我的车,我可以去打ta。&/p&&br&&p&但是,如果是男人别了女人的车,女人能过去打男人吗,打得过吗?&/p&&p&如果是胖子别了瘦子的车,瘦子能过去打胖子吗,打得过吗?&/p&&p&所以这个理念推广的结局是:永远都是男人打女人,胖子打瘦子。而男人和胖子,该别车还是别车。&/p&&p&即使两个人都是同样体型的,一个有钱,一个没钱。被打了没钱能得到同样的医疗设施吗?或者一个有关系,一个没关系,没关系的能得到同样的审判吗?&/p&&p&最后受苦的都是没钱的,被判有罪的都是没关系的。&/p&&br&&p&所以当法律无条件保护每个人权利的时候,无论男女、胖瘦、有钱没钱、有关系没关系,其权利的分配是平等的,而一旦法律对权利的保护变得灵活,个人的禀赋就带来了权利分配的差异。灵活的制度扩大了收入分配。使得强者更强,弱者更弱。)&/p&
女司机别车,男司机把她打了一顿,于是成了全国热议的话题。人们对女司机的错误没有异议,对男司机的错误也没有异议。然而有意思的是,大多数人认为,即使打人是不对的,换了我我也一定会打她。 这太奇怪了,我从没想到能有这么多人,以做一件自己认为是错…
你的问题其实可以替换为另一句——&br&&br&&b&人类投入无数人力、物力追求真知,试图掌握更深层次的真理,这种举动什么时候能够给投资者带来功利性质的收益?&/b&&br&&br&面对这种问题,给跪是没用的。只能尝试着从另一个角度回答一下。&br&&br&&b&题主可以先去维基一下SM&/b&。我是说,&b&Standard Model,标准模型&/b&。这是截止现有文明阶段,人类经过无数世代摸索总结出的&b&最简洁、准确的描述之一&/b&。在这遥遥领先于大部分凡人知觉的真理之后,好几百步之外,是支撑起现代文明与现代发明的应用科学。再之后不远处,是普及到民间的民用技术。而&b&希格斯玻色子&/b&,是标准模型上缺失的最后一块拼图。在见到它之前最后一秒,我们看待世界的目光中很大一部分成分,我们自小接受的、信以为真的道理的底层原理,都只是基于一个不断完善着的推测。而当我们找到它,这推测就成了手中的真理。我们中最聪明的那些人,向着无意义的、充满死亡的宇宙又一次证明了我们的有意义、有智慧与正确,证明了我们的自圆其说,证明了我们思想的有&b&质量&/b&。&br&&br&科学家们,是基于各种目的为人类创造视野、宇宙观、价值观的人。他们发现推断、试验,不断求证、追求真理的过程,就是为后人&b&创造世界&/b&的过程。实际上,每天谋生、赚钱、求地位的我们,生活在一艘航行在巨大、充满死亡的、无意义的海洋中的大船上。这片海洋叫做宇宙,这艘大船就是包含着价值观、同理心、普世价值、信仰、经济行为等等一切的文明。但我们大多数人身在此船中,从生到死浑然不觉其渺小与无助。而只要还有先驱愿意向着虚无的宇宙不断前进,从理论上讲我们就能继续走下去,巩固既有成果,并不断克服内外的障碍,不断增长智性,变得更好,不再傻傻地以为天圆地方。这就是一种回报。&br&&br&至于这种尝试何时能对民众产生&b&功利性质的回报?&/b&&br&&br&&b&公元前二百年,技术宅阿基米德为流体力学奠定了第一块基石。今天,我们上网,订机票,出门,到一个叫机场的地方去,坐上一种叫飞机的民用设施,睡一觉,然后跨越亚历山大大帝穷尽一生也走不完的距离。&/b&&br&&br&&br&&b&(已采纳知友建议对不准确处略作修改: )&/b&
你的问题其实可以替换为另一句—— 人类投入无数人力、物力追求真知,试图掌握更深层次的真理,这种举动什么时候能够给投资者带来功利性质的收益? 面对这种问题,给跪是没用的。只能尝试着从另一个角度回答一下。 题主可以先去维基一下SM。我是说,Standar…
我们不知道。&br&&br&——————————————————————————————————————&br&1854年,黎曼提出了黎曼几何的初步设想。&br&&br&1905年,爱因斯坦发表狭义相对论。&br&&br&1912年,罗伯特·哥达德于开始研究火箭。&br&&br&1916年,爱因斯坦发表广义相对论,其中使用黎曼几何作为核心数学工具。&br&&br&1957年,第一枚人造卫星Sputnik 1发射成功。&br&&br&1959年,第一种卫星定位系统Transit开始研发。1960年测试成功。&br&&br&1967年,Timation卫星系统将原子钟带上太空。&br&&br&1973年,美国决定研发全球卫星定位系统。&br&&br&1978年,第一颗GPS卫星发射成功。&br&&br&在研发GPS卫星时,学者发现,根据爱因斯坦于1905年发表的狭义相对论,由于运动速度的关系,卫星上的原子钟每一天会比地面上的原子钟慢7微秒,而根据1916年发表的广义相对论,由于在重力场中不同位置的关系,卫星上的原子钟会比地面上的原子钟每天快45微秒。两者综合,GPS卫星上的原子钟每天会比地面快38微秒。由于GPS依靠间隔时间为20-30纳秒的时钟脉冲信号进行计算和定位,如果不对时间进行校准,定位位置将发生漂移。每天漂移距离约为10公里。&br&&br&没有相对论,就没有全球卫星定位系统。&br&&br&那么站在1905年或1916年,人们能够想象相对论有什么用吗?站在1854年,人们恐怕也无法想象黎曼几何能有什么应用。&br&&br&即便在1978年的时候,美国研发GPS的目的也不过是为了给自己的导弹、核潜艇等进行定位。1983年大韩航空007航班误入苏联领空被击落。美国总统里根宣布GPS将向民众开放,以防止类似悲剧再次发生。1989年第一颗新一代的GPS卫星发射,1994年24颗GPS卫星全部入轨。我们今天开车必备的卫星导航,在1905年的时候连科幻小说作家都想象不出来。&br&&br&当我们今天对着手机说:“帮我找一家附近评价最高的川菜馆”的时候,这背后牵扯多少纯理论呢?&br&微积分&br&黎曼几何&br&复变函数&br&概率论&br&相对论&br&电学&br&光学&br&有机化学&br&无机化学&br&……&br&&br&每一样理论,在其诞生之时,恐怕都想不到其对今日日常生活的作用。&br&&br&——————————————————————————————————————&br&&br&理科与工科是不同的。&br&&br&理科的目的在与探索这个世界的规律,而这些规律该如何得到应用,这是工科的事情。工科的主要工作就是用理科发现的理论、规律来解决人类社会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当然,工科在此过程中也发展出更多的对世界规律的认识)。&br&&br&理科成果的用处,极少会像工科那样明显。理科应该是超前于时代的。如果理科不能超前于时代,那是这个时代的悲哀。&br&&br&理科的研究总是艰难的、缓慢的。正因为如此,我们才应该坚持不懈地进行投入,不断推进人类的认知边界。&br&&br&如果工科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才发现理科的理论不能够支持,这时候才去投钱到理科去研究相关的问题,那么相关问题的解决恐怕就要往后拖延几十年,极大地阻碍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当然,很多领域我们之前没有意识到需要解决问题,等到意识到了,才发现有一些客观规律我们还没有掌握,这才会开始研究。但如果我们能预先探索这些方面,显然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会更为有利。&br&&br&如果我们要尽量保证现有理论能够解决现有问题,那么就需要保证理科领先于整个社会。&br&&br&因此,今天最前沿的理科研究,其第一次应用往往在几十年上百年之后,它的应用形式很可能是我们现在难以想象的。
我们不知道。 —————————————————————————————————————— 1854年,黎曼提出了黎曼几何的初步设想。 1905年,爱因斯坦发表狭义相对论。 1912年,罗伯特·哥达德于开始研究火箭。 1916年,爱因斯坦发表广义相对论,其中…
【本文转自人人网,标题是《 几个或许会令你受益终身的小故事》,源地址找不到了……哪位有恳请私信评论告知】&br&-----------------------------------------------------------------&br&补充:感谢 &a data-hash=&ba0cbc8e6d134fd91dfb9& href=&//www.zhihu.com/people/ba0cbc8e6d134fd91dfb9&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张泊阳& data-tip=&p$b$ba0cbc8e6d134fd91dfb9& data-hovercard=&p$b$ba0cbc8e6d134fd91dfb9&&@张泊阳&/a& 源地址在这里:&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blog.renren.com/blog/Fbfrom%3D&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几个或许会令你受益终身的小故事&i class=&icon-external&&&/i&&/a&&br&作者&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www.renren.com/profile.do%3Fid%3D&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黄雁捷_Anton&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br&&b&【知乎账号是: &a data-hash=&1cad1f754f4ad2a5a5c8e01a925a0871& href=&//www.zhihu.com/people/1cad1f754f4ad2a5a5c8e01a925a0871&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黄雁捷Anton& data-tip=&p$b$1cad1f754f4ad2a5a5c8e01a925a0871& data-hovercard=&p$b$1cad1f754f4ad2a5a5c8e01a925a0871&&@黄雁捷Anton&/a&】&/b&&br&粉一下原作者不要粉我_(:з」∠)_ &br&&br&此外还有一篇类似的文推荐各位看看:&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blog.renren.com/blog/Fbfrom%3D&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一个绝笔不可能让你受益分毫的小说&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知乎首个千赞回答居然是盗人家的文得到的……真惭愧_(:з」∠)_&br&------------------------------------------------------------------&br&&br&&br&下面,请允许我讲几个或许会令你受益终身的小故事。&br&&br&&br&&br&&br&&br&地理课上,老师提问小明:“中国大陆的海岸线有多长?”&br&&br&小明答不出。&br&&br&但是小明不等老师批评自己,就高高地举起了手,脸上同时露出自信的微笑:&br&&br&“老师,这个问题问的不对。”&br&&br&“所谓的海岸线有多长,其实是取决于你用多精确的尺子量他。”&br&&br&“所以您说的约18000千米,说到底也只是一个粗略的数字。”&br&&br&“那么如果你用更精确的尺子,就能量出比一千米更小的曲折。这个时候海岸线的数字就会变长。因此你用的尺子每精确一点,量出来的海岸线就要长一点。当你用的尺子无限精确的时候,海岸线有可能就是无限长。所以我没有错,是答案错了。”&br&&br&刚从师范大学毕业的地理老师一时间想不到怎么反驳,只好无言,让小明坐下了。&br&&br&多么聪明的小明啊。&br&&br&同学们发出了由衷的赞叹声。&br&&br&……&br&&br&&br&&br&数学课上,老师点到小明:“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br&&br&小明答不出。&br&&br&但是小明不等老师批评自己,就高高地举起了手,脸上同时露出自信的微笑:&br&&br&“老师,这个问题问的不对。”&br&&br&“所谓的角度,本身是人为定义的概念。”&br&&br&“所以您说的180度,说到底也只是您主观定义出来的一个数字而已。”&br&&br&“历史上伟大的数学家都有很强的批判思维。正是因为他们不盲信固有的定义,才能发现伟大的数学成果。180度这样的数字即不是10的倍数,也没有什么特殊的意义,计算也很麻烦。为什么我们不能怀疑它的正确呢。所以我没有错,是定义错了。”&br&&br&经验丰富的数学老师看了看下课时间与教学进度的差距,只好无言,让小明坐下了。&br&&br&多么聪明的小明啊。&br&&br&同学们发出了由衷的赞叹声。&br&&br&……&br&&br&&br&&br&物理课上,老师教训小明:“你作业为什么不画受力分析的图?”&br&&br&小明答不出。&br&&br&但是小明不等老师批评自己,就高高地举起了手,脸上同时露出自信的微笑:&br&&br&“老师,这个问题问的不对。”&br&&br&“所谓的画受力分析图,其实只是解决力学问题的工具罢了。”&br&&br&“所以您说的力学题一定要画图,说到底也只是固有的成见而已。”&br&&br&“正是因为老师硬性要求同学们一定要画图,才会抑制同学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相反,如果能够允许我们不用画图就解决力学问题,是不是更能锻炼我们的抽象思维能力,才能从应试教育变成素质教育,才能做出新的科学创造呢。所以我没有错,是教育错了。”&br&&br&两鬓斑白的老师突然间觉得有些懒得管这孩子了,只好无言,让小明坐下了。&br&&br&多么聪明的小明啊。&br&&br&同学们发出了由衷的赞叹声。&br&&br&……&br&&br&&br&&br&&br&&br&不,不对。&br&&br&我要讲的,并不是关于谦虚、讷言、或者聪明反被聪明误的故事。&br&&br&&br&&br&…………&br&&br&&br&&br&&br&&br&&br&&br&1967年,B.B.Mandelbrot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论文。&br&&br&芒德勃罗在论文中其中提出了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br&&br&英国的海岸线有多长?&br&&br&对于很多曲折的曲线,比如凡是拥有自相似性的,只要你不断精确你的测量,就会导致测量结果不断地被放大。&br&&br&在文中,芒氏列出分维公式D=-logN/logr(N),说明海岸线是一种无标度对象。用不同刻度的“尺子”去测量此类现象,可以得到完全不同的长度结果。实际上可以说海岸线有任意长度、无穷长度。&br&&br&最终,芒德勃罗创造了一门新的学科:分形学。并成为了当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br&&br&……&br&&br&&br&&br&1826年,N.I.Lobachevsky在喀山大学物理数学系学术会议上宣读了一篇论文。&br&&br&罗巴切夫斯基在论文中表达了一个非常新奇的意见:&br&&br&三角形内角和可以小于180度。&br&&br&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源自欧几里得《几何原本》中第五公设的等价命题。一直以来被默认为几何学的基础型公设。&br&&br&但是当罗巴切夫斯基假设第五公设并不成立、假设过平面上直线外一点,至少可引两条直线与已知直线不相交时,却发现得出的一系列不合常理的古怪结论之间,并没有逻辑上相互矛盾的地方,可以自成体系。&br&&br&最终,罗巴切夫斯基成为了非欧几何的奠基人之一。人们纪念他,也称之为“罗氏几何”。&br&&br&……&br&&br&&br&&br&1788年,J.L.Lagrange出版了一本书。&br&&br&拉格朗日在书中完成了一个非常困难的挑战:&br&&br&整本书中,没有一副图。&br&&br&不管是力学著作还是力学问题,都必须要通过图示来说明或者解决。这是从牛顿时代就被延续下来的默认的常理。&br&&br&不过,拉格朗日用角度、速度这样的广义坐标来描述质点系的变数,通过建立虚位移、虚功等概念,用自由度来约束物体可能的运动,从而只运用数学分析的方法,研究宏观现象中的力学问题。&br&&br&最终,拉格朗日建立了分析力学,为把力学理论推广应用到物理学其他领域开辟了道路。&br&&br&……&br&&br&&br&&br&&br&&br&不,不对。&br&&br&我要讲的,也不是关于创意、勇气、或者的对比国内国外教育理念的故事。&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先说芒德勃罗。&br&&br&芒德勃罗在20岁的时候,在“几乎完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就参加当时法国著名的“两校”入学考试。最后,他以班级第一的成绩被当时世界上最富盛名的大学之一的高等师范学校录取。&br&&br&而且不仅数学,芒德勃罗拥有一种异于常人的学习不同领域知识的能力。一生的研究领域从数学到语言学、从经济学到力学、从通讯工程到布朗运动……无数极大跨度的学科都被他所涉猎过。这种通才的本事在达尔文时代或许可能,但是在学科间高度分化的今天,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只有芒德勃罗是个例外,也正是因此,他被誉为现代最伟大的“博物学家”。&br&&br&……&br&&br&&br&&br&再说罗巴切夫斯基。&br&&br&罗巴切夫斯基生在一个贫苦的家庭,并没有很好的科学氛围与传统。但是他依然在19岁时就获得了物理数学的硕士学位,年仅23岁时就成为了数学教授。&br&&br&如果说芒德勃罗拥有博学的天才,那么罗巴切夫斯基就拥有速学的天才。在大学任教数学的过程中,罗巴切夫斯基同事的天文学教授有事时,就会让罗巴切夫斯基跨专业去帮他讲天文学的课。而在他担任校长期间,一次政府下令增减教学楼,他就可以为了省钱自己去读了几天建筑学,然后就自己设计了新的大学建筑。&br&&br&……&br&&br&&br&&br&还说拉格朗日。&br&&br&如果说罗巴切夫斯基今年23岁就出任教授已经是一件很不可思议的事情,那么拉格朗日的履历将会大大更新这个数据——16岁。在我们刚刚考进高中的年级,拉格朗日已经成为了大学教授。&br&&br&19岁时,拉格朗日写信给当时欧洲最伟大的数学家欧拉,讲他对等周问题的解决思路。让欧拉认为这个年轻人的方法远优于自己在做的方法,于是选择把自己的工作收起来不再发表。到1758年22岁的拉格朗日已经创建了一个学会,发表了5册论著。而其中第一册关于声波的内容就纠正了牛顿的一个错误看法。&br&&br&……&br&&br&&br&&br&&br&&br&所以,天才的人生,跟你我的人生,两者压根不是一回事。&br&&br&完全没有办法参考。&br&&br&洗洗睡吧。&br&&br&&br&&br&世界上根本不存在什么————“几个会令你受益终身的小故事”&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br&——如果是一篇普通的日志,大概到这里就漂亮地结尾了。&br&&br&“哇,好有创意呢~”——或许到这里结尾也足够骗一些掌声了。&br&&br&&br&&br&&br&&br&但是还是不对。我想说的,还不是这个。&br&&br&&br&&br&……&br&&br&&br&&br&&br&&br&&br&&br&芒德勃罗。&br&&br&一生与布尔巴基学派矛盾不断。他所做的工作在提倡分析、纯数字、抽象化的学派看来,芒德勃罗的研究方法,只是以直观的、从形状出发的、不严格的方式思考。最后在多种学科“流浪”了20余年才得到学界广泛承认。&br&&br&……&br&&br&&br&&br&罗巴切夫斯基。&br&&br&论文刚刚发表就被整个学界当成荒谬的怪论,被刻薄地讽刺为哗众取宠。不仅学术观点被教廷称为歪理邪说,连本人都被人匿名在杂志上发文进行人身攻击。一直到罗巴切夫斯基死后12年,他的学说才被世人所接受。&br&&br&……&br&&br&&br&&br&拉格朗日。&br&&br&看似一帆风顺的他,第一篇的论文是关于用牛顿二项式定理处理两函数乘积的高阶微商。但是当他自信满满地把这篇文章用拉丁文再写了一遍,寄给当时最伟大学术家之一的欧拉时。却发现自己的成果早在半个世纪以前就被莱布尼兹发现了。&br&&br&……&br&&br&&br&&br&&br&&br&&br&&br&&br&&br&不,还是不对。&br&&br&怎么可能到了这里再讲这么老土的故事呢。&br&&br&&br&&br&虽然在一个看起来有创意的新奇展开的后面,像这样用一个意外很朴实的道理来结尾,确实十分有效。&br&&br&不过果然还是不喜欢这种套路呢。&br&&br&&br&&br&所以很遗憾,我要讲的,也不是关于磨难、历练、或者梅花香自苦寒来的故事。&br&&br&&br&&br&……&br&&br&&br&&br&&br&&br&我真正要讲的,&br&&br&我真正乐讲的,&br&&br&是这个故事:&br&&br&&br&&br&&br&&br&&br&&br&&br&&br&&br&&br&百度搜索:“芒德勃罗”——&br&&br&————百度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20,600个&br&&br&&br&&br&有点少。&br&&br&没关系,我们知道“芒德勃罗”是按照立陶宛语音译的,而这个名字有时候会被按照英语翻译成“曼德勃罗”。&br&&br&&br&&br&百度搜索:“曼德勃罗”——&br&&br&————百度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29,900个&br&&br&合计不过50,500个结果,毕竟是当世之人,历史上看也未必能成极富盛名的数学家,就这样吧。&br&&br&……&br&&br&&br&&br&&br&&br&百度搜索:“罗巴切夫斯基”——&br&&br&————百度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163,000个&br&&br&比芒德勃罗多了十万个结果。考虑到有“罗氏几何”这个专有名词的加分与历史地位本身比芒氏高的部分,真的不算一个很大的数字。&br&&br&&br&&br&&br&&br&&br&&br&因为已经说好了&br&&br&这个就是我想讲的故事。&br&&br&所以,聪明的读者应该已经猜到我想讲什么故事了吧。&br&&br&……&br&&br&&br&&br&&br&&br&百度搜索:“净空法师”——&br&&br&————百度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6,040,000个&br&&br&&br&&br&百度搜索:“杨幂”——&br&&br&————百度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83,700,000个&br&&br&&br&&br&甚至百度搜索:“特斯拉”——&br&&br&————百度都能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2,730,000个&br&&br&&br&&br&&br&&br&……&br&&br&&br&&br&但是很遗憾,聪明的读者,你猜错了。&br&&br&我要将的,也不是哀悼那些做出伟大贡献却永远不会出现在高中生作文里的科学家的故事。&br&&br&&br&&br&你们一定以为百度搜索“拉格朗日”,也会跟芒德勃罗或者罗巴切夫斯基一样寥寥无几吧。&br&&br&你错了。&br&&br&&br&&br&&br&&br&百度搜索:“拉格朗日”——&br&&br&————百度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3,990,000个&br&&br&&br&&br&接近四百万个结果。&br&&br&比被SNS里混着阴谋论炒了又炒的超级天才特斯拉还有多出一百多万,甚至还要逼近广大人民的心灵导师净空法师大人。&br&&br&3,990,000&br&&br&这个数据,超过罗巴切夫斯基的30倍,接近芒德勃罗的120倍&br&&br&&br&&br&这不科学&br&&br&为什么呢?&br&&br&&br&&br&&br&&br&&br&&br&……&br&&br&&br&&br&我本来要讲的,其实是大众获取信息时的粗浅。&br&&br&是我们除了课本,已经变得几乎什么书也不读,什么故事也不听。&br&&br&我本来要讲的,是快餐文化。&br&&br&&br&&br&所以,我本来以为,拉格朗日要远远超过芒、罗二人————只是因为大学高等数学课本里有出现过“拉格朗日中值定理”罢了。所以理工科的学生都会见到拉格朗日,但只有数学系才会学到芒德勃罗和罗巴切夫斯基。&br&&br&&br&&br&……&br&&br&&br&&br&但是我错了。&br&&br&&br&&br&不是这个原因。&br&&br&&br&&br&&br&&br&&br&&br&百度搜索:“拉格朗日 -(中值定理)”——&br&&br&————百度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3,150,000个&br&&br&&br&&br&所以我惊讶的发现:即使只搜索不包含“中值定理”只包含“拉格朗日”的条目&br&&br&结果,还是三百多万个。&br&&br&所以,就算去掉了因为中值定理出现的结果,三百多外这个数字,依然远远要超过芒、罗二位。&br&&br&&br&&br&&br&&br&&br&&br&我想,一般人做到这里估计要抓狂了吧。&br&&br&“老子辛辛苦苦写了这么多东西,怎么最后出现了跟观点相反的例子!”&br&&br&“看来……真的是我错了。那些格外多的知道拉格朗日的人,并非通过课本中的中值定理。所以这个故事,似乎讲不出大众阅读的浅薄与网络快餐文化呢。”&br&&br&“毕竟,没有别的可能性了。”&br&&br&&br&&br&&br&&br&但是我不会&br&&br&因为我不是一般人~&br&&br&因为我还是个宅男。所以我还想起了另外一种可能性:&br&&br&&br&&br&&br&&br&有一个日本动漫,大概是讲机器人的,今年1月份播的。名字叫“轮廻のラグランジェ”。翻译成中文,恰好就是“轮回的拉格朗日”&br&&br&&br&&br&&br&&br&&br&&br&百度搜索:“拉格朗日 -(轮回的)”——&br&&br&————百度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688,000个&br&&br&————果不其然。&br&&br&&br&&br&&br&&br&&br&&br&所以&br&&br&你猜对了&br&&br&&br&&br&这篇文章里标题自称的《几个或许令你受益终身的小故事》——&br&&br&——其实是骗你的。&br&&br&&br&&br&&br&&br&这篇文章里只有一个,完整的故事。&br&&br&----------------------------------&br&&br&你以为到这里就结束了么?&br&&br&&br&&br&&br&&br&&br&&br&&br&请看下文&br&《一个绝笔不可能让你受益分毫的小说》&br&&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blog.renren.com/blog/Fbfrom%3D&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一个绝笔不可能让你受益分毫的小说&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br&&br&【起】【背景交代】&br&&br& “虽然有很多地方想吐槽,不过首先……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脑残吗?”&br&&br& 咖啡厅里,夏开阳一边翻阅着手边的文档,一边跟面前的上司抱怨着。&br&&br& “嘛,老夏你可能不是很了解,所谓的网络时代就是这样的。越是这种意义不明、故弄玄虚的文章,才越是能火。而今的网络文化已经不是娱乐至上,而早已到达娱乐至死的地步了呢。”&br&&br& 而坐在夏开阳对面的商玉衡,只是一脸无表情地喝着手上的咖啡。&br&&br& “切,这种东西老子不懂,不过好歹我大学的时候也念过几年理科…………首先最基本的一点,180哪里不是10的倍数啊!”&br&&br& 而显然夏开阳虽然年纪比商玉衡打过不少,但并没有商平稳的个性,一脸不快地开始了对手中这篇网文的吐槽。&br&&br& “嗯……大概是想表达10的正整数次幂,结果写错了吧。”&br&&br& 虽然商玉衡跟夏开阳两人都是警察,不过好巧不巧的是两个人大学阶段都是理工科出身的,这篇数学名词稍多一点点的文章也都看得明白。&br&&br& “这种枝节放着不说…………说到底作者最后到底是想表达什么啊!?只是用一句看起来有点厉害的话结尾而已。结果他所谓的‘一个故事’到底让读者受益终身的点在哪里啊!?”&br&&br& “谁知道,我又不是作者。要我说一千个读者心中一千个哈姆雷特,你是高中阅读理解做多了才那么执着于理解作者的思路吧。在我个人作为读者的思路看来,大概就是想吐槽网上的小故事都是坑爹的吧。”&br&&br& “但是…………就算这么讲,其实最后得出结论的过程根本就是错的好吗。百度搜索的结果要多不靠谱有多靠谱,你直接搜索‘拉格朗日点’,或者‘轮回的拉格朗日’,都可以得出足以否定原作者观点的结果啊!”&br&&br& “嘛,这个我也搜过,老实说我也没想到百度这么坑爹,就没有再确认一次。大概作者犯了跟我一样想当然的错误吧。不过确实,你说的很对。”&br&&br& “那么,既然我说的没错————为啥我们还要花这么多时间研究这篇无聊的蛋疼文章啊!!”&br&&br& “没办法啊,你也不是不知道,这就是工作……”&br&&br& 面对忿忿不平的夏开阳的抱怨,商玉衡只能长叹一口气:&br&&br& “……谁让这篇文章的作者,今天被发现死在学校里了呢。”&br&&br& 商玉衡低头,看了看手中的文件。&br&&br& 那一叠打印出来文档之下,是他们的作者的,死亡状况的资料。&br&&br& ————————————————&br&&br& 死者:五山寺大学物理系本科生黄某。&br&&br& 死因:腹部受到冲击、并被刺穿。内脏收损,失血过多。&br&&br& 死亡时间:日深夜至12月6日凌晨。&br&&br& 尸体状况:尸体在宿舍楼的围栏上被发现。尸体面朝下,挂在围栏上。围栏已被压坏,但是顶端的铁刺还是贯穿了死者的腹部。&br&&br& 搜索状况:僵局。&br&&br&&br&&br&&br&【承】【经验丰富的现场型老警官——夏开阳的推理】&br&&br& “嘛,其实情况我也知道,只是抱怨一下而已。”&br&&br& 夏开阳耸了耸肩,并向周围似乎被他的抱怨声吵到的顾客低头表示道歉。&br&&br& “那么从结果开始汇报……”&br&&br& 点上一根烟,代表着夏开阳退出吐槽模式,进入了工作状态。&br&&br& “作者的死,是一场谋杀。而且想要抓住真凶非常容易。”&br&&br& “欸?要知道总局已经要不得不派我们来调查死者生前在人人网上写的文章,说明案子在搜查上已经陷入相当棘手的僵局了呢。”商玉衡饶有兴味地品了口咖啡“但是你却说的如此简单,真应该说,不愧是老夏你吗。”&br&&br& “呵,不用表扬我。”&br&&br& 夏开阳哼了一声&br&&br& “这件杀人案的关键,确实就在死者生前写的这篇文章里。更准确地说,案件的切入点,也就是凶手的动机,就在这里。”&br&&br& “说下去”&br&&br& “很简单,就像我刚刚问你的——你不觉得这篇文章的结尾,太过于故弄玄虚了吗?说什么‘这不是几个故事,这是一个完整的故事’。结果上,完全没有给读者理解自己的空间吗?”&br&&br& “我不是说过了吗,并不是所有读者都必须要理解作者的意思的。也就是所谓的‘作品一出生,作者就死了’。”&br&&br& “商哥,你这么说,也没错。”夏开阳吐了口烟雾,嘴角一笑“但是你要理解作者的心态啊。虽然读者不一定需要理解作者,但是作者往往都是需要读者理解自己的。”&br&&br& “我看不一定吧”&br&&br& “对于一般作者来说确实不一定,但是对于这种喜欢把日志发在网上的家伙,十有八九,都是为了获得认同感的哦。所以这个时候,没有理由把结尾写的这么含混。”&br&&br& 商玉衡稍微低头想了想,然后又抬头看着夏开阳。&br&&br& “那好,就算老夏你说得对。那你给我解释一下,为什么作者要用这么含混的结尾呢?”&br&&br& “很简单,这篇文章发出来,有别的目的。”&br&&br& 夏开阳得意地笑了。&br&&br& “别的目的?”&br&&br& “是啊,我研究过作者生前其他发在人人网上的文章。其实这家伙以前也写过一篇蛮火的文章哦……大概是关于两个情侣被坏人抓住,要求他们猜拳,输的人就要死。”&br&&br& “噢噢,我有点印象。原来那篇文章也是这个作者写的吗……”&br&&br& “而且啊,那篇文章的结尾,居然也是像非常含混不清的写法。我记得前面都是讲这对情侣的各种可能的选择,但是最后一段却跳出了一句————而现在,你知道你为什么总是猜不对语文阅读理解里作者的思路了吗?”&br&&br& 夏开阳从资料袋里抽出了打印好的那篇文章,交给了商玉衡。&br&&br& 然后接着说道:&br&&br& “那么,商哥。如果这一次这种含混的结尾是文风所致或者作者的失误,那么没理由连续两次都出现这样的问题对吧。”&br&&br& “对,那你是这么解释这个现象的呢?”&br&&br& “很简单,这两篇文章的真正目的————是社会学的调查。”&br&&br& “社会学的调查?”&br&&br& 面对商玉衡的疑问,夏开阳肯定地点点头。&br&&br& “没错,之所以写的含混不明,就是为了看一看读者是怎么认为的。要收集读者的意见,从而分析大多数网民的思考模式。重要的不是展现作者自己的想法,而是观察多数网民的想法。”&br&&br& “原来如此……”&br&&br& “作为佐证的,是这个作者还有很多篇没有火的文章。有关于民主、关于教育的思考。不过那些文章则无一例外的是清晰的结尾。”&br&&br& “也就是说,其实你怀疑这两篇文章之所以能火,也是因为有调研的目的在,所以有花钱雇佣水军推广咯?”&br&&br& “只是怀疑,没有证据。不过就算不通过水军,故意把行文写得漂亮一点,也可以达到同样的目的,所以无所谓了。重点不在这里,在……”&br&&br& “在为什么一篇社会调查性的文章,会惹来杀身之祸对吧?”&br&&br& 商玉衡抢过夏开阳的话题,而夏也点点头,表示确实这就是重点。&br&&br& “说的没错,商哥。单纯的一篇调查报告,不会引来杀身之祸。所以第一篇火的文章没有造成这个作者被杀。因此,这篇文章,还有一个别的目的。”&br&&br& “还有一个别的目的?”&br&&br& “如果我的直觉没有错——————是赌博。”&br&&br& “赌博?”&br&&br& 商玉衡疑惑的看着夏开阳。&br&&br& “没错。大概是因为第一次调研很成功,所以作者也有些自我膨胀,觉得自己已经可以预知大众的反应了。所以在这次调研之前,他跟朋友就大众意见的倾向,打了一个赌……不,应该说,这个第二篇调研的目的本身,就是为了这个赌博。”&br&&br& “为什么你这么想?”&br&&br& “很简单,因为作者在两天前——就是这篇小故事的日志的前一天,刚刚发表了另一篇日志。大概是对切糕调侃、民族歧视以及网络文化的一些观点,因为是明确的结尾,而且也没有火,所以可能那篇文章真的是反应作者真实情感的。”&br&&br& “但是……因为那篇文章的观点,作者跟其他人起了冲突。于是为了分个对错,就写了这篇文章看看到底网络文化是什么样子的……没错吧,老夏?”&br&&br& “正是如此。所以,结果大概是作者赢了。但是大概是打赌的时候话说的比较重,所以另一方恼羞成怒,就下手杀了作者。”&br&&br& “原来如此……怪不得你说,凶手很快就可以抓住。”&br&&br& “对的”&br&&br& 夏开阳自信地点了点头&br&&br& “只要在人人网上要到,在前一篇日志上跟作者起冲突的ID、通过电信要到这两天电话的通话记录,以及找周围同学问清楚有没有跟谁当面吵过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老师有权利罚款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