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开化大清在欧洲若统一了会有多强开战谁更强

一场对方死12人,大清朝死上万人的战争
编者按:清末的失败在于各个方面,而军事失败又是重中之重。随着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导致不得不进行军事改革,这种改革一直伴随着清朝灭亡,所以有好多知识点比较值得关注。大千整理并编辑了一下
---------------------------------------------------------
重点回顾从鸦片战争,太平天国战争,甲午战争及袁世凯练兵以来的清军在战场上的表现,提供一个动态的60 年。
着重讲解清军在武器,军制,训练,战术上的变法。
先讲讲1800年代,鸦片战争时期的清军是什么样的
这是1792年英国使团去给乾隆祝寿时 画的 。很可爱的藤甲兵。这是一只特殊的兵种,最早是随郑成功在台湾打荷兰人时用的。这支部分后来跟随康熙排在尼布楚和俄国人作战。他们的快速推进,打滚战法,在对付早期火绳枪时期很有效。于是一直被清朝保留下来。训练和补给都是八旗待遇。在鸦片战争时期,英军还是看到了他们。
这就反映了当时清朝的军事思想:用土办法去对付先进军队。这办法过去一直有效,比如明朝也用火攻逼退了,早期来华的荷兰人和葡萄牙人。
当时的状况是20万八旗,分布驻扎全国各大城市,训练装备士气略高。60万绿营(实际人数可能在50%},承担警察任务,以“派出所”形式分驻各地(1812)
和平时期除督抚,总兵直属的标营兵,或者陕甘川滇绿营外,纪律松弛,无训练。绿营始终处于被监视,被压制的境地,例如,使用火器的鸟枪手不许升职,只有弓箭手可以升职。这样带来的效果就是 清朝基本没有常备军 ,典型的中世纪军队特点 。至于火器的装备,主要是 三种, 红衣大炮,抬枪, 火绳枪 。装备率全国平均来说大约是50%,其他50%使用冷兵器 。火器水平基本停留在康熙时代,甚至不如,因为康熙时代朝中还有欧洲人参与军事工业。作战的时候, 清军用大炮,抬枪,火绳枪依次射击,然后上冷兵器 。这战法可以说是相对落后的,其实还比不上同期的缅甸,东南亚等国 。甚至连 入侵的蒙古人,使用的火器都比清军好,但因为清军一直能凭借数量和后勤优势取胜,所以清军可以说一直没有整体的军事进步 。我们有个印象,说 鸦片战争的英军世界最强,其实未必 。19世纪英军的改革落后于法德,一直只维持了少数规模,当时的统计是14万人,分驻各地 。真正能在一场战争投入也就3,4万人规模,更大规模他是做不到的,只有拉法国做帮手 。当时英军在管理上也很落后,军官阶层由贵族交钱来买卖官职,军官比欧洲其他国家来说很不专业,不比大清强。英军的强,在于士兵和军官的坚决作战,死不后退,约翰牛的印象就是这么来的。从武器也可以看出来,英军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的主战武器是褐贝司,可这武器最早发明在1733年。到1840年已经过了快100年了。当然这时代的军事进步都慢,但可以看出来,当时的英军思想保守,对新武器其实也不怎么能接受,。当然不管怎么保守落后,英军用100年前的武器作战,而清军用150年前的武器作战。清军的主要武器 鸟枪,和抬枪,其实属于 16世纪的火绳滑膛枪,这种枪跟 英军相比,由于身上挂满了火药绳子,于是不能站得太拢,也谈不上瞄准 。所以清军无法像英军那样搞排队枪毙战术,本身武器就不支持。
清军的鸟枪,抬枪,基本只能起威吓作用 ,这就是整个鸦片战争中 ,英军战死不到百人的主要原因 。如果清军改用弓箭或者纯肉搏,应该会取得更好的战绩,参照19世纪的祖鲁战争 。当然,清军实际在19世纪是没有肉搏和弓箭能力的,这一点,无论是骑兵还是步兵都是如此 。射箭和肉搏能力,甚至比火器能力退化得更快 。鸦片战争中12次主要战役,清军占据人数优势的有9次。只有广州保卫战投入2万人以上。&br& &br&因此可以部分解释,为何清朝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仍然没有进行军事改革:觉得战役规模不大,输了不代表英军就真有全面优势,而且没有出动最有实力的满蒙骑兵。当然这个错觉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八里桥之战中很快被打醒了。
================================================
关于如何战败之问
董志武问:当时抬枪的射程有多少?
答:抬枪的远射程在2公里以外,但不是有效射程 。
paradox问: 当时清军的后勤状况与英国比当时是怎么样的?
答:基本是没有军用后勤的概念,看当地政府的支持。
山水过客问:鸦片战争中清朝为什么没有动员足够多的兵力参战?@学名红枫
答:因为全国的军队,都是 以几人,十几人的规模分布的 ,要集中起来,估计得几年。
林泓问: 虎皮藤牌兵 是不是类似今天的特种兵?
答:算是特殊兵种,不等于特种兵。
林泓问: 他们属于集体做战吗?
答:数量上应该只有千人规模
孩子的眼睛问: 虎皮藤牌兵兵额有多少?对族籍有限制吗?
答:对族籍要求不大清楚,不过最早是福建人为主
刘琰问:关于英军的动员能力,是否应该再谈谈其动员殖民地雇佣军的能力,鸦片战争英军中多有印度人,当时被清朝称为“黑鬼”。
答:是集体作战,把这些人加进去最多14万【这是伟大导师恩格斯考察的基本正确】
红枫:鸦片战争初期的4000英军里有600是印度人。
小编大千问:鸦片战争,以后英国人可以随便卖鸦片了么?
答:是的,而且大清也开了鸦片禁了
董志成 日军往往有间谍,测绘地图、探听军队布署、指挥官谁,英军有多少军事间谍?起了什么作用?
答:肯定有 ,当然比不上后来的日本 。应该主要是靠收买情报,而非自己派遣 。当时的国民,基本上什么情报都卖,而清朝也没有保密意识 ,官员的仆人 靠出卖情报 是一项常规收入 。而 清朝官员也基本没有保密意识,比如曾经想偷袭定海的 英军据点,但在偷袭前,就已经传开了,连卖菜大娘都知道了 ,还组织了十人比赛写 获胜的露布。这样英军不知道才怪,于是准备好了等着清军进攻 。
义问:对于清末,日本有没有对于中国军事改革进行过帮助?
答:日军的帮助比较少,甲午战争前,淮军看不起日军这个后进学弟,袁世凯的小站练兵学自德国,把日本当假想敌 ,也没有让日本人帮忙。
红枫:特种兵一般不参加常规作战,属于二战以后的发明。而藤甲兵是主要参加常规作战的。
林泓问:清军的鸟枪,抬枪是不是主要对骑兵起威吓
答抬枪可以。这就是抬枪,二战时代还在用。远距离杀伤。清军在火器威力上,非常喜欢追求远距离而非准确度。因为能在远处打中敌人最好,打不住的话,也可以赶快逃跑。
===============================
关于清军是没有瞄准的意识。
1898年英国海军少将贝司福访问中国的几只新式部队,他的看法是,“按照西方标准,多数部队缺乏纪律和训练,甚至装备较好的部队也因训练不足而失去价值,除袁世凯的士兵以外,军队极少甚至不作射击训练。”甲午战争时 当时有不少随军外国记者,他们一致的评价是:“清军除聂士成等部外皆缺乏训练 他们的枪炮很少瞄准,只要发出声音来,便满意了。”我们今天知道枪要瞄准,是经过现代电视的启蒙,但在古代,包括明朝,都没有瞄准的意思
我说的是在战场上使用枪械的瞄准 。一个原因,是 早期火器,瞄准并没有用 。甚至连拿破仑的军队,也是在1800年开始才有瞄准的训练的,之前欧洲人用了几百年火器,也是不瞄准的。不瞄准怎么打?齐射,几十个人站一起,听口令齐射,形成弹幕,由于对方也是站一起,于是总有打中的 。欧洲军队是 远处不射击,尽可能走到离敌人最近的地方再开枪 ,这需要极强的战场纪律性。于是先开始用工业革命训练国民的英国这一点做得最好,他们可以抵近到20来米的距离,才开枪,往往一次射击,就可以让对方倒下一半人,然后对方就崩溃了 。即使在21世纪 在非洲的大部分地方,以及世界上其他一些地区,关于火器的迷信和神秘学的解释要比科学常识更加流行。在这里大多数人,甚至其中一些受过教育的人,仍然相信火器之所以能够杀人是因为某些“白人的黑魔法”,某种高度发达的巫术,或者枪是以某种形式喷出毒气来杀死受害者,或者认为枪口的火焰和热量才是杀死目标的真实原因。&br&&br&&br&
================================
第一次鸦片战争没有打醒清朝,大概他们觉得输的是南方绿营,北方的满蒙骑兵 还没输过呢 。于是第2次鸦片战争,八里桥之战,3万清军1万骑兵输了干净,造成了英法联军12人的死亡。在南方,湘军的出现 有知识分子第一次近距离见识到火器的威力 。太平天国早期在火器应用上比 清军更好,一方面他们夺取了沿海地区 得到走私的军火。另一方面也有外国军事教官。所以曾国藩和左宗堂那批人,才认识到火器的作用,开始进口西方武器。但他们的认识是有限的,都认为使用火枪,必须和刀矛一起配合。这样基本上还是没超过欧洲17世纪的认识 ,但在内战中是够了。湘军,楚军,淮军,只是手拿了些近代武器的古代军队,他们比绿营强的地方,无非是 在兵员选拔上注意了乡土优势, 更常经历战争而已 。谈到他们有什么真的大进步,也未必。。虽然鸦片战争之后经历了几十年,清朝的这么一点点进步,说实话比起欧洲同时期的进步还慢,更谈不上什么追赶差距。
甲午战争篇 50年后&br& &br&全国80万陆军 实际作战部队约30万,但不能集中,在平壤约2万人&br& &br&武器装备:约40种步枪,少量抬枪鸟枪,新式欧洲线膛炮&br& &br&营制军制仍然没变 仍然见官磕头,插箭游营&br& &br&进步:开始自造近代武器 &br&退步:由于战争减少,士兵训练水平降低。军官老化。对新式武器线膛枪的使用仍然是和过去滑膛枪时代一样,只采用远距离射击手段,由于缺乏训练很少有战果,没有瞄准,蹲射,卧射训练。没有刺刀训练。&br&清军装备了40种步枪,是因为 武器不是统一采购,而是分散在各个督抚大员手中,这现象在17世纪的欧洲也出现过 。一个考虑是政府恐惧军队都掌握在少数将领手里的后果,另一方面,也是各个督抚总兵,可以吃武器的回扣。这样的结果,就是虽然清军手上都有新武器,但子弹缺,打仗起来经常 弹不对枪, 最后只有丢弃,日军经常捡到 清军的丢弃武器弹药,但很少能配得上。军官方面也是, 李鸿章虽然有培养近代军官,但这些军官不能实际带兵,带兵的还是些 冷兵器时代的军官,比如吴长庆。叶志超,左宝贵。其实很多 人,年轻时也是大胆拼过来的,但老了就没胆子了,也没有近代军事知识 。
====================================
林泓问:八里桥之战的兵是不是清朝主要战斗力?
答:是的。京营,满蒙骑兵。可以说是清朝的老底子。当然骑兵也没优势,在面对法国和印度骑兵面前,也没用。骑兵对骑兵也输的惨。早年据说八旗射箭都厉害,但这一代八旗,射箭开弓都差前辈很远。
林泓问:1万骑兵代表是清朝全部骑兵吗?
答:算是最有战斗力的那群,察哈尔骑兵。
paradox问:八里桥止战十二人的伤亡是对方是怎么做到的?感觉那个时候英法的火力遮断没有达到骑兵近不了身的地步啊?
答“”:清军的伤亡据说是3000人,因为骑兵没有迂回。在很窄的正面进攻。不输才怪。僧格林沁应该是不称职的军官 。在现在的记录里,有朝廷提醒他不要正面进攻的记载。但不知道为何,他还是选择了最不利的战法。而清军的战马也未经训练,在炮火前惊了 。
林泓:假如正面进攻有赢的可能吗?
刘琰:僧格林沁死于捻军之手
答:找死。这幅图是欧洲人花的。可以看出正面死的有多少。实际12人的损失,还是比较多的说法。这来自英国议员,其他的资料说英法个死3个人。嗯,所以说僧格林沁的表现很奇怪,当然有说法说当时指挥的是 胜保 。
========================
再谈甲午战争 甲午战争中 大清动员兵力约96万,实际参战兵力约20万,日方的估算是清军死伤36000左右。这个数据不知道准确度多高,因为大清没有靠谱的统计。而日军动员兵力24万,出征175000人,另外有民夫154000人,战场上死亡共1.3万人,可是居然只有1132人是战死!剩下居然有超过90%的 1.2万人是死于疾病&br&&br&&br&作者:头条号 / 明清史研究&br&。实际鸦片战争也是如此, 2年打下来,战死的英军只有100不到,但病死和船难死了2000人,在2万英军来说,也是很大的损失 。所以其实 清朝是被自然条件和距离保护着 ,通常水土不合,导致的侵略军死亡大大多于战争 。战死者只占到日军死亡人数的8%,1132人。也就是说大清从海上打到陆上,从朝鲜一路败到东北,丢了威海卫,光陆军就参战20万以上,连东亚第一大军事要塞旅顺都丢了, 这么“英勇奋战”,最后才造成了700名日军的损失&br&这就是 中世纪军队 对 近代军队的 战力差距 。甲午战争后, 清朝终于意识到,仅仅用西方训练和 西方武器,不能改变什么,于是终于启用袁世凯来 推进军事改革 。因为袁世凯在朝鲜时代,曾被朝鲜国王想任命为朝鲜陆军统帅。他曾训练了一只西式的朝鲜近卫军,这只军队曾经对 清朝掌握朝鲜起了作用 。这军队是同期清朝自己都没有的 ,所以当甲午战争后, 起用袁世凯,是因为他的近代军事经验 。袁世凯没有功名,但也属于读书人,属于当时的异类,因为他可以和普通士兵一起走正步上绑腿,这让他比 学问更好的李,曾等人 ,更讲实际 。当他得到权力,去组合一只新军时,他就放开手脚了,小站练兵 练出来的那只军队,数量起初只有7000人,但已经是和 日军同等水准的军队了 。而他还很聪明的 没有听从 命令,在拳乱中去北京 抵挡 八国联军 ,所以保存了实力 。李鸿章死前指明袁世凯做北洋接班人 ,但李死后,袁一度失势,荣禄曾经想杀他。但看重他的军事才能,把他留下来 , 后期清朝立宪法,想按他的 六师 标准,组织36个镇 国防军 。1900年代,养活他的六个师,已经每年用1千万两白银,当时的清朝全年税收大约1亿 。我们可以看出 ,养一只现代军队有多花钱, 养北洋水师大约每年400万两银子。
============================
后记:这是一篇去年的文章但是他的意义并不过时。。欢迎打赏,多多益善。
=============================
还没有关注大千文史汇编的朋友们扫一扫啦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欧洲若统一了会有多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