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卖APP什么对大学生对于外卖的

1被浏览329分享邀请回答1添加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外卖APP盯上大学生市场 生意相当好
看到同学们喜欢这种生活方式,有在校女生开始利用外卖APP创业
日  来源:生活日报
  对现在的大学生来说,领外卖也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记者 王富晓 摄 
  □记者 王富晓  实习生 时洪运 张超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大学生对各类APP的迷恋程度也近乎痴迷了。每天中午,长清大学城商业街的多家外卖小哥,都会骑着车子穿梭在周边各大高校,等待他们的是一个个喜欢叫外卖的新新人类。在校女生借助外卖创业  “每逢开学季和考试周,外卖的订单会比平常增加三分之一。”在长清大学城商业街,一家紫菜包饭的老板告诉记者,“在近10万人的大学城里,平时日成交量是400单,成交金额可以到五六千元,每个月基本都能超过10万元。”  记者先后调查了熙顺紫菜包饭、阿堡仔炸鸡汉堡、酸奶吧、天下第一粉、团子大家族(甜甜圈)、黄焖鸡米饭等六家商铺,除了紫菜包饭销量最大外,其他几家每天的外卖销量都是在三四十单左右,外卖的营业额一般在600元左右。   大三学生潘俊梅是利用外卖APP创业的女生,如今,她的小店已经实现盈利。用她的话说,挣的钱已经快够支付自己的旅行了。  说起创业的原因,她说,由于宿舍楼晚上10点半关门,很多同学尤其是女生喜欢晚上出去买零食,而最近的商店,距离宿舍楼也有很长一段距离,因此,她就想着在宿舍楼内开一家自己的小店。  如今,她每天都能接到数十个订单,然后挨个宿舍去送,“之前我不愿跟陌生人说话,如今我可以串到每个宿舍大说大笑;之前我连同班同学都认不过来,如今整个学院的人都能打招呼。创业本身,也是一段奇妙的旅行。”调查显示外卖很有市场  与从事外卖创业的女学生小潘形成鲜明对比,小秦是大学城某高校大三的男生,从大二开始,他就迷上各种外卖APP,几乎每顿饭都用手机叫。正是一群他这样的学生,成就了小潘们的外卖市场。  面对记者采访时,小秦丝毫不为所动,一只手里拿着刚叫来的炸鸡汉堡,另一只手则熟练地点击着鼠标。桌子上,堆满了各种饮料瓶和吃完的盒饭。  从9月下旬至今,在山东中医药大学学生记者团的帮助下,记者共随机调查了422名大学生,其中224人表示经常叫外卖,约占被调查人数的53%。从叫外卖的频率来看,每个月3-4次的居多,平均下来差不多每周都能叫一次外卖。  “好吃又便宜,又有首单减15元,第二单9折这样的优惠,何乐而不为呢?”大三学生小迟说。  从年级分布来看,大一到大四的学生,叫外卖的比例呈现递增的趋势。一名大四的学生告诉记者,由于毕业班面临着就业或考研的压力,所以经常吃饭不规律,只能选择外卖。  在选择外卖的原因方面,此次调查显示,68%的学生使用外卖APP是因为不想出门、节省时间,65%的大学生认为使用外卖APP减少了他们的外出。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生活日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生活日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报料电话:0
您当前的位置 :&>&&>&&>&&正文
浙商大毕业生的全国获奖创业项目,一年内入驻十个城市的200所高校
这款高校食堂外卖APP 既能下单订餐还能接单赚佣金
  浙江在线12月13日讯(钱江晚报记者 林晓莹 通讯员 郑吉)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一款手机就能满足各种需求,足不出户也能生活得有滋有味。  在刚结束的2016年“创青春”中航工业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中,一款手机外卖APP斩获银奖。这款APP专做高校食堂外卖,学生除了可以下单叫食堂外卖,还可以做配送员接单赚取佣金。  如今,这款手机软件已入驻10个城市的200多所高校,而这个创业团队的9名学生均来自浙江工商大学。  专做高校食堂外卖,学生还能接单做兼职  王鑫是这款手机软件的创始人之一,是浙江工商大学公管学院2010级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  “我以前做过淘点点的服务商,所以,对学生的外卖需求非常了解。”王鑫说,“看多了外卖商家,就发现有些商家的外卖制作过程并不规范,不少卫生都不达标,而学校食堂出品的饭菜肯定是干净健康的,而且离学生又近,为什么不做一个校园食堂外卖手机软件呢。”  说做就做,王鑫找了同校的同学作为团队成员开始开发这款手机软件。而这款外卖手机软件根据滴滴打车的模式开发了“顺风餐”模式。  “例如我住在生活区25幢,我去食堂吃饭,当我吃完饭打开APP,如果刚好也有25幢学生发了外卖的订单,我就可以接单帮别人配送,自己获得部分配送佣金。”夏浩说,如果5分钟内没有人接单,订单会智能配送给专职的配送人员,避免没人配送的尴尬。  在2015年9月份,这款手机软件正式推出。那么,销售情况如何呢?  “以今年5月为例,日均订单平均有6000笔,APP历史下载用户达到12万次。”夏浩说,每个学校都会有上百名学生做接单兼职,“一次佣金在1.5到2元左右,虽然不是很高,但也算是顺手经济,既方便了他人,自己也有点犒劳。”  挖掘共享经济,发展夜宵、早餐、水果等产品  如今外卖平台层出不穷,面对这些已经占据了大量市场份额的外卖APP,王鑫表示他们团队开发的这款手机软件也毫不畏惧。  “我们的目标很明确,就是帮助高校解决配送问题。食堂的产品相对外面的外卖更健康,更便宜,而送餐人员,速度更快,服务更好,这就是优势。”王鑫说,“加上我们还有学生配送团队,能增进感情,形成互帮互助的风气。”  对于未来,王鑫表示,他们会把共享经济跑起来,除了食堂带饭,还会把饮料,超市,夜宵,早餐,水果等更多元化、更多时段的产品带进来。  夏浩、王競瑶和谢法奎是这个创业团队里仅有的几个在校生。  “我和王競瑶帮助学长们撰写主要申报材料,谢法奎除了帮忙一起写文本,还是我们ppt和文本设计的主力。”夏浩说,“在撰写之前,我们是直接去学长公司进行直接沟通,了解公司的产品业务、营销以及公司结构这类公司的详情。之后我们根据学长公司实际情况开始写创业书,并通过电话面聊等方式进行了10多次的修改。”  “母校对我们的创业想法给予了很大的支持,现在的成果离不开老师和同学的帮助。”王鑫说,当APP一上线,第一个就在浙江工商大学实施,“这也算是我们给母校的一份礼物。”
责任编辑: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大学食堂为何干不过“订餐APP”?_青网
大学食堂为何干不过“订餐APP”?
核心提示:
面对订餐APP攻占校园的烽火,学校坐不住了,纷纷出台各种强硬规定进行限制。在强力约束之下,似乎难见效果。不能明着购买了,就偷偷摸摸的购买;不能大摇大摆的送餐了,就跑到学校的隐蔽处交易。
随着各种订餐APP的火爆,外卖餐饮已经延伸到大学生群体。在北京学院路等高校扎堆的地方,吃腻了食堂或懒得出宿舍的在校大学生叫外卖非常普遍。但记者调查了京城18所知名高校,发现至少8所高校已出台了不允许外卖送餐到校园内的规定。对于这样的管理规定,在校大学生支持和反对的声音都有。(11月23日《北京青年报》)
面对订餐APP攻占校园的烽火,学校坐不住了,纷纷出台各种强硬规定进行限制。在强力约束之下,似乎难见效果。不能明着购买了,就偷偷摸摸的购买;不能大摇大摆的送餐了,就跑到学校的隐蔽处交易。有的学校甚至出现了&隔着校门栅栏交易&的场面。
对于拒绝&订餐APP&的规定,一些学生认为侵犯了自己权益。花钱吃饭,想吃谁的吃谁的,为何限制?就我个人而言,对于学校的规定还是赞成的。毕竟学生餐饮安全大于天,在&订餐APP&被不断爆出问题的时候,当很多&订餐APP&因为食品质量被查处,还爆出在无经营资格小店进货弊病的时候,就会危及学生的饮食安全。而且,由于这些外卖难以查找根源,出了食品安全事故,就很难找到幕后真凶。最为关键的是,校园如果允许外卖人员进进出出,还是治安防范的漏洞。
学校拒绝&订餐APP&其实是维护校园秩序和安全的需要。不过,笔者对于这种强硬的规定,还是不认同的。强硬的规定,不见得就能管住学生的腿。即使能管住学生的腿,也管不住学生的心,这会导致学生对学校的反感心理,就会有了抵触情绪。管住学生的腿,其实需要做的是吸引学生的胃。
对于学校而言,需要反思自己的饭菜。同样是饭菜,为何学生舍近求远?为何放着身边的饭菜不吃,偏偏要购买外卖?这问题出在了&内卖&上。一方面,这说明饭菜的口味还难以与学生的需求对接。另一方面,则说明学校的饭菜在价格上可能存在问题。
很多高校食堂其实是承包出去的。有了承包的现实,也就有了业主的&唯利是图&。不仅价格让学生&喊贵&,而且也不太注重口味。这需要学校加强食堂管理,尽量回归到公益性质,能够不外包的尽量由学校自己经营。确实需要外包的,则应做好价格监督。尤其是口味的问题需要着重加强。学生来自五湖四海、大江南北,口味不同。而很多学校食堂做的都是一个口味的饭菜。能否改变这种现象?是不是可以在食堂设置地区菜窗口?比如可以设置南方菜窗口、北方菜窗口等等,满足不同地区学生的餐饮喜好。
这还需要学校食堂虚心向&订餐APP&学习,放下身段,在&外卖&和&内卖&上找出口味的差距,让学生也热爱校园食堂。当然需要考量的还有就餐排队排到&我心疼&的情况。应对&订餐APP攻占校园&现象,需要的不是强硬的规定,管住学生的腿,还要吸引学生的胃。
(文/郭元鹏)
责任编辑:pathos不在
&&&Power&Media& 鲁ICP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学生叫外卖调查报告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