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气,肝气郁结的症状就上升,又说什么肝从左升,肺从右降

再论方位“左东右西”和“肝从左升,肺从右降。
再论方位“左东右西”和“肝从左升,肺从右降。&
1、地球是圆形的。美国在日本东边,日本在美国的西边;日本在韩国东边,韩国在日本西边;韩国在土耳其东边,土耳其在韩国西边;土耳其在法国东边,法国在土耳其西边;法国在美国东边,美国在法国西边;美国在日本东边。
2、有人说:“日出方向为东,日落方向为西。”这个说法在南北极就不能适用了,因为南北极没有日出和日落。只有半年白昼,半年黑夜。
3、有人说:“人面南而立,左东右西。”如果人在南极点上,就没有面南而立,只有面北而立。若面北而立,就没有左东右西。若人在北极点上只有面南而立,也没有左东右西了。
4、有人说:“人面南而立,左东右西。”是指中国神州大地上的中国人。南北极没有人。中国人面南而立,既是向阳而立是左东右西。但是,南半球澳大利亚人可就不是向阳而立了,而是向阴而立了。如果南半球澳大利亚人向阳而立,那就是左西右东了。如果赤道上的人没有向阳而立,只有向阴而立,这又与向阳而立相悖。但,总而言之,世界上不光有中国人,还有南半球人和赤道地带人。还有人登上了南极极点和北极极点。登上了南极极点和北极极点的人就没有所谓左东右西了。
5、有人说:中医书是中国人编著的,给中国人看的,所以讨论的方位是“人面南而立,左东右西。”。如果这样说,中医书有点狭隘。中医书也不能走向世界。不适合世界各国人的需要。有人说,方位与中医关系不大。这个说法不妥!因为原中医说肝从左升,肺从右降。左东右西,南半球人和北半球人都向阳而立方位正好相反,南半球人就是左西右东了。所以说方位与中医关系不大,这个说法不妥!
6、北半球人不能总向南而立,如果要向北走,或向北而立,那就是左西右东了。如果要向西走,或向西而立,那就是左南右北了。如果要向东走,或向东而立,那就是左北右南了。
7、如果北半球人到南半球去,向阳而立,那就是左西右东了。无论北半球人和南半球人都向阳而立,再向左、向右、向后转,这样就不是左东右西了。一会左南、一会左北、一会左西了。所以,左东右西,肝从左升,肺从右降这个说法是不妥的。
8、有人说“肝从左升,肺从右降。”请问说“肝从左升,肺从右降。”的人,肝气从左升,升到哪里去了;肺气从右降,降到哪里去了。有人说;“肝从左升,肺从右降。”却实是肝从左升了,肺从右降了。但,升到哪里去了;降到哪里去了,没有研究明白。要这么说,还是没有什么气从左升,没有什么气从右降。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针道摸象:左升右降之临床应用
左升右降之临床应用
1991年在左云行医时,遇到一位老人,传授一招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的针灸验方,取心包经双侧,左侧中冲、劳宫、大陵、间使、曲泽、肩髃(大肠经)、肩井(胆经),大椎(督脉),右侧肩井(胆经)、肩髃(大肠经)、曲泽、间使、大陵、劳宫、中冲,以“左升右降”针法,用毫针循序浅刺,不留针。后在临床上遇到复发性口腔溃疡,即用此法,疗效甚佳。
2007年腊月南京出诊时,幸遇儿科专家陈主任授其治疗小儿咳喘的家传秘方,从左手起按肺经五输穴循序,即左手少商、鱼际、太渊、经渠、尺泽,大椎(督脉),然后针右手肺经五输穴、即尺泽、经渠、太渊、鱼际、少商。用毫针点刺不留针,轻者1次即愈,重者3次,并需配合背部俞穴如风门、肺俞,针后拔罐或按摩。
日在太原治疗本科女医师张某某之气郁胃痛,自诉昨日与家人争执后,遂觉气上冲于咽,右侧颈部、胃脘部疼痛。证属肝气不舒,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气机左升而右降,男子左气而右血,女子右气而左血。今气机升降失常,升而不降、郁而不通,故右侧颈部疼痛;肝木横逆乘胃,故胃脘部疼痛。
予针刺:天柱(右)、人迎(右)、内关(左)。
方解:膻中为气海,其腧穴上出于天柱、人迎,故针天柱、人迎;针内关以调神解郁、疏理气机。每针3~5呼,不留针,针后诸证顿消。病因脾气暴躁而起,嘱其以平和心态待人接物,调理情志,方为治本之策。
在教学生站桩时发现,男生左半身容易出现气感,女生则右半身气感更加明显,说明古人的“男左女右”之说是有理论依据的。
“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一般多解做肝主左升,肺主右降,脾主升、胃主降,这是从全身整体来论升降,其实,阴阳之中又分阴阳,一脏之中亦有升降,尤其是从经络角度来讲,就更是这样。每一条经络都是由手足、阴阳、脏腑三部分组成,经络走行线路呈左右对称形式,所以左升右降在这里可以体现的更形象、运用得更具体。
★(微信公众号:yigeyuexuezhenjiu(一个月学针灸),更多中医针灸经络医学网课学习交流咨询个人微信号:xuejiufa)网址http://www.xuezhenjiu.cc/4078.html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网上订购中心只需228元,全面系统专业,你值得拥有~
轻松拿证,高薪就业,全国联网可查,开店必备。中医调理催乳针灸康复理疗证书申报办理
今日搜狐热点说人体气机的出入
71、说人体气机的出入
什么叫气机?百度上说:人体的气是不断运动着的具有很强活力的精微物质。机,运动也。气机即为气的运动。我认为气机的运动就是精微物质的运动。精微物质的运动是肯定的,但不是什么精微物质从左升,什么精微物质从右降的规律。也不是肝从左升,肺从右降的规律。也不像黄元御描绘的气机升降图那样什么肝随脾升,胆随胃降等升降规律。那么,有人要问?气机运动的规律是怎样的?我认为气机的运动是各个器官和各种组织的形态、结构、功能、特点不同,它的运动的形式、规律也各不相同。
人体气机的出入是人体生命活动首要的功能。它直接影响着人体的生命、生理和病理活动,七脏与七脏之间,七脏与七腑之间,七脏与气血津液之间,七脏与四肢之间,心理与生理之间的运化状态。可以说,气机出入功能状态的正常与否直接影响着人体的健康与寿命。
&&&&气机出入的作用对人体的生理功能运化十分重要,它能起到吐故纳新,活化机体功能的作用,出入功能一旦紊乱,人体的生命和健康状态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如果没有了气机出入,人的生命与生理活动也就不存在了,人之所以有生命与生理活动,就是因为有了气机的出入。人体每时每刻精微物质都在运动,即进行着吐故纳新,因此,保持气机出入功能状态的稳定,对人体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否则,人体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疾病,生命就会受到危害。
&气机的出入是指人体整体的功能代谢而言,是中医学整体观的体现。人体消化系统、分泌系统、排泄系统等都在气机出入功能的带动下进行整体而有规律的运化,一旦气机出入出现了紊乱,这些系统就会出现紊乱。同时,气机出入功能的紊乱会影响到人体内外气机的相互作用,如果人体体内气机出入紊乱也会引起气机出入功能整体性的紊乱。
人体气机出入功能的紊乱主要是宇宙自然界的异常变化,脑的精神活动和人的饮食无规律以及脏、腑、奇恒之府等气机运动不规律造成的,而人的大脑精神活动对气机出入功能的影响也是很重要的。我们在实际生活中可以看到人在遇到某些事情时,会产生多种不稳定的情绪,这些不稳定的情绪会影响到人体的气机场运化功能。新中医认为,惊伤脑、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悲伤肺,忧伤胰、恐伤肾。大脑情绪的紊乱引起其它脏、腑、奇恒之府气机功能运化的紊乱,从而导致人体产生疾病和不健康的因素。人体的气机出入功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的某一个脏、腑、奇恒之府、窍等功能或其他某一个功能发生紊乱都会引起气机出入功能的整体性紊乱。
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人的生命活动都是以气机为本源,因此,气机运动是人体气机出入状态好坏的重要因素之一。
&&&&人体生存于一个无比巨大的气机能量场中,气机的出入是人体吐故纳新的主要作用手段。
有人说:“从人体的形体结构来看,人体的上中下、前后左右形成了气机运动的构架。人体的上为阳下为阴,左为阳右为阴,后为阳前为阴。人体左侧阳性气机向下运行,右侧阴性气机向上运行,后面阳性气机向上运行,前面阴性气机向下支行,腰胯气机由左至右运行。根据气机不同性质的运动形式,我们可以看出,人体气机之出入升降人体的气机由头沿左侧向下至足,再沿右足向上至头,形成了一个循环。身后的阳性气机由足向上至头,再沿前胸向下至足形成了一个循环。腰胯气机由左行至右侧,再由右侧行至左侧形成了一个循环。由这三个气机循环结构组成了一个立体性的整体气机循环结构,从而带动人体内部气机进行有规律的运动。同时,在人体上,人体的右肩至左足,左肩至右足,交叉的形成了气机的运动方式,这种方式与现代医学中人体交叉神经的作用方式相同,并且于上面三个气机循环结构同为一个整体,参与人体的气机出入升降作用。”这一段的说法是错误的。人体气机的出入是有规律的,但不是象“有人说”的那样出入升降。因为气机是人体精微物质的运动,气机的出入是人体吐故纳新的主要作用手段。人体精微物质是肺吸收氧气,胃肠吸收养料(糖、脂肪、蛋白质、维生素、微量元素),排除废气、和身体产生的废物及残渣,无论吸收氧气和养料,排除废气、废物及残渣、都不是按有人说的那样“人体的气机由头沿左侧向下至足,再沿右足向上至头,形成了一个循环。身后的阳性气机由足向上至头,再沿前胸向下至足形成了一个循环。腰胯气机由左行至右侧,再由右侧行至左侧形成了一个循环。”人体精微物质的运动,气机的运动是各个器官和各种组织的形态、结构、功能、特点不同,它的运动的形式、规律也各不相同。非要说精微物质怎样代谢的说起来话长,希望大家看看脂肪、蛋白质、糖、水、维生素、微量元素、细胞是怎样代谢的。再看看气体是怎么交换的,消化吸收过程。不管怎么说,气机绝不是肺气、胃气、胆气下降。脾气、肝气就上升,又说什么肝从左升,肺从右降。
有人说,原中医说气机出入就是按“人体左侧阳性气机向下运行,右侧阴性气机向上运行,后面阳性气机向上运行,前面阴性气机向下支行,腰胯气机由左至右运行。根据气机不同性质的运动形式,我们可以看出,人体气机之出入升降人体的气机由头沿左侧向下至足,再沿右足向上至头,形成了一个循环。身后的阳性气机由足向上至头,再沿前胸向下至足形成了一个循环。腰胯气机由左行至右侧,再由右侧行至左侧形成了一个循环。由这三个气机循环结构组成了一个立体性的整体气机循环结构,从而带动人体内部气机进行有规律的运动。同时,在人体上,人体的右肩至左足,左肩至右足,交叉的形成了气机的运动方式,这种方式与现代医学中人体交叉神经的作用方式相同,并且于上面三个气机循环结构同为一个整体,参与人体的气机出入升降作用。”运行的。这种说法是没有科学道理的。既然承认气机运动就是精微物质的运化或说是吐故纳新,即新陈代谢。那么,精微物质运动绝不是“人体左侧阳性气机向下运行,右侧阴性气机向上运行,后面阳性气机向上运行,前面阴性气机向下支行,腰胯气机由左至右运行……。气机既是精微物质的运化,也就是脂肪、蛋白质、糖、水、维生素、微量元素、细胞代谢。气体交换,消化吸收等运动变化,新陈代谢。那么,这些新陈代谢,或说吐故纳新,绝不是左右、前后上下有人说的那样运行。所以,新中医认为人体没有什么气从左升,从右降,也没有什么气从上往下降,从下往上升。如果非要说肝从左升,肺从右降等那是不讲科学和不讲真理,蛮横不讲理的说法!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如何认识“肝生于左,肺藏于右”?
19.如何认识&肝生于左,肺藏于右&?《素向&刺禁论》曰: 藏有要害,不可不察。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脾为之使,胃为之市&& 是论通过对五脏功能的概述,说明其在人体生命活动中所处的重要地位, 进而阐述了在针刺治疗时医者应知脏腑的要害之处,否则可能造成不良的后果。然而近代以还,某些反对中医的所谓&学者&,曾以《内经》&肝左肺右& 说嘲讽中医连人体脏器的解剖位置都搞错了,进而否定其科学性。那么, &肝生于左,肺藏于右&,是否是指其脏器的解剖学位置呢?早在《内经》的有关篇章中已有&肝小&、&肝大&、&肝高&、&肝下&、&肝端正&、&肝偏倾&以及肺的大小高下等脏器组织形态学的明确记载;《难经》则 对肝、肺等脏器的重量、形态有更详细的描述。如明张介宾在《类经图翼》 中曾祖述了《内经》、《难经》及后世医家对其形态功用认识的沿革,其谓:肝居膈下,上着脊之九椎下&&其系上络心肺,下亦无窍。《难经》曰:肝重 二斤四两,左三叶,右四叶,凡七叶。《刺禁论》曰:肝生于左。滑氏曰:肝之为 藏,其治在左,其藏在右胁,右肾之前,并胃着脊之第九椎。 张氏又谓肺者: 其形四垂,附着于脊之第三椎&&《难经》曰:肺重三斤三两,六叶两耳,凡 八叶,主藏魄。华元化曰:肺者生气之原,乃五藏之华盖。肺叶白莹,谓为华盖, 以覆诸藏,虚如蜂窠,下无透窍;吸之则满,呼之则虚,一呼一吸,消息自然,司清浊之运化,为人身之橐籥。古代医家对脏器形态的观察,囿于历史条件所限固然粗陋了一些,若从直 观角度而论却也大体符合或接近近代人体解剖形态学的认识。从张介宾引 用前哲的论述可知,所谓&肝生于左,肺藏于右&者,并非指其解剖部位。因 此,断章取义和曲解《内经》的这一说法,只能说明其对中医学的无知。那么,究竟应当如何认识&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呢?隋朝杨上善认为: &肝者为木在春,故气生左;肺者为金在秋,故气藏右也。肝为少阳,阳长之 始,故曰生也;肺为少阴,阴藏之初,故曰藏也。&(《黄帝内经太素》卷十九) 显然是指肝肺两脏的生理特性及其关系。后世医家如唐之王冰、明清之张 介宾、张志聪等大抵皆从其说。要而言之,肝主生发之气,故谓之&生&,肺主肃降收敛之气,故曰&藏&。&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大而宇宙,小而人身,莫不尽然。左为东,右为西,生发之气由东而 升,春之候也,故曰&肝生于左&;敛降之气自西而降,秋之候也,故曰&肺藏 于右&。因此,&肝左肺右&之说,突出反映了肝气左升、肺气右降的生理习 性,揭示了其在人体气机升降出入运动中的生理关系和地位。何梦瑶在《医碥&五藏生克》中对肝肺两脏生理上的谐调关系进行了 深入的剖析,他指出:气有降则有升,无降则无升,纯降则不升。何则?浊阴从肺右降,则胸中旷 若太虚,无有窒塞;清阳则以从肝左升,是谓有降有升。何氏从其气机的升降着眼,而黄元御复从气血和调的角度为论,认为&肺藏 气而主卫,肝藏血而司营&,因而主张:肺金收敛,肝木疏泄,阴阳自然之性也&&肝性流泄,而营阴之内守者,肺气敛之也;肺性收敛,卫阳之外发者,肝气泄之也。(《伤寒悬解》卷三)黄氏对肝肺两脏的阴阳升降关系,不完全从其升者自升、降者自降的气机 运动为论,更借助手营卫分属以说明其在气血内濡五脏、外固肌腠的生理 活动中的作用。这一认识不但较诸前贤之论更趋深化,而且有一纵一横策 应之妙。因此,肝气的升发宣泄和肺气的清肃敛降,对维持全身气血的和 谐调畅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在病理上,若肝气抑郁,气郁化火,或肝升太过,气火上逆侮肺,可灼伤 肺津而使肺失清肃,临床多见胸胁闷痛,得太息略舒,咳嗽少痰,头目胀痛 等症,甚则胸膺掣痛,咳咯痰血,中医称之为&木叩金鸣&。反之,若肺降太 过,窒遏肝气升发之气,或肺热壅遏,下传及肝,亦能导致肝郁不畅,则可出 现&肺金乘木&的病证。综上所述,《内经》&肝生于左,肺藏于右&之说,旨在说明肝主升发、肺 主肃降的生理特性和两脏之间的生理关系,而并非解剖学的概念,这也是 显而易见的。
性别:男女
咨询内容:
中医基础热文排行
疾病咨询电话:
疾病咨询QQ: 投诉邮箱:cn939#cn939.com
友情链接合作qq:
(ICP)备案编号:鲁ICP备号 && 鲁卫网审(2010)第006号当前位置:首页&
到&<input class="tp_input01" type="text" id="yt_top" onkeypress="javascript:var keyNif(window.event){keyNum=event.keyCode}else if(event.which){keyNum=event.}if(keyNum==13){var pageNo=document.getElementById('yt_top'). pageNo = parseInt(pageNo.replace(/(^\s*)|(\s*$)/g, '')); if(pageNo == '' || isNaN(pageNo) || pageNo 3){return alert('请输入正确的页数');}window.location.href='/Article/273578/'+pageNo+''}"/>页&&<input class="tp_input02" type="button" onclick="javascript:var pageNo=document.getElementById('yt_top'). pageNo = parseInt(pageNo.replace(/(^\s*)|(\s*$)/g, '')); if(pageNo == '' || isNaN(pageNo) || pageNo 3){return alert('请输入正确的页数');}window.location.href='/Article/273578/'+pageNo+''" value="跳转">上一页首页共1/3页
浏览/回复25663/129
http://*?tid=2825415&fpage=1&&&&&&&&&&&&&&&&&&&&&[06-18]&不该被遗忘的神医&&&&&&&&&&&&&&&&&&&&&黄元御是我最崇拜的大师之一,他的代表作《四圣心源》指道着我学医之路,今罗大伦用故事行式介绍了黄元御大师,不会象古文较难懂而没兴趣。&&&&&&&&&&&&&&&黄元御,不该被遗忘的神医&&&&&&&&罗大伦&&&&&&&&引子&&&&&&&&(一)           (二)            (三)&&&&&&&&根红苗正的出身       黄元御圆圈的应用       怎样面对凄凉的日子&&&&&&&&眼睛到底有多重要      追仲景之神思         差点儿成了神话&&&&&&&&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     看到了皇上的模样       一个人的奋斗&&&&&&&&青灯孤影读伤寒       乾隆下江南&&&&&&&&天下第一用功的同学&&&&&&&&脾胃是我们的宝贝&&&&&&&&----------------------------------------&&&&&&&&虽学医时间不长,看了一些书,但觉得对《伤寒论》注解最好的还是黄元御,私下里觉得他是仲景之后第一人。可是我所仰慕的很多中医前辈,竟然没读过他的书,南阳医圣祠中,给两千多年来的好几十位名医刻了碑,唯独没有黄元御的。这使我一直耿耿于怀,难道黄师思路不对吗?我学他的书是走歧路了吗?但是当我再翻看其他名家的书时,感觉跟黄师根本不是一个档次的,无法读下去。看了罗大伦博士讲的“黄元御的故事”,总算知道了点为什么。&&&&&&&&  罗博士把中医故事讲得如此生动,非常值得一看,现将黄元御的故事贴于本博,与朋友们共享之。&&&&&&&&先摘录片断:&&&&&&&&黄元御的书流传并不广,由于黄元御才高孤傲,他觉得唐宋以后的医家的思路都不大妥当,所以总是讽刺批评那些人(黄老师当时用词比较的生猛,金元四大家等人都被他骂遍了,后果很严重),结果得罪了几乎整个医学界的人,所以身后他的医学思想几乎没有传承下来,他的书里的那些方子,现在几乎大家都非常的陌生,只是在最近几年,黄元御的名字才开始被中医界人士所熟知。&&&&&&&&  黄元御的医学思想,就像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现在还在等待着开发。&&&&&&&&  中医里面,几乎所有的内容都是暴露的大家的眼前的,只是你读不读书而已,但黄元御是个例外,他的理论和思想,就跟封藏在古墓里的秘笈一样,这个世界上现在很少有人知道了,他的药方的思路和唐宋以后的医家几乎没有什么联系,主要的框架都是从张仲景的方子里来的,以至于大家看到他的方子都怀疑:这能治病吗?&&&&&&&&  值得欣慰的是,在民间还有个别的地区有黄元御的思想传承,在山东有一些,西安是由于麻瑞亭老中医解放前去的,所以在那里也有传承。& &&&&&&&&  中医到底有多少没有被人发现的秘密,没有人知道。&&&&&&&&  但是,我经常遇到这样的事情,就是发现某地有个民间中医,可能没有什么学历,只是祖上传下来这么一手绝技,通常是别的不怎么会治疗,就治疗这一种病,那可真是药到病除,凭这手绝活儿,就享誉乡里,方圆百十里地的,只要有这个病,就来找他,准没错儿。&&&&&&&&  这就是所谓的秘方。这种秘方,通常是非常神秘的,只是父子相传,别人永远无从知晓。如果儿子没有行医,那么这个方子也就从此绝了,永远消失。&&&&&&&&  很多人都觉得此事可惜。&&&&&&&&  在中医的历史上,有这么一位医家,他一生创立了很多方子,遗憾的是,他的学问却快要绝了,和我说过的秘方一样。&&&&&&&&  这位医家绝对是位高人,您想想,他给乾隆皇帝当过御医,这绝对是高人中的高人啊。&&&&&&&&  但是,非常遗憾,现在问问学中医的,几乎没有人知道他所创立的方子了,也几乎很少有人了解他了。&&&&&&&&  一代高人,似乎马上就要消失在滚滚的黄沙中了。&&&&&&&&  这位高人,就是黄元御。&&&&&&&&  那么,他留下的药方有用吗?这些方子的效果到底如何呢?&&&&&&&&  这么跟您说吧,黄元御有个传人,叫麻瑞亭,麻老生前在西安行医,活了94岁,1997年去世。麻老从黄元御写的《四圣心源》这本书里,只拿出了一个方子,叫“下气汤”,他这一辈子,就用一个下气汤,来回加减,就治了一辈子的病,而且疗效极好,享誉四方,活人无数。&&&&&&&&  您该晕了,不会吧,就用了一个方子,就成为了一方名医,难道这世上真的有此等宝书?&&&&&&&&  没错儿,此事千真万确,但是遗憾的是,知道这书是宝书的人却不多了。&&&&&&&&  问问中医院校的学生,提起黄元御,恐怕他们都会茫然不知所问的。&&&&&&&&  那么多救人的经验,似乎即将湮没在历史的迷茫之中。&&&&&&&&  您一定极端地好奇了,这位黄元御,到底是一个什么人?他的医方为什么那么有效呢?他的学问,到底会不会失传呢?&&&&&&&&  下面,让我来给各位讲述黄元御的故事吧。&&&&&&&&  黄元御,不该被遗忘的神医&&&&&&&&  (一)  引子&&&&&&&&  看周星驰的电影《功夫》的时候,我被片子里小孩子的经历给吸引住了:一个小孩子,在街上碰到了个衣衫褴褛的人,此人向他推荐若干本书,有本书的名字叫《如来神掌》……&&&&&&&&  这个经历很有趣,我在写黄元御的故事之前,突然想起了我是怎么了解黄元御的,和这个故事还真有点儿类似。&&&&&&&&  那是在我刚刚开始学习中医的时候,有一天,我在街头闲逛,看到街边有个人在摆摊卖旧书,有几个人在有意无意地挑着图书。我走上前去,随便翻了翻,都是些过期的画报和武侠小说,没什么吸引我的书。我看着无聊,刚要走,突然,在诸多书中间,我发现有一本书很不一样。这是一本很旧的书,灰色的封面(现在绝对没有书设计成这种颜色),上面黑字印着:《清代名医黄元御传人--麻瑞亭治验集》,我当时根本不知道麻瑞亭是谁,更不清楚黄元御是何许人也,当时只是觉得有些意外:嘿,这里还有中医书?而且这么朴素的封面,这么有勇气,里面的内容一定很不同寻常,于是拿起来翻了几下。&&&&&&&&  刚这么一翻,就被书里的内容雷了一下,什么“火分丙丁,心为丁火,属手少阴;小肠为丙火,属手太阳……平人丁火下降,以温癸水,所以肾脏温暖,而下寒不生,癸水上承,以济丁火,因而心家清凉,而上热不作”,这些内容看着新鲜,因为一般教材里火就是火,不分什么丙丁的,我心里当时就有了感觉:这是一个地道的老中医?的!&&&&&&&&  于是问摊主,这书多少钱?摊主回答:五块钱!&&&&&&&&  就这样,我毫不犹豫将书买了回来。回家以后就开始狂看,尤其是里面如何诊脉的内容,我看得最仔细,结果我很快就学会给别人号脉了。&&&&&&&&  没多久别人就开始夸我号脉号得准,好多人都以为是家传的,其实还真不是,母亲还真没怎么教过我,我都是看这本书学的。&&&&&&&&  可以这么说,我学习中医的起步,就是从学习黄元御的理论开始的。&&&&&&&&  好多年以后,我才知道,这本书早就绝版了。我在读博士的时候,许多同学都来找我复印这本书,有一次,几个台湾同学借去复印,迟了几天没还,我担心了好几天,生怕他们把书弄丢了。&&&&&&&&  直到今天我都特别庆幸,当年在一个卖画报的旧书摊上,发现了这么一本好书。&&&&&&&&  这本书现在就摆在我的面前,这是我最喜爱的书之一了。当年就是由于这本书,使我知道了黄元御,因为麻瑞亭老中医是黄元御的第五代传人。&&&&&&&&  那么,这位清朝名医黄元御,到底有着怎样的一生呢?他又为什么能在中医领域独树一帜呢?下面让我们来慢慢地讲吧.&&&&&&&&根正苗红的出身&&&&&&&&  在康熙四十四年,也就是公元1705年,一个婴儿出生在山东省昌邑县的黄家辛郭村,这个孩子就是我们的主人公--黄元御。&&&&&&&&  要说黄元御的家庭,那还实在是有点历史。大家在看《三国演义》的时候,都知道有个大名鼎鼎的豫州牧、太尉黄琬,那就是黄元御的祖先。过去的人家那是讲究祖上功德的,如果祖上出了位名人,那是要世代牢记的(不包括秦桧那样的名人),这样可以教育后人向前辈学习。所以这黄元御的家族,就世代以读书为荣,在明朝时还出过一位尚书,据说他一直连任六朝,是一位能干的国家干部,这更让后代们羡慕不已。结果是造成了黄家上下一起发奋读书的风气。黄元御的父亲就是一个读书迷,擅长写文章、作诗词什么的,总之也算是当地的一个才子,但是似乎只是一个庠生,没有取得什么更大的功名,于是他就将读书考功名的希望寄托在了黄元御和他的兄弟们身上了。&&&&&&&&  各位可以想象了,在黄元御父亲的严格督促之下,黄家上下的读书氛围十分浓厚,家里的堂兄堂弟都在一起比,看谁聪明,看谁读书读得好。&&&&&&&&  要说这学习环境也的确重要,它能调动人的兴奋点,黄元御就在这种气氛里,直学得是“诸子百家,靡不精熟”,简直就是什么书都看,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没有不涉猎的。&&&&&&&&  现在看来,这些都是国学的功底,我单这么说可能您还没有个概念,但是如果您知道日后黄元御解《易经》解得多么的好,您就该了解他现在都在打什么样的功底了。黄元御对《黄帝内经》里的五运六气的解释,那是和历朝历代都不一样的,他提出了自己的一套解释,独树一帜,没有对天文历法的了解,能提出这么深刻的内容吗?搁一般人,能看懂就不错了。&&&&&&&&  所以我们可以想象此时的黄元御,本来就是挺聪明一孩子,再加上这么个比赛学习的环境,结果很快就考成了庠生。&&&&&&&&  此时,锦绣前程正在向黄元御招手,黄元御意气风发地望着远方,感到生活充满了希望。&&&&&&&&  在这样的岁月里,黄元御度过了他的少年、和大半个青年时光。&&&&&&&&眼睛到底有多重要&&&&&&&&  一转眼,黄元御已经二十九岁了,此时是雍正十二年,就在黄元御“常欲奋志青云,以功名高天下”的时候,他的身体出现了问题。&&&&&&&&  这是什么问题呢?相信许多人都有过体会,就是由于过度劳累,眼睛给累坏了。&&&&&&&&  这眼睛可是人身上一个很重要的器官。我们现在经常碰到眼睛累出毛病的情况,比如打网络游戏,连着好几天,眼睛就会痛得睁不开(建议在网吧设立眼保健操时间),还有些学生熬夜写毕业论文,常累得眼睛通红&&&&&&&&  黄元御那个时代当然不可能有电脑,但是当时的读书照明环境却是很不乐观的。因为如果想用功,那就要晚上点蜡烛读书,那点儿光,飘忽不定晃来晃去的,您想啊,这眼睛能不出问题吗?&&&&&&&&  黄元御的眼睛出问题是在那年的八月。黄元御自己说,本来自己身体挺好的,也没得过什么病,但就是在这年的八月份,左眼睛突然开始发红,感觉眼睛特别的发涩(左目红涩)。当时他也没怎么在意,觉得过两天也就该好了。&&&&&&&&  结果,三天以后,整个的白睛就开始都红了,像出血一样,并且开始肿了起来,渐渐地把黑睛给包围上了。&&&&&&&&  这回可就让人担心了,估计当时黄元御的样子一定是十分骇人,大家看着都绕着走。&&&&&&&&  怎么办呢?请医生吧,此时我们的黄元御还对医学一窍不通,当然要请其他的医生来瞧瞧了。&&&&&&&&  于是,一位令黄元御非常厌恶,甚至是痛恨终身的医生出现了。&&&&&&&&  让我们来看看黄元御的笔下,这位医生的形象吧,这位一出场,造型就很是别致,戴着个很威严的帽子(高冠),表情极端严肃,说起话来那是吐沫横飞,黄元御的原话是“口沫泉涌”。&&&&&&&&  按说这人家是什么造型,我们不应该说三道四的,因为医生也有扮酷的自由,但是您治病倒是用点心啊!这位可倒好,上来就判断黄元御是有大肠之火,即用大黄、黄连等药,他的意思是使用泻下之法,让热从大肠泻出。&&&&&&&&  可是服了药以后,黄元御居然没有什么动静,这医生也奇怪了,怎么回事儿?大黄都不灵?加大药量!于是就又用大剂量的大黄泻下。&&&&&&&&  结果,黄元御只是微微地有些泻,还没有什么大的反应。&&&&&&&&  可是眼睛,却没有好转的迹象。&&&&&&&&  于是这位医生就判断:泻下的方法不对,应该是外有风寒,应该散寒。&&&&&&&&  我来插一句,这就是这位医生的不对了,我们现在不知道黄元御当时的情况,可是如果您真的要是判断大肠有热,使用泻下之法,那就要加大药量,真的让他泻。在临床中有的人对大黄就是不敏感,甚至需要加到上百克才能泻呢,您怎么能看到不泻就打退堂鼓了呢?&&&&&&&&  这回好,该发汗了,这位医生的法儿也真多,他弄了盆热茶,把黄元御按在上面,然后用厚衣服给盖上,让蒸汽熏蒸黄元御。&&&&&&&&  要说如果真是外感风寒了,这还可能真的起作用,但这和眼睛红肿有什么关系呢?我没想明白,估计当时的黄元御更不明白,结果被折腾得汗流浃背,连脚后跟都出汗了(汗流至踵),但眼睛还是没有任何的好转。&&&&&&&&  这下这位扮酷的医生傻眼了,连忙告辞,说我回家再想想办法去,就走了。&&&&&&&&  黄元御的家人也急了,连这么酷的医生都没办法,这病别不是个很严重的病吧?&&&&&&&&  于是就又到处请人。这次找来的是一个老太太,据说这位老太太非常擅长针灸。老太太一看,这白睛里面的淤血已经这么多了,应该刺血,把淤血放出来。&&&&&&&&  这位看来的确是有两下子,她“轻刺白珠”,结果是流出来数十滴的浊血,黄元御的感觉说是像胶一样的黏稠。&&&&&&&&  然后,红肿的部位开始消退,黄元御自己也感觉很是清爽。&&&&&&&&  其实我觉得这位老太太诊断的方法应该是正确的,如果让她继续治疗,黄元御的眼病也可能就好了。&&&&&&&&  但是命运却偏偏不是这么安排的,就在这个时候,前面的那位医生又跑了回来,一进门,就又开始吐沫横飞地报告:“我终于想出办法来了!”&&&&&&&&  黄元御的家人也很着急,天啊,这么久想出来的,一定是个好的方法啊,于是就请这位接着开方。&&&&&&&&  这位想出来的办法就是清热解毒,用苦寒之药。这个方子我们已经不知道了,但是药性知道,是苦寒的药。他给黄元御连着服用了几十服,就是这个方子,把黄元御的脾胃彻底地给搞垮了,黄元御的身体到最后也没有彻底恢复。&&&&&&&&  服了这些药以后,黄元御的左眼睛开始出现了白膜,中医叫翳膜,慢慢地开始覆盖眼睛。这位医生一看没效果,又开始使用一种叫揭障丹的苦寒药物,给黄元御口服,然后用一种苦寒的药面,熬水熏眼睛。&&&&&&&&  最后,黄元御的左眼睛就全废了,翳膜覆盖了整个眼睛,有增生的组织还突出到了眼睛外面(蟹睛突出外眦)。&&&&&&&&&&&&&&&  各位可以看看,这位医生就像是个蹩脚的猎手,枪是好枪,但是这位上山以后,东放一枪西放一枪,打的全是自己的同伴,没一枪打准目标,这样的技术真是令人悲哀啊。&&&&&&&&  可见,中医诊断学是多么的重要,这个诊断学就好比是枪的瞄准设备,您不瞄准,再好的身手,子弹也会奔着同伴去的。&&&&&&&&  我们未来的名医,这次算是被一个庸医给折腾惨了。&&&&&&&&  在经过这次生病以后,黄元御的脾胃系统彻底地被伤害了(中医认为如果不恰当地使用苦寒的药物会伤到脾胃),从此一辈子都没有恢复好。&&&&&&&&  更为严重的是:黄元御从此成为了一个只有一只眼睛可以用的人,他的左眼,不但不能使用,还严重地影响了他的形象。&&&&&&&&  而清朝的科举制度规定:五官不正,不能够被委派官职。也就是说,科举的大门,从此在黄元御的面前,彻底地关闭了。&&&&&&&&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  此时的黄元御坠落到了人生的最低谷,没有比这种事情再悲惨的了,你的学问不比别人差,甚至比他们所有的人都好,但是,此时却因为别的问题,失去了和其他人一起学习、竞争的机会。这就好比是在高考前,突然告诉您,您因为相貌不佳,不能像其他同学那样参加高考了。&&&&&&&&  您想想心里会有什么滋味吧,当您天天远远地望着昔日的同学们走进课堂,您这个昔日的高才生却只能在一旁呆呆地望着,您是不是有种想痛哭的欲望?&&&&&&&&  那是一种怎样的凄凉呢?&&&&&&&&  我都可以想象得到,黄元御当时远远地躲开人群,徘徊在村边,想着同伴们都在读书,自己的前途呢?前途在哪里呢?难道自己真的要以一个残疾人的身份度过这一生吗?&&&&&&&&  走在街上,世界也不再像是以前那样的阳光明媚了,人们都用异样的眼神望着自己,是啊,自己英俊的相貌已经不复存在,现在是一个令人害怕的形象,而且,人们不再把自己当做一个学子的典范,而是一个毫无前途的废人了!&&&&&&&&  自己的志向呢?那些矢志报国的志向呢?全都灰飞烟灭了,自己只有在梦里,才能又回到健康的时光,仿佛又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了,可是一旦从梦境中醒来,冰冷的夜色告诉自己,那些日子一去不复返了!于是两行清泪从黄元御的眼中流出,滴落在枕头上。&&&&&&&&  那些时候的黄元御,经常跑到周围的山坡上,望着远方,放声大哭。&&&&&&&&  这对任何一个人,都是一种痛苦的磨炼,在这种磨炼中,有的人会无力地倒下,但是,有的人会再次站立起来,在磨炼中脱胎换骨,从此获得重生!&&&&&&&&  黄元御就是这后一种人,他在经过了痛苦的煎熬以后,再次站立了起来,他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他要掌握自己的命运!&&&&&&&&  一个分明要滑向谷底的人生轨迹,生生被黄元御用自己的毅力,再次扭转过来,重新走上了正轨!&&&&&&&&&&&&&&&  各位,黄元御是怎么想的呢?他觉得,既然自己是被疾病给害了,那么,他就要重新在这里站起来,他要和疾病做坚决的斗争。&&&&&&&&  就在那天,就在黄元御自己望着远方的时候,他暗暗发誓,自己这一生,都要献给同疾病做斗争的事业,拼尽全力,永不后退!&&&&&&&&  后来,他实现了自己的诺言,在他短暂的这一生里,他没有过一刻的停息。&&&&&&&&青灯孤影读伤寒&&&&&&&&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黄元御是怎么开始学习中医的吧!&&&&&&&&  他首先去书店买来了一本《伤寒论》,放在桌子上就开始读。黄元御是什么人啊,不但国学功底厚,而且绝顶聪明,所以就信心满满地以为就此可以学会中医。&&&&&&&&  但是,就是这么一个基础好的学生,在《伤寒论》面前还是败下阵来。&&&&&&&&  黄元御自己说的,刚一看《伤寒论》的时候,几乎完全看不懂:这,这都说什么呢?张仲景老师的这些话怎么一句都看不懂啊(讵读仲景伤寒,一言不解)?&&&&&&&&  这下傻眼了,没想到上来就碰了钉子,天啊,难道《伤寒论》这么难学吗?可人人都说这是医学的基础啊,怎么这上来就这么难呢?以后这还不得更难学?&&&&&&&&  要搁一般人,见硬就回了,毕竟自学是一种特费工夫的学法儿。过去学医一般都是先跟着老师出诊,看若干日子以后,有个耳濡目染了,心里对这些名词熟悉了,老师再给慢慢地讲理论。&&&&&&&&  但是不知道各位发现了没有,我写过的好多大师还真不是那么跟着师傅学出来的,真正的大师似乎多半是自己憋出来的,然后才去跟老师学,这个特点很值得研究。&&&&&&&&  我们的黄元御同学也真是个牛脾气,还是不想去找师傅,要接着自己憋,但是毕竟人家是学国学出来的,知道学习方法,所以就采取了一个很好的策略,就是去书店,把所有能够见到的注解《伤寒论》的书都买回来,碰到一个问题,就挨本书的翻,看看这位古人是怎么理解的,看看那位是怎么理解的,这就好比是找了很多的师傅,有了问题就挨个师傅的问。&&&&&&&&  到底买了多少本《伤寒论》的参考书呢?买了至少几十本,也有可能是上百本(纵观近古伤寒之家数十百种)。&&&&&&&&  各位,这就是人家的学习态度,黄元御为什么后来成就那么大啊,人家学习态度太好了!诸位看官中有学中医的可以比较一下自己的藏书,看看现在读书条件这么好的情况下,您的《伤寒论》的参考书是否能和黄元御有得一比。&&&&&&&&  您再想象当时的情景吧,可谓是蔚为壮观,只见我们的黄元御同学手里捧着一本《伤寒论》,旁边放了一堆的参考书,看一句《伤寒论》,就狂翻一通参考书。&&&&&&&&  就这样,废寝忘食,苦读了三年。&&&&&&&&  就这么一本薄薄的书,整整读了三年,这种用心的确是够专一的了。&&&&&&&&  那么,结果如何呢?&&&&&&&&  结果是:还是不懂!&&&&&&&&  黄元御最后把书一合上,不禁长叹一声:这也太难了!&&&&&&&&  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岁历三秋,犹尔茫若,仰钻莫从”。  估计有朋友该疑惑了,这不可能吧,《伤寒论》我们一读可就读懂了,没有那么难啊。怎么号称学冠一时的黄元御居然这么笨?&&&&&&&&  我给各位解释一下,不是黄元御笨,您能明白的内容黄元御当然能明白,人家黄元御是对自己要求得太高了,他所说的懂,那是要融会贯通,要把整个《伤寒论》吃透。&&&&&&&&  反正当时黄元御是觉得自己距离要求差得太远了,甚至产生了这样的疑惑:是不是我们就达不到张仲景先师要求的水平了?&&&&&&&&  于是他对自己很是失望,最后干脆就把书合上,叹了口气:“唉,我这辈子到底能不能领会到《伤寒论》的灵魂呢?”&&&&&&&&  怎么办呢?黄元御决定暂且抛开这件事,先放松一下,看看别的书。&&&&&&&&  在放松的这段日子里,黄元御到底看什么书我们就不清楚了,总之没有任何的记载。等到公元1737年,其实就是转过年来的春天,黄元御重新翻开了《伤寒论》,开始再次凝神研究。&&&&&&&&  这个时候,黄元御的心已经完全的安静了下来,他自己描述当时的情景是:“又复摊卷淫思。日落神疲,欹枕假寐。时风静月白,夜凉如水,素影半床。清梦一肱,华胥初回。”&&&&&&&&  可见当时黄元御处于没有任何人打搅的环境中,他将自己完全融入到书里面,他无时无刻都在思考着,甚至在梦境中,都会遇到思考的问题。&&&&&&&&  这说明黄元御当时进入了一种境界,一种人和书完全一体的境界。&&&&&&&&  在这种学习状态里是最容易出成果的,这里面没有任何神秘的地方,就是一个道理: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最后,出现什么结果了呢?&&&&&&&&  终于有一天,黄元御在思考的时候,突然心里灵光一现,然后就豁然开朗了,原来是这样啊!按照他自己的说法是:“恍然解矣!”&&&&&&&&  不用我说各位也知道了,黄元御终于对《伤寒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使得他在研究《伤寒论》方面一直站在很前沿的位置,直到今天,我们在提到研究《伤寒论》的流派时,还会经常提到黄元御。&&&&&&&&  写到这儿,我感觉黄元御的学习方法有点像徐灵胎,也是拿着参考书自个儿学,然后开始批注这本书。&&&&&&&&  黄元御也是,当时豁然开朗以后,他觉得以前别人注释的都不够完善,于是就想自己写本注释的书。&&&&&&&&  结果,他立刻就开始写书了。&&&&&&&&  这本书叫《伤寒悬解》,当时只是打了草稿,然后由于生活动荡,就没有写下去。十年后,这本书在黄元御的手中被完成,并成为中医史上研究《伤寒论》的一本重要著作。&&&&&&&&  我曾经告诉过各位,这个《伤寒论》就是中医临床的基础,每个中医开方子都会从这本书里面找到灵感,自打这黄元御把《伤寒论》给吃透了以后,他就有了去进行临床实践的底子了。&&&&&&&&  只不过这个底子打得也太费时间了,一本书折腾了这么长的时间,这要是搁现在,很多没有耐性的同学早就放弃了。&
相关股票:
关联标签:
http://bbs.xmfish.com/read.php?tid=2825415&fpage=1&&&&&&&&&&&&&&&&&&&&&天下第一用功的同学&&&&&&&&  那么黄元御同学为什么会写这么一本《伤寒悬解》呢?其实这本书就基本相当于他的读书笔记,他对《伤寒论》思考得太深入了,觉得以前好多教授说的都不对,于是就开始按照自己的见解来解释,在研究《伤寒论》的派别中,黄元御是属于错简重订派的。&&&&&&&&  这个读书笔记,在十年以后,他给好好的整理了一下,估计增加了很多新的内容,后来出版了。大家有机会可以看看,对于理解《伤寒论》很有好处。&&&&&&&&  当读完《伤寒论》以后,黄元御同学几乎是脱了一层皮(这哪里是在学习啊),黄元御自己说的是:“心枯神瘁,几于白凤朝飞。”&&&&&&&&  再感慨一遍,这哪里是学习啊,他几乎是用尽了自己的精力来学习这本经典的,这实在让我们没什么话好说的了。如果有个最用功学生排行榜的话,我估计黄元御同学一定是排名第一的。&&&&&&&&  顺便再感慨一句,这个《伤寒论》还真的不白读。我以前在读书的时候,就专门用了一年的时间,来回地读《伤寒论》和前人的经方医案。整整一年,白天晚上全是《伤寒论》,结果现在诊病的基础就是那一年打下的。那年过后,有亲戚朋友求我开方(那时我还是个学生),如果遇到和读过的汤证一样的,就开经方(张仲景的方子),如果不一样的,就婉言谢绝。结果开出方子的,百分之八九十都痊愈了,基本是几服药就见效。现在这么多年了,老家还有一些患者来找我看病,就是那个时候传出的名声(惭愧啊),所以我才理解为什么古人把张仲景称为医圣。说句心里话,我能够坚持这么多年一直在不断地学习中医,完全是因为看到了中医的好处,看到了患者痊愈后的笑脸,这完全是拜《伤寒论》所赐。&&&&&&&&  经方体系是一个很有趣的体系,它是经过临床千锤百炼出来的,是经过千万个真实的人体试验摸索出来的,每个方子的适应证都非常精准,方子的组成也十分的合理。在过去有的医生甚至发现个别经方如果你加上什么药,效果就不好了,把加上的药减去,效果就恢复了,所以中医有句话叫“经方不加减”。当然,这也太教条了,我们还是可以根据经方进行加减的,后世的所谓和经方并列的“时方”,其实很多也是经方加减得来的,所以我们说《伤寒论》是中医临床的基础。&&&&&&&&  我才认真地读了一年的《伤寒论》,自己感觉收获就是如此之大,人家黄元御却如此玩命地读了若干年,您想想吧,这该是一种什么样的进步呢?&&&&&&&&  有的网友问,怎么这位黄元御就单是憋在家里看书,就能写出著名的中医著作?&&&&&&&&  这的确是个问题,我想各位也都会在心里提出这个疑问,那到底他有没有临床的经验呢?难道中医不用临床就能写书吗?&&&&&&&&  其实,学习中医的人都知道,您学了中医以后,就不会闲着的,大家知道你在学中医了,就会有亲戚朋友来问,我出现了什么什么毛病,你能帮助琢磨琢磨吗?这种情况多去了,一开始还不敢答应,但是学了两年以后,基础理论掌握得差不多了,也就能够提出些看法了。所以一边学习,一边给亲戚朋友看病,是很正常的现象。现在中医药大学里的好多同学在亲戚朋友中都很有威信了,据我所知,很多同学放假回家,患者在家里都排队来看病,因为疗效不错,一传十,十传百,一听说这人回家了,就都来了。&&&&&&&&  那么黄元御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给人看病的呢?他自己没有记载过,但是我们可以从他一生的行程中来分析,他在读《伤寒论》的这段时间里,是在山东的,在山东住了近十年的时间,从那以后,他就基本上是在北京(因为后来当了几天御医)和江淮一带来回走了,到山东的时间很少。&&&&&&&&  可是,现在在山东却流传着很多黄元御治病的传说(至今老百姓还给黄元御去上坟呢),当时还有“南藏北黄”的说法,就是说当时山东治病最好的医生有两位,南边的是诸城的藏枚吉,北边的是昌邑的黄元御,也就是说,当年黄元御在山东已经是很有名气了。那么,结合前面我们分析的他一生的行程,就可以知道,黄元御就是在读《伤寒论》以后,或者就是在读的同时,在近十年的时间里,已经迅速地成长为一个很有临床经验的医生了。&&&&&&&&  也就是说,从他写读《伤寒论》笔记开始,到十年后,他把这些笔记整理成书,这十年期间,黄元御已经是医名很盛了。&&&&&&&&  再看十年以后,他到北京,他的医术居然让乾隆皇帝大为倾倒,可见他的临床经验是在前十年的时间里积累起来的。&&&&&&&&  很遗憾的是,黄元御自己没有提过这事儿。&&&&&&&&  没人相信这个世界上有天才,但是努力和精神专一,的确能够制造像天才一样的人&&&&&&&&脾胃是我们的宝贝&&&&&&&&  现在有个问题,黄元御的学术思想是在什么时候形成的呢&&&&&&&&  其实,黄元御在读《伤寒论》的时候,就是带着问题去读的,他一直想不通的一件事情就是:自己的眼睛红肿,这的确是应该算作有火啊,为什么使用清火的药,反而把自己害了呢?&&&&&&&&  我相信,这个问题一定是伴随着黄元御的阅读过程的。&&&&&&&&  在边读边思考的过程中,黄元御发现了秘密,原来有很多火热之症是假象啊,有很多是由于气机升降失常而得,并非是真正的火啊!&&&&&&&&  于是,黄元御在读《伤寒论》的过程中,就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可以说,黄元御独特的学术思想就是在这个时候开始形成的,在他的《伤寒悬解》中,他的学术思想已经出现了。&&&&&&&&  光说理论没用,给各位举个例子吧。&&&&&&&&  有位叫钱叔玉的人,估计是山东农村的吧,这一年的初秋,大家都开始干农活了。在农村住过的人都知道,这个时候的农活儿那是相当累的,这是秋收啊,一年里面的体力全在这时候用呢。这位钱老兄因为干活太卖力气了,结果开始咳嗽,有痰,而且最吓人的是唾血,血的颜色是紫黑色的。在过去那个年头,人们最怕的就是吐血了,所以大家商量着赶快找大夫吧。&&&&&&&&  可那个时候,贫苦人家哪有那么多的钱请大夫啊!于是就硬挺着,结果这么吐血,一直吐了一年有余。&&&&&&&&  最后,有人说,实在不行,去请黄元御先生吧,这位是个读书人出身,而且人家不大在乎收钱的事儿,我们去试试吧。&&&&&&&&  结果去和黄元御一说,黄元御还真来了,到了农户的家里一看,黄元御可就吓了一跳。&&&&&&&&  原来,正赶上这位犯病,吐的血“一吐数碗”,来不及从嘴里冒出来,就从鼻孔里往外流。&&&&&&&&  黄元御连忙问:“都有什么感觉啊?”&&&&&&&&  这位一边吐血一边说:“肌肤发麻,脑袋痛,身上还感觉忽冷忽热的,口渴,吃不下饭,出汗。”&&&&&&&&  黄元御点点头,诊了患者的脉,问:“还有什么症状呢?”&&&&&&&&  患者想了想,回答:“还遗精,很容易惊恐,总是很健忘,还有晚上睡眠不好,只要一躺下,就开始喘,只能坐着睡觉,一旦身体倾斜,就会吐血,天气一凉,病就开始重,而且右脚还肿了,大便也是不成形的。”&&&&&&&&  黄元御听完了患者的叙述,说:“我明白你的病情了,你想知道你的病是怎么患的吗?想听听这里面的道理吗?”&&&&&&&&  患者虽然是个农民,但是也很好奇啊,忙回答:“当然想听,先生请给我们讲讲吧!”&&&&&&&&  黄元御说:“这样吧,我给乡亲们讲讲我们自己身体里的圆圈的故事吧。”&&&&&&&&  这一说不要紧,有分教,这个圆圈的故事后来被别人看去了,写成了一本书,叫《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其实里面的理论就是通俗版的黄氏圆圈。&&&&&&&&  我觉得我们所有的人,都还是对我们自己体内的圆圈有个了解的好,所以就不嫌啰嗦,给各位详细地解释一下这个圆圈。&&&&&&&&  那么,黄元御讲的这个圆圈是怎么回事儿呢?原来,这也不是黄元御自己的发明,中医理论里自古就是这样描述人体脏腑的运行的,不过黄元御把这个问题给系统地提了出来,并且用这个理论来指导治病。&&&&&&&&  现在我就代替黄老师来把这个圆圈描述一下吧,我描述的语言当然和黄老师有差距(黄老师的语言能力太强了),不过意思大概如此。&&&&&&&&  话说这人体里面,五脏六腑是上下分布的,中医认为,其功能也有方向,这些脏腑所引导的气机是处于动态中的。这个图画我给大家描述一下,首先肾在最下面,属水脏。中医说肾脏是水中含火,水是肾阴,火是肾阳,火我们就明白了,那一定是向上走的,它生什么啊?火生土,也就是说,火性向上走,使得脾土温暖,那么脾是负责什么的呢?是负责把胃吸收的营养(中医叫精微物质)发送到全身的。这脾有个特性,它是向上走的,因为有一部分营养还要到肺脏,与吸入的空气中的精微物质结合,由肺协助向全身输布。&&&&&&&&  各位可记住了,中医认为,脾脏之气,是从左边向上升的。&&&&&&&&  肾脏中的水呢,水生木,也就是说,在水的滋养下,木气也开始得到了营养,要发展了,它发展的方向也是上升,跟树一样,这个肝脏之气也是从左边往上升的。随着脾土之气上升,中医有句话,叫“肝随脾升,胆随胃降”,就是说的这个。&&&&&&&&  好多人说,这中医的肝怎么在左边啊,解剖可是在右边,中医说的是肝气,是肝的功能,是一个功能系统,不单是那个脏器实质。&&&&&&&&  所以,左边身体有病,有时要考虑到肝脾之气上升是否正常,尤其是肝气。&&&&&&&&  肝属木,四季配春季,象征着万物生发。&&&&&&&&  此时各位看到了,这个气机随着肝脾升到了顶部,这里就是肺和心了。各位知道,木生火,这火配五脏是心,四季配夏天,心火的特点其实也是要向上的,但是,由于有肺脏的存在,心火被带向下行。&&&&&&&&  肺是属金的,四季配秋天,主肃降,甭管夏天多热,遇到秋天,气机就开始往下降了。这心火本来是要上升的,但是因为有肺金在上面,所以就跟着往下降,直降到肾中,使得肾水不至于过寒,温暖肾水。而肾水随着肝木上承,到达心火的位置,使得心火也不至于过热,这叫“水火既济”。&&&&&&&&  有的时候,这个往下降的过程被破坏了,那么心火就无法下降,憋在上面,各位就会看到上面热,下面寒的局面。口渴,眼睛红,口舌生疮,可下面的腿还是凉的。&&&&&&&&  在肺金下降的同时,人嘴里吃入的东西进入了胃,然后也是向下走的,所以胃气要下降。在中医里,脾为己土属阴,胃为戊土属阳,阳要下降,阴要上承才对。&&&&&&&&  在胃气下降的同时,胆气也随着下降,就是我们说的“胆随胃降”。现在有好多的胃病,就是胃气上逆,胆汁反流,这就是气机逆行的结果。&&&&&&&&  各位同样要注意了,这个胃气和胆气的下降,是从右边下行的。&&&&&&&&  所以,如果人体的右边有病,要考虑一下气机下行是否遇到了麻烦。&&&&&&&&  您现在再看看,脾土左升,肝气和肾水都随着升,胃气右降,胆气和心火随着下降,这是不是一个左边升,右边降的圆圈呢?&&&&&&&&  在这个圆圈里,脾胃一阴一阳,就是中心的轴,一切都是围绕着它们来转。&&&&&&&&  这就是黄元御的理论,他最后把一切病都归入到这个圆圈的运转失常,任何一个地方出问题了,把圆圈的运动给“咔嚓”一下挡在了那里,不能转动了,就出现了问题,这个时候怎么办呢?就要使用药物,调畅气机,让它们恢复上下运行,这样人体自己就会恢复健康的。&&&&&&&&  这个圆圈我说得简单,大概就是这么个道理,黄元御自己论述得还要仔细,术语比较多,各位可以参看他的书。&&&&&&&&  那么该有人问了,这个圆圈有道理吗?能治病吗?&&&&&&&&  我还跟您说了,黄元御的第五代传人麻瑞亭老中医,就是从黄元御的书里拿出了一个叫“下气汤”的方子(麻老的这个方子我后面会给大家讲的),稍微给加减了一下,变成了一个药性有升有降,调和脾胃的方子,这位老人家一辈子基本就用这一个方子治病,来个患者,他就给调调方子,稍微加减,把气机这么一调,患者就好了。您看他的医案,那就是一个升降,我的感觉,他就是用药在人家的身上拨了一下,把这个不大转动的圆圈给重新启动了,结果麻老一辈子“活人无算”,患者如云。尤其是有很多严重的血液病,还真都被他给治好了。&&&&&&&&  前两天还看到天涯论坛里的一个网友,没有任何中医基础,自己有鼻炎,怎么都治不好了,最后无奈,就自己从黄元御的《四圣心源》里挑了个治鼻炎的方子,然后在家人的注视下,毅然服用,结果没两天就基本好了,这位朋友每天都现场报道服药情况,各位有兴趣的可以查查。&&&&&&&&  这帖子是个网友提供给我的,我看了也大吃一惊。&&&&&&&&  这个治鼻炎的方子叫桔梗元参汤,是治疗鼻塞、鼻涕多的那种鼻炎,方子是:桔梗9克、元参9克、杏仁9克、橘皮9克、半夏9克、茯苓9克、甘草6克、生姜9克。就这么个方子,基本属于食疗的范围,里面多半的药都是食物。我给各位解解,其中桔梗是升的,开肺气、解毒排脓;元参是升的,润燥解毒;杏仁是降的,降肺金之气;橘皮入气分,清理肺气,化痰降逆;半夏是降的,和胃降逆;茯苓是升的,去除水湿,助脾气之升;甘草是补脾胃的,坐镇中州;生姜是散寒的,可以散在外表之寒。&&&&&&&&  就是这么个简单的方子。黄元御认为是这个圆圈转得不大灵光了,导致上面的气机堵在那里,所以会出现鼻塞等症状。中医以前也说过:九窍不和,皆属脾胃。就是这个道理。&&&&&&&&  这圆圈我给画大了,抱歉,我们还要回来,看看这位钱叔玉老乡的吐血问题(钱老乡一定都等急了)。&&&&&&&&  黄元御认为,这是湿气重,严重地影响了脾土的上升,这样,这个轮子就不转动了。&&&&&&&&  轮子不转,后果是很严重的,心火本来应该下降,结果不降了,就在上面烧,这肺金能受得了吗?胃气也不降了,也往上逆,这下,热气全堵在上面了,而下面该升的也不升了,全是寒气。&&&&&&&&  这下所有的症状就都能够解释了:您看这位钱老乡吐血,那是火都堵在上面,气机逆行啊;您看他胸腹发堵,那是胃气不能下行啊;您看他晚上无法入睡,那是肺胃不降,阳气不能收藏啊;您看他发热汗出,那是肺金受热,肺主皮毛,所以把汗给蒸出来了;您看他遗精,那是下寒啊,肾不封藏;您看他泄泻,那也是下寒啊。&&&&&&&&  这回,一切都可以解释了,老乡们听得估计也是晕晕的,赶快说:“黄先生,您就开方子吧,我们相信您!”&&&&&&&&  黄元御一看,那边钱老乡还吐着血呢,甭谈太多的理论了,那就开方子吧,于是提笔写下了药方:茯苓、甘草、半夏、干姜、丹皮、牡蛎、桂枝、白芍。&&&&&&&&  这个药服用了一个月,这个病就痊愈了(月余病愈)。&&&&&&&&  有人看到这个方子该奇怪了,这也没有止血的药啊?这也没有治疗吐血的成分啊,怎么能治病呢?这么简单一个方子,它到底是怎么拨动这个圆圈的呢?&&&&&&&&  我给各位朋友解解方子吧:这个方子里面的茯苓,是去湿气的,黄元御认为湿气去掉,这脾土才能减去负担,向上升,所以茯苓是使得脾土上升的药;这甘草是补脾胃的,坐镇中州,是这个圆圈的轴心;半夏,药性下行,也是燥湿的药,有了半夏,这个胃气就会下行。所以各位,这个茯苓、甘草、半夏正好构成了这个圆圈的核心,有升有降,这也是麻瑞亭老中医开方子时候必开的药物。&&&&&&&&  方中的干姜,是暖下焦的,一来可以助脾土之升,二来下焦暖,则肾水不寒,才能起到封藏的作用;丹皮是清肝胆之火的,白芍是柔肝的,滋肝经之阴血,丹皮和白芍在一起,可以使得横逆的肝气不再横行,肝气疏达以后,就可以上升了,所以这两味药是疏肝升陷的。&&&&&&&&  而牡蛎呢?牡蛎是下行的,它可以收敛浮火,使之随着胃气的下行而下降,将它们敛至下焦。&&&&&&&&  桂枝按照麻瑞亭老师的解释,那也是疏肝升陷的,可以使肝气温暖,不至于淤滞。&&&&&&&&  实际上,在这个医案里,黄元御老师自己没有说,我替他说了,他的这个方子除了脾胃,也特别的重视肝气的疏通,里面若干味药都是调肝气的,这也是黄元御的一个思想,他认为这个圆圈不转,根本的原因是水湿过多,导致脾气不升,但脾气不升最大的结果就是肝气横逆或者下陷。其实现在我们也可以反过来理解,很多人的病是因为肝气不舒,单位里受了气,肝气不升,才导致一起上升的脾气(脾土之气)也出了问题。脾土本来是管制水气的,结果脾土弱,导致水湿就会在体内泛滥。&&&&&&&&  我们常说这人郁闷,然后脾气不好,您说这发脾气和脾有什么关系啊?这么看还真有点关系。&&&&&&&&  我给人诊脉,发现现在的人,舌苔白腻厚的多,这是湿气重的舌象,而脉象是弦脉的多,这是肝气不舒的脉象。这么看来,现代人该怎么养生,其实就很清楚了。&&&&&&&&  自从黄元御给这位钱叔玉老乡治好病以后,钱老乡非常的高兴,而额外的收获是:他对这个世界上的圆圈开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种田之余,坐在田间地头会出神地想一会儿,这个圆圈很有点意思嘛。&&&&&&&&  安之春:&&&&&&&&  读黄元御被庸医误治一段,令人扼腕叹息。正如罗博士所说,如果采用挑刺疗法,黄元御的眼病也可能就好了。给大家讲个我的亲身经历吧,要不是我自己的经历,真的,再大的专家说了我恐怕也不信。&&&&&&&&  高三那年上了点火,一只眼睛上眼皮长了我们俗话说的“挑针”,肿得跟桃儿似的,上医院,大夫让化验血,看有没有炎症,然后消炎,结果根本没用。我就跟老师请假回家,去找邻村的一个赤脚医生,他看了看说:“没事,上了点火,放放血就好了。”当时给我吓的,按我爸说的我脸都吓白了。他就拿了个针头,在我耳朵上扎了两下,又在后背扎了两下,分别挤了点血出来,说没事了。原来以为是要拿刀放血呢。这样“放完血”我就回学校了,睡了一觉,第二天早晨起来就消肿了,过了两三天就好了。一分钱没用花。&&&&&&&&  杏虎问:&&&&&&&&  麦粒肿的那个例子,确实挺有意思。希望安之春朋友能详细说说当时的情况,比方放血以后,脓肿是破溃了呢,还是红肿痛逐渐消退,自己萎缩掉了呢?&&&&&&&&  安之春答:&&&&&&&&  我得努力回忆一下九年前的情况。&&&&&&&&  左眼还是右眼,我记不清了,肿得相当大,也非常红。放血的时候扎的是右耳,扎了几下不清楚了,好像不超过三下,具体位置也不知道。当时已经吓傻了,隐约记得耳郭被扎了,耳垂有没有扎记不清。后背的具体位置也记不清了,好像也不是肩胛骨。扎完了以后的情况记得清楚。脓肿没有破溃,红肿第二天就消了很多,非常明显,过了两三天就完全好了。比起打消炎点滴又抹烦人的眼药膏,真不知道好多少倍。&&&&&&&&  杏虎:&&&&&&&&  不在肩胛骨附近,那么就在肝俞穴(肝主目)附近,一侧一个,刚好两个点,术者一般临症选点。耳针时应该是扎,操作后背时应该是挑。这种手法需要足够的经验与火候,还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  罗大伦:&&&&&&&&  中医里这部分内容极其丰富,我在没学医时(中学)曾经亲眼见过满脸粉刺的同学,怎么也治不好,结果找了一个医生,大腿内侧用针挑破,结果脸上就好了,中学时就觉得这是奇迹。&&&&&&&&  这部分知识以后我也要多学习,我个人有重方药、轻针术的趋势,很不好,以后多向各位讨教。&&&&&&&&  tjyingfu:&&&&&&&&  呵呵,首先感谢LZ好文!&&&&&&&&  大家对这个放血和挑刺疗法讨论得够热烈的,但都把放血和挑刺疗法放在只有民间草医才用的位置。我于此有一些粗浅的体会,与大家交流。&&&&&&&&  请大家打开《针灸大成o卷九o名医治法o眼目》:“偷针眼,视其背上有细红点如疮,以针刺破即瘥,实解太阳之郁热也。”&&&&&&&&  我得过沙眼,第一次氧氟沙星眼药水滴好了;第二年复发,氧氟沙星眼药水等都没效了,折磨了5个月。当时翻看了《民间刺血疗法》。请同学帮我在攒竹(足太阳经)、太阳(经外奇穴)放血,再针太冲、三里。在放血的同时,眼睛的涩、痒、痛等等感觉好像就随着毒血排出体外了,眼睛马上就舒服了。这就是《内经》所谓血污拔刺的效果。过了好些年了,到现在我的眼睛一直正常运行着。&&&&&&&&  如果“实解太阳之郁”这句话能举一反三,那您对痘痘的疗效也会提高几分。&&&&&&&&  另外,这种方法在《大成》的名医治法里有记载。&&&&&&&&  弈趣斋主人:&&&&&&&&  支持一下楼主,我听过这样一个故事,说一位中医用耳尖放血的疗法使一位高烧不退病人的体温在5分钟内降到正常,在场的家人无不称奇。&&&&&&&&  为什么这一针下去就能立竿见影呢?有人说这是因为此刻在耳尖放血,犹如打开了一扇天窗,立即换进新鲜空气,从而将体内湿热毒气释放了出去。可见,这不起眼的耳朵与身体内脏的关系可不一般。&&&&&&&&  两只耳朵犹如一所展览馆,把人的一切,心肝五脏、性命、历史一一展示在外面,一眼望去,尽收眼底。&&&&&&&&  耳穴在耳郭上的分布似一个倒置的胎儿,头部朝下,臀部朝上。身体各部位在耳朵上皆有相应的位置。因此,在耳朵上可以观察到身体任何部位的病理变化也就不足为奇了。如:冠心病人可以看到耳垂斜皱纹;肝癌病人可以观察到在耳郭肝区周围的环形凹陷、梅花样改变;精神分裂症病人的耳甲压痕;就是掉一颗牙,在耳朵上都暴露无遗。&&&&&&&&  耳郭是一个独特的能反映整体全息的微观世界。人体的十二经都直接或间接上达于耳,故《灵枢o口问》篇云:“耳者,宗脉之所聚也。”在《素问o金匮真言论篇》中有:“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藏精于心。\&因此从耳的颜色、位置高低、厚薄、扁圆、硬软可知其人先天的体质,从形态和长相可知后世的病理。&&&&&&&&  怎么通过观察耳朵的颜色、形态、厚薄来判断内脏的虚实呢?《灵枢o本脏》篇中指出:“(耳)黑色小者则肾小,粗者则肾大,耳高者肾高,耳后陷者肾下,耳坚者肾坚,耳薄者肾脆。肾小既安难伤。坚则肾不受病。肾大,大则虚,虚则肾虚,耳聋或鸣。”&&&&&&&&  罗大伦:&&&&&&&&  我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上学时,郝万山老师讲过一件事,说去德国,老外找了个高血压患者,让郝老师当场表演中医医术,想看看郝老师的本事,郝老师就在患者的耳部高血压的反应点刺了一下血,结果血压立刻降了。老外医生不相信,找了好多设备检测,结果都是降了,最后态度很好,表示一定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维肝有癌:&&&&&&&&  我本人是个西医,在临床上的确发现有不少中医验方有一定的疗效,但是我却坚决地要求打倒中医。要打倒的不是中医的方剂,而是中医的神秘主义观念。&&&&&&&&  鄙人不如郝万山前辈那么有本事,可鄙人保证拿针在那德国老外的臀部刺一下,能叫老外的血压升高。那么鄙人是不是能说人的两片屁股上包含了全身的信息呢?鄙人曾经给老外“表演”过“点穴”,一“点”就把一头奶牛给“点”倒了,老外看得目瞪口呆。其实,这种“点”牛的手法是在江西星子县的乡下学来的,简单的东西包装一下就变得神秘了。&&&&&&&&  网民abc:&&&&&&&&  我退休快10年了,退休后才开始学点中医养生保健。年轻人不要乱说,到老了你才知道中医是多么重要了,很多老年病西医是治不了的。&&&&&&&&  解三酲:&&&&&&&&  罗老大,从5月份开始,我就一直追着这个帖子,基本每一期都认真阅读了,感觉很有意思。上个月看到你开讲的黄元御大师的脾胃升降理论,深为折服,于是特地从网上下载了《黄元御医学全书》,这半个多月一直在研究《四圣心源》,感慨颇多,很有种豁然之感。&&&&&&&&  本人从小体质较差,五六岁时即罹患哮喘之疾,幼年开始辗转求医,受尽折磨,父母家人也极为痛苦,中医西医,内服外灸,不管正规医院还是小道偏方,遍试无效,后经一本地老中医调理,稍有好转,及至成年后,慢慢有所减轻。哮喘之苦,未曾经历之人难以想象,发作时如绳勒脖颈,须臾嘴唇便呈紫黑,喘息之间极为痛苦。&&&&&&&&  所谓久病成医,我也一直在思考哮喘的根源,大学是理科,也学过人体生理学,但总觉得从西医的角度看哮喘的根源不是非常清楚,中医平常也关注过,但限于资质,也是茫然无绪。
&淘股宝一周订阅:
预期盈利:5.0%
预期盈利:30.0%
预期盈利:5.1%
预期盈利:8.0%
http://bbs.xmfish.com/read.php?tid=2825415&fpage=1&&&&&&&&&&&&&&&&&&&&&《四圣心源》专门有齁喘一章,自觉其理论颇有道理,因此就按方抓药,即苏叶、杏仁、橘皮、半夏、茯苓、干姜、生姜各三钱,甘草、砂仁各二钱,由于条件所限,就把药放在暖壶里,拿开水冲泡塞住,大概三四个小时之后开始服用,这样一共吃了三帖,里面貌似没什么常规止喘的药,连炙麻黄都没有。原本那几日夜间憋闷,有较轻微的哮喘,吃完药后居然好多了,真神奇。&&&&&&&&  我今年26岁,男,大学时候在海边,气候比较温和,可能有利于身体,哮喘一直没有怎么发作。去年底开始在山区工作,气候潮湿阴冷,感觉颇不适应。这边多以烈酒御寒祛湿,觥筹交错,不胜其苦。我从小皮肤就不好,时有什么湿疹、皮炎之类的,奇怪的是往往皮肤不好的时候哮喘就会减轻,皮肤涂了药膏好些之时哮喘又会发作,至今未愈。现在偶尔会有憋闷之感,一般夜间加重。今年夏天开始到原来那个有些效果的老中医处就诊,吃了3个多月的中药,感觉没啥效果,后来他很怀疑我得了银屑病,吓得我不轻。他跟我解释,哮喘当用温药,银屑病当用凉药,无法统一,只能尽力为之,我当时感觉颇为无奈,后来也懒得去看了,因为实在没什么效果。目前的情况是夜间胸部偶有憋闷哮喘,皮肤干燥,浑身发痒,皮屑较多,颈项处有多处蚕豆大疮,红色微凸,粗糙,左多右少,搔之有皮屑。畏寒肢冷,下肢尤甚,脚心多汗,体倦乏力。睡眠与大便正常。数月前偶发早搏,后被该老中医调理痊愈,但偶尔觉得心口闷。舌胖,胎微黄,舌尖可见针头大红点。医生把脉后一般都写濡弦,不知何意。&&&&&&&&  根据《四圣心源》与麻瑞亭先生治哮喘与荨麻疹的药方,俺给自己撰了个方子,请罗先生、杏虎先生、王思柳先生、肝癌先生等诸位方家批判一下:&&&&&&&&  黄元御先师:&&&&&&&&  齁喘:苏叶、杏仁、橘皮、半夏、茯苓、干姜、生姜各三钱,甘草、砂仁各二钱。&&&&&&&&  (另赵彦威,茯苓、甘草、半夏、干姜、细辛、橘皮、桂枝、砂仁。)&&&&&&&&  癞风:紫苏丹皮地黄汤&苏叶三钱、生姜三钱、甘草二钱、丹皮三钱、芍药三钱、地黄三钱。&&&&&&&&  麻瑞亭先生:&&&&&&&&  荨麻疹:苏叶9克、粉甘草6克、炒杭芍9克、丹皮9克、生地9克、浮萍9克、杏仁9克、大枣4枚、生姜6克;瘙痒甚者加荆芥6克,防风6克。&&&&&&&&  紫癜:桂枝9克、生甘草6克、生杭芍9克、粉丹皮9克、全当归9克、老川芎9克、赤丹参15克、青浮萍12克、煨生姜9克、大枣4枚,气虚加黄芪。&&&&&&&&  心悸咳喘:茯苓12克、泽泻9克、炒杭芍9克、粉丹皮9克、制首乌12克、广橘红9克、杏仁9克、法半夏9克、广郁金9克、苏泽兰30克、柏子仁9克、北沙参12克、砂仁6克。&&&&&&&&  自撰方子:&&&&&&&&  生甘草9克、茯苓9克、法半夏9克、苦杏仁9克、橘红9克、北沙参15克、干姜9克、何首乌12克、桂枝3克、苏叶9克、青浮萍9克、生白芍9克、丹皮9克、生地9克、生姜9克、砂仁6克、生荆芥6克、防风6克。&&&&&&&&  顿首。&&&&&&&&  罗大伦:&&&&&&&&  我见过许多人自己服用黄元御的方子然后把自己的病治好的,也是一奇。朋友,你自己的这个方子味数太多,一个方剂,如果药味太多了,药性会互相牵制,黄元御的方子原本的思路就是调理升降的,味数都不多,如果有了羁绊,就不对了。中医认为肺主皮毛,所以很多皮肤病的病因都要从肺经来找,你的身体,邪气进入肺经了,就病喘,邪气出来了,就病皮肤,但肺经的压力减轻,哮喘就轻了,我觉得你还是以调肺为主,黄元御的原方就可以,最多加上一味浮萍,就可以了,浮萍可以把邪气向外托,肺经调好了,皮肤的问题也就好解决了。另外,药要先泡一会儿,然后开锅几分钟就可以了,你的方法是对的,用开水泡,但是最好开锅二三分钟,效果更好。&&&&&&&&&&&&&&&  自从黄元御悟出这个人体气机的运行规律后,临床的疗效那是越来越好,于是就有很多人找上门来,这可就成全我们了,我们可以借机会多观摩一下黄老师都是怎么应用这个圆圈的。&&&&&&&&  各位,甭管您是不是学医的,这个气机升降的道理明白以后,有些情况自己就能解释了,否则一定有人特奇怪,为什么我的腿就特别的冷,可脸上却总起红色的包啊?这上下像是冰火一样悬殊,为什么啊?&&&&&&&&  让我们再来看个例子吧,这位姓赵,叫赵彦威,他患的病叫“齁(读hōu)喘”,就是类似于我们现在说的哮喘。有的人可能见到过这种病,一犯病张口抬肩,上不来气,喉咙里发出非常刺耳的声音,著名歌星邓丽君就是这个病发作,来不及拿药去世的。我们这位赵同志的病发作还挺有特点,就是在秋天和冬天的时候特别容易犯,一犯起病来,先是开始打喷嚏,然后流出鼻涕,再接着就感觉喉咙发堵了,然后就开始喘。&&&&&&&&  这可太难受了,这喉咙堵的滋味估计各位没感受过,呼吸这在平常人是最正常的事情,在他们那里却简直是可望不可及的啊。&&&&&&&&  这可怎么办啊,大家都愁坏了,这事儿要搁现在,还有好多方法,西药有很多喷雾的制剂,可以缓解喉部痉挛的,也有好多的激素类的药物,可以救急,但是容易产生依赖,这辈子总不能靠着激素活着啊?&&&&&&&&  那会儿可什么西药都没有,赵同志简直觉得生活要绝望了,这个时候,有人说昌邑的黄元御学问好,因为身体残疾,发誓攻读医学,现在那是颇有心得,不如我们把他请来吧。&&&&&&&&  于是,黄元御就来到了赵同志的家里。此时的黄元御,已经彻底地摆脱了伤残所带来的悲伤,他已经从救治别人的过程中,重新找到了自信。&&&&&&&&  让我们来看看黄元御的诊病过程吧!&&&&&&&&  黄元御问患者:“你除了齁喘,还有什么症状呢?”&&&&&&&&  赵同志说:“我总是觉得腹胀(这个很关键,我下面给各位解释),有时候还呕吐(这就更说明问题了),但是如果矢气后就好转了。”&&&&&&&&  黄元御点点头,其实此刻他的心里就全明白了,但还是问了问:“这病是怎么得上的呢?”&&&&&&&&  赵同志和家里人对望了一下,说:“那是我在二十多岁时的一个秋天,傍晚吃饭,一只该死的黑猫,从房檐上掉下来,掉到我的后背,把我吓了一下,从此就作病了,打那儿以后,不敢吃晚饭。如果夜里被冷风吹到了,或者碰到了阴雨天,或者白天吃多了些,都要犯病,一发作就是两三天,有的时候还要八九天,二十几天才好,现在已经病了十二年了!”&&&&&&&&  黄元御一听,天啊,十二年,这个患者可真是够痛苦的啊,想到这儿,他顿起恻隐之心。&&&&&&&&  于是,黄元御就又不怕麻烦地开始给患者和他的家属讲起了圆圈的故事。&&&&&&&&  这个圆圈的故事太重要了,明白了它,其实好多病我们自己都可以分析了。&&&&&&&&  黄老师讲的这个故事大意如下:这个哮喘啊,是一个肺气上逆的病,就是肺气不降了,正常的我们体内是有一个圆圈的,这个肺处于圆圈的最顶端,那么肺为什么不降了呢?是因为胃气不降了,我们说过,这脾胃是这个圆圈中心的轴,胃气是从右边下降的,如果胃气不降,那么肺气就没有了下降的道路,被堵在那儿了,于是就上逆作病。&&&&&&&&  可这胃为什么不降呢?那是因为脾土被水湿给郁住了,不再上升,也不把胃接受的食物给吸收(中医认为胃主受纳,脾主吸收,中医的脾的部分功能实际是肠道的功能),脾这里不吸收,那胃从嘴那儿接受的东西还不都堵在胃里了?结果就没法儿下降了。&&&&&&&&  您看这赵同志为什么腹胀啊?那就是脾胃都堵在那儿了。为什么呕吐啊?这是胃气不能下降,上逆的缘故啊。&&&&&&&&  您再看他患病的诱因吧,吃饭的时候被吓到了,本来这个圆圈运转的就要出问题了,被这么一吓,“咔嚓”一下,食物就停在胃里了,圆圈的转动就受到了阻碍,结果就病了,黄元御的说法是“平日湿旺而胃逆,相火之下蛰不秘,一遇非常之事,动其神志,胆木上拔而惊生,肾水下沦而恐作。己土侮于寒水,故脾气下陷;戊土贼于甲木,故胃气上逆”,他是从神志受惊这方面来论述的圆圈是怎么异常的,这是根本。  那为什么碰到阴雨天会发病呢?因为阴雨天湿气重,使本来就湿气重的脾气更加不升;吃饱饭发病,那是胃气本来就堵在那里了,您再给他增加负担,还不发病?&&&&&&&&  那怎么治疗呢?黄元御说:我把你的湿气给去掉,这样脾土之气就可以上升了,我再疏调肝气,那么脾土升得就更痛快了,这样,我再用点降胃气的药,那这个圆圈不就转动起来了吗?&&&&&&&&  方子是:茯苓、甘草、半夏、干姜、细辛、橘皮、桂枝、砂仁。&&&&&&&&  就是这么个小方子,我们看着都眼熟,其中茯苓是去湿气的,让脾土上升,甘草是坐镇中州,补脾?的,半夏燥湿,药性下行,是让胃气下降的,这三味药我讲过了,是个典型的车轴的构思;干姜是暖脾肾的,因为湿气大,不用热药湿气不能去;细辛这味药我给各位说说,这个药是散风寒的,药性比较猛烈,有一定的毒性,所以有“细辛不过钱”之说,不过那是指入散剂,如果是熬汤药,其实没有问题,但是现在药店绝对是三克以上不给抓药。细辛这味药的特点是可以动用肾中的真气,来把风寒给顶出去,所以对某些顽固的风寒头痛、咳喘等都有效果,但是有个问题,在用了细辛以后,肾气虚的人很可能需要补一下肾,因为动用了肾气了。我曾经开方子治疗顽固咳嗽,用了细辛以后,患者很快就好了,但是在舌头的中后部,舌苔出现了一个硬币大小的缺苔,就是这个地方舌苔没有了,这是肾气虚损的表现,我马上让患者服用了金匮肾气丸,结果几天后,这块舌苔就长上去了。&&&&&&&&  方中的橘皮是梳理肺经之气的,可以止咳降逆;桂枝黄元御的说法是暖肝升陷,使肝气上升的(这是黄元御的独特心得);砂仁这味药是行气调中的,可以醒脾开胃,如果这胃气被食物堵住了,用点儿砂仁,可以使得胃气立刻振奋起来。&&&&&&&&  而且砂仁还暖肾燥湿,引气归肾,这是个一药多用的好东西。&&&&&&&&  就这么个方子,主要的思路就是把脾胃给疏导开,也没什么止咳的药物,顶多说橘皮能有点作用。估计有些同志都会问,这么简单的方子,还没有止咳的药物,能治疗哮喘吗?&&&&&&&&  让我们来看看赵同志服药后怎么样了吧?&&&&&&&&  赵彦威同志,在服用药物十几服以后,这个病就痊愈了,后来一直没有发作过。&&&&&&&&  这又是一个没有按照西医的科研思路,进行双盲对照分组,然后应用统计学原理进行分析的医案。但是我估计黄元御老师一定特不在乎这个,看到患者十几年的病,这么短的时间里就康复了,他只是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自己从一个被庸医残害的残疾人,到可以治病救人,其中种种艰辛,他的心里自己知道啊。&&&&&&&&  那么黄老师的这套理论到底有什么道理呢?难道所有的疾病都这么画个圆圈就可以治愈了?&&&&&&&&  黄元御的这个“中土回环”的理论,其实说白了,就是说明:人体各个脏腑的机能是相互关联的,一个出现了问题,会影响其他所有的脏腑的功能。我们从其中任何一个环节来调整,都可以促使人体向正常的方向运转,而黄元御认为这里面最重要的一环是脾胃。&&&&&&&&  各位可别以为黄元御这么好的一个理论早就广为流传了,您想错了,其实,黄元御的书流传并不广。由于黄元御才高孤傲,他觉得唐宋以后的医家的思路都不大妥当,所以总是讽刺批评那些人(黄老师当时用词比较的生猛,金元四大家等人都被他骂遍了,后果很严重),结果得罪了几乎整个医学界的人,所以身后他的医学思想几乎没有传承下来,他的书里的那些方子,现在几乎大家都非常的陌生,只是在最近几年,黄元御的名字才开始被中医界人士所熟知。&&&&&&&&  黄元御的医学思想,就像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现在还在等待着开发&&&&&&&&  中医里面,几乎所有的内容都是暴露在大家的眼前的,只是你读不读书而已,但黄元御是个例外,他的理论和思想,就跟封藏在古墓里的秘籍一样,这个世界上现在很少有人知道了,他的药方的思路和唐宋以后的医家几乎没有什么联系,主要的框架都是从张仲景的方子里来的,以至于大家看到他的方子都怀疑:这能治病吗?&&&&&&&&  值得欣慰的是,在民间还有个别的地区有黄元御的思想传承,在山东有一些,西安是由于麻瑞亭老中医解放前去的,所以在那里也有传承。&&&&&&&&  相信黄元御的医学思想在不久的将来会被更多的人知道的。&&&&&&&&  为了把黄元御的这个思想给各位解释清楚,我再给各位讲个中风的患者吧。&&&&&&&&  这位患者叫马孝和,老马同志生活比较辛苦,那个年头,吃口饭不容易啊,要拼命打工赚钱,本来就“生计忧劳”,结果由于生活不顺,就情绪不好,又因为生了点儿气,结果就中风了(相当于现在的脑梗塞或者脑出血)。症状是左边的手和脚蜷曲着,左边的肢体冰冷,像没有血液一样,浑身的骨头都痛,左边的身体却没有任何的知觉,晚上烦躁,说胡话,无法睡觉,能吃饭,但是不能喝水,喝水就气逆,身体的皮肤发黑。&&&&&&&&  患者得了这个病以后,精神状态非常的不好,觉得本来生活就很艰苦,现在看病还要花钱,也没有劳保,每次上医院检查的钱都是向亲戚借的,这未来的日子可怎么过啊?&&&&&&&&  当有朋友来看望的时候,老马同志就不禁潸潸落泪,心里禁不住的难过(泣下沾衣)。&&&&&&&&  这么下去哪儿还有个指望呢?&&&&&&&&  这时候,有人说昌邑的黄元御现在看病非常厉害,经常是药到病除,我们不妨请人家来看看吧。&&&&&&&&  于是就请了黄元御。各位,这就又给了我们一次机会,看看黄元御到底是如何治病的,现在如果要找这样的大师,您还真找不着了。&&&&&&&&  黄元御来了以后,诊了脉,然后问老马:“你痰多不多啊?”&&&&&&&&  老马回答:“痰多啊,先生诊脉真厉害。”&&&&&&&&  黄元御又问:“你的大小便情况如何呢?”&&&&&&&&  老马回答:“大便干燥,小便尿的时候发涩,还有疼痛的感觉。”&&&&&&&&  黄元御点点头,说:“这样吧,我把你患这个病的来由给讲一下吧,大家都?听,以后周围的人有遇到这样问题的,可以有个思路。”&&&&&&&&  周围的人一听,连忙称好,于是就听黄元御介绍了起来。&&&&&&&&  黄元御老师的原话太深奥,他写的书基本都是排比对仗的句子,比较华丽,我给简单地说说大意吧。&&&&&&&&  黄老师认为,这个病首先一定是脾胃虚弱,本来脾土应该是干燥的,可是由于劳累等原因,导致功能下降,这样湿气就多了,脾土的上升就出了问题,本来肝气是可以和脾土一起上升的,可现在脾土不升了,把肝气也给憋在了那里。&&&&&&&&  这个肝气一郁在那里,可了不得了,因为其志为怒,其气为风,如果它郁闷,导致的结果就是风气在体内乱窜,时间长了,体内就会津液消亡,最后就会出现筋脉挛缩,导致中风。&&&&&&&&  您再看看患者的症状吧,他为什么这么悲伤呢?各位不要以为他这只是情绪的问题,这是因为肺属金,是负责输布人体的津液的,它在情绪方面的归属就是悲(其志悲),由于肺现在没有津液可输布,因此燥气动,就产生了悲观的情绪。当然我们也要想到人家的生理问题,不仅仅是情绪,是生理影响了情绪。&&&&&&&&  你再看看他为什么左边身体冰冷呢?那是因为肝气从左边生发。《黄帝内经》说: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现在肝气特郁闷,憋在了那里,生发之令不行,结果导致这里成为冰雪之地&&&&&&&&  患者为什么失眠呢?那是因为这个圆圈转不起来,心火不能下降,阳气不敛,结果晚上睡不着觉;他又为什么晚上烦躁说胡话呢?那是因为肝和心是母子的关系(肝属木,心属火,木生火),肝病则心也病,心神乱就烦躁说胡话啊。&&&&&&&&  患者的呕吐也很明显,是胃气不能下降的缘故啊。&&&&&&&&  总之,是这个圆圈的上下旋转出了问题,所以要拨动这个枢机,让它转动才能使身体恢复啊。&&&&&&&&  怎么治疗呢?很遗憾,黄元御只说了要温水燥土、滋木清风之法,没有记载药方。&&&&&&&&  但是我们再看看他写的《四圣心源》里,详细地记载了中风的治疗方法。&&&&&&&&  这个方法我给大家介绍一下,黄元御有个秘诀,就是用熨法,这个熨法就是把药磨成药末,然后用布包住,然后放在热炉子上加热,再放在患者的病侧的肢体关节处来回地熨,让药气透入关节肌肤,这样筋脉就慢慢地舒缓了。一般熨三四次后,药味淡了,就要换新药,以患者身体被熨出汗为好。&&&&&&&&  熨药的方子是:左边的身体瘫痪,用何首乌、茯苓、桂枝、附子;右边的身体瘫痪,用生黄芪、茯苓、生姜(另研后放)、附子,黄元御没有写分量,各位可以每种药用二十克一次。&&&&&&&&  至于服药,黄元御也是根据身体偏废的左右不同开出两个方子,左半身瘫痪不灵的,用桂枝三钱、白芍三钱、甘草二钱、何首乌三钱、茯苓三钱、砂仁一钱;如果是右半身瘫痪不灵,则用生黄芪三钱、人参三钱、甘草二钱、茯苓三钱、半夏三钱、生姜三钱。&&&&&&&&  关于这个中风治疗的秘密我们揭示的还不够,让我们来看看麻瑞亭老中医的经验吧,看看他有些什么传承。&&&&&&&&  麻瑞亭老中医那里把右半身偏废的叫气虚型,因为中医认为右半身属气;左半身叫血虚型,因为左半身属血。&&&&&&&&  麻老在左半身偏废的血虚型中加入了鸡血藤五钱、丹参五钱、路路通四钱,以通血络;在右半身的气血虚型中加入了夏枯草、茺蔚子、决明子各五钱,以疏肝气。&&&&&&&&  麻先生并没有完全搬用黄元御老师的方子,他在两个方子里各加入了杏仁三钱,以降肺气。&&&&&&&&  两人略有不同,但是思路大概相当。&&&&&&&&  让我们说回这位老马吧,老马同志在服用了黄元御开出的方子以后,十多服药,就拄着拐杖起床了,然后大家都来看他,送客说笑之间,不自觉地把拐杖放在一旁,就起来送客了,居然不知道自己已经能走步了(不知病之去也)。&&&&&&&&  反应过来后,不觉地放声大笑(放杖而笑),原来健康的状态是这么好的啊!&&&&&&&&  患者笑了,黄元御的眼泪,却在心里流淌了出来。&&&&&&&&  他回想起了自己在最失意的时候,望着同学们去读书的情景,想起自己悲伤地凝望着远方的情景,那个时候,他简直觉得自己以后就是一个废人了。&&&&&&&&  可是现在,自己已经成为一个能够救人的医生了!&&&&&&&&  我是一个可以救人的医生了!&&&&&&&&  在回家的路上,黄元御欣喜地走着,心中充满了欢乐。&&&&&&&&  有的时候,心中的信念,可以使一个人绝地反击,使一个处于最绝望境地的人,成就最非凡的事业!&&&&&&&&  如果你知道黄元御在日后还会遇到多么大的挫折,你就会更加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追仲景之神思&&&&&&&&&&&&&&&  我们前面说了,黄元御的学问是从张仲景这里起步的,他学习张仲景的思想那可是费了劲了,若干年,一头扎进去,迷住了。&&&&&&&&  要说这张仲景的学问确实迷人(请原谅我用这样的词儿),把我们的黄元御给弄得神魂颠倒的,为什么呢?黄元御自己说的,自个儿以前看诸子百家的书,那都是当成了课外读物看的,眼睛一扫,就知道那些书里面在说什么,用他自个儿的话说那是“过目而冰销,入耳而瓦解”。可就是看这位张仲景的书,感觉那是太难了,感觉那理论深度简直是没有个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罗大伦说肝气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