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手法的“用典 引用 区别”与“引用”有什么区别

修辞手法的“用典”与“引用”有什么区别?_百度知道
修辞手法的“用典”与“引用”有什么区别?
我有更好的答案
用典,也就是用事,是一种修辞手法。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为用典。可以丰富而含蓄地表达有关的内容和思想。写文章时,有意引用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 以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说明自己对新问题、新道理的见解,这种修辞手法叫引用。用典可以用原文,引用可以借用原话,变成自己的语言。
采纳率:47%
来自团队:
用典是只借用典故,引用可以引用名人的话或者诗词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修辞 手法 用典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修辞手法有哪些,表现手法有哪些,两者有什么区别?_百度知道
修辞手法有哪些,表现手法有哪些,两者有什么区别?
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二十、论证方式、借代、反语 借代:不直说事物的名称、小说)、哗:顺叙、倒叙? 动词、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还有竹鞭;竹鞭砍了;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摹状貌、其他: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还有竹根。 摹状:是指对事物的形状,而是用与本事物有密切关系的事物来代替本事物。 反复,大都,非常只有等):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绿油油的水草。 双关: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语义和语音的条件:是指:就是一个字重复使用,例如, 格式:论点、论据,有意使语意具有双重意义、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的一种修辞方法。 夸张:运用丰富的想像,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有目的的扩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以增强表达效果的一种修辞方法、抒情、说明、反语 二十三、破折号用法:提示。 二十二、引号的作用:引用、结果 五、记叙顺序。2,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归纳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举例(或事实)论证: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触觉 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作者的观点怎样。 四、记叙文六要素、说明顺序:时间顺序:他们轻轻的划着船,般两边的水哗; 答题格式:为了揭示下文,强调某种观点而有意提问 反问 :以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内容,肯定的形式表示的意思是否定的、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十三、说明方法、前后呼应、欲扬先抑:主要针对句子的结构而言,这种修辞方法就是双关。双关有四种:1.谐音双关: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十九、论证方法、反衬) 三、互文、对比;否定、讽刺、递进、话题转换.语意双关。3.音、形双关。4.音、形、义双关。 讳饰:遇到忌讳的事物不便直说,而用旁的话来代替它、装饰它的一种修辞方法、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七、议论文三要素。 设问、引用、设问:时间、地点;(2)结合句子语境、小说情节四部分: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诠释,与事实不符:记叙、描写,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强调,加强语气等; 4、小说)、列数字, 格式、联想、想象、排比、对偶; 3、文末,有相似点才能构成比喻,另外比喻就要有本体喻体和喻词、递进式,还有竹枝,竹枝断了;多么美丽的名称&是褒词但表贬意。 顶针:是指把前一句结尾的词语作为后一句起头的词语的修辞方法、外貌 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例如:竹叶烧了、打比方;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是找出两个事物之间的相似点:语言、动作、修辞手法:比喻、细节描写 十二、文首:开篇点题、文中:承上启下、引用 十四。 反语、注释、总结: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感情:(1)它本身的作用,再疏通句子、声音、色彩如实的摹写的一种修辞方法、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总领下文; 2、分类别,言在此而意在彼、衬托(正衬、论证 十八。如&多么美丽的名称-进取性&quot、哗、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论据、论证) 二十一、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 迭字,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拟人、夸张、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议论 二、表现手法、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拟人:生动形象、烘托、设置悬念,构成对偶的上下句之间必须字数相同,意思相对或相反,两句才能构成对偶:开端、发展、描写人物的方法、叙述方式:概括叙述:举例子、论据分类为:强调了+对象+特性 3,它的特点是什么、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插叙 六、描写角度;总领下文;总结上文、一气呵成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 对偶;,这里的&quot、听觉、味觉、插说。 二十四、下定义。如:象征、对比、高潮、结局 十五、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 1、比喻: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强调;特定称谓、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有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或句子的一种修辞方法。 拟人:借助丰富的想像,把事物摹拟成人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作比较: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七。 排比、反面(又叫间接) 十一:语文知识点梳理(应试精华版) 一、表达方式、神态、心理:就是用褒词表达贬意?为什么。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希望这些能给予你帮助、反问、反复: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否定的形式表示的意思是肯定的 比喻; 答题格式
表现手法是从篇章的的角度而言。修辞手法是关于语言的艺术,情景交融); 通感 互文 表现手法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有三个层面的内容: 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白描工笔等、 抒情四种表达方式、以景结情、总分得当。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反问、借代、修辞方法:比喻:赋、象征联想等、曲笔入题、卒章显志、反复等、抒情。 表达方式: 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我们要了解一些常见的艺术手法、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这其中描写、拟人、设问、描述、议论修辞手法比喻(明喻、暗喻。 表现手法、议论、描写、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修辞手法是从句子的角度来说的。 ⑶、篇章结构、对偶、夸张、兴; ⑵、表达方式及表现手法:记叙、虚实结合、点面结合、声色结合、粗笔勾勒:首句标目、开门见山、衬托、用典、明暗结合、正侧结合、化用、互文。描写:动静结合、比、借喻、博喻) 比拟(拟人、拟物) 反复 对偶 排比 夸张 设问 反问 双关 反语 借代 引用 顶真&针&gt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修辞手法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修辞手法的“用典”与“引用”有什么区别?- _最新参考文摘
没有你要的?请搜索……
你现在正在浏览:
修辞手法的“用典”与“引用”有什么区别?
修辞手法的“用典”与“引用”有什么区别?
写文章时,有意引用成语用典。用典可以用原文、典故等,也就是用事、诗句、格言,是一种修辞手法,这种修辞手法叫引用, 以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说明自己对新问题、新道理的见解。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为用典。可以丰富而含蓄地表达有关的内容和思想
用典是只借用典故,引用可以引用名人的话或者诗词
用典算不算修辞手法?:
用典算不算修辞手法?是说引用典故若雪991026 发布于 01:39 ...当然...
引用修辞有什么好处:
现在可知的语文修辞手法有:六十三大类,七十八小类。 具体有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又名...
因思杜陵梦的修辞手法是借代还是用典?急用: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柘花明驿墙...
下列各项中,属于对联常用的修辞手法有( )A用典 B双关 C回文 D谐音 是多项选择题 谢谢急用:
ABCD A:如郑板桥为苏州网师园濯缨水阁写的一联:曾三颜四 禹寸陶分 有用典 B:因荷(何)而得藕...
对联常用修辞手法是什么。 A.用典 B.双关 C.回文 D.谐音 给个准确答案。要原因。谢。:
对联常用修辞手法是什么? 答案是:A.用典 原因用排除法:回文、谐音明显不是;回文在诗歌中有,对联不...
同事使用 比喻 排比 用典 的修辞手法造句,并在此基础上再仿写两句:
总有人在平静中呐喊,因为那是无言的抵抗,不愿沉沦于庄生晓梦的虚幻,那呐喊声就像一支穿云箭,刺破了众生...
用典,化用,叠词都是修辞手法吗:
都是 一些常用的修辞格有: 比喻、讽喻、起兴、借代、拟人、对偶、夸张、排比、反问、设问、衬托、反复、...引用和用典的区别 完美作业网 www.wanmeila.com
修辞手法的“用典”与“引用”有什么区别? 用典,也就是用事,是一种修辞手法。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为用典。可以丰富而含蓄地表达有关的内容和思想。写文章时,有意引用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 以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说明自己对新问题、新道理的见解,这种修辞手法叫引用。用典可以用原文,引用可以借用原话,变成自己的语言。
语文古文上的“引用”和“用典”的手法是怎样区分的 引用包括用典.解释如下1)引用是指写文章时,有意引用现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 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说明自己对新问题、新道理的见解,这种修辞手法叫引用.用典亦称用事,凡诗文中引用过去之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或语言文字,以为比喻,而增加词句之含蓄与典雅者,即称“用典”.(从定义上明显看到引用典故,所以引用和用典是所属关系.若是区分,就是看这个被引用的内容在文章中的作用,比如你要发表自己思想的感慨我真是“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问),这就是引用,这是借别人的文章表现自己的情感;而用典就是我现在的感情和宋之问回乡的时候一样,紧张激动之余还有一些恐慌,怕家乡有所变故,这是用典,用典往往要说明一个道理,有一个隐身的含义.所以,简单地说引用笔用典要表层一点点)2)引用的作用是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富启发性,而且语言精炼,含蓄典雅.用典的作用是使立论有根据、委婉表意、减少语辞之繁累、充实内容、美化词句.(从各自作用上,可以发现它们的作用相似)3)引用分:直接引用,间接引用;明引,暗引;正引,反引,借引用典分:明典、暗典、翻典(表现技巧,引用常常有一种复古感,就是像你在电视前看古装剧,而用典就想穿越了一样.“长乐瓦飞随水逝,景阳钟堕失天明”这是李商隐些汉宫的诗句,仿佛突然回到汉宫一样,有穿越之感.)
语文古文上的“引用”和“用典”的手法是怎样区分的,各自的艺术表现技巧和作用是什么? 表达技巧"表达技巧"从广义上看,可以包括下面内容:1.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对比、对偶、借代、夸张、双关、反问、设问、反复、反语、引用等。2.用典:用典是指诗歌当中对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和前人妙语警句的引用,前者称"事典",后者称"语典"。用典的作用实际上与比喻相近,比喻是用眼前的事物作比方表达特征,用典是用古代的事物作比方表达意思,是借古喻今。我们需要弄清楚诗人要表达什么内容,再弄清典故的内容是什么,就比较容易看出诗人的意思了。
用典和引用有什麽不同? 用典是有几个字就说明所要表达的意思,几个字就点明了一个故事。用字、表达都很灵活。引用是把原话抄过来,然后说自己的意思。比较麻烦。不过有时候引用原话更权威和准确。
诗词中用典的作用以典入诗 别有意趣——古诗词的巧妙用典(宋玲)以典入诗,是历代诗人常用的表现手法.凡诗文中引用过去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或有来历有出处的词语、佳句,来表达诗人的某种愿望或情感,而增加词句之形象、含蓄与典雅,或意境的内涵与深度,即称“用典.”用典也是诗歌的一种修辞手法,可避免一览无余的直白,还可给读者在诗行间留下联想和思索的余地.的确,用典用得巧妙、恰当,可以使诗词意蕴丰富、简洁含蓄、庄重典雅,使表达更加生动形象,诗句更凝练,言近而旨远,含蓄而婉转,从而提高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达到古诗人常说的:力透纸背,掷地有声!下面,我主要讲四点,一是诗词用典的主要作用;二是用典的主要形式;三是用典的手法;四是用典要注意的三个问题.首先具体说一下诗词用典的主要作用:一、品评历史,借古论今.如:泊秦准
(杜牧)烟笼塞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诗中的《后庭花》歌曲名,是引用的一个典故,南朝陈后主所作的《玉树后庭花》,被后人称为为“亡国之音”.诗人所处的晚唐时期正值国运衰微之际,而这些统治者不以国事为重,反而聚集于酒楼之中欣赏靡靡之音,怎能不使诗人产生历史可能重演的隐忧?所以,诗人这里是借陈后主因荒淫享乐终致亡国的历史讽刺晚唐那些醉生梦死的统治者不从中汲取教训.二、抒情言志,表明心迹.如:如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中引用了一个典故.据《汉书·冯唐传》记载: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报功时多报了六个首级而获罪削职.后来,文帝采纳冯唐的劝谏,派冯唐持符节到云中去赦免魏尚.这里诗人身在密州,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以魏尚自喻,希望有一天,朝廷也能派遣象冯唐这样的人前来,抒发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首词用了四个典故,典中套典,我们就说一下最后用的廉颇的典故.廉颇为赵名将,赵王听信谗言不信任他.后秦攻赵,赵王想用廉颇,派人去了解他的情况.廉颇一心为国,当着使者的面吃下一斗米饭、十斤肉,披挂上马,以表示可以上阵,而使者受人贿赂,却谎报廉“一饭三遗屎”,赵王以为廉老,终于不用.词中概括为“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借以表达自己想报效国家却无人过问甚至还被小人中伤的悲愤之情.由此我们也看出,诗人往往对统治者的批评,因为不能正面直说,用典就是最好的办法.三、引发联想,创新意境.如:破阵子(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诗中“八百里”“的卢”涉及两个典故:一是据《世说新语》记载,晋王恺以牛“八百里驳”与王济作赌注,王济获胜后杀牛作炙,后人即以八百里指牛.二是相传刘备曾乘的卢马从襄阳城西的檀溪水中一跃三丈,脱离险境.运用这两个典故,创造一个雄奇的意境,不由让读者仿佛看到战争爆发前犒劳出征将士的壮观场面和战场上铁骑飞驰敌阵的激烈场景,极具穿透力.四、简洁精练,内涵丰富.
如: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这里运用了向秀闻笛、王质遇仙两个典故表达贬官二十多年后回归时的感受.以“闻笛赋”隐含对当时统治者迫害旧友的不满,抒发了对死去旧友深深的怀念之情;以“烂柯人”暗示自己遭贬谪时间太久,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时光景了.短短的十四个字,就表达出了如此复杂的情感,这岂不是用典的魅力?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用典还使诗歌对仗工整,音韵和谐,结构严谨.在增加诗歌内涵的同时,还增加其外形之工整.其次我们来说诗词用典的主要形式.用典从形式来看,常用和常见的主要有引用历史故事和化用前人诗句两种.引用历史故事,也叫“用事”.即把典故浓缩化为诗句,借以抒怀言志或影射时事.如李清照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女词人.后世对她的词评价颇高,称其“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词坛丛话》).相对而言,李清照的诗流传下来的极少,但这一首却一扫其词的婉约缠绵,风格悲壮飘逸,最为人所赞叹!诗的一、二句语气激昂慷慨,铿锵有力,已成千古名句.三、四句随即用典:秦末,项羽与刘邦争天下.刘邦的主将韩信于垓下设十面埋伏,项羽杀出重围,败退至乌江.乌江亭长劝他回江东去重振旗鼓,东山再起,像当年率八百儿郎那样破釜沉舟,还可背水一战!但他羞愧难当,自言“无颜见江东父老”,终不肯渡,遂拨剑自刎而死,死得英勇,毫无腆颜偷生,博得女词人的深深敬意和扼腕!这就是把历史故事浓缩化为诗句,用高度概括的形式颂扬了项羽不苟活的崇高气节,从侧面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忍辱偷生的行径进行了有力的讽刺,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怀.再如孟浩然《过故人庄》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句中,“鸡黍”即为用典.语出《论语o微子》“子路从而后章”,说子路随孔子出行楚国而落了后,遇见一位荷蓧(diào)丈人,子路非常恭敬地向老人询问,老人就留子路住宿,且“杀鸡为黍而食之”.后来就用“鸡黍”专指招待客人的饭菜.孟浩然借这个典故写出了主人的款款深情和客人感激欣喜之情,十分自然贴切.另一种用典形式是化用前人诗句,也叫用句.也分两种,一是直接引用前人现成诗句,毛主席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诗最后两句:“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天若有情天亦老”出自李贺的《金铜仙人辞汉歌》.原诗:“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宋代的孙洙亦在《何满子·秋怨》里用过:“天若有情天亦老,摇摇幽恨难禁.”欧阳修《减字花木兰》中“伤怀离抱.天若有情天亦老.此意如何.细似轻丝渺似波.”用句的另一种是在原句基础上改动一字或数字,或是只借用其中的某些词语.李白著名的《行路难》其一中之名句:“拔剑四顾心茫然!”实是化自鲍照《拟行路难》十八首其六中的“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这便是有名的模仿诗句之水平过于原典之典型一例.此外,太白更为著名的《将进酒》中的“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仍化自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六中“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以上两例则可明显看出诗仙水平之高、心思之敏、手段之巧!且说苏子最著名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用典之处便颇多.首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乃用太白诗《把酒问月》中“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之意; “千里共婵娟”句,谢庄《月赋》:“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此处还是用其意,且感情已然变化,不含原赋愁苦颓丧之意味.用典既要师其意,又要能于故中求新,更须能令如己出,而不露痕迹,方为佳境.上述两例正是达到了这样的境界.上堂课我们了解了古诗词用典的主要作用和形式.今天我们把用典的形式和内容结合起来看,用典的手法还可以分为若干类,这里只谈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四类,即明用、暗用、化用、正用、反用四种手法.用典是用词问题.在组词成句来表达思想感情的时候,有时不是直接使用词,而是使用古书中记载过的古人的事迹或语言,使读者由于这些材料的启示发生联想,因而体会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这就是用典.在古书中使用典故是经常有的,在现代散文中一般中不再使用这种办法.但是诗词是一种特殊的文体.在现代诗人写的旧体诗词中,有时还出现这种表达的方式,因为在诗词中适当地用典,有时还很有必要.在诗词这种特殊文体中用典的好处.1、诗词的语言是最精炼的,要用最少的字表达最丰富的思想感情.使用一般的词,说少了可能不达意;说多了,可能罗唆.况且诗词的字数有限,不容多说.如果用典,可以利用大家熟知的材料,使读者联想,就可以节省语言做到精炼.2、诗词“不能如散文那样直说,”要含蓄,要“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好的用典能做到这样.3、诗词的语言要说得具体,要用形象,少用抽象概念.典故多数是古人的事迹,往往是具体的人或事物,可以避免抽象概念.下边通过一些具体的诗词,进一步谈谈用典的好处.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毛主席《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第二句是说:切不可满足于已有的成绩,在胜利的面前止步不前,同敌人讲“义气”,把行将灭亡的敌人放走,使他得到喘息的机会,有朝一日卷土重来,使革命遭到失败.如果不用典故,把这样复杂的内容装在七个字里,是非常困难的.何况还要押韵,还要对仗,还要讲平仄,还要形象具体不抽象,更增加了难度.但是毛主席用了楚霸王的故事,使读者立刻想起了楚汉争霸的时候,当年项羽在鸿门宴上,只顾“仁义”的虚名而轻易放走刘邦,后来刘邦又养精蓄锐,卷土重来,使项羽身败名裂,遗恨千古.再同当前的形势对比,对毛主席的观点就不能不心悦诚服,五体投地.这样只用了七个字,不但内容上说服力强,并且语言自然,平仄、对仗、押韵都处理得恰到好处.这就是用典的功效.在古人的诗词中善于用典例子非常多,如上次讲到的胡世将《酹江月》首句“神州沉陆,问谁是、一范一韩人物.” 眼看中原沦于敌手,哪里有范仲淹、韩琦式的人物,当年范仲淹、韩琦曾主持陕西边防,西夏不敢骚扰.当时《边上谣》曰“军中有一韩,西贼闻之心胆寒;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再看“三秦往事,只数汉家三杰”的典故,告诉人们历史上收复陕西一带有汉初三杰:张良、萧何、韩信.“试看百二山河,奈君门万里,六师不发.” “百二山河”也是在用典,语出《史记·高祖本纪》,关中形容关中形势险要,二人扼守,可敌百人.还用了“拜将台”“怀贤阁”的典故,以“台欹”、“阁杳”这些历史实物的破坏,表达了对当时朝廷轻视和糟蹋人材愤怒.陆游的《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觅封侯”用班超投笔从戎、立功异域“以取封侯”的典故,写自己报效祖国,收拾旧河山的壮志.以上谈了一些在诗词中使用典故的积极意义.但必须指出典故不能滥用,要用得适当.一般说有以下两种滥用的情况1、可以用作者自己的话而一定要用典故,以致这些典故不起积极作用,反而使诗意晦涩.读者只看到这些典故在对仗和色彩上的工整和美观,而不能通过这些典故很好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古代一些诗人因为古书读得多,材料记得熟,下笔时信手拈来,毫不费力,因此容易产生滥用典故的毛病,一些名家也往往难免.例如李商隐的诗,毛主席和鲁迅先生都很喜欢.鲁迅先生说“玉豁生清词丽句,何敢比肩.但也同时指出他“用典太多,则为我所不满.”例如大家所熟知的《锦瑟》一首: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中间两联全用典故,这些典故本身并不难理解,但是通过这些典故所表达的事实和思想感情是什么,古今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说是恋爱诗,有人说是咏物,有人说是悼亡等等.有的人对这首诗赞赏,也有的人把这首诗说得一无是处.例如黄子云说“‘庄生晓梦’二语,更又不知何所指.原其意亦不自解,……欲以欺后世之人.”这些攻击的话不免过火,但是《锦瑟》这首诗用典太多,以致使读者不得要领,这是导致意见分歧的主要原因.这也是李商隐诗的一大缺点.现在人写诗绝不应该学习这样用典.2、用典生僻,使读者不懂或误解.古代有些诗人,对历史典故的知识面广.在他写诗词的时候有时只考虑格律的需要和文字的华美,却忽略了读者的接受能力.例如苏轼的诗词用典较多,其中有的是比较生僻的,如:冻合玉楼寒起粟,光摇银海眩生花.其中“玉楼”和“银海”对仗工整,字面美观.但这两个词是什么意思?如果没有注解,不翻词书,即使知识面较广,对古典文学有一定修养的人,也不一定能理解.原来“玉楼”是肩项骨,“银海”是眼睛,出于道家的书和医书,一般人是不会翻阅这些书的.这样的用典未免和读者为难.现在不应该这样做.再如辛弃疾的词,以忧国、热情、豪迈、新颖见称,但好用典是他的缺点.尤其有时用僻典,对理解他的词不利.例如;“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为了和“五十弦”对仗,用了“八百里”.“八百里分麾下炙”很能使人误解为在八百里的行军中把烤肉分给麾下.原来“八百里”是“八百里驳”的简称,是一种贵重的牛,见《世说新语·汰侈》.这句是说把贵重的牛杀了,把它的肉烤了分给麾下.这一个典故在一般词书象《辞源)》《辞海》等是查不到的.这样的用典更不该学习.现代的许多读者,不明了寻常的典故,这是因为现代人对古文的学习得太少,对一些应该熟悉的典故都不知道了.这倒不是写诗填词者炫耀博学,故意使用僻典借以吓人.现代人写古诗,不是典故用得多,用得烂,而是根本没有典故,有不知道典故为何物,这是我们现代人的一大悲哀.矫枉过正,我想,我们写诗填词,不妨多用些典故,恢复对古文学习的重视,这有利于我们传承传统文化.浅谈诗词中的用典技术————《念奴娇
赤壁怀古》和《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用典分析内容摘要:同是豪放派的代表词人苏轼和辛弃疾,他们的诗词有同也有异,但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对用典的概念模糊不清,所以就《念奴娇
赤壁怀古》和《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用典进行分析.关键词:用典
辛弃疾宋词风格的两大派别:婉约和豪放.婉约的婉转缠绵、含蓄蕴藉,如本单元的柳永的《雨霖铃》中的“杨柳岸晓风残月”,李清照的《声声慢》中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豪放的气势雄放,开阔雄浑,代表词人苏轼和辛弃疾.婉约派和豪放派他们有不同之处,那么豪放派中不同词人的作品也会有不同之处的.所以我在安排教学时把苏辛的词放在一起来对比赏析念奴娇
赤壁怀古苏轼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在对比阅读之前,教师先对作者和写作背景作了一定的介绍,然后让学生自主阅读,分析两者之间的区别,再小组讨论,最后每组把讨论的结果公布出来,师生共议.因为学生对作者的人生经历有了一定的了解,对词的内容很好把握.所以要求讲完,学生很快进入状态,一会儿沉思,一会儿会心微笑,用笔不停的在本子上写,小组热烈讨论,最后一个环节,每组代表发言,有位学生回答二者都有用典之处,苏词中写到公瑾,辛词中写到的孙仲谋、寄奴、刘义隆、廉颇都是用典.话音刚落,就有同学反对,同学的意见很难达到统一.所以我 觉得 有必要重申一下“什么是用典”.典故就是出于古典书籍中的轶事、趣闻、寓言,传说人物或有出处的诗句、文章,都可以当作典故运用.①加大了词的容量,丰富了词的内容.因为典故中已包含了前人创作的思想和形象,所以在词中用典常可用少量的语言表达丰富的思想内容,起到以少胜多的作用.苏轼站在“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赤壁前想到了古战场“赤壁”,在这里,曾有多少英雄豪杰施展谋略,想到自己年近半百,仍功成未就,而当年“赤壁之战”时周瑜才三十几岁,就战功累累.于是写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这只是他有感而发.并不是用典,用典是用简单的词语来代替历史故事.苏轼的词中也很少用典.而辛弃疾不同,辛弃疾的词中大量用典,用典是有原因的 ,不能随便使用.辛弃疾南归之后,不但没有受到朝廷应有的重用,反而屡遭猜忌和打击,一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的辛弃疾也曾多次奔走呼号于统治者之间,以恢复中原、拯救中原父老为己任,一上孝宗《美芹十论》,再上丞相《九议》陈清利弊,分析形势,力主恢复.然而他所得到的,是南宋统治者和权臣们的白眼,甚至是陷害和打击:“平生刚拙自信,年来不为众人所容,恐言未脱口而祸不旋踵.”(辛弃疾《论盗贼札子》)正如徐釚《词苑丛谈》所说:“辛稼轩当弱宋末造,负管乐之才,不能尽其用.一腔忠愤,无处发泄……故其悲歌慷慨,抑郁无聊之气,一寄于词.”正是:“庭院静,空相忆,无说处,闲愁极.怕流莺柳燕,得知消息.”因此,诗人不得不把满腔的救国壮志,郁勃深情,借助于各类典故,曲折隐晦地表现在词作之中,或托古讽今,或借古喻今,或痛斥权臣奸佞,或用以自况,全部都蕴含着作者的爱与憎,好与恶,用典,已经成为他含蓄委婉、隐晦曲折地表情达意的必要手段,是作者在社会情况下以词为“陶写之具”的必然产物.由于作者确有着深厚的文学修养,用典贴切而精妙,非人人都能做得到的.辛弃疾长于用典,精于用典,是和他本人的文学造诣分不开的.近人邓广铭说他“特别是在闲居上饶、铅山期内,架书甚多,可以经常地出则‘搜罗万象’,入则‘驰骋百家’,胸中遂也贮有万卷之富.”和他同期的爱国诗人陆游也说他“千篇昌谷诗满囊,万卷邺侯书插架”,看来辛弃疾确实学有五车之富.但是《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到底用了几个典故,争论不一.辛弃疾站在京口北固亭,下临长江天堑,拔地而起,登临纵目,满眼风光,想到了曾在京口建都的孙仲谋、“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刘裕.然而,现今这样的英雄难再寻觅.我觉得这和苏轼想到了周瑜的用法是一样的,只是有感而发.不能算作用典.而写到“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和“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才是真正的用典.借用了“刘裕的儿子刘义隆元嘉年间,派王玄谟出兵北伐,也想学汉代名将霍去病追击匈奴封山而还,但由于准备不足,草草出兵,结果大败而归,北魏大将乘胜追击,兵临宋都建安,宋文帝君臣恐惧”的典故,警告企图草率北伐的宰相韩侂胄,不要重蹈前人的覆辙.而辛弃疾被闲置了二十年,本以为这回有机会施展抱负,但他的主张并没有被采纳,此时的他壮志难酬,虽然年岁老矣,但雪耻复国的愿望仍然强烈,所以,这里他借用了“廉颇”的典故,说明自己仍然可以为国效力.古诗词中的用典比比皆是,如陆游的《 邻水延福寺早行》中的“化蝶方酣枕,闻鸡又着鞭”句的“化蝶”、杜牧的《金谷园》诗:“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岑参的《奉和中书舍人贾至早朝大明宫》:花迎剑佩星初落,柳拂旌旗露未干;独有凤凰池上客,阳春一曲和皆难.其中“阳春一曲和皆难”的“阳春”两字,等等,都是用典.②注释:①《诗学概要》何达安著作商务印书馆民国27年7月初版②《宋词三百首》沈家庄编
漓江出版社2004出版
为什么古人引用前人诗作叫用典 典,是经典的意思,在一定意义上讲,已经有些约定俗成的意思,就像再见古人用折柳来表达告别,意指挽留。不仅古人引用前人诗叫用典,现在也叫用典。用典的好处在于,更有说明力,又能增加人文气息。所以我们平时鼓励用典,用成语,引用古诗,不仅有以上好处,也有文化传承的意韵。
如何区别修辞中的化用和用典 化用一般指用前人文章,诗词之中的词句,意境;用典指用前人骸故,不止局限于文章,诗词。一般多引用前朝人、地、事、史实。
用典和引用在古诗文里面是差不多的吗? 有点不同用典是运用典故,运用一个经典故事。例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而引唬是照抄前人的诗句。司马迁的史记中有很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用典 引用 区别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