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您好,非常仰慕您的学识。您有没有微信公众号,我想关注一下,向您学习佛教知识。谢谢!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知道邪淫是什么。&br&&br&以下为百度答案:&br&“邪淫”一般是指佛教上所禁止的性行为,现代人引申为不良性行为。三种定义:1、婚外恋、婚外情、婚外通奸可以被认为是邪淫。例如:除了夫妻之间的房事外,一切不受国家法律或社会道德所承认的男女关系,可以被称为邪淫。2. 奸淫;下流的行为。3. 中医指致病的因素。夫妻之间,亦有限制:①、非时邪淫:佛菩萨的纪念日,每月的六斋日,不得行淫;父母的生日、亲属(父母、兄弟、姐妹等)的死亡之日,不得行淫;月经期间、妊娠中、产前产后,不得行淫。另外,日升之后日落之前这一段时间内的性行为也属于邪淫。②、非道邪淫:除了阴道,不得行淫。③、非处邪淫:除了卧室以外,不得行淫。在某些国家、某些时代,当时当地的法律允许的情况下,有些人娶几个妻子不犯邪淫戒,因为他们是夫妻,则不犯戒;但是合法的夫妻以外,还金屋藏娇,那就是犯戒了;如有男人丧失配偶,再娶不犯此戒。&br&&br&其实邪淫的说法有很多,如果真的在佛教里寻找严格的邪淫的话,那么其事ZW,男男,女女,不以生孩子为目的的,都属于邪淫的范围。总的来说,如果学佛修行了还想享受现在社会风气下的个人生活的话,很艰难,第一是口业不好躲,第二就是淫戒难守。&br&&br&首先我是非常同意一个人体能量场的说法,一个普通人的能量场大概在700左右,而每次淫乱(行为上)都会直接减去200,而一个长期吃素的人,也就&a href=&tel:900%EF%BC%8D1000& class=& wrap external&&900-1000&/a&左右,足以说明这个能量往上涨非常难,邪淫掉的可是非常容易非常快的。这个研究也涉及到特里萨修女,她的能量值已经达到1500,描述是去诺贝尔和平奖领奖进场的时候,所有人心中的恶念都消除了,心中只有安静平和。&br&&br&一个人善行越多,恶念恶行越少,与她相处心中就会越快乐,她碰见好事的几率也会直线提升,这是生活感触。&br&&br&然后来切题。邪淫多了,会伤及人体的元气根本。用上面的例子来说,本就700,能减几个200呢,我记得大学听过这样的事,有个男生一晚上7次,转天是扶着墙回的学校,两颊凹陷,看起来整个人气压都非常低,休息了很久。&br&&br&我也有认识的朋友,一帮人组织了个群,打着聚会的名义私下邪淫。细心观察,长期邪淫的人,会在外貌上出现特征,长的不好看(不知道怎么形容,离几?可能这个词比较靠谱,我看过一个朋友大学时纯真的照片,不但年轻,整个人看着都是很单纯的),或者衰老速度快,眼睛里的光彩非常暗淡,身材也不会保持的特别好。我这个朋友还有个很特别的问题,很容易被压床,有可能跟能量场低有关系。&br&&br&下面来讲弥补的原理:&br&&br&我要说功过相抵这个事,在佛家是成立的。虽然很多人说因果是两回事,果不可能吞噬因,做了好事不可能弥补坏事,那我来给你讲几个故事:&br&&br&僧伽吒经里讲,如果你抄写这个经书,你的业报会在梦里报掉。不会真正发生在生活里。这个抄写僧伽吒经的人都知道。&br&&br&地藏经和大通方广成佛灭罪经里讲,如果你诵特定的佛号,可灭恒河沙罪。&br&&br&了凡四训里讲改命的时候也说,如果好事功德做的又多又持久,那么命运会被改变,可以得现世的好报。&br&&br&曾经有一个国王,他希望有一个贤良的王妃,于是他下决心每天焚香祷告上天,把自己一天的功过都诚实报上,并且禁止一切不良的举动和心绪,于是这样几年过后,她终于得到了一代贤妃。&br&&br&索达吉堪布的课也讲过,有一个人杀了父母,他非常害怕,去了一个很偏远的地方,做了僧人,因为巧言善辩所以培养了一大批僧才,他也每天讲经说法,直到死去,马上堕入地狱,但是因为真诚忏悔和余生一直勤恳传播佛法培养僧众,所以只受苦一刹那马上升入天境。&br&&br&以上的例子,不是为了否定别人说的法,只是告诉你,如果你有心悔过,佛菩萨愿意帮助你让你有条路可以走。而为什么说有因必然有果呢,第一是这个人必然没忏悔,不学佛,不作善,第二是提醒众生,你做恶事时要有个心里准备,要是挺不住这个果报,还是赶紧别做了。有句话&菩萨畏因,凡夫畏果&,就是这个道理。&br&&br&好,现在讲了这么多,怎么弥补呢?&br&&br&答案很简单。一切善行,一切无记行,全部以为了众生的解脱,为了众生成佛而做,结尾也全部回向给众生成佛。一切恶行,全部忏悔,深刻忏悔,泪流满面的在佛前忏悔,立誓绝不再犯,立誓为自己的恶行所出的影响负责,余生一定断绝恶行,一心行善。&br&&br&为什么一定要这么做呢?&br&首先忏悔能够灭罪,金刚萨垛修法中有明确的说法。金刚萨垛主尊就是为了有忏悔心的众生能够获得解脱为主要发愿的,而且他发愿,此愿不成誓不成佛,有这么大的发愿力做保证,也有很多人行此法门,业障得以清净的。此处不再赘述&br&其次是,发愿力的强弱,等于你达到目的是乘火箭,还是行走,还是拉着一块巨石。如果发愿自己先于众生成佛,那么你的速度,大约就是行走,如果你发愿自己只为今生的荣华富贵,那么大概就是背着一块巨石,走不到终点,还要伤及自身,如果发愿众生先成佛,那么就是乘坐火箭。这是个简单的比喻,具体可以参考大圆满前行引导文的发愿部分。&br&&br&这样你并不必每天去刻意念佛,打坐,参禅,供养,随手的身边小事很多,好好去做的话,每天每处都可以修行,事半功倍。&br&&br&如果对修行念佛非常有感应的话。也可以参考&br&金刚萨垛忏悔法(网上有具体的仪轨和资料,每年六月还有法会可以共修)&br&磕大头(藏族人五体投地的磕法,具体可以参考大圆满前行引导文磕大头部分,大头与小头不同,是可以清静罪业的)&br&地藏经(冤孽的根本是冤亲债主,先把他们超度了,宿业自然就少,不过众生根基有限,一般地藏经读一遍不到一个小时,现世有人转读三千遍加每月倾囊而出的放生,三年改相的)&br&&br&其它法门,个人没有尝试过。不过个人信心际遇不同,只要有信心,回向得当,什么样的修法都会清除业障的。&br&&br&最后,我想说,十方三世诸佛和菩萨都视我们如迷失的孩子一般,只要我们愿意为善学佛,他们都会愿意帮助我们,就算在学佛的过程中迷失了,只要一念悔过,诸佛菩萨也会全力救助,要相信这一点。&br&&br&以前有个非常有才华的少年,年方二十就尽得老和尚的真传,是老和尚最得意的弟子,没想到一招被山下的花红酒绿勾了去,从此酒池肉林。十几年后,少年方觉得了无意趣,回到寺里,在老和尚房间里忏悔,希望得到老和尚的原谅。可是老和尚对他太怒太寒心,就说,你看这木桌,如果它明日开花,我就原谅你!说完就睡了,少年见老和尚心意已决,心灰意冷。&br&&br&转天老和尚起身,发现木桌上开满了花,而徒弟已经了无踪迹。&br&&br&&br&&br&我只想说,诸佛菩萨的慈悲和爱护是超越我们的理解的。&figure&&img data-rawwidth=&559& data-rawheight=&801& src=&https://pic1.zhimg.com/16a2ebd0beb1c65500dc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59&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16a2ebd0beb1c65500dc_r.jpg&&&/figure&&br&&br&&br&&br&&br&---------------------------我是来补充 分割线---------------------------------------&br&&br&有人推荐功过格,是了凡四训里面记录功过的,跟那个焚香祷告上天自己一天德行的功效差不多。这个表格,网上有卖的,比较关键是它的评分标准,目前的免费版本都没有的。&br&&figure&&img data-rawwidth=&2448& data-rawheight=&3264& src=&https://pic4.zhimg.com/b138d24c19d2759886ff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448&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b138d24c19d2759886ff_r.jpg&&&/figure&&br&&br&这个是我摘抄的一部分。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知道邪淫是什么。 以下为百度答案: “邪淫”一般是指佛教上所禁止的性行为,现代人引申为不良性行为。三种定义:1、婚外恋、婚外情、婚外通奸可以被认为是邪淫。例如:除了夫妻之间的房事外,一切不受国家法律或社会道德所承认的男…
&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vipassana.sutta.org&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vipassana.sutta.org&/span&&span class=&invisible&&&/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br&报名,为期十天,完全与世隔绝,考虑好了再去。课程免费,结束后如果愿意布施,就布施一点,不愿意也没关系。
报名,为期十天,完全与世隔绝,考虑好了再去。课程免费,结束后如果愿意布施,就布施一点,不愿意也没关系。
愚不可及!&br&你去翻翻大正藏,你看看哪一部经里佛说让小孩吃素的?你找出来,我吃掉它!&br&据我所知,五戒、十善、沙弥戒都无明确肉食戒。菩萨戒和具足戒我不了解,也不能讨论。但受具足戒必须出家而且要求20岁以后才能受戒。这与在家众,尤其是孩童有什么关系?&br&以菩萨戒的意义来看,要求在家人不许食肉,引起许多争讼、烦恼(比如题主),甚至令人反对佛教,毁谤大乘,令他人得地狱因,这恰恰是违反菩萨戒的。而食三净肉与戒无犯,与人无挣。两者何为慈悲不言自明。&br&&br&&strong&《成唯识论》云︰“戒禁取,谓于随顺诸见戒禁及所依蕴,执为最胜,能得清净。无利勤苦所依为业。”&/strong&&br&简单意思就:跟着世俗(包括外道)的不正见说法而执着禁戒,认为此是最好的,依之能得清净。虽然苦行却徒劳无功。比如世尊时代有外道认为牛死后升天,所以就像牛一样只吃草和粪,认为这样就能得道。这就是戒禁取见。&br&在家众执着素食也是犯了戒禁取见,是烦恼之因。不是解脱正因。请大家务必明白。&br&&br&俗话说,长不习武,少不炼丹。这是从心性上讲的。就是说小孩心性不定,不适宜从事精神方面的修行。见识不够,不能理解经教意思,也不适宜求道。你看佛陀教育他自己的孩子,也是在他成年以后才许他出家修行。注意不是世尊要求罗喉出家。是罗喉再三启请。世尊还专门考验他的道心之后才允许的。&br&另外,看世尊生平,也从没干过要求在家人按他的规矩行事的。甚至他都没主动传过教。从天人求法开讲华严经起,都是别人找他求法。实在是只闻来学,未闻往教。&br&世尊尚且如此。你算老几!用自己的执念胁迫他人。孩子还没出生就擅自决定他的信仰,甚至还要控制他的行为。&br&愚不可及!愚不可及!&br&&br&多说一句,我和妻子都是佛教徒 。我自己吃了7年长素。但是我们从来不会给孩子灌输佛教。因为世尊想尽办法让我们学会思辨,学会修证。给懵懂的小孩硬灌佛教这不是灭佛么?&br&&br&我儿子很喜欢问我关于死后世界的问题。&br&我是这么回答他的:&br&有人说人死就彻底完了,没有以后的世界。&br&有人说人死了要么上天堂要么下地狱。&br&还有人说人死了来世可能变成动物,或者神仙。&br&还有人说人死了可以去一个极乐世界。&br&&br&孩子就问:哪种是对的?&br&我说:我有我的答案,但是没法证明给你看。你的答案要你将来自己去发现。&br&------------------------------------------------------------------------------------------------------&br&随手的回答没想到受到大家的认同,很是惶恐。好为人师其实不是好习惯,说错了犯口业。说对了又容易贡高我慢。&br&既然此答案受到关注,还是补充一段世尊如何教导孩子的故事吧。我想这一段很能体现世尊传法的方式,智者能窥见佛教是教育而不是普通宗教的味道。&br&&br&&br&释迦牟尼佛的儿子罗睺罗,出家后喜欢说谎作弄别人。但他的身份特殊,僧团中无人敢指责。不良习气日渐增长。&br&有一天佛命罗睺罗端大盆水洗佛的双足。&br&然后问他说:“这些水可以喝吗?”&br&“不,不能喝。”&br&佛说:“这盆水一旦变脏后就不再受人珍惜,而至被人丢弃。同样的道理,一个人如果常常说谎,以后也就不再被人信任,你知道吗?”&br&罗睺罗听后立刻觉得惭愧。&br&佛命他将水倒掉,再问他:“这个盆叫什么盆?”&br&儿答:“这是洗足盆。”&br&佛问他:“这个盆可以用来盛水洗米洗菜吗?”&br&“没有人会用它洗米洗菜了。”&br&佛说:“对。一个人如果心不清净,言而无信,则永远不会受人敬重。自甘作贱的人,只能被人踩在脚下成为低贱的用具,永远不能被人所重视。你如果不改错误的言行,就如同这盆。”&br&佛陀说后又用脚将该盆踢到远处,问罗睺罗:“我现在踢掉这个盆,你觉得可不可惜?”&br&“不大可惜,因为它只是一个粗盆。”&br&佛陀说:“对。同样的道理,一个人如不学好,自居下流,令人失望,别人也就不会刻意去爱惜他。”&br&佛指着被踢翻而覆盖着的盆子对罗睺罗说:“现在覆盖的盆子能装下水吗?”&br&“不行。”&br&佛陀说:“你现在正如这个盆,心口均不清净,屡说妄语,颠倒是非,指空为有,指有为空,一如此盆,不值人疼爱。”&br& 罗睺罗受到佛陀一连串的教训后,异常羞愧,随即向佛陀表示衷心的忏悔,今后决心痛改前非。后成为密行无碍第一。&br&&br&大家看世尊对自己的儿子都不会用任何“命令”语气,而是引导他自己去发现真理。这和苏格拉底式的辩论很像啊。圣人教育就是用的这种染化的方式,没有刻板教条,更不靠命令。正所谓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br&&br&--------------------&br&基于有部分道友认为我不去“度化”我的孩子,这是邪恶的。也认为我是在这骗赞的。所以再多说两句。&br&第一,我认为学习和修行佛法是人生最高享受。所以我当然也希望别人(尤其是亲人)能享受到。但不能强迫,要看对方根基而定。如果对方是大乘根器我就跟他说缘起性空;如果是小乘根器,我就跟他说涅槃寂静;如果是人天根器,我就跟他说五戒十善;如果是一阐提,我就跟他说法律规章。如果乱教,那不仅不能宏法,反而导致别人谤法,而犯重罪。于心何忍?&br&第二,我没有硬逼孩子学佛。但是我一直在身教啊。我拜佛,他跟着学。我念佛他也跟着学。我守戒他也要跟着学。我可没逼他呀。我儿子自生下来就守着五戒,而且是他自发的哦。&br&再补充一个小段子。&br&前天儿子忽说:老爸,我认为人生很可能是一场梦。&br&我暗惊:此子莫非已经到了学楞严的时候了?
愚不可及! 你去翻翻大正藏,你看看哪一部经里佛说让小孩吃素的?你找出来,我吃掉它! 据我所知,五戒、十善、沙弥戒都无明确肉食戒。菩萨戒和具足戒我不了解,也不能讨论。但受具足戒必须出家而且要求20岁以后才能受戒。这与在家众,尤其是孩童有什么关系…
&p&&b&长文,顺便整理一下玄奘西行求法,荡气回肠的一生。&/b&&/p&&p&&b&———————————————————————————————————————————— &/b&&/p&&p&参考资料来自:&/p&&p&《&b&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b&》&/p&&p&&b&《大唐故三藏玄奘法师行状》&/b&&/p&&p&《&b&大唐西域记&/b&》&/p&&p&&b&《续高僧传》&/b&&/p&&p&&b&《中国佛教史》&/b&&/p&&p&《&b&古今译经图纪》&/b&&/p&&p&&b&纪录片&/b&《&b&玄奘之路&/b&》,金铁木导演,非常棒的纪录片。&/p&&p&附上纪录片视频地址:&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www.bilibili.com/video/av240533/&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更换高清源】玄奘之路(全6集)_科技人文_科技_bilibili_哔哩哔哩弹幕视频网&i class=&icon-external&&&/i&&/a&&/p&&p&&b&———————————————————————————————————————————— &/b&&/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db15d1ffa95af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737& data-rawheight=&52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37&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db15d1ffa95af_r.jpg&&&/figure&&p&&br&&/p&&p&&br&&/p&&p&&b&玄奘年龄考据取自印顺法师的《玄奘大师年代之论定》:&/b&&/p&&ol&&li&&b&奘公生于隋仁寿二年。(公元602年)&/b&&/li&&li&&b&奘公出家于隋大业八年,时年十一。(公元612年)&/b&&/li&&li&&b&唐武德五年,奘公受具足戒,时年二十一。(公元622年)&/b&&/li&&li&&b&贞观元年八月西行,时年二十六。(公元627年)&/b&&/li&&li&&b&贞观二年,表谢高昌王。时年二十七岁,出家已十七年。(公元628年)&/b&&/li&&li&&b&贞观十八年,还抵于阗,表奏。时年四十三,西游一十七年。(公元644年)&/b&&/li&&li&&b&贞观十九年春,还至长安,时年四十四。(公元645年)&/b&&/li&&li&&b&显庆二年,至洛阳,改葬父母,时年五十六。(公元657年)&/b&&/li&&li&&b&显庆二年秋,表请入少林寺译经。(公元657年)&/b&&/li&&li&&b&显庆五年,初译《般若经》于玉华宫,时年五十九。(公元660年)&/b&&/li&&li&&b&麟德元年二月,卒,时年六十三。(公元664年)&/b&&/li&&/ol&&p&&br&&/p&&p&&b&背景:&/b&&/p&&ul&&li&家庭情况:玄奘俗家姓名为陈祎。《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记载,陈氏家族曾经显赫一时,玄奘的高祖和曾祖作过北魏的太守,是名副其实封疆大吏,祖父因为品学兼优而出任国子博士,同样是朝廷的高级官员。父亲陈慧,尽管只是隋帝国的一个普通县令,但对儒家经典颇有研究,在这样的名门世家,幼年的玄奘,接受了良好的的儒学熏陶。然而,童年的快乐转瞬即逝。玄奘五岁的时候,母亲去逝,十岁的时候,辞官隐居的父亲又撒手人寰,显贵一时的陈家遭遇巨大的变故。(&b&此段来自《玄奘之路》,直接复制的台词&/b&)&/li&&/ul&&p&&br&&/p&&ul&&li&家道中落后,玄奘的二哥长捷先已出家,住在洛阳净土寺。后来,领着年幼的玄奘,带他到道场,教授他诵习佛经。(当时还并未剃度)&br&&/li&&li&隋大业八年(公元612年),隋帝国选拔僧人,这是一次由皇帝亲自发动的宗教活动,考试很严格,只有那些禀赋超凡的人才能被录取。这次选拔要剃度十四名僧侣,当时学业优秀的有数百人,玄奘因为年龄太小没有入选,站在公门边上。&b&但是,十一岁的玄奘以非一般的聪慧打动了主考官&/b&。&br&&/li&&li&当时的主考官,时任大理寺卿的&b&郑善果&/b&见到玄奘立于门侧,就问玄奘:“&b&出家意何所为?&/b&”
玄奘对答:“&b&意欲远绍如来,近光遗法&/b&。”果深嘉其志,又贤其器貌,故特而取之。
&/li&&li&郑善果对旁边的官员说:“诵业易成,风骨难得。今天剃度此子,必定会成为佛门的大器,不过恐怕我和诸公是看不到他振翅翱翔,开坛说法的那一天了。”&/li&&/ul&&p&玄奘由此破格剃度出家。&b&“远绍如来,近光遗法”,&/b&这是玄奘的志向,而这八个字也贯穿了他的一生。&/p&&ol&&li&出家之后,玄奘和二哥同在一寺。当时寺里有景法师讲授《涅槃经》,他俯案捧读,废寝忘食。又从严法师学《摄大乘论》,爱好愈甚。听过一遍便掌握要旨,再看一遍就完全理解。众人惊异,让他升座复述,玄奘语调抑扬,剖析流畅,与老师毫无出入。嘉名美誉,从此播扬,玄奘当时仅十三岁。&/li&&li&此后隋失其鹿,天下大乱。玄奘对他二哥说:“这里虽是父母之乡,但是丧乱至此,怎能坐以待毙?我听说唐主已率领晋阳之众,据有长安,天下归依。愿和兄长一起去投靠。”&/li&&li&公元618年,玄奘和兄长来到了长安。这一年李渊逼杨侑禅位,称帝建立唐朝,改年号为武德,定都长安。 隋朝灭亡,大唐初建,战争还没有结束,长安的寺院破败不堪。由于战乱,当时的高僧大德大都集聚川蜀一带。玄奘不想在长安浪费光阴,打算和兄长南下往蜀中求学。二人过子午谷,来到汉川,遇到了空、景两位法师,都是道场高僧,相见后悲喜交加。两兄弟在这里停留了一个多月,每天都向二位法师问学求教,然后前往成都。&/li&&li&成都集中了许多高僧,大开讲席。玄奘又听道基、宝暹法师讲授《摄论》、《毗昙》,震法师讲授的《迦延》。敬惜光阴,苦学不倦,二三年里,精通了各部经典。当时天下饥荒大乱,唯蜀中丰收宁静,四方僧侣多聚集于此,讲座下面的听众常有数百人。玄奘当时的才学智慧已远远超出他人,吴、蜀、荆楚都知道他的名声。&/li&&li&高祖武德五年,二十一岁的玄奘在成都受&b&具足戒&/b&,坐夏学习戒律,五篇七聚的宗旨,一遍之后全部领悟。蜀中所传经论研究探讨已毕,又想入京寻求更高深的学问。因受朝廷条令约束,又为二哥所劝,没能如愿。于是私下里和商人结伴,乘船穿三峡,沿江而下,来到荆州天皇寺。&/li&&li&当地的僧侣士庶早闻玄奘的名声,就请他开坛讲法。当时汉阳王李瓌(gui)是李唐宗室,德高望重,坐镇荆州,得知玄奘到来,十分欣喜,亲自拜谒。开讲之日,率领部下官员以及懂得佛理的僧俗前来观看。时人提出种种疑问,玄奘无不应答如流。汉阳王极为称赏,施舍大量财宝,不过玄奘没有领受。&/li&&li&讲论结束,再次向北游学,访求先辈高僧。至相州,拜见休法师,质难问疑。又到赵州,谒见深法师,从学《成实论》。又入长安,住大觉寺,跟岳法师学《俱舍论》。一遍之后就能穷其要旨,过目之后便牢记于心,僧侣中即使是饱学年高者都比不过他。&/li&&li&当时长安有法常、僧辩两位高僧,深解大小二乘,精通佛教三学(戒定慧,三无漏学),是京师法门巨匠,为僧俗所归依,道振中国,名播四海,求学者云集门下。这二位博通众经,专讲《摄大乘论》。玄奘在吴、蜀已下过功夫,到长安后又追随二位询问采择,对这二位的独到之处全然领悟吸收。二位大德极为赞赏:“&b&你可称得上是佛门的千里驹,重振佛法就得靠你了,只恨吾辈老朽,恐怕见不到那一天了。&/b&”自此求学者对玄奘刮目相看,&b&誉满京师&/b&。&/li&&li&玄奘既已遍谒各位大师,广泛吸收各家学说,经过仔细推求,发现各有所求,按之佛经,有合也有不合,无所适从。他尤其困扰于唐初流行的&b&摄论师&/b&和&b&地论师&/b&两家关于&b&阿赖耶识&/b&之说不能统一,亟想求得解决:&/li&&li&&b&摄论师&/b&是研究弘扬&b&真谛&/b&译《摄大乘论》(&b&无著&/b&撰)的佛教学者,摄论派认为阿赖耶识是真妄和合之识,一方为&b&真如识&/b&;一方可为&b&妄识&/b&。这是“&b&当常”说&/b&。&/li&&li&地论师是研究弘扬《十地经论》(&b&世亲&/b&撰)的佛教学者,北魏时的&b&勒那摩提&/b&和&b&菩提流支&/b&译出此论,但两人所习并不相同,从他们传承的门下发生了异解,形成南北两道。&b&北道&/b&主张因为与&b&摄论师&/b&的说法相近,但不如摄论学说盛行,所以被统一于&b&摄论师&/b&。&/li&&li&这样南北两道的对峙又演变成&b&地论师&/b&和&b&摄论师&/b&之争。&/li&&li&&b&地论师&/b&以&b&阿赖耶识&/b&与&b&真如&/b&同一意义,谓为&b&清净识。&/b&这是&b&“现常”说。&/b&&/li&&li&&b&这两家从南北朝始,至唐初,佛教界还为之争论不休。&/b&&/li&&/ol&&p&&b&经文消息来源&/b&:当时有位叫波颇的印度僧人在长安讲经说法,玄奘从他身上得知,印度有一个叫&b&那烂陀&/b&的寺院,是研究佛法的最高学府;那里有一个叫戒贤的高僧,通晓一切佛法经论,他所授的&b&《瑜伽师地论》&/b&(当时还叫&b&《十七地论》&/b&)是总赅三乘学说的最高体系。&/p&&p&&br&&/p&&p&当时去印度有两种选择,一是海路,二是陆路;海路当时不发达,一般人只能走陆路,经西域和中亚,才能抵达印度。&/p&&p&&br&&/p&&p&&b&西行&/b&:(内容基本来自&b&《三藏法师传》&/b&,取主要部分;一些细节则来自《&b&大唐西域记&/b&》)&/p&&p&&b&第一阶段:&/b&&/p&&ol&&li&玄奘召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僧人向朝廷请求西行求法,但没有得到批准。其他人退缩了,只有玄奘一个人准备独自行动。他设想了各种艰苦环境,还训练了一些野外生存的技能。在这段时间里,玄奘也开始学习梵语。&/li&&li&贞观元年八月份(公元627年),这一年玄奘二十六岁。玄奘从长安出发,跟一位在长安学习佛经、准备回乡的秦州僧人孝达结伴而行。到了秦州后,遇到了兰州人,又同行到达兰州。又停一宿,碰到凉州送关马返回的人,于是到达凉州。玄奘在这里停留了一个多月。僧俗请玄奘开坛讲《涅槃经》、《摄大乘论》及《般若经》。&br&&/li&&li&在讲经散会后,信徒们施舍大量金钱,玄奘接受了一半,用作西行之用;其他都捐给了当地寺庙。不过,玄奘在这里遭到了第一个磨难。当时玄奘在讲经期间流露出了西行的意图,被奸细告发。&b&初唐时期,大唐实行禁边政策,严禁出国&/b&。&b&凉州&/b&都督李大亮得知此事,逼令玄奘返回长安。&br&&/li&&li&当地的佛教领袖慧威法师敬重玄奘的为人与西行的意志,便叫两个弟子带着玄奘逃出凉州,从此昼伏夜行,就这样来到了&b&瓜州&/b&。当时的瓜州刺史独孤达听说玄奘到来,非常欢喜,供奉殷勤。玄奘在此打听到了西去的路程。瓜州是大唐的门户,向北行五十多里有条葫芦河,上窄下宽,河边坐落的便是声名显赫的玉门关;关外有&b&五烽&/b&,且有军队驻守,各烽相距百里之远,其间绝无水草;五烽之外是&b&莫贺延碛&/b&,就是俗称的流沙河,这里可谓是一个死亡绝地。过了莫贺延碛,便到了西域的第一个国家&b&伊吾&/b&。玄奘得知路途如此,又无人带他出关,无计可施,在这里待了一个多月。
&/li&&li&玄奘还没有动身,凉州追访的公文紧跟其后,上面写道要缉拿玄奘。当时一个叫李昌的官吏,私下里拿着公文找到了玄奘,并追问他是否是此人。不过,运气再一次拯救了玄奘,李昌是一名虔诚的佛教徒,他撕毁了公文,并告诉玄奘务必要及早动身出关。&/li&&li&先前跟在他身边的两个小僧,一个已去了敦煌,另一个身体太弱,玄奘也让他回去了。玄奘买了一匹马,只是苦于无人引路,便到当地的一处寺庙,在弥勒像前祷告,祈求帮助。玄奘发现一个胡人跟在他身后。这个胡人叫&b&石槃陀&/b&,他请求玄奘为他摩顶受戒,玄奘答应了他。&b&这是玄奘收的第一个弟子&/b&。玄奘告诉石槃陀自己的西行之意,胡人很爽快地答应了,准备第二天&b&偷渡出境&/b&。&/li&&li&第二天,玄奘卖掉一些衣服杂物,买好了马匹,在落日时分郊外的一处草丛等待胡人的到来。一会儿,那个胡人和着一位乘着老&b&瘦枣红马&/b&的老胡人来到这里。老年胡人对玄奘讲述了西途的险恶,说有流沙阻隔,还有鬼魅、热风,还有可能会迷失道路,丧失性命,并劝他不要西行。玄奘说:“&b&贫道为求大法,发趣西方,若不至婆罗门国,终不东归,纵死中途,非过悔也&/b&。”(当时佛教僧人也是自称贫道,之后,贫道逐渐成为道士称呼的专利)&/li&&li&老年胡人让玄奘和他换马而乘,说这匹瘦削的老马往返伊吾国已有十五次,熟悉路程,玄奘和他换了马。玄奘和胡人连夜出发,三更时抵达葫芦河边,远远望着玉门关。从瓜州到伊吾,可靠的&b&水源&/b&只有两处,葫芦河和烽火台(&b&烽火台是取水必经之地&/b&)。石槃陀带着玄奘绕开了玉门关,来到了葫芦河上游,赶马过河,来到了戈壁滩。&/li&&li&夜晚,二人准备休息,相距五十来步,各自铺开褥垫,准备睡觉。可不一会儿,石槃陀拔刀而起,逐渐逼近玄奘,待离玄奘十来步时,又转身回去了。玄奘弄不清他这是什么意思,怕他有异心,就起来诵经,念观音菩萨。石槃陀见此,默默躺下了。偷渡开始,这个胡人就动摇了。这一路险恶遥远,又无水草,只有五烽下有水,若要取水,必须夜晚到烽下偷水。石槃陀想杀掉玄奘,石槃陀担心玄奘一旦被抓获会牵连他。待玄奘赌咒发誓绝不出卖后,石槃陀才离开。&/li&&li&至此,玄奘孑然一身孤独地行走在沙漠之中,只能望着&b&一堆堆白骨和马粪&/b&逐步前行。在这五烽之间是一望无垠的荒漠,着急赶路的玄奘很快便陷入幻境,他看到大队的士兵若隐若现,旌旗蔽空,瞬息万变。&/li&&li&走过八十多里,才见到第一烽。玄奘隐藏在一个隐蔽的沙沟,等待夜晚降临。三更时,玄奘偷偷走到烽火台的西边,拿出皮囊准备盛水。突然,一箭飞来,几乎射中膝盖。玄奘被守军发现,被抓了起来,带到了烽火台。这里的指挥官名叫王祥,他也是一个信佛的人。王祥劝玄奘去往敦煌,玄奘一意西行,拒绝了。于是,守军们为玄奘准备了麨饼和饮水,&/li&&li&王祥告知玄奘直接前往第四座烽火台,那里也是信佛之人,又是他的本家,姓王名伯隴。第二天,玄奘与烽火台的将士洒泪而别。到达第四座烽火台,守官告诉玄奘离此地西去百里有一野马泉,并劝他不要前往第五峰,那里的人粗鲁,怕有恶念。在第四座烽火台补充饮水后,玄奘绕过第五烽,从此走进了八百里大漠。&/li&&li&莫贺延碛,古称沙河,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复无水草。玄奘只能看到自己的影子,心中默念观音菩萨及《般若心经》,独自前行。玄奘在蜀地时,曾见一病人,满身烂疮,衣衫褴褛,污秽难闻。玄奘怜悯他,将他带到寺里,施与饮食和衣服。病者惭愧,便传授玄奘《般若心经》,玄奘因而时常诵习。&/li&&li&在走出百里后,玄奘迷失了道路,也没有找到野马泉。玄奘取水准备喝的时候,由于皮囊沉重,失手掉在地上,那准备跋涉千里的救命水,一下子流光了。&b&玄奘陷入了绝境&/b&。&/li&&li&前方迷途未知,加上没有了饮水,如此前进是绝无生还的希望,玄奘打算向东返回第四烽。走了十多里后,玄奘忽然想起自己立过的誓言——“&b&宁可就西而死,岂归东而生&/b&”。至此,停下了东归的脚步,旋转缰绳,心中专念观音菩萨,继续朝西挺近。&/li&&li&这时四顾茫然,看不见人迹鸟兽。夜晚,妖魔鬼怪举灯点火,绕人前后;白天,惊风拥着狂沙,散如雨落,对于这些玄奘并不畏惧,只是没有水喝,干渴地走不动,经过四天五夜,滴水不曾沾唇几乎晕死在地。第五天夜半,忽有凉风吹来,如冷水沐浴,眼睛也睁得开了,马儿也能前行,就这样跌跌撞撞走了十里。&/li&&li&行走十里多路后,那匹老马突然走上了岔路,拉都拉不回,就这样又走了几里路,忽然看到几亩青草,玄奘下马让马自行吃饱。玄奘走了十来步准备回转,眼前忽然现出一面池水,池水甘美清澈,玄奘扑了过去……这匹识途的老马拯救了玄奘。玄奘在此停留了一日,恢复体力后,盛水取草继续前行,经过两天,终于走出了这八百里流沙,来到西域的第一个国家伊吾。&/li&&li&玄奘停留在一座寺庙,但令他没想到的是,在这西域他乡的小国,见到的第一个人竟然是个汉人。这座寺庙有三个汉僧,一位老僧披着衣服,连带子都来不及系好,赤着脚跑了出来迎接玄奘,并抱住玄奘痛哭,哀号哽咽不止,过了一会才说:“没想到今天还能够见到家乡的人。”玄奘也对之饮泣。&/li&&/ol&&p&&b&第二阶段:&/b&&/p&&ol&&li&一连几天休息后,玄奘策划继续西行。从伊吾开始,丝绸之路开始分道,北道主要是草原,而中道和南道都要经过大沙漠,刚从沙漠中生还的玄奘准备沿北道西行。&br&&/li&&li&当时的高昌国使者这几天准备回国,正好遇到了玄奘,当时玄奘在凉州讲经一月,声名已传到西域各国。使者回国后,将此事报告给了高昌国王麴文泰(麴念qu,第一声),国王当天派出使者,&b&命令&/b&伊吾国王将玄奘法师送来。玄奘本想取北道西行,奈何高昌王威震西域,不得不随使者前往高昌国。(高昌国在中道)&/li&&li&自丝绸之路开通以来,汉帝国就在这里设置郡县,高昌逐渐成为中原王朝管辖西域的门户。从汉朝灭亡后,由于政治动荡和战乱,中原的大批汉人由河西走廊迁往西域,高昌成了汉人最集中的地方。(高昌国位置就是现在的新疆吐鲁番盆地)公元六世纪,一个来自中原的麴姓家族建立的高昌国。&/li&&li&在走了六天后,到达了高昌境内的白力城,玄奘准备停宿,但官吏们都说王城就在前面,于是换马继续前行。当天夜里,高昌国整个王室都在守候,等待玄奘的到来。高昌王和王后甚至亲自出宫迎接玄奘,待玄奘坐进一座宝阁内,并用礼拜的方式表达了对玄奘的热情。&b&麴文泰&/b&对玄奘这么说道:“弟子自从听到法师的大名,废寝忘食,计算路程,知道法师今夜必到,和妻子都没有睡觉,诵经敬待法师的到来。”&/li&&li&高昌王流露出了想让玄奘留着高昌的想法。高昌王对玄奘的说辞也非常感人:“得知法师大名,身心欢喜,手舞足蹈,就请法师留在此地,受弟子供养法师的一生,并令举国之人都做法师的弟子,望法师传授,国内僧徒虽少,也有上千人。就请法师理解我的心意,不要以西行为念。”&/li&&li&这是一个对于汉文化非常向往的西域国王。十多年前,年轻的麴文泰曾与他的父亲游历中原,长安和洛阳的繁华,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即位之后,麴文泰开始在高昌大力推行汉化改革,这个国家弥漫着极为浓厚的汉文化气氛,尤其是都城的营建,处处模仿长安。麴文泰知道玄奘正是那个所需之人。不过玄奘并没有答应。&/li&&li&而在一番劝阻后,麴文泰的挽留成了威胁,《大唐三藏法师传》记载了一段火药味极浓的对话。“葱岭可以移动,弟子的心意绝不改变,如果法师若要西去,定将法师送回大唐,请认真考虑,怕是顺从的好。”——“玄奘前来只为求得大法,如今遇到障碍,大王只能留下我的骸骨,却留不住我的神识。”高昌王不听从,只是增加供养,每天亲自捧食盘呈进。玄奘发现脱离无法,选择了绝食抵抗。&/li&&li&在此期间,惊慌失措的高昌王室相继探望,玄奘一直闭目不语。麴文泰仍然不肯放弃,希望能够感化这位大唐高僧。三天来,玄奘食水未进,第四天,高昌王发现玄奘的气息渐绝,深感惭愧恐惧,就向玄奘稽首致歉:“任凭法师西行,但请早进斋食。”&/li&&li&玄奘的修养和舍身求法的决心深深打动了高昌王。&b&一个国王,一个僧人,两人在佛祖面前结拜为兄弟。&/b&麴文泰表示尽最大的努力支持玄奘西行,&b&玄奘也答应,从印度求法归来,在高昌讲经三年。&/b&&/li&&li&玄奘在此又停留一个多月,麴文泰也为他准备行装,在此期间玄奘开坛讲经说法。高昌王为玄奘开设大帐,太妃以下以及国内著名僧人和大臣们按班次入座听讲。每次开讲时,麴文泰亲自手持香炉去迎接法师,让玄奘踏上法座,每天都是如此。&b&之后,又为玄奘剃度了四个可靠的弟子作为侍从;还制作了三十套衣服,为抵御风沙和寒冷,还专门制作了特殊的手套和面罩;黄金一百两、银钱三万枚,以及绫绢五百匹,麴文泰为玄奘提供了可往返二十年的路费。再拨马三十匹,力役二十五名,并派遣特使护送玄奘前去西突厥叶护可汗驻地&/b&(当时的西域是突厥人的天下,要想去往印度,必须经过可汗的批准)。 &/li&&li&并写了二十四封国书,沿途给西域各国,并奉上大绫一匹,以求方便玄奘西行。而且又用&b&极其谦卑&/b&的口吻,修书给叶护可汗:“&b&玄奘法师是奴仆我的兄弟,希望可汗像关照我一样关照法师,请您下令西边的国家,赐给我兄弟马匹,并且护送出境。”麴文泰用举国之力,帮助玄奘西行。&/b&&/li&&li&玄奘出发的这一天,国王和诸位僧人、大臣、百姓等倾城出动送至城西。高昌王抱住玄奘恸哭,告别的哭声响彻郊外。高昌王令妃子和百姓回城自己继续送了几十里后,二人洒泪而别,方才返回。&/li&&/ol&&p&&b&第三阶段:&/b&&/p&&ol&&li&至此,玄奘拥有了一支规模不小的队伍——三十匹马,二十五个随从,四个徒弟以及一位名叫欢信的高昌官员。因为有麴文泰的保护,玄奘很快走出高昌国,再往西,经过两个国家焉耆和龟兹,就是巍峨的葱岭。过了葱岭就走出了西域。(焉耆就是现在新疆库尔勒市)&/li&&li&第二天出发,途经银山,进了焉耆(yan qi)的国境。此处山势险峻,都是银矿,西域各国的银钱都是出自这里。这个国家没有纲常法纪,时常有强盗出没。到了山的西边遇上一群盗贼,交出财物后,强盗们一哄而散。玄奘一行人来到王城的河边过夜。当时有同行的胡人商旅数十人,赶时间去做买卖,半夜里偷偷动身。第二天,玄奘到达的时候,发现沿途尽是这些商人的尸体,财物被劫掠一空。&/li&&li&遥见都城,焉耆王和诸大臣前来相迎,请入城中供养。不过焉耆跟高昌有仇,不肯给马匹,玄奘只停留了一宿,第二天就走了。渡过一条大河后,继续朝西挺进,此去百里,一马平川,到达了龟兹国。临近都城,国王与群臣前来迎接。龟兹国王设宴款待玄奘。玄奘在这里待了好几天。此时,玄奘离开长安已有半年。&/li&&li&《大唐西域记·卷第一·屈支国》里记载了龟兹一个很奇特的习俗——龟兹人以扁平为美,孩子生下来,都要用木板夹裹脑袋,皇室也不例外。&/li&&li&宴后,来到城西北的阿奢理儿寺,这里是木叉毱多所住之处。&b&毱多&/b&佛理娴熟,见解高明,深受当地人的崇信,曾在印度游学二十余年,博涉众经,以《声明》学最出众,国王以及僧俗对他极为尊重,号称独步。毱多见玄奘到来,只是以对待宾客之礼接待,并不以为玄奘通晓佛法。对玄奘说:“我这里《杂心》、《俱舍》、《毗婆沙》等各种经典应有尽有,学好就够了,何必西去跋涉受苦。”
“这里有《瑜伽师地论》么?”玄奘问道。
“何必问那种邪书,真佛弟子是不学这种书的。”
“《毗婆沙》、《俱舍》我国已有,我恨它理疏言浅,并不究竟,因此要去学大乘《瑜伽师地论》。而且《瑜伽》是后身菩萨弥勒所说,你说此书是邪书,不怕堕入无间地狱么?”
“《毗婆沙》等经你还未通解,怎能说它讲得不深?”
“您如今通解么?”
“那是自然。”
玄奘以《俱舍论》开头部分质问,毱多一开口就讲错了,又进一步追问,毱多脸色大变,又举一段;毱多依旧讲不通,争辩说《俱舍论》里面没有这段话。&b&王叔智月&/b&也在一旁,他出家为僧,也能讲解经论,马上证明说《俱舍论》中确有此话。毱多极为羞愧:“我年老忘记了。”又问其他部分,毱多也作不出高明的解说。
&/li&&li&当时凌山雪路未开,不能前进,在这里停留了六十多天,除了眺望景色外,常常找毱多谈论,毱多见了玄奘不再傲然踞坐,或是起立或是逃避,私下里对人说:“这个僧人不易应对,到了印度,那里的少年中未必能有这样的人物。”&/li&&li&出发之时,龟兹王供给了力役和驼、马,并与僧侣倾城相送。走了两天,遇到突厥强盗二千多骑,后来因分赃不均,相互打斗,最后居然一哄而散。&/li&&li&从龟兹往西,就是葱岭,昆仑山和天山在那里会合。玄奘一行前进了六百里,翻过一片沙碛,到达跋禄迦国(旧译姑墨),停留一宿。再往西北行进三百里,又穿过一片沙碛,到达凌山,也就是葱岭的北端。凌山险峻陡峭,直插云霄,自天地以来,冰雪聚集,春夏不消。抬头仰望,与白云相接,白茫茫一片,无边无际。散落两边的冰块,或高百尺,或广数丈,且雪崩会随时降临。(玄奘当时登山的时期是冬天,那里海拔有五六千米)&/li&&li&山路崎岖,加上冰雪滑阻,狂风凛冽,即使套上层层鞋袜和厚厚的皮衣也不免冷得发抖;休息进食,又无一处干燥之地可供落足,只能将锅子吊起来烧水煮饭,在冰上铺开被褥就寝。有人不慎跌落深谷,有的直接冻死在路上。&b&七天之后,方才出山。一行人因为冻饿而死的十有三四,牛马则更多。三十多人的队伍,将近一半葬身凌山,其中包括玄奘的两个弟子,永远地留在了那里&/b&……&/li&&li&公元628年的春天,玄奘翻过雪山,走出了西域,从此进入中亚。&/li&&li&出山后,至一清池(或名热海、咸海)。大清池方圆一千多里,东西宽广,南北狭窄;四面环山,池水颜色带有青黑,味道又苦又咸,水中龙鱼混杂,产物虽多,却无人敢捕捞。这个大清池就是今天吉尔吉斯斯坦的伊塞克湖,玄奘在这个世外桃源休整了一段时间。&/li&&li&在春夏之交的时候,玄奘走上了中亚的大草原。沿着清池向西北方向走了五百多里,到达素叶城(也就是碎叶城)。玄奘遇到了突厥叶护可汗。可汗当时正在游猎,见到玄奘时,十分欢喜。可汗让玄奘在王庭等他。三天后可汗才回来。&/li&&li&叶护可汗的大帐十分华丽,用金花装饰,十分灿烂,各达官在可汗面前铺的长席分两列对坐。统叶护可汗在西疆建立了西突厥帝国,为了牵制共同的对手东突厥人,西突厥与大唐的的关系一直很友好。在这里玄奘碰到了来自大唐的使者。高昌王早前已做好准备,高昌国的使者&b&欢信&/b&上贡了大量的丝绸和干果,在叶护可汗看完高昌王写的国书后,对玄奘更是另眼相看。在可汗眼里,印度酷热难耐,那里的人赤身裸体,没有什么好看的,并劝玄奘不要去了。玄奘婉转地拒绝了可汗,最后得到了可汗的支持。可汗传令军中,找到一个通晓汉语和西域各国语言的年轻人,又写了致各国君主的国书,令他护送玄奘到迦毕试国(古阿富汗境内,离印度很近)。又施予玄奘绯红绫法衣一件,绢五十匹,与君臣送玄奘十多里。&/li&&li&玄奘走后的半个世纪后,大唐的边境扩至此处(素叶城),并开始在这里修筑城池,设置官署。&/li&&li&从素叶走后,过了千泉,往西到达&b&小孤城(怛逻斯)&/b&,这是一个中国人的小城市。这里的三百多户人家原来都是汉人,被突厥人劫掠至此;他们占据了一座城池,团结在一起,一直生活在这里。衣着虽与突厥人相同,但语言和行为依然遵行汉地传统。&br&&/li&&li&离开小孤城后,又西南二百里,到达&b&白水城&/b&。又西南二百里,至&b&恭御城&/b&。向南五十里,到&b&笯赤建国&/b&。向西二百里,来到&b&赭时国&/b&(石国)(位置是今天的乌兹别克斯坦的首都塔什干附近)。西千余里,到&b&窣堵利瑟那国&/b&。从西北进入大沙漠,看不清道路,只能望着地面上的白骨前行。走了五百多里后,抵达了飒秣建国(汉译康国)。(也就是撒马尔罕) &/li&&li&这里的人不信佛法,崇信拜火教。这里以前有两座寺庙,不过从来不住僧人,外来僧人投住,寺里的胡人就用火来驱逐,不许居住。所有胡人国家都以飒秣建国为中心,效仿它的行为举止和制度规范,邻国都听该国国王的命令。&/li&&li&国王接待玄奘时怠慢无礼,玄奘在这里遭到了冷遇。&b&对于一个高僧而言,弘扬佛法是他的使命;玄奘仅用了一夜时间,就改变了国王的信仰。&/b&玄奘的两个徒弟去寺庙礼拜,差点被胡人烧死。国王听说后大发雷霆,下令拘捕这些人,并驱逐出境。之后,国王开始接受斋戒,从此这个国家开始信奉佛教,不再攻击僧人。&/li&&li&离开撒马尔罕后,西三百余里,到&b&屈霜你迦国&/b&。又西二百余里,到&b&喝捍国&/b&(唐言东安国)。西五百里,到&b&捕喝国&/b&(中安国&b&)。&/b&又西百余里,至伐地国(西安国)。西五百里,至&b&货利习弥伽国&/b&。&/li&&li&又西南三百余里,玄奘来到一个叫&b&羯霜那&/b&的小国(史国,汉人中许多史姓人的祖先来自这里)。再行走三百多里,来到铁门关,这里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因为有专职人的护送,玄奘轻松地通过了这里,来到了怛密国(现今铁尔梅兹)。在补充完饮水和干粮后,就迅速上路了。玄奘到达了活国,印度就在前方。&/li&&li&这里的统治者是叶护可汗的长子呾度(da),而呾度的夫人就是高昌王的妹妹。只是玄奘还是晚到了一步,高昌王的妹妹不久前刚刚去世,只留下一个未成年的儿子。国王体弱多病,本想等身体好些后亲自送玄奘到印度,就留玄奘在这里住了些日子。呾度身体好转后,娶了一位年轻的妻子。呾度的另一个成年儿子和她私通,唆使她用药毒死了呾度,并篡夺了王位。成年儿子杀死了父亲,仍然娶后母为妻。国王死去,国家动荡不安,玄奘在此滞留了一个多月才离开。&/li&&li&在这期间,与一位曾游学印度,在葱岭以西被推崇为法匠的沙门达摩僧伽交往。这位高僧起初对玄奘很傲慢,其门徒对他亦轻视。后来玄奘仅就小乘教义婆沙等问题,与他辩论,便使他折服。从此便与玄奘相见欢喜,门徒亦多生惭愧,处处誉赞玄奘不已。 &/li&&li&丧期满后,玄奘向新设官辞行。新设官告诉玄奘说:“弟子所管辖的地区中,有一&b&缚喝国&/b&,北临缚茤河,人多称其为小王舍城,圣迹极多,师不妨前往观礼一番,然后再南去印度。”就在玄奘准备启程前往时,恰巧缚喝罗国有僧侣数十人,因听到咀度去世,特前来致意。彼此相见都很高兴,玄奘便趁机请教前往印度的路,他们立刻邀请玄奘同行,并建议他从缚喝罗国南行更便捷。玄奘采纳了他们的意见,立刻向新设官辞行,随着僧侣到&b&缚喝国&/b&。&/li&&li&&b&缚喝国&/b&城西南有一寺庙,里面有一位小乘高僧叫般若羯罗(&b&慧性&/b&),其人聪慧好学,玄奘与他一见如故,便相约而行。自&b&缚喝国&/b&南行,到揭职国,向东南走,进入大雪山,行六百余里,出睹货逻国境内,进入&b&梵衍那国&/b&。&/li&&li&经十五日离开,走了两天遇到大雪,迷失了道路,幸好在一座沙岭碰上了猎人,在猎人的指引下翻过黑山,来到了&b&迦毕试国&/b&。(今天阿富汗的首都喀布尔附近)来到都城时,国王和诸僧都来迎接。这里的佛寺百余所,僧人们互相争执,都想邀请玄奘去居住。&/li&&li&这个国家境内有一座很大的寺庙,名为&b&沙落迦&/b&,相传是汉天子的儿子在这里做人质时所建造的。寺里的僧人说:“我寺本是汉天子儿所建,今法师从那里来,应该先到我寺。”玄奘见其言辞恳切,且同行的慧性法师也愿意,便在这里停宿。&/li&&li&玄奘就在寺中坐夏。迦毕试国王崇信大乘,喜爱观看讲诵佛经,就请玄奘和慧性法师在一大乘寺中举行法会。当时有大乘高僧叫&b&秣奴若瞿沙(汉译:如意声)、&/b&说一切有部僧&b&阿梨耶伐摩(圣胄)、&/b&化地部僧&b&求那跋陀(德贤),&/b&都是领袖级人物。但是他们不能兼通诸部经典,大小乘各有侧重,虽有所专精,毕竟只是偏长一门。只有玄奘对各派都十分熟悉,任由他们发问,依照各部之说作答,使他们心悦诚服。这是持续了五日才散会。国王很高兴,以纯棉五匹专门施予玄奘,其他人也多少得到赏赐。在沙落迦寺度过安居期后,慧性法师受到睹货逻国王邀请无法推辞,只好返回,玄奘和他作别。&/li&&li&东行六百余里,越过黑岭,到达北印度境内,来动滥波国。玄奘边走边停,花费了半年时间,他一边讲经说法,一边礼拜圣迹。在&b&那揭罗曷国&/b&(喀布尔河南岸的贾拉拉巴德)的佛顶骨城,玄奘看见了佛陀的顶骨。&/li&&li&在贾拉拉巴德的大山深处,有一个石窟,是&b&瞿波罗龙王&/b&住过的洞窟,当初如来降伏了这条龙,因而在窟中留下了佛影。由于道路偏僻,加上盗贼横行,很少有人敢去那里。不过玄奘仍然带着两个徒弟来了。立誓不见如来影像,绝不离开。一百多次礼拜,不见佛影;又一百多次,佛影一闪即灭;再二百多次,洞窟大明,拨云见日,佛陀影像清晰显现在壁上。&/li&&li&公元628年的秋天,在离开长安整整一年之后,玄奘来到了心目中的圣地。玄奘也由此进入古印度地界。此时他的身边唯有两个徒弟相伴,这里已经不是突厥人的势力范围,护卫们也返回了大草原。&/li&&/ol&&p&&br&&/p&&p&&b&第四阶段:&/b&&/p&&ol&&li&渡过印度河不久,玄奘来到了犍陀罗。犍陀罗一度是古印度的佛教中心。不过玄奘到达时,佛教在那里已然凋零;这里寺院很多,但多已荒芜,佛塔倒塌,庙宇破烂不堪。这里的人普遍信奉印度教。&/li&&li&大唐西域记里详细地描述了这里的诸多圣迹。都城东南八九里外有一棵菩提树,过去四佛曾坐于树下。菩提树南边有座佛塔,是迦腻色迦王所造,佛塔西南有一尊白石佛像,高一丈八尺,向北二立,经常见到有人在夜里饶塔而行。&/li&&li&离开犍陀罗后,玄奘向东南而行,来到了&b&迦湿弥罗&/b&。当时的印度分为七十多个国家。玄奘在此停留了两年多时间,沿途参拜寺庙,并学习各种经书。在此,也曾遭受诸多高僧的诘问,玄奘都一一作答,毫无凝滞,无人不服。&/li&&li&&b&迦湿弥罗&/b&都城西临大河,有寺院百所,僧侣五千多人。有四座佛塔,巍峨壮丽,是无忧王所造,每座塔里都有如来舍利一升多。玄奘初入国境,到达石门,就是这个国家的西门,国王派遣国舅带了车马来迎接,住在一个叫护瑟迦罗的寺院。&/li&&li&过了几天,逐渐走近王城,到达&b&摩舍罗。国王率领群臣和都城僧侣前来迎接,随从仪仗有一千多人,接见后,礼赞殷勤,亲手供献散发无数鲜花,请玄奘乘大象随同前行,到都城后,宿于阇耶因陀罗寺。&/b&&/li&&li&第二天,请入宫中供养,并命大德高僧&b&僧称&/b&等数十人作陪。饭后,国王请玄奘开讲,与众僧辩论,观看后国王很高兴。又因为玄奘远来求法,无书本可读,就派&b&书手&/b&二十人,为法师抄写经论,另外派五人供玄奘使唤,所需财物,都有朝廷供给。&/li&&li&&b&僧称&/b&法师德高望重,生性爱贤重士,玄奘与他相见甚欢,每日倾心交谈请教,昼夜不倦。僧称年近七十,气力已衰,但庆幸遇到玄奘这样的天才,就尽力讲解,中午以前讲授《俱舍论》,午后讲授《顺正理论》,晚上讲授《因明》、《声明论》,境内学者也都来听讲。玄奘随僧称所讲,完全领悟,深入专研,穷尽奥秘,僧称非常高兴,赞叹不已,对众人说:“这位大唐僧人智力宏博,这里的僧人没有能比得上他的,凭他的才智足以继承&b&无著&/b&、&b&世亲&/b&菩萨的事业。可惜生长在遥远的大唐,不能从小亲近圣贤的遗泽啊!”&/li&&li&此时大众中有大乘学僧&b&毗戍陀僧诃(净师子)&/b&、&b&辰那饭荼(最胜亲)&/b&,说一切有部求学僧&b&苏伽密多罗(如来友)&/b&、&b&婆苏密多罗(世友)&/b&,大众部求学僧&b&苏利耶提婆(日天)&/b&、&b&辰那呾逻多(最胜救)&/b&等多人,都是来这里留学已久,道业坚贞,多才善解的优秀僧徒,听到僧称长老对玄奘的这般称扬,心中不服,纷纷向玄奘诘难。玄奘气定神闲,舌战群僧,酬对应答无一不恰到好处,使得诸僧全部心悦诚服。
&/li&&li&迦湿弥罗国据传说原是龙池,佛涅盘后五十年,有阿难弟子&b&末田底迦&/b&阿罗汉,教化龙王舍池,才改建为五百所寺院,召请各方贤圣来住,受龙王的供养。其后至&b&健陀罗国迦腻色迦王&/b&时(约在如来灭后第四百年),&b&胁尊者&/b&召集诸圣贤众四百九十九人,都是内通三藏,外达五明的人,连同胁尊者在内共五百名贤圣,在此结集三藏。玄奘在此停留二年,学诸经论,朝礼圣迹完毕时,才再向西南行去。(&b&《大唐西域记·迦湿弥罗·三·迦腻色迦王第四集结》&/b&)&/li&&li&当时印度的佛教中心并不在迦湿弥罗,而是在一个叫&b&那烂陀&/b&的地方,那是玄奘最终的目的地。&/li&&li&公元629年的秋天,玄奘离开了&b&迦湿弥罗&/b&继续南下。玄奘在波罗奢大森林中碰到了五十多个强盗。玄奘和同伴所带的衣服和财物被劫掠一空,强盗将他们赶到了一座枯池,准备将他们杀死。这个池中长满了荆棘藤萝,枝枝蔓蔓遍布四周。玄奘的徒弟躲在刺林中,发现池南岸有个出水洞口,偷偷告诉了玄奘。从洞口逃出后,遇到农民在耕地,他们集合了八十多人,带着器械,急冲冲赶到枯池。那些强盗见此,一哄而散,众人得以脱险。&/li&&li&玄奘停留在了一个叫至那仆底的地方。“至那仆底”汉语就是中国之地的意思。(至那是古代其他国家对中国的古称,一开始并不贬义)《大唐西域记》记载,一个中国的王子曾居住在此,这里的人非常敬重东方的中国,不断有人指着玄奘说:“这是我们先代君王的同国之人。”玄奘在这里非常受欢迎,在此停留了半年,住在突舍萨那寺。从&b&毗腻多钵腊婆&/b&大德(汉译&b&调伏光&/b&,是北印度王子),他著有《五蕴论释》、《唯识三十论》等,玄奘在此住了十四个月,向他学习《对法论》、《显宗论》、《理门论》等。 &/li&&li&出至那仆底王城,往东南五百多里至答抹苏伐那寺,佛灭度后三百年,有迦多衍那论师,在这里完成《发智论》。再向东北到&b&阇烂达罗&/b&国境的那伽罗驮那寺,停留了四个月,亲近大德旃达罗伐摩法师,学习《众事分毗婆沙论》。
&/li&&li&公元631年的春天,离开长安将近四年,玄奘看到了恒河。水色清苍,波浪翻滚,河水清澈甘美,细沙随水漂流。玄奘在此停留了几个月,听三藏大德耶鞠多法师讲完《毗婆沙论》后才离开,继续渡河东行,至秣底补罗国。从大德&b&蜜多斯那,学《怛埵三弟铄论》、《随发智论》等。&/b&&/li&&li&北行三百余里,到&b&婆罗吸摩补罗国&/b&(北印度)&b&。&/b&之后来到&b&劫比他国。&/b&(中印度)&/li&&li&又经羯若鞠阇国(即中印度之曲女城),至阿逾陀国,这里有寺百余所,僧徒数千人,大小乘兼学。在城内有旧伽蓝(伽蓝即寺院),是世亲菩萨撰写大小乘论并为众讲法处。玄奘礼圣迹后,顺恒河与八十余人,同船东下,欲向&b&阿耶穆佉国&/b&去。&/li&&li&玄奘在这里遭遇了西行以来最危险的一次劫难。玄奘刚从阿瑜陀国朝拜了圣迹,沿着恒河与八十多人同船东下。船行了一百多里,两岸都是阿输迦树,枝繁叶茂。靠岸处各有十来船盗贼,摇槳杀了过来。玄奘一行人被迫靠岸。盗贼搜查财物。这一伙盗贼一向信奉一位叫突伽女神,每年秋天都要寻找一个俊美端庄的人,杀死后用血肉祭拜天神。玄奘仪表堂堂,身躯伟岸,无疑是符合他们的要求的。&/li&&li&&b&玄奘无可奈何,只是正念坐在祭坛上,念弥勒菩萨,不久入定,神升兜率陀天。&/b&就在这时候,天象忽然大变,霎时间黑风四起,折树飞沙,河中波涛翻滚,船只飘散沉没。强盗们惊慌失措,以为得罪了天神,终于放了玄奘。&/li&&li&东行三百多里,渡恒河北至中印度境的&b&阿耶穆佉国&/b&。更向东南行了七百余里,再渡恒河及&b&南阎牟那&/b&河,到&b&钵罗耶伽国&/b&。城西有瞻部树花林,据传此地是佛陀昔日降伏外道处,阿育王曾造佛塔及伽蓝在此。此伽蓝处,传是提婆菩萨作广百论以挫小乘外道的地方。大城的东面,在两河交流的地方,有一片大广场,土地平正,方圆十四、五里,自古以来就是历代君王豪族,仁慈布施的地方,沿传迄今,都借这块平原举办,因此号称为大施场。 玄奘至此,恰巧遇上戒日王在此行大布施,将五年积财,作七十五日之散施,上从三宝,下至贫苦无依者,无不施与。&/li&&li&公元631年的夏天,三十岁的玄奘终于抵达了佛陀的故乡迦毗罗卫,佛教的发祥地。当他到达这里时,往日的荣光不再,一切都成过眼云烟。在穿越一片森林后,玄奘来到了&b&拘尸那迦&/b&。&b&这里是佛祖涅槃的地方&/b&。阿育王在这里建造了一座佛塔,地基陷落,仍高二百余尺。塔前建有石柱,记载了如来涅槃之事。(&b&大唐西域记·卷六·拘尸那揭罗国&/b&)&/li&&li&八十岁那年,佛陀知道自己的生命将至,他沐浴之后,在两棵娑罗树中间安置了绳床,枕着右手侧卧。佛告诉弟子他将涅槃,这是公元前545年的一个月圆之夜。&/li&&li&渡恒河北上十余里,玄奘来到了鹿野苑。这里是佛祖觉悟之后,初转法轮的地方。“转法轮”意思是讲经说法。 精舍的东南,有一石塔,为阿育王所建,高百余尺,塔前有石柱,高七十多尺,这就是为纪念佛陀昔日初转法轮,度五比丘的地方。因其侧有弥勒菩萨受记处,所以也有说此塔是为纪念弥勒菩萨受记而建的。&/li&&li&之后,玄奘路过吠舍里, 国周五千多里,土壤良好,生产多庵罗果,玄奘抵此时,都城已荒毁,只见故基,居人也少。 宫城的西北,在一寺旁有塔,是佛陀往昔说《维摩诘经》的地方。在此东北三、四里处更有一塔,即是维摩长者的故居。此宅至今尚多灵异的事迹。 此去不远,更有一丈见方的石室,此即是维摩大士现身说法的地方。其旁尚有宝积、庵摩罗女故宅。&/li&&li&玄奘南渡恒河,来到摩揭陀国, 国境周围五千余里。这里的风气,崇尚学说,尊重贤士。 向西南行,经砾迦寺,再南行,至&b&罗磔加寺&/b&。&/li&&li&南行百余里,来到&b&大菩提寺&/b&。&b&释迦国的王子就是在这里成为佛祖的。&/b&&/li&&li&&b&菩提树本名毕钵罗树,佛住世时高数百尺,今约五丈余,昔佛坐其下,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因名菩提树。树茎黄白,枝叶青润,终年不凋,每到佛祖涅槃的日子,树叶都会凋零,不久又恢复原状。因此每至是日,诸国王与臣僚等,共集树下,以乳灌洗,并燃灯散花,以表礼敬。 &/b&&/li&&li&&b&佛祖涅槃以后,国王在菩提树附近竖立了两尊观音菩萨像,据传说,如果菩萨没入土中,佛教就消亡了。玄奘来到时,菩萨像已有一半没入土中。&/b&&/li&&li&玄奘礼拜了菩提树和菩萨像后,悲哀懊恼,痛哭不已:“佛祖成道的时候,我不知道流落在哪里,为何等到佛法凋零,我才赶到这里。”当时正值众僧解夏,远近到来的人有数千,观者无不呜咽。(原句:“&b&佛成道时,不知漂沦何趣,今于像季,方乃至斯,缅惟业障,一何深重&/b&。”)————&b&生死大海,谁作舟楫?无明长夜,谁为灯炬?(这一句出自《大唐西域记·卷六》)&/b&&/li&&/ol&&p&&br&&/p&&p&&b&第五阶段:&/b&&/p&&ol&&li&公元631年的秋天,经过四年的跋涉之后,玄奘终于抵达了最终目的地,&b&那烂陀&/b&。那烂陀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四位高僧前来迎接,在用完斋饭后,又有二百多僧侣和一千多人举着幢盖、花、香引路,玄奘在这些人的围绕中进入了那烂陀。到达后,全体僧人都集合起来,玄奘与他们见了面,并在上座专门为玄奘设置了床座。 &b&大众就座后,维那&/b&就击犍椎,宣告玄奘住寺&b&。 &/b&(&b&维那&/b&是寺院中的纲领职事,掌理众僧的进退威仪)&/li&&li&接着选出二十位善解经律,威仪整齐的中年僧徒陪同玄奘参见正法藏,也就是寺主&b&戒贤&/b&法师。在那烂陀寺最为人尊敬的就是戒贤法师,大众由于尊重,不敢直称其名,而是尊称为“&b&正法藏”&/b&。玄奘的拜师仪式非常隆重。按照古印度的拜师仪式,玄奘膝肘着地爬行,头顶着戒贤法师的脚施礼,遵行弟子礼节完毕,戒贤令人广设床座,让玄奘及众僧就座。
&/li&&li&随即问玄奘从哪里来的?玄奘合掌恭敬回答:“从大唐国来依止师父学瑜伽论。”没想到戒贤法师听了之后,热泪盈眶,把弟子&b&佛陀跋陀罗&/b&(觉贤)叫来,他是戒贤俗家的侄子,也已七十多岁,博通经论,擅于词令,吩咐他说:“你可以当着大家,略说我三年前患病的经过。”觉贤听了也忍不住热泪盈眶。边擦眼泪边述说这段希有的因缘: &/li&&li&“正法藏原来患风湿病,每当发作时,手脚关节像火烧刀割一样的痛苦,时好时发,拖了二十多年。三年前病情加重,痛苦到已经不能忍受。因此对人生感到厌倦,企图绝食自杀。&/li&&li&没想到当夜就在梦中见到三位天人,一个黄金色,一个琉璃色,一个白银色,端正庄严,雍穆非凡。金色人说:‘你想舍弃这个色身吗?经上只有说身是苦本,却没有教人自绝。你在过去世中曾经当过国王,使人民遭受许多痛苦,所以才会招感这样的苦报。现在你应该省察宿世的罪业,至心忏悔,甘心忍受,广宣经论,罪业自然消灭。如果只是厌世自杀,苦报还是不会了结。’正法藏听了,至诚礼拜。金色人指着琉璃色的人说:‘你知道吗?这位是&b&观世音菩萨&/b&。’又指着银白色的人说:‘这位是&b&弥勒菩萨&/b&。’正法藏马上顶礼弥勒菩萨说:‘戒贤常想投生到菩萨旁边,不知能不能达成这个愿望?’弥勒菩萨回答:‘假如你能弘扬佛法,就能在后世达到这个愿望。’金色人又自我介绍:‘我是&b&文殊师利菩萨&/b&,因见你不是为利益众生而舍身作无谓的牺牲,特地来劝你。现在应该听我的话,弘扬正法,将瑜伽论等普及到没有听过的地方,你的病自然会慢慢的好起来。&b&将来有一位大唐僧人,因爱乐大法,前来拜你为师,你可以安心在这里等着教他。&/b&正法藏再次顶礼,感激允诺,说完抬头,三个人已经不见了。醒来才知道是一场梦。从此以后,正法藏的病就慢慢好起来了,乃至痊愈。” &/li&&li&在座僧众听后,叹为希有,玄奘更是悲喜交加,再度顶礼说:“果真如此,弟子当尽最大的努力学习,请慈悲摄受教诲。” &/li&&li&玄奘被安住在觉贤大师的房间第四重阁,先接受为期七天的供养,然后才被安置到&b&护法菩萨&/b&北面的上房里。玄奘在此受到了极为崇高的待遇:&b&日得瞻步罗果一百二十枚,槟榔二十颗,豆蔻二十颗,龙脑香一两,供大人米(粳米)一升;月给油三斗,酥乳随要随取。玄奘还有两个仆人伺候日常起居,出行也可乘坐象舆,一万多人的那烂陀,包括玄奘在内,只有十人可以享受这样的待遇。&/b&&/li&&li&那烂陀的意思是“不知疲倦的施舍”, 是全印度最大的寺院,也是最高学府。相传此伽蓝之南,在庵摩罗园中有一龙池,龙名叫做那烂陀,因此以之为名。也有一说是如来往昔行菩萨道时,曾是大国王,在此建都,怜愍孤穷,常行惠舍,物念其恩,故号为&b&施无厌&/b&。 &/li&&li&寺址本是庵摩罗长者的花园,后由五百商人以十亿金钱买下供佛。佛陀曾在此说法三月,五百商人听后都证了圣果。佛陀涅盘后,国王&b&铄迦罗阿迭&/b&多因怀念佛陀,特别建造了这座寺院。后来其子&b&佛陀鞠多王&/b&继位,又在寺南另造一座寺院。孙怛他揭多王接掌后,又在寺东扩建。至曾孙&b&婆罗阿迭多&/b&即位,更在他父王扩建的殿宇以东,大兴土木,另筑寺院。落成当天看到有圣僧远从东方来应供,心生欢喜,便舍位出家。他的儿子&b&伐阇罗王&/b&继位后,于新建梵刹北边再建寺院。后来中印度有一个国王又在寺边加盖一座寺院。 &/li&&li&前后总共六个国王,各自营造六座寺院林立在一起,气势非凡。后来将六寺合而为一,并增建一座巍峨堂皇的山门,中分八院,庭院仍各自独立。围墙内宝台星列,琼楼玉宇,极为壮丽。各院的僧房都是四重,雕梁画栋,绿栌朱柱,在印度寺院千万,那烂陀壮丽宏伟堪称第一。
&/li&&li&这里僧人主客有一万多人,不仅学习大乘学说,还包括世俗经典《吠陀》,以及因明和声明学,甚至医学和术数(数学)也要研究。&/li&&li&&b&在那烂陀,能够解读二十部经论者有一千多人,三十部者五百多人,五十部者包括玄奘在内有十人,唯有戒贤法师穷览一切经卷, 年高德劭,是大众的宗师。 &/b& &/li&&li&寺内讲学风气很盛,每天都有一百多处讲座,学僧都潜心听讲,爱惜光阴。寺内全是大德高僧,每个人都能严守佛门清规,建寺以来七百年间,还没有一个人犯过戒。国王非常敬重那烂陀寺,每年封给寺院极为丰富的赏赐,使学人们可以专心学道。
&/li&&li&玄奘在那烂陀寺安住下后,赴&b&王舍城&/b&观礼圣迹。 &/li&&li&王舍城是佛教的发祥地,佛陀成道后住在这里的时间最多,经上常见的耆阇崛山(灵鹫山),就在城的东北不远。王舍城有新旧二城,旧城名矩奢羯补罗(义译上茅),因其地盛产上好香茅得名。宫城北门外一塔,是提婆达多放醉象企图杀害佛陀的地方。伏醉象塔北边是舍利弗闻马胜比丘说法证果处。证果塔不远是室利鞠多外道以火坑、毒饭企图加害佛陀的地方。 &/li&&li&宫城东北行十四五里,到达&b&鹫峰&/b&。 此山与群山环连,北岭隆突而起,形如鹫鸟,故名鹫峰。佛陀在世多在此山说《法华经》,《大般若》等无量众经。 &/li&&li&山城北行一里,至&b&迦兰陀竹园&/b&。&/li&&li&从竹园向西南行五、六里,山侧一片大竹林中,有一大石室,佛陀涅盘后,大迦叶尊者就是在此石窟中,与九百九十九位大阿罗汉,结集三藏经典。石室前的故基是阿育王为结集的大罗汉所建庭宇的遗址。&/li&&li&当结集时,有无量圣众集于此,迦叶尊者宣告大众说:“凡自知具三明六通,能总持如来一切法无错者,可留在此;余请各随所安。”结果共选出九百九十九人。此时,阿难尊者尚在有学地,于是迦叶对他说:“你漏尽通未得,不宜参加盛会。”阿难听了无话可说,惭愧退出。经一夜勤苦修断三界,得无学地(阿罗汉果)后,再去叩门。 &/li&&li&迦叶问他漏已尽否?他说已尽。迦叶又对他说:“既已漏尽,又何劳开门,应随意可入。”阿难乃运用神通从锁孔中入窟,顶礼迦叶之足。迦叶执阿难手,对他说:“我是要你除断诸漏,立证圣果,所以才驱逐你出窟的啊!幸勿见恨!”阿难说:“若是怀恨,又岂名漏尽呢?”于是礼谢而坐。 &/li&&li&结集三藏是由多闻第一,总持诸法的阿难尊者升座为众诵素呾缆藏(经藏),众圣随口记录。又由优波离尊者诵毗奈耶藏(律藏),由迦叶尊者自诵阿毗达磨藏迦叶(论藏),三月安居,结集三藏,流传后世。后世称此为&b&上座部结集&/b&。
&/li&&li&又此向西行二十里,有阿育王所建一塔,为昔日&b&大众部共集&/b&之处。此为未断漏尽,被大迦叶拒于大石窟外的一些弟子们所另行结集的地方。他们自行在此结集五藏,于经、律、论之外又增加了《杂集藏》和《禁咒藏》。因为他们的集结是凡圣同会,后人称之为&b&大众部结集。&/b&&/li&&li&玄奘礼遍王舍城及那烂陀寺周围的圣迹后,回到那烂陀寺,准备正式修学受业。
&/li&&li&公元632年的春天,百岁高龄的戒贤法师为玄奘专门开讲&b&《瑜伽师地论》。&/b&戒贤法师师出名门,是瑜伽学派最权威的学者。这次讲经不仅在那烂陀,而且成为全印度轰动一时的大事。&/li&&li&一部《瑜伽师地论》共讲了十五个月才讲完一遍,非常详尽仔细。玄奘在那烂陀寺一住五年,共听了《瑜伽师地论》三遍、《顺正理论》一遍、《显扬》、《对法论》各一遍,《因明》、《声明》、《集量》等论各两遍,《中论》、《百论》各三遍,其他如《俱舍论》、《婆娑》、《六足》、《阿毗昙》等诸论,因在参学途中已曾听过,所以在此就只有找出疑难来解惑而已。 &/li&&li&除此之外,玄奘除了听论之外,还兼学印度梵书和婆罗门书。 对于佛教通用语&b&梵文&/b&,更是字斟句酌。 &/li&&li&由于其中对声韵学以及字源字体的辨正,有着独特的论述,这使得玄奘对梵文的造诣突飞猛进,和外人交谈论典,没有任何困难。如是专研,凡经五年。&/li&&li&五年后,那烂陀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玄奘决定继续游学。&/li&&li&玄奘往&b&伊烂拏钵伐多国&/b&,沿路经迦布德迦伽蓝。寺南二、三里处有孤山,峰峦高峻,林木青翠。其中的精舍,供奉观世音菩萨圣像,灵应事迹很多,常有信徒到这里绝食祈祷,或一七日,或二七日,只要心诚意专,据说便可以看到菩萨从檀像出来,慈音慰喻,满其所愿。
&/li&&li&沿恒河南岸东行三百余里,至中印度境之&b&瞻波国&/b&。其寺十所,僧二百余人,均习小乘教。传说在劫初之时,人多穴居,后来有天女下降人间,于恒河中戏水,因水灵触身,而生四子。现在的王城,就是其中一子的宫廷所在。国境南部有一个大森林区,连绵二百多里。 &/li&&li&离瞻波国,在中、东印度境各国寻礼圣迹。所经国家有:羯末嗢祇罗国、奔那伐弹那国、羯罗拏苏伐剌那国、三摩怛吒、室利差怛等六国、耽摩栗底国、乌荼国、恭御羯陵伽国等。 此处不一一表记,详细之处见《大唐西域记》&/li&&li&游学回到那烂陀寺,再次参谒礼拜戒贤法师。&/li&&li&后来,听说附近几十里外的&b&低罗择迦寺&/b&有一位般若跋陀罗大德,除了精通本宗萨婆多部的三藏外,对《声明》、《因明》也都有很深的造诣,因此又前往就学,并停留了两个月。 接着又到杖林山向一位居士&b&胜军&/b&求教,学《唯识抉择论》、《意义理论》、《成无畏论》、《不住涅盘》、《十二因缘论》、《庄严经论》,并提出《瑜伽师地论》、《因明》方面的疑难。玄奘跟随&b&胜军&/b&前后共有两年。&/li&&li&公元639年,玄奘做了一个梦,这个梦直接改变了玄奘的行程。玄奘梦到那烂陀寺院房屋荒芜污秽,还拴着水牛,庙里没有一个僧侣。寺外火光冲天,村庄瞬间成为灰烬,那烂陀一片荒芜。&b&文殊菩萨在梦中告诉他该回去了。这个地方十年之后将会陷入大动乱。及至永徽末年,戒日王驾崩,印度陷入混乱。大唐使者王玄策亲见此事。&/b&&/li&&li&公元640年的春天,玄奘返回那烂陀。离开长安十四年,是时候回去了。不过玄奘的计划被搁浅了。戒贤法师希望玄奘在那烂陀能开设讲坛,与一位攻击瑜伽派的高僧辩论。《大唐西域记》就曾记载,曾有位辩经的高僧只是因为说错了一个字,就割掉了自己的舌头,更有甚者,直接结束自己的生命。&/li&&li&当时有位高僧叫&b&师子光&/b&,为四众讲解《中论》、《百论》,阐发要旨,攻击《瑜伽师地论》理论。&b&玄奘&/b&既精通《中论》、《百论》,又擅长《瑜伽师地论》,他几次向&b&师子光&/b&发问&b&,师子光都&/b&答不上来,辩论的最后,讲坛下的学者最后汇集到了玄奘门下。&b&师子光&/b&深感羞愧,离开那烂陀去了菩提寺,另请了一位同学、东印度人名叫&b&旃陀罗僧诃&/b&前来找玄奘辩论。不过此人到来后,忌惮玄奘的威名,缄口不语,不敢向玄奘诘问。至此,玄奘声名鹊起,名声在印度广为流传。&/li&&li&&b&玄奘已有回国的想法, 开始准备回国的行装经像。 寺里的大德知道了都来劝阻,说:“印度是佛陀降生之地,虽然佛已入灭,但圣迹还在,应留此参访礼拜,才不白过这一生啊!怎么想要回去呢?何况贵中国对三宝并不知道要恭敬,所以三世诸佛都不选择在那里降生,又有什么值得怀念?”
&/b&&/li&&li&&b&玄奘说:“法王既立下教法,便应好好的弘扬,以报答佛陀的恩德,怎么可以自悟自了,而不管沉迷的众生呢?何况,中国素来是礼义之邦,一切皆有法度可遵,君圣臣忠,父慈子孝;对于佛法,更是崇奉大乘,多的是发心想亲证佛果的人。虽然佛陀未降于彼,但化身无量,又岂能因佛不住彼而轻视哉?” &/b&&/li&&li&&b&诸位大德再劝:“又好比诸天共同进食,虽一起,但因福德不同,吃起来感受也不同。今天我们虽然同住于南赡部洲,然而佛却选择降生于此,可见中国确是无福的边地,你又何必回去?”
&/b&&/li&&li&&b&玄奘反问:“维摩诘大士说太阳照临南赡部洲,是为了什么?” &/b&&/li&&/ol&&p&&b&“为除黑暗。” &/b&&/p&&p&&b&“我现在回国,也是这样。”玄奘说道。 &/b&&/p&&p&&b&第六阶段:曲女城之战&/b&&/p&&ol&&li&此时,玄奘最渴望的是立刻返回大唐。不过一次又一次的辩经不期而至。(关于此段辩经,三藏法师传有更多详细的记载,此处不一一说明)令玄奘没想到的是,印度最强大的两个国王也卷了进来,这一连串的口舌之争,即将引爆一场战争。&/li&&li&当时印度最有权势的两个国王戒日王和鸠摩罗王(东印度国王)。玄奘当时早已整好行装,准备回国。不想鸠摩罗王要请玄奘去他那给他讲经,戒贤法师担心接受鸠摩罗王的邀请势必会惹恼戒日王,便婉言拒绝了。鸠摩罗王大发雷霆,扬言要踏平那烂陀寺。面对鸠摩罗王的威胁,玄奘不得不推迟回国的计划。玄奘与来使一同来到了鸠摩罗国。&/li&&li&不巧的是,戒日王听说玄奘在鸠摩罗处后,吃惊道:“我先前请了几次都不来,如今怎么到了那里?”于是派使者对鸠摩罗王说:“赶紧将玄奘送来!”——鸠摩罗王不买账,说:“我的头可以拿去,法师绝不能送过去。”&/li&&li&戒日王遭到轻视,勃然大怒,又派使者,对鸠摩罗王说:“你说头可以给我,就立刻交给使者带来。”在古印度的历史上,戒日王的声望可以和孔雀王朝的阿育王媲美。他十七岁就登上了王位,六年的时间里,率领一只庞大的军队,东征西讨,并统一了印度的大部分地区,加冕为皇帝。鸠摩罗王自觉失言,深为恐惧,又迫于戒日王的威名,屈服了。鸠摩罗王迅速传令装备象军二万,船三万,和玄奘一起出发,准备去见戒日王。&/li&&li&迫不及待的戒日王连夜与玄奘相见,成千上万的火炬照亮了恒河两岸。鸠摩罗王下令举起火炬,亲自率群臣远迎。戒日王出行时,常带着数百面金鼓,走一步敲一下,叫做“&b&节步鼓&/b&”,只有戒日王有这样的排场。&/li&&li&戒日王进入行宫以后,向玄奘行头面接足礼,瞻仰散花,颂偈赞叹后,才向玄奘问:“弟子先前邀请师父,为什么您都不肯来?”玄奘告诉他:“玄奘远道而来,主要是为了听讲瑜伽师地论,接到您的令旨时,正听到中间还没听完,因此才没有立刻去参见您。” &/li&&li&与玄奘见面后,戒日王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他准备在都城&b&曲女城,&/b&为玄奘召开一个全印度的辩论会。这场大会非同小可。&/li&&li&辩论会的论主是玄奘,而戒日王本人担任此次辩论会的主持,全印度各个教派的智者和大德必须参加,观看玄奘讲经,针对他的观点进行辩论。&/li&&li&公元641年的春天,辩论会正式开始。在印度史上,这或许是规模最大的一次讲经辩论会。除了戒日王和鸠摩罗王,还有十八位国王到场;僧人到会三千多人,印度教以及其他教派的大德两千余人,那烂陀也派来了一千多僧人。全印度的高僧大德几乎都到了,这些人或博学多才,或能言善辩;行进的车辆和飘扬的经幡,都城方圆几十里,一时人满为患。&/li&&li&戒日王首先请十八国国王入座,再请各国高僧一千多人入座,次请婆罗门有名的行者五百多人入座,最后才是请各国大臣二百多人入座,其余的道俗人等,则安置在院门外面。等内外都入座后,设席供养;另以各式各样金器道具、三千件上等毡衣供养佛,然后依等次供养玄奘及诸大德等。 &/li&&li&玄奘登上讲坛,开始阐述&b&《制恶见论》&/b&的要旨;另外叫人抄写了一本论点,挂在会场门外,&b&倘若其中有一个字没有道理,且能被人驳倒,玄奘自愿斩首相谢。&/b&到了晚上,竟没有一个人敢挑战。四十岁的玄奘在佛法领域的修为确实非常人所比。玄奘十岁开始学法,青年时期访遍名师,西行以来,十五年间研读各家经典,从未停歇。此时玄奘所学已然大成,实际上他知识的广博已大大超过他的老师戒贤三藏。&/li&&li&五天过去了,辩论者仍然没有出现。一些外教弟子只能用暴力手段发泄心中不满,戒日王发觉后,发布命令,严惩不贷。就这样过了十八天,各个宗派的高僧大德没有一个人挑战。大会最后一天,很多人当场皈依。玄奘赢得了两个称号——“&b&大乘天&/b&”和“&b&解脱天&/b&”,他被大乘和小乘信徒共同推举为大师。一个异国僧人,在佛教的发源地被尊为一代佛学大师,受到了一个帝王史无前例的尊崇;此等成就,堪称空前绝后。声誉之隆,千古一人。&/li&&li&在这一年,戒日王决定向大唐派遣使节,大唐的使节也来到了印度。在中印两国历史上,这是第一次互派使节。整整半个世纪的时间,大唐和印度几乎每年都有往来。&/li&&li&现在是时候回国了。&/li&&/ol&&p&&br&&/p&&p&&b&第七阶段:&/b&&/p&&ol&&li&由于玄奘在赴会之前已经向戒贤论师及那烂陀寺的大德们辞行,故行装等物均随身携带,准备从这里直接回国。但因戒日王欲在&b&钵罗耶伽国&/b&两河间立大会场,每五年一次,作&b&无遮大施&/b&,请五印度沙门,婆罗门及贫穷孤独者受施,每期七十五天,过去已施五次,今欲作第六次会,请玄奘暂留随喜参观。玄奘欣然接受。参观完无遮大施会后,就向戒日王辞行,戒日王说:“弟子正想助您弘扬教法,怎么就要回国呢?”因此又留了十多天。 &br&&/li&&li&鸠摩罗王一听说他要回国,也连忙挽留劝请:“法师如愿长住我国,弟子必当尽心供养,为您造一百座寺院,帮助您弘扬佛法。”他们的诚恳慰留,玄奘又滞留了半个多月。但他心里很是着急,就找机会委婉的对他们说:“中国离这里很远,且有山川险阻,闻法较晚。虽知梗概,但因经论不齐,义难周全,所以我冒险来此取经求法。所幸现在已经如愿以偿,恐怕来日不多,不能完成译经的心愿,故日夜不敢稍忘回国的事,以宽慰国内贤哲们的殷殷盼望。经上说:‘障人法者,当代代无眼。’如果强留玄奘,将使我国很多修行人失掉听法的利益,这无眼的苦报,你们不怕吗?” &/li&&li&戒日王听完,就打消留他的念头说:“弟子仰慕法师的德养,所以希望能常常瞻仰侍奉,但是既然会损害到很多人的法益,也不敢坚持,但不知道法师想要从哪条路回国?如果由水路走南海,弟子当派使臣护送。”玄奘对戒日王的盛情表示感激,但他之前因与高昌王约定,回国途中,要再前往拜访,所以仍然选择由北方的陆路回去。
&/li&&li&五个月后,众人过印度河。&b&经书、佛像等与同行者用船渡河,玄奘则乘坐大象涉水而过。只是船只行驶到河流中央,忽然风波乱起,船只几乎覆没,看守经书的人落入河中,众人一起解救才得以脱身;五十本经书和一些奇花异果的种子则掉进了水中。&/b&&/li&&li&公元642年,玄奘第二次穿行大雪山。643年越过葱岭。公元627年的时候,玄奘西行时,走的是丝绸之路的中道,现在玄奘返回大唐,选的是南道。由于有印度国王的支持,玄奘本可以选择沿海路返回大唐,海路可避免舟车劳顿,也可节省许多时间,但玄奘依然选择了陆路。十七年前,他和高昌王有一个不见不散的约定。玄奘要履行自己的诺言,去高昌国讲经三年。&/li&&li&在佉法国,玄奘听到了一个震惊的消息。一个高昌商人告诉玄奘,高昌王麴文泰早已去世,高昌国如今是大唐的西州。公元640年,高昌和大唐的关系突然陷入僵局,麴文泰与西方的突厥人联盟企图控制丝绸之路。然而,崛起的大唐今非昔比,大唐骑兵如暴风般越过沙漠,以秋风扫落叶之势击退了突厥人。史书记载,王宫中的麴文泰惊惧而死,高昌国不战而降……。&/li&&li&玄奘听闻此事,伫立良久。之后,玄奘改变了前行的路线,由中道改为南道直接前往大唐。(原来的高昌国在中道)&/li&&li&玄奘抵达了西域著名的佛国于阗。在踏上大唐之前,玄奘必须取得唐太宗的谅解(玄奘当年是偷渡出国)。玄奘写了一封信,向朝廷陈述当年去印度求法的原因,其中言辞恳切,且又将取经的功劳归于太宗本人。十多年的经历告诉玄奘,没有朝廷的支持,一切寸步难行。在过了半年后,太宗派的使臣才来到于阗。太宗不但没有责怪玄奘,而且还安排好了归国的行程。玄奘心中一块大石落地。&/li&&li&公元644年的夏天,玄奘准备离开于阗;就在这一年,大唐的军队攻占了焉耆国。过了楼兰,玄奘一行来到了大唐地界。&/li&&li&公元645年初(贞观十九年,正月七日),玄奘终于回到了都城&b&长安&/b&。&b&房玄龄&/b&派右武侯大将军侯莫陈实、雍州司马李叔慎、长安县令李乾佑前去迎接。&/li&&li&长安日臻繁华,玄奘也已届中年。&b&玄奘归国的消息轰动了整个长安城,闻讯而来的百姓仍然堵塞了道路。从朱雀大街出发,至弘福寺,几十里之间,到处都是百姓、士人、官员,都站在道路两旁瞻仰。官府怕人群互相践踏,就叫他们就地烧香散花,不要移动。十几里路香烟缭绕,诵声相织,仿佛弥勒菩萨下世。&/b&&/li&&li&在印度游学期间,他收集了大量的经典和佛教圣物,六百五十七部佛经先被安置在弘福寺;在朱雀大街的南头,几百件帐、舆等排列整齐,用来安放一百五十粒如来肉舍利,以及七尊极为珍贵的佛像。&/li&&li&玄奘带回了大乘经二百二十四部,大乘论一百九十二部,上座部经、律、论十五部,正量部经、律、论十五部,化地部经、律、论二十二部,饮光部经、律、论十七部,法密部经、律、论四十二部,说一切有部经、律、论六十七部,因明部三十六部,声明论十三部,一共五百二十夹,六百五十七部。&/li&&li&正月二十二日,玄奘前去洛阳宫拜谒太宗皇帝。&/li&&/ol&&p&&br&&/p&&p&&b&第八阶段:&/b&&/p&&ol&&li&二月一日,唐太宗在仪鸾殿予以隆重的礼仪召见玄奘。他们之间的谈话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太宗得知玄奘对于西域各国风土人情非常了解,&b&希望玄奘把各国疆土城邑以及耳闻目睹的十九年经历写下来,传以后世&/b&。十九年时间的磨砺,玄奘不仅拥有独一无二的学识和修养,而且通晓人情世故。太宗皇帝发现玄奘有担任公卿的才能,就劝他还俗,协助太宗处理国事。玄奘婉言相拒,坦言弘扬佛法是他一生的使命,太宗这才停止劝说。&/li&&li&大唐经唐太宗的励精图治,正逐渐壮大,此时的太宗皇帝全是开疆拓土的念头,对于佛法,太宗并没有表现出感兴趣的样子,但也没有反对,不过玄奘最终得到了梦寐以求的支持。太宗答应玄奘,由朝廷出力支持玄奘的&b&译经&/b&活动。&br&&/li&&li&玄奘原本想去嵩山少林寺,那里远离尘俗,环境清幽,是适合翻译经书的好地方。唐太宗说在长安即可,并安排了专门的寺院供玄奘翻译经书,其余的需求也可与房玄龄商量。&/li&&li&三月一日,玄奘从洛阳返回长安,住进弘福寺,着手进行翻译工作。十九年前,由于佛法混乱,玄奘舍命西行。十九年的努力其实也是为了这一天。他希望将自己带回的梵文经典翻译成汉文,这是解决佛法混乱的最好方法。&/li&&li&译经是一场&b&极其繁重艰苦&/b&的任务,每个细节都不能马虎。《瑜伽师地论》是玄奘最为看重的一部经典。梵文有四万颂,汉译佛经一般把一颂翻译成四句,仅这一部经典就有十六万句,至少一百多万汉字。玄奘总共带回了六百五十七部,翻译的艰巨,实在是难以想象。&/li&&li&玄奘白天翻译经书,夜晚为太宗皇帝写书;玄奘口述,他最得意的弟子&b&辩机&/b&笔录。&/li&&li&六月二日,来自全国各地的高僧济济一堂,着手开始翻译工作。这些人有的是梵语高手,有的是汉文专家;有人润色,有人专职记录,有人正“义”,有人正“字”,还有些朝廷的要员逐字监阅。整个翻译工作有十道程序,分工极其严谨。玄奘将意译和直译融会贯通,确立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翻译风格。&/li&&li&作为总负责人,玄奘不仅是第一个宣读梵文原本的人,而且负责讲解经文的含义。如遇到翻译上的问题,他还得做出最后的评判。在中国佛教史上,对梵汉两语都能驾轻就熟的,玄奘肯定是第一人;不仅如此,玄奘几乎通晓所有的佛教典籍。正因为这样,玄奘承担的任务也最为繁重。&/li&&li&玄奘首先译《菩萨藏经》、《 佛地经》、《六门陀罗尼经》、《显扬圣教论》等四部。贞观二十年春正月,又译出《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至二月又开始译《瑜伽师地论》。&/li&&li&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七月,玄奘完成了唐太宗交给他的任务,他详细记录了十九年的行程,其中包括一百一十个亲身经历的国家,二十八个没有经历到达、但有传闻的国家,这就是十二卷本《&b&大唐西域记&/b&》。&/li&&li&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唐太宗驾临玉华宫。七月一日,传召玄奘来玉华宫,途中几次派使者,叫玄奘慢慢地走,以免劳累损伤身体。玄奘此时已完成《瑜伽师地论》的翻译,太宗对此很感兴趣,叫人去取书来,亲自细读。玄奘请求太宗为新译经论作序,这一次太宗皇帝答应了,而且很快就动笔写成,叫做&b&《大唐三藏圣教序》&/b&。&/li&&li&这年的七月解夏以后,太宗又特别供养玄奘&b&摩云袈裟&/b&一件,剃刀一把。其中这件摩云袈裟价值万金,制作精妙,根本找不到针线的出入口。本来皇宫内库,前代留下的纳衣袈裟不少,但太宗却认为没有一件好的,所以又亲命后宫绣制,费时达数年之久。&/li&&li&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夏四月,太宗驾幸翠微宫,太子李治与玄奘都随同前去。太宗除了处理政务,就与玄奘谈论佛法,多次感叹与玄奘相见恨晚。&b&五月二十六日,太宗感到有点头痛,就留玄奘住在宫中。&/b&二十七日,太宗在含风殿驾崩。当时秘而不宣,回长安后才正式发丧,灵柩停在太极殿,当天皇太子李治即位。第二年改年号为永徽……&/li&&li&早在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长安营造的慈恩寺已落成,太宗下令剃度僧人,并敕令玄奘为主持。将经书、佛像迎入慈恩寺的那天,太宗敕令赵国公&b&长孙无忌&/b&、英国公&b&李勣&/b&和中书令&b&褚遂良&/b&手执香炉引入寺内。这一年,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事情。玄奘最器重的徒弟,笔录《大唐西域记》的辩机竟然和高阳公主私通,最终不谙世事的辩机被腰斩。(具体可见《新唐书》,貌似很精彩)这件事对玄奘打击很大。&/li&&li&&b&唐高宗李治即位之后,玄奘除了应付皇家事务,其余的时间都投入到了译经之中。玄奘每天自定功课,用笔在经本上作好标记,如果白天有事没能完成,就连夜赶译,译到标记之处,方才停笔。收起经本后,又向佛像礼拜绕行,到三更才睡一会。五更时分又起身,诵读梵本经文,用朱笔点定,准备天明后翻译。每天饭后和黄昏时讲解新经论,并回答各州前来听讲的僧人们提出的问题。同时因为主持寺务,寺里的事情都要向他请示。到了夜里,本寺弟子一百多人都来请教,挤满了廊庑,玄奘都一一回答指点,没有遗漏。&/b&&/li&&li&&b&尽管诸事繁忙,玄奘仍应付自如,绝无迟滞。有时还和高僧们谈论西方圣贤立义,诸部异说,以及少年时在国内周游学习的经历,高谈阔论,从不感到疲倦,精力过人如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