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减乘法括号混合运算3加未知数乘25算成3加未知数乘25

括号8x减23括号乘以3=81求未知数x_百度知道
括号8x减23括号乘以3=81求未知数x
括号8x减23括号乘以3=81求未知数x
我有更好的答案
(8x-23)×3=818x-23=81÷38x-23=278x=27+238x=50x=50÷8x=6.25
采纳率:85%
来自团队:
括号8x减23括号乘以3=81求未知数x解:原方程即:(8x-23)*3=818x-23=81÷38x-23=278x=27+238x=50x=50÷8x=25/4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23乘以括号未知数加3和23乘以未知数加3的结果相差多少
作业帮用户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设未知数为x则23*(x+3)-(23x+3)=23x+23*3-23x-3=23*3-3=69-3=66
为您推荐:
扫描下载二维码当前位置: >>
有括号的三步计算式题
第一课时:有括号的三步计算式题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有小括号的四则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能较熟练地进行三步式题计算。教学重点:三步计算式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提高计算正确率。 教学过程:一、复习 1.说一说以前已学过的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应当怎样进行计算?如果只有乘除法呢? (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应当怎样进行计算? (3)算式里有括号,应当先算什么? 2.口算下面各题。 30 十 24÷ 6 100―60÷ 5 90÷ 5+4 25× 10―4 (30+24)÷ (100―60)÷ 6 5 90÷ (5+4) 25× (10―4)(l)口算时要求学生说出每道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对每组的两道题进行比较:什么相同,什么不同。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添上小括号 后运算顺序改变了,所以计算的结果就不同了。 3.计算下面各题。 (l)150―42× 14 2÷ (2)(240+120)÷ (140―20) 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这两道题: 第(1)题是不带括号的混合运算式题,有乘除法.又有减法,应当先算乘除法,再算减 法;第(2)题中带有两个小括号,可以同时先进行计算,然后再算括号外的除法。让全 班学生进行练习,个别板演,集体订正。 二、新授。 1.教学例 l。 出示例 1:100 一(32+540÷ l8) (l)引导学生认真观察题目,指名学生试说这道题应当先算什么,后算什么。(应当先算 小括号里面的,后算小括号外面的。) (2)再引导学生观察小括号里面的部分,指名学生说说:小括号里面有几种运算?应当 先算什么?(括号里面有加、除两种运算,应当先算除法,再算加法。) (3)根据上述运算顺序,师生共同完成计算过程。1 板书:100―(32 十 540 ÷ 18) =100 一(32+30) =100―62 =38 告诉学生:第 2 步现在刚开始学习,要求写出来。今后熟练了,这一步可以不写 出来。 2.归纳带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 计算有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式题,应当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后算小括号外面的; 小括号里面如果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小括号里面 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应当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三、巩固练习。 1.完成“做一做”题目: (90―21× 2)÷ 12 70+(750-65 ×11) (1)让学生说出每道题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 (2)让全班学生做在作业本上,并指名板演。 (3)师生共同订正。 2.课本练习一的第 1、2 题。 (l)第 1 题指名学生说出每道题的运算顺序,然后独立完成。 (2)第 2 题做完后,要引导学生把 4 道小题进行对比,看看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使学生认识到:这 4 道小题虽然数字、运算符号、排列顺序都一样,但是由于加了小括号 或小括号加的位置不同,因而运算顺序就不同,计算的结果也不同。板书设计混合运算 复习题 板 区巩固题演教后感:2 第二课时:列综合算式解答三步文字题教学目标:使学生初步掌握三步汁算文字题的解题方法会列综合算式进行解答。 教学重点:三步式题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率的提高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一、复习。 1、什么叫做和、差、积、商?要求这几种数,必须各具备哪两个条件? 2.出示准备题:45 与 39 的和除以 6,商是多少? 读题后组织学生讨论:这道题要求的是什么?要求出商必须知道哪些条件?被除数和 除数都直接给出了吗? 怎样求出被除数?这道题应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让学生列出算式,再进行评议。要使学生真正理解为什么“45 与 39 的和”要添上小括 号? 二、导人新课 刚才这道题目中的除数“6”也没有直接给出,而改为“45 与 39 的差”,那么就变成了我 们今天要学习的例 2 了:“45 与 39 的和除以 45 与 39 的差,商是多少?”这道题应当怎样 进行列式解答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列综合算式计算三步文字题。(板书课题) 三、新授。 1、学生读题后,教师层层设问,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回答,并把重点之处加以板书。 这道题最后要求的是什么?(商)能直接求出来吗?必须先算什么?(教师板书) 被除数是什么?应写在什么地方?(教师在除号的前面板书:45+39) 除数又是什么呢?应当写在什么地方?(教师在除号的后面板书:45―39) 2.引导学生观察板书的算式.问:这道题要先算什么?这样列式能表示要先算被除数和 除数吗?为什么?怎样才能表示要先算出被除数和除数?引导学生检查:现在的算式是不 是符合题意?从而使学生明确:因为要求的是商,根据题意,被除数是“45+39”,要写在 除号的前面,除数是“45―39”,要写在除号的后面。又因为要表示出先算“45+39”和“45 一 39”.所以必须分别要给他们添上小括号。列成:(45+39)÷ (45 一 39) 3、 组织学生将准备题与例 2 讲行比较,明确列综合算式计算二、三步文字题,关键 都是先要弄清楚最后要求的是什么,哪部分是直接给出的,哪部分要先算的。在列式的过 程中要注意小括号的应用。 三、巩固练习。3 1.完成“做一做”题目。 (1)下面各题,列出综合算式,再算出来。 ①48 加上 60 的和,乘以 25 与 4 的差,积是多少? ②15 与 4 的积,减去 500 除以 20 的商,差是多少? 学生做完题目后,提问分析:为什么第②题的综合算式不要加上小括号?〔因为这 道题最后要求出的是两个数的差, 要先求的是两个数的积 (被减数) 和两个数的商 (减数) , 不加小括号已能体现这样的运算顺序。〕 (2)先按照各图指定的运算顺序填下面的方框,然后列出综合算式。(图见课本第 2 页) 让学生直接填写在课本上。列综合算式时提示强调:要不要用小括号? (3)完成课本练习一的第 3~6 题。 第 3~5 题逐题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个别板演,师生共同订正。 第 6 题是改错 题。练习时,教师可根据本班学生作业中发现的实际情况, 设计一些题目,有针对性地 解决学生在计算中发生的错误。 四:作业 l、把下面各题的分步算式写成综合算式。 (1)80÷ 4=320 20÷ 4=30 320 一 30=290 (2)90 十 60=150 6× 5=30 150÷ 30=52、列综合算式,并算出结果。 (l)935 减去 125 的差除以 56 加上 25 的和,商是多少? (2)从 9500 除以 19 的商里减去 36 乘以 12 的积,差是多少? (3)用 468 除以 36 的商,去乘 48 与 22 的和,积是多少? (4)4800 除以 80 的商,加上 3200 减去 2850 的差,和是多少?板书设计课 复习题题 巩固题 演教后感 板区第三课时巩固练习课教学目标: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牢固地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熟练4 地计算三步式题和列综合算式解答三步文字题。教学重点:三步式题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率的提高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一、复习。 1.计算有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式题,应当先算什么?括号里只有乘、除法或者只有加、 减法,应当怎样进行计算?括号里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应当怎样进行计算? 2.说说计算下面各题时先算什么?后算什么?最后算什么? 325 一(72 十 570÷ 19) (1050 十 25× 123)÷ 153. “25 与 6 的积,减去 750 除以 25 的商,差是多少?”这道题最后要求的是什么?应当先算 什么? 二、指导练习。 1.课本练习一第 7 题。 (1)分小组讨论每小题应当先算什么?后算什么?最后算什么?然后由各组的代表说说 运算顺序。 (2)让学生独立做题,个别板演,师生共同订正。 2.课本练习一第 8 题。 (l)指名让学生说出每道题的运算顺序(尤其注意应多让后进生说,使其真正掌握运算顺 序),再让他们计算出来。 (2)加强巡视,注意辅导后进生,发现问题.及时订正。 3.课本练习一第 9 题。 (1)让学生说说每道题最后要求的是什么?应当先算什么? (2)全班学生进行练习。指名个别板演,集体订正。 4.课本练习一第 10 题。 (1)让学生直接在课本上填空,再在图的下方列出综合算式。 (2)说说列出的综合算式中为什么要加上小括号? 5、课本练习一第 11 题。 (l)引导学生认真读题,说出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 (2)结合插图.指导学生弄清题意。(注意两种思路) (3)学生独立进行解答练习。[列式有两种:6000÷ 10;6000÷ 12÷ (12× 10)。](4)说5 说每一种列式中,第一步各是求什么? 三、课堂作业。 1.先说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出来。 +380÷ 76 1900 一(760+380÷ 76) 1900 一(760+380)÷ 76 (+380)÷ 76 2.计算下面各题。 210× (980―36× 25) (+450)÷ 25 (1818÷ 18―16)× 32 450+(504+504÷ 24)4.列综合算式计算下面各题。 (l)86 与 74 的和乘以 86 减 74 的差,积是多少? (2)从 64 乘以 35 的积里减去 280 与 370 的和,差是多少? (3)840 加上 56 乘以 12 的积,再除以 28,商是多少? 四:作业 1.填空。 (1)在有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式题里,应当先算( 又有乘、除法,应当先算( ),再算( )如果小括号里有加、减法, )。(2)在下面的算式里加上小括号,使运算顺序变为:先算除法,再算减法,最后算乘法。 75 × 480―360÷ 182.改错。 (780―480÷ 30)× 45 =(300÷ 30)× 45 =10× 45 =450 3.选择题。 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l)50 加上 25 的和去除 75,商是多少?算式是( A.75÷ (50 十 25) A.800―350÷ (SO+20) C.(800―350)÷ 50+20 4.计算下面各题。 (4000÷ 80+70)× 53 5.列综合算式解答下面各题。 3022 一(750+35× 24) B.(50+25)÷ 75 )。 )。 16× (1200÷ 4) 25× =16× (1200÷ 100) =16× 12 =192(2)800 减去 350 除以 50 的商,再加上 20,和是多少?算式是( B.800―350÷ 50+20 D.800 一(350÷ 50+20)6 (l)2712 与 504 的和除以 80 与 64 的差,商是多少? (2)26 乘 5 的积比 3600 除以 25 的商少多少?板书设计:课 板 复习题 区题 巩固题 演教后感:7 第四课时:连乘应用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学习用线段图表示应用题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培养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 2.使学生理解连乘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会用两种方法解答和列综合算式解答。教学重点:连乘应用题的题型特点 教学难点:连乘应用题的不同类型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一、复习。 口答下面各题: 1.编筐小组每人每天编 16 个筐。照这样计算,5 个人每天可以编多少个筐? 2.编筐小组每人每天编 16 个筐。照这样计算,每个人 4 天可以编多少个筐? 二、新授。 我们在第六册中已学过了一种连乘应用题。这节课再来学习另一种形式的连乘应用题。请 同学们注意应用题的内在联系及其区别。板书课题。 l、教学例 1。 出示例 1:编筐小组每人每天编 16 个筐。照这样计算,5 个人 4 天一共编多少个筐? (l)要求学生默读题目,找出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2) 想一想: 要求 5 个人 4 天一共编多少个筐, 可以先求什么? 个人 1 天编多少个筐) (5 。 用线段图怎样表示?画出线段图。] (3)根据学生的回答,并板书分步算求的是什么和算式。 ①5 个人 1 天编多少个?16× 5=80(个) ②5 个人 4 天编多少个?80× 4=320(个)用综合算式解答: 2.这道题还可以先求什么?(先求 1 个人 4 天编多少个筐)用线段图怎样表示? ①一个人 4 天编多少个?16 × 4=64(个) ②5 个人 4 天编多少个?64× 5=320(个)用综合算式解答 3.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连乘应用题,不但学会了用两种方法解答,而且还学会列综合 算式解答。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 7 页“做一做”的题目。试算后,可让学生分析,说出每种解法的每一步算的是 什么。8 2,完成练习二的第 l~5 题。第 5 题是第六册已学过的连乘应用题,也可要求用两种方法 解答。做完后,再要求学生与第 l~4 题进行比较,看看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并掌握两种 连乘应用题不同的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 四、作业 1.说出下面各种解法中各算式所表示的意义,并列出综合算式。 一辆卡车每次可运货 4 吨,8 辆这样的卡车 5 次可运货多少吨? 解法一: (l)4× 8=32(吨)表示:( (2)32× 5=160(吨)表示:( 列成综合算式是( 解法二:(l)4× 5=20(吨)表示:( (2)20× 8=160(吨)表示:( 列成综合算式是( ) ) ) ) ) )2.四年级(1)班有 48 个同学。李老师平均每天为每个同学批改 13 道数学题,一星期上 课 5 天,李老师一星期要为这班同学批改多少道数学题?(用两种方法分步解答)板书设计:课 复习题 板 区 题 巩固题 演教后感9 第五课时:连除应用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学习用线段图表示应用题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培养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 2.使学生理解连除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会用两种方法解答和用综合算式解答。教学重点:认识连乘连除应用题的互逆关系 教学难点:认识连乘连除应用题的互逆关系,两种方法解答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一、复习。 一种织布机每台每小时织 4 米布,5 台 8 小时可以织多少米布? l、认真读题,理解题意,明确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2、帮助学生用线段图表示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3、要求学生用两种方法解答。并让学生说出两种解法的每一步算的是什么? 二、新授。 l、引言:我们把复习题的条件和问题进行改编,成了例 2 的连除应用题。这是今天要学习 的新内容,出示课题。 2、教学例 2。 出示例 2:一种织布机 5 台 8 小时织 160 米布,平均每台每小时织多少米布? (l)认真读题,理解题意,明确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2)想一想:要求每台织布机每小时织多少米布,可以先求什么? 学生回答后,帮助学生画出线段图。 然后求出每台 1 小时织多少米布?(画线段图示意) (3)列式解答。 ①每台织布机 8 小时织多少米布? ②每台织布机每小时织多少米布?用综合算式解答. 2.引导学生讨论:这道题还可以怎样解答?要先算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归纳:要求每台织布机每小时织多少米布.可先求 5 台织布机 1 小时 织多少米布.并画出线段图。根据线段图分析,让学生说出每步算的是什么,并列式解答: (1)5 台 1 小时织多少米布? 16÷ 8=20(米) 20÷ 5=4(米)10 (2)每台每小时织多少米布? 再要求学生用综合算式解答,并说出每步运算所表示的意义。 3.小结。 师问:今天学习的连除应用题与前天学习的连乘应用题有什么联系和区别?新学 习的连除应用题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新学习的连除应用题与连乘应用题是互逆关系的。连除 应用题的特点是总量与两个变量有关系, 并随着两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 例如, 2 中 160 例 米是与 5 台织布机和 8 小时工作时间都有关系,所以要求每台织布机每小时织多少米布, 可先求每台织布机 8 小时织多少米布,也可先求 5 台织布机每小时织多少米布。因此,解 答这类应用题要弄清题目的数量关系和两种方法解答的思路。三、巩固既习。1.完成第 10 页“做一做”题目。 试算后,可让学生分析,说出每种解法的每一步算的是什么。2.完成练习三的第 l~5 题。 第 4 题解答完后,可让学生说出两道小题有什么联系,弄清第(1)题的条件是 第(2)题的问题,而第(l)题的问题正好是第(2)题的条件。这样就为第 9 题改编题做 了准备。 四:作业 1、说出下面各种解法中各算式所表示的意义,并列出综合算式。 一个修路队有 8 个工人,20 天共修路 2400 米,平均每个工人每天修路多少米? 解法一:(l)2400÷ 8=300(米)表示: (2)300÷ 20=15(米)表示:列成综合算式是 ( 解法二:(l)2400÷ 20=120(米)表示: (2)120÷ 8=15(米)表示:列成综合算式是 ( ) 2、 同学们为图书馆修补图书, 个人 3 小时修补 144 本。 8 平均每个同学每小时修补多少本? (用两种方法分步解答) 3、用两种方法列综合算式解答。(l)10 个伐木工人两天伐木 320 棵树。平均每个工人每 天伐木多少棵树?(2)每个伐木工人每天平均伐木 16 棵树。10 个工人两天一共伐木多少 棵树? )11 课 复习题 板 区题 巩固题 演板书设计教后感:12 第六课时:分步检验应用题的方法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两种检验应用题的方法,训练学生的逆推思维能力,并养成学生做题后自觉进行检验的良好学习习惯。教学重点:逆推法检验 教学难点:逆推法检验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一、复习。 1.每辆汽车每次可运煤 5 吨,12 辆汽车 8 次一共运煤多少吨? 2、12 辆汽车 8 次一共运煤 480 吨,平均每辆汽车每次运煤多少吨? 让全班学生自己默读题目,分析题意,独立进行解答.指定两人板演,做完后集体订正。 并说说两道题的联系。 二、新授。 1.导入:我们已经学习了许多应用题。怎样检验应用题解答得是否正确呢?今天我们就 来学习两种分步检验应用题的方法。(板书课题) 2.介绍常用的两种检验方法: (1)第一种是按照原来的题意,依次检查每一步列式和计算,看看是不是正确。这是最 基本的检验方法。它实际上就是把原题重新再算一遍,看两遍计算的结果是否相同。这种 方法由于检验时仍用原来的解题思路,容易理解和掌握。过去也已经用过,比较熟悉。 (2)第二种检验方法是:把得数当作已知数,按照题意倒着一步一步地计算,看结果是 不是符合原来的一个已知条件。这种检验方法实质是在数量关系不变的情况下,把原题中 的一个已知条件当作未知数,重新编一道题,再解答出来。但并不要求把原题进行改编, 而只是把得数代入原题按题意进行逆推。 3.用第二种方法检验例 2。(题目与解答过程略) (l)检验第一种解法。 ①把平均每台织布机每小时织 4 米布当作已知数。按照题意,求 1 台织布机 8 小时织布的 米数。4× 8=32(米) ②再按照题意求 5 台织布机 8 小时织布的米数。32× 5=160(米) ③计算的结果和原题的 16o 米相同,说明全部解答是正确的。 (2)检验第二种解法。 在学生检验之前,教师可进行启发指导。提问:检验的第一步做什么?(把得数当13 作已知数)第二步做什么?(在原题里找出与得数有关系的一个已知条件当作问题)。然 后让学生进行检验,最后再进行评讲、订正。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 1 页“做一做”的题目。 学生可随意选用一种解法进行解答,然后用第二种检验方法进行检验。 2、完成练习三的第 6~10 题。第 7 题是刚学的连乘应用题,但叙述方式有所变化,求的 是新增加 5 台电冰箱一年的用电数,即是多用电的数。第 9 题改编时,可以启发学生回想 第 4 题两小题之间的联系,想一想怎样把条件和问题加以改变。 四、作业 1、根据问题列式计算。如果每个同学每天都节约 2 分钱,那么东方小学 1000 个同学一个 月(按 30 天计算),可以节约多少分钱?合多少元? (l)l 个同学一个月节约多少分钱? (2)全校同学 1 天节约多少分钱? (3)全校同学一个月节约多少分钱? 2、电视机厂装配车间有工人 50 人,6 天共装配电视机 1500 台。平均每人每天装配电视机 多少台?(解答后再检验) 3、.学校建教学楼买了 300 吨沙,用 6 辆卡车 10 次才运完.平均每辆卡车每次运沙多少 吨?(解答后再检验) 4.把第 3 题改编成用乘法解答的应用题。 5,张明一家 5 口人,平均每人每月吃粮食 14 千克。照这样计算,张明一家一年吃粮食多 少千克?板书设计应用题的检验 板 复习题 区 巩固题 演教后感:14 第七课时: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应用题教学目标:使学生学会解答简单的三步应用题.掌握它们的解题思路,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推理能力。教学重点:编三步应用题教学教学难点:认识三步应用题的最基本的特征 教学过程:一、复习。 1.根据一个已知条件和问题,口头补充另一个已知条件.再列式解答。 (1) (2)有两辆汽车运货,每辆 2.出示复习题:新镇小学三年级有 4 个班,每班 40 人; ,三年级和四年级一共有多少人? (1)要求:根据已知条件和问题,补充一个条件,使它成为一道两步应用题。 (2)提问: ①问题“求三年级和四年级一共有多少人”,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三年级和四年级各有 多少人。) ②“三年级有多少人,题中有没有直接告诉我们?怎样求?”(40 × 4=160 人)“四年级有 多少人,题中有没有告诉我们?”(没有)“应补上什么条件?”(四年级有 ③指定个别学生补充条件,然后指名口头列式解答。 二、新授。 1、引言:如果把复习题的条件改成:“四年级有 3 个班,每班 38 人”该怎样求“三年级和四 年级一共有多少人?(教师边说边出示例 3) 2、出示例 3。 新镇小学三年级有 4 个班,每班 40 人;四年级有 3 个班,每班 38 人。三年级和四年级一 共有多少人? (l)指名读题,说出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 (2)教师口述:这道题里有 4 个条件,这些条件与问题之间有什么关系,怎样用线段来 表示。教师边叙述边把线段图画在黑板上。 (3)教师指着线段图,问: ①“上面这一条线段表示什么?”(三年级有 4 个班,每班 40 人。) ②“下面这一条线段表示什么?”(四年级有 3 个班,每班 38 人。) ③“右边的问号表示什么?”(所求的问题:三年级和四年级一共有多少人。) (4)分析数量关系。问:“要求三年级和四年级一共有多少人,要先算什么?”指名回答 15 人) ,2 小时行多少千米? ,一共运多少吨? 后,问:“第一步求什么?第二、三步呢?”教师把学生说的解答步骤和算式分别写在黑板 上,如下: ①三年级有多少人?40× 4=160(人) ②四年级有多少人?38× 3=114(人) ③三年级和四年级一共有多少人?160+114=274(人) 问:“这道题用几步计算?”(三步计算) (5)小结:三步计算的应用题与两步计算的应用题的思考方法是一样的。这道题要求三 年级和四年级一共有多少人?先要分别求出三年级有多少人,四年级有多少人,最后求出 三、四年级一共有多少人。 3、想一想:如果把上题的问题改成“三年级比四年级多多少人?”该怎样解答?让学生独 立解答,做完后指名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4、比较两道题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提问:“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与不同的地方?” 指名回答后.教师说明:这两道题告诉的条件都是相同的.但所求的问题是不同的。所以 前两步都是求三年级有多少人,再求四年级有多少人;不同的是第一题是求三年级和四年 级一共有多少人,第二题是求三年级比四年级多多少人。 5.总结:今天学的是三步应用题,三步应用题与两步应用题虽然解答步骤多了一步,但 解题思路是一样的。根据题中的条件和问题,考虑要求这个问题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哪 个条件先求,哪个条件后求。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 15 页上“做一做”的两道题目。第 l 题要求学生先用线段图表示出已知条件和问 题,然后再列式解答。第 2 题解答完后,把问题改成“杨平和王丽丽共跑了多少米?”怎样 解答. 2.完成练习四的第 1~3 题。第 l 题,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第 ZN 提示。要比较“哪个班 平均每人采集的多,必须先算什么?”学生明确后,再列式解答。第 3 题提示:要求“火车 的速度是汽车的多少倍,必须先算什么?”学生明确后,再独立列式解答。 四:作业 1.选择题。(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人括号内。) (l)向阳小学买了 10 盒白粉笔和 6 盒彩色粉笔。每盒白粉笔 2 元,每盒彩色粉笔 3 元。 买这些粉笔一共用了多少元?算式是( )。 A.3× 10+2× 6; C.2× 10+3× 6; B.(2+3)× (10+6); D.(2+3)× 6。 10×(2)三、四年级同学参加种树活动,三年级有 12 人参加,共种 48 棵树;四年级有 15 人16 参加.共种 90 棵树。四年级比三年级平均每人多种多少棵树?算式是( )。 A.90 × 15―48× 12; C.(90―48)÷ (15―12); B.48×12+90× 15; D.90÷ 一 48÷ 15 12。2、同学们为希望工程捐款。五年级有 124 人,每人捐 2 元;六年级有 108 人,每人捐 3 元。五、六年级同学一共捐款多少元? 3、骑自行车 2 小时行 30 千米,骑摩托车 3 小时行 225 千米。骑摩托车的速度是骑自行车 的几倍? 4、 商店运来 5 袋红糖.每袋 50 千克。又运来 10 袋白糖,每袋 30 千克。运来的白糖 一辆客车从甲地开往乙地一共用了 6 小的。起先 4 小时,每小时行 50 千米;比红糖多多少千克?) 5、后来 2 小时.每小时行 56 千米。甲乙两地的路程有多少千米?板书设计应用题 板 复习题 区 巩固题 演教后感17 第八课时:用两种方法解答两、三步应用题教学目标: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解答两、三步应用题的思考方法,并根据题目已知条件的特点,能用两种方法解答。教学重点:掌握两、三步应用题的题型特点 教学难点:根据两、三步应用题的题型特点用两种方法灵活解答应用题 教学过程一、复习。 1.四年级(1)班有学生 45 人,每人做纸花 6 朵;四年(2)班有学生 48 人,每人做纸 花 7 朵。两个班一共做纸花多少朵?2.师傅和徒弟各要加 1288 个零件。师傅要 8 小时完 成,徒弟要 9 小时完成。两人合做 1 小时可加工多少个零件? 要求学生独立进行解答,指名二人板演,做完后集体进行订正,并让学生说一说每 道题的解题思路。 二、新授。 1.教学例 4。 (l)出示例题。两个修路队共同修一条路,3 天修完。第一队修了 120 米,第二队修了 102 米。平均每天第一队比第二队多修多少米? (2)引导学生认真读题,找出条件和所求问题,再让学生画出线段示意图。教师巡视, 对有困难的学生加以辅导.同时让两个学生把线段图画在黑板上,师生共同进行评议、订 正,真正弄清题意。 1 20 米 第一队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米 第二队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102 米 (3)让学生独立进行解答。教师巡视、辅导,如发现有两种不同的解法,让他们分别板 演在黑板上。(分别称为小林的解法和小强的解法) 小林的解法 ①120÷ 3=40(米) ②102÷ 3=34(米) ③40―34=6(米) 2.比较两种解答方法。 ①120―102=18(米) ②18÷ 3=6(米) 小强的解法18 (1)小林的解法对吗?请小林同学说说你是怎样想的,你先算的是什么?再说说三步列 式中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2)小强的解法对吗?请小强同学说说你是怎样想的,你先算的是什么?再说说你的两 步列式中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3)通过讨论,肯定两种方法解答都是对的,但小强的解法比较简便。 3.小结。以上两种解法的计算结果相同,但由于解题思路不同,解答的方法就不同,解 题的步骤也不一样。小林的解法是三步计算.小强的解法是两步计算。在什么情况下三步 解答的应用题也可以用两步解答,所以同学们解题时一定要认真审题,选用合理的简便的 方法进行解答。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 16 页“做一做”的题目第 l~3 题。 (l)第 1 题先让学生讨论,明白第一种方法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第二种 方法应当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让学生进行解答。 (2)第 2、3 两题让学生独立进行解答,教师巡视、辅导。订正时还可问学生:如果把第 2 题“平均每人糊 5 个”改成“一班平均每人糊 5 个,二班平均每人糊 7 个”,还能用两种方 法解答吗?为什么不能? 2.完成练习四的第 4~6 题。由学生独立解答。 第五课时作业设计 1 判断题。(对的在括号内打“√”,错的打“X”)。 (l)学校买回文艺书和科技书各 8 本? 每本文艺书 5 元,每本科技书 6 元。一共用了多少 元?列式是: ①(5+6)×8……( )②5× 8+6×8……( ) ③(5+6)×8×2……( )④(5+6)×8×8……( ) (2)粮店运来大米和面粉各 30 袋,每袋大米 50 千克,每袋面粉 25 千克。运来的面粉比 大米少多少千克?列式是: ①50 × 30―25 ×30……( )②(50 十 25)× 30+2……( ) ③(50―25)×30……( )④50× 十 25 ×30……( 30 两种方法解答) 3.甲、乙两个工程队合挖一条隧道,12 天完成。甲队每天挖 15 米.乙队每天挖 20 米。 这条隧道长多少米?(用两种方法解答) 4.啤酒厂上午生产啤酒 804 瓶,下午生产 744 瓶。每 12 瓶装一箱,上午比下午多生产多 ) 2.火车 5 小时行 375 千米,汽车 5 小时行 190 千米。火车每小时比汽车快多少千米?(用19 少箱?(用两种方法解答)板书设计两种方法解答应用题 复习题 板 区巩固题 演教后感20 第九课时:三步计算应用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三步计算应用题的基本结构.掌握用分析法解答三步计算应用题的解题思 路,能正确列式.解答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应用题。 2.通过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培养和提高学生解答三年计算应用题的能力。教学重点:理解“倍比个比类”应用题的结构特点 教学难点:较多量与较少量的区别 教学过程一、复习。1.求比一个数的几倍多(少)几的数。师生一起做伸手指的游戏。要求学生 看准老师伸了几个手指.再根据老师提出的条件,很快地伸出手指,并说出是几个。 老师伸出的个数 3 2 l 4 条件 是老师的 2 倍 比老师的 3 倍少 1 比老师的 5 倍多 2 比老师的 2 倍多 2 学生伸出的个数 (6) (5) (7) (10)2.口头解答应用题,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外国语小学三年级栽树 56 棵,四牛级裁的棵数是二年级的 2 倍。三、四年级一共栽 树多少棵? 二、新授。 1.改编复习题导人新课。我们刚才解答的这道应用题,现在老师再加上一个条件:“五年 级栽的比三、四年级栽的总数少 10 棵。”并把问题改成:“五年级栽树多少棵?”这就成了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问题。 2、理解题意。 (l)引导学生认真读题,并说一说这道题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各是什么? (2)与复习题比较相同点是什么?有什么不同点? (3)画线段图。进一步理解题意,掌握数量关系。提问:你能用线段图把题中的已知条 件和问题表示出来吗?(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作图)。 (4)问:“五年级栽的比三、四年级的总棵数少 10 棵”。这里的“总数”是什么意思?(就 是把两个年级栽的棵数合起来)。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把刚才画的两条线段图组合到一 块,来表示三、四年级栽的总棵数:(图略)再问:五年级栽树的棵数应当怎样表示呢? (让学生表示) 3.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题途径。 21 (l)理清思路。教师提问,让学生思考回答以下问题: ①从线段围看,五年级栽的棵数和谁有直接关系? ②三、四年级的总数和谁有直接关系? ③四年级裁的棵数和谁有关系? (2)用分析法找出两个中间问题。 ①想一想,要求五年级栽树多少棵,必须先求什么? ②三、四年级栽的总数能直接求出来吗?还要先求什么? (3)学生讨论,相互说一说这道题应当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 4.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解答过程。 (1)四年级栽树多少棵?56 × 2=112(棵) (2)三、四年级一共栽树多少棵?56+112=168(棵) (3)五年级栽树多少棵?168―10=158(棵)答:(略) 5.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怎样解答三步计算的应用题。它的解题步骤是:(l)认真审题, 弄清题意,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2)从问题出发抓住和问题有直接关系的条件进行分 析,从而找出两个中间问题,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3)列式解答。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第 19 页“做一做”题目的第 l~3 题。先让学生独立地逐题进行解答,并说一说每道 题的解题思路.集体订正。 2.课本练习五的第 l~3 题。第 1 题要很好地引导学生正确地画好线段图。第 2 题应提示 学生注意逆向叙述。 四作业: 1.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X”。) 停车场上有卡车 16 辆,大客车 20 辆。大客车的辆数是小轿车的 4 倍。停车场上 这三种车一共有多少辆? (1)16+20?4……( )(2)16+20+20×4……( ) (3)16+20+20?4……( )(4)(16+20)÷ 4+16……( ) 2.学校食堂买回西红柿 20 千克,买回的萝卜比西红柿多 55 千克,买回的马铃薯是西红 柿和萝卜总数的 2 倍。买回的马铃薯多少千克?(先画图表示出题里的已知条件和问题, 再解答。) 3.菜园里有白菜 180 棵.青菜的棵数比白菜的 5 倍少 50 棵。两种菜共有多少棵?板书设计22 三步应用题 复习题 板 区巩固题 演教后感:23 第十课时:巩固练习课教学目标:通过练习,使学生牢固地掌握三步计算应用题的解答方法,提高解题能力。 教学过程:一、复习。 某工厂有三个车间.第一车间有工人 36 人,第二车间的工 人人数是第一车间的 2 倍, 第三车间的工人人数比第一、二车间的总数还多 12 人,第三车间有工人多少人? 1.画出线段图表示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 2. 这道题的问题是什么?要求出这个问题, 必须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 3.把这道题解答出来。 全班学生练习,指定两名学生板演,做完后集体订正。 二、指导练习。 1.练习五第 4 题。 (1)引导学生认真读题,在草稿纸上画出线段日,说出应先算什么,然后独立做在 练习本上。 (2)程度较好的学生可要求用两种方法进行解答。 2.练习五第 5 题。 提示:要求平均每人做几朵花,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其中哪一个条件是未知的?解 题时应先算什么? 3.练习五第 6 题。 要结合线段图让学生理解甲、乙二人“同时”、“从同一地点”、“向相同的方向出发”的 运动情境,真正弄清题意,然后进行解答。 有的学生能用两种方法解答,要加以鼓励。并要他们把两种方法加以比较,看哪种比 较简便。 4.练习五第 7 题。 练习时,学生对改题若有困难,可加以指导:要把这道两步题改为三步题,只要把原 题中的一个直接条件改成间接条件就可以了。例如把“五月份生产 2199 件”改为“五月份比 四月份多生产 359 件”。再启发学生说出其他各种改变条件的方法。 5.练习五第 8 题。 这道题是连续两间的应用题。由于步数较多,数量关系比较复杂。可用画线段图帮助 学生理解题意。如: 被学生明确:要求扩建后的面积,应先求扩建以后操场的长和宽;翼求扩建以后的面 积增加了多少,只要用扩建后的面积减去扩建以前的面积就可以了。24 三、课堂作业。 1.修路队分两次修完一段路,第一次修了 15 千米,第 H 次修的比优一次的 3ffi 少 5 于术。这段路长多少于术? 2.小芳着一本 495 页的书,第一次看了 120 页,第二次看了 240 页,还剩下多少页 没有看?(解答后改变题里条件,使它变成二道三步计算应用题,再解答。) 3.光明小学低年级学生订报 30 份,比中年级学生少订 45 你商年级学生订报的份数是 中、低年级学生订报总数的 4 倍。高年级学生订报多少份?全校学生订报多少份? 四、作业 1、小华今年 10 岁,爸爸的年龄是小华的 4 倍,爷爷的年龄比爸爸年龄的 2 倍少 3 岁,爷爷今年几岁? 2、师徒二人同时开始加工零件。师傅每小时加 I6o 个,是徒弟刻。时加工的个数的 3 倍。5 小时后,师傅比徒弟多做多少个?(用三步计算) 3、电视机厂有两个装配车间,共有工人 75 人。甲车间装配电视机 600 台,是乙车 间装配台数的 2 倍。两个车间平均每人装配电视机多少台? 4、养鱼场有一个长 150 米、宽 90 米的鱼池。扩建后,长与竞念增加了 30 米。扩建 后鱼池的面积是多少?比原来增加了多少平方米? 5、学校里有柳树 36 棵,比松树多 12 棵。杨树的棵数比松树根发的 9 倍还多 20 棵。 杨树有几棵?三种树共有几棵?板书设计课 复习题 板 区题 巩固题 演教后感:25 第十一课时:混合练习课教学内容:课本练习五的第 9~13 题。 教学目的: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地掌握两、三步应用题的解答方法,能熟练地进行解题,提高灵活的解题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教学重点:提高灵活的解题能力 教学难点:提高正确率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一、复习。 1.每个工人每天能加 148 个机器零件。 15 个工人 8 小时能加工多少个零件? (l)用两种方法列综合算式解答,并说一说每种方法的第一步是先求什么? (2)把这道题改编成连除应用题,再用两种方法列出综合算式,说一说每种方法的 第一步是先求什么? 2.甲修路队 5 天修路 180 米,乙修路队 5 天修路 220 米,甲队比乙队平均每天少修 多少米? (l)启发学生用两种方法解答,并比较哪种方法简便? (2)如果把第二个条件改为“乙修路队 6 天修路 264 米”,还能用两种方法解答吗? 为什么? 3.红山小学有学生 425 人,新城小学的学生数是红山小学的 2 倍,实验小学的学生 人数比红山小学和新城小学学生人数的总数还多 325 人。实验小学有学生多少人? 先让学生说一说这道题的问题是什么?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然后再 列式计算。 二、指导练习。 1.课本练习五的第 9 题。 让学生独立列综合算式解答。(随意选用一种方法)。然后再让学生说这两道小题有 什么联系。 2.课本练习五的第 10 题。 让学生先独立进行解答,教师巡视,发现不同解法,让学生板演出来.订正时让学生 说说这两种解法的不同步骤,并使他们明动用两步计算的解法比较简便。 3.课本练习五第 11 题。 学生要先把钱数化成单名数,用“角”或“分”做单位,然后再被行解答。26 4.课本练习五第 12 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 5.课本练匀五第 13 题。 引导学生认真读题后,指名学生说出第一步应当求什么?为什么?明确后让学生进行 解答。 四课堂作业。 1.四年(l)班 40 个同学参加糊纸盒劳动,平均每人每小时糊 25 个,这班同学 3 小 时能糊纸盒多少个? 2、四年(1)班 40 个同学参加糊纸盒劳动,3 小时共糊了 3000 个,平均每人每小时 糊几个? 3.少年宫有 5 个美术小组,每小组 12 个同学;有 5 个音乐小组,每小组 20 人。参 加美术小组的同学比音乐小组少多少人?作业设计l、每辆汽车每次运货 4 吨。照这样计算,15 辆汽车 9 次可运货多少则因(用两种方 法分步解答) 2、把上题改编成一道连除应用题,并用两种方法列出综合算或解答。 3、学校买了 15 个篮球和 20 个排球,每个排球 45 元,每个篮球 55 元。一共用了多 少元?买篮球比买排球少用多少元? 4、果园里有桃树和李树各 20 棵。去年共收桃子 900 千克,等于 1500 千克。平均每 棵桃树收的桃子比平均每棵李树收的李子少多少千克?(用两种方法解答) 5.有三层书架,第一层有书 96 本,比第二层多 8 本,第三层书的本数是第一、二两 层总数的 2 倍。第三层有多少本书? 6.学校小农场收了一批葵花籽,留下 15 千克作种子,其余的全部卖给国家。卖给国 家的比留下的 12 倍还多 5 千克,收的葵花籽共多少千克?板书设计:课 复习题 板 区题 巩固题 演教后感:27 第十二课时:数据整理教学内容:课本第 23~24 页的例玉,完成“做一做”的题目和练习六的第亚~4 题。 教学目的:通过例题的教学,使学生初步认识数据的整理方法。初步会看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整理的数据和条形图回答问题。教学重点:数据整理方法 教学难点:条形图 教具准备:有图例的黑板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日常生活中常常要统计一些事物的数目,这些数目通常叫数据。为了把调查结果表 示清楚,还需要对数据进行整理.从而引出数据整理的教学。(板书课题) 二、新授。 教学例 1。 1.读题.理解题意。 引导学生看示意图。提出问题:要想知道每条街、巷有多少个学生,哪条街、巷住的 学生人数多.是不容易看出来的。怎么办呢?从而引导学生数一数,把数的结果说出来。 2.启发学生想:有什么方法把这些数据简明地表示出来.使别人不再看图去数就能 知道各条街、巷住多少人呢丐 1 出统计表,并引导学生填写统计表。 写出各街、巷的名称,再把刚才数得的学生人数数据写在各街、巷名称的下面。 引导学生看表回答问题。 3.指出在有些情况下,数据较多,数据之间进行比较不方便,为了表示得更形象具 体,还可以用条形统计图来表示。 4.引导学生画条形统计图。 先在黑板上挂一张方格纸,说明一个小格可以代表一个人,有几个人就用几个小格表 示。分别按照各街、巷的人数涂色。然后按书上的问题提问,使学生明确统计图中的每一 个条形表示一条街(巷)的学生人数。条形占几个小格,就表示有几个人。(如课本第 24 页的条形图。)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 24 页“做一做”的题目。 本题是初步认识统计图(表),所以不要求学生完全独立完成。在徐色时,可以提问: 一个小格代表几米?小芳投了多少米?要在图上涂几个小格?涂完色后再根据条形统计28 图回答书上的问题。 2、完成课本练习六的第 l~4 题。 (1)第 1 题。教师可带着学生做。先让学生看统计表中有哪些项目,然后再根据题 目给的条件一个个填空。 (2)第 2 题。课前先让学生调查,然后大家核对一下,看谁调查得对。练习时可让 学生把调查结果在教科书第 168 页的方格图中表示出来。 (3)第 3 题。引导学生认真读题,理解题意后,教师提示:从所求的问题看,解答 时题中的路程要用什么做单位?时间呢?然后让学生独立解题。 (4)第 4 题。让学生独立完成。作业设计:l、学校组建了五个兴趣小组。各小组人数如下:田径队 ZO 人,舞蹈队 25 人,数学 组 40 人,摄影组 10 人,合唱团 50 人。把各组人数分别填在下面的统计表里。根据各组 人数制成条形图,画在右面方格图上。 回答下面问题: (l)一个格代表多少人? (2)哪一组人数最多?哪一组人数最少? (3)摄影组的人数比数学组少多少人? (4)合唱团的人数是舞蹈队的几倍? 2.一个长跑运动员跑完 3 千米,用了 12 分 30 秒。这个运动员平均每秒跑多少米? 板书设计课 复习题 板 区题 巩固题 演教后感:29 第十三课时:求平均数 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掌握间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重点:计算平均数 教学难点: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学具准备:课本第 170~172 页(将第 170 页上表示水量的蓝色纸条剪开)上的学具卡片。教学过程一、复习。 (38+32)÷ 2 (30+55)÷ 5 二、新授。 1.导人:刚才做的“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的简单应用题,是以前 学的。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还经常遇到要求解答这样的问题:语文、数学等各科的平均成 绩,汽车的平均速度,一群人的平均身高,工厂里的平均产量等等。这类问题是东平均数 问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求平均数问题,看看与过去所学的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教学例 2。 (1)出示例 2。让学生默读题目,理解题意,明确条件及所求问题。 (2)教师演示,学生观察、思考。 拿出应着水的 4 个同样的杯子,杯壁贴有标明刻度的纸条,每个杯子的盛水量与课本中 上图的相同。 问:这 4 个杯子的水面高度相等吗?求这 4 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什么意思?(4 个 杯子里水同样多――高度相同)怎样使这 4 个杯子里的水高度相同? 指导学生操作: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学具卡片,把表示水量的蓝色纸条摆在四个白杯 子上,使 4 个杯子里的水高度相同。操作之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摆的。 启发学生想:把 4 杯水倒在一起,再平均倒在 4 个杯子里,得到平均高度。 教师演示上述倒水的操作过程。 出示挂图。(把课本上的下图制成挂图,图中的“4 厘米”和虚线用红色标明。)指 出用红色虚线标明的地方(4 厘米)就是它们的平均高度。并和演示作对照。 问:这个平均高度是怎样得来的?(它是把 4 个杯子里的水平均分的结果。 (3)指导列出算式。 问:如果不用倒水,我们有办法计算出这个平均高度吗? 让学生说出想法,并用式子表示:(6 十 3+5+2)÷ 法相对照。 4 30 (63―27)÷ 9 (7 十 9 十 6+8)÷ 3 指名学生说出式子的意义,强调“4 厘米”是平均数。 区别例 2 的“4 厘米”与复习题的“4 厘米”的意义。 3.做第 29 页上“做一做”中的第 l、2、3 题。 教师巡视,辅导后进生。订正时让学生讲思考过程。 4、启发学生说计算方法。 问:从刚才做的几道题中,你能说一说求平均数的一般计算方法吗?(要求学生在理 解的基础上掌握算法,不要求学生把算法抽象为公式。) 5.教学例 3。 出示例 3。让学生默读,理解题意,明确条件和所求问题。 问:怎样求哪一组平均身高高一些?怎样计算出“高多少?” 启发学生想:如果一个一个地比,非常麻烦,而且不容易比清楚。先算出各组的平均 身高,就容易比较了。 让学生运用从例 2 学到的方法,自己求出两组各自的平均身高,再求出哪个组平均身 高高一些,高多少。 提问:如果不求平均身高,直接用各组所有人身高的和进行比较行不行?为什么? 使学生明确:由于两组人数和每人的身高不一样,不能直接比较.而只能用平均身高 进行比较? 三、巩固练习。 练习七的第 1 题、第 2 题。 引导学生认真审题,弄清题意,并让他们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然后独立进行解答。 教师巡视,辅导后进生,集体订正。 作业设计 1、陈刚同学三次跳高成绩分别是:89 厘米、94 厘米、96 厘米。求他跳高的平均成绩。 2、学校举办少儿书画展览,一周来接待观众人数如下:第一天 332 人,第二天和第三 天各 360 人,第四天 290 人,第五天 392 人,第六天和第七天共 870 人。这一周平均每 天接待多少人? 3.爸爸、妈妈和小明三个人,今年的平均年龄是 29 岁。爸爸今年 40 岁,妈妈今年 37 岁,小明今年几岁?31 板书设计课 复习题 板 区 题 巩固题 演教后感:32 第十四课时:巩固练习课教学内容:课本练习七的第 3~7 题。 教学目的: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学会简单的数据整理,会看统计图表回答问题,比较牢固地掌握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提高解题能力。教学过程一、复习。 新风小学各年级的学生数是:一年级 90 人,二年级 87 人,三年级 96 人,四年级 85 人,五年级 78 人,六年级 80 人。把各年级的学生数填在统计表中。根据人数制成条形 图,画在方格图上。 回答下列问题: (l)一个格代表多少人? (2)哪个年级人数最多?哪个年级人数最少? (3)五年级比一年级少多少人? (4)五、六年级一共有学生多少人? (5)全校平均每个年级有学生多少人? 二、指导练习。 1.课本练习七第 3 题、第 4 题。让学生先说一说是怎样想的,然后让学生自己解答出来。 指定两名学生板演,集体订正。 2.课本练习七第 5、6 题。这两道题分别用统计表和统计图的形式给出一些数据,求平均 数。让学生自己看统计图(表)解答。 3.课本练习七第 7 题。这道题是统计数据与求平均数的综合运用。应让学生自己调查, 根据调查得到的数据,算出平均跳高成绩。然后再让学生把调查结果在课本第 169 页的方 格图中表示出来。达标检测1.一辆汽车在 4 小时内行走的路程如下表,求这列火车的平均速度。 (l)根据条形图回答问题。 ①条形图每个格代表 ②第 吨。堆砂最多,第_堆砂最少。③五堆砂共有_吨。 ④平均每堆砂重_吨。 (2)张勇家中今年上半年每月用水吨数如下:一月份 7 吨,二月份 10 吨,三月份 8 吨,33 四月份 6 吨,五月份 5 吨.六月份 6 吨。把这些数据填在统计表里。板书设计巩固练习 复习题 板 区巩固题演教后感:34 第十五课时:整理和复习(一)复习内容:课本第 32 页的第 l~3 题,完成练习八的第 1~4 题。 复习目的:1.通过整理、复习,使学生牢固地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地进行四则混合运 算;进一步掌握分析文字题的方法.提高列综合算式解答文字题的能力。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连乘、连除应用题的结构特征,能正确地用两种方法列综合算 式解答这两类应用题。复习重点:应用题的复习 复习准备:小黑板 复习过程:一、复习四则混合运算顺序。 1.填空。(口答) (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要 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 (2)在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 法,也要先算 ,后算 。 。 ;如果小括号里面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 。如果2.说出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 例如 420 一 420÷ 5 6× (l)(236 一 89)× 36÷ 36 (2)80 × (236―36÷ 6) (3)(756+56× 12)÷ 4 3.计算下面各题。括号里面有加(或减)法,又有乘(或除)法,应该先算什么? (148―111÷ 37)× 5 5000 一(720 十 650÷ 130) 除→乘→减4,小结:进行四则混合运算时,要先认真审题,确定先算什单,再算什么,最后算 什么。能口算的要用口算,能简便计算的要简便计算,要随时进行检验(检查数字、运算 符号、得数、格式等),还要进行验算。 二、复习文字题。 1.说出下面各题最后要求的是什么?要先算什么? (l)205 乘以 168 加上 56 的和,积是多少? (2)16 除 256 的商,加上 57 与 36 的差.和是多少? 2.把下面各组算式分别列成一个综合算式。35 (1)80× 5=400(2)65+37=I02 65―37=28 28× I02=2856680―400=280 280÷ 7=403.计算下题,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560 与 270 的差.加上 360 除以 90 的商,和是多少? 4.小结:在列综合算式解文字题时,先要弄清最后要求的是什么,需要知道什么数, 题目中直接给出了没有,要先算什么。在列综合算式时,加、减法要先算的应加小括号, 弄清什么数写在前面,什么数写在后面。列出综合算式以后要检验是否符合题意。 三、复习连乘、连除应用题。 l,一座居民楼安装了节水间后,平均每户每月节水 2 吨。照这样计算,72 户居民一 年可节水多少吨?(用两种方法解答) (l)让学生独立用两种方法解答。 (2)指名让学生说一说第一种解法(2× 72)先求的是什么?再求什么?第 H 种解 12× 法(2× 12)先求的是什么?再求的是什么? 72× (3) 把这道题改编成用除法计算的两步应用题。 (用一种方法分步解答, 然后检验。 ) 让学生独立改编题目,集体订正,然后再让学生独立用一种方法分步解答,再让学生 对自己的解答进行检验。 2、小结:连乘或连除应用题常常可以用两种方法解答。解答时要认真分析题中的数 量关系,想清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列出算式,进行解答。解答后要注意进行检验。 四、课堂作业。 完成练习八第 l~4 题。 第 1 题让学生在课本上直接填数,并列综合算式。 第 2 题选两个小题让学生说一下运算顺序。 第 3 题应选一两道小题让学生说一下分析过程,明确最后要求的是什么?应当先算什 么?然后让学生解答。达标检测1.下面各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 (1)630 一(278+177)÷ 13 ①先算_;②再算_;③最后算_。 (2)(357+6660÷ 90)× 25 ①先算_;②再算 2.计算下面各题。 ;③最后算_。36 1280+(5757÷ 19―128)(360+275―403)× 35 3847 一(24× 19+678)(378× 十 756)÷ 16 36 3.列综合算式计算下面各题。 (l)4800 除以 12 与 13 的和,再乘以 24,积是多少? (2)42 与 38 的和乘 60 与 15 的差,积是多少? (3)16 乘以 24 的积加上 68,再除以 4,商得多少?板书设计巩固练习 板 复习题 区 巩固题 演教后感:37 第十六课时:整理和复习(二)复习内容:课本第 32~33 页的第 4~7 题,完成练习七的第 5~6 题。 复习目的: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三步应用题整理和求平均数的解答方法,提高学生分析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复习重点:三步应用题的解答 复习准备:小黑板 复习过程一、复习用两种方法解答三步应用题。 出示课本第 32 页中第 4~5 题: 第 4 题:学校买了足球、排球各 5 个,一个足球 55 元,一个排球 42 元。买足球比买 排球多用了多少元?(用两种方法解答) 第 5 题:学校买了足球、排球各 5 个,买足球用去 275 元,买排球用去 210 元。一个足 球比一个排球贵多少元?(用两种方法解答) ⒈要求学生独立用两种方法解答,然后集体订正。 2.讨论两道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⒊讨论:为什么这两道题都可以用简便算法计算?(关键的原因就是学校买的足球和 排球个数相同,都是 5 个。所以第 4 题就可以先求出一个足球比一个排球多用多少元,再 求出 5 个足球比 5 个排球多用多少元;第 5 题就可以先求 5 个足球比 5 个排球贵多少元, 再求一个足球比一个排球贵多少元。这样解答都只用两步,所以比较简便。) 二、复习两、三步应用题的联系。 ⒈向学生指出.这册书所学的三步应用题都是在两步应用题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要 把两步应用题改编成三步应用题,主要有三种方法: (l)增加一个条件。 (2)改变条件的叙述方式,即把直接的条件改成间接的条件。例如“三年级浇树 45 棵, 四年级浇树 55 棵”,把第二个条件改为“四年级比三年级多浇 10 棵”。 (3)改变问题。例如: 同学们抬水浇树。三年级浇 45 棵,四年级比三年级多浇 10 棵,五年级浇的棵数 是四年级的 2 倍,五年级浇多少棵? 这是一道两步解答的应用题。如果把问题改为:“五年级比三年级多浇多少棵?”就成 了一道三步计算应用题了。 2. 让学生画线段图表示出这道改编后的题目 (即课本第 32 页第 6 题) 里的数量关系,38 再把它解答出来。(教师巡视,加强辅导后进生,然后集体订正。) 三、复习数据整理和求平均数。 1.让学生练习课本第 33 页第 7 题。 (l)先让学生明确统计图中一个格代表多少千克,然后看图回答问题。 (2)在填统计表时,可以让学生说一说统计表是统计什么?每个格里要填什么?算 平均数时,问学生怎样求,是什么意思。 2.结合第 7 题的练习,复习以下知识: (1)如果整理数据,如何看统计图、表,如何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如何求平均数,如何利用求平均数的方法处理一些简单的问题。 四、课堂练习。 1.完成练习八的第 5、6 题。 让学生独立进行解答。第 5 题可让学生画出线段图表示题里的数量关系,帮助理解。 2.蔬菜店运来白菜 1600 千克,花菜 950 千克? 50 千克装一筐,白菜比花菜多装多 每 少筐?(用两种方法解答。) 3.海巷捕鱼队一月份捕鱼 135 吨,比二月份少捕 20 吨。三月份捕的鱼比二月份的 2 倍还少 35 吨。三月份捕鱼多少吨?达标检测1.水果店运来梨和苹果各 8 箱,每箱梨重 25 千克,每箱苹果重 30 千克。苹果比梨 多多少千克?(用两种方法解答) 2.水果店运来梨和苹果各 8 箱,梨共重 2O0 千克,苹果共主 24o 千克。每箱梨比苹 果少多少千克?(用两种方法解答) 3.一捆电线长 1000 米,第一次用去 108 米,第二次用去的是第一次的 4 倍,还剩 下多少米? 4.下面是光明小学少先队 4 个小队护数棵数统计表。根据以上统计图中的数据回答下面 问题:(l)光明小学少先队共护树多少棵?(2)每个小队平均护树多少棵?(3)第一小 队比第三小队少护树多少棵?39 板书设计整理和复习 板 复习题 区 应用题 演教后感:40 第十七课时:多位数的读法教学内容:课本第 35~37 出的内容.完成“做一做”的题目和练习九的第 l~4 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知道数的产生;认识亿级的数.掌握计数单位“亿”、“十亿”、“百亿”、“千亿”以及千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掌握十进制计数法;会正确地读千亿以内的数。教学重点:读法的掌握 教学难点:十进制计数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 我们已经学习了近四年的数学; 每天都和数打交道. 这些数是怎样产生的呢! 二、新授 1.教学数的产生。 (1)教师讲述:很久以前.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劳动中.需要数人数、数武器的件数、 数捕获的野兽只数等等.这样就广生了数。 (2)看课本第 35 页上的插图:在远古时代.人们为了计数.只能用摆小石子、在木条 上刻道、用绳子打结等方法。开始只知道“同样多”、“多”或“少”.还不会用一、二、三…… 这此数词来数物体的个数。 (3)随着人数语言的发展,逐渐出现了数词、以后又随着文字的发展,逐渐发明了 记数符号,也就是数。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记数符号是不同的。如书上的巴比伦数字、中国 数字、罗马数字等。后来又经过很久时间,才生产了像现在这样完整的计数方法。 2、教学十进制计数法。 (l)计数单位。 ①提问:我们已经学过哪些计数单位?在日常生活中还有没有比亿大的数?你能举个 例子吗? 如果学生举例有困难,教师可以举些例子,如我国人口十二亿多,世界人口 50 多亿 等等。 ②在算盘上拨珠数数:教师在算盘上拨出亿,然后边拨珠边要求学生数数:十个一亿 是十亿,十个十亿是一百亿,十个一百亿是一千亿。 亿、十亿、百亿、千亿也是计数单位。这样我们学过的计数单位有:个、十、百、千、 万、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百亿、千亿。 (2)十进制计数法。 ①提问: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41 ⑵学生回答后.教师讲述:这种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都是十的计数方法.叫 做十进制计数法。 ⒊教学数位和数位顺序。 (1)提问:什么叫数位? 如果学生记不清楚,教师可补充说明:三年级已学过数位的知识,就是把计数单位按照一 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 (2)数位的作用。一个数字所在的数位不同,表示数的大小也不同。因此只要用十 个阿拉伯数字.就可以写出任意自然数。 (3)数位顺序。 提问:我们过去已学过哪些数位? 学生回答后.教师出示数位顺序表。告诉学生:接亿位左面的是十亿位、百亿位、千 亿位……省略号表示还有更大的数位,我们现在先学到千亿位。 (4)数位的分级。 ①提问:我们已学过哪几级的数?(个级和万级)每一级有几个数位?(四个) ②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从亿位到千亿位是亿级,也是四个数位。 4.教学例 1。 (l)复习:读出下面各数,并说说亿以内数的读法。
教师说明:亿级数的读法与个级和万级数的读法相似。 (2)出示例 l:试读出下面各数。
①把各个数对准数位顺序表。 ②指名学生试读.师生共同订正。 ③总结多位数的读法法则。 ①引导学生读课本第 37 页上的“多位数读法法则”内容。 三、巩固练习。 l,完成课本第 37 页“做一做”的第 l、2 题。 第 1 题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要记住右起第五位和第九位这些特殊的数位,对今后正 确读数很有作用。 第 2 题试读前应先引导学生把各个数分级,然后让学生按照多位数的读法法则一级一 级地往下读。 2.练习九的第 l~4 题。42 第 1 题指名让学生回答,使他们进一步熟悉数位顺序表。 第 2 题学生读数后还要引导他们把每一行的三个数加以比较.说一说各级数的读法有 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第 3、4 题让学生独立做题。达标检测1.填空。 (1)10 个十亿是一个 。一千亿是 个百亿。 (2)从右起,万位在第_位,亿位在第_位,第十一位是_位。 (3)一个九位数,它的最高位在_位上,最高位的计数单位是_。 (4)与“亿”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是 2.判断题。 (1)从个位起,往左数第十二位是千亿位。() (2)一个十位数? 最高位的计数单位是十亿位。() (3) 中的“4”与“3”表示的实际数值相差 1。 ⒊先说出下面各数是几位数,最高位是什么位,再读出来。 5508305 ⒋读出下面各数。
和 。板书设计:多位数的读法 板 复习题 区 巩固题 演教后感:第十八课 时:多位数的写法教学内容:课本第题。 38~39 页的例 2、例 3.完成“做一做”题目和练习九的第 5~1143 教学目的:使学生会根据数级正确地写千亿以内的数,并会把整亿的数改写成以“亿”作单位的数。教学重点:写法的教学 教学难点:对学习能力不强的学生的教学 教学过程一、复习。 ⒈写出下面各数。 二万;四十万八千:七千零三万零二十。 2.说出亿以内含有两级的数的写数法则。 二、新授。 ⒈教学例 2。 (1)出示例 2:试写出下面各数。 三亿四十亿八千万七千零三亿零二十万 ①写整亿数:三亿。 提问:这个数有几级?应当先写哪一级?怎样写?再写哪一级?怎样写?最后写哪一 级?怎样写? 学生回答.教师边复述边板书: ②写含有亿级和万级的数:四十亿八千万 让学生试写,指名板演.并说说是怎样写的。 ③学生独立写:七千零三亿零二十万。 (2)引导学生归纳多位数的写法法则。 ①提问:写多位数时,要从哪一位写起?如果某一数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怎么写? ②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多位数的写法法则:a.从高位起,一级一级地往 下写;b.哪个数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一就在哪个数位上写 0。 ③引导学生看课本第 38 页的法则内容,把它同亿以内数的写法法则加以比较.进一 步熟悉法则内容。 ⒉练习。 完成课本第 38 页“做一做”的题目。 第 1 题指名学生回答。并要求他们记住:一个数如果最高位是亿位.这个数就是九位 数。在写一个数时首先要知道这个数是几位数,以便写完数后进行检查。 第 2 题让学生独立试写.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3.教学例 3。44 (1)复习。把下面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让学生独立改写,并说一说是怎样进行改写的。 (2)出示例 3:把下面各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
改写的。 引导学生总结出改写的一般方法: 把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 先找到亿位. 然 后把亿位后面的 8 个 0 去掉.加上一个“亿”字。 (3)练习。完成课本第 39 页“做一做”的题目。 让学生独立改写,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九的第 5~11 题。 第 5 题练习的目的是让学生熟悉数位顺序表,能熟练地根扬―个数的最高位,判断出这个 数是几位数。 第 6 题的每组的三道小题,应引导学生加以对比,从而加深对多位数写法法则的理解,应 特别强调注意零的写法。 第 9、 l0 题,练习读、写数时,应结合题目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还可根据本 地实际情况,选一些有教育意义的大数让学生进行读、写。
启发学生仿照复习题的方法进行改写。全班练习,指名三人板演,并说说是怎样进行达标检测⒈填空。 (1)一个数的最高位是百亿位,这个数是_位数。 (2)最高位计数单位是十亿的数,一定是一位数。 ⒉写出下面各数。 ()五亿;(2)八亿三千五百万 (3)九千零五亿零三百万;(4)六百亿零三十五万”;3.把下面各数改写成用 “万”或“亿”作单位的数。 (1)640000= (3)= 万;(2)= 亿;(4)= 万; 亿;4.把下面各数改写成以“个”为单位的数。 (l)345 万=(2)2030 亿= ⒌一个十二位数,最高位是 l,右起第十位是 3,亿位上是 5,其余各位都是 0。这个数写45 作。读作,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是_。板书设计:教后感:多位数的写法 板 复习题 区 巩固题 演46 第十九课时 整数大小的比较和求一个整数的近似数教学内容:课本第 42~43 页上的例 4、例 5.完成“做一做”的题目和练习十的第题。 l~4教学目的:使学生建立并初步理解自然数和整数的概念.掌握亿以上整数大小的比较,会用四舍五人法求亿以上数的近似数。教学重点:大小比较的方法 教学难点:按要求求亿以上数的近似数 教学过程一、复习。 l.在○里填上“>”、“<”或“=”。 0○6908034 先让学生进行比较、填空,然后再指名说一说亿以内整数大小比较的法则。 2.把下面各数万后面的尾数省略,求出它们的近似数。 64580 二、新授。 1.教学自然数、整数的概念。 (1)教师讲述:我们数物体时,用来表示物体个数的、2、3、4、5、6、7、8、9、10、 11……叫做自然数。 (2)提问:这些自然数是怎样排列的?每相邻两个自然数的差是几?最小的自然数 是几?有没有最大的自然数?让学生进行思考回答.使他们知道自然数是从小到大排列 的,每相邻的两个数中后面的一个数比前面的一个数多 1,最小的自然数是 l,没有最大的 自然数。 对“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学生理解起来如果有困难.教师可以直观地说明:“无限 的”就是一个一个地数,总也数不完。数出一个很大很大的数以后,还可以再数出一个比 它多 1 的更大的数。 教师在讲 0 不是自然数时,学生理解也可能有困难。教师可以简单说明“ 0”的出现比 较晚.人类开始只是数看得见的东西.对于没有的东西是不数的。因此没有?0”这个数。随 着生产和数学计算的发展,出现了用“0”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0?”虽然不是自然数,但是 1726350 先让学生独立求出近似数.然后再指名说一说求一个整数近似数的方法。 ○47 整数。对学生说明自然数和 0 都是整数。在小学学的是大于 0 和等于 0 的整数。其他的整 数以后再学。为了便于学生更形象地理解整数,可以用小数和分数比较一下。还可以用下 面的图表示一下整数和自然数的关系。 …… …… 自然数 整数 ⒉整数大小的比较。 (1)谈话:刚才我们复习了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你能用这个方法来比较亿以上数的大 小吗? (2)出示例 4。 比较下面每组中两个数的大小.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 先让学生自己比较,并说出比较的过程: ① 是九位数. 是十位数,所以 <; ② 与
都是九位数,比较大小时,应从最高位比起。 最高位 是 6, 最高位是 7,所以 <; ③ 和
都是十位数.应从最高位比起。这两个数左起第一位都 是分左起第二位都是 9,左起第三位都是 0.再比左起第四位。 左起第四位是 9, 左起第四位是 8,所以 >。 然后老师再引导学生总结出整数大小比较的一般方法.明确第七册总结的方法对亿以 上的数是完全适用的。 ⒊求一个整数的近似数。 (1)谈话:我们开头已复习了求亿以内数的近似数的方法,这个方法同样也适用于 求亿以上的数的近似数。 (2)出示例 5。 省略下面各数亿位后面的尾数,求它们的近似数。
先让学生进行试做,然后师生共同订正,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最后再让学生总结出求近似数的方法。(见课本第 43 页) 三、巩固练习。 432000048 ⒈完成课本第 43 页“做一做”的题目。 学生独立做题。如有错误.师生共同讨论订正。 ⒉完成练习十的第 l~4 题。 第 1 题可直接做在课本上。 第 2 题可启发学生根据数的大小比较方法想;要使九位数最大,应从最高位起.每一 位上的数都是最大的.因此只能都是 9。同样要使十位数是最小的,每一位上的数都应是 最小的.因此除了最高位上是 1 外,其余各位都只能是 0。达标检测1.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l)自然数都比 0 大。( (2)=99 亿。( ) ) )(3)整数的个数和自然数的个数一样.都是无限的。( (4)求一个整数的近似数要用四舍五人法。( (5)最大九位数与最小十位数只相差 1。( 2.在下面的 0 里填“>”、??<”或“一”。 ○ ○ ○ ⒊省略下面各数亿位后面的尾数求出它们的近似数。 9000000 亿以上数的大小比较和求近似数 板 复习题 演 区 应用题 35 亿○ ) )板书设计教后感:49 第二十课时:巩固练习课教学内容:课本练习十的第 5~11 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熟练地掌握亿以上的数的大小比较方法,用四舍五人法求亿以上数的近似数的方法。教学重点:巩固求近似数 教学难点:提高正确率 教学过程一、复习。 ⒈填空。 (1)一个数最高位是十亿位,这个数是( )位数。 (2)从右边起,第( )位是万位,第( (3)最大九位数省略亿后面的尾数约是( 数是( 2,判断。 (l)0、l、2、3、4、5、6……都叫做自然数。( ) (2) 读作五十亿零三千六百万。( ) () 省略亿后面的尾数约是 9 亿。( ) ⒊怎样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怎样求一个整数的近似值? 二、指导练习。 完成练习十的第 5~11 题。 ⒈第 5 题。读出下面横线上的数。 (l)1991 年我国生产原油
吨。 (2)199l 年我国水产品产量是 1339000 吨。 (3)1991 年我国生产水泥
吨。 (4)1991 年我国粮食总产量是
吨。 让学生独立做题,再指名读出各数。在练习中,教师应结合题目的数据指出改革开放 以来,我国工农业生产在快速发展,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思想品德教育。 2.第 6 题。写出下面横线上的数。(题目见课本) 引导学生正确进行写数后,也应结合题目的数据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例 如热爱祖国城乡建设事业、多读书多看报,注意勤俭节约、踊跃参加储蓄等多方面教育。 ⒊第 7 题。把下面各数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 )亿。 )是亿位。 )亿;最小的十位数及写成以亿为单位的50 0000 或“亿位”。)
3400000提问: 把一个整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时要注意什么? (要注意找准“万位”学生独立进行改写。 ⒋第 8 题。比较下面每组中两个数的大小。 ○ ○ 先让学生进行比较、填空,再指名回答,并说一说是怎样比较的。 第(2)题学生容易出差错,教师应提醒学生注意:比较两个整数的大小,要先比较 位数的多少。 5.第 9~11 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辅导。 三、课堂作业。 ⒈读出下面横线上的各数。 (l)1995 年我国原煤产量达
吨。 (2)1995 年我国原油产量达
吨。 (3)1995 年我国粮食产量达
吨。 (4)1995 年我国水产品产量达
吨。 ⒉写出下面横线上各数。 (1)到 2000 年,我国钢产量将达一亿零五百万吨。 ( 2)到 2000 年,我国电话交换机总容量将达到一亿四千万七百万门,1995 年只 有八千五百万门。 3.把下面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 0000004.先写出下面各数,再把它们写成用“亿”作单位的近似 0. (l)二十五亿三千五百万。 (2)七千零五亿七千零五万。达标检测⒈选择题。(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 (l)二百五十亿零三十五万写作( )。⒈ ⒉⒊51 (2)十亿位上是“5”的数是( )。 ⒈ ⒊ 2.读出下面横线上的数。 (l)1995 年 10 月 1 日零时,我国全国(不包括台湾和港澳地区)人口总数为公里担 压区人,其中汉族人口为
人,各少数民族人口为
人。1995 年我国 农村新建住宅
平方米。 ⒊写出下面各数。 (l)一千三百五十亿零九百零五万 (2)十二亿。 (3)七百五十亿零七百五十万 分说出
这个数的每个数字在什么数位上,各表乐村么。 ⒋先写出下面各数,再把它们写成用“亿”作单位的近似数。 (l)十亿零五万。()三百四十亿五千万。 ⒉ ⒋板书设计:整理和复习 板 复习题 区 应用题 演教后感:52 第二十一课时:混合练习课教学内容:练习十的第 12~16 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十进制计数法、数位顺序表和多位数的读、写法;能熟练地进行千亿以内多位数的大小比较和求出多位数的近似数。教学重点:综合复习各知识点 教学难点:求近似数 教学过程一、复习。 1.说出从个位到千亿位的数位顺序。 2.说出多位数的读法法则和多位数的写法法则。 3.怎样把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举例说明。 4.整数大小的比较有哪两种情况?怎样进行比较? 5.怎样求一个整数的近似数? 逐题指名让学生回答,其他同学补充。 二、指导练习。 完成练习十的第 12~16 题。 1.第 12 题。口算。 30× 5 240÷ 4 48+27 算题目让学生口算。 2.第 13 题。一个六位数,它的最高位是什么位?一个数的最高位是千亿位,这个数 是几位数? 指名学生回答后.教师把题中的“六位数”分别改为“七位数”、“八位数……”“十二位 数”.把?千亿位”分别改为“百亿位”、“十亿位”、“亿位”等等.让更多的学生进行回答,进 一步熟悉多位数的数位顺序。 3.第 14 题。读出下面横线上的数。(题目见课本第 45 页) 先让全班学生默读一遍,然后再指名读。 ⒋第 15 题。比较下面每组中两个数的大小。 ○ 560÷ 7 7 × 12 690―300 440 十 60 9× 60 70× 0 7×指名学生口算,并说说是怎样口算的。还可根据本班学生 m 口算水平? 再设计一些口53 ○○ 全班学生独立进行比较,然后再指名回答,并说说是怎样进行比较的。 5.第 16 题。先写出下面各数,再把它们写成用“亿”作单位的近似数。 五十亿四千八百零二万 三千六百零七亿八千四百万让全班学生独立写,再指名板演,并说说为什么这样写。达标检测一、 填空。 (1) 是 。 位是亿位。 个十万是一百万,_个一百亿是一千亿。10 个一千万是 ,100 个一亿(2)在数位顺序表中,从右数起第位是万位,第 二、把下面的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 板书设计:混合练习 复习题 板 区 应用题演教后感:54 第二十二 课时:加法的意义和加法交换律教学内容:课本第 47~48 页的例 1,完成“做一做”的题目和练习十一的第 l~4 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加法的意义,掌握加法交换律,并培养学生初步的归纳推理能力。教学重点:加法交换律 教学难点 :加法的意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在前三年多时间里,我们已经学过了加法的计算方法。现在我们要进一步明确什么叫 加法,以及加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还要进一步学习和掌握一些加法的规律性知识,有利 于今后的继续学习。(板书课题) 二、新授。 1.教学加法的意义。 (1)出示例 1:一列火车从北京经过天津开往济南,北京到天津的铁路长 137 千米.天津 到济南的铁路长 357 千米。北京到济南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2)学生读题后,教师画出线段图帮助学生分析。 从图上可以看出,要求出从北京到济南的铁路长,就必须把从九京到天津、从天 津到 济南这两段铁路的长合并起来。要用什么方法计算?(加法) 让全班学生列式解答,并指名板演。 137 十 357=494(千米)答;(略) 提问:请大家想一想:什么样的运算叫做加法?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出加法的意义: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3)提问:上述加法算式中,相加的两个数 137 和 357 叫做什么数?它们相加得到的 结果 494 叫做什么数? 指名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加法算式中,相加的两个数叫做加数,加得的数叫做和。 (4)请同学们想一想:在一个加法算式中,如果两个加数都是自然数,它们的和与 加数相比较大小有什么关系?如果其中有一个加数是 0,例如 7+0、0+7、0+0,它们的 和又是怎样? 学生分组讨论.指名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出:两个自然数相加,它们的和一定比其中 一个加数大。如果一个数加上 0,还得原数。55 2.教学加法交换律。 (1)谈话:加法运算定律,还能使一些计算简便,应当认真学好。我们今天先来学习加 法交换律。 (2)提问:例 1 中的问题如果改为求从济南到北京的铁路长是多少千米,该怎样计算? 如果学生说仍用原来的算式,可以引导学生想:还可以怎样算?从而说出: 357+137=494(千米)。 上面两种算法都是求北京和济南间的铁路长,结果一样,也就是: 137+357=357 十 137。 请同学们比较上述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样的关系? 引导学生说出:把 357 和 137 这两个数位置交换,和不变。 我们再来观察下面每组的两个算式,看看是否也有这种关系, 18+17○17+18 论? 从而引导学生概括归纳出: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 这就是加法的交换律。 (3)教师讲述:用语言表达加法交换津比较麻烦,如果用字母来表示就既简单又清 楚。用字母 a 和 b 分别表示两个加数.可以写成下面的形式: a+b=b+a (4)说明:以前学过的用交换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的方法来验算加法,就是应用了 这个规律。验算时既可以把两个加数上下调动位置再加一遍,也可以利用原有竖式从下往 上再加一遍。 三、巩固练习。 l,课本第 48 页“做一做”的题目。 学生独立做题,指名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做,根据什么。 2,练习十一的第 l~4 题。 第 1 题要引导学生这样回答:小强有 125 张邮票.小明有万张邮票。要求小强和小明 一共有多少张邮票,就要把两人的邮票数合并起来。加法就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 算,因此这道题要用加法计算。 第 3 题引导学生认真判别:第(1)、(4)两小题虽然是个等式,但等号两边的数不 同,所以不符合加法交换律。第(2)题有三个数相加.但前面两个数交换了位置,加得 的和不变.还是符合加法交换律的。 124+235○235+124问:○里应填什么?这几组算式有什么共同特点?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得出了什么结56 达标检测1.应用加法的意义说明下面各题为什么要用加法计算。 (1)果园里有苹果树 68 棵,梨树 102 棵。两种果树一共有多少棵? (2)一本书,看了 82 页,还剩 217 页。这本书有几页?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 填上适当的数。 87+75=75 十□ a+b=□十□ 97 十□=105 十□ 300 十 150+200=□十 200+300 ( ) ) )3.下面各等式符合加法交换律的在括号内打√。 130+170=70 十 230 0+152=152+0( C+D=D+C( )32+53+105=105+53+32(⒋计算下面各题.并应用加法交换律进行验算。
750+2650板书设计:加法的意义和交换律 板 复习题 区 应用题 演教后感57 第二十三课时:加法结合律和简便算法教学内容:课本第 49~50 页的例 2、例 3、例 4,完成“做一做”的题目和练习十一的第5~10 题。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能够应用加法必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教学重点:加法结合律 教学难点:加法结合律的应用 教学过程一、复习。 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 45 十()=75 十() 83+57=()+() ()十 15=()+244 a+300=()十()订正时,让学生说出根据什么运算定律填数。 2.下面各个等式哪些符合加法交换律? 270+380=390+260 a 十 500=500+a ⒊四年级一班有 48 人,二班有 50 人,两个班一共有多少人? 计算完了.要求学生应用加法的意义说明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二、新授。 ⒈教学例 2。 给上面的复习题 3 加一个已知条件:“三班有 49 人”问题改为“三个班一共有多少人? 引出例 2。 让学生读题后,指名边说已知条件和问题,教师边用线段图表示。 提问:我们在前面研究过,求两个数一共是多少,知道用加法算。现在求三个班 人数一共是多少可以怎样算呢?想一想.有没有不同的解法呢? 提问:比较两种解法的结果是否相同?两个算式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 板书:(48+50)+49=48+(50+49) 比较一下等号两边的算式有什么相同点?(都是 3 个数相加)有什么不同点?(加的 顺序不同。)等号左边先把 48 和 50 相加,再同 49 相加;等号右边先把 50 和 49 相加.再 同 48 相加。) 引导学生□答后,教师归纳整理:48、50 和 49 这三个数相加,先把 48 和 50 相加, 30+50+70=30+70 十 5058 再同 49 相加;或者先把 50 和 49 相加.再同 48 相加,它们的得数一样.也就是和不变。 2.再出现两组算式,引导学生比较.加以概括。 我们再观察一组算式,看他们有什么样的关系? (12+13)十 14=12 十(13+14) 先算一算,两个算式的结果怎样?用什么符号连接?那么这组算式说明了什么? 学生□答后教师归纳整理:(内容与例 2 相似,略。) 再观察下面一组算式,它们有什么样的关系? (320+150)+230○320+(150+230) 方法、过程与上一组相同,略。 3.比较三个等式。归纳出一般规律。 现在观察这三个等式,比较一下它们有什么相同地方呢?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突出以下三点: (l) 这三个等式中, 每组算式有几个加数? 个加数) (3 三个等式中的加数都一样吗? (2)这三个等式中,等号左边三个算式有什么共同点? (3)再看等号右边三个算式有什么共同点?从这里看出.等号左边的算式和等号右边 的算式一加的顺序幕不同的,但是它们的和怎样呢? 现在谁能把我们所发现的规律完整地说一说? 几个学生试说后,教师完整地叙述一遍,说明这一规律叫做加法结合律。再看看课本 的结语。 (4)用字母表示加法结合律。 如果用字母 a、b、c 分别表示 3 个加数,怎样表示加法的结合律呢? 学生□答后板书:(a 十 b)+c=a+(b+c) 等号左边(a+6)+c 表示什么意思?(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 等号右边的 a+(b+c)呢? (5)完成第 50 页上面的“做一做”题目,填在课本上。 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根据哪一个运算定律填写的。 ⒋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 (l)出示例 3:计算 480+325+75 想一想.怎样计算比较简便?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教师板书:480+325+75” =480+400 =880 应用了加法结合律59 (2)出示例 4:计算 325 十 480+75 怎样计算比较简便?应用了什么定律? 教师板书:325 十 480 十 75 =325+75+478 =(325+75)+480 =400+480 =880 (3)比较例 3、例 4,让学生说一说在应用运算定律方面有什么不同?然后教师加以 小结。 (4)我们在进行口算加法时,也可以应用加法结合律,使计算简便。 例如:36+48=36+(40+8)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第 50 页下面的“做一做”题目。 订正时,让学生说出是怎样计算比较简便?应用什么运算定律? 2.练习十一的第 5~10 题。 让学生逐题进行练习,做完后共同订正。 (36 十 40)十 8=76+8=84 应用了加法交换律 应用了加法结合律达标检测1、填空。 ()(89+64)+36=89+(□十口) (2)28+(72+69)=(28+72)+69。这是应用了 (3)67+55+33=55+(67+33)这是应用了 2.判断题。 (1)48+36=48+(30+8)=(48+30)+6=78+6=84.这是应用了加法的结合律。 () (2)78 十 157+222+343=(7 十 222)+(15 十 343)=300+500=800.这是应用 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律。 律。板书设计:复习题 板 区 加法结合律 应用题 演教后感:60 第二十四课时:巩固练习课教学内容:练习十一的第 11~16 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进一步牢固掌握加法运算定津.能熟练地应用这些定律进行简便计算。教学重点:加法运算定律的综合运用 教学难点: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区分 教学准备:有关练习题 教学过程一、复习。 ⒈什么叫加法交换律?你能用字母式子来表示吗? 2.什么叫加法结合律?怎样用字母式子表示? ⒊346 十 127 十 73=346 十 127+73 运用了哪种运算定律? ⒋346+127+54=127+(346+54)运用了哪些运算定律? 二、指导练习。 ⒈练习十一的第 11 题 (1)学生独立进行口算.把口算得数填写在课本上。 (2)教师出示口算卡片,指名学生轮流口算 2.练习十一的第 12 题。 全班学生独立做题,指定三个学生板演。说出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3.练习十一的第 13 题。先提示学生:在算合计数时.能用简便算法的都要用简便方费计 算。然后让学生计算、填表。订正时指名说一说在计算中怎样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4.练习十一的第 14、15 题。指名读题后让学生独立做题。提示学生注意:第 15 题求队 员身高总长时要尽量用简便方法计算。 5.练习十一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带括号的乘除混合运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