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我觉得人生只有一辈子学习思考哲学才能感到快乐?

谈哲学和社会心理学谈哲学和社会心理学关注专栏更多最新文章{&debug&:false,&apiRoot&:&&,&paySDK&:&https:\u002F\u002Fpay.zhihu.com\u002Fapi\u002Fjs&,&wechatConfigAPI&:&\u002Fapi\u002Fwechat\u002Fjssdkconfig&,&name&:&production&,&instance&:&column&,&tokens&:{&X-XSRF-TOKEN&:null,&X-UDID&:null,&Authorization&:&oauth c3cef7c66aa9e6a1e3160e20&}}{&database&:{&Post&:{&&:{&title&:&另一种思考生活的方式&,&author&:&caohuaining&,&content&:&在一年多的时间里,陆续读完了迈克尔o桑德尔的三本书:《公正》、《金钱不能买到什么》和《反对完美》,内心很多感受,不吐不快。 \u003Cbr\u003E  \t《公正》以一种辩证推导的方式对桑德尔提倡的道德伦理思想进行了阐述。这本书与他在哈佛开设的最受欢迎的公开课同名,其宗旨也相同:让更多的人了解三种不同的公正进路,并在讨论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进行思辨,从而对道德伦理、对这个世界、对幸福生活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与体会。桑德尔秉持的公正观是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培养德性与共同善生活”的观念发展而来。若功利主义作为“少数服从多数”的坚实拥趸占据一个极端,自由至上主义因为提倡个人绝对权利占据另一个极端,那么桑德尔的道德观便是一种中庸的观念。现在“中庸”这个词在中文语境中常常含有贬义,但我在这里使用的是它“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的原义,这是一种有度且平衡的公正观。桑德尔认为,既然公正不可避免地具有判断性,那么,我们就不应该自欺欺人地保持所谓的中立性以回避矛盾,而应该主动进行道德讨论,尝试去正确地评价事物,并正当地分配事物。 \u003Cbr\u003E  在《公正》一书中,桑德尔已经对市场的道德局限、人类伦理道德的争论这两大问题有了初步的讨论,随后出版的《金钱不能买到什么》与《反对完美》两本书则是对这两大问题的集中而具体的分析与探讨。在《金钱不能买到什么》中,他着重揭露与批判了金钱与市场对作为“良善生活”基础的一些伦理道德的腐蚀和破坏;而在《反对完美》中,他对改造基因以使人类变得更加“完美”,为获得更优秀的后代进行基因选择的行为提出了质疑和批评。当我们用钱买到超速驾驶的权利,换得孩子多读几本书时,当医院开始贩卖专家号,学校推出高价学位时,当一心求子的夫妇强行流产女婴,望子成龙的父母给孩子做增高手术时,我们是在让这些事物以一种不合适的评价方式被对待,这是对公平、平等、人性尊严的侮辱与贬低。 \u003Cbr\u003E  \t可以说,《公正》是三本书中给我影响最深的,甚至可以上升到重塑我世界观的高度。我热爱他行文的方式:以一个没有绝对正确答案,会引发大量讨论的事例开头,引出使其产生分歧与矛盾的关键点,再就这一点逐层深入讨论,每一层都有相应的例子和理论配合。这不仅让我对理论有了形象的认识,也在一次次的提问和讨论中对它们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最重要的是,它让我开始学会以一种审视的而非理所当然的态度对待身边发生的事情,并提供给我思考一件事的不同的思想进路。拥有这样一种能力的意义是非比寻常的。我们常常说要换个角度考虑问题,这似乎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但我后来才明白,真正能做到这一点的人委实不多。最根本的原因是,人们常常只具备符合自身价值观的逻辑思维体系,却缺乏对其他价值观的理解与认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何以得存?是的,我们要坚持自己的价值观,但我们更需要敞开自己的头脑,去认识和理解与我们观念不同的那些思想,才能对这个世界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不然,我们永远只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在自己的逻辑中自鸣得意。 \u003Cbr\u003E  \t可这条清醒而自省的路不是那么好走的,桑德尔在《公正》的第一堂公开课尾声时说:“它(哲学)并不是给我们更多信息,而是给予我们另一种看待事物的方法。它会使一些原本无比熟悉的事物一下子变得陌生,而且,一旦它们变得陌生,它们就再不会和以前一样了。”“自我认知会像一个迷路的旅人,无论它多么混乱或不安,你已经不能不再想它了,这个过程困难却又不得不全身心投入。道德和哲学就像个故事,你不知道它会将你带向何方,但你知道,这是关于你的故事。”有很多事,就算你苦苦思索它甚至最终将它想明白,却不意味着你能够改变它。此时,无力与悲哀难免泛上心头。在《金钱不能买到什么》中,桑德尔做了大量的功课,以无比翔实有力的事实与论述对这个充斥着“市场必胜论”的时代发出了有力的控诉,我在阅读的过程中,一直期待着他能给出具体的解决方法。但一直到我读完哪怕是后记的最后一个字,我都没有看到除了“我们应该更多地讨论这些事实,避免公共生活遭到更多的侵犯”这样近乎空洞的建议外,哪怕任何一条具体实施措施。初始我有些不忿,但掩卷沉思之后,不得不痛苦地承认现实的残酷。个人的理性无法导致集体的理性,对于人类整体的合理选择却未必能给每个人都带来实质性的好处,使他们将其作为个人的合理选择。既然现代价值和利益的生效单位是个人,理性用于个人利益最大化就必定优先于理性用于人类整体利益最大化,其逻辑结果就是使得合理或最优的集体选择成为不可能。在“市场必胜论”盛行了三十年后的今天,这种市场价值观已经深深侵入了它们本不属于的那些生活领域,这一形势已近乎不可撼动。尤其是在我国这样一个政府主导并对市场和公民生活进行直接干预的国度,市场价值观直接影响了国家经济政策的制定理念,而国家巨大的调控、干预力量又从根本上确立了市场价值观在国民生活中的主导地位,而我国特有的政治思想意识又在同时产生影响,这就使得我国的公民生活意识形态呈现一种混乱而又坚实,同时又缺乏理性规范和反思的独特的景象。在这种情况下,改变永远只能沦为小范围内的讨论,就算有几万人,几十万人参与的讨论,依然是小范围。个人无法抵抗体制的力量。 \u003Cbr\u003E  \t在《反对完美》里,桑德尔所深深忧虑的问题大多还未真实发生,因此,他可以通过著书立说、大声疾呼来唤起民众和政府的重视。在美国这样一个群众意见可以通过呼吁提案、议会讨论、投票立法的方式最终得以确立和实施的国度,桑德尔所做的一切是很有意义的,并可以想见其有效性。但在我国,也许我们唯一的办法就是等待,只能等待物极必反,神话破灭,饱尝苦果的那一天,才会寻求改变。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之所以可怕,是因为人们整齐划一的面貌和毫不质疑的思想,乔治o奥威尔的《一九八四》之所以恐怖,是因为明知荒谬残酷却无力改变的现实。真正的幸福不会降临在他们描述的世界之中,我们都知道原因。 \u003Cp\u003E原文链接:\u003Ca href=\&http:\u002F\u002Fbook.douban.com\u002Freview\u002F2F\&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另一种思考生活的方式 (评论: 反对完美)\&\u003E另一种思考生活的方式 (评论: 反对完美)\u003C\u002Fa\u003E\u003C\u002Fp\u003E&,&updated&:new Date(&T03:46:36.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0,&likeCount&:26,&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11:46:36+08:00&,&links&:{&comments&:&\u002Fapi\u002Fposts\u002F2Fcomments&},&url&:&\u002Fp\u002F&,&titleImage&:&https:\u002F\u002Fpic2.zhimg.com\u002Fd7dcc5e636d1c9df09a001f26177d64c_r.jpg&,&summary&:&&,&href&:&\u002Fapi\u002Fposts\u002F&,&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0,&likesCount&:26},&&:{&title&:&人为什么要活着?&,&author&:&caohuaining&,&content&:&人为什么要活着?记得上一次认真思考这个问题是在大学时候,当时看了一本古今中外哲学家对于这个问题回答的书,书名就叫做《人为什么要活着》。当时的我,还禁锢在父母辈的传统观念与中国教育体制下的社会环境中,因此觉得难以领悟书中的哲理,只能自欺欺人的告诉自己“既然活着,那么还去思考那么多做什么”?现在想来,不禁可笑。\u003Cp\u003E\u003Cbr\u003E
不过,即使在今天重新看到这个人类哲学史上的经典问题,我仍然不能确定自己想明白了多少,只能说对于现阶段的我有着一定的理解。\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
传统观念认为,人生来要报恩,因为父母生养了我。然而,客观点的说,父母的生养是他们的选择,我的降临和成长也满足了他们延续生命的需要。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能理所当然的享受父母的照顾。\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
传统教育认为,人需要回报社会,因为社会培育了我。然而,客观点的说,社会的每个与你相关的人,只不过在扮演自己的社会角色,恰好与你相关罢了。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不珍惜现在的一切。\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
人为什么要活着,这个问题的提出,就是解决我们活着的意义和目的,我们活着应该做什么,应该为了什么而做等等。\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能给我们一些解释,工作赚钱养家糊口,这是为了满足最起码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亲情友情家庭婚姻人际往来,是为了满足社交需要。这都是我们目前大多数人按照传统观念所自觉或不自觉的完成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
然后我们来说说马斯洛提出的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这就是人们的价值和自我价值。我总认为,别人对我的评价,是通过别人认为我是否对其有益来衡量的,体现为我的价值。我自己对自己认知和评估,应该算是自我价值。自我价值应该是固定的,而由于别人的视角不同考虑点不同,因此价值该算是动态的。人们常常分辨不清价值和自我价值,有的人因别人的想法说法而做事,成就了别人眼中的辉煌;有的人一心寻求实现自我价值,完全无视他人,走向了自己精神的天堂;有的人努力寻找价值和自我价值的平衡点,却痛苦于他人的不理解,纠结于社会环境的桎梏,烦恼自身价值的难以实现。\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
对于上述三种人,并没有哪种是正确或不正确的,我想还是因人而异。我自身应该算是第三种人。对于生存需求,我通过调整自己的心态,让自己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感到满足而怀有一点点的憧憬,这样的幸福感应该是比较强的。对于他人的看法决定我的价值,这是我不可避免的,因为我还生存于这个社会上,每天和各种跟我利益相关的人打交道,这就注定了我的一部分因他人而活,至少他人对我的肯定给予我激励,他人对我的否定影响我心境。而我自己在不断强化着对自己的自我认知,想明白自己要什么,清楚自己从什么方面能够获得愉悦、快乐和幸福,从而尽力实现自我价值,并从中得到精神的升华。\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
我现在希望工作上通过证实自己的努力而赢得社会地位即他人的尊重,希望任何时候通过帮助他人而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即自我价值的实现,希望拓宽自己的视野加深自己思考的能力来寻找价值与自我价值如何更好平衡的答案。\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
活,是相对于死而存在的。人为什么要活着,想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是希望自己活的更明白,活的更清醒,活的更有意义或价值。所以,在寻求答案的过程,其实也是自己人生观、价值观树立与塑造的过程。每个人的答案都会不同,也许随着环境的变化,想法也会不断变化。也许寻求这个答案要穷极一生,但其实在人生的终点已然发现,自己的一生已为这个问卷填写了虽然不是完美的但却是属于自我的答案。\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原文链接:\u003Ca href=\&http:\u002F\u002Fwww.zhihu.com\u002Fquestion\u002F2Fanswer\u002F\& class=\&\&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u003E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u003C\u002Fa\u003E\u003C\u002Fp\u003E&,&updated&:new Date(&T08:46:36.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1,&likeCount&:3,&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16:46:36+08:00&,&links&:{&comments&:&\u002Fapi\u002Fposts\u002F2Fcomments&},&url&:&\u002Fp\u002F&,&titleImage&:&https:\u002F\u002Fpic3.zhimg.com\u002Fa1cc6e6e35d775ec3f4f_r.jpg&,&summary&:&&,&href&:&\u002Fapi\u002Fposts\u002F&,&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1,&likesCount&:3},&&:{&title&:&悲剧的诞生&,&author&:&caohuaining&,&content&:&\u003Cblockquote\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事件回顾\u003C\u002Fstrong\u003E:日晚上,贵州毕节市七星关区田坎乡4名儿童,一起喝了农药,全部自杀死亡。4个孩子,1男3女,最大的哥哥13岁,最小的妹妹才5岁,是留守在家无大人照顾的四兄妹。孩子的父亲,春节后外出打工没有了音讯,孩子的妈妈3年前“被人拐跑了”,爷爷奶奶已经过世。家里的食物是孩子父亲去年种的玉米。四个孩子平常将玉米磨成面,不用筛子筛干净,凑合吃。\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blockquote\u003E\u003Cp\u003E毕节的那四个孩子死了。最大的十四岁,最小的五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他们生活在一幢外表簇新但内里空空、狼藉满地的房屋中,他们没有长辈照顾,每天由最大的哥哥带领三个妹妹务农持家,兼顾学业。这令人震惊的群死事件发生后,各方的追责、讨论大多围绕一个中心:如何避免这场悲剧?\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如果只有死亡才称得上悲剧的话,那么,生活绝不会是令人痛苦的存在。在我看来,悲剧于这四个孩子而言,是每天都在上演的。\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对一个孩子而言,父母是无比重要的存在。这绝不仅仅是因为父母为他提供衣食保护,更重要的是,\u003Cstrong\u003E父母通过自己的养育行为,给孩子营造了一个世界,孩子通过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和体验,慢慢形成对外部现实世界和人生的印象与看法。\u003C\u002Fstrong\u003E所谓三观: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便是这样慢慢形成的。在孩子心目中,很长一段时间里,世界都是一个主观的感性存在:父母及时呼应、悉心照顾,世界就是安全的;父母温柔可亲、爱心满满,世界就是温暖的;父母冷静理智、处事公允,世界就是守序的。反之,若父母冷漠粗心、感情用事,经常爆发争吵或冷战,将情绪发泄在他人身上,甚至侮辱、殴打孩子,那么孩子心中的世界阴暗冷酷,充满暴力和混乱,内心极度不安全、冷漠、疏离、防御、敌视……也就不足为奇了。\u003Cstrong\u003E孩子大约在五岁时,潜意识中就已经初步形成了对世界的感觉,以后的人生中,若没有颠覆性的持久改变,这种人生态度是极难转变的。他会随着年龄的增长习得防御和掩饰的方法,但内心深处的兵荒马乱与冷漠孤寂将始终如一。\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这样的人,没尝过爱的温暖,也就难以学会爱人;没与父母倾心交流过,也就不懂如何与人自然相处;没感受过世界的美好,也就不会相信自己会有美好的明天。\u003C\u002Fstrong\u003E他们是一群被剥夺了情感与幸福能力的人,不会爱人,不懂恰当表达感情,无法与人产生真正的联结,自然也就和幸福无缘。幸福对他们来说,是抽象的稀缺品,他们可能借鉴周遭的舆论和经验尝试去追求某些事物,但却永远会感觉内心空落落的不踏实,不笃定。这样的人生,无疑是一个悲剧。\u003Cstrong\u003E毕节的那四个孩子,即使没有终止生命,未来的人生也多半不出其右,性格决定命运,在这一刻彰显得淋漓尽致。\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也许有人会怀疑这一点,我们只要来看看这四个孩子的父母便可知不假,因为他们的父母,本质上也是这样的人。与父母关系不睦(离家多年音信寥落),无法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亲密关系(夫妇间争吵打架,最后绝情相离),与他人感情疏离冷漠(长年将孩子弃于家中不顾),追求世俗认定的成功,却仍无法抚慰心灵获得幸福(盖起大房子,却根本无心打理,也不回来享用)……\u003Cstrong\u003E他们将自己身上的悲剧,延续到了下一代身上。\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那么,这悲剧是怎样诞生的?是什么造成了这一切?\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们不得不从社会的变迁说起。中国农民本是一群安土重迁、乡土观念极重的人,祖祖辈辈都群居一处,面朝黄土背朝天从土里刨食,年年岁岁皆是如此。过去的社会相比现在闭塞得多,社会阶层的跨越也几乎不可能。因此,只要没有走出平时生活的土地,那么外面的世界永远都只会是西洋画片一般的想象。想象虽然美,但只要生活还过得去,就不会成为令人蠢蠢欲动的诱惑,而只会是闲暇时的谈资。\u003Cstrong\u003E这样的生活将人固定在一条既定轨道之上,他从一出生起,未来道路和价值立足点就已决定,他根本不用为人生的终极问题:生命的意义是什么而苦恼。\u003C\u002Fstrong\u003E这天然形成了一条提供安全感的纽带,人们被这条脐带困缚,但同时也从中汲取安全感,安于一隅,终其一生。\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但这几十年来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使得这条提供原始安全感的纽带几乎被完全斩断。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调整,中国的城乡差异越来越大,几有“两个世界”一般的天壤之别。而且,随着电视、电话,尤其是互联网的普及,“外面的世界”具体而清晰地呈现在了农民们眼中,西洋画片现在不仅能活动起来,而且画外音以无比诱惑的声调一遍遍重复着纸醉金迷的梦幻生活。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务农不仅显得社会地位低下,甚至连温饱都难以为继。因此,无数的农民或为养家糊口、或为出人头地,而背井离乡,去往城市为更好的生活而打拼。但在经历了与社会规则真刀真枪的拼搏后,他们中的大多数人绝望地发现,靠个人的能力跨越阶级,完成大量的资本积累几乎是不可能的。\u003Cstrong\u003E在世俗的“成功”标尺下,他们永远是失败者。他们找不到自身的价值立足点,无法在社会上获得鲜明的个人位置,失去了归属的他们被抛进了社会的洪流之中。\u003C\u002Fstrong\u003E为了在城市激烈的竞争中谋得一席之地,他们不得不把自己当工具一样使。而在自身工具化的过程中,他们的内心激起了深深的无能为力感和渺小感,同时还有强烈的焦虑和敌视。但他们必须压抑自己的感觉与情绪,抛弃怀疑、惶恐、惊惧,因为它们根本对物质生活毫无帮助,反而只会徒增痛苦。他们孤立无援,却已无法回头,因为故土业已荒芜,可想要前进,却找不到方向和希望。这是一种藏在潜意识里的认知,很难上浮进意识层面。因为它们激起的感受和情绪太令人痛苦和恐惧了,所以,大多数人们采用了一种方法——任载任浮、盲目趋同,来“解决”问题。\u003Cstrong\u003E通过麻木、压抑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趋同于外界的主流价值观来逃避问题,并合理化自己的行为\u003C\u002Fstrong\u003E:“因为大家都这么做,所以我这么做一定是对的,一定能带来幸福”。“我不用去想太多,想太多没用,睡一觉就好了,再怎么难受,生活不是照样得过……”\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他们可以按照他人期待的模式反应,却不能表达自己真正的情绪;他们可以接受这些外部逻辑,却唯独不能接受自己真实的感受;他们可以让这些别人的想法占据大脑,却唯独不能独立、深入地自行思考:\u003Cstrong\u003E因为这会引发巨大的自我怀疑和不安全感,令人无法忍受。\u003C\u002Fstrong\u003E于是,他们只能让自己成为了麻木冷漠的、按社会期望进行活动的机器人。当一个人连自己的想法和真实需求都无法体察和照顾时,怎么会有余力顾及他人?\u003Cstrong\u003E当一个人内心压抑着沸反盈天的焦虑和敌视情绪时,潜意识会努力寻找一个出口。\u003C\u002Fstrong\u003E社会和现实对他们来说是无法战胜的巨人,因此,他们只能将情绪发泄在身边亲近的人身上,以此保持内心能量的平衡。由此,他们与父母、伴侣、孩子之间的关系也就可想而知了:\u003Cstrong\u003E弱势的一方(妇女,尤其是儿童),会成为冷漠与敌视的受害者,他们是整个社会弱肉强食的精神食物链的最底层。\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当我们的社会经济发展到这样一个阶段:竞争无处不在,每个人可能只是社会的一颗螺丝钉,无法成为独立自主、充分发展的个人时,这样的悲剧就已经注定会发生了。农民作为最缺乏物质基础和社会权利的存在,被伤害得最深,他们在躯体和精神上都显著孤立、无助、麻木、冷漠,因而产生的后果也最为严重。\u003Cstrong\u003E中国有约6800万的留守儿童,过着上述那种双亲俱失、心理上无依无靠的生活,逐渐形成或轻或重的“悲剧”型的人格。\u003C\u002Fstrong\u003E这现象已经足够令人触目惊心。但实际上,不仅仅是农民,都市原住民置身于这样一个竞争社会之中,性格也被某种程度的异化了。在强调个人价值而又崇尚功利的今天,功成名就、腰缠万贯成了大多数人对于成功和个人价值进行定义的标准。一个人越有权、越有钱、越有名望,他就越有价值。这种越发趋同一致的价值观使得人们一方面似乎有着明确的奋斗目标;另一方面却又隐隐绝望迷茫——不仅因为“中国首富榜”,“胡润排行榜”只会有屈指可数的几个名额,更因为财富的积累永无止境。\u003Cstrong\u003E而单纯的资本积累实际对生活没有任何意义,它只能给人虚幻的、瞬时的幸福感,却要人付出极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工作赚钱。\u003C\u002Fstrong\u003E但是,\u003Cstrong\u003E大多数人因为上述同样的恐惧与回避心理,无法从社会趋同的观念中脱离出来,建立自己的价值体系,发展真实自我。因此,他们所能做的也只是合理化自己的行为,并压抑内心真实的想法和感受。\u003C\u002Fstrong\u003E而这种逃避和压抑同样会带来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表面乐观、开朗、内心惶恐焦虑的社会人越来越多,维持不了外在面具的人更是在内心无比沮丧自卑:因为他做不到社会欣赏的那样!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发鲜明地体现出控制与被控制、利用与被利用的特质。成人都为此而心凉颤栗,儿童则更容易成为牺牲品——\u003Cstrong\u003E自省力较弱的父母往往会不自觉地将内心的恐惧与愤怒,敌视和焦虑投射在亲子关系中,通过控制孩子来获得自身价值感;\u003C\u002Fstrong\u003E而感情自我隔绝与压抑很深的父母,在亲子关系中同样也“爱无能”,他们的孩子就成了精神上的“留守儿童”,极少体会与父母间真诚温暖的情感流动。亲子间的这类问题,近几年,在都市人群中愈加凸显。\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防止毕节这种死亡悲剧的根本做法是政府建立起行之有效的未成年儿童监管与救助制度。一旦发现无人监护或受到不良对待的儿童,立刻采取措施使之处于保护和监管之下,并配套完善的后续具体解决方案,才能真正避免死亡悲剧的产生。但是,另外这种看似平庸、并没那么醒目惨烈、但却覆盖了社会大面积人群的悲剧呢?\u003Cstrong\u003E那些生活在缺乏爱和温暖、没有真实情感交流和贴心理解环境中的孩子们,他们正在将自己对世界、对生活的认知定义得愈发灰暗冷漠、荒芜凄茫,他们该怎么办?\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没有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法, 没有即时有效的解决方法,甚至没有可大面积推广的普适方法。\u003Cstrong\u003E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运用自己的理性,去了解这一事实,看到这残酷的真相,然后自省,尝试从我做起,点滴改变。\u003C\u002Fstrong\u003E一个父亲\u002F母亲改变了,也许一个孩子的内心就能重获阳光,一桩悲剧就会在未来应声消失。而一段清醒的剖析,也许能唤起另外一些人的自省,促使他们的改变。千千万万个自己的力量汇聚起来,才有可能形成社会的洪流,带来社会形态的改变。\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归根到底,我们能依靠的只有自己。\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b346bafa3e2e\& data-rawwidth=\&577\& data-rawheight=\&445\&\u003E&,&updated&:new Date(&T13:45:59.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4,&likeCount&:19,&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21:45:59+08:00&,&links&:{&comments&:&\u002Fapi\u002Fposts\u002F2Fcomments&},&url&:&\u002Fp\u002F&,&titleImage&:&https:\u002F\u002Fpic3.zhimg.com\u002F6d0d310f67f7bbef72e2_r.jpg&,&summary&:&&,&href&:&\u002Fapi\u002Fposts\u002F&,&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4,&likesCount&:19},&&:{&title&:&人性“善恶”笼罩下的“自由”&,&author&:&caohuaining&,&content&:&一个人的善恶天性会影响他自由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能力吗?\u003Cbr\u003E
这也能成为一个问题吗?按大众约定俗成的、对于“善恶”和“自由”的定义来说,这二者之间怎么会有关系呢?一个人无论是善的还是恶的,他都有能力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u003Cbr\u003E
但弗洛姆用了一整本书:《人心:善恶天性》来尝试回答这个问题:“是的,它们之间有深刻的关联。”\u003Cbr\u003E
要理解这一关联,首先我们得来澄清一下“善”、“恶”和“自由”在这里具体的定义。在弗洛姆的这本书中,他将“善”定义为创造性、活力、热情、爱与生命力,而将“恶”定义为机械化、死板、乏力与死气沉沉。若一个人能充满活力地生活,主动地以行动和工作来创造价值,对自己和他人都抱持着关爱与接纳,能够做对自己的人生有益的选择,那么他就是“善”的。反之,若一个人拼命控制他人或自己,力图以机械僵化的方式应对生活,将生活中的各种变化性压缩到极小,并且屈服于自己的欲望或冲动,做出满足当前却殆害未来的决定,那么他就是“恶”。而“自由”,正是一个人能否战胜自己欲望和冲动的能力体现。\u003Cbr\u003E
如果说“善”是人人喜闻乐见的优良品质,那么“恶”就是皮袍下掩藏的那个“小”,每个人都有,但大多数人都极力否认。由于我心理医生的工作性质,我有机会观察到芸芸众生的各式各样最真实的问题。许多人都怀揣着一种对于生活的理想期望:“目标明确,步骤清晰,物质保证,一帆风顺,社会认可。”我们还可以将其总结得再简单直白一些:“得到我想要得到的一切。”几乎所有的心理问题都来源于此。当目标不明确时,我们茫然方向;当不能保证成功时,我们犹豫付出;当物质水平逊色时,我们焦虑不满;当社会周遭怀疑嘲笑时,简直可以戳弯我们的脊梁骨。这些痛苦都可能演化成心理问题,令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更加举步维艰。\u003Cbr\u003E
大部分的人在遇到这样的痛苦时都会有两种选择:一是责怪他人,二是责怪自己。他们都急于去做改变,想以此解决问题。但是,我对来找我咨询的人阐释的第一个观点通常都是:“别先急着改,先搞清楚这一切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我是怎么成为了这样一个麻烦缠身的人?”\u003Cbr\u003E
此时此刻的我们,绝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千千万万个过去的我们堆叠而成。所以,要了解现在,必定要溯源过去。而当我们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时,必然会慢慢发现自己是怎样形成了现在的“三观”:对生活、对他人、对人生价值的观念。\u003Cbr\u003E
也许我们有控制欲很强,经常喋喋不休,要求我们听话的母亲,在她长年累月的影响下,我们渐渐认为:凡事都有绝对的“对”与“错”,而走错一步就有可能万劫不复。如果我是对的,那么你要听我的;\u003Cbr\u003E
也许我们沉默寡言,忙于工作赚钱,只对我们的学习成绩倍加关注的父亲,在他的谆谆教诲下,我们慢慢觉得:社会认可的成功才是王道,为了成功,你应该拼尽所有奋不顾身,所有的牺牲都是值得的。\u003Cbr\u003E
也许在父母营造的“一切为了学习”的成长环境下,我们悄悄形成了一种概念:人生有确定的某种“正确”或“崇高”的目标,所有人都应该帮助我实现这个目标。如果我没能实现这一目标,那我就完了,阻碍我的人则罪大恶极。\u003Cbr\u003E
也许我们在一路摸爬滚打成长起来的人生经历中隐隐感觉到,这个世界并不如我们希望的那样运转,生活和他人有时显得那样无情冷酷,我们的梦想在现实面前甚至一文不值。\u003Cbr\u003E
在这些内心观念的影响下,我们渐渐变得刻板、自卑、优柔寡断、自我苛责、怨天尤人、害怕、惶恐、推脱责任、依赖他人……这些问题,便是弗洛姆花了三章篇幅详细描述的恋尸症、恶性自恋和乱伦固着的表现。它们出现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上,或轻或重。\u003Cbr\u003E
若这三者的发展程度都比较深,那么可称之为“退化综合症”,处于这种心理状态下的人们,无法看清自己经历的事件的真相,因为他会将自己的理解和意志强行加诸于现实之上,去追求自己理想的结果,却丝毫不管现实情况是否允许。而且,他会因为内心理想与现实的严重不符而产生各种强烈的欲望和冲动,比如非常渴望马上得到异性的亲睐,或者立刻获得成功的快感。这些欲望和冲动会使他的视野和思维狭隘地固着在一个点之上,由此作出的决定只能满足当下。因此,一个男生明明想要在学习或工作上发奋图强,却控制不住拼命去玩一个无聊的小游戏,他一边在内心痛骂自己,手却不停使唤地一次又一次刷新自己的纪录,这样空耗掉一个又一个的夜晚;一个女孩明明希望和爱人好好相处,但却总是忍不住挑对方的错,强迫对方按自己的想法来。每一次争吵冷静下来后,她都会反省认错,但下一次依然故我,她的每一个细胞都在渴望让对方以屈服来证明爱;一个疲惫的母亲明明想要对孩子循循善诱,却总是失控地对他们大吼大叫,在一次又的一次泪流与自责中崩溃。\u003Cbr\u003E
强烈的欲望表明了内心能量的匮乏,一个缺乏内心能量的人,没有能力看清现实的真相,也无力坚定地转动命运的把手,自由地选择自己未来的人生方向。他在冷静时似乎能看清自己一切的问题,能清楚明确地计划下一次该如何行动。但是,下一次身临其境,他依然会身不由己地扑倒在欲望脚下,被它所左右,然后眼睁睁地看着命运之手做出它的决定。\u003Cbr\u003E
因为,反应是由感性控制的,如果感性的力量太强,那么在感受到情绪的此时此刻,理性便几无用武之地,它就像狂风中的枯叶那样无力。只有减弱感性的力量,理性的力量才有可能与之抗衡,身逢其事时我们才能有运用理性抗衡感性的自由。\u003Cbr\u003E因此,匮乏,让我们没有自由。\u003Cbr\u003E
可是,如何才能不匮乏?如何才能使心智得到成长?如何才能消弭欲望的强大力量?\u003Cbr\u003E
从技术层面上来说,我们首先需要对自己有足够的了解,比如像上文说的那样,了解自己是怎样一步一步走成现在的样子。我们还需要了解这个世界运行的真相: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是独立存在的,每个人都只能为自己负责任,每个人也都在为满足自己而努力,你的希望,不可能成为左右他人和现实的意志,而他人的意志,也不该是你行动的最高准则。\u003Cbr\u003E
其次要在发现自身的问题后,按理论上得出的良性准则进行实践,即勇于改变行动,改变生活。很多人都觉得自己勇于改变,他们觉得自身有无数缺点,非常渴望改变它们。但是,苛责自己,只求改变外在表现的“改变”,其实是无用功,甚至反而对自我有危害性。它可能会在一次次失望后,让一个人对自己越来越没信心,越来越厌恶。\u003Cbr\u003E
做真正的改变,这一过程绝不会轻松,因为这是我们完全不熟悉的方式,完全陌生的体验,人对于未知会本能地、防卫性地产生恐惧。我们要克服自己的逃避倾向,克服自己对结果急功近利的欲求,并且不断督促自己在看似“没有一点效果”时继续前进。\u003Cbr\u003E
第三是要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自省与反思,深刻感受实践过程中自己内心的想法和情绪,对自己之前三观形成的来龙去脉有更深的理解与体会,让自己的内心实实在在地体验到现实的改变,这样才能将原本的理论慢慢内化进感性,把“别人的”道理变成“自己的”道理。\u003Cbr\u003E看起来不算太难,只是很抽象,不知道该怎么具体实施,而且好像很麻烦的样子,对不对?\u003Cbr\u003E所以,这就是大多数人无法心智成熟的最根本原因,第一我们懒,第二我们害怕痛苦。\u003Cbr\u003E你会不会老老实实地将自己不擅长的科目的课本拿出来,一字一句地研读,从最基本的理论开始重新巩固基础?\u003Cbr\u003E
你会不会认认真真地聆听伴侣的抱怨和责备,设身处地站在TA的角度,体会TA的感受?\u003Cbr\u003E
你会不会仔仔细细地回想你的老板痛骂你的每一句话,并分析它,试图客观分析评判?\u003Cbr\u003E
你会不会彻彻底底地回顾自己的某一段感情,并且尝试说清那时的对方和自己,哪些事做得对,哪些事做得不好?\u003Cbr\u003E
你会不会在看到上面的三点后,打开电脑,开始一步步地查资料,或者花钱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如果你的心理医生要你每周写日记,给生活做记录;给你列出建议看的书目,要你一本本地去看,并且做笔记写体会;和你一起分析生活中无比痛苦的事,并要你尝试过去不可能选择的应对方式,你会去做吗?\u003Cbr\u003E
我们心里都很清楚,这些事做起来不仅很痛苦,而且很不容易做好。所以,我们都习惯于先让它们过去,或干脆把它们埋起来,然后乐观地告诉自己,以后不会这样了,下一次会更好,过一阵子我会处理这个问题。更有甚者,我们会选择自己愿意去做的事,然后不停地做,在无法解决问题时两手一摊:“没办法,我已经尽力了,这不是我的错。”\u003Cbr\u003E
我不知道明天会更好的机率有多大,但我看到的是,身边满是被这种烟幕遮蔽的人,在无知无觉的情况下,被命运决定了未来。\u003Cbr\u003E
所以,不要再欺骗自己是个“自由”的人了,好像什么样的人生选择都可以尽在掌握。如果你连自己的欲望都不能洞察,那还谈什么自由?\u003Cbr\u003E\u003Cbr\u003E文\u002F曹怀宁 &,&updated&:new Date(&T02:51:27.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1,&likeCount&:8,&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10:51:27+08:00&,&links&:{&comments&:&\u002Fapi\u002Fposts\u002F2Fcomments&},&url&:&\u002Fp\u002F&,&titleImage&:&https:\u002F\u002Fpic2.zhimg.com\u002Fcaaadea42dbfa_r.jpg&,&summary&:&&,&href&:&\u002Fapi\u002Fposts\u002F&,&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1,&likesCount&:8},&&:{&title&:&意义:世俗心灵编织的最大谎言&,&author&:&caohuaining&,&content&:&\u003Cp\u003E文\u002F曹怀宁 \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有人从未考虑过“意义”是什么,有人对人生的意义花了一辈子思索,还有的人花了一段时间或以某些方式得到自己信服的答案后,就将这一生都交给了这种信条。我对于意义的思考起始于数年前,虽不算长,终究有了自己对此的一些理解,它不具有普适性,正如意义本身不具有普适性一样。\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其实,想找到现成的意义并不难,世俗价值观提供了功成名就、“一切向钱看”的思路,宗教世界开辟了乐善好施的庇护所,传统文化强调三纲五常的道德典范,勇者尊崇无畏、智者向往全知、行者志在高远、诗人神往浪漫,真可谓俯拾皆是。然而,当人们将自身的信仰与命运交由他人随意开启的意义之门时,往往难以过得笃定而安稳。身体内的声音时时发出质疑与抗争,因为本我不愿被扭曲捏造,只为了适应看似方正的条框。迷茫和彷徨的痛苦正是由此而生,感性不会相信华丽的包装。有时为了这种看似能对他人交待的意义,竟要花费一生的伪装来苦苦扮演。\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意义”体现了人生的价值,它本应通过自由选择而产生。但当人们凭借已有经验与眼前的现实条件,在众多现成答案中挑挑拣拣,勉强选取自己可能做到的轨迹定为人生路线,这些人本身就是不自由的,他们在选择的出发点就已丧失了选择的自由,哪会有真正的意义呢?\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当我了解并熟悉各类定义“意义”的方式后,竟有一种似曾相识感,它与我曾钻研后又放弃的股票技术流分析具有相似的特点,即以结果为导向。不是吗?如果一位画家——姑且称之为绘画爱好者,因缺乏天赋,最终荒废生活、穷困潦倒,会有人说他的选择是有意义的吗?如果一名智者,归隐山林、淡泊名利、籍籍无名,又有谁会给这位不留名的隐士贴上意义的标签呢?在我看来,现在人们所称的意义,更像是对一类人的人生价值的简化概括——这种人执着于自己选择的方向、并最终取得至少为部分人所认可的成功。更有甚者,将意义当成对自己无法挽回的后悔青春的蒙眼罩,不顾内心、只求意义的盲目前行。\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由此看来,当前社会上流行的“意义”一词,只是他人对你人生经历的一种评判工具,哪怕是自我评判,也不过是站在他人的角度来给自己产生自信的结论罢了。人类是多么聪明啊,发明了语言和文字来承担交流与传承的任务,可是语言和文字又是多么的无力啊,它无法描述出人生选择的动机、从事坚信事物的感受,以及每个人对此的理解和赋予的内涵与寄托。而且,人类过于急功近利的想用文化与语言将人们的思想整齐划一,因此,意义被创造,意义被定义,意义成为困惑人类的终极问题。\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我看来,意义,不是人们为了盖棺定论而拥有的目标,它是一种过程状态,是由你所相信的、你的本质与你的选择共同构造的人生态度,是你的意识与行动的共同产物,是一种能够无时无刻被你所体验的感受。它本应是你个人的私有物,而非对外展览、相互攀比、彰显价值的装饰品。意义,本应是描述客观事实的中性词,却被人为的当做褒义词而滥用。\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想起一件心痛的事,有位朋友在旁观完我从事义工的儿童福利院,直呼“养大残疾的宝宝去面对残酷的现实毫无意义”,认定“只有弱者才会借由照顾更弱者来满足成就感,并称之为意义”。他口中的意义,就是从外人的角度、从结果的成败来评判,忽略了感受与信仰。诚然,意义本来就是被当今社会太多的功利主义者所误用,以至于“走自己路的人”会被打上“自欺欺人”的问号。\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一个人,只要以一种他自己认定、并能够与他所处的社会相容的方式生活,他就是在过有“意义”的生活,只是这种意义是他自己定义并可能仅有他自己认可。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意义,千人千面,本就不存在模仿的功用,也不该被他人妄加评议。你非说它欺人,只因为你无法经历他人的心路历程,它也无法带给你内心相同的充盈。况且,意义只代表了某种选择,你说它是自欺,只因为你对它持有太多的预期。它不是现成既定的隐藏宝藏,也不是包治心病的万灵药,无法即刻救你脱离无聊颓废的苦海并永远生活得信心满满。\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别再苦苦质疑意义的真伪了,如果你的心不接受,它再“真”,又有什么用?你该问自己的是:“为什么我需要的”‘真’意义,是为自我所不容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拨开眼前的迷雾------------\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觅得生命的前路------------\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找到怀念已久的安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曹怀宁,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咨询范围包括人际关系、婚恋情感、青少年困惑、家庭关系、人生规划等问题。\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微信号:caohuaining\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微信主要致力于心理学、哲学、文学等方面的价值观分享\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新浪微博:搜索“心理咨询师曹怀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微博主要剖析心理学热点问题,定期回复求助私信\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曹怀宁寄语:在功利主义盛行的今天,很多人都在忙着奔向一个个或对或错的目标,却忘了停下来充实自己的心灵,拓深自己的思想,思考现在与未来的命题。本人始终致力于,让更多的人可以看到直击内心深处的精神分析与思想引导,使大家意识到:是停下来想想的时候了!欢迎关注我的自媒体平台。\u003C\u002Fp\u003E&,&updated&:new Date(&T07:05:46.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7,&likeCount&:36,&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15:05:46+08:00&,&links&:{&comments&:&\u002Fapi\u002Fposts\u002F2Fcomments&},&url&:&\u002Fp\u002F&,&titleImage&:&https:\u002F\u002Fpic2.zhimg.com\u002F45eb21434b32daaa77a2b06be19ac7f6_r.jpg&,&summary&:&&,&href&:&\u002Fapi\u002Fposts\u002F&,&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7,&likesCount&:36},&&:{&title&:&为人父母的真正含义&,&author&:&caohuaining&,&content&:&\u003Cp\u003E文\u002F曹怀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为人父母究竟意味着什么?\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要问自己,养育孩子的目的是什么?\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不要不假思索便说什么结婚生子,天经地义,也不要自信满满地来一句:我无所求,只要他快乐。当你将孩子抱在手中开始养育的那一刹那,你的内心其实就已经有了许许多多对于他的期待和渴望,只是很多时候你自己并未意识到。\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当你拼命在给孩子报各种提高班、补习班时,是否问过自己:我确实是想让她多学点知识,还是我隐隐也在期待他人看到我优秀的孩子时那种羡慕嫉妒的眼光?\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当你因为孩子的不听话而大发雷霆时,是否想过:我现在这么愤怒,是否是因为我内心深处认为孩子是我的所有物,他理所应当听我的话?\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甚至,当你觉得自己爱极了这个孩子,恨不得把一切都奉献给他时,是否有警醒过:我是不是将自己的价值感都寄托在了他的身上?\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人们常说父母的爱是最无私的,因为他们会十几二十年含辛茹苦地将孩子慢慢养大。但我认为,这根本是一种苍白肤浅的推理。由于传播基因的本能而生育后代,这本身就和无私不沾边。若子代不会给亲代带来任何好处与快乐,如鱼类,那么这种亲缘关系随着出生便会分离然后终结。如果一段关系需要长期大量的辛苦付出,那么,它必然要求相应的丰厚回报:低俗一些的如成就感,占有欲,高级一些的如自我价值,生活意义。要求回报,这无可厚非,我们大可以痛痛快快地承认这一点。我认为最坏的作法是拼命掩饰自己的欲求,将父母之爱粉饰得极其无私和伟大,把自己想象得太过高尚,然而,同时行着自私之事。若无冷静的头脑和清醒的自省,没有几个人能抵挡扮演“上帝”操纵他人的快感。中国人最熟悉父母的一句话莫过于“我这都是为你好”!可所谓无私的爱掩盖了多少自私的欲求,多少伤害假“为你好”之名以行!\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你做了父母,给了一个人以生命,这是一项重大的决定。我们应该明白,一项决定首先带来的不是快乐,而是责任。负责任并不总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尤其是对一个孩子负责。你得照顾他的衣食住行,更要培养他的性格能力。如果他性格有缺陷,能力有欠缺,那么很抱歉,这只意味着你不是个称职的父母,没有第二种解释。如果你的孩子让你快乐,那么感恩吧,这是你的努力换来的成果,并非理所应当;如果他让你着急生气甚至落泪,那么很抱歉,还是你的责任,依然没有第二种解释。因此,为人父母的真正含义是:为了对得起这个你创造的生命,你必须时时反躬自省,刻刻小心谨慎。\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拨开眼前的迷雾------------\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觅得生命的前路------------\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找到怀念已久的安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曹怀宁,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咨询范围包括人际关系、婚恋情感、青少年困惑、家庭关系、人生规划等问题。\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微信号:caohuaining\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微信主要致力于心理学、哲学、文学等方面的价值观分享\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新浪微博:搜索“心理咨询师曹怀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微博主要剖析心理学热点问题,定期回复求助私信\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曹怀宁寄语:在功利主义盛行的今天,很多人都在忙着奔向一个个或对或错的目标,却忘了停下来充实自己的心灵,拓深自己的思想,思考现在与未来的命题。本人始终致力于,让更多的人可以看到直击内心深处的精神分析与思想引导,使大家意识到:是停下来想想的时候了!欢迎关注我的自媒体平台。\u003C\u002Fp\u003E&,&updated&:new Date(&T02:10:23.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6,&likeCount&:49,&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10:10:23+08:00&,&links&:{&comments&:&\u002Fapi\u002Fposts\u002F2Fcomments&},&url&:&\u002Fp\u002F&,&titleImage&:&https:\u002F\u002Fpic3.zhimg.com\u002F99a9370aacf320f91ff953e83db9d1d4_r.jpg&,&summary&:&&,&href&:&\u002Fapi\u002Fposts\u002F&,&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6,&likesCount&:49},&&:{&title&:&人性“善恶”笼罩下的“自由”&,&author&:&caohuaining&,&content&:&一个人的善恶天性会影响他自由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能力吗?\u003Cbr\u003E\u003Cbr\u003E这也能成为一个问题吗?按大众约定俗成的、对于“善恶”和“自由”的定义来说,这二者之间怎么会有关系呢?一个人无论是善的还是恶的,他都有能力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u003Cbr\u003E\u003Cbr\u003E但弗洛姆用了一整本书:《人心:善恶天性》来尝试回答这个问题:“是的,它们之间有深刻的关联。”\u003Cbr\u003E\u003Cbr\u003E要理解这一关联,首先我们得来澄清一下“善”、“恶”和“自由”在这里具体的定义。在弗洛姆的这本书中,他将“善”定义为创造性、活力、热情、爱与生命力,而将“恶”定义为机械化、死板、乏力与死气沉沉。若一个人能充满活力地生活,主动地以行动和工作来创造价值,对自己和他人都抱持着关爱与接纳,能够做对自己的人生有益的选择,那么他就是“善”的。反之,若一个人拼命控制他人或自己,力图以机械僵化的方式应对生活,将生活中的各种变化性压缩到极小,并且屈服于自己的欲望或冲动,做出满足当前却殆害未来的决定,那么他就是“恶”。而“自由”,正是一个人能否战胜自己欲望和冲动的能力体现。\u003Cbr\u003E\u003Cbr\u003E如果说“善”是人人喜闻乐见的优良品质,那么“恶”就是皮袍下掩藏的那个“小”,每个人都有,但大多数人都极力否认。由于我心理医生的工作性质,我有机会观察到芸芸众生的各式各样最真实的问题。许多人都怀揣着一种对于生活的理想期望:“目标明确,步骤清晰,物质保证,一帆风顺,社会认可。”我们还可以将其总结得再简单直白一些:“得到我想要得到的一切。”几乎所有的心理问题都来源于此。当目标不明确时,我们茫然方向;当不能保证成功时,我们犹豫付出;当物质水平逊色时,我们焦虑不满;当社会周遭怀疑嘲笑时,简直可以戳弯我们的脊梁骨。这些痛苦都可能演化成心理问题,令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更加举步维艰。\u003Cbr\u003E\u003Cbr\u003E大部分的人在遇到这样的痛苦时都会有两种选择:一是责怪他人,二是责怪自己。他们都急于去做改变,想以此解决问题。但是,我对来找我咨询的人阐释的第一个观点通常都是:“别先急着改,先搞清楚这一切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我是怎么成为了这样一个麻烦缠身的人?”\u003Cbr\u003E\u003Cbr\u003E此时此刻的我们,绝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千千万万个过去的我们堆叠而成。所以,要了解现在,必定要溯源过去。而当我们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时,必然会慢慢发现自己是怎样形成了现在的“三观”:对生活、对他人、对人生价值的观念。\u003Cbr\u003E\u003Cbr\u003E也许我们有控制欲很强,经常喋喋不休,要求我们听话的母亲,在她长年累月的影响下,我们渐渐认为:凡事都有绝对的“对”与“错”,而走错一步就有可能万劫不复。如果我是对的,那么你要听我的;\u003Cbr\u003E\u003Cbr\u003E也许我们沉默寡言,忙于工作赚钱,只对我们的学习成绩倍加关注的父亲,在他的谆谆教诲下,我们慢慢觉得:社会认可的成功才是王道,为了成功,你应该拼尽所有奋不顾身,所有的牺牲都是值得的。\u003Cbr\u003E\u003Cbr\u003E也许在父母营造的“一切为了学习”的成长环境下,我们悄悄形成了一种概念:人生有确定的某种“正确”或“崇高”的目标,所有人都应该帮助我实现这个目标。如果我没能实现这一目标,那我就完了,阻碍我的人则罪大恶极。\u003Cbr\u003E\u003Cbr\u003E也许我们在一路摸爬滚打成长起来的人生经历中隐隐感觉到,这个世界并不如我们希望的那样运转,生活和他人有时显得那样无情冷酷,我们的梦想在现实面前甚至一文不值。 \u003Cbr\u003E\u003Cbr\u003E在这些内心观念的影响下,我们渐渐变得刻板、自卑、优柔寡断、自我苛责、怨天尤人、害怕、惶恐、推脱责任、依赖他人……这些问题,便是弗洛姆花了三章篇幅详细描述的恋尸症、恶性自恋和乱伦固着的表现。它们出现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上,或轻或重。\u003Cbr\u003E\u003Cbr\u003E若这三者的发展程度都比较深,那么可称之为“退化综合症”,处于这种心理状态下的人们,无法看清自己经历的事件的真相,因为他会将自己的理解和意志强行加诸于现实之上,去追求自己理想的结果,却丝毫不管现实情况是否允许。而且,他会因为内心理想与现实的严重不符而产生各种强烈的欲望和冲动,比如非常渴望马上得到异性的亲睐,或者立刻获得成功的快感。这些欲望和冲动会使他的视野和思维狭隘地固着在一个点之上,由此作出的决定只能满足当下。因此,一个男生明明想要在学习或工作上发奋图强,却控制不住拼命去玩一个无聊的小游戏,他一边在内心痛骂自己,手却不停使唤地一次又一次刷新自己的纪录,这样空耗掉一个又一个的夜晚;一个女孩明明希望和爱人好好相处,但却总是忍不住挑对方的错,强迫对方按自己的想法来。每一次争吵冷静下来后,她都会反省认错,但下一次依然故我,她的每一个细胞都在渴望让对方以屈服来证明爱;一个疲惫的母亲明明想要对孩子循循善诱,却总是失控地对他们大吼大叫,在一次又的一次泪流与自责中崩溃。\u003Cbr\u003E\u003Cbr\u003E强烈的欲望表明了内心能量的匮乏,一个缺乏内心能量的人,没有能力看清现实的真相,也无力坚定地转动命运的把手,自由地选择自己未来的人生方向。他在冷静时似乎能看清自己一切的问题,能清楚明确地计划下一次该如何行动。但是,下一次身临其境,他依然会身不由己地扑倒在欲望脚下,被它所左右,然后眼睁睁地看着命运之手做出它的决定。\u003Cbr\u003E\u003Cbr\u003E因为,反应是由感性控制的,如果感性的力量太强,那么在感受到情绪的此时此刻,理性便几无用武之地,它就像狂风中的枯叶那样无力。只有减弱感性的力量,理性的力量才有可能与之抗衡,身逢其事时我们才能有运用理性抗衡感性的自由。\u003Cbr\u003E\u003Cbr\u003E因此,匮乏,让我们没有自由。 \u003Cbr\u003E\u003Cbr\u003E可是,如何才能不匮乏?如何才能使心智得到成长?如何才能消弭欲望的强大力量?\u003Cbr\u003E\u003Cbr\u003E从技术层面上来说,我们首先需要对自己有足够的了解,比如像上文说的那样,了解自己是怎样一步一步走成现在的样子。我们还需要了解这个世界运行的真相: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是独立存在的,每个人都只能为自己负责任,每个人也都在为满足自己而努力,你的希望,不可能成为左右他人和现实的意志,而他人的意志,也不该是你行动的最高准则。\u003Cbr\u003E\u003Cbr\u003E其次要在发现自身的问题后,按理论上得出的良性准则进行实践,即勇于改变行动,改变生活。很多人都觉得自己勇于改变,他们觉得自身有无数缺点,非常渴望改变它们。但是,苛责自己,只求改变外在表现的“改变”,其实是无用功,甚至反而对自我有危害性。它可能会在一次次失望后,让一个人对自己越来越没信心,越来越厌恶。\u003Cbr\u003E\u003Cbr\u003E做真正的改变,这一过程绝不会轻松,因为这是我们完全不熟悉的方式,完全陌生的体验,人对于未知会本能地、防卫性地产生恐惧。我们要克服自己的逃避倾向,克服自己对结果急功近利的欲求,并且不断督促自己在看似“没有一点效果”时继续前进。\u003Cbr\u003E\u003Cbr\u003E第三是要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自省与反思,深刻感受实践过程中自己内心的想法和情绪,对自己之前三观形成的来龙去脉有更深的理解与体会,让自己的内心实实在在地体验到现实的改变,这样才能将原本的理论慢慢内化进感性,把“别人的”道理变成“自己的”道理。\u003Cbr\u003E\u003Cbr\u003E看起来不算太难,只是很抽象,不知道该怎么具体实施,而且好像很麻烦的样子,对不对?\u003Cbr\u003E\u003Cbr\u003E所以,这就是大多数人无法心智成熟的最根本原因,第一我们懒,第二我们害怕痛苦。\u003Cbr\u003E\u003Cbr\u003E你会不会老老实实地将自己不擅长的科目的课本拿出来,一字一句地研读,从最基本的理论开始重新巩固基础?\u003Cbr\u003E\u003Cbr\u003E你会不会认认真真地聆听伴侣的抱怨和责备,设身处地站在TA的角度,体会TA的感受?\u003Cbr\u003E\u003Cbr\u003E你会不会仔仔细细地回想你的老板痛骂你的每一句话,并分析它,试图客观分析评判?\u003Cbr\u003E\u003Cbr\u003E你会不会彻彻底底地回顾自己的某一段感情,并且尝试说清那时的对方和自己,哪些事做得对,哪些事做得不好?\u003Cbr\u003E\u003Cbr\u003E你会不会在看到上面的三点后,打开电脑,开始一步步地查资料,或者花钱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如果你的心理医生要你每周写日记,给生活做记录;给你列出建议看的书目,要你一本本地去看,并且做笔记写体会;和你一起分析生活中无比痛苦的事,并要你尝试过去不可能选择的应对方式,你会去做吗?\u003Cbr\u003E\u003Cbr\u003E我们心里都很清楚,这些事做起来不仅很痛苦,而且很不容易做好。所以,我们都习惯于先让它们过去,或干脆把它们埋起来,然后乐观地告诉自己,以后不会这样了,下一次会更好,过一阵子我会处理这个问题。更有甚者,我们会选择自己愿意去做的事,然后不停地做,在无法解决问题时两手一摊:“没办法,我已经尽力了,这不是我的错。”\u003Cbr\u003E\u003Cbr\u003E我不知道明天会更好的机率有多大,但我看到的是,身边满是被这种烟幕遮蔽的人,在无知无觉的情况下,被命运决定了未来。\u003Cbr\u003E\u003Cbr\u003E所以,不要再欺骗自己是个“自由”的人了,好像什么样的人生选择都可以尽在掌握。如果你连自己的欲望都不能洞察,那还谈什么自由?\u003Cbr\u003E\u003Cbr\u003E文\u002F曹怀宁 \u003Cp\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拨开眼前的迷雾------------\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觅得生命的前路------------\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找到怀念已久的安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曹怀宁,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咨询范围包括人际关系、婚恋情感、青少年困惑、家庭关系、人生规划等问题。\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微信号:caohuaining\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微信主要致力于心理学、哲学、文学等方面的价值观分享\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新浪微博:搜索“心理咨询师曹怀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微博主要剖析心理学热点问题,定期回复求助私信\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曹怀宁寄语:在功利主义盛行的今天,很多人都在忙着奔向一个个或对或错的目标,却忘了停下来充实自己的心灵,拓深自己的思想,思考现在与未来的命题。本人始终致力于,让更多的人可以看到直击内心深处的精神分析与思想引导,使大家意识到:是停下来想想的时候了!欢迎关注我的自媒体平台。\u003C\u002Fp\u003E&,&updated&:new Date(&T03:44:19.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0,&likeCount&:17,&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11:44:19+08:00&,&links&:{&comments&:&\u002Fapi\u002Fposts\u002F2Fcomments&},&url&:&\u002Fp\u002F&,&titleImage&:&https:\u002F\u002Fpic2.zhimg.com\u002Fcaaadea42dbfa_r.jpg&,&summary&:&&,&href&:&\u002Fapi\u002Fposts\u002F&,&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0,&likesCount&:17},&&:{&title&:&用达尔文进化论思考当下中国的婚姻问题——评《道德动物》&,&author&:&caohuaining&,&content&:&\u003Cp\u003E
罗伯特o赖特所著的《道德动物》,我目前仅读完第一部分。该书措辞正规严谨,信息量颇大,必须打起十二分的精神仔细阅读、理解、思考,方能有所获益。过程虽然缓慢而辛苦,但我收获颇丰。\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该书的第一部分题为“性、浪漫和爱情”,从人类雄性与雌性漫长的进化过程谈起,归纳出了二者在需求方面的差异性,并结合人类社会的结构与形态指出了这种差异性对两性地位和婚姻形式的巨大影响。人类最原始的目的和需求是传播自己的基因,但由于原始时期两性在抚育亲代时投入的成本相差悬殊(女性要花很长时间孕育和抚养孩子,且一生中可生育孩子的时间远较男性短),而且自古以来绝大多数时期男性都是占据生产资料进行劳动和产出的主体,因此就渐渐形成了女性相对矜持保守、男性相对开放滥交,女性在挑选伴侣时主要观察的是对方抚育亲代的能力(包括物资占有量和性格两方面),而男性主要考量女性容貌、抚养下一代能力的基本态势。\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从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禁欲倡导、对女人“圣母-荡妇”的二分方式,到性解放、女性看似已摆脱了性道德禁锢的现今,人类似乎已经进化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实际上,虽然不同的社会形态会衍生出不同的行为方式和道德准则,但受原古基因记忆的影响,人的本性却从未改变过。纵观当下中国林林总总的婚姻问题,有两大热点经常为人们所讨论,一是女性所要求的结婚成本越来越高,二是男性越来越频发的“小三”状况。许多人痛斥不认感情只认钱的“刚需”丈母娘,以及那些“有了钱就变坏”的男人和专抢别人老公的“狐狸精”。他们充满感情地回忆着当年一床棉被一把糖就缔结的婚姻,艳羡着相濡以沫一辈子的老夫妻,并将这两大问题归因于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即现代人的道德方面出了问题,各大报刊杂志、广播媒体也不遗余力地对这些人冷嘲热讽或大肆挞伐。诚然,功利化、道德沦丧是这些问题的重要原因,但若从达尔文主义出发考虑这一问题,也许我们会有一些全新的理解和思索。\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属于社会从属地位的女人在考虑结婚对象时首看物质,这一点千百年来从未改变过。过去农村嫁女儿,看男方能不能出得起彩礼,家里是否有地有粮,城里人结婚,也要求男方出“三转一响”。但是,为什么过去在结婚成本方面的矛盾不像现在这般激化?我觉得有两方面原因。首先,过去农村与城市泾渭分明,年轻人一般都在各自的户籍范围内嫁娶。因此,彩礼一般也按各自的风俗操办,换句话说,不会超出男方经济实力太远。而现在农村城市化的趋势,让中国大多数地区的结婚前提都成了“有车有房”,这就使得刚从农村脱身走向城市的年轻人倍感压力。其次,也是最重要的原因,是获取房子这种家庭必备品还没这么困难。在过去,农户一般都有自建房,而城市里的工人、职员会有国家安排的住房。虽然条件可能很简陋,面积比较小,但由于周围邻居都是这样的条件,因此较少引起人们的攀比和不平。但现在,农村出身的年轻人和城市出身的年轻人相比,在社会和物质资源方面本就相对匮乏,再加上现今政府不再分配福利房,而房价之高令普通收入的老百姓根本望尘莫及。以前是无论如何都还能凑合,现在是根本无望;以前大家差的不太多,可现在体制内公务员的特权福利令体制外的人难望项背,这便大大激起了人们的不平。住房确实是一个家庭保持稳定生活的重要前提,不从根本上解决居民住房问题,而是一味要求女人降低要求,不计较物质,这种违反人性的做法如何能有明显效果?!\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社会阶层的分化与贫富差距的拉大也导致了我国一夫一妻制的动摇。纯粹的一夫一妻制只会出现在没有明显阶层分化与贫富差距的社会中。在这样的社会里,每个男性所占有的物质资料相差无几,很少出现一个男人养家能力是其他人好几倍的情况。自然而然地,女性也很少做出放弃一个能提供给她全部物质资料的男人,而去与另一个女人分享男人,从而使自己的生活质量大大下降的决定。但在现今社会中,有些男人买不起房,有些男人有自己的房,有些男人坐拥多处豪宅,身家巨万。若将男人粗略地按此标准分成三等,而将女人们按容貌、才能等标准亦分成三等,和谐的一夫一妻制社会最理想的状态莫过于对应等级的男女各自婚配。可事实远不可能如此美好,“人往高处走”的本性会让女人们渴望嫁给比她们社会地位、经济能力高的男人以改变生活,而男人倾向于拥有更多伴侣以传播基因的本性会令他们看到其他女人时蠢蠢欲动。在过去比较保守的年代,道德准则和社会舆论会掐灭一个男人内心的火焰,不甚宽裕的经济实力也容易使他打消念头。但在“笑贫不笑娼”的如今,道德和舆论的力量已经大大下降,手中有了钱的男人在面对渴望靠婚姻改变生活的漂亮女人时,心中的这团火很容易便成燎原之势。现在离婚也不再如以前那般饱受社会压力,条件较好的男人离婚再娶根本不是一件难事,这就使得越来越多的丈夫在面临孩子出生、七年之痒、中年危机等境况时更容易出轨,从而导致家庭的破裂。从根本意义上来说,序列型的一夫一妻制就是一夫多妻制。这样的社会环境不仅使得越来越多底层男人找不到妻子,也使得那些人到中年人老珠黄,为家庭付出良多而导致自身社会地位和价值下降的女人没有了应得的保障。\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从上面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人的本性自古以来基本未变,但社会的阶级、舆论、道德环境和价值取向可以对其有巨大的影响。在一个保证人民温饱生活,贫富分化不很严重,注重个人素养和道德的社会里,人们便不至于因为巨大的生活压力而将物质作为择偶的决定性标准。人们对于幸福生活会有多样化的追求,也会更痛恨那些不尊重女性尊严与价值、破坏婚姻神圣性的男人,并用道德与法律对其进行有力的惩罚。而这会引领出一股提倡精神追求及自我克制的社会风气,并产生抑制男性与女性劣根性的作用。用康德的理论来说,便是人们行为的动机渐渐从“假言命令”转向了“绝对命令”,即原本是为了谋求自身利益而进行的行为渐渐内化为其价值观,到最后成了自我约束和要求。只有这样的内心力量才能与强大的本能相抗衡。而在一个为温饱奔忙、崇尚功利、精神式微的社会里,当教育、家庭、社会大环境无一例外地被“金钱至上”的论调污染时,我们去哪里寻找战胜自身劣根性的力量?本性对于一个人的行为不是决定性的,但它的力量绝不容忽视。几句空泛苍白的精神文明建设口号不可能荡涤人心,只注重知识填充却无视道德和价值观树立的教育无法使人的内心充实且强大。当女人们一心只想改变物质生活,却无法树立起鲜明的自我认同和自我意识时,当男人们认定有钱有势美女环绕才算成功时,踏实单纯的幸福也就再没有了栖身之地。\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别再只是一味抨击那些男女的见识贫乏、精神庸俗,对他们而言,“非不为也,实不能也”。我们该想想,事到如今,问题该如何解决?\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拨开眼前的迷雾------------\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觅得生命的前路------------\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找到怀念已久的安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曹怀宁,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咨询范围包括人际关系、婚恋情感、青少年困惑、家庭关系、人生规划等问题。\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微信号:caohuaining\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微信主要致力于心理学、哲学、文学等方面的价值观分享\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新浪微博:搜索“心理咨询师曹怀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微博主要剖析心理学热点问题,定期回复求助私信\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曹怀宁寄语:在功利主义盛行的今天,很多人都在忙着奔向一个个或对或错的目标,却忘了停下来充实自己的心灵,拓深自己的思想,思考现在与未来的命题。本人始终致力于,让更多的人可以看到直击内心深处的精神分析与思想引导,使大家意识到:是停下来想想的时候了!欢迎关注我的自媒体平台。\u003C\u002Fp\u003E&,&updated&:new Date(&T07:01:45.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5,&likeCount&:17,&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15:01:45+08:00&,&links&:{&comments&:&\u002Fapi\u002Fposts\u002F2Fcomments&},&url&:&\u002Fp\u002F&,&titleImage&:&https:\u002F\u002Fpic1.zhimg.com\u002F7d24a1dfed370aab588ee_r.jpg&,&summary&:&&,&href&:&\u002Fapi\u002Fposts\u002F&,&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5,&likesCount&:17},&&:{&title&:&生而为人,我很抱歉&,&author&:&caohuaining&,&content&:&\u003Cp\u003E写在前面的话:谨以此文献给很多只有躯体在生活的现代都市人。\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麻醉药正在缓缓褪去,失去机能的脸部总算又开始了呼吸。\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如果你问我,什么是生命的迹象,我想我可以用现在的感受回答你。\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等待麻醉药失效的过程中,我用手抚摩过我右半边注射了麻药的脸颊,如同涂上浆泥的墙壁那样粗涩、毫无质感,胡茬也如同劣质油漆未抹匀后留下的颗粒,我只感受到手指的触感而体会不到指尖传来的温度,一切犹如触碰陌生的面具,你很难确定那是你自己身体的一部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但是,当手指从右往左划过下颚,就犹如黑白照片突然绽放出色彩的绚烂,你很清晰的感觉到柔软的肌肤、微热的体温和蛋白般的弹性,同时冰冷的指尖也让你忍不住打了个激灵。那种犹如冻僵的躯壳泡入温泉、慢慢舒化而开的真实感,才让我难得的触摸到生命的印迹。\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究竟有多久没有如此真切的察觉到生命的呼吸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是一个典型的白领,过着大多数伪中产阶级的生活,拥有稳定的收入、良好的工作、温馨的家庭、以及看似的各种可能与一天天消亡的生命。每天固定在闹钟声的三催四请下开始一天固定格式的生活,家庭与公司的两点一线,永远做不完的报表、写不完的报告、以及讨论不出结果的会议,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自己就犹如办公桌的电脑,作为资本运作机制的螺丝钉,牢牢扎在自己的岗位中,听着领导为你描绘的大展宏图,实则不过是将青春磨损、生锈、最后被轻易替代。\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回到家中,千篇一律的饭菜和孩子的喧闹让人丝毫提不起兴趣。饭桌上,和老婆吹牛自己在工作中缺一不可的形象,漫不经心的听着孩子的校园见闻、但只想知道下次去家长会是听表扬还是挨批评,还是手机中的冷笑话与泡沫剧中的英雄美女,能让我彻底把大脑交付给极低的笑点和极烂的编剧随意摆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或者,约上三五好友,在大排档或酒吧,胡吃海喝,只为能够让自己进入迷幻的境界,放肆的指点江山,从ISIS到台湾大选、从金融危机到万科宝能掐架,不在乎嘴里喷出来的新闻内容,但要是不冒些几百亿、几千亿的数字,就仿佛上不了台面。直到分不清究竟桌面上是吃下去还是吐出来的食物,这才算人们常说的开心。\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最后,洗洗睡去,结束一天的仪式,等待新一个相同循环的开启。\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后来,我学会了吃辣,在舌苔的刺激中,希望感受到生命的跳动。\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后来,我爱上了购物,在消费的刺激中,希望感受到生命的跳动。\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后来,我习惯了约炮,在性欲的刺激中,希望感受到生命的跳动。\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除此以外,生命毫无迹象,却让我常常不知道为何身累心更累,明明都没做啥走心费心的事呀?\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网络上用马云作为草根奋斗的例子,但人人内心都希望成为王思聪;朋友说现在公务员收入已经是中下水平了,但如过江之鲫的报考人员大概还是瞄准了那些落马官员的上亿赃款;心灵鸡汤劝我们要将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情上、今天的痛苦都是明天的财富、看淡、放下、不在乎,但这些正能量只治愈了心灵的表面,却任由创口发炎溃烂。\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迷惘、绝望、孤独、荒诞、失落、生命、青春、梦想、坚强、自由、哭、飞、埋、死……据说就用这些词,能够轻易拼出一首汪峰体的歌。这不是汪峰的错,这是我们一代人的写照。这是我心累的原因,因为它渴望跳动。\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有位日本作家叫太宰治,他一生五度自杀未遂,最终在三十九岁与最后一位情人相约投水自尽。他的绝唱《人间失格》是他的自传体小说,描述了自己一辈子找不到出口的人生,颓丧、放逐、酗酒、吸毒、滥交、直至自我毁灭……看似夸张化的人生,其实心情和我们这个时代的行尸走肉生活如出一辙。我在读完小说后,扑在书上久久的痛哭了一场,泪水浸湿了腰封上显赫的八个字——“生而为人,我很抱歉”。\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也想为自己平庸、乏味、无法自主的生活深感抱歉,无论外表多么光鲜亮丽,内里的苦涩和糟糕只有自己清楚,我对不起自己鲜活却不断减少的生命,是彻头彻尾的失败者。\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每当夜深人静时,我才感到自己从社会的机器零件回归为一个人,睁大白天被物欲遮蔽的双眼,想从昏暗的天花板看到改变人生的真知,“拔剑四顾心茫然”。于是,赶紧逼自己睡着,这样明天才能和同龄人一起,继续成就自己。因为我看不到海子的“春暖花开”。\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心理学先驱阿德勒曾说过,这样的人痛苦的根源在于把自己的人生意义定位成了“成就自己”。这不就是我吗?阿德勒还说,带着这样的期许长大的人是得不到幸福的。我确实感受到了这一点。\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麻药在数小时后完全褪去,这几个小时,我几乎什么事也没做,就是时不时感受肌肤的苏醒。这是一种多么神奇的感受,仿佛让自己抽离于这个世界,作为旁观者去检视日复一日的生活状态,意识流或冷静或狂热,将我卷入思潮的暴风圈中,看到内心饱受摧残而几乎没有生命迹象的自我。\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麻药褪去,肌肤恢复光泽。那么,生命呢?\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拨开眼前的迷雾------------\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觅得生命的前路------------\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找到怀念已久的安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曹怀宁,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咨询范围包括人际关系、婚恋情感、青少年困惑、家庭关系、人生规划等问题。\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微信号:caohuaining\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微信主要致力于心理学、哲学、文学等方面的价值观分享\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新浪微博:搜索“心理咨询师曹怀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微博主要剖析心理学热点问题,定期回复求助私信\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曹怀宁寄语:在功利主义盛行的今天,很多人都在忙着奔向一个个或对或错的目标,却忘了停下来充实自己的心灵,拓深自己的思想,思考现在与未来的命题。本人始终致力于,让更多的人可以看到直击内心深处的精神分析与思想引导,使大家意识到:是停下来想想的时候了!欢迎关注我的自媒体平台。\u003C\u002Fp\u003E&,&updated&:new Date(&T12:56:49.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7,&likeCount&:56,&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20:56:49+08:00&,&links&:{&comments&:&\u002Fapi\u002Fposts\u002F2Fcomments&},&url&:&\u002Fp\u002F&,&titleImage&:&https:\u002F\u002Fpic1.zhimg.com\u002Feb232a48b6eed_r.jpg&,&summary&:&&,&href&:&\u002Fapi\u002Fposts\u002F&,&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7,&likesCount&:56},&&:{&title&:&未知生,焉知死&,&author&:&caohuaining&,&content&:&\u003Cp\u003E我一度很怕死。\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正是由于我对于死亡的真切恐惧,\u003Cb\u003E我开始重新反思这个意味着人生终点的概念。\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近年来,经历了外婆与好友父亲的葬礼,阅读了阿列克谢耶维奇对切尔诺贝利事件与苏联卫国战争幸存者的描述,尤其是在谢利o卡根的耶鲁大学公开课《死亡》的循循善诱下,我开始抽丝剥茧,寻找人生与死亡概念之间的可能联系,而早崎绘里香的《生死功课》则将这种联系具象成一幕幕场景、一种种生活:\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一位时时活在患精神分裂的母亲身旁的女孩,当母亲滥药成瘾时险些枪击到自己的女儿,她却追求成为心理学家;\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一位经历精神错乱的父亲枪杀母亲的男孩,坚持照顾也患有精神病的弟弟但其仍最终自杀;\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一位险犯命案的问题少年,努力摆脱黑帮影响,走上求学自新之路;\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一位被母亲带着颠沛流离的女孩,辗转十几个收容所;\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生死功课》一书借肯恩大学诺玛o鲍伊最受欢迎的课程“透视死亡”,记叙了多位学生是如何在不幸童年与悲惨成长经历的创伤下,试图通过课程、教授以及自己的帮助,认识自己、了解生活、从而完成人生救赎的故事。最令人触动的,是诺玛教授自己的人生故事,它在告诉人们,\u003Cb\u003E想要从痛苦的创伤中疗愈和改变,不仅仅依靠一时的勇气,更需要长时间的不断思索和加强认识,\u003C\u002Fb\u003E谁能想到这位鼎鼎大名的教授,也仍然会在生日时独自封闭起来,舔舐自己的回忆创伤。诺玛教授不是神,不空口说理论,她将埃里克森关于人格的社会心理发展八阶段融入课程案例的分享中,同时自己也在艰难的身体力行,用自身的突破传递给学生们面对人生历练的理解。\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不想强调课程中所包含参观墓地、探访停尸间、与监狱犯人聊天等形式是国内没有的,只想谈谈我们很少深入思索的事情——生命的存在意义或者说如何理解生这件事。\u003Cb\u003E死亡,就犹如道路的尽头,作为一个明确的终点,标识出生命的距离,而很多人站在人生起跑线时,就对跑道有了错误的预期。\u003C\u002Fb\u003E20世纪初,《四世同堂》中的祈老人在战争降临时仍固守陈规,竟试图“破缸御敌”;20世纪中叶,民盟创办人章伯钧在政治斗争中繁华落尽,女儿章诒和只能守着对往事的记忆成为“最后的贵族”;20世纪晚期,80后、90后虽然衣食无忧的成长,但成年后不仅要面对高房价和迅猛的通货膨胀,更陷入信仰和价值缺失的迷茫空虚中。\u003Cb\u003E一代又一代人在奔跑途中突然发现,道路并不像原先所想象的那般明确和笔直,一次次的急转弯早已将曾经的幻想离心得支离破碎,仅剩本能仍牢牢的将自己抓回轨道。\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那么,生活究竟出了什么问题呢?\u003Cb\u003E生活没有出问题,产生偏差的,恰恰是我们对生活的认识。当生活的残酷真相向我们铺开时,我们吓坏了,只想逃避或寻找指责对象。\u003C\u002Fb\u003E有的人选择原地不动,任由生活将其甩向更坏的可能;有的人选择轻生,用极乐世界来代替破碎的梦境。\u003Cb\u003E这些都缘于我们对生活的不理解,\u003C\u002Fb\u003E我们父母的挡风遮雨(“生活就是顺利的”)、我们教育的传导理念(“好好学习就能天天向上”)、还有某些意识形态的灌输,无一不为我们营造了如“楚门的世界”般的人造乌托邦,而我们犹如自豪的舵手,精确地把握着前行的方向,\u003Cb\u003E直到一次次的变化和变故侵袭而来时,方向失控了,世界崩塌了,除了手足无措与失声痛哭外,人们也用一种新的词汇来描述自己的感受——无力感\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然而,这些正是生命的真谛,生活并不是一场风和日丽的旅行,也不是可以随时存档的游戏,这些遭遇与挫折,恰恰构成和丰富了生命的意义。\u003C\u002Fb\u003E为了应对生命赐予我们的成长难题,我们得学会儿时建立信任,少年时形成自主、青年时产生亲密、成年后拥有价值及自我实现,这些积极的过程,拓宽我们对生活的理解,指引我们完成成熟的生命体验。当然,\u003Cb\u003E成长的每一步,都需要经历凤凰涅\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槃\u003C\u002Fb\u003E\u003Cb\u003E的浴火重生,都需要非凡的勇气来面对固有认识的崩塌,都需要对价值观的不断推敲、探索和淬炼,从而才能拥有不断突破和超越的自我。\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死亡,仍会令人畏惧,但它更大的意义在于提醒生命的有限。\u003C\u002Fb\u003E借用孔老夫子的言论“未知生,焉知死”,也许只有生而有价,方能死而无憾吧。很高兴在书中读到,诺玛教授用自己的人生体验影响和救助了许多迷茫的学生,更令人雀跃的,数那些曾经迷途的孩子通过组成“从自身改变”小组,在帮助他人中进一步得到救赎与重生。当我合上全书时,我明白自己想做些什么,就从自身改变起,我发现,我已走在去“隐惠园”(福州一家儿童福利院)的路上。\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拨开眼前的迷雾------------\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觅得生命的前路------------\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找到怀念已久的安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曹怀宁,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咨询范围包括人际关系、婚恋情感、青少年困惑、家庭关系、人生规划等问题。\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微信号:caohuaining\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微信主要致力于心理学、哲学、文学等方面的价值观分享\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新浪微博:搜索“心理咨询师曹怀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微博主要剖析心理学热点问题,定期回复求助私信\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曹怀宁寄语:在功利主义盛行的今天,很多人都在忙着奔向一个个或对或错的目标,却忘了停下来充实自己的心灵,拓深自己的思想,思考现在与未来的命题。本人始终致力于,让更多的人可以看到直击内心深处的精神分析与思想引导,使大家意识到:是停下来想想的时候了!欢迎关注我的自媒体平台。\u003C\u002Fp\u003E&,&updated&:new Date(&T03:22:05.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0,&likeCount&:14,&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11:22:05+08:00&,&links&:{&comments&:&\u002Fapi\u002Fposts\u002F2Fcomments&},&url&:&\u002Fp\u002F&,&titleImage&:&https:\u002F\u002Fpic3.zhimg.com\u002F52dc1cd7cbebc_r.jpg&,&summary&:&&,&href&:&\u002Fapi\u002Fposts\u002F&,&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0,&likesCount&:14},&&:{&title&:&约炮——我们时代的伤与痛&,&author&:&caohuaining&,&content&:&\u003Cp\u003E文\u002F曹怀宁,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blockquote\u003E\u003Cp\u003E上周末晚,素来抓紧时间的老公,在卫生间竟一待就是半个小时,我心生狐疑,推门进入时,老公忙不迭的将手机退回主页,一脸惊慌。\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问他在看什么,他告诉我在查大众点评。可我拿过手机,却发现了刺眼的陌陌软件。\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手指轻触,果不其然,跃入眼帘的是老公旅游时的潇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