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在广东韶关土地交易,有100多亩土地可种植农作物,现在用来种植甘蔗,可经营什么好呢?请教!

热门搜索:
广东省农业功能区划研究报告
广东省目前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重要时期,根据本省农业资源和新形势发展的要求,因地制宜地确立各区域农业功能定位和拓展方向,巩固和提升各区域的农业主导功能,对更为有效地引导区域农业的科学化布局和充分发挥区域的比较优势,促进农业的科学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和长远意义。2008年,根据《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农业功能区划工作的通知》(农办计﹝2008﹞34号),广东省农业厅开展了“广东省农业功能区划研究”工作。
广东由于自然地理、资源禀赋、环境质量等因素的多样性,致使全省农业功能具有显著的地域差异性。如:(1)农产品供给功能地域分异主要体现在:粤西主产水稻、甘蔗、花生、瓜类、菠萝、荔枝、龙眼、香蕉、李子、肉类、禽蛋、水产品等;粤东主产茶叶、禽蛋、海水产品等;珠三角供给的农产品主要有蔬菜、奶类、淡水产品、家禽肉等农产品;粤北主产烟叶、大豆、茶叶、李子、瓜类、花生、猪肉、奶类、禽蛋等农产品。(2)就业和生存保障功能地域分异主要体现在:粤西地区农业承担的就业和社会保障功能较重,城市化、工业化承担能力弱;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工业化承担能力强,农村就业和社会保障水平较高,农业承担的就业和生存保障压力较低;粤东、粤北山区城市化、工业化承担能力缺乏,农业生产力较低,农业就业和社会保障功能水平不高。(3)生态调节功能地域分异主要体现在:农业的绿地功能主要分布在珠江三角洲地区,水田的人工湿地功能主要分布在粤西和粤北山区。(4)文化传承和休闲功能地域分异主要体现在:粤西的农业景观较丰富;主要客家聚居地的粤东和粤北山区以客家大围、客家文化闻名遐迩,潮汕地区的农耕及潮汕文化则体现丰富多彩、底蕴深厚;珠三角地区则以休闲农业、岭南水乡居多。
根据农业功能影响因素,指标设置原则(农办计[2008]34号文)以及广东省农业所具备的功能,通过聚类法对功能指标进行空间聚类分析,可以把广东划分为:
功能区Ⅰ——珠三角都市综合农业功能区。包括广州、东莞、深圳、佛山、中山、珠海、惠州、江门和肇庆。以都市综合农业为主,该区主产优势农产品有蔬菜、奶类、淡水产品、家禽肉以及花卉等园艺作物。农产品生产重点要建设南亚热带蔬菜、奶类、家禽以及淡水鱼养殖基地、花卉产业基地,在都市生态保护区重点发展观光、旅游和体验性都市休闲农业。
功能区Ⅱ——粤西热带作物及畜禽水产农产品主产功能区。包括湛江、茂名和阳江。从特色资源出发,找准市场定位,积极调整结构,发展热带粮食、水果、甘蔗、北运菜、热带南亚热带作物等作物种植和畜禽、咸淡水产养殖,做大做强优势产品和优势产业。
功能区Ⅲ——粤东特色效益农业功能区。包括潮州、汕头、揭阳和汕尾。该区具有南亚热带作物及畜禽海水产品等精细高效农业特点,以南亚热带稻、岭南佳果、优新蔬菜、高效花卉、名贵南药、名优茶叶以及传统的蕉柑、青榄、青梅和海水产品等特色产品为该功能区的主导产品和支柱产业,重点发展精细高效农业。
功能区Ⅳ——粤北山区林果菜茶生态农业功能区。包括韶关、清远、河源、梅州和云浮。粤北山区区域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以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发展生态林、水果、蔬菜、生态茶园和山区特色养殖等产业带,大力发展以市场拉动型的生态绿色食品。
广东省农业区域主导功能实现与协调发展的保障措施包括:(1)充分运用农业产业政策,提高农业结构水平,促进生产向区域化、专业化、集约化发展。(2)发挥财政政策的宏观调控杠杆作用,以建设科技示范区为载体,加强重点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的整体建设,引导农业区域主导功能的实现与协调发展。(3)创新投入政策,建立和完善政府对农业、农民和农村的支持和保护体系,为农业区域主导功能实现与协调发展提供保障。(4)通过建立健全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制定环境保护的技术经济政策、建立环境资源使用权让渡受益机制等环境政策,促进农业区域主导功能实现与协调发展。(5)以法律形式建立起完善的农业保险制度体系,为广东农业区域主导功能的发挥提供支撑保护。
广东农业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多来的发展,产业布局得到不断优化,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和区域特色日益显现,农业产业素质和生产力不断提升,农业整体水平得到持续健康发展。但是,广东耕地资源不足、农业生产经营分散、优势农产品集中度不高、农业整体竞争力不强等不利因素仍然不同程度存在,不同程度的制约着广东农业科学化布局的进一步推进和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随着广东经济社会的提速发展,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已成为广东农业改革发展的主题。在这个新的形势下,要求广东农业要按照建设现代农业和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要求,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升产业的科学化布局水平和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对传统农业的改造和提升,加快形成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发展集聚化、产业竞争力高端化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按照都市型、外向型农业的拓展方向和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的要求,大力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农产品的有效供给,推动农业生态保护、农业休闲观光和农业文化传承等多功能的发展,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效益,加快广东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据此,迫切要求广东进一步开展农业功能区划研究工作,进一步实施农业资源优化配置,因地制宜地、科学合理地确定各区域的农业功能定位和拓展方向,指导各区域不断优化农业结构,巩固和强化各区域的农业主导功能,最大限度的提高资源利用率,更有效地引导农业的科学发展和农业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农业功能区划是新时期提升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任务
农业功能区划是制定区域农业政策和相关的土地、财政政策,协调城乡发展、指导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形成有利于发展农业的科学化布局,不断提升农业的发展水平的基础性工作。20世纪90年代以来,广东省农产品实现了供需基本平衡,丰年有余。我省经济社会的发展推动农业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对发展农业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进一步推进我省农业区域布局的优化调整,促进现代农业的加快发展,已成为新时期农业科学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任务。
实施农业功能区划工作主要以农业功能及其地域分异类型的研究为基础,进行农业多功能性和农业功能分区研究,着眼于农业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广东飞速发展的城市化和工业化正日益影响着农业的政治功能、社会功能、文化功能和生态功能的发挥,主要体现在农产品供给、就业和社会保障、文化以及生态方面等功能。
.农产品供给功能
农业的基本功能是为全社会提供农产品,包括粮食、油料、棉花、畜产品、园艺产品等,以确保食物充足,为工业发展提供原材料,生产能够进行国际贸易的商品。农产品供给功能不仅具有经济作用,还具有重要的社会作用和政治作用。
确保食物安全就是要维持一定的食物生产水平,以稳定地保证最基本的供应。所提供的食物要符合保持人民健康的需要,价格也应当是人民所能承受的,包括粮食、食用油和肉、蛋、奶等畜产品,其核心是粮食(含饲料粮)。同时,食品加工、酿酒、油脂、纺织、皮革等轻工产业都需要农副产品作为原料,因此,工业发展也要求在原材料方面有稳定的保障。
随着广东省工业化、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对于商品性农产品的需求量正逐步增加。从广东省的人口、资源状况来看,不论是粮食还是工业原材料,供给功能的核心都是区域农产品的商品生产能力。从要素层面看,农业生产发展受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供给的制约,也受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制约。一是由于农资价格上涨过快、农资调运不足、农资出口加剧供求失衡等原因导致农资价格偏高且供应不足。二是农产品流通成本居高不下,目前农产品销售价格中,流通成本占50%左右,在农产品生产、销售过程中,农民花费时间最长,成本最高,而利润却最小。三是产区和销区距离较远导致了农业专用物流设施建设滞后。另外,决定商品性农产品生产能力大小的主要原因是农业资源,尤其是土地资源的丰度和农业生产水平,这也是农产品供给功能地域差异的基本成因。
.就业和社会保障功能
农业容纳隐性失业的能力很大,大量兼业型农户的存在可以缓冲由非农产业发展的波动引发的就业问题。从长远看,农村人口和农业劳动力逐步向城市和非农产业转移是发展的趋势,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但广东省目前城市和工业吸纳农村人口、农业劳动力的能力有限,在今后一段相当长的时期内仍然需要由农业来提供就业,减小社会就业压力。
社会保障是维持农村社区稳定的重要环节。对人口众多的农村社区来说,政府及商业机构都难以在养老、医疗卫生、救灾、扶贫济困等方面提供足够的保障,只能依靠农民自己解决,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农业、依赖土地。即便是在法国这样的发达国家,出租土地的收入仍然是农业退休人员的一大保障。广东省的情况也是如此。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关系到农村社会以至国家的稳定,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和政治意义。
农业就业和社会保障功能的地域分异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区域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水平、农村人口总量、农业生产水平、城乡经济实力。就业和社会保障功能地域类型的划分,主要应从农业所担负的份额、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的大小以及实现的水平等几方面进行。
.生态调节功能
作为具有自然再生产特征的产业部门,农业具有显著的土壤保持、水源涵养、气候调节、生物多样性维护等生态调节作用。与人类其他土地利用方式不同,农业生产利用土地必须保持有一定时间的植被覆盖,水田则还需要保持一定时期的淹水状态。因此这些农田及相关的农业生产活动具有相应的生态调节功能。不恰当的农业发展方式,会导致土壤退化、病虫害加剧和农业生产力下降,影响农业生态调节功能的正常发挥,对外部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对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20世纪90年代以来,广东在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使全省的农业生态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从总体上来看,广东的农业生态环境仍存在一些问题:局部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粮食减产;土地用多养少,土壤肥力下降,农业化学品用量剧增,导致土壤板结,农产品残留危害;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导致土壤——作物系统受污染。
广东城市化正在进入一个加速发展时期,城市绿地不容缺少,但由于广东人多地少,占用大量宝贵的农田来建设绿地是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农业的生态调节功能突出体现在那些城镇密集、城市规模大的地域。在城市化扩展迅速的地区,应合理配置建城区和农业地域。以农田代替园林人工绿地的功能,不仅可以减少占用耕地,还能够显著降低建设和养护成本,增加城乡结合的景观多样性。保留的农用土地,在实现其绿地生态功能的同时,还可以兼顾向城市提供农副产品和休闲、文化服务的功能。应注意的是,由于保留下的这些农业地域与居民密集的区域相邻或交错分布,区内的农业项目和生产方式必须注意控制污染,不破坏良好的居住环境。
.文化传承和休闲功能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城市居民聚居在远离自然的人工建筑群中,长期处于高强度的工作和快节奏的生活环境中,普遍渴求回归自然、舒缓压力。农业是一种人类与自然直接接触的经济活动,农业形成的田园景观具有很高的美感度,通过观光或直接参与农业活动,人们不仅可以得到休闲,还可以获取审美和教育的效果,在得到身心健康的同时,建立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观。
农业的文化传承和休闲功能能够带来良好的经济收益,如旅游观光农业等。目前,广东比较成熟的旅游观光农业类型较多,观光农庄如英德茶趣园,租赁农庄如韶关劳莱恩牧场,农业特产节如增城荔枝节,农业大观园如深圳青青世界,田园化农业如中山坦洲万亩水果园,花卉植物园如顺德陈村花卉世界,还有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等多种类型。但我们也应当认识到这只是一种附加效益,而不能代表文化传承和休闲功能的全部作用。能够对农业的文化传承和休闲功能进行经济开发的只包括部分地区、部分内容,在那些没有实施开发的广大区域内,农业仍然在发挥着其所具有的文化传承和休闲功能。此外,不适当或过度的开发还会对农业的文化传承和休闲功能产生破坏作用。文化传承和休闲功能的地域类型划分,主要考虑城乡差异大小,农业文化的独特性、重要程度和受威胁程度。
应注意的是,在民族文化或地域文化中,民俗、年节、民间艺术这类无形文化遗产也是与特定的农业活动密不可分的。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高速发展,农业地域不断压缩。在市场和全球化的压力下,现代农业的发展也越来越缺乏地域特色,多样性下降。人类文化多样性丧失的威胁显示出了农业遗产保存功能的重要性。
随着现代社会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近年来全球贸易自由化的发展,使许多国家的农业面临不利的处境甚至出现不同程度的萎缩。这种状况已经影响到了农业在这些国家政治、社会、文化及生态等方面的功能效益,进而威胁到农村社会以致整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农业非经济功能的重要性逐步突显,并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21世纪议程》,并将14章第12个计划(可持续农业和乡村发展)定义为“基于农业多功能特性考虑上的农业政策、规划和综合计划”。1996年世界粮食首脑会议通过的《罗马宣言和行动计划》承诺中提出“将考虑农业的多功能特点,在高潜力和低潜力地区实施农业和乡村可持续发展政策”。日本于1999年颁布《食物·农业·农村基本法》,提出了食品稳定供应、农业多功能、农业可持续发展、农村振兴的4个理念和农产品自给率目标。
1999年,法国通过立法制定了国家的农业战略,主导思想就是发挥农业的多功能性。实施的基本方式是国家和农民签订为期5年的土地经营协议。对于农业生产者,不仅有关于农产品产量、质量方面的要求,还包括自然景观、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整治、水资源、就业、文化和社会平衡等方面的要求;政府依据这些标准确定资助强度,引导农业开发活动健康发展,并保证对农民提供持续性支持。规划制订了有关改善农民生产条件、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改进农民生存保障体制以及保证并逐步提高农民养老金金额等目标。
同年,欧盟委员会也通过了《欧盟2000年议程》,除了继续强调保证欧盟农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采取市场和收入政策外,突出强调了农业的多功能性和可持续性,强调建立欧盟共同农业政策的第二支柱,以确保欧盟农村的未来发展。欧盟共同农业政策调整和改革在朝着贸易自由化方向发展的同时,突出了非贸易关注和农业多功能对整个欧洲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包括支持就业、环境保护、保护消费者利益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由于各地区在幅员、人口、资源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农业生产类型、历史、文化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农业对于广大农村地域以至整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农业各项功能所起的作用对于农业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四)广东省农业功能区划研究背景。
2008年,根据农业部办公厅《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农业功能区划工作的通知》(农办计[2008]34号),广东省农业厅启动了广东省农业功能区划研究工作。按农业部部署的工作要求,本研究统计、分析所用数据,均来源于本研究部署各市、县调查、统计、上报的2007年数据及《广东农村统计年鉴2008》(2007年实际数据)。
农业的功能分区主要是为了能更好的发展农业、体现农业的多功能性,展现农产品供给功能、就业和社会保障功能、文化功能以及生态功能。
广东农业功能区划的基本指导思想是: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为中心,以高效合理利用农业资源、规范农业发展空间秩序为目标,从广东农业发展现实与未来发展需求出发,协调农业多功能,科学划定农业功能区。
坚持明确的市场经济观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生产不同于传统的原料性生产。它的出发点和目的也绝不是自给自足,而是大农业观念,商品性生产,它生产的出发点和目的都是为了尽可能地满足社会各方需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核心。因此,无论是安排农业生产的品种或是调整作物布局和农业结构,都要以市场需要为原则,尽可能地创造条件使农产品加工增值。所以,进行农业功能区划时,要树立市场观念,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产前、产中、产后合理安排,综合考虑贸工农、工、商、建、运、服各业,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农业功能区划,才能满足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才能发挥宏观调控以及指导农业生产,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坚持鲜明的生产实用观
通过农业功能区划,为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自然资源,因地制宜制定农业生产发展规划和指导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同时按照农业生产的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为发展农业生产、振兴农村经济、农民脱贫致富出谋划策,从而促进农、林、牧、副、渔各业全面发展,加速农业现代化建设。农业功能区划只有紧密结合生产,为农业生产和农民需要服务,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所确定的内容,提出的生产措施、方案或建议,既要着眼于远景发展,又要考虑为当前当地的农业生产服务,远近结合,抓住关键,从近入手。
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观
农业生产的地域分异是客观形成的,能否被正确认识,取决于农业功能区划工作是否坚持实事求是的观点和客观、科学的态度。只有从实际出发,正确地完善地认识农业生产的地区差异性,才能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这样的农业功能区划才能为农业生产实践提供科学依据。为此,必须强调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掌握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从中发现农业生产的地域分异规律。研究人员要有认真的态度和求实的工作作风,学会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去分析研究农业区域的形成、演变和发展,正确处理农业区划中的共性与个性、现象与本质、需要与可能、局部与整体、当前与长远、资源利用与保护。因地制宜与统一计划,明确客观与主观的关系,防止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使农业功能区划本身具有高度科学性,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和科学的论证。
坚持与时俱进的动态观
农业自然资源是在不断消长变化的,农业功能区域也是不断发展的,自然资源不可能一次查清,农业功能区划更不可能一劳永逸,揭示客观规律性,更不能一次做到完美无缺,需要有一个由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因此,农业功能区划要适应并符合农业生产发展和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要求,作出分阶段的安排,并保持持续性,着眼长远,逐步加强这项基础性研究工作。
强化农业用地的空间约束功能,确定各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方向指导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广东省农业各功能区内部和区际之间农业资源生态功能和生产功能的合理配置。区划按照功能的重要性,正确划分出重要农业功能区,统筹区域发展,制定与功能配套的支持保护标准和政策;建立起符合农业功能区划的农业发展秩序,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农业的需求。(1)近中期,加强广东省农业功能区划的实施管理,逐步调整不符合农业功能区划的工程项目,实现重点区域开发基本符合农业功能区划要求,抑制农业发展在空间上的无序竞争和生态环境质量恶化的趋势。(2)中长期,实行严格的广东省农业功能区划制度,使农业区域发展、农业区域专业化符合农业功能区划,使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改善,农村经济稳步发展。
根据生态功能区划的目的、区域生态服务功能与生态环境问题形成机制与区域分异规律,生态功能区区划的原则包括:
(1)持续发展原则:生态功能区划的目的是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避免盲目的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破坏,增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生态环境支撑能力,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2)发生学原则:根据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敏感性、生态服务功能与生态系统结构、过程、格局的关系,确定区划中的主导因子及区划依据。
(3)区域相关原则:在空间尺度上,任一类生态服务功能都与该区域,甚至更大范围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因素相关,在评价与区划中,要从全省、流域、全国甚至全球尺度考虑。
(4)相似性原则:由于自然因素的差别和人类活动影响,区域内生态系统结构、过程和服务功能存在某些相似性和差异性。生态功能区划是根据区划指标的一致性与差异性进行分区的。
(5)区域共轭性原则:区域所划分对象的必须是具有独特性,空间上完整的自然区域。即任何一个生态功能区必须是完整的个体,不存在彼此分离的部分。
地域分异是指地球表层自然环境及其组成要素在空间分布上的变化规律,即地球表层自然环境及其组成要素,在空间上的某个方向保持特征的相对一致性,而在另一方向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和有规律的变化。广东的地理位置,使得广东具有祖国大陆其他地区所不具备的气候、水、土和海洋资源分布特点。
地形地貌分异特征
广东省北依南岭,南临南海,全境地势北高南低,从粤北山地逐步向南部沿海递降,形成北部山地、中部丘陵、南部以平原台地为主的地貌格局。其中,山地占全省面积的31.7%、丘陵占28.5%、台地占16.1%、平原占23.7%。平原和盆谷地是主要的农业用地和建设用地;相对高度80米以下的台地,大部分可以为农业、林业、牧业等利用;丘陵、山地,主要为林业用地。其他为沿海滩涂和主要河流等水域面积。广东省地形大致可分为四个区:珠江三角洲、粤东山地丘陵、粤北山地、粤西山地台地。
气候资源分异特征
广东省地处中国大陆最南部,省内大部分地区是温暖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全省平均气温在20℃~23℃之间,年降雨量在1500毫米~2000毫米之间。但各地由于纬度、距海远近和地形的不同,气候仍有一定差异。首先,全省年均气温从北向南逐步升高,从粤北平均气温19℃升至西南雷州半岛23℃。其次,省内各地年雨量分布仍有不小差别。以清远——佛冈——龙门、海丰——陆丰、阳江——恩平为中心的多雨区,年雨量在2000毫米以上;以潮汕平原、西江谷地、兴梅盆地、雷州半岛为中心的少雨区年雨量只有1500毫米左右,特别是雷州半岛雨水较少,其中徐闻年雨量只有1364毫米。此外,全省各地年内雨量季节分配也极不均匀,每年4~9月为雨季,集中了全年降水量的80%以上;10月~3月为干季,降水量只有全年的20%。
土地资源分异特征
广东全省土地面积17.98万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83.1万公顷,林业用地面积1012.8万公顷,园地面积100.8万公顷,分别占全省土地面积的15.84%、56.35%、5.55%。全省土地分为3个土地生产潜力区:
(1)中亚热带土地生产潜力区。大体位于北纬24°以北地区,土地面积3.72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20.9%。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土地生产潜力略低,且常有秋旱危害,但少受台风影响,生产较稳定。土地类型以丘陵地和低、中山地为主,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84%;岗台地和平地不多,仅占16%。
(2)南亚热带土地生产潜力区。位于中部,大体位于北纬21.5°~24°之间的地区。土地面积12.7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71.5%。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雨、热同期,土地生产潜力较高,但多台风和洪涝危害,生产不甚稳定。土地类型以丘陵地和低、中山地为主,平地和岗台地也有较大比例,分别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61.9%和38.1%。该区耕地较多,但人口密集,人均耕地不多。
(3)热带土地生产潜力区。位于北纬21.5°以南地区,主要是雷州半岛。土地面积1.3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7.6%。属热带季风气候,光、热丰富,但雨量较少,水源不足,土地生产潜力较低,又常受台风和干旱影响,生产也不甚稳定。土地类型以台地和平地为主,少量为丘陵地,面积分别占92.4%和7.6%。
农业具有经济功能、社会功能、生态功能等多种功能。农业最主要的经济功能是向人类提供粮食等农产品以满足生活基本需求,向工业提供部分生产原料等;农业最主要的社会功能是为大量的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通过从事农业生产获取农产品以维持生活;农业的生态功能主要是在国土、水、森林等资源的开发利用中保护生态环境。
广东由于自然地理、资源禀赋、环境质量等因素的多样性,致使全省农业功能具有显著的地域差异性。
农产品供给功能地域分异:主要农产品供给地域及其主导供给产品
农业的基本功能是为全社会提供农产品,包括粮食、油料、棉花、畜产品、水产品、园艺产品等。广东主要农作物产品有水稻、蔬菜、花生、荔枝、柑橘、香蕉、龙眼、甘蔗等,其中水稻仍是分布最广、种植面积最大的作物,如图3-1、图3-2所示。
表3-1& 2007年广东省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
农作物播种面积
农作物播种面积
面积(万亩)
面积(万亩)
1.粮食作物
2.经济作物
其他经济作物
3.其他作物
数据来源:《广东农村统计年鉴2008》
&&&&&&& 表3-2& 2007年广东茶叶、桑、水果年末实有面积&&&&&&&&& 单位:万亩、%
指&&&&& 标
1.茶叶年末实有面积&&&
2.桑地年末实有面积&&&&
3.水果年末实有面积&&&&
数据来源:《广东农村统计年鉴2008》
农产品供给区域的识别主要以农业资源条件、主要农产品供给能力为标准。具体参考人均耕地,主要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畜产品产量、水产品产量占全省的比重,地貌特征,自然地域范围等指标。广东省农产品供给功能地域主要集中分布在以下地区(下图中比重数据是指当地某类农产品产量占全省该类农产品产量的比重,如茂名水稻11.57%是指茂名水稻产量占全省水稻产量的比重)。
图3-1& 广东省主要农产品产量区域分布图
(1)珠江三角洲(广州、东莞、深圳、佛山、中山、珠海、惠州、江门和肇庆)
珠三角供给的农产品主要有蔬菜、奶类、淡水产品、家禽肉、猪肉等。2007年,广州奶类产量达4.78万吨,占全省产量的36.89%;蔬菜产量325.59万吨,占全省产量的13.85%;佛山的淡水产品产量占全省的18.12%,肇庆的柑桔橙产量和瓜类,产量占全省产量的25.04%和16.12%,均居全省首位(见图3-1),江门的猪肉占全省的6.79%。
(2)粤西(湛江、茂名、阳江)
据2008年广东农村统计年鉴数据和广东省农业功能区划专题调查分析,粤西主产的农产品有:水稻、甘蔗、花生、瓜类、菠萝、荔枝、龙眼、香蕉、李子、柑桔橙、肉类、禽蛋、水产品等(见附表一、附表二)。其中:茂名的水稻、荔枝、龙眼、香蕉、李子、猪肉、家禽肉、禽蛋产量,湛江的甘蔗、花生、菠萝、牛肉、水产品产量,阳江的海水产品产量,均居全省首位。如图3-1所示。
(2)粤东(潮州、汕头、揭阳、汕尾)
粤东主产茶叶、禽蛋、牛肉、海水产品等。其中,揭阳、潮州两市的茶叶产量占全省茶叶产量的29.66%;揭阳生产的禽蛋产量占全省禽蛋产量的9.4%,汕尾生产的牛肉产量占全省牛肉产量的9.51%,均居全省第二位(见附表一、表二)。
(4)粤北山区(清远、韶关、梅州、河源和云浮)
粤北山区主产烟叶、大豆、茶叶、柿子、李子、瓜类、花生、肉猪、奶类、禽蛋等农产品(见附表一、附表二)。如,韶关的烟叶产量、大豆产量,梅州的茶叶产量,均居全省首位(见图3-1)。其中,云浮的木薯产量,占全省大豆产量的23.27%,居全省首位;韶关、梅州两市的烟叶产量占全省产量的85.12%;韶关、河源、梅州、清远四市的大豆产量占全省大豆产量的53.3%。
以上主要农产品供给区域的主导供给产品产量占全省总产量的比重分别为:稻米62.59%、大豆72.05%、甘蔗84.25%、花生50.2%、烟叶85.12%、木薯60.81%、蔬菜52.5%、瓜类45.81%、柑桔橙69.31%、菠萝84.16%、荔枝41.81%、龙眼42.2%、香蕉61.79%;猪肉49.48%、牛肉44.04%、家禽58.82%、奶类69.14%、禽蛋63.91%、淡水产品60.48%、海水产品80.78%(见附表一、附表二)。
就业和生存保障功能地域分异
据2008年广东统计年鉴显示,2007年,广东省从业人员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29.4%;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中农业生产性收入占25.64%(表3-3);农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仅为5.45%,并且呈逐年下降的趋势。由此可以看出,广东农村就业和社会保障水平较高,农业所承担的就业和生存保障压力较低,但就各地区而言,存在较大的差异,特别是在经济不发达地区,就业、养老、医疗等方面的保障,在很大程度上还要依赖农业、依赖土地。
& 表3-3& 广东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构成(按收入性质分)
影响就业和生存保障功能地域分异的主要因素有:区域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水平、农业从业人员比例、农村人口总量、农业生产水平、区域经济实力等。一般来讲,就业结构和收入结构中农业比重、农村富余劳动力比例越大,农业承担的就业和生存保障功能就越重。全省农业就业和生存保障功能主要有三种类型。
(1)珠江三角洲& 城市化、工业化承担能力强,农村就业和社会保障水平较高,农业承担的就业和生存保障压力较低。如2007年深圳从业人员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员仅占0.11%,如表3-4所示。
&&&&&& 表3-4& 2007年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各市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 单位:%
第一产业从业人员(万人)
一产从业人员占全省从业人员比重(%)
第一产业从业人员(万人)
一产从业人员占全省从业人员比重(%)
(2)粤西& 城市化、工业化承担能力弱,农业承担的就业和社会保障功能较重,湛江、云浮、茂名、阳江四市全部从业人员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均在50%以上,其中湛江市达到了67.48%(见表3-4)。
(3)粤东、粤北山区& 城市化、工业化承担能力缺乏,农业生产力低,农业就业和社会保障功能水平不高,特色农业生产具有一定的提高农业功能水平的潜力。
生态调节功能地域分异
农业不仅是一个产业部门,而且与国土整治、动植物保护、生态优化息息相关。可以说,农业同时具有提供生态系统产品和提供生态系统支持的功能,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产业。农业的生态功能主要包括人工绿地功能和人工湿地功能两大类。
在广东,农业的人工绿地功能主要通过农业土地对城市建设绿地的替代作用来实现,主要分布在珠三角地区。其生态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美化环境、保持水土、减缓热岛效应、净化空气,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减少或减轻“水泥丛林”和“柏油沙漠”对都市人带来的烦躁与不安,提高市民生活质量;二是将生活废水及垃圾用作灌溉和肥料,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水稻田是湿地的一部分,从生态保护的角度看,水稻田具有涵养水源、调节气候、调蓄洪水及作为水生生态系统的各种生态功能。考虑到水田比重、淹水时间等因素,水田的人工湿地功能主要分布在粤西、粤北山区。主要体现在保持水土,减缓山区水土流失、粤西北的石灰岩地区土地石漠化,沿海的盐碱地、沙荒地等问题。
文化传承和休闲功能地域分异
农业的文化和休闲功能包括两个方面:传承农业文化,使农业文化物质遗产和文化多样性得到保护,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审美和教育服务。
农业文化传承功能在具有特定农业生产方式或独特民族、地域文化的区域表现显著。如:粤西的农业景观较丰富;作为广东省主要客家聚居地的粤东和粤北山区以客家大围、客家文化闻名遐迩,潮汕地区的农耕及潮汕文化则体现丰富多彩、底蕴深厚;珠三角地区则以休闲农业、岭南水乡居多。
农业的休闲功能受城市规模、交通条件、市场运作及人们认识程度等因素的影响。一般来说,距离城市中心越近农业的休闲功能越显著。具体的农业文化、景观分布如表3-5所示。
表3-5 广东省农业文化、景观地域分布
根据农业功能影响因素,指标设置原则(农办计[2008]34号文)以及广东省农业所具备的功能,把广东省农业区划的指标体系设置为4个指标组,共16个指标。
1.农产品供给功能指标组。该指标组主要反映和评估区域资源禀赋和农产品供给规模与结构。一般来讲,农业自然资源禀赋程度高、人少地多的地区,在农产品生产能力和输出能力方面就越具有得天独厚的比较优势。
(1)资源禀赋指标
X1——乡村人口人均耕地面积(hm2/人)
X2——粮食单产(kg/亩)
X3——乡村人口人均园地面积(hm2/人)
(2)规模与结构指标
X4——总人口人均粮食产量(kg /人)
X5——主要农产品供给优势指数
X6——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结构
2.就业和生活保障功能指标组。该指标组主要反映农业承担的就业和生活保障的份额、压力和水平。一般来说,就业结构和收入结构中农业比重越大,农业承担的就业和生存保障功能就越重。
X7——农业劳动力占乡村劳动力比重(%)
X8——农业收入占农村总收入比重(%)
X9——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
X10——劳均农业总产值(元/人)
3.生态调节功能与生态约束指标组。该指标组主要反映和评价农业生态调节功能的类型、重要程度与区域生态脆弱性。从区划角度来看,重点考虑农田、草地生态系统功能的空间差异,同时考虑资源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问题。
X11——水田面积占土地比例(%)
X12——草地占农用地比例(%)
X13——水土流失面积占土地比例(%)
X14——石漠化面积占土地比例(%)
X15——森林覆盖率(%)
4.文化传承和休闲功能指标组。农业文化传承功能在具有特定农业生产方式或独特民族、地域文化的区域表现显著;农业的居民休闲功能受城市规模、交通可达性、市场运作及人们认识程度等因素的影响,离城市中心越近越显著。
X16——农业非物质文化
X17——农业物质文化遗产
数据选取与指标聚类
有关社会经济与农业生产数据,采用了广东农村年鉴统计和广东统计年鉴资料;有关农业自然资源与环境数据采用实地调查资料。
该项目采用逐步判别聚类法完成广东农业功能指标的空间聚类。逐步判别聚类法的主要步骤:(1)在定性研究的基础上,将样本粗分为K类,并计算每一粗分类的聚类中心。(2)计算各样本到聚类中心的距离,根据用欧氏距离构造的判别函数,逐个将所有样本点归入与其距离最近的聚类中心。(3)计算新一轮的每一类聚类中心,如果新的聚类中心与上一次的聚类中心重合,则聚类完成,否则回到第二步。
农业功能类型分区
把对数量指标聚类分析的结果作为广东农业功能区划分的基本依据,综合考虑地形地貌、农业资源和区位条件等因素,并结合各地区农业发展模式及特点,通过区域类比,从而最终将广东省划分为4大功能区:
功能区Ⅰ——珠三角都市综合农业功能区,包括广州、东莞、深圳、佛山、中山、珠海、惠州、江门和肇庆;
功能区Ⅱ——粤西热带作物及畜禽水产农产品主产功能区,包括湛江、茂名、阳江;
功能区Ⅲ——粤东特色效益农业功能区,包括潮州、汕头、揭阳、汕尾;
功能区Ⅳ——粤北山区林果菜茶生态农业功能区,包括韶关、清远、河源、梅州和云浮。如图4-1所示。
图4-1 广东省农业功能分区示意图
功能区主要功能指标值
各区劳动力人均耕地面积(hm2/人)
各区粮食单产(kg/亩)
各区粮食供给优势(%)
水果供给优势(%)
水产品供给优势(%)
肉类供给优势(%)
&&&&&&&&&&&&&& 表4-2& 就业和生存保障功能指标组&&&&&&&&&&&&&&&&&&& 单位:%
各区三次产业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
农业劳动力占乡村劳动力比重
农业增加值占& GDP的比重
表4-3& 主要障碍因素指标值
各区水土流失面积比重(%)
各区土地荒漠化面积(含石漠化)比重(%)
注:各区水土流失面积比重=各区水土流失面积/全省水土流失总面积×100%
各区土地荒漠化面积比重=各区土地荒漠化面积/全省土地荒漠化总面积×100%
表4-4广东省四大功能区基础条件对比(2007年)
地区生产总值
农业增加值占全省比重(%)
万平方公里
占全省比重(%)
占全省比重(%)
占全省比重(%)
数据来源:《广东农村统计年鉴2008》
珠三角都市综合农业功能区(功能区Ⅰ)
珠三角都市综合农业功能区位于广东省中南部,地理条件优越、物产富饶,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和肇庆。国土面积5.47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30.45%;常住人口4724.96万人,占全省常住人口的50.00%;地区生产总值25606.87亿元,占全省GDP的82.38%;农业增加值占全省的36.88%,如表4-4所示。
改革开放以来,在迅速掘起的工业化和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推动下,区域内土地资源紧缺,农业发展空间受到挤压,至2007年区域内农业产值仅占区域生产总值的2.44%(见表4-2)。该区主产优势农产品有蔬菜、奶类、淡水产品、家禽肉、柑橘等。
珠三角的农业发展模式经历了从单一的产品型都市农业向多功能型都市农业发展的过程。早期主要侧重于产品型都市农业的发展,如著名的“江高模式”,以“公司+农户”的方式揭开了中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序幕,同时也揭开了产品型都市农业发展的序幕。而后逐渐发展成为多功能型都市农业,在供给鲜活农产品的同时,提供观光、旅游等休闲娱乐功能。
例如:珠海市农科奇观是融现代高科技农业生产景观和传统农业种植田园风光于一体的具有趣味性、知识性和新鲜感的“现代农场”,经过几年的建设,形成了珍奇瓜果园、温室无土种植水果园、沙漠植物园、小鸟乐团、蝴蝶兰生产及展销中心、农家休闲园等一系列有农业特色的观光点。
江门市通过引导发展“一镇一业”和“一村一品”,推动了特色农产品生产逐步向基地化、规模化、区域化方向发展,形成了以沿江沿海水产养殖带、丘陵山区立体种植带、城镇周边菜篮子生产带和平原地区优质稻产业带等为主线的产业区域布局,并成为珠三角地区鲜活农产品供给基地和连接粤西和港珠澳鲜活农产品物流基地。
该功能区定位:都市综合农业功能区。以都市综合农业为主,依托珠三角现有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该区主产优势农产品有蔬菜、水果、奶类、淡水产品、家禽肉等及花卉等园艺作物。重点建设南亚热带蔬菜、水果、奶类、家禽以及淡水鱼养殖基地、花卉产业基地。在都市生态保护区重点发展观光、旅游和体验性都市休闲农业。随着珠三角《规划纲要》的实施,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已经成为珠三角地区农业发展的主题,要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布局;坚持走科技含量大、劳动生产率和产出率高,都市型、外向型特点鲜明,市场竞争力强,具有珠江三角洲地区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全面建立起具有岭南特色的都市型、外向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建成全省现代农业示范区。
粤西热带作物及畜禽水产农产品主产功能区(功能区Ⅱ)
粤西是指珠三角以西的广东省区域,主要包括湛江、茂名、阳江。国土面积3.17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30.25%;常住人口占全省的16.10%;农业增加值占全省的29.59%(见表4-4)。其农业发展在广东省乃至全国都具有独特的资源优势。
该功能区定位:粤西热带作物及畜禽水产农产品主产功能区。粤西区域属南亚热带、热带气候,农业生产具有独特的资源特色,主产热带粮食作物、园艺作物及甘蔗等热带经济作物、畜禽和咸淡水养殖等农产品。主要优势农产品有肉类(猪肉、牛肉、家禽肉)、禽蛋、热带稻、园艺作物(菠萝、荔枝、龙眼、香蕉、李子及热带花卉、热带绿化观赏园林植物等)、甘蔗(糖蔗)、花生、咸淡水产品(虾、蟹、罗非鱼)等。粤西农业产业发展从特色资源出发,找准市场定位,积极调整结构,发展畜禽规模化养殖、热带粮作及热带园艺产品,依托虾、蟹为主导产品做大做强优势咸淡水养殖产业。同时,粤西区域农业发展还依赖土地及交通等资源,发展规模养殖,如牲猪养殖、罗非鱼等咸淡水产品养殖。粤西的湛江市2003年已列入农业部确定的国家甘蔗优势区域布局规划(农业部国家《“双高”甘蔗优势区域发展规划》)。
粤东特色效益农业功能区(功能区Ⅲ)
粤东指珠三角以东的广东省区域,以沿海的潮汕平原及韩江流域为主,主要包括汕头、汕尾、潮州和揭阳四市。国土面积1.57万平方公里,仅占全省的8.72%;常住人口1611.96万人,占全省的17.06%;农业增加值占全省的12.18%。地理上靠近闽台,气候温和,在农业上具有“精细农业”的优良传统及独特的技术优势特征。
粤东地区农业生产呈现“人多地少”特征,食品需求及长期的生产实践形成了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及土地的高复种指数、高产出率和农产品的多样性。该区地理气候条件优越、物种资源和生态多样性极其丰富,具有发展特色效益农业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要充分发挥粤东地区对台区位资源和政策优势,扩大以引进资金、技术、品种为主的对台农业交流与合作,提高农业市场科技水平和产品市场竞争力。
该功能区定位:粤东特色效益农业功能区。该功能区以独特的民族文化自成体系,潮汕文化的实质在于“精细”和“精明”,如农业的精耕细作,饮食的精工制作等。该区重点发展精细高效农业,主产南亚热带稻、茶、畜禽、海水养殖等主要农产品,包括:以南亚热带稻、名优茶叶、以肉牛为主导产品的畜牧产业、以箱网养殖为主导的海水养殖产业,还有近年加快发展的新兴花卉产业。要进一步做强蕉柑、青榄、青梅等传统特色产品产业,形成传统、先进的主导产品和支柱产业。粤东潮汕地区的揭阳等地2003年已列入农业部确定的国家柑橘优势区域布局规划(农业部国家《柑橘优势区域发展规划》)。
粤北山区林果菜茶生态农业功能区(功能区Ⅳ)
粤北山区位于广东省北部,主要包括韶关、梅州、河源、清远。国土面积约7.71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42.86%;人口1590.88万人,占全省的16.84%;地区生产总值2075.36亿元,占全省的6.68%,如表4-4所示。在四大功能区中,粤北是土地面积最大,但是人口和综合经济实力最为弱小的农业功能区。
粤北山区生态资源优越,形成自然结构复杂、生物种类繁多、物资能量交换频繁的特点,森林覆盖率在65%以上,其地貌及生物复杂性、多样性在广东省、乃至全国都具有重要的地位。主产烟叶、茶叶、大豆、柿子、花生等特色农产品。例如,梅州的柿子、茶叶,韶关的烟叶、大豆产量均居全省第一,其中韶关烟叶产量占全省产量的64.17%。
该功能区定位:林果菜茶生态农业功能区。粤北山区区域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要结合生态资源的保护和科学利用,发展生态林、水果、蔬菜、生态茶园等基地,建设具有粤北山区特色的种、养生态农业产业带;粤北山区凭借优越生态资源,发展以市场拉动型的生态绿色食品,以针对珠三角区域的补充性农业消费为主,发展安全绿色食品,如供港澳地区的安全肉制品、有机蔬菜等菜篮子工程。
表4-5 各区农业功能定位
国家农业功能区域规划是全国农业功能区域发展的总体战略,广东农业区划关系我省在全国农业的位置及定位,根据我省实际及发展的需要设定农业功能区,对指导今后一段时期我省实施农业功能向广度、深度拓展具有重要意义和积极作用,也是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推动农业区域主导功能的实现和协调发展,要充分体现政府的公共服务功能,各地各级要加大“以城带乡,以工补农”的工作力度,进一步调整和加强农业的投入政策,加大对农业功能区划布局建设和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
要加强农业投融资服务体系建设,为农业功能区建设提供有效的资金保障。一是充分发挥政府公共服务杠杆作用。在地方财政中加大对与农业功能区建设相关联的各项主导产品和支柱产业建设的投资力度,加大力度支持农业综合执法体系、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科技进步、农业机械化、农产品现代物流体系、农产品加工、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动植物重大疫病防控体系、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复耕垦荒、土地流转以及农业保险等农业公共服务事业建设,加快形成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并对农业功能区实施建设产生方向性引导作用。二是充分发挥农村金融服务组织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支持作用。农村信用社要更好的发挥农村合用金融组织对农业农村改革发展中重大产业发展方向和重大项目建设的引导和支持作用,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更宽广的资金信贷需求服务。三是充分调动社会资本支持农业发展,按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多渠道吸收各类社会资本投入农业基本建设和生产经营活动,推动农业功能区主导产品的区域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不断提高农业功能区的建设能力。
要加强现代农业科技体系建设,为农业功能区建设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加大力度投入农业科技体系建设,加快建立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促进农业科学技术现代化。建成发达的农业科研、教育、推广网络,形成多层次、覆盖整个农村的农、科、教网络体系,为普及现代农业知识、培育现代新型农民和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要加强农业现代物流体系建设,为农业功能区建设提供顺畅的农产品流通渠道。增强农产品物流业对农业功能区建设的基础作用,按“市场主导、企业运作、统筹规划、开放有序”的发展原则,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建成发达的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一体化的农产品现代物流体系,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农业支柱产业和骨干农产品基本形成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生产经营格局。大力推进农业品牌带动发展战略,扶持创建一批市场竞争力强、区域优势明显、产品特色突出、标准化水平高的农业品牌、名牌,建立健全品牌名牌管理体系。把农业区域主导功能的实现与协调发展推向一个新的发展水平。
要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为农业功能区建设提供准确高效的信息服务。不断加强和完善农业信息网络建设,建成发达的农业宏观调控信息系统,形成全面、准确的农业地理信息系统、生产统计信息系统、农产品市场信息系统、生产品种结构指导信息系统,为政府依据全面可靠的信息反馈,运用财政、价格、信贷等杠杆对农业产销进行有效调控和指导。制定和创新环境政策,促进农业区域主导功能的实现与协调发展
坚持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方向,按形成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发展集聚化、产业竞争力高端化的要求,立足广东优势资源,尊重自然规律,以科技为先导,注重资源保护与科学开发利用,发挥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导向作用,按农业功能区划布局的总体要求,结合当地实际,因地制宜加快优化调整农业区域结构和农产品区域布局,进一步统筹规划优质稻米、柑桔、糖蔗、荔枝、龙眼、香蕉、花卉等优势农作物的科学化布局,大力挖掘地方传统品种和产品,培育推广优新良种,引进利用高优良种,大力发展特色效益农业,加快农业优势产业带区建设。不断的促进农业布局、品种结构、产品生产向集中度更高、优势更明显、竞争力更强、经济效益更高的方向发展,加快形成具有广东特色的农业功能区域布局。
强化农业生产的组织、服务、引导功能,大力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创新经营管理体制机制,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及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与农户建立更规范、更紧密、更先进的经营体制及利益联结机制,增强带动农户、组织生产、开拓市场、争创效益的实力和能力。加强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创新,不断改进和完善“公司+基地+农户”、“订单农业”、“合同农业”及“科技市场服务一体化”等生产经营和科技推进形式;鼓励龙头企业和具备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立风险基金、保护价利益联动机制等利益联结体制,形成强大的农业龙头企业、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群体。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和产业化经营水平,更好更快的引导农业功能区农产品主导产品形成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生产经营,更好更快的推动农业功能区建设。
一是政府在生态环境建设上发挥主导性的作用。从资源利用、区域规划、资金投入、财税政策、制度激励导向、协调利益关系等不同层面建立健全生态建设和生态环境补偿政策,在可行的领域内积极引入市场机制。二是制定环境保护措施。提倡全民科学利用资源、节约资源、保护生态,切实贯彻落实各项生态保护政策和法律、法规,完善建立生态保护奖惩制度,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下和加强环境保护的资源利用管理模式,切实提高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管理水平。
以实施珠三角《规划纲要》为契机,以建设珠三角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为载体,进一步提升全省现代农业园区的建设水平和示范带动能力,采取有力措施推动农业功能区优势农产品生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农业现代化的建设步伐,提升农业功能区现代化水平,推动全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
表一:主要种植业农产品供给区域及其在全省所占的比重(2007年)
数据来源:《广东农村统计年鉴2008》
表二:主要养殖农产品供给区域及其在全省所占的比重(2007年)
已评论列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韶关市土地储备中心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