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眼里佛罗里达理工学院大是有多差

对于长、珠三角的考生,上海大学真的是比大连理工大学更好的选择吗?
上海大学,上海市属211,工科实力非常强大,冶金,电子全国前五,而且地处上海,校友资源丰富,发展蒸蒸日上。而大连理工虽说是985院校,但王牌专业就业真不行,出了北方没啥名气,如果是长,珠三角的考生,上海大学无疑是更好的选择吧?况且上大的底蕴也是很不错的,上大全国前十的专业和大工数量差不多
这些回帖亮了
希望大家看看他以前的贴,这逼辽宁人,考不上大工,去江苏上普通大学,现在心里天天阴暗的不行,希望大家给点关爱,从小没人管教也不容易
哈哈哈楼主又是你,日常死
我擦,花了两个多小时把这个号所有的主题帖和关于学校的帖子全部看完了,总结一下1、挑口水一流,常见的发帖方式就是学校1跟学校2比怎么样?2、对美帝日欧学校略有了解。对国内上至清北下至安工等都有了解,且能顺利挑出口水,这点还是比较佩服的。3、从发回帖归纳的信息。广州人,南理工,17年毕业,考研目标西工大、大工、北理工等。中间有段时间自称贵医学生、贵州人。4、预计没考上大工,开始了日常轮大工的水贴当然,在2016年还是咨询了下大工在辽宁的认可度的问题5、经常在不同的帖子里秀自己学校,比如6、自己为了装也会有一些前后不一的回帖,简单举一个例子7、自己被人怼,就讽刺别人拿学历说事。。。
其他不知道,城市来说,你觉得捏。。。
得看什么专业了。挑大学只看城市的风气真是有点幼稚 毕业三年以后 你就会看出来相比城市学校还是很重要的
呵呵。。上海大学都能和985比了??在苏南浙北还有上海这边上海大学真的就是211里面最差的。。简直强行一本,强行211。。。讲真,在上海人眼里上海大学真的连华政,华理都不如。。。
不可否认上大发展势头迅猛,但大连理工多少也是985,况且楼主在对比上大和大连理工的时候,是不是有点偏颇呢。。
上大哪些专业全国前五了…印象中上大没有好专业
单独看城市肯定有问题。一个大连理工毕业的和一个上海大学毕业的看校招有哪些单位来就知道了。看城市的前提是差距十分巨大。然而在城市差距没有很大的前提下还在一味地追求一线城市而忽略学校水平的巨大差距简直就是搞笑
发自手机虎扑 m.hupu.com
日常轮大工...
引用3楼 @ 发表的:呵呵。。上海大学都能和985比了??在苏南浙北还有上海这边上海大学真的就是211里面最差的。。简直强行一本,强行211。。。讲真,在上海人眼里上海大学真的连华政,华理都不如。。。没这么差吧,好歹211,有些专业在上海认可度比交大好
上大在上海就是一点优势都没有的学校,上海一堆比上大好的学校你觉得比四大工学院985有优势?
发自手机虎扑 m.hupu.com
我还是劝北方考生不要往南走,毕竟南方蟑螂对我来说就是异形,日子都没法过了,上学有啥用
上海大学就前两个字还有点吸引力,上海才是名片,大连理工大学显然是全国性的大学,没人会把大连当名片,高下立判吧
发自手机虎扑 m.hupu.com
我工不至于被贬成这样吧…
江浙沪包邮
哈哈哈楼主又是你,日常死
引用8楼 @ 发表的:没这么差吧,好歹211,有些专业在上海认可度比交大好搞笑吧,交大?西南交大?
对上海本地人来说或许有人这样认为,上海本地企业还是比较认可上海大学的,出了上海我不觉得上大能刚得过大工。
希望大家看看他以前的贴,这逼辽宁人,考不上大工,去江苏上普通大学,现在心里天天阴暗的不行,希望大家给点关爱,从小没人管教也不容易
看看楼主的发帖就知道了,真是天天轮大连理工啊,大家也不必为这个争论什么了,其实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两个大学哪个更好。。。
因为以后混上海滩 还是要几个上海朋友 然后外地人 毕业后 可以选择落户
不过上大 也就职高的水平 上海那么多大学...选什么上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请或者
543人参加团购699.00元&999.00元
1257人参加团购649.00元&899.00元
432人参加团购288.00元&699.00元
188人参加团购529.00元&799.00元
260人参加团购195.00元&399.00元
944人参加团购839.00元&1399.00元
360人参加团购249.00元&699.00元
793人参加团购899.00元&999.00元
49人参加团购59.00元&158.00元
54人参加团购59.00元&112.00元
704人参加团购13.00元&117.00元太原理工大学后勤处长郝根彦副校长郝建功逼迫教师八年有家难归
楼主正文显示宽度
跟帖显示为
本帖只代表的个人观点,不代表人民网观点。 如将本文用于其他媒体出版, 请与联系。举报
微信扫一扫分享本帖到朋友圈
微信扫一扫分享本帖到朋友圈
图文编辑模式
22:45:19&)
54467字(2622/9)
( 06:11:31)
( 08:25:56)
( 08:14:10)
4694字(39/0)
( 10:14:20)
478字(7/0)
( 07:34:57)
101字(67/0)
( 08:19:53)
4014字(24/0)
( 22:09:09)
2783字(35/0)
( 23:00:07)
211字(171/0)
( 22:59:55)
439字(37/0)
请登录后继续操作....
强国社区-人民网57被浏览103,845分享邀请回答328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176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一& 绪论 一、单项选择题 基础知识题 1、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里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释放条件的学说 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根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2、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 A.吐故纳新 B.科学严谨 C.博大精深 D.与时俱进 3、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A.辩证唯物主义 B.历史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D.唯物主义 4、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A.实现共产主义 B.消灭阶级、消灭国家 C.实现个人的绝对自由 D.实现人权 5、 “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 ,这个论断的含 义是 A.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哲学的存在方式是物质 C.无产阶级的存在方式是精神 D.无产阶级掌握哲学就由自为阶级转变为自在阶级 二、多项选择题 基础知识题 1、19 世纪 30―40 年代,标志着无产阶级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的三大工人运动是 A.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B.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C.英国的无产阶级宪章运动 D.法国巴黎公社起义 2、德国古典哲学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有 A.黑格尔 B.康德 C.费希特 D.费尔巴哈 3、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 A.亚当? 斯密 B.大卫? 李嘉图 C.费希特 D.费尔巴哈 4、空想社会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有 A.圣西门 B.傅立叶 C.费希特 D.欧文 5、19 世纪 40―60 年代,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是 因为发现了 A.唯物史观 B.唯物主义 C.剩余价值学说 D.劳动价值论 6、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A.法国唯物主义哲学 B.空想社会主义 C.古典政治经济学 D.德国古典哲学 二、判断题 基础知识题 1、马克思主义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第一章 一、单项选择题 基础知识题 1、 首次提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观点的是 A. 辩证唯物主义 B. 朴素唯物主义 C.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D. 庸俗唯物主义 2、哲学是 A.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一般规律的科学 B.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C.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D.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世界观 3、哲学的党性或党派性是指 A.辩证法同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斗争 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和斗争 C.无产阶级世界观同资产阶级世界观的对立和斗 D.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的对立和斗争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A.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哲学 B.十七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 C.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 D.十九世纪德国古典哲学 5、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不曾存在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 C.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斗争 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斗争 6.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内容的不同回答是划分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标准 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D.辩证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标准 7.中国宋代哲学家朱熹提出“理在事先” 。这种观点属于 A.主观唯心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D.辩证唯物主义 8.实现意识能动性的根本途径是 A.投身社会实践 B.认识客观规律 C.加强主观努力 D.制订周密计划 9.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说 A.意识是人脑自生的 B.意识是人脑的分泌物 C.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D.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10.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观点属于 A.唯物主义观点 B.辩证法观点 C.形而上学观点 D.宿命论观点 11、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A.存在性 B.结构性 C.运动 D.客观实在性 12、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是 A.唯物论 B.唯心论 C.二元论 D.不可知论 13、否认运动,把静止绝对化,就会走向 A.形而上学不变论 B.相对主义诡辩论 C.唯心论 D.庸俗进化论 14、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是 A.自然界 B.人类社会 C.精神 D.实践 15、哲学基本问题是 A.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B.实践与认识的关系问题 C.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D.真理与谬误的关系问题 16、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在于它揭示了 A.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B.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C.事物发展的结构和层次 D.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 17、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A.共性和个性的观点 B.对立统一的观点 C.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D.有限和无限的观点 18、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 A.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 B.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 C.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 D.一部分哲学的基本问题 19、&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观点是 A.前者是辩证法,后者诡辨论 B.前者是形而上学,后者是辩证法 C.是相同的,只是强调的方面不同 D.二者都是辩证法,后者是对前者的发展 20、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的事物发展的辩证形式是 A.事物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过程 B.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过程 C.事物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D.事物不断周而复始循环的过程 21、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是 A.观察实验方法 B.逻辑推理方法 C.矛盾分析法 D.归纳演绎方法 22、发展的实质是 A.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B.量变和质变的相互转化 C.运动和静止的相对统一 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3、 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和意识关系的全面看法是 A.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B.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C.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D.物质是意识的根源,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24、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 A.是否信仰上帝或菩萨 B.有否高尚的理想 C.是否承认世界只有一个本原 D.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回答 25、意识的本质是 A.人脑的分泌物 B.人与生俱来的特性 C.人脑的机能和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 D.观念的综合 26、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是 A.普遍性和特殊性 B.有限性和无限性 C.绝对性和相对性 D.同一性和斗争性 27、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是 A.唯物主义的观点 B.形而上学的观点 C.唯心主义的观点 D.不可知论的观点 28、关于意识的本质问题,唯心主义的错误在于 A.否认意识对物质的决定作用 B.夸大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C.否认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 D.片面强调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 29、关于意识的本质问题,庸俗唯物主义的错误在于 A.不懂得意识的客观实在性 B.不懂得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C.不了解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 D.抹煞了意识的主观特征 30、时间和空间是 A.物质的唯一特性 B.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C.整理认识材料的工具 D.感觉系列调整了的体系 31、矛盾的客观性是指 A.矛盾是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 B.矛盾只存在于社会领域中 C.矛盾只存在于自然界中 D.矛盾是客观世界在主观世界中的反映 32、矛盾的转化是 A.向任何一个方向转化 B.由坏到好的转化 C.向自己对立面的转化 D.由低级向高级转化 33、 区别量变与质变的根本标志是 A.事物变化持续时间的久暂 B.事物变化显著不显著 C.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 D.事物的质变是否引起新的量变 34、作为辨证否定的联系环节是指 A.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 B.新事物和旧事物达到合为一体 C.新事物在本质上区别于旧事物 D.新事物优于旧事物 35、一切唯心主义都主张 A、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C、认识来源于精神 A、方向和道路 B、形式和状态 B、世界万物不过是“感觉的复合” D、人在神的启示下可以认识世界 C、源泉和动力 B、事物保持一定质的量的限度 D、事物保持一定量的质的限度 D、必然和偶然36、质量互变规律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37、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度”是指 A、事物质变的关节点 C、事物质变的临界点 38、物质的根本属性是 A 实物 B 具有体积和重量 C 运动 D 客观实在性 39、事物的否定方面是指 A. 事物中处于主导地位的方面 B. 事物中消极的方面 C 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 D. 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 40、意识对物质反作用的基本途径是 A. 个人的主观努力 B. 社会实践 C.社会的客观物质条件 D.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的统一理论联系实际题1.1958 年,我们认为麻雀吃粮食,于是把它列为“四害”之一,加以消灭。后来,我们认识到麻雀在消灭 害虫方面贡献很大,便把它从“四害”中解放出来,并列为保护动物。1958 年,我们消灭麻雀的错误, 从哲学上看是没有做到 A.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B.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C.用实践的观点看问题 D.用量变质变的观点看问题 2.在唯物辩证法看来,房子同平房、楼房、别墅等的关系属于 A.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B.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C.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D.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3.中共十六大报告既充分肯定了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取得的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又实事求是地指出了存 在的困难和问题,认为前者是主流,后者是支流。这是用 A.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相统一的原理看问题 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统一的原理看问题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的原理看问题 D.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相统一的原理看问题 4、 “白马非马”命题的错误在于 A.割裂了事物的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B.割裂了事物质与量的关系 C.割裂了事物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 D.割裂了事物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5、鲁迅在评《三国演义》时说: “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 妖。 ”这一评述所蕴含的哲理是 A.要善于把握事物的度 B.要善于把握事物的质 C.要善于把握事物的量 D.要善于把握事物的二重性 6、就意识的能动性而言,&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这种观点 A.夸大了意识的作用 B.是唯意志主义的一种表现 C.是对意识能动作用的一种正确的揭示 D.是唯心主义哲学的一种表现 7、&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句含的哲学道理是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量的统一 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8、人们先设计图纸,然后根据图纸施工建成大楼,这说明 A.意识决定物质 B.意识创造物质 C.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D.意识依赖于物质 9、中国古代庄子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这是一种 A.抹煞事物质的稳定性的相对主义观点 B.折衷主义观点 C.形而上学观点 D.绝对主义的观点 10、&如果偶然性不起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这是 A.历史宿命论的观点 B.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的观点 C.唯心主义,神秘主义的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11、&一个志在有大成就的人,他必须如歌德所说,知道限制自己.反之,那些什么事都想做的人,其实什么事 都不能做,而终归于失败.&这段话告诉我们 A.要学会分清事物矛盾的性质 B.要懂得对事物进行矛盾分析 C.要学会解决不同矛盾用不同的方法 D.要抓住要矛盾,不要平均使用力量 12、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这说明 A.量变是质变的准备 B.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C.量变和质变相互包含 D.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 13、&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句话在哲学上讲 A.矛盾的普遍性 B.矛盾的斗争性 C.矛盾的特殊性 D.矛盾的同一性 14、 &拔苗助长&的事例是 A.重视可能性的表现 B.忽视可能性的表现 C.违反事物发展规律的表现 D.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表现 15、庄子说:&是亦彼也,彼亦是也&.这个命题的哲学思想是 A. 辩证法的 B. 承认事物的内在联系的 C. 否认事物差别的相对主义观点 D.将事物差别绝对化的形而上学观点 16、黑格尔说,割下来的手就不是真正的人手了.这句话表达的哲学道理是 A. 承认世界的统一性 B. 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 C. 否认联系的形而上学观点 D. 承认普遍联系的辩证法观点 17、 “万物皆备于我”是 A.形而上学的观点 B.辩证法的观点 C.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D.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18、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说明 A.物质和运动的统一 B.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C.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 D.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统一 19、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是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 20、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的著名的诗句所蕴涵的哲理是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 B.物质运动的无限性和时空的有限性的统一 C.物质运动的多样性和静止的单一性的统一 D.物质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21、 “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 ”这是 A.辩证法的观点 B.形而上学的观点 C.相对主义的观点 D.绝对主义的观点 22、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这种观点属于 A.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B.客观唯心主义物质观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 D.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 23、 “回顾十四年走过的路,我们在工作中也发生过失误和偏差,但总的来说,全党全国人民公认的事实 是,这十四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江泽民同志的这段话说明的是 A.不忽视支流的同时更要认清本质和主流 B.在认识问题时,首先抓住主要矛盾,然后再抓住次要矛盾 C.抓住了矛盾的主要方面也就抓住了矛盾次要方面 D.对任何事物都必须认清优点和缺点 24、下列看法和做法,符合发展观点的有 ①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②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③ 沧海桑田 ④ 新陈代谢 ⑤ 因地制宜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②③④ D. ③④⑤ 25、由于机遇,科学家发现了新成果,这是 A.偶然的碰巧 B.必然的结果 C.偶然中有必然 D.运气好 26、在生活和工作中,凡事要掌握分寸,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和“不及” 。这在哲学上符合 A.内因和外因关系的原理 B.量变和质变关系的原理 C.重点论和两点论相统一的原理 D.认识和实践相统一原理 27、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尽管在发展中曾遇到和仍将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但它己经取得并将继 续取得巨大的成就和胜利。这说明 A.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B.事物的发展是运动和静止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间断性和连续性的统一 D.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28、有的哲学家认为,因果联系是由于人们多次看到两种现象前后相随而形成的心理习惯。这种观点是 A.相对主义诡辩论 B.唯物主义决走论 C.唯心主义非决定论 D.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 29、看问题“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是 A.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C.形而上学片面性的观点 D.不可知论观点 30、事物的发展是连续的又是非连续的,这是 A.形而上学观点 B.诡辩论观点 C.相对主义观点 D.辩证法的观点 31、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 ”这段话说明了 A.质变是由量变引起的 B.量变是由质变引起的 C.质变和量变是相互渗透的 D.量变在事物的发展中不起作用 32、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指导下,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体现了 A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统一 B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C. 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 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二、多项选择题 基础知识题 1、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A.必须通过实践 B.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C.必须具备一定的物质手段和物质条件 D.把革命热情和科学态度有机统一 2、哲学基本问题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 A.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B.世界是如何发展的问题 C.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 D.世界的本质是一个还是多个的问题 3、哲学的物质范畴是 A.感性地存在着的东西 B.科学发展到一定程度所认识到某层次的物质形态 C.从具有无限多样的结构,特性的具体形态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D.各种具体事物中抽象概括出的普遍科学概念 4、意识是 A.人脑的分泌物 B.人脑的属性和机能 C.神的启示 D.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5、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这是因为 A.它把科学的实践观作为自己的重要观点 B.它把唯物论和辩证法结合起来 C.它把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结合起来 D.它把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成果汇集起来 7、坚持可知论的哲学派别包括 A.辩证唯物主义 B.旧唯物主义 C.主观唯心主义 D.彻底的唯心主义 8、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 A.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B.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C.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D.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9、一元论和二元论的分歧表现在 A.一元论承认世界的物质的,二元论认为世界是精神的 B.一元论认为世界只有一本原,二元论主张世界有两个本原 C.一元论是可知论,二元论是不可知论 D.一元论承认世界的统一性,二元论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10、在意识起源问题上,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A.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B.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C.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D.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11、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表现在 A.联系的观点与孤立的观点 B.发展的观点与静止的观点 C.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与承认规律的主观性 D.主张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与否认矛盾的观点 12、意识对物质的依赖主要表现在依赖 A. 人的大脑 B. 思维的发展 C. 客观存在 D. 社会存在 13、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 A. 人类的精神活动 B. 社会历史的活动 C. 人类自觉的能动的活动 D. 客观的物质活动 14、意识的本质是 A.人脑的产物 B. 人脑的机能 C. 社会的产物 D. 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15、相对静止是 A. 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B. 运动的一般状态 C.一事物对于其他事物没有发生位置的变化 D.事物的性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 16、列宁说:&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 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其含义是 A.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B.物质是可以认识的 C.物质是属于共性的范畴 D.物质是看得见、摸得着的 17、哲学的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的关系是 A.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B.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C.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D.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18、个别与一般的关系表现为 A.一般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 B.个别必然与一般相联系而存在 C.任何个别都包含着一般 D.任何一般都是个别的一部分 19、事物的量变是指 A.事物在规模和程度上的变化 B.事物在数量上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 C.事物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 D.事物在原有度的范围内的延续和渐进 20、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认为,在人类历史上,新社会代替旧社会都是 A.包含肯定的否定 B.社会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的统一 C.对旧社会的既克服又保留 D.社会的自我否定 21、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 A.矛盾双方在相互依存中得到发展 B.规定事物的发展趋势 C.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 D.限制事物自身的发展 22、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 A.事物发展是螺旋式上升 B.事物发展是波浪式前进 C.事物发展周而复始的循环 D.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 23、质变的基本形式包括 A.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 B.阶段性部分质变 C.爆发式飞跃 D.非爆发式飞跃 24、肯定因素是指 A.好的方面 B.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 C.正确的方面 D.决定了一事物是其自身而不是它物的方面 25、辩证的否定观认为 A.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B.否定是发展的环节 C.否定是联系的环节 D.否定是扬弃 26、 哲学是 A.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B.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C.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D.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7、科学地解决哲学基本问题关系到能否坚持 A.正确处理主观和客观的关系问题 B.唯物主义路线的问题 C.历史唯物主义问题 D.哲学的党性原则问题 28、唯物辩证法所说的发展,其实质是 A.一切事物的运动和变化 B.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和变化 C.事物由高级到低级的运动变化 D.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 29、“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这句话体现了 A.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B.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C.不同的事物具有不同的矛盾特点 D.事物彼此之间存在着差别 30、割裂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会导致 A.唯心论 B.形而上学唯物论 C.庸俗唯物论 D.庸俗进化论 31、意识的产生大体经历的决定性环节有 A. 从无机物的反应特性到低级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B. 从低级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到动物的感觉、心理 C. 从动物心理到人的意识 D.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32、按照物质定义,下列选项中属于物质的有 A 社会存在 B 镜中花、水中月 C 梦中高楼大厦 D 电磁场和引力场 3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其关键就在于 A.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 B.正确地解决了人与世界的关系 C.实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D.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关于历史观的统一 理论联系实际 1.下列选项中属于唯心主义观点的有 A.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B.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C.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理 D.存在就是被感知 2、下列命题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有 A.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异化 B.存在就是被感知 C.心外无物 D.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 3、鲁迅说过,描神画鬼本可以专靠神思任意挥写了,然而他们写出来的鬼却是 三只眼,长颈子,也就是 在正常的人身体上增加了眼睛一只拉长了脖子二三尺而已这句话说明,人们头脑中的鬼神观念是, A.人脑对客观世界的歪曲反映 B. 人脑对鬼神的虚幻反映 C. 可以从人世间找到他的原型 D. 人按照自己的形象塑造出来的 4、“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这是 A. 诡辩论的观点 B. 辩证法的观点 C. 形而上学的观点 D.发展变化的观点 5.恩格斯说:&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同样是不可想象的。&这说明 A.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B.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C.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D.运动是物质的承担者 6、下列各项包含矛盾双方相互依存或相互转化的辩证思想的是 A.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B.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C.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D.物极必反,乐极生悲 7、形而上学否定观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有 A.文化虚无主义 B.推陈除新 C.崇洋媚外 D.排外主义 8、“张三是人”,这句话体现了 A.一般与个别相联系而存在 B.个别与一般相联系而存在 C.任何个别(不论怎样)都是一般 D.不包含一般的个别是不存在的 9、在下列命题中,包含辩证法思想的有 A.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B. “ 祸兮福所依,福兮祸所伏” C.“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D. “荣辱代谢而弥见其新” 10、下列选项中,体现量变引起质变的哲学道理的有 A.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B.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C.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D.物极必反,相反相成 11、.“某一豆荚中结出几粒豆,某条狗的尾巴有几寸长,不多不少,不长不短,这些都是必然的。”这种观 点是 A.把必然性绝对化 B.把偶然性当作了必然性 C.唯心主义宿命论 D.唯心主义非决定论 12、下列各项属于矛盾同一性的有 A.同志间的相互帮助 B.祸与福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转化 C.磁铁南极和北极的相互依存 D.两个事物的绝对同一 13、下列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矛盾观 A.&万物莫不有对& B.&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C.&一分为二&,&相反相成& D.&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14、“机不可失,失不再来”指的是 A.时间的连续性 B.时间的一维性 C.时间的间断性 D.时间的不可逆性 15、古语云:&画饼不能充饥。&这句话包含的哲理是 A.精神的东西是不重要的 B.精神不是物质的反映 C.精神不能代替物质 D.精神是物质的主观映象 16、从意识和物质的关系上来判断以下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A.纸上谈兵 B.画饼充饥 C.实事求是 D.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17、下列活动属于实践基本形式的有 A 农民兴修水利工程 B 钢铁工人冶炼钢铁 C 农民培育农作物和新品种 D 公安人员办案 三、判断题 1、哲学是科学的科学。 2、一元论的世界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石。 3、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最一般规律的科学。 4、一切唯心主义都是不可知论。 5、一切唯心主义都主张世界是上帝创造的。 6、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 7、一切正确思想都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一切错误思想都不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8、坚持世界有一个本原的观点是正确的世界观。 9、任何一种意识都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10、运动是物质的根本特性。 11、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12、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 13、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唯物主义都是“半截子”唯物主义。 14、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15、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第二章 一、单项选择题 基础知识题 1、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就是说首先必须劳动,然后才能活动。这说明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政治.科 学.艺术.宗教的 A.唯一源泉 B.基础 C.全部内容 D.最终目的 2、实践的客体是 A.绝对精神的对象化 B.客观物质世界 C.人的意识的创造物 D.进入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 C.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 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 4、真理与谬误之间的关系是 A.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 B.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 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D.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 5、真理的绝对性是指它的 A.具体性 B.客观性 C.终极性 D.全面性 6、理性认识的特点是 A 对感性认识的综合 B 与客观事物无关的人的自由创造 C 通过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的直接把握 D 借助于抽象思维达到对事物本质的把握 7、实际工作中的教条主义者,违背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辨证关系原理, 犯了类似 A 经验论的错误 B 诡辩论的错误 C 相对主义的错误 D 唯理论的错误 8、认识的客体是指 A 观念本身 B 人的意志的创造物 C 自然界的存在物 D 实践和认识所指向的对象 9、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应的条件和范围,这表明真理具有 A 相对性 B 阶级性 C 主观性 D 绝对性 10、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指 A 有些真理根本无法通过实践来检验 B 任何实践检验都需要逻辑证明作为补充手段 C 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实践总要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 D 不同的人、不同的阶级各有不同的实践标准 11、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 A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B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C 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 D 能动革命的反映论与直观被动的反映论 12、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 A 真理具有客观性 B 真理具有绝对性 C 真理具有相对性 D 真理具有全面性 13、判断一种观点对错的依据是 A 伟人之言 B 吾人之心 C 众人意见 D 社会实践 14、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 A 一切从实际出发 B 理论联系实际 C 实事求是 D 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15、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 A.认识中“源”和“流”的关系 B.认识中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C.实践和理论的关系 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16、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是 A.从感觉到知觉,认知觉到表象 B.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 C.从概念到判断,从判断到推理 D.从个别到一般,从一般到个别 17、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A、联系的观点 B、矛盾的观点 C、唯物论的观点 D、实践的观点 18、哲学史上有唯理论和经验论两大派别,长期争论不休,对它们的正确评价是 A.唯理论是正确的,经验论是错误的 B.经验论是正确的,唯理论是错误的 C.唯理论和经验论都是完全错误的 D.唯理论和经验论各有片面的真理性 19、判断对一事物的认识是否完成的标志是 A.占有的感性材料是否十分丰富而又真实 B.感性认识是否已经上升到理性认识 C.对该事物的认识是否已经过多次反复 D.对该事物的理性认识是否已运用于实践,并取得预期效果 20、经验主义者违背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犯了 A.类似经验论的错误 B.类似唯理论的错误 C.类似相对主义的错误 D.类似实用主义的错误 21、把真理归结为绝大多数人普遍同意的观点,其性质是 A.唯物主义的 B.唯心主义的 C.主观唯心主义的 D.历史唯物主义的 理论联系实际题 科学发展观是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来的,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 的主要指导思想。据此回答 1―2 题。 1、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其着眼点是用新的发展思路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这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2、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强化全民族的环境保护意识。这是因为 ①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 ②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③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物质决定意识 ④价值观对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有导向作用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006 年 9 月 1 日人民网载文指出,社会上存在一些荣辱不分、是非颠倒、善恶混淆甚至以荣为耻、以耻为 荣的现象,如果不加以有效制止,必然要侵蚀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和道德观,阻碍经济社会的正常发展。 在这种大背景下,胡锦涛同志关于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讲话,对分清是非、善恶、美丑的界 限,在全社会坚持什么、反对什么,树立了一个鲜明的标尺,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据此回答 3--4 题。 3、上述材料体现的认识论道理是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认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 C.认识是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的 D.改造主观世界离不开社会实践 4、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倡导团结互助、辛勤劳动、崇尚科学、诚实守信、与时俱 进,将产生巨大的向心力、感召力和战斗力,成为中华民族不甘落后、自强不息、与时俱进的强大精神 动力。这表明 A.认识依赖于实践 B.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C.认识的最终目的是上升到理性认识 D.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实践 2006 年 10 月 8―11 日, 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在京召开。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和谐社会若干 重大问题的决定》 (以下称《决定》 ) ,据此回答以下 5--7 题。 5、 《决定》强调,必须把发展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第一要务,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这是因为: ①人民群众从事生产实践,知识分子创造精神财富②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③这种做法为了群众利益,符合群众观点 ④生产实践是社会存在和发展基础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6、 《决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结晶和升华,它来自实践又指导实践。这表明: A. 《决定》是指导实践不变的纲领 B.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反作用于实践 C.科学理论具有与时俱进的品质 D.认识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7、党的十六大六中全会强调,构建和谐社会要坚持以人为本。强调以人为本是因为: ①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②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③人民群众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 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④这是走与人民群众实践相结合道路的客观要求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007 年 3 月,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和高票通过了《物权法》 。 《物权法》非常罕见地酝酿了将近十 四个年头;史无前例地被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审议了八次;草案向社会公布,搜集到了数以万计的民众反 馈。回答 8--9 题。 8、 《物权法》的立法过程表明 A.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立法要坚持从群众中来 B.物质决定意识,主观决定客观 C.经过群众实践检验的认识才对事物发展有反作用 D.在我国,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不存在矛盾 9、 《物权法》的制定和颁布是在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形成的。这体现了 ①《物权法》是一个集民智、顺民意的成果 ②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 ③认识来源于实践 ④党 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A.①②③ B.③④ C. ①②③④ D.②③④ 当前,高校科技与农民的结合,正成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强劲动力。回答 10--11 题。 10、发展现代农业对科技的强烈需求,让教授们纷纷走出“象牙塔” ,将先进科技送到农民身边。在帮助农 民致富的同时,教授们的知识也找到了用武之地。这表明 ①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具有指导作用 ②科学理论只有与群众实践相结合才能转化为现实的力 量 ③没有科学理论指导的实践不可能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④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是实现人生价 值的根本途径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1、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过程中所需要的大量先进实用技术,正成为高校科研的着力点。许多高校都 把科研重点放到了解决农村发展和现代农业的重大问题上,取得了一大批经济和社会效益双丰收的成果。 这说明 ①实践为认识发展提供了新的课题 ②科技创新必须面向客观实际 ③科技创新必须坚持科学理论 的指导 ④科学实验可以提高人类物质生产的水平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某市 5 名大学毕业生先后离开原来的工作岗位,到农村创业。他们分别创办了万头猪场、肉兔研究所 和种羊繁殖场,不仅事业获得了成功,为乡邻架起了通向富裕的桥梁,而且丰富了自己相关的专业知识, 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加深了与乡邻之间的感情。回答据此 12--13 题。 12、上述材料表明 A.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了自己的主观世界 B.转变了择业观念就能实现人生价值 C.只有农村才是大学生成才的广阔天地 D.改造主观世界是为了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 13、5 名大学生的成功之路启示我们 ①实现人生价值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②青年要在实践中锻炼成才 ③青年应该走与人民群众实 践相结合的道路 ④青年要自觉地把读书和实践密切结合起来 A. ①② B.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4、2007 年 5 月 22 日至 23 日,第二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在华盛顿举行。双方认为应坚持从战略高度和长 远角度审视和处理中美关系,牢牢把握两国关系大局和共同利益,妥善处理分歧,全面推进 21 世纪中美 建设性合作关系,这体现的哲学方法论意义是 ①树立全局观念,寻求最优目标 ②用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 ③把握因果联系,提高预见性 ④运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分析问题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 15、2006 年 6 月《市场报》报道,浙江省某市生态环境“污”云笼罩,作为全国的低压电器生产基地,在 创造大量财富的同时,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2006 年 6 月国务院发布的《中国的环境保 护》白皮书指出,要摒弃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做法,坚持以环境来优化经济的增长,加快我国资 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白皮书的这一要求 ①是人们任意发挥主观能动性改变经济发展 规律的表现 ②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和群众的根本利益,是科学的发展观 ③既坚持了党在现阶段的基本路 线,又符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求 ④表明科学的发展观是对事物属性、规律和人的需要之间关系的 科学认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6、 “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这句话说明 A.实践决定认识 B.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C.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D.认识要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17、2006 年 7 月 1 日至 2007 年 12 月 31 日是我国县乡两级人大换届选举的时间,这种选举从哲学上看属于 A.认识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B.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C.政治活动 D.科学实验活动 18、过去,人们偏重于社会物质财富的增长,现在强调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这表明 ①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②人们的认识是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的 ③价值观随社会存在的变化 而变化 ④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深刻、更可靠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②④ 19、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实现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宏伟目标的重要保证。为此,青年学生应树立 科技意识。这是因为 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②科学技术的重大作用只有通过人才能发挥出来③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④ 实践主体是智力与体力的统一 A.①②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④ 20、我国有“小儿辩日”的故事:小儿甲认为早晨的太阳离人近,因为早晨的太阳比中午大,近大远小; 小儿乙认为中午的太阳离人近,因为中午的太阳比早晨的热,近热远凉。两小儿的辩论给我们的启示 是 A.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来源 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C.理性认识必须回到实践中去 D.认识事物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21、王安石以“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的诗句,题咏秋菊。苏东坡则认为秋菊不可能像春花 那样落英满地,以“秋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的诗句加以嘲讽。后来,苏东坡在黄州果见秋 菊落英,方知自己错了。苏东坡错在他不懂得 A.下结论要以事实为依据 B.认识受时间、地点和条件的限制 C.认识事物须透过现象达到本质 D.对同一对象的认识,不同的人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22、两个青年来到某城市,甲见到银行大厅里有免费提供的净水,商场里有欢迎顾客品尝的点心,他认为 不用干活也能生活下去。乙发现有些商厦店里虽亮丽,招牌却不干净,认为这是个机会,想和甲一起干 这份清洁工作,甲嫌脏怕累,认为工作不稳定而拒绝了??三年后,拥有百人清洗公司的乙外出考察时, 有人向他乞讨,他楞住了,这正是曾经拒绝过他的甲。两个青年的不同命运说明: A.命运是不可抗拒和改变的 B.机遇的存在并不是客观的 C.偶然性的因素是决定性的 D.主观能动性是主要的因素 23、漫画《物尽其用》说明,进行创造性思维需要在实践中 A.运用抽象思维 B.注重积累知识 C.善于捕捉灵感 D.超越合理现象 24、有一道趣味智力题:某商店出售汽水,每瓶 1 元,每 2 个空汽水瓶可以换得 1 瓶汽水,但不可兑换现 金。使用 10 元现金,通过购买、换领、借入汽水并归还等方式,最多可享用 20 瓶汽水。在这道趣味智 力题中,能否得到正确答案,主要取决于 ①逻辑思维的严密性 ②形象思维的随机性 ③理性认识的创造性 ④感性认识的可靠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25、在治理黄河的过程中,通过研究,科学家们根据自然界中的原型黄河构建了数字黄河、模型黄河。数 字黄河是对原型黄河的数字虚拟,模拟黄河即在实验室建造原型黄河的模型。通过虚拟和模型实验一 定程度上揭示了原型黄河的规律,为我国治理黄河的科学决策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借助虚拟与模型方 式认识对象,是现代科学认识的重要方法,深化了关于认识过程的哲学思考,表明 ①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深刻再现和反映 ②理性认识可以通过感性形式表现出来 ③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手段是不断发展的 ④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相互渗透,二者已没有本质区别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26、借助虚拟与模型方式设计改造对象的方案,是现代工程设计与施工的重要环节,可以指导实践的理性 认识 ①经实验室检验而尽可能完善 ②经实验室检验达到尽善尽美 ③更好地指导实践并经受实践检验 ④在虚拟环境检验中变成直接现实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27、盆景艺术是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巧妙结合。它以特有的艺术魅力美化人的生活,陶冶人的情操,给人以 美的感受。附石式盆景把树木和山石有机地融合为一个整体,提高了景物的观赏价值,体现了盆景艺术 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魅力。这表明艺术创作必须 A.注重量的积累 B.运用合理想象 C.提升感性认识 D.重视实践作用 28、蟾蜍有毒,蟾衣却可入药。某青年农民偶然看到了蟾蜍蜕变的过程,于是开始了巧获蟾衣的探索。经 过反复 观察、实验、总结,发现蟾蜍蜕皮是其生长过程的自然现象,一般在黑夜发生,过程很短,然后 马上吃掉;还发现蟾蜍的眼睛对运动的物体敏感。根据这些情况,他发明了通过控制光线、在水中获取、 用光照引吸幼虫喂养等技巧获取蟾衣的方法,终于闯出了低成本、省劳力、不破坏生态平衡且有巨大经 济效益的致富道路。巧获蟾衣的过程体现了 ①一个正确认识的获得需要多次反复的认识过程②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条件③人在自然 和社会规律面前是自由的④人在自然和社会规律面前是不自由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29、下列典故最能够表达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是: A.目不识丁 B.目不见睫 c.目不窥园 D.目无全牛 30、 “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 ”这两句古诗启示我们,观察事物要 A.善于区分整体与部分 B.善于区分新旧事物 C.善于把握事物的共性 D.透过现象抓住本质 31、 2002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卡尼曼教授在研究中发现单纯的外在因素不能解释复杂的决策性行为, 因此将心理学的深入分析融入到了经济学中,从而为一个崭新的经济学研究领域奠定了基础。这表明 A.要正确地认识事物必须借助心理分析 B.人们的认识在不断地深化.扩展.推移 C.认识事物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D.客观形势发展了,主观认识也应跟着发展 小灵.小敏在参加冬令营活动时迷路,天色渐晚,想点火求救,却找不到火源。情急之下,他们决定运用所 学知识自己制造火源。于是,他们找来几段干稻草,用随身携带的药棉裹.封住两头,放在木板上,以另一 块小板压住,朝一个方向不断转动。当稻草碾碎,闻到焦味时,将棉条断开,稻草遇氧而燃,终获救脱险。 据此回答: 32、小灵.小敏取火成功,是由于他们 A.承认自然界的客观实在性 B.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C.分清主流和支流 D.坚持在实践中改造主观世界 33、小灵.小敏在解决问题时充分表现出他们能正确认识和处理 A.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B.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C.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D.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34、小灵.小敏取火成功表明,要解决实际问题就必须 A.理论与实际结合,学以致用 B.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C.善于抓住重点 D.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35、小灵.小敏取火成功表明,要解决好实际问题,除了应具备必要的知识,还要善于 A.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B.掌握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 C.通过实践发现新的规律 D.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36、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诗曰: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许多人对此提出疑义。 北宋科学家沈括曾在四月登庐山实地考察,亲眼见到白诗中所描绘的景象,于是在《梦溪笔谈》中指 出: “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有四月花,此地势高下之不同也。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根据高山气温 垂直分布的规律,海拔每升高 100 米,气温便降低 0.6℃。白诗中的大林寺位于庐山香炉峰顶,海拔约 1200 米,比平地气温约低 7℃左右,因此,在农历四月上旬,当庐山脚下的九江市已是“芳菲尽”的 时候,山顶上的大林寺则是桃花盛开,一片春色。高山气温垂直分布规律的发现科学地揭示了造成这 一景象的原因,这表明 A.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通过现象揭示本质 B.只有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 C.只有通过事物的现象,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 D.规律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37、2001 年,报考普通高校不再受年龄和婚否的限制,这不仅体现了我国高等教育已在向大众化发展,而 且体现了终身教育的思想,说明我国正在向学习型社会迈进。活到老.学到老,已不仅是一种美德,而 且是一种生 存和发展的需要。这种变化所蕴涵的哲学原理是 A.正确认识只有在同错误认识的不断斗争中获得 B.认识的任务是要透过现象达到本质 C.认识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D.改造主观世界离不开改造客观世界 38、 “真理是时间的女儿,不是权威的女儿。 ”这句名言是指 A. 真理与权威是相互排斥的 B.真理要靠历史和实践来检验 C.真理与权威是相互依存的 D.只有服从真理,才能具有权威 39、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 “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我们的思 想认识也应不断前进,应勇于和善于根据实践的要求进行创新。 ”现实的发展给我们提出了许多新的重大 理论问题,所以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应当是 ①自觉把思想认识从教条主义的观念中解放出来 ②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不动摇 ③根据实践的发展,在坚持中发展 ④一切行为和认识都以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论述为标准 A.①②③ B. 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40、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杜甫《月夜忆舍弟》中的名句。诗人感到“月是故乡明” ,这表明 A.诗人的感受完全是主观的,不具有任何客观基础 B.诗人反映的是认识主体的心理感受,而非认识对象的客观状况 C.审美活动不遵循认识的一般规律 D.并不是所有的认识都是由客观存在决定的 41、瑞士昆虫学家保罗?米勒因发明 DDT,于 1948 年获得诺贝尔奖。DDT 因其稳定性.脂溶性.药效普适性 等特点,一度大量生产,普遍使用。后来发现 DDT 的使用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被绝大多数国家明令禁止 使用。这一事例表明 A.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实际的反映 B.认识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C.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把握本质 D.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深化的过程 42、下列活动中属于实践基本形式的有 ①医生治病 ②法官办案 ③文艺演出 ④调节分配结构 A.②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④ 43、著名心理学家奥瑞?利欧斯说: “如果你对周围的任何事物都感到不舒服,那是你的感受造成的,并非 事物本身如此。能够对感受进行调整,你就可以在任何时候都振作起来。 ”这段话蕴涵的哲学原理是 A.事物的存在并非是客观的 B.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C.事物的价值完全取决于主观感觉 D.人的主观意识具有能动性 44、从柏拉图的《理想国》 、空想社会主义者的乌托邦到康有为的《大同书》 ,都描述了一种美好的、终极 的理想社会。这种思想 A.肯定了人类社会存在的客观性 B.没有科学地表述人类历史发展规律 C.反映了一种倒退的社会历史观 D.正确地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规律 45、宋代的庄绰在《养柑蚁》一文中说: “广南可耕之地少,民多种柑橘以图利,常患小虫,损失其实。惟 树多蚁,则虫不能生,故园户之家,买蚁于人。遂有收蚁而贩者,用猪羊浮脂其中,张口置蚁穴旁, 蚁入中,则持之而去,谓之养柑蚁。 ”老百姓用蚂蚁治虫的事实说明: ①生产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正确的认识能够指导实践 ③生产实践的规模受历史条件制约 ④生 产实践中获得的认识都是真理: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6、艺术创作需要坚实的生活积累,正如王夫之所说: “身之所历,目之所见,是铁门坎。 ”这表明 A.认识事物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B.认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C.认识来源于实践 D.认识是透过现象看本质 47、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 ”这段话说明了 A.人的一切知识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 B.人的意识具有创造性 C.认识有时是独立于实践之外的 D.实践在认识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48、几乎所有的艺术家都认为真正的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积累。清代文学评论家金圣叹说: “天下妙士,必 有妙眼,渠见妙景,便会妙手写出来??无他,只因妙手所写纯是妙眼所见,若眼未有见,他决不肯放 手便写,此良工之所永异于俗工也。 ”这句话表明 A. 感性认识可以上升为理性认识 B. 认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C. 实践是认识的惟一来源 D. 艺术创作要通过偶然把握必然 49、2001 年 2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重奖了吴文俊.袁隆平院士。袁隆平提 出的水稻杂交新理论,实现了水稻育种的历史性突破。现在,我国杂交水稻的优良品种已占全国水稻种 植面积的 50%,平均增产 20%。传统理论认为水稻.小麦等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交优势,而袁隆平等科学 家在实践中观察到的现象与此不符,于是大胆创新,反复试验,成功培育出三系杂交稻。这说明 A.正确的理论对实践有重大指导意义 B.理论必须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 C.原来正确的理论随着时间的发展会逐渐丧失合理性 D.通过实践,总会发现认识中的错误 50、“十一五”规划最鲜明的特点是坚持以科学的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 发展的,其着眼点是用新的发展思路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这表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51、某地苹果喜获丰收后,直至来年初仍然有一大半卖不出去。果农起初认为果树种植太多,超出了市场 需求,但后来发现其它地区的优质苹果却以高价畅销。这一事实使他们认识到:市场上不是不需要苹果, 而是不需要品种和质量差的苹果。这一认识过程表明 A.直接经验是肤浅的,间接经验是深刻的 B.认识了事物的现象,就把握了事物的本质 C.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点,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 D.成功的实践检验正确的认识,失败的实践检验错误的认识 52、 “追求真理比占有真理更宝贵。 ”德国诗人莱辛的这一著名诗句所包含的哲理是 A.认为经历着从感性认为到理性认为的过程 B.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通过现象认为本质 C.认识不能停滞,而应该不断扩展和深化 D.改造世界比认为世界更重要 53、人的头脑不是一间装知识的仓库,而是一座生产知识的工厂,从哲学上看,这一说法强调 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B.意识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是能动的 C.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 D.主观同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54、读漫画弯与直:青蛙与飞鸟的判断启示我们 A.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B.理性认识领依赖感性认识 C.认识受具体时空的限制 D.认识受主体价值取向的制约 55、 “眼见不一定为实” ,这主要是因为 A.认识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B.现象包括真象和假象 C.经验有直接的和间接的 D.本质是眼睛看不见的东西 56、面对转基因产品的问世,有人庆幸科学给人类带来福音,也有人担心它将给人类带来不良影响。日本 甚至宣布禁止进口美国的转基因大豆产品。这表明 ①认识有待于实践的检验 ②人的认识是受主观条件制约的 ③应该一分为二地看待事物 ④实践是认 识的目的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57、高山气温垂直分布规律的发现科学地揭示了造成这一景象的原因,这表明 A.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通过现象揭示本质 B.只有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 C.只有通过事物的现象,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 D.规律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58、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实践的活动机制看,实践是 A.主体与客体通过中介相互作用的过程 B.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 C.科学实验 D.生活、行为、现实、实事等感性活动 59、 “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回避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 60、 “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命题,其含义是 A.强调真理的客观性 B.否认真理的客观性 C.强调真理具有客观标准 D.否认真理具有客观标准 61、 “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即是真理”这是 A.混淆了真理性认识与一般认识的错误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 C.一切唯物主义的真理观 D.混淆了真理的客观性与规律客观性 62、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这一命题强调 A.真理是感性的直观,不是理性的抽象 B.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C.同一对象真理性的认识只有一个 D.真理是与人的具体利益相联系的 多选 基础知识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是 A 感性认识依赖理性认识 B 理性认识依赖感性认识 C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为理性认识 D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包含 2、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是 A 客观真理 B 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统一 C 绝对真理体系 D 完整严密的科学真理体系 3、唯物主义认识论都是 A.反映论 B.能动的反映论 C.先验论 D.可知论 4、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 A 实现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B 取得规律性的认识 C 取得真理性的认识 D 达到对事物的本质的认识 5、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相互包含是指 A 绝对真理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 B 相对真理中包含有绝对真理的颗粒 C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与绝对的统一 D 相对寓于绝对之中 6、邓小平理论和毛泽东思想一样也是 A 严密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 B 具体真理 C 客观真理 D 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统一 7、实践标准和逻辑证明的关系是 A 逻辑证明对实践检验真理不起作用 B 逻辑证明是实践标准的必要补充 C 逻辑证明必须以社会实践为基础 D 逻辑证明的结论必须由实践作最后的检验 8、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 A 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B 实践为认识的产生提供了可能 C 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D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 9、旧唯物主义认识论两个严重的缺陷是 A 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 B 否认实践对认识决定作用 C 否认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D 离开辩证法考察认识问题 10、理性认识的形式有 A.概念 B.假说 C.判断 D.推理 11、感性认识的形式有 A.感觉 B.表象 C.知觉 D.推理 1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 A.世界的可知性 B.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 C.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 D.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3、实践是检验这里的唯一标准,在于 A.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B.实践具有普遍性的特点 C.实践是联系主观和客观的桥梁 D.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14、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的构成有: A. 实践主体 B.实践客体 C. 实践手段 D. 实践过程 15、在实践手段中,属于智能性工具的有: A. 能源工具 B.探测工具 C. 计算机 D. 逻辑 16、实践的基本形式有: A.生产实践 B.处理和变革社会关系的实践 C.科学实验 D.审美实践 17、实践环节主要有: A.制定“合目的”与“合规律”的实践决策 B. 实践目标的制定 C.实践的组织和管理 D. 实践结果的检验 18、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揭示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是: A.实践关系 B.认识关系 C.价值关系 D.审美关系 19、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所讲的认识的主体是: A.人的主观意识 B.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C.一定的社会集团和社会群体 D.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现实的人 20、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区别表现在: A.前者是反映论,后者是先验论 B.前者以社会实践为基础,后者则离开了社会实践 C.前者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后者是消极的被动的反映论 D.前者认为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首先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后者则否定主体和 客体之间的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 21、唯物主义反映论认为: A.没有被反映者就没有反映者 B.没有反映者就没有被反映者的客观存在 C.反映者能够与被反映者一致 D.反映者与被反映者是绝对同一的 22、感性认识是: A.认识的初级阶段 B.对事物外部联系和现象的认识 C.以感觉、知觉、表象为反映的基本形式的认识 D.以直接性和形象性为反映特点的认识 23、下面对理性认识正确描述的有 A.对事物现象的认识 B.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C.对事物直接的认识,具体生动,丰富多彩 D.对事物内在联系的抽象的认识 24、实现理性认识向实践必备的条件是: A.坚持一般理论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B. 要制订一定的中间环节 C.理论要被群众所掌握 D.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 25、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多次反复,这是因为: A.事物本质的暴露有一个过程 B.认识过程中难免发生错误 C.人的认识要受到主体的知识水平等主观条件的限制 D.人的认识要受到社会历史条件和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 26、真理之所以具有相对性,是因为: A.人的认识总是具体的、历史的 B.人们认识事物的手段总是有局限性的 C.认识总是受认识主体的状况制约的 D.客观事物总是不断变化的 27、真理的相对性是指: A.任何真理都有不依赖于主体、依赖于人或人类的客观内容 B.人类能够认识无限多样和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 C.任何真理都有依赖于主体、依赖于人或人类的主观形式 D.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具有近似的、不完善的性质 28、判断一个认识是否为真理,就看: A.它是否有用 B.主观是否符合客观 C.它是否是公认的 D.它是否反映了客观事物及其规律 29、坚持实践标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就是肯定: A.凡经过实践检验证实的真理,可以被丰富、完善和发展,却不能推翻它 B.发展着的实践终将对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作出确定的检验 C.每一历史阶段的具体实践都不能完全证实或驳倒一切认识 D.即使已经被实践证实的真理性认识,也还要继续接受新的实践的检验 理论联系实际题 1、苏轼在《石钟山记》中就士大夫和渔工水师没有正确认识到“钟声”产生的原因时指出: “士大夫终不 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这句话蕴含的哲学道理包括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C.认识正确与否只能通过实践来检验 D.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 2、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入国问禁,入乡问俗”体现的道理是 A.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B.尊重社会的客观规律 C.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 D.尊重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差异 4、奥地利科学家魏格纳偶然发现地图上大西洋两岸的海岸线凹凸相反,经过查阅资料和苦苦思索,形成了 一种设想:由于某种驱动力,把原本连在一起的非洲和南美洲两块大陆分裂开来,天长日久,便为大西 洋所隔 ?? 于是提出了“大陆漂移”说。这说明 A .合理想象有助于培养创造性思维 B .想象是一种令人惊奇的思维能力 C .想象一定能成为现实 D .合理想象有助于更好地认识世界 5、江泽民同志指出: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否则我们的事业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理 论基础和思想灵魂而迷失方向,就会归于失败。 ” “如果不顾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的变化,拘泥于马克思 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作出的某些个别论断和具体行动纲领,我们就会因为思想 脱离实际而不能顺利前进,甚至发生失误。 ”这说明 A.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B.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C.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 D.必须反对以教条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某地对干部作风建设有一个形象的比喻,说是当干部要有“三盆水” :一盆水洗头,更新观念,与时俱进; 一盆水洗手,干净干事,勤政廉洁;一盆水洗脚,深入群众,调查研究。 6、强调当干部要“洗头” ,是因为: A.主观必须符合客观 B.人的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前进 C.人的认识必须符合终极真理 D.客观实际是变化发展的 7、强调当干部要“洗手” ,是因为: A.干部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 B.干部是部门利益的代表者 C.吏治腐败是对人民利益的最大损害 D.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干部的行为准则 8、强调干部要“洗脚” ,是因为: A.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 B.一切真知来源于社会实践 C.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 D.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是统一的 9、下列观点包含实践对认识决定作用原理的是: A.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B.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C.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D.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10、实践对认识起决定作用,是因为: A.实践是认识的源泉,一切认识归根到底来自于实践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11、清代哲学家魏源提出“及之而后知” 。他说: “披五岳之图,以为知山,不如樵夫之一足” “疏八珍之谱, 不如庖丁之一啜”这种观点在认识论上是: A.坚持了唯物论 B.重视感觉经验的作用 C.重视实践的重大作用 D.坚持辩证法 12、下列属于唯物主义知行观的命题是: A.以行而求知,因知以进行 B. 知先行后 C.一念发动之处即是行 D.“知行相资以用” 、 “并进而有功” 13、孙中山先生指出:人的认识过程是“以行而求知,因知以进行” 、 “行其所不知以致其所知” 、 “因其所 知而更进于行”这一思想表明了: A. 知行不可分割 B. 知行合一 C. 知行相互促进 D.行先知后 14、对于同一棵大树,在木匠的眼里是木材,画家看到的是色彩和色调。植物学家看到的是它的形态特征, 这是由于: A.人的感觉受理性的指导 B.人的认识具有能动性 C.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基础 D.已有的认识影响感觉活动 15、 “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是: A.相对主义真理观 B.绝对主义真理观 C.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观 D.唯心主义真理观 16、列宁指出: “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都是具体的。这说明 A.真理是具体的生动的形象 B.真理的形成不需要进行抽象的概括 C.真理不是抽象不变的公式 D.真理有其具体的适用 的范围和条件 17、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是指: A.任何正确的认识都是一定历史时代的产物 B.真理都是具体的,没有抽象的真理 C.超越历史时代永恒的真理是不存在的 D.对真理必须采取相对主义的态度 18、 “只要迈进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进的一小步,真理就回变成谬误”这一观点是: A.相对主义 B.主观唯心主义 C.真理具有相对性 D.在一定条件下真理会转化为谬误 19、 “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能互相转化” A.真理就是谬误,谬误就是真理,二者没有绝对的界限 B.谬误不能转化为真理,真理可以转化为谬误 C.真理超出自己的适用范围就会转化为谬误 D.谬误回归自己使用的范围会转化为真理 20、 “谎言重复一千次就会变成真理”这种观点是说 A.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真理 B.谬误和真理没有确定的界限 C.多数人承认的就是真理 D.真理没有客观性 21、&跟着感觉走&的说法包含着的错误观点有 A.经验论的观点 B.否认主观能动性的观点 C.唯我主义的观点 D.非理性主义的观点 22、恩格斯说:&单凭观察所得的经验,是决不能充分证明必然性的。??这是 如 此正确,以致不能从太 阳总是在早晨升起来推断它每天会升起。&这说明 A.感性经验对认识事物发展的必然性是不重要的 B.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 C.感性认识有其局限性 D.事物发展的必然性是不能认识和推断的 三、判断题: 基础知识题 1、真理与谬误的根本区别在于主观是否与客观相一致、相符合。 2、任何真理都只能是主观对客观事物的近似正确即相对正确的反映。 3、实践标准的绝对性指的是实践标准的客观性和唯一性。 4、逻辑证明有时可以替代实践检验真理的作用。 5、真理的本性是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6、直接性是感性认识的突出特点。 7、割裂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 8、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 9、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论。 10、 “有用就是真理”是主观真理论的典型。 11、真理是没有阶级性的 第三章 一、单项选择题 A 基础知识题 1、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是 A.是否承认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B.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C.是否承认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D.是否承认上层建筑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包括 A.劳动者和劳动工具两个方面 B.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两个方面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D.劳动者和生产资料两个方面 3、下列各组社会意识形式全部属于意识形态范围的是 A.法律思想、逻辑学、宗教 B.政治思想、管理学、语言学 C.哲学、艺术、环境科学 D.法律思想、哲学、宗教 4、按社会意识构成的高低层次,可以把社会意识划分为 A.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 B.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 C.先进意识和落后意识 D.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 5、社会意识产生的最切近的基础是 A.人类的社会实践 B.人的意识 C.社会存在 D.人的大脑 6、下列各项中揭示社会意识本质的是 A.它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 B.它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 C.它是人类大脑的一种活动过程 D.它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7、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范畴是标志 A.人类进行生产活动、政治活动和科学实验能力的范畴 B.人类改造旧的社会制度、创建新的社会制度能力的范畴 C.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能力的范畴 D.人类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与外部物质世界能力的范畴 8、在劳动资料中,最能标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因素是 A.仓储设备 B.生产工具 C.劳动对象的容器 D.能源和信息系统 9、生产力中的劳动者是指 A.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人 B.从事体力劳动的人 C.从事脑力劳动的人 D.经济上不占统治地位的人 10、自然科学属于现代生产力系统的 A.实体性因素 B.渗透性因素 C.准备性因素 D.运筹性的综合因素 11、在生产力的要素系统中,其中最活跃、占有最主导地位的要素是 A.劳动资料 B.劳动对象 C.劳动者 D.科学技术 12、生产关系是反映 A.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范畴 B.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范畴 C.人与人之间经济关系的范畴 D.人与生产力之间关系的范畴 13、人类活动只有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才能进行。在社会关系体系中,最基础的关系是 A.政治关系 B.思想关系 C.生产关系 D.家庭关系 14、人类历史上出现的各种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可以分为两大类型。这两大类型是 A.原始社会的公有制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公有制 B.个体生产的所有制和社会化生产的所有制 C.资本主义私有制和社会主义公有制 D.生产资料公有制和生产资料私有制 15、下列生产关系各项内容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产品的分配形式 B.产品的交换形式 C.产品的消费形式 D.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16、判断某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主要标志是 A.劳动产品的分配是否合理 B.是公有制还是私有制 C.是否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状况 D.公有化程度的高低 17、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A.思想文化 B.人口因素 C.政治制度 D.生产方式 18、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说的是 A.任何社会的上层建筑都要在它的经济基础建立之后才能产生 B.任何社会的上层建筑都根源于它的经济基础 C.上层建筑任何部分的变化都是与经济基础的变化同步的 D.上层建筑中的任何部分的性质都是由经济基础直接决定的 19、从职能上看,国家区别于无阶级社会的社会管理机关的特点是 A.保卫社会秩序的安定 B.保障社会生活的正常进行 C.维护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 D.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20、社会各阶级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和作用的问题属于 A.国体问题 B.政体问题 C.行政问题 D.法律问题 21、国家政权主要代表 A.剥削阶级的利益 B.劳动人民的利益 C.统治阶级的利益 D.先进阶级的利益 22、社会发生阶级分化的根本原因是 A.一部分人用暴力掠夺另一部分人的财产 B.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出现剩余产品的私有制 C.人们私有观念的形成和发展 D.脑力劳动者占有体力劳动者的劳动产品 23、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的本质是 A.管理社会各项公共事务的机关 B.调节社会各种民事纠纷的机关 C.统治阶段压迫被统治阶级的工具 D.保卫国家的独立和领土主权的组织 24、在阶级社会里,统治阶级的思想之所以处于统治地位,其根本原因是他们 A.掌握了宣传机器 B.代表了历史发展方向 C.人才众多,力量强大 D.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 25、社会基本矛盾有两对,一对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另一对是 A.先进生产关系和落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B.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D.先进思想和落后思想之间的矛盾 26、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准是 A.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 B.社会分配的原则 C.社会风气的状况 D.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7、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 A.阶级斗争 B.改革开放 C.科学技术革命 D.社会基本矛盾 28、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斗争是 A.一切社会发展的动力 B.阶级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C.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的根源 29、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斗争的根源是 A.不同阶级在政治态度上的根本对立 B.不同阶级在意识形态上的根本对立 C.不同阶级在经济利益上的根本对立 D.不同阶级在职业分工上的根本对立 30、从起源上看,阶级是 A.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B.社会矛盾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C.分配关系极端不平等的产物 D.政治暴力和军事征服的产物 31、严格意义上的社会革命是指 A.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 B.文化革命和思想革命 C.革命阶级向反动统治阶级夺取国家政权的斗争 D.统治阶级内部进步势力反对保守势力的斗争 32、发生社会革命的最深刻的根源在于 A.社会环境的巨大变化 B.人们的思想觉悟程度 C.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D.统治阶级内部发生了分裂 33、改革在人类历史上具有普遍性,它是 A.统治阶级向被统治阶级实行让步 B.对社会体制进行改善和革新 C.实行社会制度更替的一种形式 D.社会制度的根本质变 34、改革不仅存在于社会主义社会中,而且存在于有史以来的各种社会制度中。这说明改革 A.具有社会性 B.具有普遍性 C. 具有现实性 D.具有历史性 35、科学活动不同于物质生产活动,它的生命力在于 A.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B.认真学习前人创造的知识 C.善于借鉴他人的研究成果 D.科学家之间合理的分工协作 36、就其本质来说,科学既是知识的理论体系,又是 A.获得知识的社会认识活动 B.科学家获取知识的方法 C.产业结构中的一个部门 D.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形式 37、从本质上说,科学是 A.人类的各种知识 B.知识的理论体系 C.人类的实践经验 D.人类的理性认识 38、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根本对立在于是否承认 A.杰出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B.剥削阶级代表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C.人们的思想动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D.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39、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这种观点是说 A.人民群众不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B.人民群众不是历史活动的主体 C.人民群众没有杰出人物的创造能力强 D.人民群众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 40、理解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把社会历史理解为 A.社会形态的演变史 B.生产劳动的发展史 C.国家政权的更替史 D.思想文化的交流史 41、历史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表现为 A.加速或延缓历史的发展 B.改变历史发展的规律 C.决定历史时代的根本特点 D.改变历史发展的方向 42、要判断一种观点的是非对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以伟人之是非为是非 B.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 C.以众人的意见定是非 D.以是否在实践中得到证明定为是非 43、“任何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都不能超出他们所处历史条件所许可的范围”。这种观点属于 A.历史宿命论观点 B.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C.机械决定论观点 D.否认个人历史作用的观点 44、人民群众这一历史唯物主义概念属于 A.阶级范畴 B.经济范畴 C.永恒范畴 D.历史范畴 45、历史人物指的是 A.历史上普通个人 B.推动历史前进的劳动者 C.历史上起重要作用,产生重大影响的人 D.杰出人物的思想 46、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就要坚信 A.群众有自发的社会主义觉悟 B.群众有高度的改革开放自觉性 C.群众运动具有天然合理性 D.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 47、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对矛盾中 A.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生产力的性质 B.生产关系的变化决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C.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改变 D.只有不断变革生产关系生产力才能发展 48、人民民主专政是 A.无产阶级专政的一种类型 B.无产阶级专政的形式 C.无产阶级政权的组织形式 D.无产阶级专政的政体 49、上层建筑的核心是 A.政党 B.法律 C.哲学 D.国家政权 50、阶级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一个 A.政治范畴 B.经济范畴 C.思想范畴 D.文化范畴 51、革命阶级反对反动阶级的斗争是 A.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B.一切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C.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D.阶级社会发展的间接动力 52、 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 A.劳动对象 B.生产工具 C.生产关系 D.生产力 53、无产阶级专政国家职能与剥削阶级专政国家职能的本质区别在于 A.国家政权管理形式不同 B.国家政党制度不同 C.国家的阶级性质不同 D.国家政权的组织原则不同 54、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 A.政体 B.国体 C.议会机关 D.政府机关 55、国家就其起源来说,它是 A.暴力掠夺的产物 B.社会契约的产物 C.产品分配不公的产物 D.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56、依据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在生产关系问题上,无产阶级政党的政策是 A.不断进行生产关系的变革? B.不断建立新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C.保持生产关系的相对稳定? D.建立和完善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 57、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内容上实现了 A.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B.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C.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D.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58、社会意识主要是对 A.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反映 B.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 C.社会各阶级利益关系的反映 D.统治阶级意识的反映 59、既承认社会形态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又承认人的活动的作用的观点,属于 A.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B.相对主义观点 C.诡辩论观点 D.折衷主义观点 60、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B.走社会主义道路和走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 C.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D.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之间的矛盾 61、我国当前进行的改革是 A.对社会根本经济制度的变革 B.对社会根本政治制度的变革 C.对思想观念的根本变革 D.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二、多项选择题 A 基础知识题 1、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其表现有 A.生产方式直接决定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 B.生产方式是全部社会生活方式的总和 C.生产方式决定整个社会的面貌 D.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2、下列各项正确表述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表现的有 A.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B.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 C.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具有非完全同步性 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3、下列各项属于生产关系内容的有 A.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B.劳动产品的分配形式 C.人们在政治上的统治和被统治关系 D.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 4、上层建筑由诸多要素构成,下列各项属于上层建筑要素的有 A.军队、警察、法院等设施 B.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 C.法律思想和法律制度 D.逻辑学、语言学、自然科学 5、下列各项正确说明国体和政体关系的有 A.国体和政体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 B.国体和政体的关系属于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C.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必须与国体相适应 D.国体相同的国家,政体也必定相同 6、下列各项正确说明科学的社会功能的有 A.科学具有解放思想、追求真理的功能 B.科学具有变革生活方式的功能 C.科学具有社会管理的功能 D.科学具有改变人们的劳动形式的功能 7、评价历史人物的正确原则有 A.阶级分析方法 B.历史主义的科学态度 C.代表剥削阶级的利益 D.代表大多数人的利益 8、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其表现有 A.人民群众的任何活动都能推动历史进步 B.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C.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D.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9、社会革命的本意是指 A.先进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实现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 B.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 C.阶级社会发展和更替的决定环节 D.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 10、下列命题中属于唯物史观的有 A.历史人物对社会发展有加速或延缓作用 B.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C. 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D.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11、下列选项中属于社会政治结构的有 A.国家政权 B.军队警察 C.法庭监狱 D.政治法律 12、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应该理解为 A.是第一生产力 B.是直接的生产力 C.是转化到生产力三要素中去的生产力 D.是智能性的生产力要素 13、生产力的独立要素有 A.自然界 B.劳动对象 C.劳动者 D.劳动资料 14、下述哪些命题表述的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A.社会意识创造社会存在 B.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C.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社会意识必然发生相应的变化 D.社会意识有预见性,所以能指导社会存在 15、列宁指出旧历史观的缺陷是看不到 A.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动力 B. 个人对历史发展的作用 C.社会运动的物质动因 D.人民群众的作用 16、下列各项适用于一切社会形态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有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的原理 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的原理 C.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的原理 D.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 18、依据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是 A.解放生产力 B.发展生产力 C.不断扫除生产力发展的障碍 D.把股份制作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19、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的基本含义有 A.科学渗透于现代生产力系统的各类要素之中 B.科学技术因素可以代替自然资源 C.科学技术是社会财富的惟一源泉 D.科学对生产的发展具有主导作用和超前作用 20、下列各项属于科学技术推动生产力发展作用表现的有 A.由科学技术因素造成的劳动生产率越来越高 B.由科学技术因素造成的经济增长率越来越高 C.自然科学从理论突破到新产品试制成功的周期日益缩短 D.科学技术把生产力各要素组合成现实生产力的功能明显加强 21、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国家或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其包括的内容是不完全相同的。 下列各项属于我国现阶段人民群众范畴的有 A.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 B.广大农民 C.民营企业的创业人员 D.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 22.历史唯物主义创立的意义在于 A.它结束了唯心主义在社会历史领域的统治 B.它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 C.它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各种具体规律 D.它促成了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转变 三、判断题 1、经济基础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2、科学技术发展可以解决一切社会问题。 3、群众和英雄共同创造历史。 4、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可能是积极的、进步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衰退的。 5、基本经济制度相同的国家,其经济体制也必然相同。 6、只有杰出人物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起作用,反面人物不起任何作用。 7、历史人物的历史作用不受客观规律的制约,能够改变历史发展的方向。 8、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和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是一致的。 9、生产力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10、人民群众的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 11、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12、改革是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质变。 13、历史的火车头是社会革命。 14、先进生产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马德里工业大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