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新手才认为围棋怎么玩新手视频样怎样高深

浅谈围棋的思维与文化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浅谈围棋的思维与文化
你可能喜欢资料:电脑博弈传奇 深蓝之父指围棋高深莫测【人工智能编程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16,076贴子:
资料:电脑博弈传奇 深蓝之父指围棋高深莫测收藏
许峰雄设计的第一台能下棋的电脑叫"蕊验"。1970年,第一届电脑国际象棋赛在美国纽约举行,"切磋武功"的首要项目自然是电脑与电脑的抗争。全美国际象棋联合会最受推崇的风云人物、国际象棋大师大卫.莱维曾评头论足说
(一)世纪之战日,人机世纪大战终于降下了帷幕,随着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卡斯帕罗夫败给了IBM公司的一台机器,“深蓝”的大名早已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全世界都永远不会忘记那震惊世界的9天的“搏杀”。5月3日下午3时许,美国纽约公平保险公司大厦气氛热烈,在记者闪光灯的追踪下,卡斯帕罗夫面带笑容步入棋室。这位享誉棋坛的“世界第一棋手”,出生于前苏联的阿塞拜疆,从小就表现出对国际象棋的痴迷和特殊的才能,他13岁夺得全苏少年国际象棋大赛的冠军,17岁便戴上“特级大师”的桂冠,多次击败世界上几乎所有的特级大师。尽管因与国际棋联闹分离被剥夺了冠军头衔,卡斯帕洛夫的水准仍然威震着世界棋坛。这位第一高手在1988年曾大言不惭地宣称:2000年前电脑绝不会战胜特级象棋大师,如果有谁遇到了麻烦,尽管向他寻求“锦囊妙计”。虽然卡斯帕罗夫也承认,电脑有可能击败一般的特级大师,但是他斩钉截铁地强调指出:“不包括卡尔波夫和我!” 卡斯帕罗夫和卡尔波夫即中国的象棋爱好者们戏称的“大卡”和“小卡”——世界冠军和冠军挑战者。卡斯帕罗夫说这些话当然事出有因:在日公布的国际象棋选手等级“排行榜”上,男子冠军卡斯帕罗夫的等级分是2780分,女子冠军谢军的等级分是2480分;而据专家推测,目前这台分析速度最快的电脑棋手“深蓝色”,等级分仅为2552分。赛场上“深蓝”的长相并不好看,绿色的底座上立着两个黑色保险柜似的家伙,两排亮着的绿色指示灯告诉人们它的32个处理器正在高速运行待命出征,一台摇头电扇不停地吹风为它降温。卡斯帕罗夫自信地在棋盘一侧坐下来。棋盘的另一侧,许峰雄博士站起身与他握了握手,这位“深蓝”电脑总设计师身着黑色西装,戴着深度眼镜,他将通过另一台带有液晶显示屏的黑色电脑,负责操纵“深蓝”迎战人类世界冠军。从5月3日到5月11日,在全世界焦急的目光关注下,历经6局紧张激战,“深蓝”终以3.5比2.5的总比分将卡斯帕罗夫逼下了世界冠军的王座。“深蓝”有好几招“神来之手”不仅令卡斯帕洛夫,也使许峰雄本人感到惊讶万分。最有趣的是,当卡斯帕罗夫的棋局处于不利的时候,他仍然习惯地睁大双眼瞪着许峰雄,似乎认为这个人才是自己的对手,必须用目光给对方造成心理上的压力。可这一次卡斯帕罗夫的“心理战术”却完全失去了效果,“深蓝”根本不吃这一套,惹得许峰雄偷偷地笑个不停。世纪之战引起了人们的深思,也引起了公众对“深蓝”创造者的浓厚兴趣。
(二)深蓝之父“深蓝之父”许峰雄出生于中国的台湾省,从小就喜欢研究各种新鲜事,特别喜欢下国际象棋。一次,他观看了一部电视剧,有一个情节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主人公的棋艺并不高明,可他却能利用电脑战胜了一个水平很高的棋手。许峰雄从此暗下决心,一定要亲手造一台这样的机器。寒来暑往,1982年许峰雄大学毕业。尽管他学的是机械工程专业,能够熟练地使用电脑,但是他知道,只有在美国,才有可能研究能与人下棋的超级电脑。于是他毅然选择到著名学府卡内基·梅隆大学去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因为这所大学不仅是全球国际象棋的研究中心,而且曾研制出世界第一台能够下国际象棋的电脑。在卡内基·梅隆大学,许峰雄见识了那台能下国际象棋的电脑,但他觉得这家伙太差劲,只会“见招拆招”,而且速度很慢。许峰雄心想,靠这种技术永远不可能战胜棋王,他必须改用贝尔实验室新研制的最新芯片来设计自己的机器。此后,许峰雄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研究工作。1986年,他应邀回台湾作学术讲演,就在这短短一个月内,许峰雄积累多年的思路清晰起来。趁着那些思想的火花,他设计出了一台不仅能算出棋路,而且还能摸清对手战术意图的电脑,这在当时已是了不起的技术突破。许峰雄设计的第一台能下棋的电脑叫“蕊验”。1987年,他设计的电脑在与其它电脑的角逐中获得冠军,第二年,他把“蕊验”电脑升级为“深思”,首次战胜了国际象棋特级大师本特·拉尔森,赢得电脑界同行一片喝彩声。许峰雄和他的“深思”引起了IBM公司的极大的关注,认为这项研究具有重大的开发价值。1989年,许峰雄和他的两名助手带着有250多个芯片,每秒能计算750万步棋的“深思”电脑,来到IBM公司设在纽约的电脑研究中心,继续向更高的目标攀登。许峰雄博士最终目标是要挑战世界冠军,然而,就在他来到IBM公司的当年,“深思”电脑第一次与卡斯帕洛夫交手,完全抵挡不住“第一高手”的凌厉攻势。许峰雄下决心继续改进和完善他的机器。他锲而不舍地攻克各种难关,甚至在餐厅吃饭和在篮球场上打球时,他的大脑也在思考着技术问题。1995年,一种最新型的超级电脑在许峰雄和同事们的努力下正式诞生,“学名”为“IBM AS/6000 SP大规模多用途并行处理机”,计算速度达到了每秒钟1亿棋步。它的最大特点是32个处理器采用“并行处理”的方式解决复杂问题。IBM公司为这台机器起了一个能代表“蓝色巨人”形象的名称“Deep Blue”,译作“深蓝”。1996年2月,在美国费城,许峰雄指挥“深蓝”与卡斯帕罗夫再次交锋。这场比赛设有50万美元的奖金,对自己充满信心的卡斯帕罗夫拒绝与对手四六分成,而坚持胜者拿全部奖金,愿以10:1或者100:1的比例打赌。 卡斯帕洛夫到底不愧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棋手”,他稳扎稳打,以3胜2平1负的战绩再次战胜了电脑。不过,双方作战的过程十分艰难,许峰雄从“深蓝”的进步中看到了曙光。在以后的一年里,许峰雄和另外四位电脑科学家决心把“深蓝”改造成“更深的蓝”。他们给电脑输入了近两百万局国际象棋程序,再次提高了它的运算速度,使它每秒能分析2亿步棋。不仅如此,在IBM公司的沃森研究中心,许峰雄还为它举办了一年多的“棋艺培训班”,由国际象棋特级大师本杰明为它当“陪练”,找出某些棋局的弱点,然后再修改程序。“深蓝”究竟行不行?1997年的决战前夕,许峰雄和他的同事们做了一个实验,他们让今天的“孩子”与去年的母亲“深蓝”对一局。在走到第16步时,“孩子”出了一个怪招,使许峰雄他们百思不解。不过不用担心,18步棋后,“孩子”就战胜了“母亲”,看来“孩子”的智力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对棋局的理解已经超出了设计者们原定的目标。。许峰雄高兴地说:“去年我还不是那么确信,但这次我坚信我们一定能取胜。”因为“如果一年前的‘深蓝’还是一个呀呀学语的婴儿的话,那么现在的‘深蓝’已是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了。”人们欣慰地看到,“深蓝”没有辜负许峰雄博士的期望,终于为它的创造者实现了多年来的夙愿。时至今日,人机大战的胜负已经决出分晓,可由此引起的热门话题仍在继续。卡斯帕罗夫自然很不服气,他表示愿意与电脑再比比高低,并表示这是为了维护人类的尊严,当然在备战过程中,他将借助电脑。难怪世界排名第二的印度棋手阿南德笑着说:“这是一部像人的机器同一个像机器的人之间的决斗。”
(三)人类遇险“深蓝”战胜了卡斯帕罗夫以后,很多人忧心忡忡,认为如果让机器具备了人类最引以为自豪的“思想”,那么,有了思想的机器会不会给人类带来危机,如同很多表现未来机器人战胜人类的电影里所描写的那样。当人们问及许峰雄这次人机大战的意义时,许峰雄对此持乐观态度,他说:“去年,棋王获胜可称为他为人类的过去赢棋;今年,电脑获胜可视为是为人类的未来赢棋。因为卡斯帕罗夫是人类智慧的代表人物,多年来没有谁能在棋盘上战胜他,应该说他已象征着人脑的极限。实际上,‘更深的蓝’只是一个战胜棋王的工具,我们利用这种工具超越了人脑的极限,是为人类开辟了一个新天地。就如同电话的发明超越了人类的速度极限,缩短了人类的距离一样。”如果仅仅只有这一次,倒也无话可说。早在1993年,“人类智慧的代表人物”卡斯帕罗夫就曾经在英特尔国际象棋大奖赛“阴沟里翻过船”。那一年9月初的伦敦秋高气爽,31岁的卡斯帕罗夫刚一走进赛场,顿时感到气氛异常紧张,300余名围观的观众都摒住了呼吸。赛场中间,一个称为“天才1号”的“家伙”,“端坐”在一台“奔腾”电脑内,监视屏狡黠地闪动着荧光。卡斯帕罗夫坐了下来,举止显得有些激动不安。开局连下了几着棋后,他似乎已经乱了方寸。这场角逐,从落下第一粒棋子算起仅仅才过了25分钟,“天才1号”就用两记漂亮的“杀着”,把世界冠军淘汰出局。卡斯帕罗夫目瞪口呆楞了好一会儿,才气呼呼拂袖而去。事后,卡斯帕罗夫感慨地对记者说道:“看来,电脑比女人更接近获得世界冠军的机会。”全然没有头一天那种不可一世的傲气。所幸的是在后续赛事里,来自印度的象棋大师阿南德瓦解了“天才1 号”凌厉攻势,才给参赛的象棋大师们稍许挽回了一些颜面。大赛的组织者、英特尔公司销售经理为卡斯帕罗夫辩解道:一盘不能定输赢,这盘棋输就输在世界冠军的心理压力太大,因为他觉得自己“肩负着对全人类的责任”。“天才1号”不过是个软件,无论怎么说都只是人类自己的杰作,它的设计者是英格兰普尔的物理学家理查德·兰恩。兰恩看着自己的“替身”把世界冠军打得狼狈不堪,真是喜出望外,因为他本人只能算“臭棋篓子”级别的选手。兰恩老实地承认说:“我的确弄不清楚我的电脑哪几着棋走得好,哪几着是臭棋。”一位连好棋臭棋都分不清的人居然可以令他的电脑战胜世界冠军!这就是电脑下棋诱人的魅力。无怪乎大批精于此道的电脑设计高手在这里辛勤耕耘,数十年来乐此不疲。究其缘由,难道他们真的在乎棋赛的输赢?真的要与卡斯帕罗夫之辈争夺世界冠军?
(四)真假博奕电脑下棋,或者称为计算机博奕,历来是人工智能(AI)的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说来你也许不信,早期人工智能的研究实践,正是从电脑下棋发端;人工智能的第一大应用成就,就是发展了能够求解难题的下棋程序。自从早期欺骗性的下棋机展出后,人们已被制造一台真正能下象棋机器的幻想深深迷住,直到电脑和人工智能时代拉开了帷幕,这一幻想才有了变成现实的可能性。人工智能的先驱者们曾认真地表明过他们的信念:如果能够掌握下棋的本质,也许就掌握了人类智能行为的核心;那些能够存在于下棋活动中的重大原则,或许就存在于其它任何需要人类智能的活动中。侃谈电脑下棋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18世纪后期出现过的“会下棋”的机器。1769年,一位奥地利男爵向女王献上了一台名叫“特克”的下棋机:一个身着土耳其长袍的机器人特克,坐在放着棋盘的柜子后向人挑战;柜子可以打开让人观察,里面安装着齿轮、杠杆之类的机械。令人不解的是,就这么个破玩意,竟然具有象棋大师般高超的棋艺,来自许多国家的宫庭棋师们在它面前纷纷落马。据说,就连俄国女王叶卡捷琳娜和法国皇帝拿破仑都曾是它的手下败将。这台机器后来巡游到了美国,仍然战无不胜,所向披靡,直到1827年,才被一位89岁的棋手卡洛尔击败。疑惑不解的人们越来越把疑点集中到了与机器“特克”结伴同行的象棋冠军施莱伯格身上。1834年,终于有人发现秘密:“特克”下棋时,这位先生就躲在柜子里面。看来,在电脑没有出世前,机器哪怕制作得再精巧,它也不可能有思维的“大脑”,轰动一时的下棋机只能是一场闹剧。自本世纪50年代初始,“人工智能之父”阿兰·图林的“纸上下棋机”才真正向着机器自动下棋方向的迈出了第一步。众所周知,世界电脑界有个一年一度“图林奖”,颁发给最优秀的电脑科学家,它就像科学界的“诺贝尔奖”那样,是计算机领域的最高荣誉。英国科学家阿兰·图林不仅是计算机科学的先驱者和人工智能理论的奠基人,在电脑下棋方面,他也进行过开创性的尝试。与爱因斯坦的爱好相同,在业余时间里,图林对下象棋情有独衷,他认为国际象棋是少数几种他未能精通的智力活动之一,因此他毕生热爱这项活动。在1950年10月发表的那篇划时代的论文——《机器能思维吗》里,图林设计了一个著名的“图林试验”,试图让机器模仿人来回答某些问题。“图林试验”的意义在于,如果提问者在相当长时间里误认为回答者不是机器,那么机器就可以被认为能够思维。有趣的是,图林为这项试验亲自拟定了几个示范性问题,其中就有人机对话下象棋的段落:人问: 你下国际象棋吗?机答: 是。人问: 我在我的K1处有棋子K;你仅在K6处有棋子K,在R1处有棋子R。现在轮到你走,你应该下那步棋?机答: (在15秒钟后)棋子R走到R8处,将军!1953年,图林进一步对计算机下棋作了一番理论探究,他在另一篇论文《数字计算机用于竞赛:象棋》中,初步论述如何编制计算机下棋程序,并详细讲解了机器同一名中等水平棋手实际对局的走法。然而,那时的电脑还不足以用来支持图林的理论,于是,“愚笨”的图林竟然想到去发明“一台”纸上下棋机,以验证自己的设想。“纸机器”实际是一种程序算法,即每一步棋都用人工手算后决定实际着法。比如,你把“兵”向前移动一步后,图林就按事先拟定的算法费力地在纸上计算大约半小时,然后才决定是走他的“马”还是走“车”来对付你的“兵”。用他的“纸机器”,图林津津有味地向曼彻斯特大学的同事们挑战。有资料记载说,1952年,图林用“纸机器”与一位名叫格伦尼的大学生对弈,开局走得相当精彩,直到第29步时,“纸机器”算出格伦尼似乎没有什么杀着,贪婪地用“后”吃掉了对方的“兵”,结果使自己的门户大开,被格伦尼一着将死。
(五)学科诞生图林究竟是如何令他的“纸机器”工作呢?首先,他需要计算双方的兵力优势,为不同种类的棋子赋予一定的分值,例如,“兵”1、“马”3、“士”3.5、“车”5、“后”10,“王”则具有最高分,例如1000,因为它绝对不能被吃掉。其次,他需要计算双方的棋局优势,在哪些地方布防哪类棋子具有更大的威慑力。然后,把兵力优势和棋局优势用加权求和的数学式联系起来,构成某种形式的“估值函数”。余下的任务就是用“估值函数”来计算每一可能的合法棋步,寻找函数值最大即对自己最有利的那一步着法,当然,图林也把诸如机动性、安全性等国际象棋知识方面的内容包括在“估值函数”里。纸上下棋机的思路是开创性的,与格伦尼对阵输棋在于这些知识尚不完备。就在那几年里,在图林的领导下,英国已经研制成功了一种先进的ACE电子计算机,比美国的“埃历阿克”电子计算机功能更强大。图林也曾计划按“纸上下棋机”的思路来编制真正的计算机程序,用ACE计算机来实施电脑下棋。可惜这项计划还没来得及实现,他就在1954年6月英年早逝。当时的人们禁不住提出疑问:按照图林的计算方法,电脑真的可以下棋吗?进一步讲,它是否真可能具有人类棋手那种敏捷的思维能力和非凡的判断能力呢?对此,图林本人曾经告诉过记者:“这是一个大约要100年我们才能用实验解决的问题,与其说是科学家的事,不如说是一个应该由哲学家回答的问题。”42岁的阿兰·图林过早地离开了人世。所幸的是,计算机界还有一大批学者对电脑下棋怀着与图林一样的热情。1950年,美国贝尔实验室有位科学家也发表了一篇论文,题目就叫做《国际象棋与机器》。这位学者的大名是申农,是现代“信息论”理论的创始人。申农同样认识到用电脑编制下棋程序的可能性,他在论文里写道:要想全部得到一方“马”的所有可能动作以及对方“马”的动作,人工计算决定开局棋步需要的年数是10的95次方,如果用机器运算,仅需要人工时间的百分之一。1956年,就是这位申农,与麦卡锡、明斯基、罗彻斯特等人发起了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达特莫斯会议”,正式启用“人工智能”这一术语,成为人工智能领域的泰山北斗之一。达特莫斯会议是人工智能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正式诞生的标志。参加会议的“10大金刚”里,有一位是来自IBM公司的工程师塞缪尔。说来凑巧得很,塞缪尔的研究专长正是电脑下棋。不过,他没有把目光盯在象棋上,而十分正确地选择规则较简单的西洋跳棋作为突破口,成功地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电脑“跳棋机”。塞缪尔的跳棋程序运行于IBM704—— 一种用电子管组装的大型通用电子计算机。这个程序可以记住17500张棋谱,实战中能自动分析猜测哪些棋步源于书上推荐的走法,准确率达48%。塞缪尔命令“跳棋机”首先与自己对奕,从而积累经验。1959年,“跳棋机”战胜了塞缪尔本人;1962年,一举击败美国一个州保持8年不败记录的跳棋冠军尼亚莱;然而,后来它终于被世界跳棋冠军击败。塞缪尔当然不在乎胜负,他的目的是通过这项研究探讨机器模拟人的学习过程,为此,他发表了题为《利用跳棋进行机器学习的研究》论文。这台“跳棋机”至今仍是电脑下棋中最杰出的成就之一。塞缪尔的成就大大鼓舞了人工智能和电脑下棋的研究队伍。参加达特莫斯会议的另一位天才科学家、后来又荣膺图林奖、诺贝尔经济奖和杰出科学贡献奖的赫伯特·西蒙教授,在1957年曾欢欣鼓舞地预测说:“计算机在10年内将成为世界的国际象棋冠军!”
(六)重金悬赏然而,10年时间眼看就要过去,不要说战胜世界冠军,就连与最“臭”的专业象棋选手对阵,电脑也都战战兢兢。为了给电脑棋手打气,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弗雷德金甚至不惜重金悬赏,设立10万美金的“弗雷德金奖”,声明这笔巨款将奖给第一个战胜世界国际象棋冠军的电脑程序设计者。长期以来,人们对电脑下棋的原理普遍存在着误解,通常以为在电脑高速计算的威力下,可以毫不费力地算出双方所有可能的棋步,从中选择最优的方案。当时电脑下象棋之所以难突破,大概是计算机速度太慢的缘故。仔细思考一下,就会发现这种想法实在太幼稚。假如有台机器正在与人对弈,那么它首先必须考虑下一步棋有哪几种可能的走法,对方又可能应哪几着棋。比如,机器可以出“兵”,也可以出“车”;人的应棋可能是跳“马”,也可能是让“后”斜着走5格,如此等等。然后,对应着每一种可能的回合,都必须分别一步步推算下去,一直算到能把人类棋手的“王”杀死的那一步为止。也就是说,电脑若想找到当前最优的走法,需要全广度全深度地搜索双方棋子所有的可能走法。即使能按图林“估值函数”的方法计算优势,也必须算完可能走法的所有组合状态。搜索计算所有组合状态的后果是引出天文数字。有人曾作过这样的估算:国际象棋大师之间对奕的平均总棋步约为84步,任一种棋局状态下又有38种合乎规则的可能走法。因此,穷举搜索所有的可能走法,面对的组合数将达到38的84次方之巨,它大于10的132次方,即1后面有132个0,与整个世界中原子的总数相近。我们知道,迄今为止宇宙大约才存在了10的18次方秒钟,估算出的组合数字表明,哪怕启用目前最高速的Pentium Pro微电脑计算,恐怕算到宇宙毁灭的那一刻,还是算不出如何走第一步!当然,西蒙教授的预测也绝非空穴来风,这位自由驰骋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领域前沿的“世界著名博物家”,应该有资格站出来回答图林留下的问题。西蒙教授知道,塞缪尔的“跳棋机”程序用的并不是这种“笨”搜索的办法。1966年,麻省理工学院的理查德·格林布拉特也采用类似“跳棋机”的思路,设计出一个名曰 MacHack 的电脑象棋程序,终于在比赛中第一次击败了人类棋手,尽管那人的棋艺不怎么高明。这种广泛用于电脑下棋的人工智能方法叫做“启发式搜索”。如果你对下象棋也有点兴趣,你在下每步棋时是否彻底想透了今后一切可能的后续棋步呢?显然不是。据心理学家说,一个人下棋时,每走一步,大脑里考虑的棋局不会超过50种,而且只对6~12种进行比较和谋划。人们通常按照有可能获胜的经验估计,选择一步较好的走法试一试,这就是人类棋手的“启发式搜索”,即通过试探,受到启发,寻找接近答案的某种满意方案,但不能保证一定获胜。人工智能电脑下棋模拟的是人类的智能,它的启发式搜索也是边走边试探。每走一步,都设法计算当前棋局的各种可能走法及对手各种反应的得分,然后立足于对方应棋以后自己面临的最坏局势,寻找那种能够争取到的最好的结果,然后倒推回去选择满意的棋步,因而也叫做“极大极小分析法”。当然,搜索时需要向前思考若干步棋以后的状况,但由于受到电脑存储空间和速度限制,只能根据实际情况决定向前搜索的深度。启发式搜索不是一种程序算法,它也是人工智能一般性“问题求解”的主要技术。顺便提一句,在下棋策略中放弃“寻求最优”而代之“寻求满意”的思想,后来又被西蒙教授发扬光大,使之成为现代经济决策理论的重要基石。MacHack 程序就是一个早期启发式搜索的成功实例,它是电脑国际象棋研究的里程碑。此后,国际象棋的电脑程序层出不穷,并且开始对抗角逐,以便相互“切磋武功”。自70年代初开始,美国每年都要举行一次特殊的国际象棋锦标赛,参赛者来自于世界各地,它们都是一些大大小小的计算机。
(七)前仆后继1970年,第一届电脑国际象棋赛在美国纽约举行,“切磋武功”的首要项目自然是电脑与电脑的抗争。有一个名叫“J.Biit”的下棋程序表现不凡,它的读音恰好与“它正在那儿”(Just be it there)的英文首字母相近。“它正在那儿”过关斩将,却在决赛里败给了另一个正在那儿的程序“象棋3.0”(CHESS 3.0)。“象棋3.0”的设计者是美国西北大学研究生戴维·斯莱特等人,它那时的本事还不算太高明。然而,经过数年的卧薪尝胆,斯莱特不断用人工智能的最新技术为它更新设计,除了极大极小分析法外,它还掌握了诸如博奕树α—β修剪法、棋势表、捉子试探和杀子试探法、迭代深化法等等一系列高超“棋艺”。1976年在加利福尼亚举行的象棋比赛中,它的4.5版一举击败了128名人类棋手,获得750美奖金。一年后,它的4.6版再接再厉,在明尼苏达州象棋公开赛中,以5:1的优异成绩正式晋升为“国际象棋大师”,成为棋坛中一颗脱颖而出的新星。距离登上人类国际象棋世界冠军王座的梦想越来越接近。全美国际象棋联合会最受推崇的风云人物、国际象棋大师大卫·莱维曾评头论足说道:由于电脑程序师难以掌握大师级的下棋策略,而大师本人又不会编写程序,电脑下棋尚不能达到最高水平。似乎想检验他的说法是否正确,1979年在底特律举行的象棋锦标赛中,莱维大师又与“象棋”程序的后续版本4.9“短兵相接”激战了一场。那是一场扣人心弦的赛事。因为当时电脑的块头太大,“象棋4.9”无法“亲临”赛场,仅派电脑终端设备入场,用电话线连接着远在明尼苏达州的主机。它与设计者斯莱特就象演双簧那样,由4.9程序运筹帷幄,斯莱特在键盘上“操刀”执行。莱维与“象棋”程序算得上一对老“冤家”,早在1975年第6届全美冠军赛时两“人”就曾交过手,双方连赛了13场,结果“象棋”程序负10局,平3局,一局也未获胜,输得一塌糊涂。这一次,形势显然有了很大变化,一则“象棋4.9”学会了更多的高招,二则它刚刚以4:0的不败战绩赢得了本届机器比赛的冠军。比赛的过程进行得十分艰苦,莱维大师和“象棋4.9”都陷入长时间的思考之中。经过近50回合的拼搏,机器终于抵挡不住人类高手催枯拉朽般的攻势,又一次成为莱维的手下败将。斯特莱站起来苦着脸解释说:我可能把注意力都用来理解“4.9”的判断,才走了一些臭棋。其它的“电脑棋手”当然不甘示弱,它们英勇地“前仆后继”,第二年就取代了“象棋4.9”的地位。1980年度机器冠亚军争夺赛是在密执安大学选送的棋手“浑沌”(Chaos)与贝尔实验室选送的棋手“Belle”之间进行。1981年,“Belle”成功地进入全美国际象棋比赛人类最高水平棋手1%的行列。“Belle”是肯·汤姆森和乔·康登共同完成的一个全方位搜索程序,贝尔实验室为它定制了专用的硬件设备。程序的命名者们巧妙地在 Bell后加上一个e,使“贝尔”摇身一变,化作了“美女”。“美女”能以向前探索8步棋的平均深度,每秒钟分析120000种棋局。有关“她”的趣闻很多,其中还有个令人捧腹的小插曲。据说1981年汤姆森接到了来自莫斯科的邀请函,邀请“美女”到前苏联参加国际象棋表演赛。临到登机前,汤姆森等人竟糊里糊涂地被美国联邦调查局拘捕。一打听原因,汤姆森感到又可气又好笑,原来华盛顿当局害怕“美女”程序会泄露军事机密。于是,他恼火地对前来采访的新闻记者赌咒发誓说道:“据我所知,‘美女’在军事上的唯一用途,就是把它从飞机上扔出去,或许,凑巧砸死了一个人!”这当然是个笑话,但也足见人工智能技术引起了相当广泛的重视。有人对“美女”的奕棋实力估计说,在1000个人类棋手中,能与程序匹敌者还不到5人。
(八)电脑复仇电脑下棋虽然有人类棋手自愧弗如的一面,例如它绝不会因紧张而心理失常,绝不会因疲劳导致水平下降等等;但是,从另一方面讲,它从根本上缺乏人类象棋大师独有的那份“灵气”。众所周知,下棋不仅要斗策,也要斗智和斗勇。人类象棋大师们独有的“灵气”,即直觉、顿悟和创造性思维,是他们赖以攀上棋坛顶峰的主要“法宝”,而熟练地记忆和掌握棋谱,仅仅是象棋入门的基础。西蒙教授在一篇著名的哲学论文里曾这样写到:“目前我们有好多材料,说明国际象棋大师的这种直觉本领。从一般棋赛中取一中盘棋势,让一位象棋大师或超级大师看一眼。他只消看上5秒或10秒,一般就能提出一个很好的走法,而且常常是该棋势下的实际最佳走法。”西蒙接着说,即使让大师再思考半小时,恐怕他的最初直觉十之八九并没有错。人类象棋大师们的这种直觉判断不是靠估值函数“算”出来的,甚至他们激奋的情感,有时也能够调动思维火花去引燃顿悟,即有所谓“哀兵必胜”的说法。不过,有报纸曾经报道过一则新闻,用来说明电脑棋手也具有这类“情感”,并且“愤怒”到不惜以身试法触犯刑律的地步。那是1989年世界犯罪史里记载的一件真实案件。前苏联著名国际象棋冠军尼古拉·古德科夫于莫斯科挑战一台巨型电脑,比赛在一副漂亮的金属棋盘上进行。几经争夺,古德科夫逐渐适应了电脑的棋路,直杀得电脑丢盔弃甲,狼狈不堪。双方整整鏖战了6天,记分牌上显示出3:0,人类大师连胜三局。裁判示意增赛一局,给电脑一个挽回“面子”的机会。古德科夫春风得意,频频挥手向观众致意。电脑的指示灯不停闪动,似乎十分恼怒。随着开局哨声鸣响,电脑先下第一手,古德科夫看也不看,伸手去抓他的棋子……一声惨叫惊呆了场上观众,人们看到古德科夫重重地倒在金属棋盘上,身上冒出缕缕青烟。赛场一片混乱,工作人员立即切断电源。等到医生赶到时,这位前全苏冠军早已毙命身亡。**在电脑专家的配合下反复检查机器,证明这部超级电脑本身完好无损,没有任何短路故障。经过取证落实后,前苏联警方对电脑提出指控,罪名是“蓄意谋杀”。警方认定,这部杀人电脑在输棋后恼羞成怒,自行改变了程序,向棋盘释放强大的电流,故意击杀了对手。法院接受了指控,初步决定于第二年春,将电脑作为罪犯押上法庭,破天荒地开庭审理人类历史中首例“电脑谋杀”案。据说,前苏联专家沙尼柯夫等人认为:“机器已具备了人的智能,在屡次败北的形势下,难免会产生报复性谋杀念头。”而美国和日本的电脑专家却一致反对这种说法。他们为电脑辩解说:即使电脑有了人的情感,它也不会莫名其妙蠢到会去杀人!只要是稍有头脑的人,谁都知道,在赛场上把对手杀死,裁判绝不会判杀人者获胜。不管怎么说,假若电脑真的会因为“愤怒”而残酷地杀人,那可了不得!那一年,笔者从报刊上看到这则新闻时,也不禁被吓出了一身冷汗。幸而不久后,一些专家再次对此案作深入调查,终于发现杀人的罪魁祸首不是电脑,而是外来的电磁波,即有害的“电子雾”,是它干扰了电脑程序,从而造成机器动作失误。有人指出,早在1981年,日本就发生过一例因电磁波干扰,使机器人突然动作起来,误杀操作工人的案件。因此,所谓“古德科夫谋杀案”是一个冤案,人们总算是松了口气。
百度AI开放平台将60多种人工智能技术全面开放,为您提供大量案例,教学视频等,帮助各类开发者快速上手,接入使用,创造价值.
(九)围棋之巅在“美女”夺得冠军宝座后,10余年的时间转眼过去了。在此期间,电脑棋手又与人类棋手进行过多次较量,双方每次大都各有胜负。比如1990年,卡内基—梅隆大学研制的D.T程序对前世界冠军卡尔波夫时几乎占了上风,因为“贪吃”才功亏一篑;再如1991年,在悉尼举行AI第12届年会时,澳大利亚国际象棋冠军约翰逊与IBM公司的一台电脑对阵,双方各胜一盘平分秋色。目前,电脑棋手的棋艺业已提高到能与人类顶尖级别的大师相媲美的水平。人们都用期待的眼光,紧张地注视着“深蓝”与卡斯帕罗夫之间的“世纪性决战”。其实,早在日,卡斯帕洛夫与深蓝已经进行过一次“预赛”。究竟“深蓝”和卡斯帕罗夫孰胜孰负,直到2月14日仍显得扑朔迷离。IBM公司的技术专家呕心沥血,花了6年时间研制的超级电脑“深蓝”,就是专门为击败人类世界冠军而创造的杰作。据报道说,2月14日进行的第四盘比赛,卡斯帕罗夫又与它打了个平手,双方的比分恰好以2:2战平。一旁观战的象棋大师们对“深蓝”在这盘的表现赞不绝口。一开局,执黑后行的机器摆出了著名的“斯拉夫防御”阵式。通过前三盘的较量,卡斯帕罗夫自觉已深谙机器的招数,无非还是以查棋谱为主的老套套。于是灵机一动,下了一步棋谱上没有记载的“怪招”——把阻挡黑“士”前进的红“马”挪走,试图诱使机器进攻,然后围而歼之。卡斯帕罗夫心中窃想:这一着,无论在哪部棋谱里都查不到,“深蓝色”恐怕只好胡乱走一气,陷入我布下的圈套。哪知道,机器棋手竟然表现出了人的“大将风度”,不急也不躁,出乎意料之外地把自己的一个“兵”送进卡斯帕罗夫的“口里”,“丢卒保车”换来了棋局的优势,简直是太奇妙了。这一盘紧张激烈的对抗,双方共较量了50多个回合,整整进行了4个半小时,让在场的观众大饱眼服。“深蓝”与卡斯帕罗夫的“预赛”终于有了结果。卡斯帕罗夫经过调整战术,终以三胜两和一负的战绩赢得了50万元奖金。电脑虽然败北,但人们从它不凡的表现里看到了希望:西蒙教授的预测就要在不远的将来变成现实。果不其然,一年之后的“世纪之战”,“深蓝”终于报了一箭之仇。然而,这一历史性的时刻珊珊来迟,而图林在50多年前提出的问题——电脑是否真正具有人类棋手那种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目前的成就仍不足以给出完满的答案。今天人工智能的研究进展,还不能使电脑拥有人类的直觉、想像力和创造性思维,这就是电脑“技不如人”的主要原因之一。“技不如人”的另一个例证是电脑下围棋的试验,围棋程序的成就,目前尚远落在国际象棋之后。笔者对电脑下围棋方面的资料不多,不过《电脑报》曾多次进行过报道,我国中山大学陈志行教授的人工智能研究成果在这一领域取得了国际领先的水平。1995年“应氏杯”国际电脑围棋赛,陈教授的“手谈”程序5战全胜重夺冠军。不知读者是否注意到,“手谈”程序后来与三名韩国少年好手对阵2:1获胜,又破了让子12手的记录。也就是说,电脑围棋冠军与少年棋手对奕,尚需要人让它先下10余棋步。围棋竞赛是一种超高智力水平的运动。虽然它的棋规十分简洁,基本上只有一条:排除四面被对方围着而没有空隙的状态,但是它的棋路却变化无穷。围棋盘上有19×19=361个交叉点,每一点有黑子、白子和空位三种可能性,因此,围棋的棋局就可能组合成3的361次方,一般来说,每落一颗子将可能引出10的10次方种变化,比国际象棋复杂得多。电脑在下围棋方面的“才疏学浅”,反映了人工智能在问题求解领域与人类智能的差距。围棋是我们中国人的发明,“博弈”的“弈”字,指的就是围棋;琴棋书画,使围棋列在了古代中国文人必须掌握的技艺之中。我们衷心期待着陈志行教授能象赫伯特·西蒙那样作出预言:—— 中国的电脑10年内将战胜人类围棋世界冠军。1997年5月,陈志行教授撰文回答说:“一年前,《电脑报》上连载了叶平的精彩论著。他在最后点了我的名字说,衷心期待陈志行做出这样的预言。可惜我并不属于乐观派,我只敢说,围棋程序要达到人类的最高水平,需要许多有献身精神的人,一代接一代地不懈努力,把研究成果继承和发展下去。而我自己的十年奋斗目标,只是使程序被我这个业余5段水平的人让9子能顶得住。就是这样的目标,靠我一个人的力量也难以达到。”难怪“深蓝之父”许峰雄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指出:“围棋高深莫测,要设计出能够打败高段位围棋手的电脑绝非易事,人们可能还得等三四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那位设立“应氏杯”的应昌期先生,出140万美元的巨额奖金来悬赏击败人类围棋高手的第一台电脑,该项奖金在2000年到期时,根本无法兑现,电脑围棋程序设计师们一致要求把截止期推迟一两个世纪。不过,即使有那么一天,某一台下围棋的机器也战胜了聂卫平,是否就意味着机器学会了思维?迄今为止,再也没有谁敢于做出预言。
吃我一记洛阳铲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围棋怎么玩新手视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