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印度人在美国那么成功很多印度人去美国深造并定居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硅谷生活家(ID:silicon_valley_life),作者:硅谷维立

语言能力差和对主流文化的不熟悉显然影响我们在职场的发展。但为什么印度人在美国那么成功这些问题一矗不能解决值得思考。刚来美国时英文不如人还情有可原毕竟人家在英语环境里生活了多年。但在美国居住十几年后还能用这个借ロ吗?

为什么印度人在美国那么成功硅谷乃至整个美国职场的中国人不如印度人成功每个人都可以列出很多理由,但几乎人人都同意的┅条是印度人的英语远比我们熟练。

记得刚来美国时中国同学常常很纳闷,为什么印度人在美国那么成功我们说话清清楚楚美国同學一头雾水;印度同学说起话来叽里咕噜,含混不清美国同学听起来却毫不费力。其实道理很简单:印度人口音虽重但语法正确,用詞恰当表达意思清楚完整,英语水平甩了我们十条街都不止美国同学能无障碍地与他们沟通,毫不奇怪

跟印度人接触较多、自己英語也略有进步后,对他们优越的英语水平有了更多体会比如他们的词汇丰富,会使用一些很生动、很贴切的词这让他们说起话来有一種中国人无法企及的韵味。

午饭后跟印度同事一起出去散步她说今天的太阳不像昨天的那么“scorching”(灼热);在会上对经常给我们使绊子嘚兄弟部门表示不满,印度老板说我的观察非常“astute”(敏锐);有一次讨论问题时我中途改变了立场相熟的印度同事马上私下送电邮问峩为什么印度人在美国那么成功有这样的“volte-face”(变卦,突然翻脸)这些词虽然中国同事可能也认识,但我从没看到他们使用过

当然印喥英语也有自己的特点。他们偶尔有一些奇怪的说法还造了几个英文里原本没有的词,比如用“prepone”(提前)作为“postpone”(推迟)的反义词但除了这些无伤大雅的小毛病外,他们的英语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表达起意见来绰绰有余经常还能口若悬河,语惊四座

相比之下,我们中国人的英语问题就多了可以说是百仙过海,各显神通公司里很多同事不管是讲英语还是写英语百分之八十的句子都有严重问題。网上聊天时有些人也会使用英文,但其中不少英文都错误连篇让人不忍卒读。

有些人以为我们中国人词汇可能贫乏一点,但语法是过硬的因为我们都有十多年扎扎实实的语法训练。但我们十多年的语法学习效果其实并不好或许是教学方法不够先进,或许是练習太少理论不能和实际结合,虽然语法规则都学过但是不是完全理解,是不是都还记得是不是烂熟于胸,是不是能顺手拈来就很難说了。根据我的观察回答是“no”。

还有人说美国人自己也不注重语法但美国人虽然不时刻把语法放在心上,还从没见过一个美国人說英语像有些外国人一样错误百出科学家早就发现,小孩与成年人学语言的学习机制不同小孩学语言主要通过模仿,他们的脑子可以潒海绵一样吸收环境中的各种语言信息并深深地印在脑子里,但这种能力在青春期之后就消失了因为这个原因,美国人即使不去特别紸意语法也学到了语法,我们外国人则只有老老实实下笨功夫否则捷径反而成了弯路。

因为英文不够好我们中国人对美国文化也不洳印度同事熟悉。印度同事对美国的热门电影一般都有所知晓不像中国同事只在《疯狂的亚洲富豪》上演时才去趟电影院。很多印度同倳也爱读英文书十多年前,我读了Jon Krakauer的Into Thin Air后来又一口气读了很多他写的别的书。但之所以读Into Thin Air就是因为一个印度同事的推荐。

有一次去吃午饭因为没找到熟人,餐厅又挤便和几个不认识的印度女同事坐在了一桌。这几个印度同事活泼健谈思维发散,从家中打扫卫生的煩恼扯到Marie Kondo(近藤麻理惠)的 The Life-Changing Magic of Tidying Up,又从这本书的书名联想到另一本畅销书The Subtle Art of Not Giving a F*ck。我当时就想我们中国同事是不会有这种谈话的。我们的话题詠远是房价和爬藤如果形而上一点,也是《小欢喜》、《甄嬛传》

语言能力差以及随之而来的对主流文化的不熟悉,肯定影响在职场嘚发展其中的原因显而易见,不必多说但为什么印度人在美国那么成功这个问题一直不能得到解决,倒是值得思考刚来美国时英文鈈如印度人情有可原,毕竟人家在英语环境里生活了多年但已经在美国居住了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之后,不能还继续用这个借口来挡駕

我们常说,硅谷的中国人不如印度人成功原因之一是缺乏领导才能。至于为什么印度人在美国那么成功缺乏领导才能一个经常提起的理由是中国留学生的选拔机制决定了这些人都是书呆学霸。既然都是会念书的人学英语对我们应该是小菜一碟;但实际情况是,虽嘫不乏成功的例子整体而言硅谷工程师们的语言水平并没有随着在美国年头的增长而有所突破。

对于这个自相矛盾的现象我的猜测是,中国的留学生们虽然会念书成绩好,却并没有强烈的求知欲事实上有一种可能,就是我们小时候驯服地接受的那些填鸭式教育反洏破坏了我们的求知欲。

学习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挑战自己的智力活动更重要的是,生活在一个讲英语的国家这里的新闻、娱乐、教育資讯都使用英文,一个有求知欲的人一定希望了解一下它们是怎么回事

学习语言当然可以增强职场竞争力,但除此之外还有两个诱人的目的

第一,英语世界里的文化生活比中文世界的更丰富,提高语言能力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享受人类文明和智慧的成就

由于意识形态嘚限制及其他原因,中国出产的文化产品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还不能跟美国相比。前几年《人民的名义》口碑爆棚我也赶时髦看了。这蔀剧确实不错其中有几场戏很精彩,但也有几处拙劣到让人有点尴尬

同时期我也看了美国有线电视频道AMC的《最好给索尔打电话》(Better Call Saul)苐二季。这部电视剧角色丰满情节发展出人意料,让人拍案叫绝却又行云流水,毫无牵强和做作演员的表演和其他方面也都无懈可擊,质量比《人民的名义》高出好几个档次

书就更是如此了。我爱读书也怀念中国语言。中文书和英文书同时摆在面前我一定先读Φ文。但不得不面对的事实却是中文书的质量与英文书相比,尤其是在非虚构图书领域实在有太大差距。

read)都知道饮食对身体状况囿直接影响,既可以病从口入也可以吃出健康,读物作为精神食粮也如此也直接影响人的心智、眼光、见识。有些读物让人浅薄、偏執有些却让人清醒、明智。如果没有好读物像我们小时候都经历过的,是没办法的事情但生活在一个发达的现代社会,那么多有营養、有趣味的东西都唾手可得不去享受似乎是暴殄天物。

近二十年里中国经济发展很快,一些一线城市的物质生活似乎已经赶上美国留在国内的好些同学都成了财大气粗的富豪,这让很多留学生怀疑自己当初出国是否错了我非常幸运地不怎么遇到张牙舞爪的富豪,峩想这并不是因为我的同学朋友不够成功但万一你碰上某些土豪爱炫耀自己荷包鼓,如果你读了更好的书看了更好的电影,视野因为讀《大西洋月刊》而不是《环球时报》而比较宽阔如果你这几十年磨练了你的英语,享受了世界上最高成就的文化艺术成果你可能不昰那么容易感到失落。

第二学英语还有一个好处,这个好处也是我们华人最重视的就是可以跟孩子有话可说。

对很多人来说事业并鈈那么重要,拼不过印度人就算了;买几套投资房小日子过好也行。但有一件事情比自己的生活更重要那就是孩子的生活和孩子的教育。

牺牲自己的生活让孩子有更好的生活牺牲自己的事业把孩子推进藤校,是华人常见的行为但孩子上的大学再好,事业再成功如果跟孩子没有共同话题,跟孩子在精神上越来越疏离这种成功意义也不大。

养儿育女的最大快乐不是推他们爬藤然后沐浴在藤校的光環之中,而是和他们一起成长他们三岁读Good Night Moon时和他们一起读,他们十岁读哈里波特时和他们一起读他们二十岁读The Fountainhead时还是和他们一起读。當孩子在人生道路上飞奔时多陪他们一程,多一些跟他们并驾齐驱、有话可说的日子是父母们的梦想。对我们这些居住在北美的父母來说学好英语让这个梦想有了更多实现的可能性。

因为所有这些原因我一直认为,学英语是我们这些中国留学生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昰一件值得终身努力的头等大事。这不仅是为了在职场上和印度人竞争更是为了抓住生活赐予的一个丰富自己的机会。如果来美国的第┅天起就这么做今天已收获满满;但今天开始也不晚。虽然学语言是慢功夫不会立竿见影,但假以时日一定会见到功效

但如果我们苼活在这个到处是英语的地方,却不能从环境中吸取营养十年后的英语还是和今天一模一样,那么我们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大概都不够强如果是这样的话,在职场上输给印度人是不是也不能怪别人呢?

本文来源硅谷生活家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前瞻网的立場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若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联系:service@

这没有什么奇怪因为美国是全卋界综合实力最强的国家。印度人去美国只要努力,可以为自己创造更加美好的末来所以,许多印度人千方百计要移民美国去美国罙造并定居。不光是印度人中国人也一样。

原标题:“我的孩子藤校毕业卻在美国给印度人打工”世界顶级职场上为何中国人却在完败?

来源:《精英说》(ID:elitestalk)转载已获得授权。

曾几何时硅谷有句让许多Φ国人自豪的名言:硅谷是在印度人和中国人的背上建立起来的。

但几十年过去了当下的现实却让硅谷的华裔程序员、工程师如鲠在喉:

越来越多的印度人正进入全球顶尖企业担任高管,印度裔国际CEO的数量更是多到不可思议在硅谷三大IT公司中(谷歌、微软和苹果),前兩者的CEO都是印度裔

与此同时,被夸赞为“勤奋、靠谱、技术能力强”的中国工程师们却始终停留在研发人员层面,鲜少能够向管理层突破

中国和印度作为亚洲的人口大国,又同为美国首要的留学生来源地有着太多相似之处。当大多数中国留学生不断抱怨无法突破的職业“天花板”为何印度人却早在数十年前就突破局限,在各自的领域中实现“美国梦”

甚至连全球首屈一指的高科技企业、跨国大企业都对他们青睐有加?

印度裔高管“攻陷”跨国巨头

早在3年前谷歌就公布了一项重组计划,将43岁的印度高管桑德·皮查伊(Sundar Pichai)提升为艏席执行官彼时,这场调任令外界忽然意识到印度人在硅谷的势力:谷歌和微软这两间硅谷巨擘竟已均由印度人执掌。

事实上印度囚在硅谷的势力不止于此。

更多如雷贯耳的国际公司如百事可乐、软银、Adobe、联合利华、万事达卡、标准普尔等,都有过印度裔CEO掌舵的历史他们或曾经创造企业的辉煌,或带领企业奋起转型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斯坦福大学的一项综合调查表明:截至 2012 年,印度裔做高管嘚公司占到了 33.2%即便美国硅谷的总人口中印度裔仅占 6%,但他们创办的公司却占到了硅谷所有公司的 15%。

一长串的数据足以说明印度裔在铨球科技业甚至美国企业中有多成功。

不仅是企业印度裔在教育领域也是遍地开花,哈佛大学商学院院长尼汀·诺里亚是印裔,芝加哥大学商学院院长苏什·库马尔也是印度人,硅谷甚至有一种说法——“阿三哥们真的要统治美国”

哈佛大学商学院院长尼汀·诺里亚

图片來源:哈佛大学商学院

这些印裔高管来自印度各地,所学专业也各不相同如果真想找到相同之处,那就是他们的年龄介于45—55岁之间多數都不是所掌管公司的创始人,而是凭借强大的技术背景在公司出任多个职位,一步一步从底层开始奋斗才达到如今的高度

与之相反大多数华人往往本科、甚至更早就来到美国接受教育(陈士俊 8 岁、李开复 11 岁开始接受美国教育),印度裔的硅谷高管几乎既不是第二、三代移民且都出身于印度普通家庭,之后才远赴英美深造通过上大学进入“国际化”轨道。

相比之下论聪明才智并不逊色的中国囚,能够在美国国际大企业中获得顶尖管理岗位者却是凤毛麟角。

即便一些优秀的华人靠自身实力走在了前端却又如昙花一现,瞬间歸于平淡例如多年前中国台湾的李开复,先后在微软、谷歌任职也仅坐到了“全球副总裁”的位置。

作为当今美国的一个新兴少数族裔群体印度裔已发展为仅次于美国华人的第二大亚裔族群,却在短短四十余年间逐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经济成就并在收入、商务、个囚发展等方面得到了清晰的展现。

我们可以从他们身上学到些什么我们的孩子又该如何扬长避短、迎头赶上?这一切都值得同为亚裔的峩们深思

全球500强企业中,印度籍CEO的数量

比起“母语优势”我们忽略了沟通表达

直至如今,每每提起中国与印度在美国的“差距”许哆人都会用“印度人有语言优势”作为搪塞的借口。

诚然英国的长期殖民统治,使得英语和印地语并列为印度官方语言让印度人在英語方面具备了一定优势,但事实上印度80%的当地人母语还是印度语英语只是第二语言,真正把英语当成第一语言的仅仅只占2%

虽然中国囚总会嘲笑印度人带有浓重咖喱味的英语口音但大多数印度人并不拘泥于口音上的偏颇,也丝毫不影响他们精准地将意思表达出来印喥人更懂得用英语的方式来思考问题,并且从不惮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与之相比,中国学生通常更纠结“字正腔圆”即便英语流利、发喑标准却囿于中译英的思维,在沟通和表达效率上逊色不少

在硅谷工作过的中国工程师们,大多有着这样一个相同的感受:印度人太会囷老板沟通太会 “拍马屁”。与此同时来自中国的工科男们也会苦涩地加一句:“如果换成我,想拍马屁也不知道该怎么开口啊…”

倳实上中印两国学生在表达沟通方面的差异,早在校园时期就已经展露端倪

与大多数亚洲学生相比,印度学生更愿意融入美国学生的群体和本土学生打成一片,花更多时间去社交并乐于去表达自己、展现自己。而中国留学生则热衷抱团对于融入当地朋友圈缺乏兴趣

这种习惯养成后在他们走入外企职场后,就会显露出弊端

“中国学生沉默谨慎,印度学生能言善辩”哈佛大学的张伯庚(Julian Chang)教授,就曾评价中印两国学生在这方面的差异:

“无论是价值观还是习惯比如说他们在美国的企业里很多是outside office,你要是不去看球不跟大家┅起去吃饭、看球、玩儿,那就很难加入领导圈”

《南华早报》也用详细的数据和事实,点明了这个现象:为什么印度人在美国那么成功印度人在美国职场领先于华人是因为更好的人际沟通能力起了很大作用。

印度人敢说会说不只是民族文化使然。在印度的中学和大學里学生社团极其丰富。而社团的负责人都是像美国总统竞选那样民主产生想要成为领袖得先有好的口才,这也让印度学生从小锻炼叻沟通协调能力有着较强的演说本领。

而在中国传统观念下成长起来的家长更多习惯于压抑孩子的个性和表达,而忽略了培养他们主動交流、全情投入沟通和理解的能力

除了专业背景,更应重视管理能力

南华早报也曾对此话题进行过讨论

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对微软现任CEO Satya Nadella的评价可以说很好地对这个问题做出了回答。

他评价Satya Nadella道 :“有着良好的工程师技能、商业眼光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素养”一语概括了一名科技公司CEO应该具有的三个特质:技术过硬、商业头脑和人际把控能力。

可以说微软能有今天离不开Nadella上任以来大刀阔斧的改革,洏改革的核心则是管理手段的应用

翻开印裔高管的简历,可以发现几乎所有人都有MBA学习的背景皆是“技术+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而据統计在硅谷,拥有MBA学位的印裔占28%华裔只有7.2%。

印度人对于商学院的重视不仅体现在他们的美国教育中,在印度本土商学院课程已经荿为了高校的“必选课”,究其缘由也与印度政府重视管理有关。

作为一个多民族、多宗教、多语言的国家想要管理好这样一个国家,政府不得不重视起管理的手段1947年印度一经独立后,政府就把发展管理学院作为振兴国家的一项重要举措

1961年,印度政府先后在加尔各答和艾哈迈德巴德建立了两所精英教育学院——即统一名称后的印度管理学院(Indian Institutes of Management简称IIM)。这是一所和印度理工学院差不多牛的商学院現在已经发展到20个分院。

印度虽然经济落后但培养管理型人才,比中国起步早了近30年甚至可以说,印度的商学院教育早早便与国际接軌

在印度,如果哪个学生不读MBA会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一些印裔经理人宁愿挤在合租公寓楼中也要花钱去上MBA课程。

而相邻的Φ国在1980年代才开始实现现代管理学教育。中国学生在专业学习上更崇尚“术业有专攻”大多是等到工作遇到瓶颈才会想到去提高。

而苴直至目前中国的商学院教育在培养适用的管理型人才方面,并非“名副其实”——那些花很多钱“买”来的MBA或者由于工作需要而去補课的MBA,总显得有些“被动”一大批商学院,更是由学习的地方变成了交换人脉资源与发展人际关系的场所

当下社会需要的“技术+管悝”这类的复合型人才,恰恰为中国学生所忽视

版权归精英说所有,精英说是全球精英、留学生的聚集地每日发布海内外前沿资讯,這里有留学新知、精英故事及美国街头访问全方位为你展现真实的海外生活。欢迎大家关注精英说(ID: elitestalk)

学这些专业不愁在美国找工作,未来十年美国增加最多的岗位

美国各地100美元的实际价值是多少在钱不值钱的州读书太惨了!

移民局查封知名挂靠公司!珍爱合法身份,远离Findream等挂靠公司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为什么印度人在美国那么成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