峡谷形成的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一定是板块碰撞而不是张裂作用吗?

中国最具影响力高考资源门户
最近更新: 1981 昨天: 3964 本周: 164062 总量:
今日:696套
总数:5174647套
会员数:131942位
当前位置:全国大联考
专题05 地表形态的塑造-备战2015年高考地理中等生百日捷进系列
资料类别: /
所属版本: 通用
所属地区: 全国
上传时间:
下载次数:1次
资料类型:高考真题
文档大小:4.16M
所属点数: 0.3点
【下载此资源需要登录并付出 0.3 点,】
资料概述与简介
【知识规律背一背】
一、板块移动与地球面貌
1.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
|][ |板块张裂区]
|板块碰撞区
|来源:Z。xx。k.C|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
|裂谷、海洋、海岭
|海岸山脉、海沟、岛弧
|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等
|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
|安第斯山脉、太平洋西部岛弧、海沟
2.六大板块图的常考区域
(1)属于亚欧大陆的印度半岛、阿拉伯半岛却属于印度洋板块。与阿拉伯半岛相邻的非洲板块朝北运动,与亚欧板块相互挤压形成东西走向的阿尔卑斯山。
(2)南极洲板块同美洲板块的消亡边界最北几乎达到了北回归线,这意味着落基山脉是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相互挤压碰撞形成的,而安第斯山脉则是南极洲板块同美洲板块相互挤压碰撞形成的。
(3)雅鲁藏布江谷地是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分界线,珠穆朗玛峰位于印度洋板块。
(4)红海位于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的生长边界上,是两个板块彼此分离形成的,其面积会越来越大;地中海位于非洲板块与亚欧板块的消亡边界上,面积会越来越小。
二、主要的外力作用及其地貌
|形成的地貌形态
|使地表岩石被破坏,碎屑物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壳(注:土壤是在|普遍(例:花岗岩的球状风化)
|风化壳基础上演变而来的)
|侵蚀作|风力侵蚀
|风力吹蚀和磨蚀,形成戈壁、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干旱、半干旱地区(例:西北地区雅丹地貌)
|风蚀城堡等
|流水侵蚀|侵蚀
|使谷底、河床加深加宽,形成V形谷,使坡面破碎,形成沟壑纵横的|湿润、半湿润地区(例:长江三峡、黄土高原地表的千沟万 |
|地表形态。“红色沙漠”、“石漠化”
|壑、瀑布)
|形成漏斗、地下暗河、溶洞、石林、峰林等喀斯特地貌,一般地表 |可溶性岩石(石灰岩)分布地区(例:桂林山水、路南石林)
|崎岖,地表水易渗漏
|形成冰斗、角峰、U形谷、冰蚀平原、冰蚀洼地(北美五大湖、千湖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
|之国芬兰)等
|(例:挪威峡湾)
|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
|形成冲积扇(出山口)、三角洲(河口)、|颗粒大、比重大的先沉积, |出山口和河流的中下游(例:黄河三角洲、恒河平原等)
|冲积平原(中下游)
|颗粒小比重小的后沉积
|形成沙丘(静止沙丘、移动沙丘和沙漠 |
|干旱内陆及邻近地区(例:塔克拉玛干沙漠、黄土高原的黄 |
|边缘的黄土堆积)
三、河流地貌及其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1.河流的堆积地貌
|在流域中的空间位置
|洪积—冲积平原
|发育于山前
|山区河流流出谷口,地势平缓,水道开阔,水流放慢,泥沙堆积形成洪积扇或冲积扇,多个连 |
|接而形成冲积——洪积平原
|河漫滩平原
|发育于河流中下游
|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堆积体面积逐步扩大,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 |
|洪水季节被淹没,接受沉积。河流改道,河漫滩被废弃
|三角洲平原
|形成于河流入海口和海滨地区
|河流入海口处,河水流速减慢,泥沙堆积在河口前方,形成三角洲
2.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呈带状,分布于深切河谷两岸狭窄的河漫滩平原上
|深切河谷,地势低,气候温暖,河漫滩平原土壤肥沃 |
|,水资源丰富
|分布在洪积扇、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上,形成明显的 |山前的洪积扇、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地势平坦,地下 |
|条带状,或分布于山前,或沿河流两岸
|水或地表水资源丰富,并淤积有肥沃的土壤
|有的沿河发展,形成沿河聚落带有的沿海岸发展,形 |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有便捷的内河航运和海上运 |
|成沿海岸聚落带
四、地质构造、构造地貌及其实践意义
|原本水平的岩层因受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作用时,发生弯曲变形
|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或张力,超过岩石能承受的程 |
|度,岩体发生破裂断开
|岩层向上弯曲,中部岩层老,两翼岩层新
|岩层向下弯曲中部岩层新,两翼|断裂面两侧的岩体发生明显的错动、位
|地形上,常形成山岭
|地形上,常形成谷地或盆地
|大断层形成裂谷或陡崖;断层一侧上升的岩体,形成块 |
|状山地,相对下降的岩体形成狭长的凹陷地带;断层构 |
|造地带,易受侵蚀作用,常会发育成沟谷、河流
|“背斜成谷”。背斜顶部因受张力,岩体断裂破碎, |“向斜成山”。向斜槽部受到挤压|
|容易被流水、风侵蚀成谷地
|,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成为|
|石油、天然气埋藏|隧道的良好 |顶部地带适宜建 |地下水储藏区,常有“自流井”分|泉水、湖泊分布地:河谷发|铁路、公路、桥梁、水库等|
|原因或依据 |岩层封闭,常有储|天然拱形, |裂隙
|底部低凹易汇集水,承受静水压|岩隙水易沿断层线出露;岩|岩石不稳定,易诱发断裂活|
|油构造”,最上为 |结构稳定且 |发育,岩石破碎 |力
|石破碎易被侵蚀为洼地,利|动破坏工程;水库易渗漏
|天然气,中为石油|不易储水
|于地表水汇集
【技能方法练一练】
1.安第斯山脉是由哪两大板块相碰撞挤压而形成?
在划分六大板块时,是将东太平洋海岭作为太平洋板块的东南边界的,东太平洋海岭以东的东南太平洋板块应属于南极洲板块,所以安第斯山脉是由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而形成,而不是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相撞挤压形成。
2.判断内力作用的方法。
①判断某一地质作用是否属于内力作用的基本方法:一必须是自然作用;二必须是来自地球内部能量。
②内外力的相互关系:各种各样的地表形态都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一般来说内力对地壳的发展变化起主导作用,但在一定的时间和地点,外力作用可能占优势,如河流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例1】读下面景观图片,回答(1)~(2)题。
(1)甲景观图的形成,突出反映了
A.地壳的水平运动
B.地壳的垂直运动
C.剧烈的火山活动
D.外力的强烈侵蚀
(2)乙图中地质构造及出露的地貌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
A.岩层受挤压后被侵蚀
B.岩层受挤压后经沉积
C.岩层受张裂后被搬运
D.岩层受张裂后经沉积
力侵蚀或地壳上升后才出露地表。
【答案】(1)B (2)A
3.图解各种外力的关系
各种外力作用互为条件、密切联系、共同作用、塑造地表,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如右图所示:
4.外力作用形式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形成的相应地貌特点
(1)不同的区域主导性外力作用不同:
①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②湿润地区以流水作用为主;③高山地区以冰川作用为主;④沿海地区以海浪作用为主。
(2)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地貌:
①流水作用:上游侵蚀,中游搬运,下游沉积。因此,上游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冲积岛等。
②冰川作用:高山上侵蚀——冰斗、角峰等;山下堆积——冰碛湖、冰碛垄等。
③风力作用:在干旱地区,风力侵蚀作用为主,形成风蚀蘑菇、风蚀柱、雅丹地貌;在风力搬运途中,形成移动沙丘、堆积地貌(如黄土高原)等。
5.风化作用与风力作用的区别
风化作用不是风力作用。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温度、水以及生物等的影响下,发生崩解和破碎等破坏作用,叫做风化作用。风化作用与风无关,而风力作用则是指风的侵蚀、搬运、堆积等作用,故风化作用与风力作用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例2】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地貌名称:甲________,乙________,丙________。
(2)甲、乙、丙地貌都是由地质作用中的________力作用形成的。
(3)甲地貌一般分布在________。乙地貌多分布在________。
(4)关于乙、丙两图的说法,下列正确的是(  )
A.乙是流水堆积地貌,丙是风力侵蚀地貌
B.乙地貌多分布在干旱地区,丙地貌多分布在湿润地区
C.丙地所在气候区,乡村聚落多为散居、流动性村落
D.乙地貌所在气候区,主要生态问题是荒漠化
【答案】(1)峡谷 三角洲 沙丘 (2)外 (3)山区 河口地区 
6.地壳物质循环在实际考题中有许多种变式图,如下所示:
(1)关键是判断岩浆和岩浆岩。岩浆岩只能由岩浆直接冷却凝固而成,即只有一个箭头指向的就是岩浆岩。
(2)岩浆是岩石转化的“起点”,也是三类岩石的“归宿”,即有三个箭头指向。
(3)岩石均可经外力作用形成沉积岩;岩石均可经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三大类岩石都有可能重熔再生形成岩浆。
(4)三大类岩石中只有沉积岩含有化石和具有层理构造,并且是由外力作用形成的。
7.岩层新老关系的判断思路
(1)沉积岩是受沉积作用而形成的,因而一般的规律是岩层年龄越老,其位置越靠下,岩层年龄越新,其位置越靠上(接近地表)。
(2)岩浆岩可以按照其与沉积岩的关系来判断。喷出岩的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侵入岩晚于其所在的岩层。
(3)变质岩是在变质作用下形成的,多受岩浆活动的影响,因而变质岩的形成晚于其相邻的岩浆岩。
(4)如果是海底岩石,则离海岭越近,其形成的地质年龄越小,离海岭越远,其形成的地质年龄越大;或者说离海沟越近,形成的地质年龄越大,离海沟越远,形成的地质年龄越小。注意进行上述判断时参照的必须是同一个海岭或者海沟。
8.判读地质构造图方法
地质构造图可以分为剖面图和平面图,在阅读时要注意分清是哪种类型,判读地质构造图方法通常如下:
(1)三方面了解图中信息
看图名:图名可以告诉我们图幅所在的地理位置。一幅地质图一般是选择图面所包含地区中最大居民点或主要河流、主要山岭等命名的。
看图例:通过图例可以了解制图地区出露哪些地层及其新老顺序等。图例一般放在图框右侧,地层一般用颜色或符号表示,按自上而下由新到老的顺序排列。
看比例尺:比例尺告诉我们缩小的程度和地质现象在图上能够表示出来的精确度。
(2)四角度分析应用
应当按照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的方法,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从四个角度分析图内一般地质情况:
①分析图内的地质构造特征,分析图示是向斜还是背斜,分析地层有无缺失,如上面例题为背斜,背斜顶部岩层缺失。
②分析各层是否含有化石,含有化石说明为沉积岩,再看含什么化石,化石是什么地质年代形成的。
③分析有无断层,断层部位在什么地方;
④分析有无侵入岩,是什么年代侵入的,地质构造与矿产分布有什么关系等。
(3)五步骤探究岩层的形成
在掌握全区地质轮廓的基础上,再对每一个局部构造进行探究:
①若地层呈水平状态,并且从下到上依次由老到新连续排列,说明在相应地质年代里,地壳稳定下沉,地理环境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
②若地层出现倾斜甚至颠倒,说明地层形成后,因地壳水平运动使岩层发生褶皱,地层颠倒是因为地壳运动剧烈,岩层发生强烈褶皱所致。
③若地层出现缺失,形成原因可能有:一是在缺失地层所代表的年代,发生了地壳隆起,使当地地势抬高,终止了沉积过程;二是当时开始有沉积作用,地壳隆起后,原沉积物被剥蚀完毕;三是当时、当地气候变化,没有了沉积物来源。
④若上下两个岩层之间有明显的侵蚀面存在,说明是由下部岩层形成后,该地地壳平稳抬升或褶皱隆起上升,地层遭受外力侵蚀形成的。若侵蚀面上覆有新的岩层,说明是由该地壳下沉或相邻地壳上升形成的;若侵蚀面上部为风化壳,是由于地壳上升后一直遭受外力侵蚀所致。
⑤若地形中有侵入岩存在,说明周围岩石形成之后又发生了岩浆活动,岩浆活动晚于周围岩石形成的年代。
【例3】读下图判断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数码代表的地理意义:
(2)图中属于内力作用的是图中字母
,其能量来源是
。内力作用对地壳的发展变化起
【答案】(1)岩浆、变质岩、沉积岩、喷出岩、侵入岩。侵入和喷出,重熔再生、地壳上升,外力的侵蚀、搬运和沉积,变质作用。
(2)A、B、C、E、F
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的衰变放出的热量
【例4】下图示意某地的沉积岩层与火成岩体的相互关系,读图,回答(1)~(2)题。
(1)各岩层、岩体的生成时代由老至新的顺序依次是
A.火成岩1、沉积岩1、沉积岩2、火成岩2、沉积岩3
B.沉积岩3、火成岩1、火成岩2、沉积岩2、沉积岩1
C.沉积岩3、火成岩1、沉积岩2、火成岩2、沉积岩1
D.沉积岩3、沉积岩2、火成岩1、火成岩2、沉积岩1
(2)火成岩就是岩浆岩,如果图中有花岗岩存在,则可能是
A.沉积岩1
B.沉积岩2
C.火成岩1
D.火成岩2
【答案】(1)D (2)C
9.背斜与向斜的判别方法
由于地壳运动的复杂性,仅从形态上判断背斜和向斜是不准确的,而岩层的新老关系才是判断背斜和向斜的科学依据。例如,在下面的4幅图中,只画出了背斜或向斜的地面以下的部分,若单纯凭借岩层形态判断背斜、向斜,往往会得出错误结论,我们只有借助岩层的新老关系才能得出正确结论:A—背斜,B—向斜,C—背斜,D—向斜。
10.图文分析地质构造的应用
分析地质构造不仅可以揭示地质时期地壳运动,分析地貌形成,而且对人类找水、找矿、工程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具体分析如下:
利用向斜构造找___。“向斜岩层储水好,水量丰富容易找”。向斜构造有利于地下水补给,两侧的水向中间汇集,下渗形成地下水,故打井选择在向斜中心。
利用断层找水。岩隙水易沿断层线出露;岩石破碎,断层易被侵蚀为洼地,利于地表水汇集;往往是泉水等地下水出露的地方。
①利用背斜找石油、天然气。
“背斜顶部油气丰,气在油上要记清”。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气构造。由于天然气最轻,分布于背斜顶部,水最重分布于背斜底部,中间为石油。
②利用背斜、向斜确定钻矿的位置。
如果岩层中含有某种矿层,如煤矿、铁矿等,往往保留在向斜部分的地下,因此钻矿应在向斜构造处;因背斜顶部易被侵蚀,背斜顶部岩层中的矿石很可能被侵蚀掉了。
(3)工程建设
①背斜部位是隧道良好的选址。
背斜呈天然拱形,结构稳定,不易储水;向斜部位结构不稳定,是地下水汇集区,建隧道可能变成水道,因此修筑铁路开凿隧道应避开向斜。
②铁路、公路、桥梁、水库等工程应回避断层。
断层能加大地震烈度,地震发生时,断层处的烈度会变大。在断层地带搞大型工程易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
11.板块构造说
板块构造的基本观点:地球的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一些断裂构造带,如海岭、海沟等,分割成许多单元,叫板块;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只有太平洋板块几乎全为大洋板块,板块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火山和地震也多集中分布在这一带。
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
|板块相对移动
|对地球面貌的影响
|形成裂谷或海洋
|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 |形成巨大的山脉
|喜马拉雅山系、阿尔卑斯山系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 |岛弧、海岸山脉;海沟
|亚洲东部岛弧、北美洲西部的海岸山脉;马里亚纳 |消亡边界
阅读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时,需要“两看两关注”。两看:一看板块名称、范围及相对位置;二看板块边界类型、受力方向及附近的宏观地形。
两关注:美洲板块西侧的板块名称,印度半岛、阿拉伯半岛所在的板块。
12.板块在考试中经常考查,也是学生极易出错的地方:
①澳大利亚、南亚、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斯里兰卡岛、塔斯马尼亚岛属于印度洋板块;中南半岛、东南亚、小亚细亚半岛、太平洋西部岛弧链属于亚欧板块;格陵兰岛、西印度群岛、火地岛属于美洲板块;马达加斯加岛属于非洲板块。
②冰岛: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交界处——大西洋“S”形海岭上——生长边界;新西兰南、北二岛——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消亡边界。
③科迪勒拉山系:海岸山脉和落基山脉为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安第斯山脉为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
【例5】读某地地质构造剖面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说出下列字母代表的地质构造名称。A________,C________。
(2)从地貌上看B为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
(3)如果该地打算修建一条东西走向的地铁,则地铁隧道的工程地址应选在A、B两处中的哪处?试说明理由。
(4)如果该地有丰富的石油,那么石油一般储存在A、B两处中的哪处?试说明它能够大量保存石油的原因。
【答案】(1)背斜 断层
(2)山地 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岩石坚硬不易被侵蚀
(3)A处。背斜构造中岩层向上拱起,能起到支撑隧道上覆岩层的作用(岩层较稳定),又能引导地下水顺岩层向两翼渗流,减少渗漏事故(不易积水);背斜岩层相对疏松,采石工程量较小,也可降低工程成本。
(4)A处。背斜中的不透水岩层能够防止石油、天然气的挥发与渗漏,使地质时期的油气逐渐富集。
【例6】读某地地貌景观及其地质构造示意图,完成(1)~(2)题。
(1)关于图中地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M、O、Q均为背斜山
B.M、O、Q均为向斜山
C.M、O、Q均为断层山
D.M为背斜山,O为向斜山,Q为断层山
(2)关于图中N、P两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
A.N处地下可能含有金、银、铜等矿产
B.P处地下可能含有石油矿产
C.N处岩石抗侵蚀能力弱,受外力侵蚀成谷
D.P处为断裂下陷形成的
【答案】 (1)D (2)B
13.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例7】读某地区公路规划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1)该地区计划修建B镇到A镇的公路。①与②两个线路方案中,____较合理,理由是____。
(2)修建B镇到D镇的公路没走直线,而绕道经过C镇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3)为更好地发挥图中Ⅰ、Ⅱ两条河流的运输作用,可采取________的措施。请在图中适当的位置用“ ”画出。
(4)由于在山区的E地发现煤田,准备在F镇建钢铁厂。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这需要_________条件做保证。
【答案】(1)② 受地形的影响,山谷中的道路要沿等高线修建,避开陡坡
(2)考虑经济因素,尽量多的经过城镇,加大运输量,提高经济效益,促进C镇经济发展
(3)修人工运河 图略(在两河间最近的距离标画)
(4)修建铁路或公路 科学技术
14.图示法记忆河谷的形态分布
一般而言,河流在上游侵蚀,中游搬运,下游沉积。因此,上游为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为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冲积岛等(如下图所示)。
15.河流的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河流流经弯道时,水质点作曲线运动产生离心力。在离心力的影响下,表层水流趋向凹岸,而底部的水流在压力的作用下,由凹岸流向凸岸,形成弯道环流,在弯道环流的作用下,凹岸发生侵蚀,凸岸发生堆积(如图①)。
16.河漫滩的形成
在河流中下游地区,河流下蚀作用减弱,侧蚀作用加强。河流往往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堆积体不断扩大,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如图②)。
17.河流流向的判断方法
河流流向取决于地势的高低,即由地势高的地方流向地势低的地方。河流流向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判定:
①根据等高线的弯曲,判断河流流向: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弯曲方向相反。如图所示:
②根据湖泊或水库上下游的水位变化曲线判断河流流向
③根据城市合理规划图,判断河流流向
④根据河床的冲刷强弱来判断河流流向
⑤用“凹凸”两字掌握河流的凹凸岸
【例8】如图为某地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完成(1)~(2)题。
(1)甲处的地貌类型及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是
A.峰林 滑坡
B.冲积扇 泥石流
C.新月形沙丘 地震
D.火山锥 火山喷发
(2)形成甲处地形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河流泥沙的堆积作用
B.地质年代风积作用
C.地质年代岩浆喷发
D.第四纪冰川堆积作用
【答案】(1)B (2)A
【例9】读图,回答(1)~(2)题。
(1)有关河曲地貌、弯道水速、外力作用和沿岸人类活动的组合正确的一组是(  )
A.甲—a—侵蚀—兴建深水港
B.乙—a—沉积—种植农作物
C.甲—c—沉积—兴建仓库
D.乙—c—侵蚀—修筑防护堤
(2)如果一艘小船从下游到河流的上游,请问所走的航线是(  )
A.a线或c线    B.b线
【答案】 (1)B (2)D
18.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及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一般而言,河流在上游多为高原、山地,以侵蚀为主,中游搬运,下游沉积。因此,上游为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为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冲积岛等。受此影响,聚落分布也不同。(如下图所示)。
19.平原不一定是聚落密集区
冲积平原不仅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而且河网密布,有便捷的内河航运和海上运输,适宜聚落发展,聚落分布密集。但是,在热带地区,由于平原地区气候闷热潮湿,居住条件不利,人烟稀少,聚落也极少,如南美洲的亚马孙平原地区。
【例10】读河流平面、剖面图,回答下列问题。
(1)A处河段特征,河流侵蚀作用明显,    深,    大,多    ,水能资源    ;C处河段特征:    ,泥沙    ,江面宽广,利于    (交通)。
(2)若河流A段的纵剖面如图N所示,则形成的地理景观最有可能是(  )
A.“U”形谷   B.喀斯特溶洞
C.河流瀑布
D.河口三角洲
(3)下表为我国陕西省三大地区村落情况对比表。读图表,回答下列问题。
|村落平均人口
|(个/平方千米)
①写出地形区的名称:甲________;乙________;丙________。
②甲地区聚落形态以团状为主,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地形平坦    B.河流宽广
C.农业发达
D.矿产丰富
③乙地区聚落形态以________为主,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下切 落差 峡谷 丰富 流速慢 沉积 航行
(3)①渭河平原 秦岭 黄土高原 ②A ③散居 地形以山地为主,聚落只能沿山间谷地零散地分布
【例11】不管是古代,还是当今,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都有着深刻的影响。据此回答问题题。
(1)古代的乡村聚落多分布于河流两岸或交汇处的高亢之地,是因为
①地势较高,可避免洪水之患 ②雨热同期,气候优越 ③近河,有利于农耕、畜牧、渔猎 ④便于搬迁和居住
(2)关于高原地区聚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大多分布在河谷两岸狭窄的河漫滩平原上 ②大多分布在山前的洪积扇平原上 ③大多分布在地势平坦的高原面上 ④多呈条带状沿河流两岸发展
【答案】(1)C
【模拟试题测一测】
(河南省陕州中学2015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读某地等高线及地质构造图,回答下列各题。
1.若A地看不见B地,则K点的海拔高度可能是
2.图中河流①②③④河段中,流速最快的河段是
3.关于甲、乙两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甲地是良好的储油构造
B.甲地岩石顶部因受挤压,岩石破碎容易被侵蚀
C.乙地岩层比甲地岩层早生成
D.乙地地下水一定很丰富
【答案】1、C
考点:本题组考查等高线图判读,等高线特征,地质构造的应用。
(湖南省湘中名校2015届高三11月联考)在干旱地区大山的山麓,某些风蚀洼地或干河洼地的底部,在岩石裸露的平坦地面,覆盖着一层薄薄的尖角石块和砾石,其岩性与基岩一致,此称为岩漠。读岩漠的地貌结构示意图,完成4-5题。
4、岩漠地貌的尖角石块和砾石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风化、堆积作用
B、风化、侵蚀作用
C、搬运、堆积作用
D、固结成岩作用
5、图中干盐湖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当地(
A、地势低洼,酸雨严重
B、喀斯特地貌,地表水下渗
C、降水量小,蒸发量大
D、农业生产灌溉用水量大
【答案】4、B
考点:岩漠地貌的尖角、砾石成因;干盐湖分布区的环境
(河北衡水点睛大联考2015届高三第三次联考)黄山有著名的“天狗望月”景观。“天狗”是由岗岩组成,独居峰顶,翘首望月。据此回答6-7题。
6.“天狗”的岩石类型及形成的地质作用对应于下图中的(
7. 将棱角分明的花岗岩,塑造成栩栩如生的“天狗”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A. 流水侵蚀 B. 风力侵蚀 C. 冰川侵蚀
D. 风化作用
【答案】6、A
考点:内力与外力作用。
(湖北荆门市龙泉中学2015届高三文科综合训练(一))图6为两种地质现象示意图,图7为华北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结合图文材料,回答8-9题。
8.发生图6所示两种地质现象共同的必要条件是
A.突发地震
B.坡度较大的山地
C.连降暴雨
D.地表堆积物较多
9.图7所示的四处房屋,阳光射入时间最长,且受图6所示地质灾害威胁最小的是
【答案】8、B
考点:主要考查等高线地形图与地质灾害。
(陕西省西工大附中2015届高三四模考试)上海是世界著名的六大“都市经济圈”之一,具有“东方明珠”的美誉。在这片肥沃的三角洲上,环境人口容量很大。读下图,回答10-11题。
10、陕西有“黄帝陵”,河南有“炎帝陵”;但具有“东方明珠”的上海周围却没有留下任何“炎黄足迹”,其原因是:(
A. 适逢冰期,冻害严重
B.间冰时期,洪灾频繁
C.秦、淮以南,缺少食物
D.长江三角洲尚未形成
11、近年来,长江三角洲的增长速度已大大放慢,甚至停止……,其原因不正确的叙述是:(
A、南水北调,导致水流量减少,携带泥沙量也随之减少
B.全球变暖,海平面升高,海浪侵蚀,海岸线退缩
C.长江三峡水库截留了大部分来自上游的泥沙
D.长江流域退耕还林和水土保持工作成绩显著
【答案】10、D
考点:长江三角洲形成时期,影响三角洲面积变化的因素。
(湖南省怀化市2015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江西三清山是花岗岩山岳峰林地貌的一个天然博物馆,被中外专家一致称为是“西太平洋地区最美的花岗岩区”。其中“东方女神”、“巨蟒出山”两处标志性造型景观,为世界“绝景”。读图,完成12-13题。
12.形成图a风景的岩石属于图b中的是
13.形成该景观地质作用的外力作用是
A.流水侵蚀
B.风力侵蚀
C.冰川侵蚀
D.风化和重力崩解
【答案】12.A
考点:本题考查地壳物质循环、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吉林省长春市十一中2015届高三第二次阶段性测试)下图示意我国某地景观。读图完成第14-15题。
14.根据图中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处向斜槽部受挤压,物质坚硬不易被侵蚀而成山岭
B.处岩层的断裂和错位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C.处地形平坦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冲积扇
D.处岩层发生倾斜是内力作用的结果
15.根据图示信息,推断该地区最可能位于
【答案】14.D
考点:地质作用、陆地自然带
(黑龙江省哈三中2015届高三第二次测试)右图为土耳其棉花堡景观。棉花堡是自然的一个奇迹,有温泉和白色的悬崖,水流顺着悬崖冲击而下,形成棉白色的钟乳石和盆地,一层又一层,绵延不断,形状像城堡。完成16-17题。
16.形成棉花堡的岩石属于左图(三大类岩石相互转化图)中的
17.形成这种地貌的外力作用是
A.流水侵蚀和沉积
B.风力搬运和沉积
C.冰川沉积和侵蚀
D.海水侵蚀和沉积
【答案】16.D
考点:该题考查岩石循环和外力作用。
(吉林省长春市十一中2015届高三第二次阶段性测试)读某地地质剖面图(③为石灰岩),完成18-19题。
18. 对于图中各岩石的分类,说法错误的是
A.②属于沉积岩  B.③属于沉积岩
C.④属于变质岩 D.⑤属于岩浆岩
19. 图中岩石按照形成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⑤
B.③⑤①②④
C.③①⑤②④
D.⑤①②③④
【答案】18.A
考点:岩石圈物质循环。
(广东省江门市2015届高三3月高考模拟试考试)20.澳大利亚西部沙漠中有一块巨大而完整的花岗岩体,称为波浪岩。其形成于25亿年前,再经日积月累的风雨冲刷和早晚剧烈的温差变化,渐渐地被侵蚀成波浪的形状。波浪岩的形成过程依次是
A.风化剥蚀一侵蚀搬运一地壳抬升
B.地壳抬升一侵蚀搬运一固结成岩
C.地壳抬升一侵蚀搬运一海水侵蚀
D.地壳抬升一风化剥蚀一侵蚀搬运
考点:岩石形成过程。
-----------------------
-----------------------
该会员上传的其它文档
已有&0&条评论,共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
合作 / 友情链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