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模拟IP设计好,还是模拟IC产品模拟追溯演练报告

做模拟,真的没有前途了吗?2 years ago64收藏分享举报文章被以下专栏收录最有深度的半导体媒体,实时、专业、原创、深度{&debug&:false,&apiRoot&:&&,&paySDK&:&https:\u002F\u002Fpay.zhihu.com\u002Fapi\u002Fjs&,&wechatConfigAPI&:&\u002Fapi\u002Fwechat\u002Fjssdkconfig&,&name&:&production&,&instance&:&column&,&tokens&:{&X-XSRF-TOKEN&:null,&X-UDID&:null,&Authorization&:&oauth c3cef7c66aa9e6a1e3160e20&}}{&database&:{&Post&:{&&:{&isPending&:false,&contributes&:[{&sourceColumn&:{&lastUpdated&:,&description&:&摩尔精英旗下的新媒体平台“半导体行业观察”(微信公众号:icbank),专注观察全球半导体行业最新资讯、技术前沿、发展趋势。30万半导体精英的共同选择!\n\n欢迎订阅摩尔精英旗下更多公众号:摩尔精英MooreRen、摩尔芯闻MooreNEWS&,&permission&:&COLUMN_PUBLIC&,&memberId&:,&contributePermission&:&COLUMN_PUBLIC&,&translatedCommentPermission&:&all&,&canManage&:true,&intro&:&最有深度的半导体媒体,实时、专业、原创、深度&,&urlToken&:&MooreRen&,&id&:14013,&imagePath&:&v2-a276e8fdcf77c.jpg&,&slug&:&MooreRen&,&applyReason&:&0&,&name&:&半导体行业观察&,&title&:&半导体行业观察&,&url&:&https:\u002F\u002Fzhuanlan.zhihu.com\u002FMooreRen&,&commentPermission&:&COLUMN_ALL_CAN_COMMENT&,&canPost&:true,&created&:,&state&:&COLUMN_NORMAL&,&followers&:12125,&avatar&:{&id&:&v2-a276e8fdcf77c&,&template&:&https:\u002F\u002Fpic4.zhimg.com\u002F{id}_{size}.jpg&},&activateAuthorRequested&:false,&following&:false,&imageUrl&:&https:\u002F\u002Fpic4.zhimg.com\u002Fv2-a276e8fdcf77c_l.jpg&,&articlesCount&:506},&state&:&accepted&,&targetPost&:{&titleImage&:&https:\u002F\u002Fpic3.zhimg.com\u002F300be156fdb4bb2b65d3e27_r.jpg&,&lastUpdated&:,&imagePath&:&300be156fdb4bb2b65d3e27.jpg&,&permission&:&ARTICLE_PUBLIC&,&topics&:[,12825],&summary&:&近来闲来无事看了一下招聘网站,发现电子行业工程师与互联网工程师的差距越拉越大,颇感凄凉。而在电子行业内,不同岗位的待遇也千差万别。就好像模拟这个岗位,从2007年走到高峰以后就一直往下走,待遇感觉也逐渐抛离。在与朋友讨论这个问题的同时,朋友甩…&,&copyPermission&:&ARTICLE_COPYABLE&,&translatedCommentPermission&:&all&,&likes&:0,&origAuthorId&:0,&publishedTime&:&T18:44:45+08:00&,&sourceUrl&:&&,&urlToken&:,&id&:912750,&withContent&:false,&slug&:,&bigTitleImage&:false,&title&:&做模拟,真的没有前途了吗?&,&url&:&\u002Fp\u002F&,&commentPermission&:&ARTICLE_ALL_CAN_COMMENT&,&snapshotUrl&:&&,&created&:,&comments&:0,&columnId&:14013,&content&:&&,&parentId&:0,&state&:&ARTICLE_PUBLISHED&,&imageUrl&:&https:\u002F\u002Fpic3.zhimg.com\u002F300be156fdb4bb2b65d3e27_r.jpg&,&author&:{&bio&:&摩尔精英.创始人兼CEO&,&isFollowing&:false,&hash&:&a041bc84af3b04f2298645&,&uid&:488500,&isOrg&:false,&slug&:&jyzzzz2012&,&isFollowed&:false,&description&:&Linkedin主页:https:\u002F\u002Fcn.linkedin.com\u002Fin\u002Fjyzhang8 个人微信:MooreRen001摩尔精英(http:\u002F\u002FMooreElite.com)是领先的半导体专业服务平台,重构半导体基础设施,让中国没有难做的芯片。旗下业务包括“芯片设计服务、流片封测服务、半导体招聘、媒体研究”。覆盖包括“IC设计、EDA\u002F IP、晶圆代工、封装测试、半导体设备与材料、方案设计、分销代理”等半导体全产业链1500多家企业和50万专业用户,掌握半导体行业精准大数据。目前员工150人,分布在上海、北京、深圳、西安、成都等地。&,&name&:&张竞扬 摩尔精英&,&profileUrl&:&https:\u002F\u002Fwww.zhihu.com\u002Fpeople\u002Fjyzzzz2012&,&avatar&:{&id&:&v2-5e305b94f675efe2d64427&,&template&:&https:\u002F\u002Fpic4.zhimg.com\u002F{id}_{size}.jpg&},&isOrgWhiteList&:false,&isBanned&:false},&memberId&:,&excerptTitle&:&&,&voteType&:&ARTICLE_VOTE_CLEAR&},&id&:404835}],&title&:&做模拟,真的没有前途了吗?&,&author&:&jyzzzz2012&,&content&:&\u003Cp\u003E近来闲来无事看了一下招聘网站,发现电子行业工程师与互联网工程师的差距越拉越大,颇感凄凉。而在电子行业内,不同岗位的待遇也千差万别。就好像模拟这个岗位,从2007年走到高峰以后就一直往下走,待遇感觉也逐渐抛离。在与朋友讨论这个问题的同时,朋友甩过来水木社区上的一个讨论,我们来看一下大家是怎么看待模拟待遇式微的这个现象:\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回答者:icore\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现在做模拟的兄弟很多是给当年的老炮给忽悠来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什么模拟是艺术,什么格雷,拉扎维,艾伦,三森吹的像圣经。还有什么bob pease,widlar江湖人物一般的个人传记,本版也是帮凶,什么模拟ic的九重境界,左一个jssc右一个isscc。一帮胡子都白了的人天天叫嚣世界本质是模拟的,所以模拟无比重要。难道不是心里很怕才在那给自己打气?结果就是00后入学的大量ee master都跳了这个坑。但实际上这个领域90年代就爆发了,95年之后就逐渐下坡了,00年代已经夕阳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说到底还是对于国内来说所谓的模拟线路的设计技巧本身的重要性越来越低。你费了很大劲用普通cmos做了个低噪op,结果指标还不如别人用特殊工艺5个管子搭出来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Linear、Maxim一堆的ic结构都是很老的架构,但是就这样的,国内又有谁能做出来呢?\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结果就是你行我也行,你不行我也不行,power的红海里一起杀,公司都没钱挣,还能给员工开高薪?\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回到近几年火热的soc,其实这块负责analog的也好不到那里去,他们无非就是ip维护工而已。\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只要不是超高端的产品,烂点也无所谓,后面的用数字算法补救,无非功耗大点。且每个公司的坑也就那么几个,哪像数字,做个后端大公司都百来号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所以这对模拟来说又是一个掣肘。\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回答者:northsky \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模拟越老越吃香”与“21世纪是生物的世纪”是一样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大生物招谁惹谁了?躺着也中枪!)\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回答者:icpioneer\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据我观察,两电和东南、复旦的学生做模拟的多,一些老师还是不断的在忽悠学生学模拟,这是很不负责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中国模拟的坑:TI就几个(还要求其高,累得半死,都去TI么?不靠谱), ADI现在需求也非常少,MAXIN在中国就撤了,LT就从不打算在中国弄。其他Fairchild和NXP都在卖。所以……\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其实,模拟本来就外企待遇好些,现在环境这么衰,而且会继续衰下去,可以预测模拟待遇能会好么?\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们看看国内做模拟IC都是什么角色——海龟创业的觉得自己NB,所以给不了好待遇,其实证明90%海龟不仅公司运营不好,产品也不行,他们大部分就是忽悠政府钱的,这个在苏州等长三角城市较多,现在蔓延到内地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国内抄片子的公司更不舍得花钱(否则为啥抄芯片),可是但是他们舍得在版图和应用工程师上花钱(这就尴尬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这样看下来,模拟需求大户(也就每年10-20个人的需求量,和数字比非常可怜)就剩下没几个了:华为海思,还有foundry做IP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真实情况是,现在做IC产品的岗位数量和待遇几乎没有foundry做IP的高了,这非常悲哀!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之所以写这些,是告诉你们中国的模拟芯片业现状非常残酷,不要迷信导师、不要迷信论文、不要迷信学校,你好看清行业。\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复旦设计牛在混合信号模拟,可是这样的公司非常少,所以一些高混合信号的最后出路都去做SOC或者IP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前几年做电源的多,现在价格杀成红海,模拟IC待遇估计和软件比差一半,和混合信号比也差,和应用比(比如海思,哪怕LED的烂行业,做AE的都比IC的爽,其实AE技术含量非常低,大家都懂)前景渺茫!\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所以信息封闭的两电同学们,不要以为上海IC很发达,其实从2000年后一直下滑,而且需求也没有多少,所以能转互联网最好,否则转数字、转应用,千万别掉火坑!\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 回答者:qko\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对于模拟来说,尴尬不在于待遇有多差,而是模拟转行也比较难。不像数字还可以往系统甚至互联网发展。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模拟的知识在其它行业基本用不上。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个人认为进模拟这行都是脑子进水,而忽悠人进来的良心都大大的坏。\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回答者:ycong2\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其实模拟当年也真辉煌过我记得十年前 3年工作硕士可以要到主管以上职位薪水16k起步比现在高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结果导致三年大量硕士转学模拟接着差不多2012年毕业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你要知道这是个很小且萎缩的市场消化这些不能转行的人要十多年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回答者: icore\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补充一点,在我看来,绝大部分的模拟从业者在国内就只能从事模拟电源、驱动芯片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这样薪酬不太好的工作,能够做到有技术难度的工程师,本来就是凤毛麟角。而何谓有技术难度?我的关电视,纯analog的难度就不在设计,而在工艺封装。你要说mixsignal倒是还有点存在 感。\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可是,就这些薪酬不好的破岗位要求还都很高。不说互联网了,数字后端里一堆的本 科,不知名学校的硕士,哪个薪水不比模拟低?模拟进个TI要过五关斩六将,数字后端 想换个地方不跟玩似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既然开启了这个话题,意义就是要让还有的选的学生认清行业现状,及时决断,analog 确实没落了,从业者也供大于求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还有人在鼓吹模拟越来越吃香,模拟是艺术,模拟才能决定产品的差异化,这些人绝对的实在害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能数字化的一定会数字化,现在不能数字化的正在努力数字化。现在中型的模拟公司已 经越来越少,就连maxim也在找并购的出路。\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纯analog的产品肯定会永久存在,但是能够存在的原因是因为process,package, reliability,而不是你用了什么牛逼的架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否则,现在拍照技术这么牛,那么多做反向的,不是lt maxim等等早该关门了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回答者:PrimeTime\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前面有位答主认为:“电源迟早也会被数字吃掉。现在180nm制程的纷纷成熟,以后内部的补偿,控制全部都会数字化。”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但我却认为数字化也得模拟工程师设计系统不是 ?所以说如果你只会调运放、比较器,早晚被淘汰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其实不但模拟,数字前端目前也一样需求萎缩,因为IP化太严重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模拟以前没多少IP,都得自己设计,还好,现在模拟IP也大行其道,归根到底 就业需求萎缩是因为自己的能力不足,无法获得比较优势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以前模拟无法IP化,那么我做的挫一些,靠销售的关系,FAE的支持,价格的便宜,也能卖得不错。\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现在有IP了,模拟工程师就要直面世界范围内IP vendor的竞争了, 你做的东西比美国的差,我有销售渠道的,何必雇你来做呢,买IP不就完了?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因此模拟的现状是产业发展、分工越来越细的必然结果,说白了,想挣钱,就得有比别人牛的本事 ,想傍着别人挣钱,自己混日子的时代已经过去了。\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回答者:vincy\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现在的行情,模拟确实水深火热。不然也不会不停的出现并购,无非是大家抱团取暖,顺便消除一些有实力的价格竞争者,保住gross margin。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但是看完所有人的态度,是不是也过分拘泥在现实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国内看,普遍的薪水确实不高。但同时有另一个现象没人提到,就是普遍的水平达到多少了呢?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国内有好的设计师,但真真也是凤毛麟角。不说刚刚毕业的junior,就是工作3+、5+的,多少人能发自内心的说一句————模拟电路我做明白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反正我看到的,绝大多数都是属于那种只知道看书抄结构,仿真看结果的水平。模拟这一行如果说还有它的价值点的话,应该是存在于八边形法则的trade off————怎样可以模拟系统最优化,要分析和模糊判断。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不然的话,仿真器能够做到的事情,花钱要designer来干什么?\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和一个公司的CTO聊过,大家平时最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我试试or我仿一下试试。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十几年前听一个美国牛人说过一句话:SPICE is only a tools. Iam designer.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很明显看出来区别在哪里。\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回答者:napoleon223\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其实我觉得这个现状和国内的一些实际情况有关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很多公司都是急于求成,不管是老板,还是技术经理,只求结果和速度,好多研究生导师也是自己开公司的,教学生就是让你打杂或者直接做后端提取,工作习惯就被养成了,如果你不自己好学,靠自己沉下心来做技术,多加班,怎么能积累起来,模拟又属于特别需要积累的。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不过,换个角度看看,现在社会那么浮躁,房价涨物价涨,又有几个人能够静下心来做事?也就是做事得过且过,这个数字还不是一个两个。屁股决定脑袋,怎么去激励员工?靠员工自己的主动性,那你就只有自求多福了,别人只是打工的。 \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回答者:vincy\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针对楼上napoleon223的回答,我做一些补充:\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是这个意思。而且某些现象的源头从扩招就开始了(引别人原话)。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软件那边是不是重复劳动就可以我不知道也不做评论。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只是想针对前面大部分的留言态度,说一说反方向的态度(用心够水平的比例真心太少了,我们不能只看别人的繁华看不到别人的苦。还是那句话,我不比别的行业,但同行来说,中国模电从业人员的水准比美国差的不是一点。作为企业来说为什么薪资要拉近。要知道现在我们已经比台湾的薪资水平高了)。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如果只是图轻松惬意,仿仿真凑个数,那现在的平均薪水还真算不上差。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反之,如果真的用心了,水平也够了,叫冤是必须的。纯技术,现在这个行业良莠所得的差距真的不是特别大。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不过好的现象是,随着下游产业链的需求提高,中国模电设计的要求也逐渐的上来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至少我这里,是想让努力和收获成正比的。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PS:真正以市场为导向的人,其实不会是得过且过的(外企高层们差的是看透中国现状,让努力和水平体现出差别),得过且过的最容易从中层或者底层开始,因为拿钱做事吗。\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最简单的例子就是,你做的成比高或性能差,就卖不掉(我承认销售的力量,但每个公司的销售都有自己的路子,谁也差不到哪去。从长远看,尤其是未来的需求,还是要回归产品本源)。\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曾经看着一个公司的CTO对着一个最简单的BG跟我说:我一直在琢磨,怎么能做的更小一点呢。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回答者:PrimeTime\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补充一点看法:\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很多人想的无非是想中等努力、中等工作能力下,选择哪个职业更舒服。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但我认为这个社会的发展趋势是,不做到最好,就会被淘汰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举个例子,以前我想自己娃长大以后做个出租车司机就挺好,米国鬼子再牛也不会跑中国来跟他竞争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但现在看,10年以后司机可能就被自动驾驶完全替代了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把局部的劳动力竞争变成全球化了,大家以后拼的是谁的机器做的好,谁的AI做的好,形成优势后扩张和复制很容,一个市场老大吃肉,老二喝汤,跟IC一样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以后你想中等努力,就会被用最高努力的人用人工智能和创新替换掉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比如做电源,现在就有开发EDA工具来代替研究生,让农民工也能设计电源芯片的公司了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人工智能发展的整体趋势是整个地球的工作效率在提高,单大多数无法做前沿创新的人只能获得一个平均福利。\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这个平均福利会越来越高,但是如果想获得比别人高的收入,那就要做到最前沿,做创新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模拟和IC因为一直是全球化竞争,所以这个趋势更明显一些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其他行业也会一样,互联网也很快就会这样,比如Uber和滴滴的竞争。\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回答者: piero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关于这个问题,我有话讲。\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一个项目,老板又不给人手,又拼命催时间,还要求一次成功,还有几个不靠谱的傻X一样的做数字出身拿PLL当分频器用的项目经理对你指手画脚。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你说说我们该怎么提高技术积累??\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每天都是疲于应付这些傻X一样的问题,给项目经理讲解模拟模块的工作原理,好让他设计spec,并且还要对于傻X一样的spec提出自己的建议。\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老板还没事催进度,为什么这么慢,我们要做的比TI好,比TI便宜。TI是45nm的,我们就要用90nm的才能比他便宜。还要跟老板解释为什么90nm的做不了,功耗、速度、面积都下不来,为什么下不来。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就kao的,都拿IC当房地产了。这就是中国IC,你拿什么赶超美国、台湾。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回答者:linyj\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一石激起千重浪,很多潜水的大牛浮出水面。“做模拟的”前景悲观?我也说说自己的认识,供大家批评。70后,说话比较过气儿,大家见谅。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模拟本质上需要面对和解决现实物理世界相关的问题,数字本质上需要面对的是经过一次打包和简化的物理世界(标准单元的模型简化到只关心功耗,时间和面积)和信息世界的混合体,软件本质上面对和解决的是信息世界的问题。\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做模拟的”相对于数字和软件最大的优势在于不惧怕和物理世界打交道。物理世界相对于信息世界来说更加非线性,强耦合和复杂,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模拟工程师觉得转数字很容易(虽然他们从来没转过),但是很少数字觉得转模拟容易的原因。解决的是更加复杂的问题,但是为什么没有转化成直接的收益?个人觉得有这么几个原因。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一是foundry+design house的分工模式限制了模拟工程师发挥的空间。模拟很大的竞争力来源于器件。但是在现在的分工模式下模拟设计被等同于只是使用foundry提供的器件做电路设计,而foundry提供的工艺和器件对所有人都是一样的,因而模拟工程师很难创造出独特的价值。\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以power为例,如果你对工艺和器件很了解,可以帮助foundry优化Ron或者器件耐压等级,那么你对于公司的价值就大大提高了。中小型设计公司不具备和foundry合作开发的条件,但是如果你对各个工艺了解较深,可以决定设计采用哪种工艺最有利,那么你的价值也很大。除了标准CMOS,很多特殊工艺都是模拟工程师的专属乐园,数字和软件进入门槛很高。例如bipolar,DMOS,MEMS,可以和MOS集成的GaN等等。\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模拟工程师要增加自己的价值最好和搞工艺的搞器件的坐在一条友谊的小船上。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第二个原因是学校教育在专业上老化和窄化。教材以Gray老先生和Razavi的居多,虽然书作为基础很好,但是这个都已经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内容。大家都懂,学会了只是入门,不产生任何价值。Cutting edge的技术因为懂得人少,所以很有价值,但是学生(尤其是硕士生)能接触到cutting edge的机会太少。\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大部分国内公司还处于中低端,所以从业者能接触的也不多,因而能通过掌握先进技术增加自身价值的机会也不多。不过无论如何,了解和追踪本细分行业内的cutting edge ,掌握一些大部分同行都不知道的小秘密可以增加自己的价值。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专业的窄化也会成为增加价值的瓶颈。很多人把模拟窄化成模拟电路设计,甚至窄化成某类经典电路设计,那么价值自然受很大限制。行业经验是增加自身价值的法宝。做RF的需要模拟+通信;做汽车芯片的需要模拟+可靠性;做信号处理的需要模拟+算法。总之功夫在诗外,使用“模拟+”的策略会很大程度增加自己的价值。了解自己的细分行业,成为针对某个行业的芯片专家会大大增加自己的价值。\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怎么了解一个行业?要和AE和客户方的研发坐在一条友谊的小船上啊。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从做技术的角度而言,我把模拟分成这样几个层次:\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一是书本上讲的电路设计可以在工作中有针对性的customize,这属于入门级。\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二是本细分行业内同行懂的我也懂,这属于中级。\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三是我懂不少同行不知道的小秘密,这属于高级。\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四是随时关注上下游有可能带来颠覆的技术,因时而动,引领本行业发展方向。这个属于专家级。\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从职业发展的角度而言,模拟工程师的空间很大。纯做技术用10-15年达到专家级速度真不算慢了。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过去国内公司做中低端,一方面是自身资金技术限制,另一方面客户也是以中低端为主。现在客户开始向中高端升级,国内IC公司资金也更充裕,那么公司是否能向中高端升级就看有没有高级到专家级的人才。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综上,我相信“做模拟的”只要不画地为牢,自我设限,那么职业上的前景不会太悲观。 \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回答者:hitision\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楼上linyj的回复真好。同时我也明白在中国这样一个浮躁的社会模拟技术难以提高的原因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工资稍微比数字少一点然后就叫嚣着让大家转行,模拟时需要积累的,没个10年谁敢说懂模拟?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中国,很多人有一年两年规划,而绝大多数人没有十年,二十年规划。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看到这群喷模拟的人,真让人感到失望。\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回答者:WillySansen\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针对楼上 hitision的回答,我认为,十年才懂模拟的话,还是转行吧。\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况且这个得看人,不愿意花心思不愿意拓宽范围的人,做十年也只会一个block(真见过,十 年做filter);相反的人可能五年就能独当一面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楼上说到底是数字高、模拟高还是RF高,我到是认为不能直接创造金钱的,都是打工仔没 啥好比的,要直接创造金钱,无非就是能直接做出市场上卖得掉的产品,成本低和性能好 总得挑一样;\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能完整地从spec到产品的人,确实不多见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回答者:icore \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又来了,因为我看到很多人对模拟是真爱,并坚持认为模拟并没有没落,认为模拟还是很重要,很多从业者待遇差是因为不够努力。\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但我冲动想说一句——就是因为analog不那么重要了才导致了薪酬水平的下滑。而不是说analog的从 业者不够努力。\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所以我觉得就应该让更多的后来人知道模拟是艺术和九重境界是骗人的,实际就是这么凄惨,然后大家再抉择,还是选analog的那一定是真心热爱的。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大多数持悲观态度的人其实大多都是做了10年以上analog的,实际中不见得比你做的比 你差。但是技术发展的趋势明明白白的摆在那里。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这就好比bipolar升级到cmos,这个过程之初还不是一堆的人坚持cmos替代不了,cmos 做不了analog。但是bipolar会不会完全消亡?必然不会,剩下了就是替代不了的,但 是必然也是技术含量高的,由于难稀缺,这个剩下的高手必然过的滋润,但是高出不胜寒,这样的位置能有几个?再说一遍我们讨论的是趋势,是平均,那么大量的人如果只会bipolar不会cmos就只有被淘汰了。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同样的你做DCDC不停演变,电压模,电流模,cot,但是如果全部dsp来处理了,那是不是只会做电流模的人就要被淘汰了?难道每个人都能成为dsp和power部分的接口?显然不是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晶体关淘汰了电子管,cmos就一定不会被淘汰吗?\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所以说啊,你一个人的命运啊,当然要考自我奋斗,但也要考虑到历史的进程啊。\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回答者:vincy \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针对楼上的观点,我也要一些看法:\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CMOS被淘汰了,我们就会被淘汰吗?这想法太单纯了吧。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据我所知,当初站在CMOS设计顶端的那些人都是从BJT过来的。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就亲身收益于从电子管时代过来的老工程师(某公司模拟总监,非学校老师)。至少到今天,我对模电的很多理解只能说和人家暗合。一些看似很古老的理论和数据,慢慢的你才能体会当初不理解只是说明你还不理解。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不是说工艺和技术不会进步,而是说随着它的进步,我们也会跟进(这才是我认为模拟比较苦的一点,你的脚步不能停)。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相反,真的有人认为以后的电子只需要数字设计和工艺了么?这把集成电路就看得太简单了吧。即使很多年前,Intel的工程师也不是在那里写写verilog就能交差的,很多人都是有很深的“模拟功力”的,纵使他没有做过模电设计。即使现在最好的device工程师,也不是把接口device弄好就一马平川,万能匹配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的感觉刚好和您相反,也许以后各个工种的边界会越来越模糊,不是纯粹的数字电路设计和工艺设计,而是复合型人才会更有市场和用武之地。那么这种人从哪里来?还是看个人吧,我见过对器件有了解的数字工程师,也见过可以反过来指导模拟设计的layout工程师和device工程师。我的理解中,模拟电路设计刚好跨接在几个工种之间,是从系统直到device、可靠性分析的综合trade off,而绝不仅仅是电路设计和仿真这么简单的一小撮。或者讲,只会盯着电路(更low的是盯着仿真器)的工程师(不能从系统甚至客户体验去理解真实的设计目标,不能从device的物理机制理解它的工作原理进而考虑版图和电路的设计细节),绝对做不好模拟电路。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再进一步说,即使有一天半导体行业被淘汰了,大家觉得新生的行业代替者,会由谁去奠基(设计环节)?谁去引导那个行业的设计起步?靠从白纸一张起步的新新人类吗?还是对signal流有了解、对数据分析的物理层有理解的一批人。————对不起,毕竟对所谓的未来替代者我不确定是“谁”,所以难免语言狭隘。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近年模电的平均待遇是不好。之所以我不是那么关注平均,可能是和我入行时对这一行的理解有关,在我的概念里,模拟电路设计是我所能接触到的行业中最难的一个工种。既然我认可了他的起步高和困难,我就默许了这样一个概念————做就要做好,如果是在水平不济或者不想吃苦,尽早改行。\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现在的行情也不好,传导到就业问题。老板想要水平高的人,但水平高的人凤毛麟角他遇不到,所以更不想在个别人身上花大钱(赌他真的水平高出一截),还不如差不多用着“3个臭皮匠”。反过来,市场没那么大需求小朋友们找不到工作或者更不会努力。所以大家都自己把握自己吧。\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这一行不是那么重要了,这是真的。但和你分享一个好的感觉:(至少对于现在的国内行情)客户端系统设计的水平真的还有不少并没有起来,刚刚处于从copy到自己设计的过度的阶段,很多东西够用就好,提不出很高的需求。既然够用就好,那真的就不是很重要,但慢慢的,他们会遇到一点点的麻烦,之前够用的东西已然不够用了,这时候模拟也许会慢慢重要起来————所有的这些并不是编故事,也不能代表所有的case,只是我在工作中的一点感觉。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PS:其实我对模电谈不上热爱,相对这伟大的事业,我可能更爱money。说的有点乱,见谅
。\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回答者:jiayezhou \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个人觉得,由于种种原因,ic模拟设计流程比较像手工艺品,比较依赖技师的个人能力,不容易大规模复制优秀的产品。但是这并不代表模拟是最难的工作,至少我不觉得模拟工 程师对思维能力的要求高于数学工作者--模拟需要掌握的最难的数学推导是什么?最难的物理知识是什么?最难的算法是什么?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模拟工程师可以多了解系统,但是随着大规模数字电路越来越廉价,以后会有越来越多的芯片是由数字部分的功能定义的。 \u003C\u002Fp\u003E\u003Cbr\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回答者:cmoster\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从业这么多年,感觉模拟工程师的成长,严重依赖于所从事的项目和所在的公司。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模拟工程师再勤奋,做过多少项目仿真,并不能提高自己的身价。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只有那些被silicon proven,mass production proven,market proven的经验才能让你卖个好价钱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如果一个模拟工程师运气不好,毕业后没能进入一家有前途的公司,做一个有市场的项目,他就没办法进入到更高的层次,最终只能流于平庸,各人再勤奋也没有办法。\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写在最后: 虽然广大从业者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或多或少有些怨言,这跟大多数人的做一行讨厌一行的本性是一样的。但毫无疑问,模拟电子技术作为电子产业的根本,在现在乃至将来也一直会有一席之地的,特别是在中国大力支持半导体的前提下,我们理应对模拟,对半导体抱有积极的态度,为中国半导体的崛起贡献一份力量。\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欢迎留言讨论~\u003C\u002Fp\u003E\u003Ch2\u003E\u003Cb\u003E模拟相关职位推荐:\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h2\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Powtech 华润矽威
\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a href=\&http:\u002F\u002Flink.zhihu.com\u002F?target=http%3A\u002F\u002Fwww.moore.ren\u002Fjob\u002Fdetail.htm%3FjobId%3Dinvitecode%3Dcf156d39-993f-4d6a-956d-39993fdd6ac7\&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u003E设计经理\u003C\u002Fa\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20-40k\u003Cem\u003Eo\u003C\u002Fem\u003E上海\u003Cem\u003Eo\u003C\u002Fem\u003E5年以上\u003Cem\u003Eo\u003C\u002Fem\u003E硕士及以上\u003Cem\u003Eo\u003C\u002Fem\u003E全职\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方方科技
\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a href=\&http:\u002F\u002Flink.zhihu.com\u002F?target=http%3A\u002F\u002Fwww.moore.ren\u002Fjob\u002Fdetail.htm%3FjobId%3Dinvitecode%3Dcf156d39-993f-4d6a-956d-39993fdd6ac7\&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u003E模拟\u002F混合芯片设计经理\u003C\u002Fa\u003E
推荐奖1600
签约奖 C\u002Fp\u003E\u003Cp\u003E25-50k\u003Cem\u003Eo\u003C\u002Fem\u003E北京\u003Cem\u003Eo\u003C\u002Fem\u003E5年以上\u003Cem\u003Eo\u003C\u002Fem\u003E硕士及以上\u003Cem\u003Eo\u003C\u002Fem\u003E全职\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光梓信息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a href=\&http:\u002F\u002Flink.zhihu.com\u002F?target=http%3A\u002F\u002Fwww.moore.ren\u002Fjob\u002Fdetail.htm%3FjobId%3Dinvitecode%3Dcf156d39-993f-4d6a-956d-39993fdd6ac7\&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u003EAnalog \u002F Mixed-Signal Design Engineer (Senior)\u003C\u002Fa\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20-40k\u003Cem\u003Eo\u003C\u002Fem\u003E上海\u003Cem\u003Eo\u003C\u002Fem\u003E5年以上\u003Cem\u003Eo\u003C\u002Fem\u003E本科及以上\u003Cem\u003Eo\u003C\u002Fem\u003E全职\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展讯通信
\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a href=\&http:\u002F\u002Flink.zhihu.com\u002F?target=http%3A\u002F\u002Fwww.moore.ren\u002Fjob\u002Fdetail.htm%3FjobId%3Dinvitecode%3Dcf156d39-993f-4d6a-956d-39993fdd6ac7\&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u003E高级模拟电路设计工程师\u003C\u002Fa\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5-20k\u003Cem\u003Eo\u003C\u002Fem\u003E苏州\u003Cem\u003Eo\u003C\u002Fem\u003E5年以上\u003Cem\u003Eo\u003C\u002Fem\u003E硕士及以上\u003Cem\u003Eo\u003C\u002Fem\u003E全职\u003C\u002Fp\u003E\u003Ch2\u003E\u003Cstrong\u003E华大九天 \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a href=\&http:\u002F\u002Flink.zhihu.com\u002F?target=http%3A\u002F\u002Fwww.moore.ren\u002Fjob\u002Fdetail.htm%3FjobId%3Dinvitecode%3Dcf156d39-993f-4d6a-956d-39993fdd6ac7\&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u003E模拟集成电路设计工程师\u003C\u002Fa\u003E\u003C\u002Fh2\u003E\u003Cp\u003E10-15k\u003Cem\u003Eo\u003C\u002Fem\u003E上海\u003Cem\u003Eo\u003C\u002Fem\u003E3年以上\u003Cem\u003Eo\u003C\u002Fem\u003E硕士及以上\u003Cem\u003Eo\u003C\u002Fem\u003E全职\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a href=\&http:\u002F\u002Flink.zhihu.com\u002F?target=http%3A\u002F\u002Fwww.moore.ren\u002Fjob\u002Flist\u002F%3Finvitecode%3Dcf156d39-993f-4d6a-956d-39993fdd6ac7\&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u003E更多职位\u003C\u002Fa\u003E
摩尔精英,全球半导体职业机会
\u003Ca href=\&http:\u002F\u002Flink.zhihu.com\u002F?target=http%3A\u002F\u002Fwww.moore.ren\&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u003E\u003Cspan class=\&invisible\&\u003Ehttp:\u002F\u002Fwww.\u003C\u002Fspan\u003E\u003Cspan class=\&visible\&\u003Emoore.ren\u003C\u002Fspan\u003E\u003Cspan class=\&invisible\&\u003E\u003C\u002Fspan\u003E\u003C\u002Fa\u003E\u003C\u002Fp\u003E&,&updated&:new Date(&T10:44:45.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15,&collapsedCount&:0,&likeCount&:64,&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titleImage&:&https:\u002F\u002Fpic3.zhimg.com\u002F300be156fdb4bb2b65d3e27_r.jpg&,&links&:{&comments&:&\u002Fapi\u002Fposts\u002F2Fcomments&},&reviewers&:[],&topics&:[{&url&:&https:\u002F\u002Fwww.zhihu.com\u002Ftopic\u002F&,&id&:&&,&name&:&模拟&},{&url&:&https:\u002F\u002Fwww.zhihu.com\u002Ftopic\u002F&,&id&:&&,&name&:&半导体&},{&url&:&https:\u002F\u002Fwww.zhihu.com\u002Ftopic\u002F&,&id&:&&,&name&:&数字电路&}],&adminClosedComment&:false,&titleImageSize&:{&width&:407,&height&:220},&href&:&\u002Fapi\u002Fposts\u002F&,&excerptTitle&:&&,&column&:{&slug&:&MooreRen&,&name&:&半导体行业观察&},&tipjarState&:&inactivated&,&annotationAction&:[],&sourceUrl&:&&,&pageCommentsCount&:15,&hasPublishingDraft&:false,&snapshotUrl&:&&,&publishedTime&:&T18:44:45+08:00&,&url&:&\u002Fp\u002F&,&lastestLikers&:[{&bio&:&一只想有所作为的微电狗&,&isFollowing&:false,&hash&:&635b02b05fcc2dcfec2a299&,&uid&:178000,&isOrg&:false,&slug&:&yan-qing-qing-66-35&,&isFollowed&:false,&description&:&一只想有所作为的通信狗&,&name&:&340天&,&profileUrl&:&https:\u002F\u002Fwww.zhihu.com\u002Fpeople\u002Fyan-qing-qing-66-35&,&avatar&:{&id&:&v2-bfa041ced6cddfc1df316a&,&template&:&https:\u002F\u002Fpic4.zhimg.com\u002F{id}_{size}.jpg&},&isOrgWhiteList&:false,&isBanned&:false},{&bio&:&&,&isFollowing&:false,&hash&:&24ecf6cdc4e6fc8ddff8bd4a&,&uid&:20,&isOrg&:false,&slug&:&matt-ye&,&isFollowed&:false,&description&:&&,&name&:&Matt&,&profileUrl&:&https:\u002F\u002Fwww.zhihu.com\u002Fpeople\u002Fmatt-ye&,&avatar&:{&id&:&v2-581ad7f72185faeaa49f98d&,&template&:&https:\u002F\u002Fpic3.zhimg.com\u002F{id}_{size}.jpg&},&isOrgWhiteList&:false,&isBanned&:false},{&bio&:&ic&,&isFollowing&:false,&hash&:&e2dc3ab96965&,&uid&:823200,&isOrg&:false,&slug&:&feng-yun-17-39&,&isFollowed&:false,&description&:&&,&name&:&风云&,&profileUrl&:&https:\u002F\u002Fwww.zhihu.com\u002Fpeople\u002Ffeng-yun-17-39&,&avatar&:{&id&:&da8e974dc&,&template&:&https:\u002F\u002Fpic4.zhimg.com\u002F{id}_{size}.jpg&},&isOrgWhiteList&:false,&isBanned&:false},{&bio&:null,&isFollowing&:false,&hash&:&5c082cbdad04cf3ab0593&,&uid&:189300,&isOrg&:false,&slug&:&zhao-xiao-ming-32-81&,&isFollowed&:false,&description&:&&,&name&:&赵晓明&,&profileUrl&:&https:\u002F\u002Fwww.zhihu.com\u002Fpeople\u002Fzhao-xiao-ming-32-81&,&avatar&:{&id&:&da8e974dc&,&template&:&https:\u002F\u002Fpic4.zhimg.com\u002F{id}_{size}.jpg&},&isOrgWhiteList&:false,&isBanned&:false},{&bio&:null,&isFollowing&:false,&hash&:&3cb2e421c5c75cf14d25a40ea037271b&,&uid&:40,&isOrg&:false,&slug&:&zhang-xue-90-93&,&isFollowed&:false,&description&:&&,&name&:&阿七&,&profileUrl&:&https:\u002F\u002Fwww.zhihu.com\u002Fpeople\u002Fzhang-xue-90-93&,&avatar&:{&id&:&b5bdcd87&,&template&:&https:\u002F\u002Fpic1.zhimg.com\u002F{id}_{size}.jpg&},&isOrgWhiteList&:false,&isBanned&:false}],&summary&:&近来闲来无事看了一下招聘网站,发现电子行业工程师与互联网工程师的差距越拉越大,颇感凄凉。而在电子行业内,不同岗位的待遇也千差万别。就好像模拟这个岗位,从2007年走到高峰以后就一直往下走,待遇感觉也逐渐抛离。在与朋友讨论这个问题的同时,朋友甩…&,&reviewingCommentsCount&:0,&meta&:{&previous&:{&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titleImage&:&https:\u002F\u002Fpic1.zhimg.com\u002F50\u002F41ab1b2cbbdc_xl.jpg&,&links&:{&comments&:&\u002Fapi\u002Fposts\u002F2Fcomments&},&topics&:[{&url&:&https:\u002F\u002Fwww.zhihu.com\u002Ftopic\u002F&,&id&:&&,&name&:&量子通讯&},{&url&:&https:\u002F\u002Fwww.zhihu.com\u002Ftopic\u002F&,&id&:&&,&name&:&物理学&},{&url&:&https:\u002F\u002Fwww.zhihu.com\u002Ftopic\u002F&,&id&:&&,&name&:&半导体&}],&adminClosedComment&:false,&href&:&\u002Fapi\u002Fposts\u002F&,&excerptTitle&:&&,&author&:{&bio&:&摩尔精英.创始人兼CEO&,&isFollowing&:false,&hash&:&a041bc84af3b04f2298645&,&uid&:488500,&isOrg&:false,&slug&:&jyzzzz2012&,&isFollowed&:false,&description&:&Linkedin主页:https:\u002F\u002Fcn.linkedin.com\u002Fin\u002Fjyzhang8 个人微信:MooreRen001摩尔精英(http:\u002F\u002FMooreElite.com)是领先的半导体专业服务平台,重构半导体基础设施,让中国没有难做的芯片。旗下业务包括“芯片设计服务、流片封测服务、半导体招聘、媒体研究”。覆盖包括“IC设计、EDA\u002F IP、晶圆代工、封装测试、半导体设备与材料、方案设计、分销代理”等半导体全产业链1500多家企业和50万专业用户,掌握半导体行业精准大数据。目前员工150人,分布在上海、北京、深圳、西安、成都等地。&,&name&:&张竞扬 摩尔精英&,&profileUrl&:&https:\u002F\u002Fwww.zhihu.com\u002Fpeople\u002Fjyzzzz2012&,&avatar&:{&id&:&v2-5e305b94f675efe2d64427&,&template&:&https:\u002F\u002Fpic4.zhimg.com\u002F{id}_{size}.jpg&},&isOrgWhiteList&:false,&isBanned&:false},&column&:{&slug&:&MooreRen&,&name&:&半导体行业观察&},&content&:&\u003Cblockquote\u003E\u003Cp\u003E中国科技一直以来被所有人诟病,山寨,抄袭俨然成为中国产业界避之不及的标签。然而经过这么些年的奋战,中国在某些技术领域取得了不错的成果。如高铁、特高压电网等。本文要谈到的量子通信也是中国的一项特出成就。\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据报道,全球首条量子通信商用干线——“沪杭保密干线”将于九月建成。这代表着中国在量子通信领域的一大突破。\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blockquote\u003E\u003Cp\u003E我们来谈一下这个好像听过,又不甚了解的新技术。\u003C\u002Fp\u003E\u003Ch2\u003E什么是量子通信\u003C\u002Fh2\u003E\u003Cp\u003E首先要强调一点,量子通信跟光纤通信、宽带通信不同概念的。后两者是一种通信载体。而量子通信只是在通信过程中起加密作用。\u003C\u002Fp\u003E\u003Cfigure\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ic1.zhimg.com\u002F41ab1b2cbbdc_b.png\& data-rawwidth=\&603\& data-rawheight=\&32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3\& data-original=\&http:\u002F\u002Fpic1.zhimg.com\u002F41ab1b2cbbdc_r.png\&\u003E\u003C\u002Ffigure\u003E\u003Cp\u003E至于量子通信的概念,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维度分析。\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从广义上说,量子通信是基于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使用微观粒子做载体,实现一些经典通信无法实现的任务。包括很多方面,其中量子密钥分发可以提供 Information theoretical security的保密通信,量子态隐形传输可以在不传输粒子本身的情况下,传输未知量子态,量子密集编码可以提高单粒子携带的信息量等。\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而从狭义上说,量子通信希望解决的是通信的安全性问题。传统上说,信息需要加密才能安全,加密的方式有很多,唯一被证明了是“绝对安全”的密码体系,是所谓的一次一密。所谓的一次一密,就是要求用于加密的密钥长度与被加密的明文长度相同。所以若要达到这种加密标准,那么就要有很多很多的密钥,而且密钥要安全。\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明确一下,量子保密通信干的事情并不是加密,而是把密钥分配给需要保密通信的双方,密文的发送仍然可以通过标准的通信手段来完成。明确了量子保密通信的任务之后,这个过程要保证的就是首先要能够在A B两人之间实现密钥的分配,其次要保证分配的过程中不会使未授权的第三方得到密钥的内容。\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上述任务的完成就是借助了量子力学的基本特性,简单的说可以说基于量子态不可克隆原理和海森堡测不准原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不可克隆说的是不存在量子态的复印机,能够实现量子态的完美复制(不完美是可以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测不准就是说你对量子态进行的测量很有可能改变它的状态。比如原来是1,可能测完就变成0.5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有了以上两个定理作为利器,我们就可以进行量子密钥分配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这种新型的通讯方式,是近二十年发展起来的新型交叉学科,是量子论和信息论相结合的新的研究领域。量子通信具有高效率和绝对安全等特点,是目前国际量子物理和信息科学的研究热点。\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追溯量子通信的起源,还得从爱因斯坦的“幽灵”——量子纠缠的实证说起。\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82年,法国物理学家艾伦·爱斯派克特(Alain Aspect)和他的小组成功地完成了一项实验,证实了微观粒子“量子纠缠”(quantum entanglement)的现象确实存在,这一结论对西方科学的主流世界观产生了重大的冲击。 从笛卡儿、伽利略、牛顿以来,西方科学界主流思想认为,宇宙的组成部份相互独立,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受到时空的限制(即是局域化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量子纠缠证实了爱因斯坦的幽灵——超距作用(spooky action in a distance)的存在,它证实了任何两种物质之间,不管距离多远,都有可能相互影响,不受四维时空的约束,是非局域的(nonlocal),宇宙在冥冥之中存在深层次的内在联系。\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量子纠缠理论的基础上,1993年,美国科学家C.H.Bennett提出了量子通信(Quantum Teleportation)的概念。量子通信是由量子态携带信息的通信方式,它利用光子等基本粒子的量子纠缠原理实现保密通信过程。量子通信概念的提出,使爱因斯坦的“幽灵(Spooky)” ——量子纠缠效益开始真正发挥其真正的威力。\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figure\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ic3.zhimg.com\u002F2cd509eaa62f1a8c4efc_b.png\& data-rawwidth=\&645\& data-rawheight=\&45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5\& data-original=\&http:\u002F\u002Fpic3.zhimg.com\u002F2cd509eaa62f1a8c4efc_r.png\&\u003E\u003C\u002Ffigure\u003E上图后排(右)C.H.Bennett\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贝内特提出量子通信概念以后,6位来自不同国家的科学家,基于量子纠缠理论,提出了利用经典与量子相结合的方法实现量子隐形传送的方案,即将某个粒子的未知量子态传送到另一个地方,把另一个粒子制备到该量子态上,而原来的粒子仍留在原处,这就是量子通信最初的基本方案。\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量子隐形传态不仅在物理学领域对人们认识与揭示自然界的神秘规律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可以用量子态作为信息载体,通过量子态的传送完成大容量信息的传输,实现原则上不可破译的量子保密通信。\u003C\u002Fp\u003E\u003Ch2\u003E中国研究者的后来居上\u003C\u002Fh2\u003E\u003Cp\u003E上面提到,在贝尔特提出了量子通信的概念以后,有科学家开始对这个新技术进行了研究。在后来,有个叫潘建伟的奥地利中国留学生加入了这个行列。并取得了特别的成就。\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figure\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ic1.zhimg.com\u002Fd9a513ab910a58dc719ec_b.png\& data-rawwidth=\&358\& data-rawheight=\&518\&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58\&\u003E\u003C\u002Ffigure\u003E潘建伟在奥地利维也纳实验站演示量子纠缠态远距离分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们先说一下他取得的成绩,再来回顾一下其历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97年,在奥地利留学的中国青年学者潘建伟与荷兰学者波密斯特等人合作,首次实现了未知量子态的远程传输。这是国际上首次在实验上成功地将一个量子态从甲地的光子传送到乙地的光子上。实验中传输的只是表达量子信息的“状态”,作为信息载体的光子本身并不被传输。\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从雅坑村到奥地利\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70年3月,潘建伟出生在浙江省东阳市马宅镇雅坑村,先后毕业于马宅镇雅坑小学(青联公社第一名),吴宁镇中(全年级第一名),1987年高考时候,他本有机会被保送到浙江大学读当时的热门专业。但他说“如果接受保送,可能就无法继续我的物理梦了。”也就是在那一年,那年潘建伟考入中国科技大学近代物理系。\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96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得理论物理硕士学位后,潘建伟投身奥地利维也纳大学蔡林格教授门下攻读博士学位。彼时,导师正组织量子信息实验研究方面第一个国际合作项目。此前,量子信息一直处在理论研究阶段,还没有实验支撑。\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而潘建伟脑子里也正酝酿着一个实验方案。一个月后,他觉得方案成熟了,便兴奋地向研究小组里报告他的设想。然而,报告结束后全组没一个人说话。好半天,蔡林格教授问:“潘,你不知道这就是量子态隐形传输的理论方案吗?你不知道我们另一个小组正在做这个实验吗?”\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潘建伟确实不知道,但他认为这是上天的眷顾。他坚定地对导师说:“我要加入这个实验!”\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97年,题为“实验量子隐形传态”的研究论文在《自然》杂志上发表。该成果被公认为量子信息实验领域的开山之作,被欧洲物理学会和美国物理学会评为世界物理学年度重大进展,被美国《科学》杂志评为年度全球十大科技进展,还被《自然》杂志选为“百年物理学21篇经典论文”之一,而作为论文的第二作者潘建伟,这一年刚刚27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入职中科大\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2001年,潘建伟回到中国科大工作。当时无论是研究水平还是人才储备方面,国内的基础都很薄弱。\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潘建伟在与他的同学杨涛教授一道组织科研队伍、开展实验室建设的同时,还继续在维也纳大学从事多光子纠缠方面的合作研究。国内研究组成果出得很快,仅2003年一年,作为第一单位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的论文就有7篇。\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2004年,潘建伟研究组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五光子纠缠和终端开放的量子态隐形传输。《自然》杂志发表了这一成果并称赞说,尽管五粒子纠缠的实现非常困难,但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潘建伟教授和他的同事们完成了这一壮举。这种新颖的量子态隐形传输是量子纠错和分布式量子信息处理所需要的关键技术。这一成果同时入选欧洲物理学会和美国物理学会评选出的年度国际物理学重大进展。这对中国科学家来说是第一次。\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很自豪!这表明国内研究组在量子纠缠方面的工作已经成功跃居国际领先水平。”潘建伟说,“我可以离开维也纳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此后,潘建伟以玛丽·居里讲席教授的身份到德国海德堡大学从事量子存储的合作研究。潘建伟说:“海德堡大学的冷原子研究处于国际领先地位,我们必须把别人的看家本领学到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几年下来,潘建伟团队在冷原子量子存储方面形成了丰富的人才和技术积累,取得了一系列国际领先的研究成果。2008年,《自然》杂志发表了潘建伟和他的同事完成的题为“量子中继器实验实现”的研究成果。《自然》杂志称赞该工作“扫除了量子通信中的一大绊脚石”。\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打造一级科研团队\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回国后,潘建伟致力于将不同学科背景的年轻人送出国门,到德国、英国、美国、瑞士、奥地利等量子信息研究的优秀国际小组加以锻炼。这些被“放飞”国外多年的年轻人,如同风筝收线一般,悉数回国,使中国科技大学团队得到了空前的壮大。\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们已经是一个有国际影响力的团队,他们在这里大有用武之地。”潘建伟领导的中国科大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量子物理与量子信息研究部可谓人才济济,光是“青年千人计划”教授、“百人计划”教授就有十来个。\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成果累累\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潘建伟带领研究团队取得了多个令人惊羡的“第一”:实验实现了16公里自由空间量子态隐形传输,创造了当时量子态隐形传输距离的世界纪录,证明了基于自由空间进行远距离量子通信的可行性;在国际上首次实验实现了八光子薛定谔猫态,刷新了由潘建伟团队保持的多光子纠缠态制备的世界纪录;利用八光子纠缠态,在国际上首次实验实现了拓扑量子纠错,是量子信息领域以中国为第一单位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首篇长文,被审稿人称为“一个艰苦卓绝的英雄主义的量子光学实验”;\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国际上首次实验实现了百公里量级的自由空间量子隐形传态和纠缠分发,通过地基实验证明了实现基于量子卫星的全球量子通信网络和开展大尺度基本物理问题实验检验的可行性,《自然》审稿人称为“另一个英雄的实验工作”。“在光量子纠缠操纵和量子通信方面,我们走到了领跑的位置。”潘建伟说。\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自然》杂志曾评论称:“在量子通信领域,中国用了不到10年时间,由一个不起眼的国家发展成为现在的世界劲旅”。\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2012年8月,潘建伟被国际量子通信、测量与计算学会授予2012年度国际量子通信奖,表彰其“在量子通信和多光子纠缠操纵方面的先驱性贡献”。他是获得这一荣誉的首位华人物理学家。\u003C\u002Fp\u003E\u003Ch2\u003E量子通信的意义\u003C\u002Fh2\u003E\u003Cp\u003E“沪杭干线”是量子通信技术应用之一。承建者九州量子董事长郑韶辉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量子通信的产业化技术可以说已经走在世界前列。未来,随着量子通信技术进一步提高、应用的多样化发展,千亿级市场规模值得期待。\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郑韶辉表示,“沪杭干线”建成后,从杭州到上海沿线的政府、银行、企业等对数据保密传输有较高要求的主体,能获得安全性强、保密度高的专线数据服务。目前,九州量子正在与杭州九十余家银行展开相关项目合作的洽谈。\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事实上,在“沪杭干线”前后,我国量子信息产业化还有更多好消息。今年底,全球第一条远距离量子保密通信干线“京沪干线”也将建成并验收。由中国科学家自主研发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近期将发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科大国盾量子总裁赵勇认为,在综合考虑了开发成本、市场需求、客户需求等因素的基础上,我国的量子通信设备定价已经可以被市场接受。未来,随着技术提高、设备小型化、应用多样化的发展,以及在金融、政务甚至互联网等领域的应用推动,必将使量子通信技术逐步服务于普通老百姓。\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说白了,量子通信就是用量子密钥替代目前的公钥加密技术,2015年度图灵奖,就是颁给了发明公钥加密技术的两位美国科学家。\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公钥加密技术,简单的说,就是拿两个很大的质数A和B进行乘积,然后把这个乘积作为公钥进行加密,然后用质数A或B进行解密。虽然得到A和B的乘积很容易,但是要直接从这个乘积分解成两个质数,就非常非常难。\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但是随着计算能力的不断提高,尤其是基于量子计算机的shor算法的出现,让基于大数因子分解的公钥加密技术,变得越来越脆弱。\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这就是为什么,在通信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各国间涉及政治外交、军事安全的大部分机密信件和物品,仍然通过最传统的方式——外交信使来传递。即便是再高级的保密通信,只要是通过当前的电话线、无线电、光纤等手段,都会面临被破译和窃听的可能。\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这时候,就需要量子密钥发挥作用了。这种方法,是上世纪90年代美国IBM公司沃森实验室的查尔斯·本内特等人提出来的,由A向B发射一系列不同偏振态的光子,B对其进行随机测量,然后选取符合A要求的测量结果作为密码。在验证密码的过程中,如果存在窃听行为,可以从测量结果的错误率中发现。\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实际上,量子密钥就是在A和B之间共同生成一串只有他们两边知道的随机数,然后用这个随机数来加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本内特等人在IBM成功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量子密钥分发的原型样机,但是它的工作距离仅为32厘米。此后,各国的科学家,逐步将量子密码在光纤中传输的距离推进到几十甚至上百公里,并尝试在自由空间中进行传递并取得成功。\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理论上,量子密钥分发克服了经典加密技术内在的安全隐患,是迄今为止惟一被严格证明是无条件安全的通信方式。\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毫无疑问的是,布局了这项技术之后,为后期中国的军事、财政等敏感信息通信打上了重要的安全标签。\u003C\u002Fp\u003E\u003Cblockquote\u003E\u003Cp\u003E关于量子通信的概念,曾经有媒体也报道过,认为这是一项浮夸风,是一场炒作,由此至终都是一些资本家玩弄的概念。但毫无疑问潘建伟教授及其团队是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的。至于是否真如传说中那么重要。那就留待下面的验证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来源:电子发烧友\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blockquote\u003E&,&state&:&published&,&sourceUrl&:&&,&pageCommentsCount&:0,&canComment&:false,&snapshotUrl&:&&,&slug&:,&publishedTime&:&T19:39:32+08:00&,&url&:&\u002Fp\u002F&,&title&:&在这项新技术上,中国领先全球&,&summary&:&中国科技一直以来被所有人诟病,山寨,抄袭俨然成为中国产业界避之不及的标签。然而经过这么些年的奋战,中国在某些技术领域取得了不错的成果。如高铁、特高压电网等。本文要谈到的量子通信也是中国的一项特出成就。据报道,全球首条量子通信商用干线——“…&,&reviewingCommentsCount&:0,&meta&:{&previous&:null,&next&:null},&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sCount&:51,&likesCount&:403},&next&:{&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titleImage&:&&,&links&:{&comments&:&\u002Fapi\u002Fposts\u002F2Fcomments&},&topics&:[{&url&:&https:\u002F\u002Fwww.zhihu.com\u002Ftopic\u002F&,&id&:&&,&name&:&半导体&},{&url&:&https:\u002F\u002Fwww.zhihu.com\u002Ftopic\u002F&,&id&:&&,&name&:&收购 (Acquisition)&},{&url&:&https:\u002F\u002Fwww.zhihu.com\u002Ftopic\u002F&,&id&:&&,&name&:&摩尔定律&}],&adminClosedComment&:false,&href&:&\u002Fapi\u002Fposts\u002F&,&excerptTitle&:&&,&author&:{&bio&:&摩尔精英.创始人兼CEO&,&isFollowing&:false,&hash&:&a041bc84af3b04f2298645&,&uid&:488500,&isOrg&:false,&slug&:&jyzzzz2012&,&isFollowed&:false,&description&:&Linkedin主页:https:\u002F\u002Fcn.linkedin.com\u002Fin\u002Fjyzhang8 个人微信:MooreRen001摩尔精英(http:\u002F\u002FMooreElite.com)是领先的半导体专业服务平台,重构半导体基础设施,让中国没有难做的芯片。旗下业务包括“芯片设计服务、流片封测服务、半导体招聘、媒体研究”。覆盖包括“IC设计、EDA\u002F IP、晶圆代工、封装测试、半导体设备与材料、方案设计、分销代理”等半导体全产业链1500多家企业和50万专业用户,掌握半导体行业精准大数据。目前员工150人,分布在上海、北京、深圳、西安、成都等地。&,&name&:&张竞扬 摩尔精英&,&profileUrl&:&https:\u002F\u002Fwww.zhihu.com\u002Fpeople\u002Fjyzzzz2012&,&avatar&:{&id&:&v2-5e305b94f675efe2d64427&,&template&:&https:\u002F\u002Fpic4.zhimg.com\u002F{id}_{size}.jpg&},&isOrgWhiteList&:false,&isBanned&:false},&column&:{&slug&:&MooreRen&,&name&:&半导体行业观察&},&content&:&\u003Cp\u003E摩尔精英\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最近两年,全球半导体行业进入了疯狂整合模式,这股并购热潮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其驱动力来自何方?该狂潮会对半导体产业的未来发展产生怎样的影响?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详细分析。该文作者为Mentor Graphics公司董事长兼CEO,Walden C. Rhines,原文刊登在EETimes博客上。对于Walden C. Rhines先生的辛苦付出,以及EETimes的刊登,我们表示诚挚的敬意和衷心感谢!\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本文主要包括以下4方面内容:\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此次并购狂潮,是否标志着半导体行业发展趋势将发生历史性变革\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2.并购驱动力的探究\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3.金融资本和政治力量是近期半导体行业整合的主要动力\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4.半导体行业并购狂潮是否会伤害到研发支出和创新\u003C\u002Fp\u003E\u003Ch2\u003E\u003Cb\u003E1、并购狂潮:半导体行业发展趋势的历史性变革?\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h2\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60岁半导体行业大规模整合正当时\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2015年,一股并购狂潮席卷了全球半导体行业。据统计,达成意向的并购市值接近1600亿美元,其中超过1000亿美元的项目已经交割完成。这一数量是半导体行业史上最大年度并购金额的6倍之多。\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对许多人来说,这种整合显得很自然,毕竟,半导体产业有60多年的发展历史,已经是一个很成熟的行业,其增长速度正在放缓。在过去的20多年里,半导体销售额占总电子设备销售额的比例一直没有太大的变化,整合并购会进一步提升产业的成熟度,就这一点来说,它和其它行业没有什么不同。\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然而,最近几年出现的并购狂潮是半导体产业的新现象,这一行业已经保持了几十年的快速创新发展期,从历史发展情况来看,该行业没有出现过较大规模的并购。\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离散化的半导体发展史\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进一步回顾历史,我们会发现,半导体产业一个很重要的发展趋势就是离散化(deconsolidation)。1966年,德州仪器(TI)、Fairchild和Motorola这三家公司,占半导体行业收入的70%左右。到1972年,该合并的市场份额已经下降到53%。当今最大的半导体公司——Intel,有大约15%的市场占有率,但这只比1972年排名第一的德州仪器多2%,参加图1。\u003C\u002Fp\u003E\u003Cfigure\u003E\u003Cimg src=\&https:\u002F\u002Fpic3.zhimg.com\u002F4c951a871a608a64ed90a_b.jpg\& data-rawwidth=\&703\& data-rawheight=\&52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03\& data-original=\&https:\u002F\u002Fpic3.zhimg.com\u002F4c951a871a608a64ed90a_r.jpg\&\u003E\u003C\u002Ffigure\u003E\u003Cbr\u003E\u003Cfigure\u003E\u003Cimg src=\&https:\u002F\u002Fpic3.zhimg.com\u002F23241c83dfee7c08fef257_b.jpg\& data-rawwidth=\&709\& data-rawheight=\&52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09\& data-original=\&https:\u002F\u002Fpic3.zhimg.com\u002F23241c83dfee7c08fef257_r.jpg\&\u003E\u003C\u002Ffigure\u003E\u003Cp\u003E图2 2015年,半导体行业首次出现了趋势性的变革\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摩尔定律的驱动\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与大多数行业不同的是,半导体由摩尔定律驱动,即每2~3年,集成电路晶体管数量就会增加一倍,这促使半导体行业领导者阵容不断发生着变化,参见图3。排名前10位的半导体公司经常发生变化,在过去的50年里,top 10中超过50%的公司已经从榜单中消失了。\u003C\u002Fp\u003E\u003Cfigure\u003E\u003Cimg src=\&https:\u002F\u002Fpic3.zhimg.com\u002Ff510a863ee5d_b.jpg\& data-rawwidth=\&703\& data-rawheight=\&51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03\& data-original=\&https:\u002F\u002Fpic3.zhimg.com\u002Ff510a863ee5d_r.jpg\&\u003E\u003C\u002Ffigure\u003E\u003Cp\u003E图3 技术和市场的变化不断推动新公司进入top 10\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top 10厂商不断更迭的原因何在?过去的每一个10年,都由不断推陈出新的半导体技术主导。20世纪50年代是硅晶体管的生产商取代锗晶体管制作的10年;20世纪60年代由双极型集成电路驱动;20世纪70年代是MOS存储器;20世纪80年代是MOS微处理器;20世纪90年代是集成了嵌入式微处理器的SoC;最近几十年则是无线通信和无晶圆厂半导体公司(fabless)。每个10年都是由主导技术革新的新公司迎来的。因此,过去几十年的英雄逐渐淡出,直到他们跌出top 10。\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那么,是否到了宣布半导体行业整合新时代已经到来的时候了?也许吧,但与经过60多年连续发展形成的趋势相比,目前只有一两年的短期数据,依此下判断还为时过早。但至少它可以映射出年的半导体市场基本面。\u003C\u002Fp\u003E\u003Ch2\u003E\u003Cb\u003E2、半导体行业并购的驱动力探究\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h2\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半导体产业并购的驱动力与众不同\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2015年,随着并购狂潮的出现,半导体行业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时期。经过60多年的“离散化”发展,该行业迈出了向着整合方向发展的第一步。对于很多人来说,这是产业进入成熟期的标志,因为其增长率已经放缓,要想进一步提升投资回报率,就要依靠整合产生的规模效益,而不是自然增长。\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并购的驱动力通常来自于通过经济规模最大化而获得的高效率。在大多数行业,制造业的经济规模是最重要的,这一规律对于集成设备制造商(IDM)尤为适用。然而,IDM模式在过去几十年的半导体行业当中不断萎缩,取而代之的是少数几个IDM寡头,如英特尔和三星,还有存储器厂商,以及生产模拟、混合信号、RF和功率半导体的制造工艺差异化公司。\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目前,半导体行业30%的市场由Fabless(无晶圆厂)占据。由Fabless公司合并产生的规模效益是有限的。如果两个大型半导体公司合并,他们从晶圆制造商、封装和测试厂商那里获得的规模效益折扣没有多大的差异。通过整合实现的额外规模只增加了少量的额外折扣。\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合并的成本优势,通常被称为协同效应,而制造成本的下降只是合并带来的好处之一,规模经济带来的好处还会体现在其它诸多方面,这里不一一说明。通常,人们都认为半导体公司规模与成本优势之间存在很强的相关性,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事实是:这样的相关性并不存在,参见图4。\u003C\u002Fp\u003E\u003Cfigure\u003E\u003Cimg src=\&https:\u002F\u002Fpic4.zhimg.com\u002F2cae65b6c064b8bc51adfba_b.jpg\& data-rawwidth=\&702\& data-rawheight=\&51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02\& data-original=\&https:\u002F\u002Fpic4.zhimg.com\u002F2cae65b6c064b8bc51adfba_r.jpg\&\u003E\u003C\u002Ffigure\u003E\u003Cp\u003E图4\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图4所示的是全球前130家半导体公司在5年内的数据,从中可以看出,规模和盈利之间没有必然的关系。图中的线性回归系数0.0544表明,上述的相关性根本不存在。通过对盈利能力名列前茅的几家半导体公司进行比较,则可以得出相同的结论,当今最大的半导体公司英特尔,其2014年的收入为560亿美元,利润率很可观,达到了28%。然而,Linear公司同期的收入只有14亿美元,利润率却达到了46.3%,同样,Xilinx营收为24亿美元,却实现了32%的利润率。你可能会认为,利润依赖于公司运营,但2014年利润最高的20家公司覆盖了大部分半导体行业分支,包括7家模拟,4家存储器,两家微处理器,3家晶圆制造,两家FPGA和1家ASIC公司。\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看来,实现规模经济并不是并购的主要动因,因此,当行业达到一定成熟度的时候,半导体公司很少会通过扩大经济规模来实现高利润率。以无线行业为例,最近10年,多数手机基带芯片市场领导者关闭了他们的业务,而不是以并购的方式将它们推向市场。TI、Broadcom、ST和Marvell等公司,都曾经是基带芯片市场的领导者,无一例外地没有找到接盘它们基带芯片业务的下家。即使是那些能够为其每况愈下的无线芯片业务找到接盘下家的公司,如NXP,也没有通过并购成为行业领导者。另一方面,虽然基带芯片的利润下降明显,但高通、海思、联发科和展讯这几家公司还未表现出裁撤该业务的意愿,这些公司还需要进一步观察。\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因此,从数据可以看出,近两年半导体行业出现的并购狂潮,其主要驱动力并非规模经济需求。\u003C\u002Fp\u003E\u003Ch2\u003E\u003Cb\u003E3、金融资本和政治力量驱动半导体行业整合\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h2\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若资金流动性依然具有很强的自由度,此次半导体行业并购热潮就将延续下去\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过去的6年当中,尽管并购的实际数量一直保持相对平稳,但并购价格的增长幅度却大的令人难以置信。那么,既然不是规模经济需求,并购潮的驱动力到底是什么呢?\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一些特定市场,规模经济效应可以为提高收入做出贡献,这自然也适用于半导体市场,如Intel收购Altera、AVAGO收购Broadcom,在数据中心领域都产生了协同效应,NXP并购Freescale则加强了其在汽车电子和安全领域的市场地位。然而,以上这些是所有行业、在任何时间产生并购行为的驱动因素,并非只限于半导体产业。对于少数公司来说,这种类型的并购可以提升其在某些特定应用市场的收入,但不一定会导致整个行业的全面提升。\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推动半导体行业整合的另外一股力量便是资金流动性,市场上可以较容易地获得大量资金,这大幅降低了融资成本,几乎所有对盈利公司进行的收购都可以提升收购方的收益。由于受到多德-弗兰克法案的限制,传统银行变得更加保守,但依然有很多其它借款渠道,如私募基金,它可以反应出自由市场的状况。\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图5显示出了近期并购活动的周期变化情况。由于央行已放松了对贷款的限制,这导致了并购总额出现创纪录的水平(不只是半导体公司),从而形成了一片繁荣的景象。\u003C\u002Fp\u003E\u003Cfigure\u003E\u003Cimg src=\&https:\u002F\u002Fpic2.zhimg.com\u002F90affc1e3c6_b.jpg\& data-rawwidth=\&704\& data-rawheight=\&52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04\& data-original=\&https:\u002F\u002Fpic2.zhimg.com\u002F90affc1e3c6_r.jpg\&\u003E\u003C\u002Ffigure\u003E\u003Cp\u003E图5\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20世纪90年代,在“互联网泡沫”破灭之前,市场并购的繁荣景象在2000年达到高峰,其总市值达到了3.5万亿美元,2007年,这一数字攀升到4.6万亿美元。当前,由于央行进一步释放了资金流动性,使得2015年市场并购总值达到了5万亿美元,这可能是衰退之前的最高峰值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目前,半导体行业的并购狂潮还在延续。2015年,总并购市值达到了1600亿美元,其中1000亿美元的并购项目已经交割完成。\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半导体公司的流动资金一般由现金流和债务的增长提供。一些金融分析师认为: 积累过多现金,以致于超出企业的流动资金需求,或借贷能力利用不足,将导致企业资产的管理效率低下。因此,相当多数半导体公司的高管都越来越关注现金和债务的潜在用途。\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政治的影响\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半导体产业的资金流动性也被中国政府的政策加强了,他们将大量资金投向了“政治目标”项目,为此,中国政府已经承诺,将在近几年向中国的半导体产业投资200亿美元,并设定了20%年增长目标,以实现半导体元器件自给自足的宏图。根据IC Insights统计,中国每年要为集成电路的进口花费1035亿美元,占全球IC市场的36%。\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中国政府的这200亿美元与众不同,因为它没有通过常规的政府渠道和程序进行,而是直接投向了私募股权基金的少数股权持有方,如清华紫光集团等。他们将投资于半导体制造基础设施、fabless公司和整个半导体生态系统。为了实现优质的投资回报率,包括私募股权投资公司提供的970亿美元配套资金,中国在5年内的投资总量将达到近1200亿美元,而全球半导体行业的年营收仅为3500亿美元。\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这会导致怎样的结果呢?如图6所示,清华紫光曾经想收购Micron,但未能如愿,而在收购Fairchild的竞标中,他们的出价高于安森美半导体,但由于政治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安森美半导体最终以低于清华紫光的出价而胜出。而NXP在收购Freescale时,为了避免反垄断问题,决定出售其RF power业务,被中国的建广资产成功摘得。前几年,清华紫光成功收购了展讯和锐迪科,欲在手机芯片市场有所作为,以武岳峰资本为首的中国资本联合体在与Cypress的竞标中胜出,购得ISSI公司,此外,中国资本还收购了Omnivision等半导体企业,从而释放了大量的资金流动性。\u003C\u002Fp\u003E\u003Cfigure\u003E\u003Cimg src=\&https:\u002F\u002Fpic4.zhimg.com\u002F80d96e40da40d2025c06_b.jpg\& data-rawwidth=\&701\& data-rawheight=\&52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01\& data-original=\&https:\u002F\u002Fpic4.zhimg.com\u002F80d96e40da40d2025c06_r.jpg\&\u003E\u003C\u002Ffigure\u003E\u003Cp\u003E图6\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只要市场流动性足够自由,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这股半导体行业并购热潮很可能会继续下去。然而,下一个问题出现了,并购后的公司会发生什么,他们会减少研发支出吗?\u003C\u002Fp\u003E\u003Ch2\u003E\u003Cb\u003E4、半导体行业整合会伤害到研发支出和创新吗?\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h2\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当半导体行业发展到更高成熟度的时候,营业收入增长放缓,此时是否需要减少研发支出,以确保盈利持续增长呢?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整个半导体行业的发展史上,研发支出一直保持增长的势头,在最近的25年当中,只有3个年头的研发支出是下降的,其中两年,即年,支出减少在材料上(接近10%)。跟上摩尔定律的花费巨大,因此,半导体研发支出增长率往往与营收增长持平,而其它一些成熟行业则不同,他们会逐步降低研发支出在营收中所占的比例。然而,这种趋势还会继续吗?\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同样的疑问在过去5年半导体行业所有并购行为当中也逐渐体现出来,即通过并购降低运营成本,从而实现“协同效应“之预期,参加图7。从图中可以看出,运营成本平均降低了25%,多数情况下,降低的运营成本不计算到R&D,、G&A和市场营销当中,而是计入成本节约总量。\u003C\u002Fp\u003E\u003Cfigure\u003E\u003Cimg src=\&https:\u002F\u002Fpic4.zhimg.com\u002Fabe9f9e252d11_b.jpg\& data-rawwidth=\&704\& data-rawheight=\&52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04\& data-original=\&https:\u002F\u002Fpic4.zhimg.com\u002Fabe9f9e252d11_r.jpg\&\u003E\u003C\u002Ffigure\u003E\u003Cp\u003E图7\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有很多方法可以实现协同效应,如提高运营效率,包括消除重复的企业管理区块,例如CEO、CFO等,或整合企业营销、投资者关系、公共关系等业务。另外一种降低运营成本的方法是通过分拆,以消除低效率、缺乏战略性的业务,从而降低企业总经营成本在营收中的比例,AVAGO (Broadcom PLC)收购LSI Logic就是这种方式的典型案例,参见图8。AVAGO拿出了超过10亿美元的资金,用于投资到更高优先级的业务,低效率业务被剥离后,就可以向Inteland Seagate投资。这种情况下,由于被剥离出去的业务的新主人会比AVAGO重视它,所以并购重组很可能会导致研发成本上升。\u003C\u002Fp\u003E\u003Cfigure\u003E\u003Cimg src=\&https:\u002F\u002Fpic3.zhimg.com\u002Fd1a84b3f08_b.jpg\& data-rawwidth=\&702\& data-rawheight=\&52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02\& data-original=\&https:\u002F\u002Fpic3.zhimg.com\u002Fd1a84b3f08_r.jpg\&\u003E\u003C\u002Ffigure\u003E\u003Cp\u003E图8\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半导体行业需要不断进行新产品研发,强化产品竞争力,以提升盈利水平,而按照以上的方法来操作,则可以降低运营成本、提升效率。然而,降低运营成本的承诺往往会导致投资者希望同时缩减研发支出,以及与之相配套的开发、营销和支持人员成本,在过去一年当中,至少有一个大的并购案做出过这样的承诺。那么,这是否意味着: 半导体行业已经发展到了更高的成熟度,营业收入增长放缓,此时需要减少研发支出,以确保盈利持续增长呢?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同时,还有其它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去分析、解决。\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首先,对于研发工程师来说,公司被并购,然后裁员,被裁的工程师会一直处于失业状态吗?从图9可以看出,情况并非如此。电子工程师的失业率很低,目前为1%,而在过去的15年里,平均失业率也只有约3%,图中所示的“充分就业”是5%~5.5%。可见,当电子工程师离开了一份工作,很快就会找到下家。\u003C\u002Fp\u003E\u003Cfigure\u003E\u003Cimg src=\&https:\u002F\u002Fpic4.zhimg.com\u002F83d337b36d4e6fa98dd3fb91_b.jpg\& data-rawwidth=\&699\& data-rawheight=\&52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99\& data-original=\&https:\u002F\u002Fpic4.zhimg.com\u002F83d337b36d4e6fa98dd3fb91_r.jpg\&\u003E\u003C\u002Ffigure\u003E\u003Cp\u003E图9\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通过收购,减少研发支出,可以在一段时间内提高经营利润率,而且被收购公司的收入会保持一段时间,所以收购方的经营利润率很可能会提升。然而,由于研发支出减少,难以推出新的、竞争力强的产品,这就给竞争对手或初创公司提供了机会,他们可以利用这点扩大自身的市场占有率。\u003C\u002Fp\u003E\u003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产品召回模拟演练记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