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初生天有五气有哪些先阴阳合和种良缘生生不已惟天地莫负今占百一签造化无私意源源世泽长洪功应再起仍得绍馨香。

太极图是練太極拳的兵書


  凡練太极拳者都知道太极图,但真正能读懂领悟太极图者不多。从表面看它只是一个绘有两条(阴阳)鱼的普通图实质它包罗万象、精辟至极。太极拳的根本要义尽涵其中那么,怎样拿太极图來指导太极拳的修练呢

  1 、太极图外邊的圆圈表示练拳時兩足的運動路線,太极拳动步即走弧形不可直进直出。前进、后退、左旋、右转階然下肢在太极拳运动中始终不可伸直与起伏;图中的“S ”線表示掱法,意思是两手不可直线运动不可单独运动,要协调配合相互呼应,上肢做到将展未展;图中两个阴阳鱼表示身法練拳與推手、技擊時,從身法上要虚实分清做到变化有序、“上下相随”, “一动俱动”、“一静俱静”虚中有实,实中有虚

  2 、太极图外邊嘚圆圈代表着螺旋运动(螺旋劲)。意思是下肢的每一动都应在弧形运动中进行螺旋运动太极图中的分隔线即 “S ” 线,代表上肢的缠丝運动(缠丝劲)意思是两手在相互配合的圆形运动中进行缠丝运动。太极图中的两个阴阳鱼代表腰胯意思是腰胯要分虚实,用腰胯的虛实变化来指挥上下肢的螺旋、缠丝的虚实运动此即为整体力(整劲),图中两个鱼眼表示实要精神贯注虚要有腾挪之势。不在外、铨在内内动带外动。“一动俱动”“以身使手”

   3 、太极图外邊的圆圈代表气势。意思是每一动气势要饱满、圆满“无使有缺陷處,无使有凸凹处无使有断续处”。处处圆满无缺太极图中的分隔线" S " .表面看来是一个分隔线,实际上它孕育着很多信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s ”在这里就代表着三它可有可无。有时为太极无时为无极。它是太极与无极的桥梁又是阴阳消長的助动剂,是即对立又统一的协调员起调整阴阳平衡的作用。“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分为太极,合为无极动者为拳,静者为道圖中两个阴阳鱼则表示内在的神意虚实变化与转化。外在气势是随人所动内在神意是由己而生。外是气势鼓荡内是神意运动。气势包圍精神精神支撑气势。外在的肢体运动只不过是神意的外在表现而隐于内的是神意运动,显于外的则是气势鼓、荡它即可由内显于外一一气势鼓荡,也可由外而敛于内一一气敛、神聚.内在的神意变化来指挥螺旋式的缠丝运动而显于外则是气势鼓荡的开与敛气、神聚的合。开则俱开开时周身骨节有微开之意(肢体放长),力达四梢指尖发(弹)人。合则俱合周身骨节有微合之意,合于命门即五心归元。图中两个鱼眼表示要留有余地开中有合,合中有开即进中要有退意,退中要有进意开时不能开满,开至七成即可合時不能合足,也是合到七成即可“物壮则老”。进攻时不要把式法用老、用过刚入妙境為佳。化解对方也是如此要留有余地,要恰倒好处传统太极拳是一门艺术,是一种文化用语言文字是难以表达完善的。若要深刻领会其真谛全面体验其精髓,则需要以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精神,以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的毅志以谦虚谨慎,自强不息的态度、耐心参悟拳理潜心体会拳法,認真研究太极图“入门引路须口授、功用无息法自修”,经过日积月累的细心修炼、研究功用一日技精一日,渐渐登堂入室进入太极拳之殿堂。

太极拳是“太极”的一种派生事物不等于是“太极”。太极拳的动静只是“太极”动静的一种,不是“太极”的其他动静或全部   太極拳是有形有质,是形质相成的体育运动项目所以太极拳的传授不能只讲形,不讲质既要讲形又讲质,做到形质兼备这个问题要从曆史上对太极拳最早立论概括说起。   太极拳宗师王宗岳在其《太极拳论》开篇说:“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动之則分(开)静之则合”。这段话有多层含义其中“动之则开,静之则合”是太极拳最早最高的精辟概括。   太极拳之理虽屡有阐发泹纵横以观之,习者芸望明师绝少那掩关自守者有之;将那精微所在深自秘惜,学子皆不得见;功力所限;对拳理精意管窥蠡测者有之以此类孔见为据修炼则误已,倘竟以此传授则误人;于拳理懵然不知者亦有之却说玄弄虚,言不及义则更是贻害无穷。   陈式太極拳宗师陈公发科、心意六合门宗师胡公耀贞两位武术大师以其毕生的精力和智慧体悟和实践着太极拳之真。冯志强先生得天独厚师从兩位大师将两位大师的倾授融会贯通,以自身对太极拳的深刻理解对传统的陈式太极拳成功地进行了继承和发展,创立了深刻反映万粅本象的心意混元太极拳(简称混元太极拳)混,取万物万象意;元为初始根本之意。冯先生将自己的真知灼见贯彻到功法和拳法の中,以造福人类之心毫无保留地奉献于世。我们的世界是运动的世界。亿万年来自然界中,日经月行星环辰绕,莫不循圆以为軌道;水滴而形珠石磨而状卵,石滚水注莫不符合圆的规律;禽兽的扬降与走跃,也莫不留下圆弧之轨迹人类发展了科学技术,而察今日飞机之螺桨车辆之转轮;电动之机械,乃至物质之微观结构同样无一脱离圆的运动。直线是无限大的圆之一段点即是无限小嘚圆,螺旋则是国与其它因素的合成圆运动乃是万物运动的本质,乃是乾坤大道

   拳似流星眼似电,腰如蛇形脚如钻;

  闾尾中囸神贯顶刚柔圆活上下连;

  体松内固神内敛,满身轻俐顶头悬;

  阴阳虚实急变化命意源泉在腰间。

  一练拙力如疯魔二練软绵封、闭、拨,

  三练寸接寸拿寸出入四练自由架式懒龙卧,

  五练心肝胆脾肾六练筋骨皮肉合。

  意要身正直十趾抓哋牢,

  两膝微下蹲松胯易拧腰,

  两肘配两膝八方任逍遥。

  始于尾闾发于项梗。

  源泉于腰发力于腰。

  意正身矗松肩气下,外方内圆含胸拔顶,

  抖胯合腰手脚相合,气力贯通三盘连进。

  上打云掠点提中打挨戳挤靠,下打吃根埋根

  身不舍正门,脚不可空存眼不及一目,拳不打定处

  贴身近发,三盘连击

  弓不弓,马不马丁不丁,八不八

    上图┅二三、四五六、七八九,挨次连三方者天地体数顺

行也。上左图一四七、二五八、三六九隔次连三方者,甲子用

数逆行也拳家缠絲精法所走之路,适与相仿右仰手与左俯手

相向,若抱右手在下从一向二、向三、向六行;头领两足从九

向八、向七、向四行;四六哃,五扭缥猛力一抖,气结中宫;

左右扭缥落点时,头、手、足皆成一、二、三或一、四、七矩

折三角形若兼带俯仰伸缩法,规矩方为合一久练纯熟,则起

落自由旋转自由,而轻重虚实刚柔齐发,乃识太极确有真

以上内容摘自《陈氏太极拳图说》陈鑫/著  陈东山/點校

看以上内容需要结合九宫图来看就容易多了

喜欢的朋友们可以结合掩手肱拳来看

 两个图、两段文字希望朋友们收获多多。

太极图理論对太极拳动作的指导作用——陈福军

来源:《武当》200902

 太极拳与太极图同为中华传统文化瑰宝但在两者之间的关系上,一般都认为太极圖是太极拳的拳理基础有“中正安舒”、“不偏不倚”和“全身无处不太极”等“阴阳平衡”的说法。但在具体的太极拳锻炼动作中洳何利用太极图理论做到“阴阳平衡”? 如何来检验是否做到了“阴阳平衡”? 则语焉不详,缺少论述本人在学习了《中国循经太极拳24式》の后,几经揣摩发现太极图理论对太极拳动作有着很好的指导作用。故冒昧在此抛砖引玉以期得到大家指正。
  1、太极图与循经太極拳的对应关系
  太极图理论是一个融合三教、包罗万象的复杂体系从其渊源来看,它与河图、洛书、《道德经》、《周易参同契》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虽然太极图有各种各样的解释,但对后世影响大者首属宋代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尽管它来源于,陈抟的《无極图》(旨在弘法炼丹过程为“方士修炼之术”),但却从炼丹过程的描述上升到对宇宙发生、发展过程的描述建立了“无极一太极一阴陽一五行一万物”的宇宙生成图式。即人们熟知的“自无极而为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复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天有五气有哪些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而合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變化无穷焉”。从此之后“太极”一词为儒释道三家所接受,并广为运用


  对太极拳来说,太极拳是名太极是指人体周身血脉在練拳行功中阴阳相得益彰,血脉经气随着动作手足的配合使身体内的经气运化衡准阴阳平和,阴阳互生概而言之,它是明代张三丰将唐代之先天太极拳纳合于丹道融武学丹道于一体,使之有了超越空前的崭新生命并作为内家血统,“欲使天下众英豪颐(益)寿延年”而傳宗后世


  太极拳这一天人合一的产物,它之所以能成为今天全民健身的运动项目乃至作为健康、和平与文化的使者,泛波海内外究其原因,是因为太极拳有着循经的效果即人体中气血沿顺着经络循行。“一呼一吸脉行六寸,一昼夜一万三千五百息脉行八百┅十丈”,气血的循经使操修之人在举手投足之际强身健体陶冶性情。这是太极拳能使锻炼者身体健康、益寿延年的真正原因


  因此,太极拳的锻炼贵在养气应以循经内外,周经气血为要传统医学的“经络内系脏腑,外通肢骸”理论、“通则不痛痛则不痛”的辯证道理和“疏通经络,百病不生”的调理原则都可用来检验其锻炼的效果按照中医经络理论,人身中的经络是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丅内外的通路。十二正经是其系统主体所以,权衡太极拳锻炼效果的准绳在于能否产生阴阳运化的内在循经是否形成完整的循经轨迹,是否能做到“气脉循经阴阳相系,水火相推如环无端,贯通一气”这是太极拳的命脉所在。具体过程即是太极图理论所说的“动洏生阳动极复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天有五气有哪些顺布四时行焉”。此两者的对应关系如表1所示: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人身中的十二正经与太极图的阴阳五行内容有着很好的对应关系。并且由於十二正经内联五脏、外络四肢,因此太极拳动作与阴阳五行之间也相应存在着一一的对应关系。所以根据太极图理论与太极拳动作の间的这种一一对应关系,不仅可以细化太极拳的拳理解释而且能够对具体的太极拳的动作锻炼起着很好的指导作用。


  为简化起见我们以太极拳的典型动作“野马分鬃”为例,对上述内容进行简要说明
  2、“野马分鬃”的太极图解释
  在动作上,“野马分鬃”是先以抱球敛气而生形然后分封两手,分为上下前后发之于敌。复而再敛聚(抱球)而后发出从而形成一聚一散、一开一合而阴阳相感、阴阳相生的太极本意。下面以右抱球——左托掌横击过程为例,说明其动作与太极图的对应关系


  首先,从抱球敛气的静态动莋来看腿上动作为:屈右腿为“虎坐”,左足尖点地收在右足侧形成了太极图中的阴阳对应关系。这是因为右腿下蹲可强健腰腿、滋補肾元启动的是肾经;足尖点地意味着刺激大趾——“下逢二脉透脾肝”,开的是脾经和肝经其中转换动作为腰,即腰微向右转足尖外侧点地,通肝经要接下一动作时,腰正足尖内侧点地,通脾经手上动作为:左手掌心向上托,右手掌心向下如扶按球状上下掌心相对。其中“按掌玄英动大指”——玄英为大指尖,说明通的是肺脉;“托掌心经居肝脾”——说明托掌通心经位置在肝脾旁侧。因此抱球动作虽然简单,但却五行俱全体现了太极图的整体运化思想。


  其次从托掌横击的动态动作来看,“后坐分蹬纵虎势前平虎足肝脾宣”——说明下肢通的是肾经(后腿)和肝脾(前脚),腰为其中的衔接主宰;“前行虎口并金脉后按胯侧合心经”——说明前掱行的是肺经和大肠经,后手行的是心经这种整体动作的结果是“太极抱球开双掌,前托后按达通灵”即开通中脉。显然这也是一個五行济济的过程。其动作的图示如下:从上图可以看出“野马分鬃”在聚散、开合中的太极本意通过四肢和腰的动作完整地得到了体現。换句话说即是该动作与太极图存在有一一对应关系,可以用太极图理论对其动作进行指导、校正
  3、太极图理论对“野马分鬃”动作的指导
  作为太极拳的拳理基础,太极图涵盖的内容非常广博这已是人们的共识。为简化起见我们只以太极拳的“野马分鬃”动作为例,对太极图的动态循环观、阴阳平衡观和系统观的应用进行简要说明


  首先是太极图的动态循环观。前面已经提到循经是呔极拳的灵魂即“气脉循经,阴阳相系水火相推,如环无端贯通一气”。按照太极图理论有“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的动态循环。在“野马分鬃”的动作演练上这种循环则对应有“后腿—前腿—后/下手—腰—前/上手”的运动顺序,具体洳图2中外围的实线所示从表1 的对应关系上,我们可以看出这种动作的背后隐藏着十二正经的循环即“一个式子,一定得走一趟大周天循环”所以,太极图的这种动态循环观要求太极拳动作必须精准否则,各个动作之间就不能产生“相生”的效应就不能形成“水生朩,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的动态循环,亦即不能形成十二正经的正常循环!其结果就将使太极拳的锻炼效果大打折扣严重鍺甚至会适得其反。


  以“野马分鬃”的托掌横击动作来看首先必须右腿蹲坐片刻,待下肢后缘有所感应 (肾经水) ,左足尖再向外后側点地 (肝经木) ;然后,右腿后坐分蹬右手向前右侧划弧 (心经,火) 同时,身体左转腰胯扭动,左足尖内侧踏实 (脾经土) ,左手托掌姠前左上方划弧横击 (肺经金) 。这一连串动作环环相扣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循环过程。习练者可以按照《中国循经太极拳24式》中的《操演譜文》、《内脉循经谱文》、《全体大用篇谱文》和《武学概谱》来检查自己的动作是否精准并参照表1中的十二正经循行位置、走向和各种体感来校正自己的动作。


  其次是阴阳平衡观该内容在理论上已有大量论述,如阴阳双方互相依存、互为其根阴阳双方相互制約、相互消长,阴阳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等等但在具体的动作演练上如何实现,则很少有人详细论及以“野马分鬃”的动莋来说,在图2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后腿、前腿、后,下手、腰、前/上手的五个动作要素中每一个部位除了其自身之外,都还要受到另外四个部位的影响这就是说,要使其中一个部位的动作达到标准产生循经的体验,除了该部位动作必须标准以外还必须有另外四个蔀位的动作来配合、校正。其中的关系既有帮助自己 (生我) 、帮助别人 (我生) 也有影响自己 (克我) 、影响别人 (我克) 。简单地说即是要达到五個部位动作的平衡。并从而使“百骸筋节自相贯通,上下表里不难联络”,这是对动态循环观的保障
  仍以“野马分鬃”的托掌橫击动作为例,就其左手托掌向前左上方划弧横击 (肺经金) 动作而言,其动力来自腰胯向左扭动后的左足尖内侧踏实 (脾经土生金) ;因左足尖内侧遗尿踏实,其外侧则相对刺激很少 (肝经金克木) ;另外,在左手上托的同时右手下按,其下按程度严重影响着左手上托的力量發挥所以,右手下按 (心经火克金) 又构成了左手上托的基础;而左手向左前上托的力量又与右腿向右后下塌的力量相互对应 (肾经,金生沝) 围绕着左手托掌向前左上方划弧横击 (肺经,金)的动作是否使手太阴肺经 (手阳明大肠经) 畅通习练者可将上述各种动作因素相互消长,從上肢前缘内外的感应来检验其实现程度


  最后是太极图的系统观。这是对前面动态循环观和阴阳平衡观的升华即人们所熟悉的“┅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五脏百骸悉在其中”。张三丰在《太极拳论》中所强调的“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也是太极图系统观的写照。其基础是人周身的经络系统仍以“野马分鬃”的动作为例,其中的系统观具体如图3所示:
  在前面的论述中我们已经知道“野马分鬃”动作的与人体的五脏(腑)、经络存在着相互对应的关系,而通过图3我们則可以更加清楚地看出其动作与经络、五脏(腑)之间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整体系统。从而阐释了“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的内涵。并苴由于中间的“皇极”具有对其他部分的调控作用,因此腰又构成了衔接四肢动作的主宰,其中正安舒的程度决定着太极拳的锻炼质量


  由于太极拳的循经是通过手足相因的动作来完成的,其动作的迟速、转换、轻重之虞都直接影响循经的阴阳平衡。因此太极圖的系统观就像一把尺子一样,可以用来权衡动作是否到位还存在哪些欠缺,从而为太极拳锻炼向循经合脉的方向上靠近提供了准绳


  在实际的太极拳锻炼过程中,由于每个人的经络系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失衡状况因此,太极拳的锻炼应该因人而异以人为本。三陰气脉迟速者应该多练习三阴气脉的式子三阳气脉迟速者则宜多练习三阳气脉的式子。并且一个动作可以反复做,而不必拘泥于套路正所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其结果“是在当局者自为体验,而非笔墨所能尽罄者也”


  通过以上太极图对太极拳动作指导作鼡的简要分析,我们就可以把很玄妙的太极图理论细化为具体可行的动作操作标准这样不仅可以利用太极图来验证、指导太极拳的锻炼動作,而且还可以利用太极拳的演练,来加深对太极图理论的理解并进而对中华传统文化产生新的认识。使太极拳被更多的人所理解、接受从而真正提高太极文化的品位。让太极拳更好地走向世界

太极图是研究周易学原理的一张重要的图像。太有至的意思;极有极限之义就是至于极限,无有相匹之意既包括了至极之理,也包括了至大至小的时空极限放之则弥六合,卷之退藏于心可以大于任意量而不能超越圆周和空间,也可以小于任意量而不等于零或无以上是太极二字的含义。

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就昰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阴阳化合而生万物。

宇宙有无限大所以称为太极,但是宇宙又是有形的即有实质的内容。按易学的观点有形的东西来自于无形,所以无极而太极太极这个实体是健运不息的,即宇宙在运动动则产生阳气,动到一定程度变出现相对静圵,静则产生阴气如此一动一静,阴阳之气互为其根运转于无穷。

自然界也是如此阴阳寒暑,四时的生长化收藏即万物的生长规律,无不包含阴阳五行就人部阴阳而言"乾道成男,坤道成女"阴阳交合,则化生万物万物按此规律生生不已,故变化无穷这些内容提出了立天之道,立地之道立人之道三纲领,也就是三才之道所谓"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

    周易象数学专著<乾坤谱>中,对太极图有新的解释:大极,藏水火之象存阴阳之性。水非纯水火非 纯火,阳非纯阳阴非纯阴。气中含质质中藏气,气质交融一片冥冥。所谓大極者万物之始也。如上图:用阴阳十二爻相互叠加纵向排列代表太极图,能更准确的表达易传中"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含义.

 中国古代概括阴阳易理和反映世界发生、发展变化规律的图式世传太极图出自陈抟之手,陈氏传有三种图式:一为先天太极图一為龙图,一为无极图宋朱熹:“先天图传自希夷,希夷又自有所传盖方士技术用以修炼,《参同契》所言是也”(《语类》卷一百)后世所绘太极图很多,大致可分二类:一类为数层图组合的图式如无极图、太极先天之图、周氏太极图等,形式基本相同最上一圈鉯单圆表示术极,二圈分黑白三层标有阳动阴静字样,表示阴阳交错运动变化;中分金木火水土五行,表示阴静阳动产生世界基本构荿特质;下面再有二圈分别标有“乾道成男,坤道成女”或“万物化生”字样以示产生万物,此图概括了无极——太极——阴阳——伍行——万物生生不息变化无穷的宇宙演变过程另一类为以阴阳鱼图为主的图式,如古太极图、先天太极图、来氏太极图等其图外圆潒征太极,内以 S曲线分黑白环弧形白中有一黑点,黑中有一白点白为阳黑为阴,象征阴阳互根;环弧形如两鱼交游状以示阴阳变化循环不已。可见二类图式形式有异,内涵类同今流行太极图为阴阳鱼图式,此图各部分原有固定位置且赋以特定含义但现代所绘太極图无严格方位标准,多着重提示阴阳变化循环之义对于太极图起源及内涵,历来有不同认识今人多结合现代科技理论加以阐述,如囿人认为太极图是对波粒二象性的准确概括,太极图圆形是粒子性中间 S曲线是波动性,太极图是波粒二象性的统一;还有人认为太極图为宇宙天体球在水平面内的平面投影,其中两个小点为定南北向之用S形贡线是日、月、五大行星等天体周运轨道在水平面内投影的圖示。此类探讨目前尚有较多争议。

 (1)北宋周敦颐所作北宋潘兴嗣:“(周)尤善谈名理,深于易学作太极图、易说、易通,数┿篇”(《濂溪先生墓志铭》)朱熹持此观点(《周子太极通书后序》)。

 (2)传自陈抟南宋朱震:“陈抟以先天图传种放,放传穆修······穆修以太极图传周敦颐敦颐传程颢、程颐。”(《宋史·朱震传》)陆九渊:“朱子发谓濂溪得太极图于穆伯长,伯长之传出于陈希夷,其必有考。”(《陆九渊集·与朱元晦书》)

 (3)来自佛徒寿涯宋元之际刘因:“而或又谓周子与胡宿、邵古同事润州一浮屠而传其易书。”(《记太极图说后》)这个“浮屠”就是寿涯。

 (4)源自陈抟刻于华山石壁的无极图经魏伯阳、钟离权、吕洞宾传給陈抟,陈刻之华山石壁后来又通过种放、穆修传给周敦颐,周把它改造成了太极图(《太极图辨》)陈抟刻华山石壁之事宋金元明無一人道及,此说可疑

 (5)源于《道藏·上方大洞真元妙经图》。清毛奇龄:“或云其图在隋唐之间,有道士作《真元品》者,先窃其图入《品》中,为太极先天之图,此即抟之窃之所自始,且称名有'无极’二字在唐玄宗序中。”(《太极图说遗议》)又说:“此在陈抟授图之前已行世者是抟所为图,一本于《道藏·真元品》,一本于圭峰《禅源全集》而总出于《参同契》,是真脏实据”(《复冯山公论太极图说》)《真元品》即《上方大洞真元妙经图》。现代冯友兰、张岱年、侯外庐等许多学者赞成此说近有人提出《上方大洞真え妙经图》乃是周敦颐以后的著作,其后两品及后序也不是唐代作品唐明皇御制序亦为伪造。(王卡《道藏提要》、李申《太极图渊源辨》)所据不一尚有争议。关于阴阳鱼互纠太极图渊源也有几说。

 (1)得之于蜀之隐者或武夷君。宋末元初袁桷说:“朱熹嘱其友蔡季通如荆州复入峡,始得其三图焉”(《谢仲直易三图序》)后为谢仲直所获。此三图传自彭翁彭翁传自武夷君。明初赵撝谦《陸书本义》最早记载阴阳鱼太极图赵氏认为:“又天地自然之图······世传蔡元定得于蜀之隐者,秘而不传虽朱子亦莫之见,今得の陈伯敷氏当熟玩之。”(《六书本义》)清朝渭引宋濂说:“罗端良作阴阳相含之象······言出于青城山隐者”(《易图明辨》)

 (2)源于《周易参同契》。朱熹:“先天图传之希夷希夷又自有所传。盖方士技术用以修炼《参同契所言是也。”(《语类》一百)胡渭则从阴阳盛衰之数推晦朔弦望之气而知其理以证朱熹此说。(《易图明辨》)尚有另说此略。 


          亦作“函三为一”古代对太极意义的分析语。魏孟康《三统历》注:“太极元气含三为一。”就太极图言“三”指阴阳鱼结构,即白、黑、及白黑的分界线;“一”指太极图大圆圈白、黑及分界包含在同一圆圈之内。历代有不同解释

 (1)以黑白二色代表阴阳两方、天地二部;黑白之分界线即划汾天地阴阳界限的人部。天、地、人为“三”;阴、阳、分界标准为“三”太极图即由正、反、合三者组成的整体。体现了老子“万物負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思想。白方中一点为地之极点,表示阳中有阴;黑方中一白点为天之中点,表示阴中有阳

 (2)太极图為相反相成两方属性及其划界标准或活动场所三者的统一。相反指水火对立从空间言指水星、火星,从时间言指夏热与冬寒;相成指木金生成从空间言指木星和金星,从时间言指春始、秋终“土”即是水火和木金的划界标准,也是火水木金的活动场所

 (3)“三”指彡爻,“一”指一卦喻三爻组成一卦,天地人合为一体之意 


          得金华,转而相因化为白液,凝而至坚金华先唱,有倾之间解化为沝,马齿阑干阳乃往和,情性自然迫促时阴,拘畜禁门慈母育养,教子报恩严父施令,教饬子孙五行错王,相据以生火性销金,金伐木荣三五与一,天地至精可以口诀,难以书传”图中,火木为汞水金为铅,土为黄芽土居中央,表示“三物一家都歸戊己”。火木居左水金居右,按坎离为易说左为离,右为坎水金相通,表示金生水;火木相通表示木生火。水火居上位表示沝火药物在炼丹中占首要地位。下一白圈指丹药,即“三五与一”的“一”所以水火又直通向此白圈。据后人考证此图式,被道教徒所吸收五代陈抟无极图中的天有五气有哪些朝元图和周氏太极图中五行顺布图,皆出于此 

解释《参同契》丹药形成图式。图见后蜀彭晓〈周易参同契通真义〉本图中左半为离卦,右半为坎卦白者为阳爻,黑者为阴爻就炼外丹说,左离为青龙即丹砂右坎为白虎即铅,当中小白圈指丹药。此图式后来成为道教讲述炼丹的图式之一另说,离火为日为阳;坎水为月,为阴所谓坎离相抱,龙虎楿交水火相通,日月相合即阴阳相配合之义。把后人考证宋陈抟的无极图和周敦颐太极图皆源于此。 

亦称“伏羲八卦方位太极图”、“参同契太极图”传为古代方士解释《周易参同契》图式。较早见于明初赵仲全《道学正宗》此图概括了《参同契》中所说的月体納甲、二阴、三五、九宫、八卦、鼎器、药物、火候诸内容。两边白黑交互白以示阳,黑以象阴阴阳不相离,阴中含阳阳中含阴。圖以八分据其各自属性,分别配以八卦揭示丹家进退行持的火候。震三始交阴而阳生自震到兑再到乾而阳极盛,阳盛极于南;巽始消阳而阴生自巽到艮再坤而阴盛极,阴盛极于北其中八分,震东北白一黑二,一奇二偶;兑东南白二黑一,二奇一偶;乾正南铨白,三奇;巽西南黑一白二,一偶二奇;艮西北黑二白一,二偶一奇;坤正北全黑,三偶;离正东取西之白中黑点,为二奇含┅偶;坎正西取东之黑中白点,为二偶含一奇清胡渭《易图明辨》认为:此图“即其阴阳盛衰之数,以推晦弦望之气而知其理有合符節者矣阳气生于东北而盛于正南,震离兑乾在焉即望前三候,阳息阴消之月象也;阴气生西南而盛于正北巽坎艮坤在焉,即望后三候阴息阳消之月象也。阴极于北而阳起薄之阴避阳,故回入中宫而黑中复有一点之白阳极于南而阴来迎之,阳避阴故回入中宫,洏白中复有一点之黑盖望夕月东日西,坎离易位其黑中白点,即是阳光白中黑点,即是阴魄”并以此推断陈抟之学源出《参同契》,该图与几乎同时见世的“天地自然之图”相类似只多出表示方位的指示线,余均同古太极图蕴含极深刻的哲理,对后世影响极大在太极图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陈抟之手陈抟源自《参同契》,一说源于西蜀隐者宋朱熹《语类》、元袁桷《谢仲直易三图序》、明趙撝谦《六书本义》、赵仲全《道学正宗》等有所论述。此图最早载于《六书本义》图中黑白两条鱼形,乃阴阳二气环抱之状阴气盛於北方,为纯阴居坤卦之位。阳气盛于南方为纯阳,居乾卦之位阴气极于北;阳气始生,居东北震卦位卦象一阳二阴,表示阳气尚微弱;其后经过东方离卦、东南兑卦位,至乾卦位卦象为三阳,阳气极盛阳气极于南;阴气初生,居西南巽卦位卦象为一阴二陽,表示阴气尚薄弱;其后经过西方坎、西北艮,至坤卦位卦象为三阴,阴气极盛如此循环不已。图中左白部分居东方,与右白蔀分相呼应环抱黑的部分,表示二阳中挟一阴为离卦象,此即“对过阴在中”;右黑部分居西方,与左黑部分相呼应环抱白的部汾,表示二阴中挟一阳为坎卦象,此即“对过阳在中”左白部分,从震一阳生到离二阳挟一阴,再到兑二阳增长最后到乾卦三阳極盛,为阳息的过程;右黑部分从巽一阴生,经过坎艮二卦二阴增长,到坤卦三阴全盛为阴息的过程。图中黑白两鱼尾表示阴阳②气初起;黑白两鱼头、左方表示阳起而迫阴,阴避阳回入中宫;右方表示阴起迎阳,阳避阴回入中宫。黑白两鱼眼表示阳中有阴、阴中有阳。此图与“古太极图”相比只少表示方位的指示线条,余则相同两图均以图形言阴阳变易。后世所制其他太极图式均未脱離此图基本内涵 

即“天地自然之图”、“先天太极图”。图见明初赵撝谦《六书本义》为阴阳鱼太极图最早记载。图题为“天地自然河图”文注为“天地自然之图”。赵氏认为“此图世传蔡元定得于蜀之隐者秘而不传,虽朱子亦莫见之今得之陈伯敷氏,当熟玩之有太极函阴阳,阴阳函八卦自然之妙实万世文字之本原,造化之枢纽也呜呼,神哉!”(《六书本义》)该图特点在于溶阴阳相合、卦气运行于一图其白色一边为阳,黑色一边为阴以示阴阳相倚而不相离,鱼眼以示阳中有阴、阴中有阳参见“先天太极图”条。

          ①传为陈抟所传三图之一表示炼内丹的过程,同陈抟《指玄》和俞琰《参同契发挥》中所说的炼内丹的方术相一致且对《参同契》炼丼术有所发展,将炼外丹引向炼内丹依清黄宗炎《图书辨惑》所言,此图式最下一圈为“玄牝之门”指人身两肾间空虚之处,为祖气即丹田之气所出之处第二圈“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祖气上升,加以提炼炼有形之精而化为微茫之气,炼依稀呼吸之气而化为出有入無之神即化精气而为呼吸之气,化呼吸之气而为精神第三圈天有五气有哪些朝元,表示所炼之气贯穿于五脏之中统率水、火、木、金、土天有五气有哪些,凝聚一起其中水(肾)火(心)二气最为重要,居于上位炼到火气下降,水气上升火不燥热,水不卑湿溫养之至,则进入第四圈第四圈“取坎填离”,水火相交形成圣胎。中央小白圈指圣胎此圣胎加以修炼,则进入最上圈最上圈“煉神还虚,复归无极”达到虚无飘渺,无有极限的神仙境地同祖气所出之“玄牝之门”相呼应。最下一圈和最上一圈皆为虚无,当Φ一段为有表示从无到有,又反归于无虚无为万有之根本,故名之为无极图黄氏认为,其中的天有五气有哪些朝元图本于《参同契》的三五至精图取坎填离图本于《参同契》的水火匡郭图。陈抟的无极图表明宋初的道教已用《周易》的范畴解释炼内丹的方术。此無极图后被周敦颐发展为“太极图”参见“太极先天图”、“周氏太极图”条。


          一名“无极图”图载宋林至《易禅图》“法象第一”。此图为一大圆中空,表虚无之象为太极之前之“无极”状态,无穷尽无方体,无界域是为无象之象,非有非无故无以名之,洺之为无极对“太虚”的解释,早已有之《素问·天元纪大论》:“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总统坤元,九星悬朗,七曜周旋,曰阴曰阳,曰柔曰刚,幽显既位,寒暑驰张,生生化化,品物咸章。”说明太虚(无极)乃万物起始之源 


          传为道教太极图式。见今本《噵藏·洞玄部》之《上方大洞真元妙经图》。因此经之前有“唐明皇御制序”,故有人认为可能是唐朝著作。清朱彝尊《太极图授受考》:“自汉以来,诸儒言易莫有及太极图者。惟道家者流有《上方大洞真元妙经》,著太极三五之说唐开元中明皇为制序,而东蜀卫琪鋶有《玉清无极洞仙经》,衍有无极、太极诸图”今有人考证认为《上方大洞真元妙经》乃北宋周敦颐以后著作,其御制为伪托(王鉲《道藏提要》)故有周氏太极图源于此图和此图源于周图之争此图上圈为阴静;第二圈为乾卦象,右半圈为坎卦象为乾坎相抱;第彡圈为阳动,环绕五行相生图且两边列以“乾道成男,坤道成女”;第四圈为“万物化生”;最下一圈未标明其义 

传为北宋周敦颐易學图式。载其著《太极图说》此图式现存有二:(1)旧本太极图。即南宋朱震为高宗讲易时所进的太极图见于朱震《易卦图》上卷(通志堂本)。与今本太极图比较阴静在上,而阳动在下黑在有白,而白中无黑清毛奇龄认为朱震所进之图是太极图原貌,与太极先忝图同(《毛西河先生全集》)南宋杨甲作《六经图》,元张理《大易象数钩深图》其引太极图均作此图式。一说朱震献图第二圈为嫼白互纠形《四库全书》所载朱震所献图,却比太极先天之图少一个其中写着“阳动”二字的空心圆仅有“阳动”二字,第二圈则为嫼白相同南宋黄震说:“又太极图,初圈象无极而太极者其下注阳动二字。”(《伊川至论》)南宋肖应叟所引的“太极妙化神灵混洞赤文图”与此形略同


  (2)今本太极图。为朱熹整理改动并流行于后世之图朱熹说:“然既以第一圈为阴静,第二圈为阳动则夫所謂太极者果安在耶?”(《朱文公文集》卷四十二)黄震在(黄氏日钞》中称朱熹之前刻本,其中“第七卷载周子《通书》缀以太极圖,图与《通书》合而为一足证晦翁之说,而解陆氏之疑”朱熹将“阴静”置第二圈两旁,并将此圈黑中有白而白中无黑改为黑白互糾形周氏太极图表达的基本内容为:太极作为宇宙本源,其本性是寂静先天地而存在;后生出天和地或阴阳二气,即第二圈乾坤合抱の象;由于阳气的运动、阴气的配合生出五行之气;阴阳五行之精华,与无极本性“阴静”凝聚而构成万物的性质亦即五行生成图中朂下一圈;乾道成男居左,坤道成女居右男女交感,万物则生其实质是讲宇宙的生成过程。关于此图是否为周敦颐所作宋时即有争議。陆九渊认为:“梭山兄谓太极图说与《通书》不类,疑非周子所为不然,则或是其学未成时所作不然,则或是传他人这文后囚不辨也。”

(《陆九渊集·与朱元晦书》)全祖望于《周程学统论》中亦说:“无极之真,原于道家者流,必非周子之作,斯则不易之论。”(《宋元学案·濂溪学案》)周敦颐友人潘兴嗣撰《濂溪先生墓志铭》:“(周)尤善谈名理深于易学,作太极图、易说、易通數十篇。”朱熹据此断定《太极图说》为周敦颐所作后世多持此说。关于此图来源观点也不一致。清朱彝尊认为此图来于道教太极图礻其《太极图授受考》说:“自汉以来,诸儒言易莫有及太极图者,惟道家者流有《上方大洞真元妙经》,著太极三五之说唐开え中明皇为制序,而东蜀卫琪注《玉清无极洞仙经》衍有无极、太极之图。”(《曝书亭集》卷五十八)黄宗炎《太极图说辨》认为此圖来于陈抟无极图认为“周茂叔得之,更为太极图说”又说:“方士之诀,逆则成丹茂叔之意以为顺而生人。太虚无有有必本无。是为最上乃更炼神还虚,复归无极之名曰无极而太极。”现在多认为周敦颐当是受此二图启发而作太极图 

 北宋周敦颐为其《太极圖》写的说明。全文二百四十九字将道教修炼之图改为天地万物生成图式。认为太极是宇宙的本体;原始、绝对的太极能产生有形有象嘚二气、五行;阴阳二气和水火木金土五行的相互作用则构成人和万事万物;五行统一于阴阳阴阳统一于太极;太极又称为无极;无极昰指太极的无形无象、无边无限,以及万物产生以后的变化无穷;在宇宙万物中突出人的价值和作用“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在人群里,又突出圣人的价值和作用认为“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太极图说》首句“无极而太极”据朱熹《说濂溪传》中说,当时《宋史》中的《周敦颐传》引作“自无极而太极”朱熹认为不应有“自”、“为”二了。清代毛奇龄认为《宋史》所載是正确的朱熹作《太极图说解》加以发挥,遂成为程朱理学的理论基础对后世影响很大。其版本很多;朱熹《近思录》;明人所编《周元公集》、《周子全书》;清初张伯行所编《周濂溪集》、黄宗羲等所编《宋元学案》等尽皆收入另有清刻单行本《太极图集解》。 


          元陈剩夫进上之图图载明来知德《易经来注图解》。以先天圆图为本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皆秩然于一图。以O为阳爻以—为阴爻。阳在左而上下皆包于阴阴在右而上下皆包于阳。虽卦位稍参差不齐实于太极图合。来氏说:“宪宗乾原图下有一心字以图中心┅点,未免视图与心为二也”(《易经来注图解》)故去“心”字。并认为:乾坤阴阳皆由微至著其机实始于姤复之间。此图体现太極图阴阳渐次消息之理

 明来知德易学图式。其图白者为阳仪黑者为阴仪。黑白二路表阳极生阴,阴极生阳说明气机生生不息、循環不绝之理。“非中间一圈乃太极之本体。”中空以圆用来象征太极,共阴阳渊由自微而显则显而著,均与自然消息而合来氏作《美圆歌》:“我有一丸,黑白相合虽是两分,还是一个大之莫载,小之莫破无始无终,无右无左”其源出于古太极图。清杭辛齋《易楔》:“此本瞿塘氏之图亦从古太极图研索而出者也。”图中以居中的黑白二条线代表原古太极图中的两点来氏认为:“此图為圣人作易之原。理气象数阴阳老少,往来进退常变吉凶,皆寓于其中”体现伏羲六十四卦阴阳消长之理,反映伏羲八卦、文王八卦方位及一年气象、一日气象、天地形象、帝王文章、人材等混沌状态。

          明来知德以其太极图解释伏羲八卦方位的图式其图中空,以圓象征太极白线居于黑中,黑线居于白中说明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黑中分太阴、少阴,白中分太阳、少阳说明太极生两仪、两仪苼四象、四象生八卦之精义。来氏认为:“伏羲只在一奇一偶上生出六十四卦,又生出后圣许多爻象如一阳上加一阳为太阳,阳自然咾之象;加一阴为少阴阴自然少之象;一阴上加一阳为少阳,阳自然少之象;加一阴为太阴阴自然老之象。太阳上加一阳为乾加一陰为兑;少阴上加一阳为离,加一阴为震;少阳上加一阳为巽加一阴为坎;太阴上加一阳为艮,加一阴为坤皆阴阳自然生八之卦。”(《易经来注图解》)说明伏羲八卦体现太极自然之妙


          明来知德以其太极图解释文王八卦方位的图式。以白路为坎卦黑路为离卦,说奣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之理认为诸儒依据邵雍解释文王八位,通说穿凿解之反晦。“殊不知文王之卦孔子已解明矣。'帝出乎震’一節是也”“盖文王以伏羲之卦,恐人难晓难以致用,故就一年春夏秋冬方位、卦所属木火土金水相生之序一阳复,自复而临而泰,而大壮而夬,阳以渐而长至乾为纯阳;黑路,为一阴姤自姤而遯,而否而观,而剥阴以渐而长,至坤为纯阴说明其太极图唍全体现伏羲六十四卦而列之。”(《易经来注图解》)说明文王八卦体现四时、五行之理而与其太极图合。

明来知德以其太极图解释┅年、一日之象的图式一年气象图将二十四节气配以太极图,说明一年之气象来氏认为“万古之人事,一年之气象也春作夏长秋收冬藏,一年不过如此自盘古至尧舜,风俗人事以渐而长,盖春作夏长也自尧舜以后,风俗人事以渐而消,盖秋收冬藏也”一日氣象图将十二辰配以太极图,说明一日之气象来氏认为:“万古之始终者,一日之气象也一日有昼有夜有明有暗,万古天地即如昼夜。”

          明来知德以其太极图解释河图的图式《易经来注图解》认为:“河图虽曰一六在下,二七在上其实皆阳上而阴下;虽曰三八在咗,四九在右其实皆阴左而阳右;虽曰以五生数统五成数,其实皆生数在内而成数在外;虽阴阳皆自内达外,其实阳奇一、三、七、⑨阴偶二、四、六、八,皆自微而渐盛不可分裂将其几点置某处。阴阳左右虽旋转而无定在阴阳合于中心,而上本天地之中气故鈈可拘执河图虚中五十无位之说。”河图阴阳数排列符合太极之理

          明张景岳制。图见其《类经图翼》用于概括宇宙阴阳变化之理。其內圈左黑右白二黑左白右黑,外圈全白以示阴阳循环,生生不息之意张景岳引《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注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一般认为此图从立论到作图,均源于周敦颐太极图

          明左辅制。见于其著《泾〣文集·太极后图》。左辅在其《太极后图说》中认为,周氏“太极一图别立于阴阳五行男女万物之上,则有异乎形而上下之谓焉此其圖之所以不尽意也。”故“窃取夫子之意而发挥于周子之图”乃作太极后图。其图包含阴阳、四时、五行内容将四时一分为二,八个節气配属四正四维八卦中有由立夏到立冬之间的太极图曲线。其太极一分为二的分界线已经不是子午线而是戊己连线,且呈现曲线形式揭示了立夏与立冬二节的运动变化规律。曲线两边各有一条狭窄的曲线表示阴中有阳和阳中有阴另外,《太极后图说》虽有“后天卦位”图中实为先天伏羲八卦序位。

          清胡渭易学图式图见《易图明辨》。据《周易·坤·彖》“至善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之意而绘,用以说明天地万物生长变化的基本规律。《易图明辨》卷三:“《参同契》曰:恒顺地理,承天布宣。石涧俞氏琰曰:人之元气,藏于腹,犹万物藏于坤;神入气中,犹天气降而至于地;气与神合,犹地道之承天,天地以此而产物,吾身以此而产药。《太玄经》云:藏心于渊,美厥灵根。与此同旨。” 

清胡煦所制太极图式图见《周易函书约存》。本于明来知德太极图胡氏认为此图与河图及先天仈卦相似,均体现循环不息之机河图之象,一奇生于北内三奇长于东内,然后七奇出于南外九奇尽于西外。二偶生于南内四偶长於西内,然后六偶出于北外八偶尽于东外。传统以为先天八卦图乃则河图而画除坎、离为交接之际外,其震之一阳生于坤内即一奇苼于北内;兑之二阳盛于东内,即三奇之长于东内;乾之三阳极盛而外出,即七奇之极盛而外出其巽之二阳消于外,艮之一阳尽于外即九奇之尽于外。其巽之一阴生于乾内,即二偶之生于南内;艮之二阴盛于西内,即四偶之生南内;艮之二阴极盛而外出,即六耦之极盛而外出其震之二阴消于外,兑之一阴尽于外即八偶之尽于外。先天八卦图上下盛衰、内外始终之方位与河图相似。说明河圖先天八卦原本具有循环之义此图内外三分,则可以配三画之卦;内外六分则可以配六画之卦。阳之初生必在子中,及返而就消即在子初;阴之初生,必在午中返而就消,即在午初既分位不移,以定其上下之体;阴阳之生皆必在内,及盛而就消乃始外出。與八卦、六十四卦横图、方图相合震、巽居中,兑、艮居外体现《周易·彖》自内为来、以外为往之义;乾虽位上,而始终必交至于坤坤虽位下,而始终必交至于乾以定其下交上跻之理;阴虽极盛,必不离阳阳虽极盛,必不离阴;以阴终阴始即在纯阳极盛之时,陽终阳始即在纯阴极盛之时,以定其两相依附、根阴根阳之理;阴阳皆旋始而旋终均体现流行不息之用;又纯乾纯坤,分位所得只於六爻以合于周天三百六十,为六十卦所得前三后三之数;阳进则阴退阴进则阳退,以别其更迭著作之体;阳多则阴少阴多则阳少,鉯辨其分位各得之宜;阳有进退阴无进退,以别其行止动静之节;虚其中间以为天心使人知卦爻所起,以象其肆应不穷之妙此图蕴含河图与先天八卦的精义。 


          亦称“易有太极是生两义图”清端木国瑚解释太极是生两仪的图式。其图为一圆圈中列一直线,分圆为二体现《周易·系辞》“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之意,中线左边为阳仪,右边为阴仪,其太极之义自然显现。端木氏认为太极之理不可用图表达详尽,然而无图又不足以明阴阳显化之妙,因此便舍弃太极而画两义,若两仪之理明,太极自然存在其中,无象之象,因象而显,于是作此太极图。清杭辛斋《易楔》认为“此端木国瑚氏之图也。”并详解“是”字的深刻含义,“于文日正为是。下正北方下,而上直日,日中影正,影正则左右自分为两,左阳而右阴,故易于乾之初爻曰'不见是’,未济之上爻曰'有孚失是’。全易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以此一'是’为始终,其故可深长思也”认为:“是生两仪”之“是”,上贯“易有太极”四字下贯全章,全易六十四卦皆以“是”作骨,故特此乾卦初爻与未济卦终爻强调发明可知孔子赞易笔法。又认为“易有太极”之“有”表示孔子赞易从“有”立说而與老子以“无”立说不同,全易之生生不已皆由此“有”了发生。 

对流行太极图阴阳各半的形象称谓太极图中,以一条“S”形曲线分為二部分其形似鱼,故名其中黑色部分为阴故称阴鱼;白色部分为阳故称阳鱼。阴阳鱼互纠表示阴阳相倚而不相离,以反映宇宙世堺阴阳双方的运动变化规律

 现代流行太极图中两条鱼形头部的小圆。其中白色一边小圆呈黑色黑色一边小圆呈白色,白象征阳黑象征阴,以示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一说阴阳鱼眼表示夏至一阴生,冬至一阳生清胡渭《易图明辨》:“阴极于北而起薄之,阴避阳故回入中宫,而黑中复有一点之白;阳极于南而阴来迎之阳避阴,故回入中宫而白中复有一点之黑。盖望夕月东日西坎离易位,其嫼中白点即是阳光;白中黑点,即阴魄” 

 今人对太极图的分析观点之一。将太极图模型未分离状态看成是封闭的圆圈或连环将其打開状态看成是开放的螺旋。封闭状态可以接着分为阴阳两个链条两链条被奇、偶两个环节划分。阴阳中间各有脐点或洞穴为发展中旋轉的中心;阴阳交际之处可分又不可分。认为科学是一种封闭圆圈这个圆圈的末端通过中介而同这个圆圈的开端连在一起,同时这个圆圈是圆圈的圆圈······这一链条的各个环节便是各门科学太极是圆圈、连环形成的链条和环节,在自为中分出阴阳而开始抗争以求平衡通过上升下降运动的链条而在环节点产生飞跃。链条就是否定两根链条形成了否定的否定。如果从图下端的偶数环节打开太极图僦成了一个开放的螺旋。另有人以为太极图开放即分离方式有二咱:

一是以脐点即太极阴阳鱼的鱼眼为轴心向左右方向旋转,其圆周仍荿一个横向S曲线表明太极真一之气外出的运行方式;一是以节点为轴心,向上下方向旋转成为一个竖向S曲线,表明太极真一之气上升運动方式太极开放后形成两极(阴和阳)分化,分化后自身又要封闭起来以保持阴阳平衡。封闭后阴阳鱼头部回缩尾部延伸,运行方向指向尾部开放时上升,封闭时则下降;开放时外出封闭时则内入,完成气的升降出入过程保持了太极分化后各部分阴阳平衡。呔极继续分化可产生无数多的太极。太极以脐点为轴心分化便产生阴阳两仪,发展为八卦;若以节点为轴心分化便产生五行。还有囚以之比附为细胞的分裂或比附牛顿引力定律、库伦定理、法拉第定律等。以上说法尚有争议,有待控讨  

中国明代“来氏太极图” 與人体的经络穴位

今天傍晚,我亲眼目睹中央电视台播放的这一蓝色旋涡状光圈图像有一种震撼人心、目瞪口呆的感觉:因为出现在挪威天空的,是一幅我非常熟悉的“来氏太极图”在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有许许多多的太极拳运动爱好者曾经在有关太极拳的书籍上,早已经见识过这个“神秘的旋涡状光圈” 

来氏太极图”,是明代著名理学家来知德(号瞿唐;1525——1604)绘制而成来知德与当今社会嘚专家学者不同,他穷毕生精力在寂寞中潜研《易经》29年,完成了被当时世人称为“绝学”的《周易集注》“来氏太极图”是这本书嘚精华中的精华,来知德在书中自称为“来瞿唐先生圆图”据他自己说,此图“主宰者理、对待者数、流行者气”涵盖了天地万物的演化之理。

 来氏太极图”源于《周易》!!这是毫无疑问的!先父也曾经潜心钻研《周易》曾向我反复强调:《周易》有科学道理隐含其中,二进制与“来氏太极图”就是“科学证据”可惜我愚昧无知,始终嫌《周易》深奥难懂而敬而远之二进制的道理,先父讲得還算通俗:“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像四象生八卦。”整个易经讲的就是1+1=2;2*2=4;4*2=8;8*2=16;16*2=32;32*1=64。乾卦的计算机语言是111(三阳无锡当時有家妇幼皆知的“三阳”南北货商店,当时人只知道无锡市中心是“三阳”);坤卦的计算机语言是000(三阴);震卦的计算机语言是100(┅阳二阴);巽卦的计算机语言是011(一阴伴二阳)坎卦的计算机语言是010(二阴夹一阳);离卦的计算机语言是101 (二阳夹一阴);艮卦的計算机语言是001(一阳伴二阴);兑卦的 计算机语言是110(二阳一阴)等等。但是周文王时代没有计算机,我也是知道的所以,始终没有奣白周文王当年设计计算机程序的意义但是,古代科学家钻研《易经》的精神还是值得当今社会的专家学者们学习的。所以中华人囻共和国养了那么多的专家学者,他们应该对《周易》与“来氏太极图”有所了解吧对于出现在挪威夜空中的“来氏太极图”,应该有點反应吧也许,挪威夜空中的“来氏太极图”确实是俄罗斯在测试导弹。但是《周易》问世的时候,或者更古老的远古时代天空昰否有过类似“来氏太极图”的图案呢?再说透彻点:远古时期是否有外星人在地球上活动过做过类似于今日俄罗斯测试导弹的活动呢?我们中国的专家学者们应该拿点中国货到世界舞台上展现展现,不能永远跟人家屁股后面闻人家的臭屁闻着臭味,还不知羞耻地赞歎“真香”“真香”还用文字证明臭味为什么如此之“香”。我并非瞧不起欧美文明但是,咱中华文明应该在世界占一席之地,应該是有资格的!问题在于专家学者们被“肉食者鄙”了!这是当今社会的事实!同一日(2009年12月11日)的《新民晚报》“观点圆桌”栏目题目昰“泄密”院士名单为何百发百中其内容,让12月4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选出的当今中国的35位最高级别知识分子竟然成为非常可疑的假冒伪劣产品!其实,如果中国的院士们能够坦然自若地接受“手术刀不如宰肉刀”、“原子弹不如茶叶蛋”,让学术研究能够摆脱金钱世俗的干扰,是科学与学术的福音啊!如今连手术刀都蒙上了金钱的铁锈;科学家的人品都受到世人的质疑,还想奢谈“科学”“创新”什么的是否有南辕北辙的嫌疑呢?希望中科院能够对出现在挪威夜空的“来氏太极图”组织力量,静心钻研一下让中国科学的马车,赶紧回到南辕南辙上来中科院的院士们,首先把院士所能够获取的物质财富渠道全部堵死。让再想当院士者认清楚当院士无利可圖,院士的桂冠也就真能受世人尊重了!

 来氏太极图”的形状,与银河系的形状基本一致这是已经有照片可以证明的。

 来氏呔极图”的中心圆圈据说是太极之本体,内存先天一气 对应着银河系的核心(nucleus)。按老子《道德经》来解释 这一核心(nucleus),为先于忝地之前而生由“道生一”而得。

 神秘的旋涡状光圈则由“公转”与“自转”的合成而生。地球绕 太阳365 天一周是公转;地球一周24 小時是自转;两个转动的 合成据说是“来氏太极图”的旋涡状。俄罗斯测试导弹是否具 有公转与自转的合成运动?中科院应该容易寻找答案 太极拳与人体的经络穴位

 1、根据“来氏太极图”:

太极的意义是大圆周运动与小圆周运动合成的螺旋线运动。例如:地球围绕太阳嘚公转(365天)是大圆周运动地球的自转(24小时)是小圆周运动;合成运动,就是“来氏太极图”太极拳中手臂的大幅度挥动类似于“公转”,而手臂出拳、推掌时手臂的转动,就是“自转”;类似于子弹在枪膛里的螺旋线加速运动一旦触及对手的身体,依靠转动运氣而发力其力大无穷。所谓的“要就不打要打必伤;要就不伤,要伤必死”就是说有功力者以旋转中螺旋加速的拳、掌发功而误伤對手。所以有功力者练拳对打,拳与掌触及对手身体时要求平稳出掌,而不是斜掌急转

太极拳呼吸以意守丹田的腹式呼吸为佳。丹畾的位置是关元穴(健身者可守意守肚脐眼)(上丹田印堂穴主“神”;中丹田坛中穴主“气”;下丹田关元穴主“精”,或者说“元氣”)为此,起势时有“含胸拔背”的要求含胸者,胸略内涵使气沉于丹田。胸忌挺出挺出则气拥塞胸部,上重下轻脚跟易于浮起。拔背者气贴于背。能含胸则自能拔背能拔背则能力由脊发。

 3、勾通任、督两脉:

太极拳的呼吸有舌顶上颌的要求,其作用是 勾通任、督两脉人体有12 条经络,再加上任脉和督脉号称14经脉。“任、督二脉”分别是身体前、后“两条中线”处的经脉打通“任、督二脉”就是打通了气功中所说的“周天”营气。一般来说女子以练任脉为主, 盈其血, 男子以练督脉为主, 盈其气。任脉以“会阴穴”为起點从身体正面沿着正中央往上到“人中穴”;督脉则由“会阴穴”向后沿着脊椎往上走,到达头顶再往前穿过两眼之间到达“人中穴”。人中穴有急救用途原因就在于它是任督两脉的交汇点。任脉主血, 为“阴脉之海”;督脉主气, 为“阳脉之海”;是14经络的“主脉”任、督两脉分别对12正经脉中的手足六阴经与六阳经脉有主导作用, 当12正经脉气血充盈, 就会流溢于任、督两脉;相反,如果任、督两脉气机旺盛, 同样也会循环作用于12正经脉, 所以说:“任督通则百脉皆通”。就能起到改善体质强筋健骨,促进循环的作用所以,运用太极拳健身的时候如果能够舌顶上颌呼吸,由于具有勾通任督两脉的作用对健身是有一定的好处的。

 3.松腰与转腰的护肾作用:

冬季用太极圈养腎是中华健身界的共识:太极拳的松腰与转腰要求,则是太极拳护肾的关键腰为一身之主宰,能松腰然后两足有力下盘稳固。太极拳的虚实变化皆由腰的转动而生所以曰:“命意源头在腰际”。太极拳的转腰护肾动作主要有:云手时的转腰、揉膝拗步、捋挤式、玉奻穿梭等等的转腰

 4、虚灵顶劲与百会穴:

可以想象有个神佛在半空中用根绳索悬吊着您的百会穴,让您“虚领顶颈”虚灵顶劲:顶劲鍺,头容正直神贯于头顶。不可用力用力则颈项强,气血就不能流通须有虚灵自然之意。太极拳必须有虚灵顶劲,否则精神就鈈能提起。百会穴位于头顶正中是百脉汇集点,能治百病因此而名“百会”。 又是人体的最高点所以,是人体采集天地之灵气进入囚体的重要通 道或者说是人体与天相通之穴。

 5、人体与地相通之穴则是涌泉穴:

          中医认为,气从脚底涌泉生 起势的时候,就可以用┿个脚趾紧扣大地想象两只脚掌紧紧扎根大地,大地正源源不断地从涌泉穴向小腿、膝盖、大腿、两臂及全身输送力量

十个脚趾:脚蔀有6 条经络及众多穴位在此交错汇集:脚髁以下 穴位51 个,其中脚掌穴位15 个脚掌与地面的磨擦,能够刺激脚掌(脚底板)上经络与穴位的運动可以按摩心脏、刺激肝胆 胃脾肾及膀胱等内脏器官,从而增加这些内脏的活力所谓的猫步,是先让脚后跟轻轻点地再象滚鸡蛋┅样让脚掌抓住地面,最终让五个脚趾扣紧地面人体50%的经络在双腿。因此太极拳通过腿部运动,就起到了疏通穴道、按摩经络的效果

整个太极拳的全过程,必须始终保持有一只脚掌为“实”:实脚掌能 够承受100%的身体重量一定要脚掌(脚趾)扎根大地获取力量,千万紸意不能让膝盖过分受力。任何时候没有实掌支撑膝盖就必 然受到损伤。所以有:实掌护膝:太极拳术以分虚实为第一要义如全身皆坐在右腿,则右腿为实左腿为虚;全身皆坐在左腿,则左腿为实右腿为虚。虚实能分而后转动轻灵,毫不费力;如不能分则迈步重滞,自立不稳而易为人所牵动、制服。任何时候必有一脚掌 为实承重,是太极拳健身的重要要领

中医认为,气聚于腕(内关穴)而发于劳宫。所以常见有武功者,用右手手心(劳宫穴)搭在左手的手掌下部与腕部的结合部位(内关穴)捋挤式、闪通背、收功时的十字手,都有触及内关穴的体位姿势值得注意。

我们双手抱着的既不是抱生硬、紧张的一叠书籍,也不是抱一个松软泄气的皮浗而是一个缓慢旋转的柔和、圆满、舒展、充满“气”的“阴阳太极球”(可以参考“太极图”作辅助理解)。中正安舒支撑八面。仩面的手与肩相平掌心向下。下掌心与上掌心直线相对或者说,两手的劳宫穴相对发气;当中抱着个“充气太极球”下面的手,手臂不能贴近身体臂内侧要与身体之间保持一个鸡蛋大小的间隙。抱球时在柔和当中,要始终保持一种“元气膨胀”的力量太极术语為“棚”,“棚”是贯穿始终的意念

 8、歇步与承山穴:

所谓“上下相随”,就是说打太极拳时“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掱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也手动、腰动、足动,眼神亦随之动如是方可谓之上下相随。有一不动即散乱也”。腰为主轴随腰的转动与进退,脚、手、眼、胯、肩顺随而动就是“上下相随”。“上下相随”的要领是脚掌的落点和脚掌在地面上扭动的方向:“今夫四肢百骸主于动而实运以步;步者乃一身之根基,运动之枢纽也以故应战,对战本诸身。而所以为身之砥柱者莫非步。囿定位者步也。”起势时的位置与收势是的位置,应该是重复的如有移位,则是步法有错打太极拳的时候,如果感觉下一个动作鈈顺当甚至方向不对的时候,基本上是步法问题真正的武功对打,主要是双方 步法的较量:谁的下盘稳固而又灵活谁就容易取胜。

 10、对打的随机应变在于手

人体有许多“三节”:有上、中、下三节,或根、中、梢三节例如人体三节:头为上节,胸为中节腿为下節。头面三节:额为上节鼻为中节,口为下节中身三节:胸为上节,腹为中节丹田为下节。腿部三节:膀为恨节膝为中节,足为梢节手臂三节:膊为恨节,肘为中节手为梢节。手掌三节:腕为根节掌为中节,指为梢节从头顶到腿足,人体到处有“三节”古书云:“盖上节不明,无依无宗中节不明,满腔是空下节不明,颠覆必生由此观之,身三节部岂可忽也?至于气之发动要从梢节起,中节随根节催之而已。”手臂三节与手掌三节的千变万化是太极拳取胜的主要法宝

“所谓合者,不但手足合心意亦与之俱匼,能内外 合为一气则浑然无间矣。”心与意合气与力合,筋与骨合;这是 内三合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膀合;是外三合。若鉯左手与右 足相合左肘与右膝相合,左肩与右膀相合右肩与左膀相合;这是 三合。其他还有:头与手合手与身合,身与步合心与目合,肝 与筋合脾与肉合,肺与身合肾与骨合等等。总之一动而无不动, 一合而无不合人体三合,是太极拳练习到一定功力的时候自然形 成的一个“整体”。当手掌触及对方身体的时候手掌或者手指的发 力,实际上来源于腿、脚、腰、肩、肘甚至五脏六腑的“內家真气” 这就是制胜的法宝。

 12、结束后的放松运动

(1)先面朝向南,十指收拢向上谢天意念中,“卸” 掉头顶百会穴吊住的“绳”:其实是向天空排出身体内的浊气

(2)再用力撑向两侧后,放松缓慢下落再十指合拢向下谢地:其实是用意念通过涌泉穴向大地排絀身体内的浊气。

加载中请稍候......

(38)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夨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也是以大丈夫處其厚鈈處其薄;居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上古之風渾渾噩噩,一任其天;浩浩淵淵各安其性;上下無為,君民共樂;忠厚成風訟爭不起。何世道之敦龐若此乎皆由安無為之天,率自然之性一時各老其老、幼其幼、賢其賢、親其親,安耕樂業食德飲和,鈈知道德之名更不聞仁義禮智之說。然而抱朴完貞任氣機之自動,而天地以同流儼若不教而化,無為而成自與道德為一,仁義禮智不相違焉。夫以道德並言道為體,德為用以道德仁義禮智合論,則道德又為體而仁義禮智又為用。後世聖人雖為化民起見,洏立道德之名分為仁義禮智之說,其實道德中有仁義禮智仁義禮智內有道德,無彼此無欠缺也。降至後世而道德分矣等而下之,仁義禮智亦多狃於一偏此皆由氣數之推遷,人心之變詐故至於此。太上欲人返本還原歸根複命,乃為之歎曰:上德無為之人惟率其性,不知有德是以其德常存;下德有為之士,知德之美因愛其名,好行其德惟恐一失其德,頓喪其名此兩念紛馳,渾淪頓破鈈似上德之一詹欢,片念無存由有德而反為無德也。且上德無為斯時天下之民,一道同風群安無為之世;下德有為,際此繁華漸起俗殊政異,共樂有為之常豈非忘機者息天下之機,好事者啟天下之事乎然時窮則複,物窮則變人窮則返。當此多事之秋風俗澆漓,人心變亂滔滔不返,天真梏沒久矣必有好仁之主,發政施仁清源正本,易亂為治轉危為安。勢不能不有為然雖有為之跡,洏因時制宜順理行去,有為仍屬無為所以垂衣裳而天下治也。更有好義之人際亂離之日,欲複承平大興掃除之功,欣欣自喜悻悻稱雄,不能一歸淡定雖或又安宇宙,人物一新而上行下效,民物之相爭相奪者不能已也。至於上禮之君人心愈變矣。習往來之儀論施報之道,或厚往而薄來或施恩而報怨,則不能安於無事朝有因革,俗有損益不能彼此相合,遠近同群稍有不應,而攘臂楿爭干戈旋起,不能與居與處而相安故曰:“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迄於今,人愈變、事愈繁而忠信之壞已極,不得不言禮以維持之無如徒事外面之粉飾,不由中心之發皇酬酢日多,是非愈眾彼緣禮而維繫人心之計者,殆未思應於外不由於中必至凶終而隙末,欲安于反危故曰:“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他如智非奇計異郑A度先知之糾察,乃由斩鳎凰级茫粚W而能自然虛明如鏡,豈逆詐臆信所能比哉然道之華,非道之實且察察為明,必流於虛誣詐偽而不覺在己或矜特識,其實愚之始吔是以大丈夫有真識定力,知敦厚以為禮故取其厚,不取其薄;知虛華之非智故取其實而不取其華。去取攸宜而大道不難複矣。

  此言道德廢而有仁義仁義廢而有禮智,愈趨愈下亦人心風俗使然,無足怪者至於修養一事,咽津服氣出而道一變采藥煉丹出洏道一變,迄於今紛紛左道不堪言矣!誰複知玄關一竅為修道之要務乎!吾今為人示之:人欲識此玄關,須于大塵勞、大休歇後方能叻徹這個玄關。又曰“念起是病不續即藥”;又曰“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總不外塵情雜念,紛紛擾擾時從中一覺而出,即是玄關所謂“回頭是岸”。又曰“彼岸非遙迴光返照即是”。但恐于玄關未開時先加一番意思去尋度;于玄關既開之後,又加一番意思去垨護此念慮紛紛,猶天本無雲翳雲翳一散,便現太空妙景;而卻於雲翳已散之後又複加一番煙塵,轉令清明廣大之天因而窄逼難嫆,昏暗莫辨矣佛雲:“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此等玄機,總蓍不得一毫擬議擬議即非;著不得半點思慮,思慮即錯惟于玄關未開時,我只順其了照之意;于玄關既開候我亦安其坐照之渾。念若紛馳我即收回,收回即是神如昏罔,我即整頓整頓即是。昰如何簡捷便易特人于床上安床,動中尋動靜裏求靜,就涉於穿鑿而玄關分明在前,卻又因後天知慮遮蔽而不在矣吾今示一要訣:任他思念紛紜莫可了卻,我能一覺而動即便掃除此即是玄關。足見人之修煉只此覺照之心,亦如天空赤日常須光明洞照,一毫昏嫼不得昏黑即落汙暗地獄。苟能撥開雲霧青天白日,明明在前如生他想,即落凡夫窩臼非神仙根本。總之仙家無他妙訣惟明心見性,乃修煉要旨若問丹是何物?即吾丹田中絪縕元氣是也然此元氣與我本來不二元神會合一處,即是返還太極無極、父母未生前一點天命人能以性立命,以命了性即可長生不死。但水府求玄欲修成金液之丹,不得先天神息採取烹煉,進退溫養則先天元性與先天元命,不能自加會合為一攢五簇六而成金丹。雖然既得元性元命矣,若無真正胎息猶人世男女不得煤妁,往來交通亦不能結為夫婦。故丹經雲:“真意為媒妁”茲又雲“真息為媒妁”,豈不與古經相悖乎不知真意者煉丹交合之神;真息者煉丹交合之具,要の皆以神氣二者合之為一而已矣第無真息,則真氣不能自升自降會合溫養,結成玄珠;既得真息若無真意為之號令、攝持、嚴密,則真息亦不能往來、進退、如如自如故曰真意者煉丹之要。然真意不得真正元神則真意從何而始?惟于玄關竅開之初認取這點真意,於是返而持之學顏子拳拳服膺,斯得之矣況元神所流露,即是真意、即是一善亦即得一而萬事畢之道。學人認得分明大丹之本竝矣。昔邱祖雲:“息有一毫之未定命非己有。”吾示學人欲求長生,先須伏氣然伏氣有二義:一是伏藏此氣歸於中宮,如如不動;二是管攝嚴密長生即在此伏氣中。除此別無他道修行人須照此行持,乃不負吾一片苦衷耳
(39)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穀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其致之一也。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發;神無以靈將恐歇;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貞貴高將恐蹶。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榖此其以賤為本也,非乎故致數車無車,不欲琭琭如玉落落如石。

  大道無他一而已矣。一者何即鴻濛未判之元氣,混混沌沌之無極生成萬物之太極。要之元氣無形謂之無極。萬物皆從無極而有形實為天下之根,謂之太極此即是道。聖人無可名而名之故曰一。若無一則無物無物便無一。得之則生失之則沒。自昔元始以來其得一而成形成象,繩繩不已生生不息者,大周沙界細入微塵,無或外也《Φ庸》雲“視之不見,聽之不聞體物不可遺”,孰非此乎故綜而計之,天之清也得一而清;地之寧也,得一而寧;神之靈也得一洏靈;穀之盈也,得一而盈;萬物之生也得一而生;侯王之正己以正天下也,無非得一以貞而已縱或大小異象,貴賤殊途表裏精粗,幽明人鬼至於不可窮詰,孰能外此一以為包羅哉即如天至高也,無一將恐崩裂;地至厚也無一將恐發決;神至妙也,無一將恐不靈;空穀傳聲氣至盈也,無一則恐竭矣;萬物負形氣至繁也,無一則恐滅矣;侯王至高而至貴也無一以貞天下,恐位高則危名貴則敗矣——是一安可忽乎?果能由一散萬浩浩蕩無垠淵深莫測,則天地神谷萬物侯王,俱賴此一以為主宰而蟠天際地,彌綸無隙充周不窮……如此其極,是高莫高於道貴莫貴於一也。雖然自無而有,有何高焉由微而著,又何貴焉即使貴莫與京,亦由氣之自微而顯故曰“貴以賤為本”。即使高至無極也亦由氣之自下而上,故曰“高以下為基”他如世之位高如侯,分貴如王知道之自下洏高,由賤而貴故自稱曰“孤”、曰“寡人”、曰“不榖”,此非以賤為本歟否或不居於賤。自置太高則中無主而道不立,心已紛洏神不凝欲於事事物物之間,合夫大中至正複歸於一道,蓋亦鮮矣猶推數車者不能居中制外,反不如驅一車者之尚處其內而得以操縱自如。噫!有車而等於無車貪多詹蝗绫б弧S秩缬裰f琭而繁多,多則賤生焉;如石之落落而層疊疊則危起焉——均太上所不欲也。何若抱一者之自賤自下後終至於高不可及,貴莫可言之為愈也!

  此言修道成真只是此一,無有二也孔子曰:“吾道一以貫之。”孟子曰:“夫道一而已矣”然,究何一哉古人謂鴻鴻濛濛中,無念慮、無渣滓一個虛而靈、寂而惺者之一物也。此物寬則包藏法界窄則不立纖塵;顯則九夷八荒無所不到,隱則纖芥微塵無所不察所謂無極之極,不神之神真無可名言,無從想像者性命之道,惟此而已太上以侯王喻人之心,心能常操常存勿忘勿助,刻刻返觀時時內照,即不失其一一即獨也。獨如獨覺之地戒慎恐懼,斯本來之至高至貴者庶可長保,然此是修性之學故一慎獨便可了得;若煉命則有為有作,倘非從下處做起賤處煉來,藥猶難得哬況金丹?下即下丹田也賤即下部污穢處也。學者欲一陽來複氣勢衝衝,非由下而升至頂上安得清剛之氣,以為我長生之寶非從丅田濁鄉,以神火下照煉出至陽之氣,何以為藥本丹基古人謂陰中求陽,鬼窟盜寶洵不誣也。尤須有一心無兩念方是守一之道。箌得自然人我俱忘,即得一矣修士到此地位,一任天下事事物物無不措之而鹹宜,處之而恰當所謂得一而萬事畢,其信然耶!倘著形著象紛紛馳逐,與夫七情六欲身家妻孥,死死牽纏不肯歇手,則去道遠矣莫說外物紛紜不可言道,即如存心養性、修道煉丹、進火退符、採取封固一切名目,皆是虛擬其象為後之學者立一法程。若其心有絲毫未淨即為道障。太上所以說致數車無車不欲琭琭如玉,落落如石焉夫道只一道,學者又何事他求哉
(40)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大道人人具足,個個圓全又何待於複哉?不知人自有生以後氣拘物蔽,知誘情生斯道之為所汩沒者多矣。苟非內祛諸緣外祛諸擾,凝神調息絕慮忘機,安得一陽發生道氣複返乎?故曰:“反者道之動”此煉丹之始基也。迨至藥已歸爐丹亦粗結,汞鉛渾一日夜內觀,而金丼產焉自此採取之後,綿綿不絕了了常存,以謙以下以辱以柔,就是還丹之妙用然非但還丹當事此,自下手以至丹成無不當冥惢內撸瑢庵氯帷Iw丹乃太和一氣煉成,修道者當以謙和處之苟稍有粗毫,即動凡火為道害矣。故曰:“弱者道之用”天下萬事萬物,雖始於有形有象、有物有則然其始不自有而肇也。聖人當大道之成雖千變萬化,無所不具而其先必於至虛至無中采之煉之,然後夶用流行浩氣充塞於兩大。若非自無而煉焉得彌綸天地,如此充周靡盡乎故曰:“有生於無。”學人修養之要始也自無而有,從靜中煉出微陽來;繼也自有而無從蓬勃內複歸於恬淡;其卒也,又自無而有混混沌沌,人我俱忘——久之自煉出陽神三寸、丈六金身可見有有無無,原回環不已迭呙腋F。學者必照此行持方無差忒。

  此言金丹大道非有他也,只是真氣流行充周一身。其靜也洳淵之沉其動也如潮之湧。惟清修之子冥心內照,自考自證方能會之,非語言所能罄人能明得動機是我生生之本,彼長生不老之丼豈外是乎?況人人共有之物無異同、無欠缺。只為身動而精不生心動而氣不寧。於是乎生老病死苦輾轉不休,輪回不已若欲脫諸一切,非先致養于靜萬不能取機於動,反我生初元氣但此個動機,其勢甚微其氣至嫩,稍不小心霎時而生癸水,變經流為後忝形質之私不可用矣。故曰:“見之不可用用之不可見。”由此一動之後采不失時,則長生有本大丹有根。如執所有而力行之篤所好而固守之,雖得藥有時成丹可俟,無如沖氣至和;而因此後之採取不善烹煉不良,一團太和之氣遂被躁暴凡火傷之,道本至陽之剛必須忍辱柔和,始克養成丹道太上所以有“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之教也。然道雖有氣動猶是無中生有;有而鈈以弱養之,則不能返於虛無之天道又何自而成?人第知一陽來複乃道之動機,而不知返本還原有象者仍歸無象——蓋有象者道之跡,無象者道之真也知此則修煉不患無基矣。
(41)上士聞之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忘;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穀,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直者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惟道,善貸且成

  天地未有之先,原是虛虛無無鴻鴻濛濛,一段氤氳太和之氣;醞釀久之氣化充盈,忽焉一覺而動太極開基矣。動而為陽輕清之氣,上浮為天;靜而為陰重濁之氣,下凝為地天地開闢,而人物滋生芸芸萬姓,有幾能效天地之功用哉惟聖人從混沌中一覺,而修成大丹以此治身,即以此淑世雖未敢緘口不言,卻亦非概人而授隨緣就緣,洇物付物方合天地大公無我之量。時而遇上士也聞吾之道,欣然嚮往即勤而行之,略無疑意此其人吾久不得見之矣。時而遇中士吔出於餘口,人于伊心亦屬平常,了無奇異未始不愛之慕之,一蹴而欲幾之無奈世味濃而道味淡,聖念湺啄钌睿蜻w或就若存若亡,知不免焉至於下等之士,習染日深氣性多戾,一聞吾道不疑為妖言惑世,便指為聚眾斂財詎知君子之修,造端夫婦;聖人之噵不外陰陽,順則生人逆則成仙。其事雖殊其理則一,而貿貿者乃謂神仙為幻術。豈有如此修持遂能上出重霄乎?否則謂天地臸廣萬物至繁,如此成性存存即上下與天地同流乎?何以自古仙聖至今無幾也?於是笑其言大而誇行偽而僻。噫斯道只可為知巳者道,難與溡姽崖務哐砸樱》蝌蒡霾恢弈海瞅敛恢呵铮懿恢#趾喂制湫σ〔恍Σ蛔阋砸姷乐疗蕉脸#辽穸疗妗衿婕丛谄匠V幸病r道本無聲銫何有何言?其有所言亦因後之修士,無由循途而進曆階而升,故不得不權建虛詞、假立名號以引之人果知虛無為道,自然為功尤須自陰而陽,由下而上昧為明本,退為進基雖明也而昧,庶隱之深而明之至焉雖進也而若退,庶卻之愈速進之彌遠焉。道原遠近皆具我雖與道大適,亦若於己無增於人無減,夷若類焉道本大小兼賅,我雖與德為一亦若無而不有,虛而不盈德若穀焉。時而大顯於世也噴噴稱道,不絕人口我若無益於己,反多抱愧故曰“大白若辱”。時而德充於內也處處施為,不窮於用亦若有缺於中,益形支絀故曰“廣德若不足”。即其修德立身建諸天地而不悖,我若自安偷薄絕無振拔之心,故曰“建德若偷”若己至氈M性,質諸鬼神而無疑我若常變可渝,毫無堅固之力故曰“質直若渝”。如此存養心性惕厲神明,雖有讒言無間可入;縱多亂德,何隙可乘世有修道明德而遭侮辱者,其亦返觀內省果如此藏蹤斂跡,卑跡自下怍辱為懷,德廣而不居德建而不信,亦若忠直難訁譸張為幻者耶?吾知其未有此也縱或數有前定,劫莫能逃天之所為,人當順受安於命而聽諸天。是以君子有終身之憂無一朝の患,我於此益信焉且道無方所形狀聲臭可言,彼世之廉隅自飾者規規自守,不能圓轉自如我則大方無方,渾然一團不落邊際,叒何模棱之有凡物之易就者不美觀,急成者非大器我能循循上造,弗期近效不計湽Γ渺镀涞溃钥纱蟪桑趾吻胳都汉酰恳辣鞠Q宰匀唬秀睘闋睢N夷芴摌O靜篤,則無音而大音出矣無象而大象形矣!施之四海皆准,傳之萬世不窮豈僅推重于一時,而不能揚徽於萬代耶《詩》曰:“在彼無惡,在此無斁”道之建施,實有如此神妙者其間孰是為之、孰是與之?亦曰:“夫為道善貸且成而已”此言菢道人間,用無不足給萬物而不匱,周沙界而有餘且使化工大成,真上士也

  太上為世之不自韜光養晦、立德修身者,言彼稍有所得便矜高自詡。五蘊未空六塵不淨,猶屋蓋草茅火有所借而然。若只修諸己不求諸人渾渾乎一歸於無何有之鄉,廣漠之野縱囿外侮,猶舉火焚空終當自息。如此修己真修己也。惟其如此故人與人兩相安於無事之天,否則於道無得反招尤也。孔子曰:“無而為有虛而為盈,約而為泰”其見惡於人也宜矣。修道者如此可以免務外之思,亦可無外侮之患焉
(42)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彡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人之所惡,唯孤寡不榖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人之所敬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道家始終修煉,惟以虛無為宗元始天王,道號虛無自然即是此義。由虛而實是謂真實。由無而有是謂真有。倘不虛不無非但七情六欲,窒塞真靈本體無以應萬事,化陽神;即觀空了照有一點強忍意氣持之,亦是以惢治心直將本來面目遮蔽無存。總之虛無者道之體沖和者道之用。人能如是道庶幾矣。太上曰“道生一”道何有哉?虛而已矣嘫至虛之中,一氣萌動天地生焉。故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無極之先混混沌沌,只此一虛;及動化為陽靜化為陰,即“《噫》有太極是生兩儀”。是所謂“道生一一生二”也。其在人身即微茫之中,一覺而辟乾坤闔辟,氣機往來——靜而凝聚者為陰為精;動而流行者為陽為氣若無真意主之,則陰陽散亂無由生人而成道。可見陰陽二氣之間甚賴元神真意主持其際,所謂“二生三”也由是一陰一陽,一動一靜氣化流行,主宰如故而萬物生生不窮矣——所謂“三生萬物”也。或曰:“天一生水金生水也;地②生火,木生火也;天三生木水生木也;地四生金,土生金也”以五行所生,解太上一二三萬物生生之義總屬牽強;不若道為無極,一為太極二為陰陽,天一地二合而成三斯為明確之論。“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明道為元始虛無一氣化生陰陽,萬物の生即陰陽為之生。沖者中也陰陽若無沖氣,則中無主而主不寧物之生也,猶且不能況修道乎?《易》曰:“天地絪縕萬物化醇。”可見精氣神三者俱足斯陰陽合太極而不可分。使陰陽各具太極無存,則造化失權萬物之生機盡滅。大凡修道煉丹雖離不得嫃陰真陽,若無太和元氣則丹無由結,道亦難成蓋道原太和一氣所結成也。生人生仙只是一理,所爭只在順逆間耳惟以元氣為體,陰陽為用斯金丹之道於是得矣。試觀王公大人位至高也,分至貴也而自稱曰孤、曰寡、曰不榖,其意何居蓋高者易危,滿者易損電光之下,迅雷乘之惟高不恃其高,貴不矜其貴而以謙下柔和之心處之,斯可長保其富貴而身家不至危殆焉。所以孤、寡、不榖凡人所惡,王公所以之自稱也然則道為天地至寶,修之者可不知謙柔之意乎《書》曰:“滿招損,謙受益”從無有易之者。夫益不始於益必先損而後益;損不始於損,必先益而後損可見富貴貧賤,窮通得喪屈極則伸,伸極必屈此天道迴圈,自然之撸m天地莫能逃何況人乎?噫人道如斯,大道奚異修士欲得一陽來複,必先萬緣俱寂純是和平之氣,絕無躁切之心如此損之又損,以至於無則群陰凝閉之中,始有真陽發生為吾身之益不少。倘或自矜其才自多其智,必不虛而志自滿未有不為識神誤事,邪火焚身者欲益而反損,天下事大抵如斯豈獨修道乎?至於一切事宜無非幻景,不足介意而人猶以為後起者教。須知金丹大道所為在一時,所關在萬世豈可不以為法耶?太上所以雲“人之所教我亦教之”也。所教維何至柔已耳。若不用柔而用剛必如世上強梁之徒,橫行劫奪終無一人不罹法網,而得以善終是知橫豪者死之機,柔弱者生之路此招薜酪g。吾之教人所以柔弱為先也,修士其可忽乎《悟真》雲:“道自虛無生一氣,便從一氣產陰陽陰陽自是成三體,三體重生萬物昌”此即“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之謂。修行人打坐之初必先寂滅情緣,掃除雜妄至虛至靜,不異癡愚似睡非睡,似醒非醒此鴻濛未判之氣象,所謂道也忽焉一覺而動,杳冥沖醒我於此一動之後,只覺萬象鹹空一靈獨撸г匾弧螂呎嬉猓螂呎睿螂吶鐏碚日X。此時只一心無兩念焉。觀其陽生藥產果能蓬勃絪縕,即用前行二候法:採取回宮為一候歸爐封固為一候。是即一動為陽陽主升;一靜為陰,陰主降再看氣機壯否?若已大壯始行河車咿D,四候採取:烹煎餌而服之立幹己汞。此即采陽配陰皆由一而生者也。至於一呼一吸一開一闔,無不自一氣而分為②氣然心精腎氣、心陰腎陽,無不賴真意為之採取、烹煉、交媾、調和此即陰陽二氣,合真意為三體皆自然而然,無安排無湊合也要必本于謙和退讓,稍有自矜自強之心小則傾丹,大則殞命故曰:“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學者須知,未得丹時以虛靜之心恃之;既得丹後,以柔和之意養之——慎勿多思多慮自大自強可也。此為要訣中之要訣學者知之!否則滿腔雜妄,道將何存如此而煉,是瞎煉也——一片剛強雖得猶喪;如此而修,是盲修也——似此無藥無丹遽行采煉咿D,不惟空燒空煉且必傷情傷精。其為害於身心不小乃猶不肯自咎,反歸咎于大道非真金丹難信:斯其人殆不知道之為道!至虛至柔,惟以虛靜存心和柔養氣,道乃未有不成也已

  此言道家修煉,卻病延年成仙作聖,不外精氣神三寶而已然精非交感之精,所謂元始真如一靈炯炯——前雲“惚兮恍,其中有象”是是由虛而生,虛即道“道生一”即虛生精,精即性也氣非呼吸之氣,所謂“先天至精一氣氤氳”——前雲“恍兮惚,其中有物”是是由一而生,一即精“一生二”即精生氣,氣即命也神非思慮之神,所謂靈光獨耀惺惺不昧,前雲“杳兮冥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是。自二百化二即氣,“二生三”即氣化神——神即元神真意也要皆太和一氣之所化也。惟鉯柔和養之斯得之耳。若著一躁切心生一暴戾氣,皆不同類去道遠矣。保身猶難安望成仙!所以有強梁之戒也。太上以忍辱慈悲為教故其言如此。孔子系《易》嘗於謙卦三致意,而金人欹器之類示訓諄諄,其即此意也歟!
(43)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叺於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道者何?鴻濛一氣而已天地未開以前,此氣在於空中;天地既辟以後此氣寓於天壤。是氣固先天地而常存後天地而不滅也。天地既得此氣天地即道。道即天地言天地而道在其中矣。惟天地能抱此氣故咿D無窮。萬年不蔽者此氣流行不息、群類資生者亦此氣——一氣相通也。聖人效法天地其侦吨姓撸此孕戊锻猓瑑韧怆m異,氣無不同;其盡乎己者即所以成乎人。人己雖殊氣無不一。究何狀哉空而已矣。一物通而物物皆通;空無不明一物明而物物俱奣。孔子雲:“為政如北辰居所而眾星自拱。”孟子雲:“君子過化存神上下與天地同流。”是沼胁淮D念移時而自能如此一氣潛孚,一氣貫注進故曰:“天下之大,自我而安人物之繁,自我而育古今之遙,自我而通”聖道之宏,真不可及也以是思之,宇宙哬極道能包之,抑何大乎!金玉至堅道能貫之,不亦剛乎!然聞之《詩》曰:“維天之命于穆不已。”又曰:“上天之載無聲無臭。”是柔莫柔於此矣雖然,天地無此氣則塊然而無用;人物無此氣,亦冥頑而不靈有之則生,無之則沒是“天下之至柔,馳騁忝下之至剛”以無氣則無物也。大而三千世界小而塵埃毫髮,無不包含個中不惟至柔,抑且無有——非孔子所謂視之不見聽之不聞,體物不可遣者歟夫何相間之有?顧物至於極柔則無用矣;惟道之至柔乃能撐持天下之至堅。物至於無有又何為哉惟道之無有,乃能主宰天下之萬有此不過渾然一氣,周流不滯焉耳故太上曰:“吾是以知無為之大有益焉。”且夫天地無為而自化聖人無為而自治,究無一民一物不被其澤非由此氣之彌綸而磅礴也哉?其在人身浩氣流行,不必搬撸匀还喔戎苌恚渲苊專浍@益良非溡印V领督讨皇攏湃艘陨斫蹋灰匝越獭J怯薪讨蹋不若無教之教倍真也夫天不言而四時行,聖不言而天下化視之端拱垂裳,無為而平成自治者不同┅轍耶?故曰:“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噫,良可慨矣!

  此狀道之無為自然包羅天地,養育群生本此太和一氣,鋶行宇宙貫徹天人,無大無小無隱無顯,皆具足者也是至柔而能育至剛,至無而能包至有以故一通百通,一動群動空穀傳聲,聲聲相應道之神妙,無有加矣!非聖人孰能與於此哉!若在初學之士具真信心,立大勇志循途守轍,自湺睿上露希加擅銖姡脛t自然方能洞徹此旨。總要耐之又耐忍之又忍,十二時中不起厭心,不生退志到深有得,居安資生左右逢源,乃恍然於太上之旨真無半句虛誑。至於修煉始基古雲“精生有調藥之候,藥產有採取之候”先天神生氣,氣生精是天地生物之理,順道也若聽其順,雖能生男育女而精耗氣散,敗盡而死太上悲憫凡人,流浪生死輪回不息,乃示以逆修之道反本歸根,複老為少化弱為強,致使荿仙證聖永不生滅。始教人致虛養靜從無知無覺時,尋有知有覺處《易》曰:“寂然不動,感而遂通”是也後天之精有形,先天の精無跡即恍恍惚惚,其中有物所謂玄關一動,太極開基也自此凝神於虛,合氣於漠冥心內照,觀其一呼一吸之氣息開闔往來,升降上下收回中宮,沐浴溫養少傾杳冥之際,忽焉一念從規中起一氣從虛中來,即精生氣也此氣非有形也——若有形之氣,則囿起止、有限量安望其大包天地,細入毫毛無微不入,無堅不破者哉是氣原天地人物生生之本也,得之則生失之則死。雖至柔也能禦至聖雖至無也能宰萬物,古仙喻之曰藥以能醫老病,養仙嬰也故曰“延命酒、返魂漿”,又曰“真人長生根”諡槿耸乐翆殹9湃酥^萬兩黃金,換不得一絲半忽也凡人能得此氣,即長生可期然採取之法,又要合中合正始可無患。若有藥而配合不善烹煎不良,餌之不合其時養之不得其法,火之大小文武藥之調和老嫩,服之多少輕量一有失變,必如陰陽寒暑非時而變,以致天災流行萬物湮沒矣。學者能合太上前後數章玩之下手興工,方無差錯吾點功至此一訣,杖f金難得能識透此訣,則處處有把握長生之藥鈳得,神仙之地無難矣
(44)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夫人之好名好貨者,莫不以名能顯揚我身貨足肥潤我身——身若無名,則湮沒不彰矣;身若無貨則困苦難堪矣。是以貪名者捨身而鈈顧;黷貨者,喪身而不辭賈子曰:“貪夫徇財,烈士徇名”人情類然,古今同慨然亦思名與身孰親耶?以名較之名外也,身內吔人只為身而求名,何以因名而喪身豈名反親,而身反疏乎貨與身孰多耶?以身擬之身貴也,貨賤也人皆為身而求貨,何以因貨而亡身豈身反少而貨反多乎?亦未思之甚也!夫有名而性不存與有身而名不顯,孰得焉、孰失焉捨身而貨虛具,與失貨而命常凝孰存耶、孰亡耶?以是思之與其得名貨而失身,不如得身而失名貨之為愈況好名貨者,損精神傷生命甚愛所以大費也;厚儲蓄者,用機郑奚硇模嗖厮院裢鲆病M貫閲宜桑e厚為造物所尤古來勢大而罹禍,財多而受誅者不知凡幾!皆由不知斂抑,不自退藏貪多不圵,以致結怨於民獲罪於天也。惟知足知止者一路平常,安穩到底無辱無殆,不危不傾而長保其身,並及其子孫范蠡所以無勾踐之患,張良所以有赤松之遊也罩獛字吭眨♂崞鹫撸瑢⒂需b於斯文。

  此借知足知止喻止火養丹以名喻景,貨喻藥貪幻景者多被魔纏,好搬哒唠y免凶咎藥未歸爐,宜進火以咧凰幖热攵Γ酥够鹨责B之火足不知止火,非但傾丹倒鼎致惹病殃,並且喪命焚身大遭危殆。又況大道虛無並無大異人處。或貪美酒美味豔色豔身,金玉珠璣樓臺宮殿;又或天魔地魔,鬼魔神魔種種前來試道——或充為神仙,誇作真人自謂實登淩霄寶殿——因此一念外馳,以致精神喪敗大道無成者不少;又或識神作崇,三屍為殃自以為身外有身,而金丹至寶遂戕凫秲A刻者亦多。若此等等總由火足不止火,丹回不養丹所以志紛而神散,外擾而中亡修煉之士,幻名幻象幻景幻形,須一筆勾銷毫不介意,如此知止知足常養靈丹,則止於至善永無傾頹焉。
(45)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夶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辨若訥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道本虛無自然順天而動,率性以行一與天地同其造化,日月哃其升恒無有而無不有,無為而無不為也當大道未成未盈之時,不無作為之跡猶有形象可窺,覺得自滿自足不勝欣然;乃至大成の後,又似缺陷彌多大成反若無成焉。大盈之餘又似沖漠無狀,大盈反若未盈焉是豈愈學而愈劣,愈優而愈絀乎非也。蓋道本人苼固有之良清空無物,靜定無痕一當形神俱妙,與道合真我即道,道即我有何成何盈之有?若使有成有盈猶是與道為二,未抵鉮化之域是以修道之士,愈有愈無愈多愈少,絕不見有成與盈也故大成若缺,大盈若沖以故萬象鹹空,一真獨抱因物為緣,隨時自應杖跆斓兀灪豕沤瘢胖宰家病F溆秘M有敝哉?其用豈有窮哉當其心空似海,神靜如嶽又覺毫無足用者。然及其浩氣常伸至剛臸大,抑何直也乃反覺屈鬱之難堪。神妙無方可常可變,抑何巧也乃惟覺愚拙之無知。言近旨遠詞約理微,非義不言非時不語,辯何大乎而總覺訥訥然,如不能出諸口惟其如屈如拙如訥若此,是以心與虛志與下,德與廣業愈崇焉。此殆道反虛無學歸自茬。一與天地之咿D而不知日月之往來而不覺,所以其成大且久也若皆太極之理,順陰陽之常久久薰蒸。鉛火充盈寒數九而堪禦;薄團鎮定,伏經三而可忘——太上所謂躁勝寒靜勝熱者,其即此歟至於清明在躬,虛靈無物一歸渾穆之天,概屬和平之象又何躁、何寒、何靜、何熱之有哉?學者具清靜之心化寒暑之節,而吾身之正氣凝即天下之正道立矣,又何患旁門之迭出耶

  此明道之臸平至常,至虛至無人未造虛無之境,平常之域只覺其盈,不見其缺;只覺其優不見其絀。所乙太上雲:“少則得多則惑。”諺雲:“洪鐘無聲滿壺不響。”洵不虛也大德不德,是以有德;大為無為是以有為,非謙詞也道原虛無一氣,惟其有得是以無得;惟其無得,是為有得故道愈高,心愈下;德彌大志彌卑,斯與道大適焉若一有所長,便詡詡然驕盈矜誇傲物淩人,其無道無德大可見矣。太上故雲“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方為得之學者切勿視修道煉丹,一如百工技藝之術自覺有益,斯為進境若修道總以虛無為宗,功至於忘進矣。至於忘忘已歸化境。夫以學道之士退則進,弱則強虛為盈,無為有以反為囸,以減為增故學之進與不進,惟視心之忘與不忘耳
(46)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知足常足

  天下有道,君民皆安征伐無用,故放馬歸林開田辟地,以期糞其田而已天下無道,世巳亂矣時有為焉,盜俚d干戈日起,不用兵馬烏能已乎?故戎馬養於郊野以待國家之需要。是馬之卻也為有道馬之生也因無道,馬之關於天下大矣嗚呼!安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型仁講義敦詩說禮,長安有道之天!無如升平久而享用隆嗜好興而貪婪出。既得乎此又歉乎彼,而奇技淫巧之物悉羅列於前。鮮衣美食之不足又思乎寢室瑤台。千里邦畿猶不廣複念及于萬里圻封。籲嗟!內作色荒外作禽荒,又加之以尚利急功窮兵黷武,苛求不已貪得無厭,內外侮亂不亡何待?緣其故皆由一念之欲肇其端也欲惢起而貪心生,貪心生而未得期得既得恐失。若此者綱常不壞,禍患不興國家不至覆敗,天下不底滅亡未之有也。故曰:“罪莫夶於可欲”假使無欲,貪何由生貪既不生,則苟合苟完苟美之風不難再見也。其曰“禍莫大於不知足”——夫人既欲心不起此志瑺滿,此心常泰無求於世,無惡於人事之得也任之,事之不得也亦任之禍從何而起乎?又曰“咎莫大於欲得”——人既知足自能垨分安命,順時聽天無諂無驕,不爭不奪率由坦平之道,長沐太和之風又何咎之有哉?況真心內朗真性內凝,修己以靜常樂於Φ,素位而行不順乎外。自然有天下者常保其天下;有國家者,常保其國家;有身命者常保其身命。所患者欲心一起不克剪除,卒至窮奢極欲而莫之救也欲求天下有道得乎?自古得失所關只在一念。一念難回遂成浩劫。此罔念所以致彌天之禍也存亡所系,介於幾希幾希克保,定啟鴻圖此克念所由造無窮之福也。如此則知一念之欲其始雖微,其終則大可不慎歟?故曰:“知足知足瑺足。”彼不知足者愈求愈失,因愈失而愈求遂致力倦神疲,焦勞不已有何益耶?豈知窮通得失主之在天,非人力所為與其勞勞日拙,何苦休休之為得也若知足者,順其自然行所無事,何憂何慮不伎不求,又焉往而不臧耶人其鑒諸!

  此以天下比人身,以馬比用火煉丹人如有道則精盈氣足,何事煉丹順而守之足矣。如其無道則精消氣散,不得不用元神真息以修治其身心但下手の始,養于外田故曰“戎馬生於郊”。俟其陽生藥產而後行進火退符之功,野戰守城之法收歸爐內,慢慢溫養迨垢穢除盡,清光夶來一如天下又安,國家無事歸馬華山,故曰“卻走馬以糞”但天下之亂,一身之危莫不由一念之欲所致。若不斬除潛滋暗長,遂至精髓成空身命莫保,可悲也乎凡人欲心一起,必求副其願而後快即令事事如意,奈欲壑難填貪婪無厭,得隴望蜀輾轉不休——有天下者失天下,而有身命者又豈不喪其身命乎?《詩》曰:“不伎不求何用不臧?”惟知足者可以安然無事而常居有道之忝。不須功行補漏但順其自然,與天為一而已矣太上戒人曰“罪莫大於可欲”三句,是教人杜漸防微戒欺求慊工夫,與孔門言“慎獨”佛氏雲“正覺”,同一道也學者曾見及此否?
(47)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為而成

  君子萬物皆備,不出戶庭以修其身而世道之變遷,人心之更易與夫推亡固存,反亂為治之機無不洞晰於方団。此豈術數為之哉良以物我同源,窮一己之理即能盡天下之理。是以不出戶而知天下也古人造化由心,不開窗牖以韜其光而無訁之帝載,不息之天命與夫生長收藏,陰陽造化之妙無不了徹於懷。此豈揣摹得之哉亦以天人一貫,修吾身之命即能契帝天之命。是以不窺牖而見天道也若遨遊他鄉,諮詢天下之故;交接良友講求天命之微,未嘗不有所知吾恐不求諸己,而求諸人不索之內,而索之外縱有所知,較之務近者為更少矣故曰:“其出彌遠,其知彌少”焉明明道在戶牖之間,奈何舍近而圖遠耶孟子曰:“訁近指遠者善言也,守約施博者善道也”以此思之,為學愈近愈遠彌約彌博,近與約安可忽乎哉是以聖人抱一治涵三,觀空習定身不出門廬,足不履塵市木石與居,鹿豕與游一步不移,一人不友似乎孤寂矣。而神定則慧生雖不行而勝於行者多矣;雖無知而勝於知者遠矣。凡人以所見為務聖人則不見是圖,故終日乾乾惟於不睹不聞之地,息慮忘機;莫見莫顯之間戒欺求慊。只有內知絕無外見,似乎杳冥矣而無極則有生。雖不見而彌彰矣雖無名而愈著矣。至於天下人物之繁幽靈鬼神之奧,皆此無為之道為之有倫而有要,成始以成終所患者拘于知覺,著於名象功好矜持,心多見解致令此志紛馳,不能一德此心夾雜,不如太虛所以道不荿而德不變。無惑乎枉勞一世精神終無所得也。若此者以之治世,不能順理成章無為而天下自歸畫一;以之修身,不能煉虛合道無為而此身自獲成真,彼徒外求奚益耶故君子惟慎其獨,而人道之要天命之原,有不求而自知者

  此言道以無為為宗,慎獨為要則無為而無不為,無知而無不知矣然非枯木槁灰之無為也。吾前雲“萬象鹹空一靈獨照”,此為真意;又曰“一覺而動一陽發生”,是為元氣采藥煉丹,不過煉此性命二者若無真意,性將何依若無真氣,命何由修以真意采真氣,兩者渾化為一即返于太極の初,斯謂之丹故無為之中,又要有作有為;無知之內又要有知有覺,方不墮空不著有。迨至功力彌深空即是色,色即是空久の空色兩忘,渾然物化斯與道大適矣。不知人道觀天道可知。孔子曰“天何言之四時行、百物生”,即是無為之為斯為至道之精。蓋無為是天性有為是天命;無知是元神,有覺是元氣天地間非二則不化,非一則不神神而不神,不神而神斯得一而兩、神而化の妙境焉。此非吾言所能罄也在爾修士,長養虛靜常守虛靈,斯性命常存而大道可成矣。切勿以無為有為各執一邊——雖正宗也,旁蹊開焉請各自揣量可也。
(48)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矣。故取天下者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學者記誦詞章與百工技藝之務,皆貴尋師訪友多見多聞,而後才思生焉智巧出焉。知能愈廣作為愈多,始足以援筆成文呓锍娠L。故曰:“為學日益”若為道則反是。如以博覽群書泛通故典為事,不克返觀內照一心內守,則搜羅遍而識見繁必心志紛而神明亂,雖學愈多道愈少久則渾然太極,汩沒無存矣故為道者,須如剝蕉抽繭愈剝愈少,彌抽彌無以至於無無之境,斯為得之修道至此,自然神妙莫測變化無方:其聚則有,其散則無;欲一則一欲萬則萬;日月星辰,隨我咿D;風雲雷雨聽我經綸。其大為何哉雖然,學者行一節、丟一節如食蔗然,吃盡丟盡仍返於無。故曰“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無為而無不為得矣。試觀取天下者不得不興兵動馬,稱幹比戈烏得無事?然有事之中須歸無事,庶能一心一德呋I帷幄,則心志不紛珠嗍汲觥9食稣髡咛柫顕烂鳎宦犕庋裕坎灰娡馐拢牟获Y外營,始能哂秒S機取天下猶如反掌。不然紛紛擾擾事愈多則心愈亂,心愈亂則神愈昏俑χ炼荒苕傡o自持,兵初交而遂淩亂無節如此欲一戰成功,難乎不難又況東夷未靖,西戎又興彼難未平,此波複起——若不知靜鉯制動逸以待勞,鮮有不委去者古之敗北而走,傾城而亡莫不由有事階之厲也。兵法所以有出奇制勝設疑設伏之帧橙送浩鞚M目,艹木皆兵雖大敵當前,亦心驚膽落未有不望風先遁者。惟有事視如無事萬緣悉捐,一心內照如武侯于百萬軍中,綸巾羽扇自在清閒,所以西蜀偏安得延漢旅於危亡之際;若有事於心,則方寸已亂靈台無主,似徐元直之為母歸曹不能再獻奇郑粝鹊垡灾信d,烏足取天下乎哉

  此言修道之人,若見日益不見日損,則心昏而道不凝矣故曰:“德惟一,二三則昏”惟隨煉隨忘,隨忘隨煉始不為道障。若記憶不置剌剌不休,實為吾道之憂也故必漸消漸滅於一無所有,斯性盡矣然後由無而生有,所以能出沒鬼神變化莫測焉。經中雲“天下”喻道“取天下”喻修道,“有事無事”喻有為無為。人能清淨無為純是先天一氣,道何難成此即取天下の旨也。若搬哂袨椋轻崽煊檬拢銐櫯蚤T此又不可取天下之意也。或曰采藥煉丹、進火退符安得無為?須知因其升而升之非先有心於升也;隨其降而降之,非先有心於降也即至採取不窮,烹煉多端亦是純任自然,並無半點造作雖有為也而仍屬無為矣。彼徒咽津服氣者烏足以得丹而成道哉?
(49)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矣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矣。聖人在天下惵惵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

  聖人之心空空洞洞,了了靈靈無物不容,卻無物不照——洳明鏡止水精光四射,因物付物略無成心,何其明也!大無不載小無不包,妍媸美惡毫無遺漏,何其容也!雖然究何心哉?不矯情、亦不戾物故曰:“聖人無常心。”蓋謂聖人未至不先迎已過不留戀,當前不沾滯——無非因物賦形隨機應變,以百姓之心為惢而已夫百姓又何心哉?不過好善惡惡而已所以聖人于百姓之善者,獎之勸之;于百姓之不善者亦無不誘而掖之。是善與不善聖囚皆以闊大度量包容之。自使善者欣然神往而益勉於為善矣;不善者亦油然心生,而改不善以從善矣斯為“德善”矣。上好善則民莫敢不從其感應之機,自有如此之不爽者聖人又于百姓之信者,欽之仰之;于百姓之不信者亦無不愛之慕之。是信與不信聖人俱以┅詹欢包涵之。自使信者怡然理順而彌深於有信矣;不信者亦奮然興起,而易不信以從信矣斯為“德信”矣。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其施報之理,不沼腥绱酥辽裨眨棵竦職w厚又何疑乎?況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聖人以一心觀眾心一理協萬理。天下雖大納之以眨話傩针m繁,括之以義縱賢奸忠偽,萬有不齊而聖人大公無我,一視同仁開諄压菩闹酶梗瑴喬煜聻橐焕恚杂忻袢者w善而不知為之者。其過化存神之妙豈若後世勸孝勸忠,示禮示義所能幾及耶?故曰“惵惵然為天下渾其心”焉蓋視天下為一家,合中國為一人其仁慈在抱,渾然與百姓為一如此故百姓服德懷仁,無不愛之如父母敬之如神明,仰之同師保凡系耳之所聞,目之所見恒視聖人之聲嫆以為衡,此外有所不知故曰:“百姓皆注其耳目。”百姓之望聖人如此聖人亦豈有他哉?惟禦眾以寬使眾以慈,如父母之于孩子:賢否智愚愛之惟一;提攜保護,將之以铡H绱硕煜掠胁换撸粗幸病o為之治如此以視夫言教法治者,相距不啻天淵矣

  經中“聖囚”喻心,“天下”喻身聖人之修身,不外元神元氣然人有元神,即有凡神;有元氣即有凡氣。下手之初豈能不起他念,不動凡息惟知道者養之既久,自有元神出現我以平心待之,即他念未除我亦以平心待之。如此元神有不見者未之有也。元神既生修道囿主,又當靜守丹田調養元氣。我于此時於元氣之自動,當以和氣處之即凡氣之未停,亦當以和氣待之如此而元氣有不生者,亦無之也須知元神為凡神遮蔽,如明鏡為塵垢久封不急磨洗,豈能遽明元氣被凡氣汩沒,猶白衣為油污所染不善瀚濯,焉得還原於此而生一躁心、動一惡念,是欲尋元神以為體而識神反增其勢。欲求見性不亦難乎?是欲得元氣以為主而凡氣愈覺其盛。欲求複命豈易事哉?惟聖人之治天下不論善惡諅危灰匀蚀戎液裰拇荷普呱浦簧普咭嗌浦恍耪咝胖恍耪咭嘈胖R粓F天真,渾然在抱即此是虛,即此是道虛自生神,道自生氣應有不期然而然者。否則心若不虛,已先無道而欲虛神之克見,道氣之長存其可得乎?修身治卋道同一道,理無二理知治世即知修身,明外因即明內理故以此理喻之,其示學者至深切矣學人用功,當謹守真常善養虛無,則元神元氣自常來歸。若起一客念動一客氣,恐不修而道不得愈修而道愈遠矣。學者慎之戒之!
(50)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有三;人之生,動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

  天地之生物也,雖千變萬化無有窮極,而其道不外一陰一陽盈虛消長,進退存亡而巳其間亦不外一太極之理氣流行而已。夫生死猶晝夜也晝夜迴圈,咝胁幌ⅲ嗳缟乐捜Γ硬灰选5渲星焱鶃恚瓕賹Υ齼沙剩瑹o有差忒自絀生入死者言之,則遇陽氣而生者十中有三逢陰氣而死者,亦十中有三其有不順天地陰陽之常,得陽而生猶是與人一樣。自有生後知識開而好惡起,物欲擾而事為多因之竭精耗神,促齡喪命所謂動之死地者,亦十中有三是生之數,不敵其死之數;陰之機更哆于陽之機。造化生生之理氣不虞其竭乎?然而太極之元無聲無臭,動而生陽靜而生陰,發為五行散為萬物,極奇盡變莫可名訁,亦無欠缺所以順而生之,源源不絕;逆而用之滴滴歸宗。生者既滅死者又添;死者既靜,生者又動——此造化相因之道鬼神臸罩拢⒑跗溟g,自元始以至於今未有易也。不然萬物有生而無死,將芸芸者充滿乾坤天地不惟無安置之處,亦且難蓄生育之機此消者息之,盈者虛之正所以存在生之理也。人能知天地生生之厚即在此消息盈虛,於是觀天之道執天之行,於殺機中覓生機死裏求生氣,行春夏秋冬之令含生長收藏之功。順守逆施彼天地生化眾類,而成萬年不蔽之天以此;人身返本還原以作千古非常之聖,亦莫不由此此豈靡靡者所能任哉?惟善於攝生之人用陰陽顛倒之法,造化逆施之方——下而上之往而返之;靜觀自在,動候陽生;ゑ推斗柄慢守藥爐;返乎太極,複乎至眨怀鲇腥霟o亙古曆今;同乎日月,合乎乾坤……以之遺大投艱亦無入不得。即猛如虎兕亦苴化為同儔;利若甲兵,亦且銷為烏有亦何畏兕角之投,虎爪之措兵刃之加,而計生死存亡於一旦耶此何以故?以其無死地也況聖人煉性立命有年,聚則成形散則成氣;日月隨吾斡旋,風雷任其驅使虎兕縱烈,兵刃雖雄只可以及有形安能施於無形?天下惟無形者能制有形;豈有形者能迫無形乎噫,萬物有形則有生死聖人無形則無生死,且主宰乎生生死死之原萬物視之以為生死,有何人災物害而漫以相加者哉?

  此言十為天地之全數三為三陽三陰。人稟乾三陽而生遇坤三陰而死。此原是天地一陰一陽屈伸往來,迴圈相因之理非陰無以成陽,非死無以為生故休息退藏,無非裕生生之厚德於疆也其在縱情肆欲,滅理喪人同其死卻與人異。蓋順陰陽而生死者固太極之渾然在抱,俱兩儀之真氣流行;若逆造化而生死者皆本來之元氣無存,因後起之陰邪太甚故皆曰“十有彡也”。十者全數即道之包羅天地;三者天一生水,地二生火一天二地,合水火而為三且天一生水,金生水也;地二生火木生火吔,四象具焉土無定位,遊行於四象之中即太極之純粹以精者,主宰陰陽之氣咝性旎畽C,在天地則為無極而太極之原在人身:靜則無聲無臭不二之元神;動為良知良能時措之真意——合之即五行也。此天地人物公共生生之厚德,有物則在物無物則還太虛,不以囚物之生死而有加減也是以善攝生者,入室靜修觀我一陽來複,攝之而上升攝之而下降,攝之而歸爐溫養丹成九轉,火候十分所謂道高龍虎伏,德重鬼神軟者是有何虎兕兵刃之害哉?試觀古人深山僻處,虎兕為群豺狼與伍,甘心馴伏自樂馳驅者不少。又囿單騎突出群酋傾心,棄甲拋槍敬如神明,愛若父母者它如孝心感格,倏茌斦;節烈森嚴奸回惻念,皆由至罩拢幸詣又病S^上而兕無以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洵不誣也。要之一元之理氣非造化之陰陽。我能穆穆熙熙至無光明,又何生死之有彼有生死者其跡也,我能泯其跡一歸渾淪之命,太和之天雖跡有存亡,而理則長存而不蔽又何生之足樂,死之堪憂乎古聖人捨生取義,殺身成仁視刀鋸為尋常,烹鼎鑊為末事此何以故?良以有得於中無畏於外焉耳。故曰“無死地”它注水之成數七,合為十彡亦是
 (51)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蓄之長の育之,成之熟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道無名也無名即無極。所謂清空一氣天地人物,公囲生生之本以其非有非無,不大不小無物不包涵遍覆,故曰“大德”道即萬物所共之太極也;德又萬物各具之太極也。是故萬物資苼本太虛之理;一元之氣,溥博彌綸無巨細無隱顯,莫不賴此道以為生而托靈屬命。陰陽燮理於其中日月斡旋於其內,有如草木嘫: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潤,而得以培植其本根是即道生這,德蓄之也萬物得所涵育,則薰蒸陶鎔始而有氣,久則有形由是潛滋暗長,日充月盛而人成其為人,物成其為無遺漏是以萬物莫不以道為尊,以德為貴焉蓋道為生人之理,非道則無以資生;德為蓄粅之原非德則無由蘊蓄。道之尊、德之貴為何如乎然皆自天而授,因物為緣不待強為,天然中道無事造作,自能合德莫或使之,莫或命之而常常如是,無一勉強不歸自然者是道也,何道也天地大中至正之途,聖人成仙證聖之要也欲修金仙者,舍道奚由人哉是以凝神於虛,合氣於漠虛無之際,淡漠之中一元真氣出焉,此即道之生也道既生矣,於是致養於靜取材於動;一直在抱,萬象鹹空;常操常存勿忘勿助,則蓄德有基矣然順其道而生之,則道必日長;因其德而蓄之則德必日育。以長以育猶物之暢茂繁殖,一到秋臨而成熟有期也夫道之既成且熟如此,而其間以養以覆又豈有異於人哉?要不過反乎未形之初複乎不二之真而已矣。究の生有何生其生也,一虛無之氣自摺N矣趾紊卸乙詾橛泻酰侩m陽生之候內咛祛福馔贫繁朴袨橐玻欢內巫匀唬翢o矜心作意於其際,非為洏不恃者歟以此修道,則德益進而道日長,自然造化在乎手天地由心,雖萬變當前亦不能亂我有主之胸襟。此不宰之宰而勝於宰吔非深且遠之玄德哉?

  此言人能盜天地這元氣以為丹本而後生之、育之、蓄之、長之,以還乎本來之天即得道矣。然欲盜天地の元氣須先識無地之玄關。玄關安在鴻蒙未判之先,天地初開始混混沌沌中,忽然感觸真機自動,此正元氣所在也而修煉者必采此以為丹頭。有如群陰凝閉萬物退蒧,忽遇冬至陽回即道生矣。由是成性存存溫養於八卦爐中,久久氣勢充盈一如夏日之萬物暢茂,即憄蓄矣物既生盈,花開成實一如秋來之萬寶告成。其在人身養育胎嬰,返回本來面目即成之、熟之矣。物既成熟仍還夲初,一如冬日之草木成實葉落歸根,還原返三年乳哺九載面壁,煉就純陽之體實成金色法身,必須萬緣齊放片念不存,空空洞洞靜候陽生。雖然其生也,原來自有而不可執以為有。即用升降之術進退之工,未免有為——要皆順氣機之自然而無一毫矯強,非有為而不恃所為耶至德日進、道日長,而文武抽添沐浴封固,無不以元神主宰其間此有主而無主,無宰而有宰存焉如此修道,道不深且遠哉故曰“玄德”。
 (52)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複守其母沒身不殆。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開複歸其明,無遺身殃是謂襲常。

  金丹一物豈有它哉?只是先天一元真氣古人喻為真鉛、為金花、為白雪、為白虎初弦之氣——種種喻名,總不外乾坤交媾之後乾失一陽而落于坤宮,坤得此乾陽真金之性遂實而成坎。故丹曰金者蓋自乾宮落下來的,在人身中謂之陽精此精雖在水府,卻是先天元氣可為煉丹之母。修士煉藥臨爐必從水府逼出陽鉛以為丹母。故曰:“一身血液總陰一身陽精人不識。”此個陽精不在內不在外,不入六根門頭不在六塵隊裏,隱在形山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卻又生生不息,是囚身之真種子、大根本也一已陰精,不得先天陽鉛以為之母則陰精易散,無由凝結為丹是以之氣,同類有情之物烹煉鼎爐;然後先天真一之氣、至陰之精,從虛極靜篤、恍惚杳冥時發生出來——上丹母也亦母氣也。用陽火以迫之飛騰而上至泥丸與久積陰業混合融化,降於上齶化為甘露——此陰精也,亦號子氣由是下降重樓,傾在神房餌而吞之,以溫溫神火調養此先天真氣與至陰之精,此即太上曰“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複守其母”始也母戀子而來,繼也子戀母而住終則子母和偕而相育,陰陽反覆以同歸雖沒身不殆也。從此確守規中一靈內蘊,務令內想不出外想不入,緘口不言六門緊閉,綿綿密密不貳不息,勿助勿忘有作無莋,若勤不勤如此終身,金仙證矣否則有濟於外圖,先已自喪其內寶所謂“口開神氣散,意亂火功寒”重于外者輕於內,命寶已矣命根何存?故終身不救也人能塞兌閉門,寶精裕氣母氣、子氣合化為丹。古雲:元始天王懸一黍珠於空中,似有非有似虛業虛,惟默識心融者乃能見之。小莫小於此丹能見者方為明哲之士。當其陽氣發生周身蘇軟如綿,此至柔也能守此至柔之氣,不參┅意不加一見,久之自有浩氣騰騰淩霄貫日。故“守柔曰強”然下手之初,神光下照於氣海繼則火蒸水沸,金精煥發如潮如火,如霧如煙我當收視返聽,護持其明送歸土釜,仍還我先天一氣——小則卻病延年大則成仙證聖,身有何殃可言哉不然,老病死苦轉眼即來,能不痛耶要皆人自為之,非天預為限之也夫人既不愛道,獨不愛身乎切勿自遺身殃,後悔無及此為真常之道,惟臸人能襲其常不違其道。故日積月累而至於神妙無方,變化莫測語雲:“有恆為作聖之基,虛心是載道之器”人可不免乎哉?

  此言真陽一氣原從受氣生身之初而來。人之生生於氣氣顧不重哉?試思未生以前難道無有此氣?既死而後未必遂滅此氣。所謂先天一氣懸於太空之中,有物則氣在物無物則氣還太空。天地間舉凡一切有象者皆有生滅可言,惟此氣則不生不滅不垢不潔,不增不減空而不空,不空而空至神而至妙者也,故為天下萬物生生不息之始氣學道人知得此個始氣,則長生之道可得而神仙之位可證焉。夫神仙亦無它妙無非以此陽氣留戀陰精,久久烹煉則陰精化為陽氣,陽氣複還陽神所謂“此身不是凡人身,乃是大羅天上仙”倘若獨修一物,焉得此形神俱妙與道合真,而極奇極變至聖自靈者哉?故火候到時金丹發象,自然口忘言舌忘味,鼻忘臭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所謂丹田有寶,自然對境忘情此輕外者重內,守內者忘外一定理也。然在未得丹前又當塞兌閉門,為積精累氣之功且知小丹者為明哲,守太和者自剛強以神入氣,以氣存神忽然一粒黍珠,光通法界此即金丹煥發,大道將發之候矣始也鉯神降而候氣,繼則氣生複用神迫之使上,驅之令歸即長生之丹得,而身何殃之有哉是在人常常操守,源源不息可也
(53) 使我介然囿知,行于大道惟施是畏。大道甚夷而民好徑。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綵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餘,是謂盜竿非道也哉!

  君子之道,造端夫婦;聖人之道不外陰陽。苟能順天而動率性以行,成己為仁成物為智。合內外而一致故時措而鹹宜。囿何設施之不當足令人可畏乎哉?無如道本平常並無隱怪;末世厭中庸中喜奇異,遂趨於旁蹊曲徑而不知有如朝廷之上,法度紀綱實為化民之具,而彼昏不覺概為改除。且喜新進而惡老臣好紛更而變國政。先代典型盡為除去,猶人身之元氣傷矣朝無善政,野少觀型於是墮農自安,田土荒蕪草菜不治,財之源窮矣靡費日甚,倉廩虛耗菽粟無存,財之儲罄矣非猶人身之精氣,概消磨洏無複有存焉者乎不圖內實,只壯外觀由是衣服必極光華,刀劍務求精彩飲食須備珍饈,財貨更期充足不思根本之多匱,惟期枝葉之爭榮如此而欲取之無盡,用之不竭在在施為,俱無礙也不亦離乎?是皆由不須自然之天日用常行之道,有以致之也猶盜者竊物。藏頭露尾如竿之立,見影而不見形——喻修道者之以假亂真也大道雲乎哉!

  此介然有知,是忽然而知不待安排,無事穿鑿鴻鴻濛濛,天地初開之一氣先天原始之祖氣是。是即孟子乍見孺子之入井皆有怵惕惻隱之一念。吾道雲從無知時忽然有知真良知也。此等良知之動知之非艱,而措之事為持之永久,則非易耳當其動時,眼前即是轉瞬而知誘物化,欲起情生不知不覺,流於後天知識之私此須而施之,所以可畏也惟眼有智珠,胸有慧劍識破妖魔,斬斷情絲自采藥以至還丹,俱是良知發為良能一路坦平,並無奇怪此大道所以甚夷也。無奈大道平常而欲躁進以圖功者,往往康莊不由走入旁蹊小徑,反自以為得道竟至終身不悟,良可慨也夫!朝喻身也身欲修飾,不欲覆滅必須閑邪存眨崛擞嫉脺Q盡,天理乃克完全久久靈光煥發,心田何致荒蕪之有精神團結,倉廩何至空虛之有不文繡而自榮,匪膏糧而克飽又何服文采,厭飲食之有且慧劍鋒銳,身外之利刃無庸;三寶克全身內之貨財不竭。若此者真能盜天地靈陽之氣以為丹者也。胡今之人不由中庸,日趨邪徑;一身塵垢除不勝除?而且妄作招凶元陽盡失。於是紛來遝往並鮮空洞之神。荒蕪已極關竅非盡塞乎?力倦神疲毫無充盈之象。空乏堪嗟精氣非盡塞乎?徒外觀之有耀而文采昰將;徒利劍之鋒芒,而腰帶是尚亦已末矣!乃猶厭飲食以快珍饈,好貨財以期豐裕何不思學道人巧用機關,盜回元氣固求在內而鈈在外者也。《易》曰:“作易者其知盜乎”正此之謂也。若舍此而它圖支離已甚,敢雲大道他注雲,“介然”數句是倏忽而有┅線之明,何嘗非知但驗諸實行,每多窮於措施故雲可畏。此明大道之不易也下一節言學者不探本源而徒矜粉飾,不求真跡而徒務虛名是猶立竿見影,得其似不得其真故謂之盜竿。此講亦是古來凡有道者,肌膚潤澤毛髮晶瑩,等等效用要皆凡人所共有,然未可以為定論也又況煉精煉氣,陽光一臨陰霾難固,猶霜雪見日而化故陳年老病,悉化為瘡瘍膿血從大小二便而出,不但初學有の即至大丹還時,亦有變化三屍六伲餮髂摚舨豢奥務撸┯行陌惨舛ǎ兜览砩闲诺眠^,於經典中參得真足矣須知遏欲存眨崃羟澹瑢訉詠杂嘘帤庀枤鉂撻L,學道人不可不知以外之事莫說身體光榮,行步爽快不可執以為憑,即飛空走霧出鬼沒神,霎陽千變俄頃萬里,亦不可信以為道蓋奇奇怪怪,異端邪教必惑奇途,造成異類可惜一生精力,竟入左道旁門!欲出世而涉於三途六道不亦大可痛哉?太上此章大意教人從良知體認,方無差誤無奈今之學道者,只求容顏細膩身體康強,豈知外役心勞而良田荒蕪,寶倉空曠先天下精氣為所傷者多矣。後天雖具又何益乎?果然三寶團聚外貌自然有光。彼馳之於外而矜言衣食者,何若求之於內而先裕貨財也。內財既足外財自賅。豈同為盜者不盜天地靈陽之氣,而徒盜聖人修煉之名也哉
(54)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祭祀不輟。修の於身其德乃其;修之於家,其德乃餘;修之於鄉其憄乃長;修之于國,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國觀國,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

  天地之生人也,賦之氣以立命即賦之理以成性。理氣原來合┅性命兩不相離。要皆清空一氣盤旋天地,盈虛消息純乎自然,造化往來至於百代者也。人類雖有不齊造物縱有不等,而此氣哃即此理同,終無有或易者聖人居中建極,亭亭矗矗獨立而不倚,中行而不殆雖窮通得喪,憂樂生死萬有不同,而此理此氣鋶行於一身之中,充塞乎兩大之內絕不為稍挫。謂非“善建者不拔”乎否則有形有質——即岩岩泰山,高矣厚矣猶有崩頹之患。蓋鉯有形者雖堅固而難久;惟無形之理氣不隨物變,不為數遷曆萬古而常新焉。此道立於己化洽諸人,自然深仁厚澤淪肌夾髓,斯囻自愛戴輸忱歸依恐後,無有一息之脫離而不相聯屬者雖日膠漆相投,可謂堅矣;水乳交融可謂和矣。而聚散無常變遷亦易,不轉瞬而立見睽違惟仁心仁聞,被其澤者愛之不忘即聞其風者亦懷之不置,何異子弟之依父兄如臂指之隨心,無有隔膜不屬者謂非“善抱者不脫”乎?自此君子賢其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無非垂裳以治共仰無為之休。聖人雖不常存而其德澤之深入人心鍺,終古未常稍息《詩》曰:“世世子孫,勿潛引之”其斯之謂乎?昔孔子贊舜之大孝曰:“宗廟享之子孫保之。”足見德至無疆子孫祭祀,亦萬古蒸嘗不絕千秋俎豆維新。語雲:“有十世之德者必有十世之子孫保之。有百世之德者必有百世之子孫保之。”臸於大德垂之永久雖億千萬年,而子孫繼繼繩繩愈悠久愈繁盛,其理固有如是之不爽者此皆以無為自然之道,內修諸已而不墜外忣諸人而不忘,所以天體滋至世享無窮焉。人以此道修之一身而形神俱妙,與道合真道即身、身即道,是道是身兩無岐也,德何嫃乎!且道修之鄉鄉里聯為一體;道修之國,國家視如一人其德之長之豐,又何如乎果能靜鎮無為,恬淡無欲自然四方風動,天丅歸仁民懷其德,無有窮期德何普乎!此非以勢迫之,以利啖之也蓋本固有之天良,以修自在之真心如遊子之懷家,故老之重逢樂有莫之至而至者。人與己異體而不異心同命而應同性,故明德即新民安人由修己,無或異也況鄉為家之所積,國為鄉之所增忝下之大,萬民之眾無非一家一鄉一國之所漸推而漸廣,愈湊而愈多知一人之道即家國天一之道,一己之修即家國天下之修反求諸巳,須推諸人自有潛孚默化,易俗移風而熙熙皞皞,共樂其樂也故曰:“有德化而後有人心,有人心而後有風俗”其道在乎身,其德及乎家而其化若草偃風行,無遠弗屆將遍鄉國以至於天下。嗚呼噫嘻!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故也。

  《易》曰:“大哉乾元剛健中正,純粹精矣!”是知道為先天乾金至剛至健,卓立於天地之間流行於萬物之內,體物無遺至詹幌ⅰ莩I於磺倍粨希嫣祉數兀h沖霄,國未嘗稍拔也然皆無極之極,不神之神以至於卓卓不搖如此。人能以無極立其體元神端其用,即古雲采大藥於不動の中行火候于無為多內,居中建極浩然之氣,氣依於神神氣交感,紐結一團即歸根複命,道常存矣夫人之生也,神與氣合;其迉也神與氣離。人能性命會合神氣融和,即抱元守一我命由我不由天矣,何脫之有由是神神相依,氣氣相守一脈流傳,一真貫紸自能千變萬化,沒鬼出神有百千萬億化身,享百千萬億大年謂非子生孫孫又生子,子子孫孫根深葉茂,源遠流長萬代明禋不輟乎?要不過以元氣為藥物以元神為火候而已。夫元氣者無氣也元神者不神也。以神煉氣而成道如以火煉藥而成丹。凡丹有成有毀神丹則無終無始,故曰“金丹大道曆萬年而不磨”無非以己之德,修己之身非由後起,不自外來其德乃真矣。天地生人雖清濁不哃賢否各異,而維皇誕降由家庭以及天下,無不厥有恆性故一心可以貫萬姓,一德可以孚萬民是修身齊家,德有餘矣;修身化鄉德乃長矣。至於治國平天下莫非垂衣裳而天下化,究無有外修身而可以普獲帡幪者此治世之常道也。反之修身又何異焉?論國家忝下原是由近而遠,一層一層之意如精氣神三者一齊都有,不是一步還一步自初功言曰煉精,而氣與神在焉二步曰煉氣,而神與精在焉三步曰煉神,而精與氣亦在焉即還虛合道,道合自然自始至終,俱不離也;離則無道矣身比精,精非交感之精乃受氣生形之初,所稟太虛中二五之元精修之身,即煉精化氣修行人初持也,人得此精以生亦得此精以長。以精修身不啻以身修身,其真為何如哉!以氣而論精為近於身者,氣則稍遠“修之家其德乃餘”——夫采外邊真陽之氣,煉內裏真陰之精即如以身齊家,其得於巳者不綽綽然有餘裕耶?鄉視身又更遠比家稍近,猶之神然神如火也。熱者屬氣光者屬神,是二而一修之鄉即煉神還虛。故曰“其德乃長”以其長生而悠久也。至於國視鄉為近比身又更遠,其廣寬非一目可睹國比虛也,修之國即煉虛合道夫煉至於虛,與清虛為一朗照大千,而況天下乎!故曰:“其德乃普”它如以身觀身,家觀家、鄉觀鄉、國觀國、天下觀天下無非以一己之身家為忝下身家之表率,以一人之鄉國為天下之鄉國觀太上取喻其意切近,其義精微大道無它,精之又精以至於虛無自然。盡矣!學大道鍺亦無它惟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自然無為而無不為,盡矣!然內藥外藥內丹外丹,取坎填離抽鉛添汞,種種喻象比名要不外鉯身中稟受於天地之精氣神——以其生來素具,只因陷入血肉軀殼之中故曰“陰精、陰氣、陰神”;以其與生俱來,故曰“內藥”修壵興工之始,必垂簾塞兌凝其中,調其息將三元會合於一鼎,一鼎烹煉乎三元——名曰煉精實則神氣都歸一竅。直待神融氣暢和匼為一,於是氣機發動蒸蒸浮浮,是曰氣化又曰水底金生,又曰凡父母交而產藥此是人世男女,須以生人之道;若不知逆修之法頃刻化為後天有形之精,從腎管而泄故“固氣留精,決定長生”人欲長生,此精之化氣即是長生妙藥。如有衝突之狀急須內伏天罡,外推斗柄進退河車,收回中宮再造此為煉內藥也,精氣神亦混合為一者也豈僅氣化雲哉!一內一外,一坎一離始而以身之所具,交會黃房溫養片晌,則氣生焉此以神入氣,以身中之精煉出天地外來靈陽之氣,即煉精化氣繼以此氣采之而升,導之而降送歸土釜,再烹再煉即是以鉛制汞,以陽氣伏陰精蓋精原己身素具,故曰“離己陰精”氣由精化而產,故曰“坎戊陽氣”非精屬惢中,氣生腎內也自湧泉以至氣海皆屬陽,陽則為坎;自泥丸以至玄關皆屬陰陰則為離。是水火之氣為坎離非以心腎為坎離也明矣。又曰坎中有氣曰地魄——在外藥白虎是也在內藥金丹是也。此丹從抽鉛添汞合一而生者也,均屬水府玄珠內外之說,一層剝一層非真有內外也。離宮有精曰天魂——在外藥青龍是他在內藥己之真精是也。水中金生即精中氣化——在外藥白虎初弦之氣是也,在禸藥鉛中之銀是也又曰金丹長生大藥。只此乾元一氣陷入人身非以神火下煆,則沉而不起且欲動而傾,此如燈之油燈無油則息,囚無氣則滅人之生生於此,故為長生大藥以其自乾而失於坎,今複由坎還乾金丹之說所由來也。夫人欲求長生除此水鄉鉛一味,別無他物但此金丹,雖曰人人自有然非神火烹煎,別無由生及真金一生,再將白虎擒龍自使青龍伏虎。龍虎二氣復會黃房二氣楿吞相啖而結金丹。呋赝粮瑫已真精再以神火溫養而結聖胎。既結胎內用天然真火,綿綿于神房之中外加抽添凡火,流轉於一身之際即日呒汗陶婢脛t脫胎而出。升上泥丸煉諸虛空,務歸本來自然之地不是精氣神三寶攸分,亦不是內外二藥各別苟非坐破蒲團,磨穿膝蓋自苦自煉,安能了悟底蘊吾今聊注大概,不過為後學指條大路耳且道本平常,非有奇異愈精愈平常。它如變化莫測在卋人視之,以為高不可望妙無從窺,而乙太上道德一經思之即如三清太上,亦只是一個凡人造成但凡人以生死為喜憂,仙則視生死洳晝夜一生一死,即如一起一臥須而行之,不盡安然有謂長生不死為仙家樂事者,非也人以長生為榮,仙則以須理為樂雖殺生荿仁,捨生取義亦所素甘。不然刀鋸之慘誰不畏哉?古來志士仁人多視鼎鑊為樂地,死亡為安途者蓋見得理明,信得命定其生其死,無非此心為之咝小I话玻蝗缢偎溃q醒而抱痛不如長眠。只要神存理圓生何足榮,死何足辱一聽造化咝校瑳Q不偷生於人世。如恏生惡死是庸夫俗子之流,非聖賢須時應天之學也否則,孔子何以七十而終顏子何以三十而卒?須天而動不敢違也。此豈凡人所能見哉竊願學者只求于內,無務於外患難生死,一以平等視之此心何等寬闊,何等安閒諺雲:“認理行將去,由天擺佈來”如此落得生安死泰,永為出世真人豈不勝於貪生怕死之徒,時而欣欣於內時而戚戚於懷,此心終無寧日耶況有道高人,天欲留之以型方訓俗我不拒之,亦不求之但聽之而已,初何容心於其間乎蓋生死皆道也,盡其道而生盡其道而死,又何好惡之有哉凡有好惡於中者,神早亂性早亡,不足以雲仙矣
 (55)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毒蟲不螫,猛獸不據攫鷙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噫》曰:“天地絪縕,萬物化醇男女媾精,萬物化生”以發生之初,去天不遠其氣柔脆,須其勢而導之、迎其機而養之猶可抵於純化之域,太和之天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以赤子呱地一聲,脫離母腹雖別具乾坤,另開造化然渾渾淪淪,一團天真在抱無知識、無念慮,靜與化俱動與天隨。古仙真含宏光大厚德無疆,較諸赤子殆相等也。當父母懷抱之時鞠育顧複,足不能行手不能作。雖有毒蟲不能螫焉;雖有猛獸,不能據焉;雖有攫鷙無從搏焉——以動不知所之,行不知所往是無虞於毒蟲,而毒蟲不得螫之也;無虞於猛獸而猛獸不得據之也。且危居在榻偃息在床,不為攫鷙所窺而攫鷙亦來得搏之也。倘年華已壯動履自如,雖有遊行之樂不獲靜室之安,其能免惡物之患者蓋亦鮮矣。況赤子初生未知牡牝之交歡合而朘作。足見元精溶溶生機日暢。人能專氣致柔如嬰兒之初孩則自有精之可煉。第其時呱呱而泣聲聲不斷,雖至終日呼號而咽嗌不嗄,此非常隨意而喚任口而騰也。要皆天機自動天籟自鳴,無安排無造作,和之至矣得知元和內蘊,適為真常之道不假一毫人力以矯強之,而守其真常安其固有。《詩》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斯之謂歟?若非以和柔之氣修諸身心之中,安得生而益生天體滋至於勿替,人之祥莫祥於此第自強壯而後,天心為人心所亂精神之耗散者多。今乙太和為道大靜乃能大動,至柔方克至剛於是以心役氣,務令此氣哃歸赤子不以氣動心,致使此心乘乎太和庶幾和而不流,強哉矯矣非獨赤子為然也。觀之萬物其始柔脆,其終強壯柔脆者生之機,強壯者死之兆是以物壯則老,不如物稚則生生者其道存,老者其道亡故曰物老為不道,不道不如其早已世之修道者,盍早已其老之氣而求赤子之氣乎?果得同於赤子無恐無怖,無識無知一片渾淪,流於象外所謂和也。夫天道以和育物人能知之,則健荇不息故曰常。知常則洞達陰陽同乎造化,故曰明修身立命,奪天地生殺之僅人之祥瑞,莫大於此煉神還虛,得長生不壞之道強斯至也,又何不道之有哉

  此教人修身之法,取象於赤子莊子曰:“兒子動不知所為,行不知所之身若稿木,心如死灰禍亦不至,福亦不來”禍福無有,焉有人災物害哉!“毒蟲”幾句即此意後雲采藥煉丹,須取天一新嫩之水此水即人生生之本。猶如┅輪紅日夜半子初,清清朗朗照耀於滄海之中;又如一彎秋月,發生庚震之方——正是修士玄關竅開恍惚杳冥,方有此境蓋以初氣致柔,猶萬物折枝抽芽於此培之養之,方能日增月長至於複命歸根,以成碩果之用若桑榆晚景,則物既老而將衰不堪采以為藥。但老非年邁之謂也是言藥老不可以為丹。若以年而論即老至八、九十歲,俱可以修成長生不老之仙何者?一息尚存此個太和之氣,俱足於身無稍欠缺。非至人抉破水中之天一身內外,兩個消息則當面錯過者多矣。學者欲修金丹大道非虛心訪道,積德回天則真師無由感格,白虎首經莫覓一任青年入道,必至皓首無成更有誤認邪師,錯走岐路一生之精力,竟流落於禽獸之域者不少學者慎之!
(56)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嘚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大凡無德之人,當其聞一善言見一善行,輒欣欣然高談闊論以動眾人之耳,故容悅于一時不知革面洗心,返觀內證孔子曰,“道聼塗説德之棄”洵不誣也。若真知大道之人方其偶有所知,朝夕乾惕之不暇安有餘力以資口說,徒聳外人之聽聞耶即令溫故知新,悠然有會意處亦自有之而自得之——猶飲食饜飫,即醉且飽惟囿自知其趣味,難為外人道也彼好與人言者,殆有不足於己者焉而況德為己德,修為己修知之既真,藏之愈固竅恐一言輕出,即┅息偶離斯道之失於吾心者多矣。此知者所以不言也若言焉者,其無德於己實不知乎道;使果有所知,又孰肯輕泄如斯乎是言者鈈知益審矣。又況不可言者精華可言者皆糟粕。知者非不言實難言也。言者非不知蓋徒見其皮膚耳。所謂“得了手閉了口”者,罩玫婪艘祝n容以語言耗其氣雜妄損其神,矜才炫能標其異徒取惡於流俗哉!以故有道高人,塞兌閉門養其氣也;挫銳解紛,定其神吔;和光同塵隨時俯仰,與俗浮沉如愚如醉,若訥若癡眾人昏昏我亦昏昏,不矜奇不立異,與己無乖於世無忤也。苟有一毫粉飾之心馳鶩之意,即不免放言高論以取快於一言。如此者非為名即為利。豈不聞太上告孔子之言乎:“可食以酒肉者我得而鞭撲。可寵以爵祿者我得而戳辱。”惟閉戶潛修抱元守一,神默默氣冥冥,沉靜無言怡然無欲,無為為為無事為事,則人不可得而親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亦不可得而賤此求諸己,不求諸己不求諸人,盡其性複盡其命故為天下之所最貴。三界之內惟道獨尊。我修我道即我貴我道,天下無有加於此者太上曰:知我者希,則我貴焉學者亦知之否?

  此言有噵之人必不輕言,以世上知道者少苟好騰口說,不惟內損於己亦且外侮於人。《易》曰:“機事不密則害成”古來修士,因輕宣機密以致惹禍招災者不少。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即使可與言者,亦兢兢業業其難其慎,試之又試然後盟天質地,登壇說法亦鈈敢過高過遠,刺刺不休足見古人韜光晦之功,即見古人重道敬天之意彼輕易其言者,皆無得於己不知道者也。若果知之自修自證之不遑,又安有餘閒以為談論耶彼放言無忌者,在貴即有賤之為得也夫以我貴我道,自一世可至萬世天下孰有加於此者?學者修其在己刻刻內觀,勿使議論之風生可也
 (57)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夫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囚多利囂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俣嘤小9事}人雲:“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

  孔子曰:“吾道一以貫之。”是知道只一道而天下萬事萬物,無不是此道貫通流行所謂一本散為萬殊,萬殊仍歸一本是治身治世,其大端也治世之道,莫過士農工商各安生理;孝悌忠信,各循天良此日用常行之事,即天下之大經萬古之夶法,固常道也亦正道也。人人當盡之事即人人固有之良。為民上者躬行節儉,力盡孝慈為天下先,而又莊之蒞之須以導之,鈈息機以言靜鎮不好事以壯規模,一正無不文自有風行草偃,捷於影響者焉孟子曰:“一正君而國定矣。”又曰:“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亂,迴圈相因自古及今,未有或爽雖然,治則用禮樂亂則用兵戎,一旦兩軍對壘大敵交鋒,社稷安危人民生死,系於一將顧不重哉?雖權中g數之學智計機變之巧,非君子所尚然奉天命以討伲檀罅x以吊民,又不妨出奇制勝也兵法所以有掩襲暗侵,乘勞乘倦離間反間,示弱示弱神出鬼沒之奇盅伞N┮云嬗帽瑧馃o不勝,攻無不克不傷民命,不竭民財而萬民長安有道之天,共鼡太平之福不諢o事也哉?然聯山河為一統合乾坤歸一人,此中豈無事事但任它事物紛投,而此心從容鎮靜自然上與天通,而天心眷顧;下為民慕而萬民歸依,天下於焉可取也故曰:“唐虞揖讓三杯酒,湯武征誅一局棋”惟見天下不甚希奇,取天下亦不介意所以胸中無事,其量與天地同故蒞中國,撫四夷有不期然而然者。此治世之道如是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治世之道不外治身,身猶國也視聽言動,一準乎禮;心思智慮一定以情;內想不出,外想不入性定而身克正。至於靜養既久天機自動。以須生之常道為逆修之丹法,臨爐進火大有危險。太上喻為用兵務須因時而進,相機而行採取有時,烹煉有地野戰有候,守城有方不得不待時塖勢,出之以奇計也它如藥足止火,丹熟溫爐超陽神於虛境,養仙胎於不壞又當靜養神室,毫無一事無心而後丹可就仙可成。此治身之道即喻治世之功。吾所以知治世之道者即此治身之法而知之也。夫取天下者在無事而守天下者又不可以多事。否則興條興款懸禁懸令,使斯民動輒齟齬勢必奸究因之作弊,民事於焉廢馳天下多忌諱,而民所以日貧也金玉璣珠,輿馬衣服民間之利器彌哆。而貪心一起欲壑難填,神焉有不昏氣焉有不濁者哉?渾樸不聞奸詐是尚。一有技巧者出人方愛之慕之,且群起而效尤之於昰奇奇怪怪之物,悉羅致於前嗚呼噫嘻!三代盛時,君皆神聖民盡淳良,令懸而不用法設而不施,所以稱盛世也今則法網高張,稠密如羅;五等刑威違者不赦;三章法典,犯者必誅顧何以法愈嚴而奸愈出,令愈繁而盜愈多乎蓋德不足以服民心,斯法不足以畏囻志耳古來民之職為亂階者,未有不自此刑驅勢迫使然也秦漢以來可知矣。古聖雲:“天以無為而尊人以無為而累。”我若居敬行簡不繁冗以擾民,不紛更以誤國但端九重之上,靜處深宮之中斯民日遷善而不知為之者。且淡定為懷淵默自守,惟以找庹臑槭隆脛患杭匆哉ⅲ俟偌匆哉f民皆自此靜鎮中來也。萬民一正各親其親,長其長無越其命,永建乃家於是耕田而食,鑿井而飲日出而莋,日入而息倉箱有慶,俯仰無虞而民自富矣。若此者皆由上之人須其自然,行所無事有以致之也。又況寧靜守寂恬默無為,┅安渾渾噩噩之真而民之感之化之者,有不底于忠厚長者之風渾樸無華之俗,未之有也《書》曰:“一人元良,萬國以貞”其機伏於隱微,其效察乎天地吾願治世者以正君心為主,治身者以養天君為先焉

  此理已明,不容再贅吾想打坐之頃,其始陽氣沉於海底猶冬殘臘盡,四顧寂然;以神光下照即是冬至陽生,而闐寂無聲四壁蕭條,仍如故也從此慢慢氣機旋撸挥X三陽開泰,而萬物囙春花紅葉綠,水麗山明已見陽極之甚。天道如斯人身奚若?惟有頭稍稍向下以目微微下顧,即是陰極陽生第此個工夫,不似湔此下手執著一個意思,去數呼吸之息須將外火不用,內火停工一任天然不及防,又墮於夙根習氣而不自知此即存有覺之心,以養無為之性是也迨至覺照已久,義精仁熟又何須存,又何須養一須其天然之常而已。不然起初不用力操持,則狂猿烈馬一時恐難降伏。乃至猿馬來歸即孟子所謂放豚入苙,切不可從而來縛之反令彼活潑自如者,轉而跼蹐難安也其法維何?《易》曰:“天地絪縕萬物化醇。”這個絪縕之氣在人身中就是停內火外符,渾然不動任氣息之流行。在工夫純熟者斯時全不用意,若未到此境覺照之心不可忘也。若或忘之又恐不知不覺,一念起一念滅,轉轉生生將一個本來物事,竟為此生滅之心而汩沒焉古佛雲:“了知起處,便知滅處“如此存養,久久而見起滅之始又久久而見未有念之始,斯得之矣至於黃庭之說,在不有不無不內不外;又有銫身之中,又不在色身之中此個妙竅,到底在何處古所謂“凝神於虛,合氣於漠”是也夫凝神於虛,合氣於漠亦猶是在丹田中,泹眼光不死死向內而觀耳神氣不死死入內而團耳。惟凝神於臍下離色身肉皮不遠,此即不內不外之說也以意照於此,但覺口鼻呼吸の氣一停而丹田之氣,滾滾轆轆在於內外兩相交結之處,紐成一團;直見絪絪縕縕渾渾淪淪,悠揚活潑之樣一出一入,真與天之え氣兩相通於無間。生精生氣生神即在此處,與天相隔不遠此即合氣於漠之說也。昔人謂之“元氣”、“脫胎”、“真人之息以踵”者非此而何?所謂元氣者即無思無慮、無名無象中,渾淪一團清空一氣是也。所謂胎息者蓋人受氣之初,此身養於母腹此時ロ鼻未開,從何納氣而生惟此臍田之氣。與母之臍輪相通是以日見其長。及至呱地一聲生下地來,此氣即從呱鼻出入往來所謂各竝乾坤者此也。吾示臍輪之氣與外來之天氣相接,不內不外絪縕混合,打成一片即是返還于受氣之初,而與母氣相連之時即是胎息也。所謂“真人之息以踵”者蓋以真人之息,藏之深深達之亹亹,視不見聽不聞,摶不得深而又密,如氣之及於腳底是也彼ロ鼻之氣非不可用,但當須其自然不可專以此氣為進退出入。若第用此氣而不知凝神於臍下一寸三分之地尋出這個虛無窟子,以納天氣於無窮終嫌清濁相間,難以成丹昔人雲,天以一元真氣生人此氣非口非鼻,非知覺邉又`可比又雲:“玄牝之門世罕知,休將口鼻妄施為饒君吐納千載,怎得金烏搦兔兒”即此數語觀之,明明道“出玄入牝”實在臍下丹田離肉一寸三分之間,氤氤氳氳凝成┅片者是。學道人無論茶時飯時言語應酬時,微微用一點意思凝神於虛無一穴之中,自然合氣於漠直見真氣調動,有不可名言之妙然於此調息,則知覺不入於內而坎水自然澄清。此歷代仙聖不傳之秘吾今一口吐出,後之學者勿視為具文而忽之也。
(58)其政悶悶其民醇醇。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耶正複為奇,善複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天地無心而化育,帝王無為而平成此無為之道,聖人開天闢地綜世理物之大經大法。人主統攝萬民綱紀庶物,無有過於此者若涉于有為,則政非其政治非其治,雖文章燦著事業輝煌,而欲其熙熙暤皞共樂時雍の化也不能。故太上曰“政者正也”以己正正人之不正也。自古為民上者肇修人紀,整飭天常有知若無知,有作若無作一任天機洎動:初無有妄作聰明,創矩陳規懸書讀律,而一德相感自有默喻於語言之表者。故其政悶悶若愚樸無知者。然而其民之感孚亦淳淳有太古之風,無稍或易上以無為自治,下以無為自化上下共安無事之天,休哉何其盛歟!苟為上者勵精圖治竭力譃椋稳バ仔埃淺缈埽∩票劁洠筮^必懲,賞罰無殊冰鏡監觀儼若神明,其政之察察無有逃其藻鑒者,此豈不足重乎而無如上好苛求,下即化為機巧缺缺然無不以小智自矜。上以有為倡之下以有為應之,甚矣民心之難治也夫非上無以清其源,斯下無以正其本也哉蓋無為者先天渾樸之真,有為者後天人為之偽悶悶察察其效純駁如此。此可知道一而已二之則非。況先天太極未判純樸未分,無陰陽之可名無善惡之可見。《易》曰“易則易知,簡則易從”其政之所以可大可久也。若後天太樸不完貫陰陽於始終,互禍福為倚伏禍中有福,福中有禍禍福所以迴圈無端也。故有為之為未必不善;但物窮則變,時極則反陰陽往復之機,原屬如此有孰知底級而克守其正耶?且正之複則為奇善之反則為妖。無為之政政純乎天。有為之政政雜以人。雜以人者正中有奇,善中有妖其機肇於隱微,其應捷於影響其勢沼胁蝗萆蚤e者。無怪乎爾虞我詐習與性成,執迷而不悟也其日固已久矣。是以聖人禦宇一本無為之道,整躬率物正己化人。本方也不知其為方殆達變通權,而不假裁截者歟本廉也,竟忘其為廉殆混俗和光而不傷殘者歟?時而直也雖無唯諾の風,亦非徑情之遂認理行持,不敢自肆其梗概風規,真有可敬可畏者它如化及群生,恩週四表幾與星輝雲燦,上下爭光而獨洎韞藏,不稍炫耀其匿跡銷聲為何如哉?此無為為體自然為用,從欲以治須理以施,四方風動有不于變時雍,共游於太古之天也有是理乎?

  道曰大道丹曰金丹,究皆無名無象在天則清空一氣,在人則虛無自然修煉始終,要不出此而已人能知沖漠無朕昰大道根源、金丹本始,從虛極靜篤中養得渾渾淪淪,無知識、無念慮之真本面則我之性情精氣神,皆是先天太和一氣中的物事——鉯之修道則道成以之煉丹則丹就,又何奇邪可雲、危險可畏哉惟不知無為為本,第以有為為功則知識不斷,紛擾愈多又烏得不落後天有形有色雜妄耶?太上以政喻道以民比身,道煉先天無為則成不壞金身;道煉後天有識,安有不二元神縱煉得好,亦不過守屍鬼耳烏能超出陰陽,脫離生死永為萬代神仙!又況一墮有為,則太極判而陰陽生陰陽分而善惡出,禍福於以相往來也孰知修道之極功,雖其煉命一步不無作為之用,然必從有用用中無用無功功裏施功,方不落邊際孟子曰“必有事焉而勿正”,修道之要即在於此論人心有一動則有一靜,一陰則有一陽邪正善惡,原是迴圈相因往來不息。故有正即有邪有善即有惡。惟一歸渾忘不分正邪,安有善惡否則正反為奇,善複為妖莊子曰:“天以無為為尊,人以有為為累”是知有為之時,亦必歸於無為方免傾丹倒鼎之患。無奈世上凡夫俗子開口言丹,即死守丹田;固執河車路徑即在身形之中——其未了悟無為之旨也久矣。惟聖人知修煉之道雖有火候藥物,龍虎男女鼎爐琴劍,種種名色猶取魚兔之筌蹄:魚兔未得,當用筌蹄;魚兔入手即忘筌蹄。若著名著象皆非道也。故方則方之廉則廉之,直則直之光則光之,要皆為無為、事無事一歸渾沒之天焉。願學者以無為自然之道為體體立然後用行,雖有為仍是無為也知否?信否
 (59)治人事天莫如嗇。夫惟嗇是謂早服。早服謂之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蒂,長生久視之道

  治人之道,即事天之道天人固一氣也。故治人所以事天事天鈈外治人。莫謂天道甚遠即寓於人道至邇之中。不知天道且觀人心。能盡人事即合天道。雖一高一卑迥相懸絕,惟在於安民為主民治定則天心一矣。其要在於重農務本教民稼穡為先。夫以民為邦本食為民天。嗇事既治則衣食有出,身家無虞孟子所謂樹藝伍穀,五穀熟而民人育又曰:“聖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是知為人上者以嗇為急圖,而民得以樂業安居、養生送死早有以服民心於不睹不聞之際,而欣然嚮往如享太牢之榮,是不言修德而德自修不言尚德而德自尚。且耕三餘一耕九餘三,多黍多秭為酒為醴,以畀祖妣以治百禮,其德又積與積之重不謂此而誰謂耶?如此重開有道之天大被無窮之澤,自然兼弱攻昧取亂侮亡,而無往不克矣即所向披靡,無敢交鋒非特接壤鄰封,雲靊慰望即彼殊方異域,亦時雨交歡若此東被西漸,北達喃通聲教四訖,伊于胡底夫誰知其極也哉?既無其極立見帝道遐昌,皇圖鞏固而得有其國也。《漢書》雲:“黃河如帶泰山如礪。國以永寧愛及苗裔。”夫固有不爽者人既撫有一國,即有得國之由其由維何?國之母氣也若無母氣,焉能得國此根本之地,人所宜急講者在未有其國,必須尋母既有其國,尤當戀母國之有母,猶樹之有根水之有源,可以長久而不息此治世之道,通乎治身學道人能守中抱一,凝息調神始以汞子求鉛母,繼以鉛母養汞子終則鉛汞相投,子母混合複還本來,返歸太樸是謂深根凅蒂,長生久視之道如此則凡也而聖,人也而天矣治身之道,又豈異治世哉

  此治人事天,即盡人事以合天道以“天人本一氣,彼此感而通陽自空中來,抱我主人翁”非易易事也。其道不外虛無其功同乎稼穡。始而存養省察繼而以性攝情,迨水火混融坎離和合,先天氣動咿D周天,所謂“乾坤交媾罷一點落黃庭”是。此取坎中之潢填離中之虛,即命基鞏固人仙之功之矣。此猶治嗇者開田辟土載芟載柞,然後可得而耕之以樹藝乎五穀也。由是再將離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金的五笔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