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施拉姆大众传播模式循环财富怎么样

施拉姆财富循环怎么样,可靠吗?施拉姆财富循环赚钱吗,能做吗?施拉姆财富循环超越3m吗?_商务服务_厦门小鱼社区_厦门小鱼网
查看完整版本: [--
施拉姆财富循环怎么样,可靠吗?施拉姆财富循环赚钱吗,能做吗?施拉姆财富循环超越3m吗?
施拉姆财富循环机市场奖励分配说明|奖金制度深度剖析循环机制说明:财富循环机共有两部分,财富循环机创业网(托管800收800),财富循环机网财富网(全球市场大公排托管)1、会员循环机开通成功之后,需要输入激活码方可自动激活该会员循环机账户。会员循环机账户开通都需要100激活币。所有会员只能通过钱包账户余额进行购买,激活币可以有会员间互转或第三方金融托管中心获取。激活码可以任何会员自由使用。循环机账户可以通过账户注册,也可以直接通过循环机邀请链接注册。2、施拉姆财富循环机奖金分配说明:循环机创业网:双区,每个人两个部门,财富循环机创业网投资800元。(招商奖:200元+;管理奖:120元+管理奖5层)3、循环机财富网:全球大公排在创业网的会员,直接招商业绩达到1600,且钱包账户余额≥1600元,直接点击“激活财富网”。激活财富网时,托管。4、激活码购买奖励激活码提成奖励秒结,24小时直接到账那个我们的银行账户,没有任何冻结时间。真正做到,多劳多得,不劳也得均富创齐。施拉姆财富循环机文字版1.A网+B网 联动循环2.资金采用第三方托管,资金安全有保障3.B网采用的是系统公排,让你轻轻松松拿钱出局如何加入?如何操作?注册账户后向第三方充值800元+100元激活码,这是你就进入了A网,A网直推2人有权利选择进入B网,如果想进入B网,须向第三方充值1600激活B网点位,这时系统会按照进入B网的时间先后顺序采用全球一条线公排的形式将你推送出局(你下面排满2人即可出局),出局你可以得到3200元,如果还想继续参与重新注册A网。A网奖金制度:直推奖200,见点奖120(见点奖拿5层)极差奖:公司将你整个网体激活码的百分之三十作为极差分发给你,重复排重复拿限制:不限IP
不限银行卡
不限手机号
一套信息可以注册多个账号
施拉姆财富管理集团是什么?
施拉姆财富管理集团是由传播学循环模式创始人[美]威尔伯·L·施拉姆的学生创立的金融投资公司,经过对循环传播学的优化升级后用于财富金融领域的又一个突破,2016年强势登录亚洲市场,以香港为中心辐射整个亚洲市场。[/color威信:wd1658888]
公司会跑路吗,或者圈了钱就不做了?
当然不会。第一点,施拉姆财富循环平台在国外已经运作多年,今年3月份刚刚登录香港,并在香港实体合法注册公司。第二点,我们平台所有的收入都是100%播出,没有一分钱沉淀。第三点,平台所有的开销和市场运作以及和第三方金融托管中心的费用都是在投资者开通账户的激活费和托管的5%的交易手续费,所以公司会一直存在。http://bbs.xmfish.com/read-htm-tid-.html威信:wd1658888]
我们投资的钱到那里了?
我们投资的钱首先经过安全的第三方金融托管中心,然后再全部100%分配给每位投资者了
为什么财富循环A网需要托管800元?
因为市场的需要,因为有了详细合理的奖励计划,循环机就会一直运作下去,托管的800元是全部100%分配给了市场,公司没有赚一分钱。
为什么财富循环B网托管1600可以收3200?
这里就是我们整个循环机的核心,财富循环B网是全球市场大公排,全球一条线公排的形式将你推送出局威信:wd1658888]
财富循环B网托管1600多久可以收3200?
循环时间的长短取决于市场,循环机是全自动运行,市场越快进的就越快,出来的也就越快,循环一次的时间有可能一分钟,也有可能10分钟,或者24小时,但是最多不会超过10天。威信:wd1658888
施拉姆财富循环奖金制度?
一、投资额度1.投资800和100元激活码,启动创业网A网2.利益最大化搭建一个框架6300元,共有7个号,分别为1、2、3、4、5、和6、7因为7个号都是自己推荐的,奖励全部被自己拿到,实际注册下来投资2700元。二、动态奖励1.直推奖励200元2.见点奖励120元,拿下面5层,一共是600元3.激活码业绩提成奖励一星董事,A网业绩1600,网体总业绩≥30万,小区业绩≥10万,享受旗下会员激活码提成5%二星董事,A网业绩1600,网体总业绩≥100万,小区业绩≥30万,享受旗下会员激活码提成10%三星董事,A网业绩1600,网体总业绩≥300万,小区业绩≥100万,享受旗下会员激活码提成15%四星董事,A网业绩1600,网体总业绩≥1000万,小区业绩≥300万,享受旗下会员激活码提成20%五星董事,A网业绩1600,网体总业绩≥3000万,小区业绩≥1000万,享受旗下会员激活码提成25%六星董事,A网业绩1600,网体总业绩≥1个亿,小区业绩≥3000万,享受旗下会员激活码提成30%激活码提成举例,假如你是六星懂事,下面激活码提成一个是30元,假如当天注册账号为1000个,激活码奖励就为3万元,假如当天激活账号1000个,当天激活码收入超过30万元,额的投资加上AB网的联动循环模式,增加了会员每天重复注册的活跃度,所以每天的激活码奖励收入会超过你的想象。三、静态奖励推荐2单进入B网。 B网(静态):全球一条线公排,按照时间先后进2出1。B网进 1600元,出3200元。一个月最少循环3次,出局后【继续无限循环】四、项目特点1.投资小,风险小,重复赚钱,回报高2.模式新创意,市场几乎空白,有利于推广3.动静结合,推荐两个框架就赚钱4.拒绝大资金投机,永远不会被套财富指导威信:wd1658888
查看完整版本: [--
Powered by phpwind v8.5 Code & xmfish.com
Time 0.082419 second(s),query:2 Gzip disabled【深度剖析】施拉姆财富循环机市场奖励分配说明|【解读】施拉姆财富循环机奖金制度|施拉姆真的能做吗?
施拉姆财富循环机市场奖励分配说明|奖金制度深度剖析
循环机制说明:
财富循环机共有两部分,财富循环机创业网(托管800收800),财富循环机网财富网(全球市场大公排托管)1、会员循环机开通成功之后,需要输入激活码方可自动激活该会员循环机账户。
会员循环机账户开通都需要100激活币。
所有会员只能通过钱包账户余额进行购买,激活币可以有会员间互转或第三方金融托管中心获取。激活码可以任何会员自由使用。
循环机账户可以通过账户注册,也可以直接通过循环机邀请链接注册。
2、施拉姆财富循环机奖金分配说明:
循环机创业网:双区,每个人两个部门,财富循环机创业网投资800元。
(招商奖:200元+;管理奖:120元+管理奖5层)
3、循环机财富网:全球大公排
在创业网的会员,直接招商业绩达到1600,且钱包账户余额≥1600元,直接点击“激活财富网”。激活财富网时,托管。
4、激活码购买奖励
激活码提成奖励秒结,24小时直接到账那个我们的银行账户,没有任何冻结时间。真正做到,多劳多得,不劳也得均富创齐。
一个小投资,高回报,人人都能够创富的财富先机。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传播学教程》课后答案 传播学教程》第一章 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 .................................................. 2 第二章 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 .................................................... 4 第二节 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 ...................................................... 5 第三节 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 ...................................................... 5 第三章 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 .................................................... 6 第二节 人类传播中的意义交流 .................................................... 7 第三节 象征性社会互动 .......................................................... 8 第四章 人类传播过程与系统结构 .................................................. 9 第五章 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 11 第六章 群体传播、集合行为、组织传播 ........................................... 13 第一节 群体传播 ............................................................... 13 第二节 集合行为及其传播机制 ................................................... 14 第三节 组织传播 ............................................................... 15 第七章 大众传播 ............................................................... 15 第二节 大众传播的产生与发展过程 ............................................... 16 第八章 媒介技术与媒介组织 ..................................................... 18 第九章 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 ................................................. 21 第十章 社会转型与受众变迁 ..................................................... 23 第十一章 传播效果研究 ......................................................... 27 第十二章 集中主要的大众传播效果理论 ........................................... 30 第十三章 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 ................................................... 361 第一章 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 第一节 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1.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答:① 这是由德国哲学家克劳斯提出的。信息科学认为,信息是无知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 运动形式。可以将信息分成物理信息、生物信息和社会信息。 ② 社会信息是人类社会在生产和交往活动中所交流或交换的信息。 也是以质、 能波动的形式表现出来 的,与其他信息一样具有物质属性。而社会信息及传播又有其他信息所不具备的特殊性质,就是它伴随着人的 精神活动。第一,社会信息并不单纯地表现为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和反作用,而且伴随着人复杂的精神和心 理活动,伴随着人的态度、感情、价值和意识形态;第二,即便是作为社会信息的物质载体――符号系统本身, 也是人的与物质劳动密切相关的精神劳动的创造物。 (社会信息与其他信息的异同点) 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把社会信息看做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 义的统一。也就是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2.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答:传播是指社会信息的传播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它的基本特点有: ① 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它是一个单个人或少数人所独有的信息化为两个人或更多人所共有的过 程。共享意味着社会信息的传播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 ② 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 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社会关系是人类传播的一个本质属性, 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改变既有的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③ 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 它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信息的传递总是在传播者与传播对象之间进 行的。双向性有强弱之分,但任何一种传播都必然是一种通过信息的传受和反馈而展开的社会互动行为。 ④ 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具有共通的意义空间。信息的传播要进过符号的中介,就意 味着传播也是一个符号化和符号解读的过程。共通的意义空间,意味着传受双方必须对符号意义拥有共通的理 解,否则传播过程本身就不能成立,或传而不通,或导致误解。 ⑤ 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3.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如何理解这个观点? 答:① 施拉姆认为,传播与社区关系密切,没有传播就不会有社区,没有社区,也不会有传播。社区是指 由地缘关系和社会关系构成的共同体。 ② 传播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关系是纵向或者横向的。 ③ 传播又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传受双方表述的内容和采取的姿态、措辞等,都反映着各自的社会角色和地 位。 ④ 社会关系是人类传播的一个本质属性, 通过传播, 人们保持、 改变既有的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第二节 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1.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答:系统科学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无不处在一定的系统之中。系统指的是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 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从这个定义上说,人类社会的传播也具有普遍的系统性。传播学 通常把社会传播区分为五种基本类型,即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这五种不同 的传播类型实际上也是五种不同的传播系统。任何传播活动都是在一定的信息系统中进行的,传播的系统性是 普遍存在的。 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什么? 答:社会信息系统是社会的一个基本系统,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① 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社会信息系统通过保持社会内部的联系与协调,收集、整理和传达系 统内部和外部环境变化的信息来保证社会的正常运行和发展。开放性是执行其对内对外功能的一个重要前提。 ② 社会信息系统是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2 ③ 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 ④ 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3.如何理解社会信息系统中的“双重偶然性”? 答:双重偶然性是由德国社会传播学家鲁曼提出的,指的是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 播所作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双重偶然性是人类社会信息系统所特有的属性,这与它是以人为主体的 活动有关。人类的活动不仅受到生物运动规律的制约,而且受到精神和心理的运动规律的制约。这样,影响社 会信息系统运动及其结果的变量就更多、更复杂。如果这些变量处理不当,就会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4.什么是“传播障碍”“传播隔阂”? 、 答: “传播障碍” :包括结构与功能障碍,如传播制度是否合理、传播渠道是否畅通、信息系统的各部分功 能是否正常等。 “传播隔阂” :包括个人之间、个人与群体、成员与组织的隔阂,群体之间、组织之间、世代之间、文化之 间等社会信息系统的参与者在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方便的隔阂,有无意的误解和有意的曲解。 +5.传播学的定义及任务是什么? 答: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既是社会科学,也是应用科学。 其任务是:必须通过对该系统及其各部分的结构、功能、过程以及互动关系的考察,探索、发现克服传播 障碍和传播隔阂的科学方法,找到社会信息系统良性运行的机制,由此来推动社会的健全发展。 第三节 精神交往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传播观 1.为什么说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交往”理论是唯物论传播观的出发点? 答:①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精神交往”概念与现代“传播”概念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精神交往是 指以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而现代传播是指以信息为媒介,两者涉及的对象和范畴没有太大差异。 ② 以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精神交往理论作为理解人类传播现象的基本出发点, 可以克服以往传播学研究, 特 别是行为主义传播学研究视野的局限性。 ③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精神交往是与精神生产相联系的,离开了精神生产,也就谈不上精神交往。精神 交往关系是与一定阶段的精神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精神生产资料的占有方式密切相关的。 ④ 从马克思主义观点来看,精神生产既然是一种生产,就必然有它的产品。这一产品在现代社会更多地表 述为信息。 2.试述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辩证关系。 答: (1)一定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与一定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相适应,这是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前提。 ① 人类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起源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活动。 ② 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对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 ③ 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关系反映着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关系。 (2)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具有其独立性和能动性: ① 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的发展,反过来也推动着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发展。 ② 在物质生产达到一定的发达程度之际,精神生产的状态如何将会成为制约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 ③ 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既然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相区别, 就意味着它具有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不同的 特殊规律。 3.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与行为主义传播学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答: (1)马:要求把精神交往放在人类社会交往的大系统中加以考察,不但要研究人的精神活动本身,而 且要研究精神活动与物质活动的关系、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关系,有助于我们从更广阔的视野来观察人类 社会的传播活动和传播关系。 行:传播基本上是作为孤立的精神或心理现象来看待的,他们往往单纯地就信息研究信息,就传播研究传 播。 (2)马: 精神交往是与精神生产关系的, 离开了精神生产, 也就谈不上精神交往。 精神生产属于一种生产, 因此精神交往关系也是与一定阶段的精神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精神生产资料的占有方式密切相关的。3 行:回避这些重大问题,不能从根本上揭示人与人之间的传播关系的本质。 (3)马:精神生产既然是一种生产,就必然有它的产品,这一产品在现代社会表述为信息。精神内容的生 产与一定的思想、观念、意识、道德、意识形态等相联系。 行:不否认信息中包含着思想、观念和价值倾向,却不想从信息的生产过程和生产结构中寻找原因。 +4.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传播学需要坚持几项原则? 答:① 正确处理“批判”和“借鉴”的关系。传播学中,无论是“管理”学派还是“批判”学派,其诞生 环境和考察对象都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传播活动。其结论并不能照搬于中国,必须进行全面、系统、客观的分 析,汲取精华,去除糟粕。 ② 实现传播学的本土化和中国化。 媳妇传播学理论在很多情况下不能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传播实践 问题,生搬硬套缺乏说服力,引起逻辑和思想的混乱。 ③ 研究传播学,要从为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服务这一基本宗旨出发。我国应 把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状况作为主要考察对象,探索中国社会信息传播活动中 的各种理论和实践课题。 第二章 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 第一节 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 +1.动物传播与人类传播的区别是什么? 答:① 动物的信息传播行为是一种先天的本能行为,其能力更多地取决于体内的信息功能和遗传基因,而 不是后天的系统学习。 ② 动物传递和接收信息的过程是基于条件反射原理的过程,而不伴随复杂的精神和思维活动。 一句话,动物传播只是对自然界的一种被动的适应,而不能成为对自然界和自身进行能动的、创造性改造 的因素。 2.为什么说劳动创造了语言? 答:从传播学的角度说,语言的产生,是完成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之巨大飞跃的根本标志。而语言产生 的根本动力来自于人类最基本的创造性活动――劳动。作为人类最基本传播手段的语言,是从劳动中产生出来 的。劳动促进社会成员紧密地相互结合起来,使相互支持和共同协作的场合增多,并且使每个人都清楚的意识 到这种共同协作的好处。而劳动中的相互协作对语言的需要促进了早期人类发音器官的进化,经过漫长的进化 和发展,最终出现了分音节的语言。 3.人类语言具有哪五个特点? 答:① 人类语言是一种具有音节区分的声音符号体系; ② 与本能相关的声音较少,发音和语句在结构上具有逻辑性; ③ 具有自由模仿其他声音的能力; ④ 在没有外部刺激的情况下也能自主发声; ⑤ 能够自主地赏娱音声的节奏和韵律。 4.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界信号系统的根本特性是什么? 答:人类语言的特性有: ① 具有超越时间和空间的能力。不仅能表述现在,还能表述过去和未来;不仅能表述眼前的事物,还能表 述在遥远空间的事物。 ② 具有无限的灵活性。可以表述具体的、抽象的甚至虚构的事物,在表达内容上几乎没有任何限制。 ③ 具有发音的经济性。能以最小的体能消耗来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音声传播能力。 ④ 具有巨大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人类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可以不断创造新词语、新概念等,并能将声音语 言转换成文字或其他符号加以记录和保存。 综上所述,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界信号系统最根本的特征。人类语言活动不仅是人类对 自然界和社会进行能动改造这一总体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它还不断创造和发展着自身,不断开创着崭新 的语义世界。4 第二节 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 1.人类传播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 答:① 口语传播时代:口语是一种能够表达复杂含义的音声符号系统,大大促进了人类思维能力的发达, 也大大加速了人类社会进化和发展的进程。局限性:只能在近距离传递和交流;转瞬即逝,记录性较差。 ② 文字传播时代:以手抄为主,文字的产生使人类传播在时空领域都发生了重大变革,大大加速了人类利 用体外化媒介系统的进程。局限性:传播效率低、规模小、成本高,属于特权阶级。 ③ 印刷传播时代:建立在纸张和印刷术发明的基础上,实现了文字信息的批量生产和大量复制。印刷媒介 在社会变革、社会生活和社会经济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④ 电子传播时代:实现了信息的远距离快速传输,形成人类体外化的声音和影像信息系统,使人类知识经 验的积累和文化传承的效率和质量有了新的飞跃。电子技术推动电脑诞生。数字技术的发展开创了人类传播媒 介大融合的时代。 2.人类传播的第一套体外化符号系统是什么?其产生有什么意义? 答:文字是人类传播的第一天体外化符号系统。其产生的重要意义有: ① 文字克服了音声语言的转瞬即逝性, 能够把信息长久保存下来, 使人类的知识与经验的积累和储存不再 单纯依赖人脑的有限记忆力。 ② 文字能把信息传递到遥远的地方,打破了音声语言的距离限制,扩展了人类的交流和社会活动的空间。 ③ 文字的出现使人类文化的传承有了确切可靠的资料和文献依据。 总之,文字的产生使人类传播在时间和空间两个领域都发生了重大变革,大大加速了人类使用体外化媒介 系统的进程。在统一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3.试论述中国的印刷术的发明对印刷传播发展的贡献和古登堡印刷术的意义。 答: (1)中国印刷术发明的贡献: 中国的造纸术和印刷术为推动世界文明和人类传播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印刷术的发明标志着人类 已经掌握了复制文字信息的技术原理,有了对信息进行批量生产的观念。 (2)古登堡印刷术的意义: 15 世纪 40 年代,德国工匠古登堡在中国印刷术的基础上创造了金属活字排版印刷,并改装成功印刷 机,使文字信息的机械化生产和大量复制成为可能。古登堡的印刷术标志着印刷时代的新纪元,欧洲工业革命 推动下,印刷技术不断革新,迅速跨越了人力生产而进入机械动力和电力生产的阶段。印刷机的出现迎来了近 代报刊的诞生,印刷媒介开始在社会变革和社会生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不仅如此,印刷事业也日益成 长为规模宏大的产业,成为现代信息经济和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4.试论述电子传播的发展在人类传播史上的里程碑意义。 答:① 实现了信息的远距离快速传输,卫星通信技术、卫星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和普及,使大面 积、远距离的实时跨国传播和全球传播成为现实,突破了空间和速度的距离。 ② 形成了人类体外化的声音信息系统和体外化的影像信息系统, 使人类文化的传承内容更加丰富, 感觉更 加直观,依据更加可靠,使人类经验的积累和文化传承的效率和质量产生了新的飞跃。 ③ 电子技术的发展推动了计算机的诞生, 电脑开始执行人脑的部分功能, 意味着人的大脑这一信息处理中 枢也开始了体外化的进程。 ④ 电子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数字技术的发展,开创了人类传播媒介大融合的时代。 电子传播技术的发展使人类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信息社会; 在模拟电子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数字技术, 则进一步推动着人类迈入了高度信息化社会的崭新阶段。 第三节 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 1.如何理解媒介的进化与社会的发展之间的关系? 答:人类传播活动的发展史,就是人类从自然赋予的传播能力出发,在 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的动力推动下 不断发现和创造新的传播媒介,不断使社会信息系统走向发达和完善的历史。传播媒介的进化对社会的发展具 有重要的意义。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每一种新的媒介的产生都开创了人类交往和社会生活的新方式。5 媒介的极大丰富和体外化信息系统的发达,进一步增加了信息和信息传播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如果我们把 媒介和媒介技术理解为社会生产力的重要内容,那么媒介的进步对社会变革的巨大影响是无可否认的。 2.试述传播学家哈特对媒介系统的分类。 答:美国传播学家哈特把媒介系统分为以下三类: (1)示现的媒介系统。即人们面对面传递信息的媒介,包括口语和非语言符号等,是有人体的感官或器官 本身来执行功能的媒介系统。 (2)再现的媒介系统。包括绘画、文字、印刷、摄影等,这类系统中,信息生产和传播者需要使用物质工 具或机器,信息接收者不需要。 (3)机器媒介系统。包括电话、电影、电视、计算机等。传受双方都需要使用机器。 3.什么是信息社会?它具有哪些特点? 答:信息社会是指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特点有: ① 社会经济的主体 主体由制造业转向以高科技为核心的第三产业,既信息和知识产业占据主导地位; 主体 ② 劳动力 劳动力主体不在是机械的操作者,而是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 ③ 交易结算 交易结算不再主要依靠现金,而是只要依靠信用; ④ 贸易 贸易不在只要局限于国内,跨国贸易和全球贸易将成为主流。 4.体外化信息系统经历了功能分化和多样化的过程,正在迎来一个重新统合的时代。如何理解这个观点? 答:体外化信息系统经历了功能分化和多样化的过程,从媒介而言,则有信件、书籍、报刊、电话、广播、 电视、传真、计算机、人造卫星等。20 世纪 50 年代以后,这些分散的媒介系统在各自的领域都得到了充分的 发展,功能也越来越强。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最明显的一个变化就是各种不同的媒介功能出现了融合的趋势, 统合到数字这一综合的信息传播系统当中。人类的社会信息系统已经超越了高度分化和多元发展阶段,迎来了 重新统合的时代。这是社会信息系统演化中的一大飞跃,同时也意味着这个系统的规模更加巨大,结构更加复 杂。 第三章 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 第一节 符号在人类传播中的作用 1.简述符号的定义。 答:日本学者永井成男:只要在事物 X 和事物 Y 之间存在着某种指代或表述关系,那么事物 X 便是事物 Y 的符号,Y 便是 X 指代的事物或表述的意义。 结构主义语言学奠基人索绪尔: 《普通语言学教程》 提出语言符号是能指和所指的结合。能指(意符)通 常表现为声音或图像,能够引发人们对特定对象事物的概念联想;所指,即意符所指代或表述的对象事物的概 念意义。能指和所指之间联系的过程称为意指。 英国学者特伦斯?霍克斯:认为任何事物只要它独立存在,并和另一事物有联系,而且可以被“解释” ,那 么它的功能就是符号。符号及其相关要素主要体现为三个特征:①代表事物的形式(媒介关联物) ②被符号指 涉的对象(对象关联物) ③对符号的意义解释(解释关联物) 说明了:①符号是在一定的指代和表述关系中 产生的 ② 符号在形式上可以独立存在 ③人们以符号为介质从事信息传播, 目的是达到意义的交流和互动, 只 有通过传受双方的对符号意义的“解释”才能获得。 郭庆光: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可以分为信 号和象征符。 +2.信号具有哪些特点? 答:① 信号与其表示的对象事物之间具有自然的因果性。一切自然符号都是信号。 ② 信号与其所表示的事物之间通常具有一对一的固定对应关系。 3.象征符具有哪些特性? 答: 象征符是人工符号,是人类社会的创造物; (1 (2 象征符不仅能够表示具体的事物,而且能够表达观念、思想等抽象的事物;6 (3 象征符不是遗传的,而是通过传统、通过学习来继承的; (4 象征符是可以自由创造的,与其对象事物之间的关系具有随意性。 3.非语言符号有哪些类型? 答:① 语言符号的伴生符。也成为副语言,如声音高低、速度快慢等,不仅对语言起着辅助作用,它们也 有自己的意义。 ② 体态符号。动作、手势、表情等,既可独立使用,也可与语言并用,在形成传播语境方面起着重要 的作用。 ③ 物化、活动化、程序化、仪式化的符号。更具有独立性和能动性。如仪式和习惯、服装和饮食等。 具有象征性和体系性的特点。 4.符号的基本功能是什么? 答:① 表述和理解功能:传播的目的是交流意义,需借助某种可感知的物质形式。传播活动表现为符号化 和符号解读的过程,反馈过程是再次符号化的活动。 ② 传达功能:作为精神内容的意义只有转换为具有一定物质形式的符号,才能在时间和空间中得到传 播和保存。 ③ 思考功能:即引发思维活动,思考是人脑与外部信息相联系的内在意识过程,是内在的信息处理过 程。思考本身就是个操作符号并在各种符号之间建立联系的过程。 第二节 人类传播中的意义交流 1.什么是意义?意义是如何产生的? 答:意义是人堆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为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 的精神内容。意义的范畴涵盖了人类在传播活动中交流的一切精神内容,包括意向、意思、认识、价值、观念 等。在人类生活中,意义是普遍存在的,并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传播,实质上也是意义 的交流。意义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之一。意义本身是抽象和无形的,但可以通过语言及其他符号得到表达 和传递,因此符号是意义的载体和表现形态。 产生:意义活动属于人的精神活动的范畴,但它与人的社会存在和社会实践密切相关。在与自然和社会打 交道的过程中,人不断地认识和把握对象事物的性质和规律,并从中抽象出意义。 2.符号的意义有哪些分类? 答:① 从诗学和语义学的角度,分为明示性意义和暗示性意义。前者是符号的字面意义,属于意义的核心 部分,具有相对稳定性,是某种文化环境中多数社会成员共同使用和有着共同理解的意义。后者是符号的引申 意义,属于意义的外围部分,易发生变化,既有多数成员共同使用的,也有特定个人或少数人在小范围使用的。 ② 从逻辑学的角度,分为外延意义与内涵意义。外延是概念符号所指示的事物的集合,内涵是对所指示事 物的特征和本质属性的概括。 ③ 从符号学角度, 分为指示性意义和区别性意义。 前者是将符号与现实世界的事物联系起来进行思考的意 义。后者是表示两个符号的含义之异同的意义,是通过分析符号之间的关系来显示的。 3.如何理解语言符号的暧昧性和多义性? 答:符号是人们交流意义的基本手段,但是符号所传达的意义并不总是很清晰,有时甚至很模糊,语言符 号的暧昧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语言符号本身意义的模糊。比如“水果”一词,从典型的水果到不太 典型的水果,其包容的范围很大,西红柿、西瓜等属于水果还是蔬菜,很多人不易分清。一些新出现的词语和 流行语的意义也存在暧昧性。第二,语言符号的多义性。指一种符号具有两种以上的意义。语言符号的暧昧性 和多义性有时会成为人们之间沟通意义的障碍,但这种障碍不是难以克服的,人们可以借助传播过程中的其他 条件或情境来消除,还能积极利用这种特性来创造和表达新的意义。 4.情境意义指的是什么?在传播过程中,除符号本身的意义之外还有哪些意义在起作用? 答:情境意义:传播情境指的是对特定的传播行为直接或间接产生影响的外部事物、条件或因素的总称, 情境意义: 情境意义 它包括具体的传播活动进行的场景,广义上也包括传播行为的参与人多处的环境。在很多情况下,传播语境会 形成符号文本自身所不具有的新意义,并对符号文本的意义产生制约。7 在具体的社会传播活动中,参与或介入进来的并不仅仅是符号本身的意义,还有传播者的意义、受传者的 意义以及传播情境所形成的意义等。 传播者的意义: 传播者的意义:传播者通过从事符号化操作来传达他所要表达的意义,但是其意义并不总是能够得到正确 的传达,作为符号化过程的结果而形成的符号系统(文本)未必能完全表达传播者的本意。 受传者的意义:对同一符号构成的文本,不同时代或同一时代不同的人都会有不同的理解,原因有:一是 符号本身的意义会碎时代的发展而产生变化,二是每个人根据个人不同的经验、经历和利益关系等社会背景来 理解,因此得到的意义会产生差异。 +5.意义不能脱离符号而存在,那为什么说符号本身之外还有意义? 答:符号本身是具有意义的,但意义并不仅仅存在于符号本身,而是存在于人类传播的全部过程和环节当 中。 ① 不能以明确的符号形式表达出来的意义不是清晰的意义,只能说是模糊的意义或意义的胚芽。 ② 符号与意义的关系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形式具有相对稳定性, 而与丰富的社会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意义 具有多变性。 ③ 人类整体驾驭符号表述和解读意义的能力是无限的,而作为个人,这种能力是有限的。 ④ 情境意义是由一系列情境符号及其相互组合所形成的意义, 而时间、 地点等情境符号所携带的意义会对 符号文本系统的意义产生影响,并对传播效果形式制约。 因此,意义并不仅仅存在于符号本身这个观点,不仅与符号和意义的有机统一这个命题不矛盾,相反,它 正说明了人类符号和意义活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第三节 象征性社会互动 1.什么是象征行为?它有哪些特性? 答:象征行为,指的是用具体事物来表示某种抽象概念或思想感情的行为,是通过象征符来传达象征意义 实现的。 ① 象征行为的特点,就是使象征符的第一层意义(符号的字面意义)转化成第二层意义(符号的类比或联 想意义) ,这种转化取决于两者之间的类比关系,这种类似性是基于社会生活的联想或想象。 ② 具有智慧性,需要在某一事物和另一事物之间巧妙地建立联想关系。 ③ 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约定性。 象征行为总是一定社会实践和社会文化的产物, 并且需要得到较多社会成 员的认同。 ④ 具有价值性、动机性和行为取向性。在许多场合,象征行为包含了人们对“真善美”和“假恶丑”的判 断,包含着肯定或否定、称颂或批判的成分。 2.为什么说象征能力是人类特有的基本能力? 答:人类传播是一个以信息为媒介的社会互动过程, 社会信息是由符号和意义构成的, 而人类区别于动物信 息活动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人类能够使用象征符来传达象征意义。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界信 号系统最根本的特征。人类语言活动不仅是人类对自然界和社会进行能动改造这一总体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 而且它还不断创造和发展着自身,不断开创着崭新的语义世界。 象征能力是人类特有的基本能力,通过这种能力,人类能够发现宇宙和社会万事万物的象征关系,并从个 别事物和眼前事物、从包罗万象的具体性和千变万化的多样性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进入一个自由的传播境界。 人类创造出了最完整的象征符体系,能够保存和传达自己的智慧和经验,协调和控制社会行为,创造和继承社 会文化。象征活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化、发展和变革的重要机制。 +3.什么是象征性互动理论? 答:① 创始:20 世纪初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米德《精神、社会与自我》 (1934) 发展:60 年代后布鲁默等。 ② 象征性互动理论把人看作是具有象征行为的社会动物, 把人类的象征活动看做是一个积极的、 创造 性的过程,是人类创造出广泛的文化的一种活力,认为研究象征行为不仅对揭示人的本质,而且对理解现实的 社会生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③ 布鲁默:该理论的核心问题是考察以象征符(尤其是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有三8 个基本前提:人是根据“意义”来从事行动的;意义是在“社会互动”的过程中产生的;意义是由人来“解释” 的。 4.什么是象征性社会互动,共通的意义空间在传播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象征性社会互动,指的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传递象征符和意义而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传播过程 中的意义,在本质上只有通过交换才能成立,才能产生社会互动的效应。象征性社会互动通常具有赋予行为动 机和确定行为取向的功能。作为互动传播过程的传播,能扩大传播双方共通的意义空间,加深双方的相互理解。 意义的交换有一个前提。即交换的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一是对传播中所使用的语言、文字等符 号含义的共通的理解;二是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由于社会生活的多样性,每个社会成员的 意义空间是不可能完全相同的,但意义的交换或互动只能通过共通的部分来进行。 5.简述米德的“主我” (I)和“客我” (ME)理论。 答:米德认为意义交换是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作用的纽带,人的“自我”意识就是伴随着意义的传播活动 而形成的。自我我“主我”与“客我”的统一,前者是个人的主体意识,或者是从周围观察到的他人对自己的 态度、评价和角色期待。客我意识只有通过与他人的意义交换才能得到,客我和主我的对话和互动形成统一的 社会自我。自我的形成是个人的社会化过程,即个人适应社会的过程,但形成后的自我反过来也会积极地作用 于社会。 6.谈谈现代文化的象征性。 答: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吉尔兹提出:文化是人类为了传达关于生活的只是和态度,使之得到传承和发展而 使用的、以象征符形式来表现的继承性的观念体系。强调了文化的符号性和象征性。人类创造出以语言为代表 的象征符体系,又通过形成文化秩序反过来制约社会生活和人的行为。 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环境中到处充满了象征符,现代人正在把各种各样的事物作为符号加以利用,为其 赋予某种象征意义,通过与他人交换这种意义来实现自己的目的。我们的生活空间正在成为一个符号空间或意 义空间。文化的象征化已经存在于现代社会的消费、政治、经济以及生活与娱乐的各个领域,都充满了新的象 征符以及新的象征意义。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有:第一,追求新事物、新意义是人类的一种基本价值。第二, 现代传播媒介和信息技术的普及为众多的人参与象征符创造和传播提供了条件和手段。 越来越多社会成员参与信息的生产与发展,比如会带来象征符创造活动的活跃化和象征体系的多元化、多 样化。一方面体现了社会的进步与活力,另一方面,象征符的过滥提供和过频变动会造成意义、价值和规范的 流动化和无序化,使社会成员的认知、判断和行动产生混乱。 第四章 人类传播过程与系统结构 第一节 传播的基本过程 1.传播过程有哪些基本构成要素? 答:① 传播者:信源,指传播行为的引发者,以发出讯息的方式主动作用于他人的人。是个人、群体或组 织。 ② 讯息: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的符号组成,能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 ③ 媒介:传播渠道、信道、手段或工具。媒介是讯息的搬运者,也是将传播过程中的各种因素相互连 结的纽带。 ④ 受传者:信宿,即讯息的接收者和反应者,传播者的作用对象。 ⑤ 反馈:指受传者对接收到的讯息的反应或回应,也是受传者对传播者的反作用。 2.拉斯韦尔的“5W”模式的意义是什么?它有什么缺陷? 答:1948 年,美国学者拉斯韦尔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中,首次提出“5W”模式或“拉斯韦尔 程式”的过程模式。这一模式的提出在传播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第一次将传播活动明确表述为由五个环节和 要素构成的过程,为人们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后来大众传播学研究的五大领域即 “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效果分析” 、 、 、 、 ,就是沿着这条思路形成的。 缺陷:它属于一个单向直线模式,虽然考虑到了受传者的反应,却没有提供一条反馈渠道,因此这一模式 没有揭示人类社会传播的双向和互动性质;容易把传播者和受传者的角色、关系和作用固定化。9 +3.简述香农――韦弗模式。 答:1949 年,美国两位信息学者香农和韦弗在《传播学的数学理论》中提出传播过程的数学模式。 意义:这一模式为传播过程研究进一步提供了重要的启发。①导入了噪音的概念;②将信息科技引入传播 学领域;③为以文理结合的方法考察传播过程打下了基础。 缺陷:由于此模式描述的是电子通信过程,而且是一个直线单向过程,缺少反馈的环节,因此不能完全应 用于人类社会传播;容易把传播者和受传者的角色、关系和作用固定化。 4.简述奥斯古德和施拉姆的循环模式。 答:1954 年,施拉姆受奥斯古德的观点启发,在《传播是怎样运行的》一文中提出“循环模式” 。 内容:①没有传播者和受传者的概念,传播双方都是传播行为的主体,通过讯息循环,相互作用。②重点 不在于分析传播渠道中的各个环节,而在于解析传播双方的角色功能。双方在不同阶段都依次扮演着译码者、 解释者和编码者的角色,并相互交替。 意义:强调了社会传播的互动性,并把传播双方都看做是传播行为的主体。 缺陷:把传播双方放在完全对等的关系中不符合社会传播的现实;仅适于人际传播,不适于大众传播。 +5.施拉姆的大众传播模式。 答:施拉姆《传播是怎样运行的》 ,构成传播过程的双方分别是大众媒体和受众,二者间是传达与反馈的关 系;大众传媒与一定的信源连接,又通过大量复制的信息与受众(个人集合体,分属于各自的社会群体)相联 系,个人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都保持着特定的传播关系。 评价:这一模式充分体现了大众传播的特点,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社会传播过程的相互连结性和交织性,初 步具有系统模式的特点。 +6.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 答:在香农――韦弗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克服了单向直线的缺点,明确补充了反馈的要素、环节和渠 道,使传播过程更符合人类传播互动的特点;拓展了噪音的概念,认为噪音对讯息、传达和反馈过程中的任何 一个环节或要素都有影响;适用范围比较普遍。不足:未能指出传播过程的外部条件和环节因素的复杂性。 4.简述传播过程的特点。 答:① 动态性:其运动特点在形式上体现为有意义的符号组合在特定渠道中的流动,在实质上则是传播者 与受传者的意义或精神内容的双向互动,即作用与反作用。 ② 序列性:表现为传播过程中各环节和因素的作用各有先后次序,按照讯息的流向依次执行功能,体 现为一环扣一环的链式连结。 ③ 结构性:传播过程的结构即该过程中各要素、各环节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总体。结构特点有时间上的 先后次序和形式上的链式连结,而各要素、各环节也有各自的深层结构。 第二节 社会传播的系统结构 1.简评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 答:1959 年,赖利夫妇在《大众传播与社会系统》中提出。 意义:一:这个模式认为任何传播过程都表现为一定的系统的活动,而多重结构是社会传播系统的本质特 点:①传播双方都是一个个体系统。都有自己内在的活动,即人内传播;②个体系统之间互相联系,形成人际 传播;③个体系统不是孤立的,而是属于不同的群体系统,形成群体传播;④群体系统的运行是在更大的社会 结构和总体社会系统中进行的,与其他环境保持相互作用。 二:社会传播系统的各个类型既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又与其他系统处于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之中。每一个 传播过程既受内部机制的制约,也受外部环境和条件的影响。这种结构的多重性和联系的广泛性体现了社会传 播是一个复杂而有机的综合系统。 +2.马莱兹克的系统模式 答:德国学者马莱兹克 1963 年在《大众传播心理学》中提出,把大众传播看作是包括社会心理因素在内的 各种社会影响力交互作用的“场” ,这个系统的每个主要环节都是这些因素或影响力的集结点,包括影响和制约 传播者、受传者和媒介与讯息的因素。该模式表明:社会传播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评价、解释任何一种传10 播活动,都要进行全面系统分析,不能妄下结论。 3.什么是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 答: “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研究即马克思主义传播观的宏观过程研究,最早起源于日本,是在对美国的主流 传播学进行反思和批判的基础上形成的。这些研究把传播看作是一个与社会交往形态密切相关的重要范畴,他 们在对人类社会传播的总的历史发展过程进行分析的同时,也把现代社会中的传播特别是大众传播过程与宏观 的社会结构结合起来进行考察,因而被称为“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研究。 3.田中义久的“大众传播过程图式”有什么特点? 答:1970 年田中义久提出“大众传播过程图式” ,是第一个基于唯物史观的系统模式。① 他从马恩的“交 往”概念出发,把人类的交往分为三种类型:与人的体能有关的“能量交往” ;与人类社会的物质生产相联系的 “物质交往” ;与精神生产相联系的精神交往,即“符号(信息)交往” 。信息交往过程即传播过程,是建立在 前两种交往的基础之上的,与社会的生产力、科学技术、生产关系和意识形态保持着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关 系。在阶级社会中,社会传播还是一定阶级结构的体现。② 作为特定传播过程的双方,属于人际传播:双方都 作为有独立人格的思想主体从事着社会认识和社会实践活动,传播是他们的精神交往纽带。属于大众传播:传 播者是作为组织的媒介企业,而受传者是具有一定自我能动性的个人。传播的双方都有着一定的日常社会条件 或环境的背景,而每一方传播活动都受到条件或环境的制约。 4.用唯物史观看问题,应该如何把握社会传播的总过程? 答:①信息传播属于与人类的精神生产相对应的精神交往活动的范畴。②考察信息传播就必须考察社会的 精神生产。③精神生产也存在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精神生产的生产力是参与社会生产过程的一切 信息资源、工具、技术和人力要素的总和,精神生产的生产关系就是精神交往关系或传播关系。一切社会中的 精神生产的性质取决于这个社会的精神生产力的水平和精神生产关系的状态。 第五章 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第一节 人内传播 1.什么是人内传播?如何理解人内传播的性质和特点? 答:人内传播也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是个人接受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人内传播的性质和特点: 1)人内传播虽然是人体内部信息处理的过程,但并不孤立,他的两端都与外部过程(自然和社会环境)保持着 衔接关系。 2) 人内传播虽然与人的生理机制密切相关, 但他的本质是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反映, 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实践性。 3)人内传播不是对外部世间的消极的被动的反映,而是积极能动的反映。 4)人内传播是其他一切传播活动的基础。 2.试述人内传播过程的主要环节或要素。 答:环节和要素:1)感觉---人内传播的出发点 2)知觉---对事物感性信息属性的综合认知 3)表象--记忆中保存的感觉和知觉信息在头脑中的再现 4) 概念---对同类事物的共同的一般属性的认识 5) 判断---对事 物之间的联系或关系进行定性的思维活动;6)推理---从已知的事物属性和关系中推导出未知的属性和关系的 活动。 3.简述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 答:人的自我意识是在&主我&和&客我&的辩证互动中形成的,又是这种互动关系的体现。自我可以分解成 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两方面:一方是作为意愿和行为的主体的“主我” ,它通过个人围绕对象事物从事的反应 具体体现出来; 另一方是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之代表的 “客我” 它是自我意识的社会关系性的体现。 , 主我是形式,客我是内容。客我可以促使主我发生新的变化,而主我反过来也可以改变客我,两者的互动不断 形成新的自我,通过传递有意义的象征符进行互动。 4.简述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 答:1969 年现代象征互动理论的集大成者布鲁默在《象征互动论》中提出:①人能够与自身进行互动―― 自我互动。人是拥有自我的社会存在,人在把外界事物和其他人作为认识对象的同时也把自己作为认识对象。11 这个过程中,人能够认识自己,拥有自己的概念,与自己进行沟通与传播,并对自己采取行动。②自我互动本 质上是与他人的社会互动的内在化, 也是与他人的社会联系或社会关系在个人头脑中的反映。 人内传播过程中, 个人会沿着自己的立场或行为方向对他人期待的意义进行能动的理解、解释、选择、修改和加工,并在此基础 上重新加以组合。这样他人期待和自我都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而是一个新的行为主体。③有助于理解社会传 播与个人的自我的关系。自我传播具有社会性,它是与他人的社会传播关系在个人头脑中的反映。个人通过自 我传播,在与社会、他人的联系上认识自己、改造自己,不断实现自我的发展和完善。 5.为什么说“内省式思考”的过程也是一个社会过程。 (介绍) 答:①定义:内省式思考是内省的一种,指的是短期的、以解决现实问题为目的的自我反思活动。②内省 式思考通常在人遇到阻碍或面临新问题的情况下产生,与周围的社会环境、他人有着密切联系。在内省过程中, 人的头脑会出现他人的形象,个人会分析和推测别人是如何考虑的,采取什么态度等,只有在与他人的联系上 才能形成个人的态度轮廓,考虑自己应该怎么做。这个过程,也是一个重新建构自我与他人关系的过程,因此 是一个社会过程。③米德认为,内省式思考是横向的社会过程,也是将过去和未来联系起来的纵向发展和创造 的过程。是超越既有意义开创新意义、超越既有行为方式开创新行为方式,与人的未来发展密切相关的一种活 动。 6.什么是基模或认知基模?它有哪些特点? 答:基模: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首先提出,指的是人的认知行为的基本模式(心智结构、认知结构或认 知导引结构) 。特点:①基模是人与生俱来的行为模式之一,但随着人的成长可以发展和创造。②是一种知识分 类体系,呈层化结构,具有某种一般化和抽象化性质。③是知识的集束或有机的联合。④功能是在遇到新的信 息时,通过动员和组织原有的知识和经验、补足新的要素来进行处理、对新信息的性质做出判定,预测其结果, 以确定我们对新信息的反应。具有预测和决策控制功能。分类:人物基模、事件基模、角色基模等。 7.简述阿克塞尔罗德基于基模理论的信息处理过程模式。 答:1973 年,美国学者阿克塞尔罗德在《认知与信息处理过程的基模理论》中提出,描述基模在个人信息 处理中“核对”作用的一般过程模式。当接触新的事件或信息时,头脑中的相关基模会被激活,参与到信息处 理的各个环节中。新信息与认知基模吻合,倾向于按原有的解释和态度来对待,强化原有基模;不吻合则对新 旧信息进行比较,补足新信息,确定新的解释和态度,修改原有基模,形成新的认知基模。每次信息处理的结 果都会作为分析、推理或判断的依据参与到下次信息处理过程中。 8.简述理查德?佩蒂的“详尽分析可能性”理论的内容。什么是信息处理的“核心路径”和“边缘路径” 。 答:社会心理学家佩蒂认为,每个人都会以两种不同方式处理信息,一种是以详尽的方式,用严谨的思考, 沿着“核心路径”处理信息;另一种是以较为简单粗略的方式,沿着“边缘路径”来处理信息。详尽分析发生 的概率与当事人的动机与能力相关,当个人与信息涉及的问题关系密切、有较强的认知需求、或较强的责任感, 并且具备相应认知能力之际,会沿着“核心路径”进行详尽分析,反之则沿“边缘路径”进行一般处理。在同 一信息处理过程中,这两种路径可能同时存在。由核心路径的详尽信息处理所引起的认知结构或基模的变化更 深刻。 第二节 人际传播 1.什么是人际传播?它有哪些特点? 答: 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 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 是一种最典型的社会传播活动,也是人与人社会关系的直接体现。特点:1 传递和接收信息的渠道多,方法灵 活;2 传播信息意义更丰富和复杂;3 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率高;4 属于一种非制度化传播,建立在 自愿和合意的基础上,相对平等和自由。 2.人际传播的基本动机有哪些? 答:① 获得信息:寻求关于生产、生活和社会的有用信息,从而进行环境适应决策。②建立与他人的社会 协作关系。③自我认知和相互认知。④满足基于人的社会性的精神和心理需求。 3.从哪些方面理解人际传播的社会功能? 答:人际传播是社会传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人和社会都有重要意义。它是社会成员交流信息的重12 要渠道,是实现社会协作的重要纽带,是传承社会文化的重要工具,也是完善和发展自我的重要途径。目前, 传播学对人际传播社会功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领域:①人际传播在个人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库利“镜中 我”米德“主客我”等②人际传播对大众传播效果的影响:意见领袖 两级传播 创新――普及。 4.简述库利的“镜中我”理论。 答:美国社会学家 库利 1909 年出版《社会组织》 “镜中我” :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 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 ,个 人透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因为人的自我是在与他人的联系中形成的,包括: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 的想象;关于他人如何&评价&自己想象;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和&评价&的情感。前两项只有在与别人的接 触中,透过别人的态度才能够获得。库利认为&镜中我&也是&社会我&,传播特别是初级群体中的人际传播,是 形成&镜中我&的主要机制。这种以镜中我为核心的自我认知状况取决于与他人的传播程度,传播活动越活跃, 越是多方面的,个人的镜中我就越清晰,对自我的把握也就越客观越准确。 5.为什么说人际传播是“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传播”? 答:人际传播在本质上是个人之间相互交换精神内容的活动,而精神传播需要物质载体,精神内容交换的 质量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媒体(符号载体) 。媒体既是任何能够传播信息的渠道和手段。人际传播是一 种高质量传播活动,它的传播渠道广,手段多,方法灵活。所以,人际传播,是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传播。 6.试述姿态的传播功能。 答:1 强调语言;2 补充语言;3 代替语言;4 控制语言;5 表达超语言意义。 7.谈谈社会价值规范对自我表达的制约。 答:个人进行自我表达活动的目的,是为了使他人能够充分认识和评价自己,自我表达是以他人为对象和 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里进行的,如果不顾及他人和社会规范,一味以自我为中心,不但不会受到好的效果 , 相反会招致误解和造成个人的社会孤立。因此,自我表达并不是个人的孤立活动,而是与他人和一定的社会价 值或行为规范相联系的,应符合一个社会普遍认可的真善美的价值尺度。 群体传播、集合行为、 第六章 群体传播、集合行为、组织传播 第一节 群体传播 1.试述群体的社会功能和意义。 答:社会功能:群体是将个人和社会相联结的桥梁和中间纽带,群体是社会的中观系统,是社会的组成部 分。群体帮助个人完成社会化过程,训练和分配社会角色,形成社会规范和准则,调节和控制个人的行为。 意义:对社会:有助于维持社会秩序,保持连续性,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对个人成员:①群体是满足个人需求的重要手段;②是个人的信息来源和社会安全感的提供者;③是个人 表现和实现自我的场所与手段。 负面:某些群体为实现一己目的而拒绝承担正当的社会分工,给社会秩序带来混乱等;群体在位个人带来 利益的同时,又具有束缚和压抑个性的负面作用。 2.什么是群体意识?他是如何形成的? 答:群体意识就是参加群体的成员所共有的意识,包括:关于群体目标和群体规范的合意;群体感情;群 体归属意识。群体意识是在群体信息传播和互动过程中形成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成员个人的态度和行为的制 约上。 3.群体规范在群体传播中具有什么功能? 答:群体规范指的是成员个人在群体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规则,广义上也包括群体价值。功能:①协调成员 的活动、规定成员的角色和职责以促进群体目标的达成。②通过规范的共有来保证群体的整体合作;③通过指 示共通的行为方式以维持群体的自我统一性。④为成员个人提供安全的决策依据。 在群体传播中,群体规范的主要作用在于排除偏理性的意见,将群体内的意见分歧和争论限制在一定范围 之内,以保证群体决策和群体活动的效率。而且对来自群体外的信息或宣传活动的效果具有重大影响, 4.群体压力对群体成员的意见表明会产生什么影响? 答:群体压力是群体中的多数意见对成员中的个人意见或少数意见所产生的压力。在面临群体压力的情况13 下,个人和少数意见一般会对多数意见采取服从的态度, “个人服从集体,少数服从多数”是群体活动的一个基 本原则,人为了进行有效的社会合作,需要对多数人的意见做出一定程度的妥协和让步,群体压力也会带来错 误的判断,形成对多数意见的盲目服从。原因:信息压力;趋同心理(个人希望与群体中多数意见保持一致, 避免因孤立而遭受群体制裁的心理。 ) 第二节 集合行为及其传播机制 1.什么是集合行为?集合现象的发生的三个基本条件是什么? 答:集合行为是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聚集现象。例如火灾、地震后的群众骚乱等,多以群集、 恐慌、流言、骚动的形态出现,往往会造成对正常的社会秩序的干扰和破坏。它虽然是一种自发的反常现象, 但其发生是有条件的:①结构性压力:例如在自然灾害、经济萧条等危机状况下,社会上普遍存在着不安、不 满和焦虑和就紧张情绪,这些结构性因素是集合行为发生的温床。②触发性事件:一般是由某些突发性事件或 突然的信息刺激引起的。③正常的社会信息系统功能减弱(政府、大众传媒丧失公信力 信息封锁等) ,非常态 的信息传播机制活跃化(人们相信来路不明的流言) 。 2.群体暗示和群体感染。 答:群体暗示:指的是通过间接的示意使人接受某种观点或从事某种行为的一种传播方式。集合行为中的暗示 更接近催眠,参与者通常处于昂奋激动的精神状态,这种状态使他对周围的信息失去理智的分析批判能力,表 现为一味的盲信和盲从。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勒朋(研究集合心理《群众心理》 )认为,处于激动的人群中的个人 具有很强的“被暗示性” 。 群体感染:指某种观念、情绪或行为在暗示机制的作用下以异常的速度在人群中蔓延开来的过程。传播速度快, 因为参与者失去理性的自控能力,对外部的刺激表现出本能的跟随反应。经过这种过程,一种情绪、一种观点 会迅速支配整个人群,并迅速引发整个人群的激烈行为。 3.群体模仿。 答:模仿是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塔尔德提出,1890 年《模仿律》中认为,社会上的一切事物不是发明就是模仿, 而“模仿是 最基本的社会现象” 。分为无意识模仿:个人在不自觉状态下对他人行为的反射性仿效;有意识模 仿:基于一定动机或目的的自觉仿效(学习) 。集合行为中的模仿更多表现为无意识的、条件反射性的模仿。人 们在面临突发或灾难性事件时,最简单省力的反应就是直接模仿周围人的行为,基于本能进行,因此出现了相 互模仿。 4.匿名性原理在集合行为中起什么作用?、 答:一些参与者之所以作出了越轨行为,是因为集合行为使他淹没在人群中,没有人能够知道他是姓名和身份, 处于一种没有社会约束力的“匿名”状态中,这种状态使他失去社会责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在一种“法不责 众”的心理支配下,作出种种宣泄原始的本能冲动的行为。 5.简述流言的定义和特点。 答: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与波斯特曼的定义《谣言心理学》 :流言是一种以口头形式在人们中间流传,涉及人 们信念而目前没有可靠证明标准的一种特殊的陈述或话题。特点:①总是以“传播真相”的形式出现,目的是 让人们相信所传播的言论或消息是事实。②流言传播的渠道主要是人际的口头传播;③流言的内容往往涉及特 殊的事件或敏感的话题;④流言缺少可靠证据。随着媒介变化及传播技术发展,流言出现新的形态,媒介流言 成了引人注目的现象。网络日益普及,流言传播的渠道、形态和特征在发生变化:①网络主体多样化、匿名性 特点,更难判断信息可靠性;②数字化电子传播使流言传播速度达到实时程度;③网络论坛、博客、跟帖等发 布平台的媒介性,改变了以人际传播为主的特点,使流言可能同时大面积传播。 6.简述奥尔波特的流言流通量公式及其后来的修改变化。 答:原先:R=I*A(流言流通量=问题的重要性 importance*证据的暧昧性 ambiguity) 后来:R=I*A*U(流言流通量=与问题的关联度 involvement*社会成员的不安感 anxiety*环境的不确定性 uncertainty) 7.简述集合行为中流言传播的几个特异点。 答:集合行为中的流言属于紧急事态下的流言,信息的流动出现异常现象,具有以下几个特异点:①流言信息14 的快速增值:通常以演讲的形式传播,使流言信息连同携带的情绪以异常的速度蔓延;②流言信息的变形和奇 异回流现象。③流言中伴随着大量的谣言(凭空捏造的信息) 。 第三节 组织传播 +1.组织及其结构特点。 答:狭义的组织是指人们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各自承担不同的角色分工,在统一的意志之下从事协作行为的持续 性体系。结构特点:①专业化的部门分工 ②职务分工和岗位责任制 ③组织系统的阶层制或等级制 2.试述组织传播及其功能。 答:组织传播是指组织所从事的内部和外部的信息传播活动。总体功能是通过信息传递将组织的各部分联结成 一个有机整体,以保障组织目标的实现与组织的生产与发展。它既是保障组织内部正常运行的信息纽带,也是 组织作为一个整体与外部环境保持互动的信息桥梁。功能:内部协调;指挥管理;决策应变;达成共识。 3.组织内传播过程具有什么样的结构特点? 答:组织内传播形式可分为两种,即横向传播和纵向传播。横向传播指的是组织内同级部门或成员之间互通情 况,交流信息的活动,其目的是为了互相之间的协调和配合。双向性强,互动渠道畅通;纵向传播则有单向流 动的性质,根据信息的流向,分为下行传播和上行传播。1.下行传播,即有关组织目标,任务,方针,政策的 信息,自上而下得到传达贯彻的过程。2.上行传播,指的是下级部门向上级部门或下向上司汇报情况,提出建 议,愿望与要求的信息传达活动。 4.组织内非正式传播渠道的作用。 答:非正式渠道是指制度性组织关系以外的信息传播渠道,包括组织内的人际传播和非正式的小群体传播,特 点:交流的信息广泛;交流的双向平等性;本意交流和感情交流的成分多。对一个组织来说,能否充分发挥非 正式传播渠道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非正式渠道能弥补正式渠道的缺陷和不足。具有自由性和平等性,使人 们更倾向于说真话,许多在正式渠道不便表明的观点和态度,都能够以某种方式表达出来;同时,非正式传播 渠道中有大量充满人情味的内容,是组织成员的相互沟通感情的重要纽带。它能在组织内部营造一个积极、健 康、活跃的人文环境,能够增进成员的一体感和向心力,使他们在组织中的行为更加建立在自觉自愿的基础上, 而每个成员的良好精神状态和积极性的发挥,也将对组织目标的实现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5.试述组织的信息输入活动的作用和意义。 答:信息输入,是组织为进行目标管理和环境应变决策而从外部广泛收集和处理信息活动。新型信息系统包括 DSS(决策支援系统) 、MIS(战略信息系统)和 POS(销售数据系统)等,POS 系统提供的是准确的实际数据, 可信性较高,提供最新数据和实时信息,最能反映市场的现况极其变化。意义:建设具有快速反映机制的高性 能信息采集和处理系统,是传播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信息化对包括企业在内的一切组织提出的时代要求,不能 满足这个要求的组织体,最终的是不能成功的。 6.企业组织的信息输出活动主要有哪些类型?各有什么作用? 答:①公关宣传。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建立和保持和谐关系而进行的各种宣传活动,使外界公众了解组织的宗 旨、目的和社会意义,树立良好组织形象以及防止和解决组织与周围公众发生的矛盾和冲突等。 ②广告宣传。是社会组织尤其是企业组织广泛采用一种信息输出方式,广告是企业组织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的 主要手段,不仅可以提高企业和商品的知名度,扩大企业影响,而且具有直接的促销效果。 ③企业标识系统(CIS)宣传。利用普遍接触和重复记忆机制来系统塑造企业形象的宣传活动,效果非常显著。 CIS 有三个要素组成:企业理念与价值标识;行为规范标识;视觉或听觉形象标识。CIS 活动是组织内传播与 组织外传播的统一。 第七章 大众传播 大众传播的定义、 第一节 大众传播的定义、特点与社会功能 1.简述大众传播的定义。 答: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体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15 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在现代社会里,大众传播是人们获得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是实现国家和社会 目标的重要手段,是社会上个利益集团争取和维护自身利益的工具,又是社会文化和娱乐的提供者。大众传播 的影响之普遍,作用之强大,使它成为现代社会最重要的信息系统。 2.大众传播的特点。 答:1 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专业化媒介组织;2 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 传播信息的活动;3 它的对象是社会上一般大众,用传播学术语来说即&受众&;4 大众传播的信息既具有商品 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5 从传播过程的性质来看,大众传播属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6 大众传播是一种制 度化的社会传播。 3.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是什么? 答:1948 年拉斯韦尔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中提出,传播的基本社会功能有:环境监视功能;社会 联系与协调功能;社会遗产传承功能。 “三功能说” 1959 年赖特在《大众传播:功能的探讨》中提出:环境监视;解释与规定;社会化功能;提供娱乐。 “四功能 说” 1982 年施拉姆《男人、女人、讯息和媒介》 ,从经济功能、政治功能和一般社会功能三个方面进行概括。重要 贡献是提出传播的经济功能,指出大众传播通过经济信息的收集。提供和解释,能够开创经济行为。 1948 年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大众传播、通俗口味和有组织的社会行动》 :社会地位赋予功能;社会规范强制 功能;作为负功能的“麻醉作用” 。 4.大众传播的地位赋予功能是什么? 答:任何一种问题、意见、商品、团体乃至任务或社会活动,只要得到大众传媒的广泛报道,都会成为社会瞩 目的脚垫,获得很高的知名度和社会地位,这种地位赋予功能,会给大众传媒支持的事物带来一种正统化的效 果。 5.大众传播的社会规范强制功能是什么? 答:大众传媒通过将偏离社会规范和公共道德的行为公之于世,能够唤起普遍的社会谴责,将违反者置于强大 的社会压力之下,从而起到强制遵守社会规范的作用。这项功能来自于大众传播的公开性,一般公众会感受到 维护社会规范的“制度性压力” ,积极加入到舆论制裁的行列中去。 6.如何理解大众传播的麻醉功能? 答:现代大众传播具有明显的负面功能,认为过度沉溺于媒介提供的表层信息和通俗娱乐中,就会不知不觉失 去社会行动力,而满足于“被动的知识积累” 。 第二节 大众传播的产生与发展过程 1.大众报纸(廉价报纸)的特点是什么? 答:19 世纪 30 年代报刊成为大众传播媒介,代表性事件是廉价“便士报”的出现――以 19 世纪 30 年代《纽 约太阳报》和《先驱报》的创刊为标志 特点:①价格低廉;②内容以新闻、信息和社会事件报道和娱乐为主, 贴近普通大众生活;③发行量大,一般为几万到几十万份;④读者不限于特定的阶层或群体,而是面向“分散 的、异质的、不定量多数的一般大众” ;⑤广告收入成了报纸经营的主要财源。 2.你认为大众传播时代到来的标志是什么? 答:以 19 世纪 30 年代大众报刊的出现为标志。 3.电报、电影、广播在大众传播的发展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电报本身并不是大众传媒,但它为大众传播提供了快速有效的通信手段,而作为现代重要传播媒介的通讯 社,也是在电报技术发明之后才出现和发展起来的。 与电报不同,电影一开始就是作为传播大众文化的媒介登上历史舞台的。早期的电影内容良莠不齐,但到 第二次世界大站结束后,电影很快发展成为包括生产、发行和放映在内的大规模产业,成了艺术、娱乐、大商 业和现代技术的融合。电影虽然创造了新的大众文化,但它并没有进入一般的家庭。 广播是在无线电通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由于军事通信和电波管理的需要,广播事业一开始就处于各国 政府的严格控制之下。二次大战以后,随着半导体技术的发展,收音机越来越趋于小型化,便携化,价格越来16 越低廉,成为现代人获得信息和娱乐的便利媒体。 4.试析电视的媒介特性。 答:① 电视集视听觉手段于一体,通过影像、画面、音声、字幕以及特技等多方面地传递信息,给受众以强烈 的现场感、目击感和冲击力;② 它不仅是人们获得外界新闻和信息手段,而且是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和娱乐的 主要提供者。 5.谈谈互联网传播的特点和革命性意义。 答:特点:① 传播速度的实时性 ② 信息内容的海量性――互联网的容量空间巨大 ③ 信息形态的多媒体性 ――包括文字、图片、声音、影像、动画等几乎所有的符号形式,并且能够实现在同一文本中的融合。 ④ 信 息检索的便利性――网络的数据库功能和超链接技术,可以快捷地搜索到相关内容加以比照,利用多元化信息 资源进行有效处理。 ⑤ 传播过程的交互性――传受双方的互动,包括时间、数量和空间上的互动。 ⑥ 传播 范围的全球化 革命性意义:它创造了几乎“全能”的自身,而且推动传统大宗传播的转型,过去的大众传播媒介在互联网面 前都有不可克服的缺陷。互联网的出现和发展给传统大众传媒带来了强大的挑战,也为它们未来变革和发展提 供了新的生机,与互联网传播融合,实现自身全面的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了传统大众传媒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三节 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 1.简述关于大众传播社会影响的两种观点。 答:一种是“基于乐观主义期待”的肯定态度,另一种是“怀疑主义“的忧虑态度,这两种态度一直延续到今 天的传播学研究当中。前者:布莱士 塔尔德 库利:1909 年《社会组织》 “印刷意味着民主” ,而民主只有在舆 论获得某种组织性之际才能成为现实。后者:二战后,媒介内容的煽情化、浅薄化、低俗化倾向加剧,招致了 不是学者对大众传媒的激烈批评。拉扎和默顿:麻醉功能;日本学者清水几太郎:信息拷贝的社会 心理暴力; 美国精神医学家格林: 《电视与美国人的性格》1956 “边看电视边吸吮手指”的地步。 2.布莱士认为报刊在民族政治中有三种重要功能,分别是什么? 答:美国政治学家布莱士在 1889 年《美利坚民主国》中,围绕报刊在舆论形成中的作用问题,探讨了大众传播 与政治民主进程的关系。他认为,舆论是民主政治的基础,其发展和形成可分为历史和现实两个过程。报刊的 三种重要功能,使他成为合理的、理性的舆论形成的最重要的推动力,即:①作为事件的报道者和讲解员的功 能;②作为政治主张的代言人的功能;③反映社会上读者的一般意见的“测风标”功能。报刊通过发挥这三项 功能,就能使舆论超越个人意见的简单相加,成为组织化的有机整体,才能舆论在民主政治中发挥主导作用。 3.如何理解塔尔德关于报刊和公众的观点? 答:法国学者塔尔德《舆论与群集》认为报刊最主要的贡献就是造就了现代舆论的主体――公众。公众是由有 理性、有知识、有教养的个人组成,唯有作为公众意见的舆论才具有政治上的正当性和合理性,报刊则是将分 散的公众连成一个有机整体的纽带,公众的规模将随着报刊的普及而无限扩大,而社会将有“习惯和传统”支 配的时代前进到以“流行和革新”为主流的时代。 4.“电子乌托邦”概念指的是一种什么倾向? 答:认为网络可以解决人类社会的一切问题的倾向。 详见第八章 P125 5.试论大众传播时代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 答:人与环境的关系包括着四个基本要素:一是客观环境本身,二是人对环境的认知,三是人的行为,四是人 的行为对客观环境的反馈或影响。大众传播是以传达信息,提示外部环境变化为基本职能的社会信息系统,但 由于这个系统的内部组织结构和活动规律的制约,它向人们提示的环境并不能简单的等同于客观环境本身,而 是环境的再现,或者叫信息环境。 6.什么是信息环境?理解这个概念应注意哪些方面? 答:所谓信息环境,指的是一个社会中由个人或群体接触可能的信息及其传播活动的总体构成的环境。 一、构成信息环境的基本要素是具有特定含义的语言、文字、声音、图画、影像等信息符号; 二、一系列信息符号按照一定的结构相互组合便构成具有完整意义的讯息,大部分讯息传达的并不仅仅是信息 或知识,而且包含这特定的观念和价值,它们不仅仅是告知性的,而且是指示性的,因而对人的行为具有制约17 作用; 三、当某类信息的传播达到一定规模时,便形成该时期和该社会信息环境的特色和潮流。因此,信息环境具有 社会控制的功能,是制约人的行为的重要因素。 大众传播在形成信息环境方面的优势:①大众传播通过信息的大量生产、复制和大面积传播,能够在短时间内 将同类信息传遍整个社会,造成普遍的信息声势。②还与其传播的信息的特性有关。特性:公开性、权威性、 显著性和直达性 7.试论现代社会“信息环境的环境化”现象。 答:人的行为不在是对客观环境及其变化的反应,而成了对新闻机构提示的某种“拟态环境”的反应,所谓拟 态环境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信息环境,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的事 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一哦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大众传播虽然提示的是信息环境,与现 实环境之间有很大的距离,但是这种信息环境,不仅制约人的认知和行为,而且通过制约人的认识和行为来对 客观的现实环境产生影响。由于人们是根据媒介提供的信息来认识环境和采取环境适应行动的,这些行动作用 于现实环境,便使得现实环境越来越带有了信息环境的特点,以至于已经很难在两者之间作出明确的区分。这 样一种机制,使得现代环境不仅越来越信息化,而且信息环境也越来越环境化。也就是说,大众传播提示的信 息环境,越来越有了演化为现实环境的趋势。 第八章 媒介技术与媒介组织 第一节 媒介技术与社会发展 1.如何定义技术和媒介技术? 答:技术:美国学者梅塞尼:技术即以达到实践目标为目的的知识体系,其中包括操作手段和工具。我国学者 高亮华:技术指人类借以改造与控制自然使其满足生存与发展需要的,包括物质装置、技艺与知识在内的操作 体系。 媒介技术:也称传播技术,指人类为驾驭信息传播、不断提高信息的生产与传播效率所采用的工具、手段、 知识和操作技艺的总称。 2.试述三种不同的技术道德观。 答:梅塞尼 1970 年《技术与社会》总结了三种不同的技术观:①技术“善”论:核心观点是认为技术是一切 进步的原动力,技术能够解决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本问题,能够保证把人类带向一个理性的社会;科学的技术 和方法是决定社会形态和人的命运的根本因素。 代表: 欧洲思想史上的合理主义和功利主义 如培根 圣西门等, 现代主要是科学家、技术人员等。②技术“恶”论:从本质上否定技术,认为技术是万恶之源,技术破坏了社 会的方方面面。代表:法国学者卢梭,对技术资本的剥削性进行分析批判的社会主义思想家。现代主要是艺术 家、人文学者等。③技术“中性”论:技术本身无所谓善恶,它无非是中性的工具和手段,技术产生什么影响, 服务于什么目的,不是技术本身所固有的,而取决于人用技术来做什么。梅塞尼是代表。 3.如何理解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 答:①技术决定论:技术是一种按自身逻辑发展的独立力量,技术的后果内在于技术而不取决于人的意志。拥 护者:技术善论者和技术恶论者,法国艾吕尔 加拿大麦克卢汉等 ②社会决定论:技术起源于和会生活,产生 于人的特定的价值的需求, 人对技术的主体性, 技术哲学家斯塔蒂梅尔; ③技术与社会互动论: 贝尔纳 巴伯 梅 塞尼:科学技术与社会政治是相互区分而又紧密联系的交互作用关系,科学作为生产力对社会正式具有推动和 决定作用,而社会需要是技术的源泉与动力,政治和经济制度也反过来制约和决定技术, 4.如何理解“媒介是人的延伸”? 答:任何媒介都不外乎是人的感觉和感官的扩展或延伸:文字和印刷媒介是人的视觉能力的延伸,广播是人的 听觉能力的延伸,电视则是人的视觉、听觉和触觉能力的综合延伸,这个观点是为了说明传播媒介对人类感觉 中枢的影响,因此他认为媒介和社会的发展史同时也是人的感官能力由“统合” “分化” “再统合”的历史。 这一观点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但并不是严密的科学考察的结论,而是建立在“洞察”基础上的一种思辨性的 推论。 5.“媒介即讯息”的含义是什么?18 答: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即人类有了某种媒介才有可能从事与之相适应的传播和其他社会活动。 6.简评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意义和局限性。 答:意义:它开拓了媒介技术出发观察人类社会发展的视角。并强调了媒介技术的社会历史作用。 局限性; 1 媒介视为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唯一决定因素,而忽略了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等各种复杂的社会因素的作用。 2 在我们看不到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人似乎成了完全受到自己所发现的媒介技术和工具主宰的对象。 3 其理论的全部依据都集中在媒介工具对中枢感觉系统的影响上, 并由此出发解释人类的全部行为也是片面的。 感觉是重要的,但人并不是完全受感觉支配的低等动物,人之所以为人,更重要的是人具有的理性活动,这是 理性活动反过来对感觉以及作为它们的延伸形式的媒介生产能动的制约作用。 +7.“热媒介”与“冷媒介” 答: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接收者不需要动员更多的感官和联想活动就能够理解。如书籍、报刊、 广播、无声电影、照片等。 冷媒介:传达的信息含量少而模糊,在理解时需要动员多种感官的配合和丰富的想象力。如漫画、有声电 影、电视等。 热媒介和冷媒介的分类本身没有多少科学和实用价值,重要的是它给的启示:不同媒介作用于人的方式不 同,引起的心理和行为反应也各具特点,研究媒介应该考虑这些因素。 8.“电视人”“容器人”是说明什么问题的概念。 、 答: “电视人”的概念:指的是伴随着电视的普及而诞生和成长的一代,他们在电视画面和音响的感官刺激环境 中长大,是注重感觉的“感觉人” ,表现为“跟着感觉走” 。由于收看电视是在背靠沙发、面向荧屏的狭小空间 中进行的,这种封闭、缺乏现实社会互动的环境,使得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养成了孤独、内向、以自我为中心 的性格,社会责任感较弱。 日本学者中野收认为,在大众传播特别是以电视为主的媒介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现代日人的内心世界类似于 一种“罐状”的容器,这个容器是孤立的、封闭的; “容器人”为了摆脱孤独状态也希望与他人接触,但这种接 触只是一种容器外壁的碰撞,不能深入到对方的内部,因为他们相互之间都不希望对方深入自己的内心世界, 于是保持一定距离便成了人际关系的最佳选择。 “容器人”注重自我意志的自由,对任何外部强制和权威都不采 取认同的态度,但却很容易接受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 8.什么是“媒介依存症”?如何看待网络时代的网瘾症现象。 什么是“ 什么是 媒介依存症” 如何看待网络时代的网瘾症现象。 答: “媒介依存症”是现代人一种社会病理现象,它的特点:过度沉湎于媒介接触不能自拔;价值和行为选择一 切都必须从媒介中寻找依据;满足于与媒介中的虚拟社会互动而回避现实的社会互动;孤独、自闭的社会性格 等。 9.当代新媒介技术的发展趋势具有哪些特点。 答:①传播过程的双向性的增强。典型:互联网络,网上的电子信件、电子论坛等都具有充分的互动功能。新 媒介技术也在推动着传统媒介改善自己的反馈机制。 ②多媒体化和媒介功能的融合。 ③媒介资源的丰富化。 ④信息传播的全球化。 10.鲁赛尔?纽曼预言的媒介技术发展的“4C”趋势是什么? 11.“电子乌托邦”思想指的是一种什么倾向。 答: 这种观点对媒介技术的发展寄予无条件的乐观主义期待, 认为新的传播技术必将把人类带入一个高度自由、 民主和平等的理想国。 “电子乌托邦”思想是建立在对新媒介某些技术特性的期待的基础之上。 第二节 媒介组织的性质和社会作用 1.大众传播者的特点是什么? 答:1)地位稳固:大众传媒与受众的角色关系是固定的。 2)大众传媒是一种社会组织,具有自身的组织目标和组织结构。19 3)大众传媒是大众传播生产资料的直接控制者和使用者。 2.麦奎尔认为传媒组织在性质上属于“功利”要素和“规范”要素的混合形态,你是否同意这个观点? 答:不同意, “功利”要素和“规范”要素只是强调传媒组织的经济目标和宣传目标,而在现实社会中,大众传 媒的活动在很大程度上也受到社会公共性和公益性的制约,具有社会性质,这是不可忽略的。 3.试析大众传媒的组织目标与制约因素。 答:组织目标:1)经营目标:前提,收益来自于广告和信息产品的销售。 2)宣传目标:通过言论活动或报道活动来实现。 3)公共性和公益性:依据:是信息生产者和提供者,起着公共服务的作用;具有广泛影响力; 是公共财产的使用者,须承担义务与责任。 制约因素:传媒组织的活动受到它们的经营目标和宣传目标的制约,同时又受到公共性公益性的制约,但是在 现实和不同形态的媒介组织中,以上各种因素的制约程度是不同的。另一方面,作为私营企业的商业媒介受经 营目标制约程度较高,其主要目的是追求利润。 4.如何理解大众传媒的公共性和公益性? 答:公共性和公益性的依据有三个方面:第一,大众传媒是现代社会必不可少的信息生产者和提供者,在满足 社会是普遍信息需求方面起着一种公共服务的作用。第二,大众传媒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对社会的政治、经 济和文化道德具有广泛而强大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涉及到普通的社会秩序和社会公共生活:第三,大众传媒 是某些“稀有”公共传播资源的受托使用者,作为公共财产的的使用人,它们必须对社会和公众承担相应的义 务和责任。 这种公共性和公益性是大众传媒的权利基础:大众传媒拥有最大限度的采访权、言论权、编辑权和刊载权, 并拥有广泛的舆论监督的权利。另一方面,公益性和公共性也对大众传媒产生重要的制约,它要求传媒的活动 必须符合社会公共利益。 5.试述怀特的“把关”过程模式。 答:1950 年,传播学者怀特将“把关人”的概念引进新闻 研究领域,明确提出了新闻筛选过程的“把关”模 式。这个模式说明,社会上存在着大量的新闻素材,大众传媒的新闻报道不是也不可能是“有闻必录” ,而是一 个取舍选择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传媒组织形成了一道“关口” ,通过这道“关口”传达到受众那里的新闻知 识众多新闻素材中的少数。不过,怀特在提出这个模式时并没有意识到“把关”是一种组织行为,而认为它主 要是新闻编辑基于个人主观判断的取舍选择活动,并且只强调了编辑的“把关人”作用。 意义和不足:这一模式对我理解大众传媒在新闻传播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不过,此模式还只是对新 闻信息的取舍选择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传播学概论 施拉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