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绳界,都是异界霸主在都市

删除历史记录
 ----
相关平台红包
如何提高获得百倍投资回报的概率?试试狙击式打法
作者:之家哥
摘要:网贷之家小编根据舆情频道的相关数据,精心整理的关于《如何提高获得百倍投资回报的概率?试试狙击式打法》的相关文章10篇,希望对您的投资理财能有帮助。
《如何提高获得百倍回报的概率?试试狙击式打法》 精选一原标题:如何提高获得百倍投资回报的概率?试试狙击式打法编者按:每一个人都有个“百倍回报”梦。一笔钱下去,过两年百倍退出,又赚钱又能吹牛。可是,现实往往是骨感的,收益往往是惨淡的。究其原因还是变数太多,明里暗里的变数总是应接不暇,最好的办法就是规避掉它们,形成自己的“狙击圈”,并坚信那些正确的姿势,紧紧盯准要害,keep shooting,前路一定会在眼前无限展开。文|王坤亮,原载于蛮有理(ID:veryyouli),原标题《捕捉一个百倍投资回报有多难?》前几天听说了一个理论,说现在汽车出行公司订单下滑,并不是由于同行的争夺,而是因为出现了“地铁”+“共享单车”这种超级性价比组合。又是一个通过财务数字无法预测出来的“天灾”。无论是不是做,每一个人都有个“百倍回报”梦。一笔钱下去,过两年百倍退出,又赚钱又能吹牛。但是今年,很多从事早期投资的人,虽然还在继续PR,但是实际“收成”惨淡,大家都很郁闷。有种说法,有钱人的游戏, 我觉得背后有两层意思:1,你得有钱赔;2,你得赔的起。根本原因就是,成功的概率,尤其是大成的概率太低了,所以需要做好物质和精神准备。为什么概率这么低呢? 因为这条路上所面临的不确定性的变量太多了,我们推理时基于假设的一些“常量”,最后也经常证明是个“变量”;更悲惨的是很多变量,我们甚至都不知道他们的存在。在这些变量面前,很多时候商业逻辑的推理,作用不过是个心理安慰。那么,有没有办法提高这个概率呢?1用公司的“穿透力”替代对“狗屎运”的依赖有一天,小X跟我说,XX公司,他想投,问我要不要。 我问他为啥? 小A说大市场,二把手聊过了,很牛很牛。 我说,你想投你就投,反正我不放钱。他说为什么?我说因为打过几次交道,一把手心量不是很大,我不相信这个心胸可以撑起多大的局面。如果二把手一直跟着,证明这个二把手没啥本事,那公司没你说的那么有;如果二把手真忍受不了离开了,那这个公司更没有投资价值。现在,两个已经分家了。如果“心胸”也是衡量一家公司的重要变量的话,那么现在主流的尽调和评估一家公司的方法中,有没有涵盖这个变量?又赋予了这个变量多少权重呢? 还有多少其他的变量没有被涵盖和评估呢?除了外,在过去一年多,我个人也投资了十几家。后来我就分析暂时表现还不错的头部几个,发现,当时的很多推测其成功路径的逻辑没啥用;回报超过5倍的,狗屎运占七分。但对当时可能会出现困难的担忧,相对来说倒是要准很多。幼稚是的必经阶段。这个阶段意识不到公司面对的变量如此复杂,我们各种推理所假设的“常量”,最后也经常证明原来是个变量。“常”量不“常”的程度越大,我们预测的离谱程度就越高。这个阶段真蒙中了上百倍回报的公司,也基本靠运气。为了提高这个概率,我们最好的办法,就是尽可能抓住那些最能穿透“变量”和“困难”的公司。决定公司这个“穿透力”的因素中,如果做一个“穿透力”的话,我认为是:人产品风口资源奇技淫巧。很多公司错把“商业技巧”当作商业模式,这种是生命力最脆弱,最没有价值的一类公司。 对于早期公司来说,最具有“穿透力”的还是人。人的态度,决心,野心,格局,深入的独立思考,是穿透不确定性最靠谱的因素。而且在信息极度发达的今天,高认知水平的优秀的人才是可以自找风口的。这个”穿透力“排名,我想是我们面对各种不确定性,要明确的第一件事。2因为不能保证一定成功,所以只能争取减少失败前边提到,我们推测一家公司成功的逻辑,通常被各种变量“伏击”;但是担心会出问题的地方,却相对来说命中率高很多。这是因为我们的“担心”多来自于经验,有这方面的知识,所以判断的确定性要高很多;而对未来的推测,所面对的变数不仅涉及到公司的团队,财务,市场,还要包含政策的,历史的,文化的,大众心理的,甚至来自于我们自己人性深处的误判。芒格追求调动一切所能调用的智慧,做“跨学科的攻击,我想他的基本原理就是去涵盖尽可能多的变量。预测未来太难,我们不可能学尽天下知识。因为不能保证一定成功,所以只能去争取减少失败。这就要求我们不断的放弃那些把握不大的,不熟悉的,刻意留下那些确定性高的,自己懂的,感受最深切的。当我们的视野变得狙击镜一样小时,这就是我们的“能力圈”。真正属于你的“荣华富贵”,就在这个圈子里了。3One more thing,其实,每一个人都是投资人面对创业的各种不确定性,我们还是要用“概率思维”看待投资这个事,不要依赖很多简单逻辑,好像这个世界非黑即白一样;原则上,坚持一个公式:赢了的收益*赢的概率+输的概率*输后的残值1, 在这个前提下,不断下注就好了。至于你是保守的还是激进的,凭个人喜好和承受能力,调整输赢赔率就可以;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不断的提高洞察真相的能力,不断的优化这个公式中参数的准确率。剩下的,就是耐心了。真正称的上大机会的,一辈子不超过10个。按照这个标准去等待。最近有个词很酷,叫“狙击式打法”。但是我觉得狙击式的精髓不在于少而精,而是在于狙击镜锁定一个小的视野后的耐心和坚定。其实,无论你的职业是什么,每一个人都是一个投资人。当我们没有钱的时候,投资的是自己的精力和时间,是拿生命在投资。对于拿“生命”投资,以上原则完全适用。坚信那些正确的姿势,紧紧盯准要害,keep shooting,前路一定会在眼前无限展开。返回搜狐,查看更多责任编辑:《如何提高获得百倍投资回报的概率?试试狙击式打法》 精选二老鼠仓,说好保本变巨亏,被坑请到【曝光台】!无故遭盗刷,银行,被骗请猛戳【曝光台】!王国斌:干嘛要在意牛市还是熊市?耐心与坚持是投资最好的朋友本文作者:君和资本创始合伙人 王国斌君和资本创始合伙人王国斌日前在天风证券2017中期策略会上指出,不管,只有乐观地相信未来,才有投资的前途。王国斌总结称,部分短期的变化的策略是需要在意牛市还是熊市的,但更多的投资策略可以不要关心牛市还是熊市。“从一开始,投资是一种推迟眼前消费获取未来所得的意愿,其实质就是一项关于信任的行动。不管牛市熊市,我们只有乐观地相信未来,才有投资的前途。”以下为王国斌发言实录:我在东方分管研究所的时候,不怎么主张开这样的,因为策略会有没有意义大家见仁见智。当然今天我不是来砸场子的,我想从我从事多年获得的买方经验来谈一下对投资的小体会。就是牛市还是熊市,我们应该在意吗?大家的常识应该是很关心牛市还是熊市,因为宏观经济在投资中非常重要。重要在哪里?我们每个生活在对未来进行估计的世界中,在投资上,未来是唯一重要的。如果我们能正确地预测经济重要的转折点,那么无论是自上而下还是自下而上,收益都是特别大。如果能够买到最低点,卖到最高点,那是我们梦寐以求的。股价DDM模型中的三个重要的因素是:企业盈利、市场以及风险偏好,这三点的未来变化,都要从微观的角度扩展到宏观的角度来考察,所以我们的常识是宏观是非常重要的。问题是,有人可以准确地预测未来的宏观经济吗?有谁旗帜鲜明地告诉你他的预测的不确定性吗?更重要的是预测者本身理性客观吗?大家如果有机会,了解一下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史,它的起因是跟战争密切相关的。在发展的过程中,整个宏观经济从十九世纪50年代开始,美国有了一些宏观经济的统计数据的记录,到上世纪30年代逐步形成了体系,到现在不到200年的时间。在这200年的时间里,我们看到,虽然我们可以获得的数据越来越多,但是这么多年以来,我们对经济周期预测的准确性并没有很大的提高。提前做出准确的预测,具备这种本事的经济学家没有几个。我们有那么多人在费尽心机进行经济预测,并不是因为预测很成功,恰恰相反,是因为大家都预测不成功。所以我在投资上,我信奉一个原则,不太过度考虑宏观问题。我从一开始就是学习彼得林奇的书入门投资的,他有一句话影响了我,他说每年只考虑宏观经济5分钟。我去年说过,宏观上有远忧没近虑,对未来几年,不需有太多担心,但对更远的未来有深深的忧虑。不过,刘煜辉老师的文章我是必读的,因为他提供的信息量非常大,很敏锐。当然也有经济学家对宏观经济预测的非常准确,SIEGEL在《股市长线法宝》说过一个故事,一位备受尊崇的经济学家在1987年夏天曾经向众多像我们这样的众多投资者、分析师、经纪人做一次演讲,以解答他们所面临的共同问题。目前的牛市是否合理?经济是否健康,股价不断创新高能持续吗?这位经济学家极其乐观。他预言,在接下来一年中,美国的实际GDP将增长4%,三年内不会出现经济衰退,股价驱动因素之一的公司利润将在未来至少三年内以两位数的年增长率上升。这一演讲发生不久,爆发了一场史上最为惨烈的下跌,其中包括日创下的单日跌幅23%的历史记录。在短短的几个星期里,大多数股票的价格都跌到了他演讲时价格的一半以下。但最大的讽刺意义在于,这位经济学家的乐观的预测都是正确的。这是一个悖论,原因很简单,确确实实有少数的经济学家是可以经常预测未来的经济情况的。问题是有太多的经济学家预测不准,即便预测准确的概率也不高,所以大家对预测准确的经济学家也是不太信的。经济预测为什么这么难,经济学家为什么没有预测到2008年的经济危机?最主要的几个原因:1、经济数据中充满噪音。数据的可靠性有多大,大家最清楚的。2、经济变化莫测。3、相关的两个经济变量未必是互为因果的。涉及到数据的不是10个,20个,是成千上万的经济变量,你要区分出是相关关系还是因果关系是非常难的。4、经济是一个动态系统,不是一个简单的方程式。5,最主要的原因,经济预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偏见。所以这个预测是很难的。下面是我们的分析师和经济学家对股市的预测,这是2007年预测,说牛市直冲12000点,这是2014年-2016年的预测,还有各大券商预测的指数。我就不一一说了,否则大家难堪。1966年萨缪尔森说过“近几十年来发生了5次经济衰退,而信号却表明发生了9次。”他的名言至今仍然是正确的。“就算趴在我耳朵上告诉我未来两年美国准备采取的货币政策,我也丝毫不会改变我的决策。”这是巴菲特1994年说的。彼得林奇也说过,“我非常希望自己能正确预测市场和经济衰退,然而这是不可能的,所以只要投资于像巴菲特这样的高回报的公司就满意了。”这是股市跟宏观经济的关系,我的观点是股市和宏观经济的相关性即便很强,其对投资的指导意义也不是特别大。那么货币政策和股市有没有什么关系?有没有指导意义?我们做过一个统计,在美国市场,1992年之后,股市与货币政策之间的关系开始变的不太可靠。期间出现多次美联储收紧货币政策加息而标普500持续攀升的情况。年,在美联储首次放松银根时买入而在首次紧缩银根时,大盘在此期间的累计为55%,而那些实施买入持有策略的投资者实现的收益率为212%,几乎是前者的4倍。股票市场和货币政策在美国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同样的,在中国A股市场,也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宏观经济状况与股市相关度并不高。我们做了一个统计,GDP增速与股市表现的相关性不大,可解释度较弱,相关性只有45%。股市真的是经济晴雨表吗?1945年—2012年期间,美国道琼斯指数有13次跌幅超过10%,但后续经济都没有发生衰退。所以股市也不一定是经济的晴雨表。只有牛市能赚钱,而熊市不适合投资吗?这个结论不对,这里列举的所有的基金,他们都战胜了市场。当然不管熊市还是牛市,总有基金能大幅战胜市场。我的经验是,我喜欢熊市和平衡市,既能获取收益,又能战胜市场。我们做了统计,2005年至今,(剔除、指数增强基金)等基金的表现来看,基金在牛市中很难获得超额收益,在熊市的中反而比较容易获得较高的超额收益和战胜市场的概率。这张图表显示的是,如果长期持有,股票是复合收益率最高的。而且耐心与坚持是投资最好的朋友,不管是价值股,绩优股,小盘股,任何一个投资策略的年化复合收益率在15%附近,不分上下。牛市熊市对者来说并不重要,2005年至今,如果始终选择低估值,成长年化复合收益率18.22%,年化超额收益3.46%,累计净值达到8.08。即使在2008年最高点买入,持有到目前仍然获得了40%的收益。我不知道这个统计数据是不是噪音,但是跟我20年的是吻合的。接下来我想说并非所有投资策略需要在意牛市还是熊市。对于投资者来说,应该考虑的首要问题就是投资策略。从投资策略的图谱上看,有基于相信市场有效还是市场无效的策略图谱和长期短期的策略图谱,最无效的市场,那么大家可以做,最有效的市场只能做指数投资。如果是基于价值投资的长期策略,还有基于市场有效的指数化策略,是没有必要在意牛市还是熊市的。唯一需要在乎牛市还是熊市的是什么策略?就是短期的策略。短期策略分两类,一类是根据趋势,根据价格的数量模式技术分析进行投资,这个也不需要考虑牛市还是熊市,唯一需要考虑的就是短期的变化,基于基本面加的变化。刘老师和徐彪讨论的问题,都是短期需要考虑的问题,但短期确实不容易判断准确。我始终假设自己没这个能力,我的投资策略就是建立在自己没有能力准确预测的基础上的。说到短期,我说点跟前面不一样的观点。我跑了大量公司,我们新龙头的成长性要大大的超过所谓的新兴公司的成长性,现在市值300-500亿以上的很多公司PEG不到1,而那些小公司PEG甚至大于2或3,所以现在的龙头公司成长性绝对超过市值50亿以下的公司的成长性。还有,有谁看见癞蛤蟆亲吻了青蛙以后,青蛙变成了王子?收购重组也只有龙头公司的份儿,没有中小公司的份儿。总结起来,部分短期的变化的策略是需要在意牛市还是熊市的,但更多的投资策略可以不要关心牛市还是熊市。为什么有很多人选择时机选择的投资策略?原因很简单,既有贪图快速的企图,更是现在的市场格局造成的,相对排名的制度,使得大家关心的是相对的表现,一个星期,一个月的相对表现。所以在这里,时机选择就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证券行业有一个经营上的秘密,这个秘密一点都不好。这个行业特别喜欢行业排名,为什么?由于没有能力预测经济,左右我们面对的经济环境,也没法规划经营成果,我们唯有希望通过比别人做的更好,排名更前面来获得市场青睐。这种策略是不对的,原因是其出发点不在于做的多对,在于做的比别人相对排名靠前吸引客户。我当年管研究的时候,曾经设想过一个理想的方式,先找一群宏观经济学家对未来的经济走势做一个判断,判断完后就知道哪些行业是增长的,哪些行业是不能增长的,再接下来做个股筛选,这样宏观、行业、个股一条线下来,我当时觉得真完美。结果最后发现,即便每个环节的成功概率到70%,最终成功的概率也实在是太低了,何况每一步预测成功的概率远远低于70%。《长线》是讲述CAPITAL成功之道的。在“投资”一章中曾引用他们的投资领袖的一段话,“传统的家根据经济发展和股市之间的逻辑关系这一假设,先提出他们对经济的看法,再选择合适的经济部门,行业和公司进行投资。”“我从事证券管理已有40多年,如果经济发展和之间存在任何可预测的联系,那这种联系肯定是逃过了我的注意。”CAPITAL是唯一一家在过去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四十年、五十年和七十年的长期投资中连续创造投资神话的。重要的事和你能不能做到是两回事,在投资实践上,你要做的是你能做的事,而不是去做你认为重要却没能力去做的事。我们现在这几年这么纠结于是不对的,尤其是政府那么纠结于,真是糟透了。今天是时间关系,我也没准备,我们真该论证一下政府和企业有多大重要性去在意牛市还是熊市,我觉得对未来发展意义不大。如果我们很难预测未来,没法在意牛市还是熊市,那我们需要寻找一种对时机选择要求不是非常重要的投资策略,尽量少地去预测。只有这样做,才能减少犯错误的概率。任何的时机选择越多,犯错的可能性越大。买入并持有的价值投资是不需要用太多时机选择来做的策略。我们不反对每一个人去扩大自己的能力范围,发展更多的工具提高自上而下宏观判断能力。我们也不反对做时机选择,关键是做对的概率有多高。以整个市场目前情况来看,机构行为因为做了过多的时机选择,只会助长助跌,倒是为创造了机会。最后我总结一下,我们作为投资者来说,最重要的是尊重市场,相信未来,我引用《投资最重要的事》一书中文版的作者序言与大家分享,“接受是我的重要主旨之一:接受周期与变化的必然性,接受事物的随机性,从而接受未来的不可预知性与不可控性。接受能够带来平静,在其他投资者失去冷静的时候,这是一笔伟大的财富。接受的结果便是在投资中拥有行之有效的耐性:对策略的引入与新客户关系的巩固所需要的时间保持耐性,也对正确的投资策略得到证实的时间保持耐性,接受、平静与耐性,都是令我深受触动的中国思想的精髓.------一种有效的形成需要数年乃至数十年的时间:多年在市场上的摸爬滚打、事件观察与总结经验教训。”你会发现牛市还是熊市不需要太在意。从一开始,投资是一种推迟眼前消费获取未来所得的意愿,其实质就是一项关于信任的行动。不管牛市熊市,我们只有乐观地相信未来,才有投资的前途。谢谢大家。进入【新浪】讨论《如何提高获得百倍投资回报的概率?试试狙击式打法》 精选三基金经理老鼠仓,说好保本变巨亏,买基金被坑请到【基金曝光台】!信用卡无故遭盗刷,银行存款变保险,理财被骗请猛戳【金融曝光台】!王国斌:干嘛要在意牛市还是熊市?耐心与坚持是投资最好的朋友本文作者:君和资本创始合伙人 王国斌君和资本创始合伙人王国斌日前在天风证券2017中期策略会上指出,不管牛市熊市,只有乐观地相信未来,才有投资的前途。王国斌总结称,部分短期的变化的策略是需要在意牛市还是熊市的,但更多的投资策略可以不要关心牛市还是熊市。“从一开始,投资是一种推迟眼前消费获取未来所得的意愿,其实质就是一项关于信任的行动。不管牛市熊市,我们只有乐观地相信未来,才有投资的前途。”以下为王国斌发言实录:我在东方分管研究所的时候,不怎么主张开这样的投资策略会,因为策略会有没有意义大家见仁见智。当然今天我不是来砸场子的,我想从我从事多年获得的买方经验来谈一下对投资的小体会。就是牛市还是熊市,我们应该在意吗?大家的常识应该是很关心牛市还是熊市,因为宏观经济在投资中非常重要。重要在哪里?我们每个投资者生活在对未来进行估计的世界中,在投资上,未来是唯一重要的。如果我们能正确地预测经济重要的转折点,那么无论是自上而下还是自下而上,收益都是特别大。如果能够买到最低点,卖到最高点,那是我们梦寐以求的。股价DDM模型中的三个重要的因素是:企业盈利、市场利率以及风险偏好,这三点的未来变化,都要从微观的角度扩展到宏观的角度来考察,所以我们的常识是宏观是非常重要的。问题是,有人可以准确地预测未来的宏观经济吗?有谁旗帜鲜明地告诉你他的预测的不确定性吗?更重要的是预测者本身理性客观吗?大家如果有机会,了解一下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史,它的起因是跟战争密切相关的。在发展的过程中,整个宏观经济从十九世纪50年代开始,美国有了一些宏观经济的统计数据的记录,到上世纪30年代逐步形成了体系,到现在不到200年的时间。在这200年的时间里,我们看到,虽然我们可以获得的数据越来越多,但是这么多年以来,我们对经济周期预测的准确性并没有很大的提高。提前做出准确的预测,具备这种本事的经济学家没有几个。我们有那么多人在费尽心机进行经济预测,并不是因为预测很成功,恰恰相反,是因为大家都预测不成功。所以我在投资上,我信奉一个原则,不太过度考虑宏观问题。我从一开始就是学习彼得林奇的书入门投资的,他有一句话影响了我,他说每年只考虑宏观经济5分钟。我去年说过,宏观上有远忧没近虑,对未来几年,不需有太多担心,但对更远的未来有深深的忧虑。不过,刘煜辉老师的文章我是必读的,因为他提供的信息量非常大,很敏锐。当然也有经济学家对宏观经济预测的非常准确,SIEGEL在《股市长线法宝》说过一个故事,一位备受尊崇的经济学家在1987年夏天曾经向众多像我们这样的众多投资者、分析师、经纪人做一次演讲,以解答他们所面临的共同问题。目前的牛市是否合理?经济是否健康,股价不断创新高能持续吗?这位经济学家极其乐观。他预言,在接下来一年中,美国的实际GDP将增长4%,三年内不会出现经济衰退,股价驱动因素之一的公司利润将在未来至少三年内以两位数的年增长率上升。这一演讲发生不久,爆发了一场史上最为惨烈的下跌,其中包括日创下的单日跌幅23%的历史记录。在短短的几个星期里,大多数股票的价格都跌到了他演讲时价格的一半以下。但最大的讽刺意义在于,这位经济学家的乐观的预测都是正确的。这是一个悖论,原因很简单,确确实实有少数的经济学家是可以经常预测未来的经济情况的。问题是有太多的经济学家预测不准,即便预测准确的概率也不高,所以大家对预测准确的经济学家也是不太信的。经济预测为什么这么难,经济学家为什么没有预测到2008年的经济危机?最主要的几个原因:1、经济数据中充满噪音。数据的可靠性有多大,大家最清楚的。2、经济变化莫测。3、相关的两个经济变量未必是互为因果的。涉及到数据的不是10个,20个,是成千上万的经济变量,你要区分出是相关关系还是因果关系是非常难的。4、经济是一个动态系统,不是一个简单的方程式。5,最主要的原因,经济预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偏见。所以这个预测是很难的。下面是我们的分析师和经济学家对股市的预测,这是2007年预测,说牛市直冲12000点,这是2014年-2016年的预测,还有各大券商预测的指数。我就不一一说了,否则大家难堪。1966年萨缪尔森说过“近几十年来发生了5次经济衰退,而股票市场信号却表明发生了9次。”他的名言至今仍然是正确的。“就算斯潘趴在我耳朵上告诉我未来两年美国准备采取的货币政策,我也丝毫不会改变我的决策。”这是巴菲特1994年说的。彼得林奇也说过,“我非常希望自己能正确预测市场和经济衰退,然而这是不可能的,所以只要投资于像巴菲特这样的高回报的公司就满意了。”这是股市跟宏观经济的关系,我的观点是股市和宏观经济的相关性即便很强,其对投资的指导意义也不是特别大。那么货币政策和股市有没有什么关系?有没有指导意义?我们做过一个统计,在美国市场,1992年之后,股市与货币政策之间的关系开始变的不太可靠。期间出现多次美联储收紧货币政策加息而标普500持续攀升的情况。年,在美联储首次放松银根时买入而在首次紧缩银根时卖出股票,大盘在此期间的累计收益率为55%,而那些实施买入持有策略的投资者实现的收益率为212%,几乎是前者的4倍。股票市场和货币政策在美国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同样的,在中国A股市场,也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宏观经济状况与股市相关度并不高。我们做了一个统计,GDP增速与股市表现的相关性不大,可解释度较弱,相关性只有45%。股市真的是经济晴雨表吗?1945年—2012年期间,美国道琼斯指数有13次跌幅超过10%,但后续经济都没有发生衰退。所以股市也不一定是经济的晴雨表。只有牛市能赚钱,而熊市不适合投资吗?这个结论不对,这里列举的所有的基金,他们都战胜了市场。当然不管熊市还是牛市,总有基金能大幅战胜市场。我的经验是,我喜欢熊市和平衡市,既能获取收益,又能战胜市场。我们做了统计,2005年至今,股票型基金(剔除指数基金、指数增强基金)等基金的表现来看,基金在牛市中很难获得超额收益,在熊市的震荡市中反而比较容易获得较高的超额收益和战胜市场的概率。这张图表显示的是,如果长期持有,股票是复合收益率最高的种。而且耐心与坚持是投资最好的朋友,不管是价值股,绩优股,小盘股,任何一个投资策略的年化复合收益率在15%附近,不分上下。牛市熊市对长期投资者来说并不重要,2005年至今,如果始终选择低估值,成长稳定的股票年化复合收益率18.22%,年化超额收益3.46%,累计净值达到8.08。即使在2008年最高点买入,持有到目前仍然获得了40%的收益。我不知道这个统计数据是不是噪音,但是跟我20年的投资经验是吻合的。接下来我想说并非所有投资策略需要在意牛市还是熊市。对于投资者来说,应该考虑的首要问题就是投资策略。从投资策略的图谱上看,有基于相信市场有效还是市场无效的策略图谱和长期短期的策略图谱,最无效的市场,那么大家可以做价值投资,最有效的市场只能做指数投资。如果是基于价值投资的长期策略,还有基于市场有效的指数化策略,是没有必要在意牛市还是熊市的。唯一需要在乎牛市还是熊市的是什么策略?就是短期的策略。短期策略分两类,一类是根据趋势,根据价格的数量模式技术分析进行投资,这个也不需要考虑牛市还是熊市,唯一需要考虑的就是短期的变化,基于基本面加预期的变化。刘老师和徐彪讨论的问题,都是短期需要考虑的问题,但短期确实不容易判断准确。我始终假设自己没这个能力,我的投资策略就是建立在自己没有能力准确预测的基础上的。说到短期,我说点跟前面不一样的观点。我跑了大量公司,我们新龙头的成长性要大大的超过所谓的新兴公司的成长性,现在市值300-500亿以上的很多公司PEG不到1,而那些小公司PEG甚至大于2或3,所以现在的龙头公司成长性绝对超过市值50亿以下的公司的成长性。还有,有谁看见癞蛤蟆亲吻了青蛙以后,青蛙变成了王子?收购重组也只有龙头公司的份儿,没有中小公司的份儿。总结起来,部分短期的变化的策略是需要在意牛市还是熊市的,但更多的投资策略可以不要关心牛市还是熊市。为什么有很多人选择时机选择的投资策略?原因很简单,既有贪图快速的企图,更是现在的市场格局造成的,相对排名的制度,使得大家关心的是相对的表现,一个星期,一个月的相对表现。所以在这里,时机选择就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证券行业有一个经营上的秘密,这个秘密一点都不好。这个行业特别喜欢行业排名,为什么?由于没有能力预测经济,左右我们面对的经济环境,也没法规划经营成果,我们唯有希望通过比别人做的更好,排名更前面来获得市场青睐。这种策略是不对的,原因是其出发点不在于做的多对,在于做的比别人相对排名靠前吸引客户。我当年管研究的时候,曾经设想过一个理想的方式,先找一群宏观经济学家对未来的经济走势做一个判断,判断完后就知道哪些行业是增长的,哪些行业是不能增长的,再接下来做个股筛选,这样宏观、行业、个股一条线下来,我当时觉得真完美。结果最后发现,即便每个环节的成功概率到70%,最终成功的概率也实在是太低了,何况每一步预测成功的概率远远低于70%。《长线》是讲述CAPITAL成功之道的。在“投资”一章中曾引用他们的投资领袖的一段话,“传统的投资战略家根据经济发展和股市之间的逻辑关系这一假设,先提出他们对经济的看法,再选择合适的经济部门,行业和公司进行投资。”“我从事普通管理已有40多年,如果经济发展和股票价格之间存在任何可预测的联系,那这种联系肯定是逃过了我的注意。”CAPITAL是唯一一家在过去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四十年、五十年和七十年的长期投资中连续创造投资神话的大型。重要的事和你能不能做到是两回事,在投资实践上,你要做的是你能做的事,而不是去做你认为重要却没能力去做的事。我们现在这几年这么纠结于牛市和熊市是不对的,尤其是政府那么纠结于牛市与熊市,真是糟透了。今天是时间关系,我也没准备,我们真该论证一下政府和企业有多大重要性去在意牛市还是熊市,我觉得对未来发展意义不大。如果我们很难预测未来,没法在意牛市还是熊市,那我们需要寻找一种对时机选择要求不是非常重要的投资策略,尽量少地去预测。只有这样做,才能减少犯错误的概率。任何的时机选择越多,犯错的可能性越大。买入并持有的价值投资是不需要用太多时机选择来做投资决策的策略。我们不反对每一个人去扩大自己的能力范围,发展更多的工具提高自上而下宏观判断能力。我们也不反对做时机选择,关键是做对的概率有多高。以整个市场目前情况来看,机构行为因为做了过多的时机选择,只会助长助跌,倒是为价值投资者创造了机会。最后我总结一下,我们作为投资者来说,最重要的是尊重市场,相信未来,我引用《投资最重要的事》一书中文版的作者序言与大家分享,“接受是我的重要主旨之一:接受周期与变化的必然性,接受事物的随机性,从而接受未来的不可预知性与不可控性。接受能够带来平静,在其他投资者失去冷静的时候,这是一笔伟大的财富。接受的结果便是在投资中拥有行之有效的耐性:对新投资策略的引入与新客户关系的巩固所需要的时间保持耐性,也对正确的投资策略得到证实的时间保持耐性,接受、平静与耐性,都是令我深受触动的中国思想的精髓.------一种有效投资理念的形成需要数年乃至数十年的时间:多年在市场上的摸爬滚打、事件观察与总结经验教训。”你会发现牛市还是熊市不需要太在意。从一开始,投资是一种推迟眼前消费获取未来所得的意愿,其实质就是一项关于信任的行动。不管牛市熊市,我们只有乐观地相信未来,才有投资的前途。谢谢大家。进入【新浪财经股吧】讨论《如何提高获得百倍投资回报的概率?试试狙击式打法》 精选四题图:今日资本创始人、总裁 徐新女士深耕创投圈二十二载,素有「投资女王」之称的徐新,是网易、中华英才网、真功夫、土豆网、京东商城、大众点评网、赶集网等众多明星项目的金主,她所创造的业绩丝毫不让须眉。与其他VC们广种薄收的不同,别人是一年投三个项目,她是三年投一个,用徐新自己的话来说,这叫狙击手打法,枪打得不多,但是每一枪都打得特别准。今日,投投为大家剖析徐新的「狙击手打法」是如何炼成的,看看你能否成为她的下一个投资对象。1选择与努力并重我出生在一个四川的汽车制造厂,没有殷实的家底,更没有贵人的提拔,能够有今天的成就,是因为在我的人生道路上,做对了几次关键的选择。我们的人生是由一系列重大的选择组成的,我们的选择决定了我们的人生!记得我人生中第一次重大选择是在初中毕业的时候,那时候我在厂办学校,我们每年高考升学率都是零,当时初中毕业一共有三个选择:一个是去读技校,一个是去考中专,还有就去考重点高中。跟我一起长大的三个小姐妹都报名去读技校,当时我也不知道是中了哪个邪,反正我就坚持我要考重点高中。我爸爸挺支持我的,成绩提高很快,居然考上了重点高中—— 南开中学。当时跟我一起长大的三个小姐妹,其实都很聪明很能干,只是她们都选择去读技校,后来当了工人,没有考大学,人生的分水岭就从初中毕业的那次选择开始的。我的第二次重大的选择是在中国银行,从南京大学毕业以后,我被分配到中国银行,做柜台营业员,干的是非常简单的 「登记、复印、盖章」三步曲,但我并没有因此气馁,该出彩的地方我都出彩了,银行知识大奖赛拿个第一啊,当个三八红旗手啊,最后被评为副科长。可能是因为这种上进心和出色的表现,机会果真就来找我了:中国政府和英国政府联合帮助中国培养英国,中国银行就为我争取到了一个名额,通过参加入学考试,我得到了去知名会计师行——香港普华永道的实习机会。在普华工作的三年,是我进步最大的三年,我学会了工作不仅要努力,是要拼命的,老板交给的活儿没干完是不可以睡觉的。那三年我利用业余时间,拼命复习考试,三年考完了18门课,通过英国注册会计师考试,终于赶上了香港同事。1995年我在普华上司的推荐下,来到了百富勤公司上班,这关键一跳成为我VC生涯的开端。在那里我得到了最专业的基本训练,并参与了投资哇哈哈的,学到了投资人应该有的一些特殊本领,从那个时期开始,我逐渐有了自己的中国投资理念。这个投资相当成功,但是1997年,百富勤受亚洲金融风暴冲击,最终倒闭。1998年,我来到了霸菱,正式进入业。作为霸菱亚洲的第一位员工,我每天要与企业家、精英打交道,花3个月的时间,就要把企业家30年的经验掏出来,可以学习不同的行业,与最精彩的人打交道。这份工作我做了6年,在中国内地共投资了10家公司,其中6家公司成功退出,包括网易、中联系统(10倍回报)、京信通讯(4倍部分实现回报)、掌中万维(2.8倍回报)、永和大王(1.8倍回报)等。2004年,我迎来人生中第三次重大选择。从霸菱出来,摆在我面前的路有两条:一是与一些国际知名VC建立品牌合作,这样可以轻松获得投资;二是创建自己独立的品牌,但融资过程也许将要艰难得多。但我觉得做基金的最高境界就是独立,最终在我心中,独立的念头压倒了一切:如果我们走第一条路,想独立至少也得7年之后,与其那样为什么不直奔目标呢?在募资旅程中,我和温宝马、霸菱前同事俞忠华两位合伙人,频繁地穿梭于欧美亚大陆,平均下来每天要进行3-4场演讲加答辩,每次都要花费一两个小时。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在一天内跑了3个国家,到最后一场演讲的时候累得快要趴下。2第一品牌,我的最爱2005年9月,我们成立募集金额达23亿元人民币的今日资本。我们的理念是把今日资本做到基业常青,希望把它做成一个品牌,更希望能带给LP持续的利益。同样,我们也喜欢挑选有成为行业第一品牌潜质的企业,并且长期持有,帮助其扩大品牌效应,持有时间一般是在8-10年。我们始终相信品牌的力量。品牌是越老越值钱的,消费者也愿意为品牌溢价买单。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品牌第一品牌有25个,你跟踪它60到80年,当时25个第一品牌如今有21个还是第一品牌。剩下的四个有三个变成第二品牌。也就是说,你一旦进入消费者的心,变成第一之后,别人是很难取代你的,他们想起某个品类时一下就想起你,比如,想吃方便面就会想到康师傅。我经常告诉创业者,不要着急挣钱,要先把品牌塑造起来,把先行者优势巩固。在我们的理念中,品牌赚的是明天的钱。品牌的打造是系统工作,中小企业打造产品品牌要掌握四大要义:第一,取个好名字。伟大的公司从好名字开始。好名字要接地气,简单,容易记。当年投资三只松鼠的时候,首先这个名字让我一下子就喜欢上了。另外,是创始人章燎原这个人,对用户和品牌很有洞察力。第二,要聚焦。创业者要专注于一两件事情,不要今天想做这个,明天想做那个。要知道,每个成功人士都是在他的行业专注的干了很多年,积累了一万个小时。我一直跟企业家讲,不管你多么能干、多么聪明、多么努力,你同时做三件事时还要做到第一名的概率是很小的。在创业初期,你不能同时做两件事,你只要把一件事做好就行了。如果没有这种专注精神,是做不到行业老大的。周源带领知乎团队坚持做高品质问答社区,一做就是6年,不跟风、不动摇。在他的身上,我看到了一种勇于孤独、勇于伟大的气质,这是我们投资他的理由之一。第三,要有执行力,创造品类。只要品类对路,不求盈利,砸钱做品牌,迅速提高市场占有率。我们投资了很多企业,发现成功的企业,都是因为品类选对了,不要以为互联网才有品类的机会,传统行业也有品类的机会。当品类机会来临的时候,创业公司要舍命狂奔,要奔到什么时候安全呢?基本要721的模式,即要达到70%才能安全,不然存量很小、增量很大,随时都可能有「程咬金」杀出来,把你毙掉。另外,不能等做到了再来扩充品类,得提前三五年甚至七八年做准备,品类才能扩得很好、很扎实。同时要有自己的渠道,供应链要是你自己的,不一定要自己去生产,但要控制得住。第四,要舍得花钱打品牌,一旦机会出现要迅速做大。要遵循广告的「三个一」原则:难忘的一句话、一个画面、一支广告片,广告一定要烧到100度沸腾,不然钱就全浪费了。当人群基数很少时,口碑就无法形成,广告也要趁早打,因为广告价格只会越来越贵。3把握用户习惯的改变,抓住商业机会我们投资时,先选赛道,我们非常专注,尽管在全民创业和万种创新的大环境下,依然只投消费品品牌,零售连锁,B2C,并且希望看到这个赛道上有让人眼前一亮的东西。我们最喜欢B2C的行业,喜欢大众的中低档产品。当我们做赶集网调研时发现:保洁、保姆、保安,他们都在赶集上讨生活,三个月就重新找活,但是这些人也迅速向中产阶级挺进,每年收入都在增长。与此同时,与中产阶层生活方式相关的行业,我也一直最为关注,以日常消费行业为主,如教育、休闲、吃穿用等。企业产品离消费者的钱包不要太远,这样才有定价能力,才有创造知名品牌的空间。比如我们投资一家专门生产绿色鸡蛋的企业,他们的产品通过大型超市销售,与终端消费者之间没有多余环节;还有如中华英才网,是白领找工作的平台,与买卖双方直接对话,有自己的定价能力,可以打造出行业里的第一品牌。从行业或者模式的角度来说,作为创业者你应该敏锐的去发现并且把握用户行为习惯的改变,这个改变会带给你很多的商业机会。我举一个例子,我们有一个小伙伴叫章燎原,他是三只松鼠的创始人。他当时已经敏锐的感受到了中国人的消费在变。他注意到中国人的收入在提高,更在意自己的健康。所以他从瓜子升级到坚果这个品类,从趋势上来说我们叫tipping point,就是那个拐点已经到了。从线下渠道来说,之前你去买坚果几个渠道:第一个是沃尔玛家乐福,不是很新鲜也很贵;第二个是农贸市场。一麻袋的核桃客户体验是非常差的。当有一个消费升级的机会但并没有被现有渠道很好满足的时候,就是一个巨大的机会点。所以我觉得三只松鼠能够快速起来,除了创始人很厉害、团队很厉害,背后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抓住了两个风口,一是消费升级,以前是瓜子花生,10块钱一大包,现在是进口坚果,70块钱一小包。二是恰逢当时淘宝从C店往B店大量导流。所以当你跟投资人沟通的时候,尤其在讲你的创业方向和你的模式的时候,你需要想一想,你的创业背后是不是有一个时代的大趋势在支撑着你,这个是很重要的一个点。4对的方向下,找到对的创始人我从来不会乱撒胡椒面,只赌赛道,不赌赛手。我非常看重狼性企业家,他们身上通常具备这样几点特质:第一,嗅觉灵敏,有洞察力。有些人确实能够感受到别人感受不到的东西,先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比如网易的创始人丁磊,1999年,他第一个进入短信业务,第一个开发网络游戏。别人看不到的商机他能看到,别人放弃了他能坚持,别人都跟进他能退出。第二,学习能力强。8年前的刘强东和现在的刘强东完全不同,他进步太多了,现在我们都要向他学。以前管工程师他能管理,京东做物流,他要一大帮司机、搬运工,十个司机九个偷,那么难管,他也能管的很好,学习能力超强。第三,领导力强。能够吸引一帮牛人跟你一起干,带人打胜仗那种感觉也很重要的。很多公司规模到了100人,就管理不下去,创业者反倒成了瓶颈。考察这一点时,我喜欢观察他的副手,如果副手能力很强,而且跟随他很多年,说明这个人的领导力不错。另一点是创业者的品格应该是透明而诚实可靠,这一点最不能忽略,如果一个人发自内心想要做大事,有事业上的追求,就决不会只图谋那些钱而把我们给害了。第四,创始团队及。创业者是一个好还是三个好?我觉得看行业,创始人应该相信这样的话:两三个人比较能干,各管一摊,下面的人起来就快。通常有一个管销售的当CEO,搞技术的,搞运营的做副手,三个人搭配。有了这样的搭配,下一个问题是谁占更多的股份?如果创业者拥有的股份数量相同,这个公司基本上以散伙为主。一山不容二虎,这是非常重要的中国古话。最稳定的搭配应该是一个一把手,把权力定下来,权力非常明确,其他有一些小股份,其他人参与。但是老板也不要太贪,拿得太多,下边的人觉得没有希望。一把手跟二把手的股份差别应在三倍左右,这是一个比较好的平衡机制。5押注有成长性的企业我很看重企业的成长性。我建议大家在选择细分市场时,一定要选择高频词的。比如鞋的频次不是很高,一年就是三次,不够多。用户获取成本高,重复购买次数不够的话,是很难做起来的。2006年,我第一次见到京东刘强东时,京东一分钱广告不打,每个月比上个月成长10%。我认可这种生意模式,于是决。当时,刘强东向我要200万美金。但我主动给了刘强东1000万美金,让他去烧钱做广告,打品牌。6如何融资,如何选择投资人?就像我投资京东一样,我觉得创业者融资要快,金额要大。你要有更多的钱让你的对手望尘莫及。充足的资本也是迅速作大的门槛,要找到认同你理念的长期投资者。找到好的投资人可以助力你成长,找到不好的会变成绑手绑脚。那么,究竟如何选择风投呢?第一,风投要在中国做过项目,做过很多成功案例。这是一个考察最好的办法,没有做过,他会对你提很多要求,比如说做一些盈利的保证,亚洲的风投有个特点,业务还没搞清楚,先问你赚多少钱,利润成长多少倍,市盈率多少,业务还没搞清楚就问这个,我觉得这对你其实是个阻碍,我已经有好多朋友跟我讲,因为拿了风投的钱,加了一个利润的保证在里面,实际上束缚了他两到三年的发展。早期看数据就错了,靠的是感觉,数据代表的是过去,我们要的是未来。第二,我觉得控股应该在企业家手上。我自己非常坚信,我们投资是看人的,所以企业家如果你们有机会的话,不要把控股让掉,你是创始人,你应该拥有你的企业,你应该对大的掌控说了算,我希望企业家在选择风投的时候,企业家是赚大钱的,我们是赚小钱的,企业家在大事情上要有说了算的能力。第三,风投要知道,什么事情该管,什么事情不该管。我觉得我们长项是资本运作、财务的管理、公司治理、品牌塑造,以及帮助企业家吸取失败企业的经验和教训,什么时候应该集中精力做好某一件事,不应该搞太多多元化,但企业的营运本身,我们还是希望企业家比我们知道的多,你是创始人,你天天做这个事情,如果你对业务的规划不清晰,什么事还要请教董事会,这种CEO我是不会投的。在行业、企业家本身、企业成长性方面,如果非要选择第一重要的,我认为是企业家、企业的带头人。因为投资的风险很高,首先要选对人,有了好的企业家才能有好的团队,有了好的团队才能有好的企业。本文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中投顾问等公开采访,由公众号“投资人说”(ID:touzirenshuo)整理发布并授权转载。投资人说致力于寻找具有匠人精神的投资人,多角度呈现投资人所看到的世界,经常关注我们你可以获得充满趣味的思维启迪,还有接地气的创投方法论。AngelCrunch天使汇丨创业者背后的创业者扫描二维码加入我们让靠谱的项目找到靠谱的钱AngelCrunch.com《如何提高获得百倍投资回报的概率?试试狙击式打法》 精选五原标题:穿越牛熊:成长股大师菲利普.费雪最经典的20条选股原则作者:菲利普.A.费雪导读:投资也难免需要些运气,但长期而言,好运和坏运会相互抵消掉。想要持续成功,必须依靠技能和继续运用良好的原则。相信,未来主要属于那些能够自律且肯付出心血的人。菲利普.A.费雪是长期持有成长股投资理念的倡导者,同样属于价值投资者,费雪更偏重于研究企业的成长性,号称所谓的“成长型价值投资之父”。另外,费雪的重要贡献,就是提出研究分析企业不能仅停留在财务数字上,而应该从实际对企业的访谈中观察企业的实际经营管理。他对形成具有重大意义,正是在投资西斯糖果时接近3倍的溢价使得巴菲特勇敢的跨出了格厄姆投资理念的框架。巴菲特曾说:“当我读过《怎样选择成长股》后我找到费雪,这个人和他的理念给我留下深刻印象。通过对公司业务深入了解,使用费雪的技巧,可以做出聪明的投资决策。”作为长期的投资大师,费雪在1928年-1999年超过71年的投资生涯中,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他在2004年去世,和纽伯格、邓普顿等大师一样,费雪也是一位极其长寿的投资者。因此,1958年首次出版的此书也是投资者必读的经典著作。投资最重要的原则费雪通过研究自己和他人的长期投资记录后认为,投资想赚大钱,必须有耐性。换句话说,预测股价会达到什么水准,往往比预测多久才会达到那种水准容易。而另一件重要的事就是股票市场本质上具有欺骗投资人的特性,跟随其他每个人当时在做的事去做,或者自己内心不可抗拒的呐喊去做,事后往往证明是错的。的逻辑费雪认为,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利润。因此,投资者应该回顾一下美国的股票市场史,看看人们累计财富的方法。费雪指出:有一种人,即便在早年,找到真正杰出的公司,抱牢它们的股票,度过市场的波动起伏,不为所动,也远比买低卖高的做法赚得多。因此,大部分投资人终其一生,依靠有限的几支股票,长时间的持有,就为自己或子女奠下成为巨富的基础。这些机会不见得必须在大恐慌底部的某一天买股票。这些公司股价年复一年都能让人赚到很高的利润,投资者需要的能力,是能区辩提供绝佳的少数公司。股票长期优于债券费雪指出,在1946年-1956年的10年间,全球货币贬值情况非常严重,其中了29%,每年的贬值率是3.4%。即便在利率较高的1957年,投资者购买公债长期看都仍是亏损的。大幅攀升源于总体信用扩增,而此事又是政府庞大的赤字使得信用体系的货币供给大增造成的。因此,正常经济周期下,企业营运保持不错,股票表现优于债券。如果是经济严重衰退,债券表现也许短期优于股票,但接下来政府大幅制造赤字的行动,必将导致真正的购买力再度大跌。经济萧条几乎肯定会制造另一次通货膨胀的急升,这样的情况下,股票的吸引力又会超过债券。所以,综合长期来看,仍是最佳的选择。“幸运且能干”和“能干所以幸运”费雪认为分析一家成长型企业,不应拿某一年的经营业绩进行评价,因为即使最出色的成长型公司,也不能期望每年的营业额都高于前一年。因此应以好几年为单位判断公司营业额有无成长。而这些优秀的成长企业有两个特征:“幸运且能干”和“能干所以幸运”。两者都要求管理层很能干。个人理解,后者类型的企业更令人心仪:即处在不利的行业竞争发展格局之中,但仍能保持出色的竞争优势,并转化为超越行业的业绩增长。利润率和边际公司费雪认为利润率是分析公司的好指标,而边际公司就是利润率低下的公司。投资者不应该只考虑经济景气下的利润率,因为经济向好时,边际公司利润率的成长幅度远高于成本较低的公司,后者的利润率也在提升,但幅度并不会太大。因此,年景好时,体质疲弱的公司盈余成长率往往高于同行中体质强健者,但也必须记住,一旦年景不好,边际公司的盈余也会急剧下降。费雪的这些观点在现代看来,似乎不足以反映真实现状。例如零售业的利润率(净利润率)是非常低的,但很多优秀的零售企业却往往是绝佳的投资对象。利润率低于对手,但却保持强大竞争力的企业,能够通过薄利多销或提供优质低价的产品争取消费者。管理层是否报喜不报忧费雪认为,即使是经营管理最好的公司,有时也会出乎意外碰到困难。最成功的企业,也无法避免这种叫人失望的事情。坦诚面对,加上良好的判断力,会知道它们只是最后成功的代价之一,这往往是公司强势的迹象,而非弱势的特征。而管理层面对这些事情的态度,是投资人十分宝贵的线索。那种遇到好事侃侃而谈,遇到难题则三缄其口的公司领导层,投资者应该回避。选择大公司还是成长型小企业费雪认为,相对于大公司,规模较小的公司股价更容易上涨。因为市值规模小,盈余的增长会更快的反应到股价当中,因此十年内可以上涨数十倍。但费雪提醒投资者:投资这样的小型成长股,技巧娴熟的人都难免偶尔犯错。而要是投资这样的普通股犯错,丢出去的每一块钱可能就消失了。因此,投资者应该选择那种历史悠久、根基较稳固的成长型股票。而年轻高风险公司由于自身不断发展成熟,可能进步到开始购买的地步,投资者这个时候倒可以投资这样的公司。这种公司未来增值的潜力不似以往那么大了,但仍能取得较好的回报。买进成长股的时机费雪并不主张投资者一定要在市场崩溃后寻找买入时机,他认为在1929年股市崩溃后的两年内有勇气买入并持有几支股票的固然可观,但在50年代以合理的价格买入成长股的投资者也获得了惊人的回报。他坚决反对投资者去预测所谓经济景气高点和低点,以作为买入或卖出的根据。他辛辣讽刺说,如果投资者有耐心查询下每年在商业周刊上刊登的经济学家对未来的预测就会发现,他们成功的概率极低。经济学家们花费在经济预测上的时间如果拿去思考如何提升生产力可能对人类的贡献更大。几乎所有投资大师,都对依赖经济景气预测作为投资判断的观点嗤之以鼻,彼得林奇说:美国有6万名经济学家,却没有一个人预测到1987年的股市灾难。巴菲特也说华尔街的经济学家都睡大觉,可能是投资者的好消息。这一点应该是可以验证的,在2007年中国经济景气高点时,几乎没有经济学家对未来抱有悲观观点,狂热乐观的倒是太多。费雪主张投资者应选择在非常能干的管理层领导下的公司,他们偶尔也会遭遇到始料不及的问题,之后才能否极泰来。投资者应该知晓这些问题都属于暂时性质,不会永远存在。如果这些问题引发股价重挫,但可望在几个月内解决问题,而不是拖上好几年,那么此时可能相当安全。但这并不代表投资者完全不理会经济萧条带来的问题。但诸如1929年那样的极度炙热导致的股价崩盘和后续经济大萧条外,投资者并不应该对股价的大幅下跌感到惊慌失措。当确定某家公司值得投资,放手去投资就是,因为推测产生的恐惧或者希望不应该令投资者却步。卖出以及何时卖出费雪认为,卖出的三个理由之一,就是当初买进行为犯下错误,某特定公司的实际状况显著不如原先设想那么美好。在某种程度上,要看投资者能否坦诚面对自己。另外,就是当成长股成长潜力消耗殆尽,股票与持有原则严重脱节时,就应该卖出。最后一个理由就是有更加前景远大的成长股可以选择。费雪认为投资者不应该因为的担忧而卖出股票(恐惧熊市的到来)。他认为这样做无异于要求投资者知道空头市场何时出现,以及何时结束(在空头市场底部买回股票)。但通常情况是投资者卖出后,空头市场并未出现,市场继续上扬。等到空头市场真的来临时,却从来没有见过比卖出价格更低的位置买回相同股票的投资者。通常的情况是,股价并没有跌回卖出价,但投资者仍苦苦等待,或者股价真的一路下挫跌过卖出价,他们却又忧虑别的事情而不敢买回。费雪提醒投资者,不应该因为手上的过大就卖出股票。因为,“涨幅过大”、“估值过高”,都是非常模糊的概念。没有证据表明多高的估值或者涨幅才是最高。他进而推论出这个观点:如果当初买进普通股时,事情做得很正确,则卖出时机是——几乎永远不会到来。当然,阅读费雪的此书,必须考虑到所处的美国50年代,正是美国国力蒸蒸日上成为全球霸主的时期。美国股市经过长期的萎靡(1932年-1947年)正好处于恢复上升周期,百业兴旺。而今的美国已经大不如昔了。例如如果你上市就买入花旗银行,并长期持有至今,收益率非常可怜,远远低于通货膨胀。尽管花旗银行长期被认为是美国繁荣的标志,是全球银行业的冠军。投资者的“五不原则”原则一:不买处于创业阶段的公司。费雪认为创业阶段的公司,投资者只能看到它的运作蓝图,并猜测它可能出现什么问题或可能拥有什么优点,这事做起来困难的多,做出错误结论的几率也高出很多。投资者应该坚守原则,绝不买进创业阶段的公司,不管它看起来多有魅力。而老公司里面多的是绝佳投资机会。原则二:不要因为一支在“店头市场”交易就弃之不顾。(这个原则没有太大借鉴意义)原则三:不要因为你喜欢某公司的“格调”就去买该。原则四:不要以为一公司的本益比高,便表示未来的盈余成长已大致反映在价格上。费雪认为,真正优秀的成长企业能不断开发新的盈利来源,而且所处行业具有相近的成长动力,那5-10年后的本益比肯定高于。这种股票的本益比(PE)反映未来的程度,往往远低于许多投资者所相信的。当然,费雪和格雷厄姆相比,在逻辑和推理上是显得不足的,费雪更加相信自己选择优秀成长企业的能力,而格雷厄姆怀疑任何人具有对未来预测的能力,并且对任何高出平均水平的价格敬而远之。两者各有侧重,只有后面巴菲特集两者长处于一体后,才取得了两人所远不能及的惊人成就。但归根到底,巴菲特是以格雷厄姆安全边际理论为根基的,费雪的成长股长期开阔了他的眼界(还有查理芒格的协助)。原则五:不要锱铢必较。费雪是指投资者不必为了中意股票的些许价格差异而错过了。投资者的“另五不原则”原则一:不要过度强调费雪认为,投资者如果过分强调分散投资,那么将可能对手中持有的大量股票无暇顾及,最终效果反而不好。费雪将公司类型分为三类,A类公司是历史悠久、根基稳固的大公司,B类公司是刚刚步入成熟的公司,c类则是中小型公司,如果经营成功则获利丰厚,但一旦失败则血本无归。投资者应该在ABC三类公司中进行分散投资,并且注意不要在同一行业类过度集中。而投资者对于C类公司,必须注意千万不要把赔不起的钱拿去投资。另一个极端就是过分集中,但投资者必须警惕,任何人都可能犯错,而且有可能一蹶不振。因此,分散的原则就是投资者对自己的投资清单的公司,具有时刻把握的能力。原则二:不要担心在战争阴影笼罩下买进股票费雪认为,20世纪发生了10次大的战争,每一次都是在战争正式爆发前股市下跌,但一旦战争爆发,则股市开始走稳,战争结束后即开始狂飙。究其原因,就是战争使得政府巨额开支,从而摊薄了货币的购买力,也就是导致通货膨胀。因此,在战争爆发后持有现金是最不明智的做法。正确的做法是在战争爆发前小心的逐步购买,战争爆发后马上加快购买速度。而如果战争导致本国失败,那本国的货币也将变得一文不值,而投资者不管是持有股票,还是抱有现金,结果都一样。原则三:不要忘了你的吉尔伯和沙利文(两人是讽刺喜剧作家,费雪的意思是不要被股票过去的数据记录所影响,特别是注意不要以为买入那些过往股价没有就是安全的方法。影响股价的主要因素是未来而不是过去)原则四:买进真正优秀的成长股时,除了考虑价格,不要忘了时机因素。(跟前面不要因为现在是熊市,担忧市场卖出并不茅盾)费雪认为,很多投资者期待在某个价位买入成长股股票,但时机较难掌握。因此,有一种投资路径可以参考:就是不在特定的价格购买,而是在特定的时期买进。这就是所谓“定投”的投资策略,而个人认为,在经过认真谨慎分析后的估值安全区间以下,是可以进行定期定额投资的。特别是在一些比较极端萧条的时期。原则五:不要随波逐流费雪认为在不同的时间,对相同事实的评估方式大异其趣的现象,绝不限于整体股市,也存在于某些特定行业和这些行业中的个别公司。金融圈的喜恶不断变动,原因往往出在时移势转,相同的事实却有不一样的解读方式。他举例1950年的制药股普遍认为和工业化学一样,卓越的研究成果带来无止尽的成长潜力,加上生活水准稳定提高,因此制药股本益比和最好的化学工业股一样高。但后来不久,某家制药商以前销售很好的产品出了问题,金融圈马上闻风色变,重新评估该行业,并且只愿意给予较低的本益比水平。但到了1958年,经济不景气下,制药股的业绩表现出色,金融圈马上又重新充满了憧憬,从而大幅提升了本益比。费雪认为,如能独立思考,在绝大部分人的意见偏向另一边时,提出自己的正确答案,将获益匪浅。初出茅庐的投资者应该首先练习的最简单方法,就是千万不要随波逐流,人云亦云。费雪谈耐心和自律精神费雪认为,知道投资的准则和了解常犯的错误,并不能帮助那些没有什么耐心和自律精神的人。他说:“我认识一位能力非常强的,几年前告诉我:在股票市场,强健的神经系统比聪明的头脑还重要。”莎士比亚可能无意中总结了投资成功的历程:“凡人经历狂风巨浪才有财富。”寻找具有“竞争壁垒”的企业费雪指出,投资者应该寻找那些成本同比行业更低,但利润率却高于同行的企业。这些公司并不只依靠技术开发和规模经济两个层面。还要依靠,首先是公司必须在其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品质和可靠性上建立起声誉。客户更换公司,节省的成本并不太多,但找到不知名供应商的风险更大。其次,公司必须有某种产品(或服务),提供给许多小客户,而不只是卖给少数大客户。以至于它的竞争对手,必须去争取众多的客户,才有可能取代这家公司的地位。这样的企业,具有高于平均水平的利润率,或。但不必——实际上不应该高出业界平均水平好几倍。实际上利润或回报率太高,反而可能成为危险之源,引来众多竞争对手一争长短。也就是说,公司具有特殊的性质,具有某些内在经济因素,使得高于平均水平的利润率并不是短期现象。投资者可以问问自己:这家公司能做些什么事,而其他公司却没办法做得那么好?费雪这些观点,无疑是与巴菲特口中所说的特许经营权(或林奇口中的利基)相一致的。巴菲特投资的企业,大多维持了较高的,且长达几十年的时间保持住了这样高效的回报。他投资的企业ROE最低也超过15%。例如可口可乐曾维持50%的ROE水平。费雪的观点提炼出来就是:具有竞争壁垒的公司能以低于业界水平的价格供给(或服务)广大普通客户,广大客户信赖公司和公司产品服务,他们更换公司产品的代价更高,意愿更低。低成本和高效率运作保证了公司长时间能维持略高出业界水平的利润率。个人认为费雪和认识和巴菲特的实践是一致的,巴菲特选择的企业,其产品和服务都是面向普通百姓的,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长期的品牌塑造和公众对其产品服务的信赖,使得更换显得概率极低。他们的产品并不是高高在上的,而是较低价格出售,满足普通公众日常的生活需要。例如食品饮料:箭牌口香糖、可口可乐饮料、宝洁的洗发水、吉列的剃须刀、盖克的、富国银行的零售服务、甚至于中石油的加油业务。巴菲特几乎很少投资那种客户集中化的企业。以前曾思考过例如中兴通讯、大族激光等企业,都是很优秀的制造业或科技企业。但他们的特点都是客户比较集中,这给分析带来很大的困难:例如中兴通讯如果拿不到联通的设备提供合同,那就是灾难性的后果。而他们的竞争对手,如果拿下某一个大的客户合同,都会给予其沉重的打击。这让长期投资者的判断充满了不确定性。市盈率的主观性与投资的机会选择费雪认为,市盈率是金融圈最容易主观判断的指标,他认为,任何个别普通股相对于整体股市,价格大幅的波动,都是因为金融圈对那支股票的评价发生了变化。我理解应该不是绝对,但的确很多时候,公司经营并没有太大波动,股价的大幅波动只是大家的看法或者情绪发生了变化。格雷厄姆谈及这一点时说过,市场先生有时候喜怒无常,投资者应该善用这一点,而不是被其利用。费雪认为,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是市场不看好公司,因此市盈率(本益比)较低。投资者应该谨慎审视,寻找公司前景与市场看法错位的投资机会,他认为这也许是绝佳的投资机会。第二种是市场暂时比较看好公司,而该公司前景的确很美好,那么投资者应该继续持有高估的股票,容忍后面短暂的大幅下挫。第三种是市场非常看好公司,而公司前景却与市场普遍看法相左。投资者应该极度警惕这样的情况。费雪认为,投资者在分析企业前景和选择投资时机时,应该认真分析市场当前对于该公司的看法。观察这样的看法是否比公司实际基本面有利或者不利。这样才能确定属于前面三种情况哪一种。费雪另一层含义是:如果市场非常不看好该公司,而投资者有确切证据和研究分析指出公司未来基本面情况比市场悲观的观点更好,那此时就是绝佳的投资成长股的机会。实际上,格雷厄姆口中的“安全边际”,也只能在此时得到充分的验证:市场普遍看好时,难以寻找到所谓的“安全边际”。而巴菲特长期持有股票的另一层含义是:美国仅仅只有在年才拥有极其便宜的估值:大约6倍市盈率水平。(上一次要退到1947年,那个时候巴菲特还没有开始投资生涯)难怪巴菲特,在1974年撰稿说:这是投资者唯一能以格雷厄姆式的价格,买到费雪般的优秀股票。按照纽伯格的观点,美国股市自1974年开始-1997年(实际上到了2000年)走了长达23年的,而之前,在1937年开始的恢复性牛市一直持续到了1973年,中间夹杂熊市,但规模都很小。1974年的,指数下跌不到50%,但主要是道琼斯指数覆盖较低。当时主要普遍从最高点,下跌了7成。费雪谈“锚定定理”费雪描述了类似今天所谓的“锚定定理”。即:市场总是容易将一个长时期维持的股价认为是那支股票的“真实价值”,并且根深蒂固,习以为常。一旦跌破或者突破该价位,市场各类投资人就会蜂拥而出。而这样的力量,是最危险也是最微妙的。连最老练的投资者都必须时时防范。市场的观点有时候会错的离谱,但几乎绝大多数人都陷入其中无法自拔。例如1927年市场开始的对新纪元的强烈憧憬,连续多年(实际上长达10年的经济繁荣期)美国大部分企业盈利不断上升,经济萧条早已成为记忆中的遥远历史(1910年曾发生过)。有怀疑意见的投资者,都在后面不断攀升的涨幅中消失匿迹。最终事实证明市场荒谬憧憬的时候,已经是两年之后了。而到了年时,市场正好转了个面。大部分美国公司盈利强劲增长,降到前所未有的低位。但当时的市场人士普遍认为,这些盈利增长都是暂时的现象,而随之到来的经济大萧条,必将摧毁这些盈利。等到市场最终看不到大萧条的发生后,美国历史上最久的牛市才逐步展开(持续了20年)。而年的市场,和当年一样,又在空头市场笼罩下(费雪写此文的时间——1974年,也是该书后续修订版本),股票市盈率出现了和年那样的极低水平,这是这个世纪以来,美国股市仅有的两次记录。费雪不仅惊奇:市场这样的评价合理吗?回头看费雪,当真是目光如炬。年巴菲特并没有遇到,但在1974年这个美国股市估值水平达到历史最低水平时,费雪和巴菲特几乎发出了同样的声音。我们后来看,可以理解巴菲特在1974年高呼的:我回来了。以及他当时想踢着踢踏舞上班时的愉悦心情。但在当时的1974年-1980年,投资者有一万个理由看空股市:首先是第一次和第二次石油危机,特别是1979的伊朗事件导致的第二次石油危机重创美国,1978年三大汽车公司巨亏(看起来很眼熟),房地产开工不足,年度建房到1981年仅有1972年的一半不到。钢铁行业处境艰难。1971年首次成为债务国。这段时间美国财长被换了6位。股市指数跌了49%,大多数绩优股跌了60%-70%。中东战争不断,美国等西方国家和伊朗等阿拉伯国家严重对峙。美国利率不断攀升:到1980年美国银行优惠利率居然达到20%!(美国人说的是耶稣诞生以来最高的利率——当然,也有一些人投资当时的发了大财)1977年美国通胀率达到9%,美元几年贬值了25%,失业率上升到8%。我现在也想不到任何在利率高达16%的时代,投资股票还有什么太大意义:华尔街有统计数据历史的投资大师们,超过20年投资真实记录的大师中,仅有两位大师的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21%!一位是巴菲特,一位是巴菲特的老师格雷厄姆(20年年达到21%)。另外,成长股投资大师麦克.普莱斯在21年中取得20.4%的成绩。约翰.聂夫也非常厉害,在31年中年均投资复利达到13.7%(这个成绩仍远远低于巴菲特的超级记录)。当你买进即便13%的,实际上就已经超越了美国历史上投资总成绩排名第三的投资大师。香港的著名分析师和投资者林森池,就是依靠这个东西赚到了大钱。实践证明了,股市总是会回归到平均值水平,不管经济看起来多么美好,或者是多么糟糕。这也许解释了为什么经济学家投资普遍比较失败的原因。投资哲学的起源和形成费雪认为,没有一种投资哲学能在一天或一年发展完全,除非抄袭别人的方法。其中,一部分可能来自所谓合乎逻辑的推理,一部分来自观察别人的成败。但大部分来自比较痛苦的方法:就是从自己的错误中学习。其中,当费雪第一次进入华尔街的时候,几乎就犯下了巨大的错误:他在1929年经不起诱惑,买入了一些他认为较为合理的股票。尽管1929年6月费雪就曾经发表过预测市场将在6个月内面临巨大下跌风险的警示报告。(也充分说明投资知易行难的道理,说着容易,但实践更难一百倍,口头或笔头的投资大师很多)。费雪谈逆向投资(反向投资)费雪认为,光有反向意见还不够,背离一般投资思想潮流时,你必须非常肯定你自己是对的。有时候背离潮流投资者也会输的很惨。但如果有强烈迹象,显示自己转对方向时,往往获得庞大的利润。费雪谈耐心和绩效费雪指出,买进某样东西时,不要以一个月或一年期作为评估成果,必须容许有三年时间。但每一个原则也都有例外的时候,这就是说投资者既要坚守某些原则,但又不能失去其灵活性,这需要对自己真诚坦然。费雪谈长期持有费雪认为,只要认定公司未来仍能成长,并值得投资,那么就不应该在多头获利的市场卖出股票。他说:我宁可抱牢这些股票不放,因为增值潜力雄厚的公司很难找,如能了解和运用良好的基本原则,相信真正出色的公司和平凡的公司一定会有差异,而且准确度可能高达90%。相反,预测股票未来6个月的表现,则困难的多。股票短期走势和短期的经济环境、行业情况、公司短期业绩,还有华尔街对公司的看法,以及众多变化等等有关。这样的分析预测成功概率不可能超过60%,这还是很乐观的预计。因此,短期价格波动本质上难以捉摸,不可预测,因此抢进抢出的游戏,不可能像长期抱牢正确股票那样,一再获得长期利润。费雪的八大核心投资哲学1. 买进的公司,应该是那种有竞争壁垒(特许经营权)的公司。2. 集中全力买进那些失宠的公司:也就是说,由于整体市况或当时市场误判一家公司的真正价值,使得股价远低于真正价值时,则应该断然买进。3. 抱牢股票,直到:a、公司性质发生根本变化;b、公司成长到不再能够高于整体经济。除了两个因素外,除非有非常确凿的证据,否则绝不轻易卖出。4. 投资者对股利不应持有太高的兴趣,那些发放股利比例最高的公司中,难以找到理想的投资对象。5. 要明白,投资者犯下错误是不可避免的成本。重要的是尽快承认错误,并了解和从中吸取教训。要养成好的投资习惯,不要只是为了实现获利就获利了解。6. 真正出色的公司,数量相当少,往往也难以以低廉价格买到。因此,在某些特殊的时期,当有利的价格出现时,应充分掌握时机,资金集中在最有利的机会上。买入那些创业或小型公司,必须小心的进行。花费数年时间,慢慢集中投资在少数几家公司上。7. 对持有的股票要进行卓越的管理:基本要素是不盲从当时金融圈的主流意见,也不会只是为了反其道而行,便排斥当时主流的观点。相反,投资者应该拥有更多的知识,应用更好的判断力,彻底判定当时情形,并有勇气,在你的判断结果告诉你,你是对的时候,学会坚持。8. 投资和人类其他大部分工作一样,想要成功,必须努力工作、勤奋不懈、诚实正直。最终,费雪认为,投资也难免需要些运气,但长期而言,好运和坏运会相互抵消掉。想要持续成功,必须依靠技能和继续运用良好的原则。相信,未来主要属于那些能够自律且肯付出心血的人。返回搜狐,查看更多责任编辑:《如何提高获得百倍投资回报的概率?试试狙击式打法》 精选六原标题:怎样选择成长股?菲利普.费雪最经典的选股原则来源:红与绿(investred)导读:投资也难免需要些运气,但长期而言,好运和坏运会相互抵消掉。想要持续成功,必须依靠技能和继续运用良好的原则。相信,未来主要属于那些能够自律且肯付出心血的人。上一篇:怎样选择成长股?菲利普.A.费雪是长期持有成长股投资理念的倡导者,同样属于价值投资者,费雪更偏重于研究企业的成长性,号称所谓的“成长型价值投资之父”。另外,费雪的重要贡献,就是提出研究分析企业不能仅停留在财务数字上,而应该从实际对企业的访谈中观察企业的实际经营管理。他对巴菲特的投资理念形成具有重大意义,正是在投资西斯糖果时接近3倍的净溢价使得巴菲特勇敢的跨出了格雷厄姆投资理念的框架。巴菲特曾说:“当我读过《怎样选择成长股》后我找到费雪,这个人和他的理念给我留下深刻印象。通过对公司业务深入了解,使用费雪的技巧,可以做出聪明的投资决策。”作为长期的投资大师,费雪在1928年-1999年超过71年的投资生涯中,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他在2004年去世,和纽伯格、邓普顿等大师一样,费雪也是一位极其长寿的投资者。因此,1958年首次出版的此书也是投资者必读的经典著作。1、投资最重要的原则费雪通过研究自己和他人的长期投资记录后认为,投资想赚大钱,必须有耐性。换句话说,预测股价会达到什么水准,往往比预测多久才会达到那种水准容易。而另一件重要的事就是股票市场本质上具有欺骗投资人的特性,跟随其他每个人当时在做的事去做,或者自己内心不可抗拒的呐喊去做,事后往往证明是错的。2、投资赚钱的逻辑费雪认为,买股票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利润。因此,投资者应该回顾一下美国的股票市场史,看看人们累计财富的方法。费雪指出:有一种人,即便在早年,找到真正杰出的公司,抱牢它们的股票,度过市场的波动起伏,不为所动,也远比买低卖高的做法赚得多。因此,大部分投资人终其一生,依靠有限的几支股票,长时间的持有,就为自己或子女奠下成为巨富的基础。这些机会不见得必须在大恐慌底部的某一天买股票。这些公司股价年复一年都能让人赚到很高的利润,投资者需要的能力,是能区辩提供绝佳投资机会的少数公司。3、股票长期投资收益优于债券费雪指出,在1946年-1956年的10年间,全球货币贬值情况非常严重,其中美元贬值了29%,每年的贬值率是3.4%。即便在利率较高的1957年,投资者购买公债长期看都仍是亏损的。通货膨胀大幅攀升源于总体信用扩增,而此事又是政府庞大的赤字使得信用体系的货币供给大增造成的。因此,正常经济周期下,企业营运保持不错,股票表现优于债券。如果是经济严重衰退,债券表现也许短期优于股票,但接下来政府大幅制造赤字的行动,必将导致债券投资真正的购买力再度大跌。经济萧条几乎肯定会制造另一次通货膨胀的急升,这样的情况下,股票的吸引力又会超过债券。所以,综合长期来看,股票投资仍是最佳的选择。4、“幸运且能干”和“能干所以幸运”费雪认为分析一家成长型企业,不应拿某一年的经营业绩进行评价,因为即使最出色的成长型公司,也不能期望每年的营业额都高于前一年。因此应以好几年为单位判断公司营业额有无成长。而这些优秀的成长企业有两个特征:“幸运且能干”和“能干所以幸运”。两者都要求管理层很能干。个人理解,后者类型的企业更令人心仪:即处在不利的行业竞争发展格局之中,但仍能保持出色的竞争优势,并转化为超越行业的业绩增长。5、利润率和边际公司费雪认为利润率是分析公司的好指标,而边际公司就是利润率低下的公司。投资者不应该只考虑经济景气下的利润率,因为经济向好时,边际公司利润率的成长幅度远高于成本较低的公司,后者的利润率也在提升,但幅度并不会太大。因此,年景好时,体质疲弱的公司盈余成长率往往高于同行中体质强健者,但也必须记住,一旦年景不好,边际公司的盈余也会急剧下降。费雪的这些观点在现代看来,似乎不足以反映真实现状。例如零售业的利润率(净利润率)是非常低的,但很多优秀的零售企业却往往是绝佳的投资对象。利润率低于对手,但却保持强大竞争力的企业,能够通过薄利多销或提供优质低价的产品争取消费者。6、管理层是否报喜不报忧费雪认为,即使是经营管理最好的公司,有时也会出乎意外碰到困难。最成功的企业,也无法避免这种叫人失望的事情。坦诚面对,加上良好的判断力,会知道它们只是最后成功的代价之一,这往往是公司强势的迹象,而非弱势的特征。而管理层面对这些事情的态度,是投资人十分宝贵的线索。那种遇到好事侃侃而谈,遇到难题则三缄其口的公司领导层,投资者应该回避。7、选择大公司还是成长型小企业费雪认为,相对于大公司,规模较小的公司股价更容易上涨。因为市值规模小,盈余的增长会更快的反应到股价当中,因此十年内可以上涨数十倍。但费雪提醒投资者:投资这样的小型成长股,技巧娴熟的人都难免偶尔犯错。而要是投资这样的普通股犯错,丢出去的每一块钱可能就消失了。因此,投资者应该选择那种历史悠久、根基较稳固的成长型股票。而年轻高风险公司由于自身不断发展成熟,可能进步到机构投资者开始购买的地步,投资者这个时候倒可以投资这样的公司。这种公司未来增值的潜力不似以往那么大了,但仍能取得较好的回报。8、买进成长股的时机费雪并不主张投资者一定要在市场崩溃后寻找买入时机,他认为在1929年股市崩溃后的两年内有勇气买入并持有几支股票的投资者收益率固然可观,但在50年代以合理的价格买入成长股的投资者也获得了惊人的回报。他坚决反对投资者去预测所谓经济景气高点和低点,以作为买入或卖出的根据。他辛辣讽刺说,如果投资者有耐心查询下每年在商业周刊上刊登的经济学家对未来的预测就会发现,他们成功的概率极低。经济学家们花费在经济预测上的时间如果拿去思考如何提升生产力可能对人类的贡献更大。几乎所有投资大师,都对依赖经济景气预测作为投资判断的观点嗤之以鼻,彼得林奇说:美国有6万名经济学家,却没有一个人预测到1987年的股市灾难。巴菲特也说华尔街的经济学家都睡大觉,可能是投资者的好消息。这一点应该是可以验证的,在2007年中国经济景气高点时,几乎没有经济学家对未来抱有悲观观点,狂热乐观的倒是太多。费雪主张投资者应选择在非常能干的管理层领导下的公司,他们偶尔也会遭遇到始料不及的问题,之后才能否极泰来。投资者应该知晓这些问题都属于暂时性质,不会永远存在。如果这些问题引发股价重挫,但可望在几个月内解决问题,而不是拖上好几年,那么此时买入股票可能相当安全。但这并不代表投资者完全不理会经济萧条带来的问题。但诸如1929年那样的投机极度炙热导致的股价崩盘和后续经济大萧条外,投资者并不应该对股价的大幅下跌感到惊慌失措。当确定某家公司值得投资,放手去投资就是,因为推测产生的恐惧或者希望不应该令投资者却步。9、卖出以及何时卖出费雪认为,卖出的三个理由之一,就是当初买进行为犯下错误,某特定公司的实际状况显著不如原先设想那么美好。在某种程度上,要看投资者能否坦诚面对自己。另外,就是当成长股成长潜力消耗殆尽,股票与持有原则严重脱节时,就应该卖出。最后一个理由就是有更加前景远大的成长股可以选择。费雪认为投资者不应该因为空头市场的担忧而卖出股票(恐惧熊市的到来)。他认为这样做无异于要求投资者知道空头市场何时出现,以及何时结束(在空头市场底部买回股票)。但通常情况是投资者卖出后,空头市场并未出现,市场继续上扬。等到空头市场真的来临时,却从来没有见过比卖出价格更低的位置买回相同股票的投资者。通常的情况是,股价并没有跌回卖出价,但投资者仍苦苦等待,或者股价真的一路下挫跌过卖出价,他们却又忧虑别的事情而不敢买回。费雪提醒投资者,不应该因为手上的股票涨幅过大就卖出股票。因为,“涨幅过大”、“估值过高”,都是非常模糊的概念。没有证据表明多高的估值或者涨幅才是最高。他进而推论出这个观点:如果当初买进普通股时,事情做得很正确,则卖出时机是——几乎永远不会到来。当然,阅读费雪的此书,必须考虑到所处的美国50年代,正是美国国力蒸蒸日上成为全球霸主的时期。美国股市经过长期的萎靡(1932年-1947年)正好处于恢复上升周期,百业兴旺。而今的美国已经大不如昔了。例如如果你上市就买入花旗银行,并长期持有至今,收益率非常可怜,远远低于通货膨胀。尽管花旗银行长期被认为是美国繁荣的标志,是全球银行业的冠军。10、投资者的“五不原则”原则一:不买处于创业阶段的公司。费雪认为创业阶段的公司,投资者只能看到它的运作蓝图,并猜测它可能出现什么问题或可能拥有什么优点,这事做起来困难的多,做出错误结论的几率也高出很多。投资者应该坚守原则,绝不买进创业阶段的公司,不管它看起来多有魅力。而老公司里面多的是绝佳投资机会。原则二:不要因为一支好股票在“店头市场”交易就弃之不顾。(这个原则没有太大借鉴意义)原则三:不要因为你喜欢某公司年报的“格调”就去买该公司股票。原则四:不要以为一公司的本益比高,便表示未来的盈余成长已大致反映在价格上。费雪认为,真正优秀的成长企业能不断开发新的盈利来源,而且所处行业具有相近的成长动力,那5-10年后的本益比肯定高于一般普通股票。这种股票的本益比(PE)反映未来的程度,往往远低于许多投资者所相信的。当然,费雪和格雷厄姆相比,在逻辑和推理上是显得不足的,费雪更加相信自己选择优秀成长企业的能力,而格雷厄姆怀疑任何人具有对未来预测的能力,并且对任何高出平均水平的价格敬而远之。两者各有侧重,只有后面巴菲特集两者长处于一体后,才取得了两人所远不能及的惊人成就。但归根到底,巴菲特是以格雷厄姆安全边际理论为根基的,费雪的成长股长期投资理论开阔了他的眼界(还有查理芒格的协助)。原则五:不要锱铢必较。费雪是指投资者不必为了中意股票的些许价格差异而错过了投资时机。11、投资者的“另五不原则”原则一:不要过度强调分散投资费雪认为,投资者如果过分强调分散投资,那么将可能对手中持有的大量股票无暇顾及,最终效果反而不好。费雪将公司类型分为三类,A类公司是历史悠久、根基稳固的大公司,B类公司是刚刚步入成熟的公司,c类则是中小型公司,如果经营成功则获利丰厚,但一旦失败则血本无归。投资者应该在ABC三类公司中进行分散投资,并且注意不要在同一行业类过度集中。而投资者对于C类公司,必须注意千万不要把赔不起的钱拿去投资。另一个极端就是过分集中,但投资者必须警惕,任何人都可能犯错,而且有可能一蹶不振。因此,分散的原则就是投资者对自己的投资清单的公司,具有时刻把握的能力。原则二:不要担心在战争阴影笼罩下买进股票费雪认为,20世纪发生了10次大的战争,每一次都是在战争正式爆发前股市下跌,但一旦战争爆发,则股市开始走稳,战争结束后即开始狂飙。究其原因,就是战争使得政府巨额开支,从而摊薄了货币的购买力,也就是导致通货膨胀。因此,在战争爆发后持有现金是最不明智的做法。正确的做法是在战争爆发前小心的逐步购买,战争爆发后马上加快购买速度。而如果战争导致本国失败,那本国的货币也将变得一文不值,而投资者不管是持有股票,还是抱有现金,结果都一样。原则三:不要忘了你的吉尔伯托和沙利文(两人是讽刺喜剧作家,费雪的意思是不要被股票过去的数据记录所影响,特别是注意不要以为买入那些过往股价没有上涨的股票就是安全的方法。影响股价的主要因素是未来而不是过去)原则四:买进真正优秀的成长股时,除了考虑价格,不要忘了时机因素。(跟前面不要因为现在是熊市,担忧市场卖出并不茅盾)费雪认为,很多投资者期待在某个价位买入成长股股票,但时机较难掌握。因此,有一种投资路径可以参考:就是不在特定的价格购买,而是在特定的时期买进。这就是所谓“定投”的投资策略,而个人认为,在经过认真谨慎分析后的估值安全区间以下,是可以进行定期定额投资的。特别是在一些比较极端萧条的时期。原则五:不要随波逐流费雪认为金融圈在不同的时间,对相同事实的评估方式大异其趣的现象,绝不限于整体股市,也存在于某些特定行业和这些行业中的个别公司。金融圈的喜恶不断变动,原因往往出在时移势转,相同的事实却有不一样的解读方式。他举例1950年的制药股普遍认为和工业化学一样,卓越的研究成果带来无止尽的成长潜力,加上生活水准稳定提高,因此制药股本益比和最好的化学工业股一样高。但后来不久,某家制药商以前销售很好的产品出了问题,金融圈马上闻风色变,重新评估该行业,并且只愿意给予较低的本益比水平。但到了1958年,经济不景气下,制药股的业绩表现出色,金融圈马上又重新充满了憧憬,从而大幅提升了本益比。费雪认为,聪明的投资者如能独立思考,在绝大部分人的意见偏向另一边时,提出自己的正确答案,将获益匪浅。初出茅庐的投资者应该首先练习的最简单方法,就是千万不要随波逐流,人云亦云。12、费雪谈耐心和自律精神费雪认为,知道投资的准则和了解常犯的错误,并不能帮助那些没有什么耐心和自律精神的人。他说:“我认识一位能力非常强的投资专家,几年前告诉我:在股票市场,强健的神经系统比聪明的头脑还重要。”莎士比亚可能无意中总结了投资成功的历程:“凡人经历狂风巨浪才有财富。”13、寻找具有“竞争壁垒”的企业费雪指出,投资者应该寻找那些成本同比行业更低,但利润率却高于同行的企业。这些公司并不只依靠技术开发和规模经济两个层面。还要依靠,首先是公司必须在其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品质和可靠性上建立起声誉。客户更换公司,节省的成本并不太多,但找到不知名供应商的风险更大。其次,公司必须有某种产品(或服务),提供给许多小客户,而不只是卖给少数大客户。以至于它的竞争对手,必须去争取众多的客户,才有可能取代这家公司的地位。这样的企业,具有高于平均水平的利润率,或投资回报率。但不必——实际上不应该高出业界平均水平好几倍。实际上利润或回报率太高,反而可能成为危险之源,引来众多竞争对手一争长短。也就是说,公司具有特殊的性质,具有某些内在经济因素,使得高于平均水平的利润率并不是短期现象。投资者可以问问自己:这家公司能做些什么事,而其他公司却没办法做得那么好?费雪这些观点,无疑是与巴菲特口中所说的特许经营权(或林奇口中的利基)相一致的。巴菲特投资的企业,大多维持了较高的回报率,且长达几十年的时间保持住了这样高效的回报。他投资的企业ROE最低也超过15%。例如可口可乐曾维持50%的ROE水平。费雪的观点提炼出来就是:具有竞争壁垒的公司能以低于业界水平的价格供给(或服务)广大普通客户,广大客户信赖公司和公司产品服务,他们更换公司产品的代价更高,意愿更低。低成本和高效率运作保证了公司长时间能维持略高出业界水平的利润率。个人认为费雪和认识和巴菲特的实践是一致的,巴菲特选择的企业,其产品和服务都是面向普通百姓的,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长期的品牌塑造和公众对其产品服务的信赖,使得更换显得概率极低。他们的产品并不是高高在上的,而是较低价格出售,满足普通公众日常的生活需要。例如食品饮料:箭牌口香糖、可口可乐饮料、宝洁的洗发水、吉列的剃须刀、盖克的汽、富国银行的零售服务、甚至于中石油的加油业务。巴菲特几乎很少投资那种客户集中化的企业。以前曾思考过例如中兴通讯、大族激光等企业,都是很优秀的制造业或科技企业。但他们的特点都是客户比较集中,这给分析带来很大的困难:例如中兴通讯如果拿不到联通的设备提供合同,那就是灾难性的后果。而他们的竞争对手,如果拿下某一个大的客户合同,都会给予其沉重的打击。这让长期投资者的判断充满了不确定性。14、市盈率的主观性与投资的机会选择费雪认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异界之风流霸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