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组阵256固态硬盘组磁盘阵列是不是要比一个512固态硬

【解密】不了解这些 别说自己懂固态硬盘
  说起SSD固态硬盘,大家首先想到的是SSD固态硬盘比传统机械硬盘快好多,然而真正让大家接受它的却是价格,如今399元就能购买一块240GB SSD。要说起SSD固态硬盘是什么?这可难倒不少初学用户,大多数人对SSD固态硬盘的构造和原理一无所知。今天咱们将对SSD固态硬盘进行讲解,它为何那么快,能迅猛提升电脑整体性能?    HDD时代:电脑为何运行那么慢?  CPU、显卡、硬盘、内存都是电脑中的核心配件,其中硬盘发展最为缓慢,它是四大件里的短板。电脑的性能原理类似于水桶效应,解决硬盘的短板问题,电脑运行缓慢也就迎刃而解。在机械硬盘时代,这个问题久拖未决,造成电脑运行缓慢。  根治“慢”病:SSD比HDD快数倍    SSD和HDD的使用感受  SSD固态硬盘之所以快,是相对于传统机械硬盘(HDD)的慢。SSD和HDD之间的巨大差距来源于它们的结构,SSD为全电子结构,采用集成电路存储技术,使用存储芯片加上寻址控制器来组成的硬盘,类似于U盘技术,没有任何机械运动部件。  反观传统的HDD,采用高速旋转的磁盘来存储数据,通过磁头来读写,这一机械运动过程中带有延迟、并且无法同时迸发多向读写数据。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性能即使减半的SSD,秒杀HDD也是轻而易举。  说到这里,初学用户难免疑惑,什么是SSD固态硬盘?  SSD固态硬盘是舶来品,它的名称可是有讲究的。本页就详细的讲述“什么是SSD固态硬盘”。其实它不仅仅是快那么简单,对比传统机械硬盘,它可是有一大堆的优势:  什么是固态硬盘?    SSD:固态电子存储芯片阵列  固态硬盘(SSD :Solid State Disk)是在传统机械硬盘上衍生出来的概念,简单的说就是用固态电子存储芯片阵列(NAND Flash)而制成的硬盘。固态硬盘的接口规范和定义、功能及使用方法上与普通硬盘的完全相同,在产品外形和尺寸上也完全与普通硬盘一致,包括3.5英寸、2.5英寸、1.8英寸等多种类型。  固态硬盘相比传统机械硬盘优劣在哪?  防震抗摔:传统硬盘(ATA或SATA)都是磁盘型的,数据储存在磁盘扇区里。而固态硬盘使用闪存颗粒制作而成,所以SSD固态硬盘内部不存在任何机械部件,这样即使在高速移动甚至伴随翻转倾斜的情况下也不会影响到正常使用,而且在笔记本电脑发生意外掉落或与硬物碰撞时能够将数据丢失的可能性降到最小。机械硬盘和SSD内部差异明显  数据存储速度:  在同样配置的笔记本电脑下,当按下笔记本电脑的电源开关时,搭载SSD的PC电脑从开机到出现Win7桌面一共只用十余秒时间,而搭载传统机械硬盘的PC电脑快则30余秒,慢则一分钟多。进入系统后不管是运行程序或是打开文件也可以明显感觉到SSD占有绝对优势。  功耗:  同样是因为少了很多机械部件,所以SSD的功耗上也要优于传统机械硬盘。  重量:  SSD在重量方面更轻,与常规2.5英寸硬盘相比,重量轻几十克。  噪音:  由于SSD属于无机械部件及闪存芯片,所以具有了发热量小、散热快等特点,而且没有机械马达和风扇,工作噪音值为0分贝,这使得传统机械硬盘就要逊色很多。  价格劣势:  目前市场上240GB SSD零售价格为399元。而这个价钱可以购买1TB的传统机械硬盘。  容量劣势:  目前标准2.5英寸消费级SSD的最大容量为2TB,传统机械硬盘则能达到10TB。如果按照存储容量衡量,SSD的容量差距大,而且机械硬盘在SSD巨大冲击下,容量增长速度更加迅猛。  SSD如何选购:主控和闪存看门道  我们了解SSD固态硬盘的构造和工作原理,那么如何购买SSD固态硬盘,我们需要根据购买用户的预算、容量需求,从主控、闪存进行挑选。  预算300-600元:四核主控+TLC闪存东芝Q300 TLC SSD  TLC SSD逐渐成为主流,其中东芝Q300、OCZ Trion 100配备高性能四核主控,其240GB版本在500元-600元之间。金泰克T-ONE 240GB SSD配备慧荣SM2256主控+海力士16nm TLC闪存,240GB版本售价仅399元。  注:这一档次SSD的性能,如果配备独立缓存,要强于无独立缓存的SSD。  预算600-1000元:四核/大双核主控+MLC闪存影驰GAMER 256GB Plus SSD  此类用户购买的SSD基本在240-256GB,实际上就成了每100元为一个区间,以闪存品质划分一个档次。比如同样配备四核主控,影驰GAMER 256GB Plus SSD搭配东芝原厂A19nm MLC,性能出众,售价达到800-900元;而金士顿HyperX Savage 240GB SSD搭配金士顿自主封装测试的闪存,性能略逊,容量少16GB,售价则为699元。  预算元:高性能主控+高品质MLC闪存  用户预算过千元 建议购买旗舰级SSD  此类用户购买的SSD可归为两类:一线品牌的旗舰级、高性能240-256GB SSD;或者中高端480-512GB SSD。这类SSD配备高性能的四核/大双核主控+高品质闪存,在P/E使用寿命有保证。  关注ZOL中关村在线微信公众号,回复iPhone6(产品名称),随时查询产品的报价和参数等信息!
08/16 11:0208/15 15:3308/15 08:3608/15 07:3708/14 14:5608/14 09:1008/13 02:3408/11 04:23
新闻精品推荐
每日要闻推荐
社区精华推荐
精彩焦点图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开年大战 6大品牌256G固态硬盘SSD横向评测_网易数码
开年大战 6大品牌256G固态硬盘SSD横向评测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第1页256G已成主流容量
过去的2014年是SATA III固态硬盘厮杀最惨烈的一年,东芝收购OCZ拉开了2014年SSD市场格局变化的序幕,则多次易主后最终因希捷收购LSI两大业务部门而一锤定音。闪迪Sandisk收购存储技术大厂Fusion-io强化其在企业级全闪存战略。之所以2014年被称作SSD厮杀最惨烈的一年,究其原因在于SATA III的全部性能已经被固态硬盘挖掘殚尽,因此各品牌都在想方设法谋求新的出路和全新的竞争点。
进入2015年再次打开各大电商平台的固态硬盘购买页面,256G等级的固态硬盘产品已经因为闪存颗粒的工艺制程的进步,主控芯片格局的稳定价格日渐亲民,随着2014年闪迪Extreme Pro的推出256G也渐渐成为入门的主流型号。
图片来自互联网
图片来自互联网
此次横评采用256GB级别的容量考虑主要有两点,首先随着Win 8.1、Mac OS X 10.10等新操作系统的诞生,光系统容量就要占据20G左右,加上应用程序和程序所产生的数据128GB已经完全不能满足系统盘固态化的容量需求;其次在512G容量内,256GB的性能提升比128GB高很多,而512GB与256GB的性能提升则并不那么明显,如果要买高性价比的固态硬盘,256GB自然应该是消费者的首选。今天笔者就通过5款具有代表性的固态硬盘来进行一次横向测评,之所以采用这6款固态硬盘产品是因为代表了目前主流市场的主要主控方案,包括Marvell、Indilinx、SandForce。
第2页只选最精华的固态硬盘产品
此次横向评测我们共收到了6款参评产品,我们秉承浓缩就是精华的原则,尽量撇去了方案相似或采用特别方案的固态硬盘产品,仅筛选出最具代表性的6款产品,这些产品都有如下特性:1、在2014年固态硬盘行业拥有良好口碑和销量的固态硬盘产品;2、稳定性和可靠性均获得行业和消费者认可的固态硬盘;3、整盘性能和封装水平均处于固态硬盘行业中上游性能的固态硬盘产品。
图片来自互联网
作为固态硬盘中最重要的“大脑”,主控在固态硬盘整个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核心作用,我们此次挑选的6款固态硬盘产品均采用了目前市场上主流并且受到消费者一致推荐的主控方案,在此次横评中光主控方案就基本上代表了目前市售固态硬盘产品中消费者的主要选择参考。
我们挑选的主控包括了Marvell、Indilinx、SandForce三大主控方案,闪存方案则主要为三大闪存制造商:SanDisk、Toshiba、Micron三家为主,而在此次横评中主要考量的还是固态硬盘厂商在拥有相同零部件采购权限的前提下,在二次开发和对于主控和闪存之间的性能挖掘作为主要考量标准。
第3页Marvell主控方案简析
  Marvell主控方案简析
Marvell主控方案是追求性能的解决方案,在此次横评中采用Marvell方案的为闪迪Ultra II、浦科特M6 Pro以及被二次开发的东芝Q系列固态硬盘。而这几款产品分别采用了Marvell 88SS87以及88SS9189,相较而言在整盘性能上区别并不大。
浦科特将Marvell带入消费者的视线中,也渐渐让许多人知道Marvell在企业级方面的实力已经延伸至消费者,而随着闪迪自Ultra Plus之后改用Marvell主控,在国内固态硬盘市场Marvell方案已经成为追求极致性能的固态硬盘标配的主控方案。
随着2014年12月Marvell发布全新的主控88NV20之后,也宣告了主控+缓存+闪存的固定搭配将被打破,未来面相普通SATA 6Gbps的88N1120主控的固态硬盘产品相信很快就会与消费者见面。
固态硬盘品牌代表:浦科特、闪迪、英睿达
第4页SandForce主控方案简析
  SandForce主控方案简析
曾经有一段时间采用SandForce主控的固态硬盘几乎占据了大半个江山,主流的固态硬盘均采用了SandForce主控方案,特别支持SATA6Gbps的SF-2281主控,在性能上的提升伸直逼Marvell 88SS9187,出众的闪存兼容性以及减少实际写入辆都让许多厂商更愿意选择采用SandForce方案。
采用SandForce方案更多看重的是DuraWrite技术,通过实时数据压缩技术,可减少实际写入闪存的数据量,以达到更高的传输速率,然而对于一些测试环境的机制不同,通常SandForce在跑分方面数据并不亮眼,然而在实际使用中则能提供顺畅、长寿命的使用。
SandForce作为全球领先的固态硬盘控制器厂商,其命运也非常波折,2011年被LSI收购之后在2013年又随着LSI被收购并入半导体厂商Avago旗下,最终被硬盘解决方案提供商希捷收购,目前SandForce属于希捷固态硬盘主控核心技术。
代表固态硬盘品牌:金士顿、威刚
第5页Indilinx主控方案简析
Indilinx主控方案简析
过去提到Indilinx主控很多人就想到一个词BareFoot“大脚”主控,虽然之后也推出过Anigos主控,但是因为SandForce更好的兼容性和增加闪存寿命的DuraWrite技术而一度被冷落。2011年OCZ收购Indilinx,并推出自有开发的全新主控,并应用于旗下所有产品线,2015年OCZ宣布开发出全新的自主设计研发的主控JetExpress。
随着OCZ拥有Indilinx主控以及被东芝收购的好处,OCZ称为固态硬盘市场少有的拥有独立主控开发和先天闪存优势的固态硬盘厂商。
第6页SanDisk Ultra II至尊高速
闪迪至尊高速固态硬盘一改之前与高端产品几乎完全一致的包装,颜色使用了灰色作为整体主色调,配合闪迪经典的红与黑,既能够凸显出闪迪品牌一贯使用的色彩又能够将不同产品之间的分类。
背部包装风格也高度统一,一贯的众多参数,只是我们发现了这款产品没有享受到如同闪迪至尊超极速那般高端的售后享受,3年的售后质保与市场上大部分主力品牌的产品拥有一样的售后服务。相信作为一款入门产品能够拥有与其他品牌旗舰产品相当的售后服务以及可以令广大用户满意了。&&&&&&&&&&&&&&&&&&&&&&&&&&&&&&&&&&&&&&&&&&&&&&&&&&&&&&&&&
配件方面依旧和之前的产品保持一致,除了固态硬盘本身外,转9.5mm贴架子、说明书等一应俱全。
拿出本体依旧是7mm的盘身,整盘质感与之前闪迪至尊高速Ultra Plus几乎完全相同,磨砂塑料材质的外壳,黑红经典配色唯一不同的是在产品型号的标识上,今年闪迪的新品都用金属质感的色彩将整盘质感再度提升。&&&&&&&&&&&&&&&&&&
背后的详细参数与SATA 6Gbps的接口规格也都不必多做介绍,相信关注固态硬盘的用户对这些数据与内容都了然于胸。
第7页Ultra II内部剖析
接下来我们拆开外壳,看一看这款闪迪至尊高速固态硬盘的核心部分有哪些变化,尤其是我们非常关注的闪迪首次推出自家的TLC颗粒产品。拆开后可以看到在PCB的设计方面,这次闪迪至尊高速Ultra II使用的PCB设计与去年同级别产品相同,依然是小板型的PCB设计,在如此之小的空间内放出相同的强大性能就要看这家厂商的实力了,闪迪在这方面无疑是佼佼者。
主控方面本次闪迪至尊高速Ultra II固态硬盘所采用的依然是来自Marvell的产品,但型号上发生了变化,运用了Marvell 9190,这一主控之前并不熟悉,但从产品编号上我们可以看到这一主控应该是Marvell 9189的升级产品,支持LP-DDR以及DEVSLP因此在节能方面一定有非常出色的表现。&&&&&&&&&&&&&&&&&&&&&&&&&&&&&&&&&&&&&&&&&&
而闪存颗粒上我们可以看到闪迪自家生产的1Ynm X3 ABL符合Toggle规范的颗粒,相信这一产品的售价与性能都值得我们期待,在不久的未来肯定会有更多使用这款或类似颗粒的产品上市,从而真正做到让消费从中获得实惠。
至于在耐用性方面用户的担忧,相信闪迪在时隔了这么长时间之后才推出TLC颗粒的相关产品,闪迪一定已经做好了准备。耐用性的缺陷一定有通过其他方式来改变的方法,下面我们来看一看闪迪如何解决。&&&&&&&&&&&&&&&&&&&&&&&&
DRAM颗粒依旧是来自全球最大提供商之一镁光的D9颗粒,这一颗粒也是镁光的代表性产品,各方面的能力都广受用户认可。
第8页Plextor M6 Pro
浦科特M6 Pro从包装上相比之前的几款产品可以说风格大变,之前评测M5 Pro时,包装给我们的感觉一直是延续一个风格,配色也一直使用的蓝色为主色调。而今年全新推出的这款浦科特M6 Pro却用上了玫瑰金的全新配色,单从外观的感觉上就能够感受到这款产品的贵气,玫瑰金或许会让用户联想到去年最为火热的土豪金,质感方面的表现可以说完全对得起这款产品的定位。
抽出来的黑色盒子上简单的写着这款产品的型号浦科特M6 Pro或许隐藏在繁华之后最简单的黑色才能回归产品的本质与核心。
打开这个黑色的盒子我们可以看到非常丰富的配件,这在如今固态硬盘越来越低价,参与厂商越来越多的情况下可以为浦科特点一个赞,从硬盘架到适配这款产品的软件光盘可谓一应俱全,可以说对于这款旗舰产品浦科特还是很好的做到了用心准备,让用户能够拥有最佳的使用体验。
盘身设计与一般的2.5吋固态硬盘产品一致,7mm的盘身设计也是如今采用最为广泛的做法。外壳延续了浦科特旗舰产品一贯使用的金属拉丝外壳只是在颜色方面从之前一直使用的银色外壳变成了和包装相一致的玫瑰金配色。
右上角的浦科特标志使用了细致的网版印刷,盘身整体质感相当出众,尤其与玫瑰金的盘身搭配可谓相得益彰。
接口方面已经无需多做介绍,SATA 6Gbps可以说已经是固态硬盘的标配,从入门级到旗舰级如今都使用这一规格的接口,但随着性能的提升这一最普遍使用的接口已经无法更是固态硬盘的需求,因此近期市场上才会越来越多的出现M.2、PCI-e接口的各类产品。
第9页M6 Pro内部剖析
接下来我们拆开外壳,看一看浦科特M6 Pro的内部采用了哪些硬件配置,作为旗舰级的产品配置绝对是如今市场上最为强劲的存在。
主控方面,浦科特M6 Pro使用了来自Marvell的主控芯片,两家的合作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了,浦科特的强悍很多程度上可以说与Marvell分不开,同时浦科特对于Marvell主控在固件方面的研发也拥有极强的实力,因此两家的搭配更能发挥实力。
Marvell 9187这款主控我们都已经非常熟悉,双核八通道,每个闪存通道支持4EC,这款主控已经在许多品牌的旗舰产品上得到应用并且受到很好的反馈。而在今年不论是浦科特的这款M6 Pro或是闪迪的至尊超极速,两款旗舰性能级产品最终都使用了这一主控,相信这一主控与全新颗粒的搭配更为合适,因此最终两家大厂才都选择了这款稍显陈旧的主控。
Toshiba TH58TEG8DDKBA8C Toggle DDR2 2.0 MLC闪存颗粒
闪存颗粒方面浦科特M6 Pro使用了8颗来自东芝最新的A19nm颗粒,Toshiba TH58TEG8DDKBA8C Toggle DDR2 2.0 MLC闪存颗粒。缓存使用了两颗SK海力士的DDR3高速缓存芯片。
接下来我们通过一下基准数据测试以及PCMark 8的应用测试,来了一下这款浦科特M6 Pro能否依旧保持强势。
第10页TOSHIBA Q Pro
东芝Q pro 系列柜台硬盘产品采用了主流的SATA 3.0接口,理论传输值高达6Gb/s,向下兼容SATA2.0, 这款SSD采用了7mm的盘体设计,能够兼容市面上一些超薄的超极本产品,同时东芝在套装中还特意为7mm硬盘选配了垫片,使之也能够适配传统的9.5mm笔记本硬盘槽。
▲产品正面
东芝Q pro固态硬盘的银色金属外壳也给笔者一种非常坚固的感觉。表面颗粒感的纹理处理与分明的棱角也增加了盘体的强度。我们也可以发现在盘体的背面,Q pro固态硬盘有一大块凹入处理,这样的处理不仅仅是为了美观,它能够让金属盘体与芯片之间有效的贴合,增加固态硬盘的散热效果。
▲背部标签
▲SATA接口
固态硬盘之上的标签也非常简约,标注了一些固态硬盘的信息以及相关认证。同时这款东芝的固态产品产地为菲律宾,在质量上也有所保障。
第11页Q Pro内部剖析
拆开这款东芝Q Pro固态硬盘,内部的做也让小编惊讶了一下。目前市面上主流的固态硬盘产品会在主控部分贴有导热贴片,而东芝Q Pro在包括闪存的每块芯片上都贴有导热贴片,结合紧凑的金属外壳进行更有效的散热。
把每块导热贴片清除之后,我们便能看到这块SSD主板的真容了。东芝Q Pro采用了蓝绿色的PCB板设计,整体做工精细。以笔者所拆解的256GB版本为例,东芝Q Pro使用了东芝自家的TC358790XBG主控,这款主控也是东芝与Marvell合作开发的主控产品,支持8通道闪存,不过并没有缓存的设计。256GB拥有8颗闪存颗粒,每个颗粒为32GB东芝19nm MLC闪存。
▲东芝主控
▲东芝原厂MLC闪存颗粒
拆解的256GB的SSD共有8颗闪存颗粒,而128GB则有4颗闪存颗粒。
▲PCB板背面
第12页OCZ Vector 150
此次拿到的OCZ Vector 150已经采用了全新的包装,包装盒上与固态硬盘实体均采用了标志性的蓝白条全新LOGO,配以黑色的背景凸显LOGO。如今的OCZ已经实现Indilinx主控+Toshiba闪存的成熟体系。
全新包装的Vecto 150
OCZ标准规格标签
东芝收购OCZ仅仅是公司层面的一种行为,对于消费者来说在产品的使用和体验上完全不会有很大的差别,Vector 150同样提供了Acronis True Image备份软件便于用户升级迁移系统之用,同样的2.5寸转3.5寸扩展支架也是OCZ SSD产品的标准配置。
SATA III接口
3.5规格支架
标配安装螺丝
上图为东芝收购OCZ之后更新的Vector 150产品,整体包装会有所变化但是在主控和闪存颗粒甚至是缓存上依旧会沿用,仅仅将产品图片设计进行了调整已适应收购后OCZ作为东芝闪存解决方案的新身份。
第13页Vector 150内部剖析
OCZ Vector 150依旧采用和前代一样的布局,闪存颗粒围绕在主控周围另一侧同样预留了mSATA接口,Indilinx Barefoot 3 M00主控采用双核心ARM Cortex处理器 ,8通道具有的写入放大率 并预留7%的空间用于提高垃圾回收效率 ,这也是耐久度提升到50GB写入量5年的关键所在。
PCB板正反面
Indilinx Barefoot 3 M00主控
闪存颗粒为东芝原厂的19nm Toggle 2.0在被东芝收购之后,OCZ闪存颗粒的镭射标烙上了Toshiba的字样,其实熟悉OCZ的用户都知道OCZ与东芝的早就有合作。
东芝19nm Toggle2.0
TPS电源管理芯片
在全局优化以及强力闪存颗粒的支持下,Vertex 150的使用寿命达到了50GB/天写入量的情况下可长达5年的使用时间,而Vertex 460的质保标准就是5年。
第14页Crucial MX100
一拿到英睿达MX100就可以很明显的看到品牌特质,无论是包装方式、色彩等各个方面都一如英睿达品牌下之前推出的固态硬盘产品,蓝色的主色调与极具科技感的线条就是这款产品包装的全部。
包装上仅在一些细节上做了稍许变化,其中最主要的是在英文品牌Crucial下写上了by Micron,相信大家对于Micron美光都已经非常熟悉了。作为全球第二大内存芯片厂旗下品牌,英睿达在上下游供给以及技术研发方面都拥有极为强劲的实力。
虽然很久之前我们就都知道英睿达与美光之间的关系,但之间在产品上体现这也是首次,相信在半导体芯片领域能够与Intel一争高下的Micron对于产品带给用户的信心方面有相当强的正面影响。
包装背面依然是各种详细的产品信息以及各种检验标准,除了可以看到3年质保的信息外,并无太大的价值。
打开包装依然依序了之前产品的包装风格,一块2.5英寸的固态硬盘、一本说明书以及一个转9.5mm的支架,可以说在这方面英睿达通过之前的几款产品已经累积了足够的经验。
拿出盘身本体依然和M500、M550一样的金属材质以及磨砂工艺,对于之前使用过英睿达固态硬盘产品的用户而言,无疑会找到浓浓的熟悉感,或许一款成功的产品就是从这一些小小的细节中延续下来的。
在接口规格方面,我们收到的这款产品依然是笔记本与台式机使用最多的SATA 6Gbps,按照英睿达之前的产品规划相信9系列主板全新带来的M.2接口规格的产品也很快会和广大用户见面,有这方面需求的用户不妨期待一番。
第15页MX100内部剖析
拆开外壳可以看到在英睿达MX100正反面各有8颗闪存颗粒,在PCB板的设计上来看和之前的产品也并没有太大的区别,这套设计已经是如今市场上最成熟的解决方案了。
主控方面英睿达MX100选用的是来自Marvell 9189主控,相比9187这款经典主控支持了LPDDR并能够更好的支持Devsleep技术,这两项技术都能够有效的降低功耗。对于台式电脑用户或许用处不太明显,但笔记本的续航能力能够得到很明显的提升。
英睿达MX100选用的颗粒更可以说是现今市场上能够看到最新的颗粒,美光将自家生产的16nm MLC颗粒最先应用于自己品牌旗下的产品上也是理所应当,或许这就是今年在品牌下写上“by Micron”的最重要原因,英睿达的产品可以用上美光最新的技术,以及强悍的研发能力。
接下来我们就从性能上来看一下,这款使用了美光16nm颗粒的英睿达MX100在性能方面有怎样亮眼的表现。
第16页宇瞻AS710
宇瞻AS710以独特的SATA III搭配USB3.0双接口让许多人吃了一惊。AS710被宇瞻划分在固态硬盘产品,全身同体内敛的黑色搭配金属切边,在光线折射下切边彰显时尚低调沉稳的特质。
从官方数据显示宇瞻AS710最高读取速度可达 550MB/s,连续写入速度可达530 MB/s,虽然比传统的固态硬盘多出一个USB3.0接口,同样具备固态硬盘所有的轻薄,防撞抗震的特性。
AS710双接口的设计可以完美的应用于Windows To Go功能,平时可装载在机箱或是笔记本内,当需要进行跨平台的系统延伸时,仅需通过USB3.0接口即可实现Windows To Go功能,仅0.7cm的厚度以及75克的重量,携带几乎感觉不到重量。
第17页AS710内部剖析
在拆解环节我们同样还是要对宇瞻AS710内部的结构刨根问底,拆解过程非常简单,四颗固定螺丝卸下之后即可拆卸外壳,看到内部黑色的PCB版。
宇瞻AS710采用SandForce 2241主控,正反两面附以闪存颗粒,闪存颗粒显示的为125QD256因此无法获悉采用的是哪家的闪存颗粒。
宇瞻AS710的PCB版两侧搭载了SATA III和USB 3.0接口,这样的PCB版设计在OCZ的PCB版中也曾有看到过,而宇瞻直接将另外一个接口搭载USB 3.0并加入USB控制器,以稳定接口在传输过程中的起伏。
第18页测试平台介绍
天极网华东硬件评测室测试平台(感谢以下品牌赞助)
Intel Core i7-4770K(Haswell,22nm,LGA-3.9GHz)
Asrock 玩家至尊 Z97 杀手版
金士顿HyperX 10周年纪念版KHX24C11X3K4/16X
闪迪至尊极速II 固态硬盘
华硕圣骑士GTX760-DC2OC-2GD5
酷冷至尊V750S
第19页AS SSD持续读写对比数据
在数据对比环节自然AS SDD首当其冲,AS SSD Benchmark是一款来自德国的SSD专用测试软件,可以测试连续读写、4K对齐、4KB随机读写和响应时间的表现,并给出一个综合评分。同时该软件还自带一个Compression Benchmark项目,它可以给出一个曲线,描述随着数据模型中可压缩数据占有率(压缩比)的增高,性能的变换情况。
随机读写性能是固态硬盘的关键指标,我们摘录了顺序读写和随机64队列深度的数据测试。在顺序读写方面我们主要以日常应用中使用到最多的循序读来作为考评依据。
从图表中SanDisk Ultra II和英睿达的MX100的数据最亮眼都突破到515MB/s,其他品牌的也都在500MB/s周围,数据方面第一纵队和第二纵队的差距并不显著,可见固态硬盘在持续读方面的研发重视程度。
第20页AS SSD4K64队列深度读写
接下来我们就要来考量各品牌在随机64队列深度中的读写表现,而这一数据主要是考量固态硬盘在多线程的情况下读写性能的区别。
从统计图表来看,随机64队列深度读写中平均读写数值最高的为浦科特M6 Pro,其次为闪迪Ultra II、包括OCZ和东芝在64队列深度方面的成绩非常接近。
第21页ATTO读写数据参考
接下来就是存储产品的跑分王ATTO Disk Benchmark,ATTO Disk Benchmark是一款简单易用的磁盘传输速率检测软件,可以用来检测硬盘,U盘, 存储卡及其它可移动磁盘的读取及写入速率。
很多人都会差异为什么自己跑出来的分数和官方标称的并不一致,原因就是部分官方公布的最大读写速率都是来自于ATTO,虽然并不具备实际应用读写速率,但是作为官方首选的数据测试软件,ATTO的数据对比还是具有一定的参考依据的,也因此我们将ATTO加入到这次的横评数据参考中。
从图表中可见,在ATTO的测试环节采用每款固态硬盘的数据都非常的漂亮,几乎都轻轻松松的超过500MB/s,包括在跑分并不占优势的SandForce主控同样都跑到了500MB/s,从这些数据中我们也可以看到OCZ Vector 150和宇瞻AS710在读方面达到557MB/s,当然ATTO的数据仅作为此次横评的参考数据之用,大家看过明白就好了。
第22页CMD读写数据参考
CrystalDiskMark是一个测试电脑硬盘检测工具,简单易于操作的界面让你随时可以测试你的存储设备,测试存储设备大小和测试数字都可以选择,还可测试可读和可写的速度。CrystalDiskMark能够检测硬盘的随机读取/写入速度,连续读取/写入速度;测试随机512KB,2KB,4KB读取/写入速度(队列深度= 32)等,以此来辨别磁盘的性能及质量的优劣程度。CrystalDiskMark 体积小,用户界面直观简单。
我们采用CMD的原因主要在于印证之前AS SSD的数据,以提升数据采集的可靠性指标为主,CMD极其适合测试固态硬盘的在不同占用情况下的速率指标。
在CMD的测试中SandForce主控同样遇到了与AS SSD一样的问题,在测试过程中会严重影响DuraWrite的性能。从图表中显示的那样,持续读数据最亮眼的无疑是浦科特M6 Pro,对于Marvell 9187多年来的研发已经摸透了款主控性能潜力,同样采用Marvell 9189升级版的9190主控的闪迪Ultra II在持续读方面的性能依旧保持强劲。
第23页Anvil's Storage Utilities数据参考
Anvil's Storage Utilities是一个专门为SSD测试而设计的软件,它正在迅速成为最新的事实上的硬盘和固态硬盘标准检测程序之一,因为它提供了很大的可定制性。应用户要求,这项标准检测程序已经被添加到ServeTheHome的测试程序中。它提供类似 AS SSD Benchmark 测试结果汇总得分功能。
它的成绩显示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MB/s的形式,另一种是IOPS形式。本次测试我们将以黄色方框的读写速度以及红色方框的IOPS值为准。
在统计表格中我们主要查看的数据为Seq 4MB读写数据以及4KQD16的读写速度,从Run总分来看英睿达M100以5092的分数遥遥领先,其次就是闪迪Ultra II和浦科特M6 P在4KQD16队列深度的测试中,英睿达M100的成绩非常亮眼,作为固态硬盘中行业全新的性价比之王,M100采用了美光全新16nm的颗粒,高达89187的IOPS吞吐量。通常IOPS值会随着读写环境变的复杂,4KQD16是一种极端情况下的测试参考,在日常环境中我们几乎无法达到如此深度的应用环境。
第24页结束语:SSD将成为主流PC系统盘符
笔者从事IT媒体行业8年,其中有6年持续关注国内固态硬盘的发展,见证了从价格犹如天文数字的固态硬盘一路普及至今,当固态硬盘进入中国的时候百家争鸣好不热闹,几乎每一家和闪存沾边的都会推出自己家的固态硬盘产品,而随着行业减法效应的加剧固态硬盘行业不断的并购和资源整合让这块市场获得全新的生机,不仅在工艺制程上的进步让人满意,随之带来的价格亲民也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了固态硬盘给我们带来的出众PC应用效率。
闪存工艺制程将带动SSD深入千家万户
此次横向评测看似是在通过软件来判断固态硬盘性能的优劣,其实发展至今固态硬盘正处于两极分化的阵营,一端主打高性能高稳定的盘载固态硬盘,另一端则通过不同的技术和例如Windows To Go等技术提升用户在不同设备间的同平台高效率使用,你要问我到底哪一块固态硬盘才是最好的,我只能告诉你青菜萝卜各有所好,挑选最适合你需求的固态硬盘就是最好的。
固态硬盘正渐渐成为许多人电脑系统盘的标配,随着主控不断的提升和闪存工艺制程的进化,容量已经不是固态硬盘硬盘的软肋,而且机械硬盘的脚步也正渐渐放缓,相信未来固态硬盘将成为PC机載存储的主流方案,而HDD将成为外部数据舱存储方案,无论未来存储如何变革对于消费者而言,可以预见未来的SSD将成为大容量、小体积、低功耗、高效率、多规格接口的多元化高效率存储解决方案。
本文来源:天极网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固态硬盘组raid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