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第一次徒步,笔架山,神清气爽的近义词,以后一周至少去一次运动。

[连载][尼泊尔ABC徒步游记] 两个人的ABC (完)
[连载][尼泊尔ABC徒步游记] 两个人的ABC (完)
两个人的ABC&之一:啰嗦几句
——徒步者的天堂
日——11月21日,我和她(老婆)从出发前往,期间完成了我们第一次徒步之旅…
ABC恐怕是一条最为人熟知的徒步线路了,实际上就是徒步于“安纳布尔纳保护区”的心脏地带。ABC—Annapuran&Base&Camp(安纳布尔纳峰大本营)。而选择ABC是因为我俩算不上驴友,没什么户外徒步的经验,加之假期的因素,只好把徒步的NO.1大环线留给以后吧。
没有直飞的航班同时也没有联程机票,所以被迫在逗留一晚,算上去来回光是在路上的时间就用去了4天!与博克拉往返选择Green&Line巴士各用去一天。之后在博克拉逗留两天。掐头去尾真正徒步时间为12天,5天上7天下(不是说下山比上山难,后面会说明)。
参照LP(Lonely&Planet)制定的线路,选择由Phedi(右下)开始,Naya&pul(左下)结束,事后证明这是明智之举。
一些想要交代的琐事
向导和背夫
我们选择不请向导和背夫而是自己背包。
这要说明一点,如果你想更深入的了解当地的文化和自然资源,优秀的向导还是作用很大的,毕竟不愿“瞎玩儿”的人还是大有人在。但如果仅仅是怕迷路则完全没必要!
她的英语水平一般但足以应付每天的吃住行。我则基本不会,只能蹦单词而且是那种很快就蹦完的水平。十几天下来总结的经验是,在Chhomrong之前确实&有一些不带任何标记的岔路,你要做的就是别想当然的乱走或靠猜镚儿来决定。只要站在原地等上一阵子一定可以遇到或上或下的游客、背夫和向导。剩下的就简单&了,说出你要去的地方或者干脆给他看地图,耽误不了多长时间就可以解决问题。而过了Chhorrong后基本就没有什么岔路了,最多可能出现在你面前两条&路但其实通往同一个地方,区别仅仅是一条是游客走的而另一条是背夫走的。因为只要条件允许背夫一定会避开台阶或抄近路,所以他们的路往往不好走但近、省功。
说到背夫呢是这样。一路下来超过9成的游客都选择了背夫。但这不说明这些人没能力自己背包,我俩觉得更多的是一种态度吧。而且她说得对,当地有很多人以此&为生,来这儿的人要是都自己背包,他们靠什么过活?另外如果时间不够,请背夫也是不二的选择,空手儿至少可以比背包节省大约三分之一的时间。
虽然自己背包的体力消耗最终要大出很多,但疲劳的感觉二者的区别并没有实际上那么大,这主要取决于你的肌肉需要多长时间可以适应这样的负重。举个例子,你&搬重物上30层楼,在经过多次休息后你上去了,很累,气喘如牛。但如果在爬到5楼以后你扔掉东西继续上,之后的5层乃至10层你可能都会觉得倍感轻松,但&这种轻松的感觉绝对不会伴随你到30层。当你最终上去以后你会发现自己依然很累,依然气喘如牛。我的意思是二者的区别在于最终的体力消耗而不要以为把装备&交给背夫你就可以大步流星了!事实上在上山的路上既看不到谈笑风生的游人也看不到痛不欲生的背包客。
你看我没瞎说,这表情不挺轻松嘛。山里随处可见的休息点儿
网上有不少攻略写的很详细可作参考。我俩总共是26公斤,65升和45升背包各一个。由于没有徒步经验所以尽可能把想到的都带上了,还好,最后除了药品几乎所有东西都用到了。
如果一定要省并且你完全不介意盖旅馆提供的棉被(我们唯一一次要了一床棉被,结果味道很难闻,最终也没用上),那么可以不带睡袋。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睡袋&并不算重但很占空间。对于绝大部分人的体型而言,可以把65升的背包看做极限尺寸,再大不是你背不动,而是有安全隐患(主要是重心问题)。所以优化装&备,合理利用背包空间才是关键。
如果带睡袋同时不想用他们的被子,那就选个舒适温标在0到-5度左右的吧。我那个7度的最后只能和衣钻进去还要在上面盖各种衣物才能勉强挨过。
防寒衣物是很有必要的。即便海拔不高,山里的夜晚也很冷。而一旦超过3000米即便是白天只要太阳照不到很快就会觉得凉。在ABC夜里气温骤降至零下10&度左右,房间里也在零度以下。因为体力消耗大热量又补充不够,同样的温度你会感觉比在家时更冷。我是一件冲锋衣,两件内胆(抓绒和晴纶),一条快干裤,一&条冲锋裤,一条保暖裤;她则多了一件羽绒服。即便这样,在ABC看日出时都禁不住打颤。另外最好带保暖的帽子,当然也可以在加都或博克拉买毛织的。人体散&发的热量有超过三分之二是经由头部失去的,冷的时候帽子有多重要就不言而喻了。
而&另一方面,快干的衣物同样不可或缺,尤其是背心短裤。3000米以下白天只要有太阳,上山都是件痛苦的事,既晒又热,虽说不上挥汗如雨也差不多。所以到达&当天的目的地后,只要时间允许除了把自己洗干净同时也应该洗洗衣服(除非你带的够多或完全不在乎)。但山中原本时间就短,再加之夜间湿度很大,棉质的&衣物是绝对干不了的(我们几乎每天都在背包外挂上袜子边走边晒),所以快干就变得非常重要了。
旅店门前都有晾衣绳,但天黑以后应该想办法把衣物挂在屋里,实在是因为夜里外面太潮,不收的话第二天会发现基本跟刚洗完差不多。有条件的话带上便携晾衣绳和折叠衣架吧,会用上的。
每个旅店房间前都有晾衣绳
即便这样,有的袜子用了三天才干!手机拍的
洗衣服就要用到肥皂或洗衣粉。山里旅馆自己的水池边偶尔可以看到当地特有的紫红的肥皂&(我总怕它把衣服染了),洗衣粉除了空袋儿就没见过。临行前是准备了洗衣粉的,但在最后一次精简装备时被优化了(之后一直后悔)。只带了一块香皂洗我俩和衣服们,结果没坚持到最后。所以,打算洗衣服的话那就带点儿洗衣粉吧,省时间也省力气。
既然说到就顺便提一句,防晒霜一定要带而且一定要抹!我们带了,但我犯懒只抹过几次。结果就是连腿上也只剩下膝盖后面被髌骨托遮住的那部分是我原本白皙的肌肤了……
眼镜则没有想象的那么必要,除了在充足的ABC用得上,一路上没戴过几次!
一是自己带的,二是当地的。
我们带了一斤风干牛肉,半斤士力架,600克巧克力,葡萄干及蜜饯半斤,榨菜6袋,汤料6袋,方便面一包(5袋)。其实汤料及方便面都是垃圾食品,没营养还占空间,但久违的味道会增进食欲,愉悦心情,所以视个人需要而定吧。剩下的高热量食品沿途休息可稍作补充同时也算应急口粮吧。但没必要带很多。为什么呢……
负重登山每天消耗超过6000大卡的热量。什么概念呢?把我们带的全部风干牛肉和巧克力一次吃光也不过才抵得上一天的消耗!!!换句话说,你不可能带够所有的食品,相反几乎全部的能量都要依赖当地的食物来获得。
我不挑食,所以只要是吃的,即便味道不好为了热量我都可以狼吞虎咽。山里(3000米以上)的食物以碳水化合物为主,米饭、面食和土豆。蛋白质基本靠鸡&蛋,芝士补充,肉类很少而且一般只是点缀于饭菜间。蔬菜略多于肉但仍然明显不够,而新鲜的水果几乎没有。每个旅店都有个小卖部,提供饮料、零食(饼干薯片&之类的)甚至烟酒,但这些也就是解解馋,起不到什么作用。
旅店的餐厅和小卖部一般都在一起。这是我们住在MBC的餐厅
综上所述,当地的食物热量虽然不低,但除非你吃得足够多(2公斤左右)否则仍然是入不敷出。我俩最后都掉了几斤肉,其实这对于饱食终日的城市人来说也不算&什么。问题是,营养的不均衡!蔬菜与水果的匮乏导致维生素类摄入严重不足,虽然我们带了维生素片剂但仍感到不够。我的具体表现为口臭、牙龈出血并且有一根&脚趾出现了裂口。
一路上包括回来一直思前想后也想不出太好的解决办法。脱水的蔬菜与水果维生素衰减的很厉害,吃它最多也就是个心里安慰。似乎维生素片剂或泡腾片是唯一选&择,但由直接进食食材本身而产生的愉悦甚至是快感无论如何是药物无法替代的。看来,除非你可以辨识当地物产向大山索取,否则在山里这将是个终极问题。
也许你可以吃这些……
吃它?&像极了国内的山楂,但小得多,放弃了
吃它?&一种莓子,跟当地人咨询过可以吃,唯美绝伦!可惜产量太小
吃它?&青辣椒,富含维生素A。一般生长在他们的菜地或厨房里
吃它?&想都没想过,表面有一层绿霜
吃它?&相信羽化成蝶后会更养眼
吃它?&它在干嘛?
吃它?&有它的时候没有当地人没敢贸然行事,再说,扔进嘴还没咽就找不着了
吃它?&熊猫怎么办?
吃它?&旅店的宠物,这个姿势起评分很高
吃它?&这群猴儿在Sinuwa往山上去的方向长期盘踞,至少我们来回都看到了
吃它?&别不信,这是当地的西红柿,可以吃,但要征得主人的同意
吃它?&没问题,可能吃不起!这吃相,太不自爱了
吃它?&还是让它漂亮的呆在那吧
吃它?&小号儿的夹竹桃?反正标准版的是有毒的
吃它?&有点儿不忍心
吃它?&可它就那么眼巴巴的看着你
要不就吃它?&有冷面吗?这是博克拉街头的但山里也有
要是都不确定你就还是吃它吧!
再有就是水了。在阳光下负重上山,每天需要补充大概5升水。水源不是问题,当然我指的不是山间的溪流或河水。前两天可以买到瓶装水(1升装),之后就只有当地经过净化的凉水和开水(论升卖),基本以Chhomrong为分界线。当然,可乐一类的饮料从头到尾都可以买到但价格不菲。
问题不在水源而在补水的时机。每半小时补水一次是起码的,但我们确实因为找不到合适的休息点儿(前面照片中放背包的)而不得不拉长时间。虽然未出现脱水迹象,但对身体还是有害无利的。所以如果自己背包,最好还是配个水袋。
相信我,3000米以上,不管白天还是晚上你都会想喝点儿热水!所以,保温水壶至少应该带一个(她对此有先见之明)。而旅店基本都会有大的保温瓶,入住后&买一整瓶是很实惠的,可以满足一晚的需要,第二天还可以灌满你自己的水壶甚至省出一点儿刷刷牙(山里的水凉得接近冰点)。
水杯与两支保温壶中的一支
如果你实在预算拮据,净水器取水是完全可以的。我们看到不止一次一些欧美的背包客用这种方法。旅店的院里一般都有水龙头是个不错的水源,另外山间的溪水所&在皆是也可以使用,但尽量使用物理净水装置而别用净水药片。但作为国人有点儿悲哀的是,国内购置一套净水器的花费可能十倍于在ABC全程买水喝!自己决定&吧……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登山杖还是非常必要的,尤其是自己背包!背包在身上会使重心升高,这种重心的变化在最初的几天是很不适应的,而手杖可以起到很好的稳定&作用。并且下山尤其是下台阶时,也可以缓解关节的压力。一路上在旅店遇到过两个当地的背夫都是下山途中膝关节受伤而不得不拄拐在店里修养。
至于登山杖的选购则不是特别的重要。出发前为她买了一对“黑钻”,&自己只带了一根之后在花40块人民币又配了一根假冒的(最后扔在了Naya&Pul)。事实证明没什么区别,没必要过于追求品牌和价格。毕竟不是专业登山,没有那么严酷的环境,一路上用竹竿的大有人在。你需要的其实就是一个或两个&支撑点。至于用一根还是一对,个人建议后者。第一天我单手使用一根,后来感觉肩部不适换成一对儿就没事儿了。主要还是用法,当地背夫一般不用,用的话也就&是一根较长的木棍,但一定是双手同时使用!
杖尖被磨成钢珠的登山杖
同样出于安全考虑,我自己配了一副髌骨托,为她配了全套的护腕、护肘、护膝。事实上在上山的第三天遇到之前邂逅的一对夫妇,妻子就因为膝关节不适而不得不提前返回,非常遗憾。
我平日坚持晨跑,每周4-5次,每次12公里,自信关节力量不差可仍不愿冒险。毕竟像这样长时间的徒步,哪怕仅仅像崴脚这样的小伤都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所以为了你自己也更是为了与你同行的人,别逞能!
我们还带了对讲机和车载GPS,当然都没有用上。GPS是这样,如果有手持的最好,没有的话车载也可以(7吋的就算了)。国内基本找不到地图,所以&带GPS不为导航,只需要它的定位功能。一旦发生意外或迷路,可以提供相对准确的坐标信息,以便在第一时间获得帮助。而对讲机当然不是用来和你的同伴联系&的(也不是不成),同样在需要帮助乃至救援时,一台有十几个公用频道的对讲机很有可能帮你同外界取得联系。不过在像ABC这样的路线,除非你故意另辟蹊&径,否则这些东西完全可以不带。
再有就是保险了。出发前在国内买了一份境外旅游保险,带救援的那种。这钱其实摆明了是白扔,但万一人品不好呢!买一份吧,为让自己能顺利回家更为让家中的亲人安心……
再补充一句,只要愿意你可以从家里空手儿出发来这儿。超过99%(户外用品的假货也差不多是这个比例)的应用装备都可以在加都及博克拉买或租到(当然食品只卖不租),而且价格公道。假冒的户外装备以ABC的强度来说完全可以胜任,而之后扔掉或送给背夫、向导也未尝不可。我们在MBC认识的两个小伙就是全部用租的。
食品很全,而且进口的居多,只是稍贵
这样的超市随处可见,同时有各种日常必需品卖
如果想给家里报平安,或者QQ微信什么的手机还是得带,而国内手机在是可以用的。移动的手机漫游信号没问题(她的手机居然在MBC都收到了国内&天气预报),但如果你不想收到天文数字的账单,那就办一张当地的卡吧。在加都特里布汶机场临出门前就有一家Ncell(当地一家电信运营商)的柜台,开卡&(标准的和小卡都有)好像是150卢比,填表,还得按手印!
资费也没太闹清楚,反正不贵!前后加上开卡一共花了1000卢比,打了若干国际长途和各种上网,最后还剩一张面值100的充值卡临走被她送给了机场商店的一个热情的女服务员,而手机里的钱也没用完。
充值卡在Chhomrong可以买到但比山下稍贵,之后有没有就不清楚了。信号在Deurali前后就没了,连上带下大概有3天的时间是没信号的。当然,在ABC有传说中的卫星电话,有急事儿或者实在想和亲友分享ABC带给你的激动的心情时可供使用,费用不详,便宜不了!
左上角就是这家电信公司的logo了
之所以单独提出来讲是因为它太重要了,几乎所有人都会带!但不是所有人都能够明确带相机的目的。我想你已经猜到了——单反。以下观点只针对背包客+非铁杆色友。
首先是携带。本人也有一套入门级单反并且经常使用。但出发前几乎没怎么挣扎就放弃了(主要也是因为它仅仅是入门级的),只带上了一台索尼黑卡RX-100&和一支镜头笔。原因显而易见,如果请背夫,没问题!你可以自己背单肩或双肩的相机包甚至三脚架,但作为背包客就有点儿累赘了。即便这次带的是卡片机,在上&山的途中使用率也不是很高,虽然它就在我肩头背包的肩带上。负重上山至关重要的就是节奏,你要么踏踏实实的停下来休息二十分钟要么就一直上,频繁的停顿反&而会打乱心率与呼吸。另外,说实话上山的艰辛基本上消磨光了你拍照的兴致,十二天的徒步我只拍了两千多张,连一张32G的卡都没用完,而且大部分是下山时&拍的。
再有就是照片本身了。高端的卡片机虽然操作上依然不爽,但成像却并不明显输于入门单反(本文所用照片是像素压缩至30%的,原图细腻得多)。这条线路基本&上是以风景为主,可几十年的线路几乎每一个角落都被人拍过了。就拿ABC的日出来说,她美到无以复加。可你看看大家的游记就会发现其实是千篇一律。把所有&照片放在一起也不过就是一部相机用不同的光圈快门包围曝光的作品而已。
所以你基本指望不上在这儿拍出惊世骇俗的作品,因为你缺乏独有的视角及大把的时间和金钱(航拍)!有时摄影的乐趣可能只是在于拍照时对作品的无尽遐想及美好的憧憬中,而照片更多的时候是展现经年往事和唤醒你尘封的记忆。所以与其把美景交给相机还如不交给自己的双眼。让相机充当一个笔记本吧,以弥补你因年龄的增长而日渐衰退的记忆能力。
在这方面欧美游客比较务实,或者说对自己有比较明确的定位。不是没有,但携带单反的人数明显少于人。倒是看到过带全套专业摄像器材的欧美人,大小箱子一堆。他们似乎走两个极端或者说泾渭分明。
倒是这次出发前临时决定购置了一台头戴式摄影机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因为正好和我的相机电池型号相同,加上一块备用,两个设备共用三块儿电池事后证明基&本够用。买了超过200G的存储卡(TF),每天记录7小时左右,回家时只有一张32G的没用上。前后大大小小共有超过400段视频,全程超过9记录&下来了。回家半月有余,我俩每晚都在看也还没看完。
就是这个了,带着有点儿二,比起得到的二就二吧
这些视频如果不是亲身经历过一定会觉得索然无味。画面畸变(170度鱼眼镜头)、晃动、粗重的喘息、没完没了的山路、人回归自然后无缘无故的大惊小怪、不&知所云的对话与自言自语……可就是这些直接到不能再直接的画面,却正是我们这十几天来艰辛与欢笑的最真实写照。比起美轮美奂的照片来,这些更亲切也更温&存。更让美妙的旅程得以延续到今天。最具价值的是,很多画面都可以让我俩回想起一些当时因为赶路而未来得及与对方交流的事情与想法,你才明白原来生活中有那么多值得记住却被你轻易“选择”了遗忘的事儿……
至于会不会上传视频还没想好,主要是编辑起来工作量太大,看吧。
想必还是有不少人关心这一话题。我们没有记帐,但最后平均算下来两人每天共花费在50美元左右。这其中包括加都和博克拉中档旅店的住宿和绝不凑合的一日两&餐(早餐在旅店吃);徒步期间的住宿、吃饭(12天的每日三餐减去5包方便面)、饮用水、几瓶可乐、几包饼干、几桶薯片和几盒万宝路;在期间的所有&车马费;徒步所需的进山证环保证等等。
在山里,基本还是以Chhomrong为分界线,就会出现洗澡与充电的费用了。但若你有足够的人格魅力和砍价儿的功底,是可以模糊该界线的。问题在于有没有这个必要。总的来说开销其实真的挺小的,这个标准在国内别说,你试试……很多景区这点儿钱连门票都兜不住!国内旅游都愿意捧臭脚,面对淳朴的山民又何必毫厘必争呢。要我说,宁予强梁济贫苦,不予官宦养妻妾!
人常讲“穷家富路”。出门在外,只要不是实在没辙,就别太委屈自己。毕竟费尽口舌砍下来50卢比也不过4块钱人民币,回头儿一看,洗澡的排上队了……
罗里啰嗦的说了一大堆,是觉得有些信息对于像我们这样的“非专业人士”有帮助。之后会尽量按时间轴多发一些图片以娱众位观客。
两个人的ABC&之二:
标题既然是“两个人的ABC”,一方面是指我俩独自完成了这次徒步之旅。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既然不是一个人,那就一定有不一样的眼光与心境。从这里开始,可能会出现我俩各自的想法(她用红色字体),也许一致,也许不同,也许相互补充……总之期望可以通过不同的视角展现别样的精彩。
其实直到回家后才逐渐萌生了写一篇游记的想法,所以一路上拍照片也没有定位于游记或攻略,导致照片在这方面有所欠缺不能面面俱到,稍显遗憾。
先奉上两张表格,不管是否徒步你都会用到。
英语和我一样差的朋友可以事先准备,免得到时求人耽误时间,表格填写要求全部大写,但如果你习惯大小写并用也无所谓。因为出关时一般只会认真核对护照,表基本不怎么看。另外飞机上有时也会提供入境表,要是可以在乘机时提前填好则可以省去不少时间。记得带笔,那里曾经一定有过,但现在和你去的时候一定没有。
在这里填表,出来时劲量多往前走点儿,因为近处的表格往往是语的
加都怎么形容呢?回国时同机的一对国内南方夫妇中的丈夫是这样评价的:要不是街上有军警你会觉得这里没有政府!太乱,不能出门的!!!
怎么说呢?言过其实!或者说对于不愿更多了解的人,初到这里有这样的看法也不算过。确实很乱,无处不乱!乱着乱着你才明白,这“乱”其实就是当地人的一种秩序。
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交通。机动车靠左行驶,这本身就容易让我们这些习惯靠右的人感觉乱。四处穿行的摩托车、摩的(比国内大一号儿)和随时随地停车的出(一水儿铃木,奥拓的原型)、小公共(后来才知道就是当地的正经公交车),加上斑马线又没有行人的信号灯,使得过马路对于初到此地的游客来说成为了一种冒险。而实际上当地人却不以为然,其实只要你有勇气迈出第一步,机动车还都会礼貌的停下让你先过。
中心区,相当于的长安街吧
这才是当地的“小公共”
在泰米尔Thamel(市中心部的旧城区)这种情况可以用恶劣一词形容。超过8成到加都的游客都会住在这一地区,所以这里旅馆、餐厅、店铺林立。之所以用“林立”一词,一方面确实是非常多,一家挨一家一户挨一户的连绵不绝。另一方面就是店铺都非常小,一般就是一进一间,容纳五个人就快转不开身儿了。本已拥挤再加上街道窄得仅可以勉强会车,拥挤的感觉就要加个“更”字。
再说人,生意冷清的店铺老板喜欢站在街边招揽生意或闲聊;如织的游人又都在街上左顾右盼物色理想的商铺;游街的小贩忙不迭的向你兜售商品;回家或上下班的当地人串流其中;还有很多你闹不清究竟是干什么就在街上仨俩一堆儿的站着;再加上满街乱跑打斗的孩子(有行乞的小孩,基本就是伸手,绝不抱你大腿)。于是,在相当于国内早晚高峰时段内,出--大量的出,摩托车--大量的摩托车,狂按着喇叭在上述这些人和我俩中呼啸而过!!!前后在这儿住了三天,在街上我几乎把全部精力都放在注意来往车辆和把站在马路中间的她拽回来上面了!可也不赖她,她不过是想在两米外抬头看看招牌和远处的商铺罢了……
两米走到马路中间没瞎说吧
夜上浓妆,站在街头有种置身室内的错觉
泰米尔Thamel老城区边缘,中心地带路更窄
乱虽乱,可是没见过一次交通事故和纠纷更甭说争吵了!也许是还没等到被围观就解决完了。以我的经验,这样的状况如果放在国内,肯定天天打出人命来!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我说他们甚至乱到了有秩序的地步。
男人看问题比较宏观,女人更注重细节,对想来Nepal的朋友来说,首先想到的是吃住行。泰米尔Thamel旅馆形形色色,完全可以满足不同需求的人,如果你是学生,经济不宽裕,可以在网上预定15-20美元(含早餐)一间的标间(Twinsroom)或大床房(doubleroom),当然三人间、四人间都有,这样的旅店也许房间带洗澡间,一般会注明Bathroom(带浴室的房间),也许只是一个公共浴室(Washroom),总的来说洗澡都不是问题。如果你有自己的经济来源,就可以在网上订30-60美金(含早餐)的房间,但这样的宾馆差别有点大,就我个人的经验,(宾馆)非常好,因为是Kathmandu第一家宾馆,所以知名度很大,五湖四海的游客,特别是欧美游客住这里非常多,服务很到位。
闹中取静,放松的好去处
鲜花满园,如果预算不是问题,就住这儿吧
包括在山里,他们的钥匙牌都出奇的大
至于吃,在和博克拉(Bokhara)可吃的东西很多。因为的徒步旅游业发达于60年代,特别是欧美游客居多,所以在餐饮上很周全,可以满足世界各地游客的口味。近些年游客越来越多,菜单上适合口味的快餐也多起来。常见的就是各种炒饭(FriedRice)非常接近我们的胃口,最接近的就是炒面(chaomian),发音就是我们的拼音;爱吃西式一点的快餐,(Pizza)、治(Sandwich)、(Burger)、面(Spaghetti);餐、餐、餐;应有尽有。想猎奇的,可以吃当地的尼餐(NepalFood),也可以吃与之相近的餐。本人非常爱吃他们的(Pizza),在加都有一家欧美客云集的快餐馆(名字忘了,离“KathmanduGuestHouse宾馆”很近),24小时营业。披萨做的很好吃,也不错,不但食客多,周边旅馆叫外卖于此的也不少,可见口味有多正。
博克拉(Bokhara)好吃的东西好像更多,主要我们从ABC回来后一直在博克拉休整,加之徒步时嘴和胃的亏欠让我们非常理直气壮的“花大钱”(但相对于国内很便宜)在博克拉狂补,每顿饭都花掉我们2000Rs-3000Rs(换算成人民币150-230左右),这些先生有照片说明。总之,吃,在和博克拉都不是问题,有问题无非两种,一种是特别挑剔,一种就是英文实在达不到看菜单的水平(又懒得查电子词典),那就无话可说了。
说到商品,如果你去过的,就等于来过泰米尔Thamel,东西小异,也就是国内的地摊货。在国内看《Lonelyplanet》和一些游记时,都提到的羊绒围巾和宝石,来时还在心里给自己一个希望,希望能买到Ring(指环)羊绒披肩或一条宝石手链或一条宝石项链。。。。结果呢,到处都是ReallyGem(真的宝石)商店,到处都是Cashmere(羊绒)商店,但你根本搞不清宝石的真假。后来和一个珠宝店的老板熟了,他告诉我,真的宝石很少,大部分是石头。羊绒倒是真的,就是式样实在不敢恭维,都是国内很陈旧的样子,祖母年龄的人穿还可以。
由此,我个人认为,首饰和围巾如果特想买,也仅限于图一时新鲜带着玩,在价钱上不眨眼砍掉老板开价的三分之二,然后看情况一点点回升,最后停在半价上,没有不的。有一个商品例外,那就是弯刀,很难砍价,不知是不是因为卖这些物件的人都有恃无恐?
吃饭、住宿、购物自然涉及到钞票,我们去时,的货币卢比(Rs)与人民币的汇率是13:1,与美元的汇率是86:1。我们的经验是到了的特里布汶国际机场(TribhuvanInternational&Airport),先不出机场,在机场里的货币兑换处(Money&Changer)先换一百元人民币的卢比,大概1300Rs,有了这些钱你可以打车到酒店,一般从特里布汶国际机场(TribhuvanInternational&Airport)到游客集中的泰米尔Thamel区,打车钱400Rs-600RS。到酒店安顿好,你外出熟悉一下周边环境,让自己快速进入一个“老外”的角色,这时你会发现你眼前的街道上到处都是货币对换处(MoneyChanger),你就可以不着急不着慌的货比三家,尽量换个高价,我们到加都时因比较谨慎,让酒店的司机送我们到HimalayaBank(喜马拉雅银行)换的钱,现在看来没有必要,哪家换都没问题。
空气极差。在生活的人其实对空气质量不怎么敏感。但在加都,生平最痛恨口罩的我也不得不用围巾挡住了口鼻。这么说绝没有夸大,当地看到的交警身上的配备不尽相同,但有三样肯定都有的,制服、哨子和口罩,而且即便当地居民戴口罩的也极多。也许是政府对汽车排放没什么强制标准,而且柴油车居多,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味道。加之经常停电,很多旅店和餐厅都有自己的燃油发电机。所以,即便是夜间车辆减少时这种现象也好不了太多。只有在清早才有和如洗的天空相匹配的空气质量。
在加都照片拍的很少,但几乎每张都可以找到戴口罩的当地人
土多。是山国,喜马拉雅在这一侧似乎以页岩砂岩为主,所以这里的土无论从颜色还是质地都像极了水泥。在省际公路上,两侧的植物都被“染”成了白色。城区虽没那么严重,但路面与街边也都泛着灰白,加之阳光充足,总有暴土狼烟的感觉。
上面说的都是作为一个外来者对加都的第一印象,但要澄清的是,我没有想负面宣传的意思。事实恰恰相反,除了空气质量我完全不能接受外,我对加都乃至的印象还是非常好的。主要还是因为这里的人!即便在喧闹如加都的地方,人们的温良与满足都随处可见。至于山里则更是淳朴到像我们这样在国内恶劣的旅游环境中劫后余生的国人都会感到有点儿受宠若惊!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前些年在发生内战导致的动荡,作为游客你基本察觉不到,只有细节处可见一斑。在城区和很多旅游点儿可以看到荷枪实弹的士兵就站在街头。政府的要害部门一般都是高墙壁垒戒备森严,我甚至看见过围墙上还架着重型机枪的。警察局内外有不少装有防暴铁网的警车等等。但无论是普通居民还是军警,无一例外的都对游客非常友善。一方面可能是人天性使然,而另一方面虽然手头儿没有数据,但二十天来的经历告诉我,旅游业对来说实在太重要了。
广场,士兵身后是什么地方不清楚
,注意她身后的士兵
手机在山里一家旅店门上拍到的旅游公司宣传单
是教国家,教有主神但同时也是多神。神多到什么程度呢?
不久前无意从国内一部纪录片中得知。全国人口为二千六百多万,拥有二千三百多万个“神”,几乎人均一个!这次到了加都才明白,所言不虚……
在泰米尔Thamel地区,街头巷尾各种规模的庙宇、神龛不计其数,目不暇接。当你醉心于寻找更好的拍摄角度,及因此而不得不摆出非常规姿态的时候,你要小心了!很有可能你臀部顶到的、肩部扛到的、脚下踩到的是另一位神灵!可别让对此神的敬畏演变成对彼神的亵渎!
香火旺盛型
门庭若市型
辉煌不再型
今非昔比型
难兄难弟型
左邻右舍型
深宅大院型
肃然起敬型
平易近人型
文物古建型
顽强生存型
龙须沟一型
龙须沟二型
天人合一型&加都杜巴广场内
人定胜天型
绝非有意调侃,实在是这“神”多得让我这样的宗教门外汉错愕不已。
提到宗教信徒最常用的词恐怕就是“虔诚”了。但我认为用在人身上却不太恰当,难以表达这里特有的宗教与信徒之间的关系。像“苦行僧”那样有鲜明的信徒标志的人反而是少数,更多的其实就是你身边最普通的市民。他们会在上下班的路上,买菜购物的途中,在一个你远远就可以看到或者走到近处也难察觉的神龛那里完成他们的祷告和仪式。而这一仪式似乎没有固定的模式及统一的肢体行为。取而代之的往往是轻轻地触摸和自言自语般地倾诉,很快他们便再次回到之前的路途上开始或结束这一天。比起那些有着高大的造像、神圣的祭坛、恪守仪轨的信徒和不容侵犯的神权的宗教,这里的一切显得那么亲切祥和。这样的不刻意却让我多了一分尊重甚至有那么点儿羡慕……
回到正题,大多数人选择在博克拉办理徒步的相关手续。但我们到加都是周五,而周六是当地的公休日,即便周六赶到博克拉可能也不办公(这点忘了求证了)。所以想劲量在加都的ACAP办公室把手续办完,怕万一路上耽误导致不得不进山的当天再办证从而影响行程。事后证明这是明智的。因为加都至博克拉我们选择乘坐GreenLine的巴士,那天因为大堵车,导致全程用了9个小时,到达时博克拉的时候已经下班了。事后证明如果第二天早上等办完手续再开始徒步的话,我们第一天的计划根本完不成。
到达加都的当天下午我们完成了办证和换钱的工作。第二天一早到GreenLine的售票处同时也是发车点儿买了第二天去博克拉的车票。
非常抱歉的是,我居然忘了拍环保证TIMS的申请表!
进山证ACAP申请表
这个建筑就办证的地方了
这是办TIMS的,从右手的那扇门进去办理ACAP
ACAP在这儿办,从刚才那扇门进来右手边倒数第二间房
GreenLine的售票处及发车点儿,路的尽头就是泰米尔区了
院内的情形
我在google上截了一张地图,把几处位置做了标注,以便更直观。从A的核心位置步行到B不超过15分钟。C是GreenLine从博克拉回加都时下车的地方,步行回A半小时以内。D稍远,两证可以在这里办齐。
A:泰米尔区&&B:GreenLine的售票处及发车点&&C:GreenLine回加都的停车场&&D:ACAP办公室
第二天在买GreenLine的车票前,我们早上7点左右步行去了一趟加都的杜巴广场(上图E处)。在几乎完成了《LonelyPlanet》中所介绍的“从Thamel向南到杜巴广场”的线路后(前面一组关于神龛的照片就是这时拍的),同样是步行才赶去买了车票。而这些做完后,也不过才11点左右。所以,图中的这片区域并不大,泰米尔则更小了。
在一切准备工作就绪后,轻松的心情和富裕的时间让我们临时决定又打车去了。前面说过了,我俩对人文及宗教的兴趣不大,加之出发前没做相关的功课,所以两个杜巴广场基本是走马观花,一带而过的。
加都的杜巴广场
前面就是入口,当地人随便进,游客花钱随便进
因为来的早,当地人比游客多
对这群鸽子印象很深
看着不错,其实挺脏的
直到今天才注意到那只鸽子
不知何方神圣,但放在大门口一定来头不小
这位我认识,悟空的本尊
“鸽子广场”的后身儿
不是第一次发现了,当地人酷爱看报纸
,这里上午9:30之前只允许当地人进入
宫中的一座大天井
人少有人少的好处
宗教对于这个国家是何等重要
正午的广场极晒,兴致大减
细看之下,远比不上工匠的技艺
这里的鸽子品种很单一
拖鞋基本说明他的非游客身份
广场东南角的一家餐厅楼顶平台拍的
这家餐厅的馍馍(mo&mo)味道不错
加都要说的就这么多了。鉴于其糟糕的空气质量,闲聊时我玩笑地说:如果国内不开通直飞博克拉的航班,花钱请我来我都不会再来了!这么说也不全是玩笑,主要还是因为和宗教无缘,才注定不是我心中的“天堂”……
两个人的ABC&之三:博克拉
博克拉的照片绝大部分是徒步归来拍的,不过本来也没有分开写的必要。
前面说过了,加都和博克拉之间的往返我们选择了“GreenLine”的大巴,去时是自己买的票而回程则由入住的宾馆代购。票价20美元,付卢比则随汇率浮动。首先确认一下,《LP》中提到的代购的车票座位往往会靠前这一现象属实。GreenLine的售票处确实按照由后至前的顺序卖票,也就是说你买得越早座位反而越靠后。因为怕她晕车,在加都买票时一再强调希望座位尽量靠前,最后也只得到车厢中部的位置,倒是发车前才来买票的人坐在了最前面。而返程由宾馆代购时我们得到的是第三排,这可能与他们之间的协议有关,也可能是宾馆的实力使然。总之,除非你极力争取,否则自己很难买到前排的座位。
GreenLine的大巴舒适度尚可,但速度太慢。因为堵车,去时开了9个多小,而回来没堵车也将近8小时。但也并非一无是处,沿途设有三处休息区,都属于一路上比较高档的餐厅或度假村,绝非公路边随处可见的休息点可比。中间的那个好像是个度假村,提供一顿免费午餐,并且该处为GreenLine独享。除了在此消费的散客就不再有别的旅游车辆停靠了。午餐为自助餐,品种不算多,味道还可以。主要是环境很好,远离公路,且设施完备品味甚高,如可在此小住几日我还是非常愿意的。
停车场的角落里一枝香为旅客更为同事祈福
当地货车可谓一景极尽装扮之能事
一个多小时,开出还不到10公里
“TATA”是当地占绝对垄断地位的汽车品牌
注意看车门
这视野还打电话呢
别误会,这不是一个悲情的故事。就是路中间一站一睡的两只狗
午餐的那家度假村
真情流露……
薯片儿绝不撒手
不想在路上耽误太多时间的话,也可以考虑坐普通的长途车。这类长途车多以中型面包为主,类似国内的小公共。虽然多数时人满为患(绝对超载),并常看到车顶行李架也坐有乘客,但公路上它们仍能以较大的速度优势从我们的大巴旁疾驰而过。另外如果人多,包车是个绝佳的选择。多数是丰田的大海狮,国内见过但不多,比“金杯”大一圈儿的那种。车顶一般不坐人,速度快,想必舒适度也不会差。在山里遇到过一拨儿11人的国内自发团,他们就是包了两辆车来的。价格我想不起来了,但他们得知GreenLine的票价后,表示还是包车划算。
以上的这两种车全程时间基本可以控制在6小时内。当然还有更快的,那就是飞机了。但前不久,境内又发生了一次小型客机坠机事件,遇难者中竟有与我俩过从甚密的一对夫妻所相识的。所以临行前他俩一再叮嘱,万不可在尼境内搭乘客机。“听人劝吃饱饭”,朋友的嘱托权当临行的祝福。坐飞机的念头我俩动都没动过……说到朋友,出于对我俩安全的担心,另一对与我们过从甚密的夫妻则干脆送出了“你们可以一定要回来啊”的临别寄语,感动得我俩哭笑不得。有友如此,吾辈幸甚!
打算徒步ABC的或者大环线的话,博克拉就是另一个你必须停留的城市。由于时间及兴致等原因,我们的活动范围基本就是在畔,南北以及向东纵深不超过3公里的范围。比起因为有大量古旧建筑及庙宇而显得底蕴深厚的加都,博克拉则更张扬不羁,浓厚的商业气息毫不掩饰。也许她曾经不是因旅游而生,但如今的确是为旅游而存在!
这儿的神龛数量较加都少了很多(也小了很多)
滨湖区主干道
中间的餐厅不错,我们博克拉的最后一餐在这里挥霍了一下
把菜单摆在街头是博克拉的一大特色
菜单展示台也是精心设计
餐厅主人很用心
菜单任你翻看,童叟无欺
挺漂亮的自助银行
他家的保安,注意腰间的弯刀
电线不少,有电的不多
当地重要的交通工具,还可以租
远处安静的鱼尾峰
看来指示牌与电线杆是绝佳组合,人类学里的“共生现象”
先役版甲壳虫
鲜榨果汁,这个规模属于最实惠的那种
鲜榨果汁店,这个比较大,但仍不算贵
无处不在的货币兑换处,汇率没有加都划算
换钱的地方虽多,汇率却基本一样
早晨10点以后,当天的汇率基本就定下来了
“外销各地”,这间距……我电脑里怎么没这种字体?
她发现的,可以肯定,一定没有人光顾过这里
抛开滨湖区的喧闹,博克拉还是都更适合驻足。几乎随时随地抬头就可以看到北面皑皑的安纳布尔纳群峰正在俯瞰着这座城市。近处满眼苍翠的山峦延伸到目之所及。而它们和湛蓝的天空及偶尔飘过天际的几朵云彩,都会落落地倒映在身边的上,不时还有五彩斑斓的滑翔伞优雅的点缀其中……
极具特色的游船,被大家拍得够不够了,但还是忍不住上一张
有那么一会儿,我俩似乎也陶醉其中了
十几天的徒步把她累坏了……为了精简装备,她不得不穿这双鞋照相,罪过罪过……
其实穿这鞋照相我还是很满足的,去之前一直不知自己到底能用多少天完成ABC之旅,虽说也看了很多游记,但大部分写的都是紧紧张张的,不是我期望的。我一直喜欢自由自在的假期,完全由自己掌控,这就是为什么我不喜欢随团。
虽说是徒步游,但因为知道的徒步路线很成熟,所以就想把自己的理想在这里实现,既能和我深爱的大自然亲密接触,又不至于为赶食宿而不能随心所欲的游玩,因为我知道在这条徒步线路上几乎少则一小时,多则两小时就会有一个小补给站或住宿点,绝不会让你有食无饭、寝无床的顾虑。但因为是第一次徒步,不确信自己能不能做到心中所想,同时更是为了减少重量,一件与徒步无关的衣物都没带,其实还是没经验,带也无妨,可以在徒步前把多余的东西寄存在你回来要住的宾馆里,而且是免费的(Free)。后来证明,我坚持下来了,而且完全实现预期的理想(后面会有交代)。
当我带着满身尘埃,满脸疲惫,同时又洋溢着后的满足与对大自然的敬畏返回博克拉时,看到久违了的霓虹灯、久违了的人群、久违了的商业街,才知道我从天堂回到了凡间,我这个凡人立刻就不再想穿一切与户外有关的衣物,想摇曳的裙子、潇洒的灯笼裤、猎奇的大哈伦、最爱的夹脚拖鞋。。。。。。但也知道在这种地方买的穿戴回到都用不上。这不,花不到一百元人民币买了两条裤子,一条裙子满足臭美,在照相也算般配。
但号称第二的比想象中的要小得多!可能是视觉的误差,我俩总觉得她还没有“湖”大。因为不是雨季,水量没有多到足以置换走城市排放的污水,加上岸边不算理想的卫生状况,致使我们“泛舟其上”的计划被迫搁浅。
倒是从远山盘旋至湖畔的滑翔伞让我兴趣十足,但之前没做安排时间又有点儿局促,没玩儿上一把多少有点儿遗憾。
时间允许的话,滑翔伞还是应该体验一下的
十几天徒步的路上,养成了每天看日出日落和银河的习惯,而博克拉也没让我失望……
倦鸟归巢,安纳布尔纳群峰日落
看到的安纳布尔纳日出,视野极好
清晨的安详而迷人
其实博克拉周边还是有不少可玩儿的地方。可我俩在这里的目的主要是休整,所以不想再劳心劳力的四处跑了,“散步”是我们在博克拉停留两日里唯一的任务。
这方面我俩的认识很统一:去自己想去的,玩儿自己想玩的!一切由自己而不是他人安排。旅行是对自己的奖赏,不是惩罚……
我对博克拉的印象确实好过,不光是她如洗的蓝天,更主要的是她带给你恍如隔世的梦幻,你忘掉了高楼、忘掉了都市的快节奏、忘掉了贫困差距、忘掉了Prada、忘掉了LV。。。你置身于五湖四海,满眼看到的是不同肤色,却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走进去,走进那大山里,体会久违乃至不曾有过的原生态。所以当我第一眼看到安纳普尔纳山峰时,我真的很兴奋,同时也很期待,安纳!我来了。。
两个人的ABC&之四
徒步之旅由此开始……
之前提到过前后共用了12天,上5下7,原计划则是上下各6天。上山为什么压缩一天后面会说明,而选择用7天的时间下来,完全是因为想把更多的时间放在沿途饱览美景、享受客栈午后的阳光、品味假日旅行的惬意上。
12天的具体行程如下:
Phedi&-Tolka&-&Chhomrong&-&Bamboo&-&Deurali&-&Annapurna&Base&Camp(ABC)&-Machhapuchhre&B.C.(MBC)&-&Himalaya&-&Bamboo&-&Sinuwa&-kimrongkholagaon&-&Ghandruk&-&Naya&Pul
之前在加都的一家书店花399卢比买了一份ABC的徒步专用地图。比例尺是1:50000,带等高线。一路用下来感觉测绘本身比较准确,地图上标注的沿途站点及旅店信息也很详细。但封皮背后的落差示意图,及两地间所需时间表等内容则较简略,只能用做参考。从Chhomrong到Sinuwa。该示意图仅仅是条略微向上的直线,表格上也只体现从2170米到2360米。但实际是要先下到1800米以下,之后过河再上500多米才是2360米的Sinuwa。所以,如果想了解当日行程的强度,最好还是以等高线为准。
多说一句,其实徒步ABC,不能简单的用“上山”和“下山”区分。虽然大的趋势是上和下,但这其间尤其是在Bamboo之前,一直伴随着幅度不小的起伏。所以,看似从1100米的Phedi到4100米ABC不过3000米。可如果把沿途大于300米落差的起伏都算在内,那么全程累计上升应该在6000千米左右。这可是名副其实的“事倍功半”!
再有就是地图中提到的两地间的路程(用时间量化的)了。这基本上不是给背包客看的。除非你不休息、不看景儿、不拍照地一路低头狂赶,否则在这个时间内绝对赶不到。估计该数据是由当地的背夫为出版商友情提供的。
就是它!回来后才拍的
用了一路,被蹂躏成这个样子了
事实上第一天我俩就沦为了该数据的受害者……
第一天&Phedi&-Tolka
之前的心情可以五味杂陈来形容。为可否完成计划而举棋不定;也为装备是否齐全而前思后想;还为能否平安归来而忧心忡忡;为就要开始的第一次徒步而兴奋不已;更为即将看到的美景而神驰向往……
今天,当终于真真切切的站在这大山的跟前,此前一切的顾虑与憧憬便随之消散了。毕竟,我们来了!取而代之的是激动,难以抑制的激动!事情就是这样,不迈出第一步就永远准备不完。你得明白,没人能先知先觉;你更得相信,准备了就不会无功而返。
由于提前办好了相关手续,所以第一天早上8点从宾馆出发,8:40就迈上了进山的第一个台阶。
我想在此多说几句,如果你的经济还算宽裕,而且对已入住的博克拉客栈还算满意,不妨考虑我们的做法,就是和酒店定好回来的日期。如果确定不下来归期,和酒店互留电话,当你在归途中能定下回到博克拉的时间,就打电话给酒店(最好提前2-3天,以确保能有你满意的房间)。虽说来之前从好多游记上看到坐当地的公共汽车能省不少钱,但到达之后亲眼所见这些汽车的状况,我们还是放弃了。所以我们到克拉的当天,就和酒店订好了第二天早上送我们去Phedi以及徒步走完之后到NayaPul接我们回酒店的车,这一送一接共计60美金。当时因为没有时间去街上找车(主要还是图省事),再加上在国内习惯了高物价,猛一听到还能在十位数上就解决的问题,就赶紧回答了&Yes,Okey!&。现在看来似乎有点贵,但之后当我们因“慢慢”地下山(实在舍不得沿途的美景)而超过了酒店经理认为该返回的日期时,是他主动打电话和我们进行了确认;在我们完成徒步到达约定的地点后得知,接我们的司机居然从早上就一直在此等候(我们是下午两点左右到的)。不知是价位与服务成正比,还是人的执着与诚信使然。但无论如何,酒店提供的这次服务让我们都非常满意!
之所以用这么多话来写,就是这样做最大的好处是,你可以无后顾之忧地享受雪山、享受蓝天、享受日落前最珍贵的夕阳;手捧一杯热茶,坐在客栈的椅子上,聆听倦鸟归巢时在天空盘旋发出的鸣啼,目送四周的美景随夜幕的降临一点点隐去。不急,不着急,明天,到明天,新的景色一定会让你目不暇接。
“两个人的ABC”从这里开始
&&&“受害者”的故事是这样的……
&&&计划第一天的落脚点是Tolka,当然最后也确实是这里。之前看驴友的游记有提到过,从Phedi这一侧出发,第一天的行程是个下马威。她后来也说:安纳(布尔纳)给了我个“见面礼”。主要是从这里一开始就是一路向上,一水儿台阶,峭算不上,但确实很陡。加上是南坡,一直被太阳炙烤,累且热。第一次背这么重的背包,辛苦不言而喻。
上台阶的秘诀是走“之”字,但速度会放慢
这样的台阶最累人了
&&&第一段台阶没间断的抬升了200米,我们用了四十分钟才爬完!几乎相同高度、跨度的台阶差不多等同于爬两百米高的楼。枯燥而沉闷。
&&&剩下行程虽然还有不少的台阶,但像这样连续不断的不多了。而且多是穿行于当地“古荣人”的村庄与田野之中,心情自然也就舒畅了许多。&&
从加都来的路上就可以看到这样的秋千,但这里显得诗情画意得多
在这样的地方,心情想不好都难
“走在乡间的小路上”
这样的台阶就轻松的多了
那个尖尖的是鱼尾峰&6997米
左边被云遮住的才是8091米的安纳布尔纳1号峰
“晒”是第一天的主题
有雪山相伴,耕作是不是变得不再劳累呢
身处高楼林立的都市人流连于此是不奇怪的
在这儿之前路没了,用了点儿时间才找到身后的路
不是故意回避,确实没人
树荫多起来了
这样的桥前后过了6、7个
&因为地图宣称我们今天的行程不超过5小时,而我琢磨6小时怎么也到了。所以上午我俩还有点儿闲庭信步不紧不慢。可临近中午时,前后问了几个经过的背夫、向导,我们也就刚走了三分之一左右。商量了一下,决定中午饭吃自己带的,无论如何得在天黑前赶到才好。一来是山里确实要比城市天黑得早,一般来说傍晚如果看到太阳停在山头,那就意味着最多不超过一小时你就得借助照明工具了。二来是第一次做这样的徒步,对自己的脚力及路程、高度等数据没有直观的概念,确实吃不准当天的计划能否完成。于是下午把重心放到了赶路上,照片也就拍的少了。
在经过今天的最高点2200米后到达Bhicho(u)kDeurali(2100米),之后就转而一路向下,而这段下山的路我印象颇深。因为大部分是台阶,有些还非常陡,并且还有不少的碎石,所以走起来很费力。毕竟之前爬了1000米消耗挺大的,当这段下山的台阶走完后,能感到双腿有点儿发抖(快到极限了)。好在过了上图的那处小桥后就变为平缓向上的土路了,大约20分钟后就到了当天的目的地Tolka(1700米)。
因为在国内关于徒步的功课都是他做的,平时我就是那种依赖性很强的人,不爱动脑子,经常说“千万别让我用脑子,脑子有限,越用越少”。所以关于ABC怎么走?住哪?我几乎一无所知。第一天我一直关心的问题就是能不能早点住下,这并不是应为我很累,走不动。恰恰相反,我认为由于第一天,人无论精神还是是身体都还处于兴奋状态,因此,当天我还真不是很累,之所以想早住客栈,就是为了之前我写过的那个梦想“享受假期,享受景色”。我真的很反感式的旅游:无非就是曾经去过那里,点到点,过程忽略。而我要的是:绝不让时间牵着我走,而是让景色、心情决定我驻足的时间。但就是因为上面写的我这个人的依赖性,导致我不知道可不可以在Tolka之前住下?而且住下了会不会影响后几天的行程?毕竟我们的假期还没多到可以无休止的停留。
虽然一路上自己在脑子里常常冒出这个想法,但本能的依赖性还是让自己跟在他的身后一步一步走的了Tolka。今天看来他先紧后松的安排无可非议,我们这趟ABC之旅几乎三分之二的路线是重合的,下山的慢节奏完全把之前没细看的景色尽收眼底。
从光线不难看出,已近黄昏
不为赶路的话这里是个不错的休息点
下午5点,一小时后全黑
下午5点终于完成了今天的行程。一路上累坏了,所以想都没想就在第一家旅店(Sun&Light&)住了下来(后面至少还有三家)。旅店的女主人和她的第五个儿子(10岁)很热情。想看看外面的景色所以这间木板搭建的房间我们也接受了(其实还没等到看,天就黑了)。这里除了这间房和二楼的餐厅,整个旅店还都是砖木结构的。事后想起来,等于我们挑了一间条件最差的住下了!“让人搞不懂的城市人……”
看到这里我想起来了,之所以在没有客满的情况下,我们住了一间硬件最差的房间,全因为一句“I&want&a&view&room”(我想要一间观景房)的结果。硬件虽差,但确实是观景房,因为它是在原有的建筑基础上另加的一个延伸出来的房子,因没有遮挡物,自然是观景房,哈!很有意思。
因为是徒步住宿的第一个晚上,尽管之前有思想准备,知道山上住宿条件差,但猛一下看到如此简陋的房子,着实还是被雷到了。那一瞬间我真想掉头往外走,但老板娘那讨好的眼神,和她随口而出的“twohundred”(之前问她价钱时,她说的是“threehundred”),让我这个不会说“不”字的人难以迈步。不是因为少一百卢比(一百卢比折合人民币不到10块钱),是她的眼神,淳朴人特有的眼神。
小店有点儿冷清,晚饭时结识的一位背包客似乎是这里除我俩以外唯一的客人(以后还会提到这位仁兄)了。不光住店的少,和日后住过的旅店比起来,也少了厨房里叮叮当当的热闹和忙里忙外的伙计。可如今倒是觉得这种“冷清”不就是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山民周而复始的每一天吗!“冷清”在那一晚把我和她真正融入了这座大山,似乎我们也成了这里的主人而不再是一个过客、一个朝圣者……
木板房,好在这里晚上还不算太冷
这张图我有话要说
值得庆幸的是正值农历下半月,月亮由下弦转向朔,前半夜是看不到的。否则皓月当空也只能与她失之交臂了。
银河。我生在,如今就不用说了,即便孩提时代也不曾见过这如烟的“银河”。于是一睹她的芳容便成了这许多年来在心头时隐时现的愿望。终于,梦想成真!那一刻眼神中的贪婪想来是遮掩不住的。
没有明月,也没有城市里的浑浊空气和五彩霓虹。于是这满天的繁星再也不需要用闪烁来注解自己了,安静得就像被轻轻抛洒在黑色绒布上的一把细沙。远山也在这黑夜中隐去了身形,只剩下山村的灯光或明或暗、或远或近地散落其上。终于,再也分不清是灯火还是星辰了。原本以为只是仰望,不想竟融入其中,似乎任我撷取,任我珍藏……
得偿所愿的我,在如期收获了喜悦的同时竟始料不及的感到了一份怅然。有再见不知何年的惶恐,更有对可与其朝夕相伴之人的艳羡。看来,比眼神更贪婪的是我的心……
也不全是我大惊小怪,即便是来自环境上佳的,那位朋友也和我一样长时间的凝望,嘴里一直感慨“goodsky”。可惜,我俩人手一部卡片相机,估计他那个还不如我这台。费了半天劲,举着相机对着天试了又试,最后无奈的说“不可能”!还好我的有手动功能,没三脚架干脆把相机平放在凳子上。试了几次,最后ISO1600,30秒,f/1.8总算得到一张说得过去的。虽不入各位法眼,但实在是本人了却了一桩心愿,以作纪念吧。
好了,总结一下第一天吧。全程用了八个半小时(这还不是最高纪录),包括六个多小时的上山(1000米)和两个小时的下山(400米)。全天的强度不算低,但还没高到承受不了。可能因为第一天从身体到心理都还没有适应,才出现了“下马威”“见面礼”这类的说法。我则更倾向于是心理准备不足。毕竟之前缺乏相关的经验,导致后半程一直担心完不成计划,使徒步的乐趣被无谓的忧虑打了折扣。如果对自己的能力有充分的认识,并合理安排当天的行程,同样的时间可以得到更高质量的旅途。
当然,体力的储备也同样重要。平日的锻炼在这次徒步中对自己的帮助很大。而她在出发前一个多月里一直坚持每天运动,所以也只是在第三天出现了轻微的乳酸堆积现象。总之,平日缺乏锻炼又不愿临时突击的,就干脆放弃背包的想法吧。
当然,如果你贸然决定自己背包又坚持不下来也不要紧。今天路过了不少村庄和旅店,最常被问及的就是“需要背夫(porter)吗?”“需要向导(guide)吗?”。所以,坚持不了也别打退堂鼓,临时找个背夫哪怕多花点儿钱也不至于空手而归。Chhomrong是最后一个永久定居点,在这儿之前不愁找不到。可之后再碰到的差不多都是正在为游客服务的了,向导也许可以一人侍二主,但背夫恐怕就是有心无力了。
山里天黑的好早!吃过了一顿想不起是什么的晚饭,站在院儿里看了会儿星星,九点多就无所事事了。累了一天,早早睡吧。明天还有更艰苦的行程呢……
第二天&Tolka&-Chhomrong
在山里有一个明显的好处就是睡眠充足。早上六点就醒了,吃过早饭,收拾停当。看看表,8点,出发!
地图表明,今天的行程为6小时。昨天上了它一当,把背夫系数乘进去,结果是,没有8个钟头甭想到!所以今天轻松不了,赶路仍然是主题。
首先是从1700米下到1300米,大多比较缓,台阶不多,但路程较长。
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狗。这一带的狗长得极像,基本都是黑的。有的脑门儿顶着蓝油漆,有的是红油漆……不知是它们自己不小心蹭到的,还是它家主人也只能靠这种标记,才不至于把骨头送给邻居家的狗吃。晚上它们经常无缘无故的冲着黑漆漆的远处狂吠,估计是有什么动物靠近吧。而到了白天有主人盯着,也就有时间到处逛逛了。
可一个村儿就那么几户人几只狗,大家都知根知底儿,新鲜感严重匮乏!倒是每天来往穿梭的徒步客五湖四海的花花绿绿。跟他们走上一段儿不管混不混得到一口吃的,起码是个新面孔!于是,经常可以看到三两个背包客加一条黑狗走在山路上,像极了主人带着宠物周末踏青。
实际上我俩刚出发就有一条蓝油漆跟了上来。开始是紧紧尾随,见我们没有拒绝,便在两侧随行。我们停下来它就不哼不哈的站在边儿上等,我们走它就以半个身位的优势在前面带路,还时不常因为路窄而撞你一下。可它很少正眼看我俩,弄得我老觉得它是主人我是宠物!不知是嫌我们一会儿照相一会儿喝水,走走停停的太慢,还是觉得我俩什么表示都没有。一个多小时后,它弃我们而去了。可不是往回走,而是继续向前!“前面不远处还有一拨儿人,到哪儿碰碰运气吧。反正是夜班,时间还早……”
左下角就是“蓝油漆”了
这种桥的特点就是其实很安全,但给你感觉是很不安全
安纳布尔纳南侧,我们要从右边绕到后面去
雪山是消除疲劳的一剂良药
又近了一点儿
其实还很远……
这就是我们动力的源泉
这个瀑布大一点
临近正午时走到了今天的最低处Himalpani1300米,过了上图那个瀑布就是了。至此,第一天从1200米上到2200米这一千米的成绩基本已被吞噬殆尽。
这里只有一家旅店,据老板说这儿是最后可以买到瓶装水的地方了。我们多少有点儿不相信,但还是买了两瓶。事实是之后我们确实买不到了。
这个人挺精明甚至有那么点儿狡猾,但也非常风趣。在跟我要了根万宝路后居然问我有没有大麻!还摆了个极具暴力倾向的POSE要我拍!真不知是他的艺术细胞使然抑或那就是他的“美好”愿望……
有着超强表演欲的旅店老板
我对这个老板的印象更深的是他曾说“good&trekker”(好的登山者)。为什么呢,是因为老板看到他把便携烟灰缸里的烟头倒进他小店的垃圾桶里,而我把挂在背包上的垃圾袋里的矿泉水瓶子也扔到里面。写到这里,我想对环保的事情多说两句。来以前,在好多游记写到须带的物品中绝大多数都有“环保袋”这一项。但后来在徒步中看到不少垃圾被遗留在大山中(真的很心痛),看来带垃圾袋是环保意识,用垃圾袋却是环保行动。姑且把丢垃圾者理解为累急所致,没有一丝力气解包取袋,也只能这样想了。再有就是他们不像我这样把垃圾袋挂在背包边上,而是把垃圾装在包里了吧。但沿途所见的丢弃物和这个老板多次强调“good&trekker”(好的登山者),就可以知道,环保意识淡漠之游客不在少数,这也是我唯一对ABC之旅的遗憾。
从这里出发很快就会看到一座挺大的桥,而过桥后向上走一段会有一处岔路,记得选择向北的那条。或者说从这个岔路往任意方向走,如果5分钟内你仍没到NewBridge的话,就说明你选错路了。
不知“New&Bridge”是不是因此桥得名
桥下的河水
之后开始上山,在到Jhinudanda前还要过一座桥。过桥是因为要过河,而河是不会在山脊上流淌的,但山谷又肯定是两山间的低处。所以,过桥就意味着之前你要走下来,之后你还要爬上去……
上了又下,下了又上……
知道在到达ABC之前最不愿看到的是什么吗?
用一段逻辑对话来解释吧——
“你要去哪儿?”
“ABC的海拔是?”
“4130米”
“你现在在……?”
“1640米”
“那你为什么还要往下走?”
明白了吧,在到达ABC之前,你向低处迈出的每一步都得分毫不差的还给山神爷爷!颇有点儿“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味道。
言归正传,下午两点半左右到达了Jhinudanda。昨天走了一天,刚才又在烈日下连续爬了500米。这会儿真的很想在这儿住下来好好休息休息,也好让她“坐看斜阳”的愿望得以实现。可天不遂人愿,这里的所有旅店全部客满!万般无奈下,也只好向原定的目标继续前进了。
其实这里我犯了一个错误。因为出发前看各种游记时有人提到过温泉。但因为我们压根儿没打算去,所以没留意这座温泉到底在哪儿。直到后来下山时遇上的那个11人的国内自发团,才在闲聊中得知他们下去时会在有温泉的那个地方住一天,而这个地方就是——Jhinudanda。事实上,很多从ABC返回的人都会在此处休整,泡泡温泉放松一下。所以,这个地方的客房率总是比较高。如果事先对此处多一点儿了解,可能也就不会花太多时间在这里寻求住宿了。
时间倒还还放在其次,主要对心态的影响很大。在做了住下来决定的同时,人其实就已经自觉不自觉的放松了。或者说这就是“一鼓作气”与“再而衰”的分界点。当“被迫”再次背上背包赶路时,之前行路的艰辛与疲惫会被沮丧的心情放大很多!
看来今天不太可能早于昨天找到住处了。看着失望写在她的脸上,我劲量对刚才的事情表现得无所谓。不停地和她继续说着沿途看到的点点滴滴,以期用我的“轻松”感染她。而她的坚忍也超出了我的预料,自始至终也没抱怨一声,还时不时安慰我几句……
是了,不论多健壮你都会有力竭的那一刻。但如果有一个强大的心理支撑,那一刻就绝不会在你抵达终点前到来!
看见这些,再没有烦扰
孤独的行者
今天的旅程确实让我有了累的感觉,特别是走到Chhomrong前一站Jhinudanda,这是一个大的站点,有好多家客栈。当我一眼望去,看到一家家客栈的院子里坐着休息的游客,或许他们只是过客,或许他们今天就留宿于此。但立刻我就不想再走了,我想留,我也想像这些游客一样,懒懒的坐在院子里或长、或方的,铺着格子布的餐桌前凝视着雪山、绿树、鲜花;跑跳的狗儿、飞舞的彩蝶、盘旋的苍鹰。。。。
知我他也,他从我贪婪的目光中捕捉到我“停”的信息。“I&like&aroom”(我想要一个房间),但得到的回答都是“Full”(住满了)。唉,天不帮我,整整背包,继续赶路吧。
后来我们经常用此事鼓励自己----人是属牙膏的,挤一挤,总能挤出力量,看看当时的我们,正是因为这一挤,挤出了两个小时的力量,让我们如期走到了第二天的住宿点Chhomrong。
人挺有意思,后来好多事都证明,在,不识字的人有很多。快到Chhomrong时,看到一个小卖铺有卖当地电话充值卡的,恰好我们电话没钱了,经询问100卢比面值的卖我们120卢比,还算合理。其实,问价钱完全是一种本能的反应,这个小卖铺的老板是个上年岁的妇人,带着一个双腿残疾的儿子(好像儿子说话也有问题),这种情况我们是不会和他们讲价钱的,要多少给多少。但有意思的是,残疾儿子从胸前的挂包里拿出一打充值卡,一数7张(其实他包里还有好多),我们以为他就这么多,因此慷慨的表示全要了(本来想买5张)。120X7=840,小学生都会吧,但老妇人不会,给了她1000卢比,看着她掰手指的样子(真不夸张,就是在那掰手指),就告诉她找给我160卢比,但她不信。掰呀掰,掰呀掰,怕她听不明白我的话,就在纸上写给她“120X7=840”,她看了一眼还是掰自己手指,他说她肯定不识字。直到来了个当地挑夫用语和她一通说,她才信。我们后来调侃说,这个妇人最希望我们给她120卢比,她给我一张卡,如此反复7次,她才会相信没有算错帐。哈,人反正慢性子,即使真这样做对于他们也不算夸张。
从Jhinudanda出发后,继续之前上山的路,基本是不间断向上400米。土路和台阶都有,强度不低。地图显示需要1.25小时,而我们走了两小时!值得庆幸的是,一路上一直有3个“超人”相伴。
实际上是几个背夫,之所以叫他们“超人”是因为他们所背负的物品。可能是受雇于政府部门,其中一人背了个超大的配电箱,开始我一直以为是冰箱!而另外两人共抬一根足有6、7米长的金属电线杆。超大负重使他们走不了太远就要小憩一会儿,所以我俩总能或前或后的看到他们。闲聊几句,得知他们也是要在天黑前到达Chhomrong。这样一来,他们的速度就成了我俩参照。只要不被电线杆落下,就不至于走“夜”路。
这是视频的截图
下午5点,在历时9个小时后,我们终于赶到了Chhomrong!和昨天一样,在上山方向遇到的第一家旅店(HEAVEN&VIEW&GUESTHOUSE)便住了下来。虽然仍不是精挑细选(事实之后也没怎么选过)的,但这家旅店给我俩的印象都很好。有个挺大的院子同时又是观景平台,视野不错。尤其是他家的饭菜味道相当不错而且量也很足!后来从ABC返回时我俩还特意再次回到这儿吃了顿午饭(回程时还会提到)。
该来的自然会来
放下背包,在平台上再次遇到了那位朋友(还不是最后一次)。他也住在这里,正在拍照。不难看出,他到这儿的时间比我们早不了多少。好歹聊了几句(你也知道我这英语……),四处看看了,便回去洗澡了。这里统一交代一句,山里住宿时卫生间和浴室一律(反正我俩没住过带独立卫生间的)是公用的。但不等同于国内的澡堂子和公厕,是单次单人使用的那种。所以,排队等候是避免不了的。
又是艰苦的一天!不算小一点儿的起伏,今天的强度是下400米,上900米。
又上了地图一当!它说6小时,我们走了9小时,又没吃午饭!
又完成了原定的计划!昨天是Tolka,我们到了。今天是Chhomrong,我们来了!
现在想起来,在Jhinudanda没住上是件好事!因为计划一旦被更改,有第一次就会有下一次!虽然有点儿超过预期,但前两天比较辛苦是出发前知道的。换句话说,最艰难的部分已经过去了。即便这两天的强度就是我俩的“极限”,按计划之后的行程也不会再有企及这一“极限”的了。
唯一还不能确定的就是,海拔超过3000米后会不会出现高原反应。3000米以上,我俩以前都到过,没问题。可负重上3000确实没经历过。以策安全,到加都后就开始服用“红景天”(这儿有点儿争议,以后会说)。希望别出问题才好。
这两天的徒步经历,让我对我俩的实力有了非常直观的了解。从这一刻起,我基本就没有任何顾虑了。而且更重要的是,我也终于学会怎么看那张地图了……
两个人的ABC&之五:远离尘世
我们选择的徒步路线,在地图上看有点儿像“入”字,不过是“捺”的起始部分被加长了。对于我俩来说,这一撇一捺的交汇处就是Chhomrong(也可以把之前的NewBridge或之后的Taulung作为分界点)。
因为到达ABC及返回,从这里开始就是同一条路了。从今天起视情况,也许上去时说得细致,也许下来时写得详细,而照片一定会按时间轴发。所以如果看到某天一带而过,可别以为是在下偷懒儿!
第三天&Chhomrong--Bamboo
Chhomrong是一个比较大的地方(还不是最大),也是ABC线路上的最后一处永久定居点,之后再见到的建筑基本都是旅馆或商店了。这里有很多家旅店且多云集于最高处。昨天选择在上山方向第一家便住下,导致今天在用了20多分钟才穿过这里。换句话说,如果时间宽裕,在这儿选一家你中意的旅店住下是不成问题的。
这种徒步过程中,与在家比起来,早餐一定要多吃!我的意思是劲量按“正餐”的量进食。至于为什么?
首先是早晨时间相对充足。山里“在谁家住就在谁家吃”似乎是不成文的规定。因为这里备餐的时间不知为什么特别长,所以头天晚上和老板定好次日的早饭及用餐时间是明智的。而早上你要做的就是起床、洗漱、吃饭、打背包(也等于饭后休息)、结账、出发……效率是非常高的。但如果把午饭当成正餐吃,你起码要等半小时,吃半小时,休息半小时,才能启程。
另外就是胃口。说某家旅店的饭菜好吃其实只是相对而言,基本上勾不起太高的食欲。而正午前后既晒又热,大多数人在这会儿不会有太好的胃口。与其花时间吃一顿自己不怎么想吃也不怎么爱吃的饭。不如找个清净所在,吃点儿自己带的(所以一定得带你平日爱吃的东西)稍作补充。再踏踏实实地休息一会儿放松一下心情,然后继续赶路。
所以早上趁肠胃的思乡病还没犯,劲量多吃点儿。这样中午吃不吃“正餐”就不是特别重要了。当然,这还是给背包客的一点儿建议。如果你参团也就不用为三餐和住宿费心了……
还是8点出发,和前两日出发时安静的小山村不同的是,这里来来往往的人已经很多了。Chhomrong的规模和重要的地理位置可见一斑。
前两天沿途遇到过几次从ABC返回的国内驴友,其中有的提到过山上的住宿情况。没有向导的话,最好尽量早到驻地。否则如果遇上较大的团,没地方住还是可能会发生的。ABC线路开发得成熟归成熟,但山里的接待能力就那么大。Chhomrong之后的站点,多则不过四、五家旅店,少的只有一、两家。而每家旅店就算餐厅都住满人,也不过才能接纳三十人左右,这其中还包括向导和背夫。
前两天我们都是下午5点才到住处。同样的时间放在山上的话,睡餐厅的可能性就非常大了!这话并不夸张,就是在Bamboo我亲眼所见还有人睡在帐篷里!所以得想办法利用可以利用的一切资源,劲量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
头天晚上,她问老兄今天的目标是哪里?他说可能是Bamboo,也可能是Dobhan。毕竟他的脚力快些,于是和他约定,如果今天他住在Bamboo的话,就帮我们订一间房,他爽快的答应了。
“垃圾袋”,有了它这里才会永远迷人……
这天……这山……这花……这人……
一路上这个角度的鱼尾峰是看得最多的
之前说过,今天的行程并非一路向上,而是先向下将近500米过河再向上700多米,到达废弃的检查站后还要下230米才到。
下到河边的这段路大部分时间是在村庄内穿行,以台阶为主,路两侧是农田和村户。万里无云加上没有树木遮挡,刚刚还和煦的晨曦转瞬便咄咄逼人了。还不到半小时就把出发时的冲锋衣减到了只剩短袖!
对于下山而言,这段路不算难走,台阶不陡,膝盖压力不大。一个小时后就到达了河边。这里植被茂盛浓荫洒地,暑意顿消。
别看简单,这桥的“脚感”极佳
河边石滩上我略显“伟岸”的身影……
在河边休息了一会儿,便开始了上山之路。这基本是无可争议的一路向上,而且开始一直是修葺整齐的台阶!想来,为了铺设这些台阶,工人一定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可我还是要说一句,我真的非常“痛恨”这种整齐划一的石阶!毫无变化的幅度,使相关的肌肉群得不到片刻休息,极易疲劳。不过既然避不开那就尽量别让疲劳感来得太快、太猛。办法就是慢,但要有节奏!
上山的途中看见背夫,你会发现他们的速度并不快,完全可以跟上甚至超过他。可在你停下来喝了一次水,又停下来拍了一次照,当你再停下的时候基本就看不到他们了。所以民谚说的没错“不怕慢,就怕站。站一站,二里半”。
当然,注意了“节奏”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照片拍的少了!
这个村庄很长时间一直在我们的视野中
他们会用和我们一样的眼光看自己的家园吗
中午十二点到达了Sinuwa,第一家是商店还有个餐厅(实际上是旅店,回来后才注意到)。早上出发到现在整4小时,地图说2小时!嗨……习惯了!可它说后面还需要3小时,难不成得再走6个钟头???没辙,午饭又免了!只在“小卖部”灌了两瓶经过净化的凉水。
老兄虽然答应帮忙,可他要是不住Bamboo也就指望不上了。思前想后,决定请“小卖部”的老板帮帮忙,看能不能在Bamboo帮我们预定房间。
搞明白我们的意思后,老板极爽快的答应,并马上拿出手机开始打电话。反而弄得我俩有点儿手足无措,并开始盘算如果他要报酬应该付多少钱的问题。真的挺为自己或者说国人悲哀的!之后在MBC和几个国内驴友聊天儿时谈到这个话题,他们也对当地人的淳朴与真诚印象颇深,并表示“国人受虐惯了,给好脸儿反而不适应,总怕有更大的‘阴谋’!”
房间订上了,怕我们记不住他还特意把旅店的名称、位置、老板的名字等信息写在纸上交给我俩。那张真诚的笑脸表明,这样的付出是不求回报的!后来在路上我俩不约而同的表示,回来时不管当天行程怎么安排,也一定要到这里吃顿饭,买点儿东西,再默默地感谢他一次吧……
今天看来,他自己就经营着一家旅店。有句俗话“同行是冤家”。同样的情况如果演变为,先佯装一通电话,再满脸遗憾的告诉你“上边住满了”,然后你就顺理成章的在他这儿住下是毫不奇怪的。曾几何时,“淳朴”似乎成了我们对他人的最高褒奖。向往是因为缺失,反省吧——我们。
也就是从这一刻起,我俩真正放松下来了。在国内旅游养成的处处戒备、事事警惕的习惯是不适用在这里的,全身心的投入和享受才是你唯一要做的。
我没为他拍照也没与他合影,只有一张照片里有他在阳光下的身形。我相信在这里还有很多像他一样的人,所以就把这个身影看做一个标志吧,他就是那个你曾经或即将遇到的淳朴的山里人……
这里的老板是个好人……
就是她身后的那个人
之所以和这个老板有缘,还是因为我的保温壶。因为过了前面提到的那个“有表演欲”老板的小卖部后就没有瓶装水卖了,也就是只能喝开水或凉白开。但当时以为只有开水,并不知道其实各个客栈、小卖部都有凉白开卖(因为山里凉,凉白开可以看做冰白开)。
一般国内说到热水壶,普遍的理解就是暖水瓶(Thermos)。而“壶”分的很细,起码在他们的menu(菜单)里的价目表上是bigpot(大壶)、smallpot(小壶)、Thermos(暖水瓶)。大壶其实是我们一升的保温壶,小壶就是咱们沏茶的瓷(他们这儿好像是铝的)水壶,Thermos才是我们国家出口到的铁壳的、塑料壳的暖水壶,一般三升或四升。
在Chhomrong住的客栈里我们要了Thermos(四升),正好保证了整晚有水喝,还能把我的两个保温壶灌满。但因为我们只带了保温壶,没有凉水壶。所以从Chhomrong出发后,一路的暴晒让先生苦不堪言,却喝不到凉水,自然我的保温壶是打击对象。好容易走到了Sinuwa,正好看见这个好心老板站在一个不锈钢水桶后面,我们想当然的以为,这个不锈钢水桶里装的就是传说中的烧开过的热水。有热水总比没水喝强,再把保温壶装满吧,一问却是个意外惊喜,不锈钢水桶里是凉开水,他和我一口气喝了一升多。爽!
凉快了,不渴了,气定神闲了,开始担心晚上的房子了,这就有了他写的关于“这里的老板是个好人”的故事。。。。
稍事休整,辞别了好心的老板,我俩再次启程。Sinuwa是2360米,后面还有两百来米要爬。从这里开始,就要在林间穿行了。虽是原始森林,但算不上茂密所以视野很少被完全遮挡。基本是以土路为主,两侧植被的种类也开始多了起来。不时还有山间的小溪在你面前流过汇入山谷中的大河。走在荫郁的林间小路上,耳听潺潺的流水,虽是上行却也颇感惬意。
鱼尾峰总是那么醒目
烈日下有这样一块地方怎能不惬意
这个角度确实像鱼尾,且动感十足
“游记”第一部分中有一张猴子的照片就是在这段路上拍的。当时用了“长期盘踞”这个词,是因为我们上去和回来时都看到了。但究竟是不是“长期”忘了和当地人求证。当时只知道是一种叶猴,回来查了查确认是“长尾叶猴”。据说是“孙悟空”的原型。在我国已近灭绝,一级保护动物。
从ABC回来住在Sinuwa时,我俩还特意返回去看它们。只可惜距离稍远(两百米左右吧)加上光线不足,卡片机明显力不从心,拍了很多也找不到满意的。要是各位感兴趣那就自己上网找吧。
在野外看到猴子或者说看到“猕猴”以外的猴子还是第一次,真的挺激动的。我对野生动物非常感兴趣,而城市里的人能与它们近距离接触的机会又很少。平日只能靠收看、收集相关纪录片聊以慰藉,所以这次的“意外收获”既难得又难忘。回来个月有余,突然发现,没有鹤发童颜的仙者,也不需点石成金的咒语,我便已无法从脑海中挥去那“喜马拉雅山的猴子”了……
凑合看吧,正中央
写回程时就不再发图了
今天的最高处是2540米。这里有一间废弃的检查站,但其并不在路边,而是在更上面一点的树林与荒草中,我们去的时候就没发现。回来因为把重点放在游山玩才找到它。不过找不找的到也不重要,反正就是在一个较大的休息平台后面。建议在这里休息一会儿,因为接下来就该下山了,并且有一段非常整齐也非常陡的台阶。已经走了大半天儿,下这段台阶时关节压力还是挺大的。好在只有230米,接近下午3点我们就到了。这让我非常诧异,原本以为四五个小时的路程,居然不到三小时就走完了,甚至比地图标明的时间还短!这地图……
我们住的是上山方向的第三家旅店的三号房间。此前与之后也确实没看到那位老兄。虽然不知道我们到达时这里的住宿情况,但天黑前确实住满了。甚至第二天清晨,连我们门前的帐篷里也钻出了人!
前两天到住处太晚,积攒了一些待洗的衣物。今天趁着早,一通好洗!这山里的水好凉,冻得手指直发木,洗完衣服一直到晚饭也没缓上来。
说到晚饭,有个挺有意思的事。Bamboo的客栈很稠密,稠密到什么程度呢,反正我准备点晚饭时,居然走到旁边的一家客栈去要菜单。当时就觉得那家的服务员看我的眼神有点怪,但还是给了我菜单。我拿着菜单准备点餐时,老公在我们的院子冲我说:这是两家客栈。我才明白,我准备在别人家点菜,然后回自己家等饭,天知道这顿饭要等哪个世纪吃上。
下午天上有不少云,挺早就找不着太阳了。虽然还没到3000米,院儿里就冷得坐不住人了。餐厅里人多热闹也暖和,看书的、写日记的、聊天儿的、吃饭的、等着吃饭的……她这几天胃口都不太好,就着带来的汤料勉强算是吃饱了。我呢,这几天胃口也不太好,所以只把自己的一份和她的半份吃完就吃不下了!玩笑归玩笑,毕竟每天消耗这么大,不补充足是扛不到最后的。所以我一直本着只要还能咽得下去就楞吃的原则,来者不拒!
另外,旺季时这里每晚都要住人的,你的餐厅就是他们的卧室。所以,劲量不要在这儿呆得太晚(估计也没那个精力),以免影响别人休息。
旅店就叫这个名字
帐篷,衣物(黄的那边不是我们的)。她已经“全副武装”了
注意右边床上的巨大钥匙牌
至于房间嘛就非常简单了。只有两张床和一张比凳子大不了多少的桌子(后面还住过连桌子都没有的)。所谓房间其实是由三合板隔出来的,完全不隔音。好在徒步的人一般都累得早早就睡下了,基本不会有“夜猫子”。而且我隔壁的兄弟“呼噜”打得还算不上山响,很快我便甜甜睡去了……
盘点一下。全天用时7小时,上午在没遮没拦的山路上顶着太阳爬山还是很辛苦的。在Sinuwa之后虽然路程本身比上午强度还大,但一是多数是在树林中穿行,二是台阶少了很多,反而觉得轻松了不少。
在很多层面上Sinuwa都算是ABC线路上的一个转折点。
从这里开始,入夜后就绝对可以用“冷”来形容了。
从这里开始,景色与前几日大相径庭。之前还是人文色彩很重的田园风光,之后则野性十足,回归感陡增。或者说你在这里推开了从尘世通往仙境的那扇门。
从这里开始,没有向导的话你就得每天为住宿费些心思了……
第四天&Bamboo--Deurali(Deorali)(Devrali)
今天出发早了一点,7:30吧。早出发是因为原计划到Deureali(3200米),有900多米要爬,绝对高度并不夸张。可一来前三天消耗不小,二来要跨进3000米这个“反应临界点”,所以在时间上多打出一点富裕以作缓冲。
不知什么原因,从开始徒步的第二天早上,我就发现自己双眼有些肿,随着海拔升高,肿的也越厉害人,肿的最厉害的好像就是在这里(Bamboo),只能看作是高原反应的一种。除了丑陋一些,也没有什么不适的感觉。
鱼尾峰——实至名归
据说是神山,禁止攀登
清晨已经可以看到“霜”了
再没有那种一眼望不到头的台阶了!取而代之的是坡度很大的山路,虽不轻松,不过下一步迈到哪儿、迈多高终于可以由自己决定了。
路基本是被踩出来的,所以会因山势的变化或巨石古树的阻挡而迂回起伏,当然也就不再平坦了。很多地方布满碎石,脚下打滑的现象时有发生;裸露在外的树根盘错,形成了很多大小不一的坑,很容易绊到人;偶尔因地势突然增高而铺就的台阶,也多数是就地取材的巨石,不规整而且滑;溪流明显增多,因为路是在山腰处,山上流下的水基本都是以“横切”的方式在你面前流过,那些被常年冲刷的地方就只剩下光滑的石面供人行路了。
总之,这是一条十分标准的“走路不看景,看景不走路”的路段。自己背包的还是要多注意一点儿,为了避免意外,任何与登山无关的事儿都劲量停下来做。
1小时40分钟到达Dobhan。有一点要说明,Dobhan是地图里的拼法,在《LP》中是Doban,而当地人自己则写成Dovan,但总之是一个地方。类似这样拼写不一致的地名好像很多,但多只是某个字母不同,基本不至于搞错。
从第一天徒步开始到现在,还没有一天是早早的就到了客栈,洗涮停当,坐在院中观景台上,惬意的喝茶、观景、放松、发呆。所以,当面临今天是住在Himalaya,还是Deurily,我心中是非常倾向于前者的。目的地决定不下来,就不能用刚学会的方法(请客栈老板帮忙)预定下一个客栈。这也就说,当天的房间能否顺利住上还是个未知数。随着海拔的数字增加,住宿是一个越来越重要的问题。前面说过,如果没有房间,你就也许住在餐厅,也许住在帐篷,在餐厅坐一宿也不是没有可能。
接近中午时分,我们抵达了Himalaya,光这名字(喜马拉雅)就让我走不动路了。之前的什么Tolka、Chhamrong、Bambbo都是陌生的,只有这Himalaya(喜马拉雅)我从小就知道,现在亲切感剧增。然而,一切事情都不是想当然的,特别是在你最需要时往往事与愿违。询问了两家,都没有房间,再看看四周,雪山绿草美景极佳;再看看天空,万里无云艳照;再看看眼前,云集着肤色各异的游客,这种情况怎么能有空房间。而且从这里开始手机已经没有信号,想打电话给山上的客栈是不可能的。特别是和一个刚认识的游客交换信息时,得知的是更不好的消息,MBC、ABC都没有房间,因为有两个超大的和欧美团(说超大不夸张,这样的团队往往都配有同等数量的挑夫)。由于山上接待能力有限,只要有超大团队,散客就只能先到先得。
这里还是交代一下刚认识的朋友,这是一对夫妇,带着五个孩子,最小的三岁,我真的很敬佩他们。他们在住过三年,会说一点点中文,他们的老三是个女孩,应该15岁吧,中文说的比父母好。就是她通过他们的导游得知上述情况,这对他们打击更大,要知道,他们还有一个三岁的小姑娘。
鉴于上面所述原因,我们决定还是不吃饭,继续出发,尽可能早些赶到Deurily。尽管刚刚托付了一位昨天认识的向导如果比我们先到就帮我们订间房,但面对越来越严峻的无房趋势,多一个机会几率也会多一点。当我们和朋友道别&时,他们马上就恳请我们,如有可能,也帮他们订房间,哪怕有一间房也好过无房。看着他们恳请的眼神,看着他们三岁的baby,我们明知自身难保,但也说不出拒绝的话语。只能在心里默默祈祷,如果有一间房,一定给他们,一定!
上午11:40到达Himalaya。原本她有住在这里的打算,可还不到中午就已经客满了(万幸,差点儿开了打乱计划的先例)!为了不产生沮丧情绪,我们买了一听可乐犒劳自己!然后带着一家人的“重托”上路了……
之后便没有先前那么浓密的树林了,取而代之的是漫山的灌木丛,视野非常开阔。出乎预料的是这里竹子非常多。虽然多不粗大也算不上挺拔,但它们坚持用翠绿装扮着自己,为这略显荒凉的深山平添了几分生气。山也没了之前远望时的柔美与含蓄,相互“峥嵘”着挤入你的眼帘。巨大山体上清晰的纹理,让整座山看上去却像书桌上的一枚“奇石”,你不得不忍受错乱的距离感放肆地戏弄着自己。温润的山溪也不再静静流淌,而是汇成瀑布咆哮着冲进山谷,为它也为你宣泄着……
尽管知道为了能有个住的地方而不得不加快脚步。可总也管不住自己,时常停下举起相机,妄图把眼前的美景据为己有。于是,一个多小时后,被一家人赶上了。当然不是全家,而是孩子中的“老三”——一个很活泼的小姑娘。出于同样的原因,恐怕她连午饭都没吃好就带上一个背夫匆匆出发了。简单交谈了几句,她便再次带着背夫和我俩的“重托”一溜烟儿地不见了。
既然托付之人都已跑在前面了就听天由命吧。
在爬上一段陡坡来到一块巨大巨大巨大的巨石下,终于可以远远的看见一间蓝色屋顶的房子了。那就是我们今天的目的地。蓝色的屋顶和蓝色的建筑配色是这里旅店的标志,此前几天也多是这样。只是在深山中,这一抹天蓝色格外的醒目,让远行之人倍感亲切。
下面就是从Bamboo到Deurali路上的景色了
雨季这里是不可能站人的
好像大山的血管
很喜欢远处那团水雾
右下角远远的就可以看见Deurali
瀑布不大但气势非凡
下午两点,我们以6小时30分钟的几天来最好成绩到达了Deurali。先是碰到了那个好心的向导,他遗憾地表示已经尽力了……我俩还没来得及失望,那个小姑娘就远远的冲我们挥手,兴奋之情溢于言表!踏实了……她为我们在此“谋得”了两张床位。刚到时是没有的,她无意中听到老板和别人交谈时提到,之前订出的两张床位预定取消了,便毫不迟疑的帮我们当场“扣下”。而他们自己则在最上面的一家旅店得到了唯一一间房,是10人间的通铺。经过讲完了,还没听全我们的致谢词她便兴高采烈地去迎家人了。
两张床?顾名思义,就是两张床!确切的说是一个7人房间中的两张床。除了我们,还有一对夫妇,一个男,一个向导还有一个不知道是哪儿人的女士。不管怎样,总比睡餐厅强吧!
抓紧时间洗了澡,定好了晚饭。总算有“大把”的时间了。院儿里坐了一会儿,又到周边转了转。云雾遮住了太阳,并很快在山里蔓延开来,又冷了。午饭没吃,所以把晚饭时间提前了不少,下午四点就开饭了。除了常规的炒饭,她还别出心裁的为我点了一份儿“煮土豆”,个儿不大带皮的那种。皮剥到我手软……
吃完饭外边儿还挺亮呢,就是大雾弥漫,看不出300米远。干嘛去呢?照相吧,都是雾。回屋吧,全是床。踌躇之际突然看见一个熟悉的身影……老兄!
神人!!!原来昨日自Chhomrong一别后,他居然赶到了Himalaya住下!而今天一早直上ABC,这会儿是刚赶下来住在这里!由于客满,只好选择睡餐厅了。实际上刚看到他时,他正在院儿里活动胳膊腿儿,累得不善!他说明天要赶回Chhomrong,在那里好好休整一天。他运气颇好,居然亲眼目睹了一次“雪崩”并有照片为证,令我好生羡慕。连续三天不期而遇总能算有缘了吧。互留了E-mail,合影……他回餐厅吃饭去了。
如今住宿俨然成了一个大问题,明日原本计划是到MBC调整一天。可思前想后,为了稳妥我打算明天一早先到MBC要一间房,然后把背包和她放下,轻装上ABC。如果可以得到当天的房间那我就回MBC取背包和她,如果没有那就预定第二天的,然后回MBC住次日再上,反正高低得在ABC住一宿。不是固执,久闻ABC日出胜景,又看过不少驴友的照片,早已垂涎三尺。如今都已走到这儿了,不亲眼目睹是决不罢休的!
盘算已定,时间尚早,我俩商量了一下,决定到最上面那家旅店找到一家人,再次表示感谢。这家旅店还真不是一般的高,没背包也把我俩累得直喘。他们的房间很大,从左到右一张铺。一家七口加两个背夫还有一个小伙儿十个人还不算太挤。
我俩对这一家人挺有好感的,不像一路看到的大多“团”,他们没有精良的装备,没有入时的穿着,也没有冷峻的面孔!总之是那种你愿意亲近,也愿意被你亲近的一家人。聊及次日行程,他们打算直接到ABC。于是约定两家明天“ABC见”。这就是计划由6天变为5天的始末缘由了。小姑娘原本打算与我俩同行,当得知我们打算明早6点就出发时,“爸爸”还是委婉的阻止了她。我完全理解,为人父岂能让女儿与陌生人结伴上山。奈何自己率这一班妇孺分身乏术呀!所以我们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神清气爽的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