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微信增高导师是真的吗茜茜wxpo120是真的吗?

11,087被浏览9,449,465分享邀请回答time.com/time-person-of-the-year-2017-silence-breakers/)是看到飙泪,尤其是5分种多长的视频部分,遭到性骚扰及性侵的人们,他们所遭遇的周遭、感受和想法,那些细节在「打破沉默的人」们讲述的短句中逐一呈现。很遗憾的是,正如
在公众号发布的 「」中提到的那样:但到了今年,“打破沉默的人”这个群体,就很难把我们也包括进去了,因为#Metoo 这场运动在中国几乎没有激起太多的反响,毕竟我们的互联网和世界其他地方的互联网,是两个相隔遥远完全不同的舆论场。去年「Me Too」活动在全球像股旋风刮得正猛的时候,对于国内并没有多大影响。看到这段话的时候,想想现实状况都感到有些伤感。2018年的第一天,罗茜茜对于这件事的公开曝光,是让「Me Too」活动在国内刮起旋风的讯号?真心希望是。听闻和接触的未被曝光的性骚扰及性侵的情况实在是太多了,写这个回答的时候还在跟受害女性聊着。长久以来,对于遭受性骚扰及性侵的人们,欠缺的不仅是站出来的勇气,还有认真倾听他们讲述的人们,以及曝光后能够保障他们利益不再进一步受到侵害,让人感到安全、具有支持性的舆论及法制环境。站在最后面的那个是演员艾什莉·贾德,她也是在今年最早说出自己被性侵经历,最终引爆完美风暴的人。哈维·韦恩斯坦试图强暴她是在1997年,那时她还只是一个刚刚到好莱坞开始自己电影事业的新人。在那次的经历之后,她其实并没有选择沉默,而是告诉了很多人,但那些话通常只在她的朋友圈中流传,那些真正有能力帮助她的人,无论是电影公司的老板还是媒体记者,全都装作没有听见,就像他们选择忽略无数个类似的故事那样。一直到整整二十年之后,这个世界才开始选择认真地倾听她的故事。长久以来,我听闻和接触的性骚扰及性侵事件,发觉这些事周围人并不是不知情,而是不当一回事。有时受害的当事人站出来了,遭遇到的是周围人的嘲笑、歧视和冷遇,法制法规的执行上拿持续作恶的施害者没辙,可以让他们继续逍遥快活不说,还有机会可以肆无忌惮的诋毁站出来的女性,持续对她施加暴力言行。站出来维权的最终结果是,自身的名誉、身心状况、个人职业及生活发展和社会关系等方面的利益方面受损。受到伤害站出来维权,结果是因此遭到更多的伤害,站出来的勇士被人们当成蠢货,忍气吞声是「聪明」的选择,自然没有更多人肯站出来。最后,对罗茜茜以及其他站出来曝光的女性们说句,姑娘们,干得漂亮!坚持下去!结果出来了,北航的处理结果符合期望。希望其他的性骚扰及性侵事件也能按这个处理标准来。2.4K58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1.7K107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研途 | 如果有一次重新选择导师的机会,你会改变答案吗?
师生关系,对于学术圈来说恐怕是个永不过时的话题。
近期,不论是事隔多年选择勇敢发声的北航毕业生罗茜茜,还是西安交大在导师“压迫”下结束自己生命的杨宝德,都吸引了众多目光,更引发了师生、高校乃至整个教育系统的集体反思:导师与学生间的关系究竟应该如何相处?到底什么样的导师才是好导师?
我们精选了一些观点,试图将同学们心目中的“理想师生关系”、身边的“好导师”呈现出来。也希望能够带给同学们更多、更深入的思考:我们应该做些什么,才能避免更多的“罗茜茜”和“杨宝德”出现?
大家理想中的“好导师”应该是什么样?
卫华学术上把学生当做廉价劳动力,生活中把学生当做使唤丫头,我鄙视这种导师。我自己也是个导师。
冰晶记得有个国外教授说过,他和学生的关系是研究条件的提供者,在他未来可能会遇到问题之前的提醒者,以及当他遇到困难时的帮助者。其他时间都放手让他自己做研究。
霧梩看蘤我是个硕士生,好导师我觉得有几点:第一,支持学生正确想法,有的人只适合读硕士,不适合读博士,不要老是让学生在学校搞科研,要支持学生出去多走走,看看;第二,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要能够而且及时的帮助学生去解决学术上的问题,但不可干预学生正常的私生活;第三,不可因为不喜欢学生秉性、脾气,就去否定自己的学生;第四,不能因为学生本科不好就有种觉得学生不好的想法。
春暖花开就我个人而言,很怀念读研那段师兄弟姐妹们在导师家聚餐的时光。 关键还是要全面健康发展。除了智商,还要有情商。 学校应该开设情商实训课程,以弥补不同地区、家庭、文化对情商培养的忽视。至少要让大家明白沟通的重要性和如何有效沟通。我想,如果沟通得好,可以避免很多悲剧。
Jerry我觉得好的导师,应该能教授你正确的科研方法,使你养成良好的科研素养,助力你发表顶级的学术论文,帮你建立良好的学术网。对你好不好,都是其次吧。如果想要对你好,爸妈对你最好,对你学术生涯有用吗?
明心 个人感觉,一个好的导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利益诉求,争取实现师生共同利益的最大化。学生想要的,是一个光辉的前途,是要在不延期的情况下,为今后的就业增添砝码。而老师想要的,是让学生发表高水平文章,或者是为导师做项目赚钱。因此,好的导师应该懂得给学生铺路,让发文章的学生看到在学术界脱颖而出的希望,让做项目的学生毕业后可以很容易地找到高薪的工作。只有这样,学生才会自发地努力工作,而不是在导师的威逼下怨声载道地磨洋工。让学生和导师为了彼此的共同利益携手努力,才能同时实现导师和学生的利益的最大化。
有一些同学表示,他们的导师在言传身教中给予了他们平等、包容和慈爱
Int. J H&M.Transf 我老师最近跟我说:“感觉你是领导,我是小弟。”天地良心啊,我只是催他改论文而已。不过我老板有任何事我都去给他办的妥妥的,这点他比较放心,我们俩亦师亦友。
珞珈少年如父亲一般,用所有的包容与慈爱去对待我,真真地做到了言传身教,不仅指导我学术,更是教会我人情世故。无论是科研学术的进步突破,还是为人处事的三观原则,跟在他身边的我,总是前进的。能给的都给了我,不能给的也都尽量给我。他所给的,从来都比我要问他求的多。坦然接受我的失败,理解我的小情绪(貌似,貌似没有嫌弃吧)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师恩难忘。
还有一些同学,在自己的导师身上看到了做科研的严谨、规范、乐趣和坚持
polo@我的博士生导师对我们学术上严格要求,发表文章帮忙修改,博士论文反修了 7 遍,最终定稿,拿到优秀毕业论文;生活上给予很大的自由,下午时间都是自己安排,早上虽然要求 8 点半到办公室,但我是完全赞成的,早起的鸟儿有虫吃!感谢导师!
甜心 在韩国研究生期间的指导教授对我有极大的影响。我们是景观设计专业。当年教授研究生毕业时不顾导师反对,坚持做韩国传统景观。我也是在教授那么执着的坚持自己民族文化的影响下,更多的去了解研究中国古典园林。虽然和教授在意境上的理解不一,但我依然坚持自己对园林意境的理解。教授没有一点介怀。教授在我们留学生心里有一种大师风范,语言精炼,胸怀宽广,设计更有自己独到的民族文化内涵。然而,今年老教授就要退休了,博士期间没有能够继续跟着老教授读,但是,他让我对自己民族文化的热爱与传承更多了一份信念。教授以自己的方式解读韩国的四时变化,让国际友人了解他们的韩国文化。我觉得中国之美也应该让国际上更加了解,也需要更多的大师来弘扬我们的古典文化。从教授这里得来的这份信念相信能够支撑我在景观领域里越走越远吧
也有同学,后悔自己选错了导师
匿名导师其实挺有钱的,结果每个月给的补助都不够一千块钱,相同档次的别的研究所都给至少这么多钱。没有钱也就算了,还每天逼迫我们晚上 8 点签到,晚上 10 点半才能离开实验室,大家感觉除了实验就没有私生活啦,研究生也是成年人,也有要处理的事情!而且那天真的好累,还有做错事的时候,还骂我们,说话特别难听,孩子买奶粉都要我们帮他从网上买,还不给钱,穷死我们了,研三找工作居然不让去,就让在实验室干活,导致师姐毕业没去处。普通人帮忙了都知道说个谢谢,这不光没有谢谢还骂我们,就不能考虑一下学生的感受吗?
有人认为研究生不应该打杂跑腿
匿名我认为好的导师应该是给学生提供一个好的科研平台和科研环境,在学术上可以严格要求学生,但是希望不要压榨学生,不要强制要求每一篇文章的一作和通讯,打杂跑腿的活希望不要安排给研究生,如果满足这些我觉着这就算是好导师。今天看到一个同学发的朋友圈,大致内容是:研究生的日常,找领导签字(人经常不在),去科研处盖章(不知道程序),去财务报账(排半天队,ps:学校财务效率极低),每天都有快递(群里每天都有快递消息),说白了就是一个跑腿的送快递的,没意思。看了这个朋友圈,自己想想说的也去没毛病,这可能也是大多数研究生的生活日常,如果研究生每天都干这些事情,那读研的意义又在哪呢?
也有人认为学生应该适度付出
BMU灵感因为不同专业,研究生的状态会有显著差异。社会科学、艺术等会和自然科学有巨大差别。尤其医学、生命科学相关,绝对轻松不了,挣钱的没有。 导师指使学生陪逛街、洗车、装修房子什么的过分了,但是报账、取快递就不一样了,不报账科研经费怎么弄,现在厂家送货都是快递了... 至于工作时间,如果做不出东西还想天天休息,那也真无话可说了。
匿名我觉得学生可以为老师打杂,提提水,冲冲茶,这些基本事情不管在什么地方,对一个能够指导帮助你的前辈来说,后辈都是可以做的。但是一个真正合格好的导师,绝不是以手中所握权利明里暗里掌控学生。一个导师首先必备的品质,是掌握知识,有前瞻意识,能授人以渔,然而现在国内有些导师无能为力,还自以为是,瞎指导学生。另一个,导师需要正身,不需要道德崇高到万人膜拜,但至少基本道德品质要有的。潜规则学生,套路经费,给学生穿小鞋这些就必须要摒弃。还有,我也认为导师介绍工作这不是应该的,自己凭本事才是好汉,但是有些导师既看不起自己学生找的差单位,又不希望自己学生发展得比自己好。万般强留下来的学生,又不愿意好好提携,将所有功劳收之手上,将所有过错嫁祸于别人。总之,一个好导师,需要有相应作为导师的能力与相应的品德!
有人认为,导师与学生之间的矛盾来源可能在于传统观念与现代科学发展的脱节
雪豹关键在“导”。这个“导”是主导、引导、指导还是辅导?双方要想明白!
Louie_吕浩中国人的思维里,师徒制是占据主导的。传统中国师徒制讲的是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可是这适合科研领域吗?个人以为不适合。一个成熟,良好的科研平台培养的不只是个别学生,而是成批有创造力的科研人才,不应该只是把技术从师傅那里传下来技术人员。
并且,导师与学生相处并没有形成一套明确的行为规范
Jane?X 研究生是一份学习路程,更是一份工作。技艺类传统上就有师父传授“绝学”给徒弟,徒弟感恩戴德给师父做牛做马的传统观念。当然,学术界集体现代化不代表这些“师父们”的思想跟进了,能一下子更明白界限,更别提公私分明了。这个度,学生,学校,社会,都要起到维护,把持的作用
匿名什么样的导师是好导师,这个问题其实每个导师心里最清楚,因为他们接触过得学生最多,而且他们也是一步步从学生时代走过来的。但是为什么大多数导师都没有按照自己心中的标准去做呢?导师对于手下学生的权利过大而且没有人可以约束这才是根本的原因,这个问题不解决此类事件以后还会有,但要想解决这个问题触动的可就不是一两个人的利益了,而且这部分人的力量远比学生的力量要强大的多。
实际上,还有不少人认为“好导师”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
helix03没有最好的导师,只有最适合自己的导师。但是前提是一定要尊重学生!否则有多少罪恶以善之名横行。
子木不管别人怎么看,自己觉得好就行!我很幸运我有一位好导师!当你抱怨对方不好时先反思自己做的怎么样?
枫飒飐飓好导师的模式应该不是单一的。有的导师事无巨细给予指导,有的导师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只给予大方向的意见。其实都没有错。主要看学生在当下的阶段需要什么类型的指导。前者对于科研新手是大有益处的,而后者对于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也是很重要的。
吴艳玲可能我的想法不一定正确,诸位勿喷。正如一千位读者心中会有一千位林黛玉一样,导师,好导师每人心中也是不一样。跟随导师身边多年,随着年龄不断的增长,学会了很多,包括专业技能,如何塑造人格,处理人际关系等等。到如今我也成为别人的导师,还在摸索中学习成长。成长的过程中重要的感念恩、化解怨。感谢我的导师,也要感谢我的学生。年轻时多些历练,沉淀些真本事,才会有中年时的厚积薄发,老时的心怡含笑。还是要多珍惜这样的缘分,师徒一场都在修行。多感念别人的帮助,没有什么是应当的!
Zhenxing Xu导师,首先应该是一名称职老师,传道授业,有教无类;更高境界则是导,即指引,指路和引路,除了学业之路,还有人生发展之路。遇见一个好导师,可以达到人生的大成。当然大部分导师还是合格的,关心学生学业和前途,希望学生能发展的好。然而遇见一个格局小的导师将会是噩梦,简直是对人生信仰和价值观的摧残。毕竟,老板也有好老板和坏老板。研究生终究还是劣势,遇见好人幸福一生,遇见了坏人若是呐喊会被针对到毕业或是退学,莫欺少年穷。希望大家都能遇见人生路上的指路人,走上光明的坦途。
看了这么多别人的看法,同学们对于自己的导师有什么样的看法呢?欢迎在留言区分享交流!
最后祝愿同学们都能遇见人生路上的指路人,走上光明的坦途;也希望各位老师都能找到理想中的学生和合作者,桃李满天下。
图文来源 | 科研圈
编辑 | 小胖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侠客岛:性侵、自尽……高校悲剧背后,谁来把导师的权力关进笼子?-杨宝德,陈小武,副院长,罗茜茜,师德,导师,周斌,一系列,性骚扰,长江,-中国新闻-东方网
&&&新闻热线:021-
侠客岛:性侵、自尽……高校悲剧背后,谁来把导师的权力关进笼子?
原标题:性侵、自尽……高校悲剧背后,谁来把导师的权力关进笼子?  最近这段时间,高校的一些新闻值得我们注意。  日,对外经贸大学一教授被指性侵一女大学生数月;日,北航长江学者陈小武被实名举报性侵女学生;日,南昌大学国学院副院长周斌被指长期猥亵性侵女学生……  除了性侵,西安交通大学在读博士研究生杨宝德在日被发现溺亡在西安灞河中。杨宝德的女友认为,男友悲剧与其女博导周某有关。她称,杨宝德在读博士期间,周某经常安排他做PPT,打扫卫生,买东西……答应帮他联系出国,又未能兑现。“出国无望,学术无果,这直接导致他产生了巨大的精神压力而作出了轻生的行为。”这一指控,目前尚未被证实。  不过,频繁爆出的新闻却不得不把我们的视线拖回师生关系的现实图景中。  沉默  “沉默”,是我们观察师生关系的第一个关键词。或许,这在很大程度上源于“象牙塔”的相对封闭性。  以北航事件为例,美国硅谷华裔女学者罗茜茜在网上实名举报陈小武曾经对其进行性骚扰的经历,发生在12年前。这12年间,受到陈小武侵犯的女生高达7名。她们成立了一个叫“水果硬糖”的微信群。不过,无一例外,她们都选择了匿名,以A、B、C、D、E……等字母来指代。  罗茜茜坦言,“此前,我们以为陈小武只是性骚扰女学生,直到我们知道还有一名女生怀孕了,才恍然大悟……只是没有女生会愿意站出来。”可怕的是,在罗茜茜举报的过程中,被骚扰的同门姐妹彻底陷入了沉默。  沉默,不意味着应该被批评。罗茜茜在被陈小武性骚扰后,第一时间就告诉了父母。但是,保守的父母觉得这是一件不光彩的事,希望孩子为了保送机会忍下去。但是,这种沉默的非常痛苦的。“在陈某手下读书的几年,是我人生的噩梦,因为被欺负得太厉害,出国前还得了抑郁症,幻听幻视,是吃抗抑郁药维持下来的。”  相比之下,陈小武的发展之路并没有受到任何影响,一路扶摇直上。2007年,他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聘为教授;2008年,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聘为博士生导师;2013年,获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2014年,入选万人计划(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5年,获评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欣慰的是,这件事最终被曝光。罗茜茜说自己刚开始联系上北航校方时,有老师还说,学校欠你们这些女生一个道歉,没有保护好你们。后来,尽管面临不少压力,校方还是没有保持沉默,他们撤销了陈小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职务,取消其研究生导师资格,撤销其教师职务。  教育部也没有沉默。他们决定撤销陈小武的“长江学者”称号,停发并追回已发放的奖金,并责成学校解除与陈小武签定的“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聘任合同。  但是,又有几个受害者能像罗茜茜一样站出来呢?即便站出来了,又有几个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呢?事实证明,“烂尾”的可能性非常大。校方往往为了学校声誉,会花费大量的时间或金钱来做通受害人的思想工作。  师生  无一例外,以上的几段案例中,师生关系都偏离了我们的常规认识。  师生关系的形成,来源于社会对知识的处理制度。为了实现知识的接力,教育制度设计了知识的传递者和接受者两种角色。通俗来说,就是老师和学生。  有学者认为,无论是依据传统的文化界定,还是现代的教育制度设计,师生关系始终属于一种质量较高的人际关系类型,其交往的低风险甚至零风险,互动过程的增益性,交往效果的未来指向性等,都是一般人际关系所不具备的。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上述的丑闻呢?仅仅是“师德”变成了“失德”么?当然不是这么简单。接受过教育的人都知道,教育不仅是一个知识传授的过程,还是一个师生关系互动建构的过程。  中国传统师生关系,往往伴随着“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拟亲属关系特征。在这种价值框架下,教师兼具传道、授业、解惑等多重功能,并且把学生当作弟子,学生也视老师为遵从和感恩的对象。在目前研究生导师与硕士、博士之间的关系中,这种关系体现得较为明显。  在这种关系的形塑中,导师对于学生的影响,往往不同于本科教育“大众化产品”的生产过程及其结果,而是带有导师明显的个人化特征,并深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甚至就业当中去。  同时,导师在这个关系过程中充当了学校管理机构的代理人角色,直接行使对学生的课程考核、学业评判、思想教育、行为控制等一系列的权力。相应地,学生不仅是知识的接受者,还成为了人身的依附者。  于是,当一些导师扭曲这种关系后,学生往往会处于弱势的地位。以西安交大事件为例,杨宝德的导师对他或暗示或明示的要求包括:浇花、打扫办公室、拎包、去停车场接她、陪她逛超市、去她家中装窗帘等。此外,还有“晚12点之前随叫随到”“陪我打麻将比学英语重要”等无理要求,甚至自己为学生带的“剩饭剩菜”,如果学生不吃就会被“指责谩骂”。杨宝德与同门的吐槽群 杨宝德与其博导的聊天记录(以上四张图片均由杨宝德女友提供)  异化  调研发现,这种扭曲的关系在理工科教育中还会被异化为一种强制性的雇佣关系。学生成为“民工”,导师成为“老板”。  尽管有许多研究生表示,能够在给导师打工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是一举两得的好事。但是,如果仅仅被当作廉价劳动力,从事一些毫无知识增量的重复劳动,就有悖于高等教育的初衷了。  华东师范大学的许纪霖教授是上个世纪80年代毕业的研究生,在他的印象中,理工科研究生称导师为老板的现象当时就有了,但是不普遍。“1992年,中国进入市场化以后,老板成为一种尊称,不再有贬义,学生称导师为老板就开始普遍化了。”  在这种人身依附关系的结构下,“作为弱势的学生,永远在被选择而没有选择权。”  杨宝德的女友曾经劝他换个导师。但杨宝德几乎没考虑这种可能性,“学院里面很多老师都是同一个学科带头人的学生,申请换导师,也没人敢收。”杨宝德的一位同专业硕士同班同学告诉媒体,在学校3年,她从未听闻曾有人申请转导师,“想想都太难了”。  出路  梳理从性侵到跳河的一系列案件可以发现,导师对学生的“绝对管理权”,往往会导致权力的膨胀而使导师不断“越界”。  南昌大学事件中,被害者小柔只是一名本科生,与国学研究院副院长周斌并无瓜葛,直至被诱使加入“师门”这个封闭的群落后,才遭受不幸的。  据知情人透露说,小柔非常单纯,之前也没有恋爱经验,由于学习国学,对老师特别尊重。周斌曾挑拨过小柔与宿舍同学的关系,因此小柔与同学相处得并不好。她很害怕,不敢和别人说,加之周斌对她有表白的情节,她反而对周斌产生了依赖心理。  在更普遍的范围中,这种“绝对管理权”会让有些导师把洗车、拖地、接孩子等事情交给学生;或者让学生帮忙完成项目、购买物资却几乎不支付费用;甚至为了增加人手,强迫硕士转为博士充当廉价劳动力。最令人唏嘘的是,很多学生面对这种情况竟然无法寻求不到一种应对方法。杨宝德与其博导的聊天记录(该图片由杨宝德女友提供)  1月16日,教育部在新闻发布会上表态,已督促各高校调查教师性骚扰事件,并将研究建立高校预防性骚扰的长效机制。这也是“水果硬糖”群的明确诉求。  “女性缺乏的不是勇气,而是支持。”律师万淼焱认为,在性骚扰问题上,也是因为缺乏相关法律法规和实施细则的联动机制,才使得无数女性只能沉默。  一方面,我国在《治安管理处罚法》、《妇女权益保障法》、《刑法》等法律中都有着对性骚扰受害者的不同程度保护。另一方面,担心自己名誉受损、迫于老师的威胁以及正常毕业的学业诉求,让很多人选择保持了沉默,法律救济的途径被搁置。澳大利亚的反性侵游行  高校  这其中,高校的责任同样不能缺位。  先来看两个案例:  2016年8月,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校长尼古拉斯?德克斯,因对多名涉嫌性侵学生的教授制裁乏力引咎辞职。据称,曾有超过45名加州大学的著名教授签署请愿书,表达他们对德克斯的领导丧失信心。  另一所著名高校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中东研究中心主任加布里埃尔?皮特伯格,因为给两名研究生发送带有性暗示的短信、邮件以及肢体压迫侵犯她们,遭到学生的投诉和起诉。据介绍,学校本来打算通过支付高达46万美元的和解赔偿将事情摆平,但被丑闻激怒的学生并不打算放过这位对自己学生下手的著名教授,发起了针对他的集体抗议。  两个案例,讲述了与文章开头所举事例完全不一样的故事。这其中既有来自教师的监督,也有源于学生的抗议,但更多的,是得益于高校对相关权力的监督机制。  在我国,早在2014年,教育部就发布《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要求强化师德监督,有效防止师德失范行为。比如:  要构建高校、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多方参与的师德监督体系;健全完善学生评教机制;充分发挥教职工代表大会、工会、学术委员会、教授委员会等在师德建设中的作用;高校及主管部门建立师德投诉举报平台,及时掌握师德信息动态,及时纠正不良倾向和问题。对师德问题做到有诉必查,有查必果,有果必复。  只是,三分决策,七分落实。如何真正建立起有效的高校导师权力制约机制,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东方网(eastday.com)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侠客岛:性侵、自尽……高校悲剧背后,谁来把导师的权力关进笼子?
日 05:44 来源:微信公众号侠客岛
原标题:性侵、自尽……高校悲剧背后,谁来把导师的权力关进笼子?  最近这段时间,高校的一些新闻值得我们注意。  日,对外经贸大学一教授被指性侵一女大学生数月;日,北航长江学者陈小武被实名举报性侵女学生;日,南昌大学国学院副院长周斌被指长期猥亵性侵女学生……  除了性侵,西安交通大学在读博士研究生杨宝德在日被发现溺亡在西安灞河中。杨宝德的女友认为,男友悲剧与其女博导周某有关。她称,杨宝德在读博士期间,周某经常安排他做PPT,打扫卫生,买东西……答应帮他联系出国,又未能兑现。“出国无望,学术无果,这直接导致他产生了巨大的精神压力而作出了轻生的行为。”这一指控,目前尚未被证实。  不过,频繁爆出的新闻却不得不把我们的视线拖回师生关系的现实图景中。  沉默  “沉默”,是我们观察师生关系的第一个关键词。或许,这在很大程度上源于“象牙塔”的相对封闭性。  以北航事件为例,美国硅谷华裔女学者罗茜茜在网上实名举报陈小武曾经对其进行性骚扰的经历,发生在12年前。这12年间,受到陈小武侵犯的女生高达7名。她们成立了一个叫“水果硬糖”的微信群。不过,无一例外,她们都选择了匿名,以A、B、C、D、E……等字母来指代。  罗茜茜坦言,“此前,我们以为陈小武只是性骚扰女学生,直到我们知道还有一名女生怀孕了,才恍然大悟……只是没有女生会愿意站出来。”可怕的是,在罗茜茜举报的过程中,被骚扰的同门姐妹彻底陷入了沉默。  沉默,不意味着应该被批评。罗茜茜在被陈小武性骚扰后,第一时间就告诉了父母。但是,保守的父母觉得这是一件不光彩的事,希望孩子为了保送机会忍下去。但是,这种沉默的非常痛苦的。“在陈某手下读书的几年,是我人生的噩梦,因为被欺负得太厉害,出国前还得了抑郁症,幻听幻视,是吃抗抑郁药维持下来的。”  相比之下,陈小武的发展之路并没有受到任何影响,一路扶摇直上。2007年,他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聘为教授;2008年,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聘为博士生导师;2013年,获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2014年,入选万人计划(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5年,获评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欣慰的是,这件事最终被曝光。罗茜茜说自己刚开始联系上北航校方时,有老师还说,学校欠你们这些女生一个道歉,没有保护好你们。后来,尽管面临不少压力,校方还是没有保持沉默,他们撤销了陈小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职务,取消其研究生导师资格,撤销其教师职务。  教育部也没有沉默。他们决定撤销陈小武的“长江学者”称号,停发并追回已发放的奖金,并责成学校解除与陈小武签定的“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聘任合同。  但是,又有几个受害者能像罗茜茜一样站出来呢?即便站出来了,又有几个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呢?事实证明,“烂尾”的可能性非常大。校方往往为了学校声誉,会花费大量的时间或金钱来做通受害人的思想工作。  师生  无一例外,以上的几段案例中,师生关系都偏离了我们的常规认识。  师生关系的形成,来源于社会对知识的处理制度。为了实现知识的接力,教育制度设计了知识的传递者和接受者两种角色。通俗来说,就是老师和学生。  有学者认为,无论是依据传统的文化界定,还是现代的教育制度设计,师生关系始终属于一种质量较高的人际关系类型,其交往的低风险甚至零风险,互动过程的增益性,交往效果的未来指向性等,都是一般人际关系所不具备的。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上述的丑闻呢?仅仅是“师德”变成了“失德”么?当然不是这么简单。接受过教育的人都知道,教育不仅是一个知识传授的过程,还是一个师生关系互动建构的过程。  中国传统师生关系,往往伴随着“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拟亲属关系特征。在这种价值框架下,教师兼具传道、授业、解惑等多重功能,并且把学生当作弟子,学生也视老师为遵从和感恩的对象。在目前研究生导师与硕士、博士之间的关系中,这种关系体现得较为明显。  在这种关系的形塑中,导师对于学生的影响,往往不同于本科教育“大众化产品”的生产过程及其结果,而是带有导师明显的个人化特征,并深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甚至就业当中去。  同时,导师在这个关系过程中充当了学校管理机构的代理人角色,直接行使对学生的课程考核、学业评判、思想教育、行为控制等一系列的权力。相应地,学生不仅是知识的接受者,还成为了人身的依附者。  于是,当一些导师扭曲这种关系后,学生往往会处于弱势的地位。以西安交大事件为例,杨宝德的导师对他或暗示或明示的要求包括:浇花、打扫办公室、拎包、去停车场接她、陪她逛超市、去她家中装窗帘等。此外,还有“晚12点之前随叫随到”“陪我打麻将比学英语重要”等无理要求,甚至自己为学生带的“剩饭剩菜”,如果学生不吃就会被“指责谩骂”。杨宝德与同门的吐槽群 杨宝德与其博导的聊天记录(以上四张图片均由杨宝德女友提供)  异化  调研发现,这种扭曲的关系在理工科教育中还会被异化为一种强制性的雇佣关系。学生成为“民工”,导师成为“老板”。  尽管有许多研究生表示,能够在给导师打工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是一举两得的好事。但是,如果仅仅被当作廉价劳动力,从事一些毫无知识增量的重复劳动,就有悖于高等教育的初衷了。  华东师范大学的许纪霖教授是上个世纪80年代毕业的研究生,在他的印象中,理工科研究生称导师为老板的现象当时就有了,但是不普遍。“1992年,中国进入市场化以后,老板成为一种尊称,不再有贬义,学生称导师为老板就开始普遍化了。”  在这种人身依附关系的结构下,“作为弱势的学生,永远在被选择而没有选择权。”  杨宝德的女友曾经劝他换个导师。但杨宝德几乎没考虑这种可能性,“学院里面很多老师都是同一个学科带头人的学生,申请换导师,也没人敢收。”杨宝德的一位同专业硕士同班同学告诉媒体,在学校3年,她从未听闻曾有人申请转导师,“想想都太难了”。  出路  梳理从性侵到跳河的一系列案件可以发现,导师对学生的“绝对管理权”,往往会导致权力的膨胀而使导师不断“越界”。  南昌大学事件中,被害者小柔只是一名本科生,与国学研究院副院长周斌并无瓜葛,直至被诱使加入“师门”这个封闭的群落后,才遭受不幸的。  据知情人透露说,小柔非常单纯,之前也没有恋爱经验,由于学习国学,对老师特别尊重。周斌曾挑拨过小柔与宿舍同学的关系,因此小柔与同学相处得并不好。她很害怕,不敢和别人说,加之周斌对她有表白的情节,她反而对周斌产生了依赖心理。  在更普遍的范围中,这种“绝对管理权”会让有些导师把洗车、拖地、接孩子等事情交给学生;或者让学生帮忙完成项目、购买物资却几乎不支付费用;甚至为了增加人手,强迫硕士转为博士充当廉价劳动力。最令人唏嘘的是,很多学生面对这种情况竟然无法寻求不到一种应对方法。杨宝德与其博导的聊天记录(该图片由杨宝德女友提供)  1月16日,教育部在新闻发布会上表态,已督促各高校调查教师性骚扰事件,并将研究建立高校预防性骚扰的长效机制。这也是“水果硬糖”群的明确诉求。  “女性缺乏的不是勇气,而是支持。”律师万淼焱认为,在性骚扰问题上,也是因为缺乏相关法律法规和实施细则的联动机制,才使得无数女性只能沉默。  一方面,我国在《治安管理处罚法》、《妇女权益保障法》、《刑法》等法律中都有着对性骚扰受害者的不同程度保护。另一方面,担心自己名誉受损、迫于老师的威胁以及正常毕业的学业诉求,让很多人选择保持了沉默,法律救济的途径被搁置。澳大利亚的反性侵游行  高校  这其中,高校的责任同样不能缺位。  先来看两个案例:  2016年8月,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校长尼古拉斯?德克斯,因对多名涉嫌性侵学生的教授制裁乏力引咎辞职。据称,曾有超过45名加州大学的著名教授签署请愿书,表达他们对德克斯的领导丧失信心。  另一所著名高校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中东研究中心主任加布里埃尔?皮特伯格,因为给两名研究生发送带有性暗示的短信、邮件以及肢体压迫侵犯她们,遭到学生的投诉和起诉。据介绍,学校本来打算通过支付高达46万美元的和解赔偿将事情摆平,但被丑闻激怒的学生并不打算放过这位对自己学生下手的著名教授,发起了针对他的集体抗议。  两个案例,讲述了与文章开头所举事例完全不一样的故事。这其中既有来自教师的监督,也有源于学生的抗议,但更多的,是得益于高校对相关权力的监督机制。  在我国,早在2014年,教育部就发布《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要求强化师德监督,有效防止师德失范行为。比如:  要构建高校、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多方参与的师德监督体系;健全完善学生评教机制;充分发挥教职工代表大会、工会、学术委员会、教授委员会等在师德建设中的作用;高校及主管部门建立师德投诉举报平台,及时掌握师德信息动态,及时纠正不良倾向和问题。对师德问题做到有诉必查,有查必果,有果必复。  只是,三分决策,七分落实。如何真正建立起有效的高校导师权力制约机制,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专业健康增高导师林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