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缘型的父母皆祸害 豆瓣小组可以将子女祸害到什么程度

七种祸害型父母
我的图书馆
七种祸害型父母
&&& 最近有个貌似耸人听闻的声音在网络响起,就是“父母皆祸害”。这句话猛一看很忤逆,很不孝,也就是老百姓说的很缺教训。在我看来这句话有对也有错,不能说父母皆祸害。在我们的生活中大多数人还是很爱孩子的,就像作家池莉说写给她女儿的:“如果你要长成一棵大树,我宁愿腐朽在你的脚下”这样的父母在我的小说《来世你做爹》中有过生动细致的刻画。但是人性如此复杂,也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是好父母,他们或者因为自私,因为有各种人格缺陷,因为有不正常的思维观念,也有很多祸害型的父母。
&&&&& 最大的祸害型父母就是那些毫无人性的父母,这样的人吃喝嫖赌,无所不能,有的酗酒打人、甚至吸毒。这样的人我认为政府就应该剥夺他们作父母的权利。有时候看电视,看到这样的畜生不如的人生了孩子,有的一出生就患上的艾滋等不治之症。有的因为母亲吸毒,孩子一出生就有毒瘾。就算那些刚出生健康点的孩子,也得不到好好的照顾,很多也在受尽了身心的折磨以后,早早夭折。那些被送到孤儿院的孩子倒成了幸运儿,能够健康的长大,可是他们的童年的经历会成为他们一生的阴影。如果一个家庭有一个这样的父亲,或者母亲,这些孩子每天要面对的是怎么样压抑的生活,只有身处其中的人才能体会。很多出现杀父等极端案件的少年犯大多都是生活在这样的家庭中。所以这是最大的祸害性父母。但是这样的父母也毕竟少数占万分之一吧。
&&&&& 老百姓老爱说一句话:“不亲哪个孩子也长不到。”可是现实生活中,就是有的父母因为各种原因,和孩子没有一种发自心底的爱。对待孩子非常冷漠。父母除了要让孩子吃饱穿暖以外,还要让孩子感受到你的爱。我以前的一个邻居,先有了一个女孩,后来又有了一个男孩,因为是二胎超计划生育的,偷放在乡下人家养到上初中。接回来后,孩子本来就对他们又陌生感,他们也和孩子亲不起来。乡下孩子和城里的孩子就有很多生活习惯不相同的地方,男孩子又好动,成绩也不好,一家人怎么看都是女儿好,儿子不好,每天非吵即打。有时候在外面说起来也是一肚子气,儿子一无是处,甚至还说早知道现在这样还不如当初不要。每天晚上他们一家三口在一起说说笑笑,只有这个男孩自己在一个房间呆着。现在孩子已经长大,有一次这位阿姨见到我妈说:“我太伤心了!你都没看到他看我那个冷漠的眼神。”孩子长大后对父母冷漠,就是孩子小的时候父母对孩子冷漠的翻版,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其实这也是种下什么因就结什么果。对待孩子冷漠的父母虽然不多,但是也占一部分,尤其孩子不是从小照顾的父母更要注意和孩子爱的培养。
&&& 人们常说:一个人有了孩子,眼里就全成了孩子,再也容不下别人了。可是生活中也不完全是,有的父母非常自私。只顾自己不顾孩子,我以前曾经写文章写过这种父母,要么忙着跳舞,要么忙着搞婚外恋。根本不管孩子,孩子生活得不到到照顾,学习没人管,更得不到父母的精神上的引领和慰籍。有的孩子因为得不到照顾得了重病,有的孩子因为缺少爱和管教成为问题少年。有的父母嗜烟如命,每天吞云吐雾,听不到孩子频频咳嗽。有的父母天天打通宵麻将,根本不管孩子明天要参加考试。有的夫妻吵架拿孩子置气,让孩子长期生活在阴影了。网上也很多这样的报道,男人为了和女人生气把孩子在五楼抓着脚腕倒吊在半空。女人为了和男人生气把孩子独自扔在家里八天没人照顾。这样自私的父母有轻有重,但是生活中也有一部分。
&&& 还有的父母没有任何抵抗艰难生活的能力,如果过的顺还好,过的不顺就拿孩子出气。生下的孩子健康漂亮非常疼爱,如果万一有了残疾或者重病,立即就抛弃了。我以前也写文章说过,一对夫妻生了脑瘫的孩子,根本不闻不问,把孩子扔给老人,自己过两年再生一个健康的。脑瘫的孩子由于得不到很好的治疗和照顾过不了几年就去世了。他们就像没事人一样,每天打扮的漂漂亮亮,把自己健康的儿子宠的好像小皇帝,要什么给什么,说不上幼儿园就不上幼儿园。摔个跟头都心痛的掉眼泪。这样的父母真的不知道如何评价。对于他们生病的孩子来说,他们和恶魔又有什么区别那。就像年初的小希望的父母,即使别人想救孩子他们都不让,还美其名曰为了孩子好。
&& 有的父母攀比心理非常严重,看不得别人的孩子比自己的孩子好。看到人家的孩子跳舞的跳的好,就回家骂一顿孩子;看到别人的孩子画画的好,回家又骂一顿孩子;看到别人的孩子考了一百分,回家再骂一顿孩子。每天看到孩子,就是唠唠叨叨,你看人家谁谁谁,看看你。每天从睁开眼到睡下就不停,就像老和尚念经一样。孩子在这种父母的唠叨中无所适从。最后孩子实在无法满足父母的各种高标准的要求,为了使自己不在这种父母的压力下崩溃,只好变得麻木起来。如果说上几种祸害父母占少数的话,这种父母让我看在生活中占六成。
&&&&&& 还有一种父母,对孩子做什么也不放心,对生活的指导事无巨细。你穿衣服要先穿裤子,不要先穿褂子;睡觉的时候要脸朝左不要脸朝右;写作业一定要先写数学不要先写语文。洗衣服一定要先洗袖口不要先洗领空。打电话一定要先第一句说什么,第二句说什么。不管你做什么,他就像个监工。好好的看着,如果一个程序和他想的不对,立马就是一阵大骂。最烦人的是打电话,你在前面打,他在后面说,孩子按他的说吧,和对方的问话对不上,不按他的说吧,把孩子骂个不停。
&&&& 其实最可怕的也不是以上几种,而是那些被变态的儒教思想毒害的中国知识型男人。他们思想里面有着严重的封建残余。这些人往往在某个领域有一定的成就,或者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他们对在事业在社会有一定的名望。对待朋友更是照顾的无微不至,两肋插刀。但是由于封建残余家长制作风很严重,再加上对声望对面子看的比一切都重要。他们对谁都有益,但是就是对自己的孩子百害无一利。他们在孩子小的时候不和孩子说笑,甚至孩子的日常生活根本不闻不问。他们理孩子的时候就是庭训的时候。他们还信封“严父出孝子”“棍棒之下出孝子”对孩子非打既骂,对妻子也是要求非常苛刻。他们为了表明自己不溺爱孩子,为了在别人哪里得到一声称赞,全然不顾孩子的身心健康。明明非常真实自然的父子亲情,非弄的非常复杂,非常的违背人性。这样的父子关系使中国最常见的,也是最让人纠结,最复杂的,有一次看了一本小说,就是写父亲,在所有控诉父亲的文章中,几乎都是这种父亲。
&&&& 还有孩子控诉的父母50后,这里面也值得深思,对于这个父母里有没有母亲我不知道,反正这一代男人确实有问题。他们紧抓着封建残余的夫权、父权不放。又赖在男女平等的口号下推卸着各种责任。不止一个人问我这一代男人到底怎么了?这也是一个非常大的命题,我也找不到答案。也许他们是可怜的一代,该长身体的时候挨饿,该上学的时候没学上,正当年的时候赶上竞争激烈的的社会。非常可怜。但是如果把这种可怜转嫁到更弱小孩子身上,他们就已经不再可怜而是变得可恨了。
&&&& 其实说来说去,这个世界最爱我们的是父母,最希望我们好的也是父母。孩子一出生就需要父母的无微不至的照顾,否则连生存都是问题。正因为父母对孩子得如此重要,来自父母的伤害才更加深刻。记得有一个故事说的是一个女孩和父母生气离家出走,后来陌生人给了她一个烧饼,女孩感动的泪流满面,这个故事被大家当作应该孝敬父母的例子说来说去。其实这也是偷换概念。因为卖烧饼的对于孩子没有义务和责任的关系,给一个烧饼那是善举。父母不要说给孩子一个烧饼,就算每天给吃三个烧饼,那也是绝对的虐待。西方心理学说过童年的影响可以贯穿一生,中国也有一句老话叫:“三岁看大,五岁看老”所以做父母不是任性而为的事情,肩负着更多的责任。为了孩子健康的一生,一定不要做一个祸害型的父母。
馆藏&30476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与内心的小孩对话:如何治愈你的童年创伤(孤独,恐惧,痛苦,被...
自营订单满49元(含)免运费
不足金额订单收取运费5元起
邀请好友参加吧
版 次:1页 数:字 数:印刷时间:日开 本:大32开纸 张:胶版纸包 装:平装是否套装: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0所属分类:&&
下载免费当当读书APP
品味海量优质电子书,尊享优雅的阅读体验,只差手机下载一个当当读书APP
本商品暂无详情。
当当价:为商品的销售价,具体的成交价可能因会员使用优惠券、积分等发生变化,最终以订单结算页价格为准。
划线价:划线价格可能是图书封底定价、商品吊牌价、品牌专柜价或由品牌供应商提供的正品零售价(如厂商指导价、建议零售价等)或该商品曾经展示过的销售价等,由于地区、时间的差异化和市场行情波动,商品吊牌价、品牌专柜价等可能会与您购物时展示的不一致,该价格仅供您参考。
折扣:折扣指在划线价(图书定价、商品吊牌价、品牌专柜价、厂商指导价等)某一价格基础上计算出的优惠比例或优惠金额。如有疑问,您可在购买前联系客服咨询。
异常问题:如您发现活动商品销售价或促销信息有异常,请立即联系我们补正,以便您能顺利购物。
当当购物客户端手机端1元秒
当当读书客户端万本电子书免费读“为了孩子我们孟母三迁,哪怕每天我自己的交通时间增加了一倍;为了孩子,我们几乎失去了交际;为了孩子,我放弃事业,甘心成为单位里的边缘人 ”“孩子小时候,为他的健康操心;上学了,为他的学业操心;工作了,为他的生活操心;结婚了,在我们该享受生活的时候又要替他们分担带孩子的责任,我们的一生都给了他们 ”大多数中国父母都觉得自己一生都在为孩子无私奉献。但是在孩子的眼里,父母的无私却有了另一种解读。“他们对我们虽然很好,但是附加条件却是我们的一切都必须符合他们的要求,有时候甚至是苛求。这不是爱,这是精神控制”。因为父母在生活上真的对孩子很好,所以对于他们的控制,孩子只能一再沉默地屈服,“因为我们爱父母,因为我们有良心和愧疚感,我们变成了父母手中没有自我的灵魂。”为人父母者,你知道孩子的想法吗?父母毁掉你心里最珍贵的东西是什么?SLYT:与人交流的欲望。上学的时候,每次回家说运动会拿名次了,或者学校发生的其他趣事,他们都会一本正经地说:“得了,把注意力放在学习上”。次数多了,就把感兴趣的东西烂在肚里了,而且与人交流的时候也逐渐学会了他们一本正经的样子,跟人很疏远,至今没有交到亲密无间的朋友。我是有孩子的人了,我准备做个《窗边的小豆豆》中“巴学园”校长那样的人,我的孩子滔滔不绝讲3、5个小时她感兴趣的话题,我会微笑着听完的。雪依:我记得最清楚的一件事情是我小时候巨迷明星,超级希望自己有成为明星的一天。结果我妈对我说,“你要长相没长相,要身材没身材,就你那德性还想当明星?少做白日梦了!”虽然她后面辱骂我的话比这个难听一百倍,但是这句话仍旧让我终生难忘。心心鱼:自如交流的能力。我爸妈就很担心我会早恋学坏什么的,整天不是上学就是关在家里学习,周末也很少可以和朋友出去玩。开始我还抱怨,久而久之我开始习惯了,开始喜欢一个人呆着,在学校里和同学交流也变少了,我父母很满意,觉得一心扑在学习上才是学生的本职。上了大学之后,我突然意识到失去了很自然和周围人交流的能力!或者是说,一直没得到锻炼过,在此之前我从来不知道说话竟然是需要锻炼的,真可笑。现在我和人聊天很难持续到3分钟以上,因为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很多时候是对方想说,那我就听,如果我想说一件事情或者是一个故事,我发现我会语无伦次,对方会有点费解 每当这种时候,我更加沮丧,更加愿意一个人呆在宿舍里,这种情况叫做宅sylvanas:自信和自尊。在我少年时期,她在亲戚朋友甚至是我要好的同学朋友那儿把我说得很差,没有优点全是缺点。每次得到同情她都很满足。结果是,亲戚朋友们以为我很反叛,我的好友同学以为我没治了。慢慢地我知道了实情,多年以后鼓起勇气问她,为啥要在外人面前把我说的如此不堪,而有些是她过分渲染的。她说,她是为我好,让他们教教我怎么做人。除了认倒霉,我没什么可说的。Future:小时候看名著,父母觉得对学习没有用,都说看那些垃圾东西有啥出息,就知道让我做题,看资料,参加学校舞蹈,总以为会有表现的机会,他们会支持,却总是把我骂个半死,有时还当着好多人,一点面子都不给我。喜欢学习练字,他们觉得浪费时间,应该好好读书Neil:小的时候从他们那里得到的都是否定的评价,以至于现在我明知道自己是对的,一旦受到别人质疑就神经性地要去附和别人。小的时候为了少挨骂,很早就学着揣度别人的心思,现在条件反射地要去取悦别人,我周围人脸色一变,我就时刻提醒自己小心,这么活着太累了。小的时候被他们用无比恶毒的语言“调教”,以至于现在对别人的恶言恶语都彻底麻木。白痴妹子:梦想。小时候看小说也写小说,我爸妈发现了,爸爸撕了我买的书,然后我妈当着很多亲戚面嘲讽嗤笑地问我你好像在写什么小说吧?考大学特想学编导,梦想了十多年,给他们说,被他们叫来一堆亲朋好友打压,说肯定找不到工作云云。然后我妥协了。后来有一天,我妈突然说你学编导也许真的挺合适的。那个时候我已经不想辩驳什么了。我承认他们很爱我,他们也很优秀,为我辛苦铺路,我也很感激,可是不让我过属于我的人生,我活着的意义无非就是重复一遍他们的人生,那么这又有什么意义呢。SLYT:发现我们的父母有两种:1、他们不爱自己;2、希望子女优秀,但多用“激将法”。第2种是方式不对,属于技巧问题。第1种就麻烦了,跟不爱自己的人一起生活真的很痛苦。那么我爱自己吗,如果答案是“不爱”,我和我孩子的故事只能是历史重演。啊有多少父母的“爱”让孩子窒息“在当了妈妈,看了不少育儿书和儿童心理学的书以后,我才发现,我在大学时的抑郁,很大程度是因为我的父母。他们用无微不至的爱让我的生命了无生趣,幸亏毕业后选择了远离他们。现在我几乎每天都在反思,不要在我的孩子身上重复他们当年的做法,提醒自己不能为了爱而让自己变得面目可憎”,已经成为一家广告公司总监的史小然(化名)爬上豆瓣“Anti-Parents”小组后,第一反应是大哭一场,因为很多组员说出了她曾经的心声:“其实我身边就有好几个朋友,都是被父母的 爱 逼得无处可逃,觉得人生没有乐趣,甚至不想结婚生子。”80年代初生的史小然就是因为被父母“爱”得快要窒息了,才在大学毕业后顶着父母的强烈反对,选择远离家乡广州,到北京去工作。有一种爱以分离为最高原则看到小组的“该童鞋已屏蔽”敲下的那段话 “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这种分离越早,你就越成功。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距离和独立是一种对人格的尊重,这种尊重即使在最亲近的人中间,也应该保有。”史小然说:“说得太对了,因为当年我的父母就是用无微不至的爱牢牢地笼罩我,我所遇到的一切问题,他们都希望帮我解决,我所应该做的一切事情,他们都要替我代劳,甚至我的日子他们也恨不得替我来过。让我觉得我活着是没有意义的。两年前我生孩子时,他们提出要到北京来替我带孩子,我拒绝了,我不想重新过那样的日子,也不想我的孩子过那种我曾经过的生活。”史小然从小到大,一直都很顺利,“当然,是生活在父母的严格管教和倾心帮助之下。”她上学,父母都帮她安排好,甚至到初中还是每天接送。上高中后,虽然学校离家只有两站路,妈妈仍然三天两头到学校去等她放学。每天早晨妈妈因为担心她晚上复习功课太辛苦,干脆在她还躺在被窝里时替她把袜子穿好。上大学前,每天穿什么衣服穿几件衣服,她从来没有自己决定过。在一家公司当老总的爸爸每当听说市面上流行什么就给她买什么,从衣服到玩具到各种电子产品。她想买什么,爸爸从来也不说半个不字。直到高中毕业,史小然所结交的所有朋友都必须经过妈妈审查。差生当然是被排除的,“即使是好学生,也必须是那种在我妈妈眼里心地纯良的,因为妈妈担心我吃亏。不管我的老师是什么脾气性格,妈妈总是能和他们搞好关系”。史小然在学校的一举一动,她妈妈第一时间就能掌握,连她每天课间买了什么零食,妈妈都一清二楚。晚回家,那也是绝对绝对不可能的。有时她到熟悉的同学家玩,妈妈都会悄悄地在后面盯梢“抽查”。在父母的保护下,史小然从小到大确实都没吃过什么亏。直接后果就是,她对于人情世故一窍不通。“父母的爱让我觉得自己是废物”“我妈妈对我的一举一动那么了解,这让我有时候很害怕。我没说出口的话,她帮我说出来,我想做的事情,她替我想好,甚至做好。我的一切妈妈都提前替我想好。甚至连我的周末,妈妈都会替我安排好,她在加班时也会一天几个电话。我最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 这都是为你好 。”到了高考时,她在爸爸妈妈的主持下,选择了保送家门口的中山大学。虽然她自己很想很想远走高飞,但是爸爸妈妈的理由一如既往地不容反驳:这个学校本身不错,而且可以免去高考的不确定性。关键是离家近,每周回家可以方便妈妈照顾。于是每周五妈妈又会到学校来接她,回到家史小然就又过上什么都不用自己动手的生活。她妈妈还迅速地和她同宿舍的同学搞熟了关系,以便随时了解她的行踪。大三上学期她认识了一个高一届的男孩,男孩子要去留学,计划让史小然跟自己一起出国,但是她的爸爸妈妈动用了一切可动用的手段要求他们分手:找男孩子谈心,找她谈心,威胁断绝关系等等,理由是“我们都是为你好,你一个文科学生,出国以后有什么好的出路,难道待在家里做家庭妇女?时间一长,家庭肯定不稳定,如果他真心爱你就该留在国内”。重重压力下她和男朋友分手了。但是,她出现了抑郁的症状,甚至被学校的老师列为重点关注对象 “那时候,我觉得人生特别没有意思,我活着就是为了父母活着,我就是他们的木偶,我的生活由他们规划,我的幸福必须要他们来给,我的人生是要他们来判断的,而我的感受完全不重要。我觉得只有一个词可以形容活了20年的我,那就是 废物。”这也是史小然看到ANTI-PARENTS的小组后觉得特别有共鸣的一点。“为了逃避父母的爱,我选择了去北京”休息一年重返学校,她下定决心一定要摆脱父母的爱。为了她离开广州,妈妈哭过,但是“看到她哭,我那时候只是想,眼泪也不能动摇我,因为为了让我和男朋友分手,她哭了好多次,连我爸爸都哭过。”也许是压抑了很长时间,出于叛逆,她到北京后和爸爸妈妈在电话里发生过很多次争吵。她心里很纠结,又很内疚,又有一种快感。甚至她和现在的丈夫结婚都没有事先告知父母。丈夫曾经问过为什么,她没有解释。“其实,我不是不爱父母,当他们年老体弱的时候,我一定会照顾他们,但是如果我一直和他们待在一起,他们那无时无刻不在的 爱 就是时刻在提醒我,我是一个 废物 。离开他们到北京后,虽然我很辛苦,但是我很快乐,我的心理很放松,以前的抑郁也不治而愈了。”史小然说:“现在爸爸妈妈已经习惯了我的远离,不太管我。可能是远香近臭,我们的关系反而亲密了。”(姜澎)抱怨的小孩,你们站着说话不腰疼得知现在的很多80后、90后把父母称为“祸害”,年过五旬的宋女士和丈夫嘀咕了半天,终于鼓起勇气给已经工作的女儿打电话:“你现在也长大了,到底怎么看待我们,不会也在网上骂我们,认为我们是祸害吧?!”随着“父母皆祸害”小组的曝光,很多50后家长都像宋女士一样,被彻底“雷”到了!想不通的家长很多,“我们是孩子最亲的人,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了孩子,该做的做了,不该做的也做了,到头来反倒成了 祸害 ?”而直接表达愤怒的家长也不少:“没有我们保驾护航,孩子能有今天?”不及时管教就等于给孩子更多犯错的机会宋女士的女儿,一个标准的80后,如今已从沪上名牌高校毕业,就职于公务员系统,去年刚刚结了婚。照宋女士的话说,她和先生现在才稍微安心一些。“孩子的事业和生活终于都迈上了正轨。”但“祸害”两字终究让宋女士感到心慌:亲身女儿心里究竟如何看待父母,她心里没底。从小到大,这个三口之家以女儿的升学和成长为轴心,充满了各种纷争。“吵得激烈的时候,她和她爸就像阶级敌人,为的都是些芝麻大的事情。”宋女士回忆,女儿读初二时迷上了漫画,此后一发不可收拾,读高中时,不仅家里的漫画书堆得比教科书和辅导读物还高,班主任也打电话来告状,说女儿在语文书皮里包了一本漫画书,上课时偷看。此外女儿还被老师称为班上的一颗“老鼠屎”,因为不仅自己看,还把书借给别的同学。就在班主任来电的当晚,家里爆发了一场大战:爸爸当着女儿的面撕了好几本漫画书,家里堆得像小山高的漫画书被一本不剩地扔进了垃圾箱。“孩子成长过程中会有很多不好的习惯或者误入歧途,孩子已经不能自控,家长再不好好管教,就是给孩子更多犯错的机会。”和宋女士一样,很多家长都认为给孩子“做规矩”是必须的。宋女士坦陈,丈夫当时扔掉女儿所有的“宝贝”,女儿也记仇,在后来报考大学时执意要到外地高校读书,远离父母监视。但从最终结果看,“粗暴对待”还是取得了预料中的效果:女儿在脱离漫画的“引诱”后成绩稳步提高。“读书的时候成绩要好,踏上社会交友要慎,在单位工作不能目中无人,没有我们常年的啰嗦和提点,哪有她的今天?”给女儿打电话询问自己是否是“祸害”的那天,宋女士得到了一个模糊的答复:“别啰嗦,我对你和老爸很不错啦。”听之任之?你是父母你也做不到对于自己的管教行为被孩子贴上“祸害”的标签,50后的父母心态不一。有人从反省自我开始,亦有人显得无比愤怒。“从幼儿园起,大多数父母盯着孩子读书、考级,没有了娱乐和玩耍。这样一路在逼迫和赶场子中长大的一代,没充分体会生活的乐趣,没有和爸爸妈妈一起肆意地快乐地相处,想起来怪可怜,没有体会生活的乐趣,怎么去热爱生活?”一位家长不禁在常去访问的家长论坛上大胆留言,呼吁更多家长应该去拜访 “父母皆祸害”之类的小组。“看看长大些的孩子们在我们面前不说的心声,了解他们多些,放手多些,从现在做起吧,让他们多透透气,多些时间体会家庭的乐趣。”然而,不少家长“实地勘察”后莫名来火。“如果孩子把父母称为祸害,那么请他们扪心自问,以后他们成了父母,能对孩子听之任之吗?”在一些家长眼中,网络上那些直抒胸臆,道说父母如何祸害自己的帖子,完全是“站着说话不腰疼”。顶着“脑残”、“愚昧”、“无知”的骂名,身为家长的张女士这一阵也开始“潜伏”在网上,渴望了解别的孩子对父母教养的想法,从而更理解自己的孩子。一篇控诉帖很快进入她的视线,大意是说一位母亲在她女儿读中学的时候强行干涉并中止了她的恋情,在女儿20岁意外怀孕时强迫她做了人流手术,并在女儿25岁以后急着让她去相亲 “这个女儿觉得自己现在不幸福,都是母亲一手造成的;但换一个角度想想,有哪个母亲能放心让女儿在中学没毕业的时候就敲定自己的人生大事,在女儿脚跟还没立稳的时候生个孩子?”张女士不由感叹,很多在网上抱怨的孩子,把成长历程中的喜悦归功于自己,一些没有逾越的难关和障碍则怪罪于父母。“或许只有这样的孩子自己当了父母,才能体会为人父母的不易。”50后家长中,亦不乏言辞锐利者。在一位家长眼中,忙于在网上搞小圈子控诉父母,并共同商量如何与父母对峙的孩子,本身已经成了一种“祸害”。“把家庭的矛盾极端化,这样做不仅对他们自己没有好处,还会带坏很多尚且年幼、不辨是非的孩子。”而让这位家长最不满的地方是,网络上一些自称是通过学习心理学、社会学而分析父母行为的孩子,他们把父母的管教行为当成“病态”来理解,缺乏对于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见识了“祸害”之说,更多的家长开始“后怕”:完全控制孩子的一切?对孩子说话口无遮拦?任凭自己的情绪化作祟,对孩子横加指责、呵斥?一旦出现裂缝,代际关系的修补恐怕并不如原先所想的那么简单快速、理所应当。(樊丽萍)
一键安装官方客户端
重大事件及时推送 阅读更流畅
其他新闻(无对应栏目)
http://img3.cache.netease.com/catchimg/FN5J5_0.jpg您当前的位置:&&>&&
父母皆祸害?调查称青少年心理问题90%源自家庭
10:53 】 【来源:北京晚报 】
  世界上恐怕没有任何一个身份比“父母”更矛盾了:明明是一个职业性很强的工作,但是大多数人却都是未经过培训而直接上岗。也许正是因为这样,这个世界上大约没有完美的父母,也没有完美的家庭。即便如此,还是会有人说,天下没有不爱子女的父母,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打着爱的旗号就真的不会带来伤害吗?  早在2008年,豆瓣上就出现了一个“父母皆祸害”小组,在这个小组中,从50后到90后,很多人都历数了父母对自己带来的伤害。近日,知名博主、心理导师李雪在微博上的一条博文再次引发了网络上关于“父母皆祸害”这一话题讨论的热度,本是世界上最亲密的“生死之交”,为何就成了怒目相对的仇家?亲子之间恨从何来?  父母只是  无条件恨你?  “有的父母总是逮个鸡毛蒜皮的事情反复攻击羞辱孩子,闹得好像天大的事儿一样,因为这样逼疯孩子,把内心的痛苦转嫁到孩子身上,会感受到放松舒爽,跟吸毒成瘾差不多。当孩子被洗脑附体一样开始实施自残自杀行为时,是妈妈达到巅峰快感的时刻,看着孩子掌殴自己、刀割自己,会控制不住嘴角上扬,会心一笑。”  近日,知名博主、心理导师李雪在微博上的一条博文引发了网络上的激烈讨论,“父母皆祸害”再次“甚嚣尘上”:  “我妈就这样,我被攻击痛苦时,她脸上从未见过的开心和意气风发,那表情简直可以说是容光焕发,看她那样,我的心就慢慢死了。”  “小时候在家每天胆战心惊,时不时都能感受到父母拙劣的表演,用自以为冠冕堂皇的理由发泄着对孩子的恶意,我在伤心痛苦之时惊讶地瞥见他们掩饰不住的愉悦。”  “一遍遍地说有能耐你去死呀,我真的吃了药的时候她似乎很舒畅,转头换一张脸说你要是死了我怎么办,你这是不负责任的,最没能耐的。”  “有点什么事情就打,考98分都被骂,吃饭打嗝一耳光打过来,夹菜姿势不对也一耳光打过来,自己小时候生活不好非要对我要求严格。”  ……  李雪在博文《不是你不够好 父母只是无条件恨你》中写道:“这样的父母,会在孩子自己的事情上,不允许孩子按照自己的感受做事情,打着‘严格要求孩子’的名义,对孩子各种批判控制,让孩子觉得:只要我做我自己,都是错的。自由是不可能的……这样的父母,会在孩子遭遇挫折需要父母给予情感支持、需要感受父母的力量和安全感的时候,坚定地给予冷漠和嘲讽打击,让孩子腹背受敌,绝望无助,感觉整个世界充满敌意。”  李雪认为,无条件恨孩子的父母,他们内心真实所恨的是自己父母,因为在自己的童年,遭遇的就是刺骨寒冷。但是恨父母太离经叛道,很少有人敢直面自己对父母的恨,有的甚至还要美化和过度孝顺父母,于是深藏心底的恨意,必须找到别的出口。恨别人容易被攻击被抛弃,只有恨孩子是安全的:一是孩子无条件爱自己,不会抛弃自己,也没什么反击能力;二是孩子对爱和自由的渴望,会激发出父母内在的痛苦绝望,于是冷漠攻击孩子,让孩子也跟自己一样绝望。当然,这个过程会被合理化为“都是为孩子好”。  人生第一课  先学会了恨  李雪及网友分享的类似极端案例,北京市中小学心理咨询中心主任温方也曾接触过。  曾经有一位母亲,插队之前弹一手漂亮的钢琴;40多岁回到北京之后首先为家里添置的大件儿除了一张床就是钢琴了。女儿出生后,这位母亲将自己被时代耽搁的“钢琴家”梦想全部寄托在了孩子身上,明明是手指又短手掌又厚的“钢琴不宜”体质,女儿却从2岁起便被母亲架到了钢琴面前。最终,这个“不学琴就挨打”的女孩在自己12岁时在高压和辱骂面前忍无可忍,当着母亲的面剁下了自己的手指。  初二男孩利利在父母离婚后随母亲一起生活,父亲再婚后,母亲对丈夫的恨意便全部投射给了自己的儿子。本来该是自己人生中第一个男性榜样的父亲,成了利利妈妈口中十恶不赦的恶棍。在需要父母给予情感支持的青春期里,利利学到的重要一课就是“恨”。一次在爸爸生活费晚给了三天的情况下,利利叫上自己的小伙伴把自己爸爸狠揍了一顿,并把爸爸的新家乱砸一通,面对孩子的冲动行为,利利妈妈心里却是暗自高兴。  温方说,这样的恨意和伤害通常会伴随孩子的一生。以“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的精神虐杀会让孩子在被虐杀的同时,觉得自己不够好,所以才不配得到父母的爱。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矫正,这样的孩子在成年后也容易让自己陷入到施受虐的关系当中。  成年后的自己又该如何回首这种带有阴影和创伤的童年呢?“永远惦记着创伤,那你永远也不会痊愈。”温方说,疗愈的方式因人而异,“你可以通过‘满灌疗法’,一恨到底了也就释然了,也可以利用认知抚慰与过去的自己和解。”其中,重要的一点是要接受这个事实,迈出家庭的小圈子,在社会中找到自己新的成长点。  以爱之名  也会造成伤害  温方介绍,在他多年的中小学生咨询工作中,父母直接出手施害的情况很少,但是在爱中造成伤害的很多。这样的伤害通常伴随一生,会给孩子造成严重的心理障碍。北京市中小学心理咨询中心曾经做过问卷调查,调查显示:孩子的心理问题有90%是来自家庭,另有9%来自社会,自身心理疾病的人群只占1%。  “我在家里还不如一条狗呢!”初中男孩辰辰在接受北京市中小学心理咨询中心的帮助时,曾恶狠狠地吐出这么一句话。原来,辰辰的父母是典型的“三句话家长”:吃饭了吗?去写作业!睡觉吧!与家里的爱宠小狗一对比,地位确实有点儿“天差地别”:不管下班回家后多累,爸爸妈妈总要抽出时间带小狗出去放风,对小狗的吃饭、洗澡等生活事宜更别提有多尽心了。反观自己,虽然吃喝不愁,却总觉得“不幸福”。  温方说,家庭内出现创伤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父母与孩子感觉的“错位”。以辰辰为例,从父母的角度来看,可能是怕占用孩子的学习时间,打扰孩子的休息,但是在辰辰眼里就变成了漠视和忽略。类似的案例也发生在文文身上,文文曾经找到北京市中小学心理咨询中心,哭诉被父母“抛弃”。原来,文文的父母望女成凤,对她进行全方位培养,文文一周需要上14节课的辅导班。在父母看起来是下了血本的培养工程,在文文眼中成了“你们就是不想陪我,所以让辅导班的老师去看着我”的“爱的缺失”。在专家看来,这样的情况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沟通,就容易让孩子感到自己受到了“精神虐待”。  “我常说,父母要把孩子当‘人’看,这话乍听上去有点儿夸张,但是实际生活中的确有很多家长不把孩子当‘人’看。”温方说,父母对待子女的态度常常容易出现两种极端:一种是宠幸至极,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另一种则是妖魔化,将孩子当成是“讨债鬼”,是上天派来惩罚自己的恶魔。  而实际上,一个人在是“孩子”的身份之外,首先是一个“人”:出生时是一个自然人,将自然人培养成一个健全的社会人,是家长的培养目标和职责所在。设身处地站在对方角度、蹲下来跟孩子交流、不过度溺爱、不过分严苛是身为父母的重要一课。  本报记者 牛伟坤 J191  制图吴薇 H114  原标题:
编辑:郭晓彤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豆瓣父母皆祸害改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