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文姬最暴力的出装的读后感

钱文忠三字经读后感10篇作文2000字
作文摘要:该篇《钱文忠三字经读后感10篇》的作文为高二作文,由作者“代号—47”与大家一起分享,体裁为读后感作文,2000字作文,请同学们仔细阅读全文,你觉得作文中哪段或哪句写的最好呢?同时,你发现哪里有错句或错别字吗?
篇一:钱文忠解读三字经读后感_2900字钱文忠解读三字经读后感(一)暑假到来,看看作业上老师推荐的百家讲坛,于是我便看了一看,正好碰上钱文忠讲的《三字经》,刚开始听他这这一讲还有很多的趣味。讲座虽然不长只有四十分钟,但是很了然,不难听出其中的道理,也不免对我的生活加一对比。从小就听家长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其实人交朋友首先要想,自己配交什么样的朋友。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只有以及朋友一同前进的人,那才是真正的好朋友。这才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多读书读好书,才是最重要的啊!现在百家讲坛都快成败家讲坛了。《百家讲坛》栏目一向坚持&让专家、学者为百姓服务&的栏目宗旨,栏目在专家、学者以及百姓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一座让专家通向老百姓的桥梁&,从而达到普及优异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咱们主要说说近期的钱文忠讲的《三字经》吧:钱文忠的《三字经》植根于传统文化,以中国历史为素材,讲述学习以及教诲的重要性。其中很多观念已融刻在中国人的思惟血脉中,如开篇的&人之初,性本善&,大多数中国人都耳熟能详。然而《三字经》中&人之初,性本善&的观念体现了中国文化对人类的美好信念以及期望。《三字经》一方面认为人本性是向善的,另外一方面又强调后天环境对于人成长的重要性,所谓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讲患上就是这个道理。咱们可以找到很多历史故事来印证成长及教诲环境的重要性,比如曹植、曹丕、曹彰以及曹冲四人同是曹操的儿子,但由于成长经历不同,差距越来越大,甚或者完全不像兄弟。《三字经》认为,对于孩子来说,如果没有良好的后天环境,再善良的天性城市受到污染。同时,学习是一种生命的过程,学任何一样东西,必须专心致志、始终如一,一心一意地去经历,才会有所成,我想,这就是钱文忠讲《三字经》的根本目的。钱文忠解读三字经读后感(二)闲暇之余,信手翻阅《钱文忠解读三字经》下册,恍若在一本通俗的中国二十四史,恍忽间随钱文忠先生在字字溯源中一起走近历史事件,并从文字的推敲中,探查历史的真相。林肯曾说&读诗使人聪慧,读史使人明智,&在二十四史的演变中,我能更深层次的感受到&得民心者得天下&至理;并深刻感受到唐太宗在魏征去世后感叹的&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钱文忠先生说:&《三字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关键词集,《三字经》之所以能流传到今天,它在今天就是有生命力的,它的生命力一定还在,一定是超越时空的。&我对这个说法相当认同。在阅读中,我看到几乎所有的朝代在开始时都是励精图治的,但在灭亡时都是因为长期腐败造成的。在读史的过程中,既能感受到皇帝奢靡的生活,又能感受到生于皇家的不易,如唐后主李煜&愿生生世世莫生于帝王之家&的无奈;又如齐恒公竟被手下关了禁闭,活活饿死,尸体被撂了67天;再如在魏晋南北朝时,只要有人夺位一当了皇帝,就要把前朝皇帝的直系亲属全部杀光一个不留。在读的过程中,我看到不同的具有鲜明个性的历史人物。如礼贤下士的周文王,亲自为姜太公拉车请其辅佐朝政;荒淫无道的周幽王,为博美人一笑,峰火戏诸候;堂吉诃德式的宋襄公,演绎着迂腐与仁义;求贤如渴的秦穆公;&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楚庄王;豪气干云的项羽与深通&厚黑&的刘邦;&假圣人,伪君子&王莽;励精图治的李世民,疑心的崇祯等等&&钱文忠先生尊重历史事实的探寻。如在讲解&赢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时,对秦王国的一统,他肯定了从秦孝公开始的&商鞅变法&,并点评秦朝是经过六代人的努力,才使秦王赢败有施展雄才大略的机会。并充分肯定秦始皇的功绩:即一统六国,书同文,度同制,车同轨,行同伦。并对历史批评的&焚书坑儒&进行了探寻,所焚之书主要为&六国史书&,所坑之儒主要是练长生不老药的&术士&。在讲解&唐高祖,起义师,除隋乱,创国基&一段,介绍到&玄武门&之变,钱老师这样叙述&李建成和李元吉,在正史上历来被说得一无是处。但是大家别忘了,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所以未必客观&&&,然后又对该事件进行了探寻,写出了历史完人李世民的&不完美&之处,并指出贞观之治是在隋及开唐的基础上,励精图治的结果。钱文忠在品评历史的时候,注意从历史事件对后世的影响入手,去品评功过,对皇帝的生活作风问题有些轻描淡写,我想或许是钱文忠先生认为皇家皆如是吧。()包括对短命隋朝的两位皇帝的政绩的肯定,对个人成就大于政绩的皇帝,如创造&瘦金体&的宋徽宗、擅长木工的明思宗朱由俭进行了嘲讽。我觉得这些批评是客观的,因为他们在浸淫于爱好之中的时候,忘了历史赋予他们的沉甸甸的责任。钱文忠先生注重对的描述。如在讲解&迨至隋,一土字,不再传,失统绪&时,介绍爱照镜子的隋炀帝时,他是这样写的。&隋炀帝有一个喜好,喜欢照镜子,照镜子的时候,他时不时做一件事,一边照镜子一边摸着自己的脖子说&哎呀,好一个脑袋,可惜不知道将来谁来砍他。&&总之,读《钱文忠解读三字经》下册,更像读中国厚重的历史。就像《三字经》自己总结的那样――&廿二史,全在兹。载治乱,知兴衰。读史者,考实录,通古今,若亲目。&我们在工作和学习中,只有像钱文忠老师那样&考实录&,采用实事求是的态度,才能真正做到&若亲目&。读一本好书,仿佛自己在与心灵对话;我想,如果有机会我一定会把《钱文忠解读三字经》上册也细细读完,进一步感受民族经典中郁郁的芬芳。钱文忠解读三字经读后感(三)记得当年《百家讲坛》预告要播出《钱文忠解读三字经》时挺纳闷的,《三字经》?这有什么好讲的?不就是给小孩看的吗?还值得解读?节目播出时看了几期,才明白钱文忠是以《三字经》为依托,解读埋藏在浅显的《三字经》背后的中华文化。后来买到了这套《钱文忠解读三字经》,课余时间断断续续地读,到今天总算读完了。我觉得这套书最大的特点就是浅显易懂。没有生僻的学术名词,没有晦涩的古文征引,也没有难明的考证与论述。以《三字经》为引,通过一个个历史故事,以最平实浅近的语言讲述古典文化,并探讨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的作用。这个讲座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它简单明了,通俗易懂。由于一些原因使得我们现代人阅读古文和古籍有一定的障碍,使得普通大众在了解和继承传统文化上产生一定不便。&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文化传承必须适应时代的变化。在今天我们就是要将原本在众人眼中深奥,难明的古典文化通俗解读,使人们更好的了解传统文化,继承我们民族文化中合理,有益的成分。特别是面对文化冲击时,弘扬本民族文化就更显得重要。文化上的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而我也觉得这套书最大的缺点也恰恰在于它的&通俗&。所以在书中我们只能看到一个个小故事,却看不到多少钱文忠先生个人的看法与意见,学术性很低。相比之下,我更喜欢讲述《玄奘西游记》时的那个钱文忠,显得专业,精明,自信,得心应手。我最大的认识是明白了原来小小的《三字经》也蕴含着如此多的文化信息与知识,可见生活中任何一件事,哪怕是你认为再小不过的事,只要你顺着一定的方向,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去探索,它便可以无穷大。向所有中小学生,向所有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人们推荐这本《钱文忠解读三字经》,它是了解中华文化的一部很不错的启蒙读物。
篇二:钱文忠解读三字经读书心得_500字 > 钱文忠解读《三字经》读后感暑假里,妈妈给我买了一本书,叫钱文忠解读《三字经》。《三字经》通俗易懂,是自宋朝以来历代对儿童的启蒙读物,一直广为流传。 日记http://wWw.0S.net.cn 这本书里讲了许多经典的历史故事,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孟母三迁的故事。孟子早年丧父,家境十分贫寒,只能住在破房子里,居住的房子正好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学着哭丧,孟母很着急,就搬家到了市集。但旁边有个肉铺,小孟子又学着剁肉,孟母更着急了,就又搬家到了学校附近,这次他受到了学习氛围的熏染,变得彬彬有礼。这让我知道了良好的学习环境的重要性。另一个给我印象很深的故事是:黄香温习。东汉时有一个叫黄香的人,他母亲早故,和父亲相依为命,家里很穷。夏天,由于火辣辣的太阳照射的缘故,晚上的温度很高,他担心父亲睡不着,就把枕头扇凉快了;寒冬腊月,天寒地冻,他就先睡下,温暖了枕头和席子,让父亲能够安寝。这个故事让我感悟到做小辈的应该对长辈孝顺,并努力付诸于实践当中。三字经还讲了从伏羲到元朝的历史间发生的很多故事,我非常喜欢,每一个故事都是那么发人深思,建议小朋友都来读一读这本书哦。你一定会有很多的收获。好书伴我成长,看了钱文忠解读《三字经》,让我懂得了许多知识和做人的道理,真是开卷有益呀!篇三:钱文忠弟子规读后感_2000字钱文忠弟子规读后感(一)对于钱先生的解读《弟子规》以后,很感慨,在高节奏、高强度、高压力的当今,耳濡目染的是有人在为为生计奔忙,有人在为自己更好地生存而忙碌,讨论很多的是孩子的学习,家庭的经济状况,孩子的不争气,或孩子的出息,很多是会与经济连在一起。看了钱文忠的解读《弟子规》颇为感慨,我们好像忘了本,我们太世俗,我们原来应该这样,我们是倒退了,这本书让我们净化了心灵,我们还能接受,但我们的孩子接受好像不能完全做到,但我们需要这样做。本书提到了&孝&,孝的结构是&上老下子&,意思是强调血缘延续的重要性。每个人,不管你寿命多长,都只不过是人类生命长河中的一个极其渺小的环节,今天的长辈是昨天的小辈,今天的小辈就是将来的长辈。小辈不孝敬长辈,你又怎么能够指望当你成为长辈以后,你的小辈会孝顺你呢?这话是对的,孩子其实是看父母怎么做会潜移默化受影响的。我是很孝顺的,所以很能接受,每天和父母通电话是必不可少的功课,平时报喜不报忧,会专程带父母去玩,扫除父母的一切后顾之忧。自己和父母相处的时光告诉我,其实真正的孝顺是要真正懂得他们需要什么,其实多陪伴父母说话,告诉他们你的快乐,比给他们金钱更有价值。一家人都受到我的影响,知道对老人要哄着的,孩子也会尊重你好多。其实,很希望我们的教材也能处处透出这些做人的道理的,社会需要净化,需要一片。钱文忠弟子规读后感(二)《弟子规》读后,深感这是一本弘扬国学文化,传承国学精髓,教育孩子如何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升孩子人文素养的经典之作。很早就听闻《弟子规》此书,但一直没有去翻阅。第一次阅读《弟子规》竟是在帮四岁儿子订阅的《幼儿画报》上发现的。画报将原文和翻译成的童话一起介绍给孩子,儿子爱不释手一遍又一遍请我帮他讲这些故事,并模仿童话故事里的人物&尽孝&。恰巧学校工会为我们教师发了精神读物《钱钟书解读弟子规》一书。在此触动下,我认认真真读了一遍弟子规,书中讲述学生孝亲尊师、友爱兄弟姊妹的蒙学教材,但是读完之后我的感触很深,这一传世典着内容涵盖人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不仅对于孩子的人生具有指导价值,对于已为人师的我也是具有广泛的教育意义。弟子规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教诲,以此成为做人的原则,我们在工作和学习时,就能加深自己的修养,在物质社会的时代不迷失,不动摇,时时保持清醒,和谐和同事之间、亲人之间、朋友之间以及人之间的关系,进而和谐整个社会成员的关系,那么共建和谐社会就不会是一句空话。由此而见,诵读弟子规不是目的,重要的是要认真践行。我认为只有将弟子规融入到生活当中,这只是我的个人想法,虽然自己并不知道具体该怎么实施以及会不会产生良好的效果,并且说实话我对于弟子规内容的了解程度也只能算是初学者,()但是我认为这是一件具有实际意义的事情,有必要进行一番尝试。以此来督促自己以及学生践行弟子规,做一个幸福的人民教师,做一个身心和谐的人。它让我明白我们在苦苦寻求幸福的真谛、追求完美而不得时,只因忽略了一个事实,最不完美的是自己,最该完美的是自己的那颗心。我们应该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按照《弟子规》的教导,去规范自己的行为,不断提升道德素养并以此来教育大家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与周围人互相帮助,互相尊重,团结友爱,积极进取。我相信《弟子规》把至真、至诚、至善推演出来,值得每一个人领悟终生。钱文忠弟子规读后感(三)劳累了一天,终于又了看书的闲情,回回拿起书,便有了&如对故人&的快乐,那是一种恬淡宁适,心安理得的快乐。《弟子规》在几案上已经放了几天,因为忙碌一直忽略了它。今日里,翻开书页,随着钱文忠穿越时空,与清朝的李毓秀夫子有了第一次的&会面&。《弟子规》里面的内容是从圣人的教诲中汲取出来的,可谓古圣先贤智慧的结晶。目光落于&首孝弟&,仅仅三个字,却让我陷入深思。这个&首&字让我感悟到做人的根本在孝道跟悌道。对于一个人来说,最重要的不是他很会赚钱,而是他懂得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突然想到,不经意间,四十个春秋在晃眼之间划过了。回首望望,父母的付出点点滴滴尽在眼前。我想起了,每年春节将至,一家人团团圆圆地守在一起。母亲又开始忙着赶制我们姐弟俩的新衣了,毛衣针伴着精彩的电视节目,一上一下有规则地编排出那浓浓的爱意。父亲会围着灶台忙个不停,做蛋饺,腌酱油肉,一竹竿的鱼、鸭、鸡倒挂着,里里外外都已涂上了佐料。当我们进入梦乡时,父亲依然在厨房做他的拿手菜――熏鱼,因为加入了过多的糖,那熏鱼入盘时,像涂了油一样亮。母亲还在不紧不慢的赶最后一个袖管。现在,我们都大了,这也成了最美好的回忆。踏上工作岗位的第一天,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孝&的宏愿。而今,因为忙碌,忽略了父母的需求,孝道似乎就在话起话落之间,孝道似乎又在沉甸甸的礼盒间。懊恼之间,明白了&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生命与生命交接处的链条。《弟子规》很沉很沉,有些拿捏不住了。此时的我很想回家,握住老人的手,陪他们慢慢的走。
篇四:钱文忠解读三字经第一集_8200字钱文忠解读三字经第一集【画外音】《三字经》是我国古代的儿童识字课本,是中国传统的儿童启蒙读物,成书大约在九百多年前的宋朝。《三字经》一经问世,即广为流传,实际上成为全国通用的儿童教材,而在和《百家姓》、《千字文》合称的“三百千”中,只有《三字经》被尊称为“经”。为什么这样一本小书被历代人们奉为经典?钱文忠教授又会以什么样的方式来解读这部传统启蒙经典?在看似简单易懂的字句背后,都包含着什么样的深意?而对于今天的人们,《三字经》还有着什么样的启发意义呢?请听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解读《三字经》系列第一集。【正文】今天每到开学的时候,我们都会看见就很多可爱的孩子,背着一个很大的书包,里边装满了各种各样的课本,沉甸甸的一个书包。这个课本分门别类,语文、数学、外语,印刷精良,由国家教育部门统一编纂,统一发放,这是现代的孩子。那么我们不禁要问,在传统的中国,孩子们用什么东西来作教科书呢?用什么样的教科书来启蒙呢?毫无疑问当然是有的。只不过当时没有一种政府统一安排的教科书。启蒙的,没有。而到了中国宋朝以后,突然出现了一部《三字经》,来历不明。[字幕:《三字经》——宋朝启蒙读物。]【正文】为什么说它来历不明呢?我们连它的作者是谁都不怎么知道。而这部书《三字经》从宋朝开始一直到今天,流传不绝。这部书有什么特点呢?从内容到形式它都有自己的特点:从形式上看,《三字经》嘛,三个字一句,三个字一句,琅琅上口,非常容易记诵,在古代是可以唱的。在中国宋朝以后流行的像这种传统的启蒙书里边,我们一般知道叫“三百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字幕:《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统称“三百千”。]【正文】这都是孩子启蒙读物。那这里边,大家一听这个排列,“三百千”,马上会有一个感觉,为什么这个三字称经呢?为什么《百家姓》不叫《百家姓经》呢?为什么《千字文》不叫《千字经》呢?那就彰显了《三字经》的重要性。在我们传统文化当中,把一部书称为经,那这是一种至高无上的一种地位和荣誉。《三字经》就是这么重要的一部传统的启蒙经典。也许大家会说,既然是给儿童看的书,那它一定很简单了,有什么值得讲的呢?错了,这个看法。《三字经》的确非常简明扼要,但是也正因为它简明扼要,它以最简洁明快的方式凝聚了最深厚的文化传统。所以我们必须用心去阅读,用心去体会,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三字经》所要传达给我们的一种文化信息;我们才能理解《三字经》为什么能够流传到今天;我们才能够理解《三字经》对于今天我们这些中国人来讲,特别是今天我们这些还在学习过程当中的孩子们来讲,有什么不可替代的意义。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三字经》。【画外音】为什么一本儿童启蒙读物,一个儿童识字课本被大家尊称为《三字经》?在看似简单易懂的文字背后都包含着什么样的深意?而钱文忠教授又会对传统经典《三字经》做出什么样的解读呢?[字幕: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正文】人之初,人出生的时候;性本善,天性本来就是善良的。就在这么冒死简单的六个字背后,就有非常丰富的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它讲的是一个人性论的问题,也就是说,人性究竟是什么样的?人的本性究竟是善良的还是恶的?古今中外所有的文化传统都绕不开人性论的问题。因为无论如何我们必须首先认识我们自己,认识人。在中国传统当中,关于人性论的讨论非常地丰富多彩。在先秦的时候,就儒家传统当中就有三派说法:一派,孔子的说法,([字幕:孔子])我们后面还会讲到。儒家的创始人孔子的说法是什么呢?就是接着《三字经》的后六个字:性相近,习相远。什么意思呢?孔子认为人的本性差距并不太大,由于后天的熏染,环境的影响,会变得差别越来越大。本性相距并不远,这时孔子的说法。换句话说,孔子并没有告诉我们人性是善的还是恶的。孔子置而不论,留个悬念。荀子,[字幕:荀子]也是儒家非常重要的一个思想家。荀子甚至和法家有好多关系。荀子的看法是什么呢?人之初,性本恶。人的天性本来是恶的。这是荀子的看法。这个看法比较容易得到我们的理解。这不难啊!因为我们看一个小孩子生下来,呱呱落地,他饿了他要吃奶,他会管母亲很劳累吗?他会管母亲有没有奶汁吗?他会考虑母亲是不是在生病吗?不会的,他非要吃奶。而如果有几个孩子的话,可能几个孩子争先恐后地要求吃奶,那人的本性从这个角度来看谈不上善良,对吧?那么,人之初,性本善究竟是谁的思想呢?是孟子一派的思想,亚圣孟子。[字幕:孟子。]孟子这一派的思想家,儒家的思想家是认为人之初,性本善的。大家不要小看,关于人性善恶的这种分野,实际上中西文化就在这里开始了不同的发展轨道。我们用最简单的方法来说明这个问题:在西方的文化传统当中,它认为每个人都是有罪的,人都有原罪,只有上帝是无罪的。那也就是说,人之初,性本恶。正因为每个人都是有罪的,所以我谁都不能相信,我不能相信你,我不能把,从管理上,社会管理运作上来讲,我不能把所有的权力交给某几个人,我不放心,因为谁都是有毛病的。那么怎么办呢?我把管理的权力,运作的权力予以分散,相互监督,彼此独立。我创设出一套严格的制度来限制你。西方的文化传统就这样发展下来。而中国的文化传统的主流就是接着《三字经》开始的六个字,也就是说接着孟子的思想走了下来。人之初,性本善。我们相信每个人天性是善良的,每个人都有觉悟,所谓满街都是圣人,人人皆可为尧舜,那还需要制度吗?每个人都是自觉的嘛。每个人都知道不要横穿马路啊,不要在红灯的时候横穿马路啊,每个人都应该知道不要随地吐痰,每个人都应该知道不要去损害别人的利益啊,那主要应该是教育他,去引导他,去培养他,而不是用制度去规范他。所以千万不要小看这六个字,这六个字里边的精义非常非常深。【画外音】即使在中国儒家学派的内部,对于人性是善是恶的看法也并不统一,就有性善,性恶,有善有恶三种说法,而争论也从来没有停止过。这充分说明了人性问题的复杂。孟子以充分的理由来证明他的性善论观点。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四心说”。那么钱文忠教授对于“性本善”又是怎么看的呢?【正文】孟子何以断定“人之初,性本善”呢?孟子这么说有什么理由呢?作为一个大思想家,孟子当然不会信口胡说。他认为“人之初,性本善”自然有他的道理。在《孟子》当中,他说人要有四心: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字幕: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孟子o公孙丑上》]【正文】孟子就认为,人必须有这四种心。恻隐之心,一种同情心;羞恶之心,一种觉得不好意思,害羞,觉得一种很自省的一种心;辞让之心,应该让,彼此谦让,彼此谦退;有是非之心。他认为,人必须有这四种心。没有这四个心,那就称不上是人了。这是孟子的看法。比如讲无羞恶之心,非人也,这个我们比较好理解,人都有一种害羞之心,比如我曾经举过一个例子,比如讲我们都记得美国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影星玛丽莲梦露有一张照片,这张照片传遍了世界。她正好穿着裙子在路上走,经过一个地下的出风口,地下的出风口突然上来一股很大的气浪,把梦露的裙子给吹起来,梦露一个动作是赶紧捂着这个裙角。[字幕:玛丽莲梦露照片]这是什么?羞恶之心。她觉得害羞,哎哟,赶快把裙角给捂住。羞恶之心世人皆有。我们在历史上可以举出好多例子来证明人性的问题很复杂。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曹操,大家都知道,曹操有四个儿子,当然历史学家好多人认为曹操恐怕不一定有四个儿子,但是历来的传统说法都说曹操有四个儿子:曹植,[字幕:曹操:曹植]曹植才华横溢,文采斐然,为人忠厚,非常温良。曹植的才华高到什么地步呢?在曹植以后的几百年有一个同样是大才子的人谢灵运,[字幕:谢灵运,时代:南朝o宋。籍贯浙江上虞。]谢灵运讲,如果天下的诗才,天下的写诗的才华有一石(shí)的话,一石(dàn),这两个字音都可以念,有这么多分量的话,曹植一个人占了八斗,这就是“才高八斗”这个成语的来历。[字幕:才高八斗]剩下的两斗是谁的呢?谢灵运也不客气,我,一斗半,那么还有半斗谁的呢?全中国的人,别的人来分。但是谢灵运那么高傲的人,有才华的人都心甘情愿地认为曹植一个人占八斗。而曹植的天性,他觉得这个名位,自己能不能接他父亲曹操的班是天定的,他不费尽心机去争。好,曹丕,[字幕:曹操:曹丕、曹植]曹丕这个人跟曹植是兄弟啊,都是曹操的儿子啊,可这两个亲兄弟这个人性,本性相差可就太远了。曹丕也有文采,曹丕也有诗歌流传下来,但是跟曹植比恐怕差得太远了。他只能跟那一群人去分那个半斗,他那个兄弟一个人占掉八斗,他只能去分那半斗。但是他同时呢,也好舞枪弄棒。曹丕啊,非常擅长剑术。在中国武术史上,曹丕是有一席地位的。同时这个人占有欲非常强,比如攻下邺城的时候,曹军攻下邺城的时候,曹丕冲进去先干什么呢?他不是指挥将领,不是去安抚民众,也不是先去库房里看看有什么战利品,他没有。他先冲到袁熙的家里,把袁熙的太太甄氏抢过来做老婆,因为甄氏很漂亮。他占有欲极强,这是曹丕。至于他后来怎么继承了曹操的位子,大家都知道,他跟曹植不相往来,亲兄弟哦!【画外音】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相传这是由才高八斗的曹植所做的《七步诗》,是对于急于迫害自己的兄长曹丕的质问,也是他们之间真实关系的写照。为什么亲兄弟都会有这么大的差距?他们的另外两个兄弟又是什么样的人呢?【正文】曹操还有一个儿子叫曹彰,外号黄须儿,就他这个头发胡子可能都是黄的,非常彪悍。[字幕:曹操:曹丕、曹植、曹彰]这个人在史籍上没有留下过他好写诗的记录,只留下过他力大无穷,武艺精湛。他射箭百步穿杨,能够射中百米以外的一根头发丝,而力气大到什么地步呢?他有一次,这个曹彰很有意思,有一次不知道为什么跟老虎去打起来了。他跟老虎打架,他把老虎的尾巴缠在自己的胳膊上,这个老虎就动不了了。老虎没他的劲大。他把老虎扽住了。那么又有一次呢,据说这曹彰呢,去找一个象打架,他估跟人打实在不过瘾,都不过瘾,他过去把象给摁在地上,那象也动不了了。所以曹操在战争当中,比如他见到马超那个时侯,纵横驰骋,所向披靡的时候,曹操就哀叹:咳,假如我这个儿子曹彰在此,有你马超什么事?可见,曹彰的性格就是勇武彪悍,傻不楞登,他没什么心机。曹操还一个儿子曹冲,[字幕:曹操:曹丕、曹植、曹彰、曹冲]这是中国著名的神童啊。曹冲称象是个很有名的故事。[字幕:曹冲称象]史籍上记载,说当时孙权为了讨好曹操,就送了一头象给曹操,大象。那么当时的中原地带象很少,看到这么一庞然大物,曹操就带着手下的君臣将领都琢磨说,这个象有多重?那怎么称?哪儿去找那么大的秤啊?没有。大家都你一言我一语,这象有多重。曹冲那时候还不到十岁,就在旁边说,哎,这有什么难的!来来,开条船过来,撑条船过来,把这个象搁到船上,那么船不就沉下去了吗?我在船边划一道线,再把这个象给牵出来,接下来我就有办法知道这个象有多重。他怎么做呢?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往上搬石头,一块块石头往上搬,看这个船,哎,刻的这道线又到了。我就称称石头多重,这象不就有多重了吗?这是利用的排水量的原理。还有一种说法更聪明了,曹冲就叫人一桶桶往船上倒水,也倒到这么高,那我倒进去几桶水,每桶水几斤,我不就知道了吗?这个故事我想说明的是:同样是曹操的儿子,四个儿子,天性差距就很大,完全不像兄弟。所以我们对“人之初,性本善”这六个字是不是可以打个小小的问号?但是我想“人之初,性本善”这六个字是中国文化对人类的美好信念和期望。[字幕:文忠寄语:“人之初,性本善”是中国文化对人类的美好信念与期盼。]【正文】如果这么去理解它,我想是比较稳妥的。【画外音】一样的父母,一样的家庭环境,即使是亲兄弟,在天性上也有着极大的差距,这也是一种社会现实。如果说天性是由先天决定,是无法改变的话,那么接下来《三字经》又传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思想呢?【正文】“人之初,性本善”是孟子的思想,接下来“性相近,习相远”就是孔子的思想。这比较符合孔子的思想。但是跟前面这六个字是有点矛盾的,大家发现了吗?你既然“人之初,性本善”了,怎么后来又变成“性相近”了呢,对吧?但后面这六个字就是“性相近,习相远”。人的本性本来差距并不远,习在这里不是学习的意思,是熏染的意思,受影响,被熏染,被污染的意思。本性本来差距并不远,但是因为后天你受到环境的影响,受到各种各样外部环境的熏染,差距越来越大。用这个话去解释我前面讲的这个故事也是可以成立的。也许曹植、曹丕、曹彰、曹冲小时候,三个月的时候,大家都差不多。但是由于后来成长的经历不同,环境不同,差距越来越大也是可以解释的。在这方面,我们千万要注意:古人是非常重视后天的环境的,这样的例子在历史上也有。我老家是无锡的,无锡下面有一个县,现在也是一个市叫宜兴,也是很有名的陶都,出紫砂。当地当然出了很多很有名的人,但是其中有一个人恐怕是最有名的,周处,晋朝人。[字幕:周处:时代:晋朝。籍贯:江苏宜兴]这个人天性善良,天性不坏的,蛮好的一个人,但是由于从小父母双亡,就没有人去教育他,没有人去引导他,没有人给他上规矩。慢慢地就瞎混,在周围瞎混,受到了这种不好的风气的熏染,影响,长大了以后啊,变成了一个非常粗鲁,暴躁,野蛮的人,就动不动跟人打架,打得人家头破血流,满地找牙,他力气很大。那么这么一来,周围的人见了周处就躲,都惹不起我还躲得起,谁愿意被你打啊!周处自己还不知道,因为他没有羞恶之心,没有是非之心,这个心被遮掩掉了。有一天呢,他突然发现,哎,怎么谁见我都躲啊?他就去问一个老者,一个长者,一个老爷爷,那说明他天性不坏,他对老人还是尊重的。他就去问这个老爷爷:“老人家,为什么乡邻啊,邻居啊,乡亲见了我都躲呢?”他并没有上去把老爷爷也打一顿,他没有。他是比较尊敬地去问老人家,这也就反映出他天性不错。老人家理都不理,说你不知道啊,周处,我们这边有三害啊、周处说,哎,哪三害?说来听听。第一,前面山里出了一只猛虎,经常下来吃人吃家畜,这是一害,害的大家鸡犬不宁;第二,你看,村前面的河里有一条蛟龙,那基本上就是大水蛇了,一种蛇,恶蛇。谁都不敢游泳,不敢下河捕鱼,不敢游过河去。周处说,这不才两个吗?三害,还有一害呢?那老人讲,就是你周处。[字幕:猛虎,蛟龙,周处——统称“三害”]【正文】周处这一下,他天性好,他一下子觉得,哎哟,原来我那么坏了已经,我原来我觉得挺好一个人啊,我也知道尊敬老人,怎么一下乡亲把我当一大害啊?幡然醒悟。在传说当中,周处上山杀掉了这个老虎,为民除害,下水,潜到河里杀了这个蛟龙,为民除害。而自己从此良心发现,本性善良的天性发现,彰显出来,从此一路上进,奋发前进,后来还当了很大的官,为老百姓做了好多的好事,在历史上留下了非常好的名声。周处的墓还在。【画外音】对于任何一个孩子来说,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后天环境,再善良的天性都会受到污染,这就是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那么,怎么样才能保证人们向好的方向发展?《三字经》会告诉我们什么样的方法呢?[字幕: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正文】《三字经》接下来讲的是苟不教,性乃迁。什么意思啊?如果不去教育,如果不接受教育,这个教可以理解成两方面:如果不去教育他,或者人不接受教育的话,“性乃迁”,善良的本性就会发生变迁。你人的本性坏的东西就会生发出来,周处,前面周处这个故事也可以说明这个问题,“苟不教,性乃迁”嘛。而“教之道,贵以专”,教育的道,根本大道,最重要的是什么,最珍贵的是什么?专一。在《三字经》里,学习是一种生命的过程,必须一心一意地去经历。[字幕:文忠寄语:学习是生命的过程,必须一心一意地经历。]【正文】在历史上我们也可以找到很多的故事,来说明《三字经》的这一点。我们知道,明朝著名的一个书画家唐伯虎,唐寅,[字幕:唐寅字伯虎,时代:明朝,籍贯:江苏苏州]这个大家都知道。当然,恐怕现在好多人知道唐伯虎还是因为周星驰,因为有《唐伯虎点秋香》,大家都知道。在在历史上的唐伯虎是和沈周、文征明、仇英并列为明四家,[沈周、唐寅、文征明、仇英——画坛明四家]了不起的画家,风流才子,大画家。唐伯虎从小生活在一个小康之家,从小就有绘画的天才,天性很好,不错,有天赋,很早啊,这个绘画就小有名声,所以当地的富豪之家经常把小唐伯虎请去作画。那唐伯虎当然有点沾沾自喜,少年成名,风流倜傥,但是唐伯虎的母亲,很了不起的一位女性,就觉得你这样浅尝辄止,稍有一点点成就就满足,你不行,你必须专心致志好好给我去学几年画,把绘画艺术给钻透了,那么母亲就跟唐伯虎讲了,沈周那个时候已经成名了,大画家,就住在离家不远的地方,我给你理好包裹,理好行李,你,当然妈妈不舍得,但是为了你的前途,你去跟沈周学画,那唐伯虎也很高兴,反正离家也不远,就背着妈妈给他准备的行李,高高兴兴去拜沈周为师。[字幕:沈周,字启南,时代:明朝,籍贯:江苏苏州]到了沈周那里,稍微学了几年,一两年,唐伯虎发现,哎,自己的很不错嘛,再看看老师的画,也不见得比我强到哪里去。我这也很不错,又开始动了这个脑筋,又不太专心,想回家,想家了,我想回家。沈周看出来唐伯虎的心理活动,也没怎么想,就通知自己的太太,也就是唐伯虎的师母,说准备一桌饭菜送送唐伯虎,让他出师吧,让他回去吧,不用再学了,他不是觉得不错吗?做完了这桌饭菜,就把这个饭菜送到院子里一间独立的房子里,这间房子呢,唐伯虎从来没去过。【画外音】这到底是一间什么样的房子?为什么老师从来不让唐伯虎到这里来呢?而唐伯虎的这次经历又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呢?【正文】唐伯虎走进这间房子一看,哎呀,发现这个房子怪了,怎么天底下有这样的房子?怎么怪呢?这房子居然有四扇门。他进去一扇门,东南西北各一扇门,而每一扇门外都是不同的风景。这一道门外边姹紫嫣红,那一道门外边莺歌燕舞,这一道门外边流水潺潺,唐伯虎好玩儿啊,他不专心,他一看,哟,这师傅可真够坏的,原来花园里有那么好玩的去处,他不告诉我,我今天满师了,他告诉我了,我也先不吃饭了,我先出去看看,往东门想去看这个姹紫嫣红,看花的时候,咚一下,撞一包,往南门想去看莺歌燕舞的时候,咚一下,撞一包,往西门想去看小溪潺潺的时候,咚一下,又一包,头上仨包,这才明白,全是沈周在墙上画的。沈周在墙上画了三扇门,画了外边的风景,唐伯虎一下明白,他聪明,天性还是够的,原来画无止境,自己这点还差远了。那这个时候沈周就进来了,唐伯虎啊,吃完饭你就可以走了,别学了,你很厉害了。唐伯虎扑通跪下,老师,您还是再让我跟您好好学几年。从今往后,专心致志,又学了好多年,那这个时候呢,沈周就告诉他,你真可以走了,你已经学有所成,不必再跟着我。唐伯虎的性格就自然也已经改了,就自己下厨去做一桌菜,谢师宴,来感谢老师对他的栽培,他又把菜做好一桌放到房间里,那么这个菜里面有鱼嘛,江南嘛,鱼虾多,旁边跳过来一只馋猫,要来吃这个鱼,唐伯虎当然要把这猫给赶走,不能让它吃了,师傅没得吃了。这猫一窜,往东墙上的窗口想逃出去,啪,这猫撞一个包掉下来了,这猫爬起来往南墙跑,那儿有一窗,啪,猫又掉下来。猫也撞了仨包。唐伯虎自己忘了,自己在练习绘画的时候,在墙上画了三扇窗,这猫也分不出来。这个故事无非是要说明,你学任何一样东西,必须专心致志,必须持之以恒,你才会有所成。那么,《三字经》接下来还讲述了好多关于学习环境的问题,因为我们知道,如果把一个孩子比喻成花朵的话,那么他的成长和教育环境就是花朵赖以生长的,所赖以开放的土壤。[字幕:文忠寄语:孩子是花朵,教育环境就是土壤]【正文】我们应该为学习中的孩子准备什么样的土壤条件?我们应该给他创造什么样的外部环境?请大家听下一讲。【画外音】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画外音】在这段《三字经》中讲述了孟母是如何教育孟子的,这就是孟母三迁的故事,还讲述了窦燕山的五个儿子为什么都能够考中科举,这就是五子登科的故事。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儒家思想十分强调父亲和教师的绝对权威。但是当父亲和教师有错误的时候,该如何对待呢?我们现代人又该如何正确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观念呢?请继续关注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解读《三字经》第二集。
篇五:带拼音三字经-钱文忠版_8500字带拼音《三字经》全文r?n zhī chūxìng běn shàn 人之 初 , 性 本 善。 xìng xiāng jìnxí xiāng yuǎn 性相 近 , 习 相 远。gǒu bú jiàoxìng nǎi qiān苟不 教 , 性 乃 迁。 jiào zhī dàogu教之 道 ,xī m?ng mǔ z昔孟 母 ,zǐbù xu? du子不 学 ,d?u yān shāny窦燕 山 ,jiào wǔ zǐ m教五 子 ,yǎng bú jiàof养不 教 ,jiào bù yánsh教不 严 ,zǐbù xu?f子不 学 ,y?u bù xu?l幼不 学 ,yùbù zhu?b玉不 琢 ,r?n bù xu?b人不 学 ,w?i r?n zǐf为人 子 ,qīn shī yǒu x亲师 友 ,xiāng jiǔ líng n香九 龄 ,xiào yú qīnsuì yǐ zhuān贵 以 专。? lín chǔ择 邻 处。àn jī zhù断 机 杼。ǒu yì fāng有 义 方。íng jù yáng名 俱 扬。 ù zhī gu?父 之 过。ī zhī du?师 之 惰。ēi suǒ yí非 所 宜。ǎo h? w?i老 何 为。ù ch?ng qì不 成 器。ù zhī yì不 知 义。āng shào shí方 少 时。í lǐ yí习 礼 仪。?ng wēn xí能 温 席。ǒ dāng zhí孝于 亲 , 所 当 执。r?ng sì suì n?ng ràng lí融四 岁 , 能 让 梨。tìyú zhǎng yí xiān zhī弟于 长 , 宜 先 知。shǒu xiào tì cì jiàn w?n 首孝 弟 , 次 见 闻。zhī mǒu shùshí mǒu w?n知某 数 , 识 某 文。yī?r shíshí ?r bǎi一而 十 , 十 而 百。bǎi ?r qiān qiān ?r wàn百而 千 , 千 而 万。sān cái zhětiān dì r?n三才 者 , 天 地 人。sān guāng zhě rì yu? xīng三光 者 , 日 月 星。sān gāng zhějūn ch?n yì三纲 者 , 君 臣 义。fùzǐ qīn fū fù shùn父子 亲 , 夫 妇 顺。yuē chūn xiàyuē qiū dōng曰春 夏 , 曰 秋 冬。cǐsì shíyùn bù qi?ng此四 时 , 运 不 穷。yuē nán běiyuē xī dōng 曰南 北 , 曰 西 东。 cǐsì fāng yìng hū zhōng此四 方 , 应 乎 中。yuē shuǐ huǒ mù jīn tǔ曰水 火 , 木 金 土。cǐwǔ xíngběn hū shù此五 行 , 本 乎 数。yuē r?n yì lǐ zhì xìn曰仁 义 , 礼 智 信。cǐwǔ cháng bù r?ng wěn此五 常 , 不 容 紊。dào liáng shū mài shǔ jì稻粱 菽 , 麦 黍 稷。cǐ liù gǔr?n suǒ shí此六 谷 , 人 所 食。mǎ niú yángjī quǎn shǐ马牛 羊 , 鸡 犬 豕。cǐ liù chùr?n suǒ sì此六 畜 , 人 所 饲。yuē xǐ nùyuē āi jù曰喜 怒 , 曰 哀 惧。 àiwù yù qī qíng jù爱恶 欲 , 七 情 具。páo tǔ g? mù shí jīn匏土 革 , 木 石 金。 sīyǔ zhúnǎi bā yīn丝与 竹, 乃 八 音。gāo zēng zǔ fù ?r shēn高曾 祖 , 父 而 身。 shēn ?r zǐ zǐ ?r sūn身而 子 , 子 而 孙。zìzǐ sūn zhì xuán zēng自子 孙 , 至 玄 曾 nǎi jiǔ zúr?n zhī lún乃九 族 , 人 之 伦。 fùzǐ ēn fū fù c?ng父子 恩 , 夫 妇 从。xiōng z? yǒu dì z? gōng兄则 友 , 弟 则 恭。 zhǎng y?u xùyǒu yǔ p?ng长幼 序 , 友 与 朋。 jūn z? jìng ch?n z? zhōng君则 敬 , 臣 则 忠。 cǐ shí yìr?n suǒ t?ng此十 义 , 人 所 同。 fán xùn m?ngxū jiǎng jiū凡训 蒙 , 须 讲 究。 xiáng xùn gǔmíng jù d?u详训 诂 , 明 句 读。 w?i xu? zhě bì yǒu chū为学 者 , 必 有 初。 xiǎo xu? zhōngzhì sì shū小学 终 , 至 四 书。 lún yǔ zhě ?r shí piān论语 者 , 二 十 篇。 qún dì zǐ jì shàn yán群弟 子 , 记 善 言。m?ng zǐ zhě qī piān zhǐ孟子 者 , 七 篇 止。 jiǎng dào d?shuō r?n yì 讲道 德 , 说 仁 义。 zu? zhōng yōngzǐ sī bǐ作中 庸 , 子 思 笔。 zhōng bù piān yōng bú yì中不 偏 , 庸 不 易。 dà xiǎo dàizhùlǐjì 大小 戴 , 注 礼 记。 shù sh?ng yánlǐ yu? b?i述圣 言 , 礼 乐 备。 yuē gu? fēng yuē yǎ s?ng曰国 风 , 曰 雅 颂。 hào sì shī dāng fěng yǒng号四 诗 , 当 讽 咏。 shī jì wáng chūn qiū zu?诗既 亡 , 春 秋 作。 yù bāo biǎnbi? shàn ? 寓褒 贬 , 别 善 恶。 sān zhuàn zhěyǒu gōng yáng三传 者 , 有 公 羊。 yǒu zuǒ shìyǒu gǔ liáng有左 氏 , 有 谷 梁。 jīng jì míng fāng dú zǐ经既 明 , 方 读 子。 cuō qí yàojì qí shì 撮其 要 , 记 其 事。wǔzǐ zhě yǒu xún yáng五子 者 有 荀 扬。 w?n zhōng zǐjí lǎo zhuāng文中 子 , 及 老 庄。 jīng zǐ tōngdú zhū shǐ经子 通 , 读 诸 史。 kǎo shì xì zhī zhōng shǐ 考世 系 , 知 终 始。 zìxī n?ngzhì huáng dì自羲 农 , 至 黄 帝。 hào sān huáng jū shàng shì号三 皇 , 居 上 世。táng yǒu yú hào ?r dì唐有 虞 , 号 二 帝。 xiāng yī xùn chēng sh?ng shì 相揖 逊 , 称 盛 世。 xià yǒu yǔ shāng yǒu tāng夏有 禹 , 商 有 汤。 zhōu w?n wǔ chēng sān wáng周文 武 , 称 三 王。xià chuán zǐjiā tiān xià夏传 子 , 家 天 下。 sì bǎi zǎiqiān xià sh?四百 载 , 迁 夏 社。 tāng fá xiàgu? hào shāng汤伐 夏 , 国 号 商。liù bǎi zǎizhì zh?u wáng六百 载 , 至 纣 亡。zhōu wǔ wángshǐ zhū zh?u周武 王 , 始 诛 纣。bā bǎi zǎizuì cháng jiǔ八百 载 , 最 长 久。 zhōu zh? dōng wáng gāng zhuì周辙 东 , 王 纲 坠。Chěng gān gēshàng y?u shuì 逞干 戈 , 尚 游 说。 shǐ chūn qiū zhōng zhàn gu?始春 秋 , 终 战 国。wǔbà qiáng qī xi?ng chū五霸 强 , 七 雄 出。 yíng qín shìshǐ jiān bìng嬴秦 氏 , 始 兼 并。 chuán ?r shìchǔ hàn zhēng传二 世 , 楚 汉 争。gāo zǔ xīng hàn y? jiàn高祖 兴 , 汉 业 建。zhì xiào ping wáng mǎng cuàn至孝 平 , 王 莽 篡。 guāng wǔ xīngw?i dōng hàn光武 兴 , 为 东 汉。sìbǎi nián zhōng yú xiàn四百 年 , 终 于 献。 w?i shǔ wú zhēng hàn dǐng魏蜀 吴 , 争 汉 鼎。 hào sān gu? qì liǎng jìn号三 国 , 迄 两 晋。song qí jì liáng ch?n ch?ng宋齐 继 , 梁 陈 承。 w?i nán cháodū jīn líng 为南 朝 , 都 金 陵。 běi yuán w?ifēn dōng xi北元 魏 , 分 东 西。yǔ w?n zhōuyǔ gāo qí 宇文 周 , 与 高 齐。 dài zhì suíyì tǔ yǔ迨至 隋 , 一 土 宇。bú zài chuan shī tǒng xù 不再 传 , 失 统 绪。 táng gāo zǔ qǐ yì shī唐高 祖 , 起 义 师。 chú suí luàn chuàng gu? jī 除隋 乱 , 创 国 基。 ?r shí chuán sān bǎi zǎi二十 传 , 三 百 载。 liáng mi? zhīgu? nǎi gǎi梁灭 之 , 国 乃 改。 liáng táng jìnjí hàn zhōu梁唐 晋 , 及 汉 周。 chēng wǔ dài jiē yǒu y?u称五 代 , 皆 有 由。 yán s?ng xīng sh?u zhōu shàn炎宋兴 , 受 周 禅。 shí bā chuán nán běi hùn十八传 , 南 北 混。 liáo yǔ jīndì hào fēn 辽与金 , 帝 号 纷。 dài mi? liáo s?ng y?u cún 迨灭辽 , 宋 犹 存。 zhì yuán xīng jīn xù xiē 至元兴 , 金 绪 歇。 yǒu s?ng shì yì tong mi? 有宋世 , 一 同 灭。 bìng zhōng gu? jiān r?ng dí 并中国 , 兼 戎 狄。 míng tài zǔ jiǔ qīn shī 明太祖 , 久 亲 师。 chuán jiàn w?n fāng sì sì 传建文 , 方 四 祀。 qiān běi jīng yǒng l? sì 迁北京 , 永 乐 嗣。 dài ch?ng zhēn m?i shān shì迨崇祯 , 煤 山 逝。 qīng tài zǔ yīng jǐng mìng清太祖 , 膺 景 命。jìng sì fāng k? dà dìng靖四方 , 克 大 定。zhì xuān tǒng nǎi dà t?ng 至宣统 , 乃 大 同。 shí ?rshì qīng zu? zhōng十二世 , 清 祚 终。 dúshǐ zhěkǎo shí lù读史者 , 考 实 录。tōng gǔ jīnru? qīn mù 通古今 , 若 亲 目。 kǒu ?r song xīn ?r w?i口而诵 , 心 而 维。cháo yúsīxī yú sī朝于斯 , 夕 于 斯。 xī zh?ng níshī xiàng tu?昔仲尼 , 师 项 橐。 gǔ sh?ng xián shàng qín xu? 古圣贤 , 尚 勤 学。 zhào zhōng ling dú lǔ lún赵中令 , 读 鲁 论。 bǐjìshì xu? qiě qín彼既仕 , 学 且 勤。 pīpú biān xiāo zhú jiǎn披蒲编 , 削 竹 简。 bǐwúshū qiě zhī miǎn彼无书 , 且 知 勉。t?u xuán liáng zhuī cì gǔ头悬梁 , 锥 刺 股。 bǐbú jiào zì qín kǔ 彼不教 , 自 勤 苦。 rú náng yíng rú yìng xuě如囊萤 , 如 映 雪。 jiā suī pín xu? bú chu?家虽贫 , 学 不 辍。rúfù xīnrú guà jiǎo如负薪 , 如 挂 角。shēn suī láo y?u kǔ zhu? 身虽劳 , 犹 苦 卓。 sū lǎo quán ?r shí qī苏老泉 , 二 十 七。shǐ fāf?n dú shū jí 始发奋 , 读 书 籍。 bǐjìlǎo y?u huǐ chí彼既老 , 犹 悔 迟。 ěr xiǎo shēng yí zǎo sī尔小生 , 宜 早 思。ru? liáng hàobā shí ?r若梁灏 , 八 十 二。 duì dà tíng kuí duō shì对大廷 , 魁 多 士。 bǐjì ch?ng zh?ng chēng yì彼既成 , 众 称 异。 ěr xiǎo shēng yí lì zhì尔小生 , 宜 立 志。 yíng bāsuì n?ng yǒng shī莹八岁 , 能 咏 诗。 mìqīsuì n?ng fù qí泌七岁 , 能 赋 棋。 bǐ yǐng wùr?n chēng qí彼颖悟 , 人 称 奇。 ěr y?u xu?dāng xiào zhī尔幼学 , 当 效 之。 cài w?n jī n?ng biàn qín蔡文姬 , 能 辨 琴。 xi? dào yùn n?ng yǒng yín谢道韫 , 能 咏 吟。 bǐnǚzǐ qiě cōng mǐn彼女子 , 且 聪 敏。 ěrnán zǐ dāng zì jǐng尔男子 , 当 自 警。táng liú yàn fāng qī suì唐刘晏 , 方 七 岁。 jǔ sh?n t?ng zu? zh?ng zì举神童 , 作 正 字。bǐ suī y?u shēn yǐ shì彼虽幼 , 身 已 仕。 ěr y?u xu? miǎn ?r zhì尔幼学 , 勉 而 致。 yǒu w?i zhěyì ru? shì有为者 , 亦 若 是。 quǎn shǒu y?jī sī ch?n 犬守夜 , 鸡 司 晨。gǒu bù xu?h? w?i r?n苟不学 , 曷 为 人。 cán tǔsī fēng niàng mì 蚕吐丝 , 蜂 酿 蜜。 r?n bù xu?bù rú wù人不学 , 不 如 物。y?u ?r xu? zhuàng ?r xíng幼而学 , 壮 而 行。shàng zhì jūn xià z? mín上致君 , 下 泽 民。 yáng míng shēng xiǎn fù mǔ扬名声 , 显 父 母。guāng yú qián yù yú h?u光于前 , 裕 于 后。r?n yízǐ jīn mǎn yíng 人遗子 , 金 满 赢。 wǒ jiào zǐw?i yì jīng我教子 , 惟 一 经。 qín yǒu gōng xì wú yì勤有功 , 戏 无 益。ji? zhī zāiyí miǎn lì戒之哉 , 宜 勉 力《三字经》全文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 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 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 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 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 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 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 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 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具。 匏土革,木石金。丝与竹,乃八音。 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 自子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 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 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 此十义,人所同。凡训蒙,须讲究。 详训诂,明句读。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孟子》者,七篇止。 讲道德,说仁义。作《中庸》,子思笔。 中不偏,庸不易。作《大学》,乃曾子。 自修齐,至治平。《孝经》通,四书熟。 如六经,始可读。诗书易,礼春秋。 号六经,当讲求。有连山,有归藏。 有周易,三易详。有典谟,有训诰。 有誓命,书之奥。我周公,作周礼。 著六官,存治体。大小戴,注《礼记》。 述圣言,礼乐备。曰国风,曰雅颂。 号四诗,当讽咏。诗既亡,春秋作。 寓褒贬,别善恶。三传者,有公羊。 有左氏,有谷梁。经既明,方读子。 撮其要,记其事。五子者,有荀扬。 文中子,及老庄。经子通,读诸史。考世系,知终始。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居上世。 唐有虞,号二帝。相揖逊,称盛世。 夏有禹,商有汤。周武王,称三王。 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 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周辙东,王纲坠。 逞干戈,尚游说。始春秋,终战国。 五霸强,七雄出。嬴秦氏,始兼并。 传二世,楚汉争。高祖兴,汉业建。 至孝平,王莽篡。光武兴,为东汉。 四百年,终于献。魏蜀吴,争汉鼎。 号三国,迄两晋。宋齐继,梁陈承。 为南朝,都金陵。北元魏,分东西。 宇文周,与高齐。迨至隋,一土宇。 不再传,失统绪。唐高祖,起义师。 除隋乱,创国基。二十传,三百载。 梁灭之,国乃改。梁唐晋,及汉周。 称五代,皆有由。赵宋兴,受周禅。十八传,南北混。辽与金,帝号纷。 迨灭辽,宋犹存。 至元兴,金绪歇。有宋世,一同灭。 莅中国,兼戎狄。九十年,国祚废。 明太祖,久亲师。传建文,方四祀。 权阉肆,寇如林。至李闯,神器焚。 迁北京,永乐嗣。迨崇祯,煤山逝。 廿二史,全在兹。载治乱,知兴衰。 读史书,考实录。通古今,若亲目。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 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 赵中令,读鲁论。彼既仕,学且勤。 披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如囊萤,如映雪。 家虽贫,学不辍。如负薪,如挂角。 身虽劳,犹苦卓。苏老泉,二十七。 始发愤,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 尔小生,宜早思。若梁灏,八十二。 对大廷,魁多士。彼既成,众称异。 尔小生,宜立志。莹八岁,能咏诗。 泌七岁,能赋棋。彼颖悟,人称奇。 尔幼学,当效之。蔡文姬,能辨琴。 谢道韫,能咏吟 。彼女子,且聪敏。 尔男子,当自警。唐刘晏,方七岁。 举神童,作正字。彼虽幼,身已仕。 尔幼学,勉而致。有为者,亦若是。 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为人。 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 幼而学,壮而行。上致君,下泽民。 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人遗子,金满籝。我教子,唯一经。 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
篇六:钱文忠三字经指瑕_20100字杨光:《钱文忠解读〈三字经〉》(上册)指瑕 ( 20:35:30)转载标签: 杂谈来源:中华读书报新年伊始,中央台“百家讲坛”播放《钱文忠解读〈三字经〉》,听过钱文忠先生精彩讲述《玄奘西游记》,这次自然不肯放过又一难得的机会。我童年上私塾读过《三字经》,包本(所谓包本,就是从头至尾背下来)过。今天听钱先生说《三字经》,大家讲小书,深入浅出,精义迭见,不由神往。重温《三字经》,勾起我童年许多美好的回忆,感到格外亲切,格外温馨。钱先生讲课,汩汩滔滔,如壶口飞瀑,似钱塘大潮,很有气势,很有魅力。书出版了,我立即购得一册,再细细品味。这是一本好书,可惜得很,也有美中不足的地方。“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今将我认为一些有疑义的地方提出来,向钱先生请教。“断机杼”不是“把织布的梭子给弄断了”第二讲:“接下来‘子不学,断机杼’是什么故事呢?……有一天,小孟子听着听着课觉得没劲儿,于是就逃回来了。孟母正好在织布。那个时候孟母主要靠织布、卖布来维持生活。孟母看见儿子逃学回来,一句话没讲,就把织布的梭子给弄断了,这就意味着马上就要织成的一匹布全毁了,无数个夜晚的辛劳就白费了。”“断机杼”是“把织布的梭子给弄断了”吗?“机杼”,织布机上用于穿引纬线的梭子。《说文》:“杼,机之持纬者。”这种纺织工具,早在春秋时期就见于记载了:《诗·小雅·大东》:“小东大东,杼柚其空。”再如《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木兰诗》:“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但是,《三字经》中的“断机杼”却不当解作“把织布的梭子给弄断了”。这里,“机杼”用的是借代,一种修辞手法,代指织机上的布。“断机杼”是把织机上的布割断了。为什么这样说呢?一、钱先生说:“‘孟母三迁’出于西汉刘向的《列女传》。”那么,我们就来看看《列女传》卷一的有关记载吧:“自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子之废学,若吾断斯织也。……’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孟母以刀断其织”,哪里是“把织布的梭子给弄断了”呢!二、钱先生讲:“我经常参考顾静(金良年)先生注解的《三字经》(上海古籍版)。”那么,我们就来看看顾静先生的讲解:“孟子长大后,进了学校学习,但他不很用心,经常偷偷溜出来玩。一次,他找借口跑回家来,他的母亲正在织布,当时,他们的家境很贫困,全靠孟母织布度日。孟母见到孟子无故从学校跑出来,非常恼火,当即就把将要织成的布匹割断了。孟子连忙跪下,问母亲为什么这样做,他母亲对他说:‘你到学校学习,就好像我织布一样,日积月累,才能积少成多,纺成布匹。你现在不肯专心学习,将来怎么能成为有用之才呢?我今天把将要织成的布匹割断,就是要让你看看,半途而废的严重后果。’”这才是对“断机杼”的正解。三、钱先生讲:“把织布的梭子给弄断了,这就意味着马上就要织成的一匹布全毁了。”其实,梭子断了,布不会毁的。旧时的织布机,我小时候,家中就有,趁大人不在,常偷偷登上织机模仿大人的动作投梭玩耍。梭子坏了也无妨,换只好的就行。下面讲个“投梭折齿”的典故。东晋名士谢鲲有桩风流韵事。邻家高氏有位漂亮的女郎当窗而织,谢鲲有一次在窗口挑逗她,冷不防一只飞梭打来,打落两颗门牙。此事在士林传为笑谈,说是“任达不已,幼舆折齿”。幼舆是谢鲲的字。可他毫不介意,仍悠然自得道:“折齿算什么,又不妨碍我啸歌。”一个弱女子可以把梭子取下来当武器用,布哪里会毁掉呢?“切磋琢磨”是什么意思呢?第三讲:“古人的‘切磋切磋’是什么意思呢?切、磋、琢、磨,全部是古人玉器手工业上的用词。这四个字,全部是动词。采来一块玉石,外面可能是石头,先要把它切开,看里面有没有玉,有多少玉,这叫‘切’。‘磋’是指把玉和石头分离开来,把石头给磋掉,把玉给磋出来。‘琢’就是把玉加以雕琢,让它形成一个大致的器具的样子。‘磨’就是打磨,把这个玉器给磨光,最终形成一个作品,或者一个产品。所以,《诗经》里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这段解读令我糊涂。这和古人训诂大相径庭。《尔雅·释器》:“骨谓之切,象谓之磋,玉谓之琢,石谓之磨。”郭璞注:“皆治器之名也。”“切磋琢磨”是器物加工的工艺名称。古时对骨器的用料加工称切,对象牙的用料加工称磋,对玉的用料加工称琢,对石的用料加工称磨。汉王充《论衡·量知》:“骨曰切,象曰磋,玉曰琢,石曰磨;切磋琢磨,乃成宝器。”自古以来都是这样用的。《诗·卫风·淇奥》:“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汉毛亨《传》:“治骨曰切,象曰磋,玉曰琢,石曰磨;道其学而成也,听其规谏以自修,如玉石之见琢磨也。”这里用来比喻君子研究学问和陶冶品行的精益求精。这种以多种事物作比的明喻,后人称之为“博喻”。又简化为“切磋”,比喻互相商量、研讨。《论语·学而》:“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琢”,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子贡引用《诗经》说明学问要不断切磋琢磨,得到孔子的赞许。不知钱先生的新解有何根据?“辕固生”与“太子”?第五讲:“她那个时候有一个儒生叫辕固生,也是一个大儒,在教育太子。大儒教育太子当然注重给太子灌输儒家思想,这就把老太后惹着了。……窦太后就把这个老先生赶到野猪圈里,让辕固生跟野猪搏斗。把大儒逼成斗猪士了。还好,太子一看,自己上了年纪的师傅跟野猪斗怎么斗得过,赶紧扔了一把剑进去。……”何来“太子”?所谓辕固生“在教育太子”、“太子赶紧扔了一把剑进去”云云,于史无据,纯属杜撰。看《史记·儒林列传》的记载:“窦太后好《老子》书,召辕固生问《老子》书。固曰:‘此是家人言耳。’太后怒曰:‘安得司空城旦书乎?’乃使固入圈刺豕。景帝知太后怒而固直言无罪,乃假固利兵,下圈刺豕,正中其心,一刺,豕应手而倒。太后默然,无以复罪,罢之。”上文既捏造出一个不曾出场的“太子”,又变父为子把“景帝”说成“太子”。这是在“戏说”历史了。皋伯通是“富商”吗?第五讲:“后来,他们跑到了当时还比较荒凉的吴中一带,就借住在当地的富商皋伯通家里。在这个家里,梁鸿天天出去给人家种地,或者给人家舂米,干点力气活,孟光则在家里纺纱织布。每天,梁鸿很劳累地回家,孟光都会给他准备好非常简单的饭菜。他们不是很富有,但是饭菜准备整理得非常整洁、规整,按照礼仪放在一个案子上。这个案子实际是带脚的小桌子,每次把它举着齐眉,这是表示一种尊敬,妻子对丈夫的尊敬。……终于有一天,被富商皋伯通发现了。……”这里讲的是“举案齐眉”的故事。东汉隐士梁鸿字伯鸾,其妻孟光字德曜,相敬相爱。文中一再说:“富商皋伯通”,“家贫而尚节介”的梁鸿会住在“富商”家里吗?看《后汉书·梁鸿传》的记载:“遂至吴,依大家皋伯通,居庑下,为人赁舂。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伯通察而异之,曰:‘彼佣能使其妻敬之如此,非凡人也。’乃方舍之于家。”原文是“大家皋伯通”。那么:“大家”能解作“富商”吗?看《辞海》注:“大家①旧指高门贵族;大户人家。古乐府《孔雀东南飞》:‘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②古代宫中侍从对帝、后的称呼。《正字通·宀部》:‘家’:‘北齐、唐史宫中称太后及皇后之无太后者皆曰大家。③著名的专家。如:书法大家。王夫之《夕堂永日绪论外编》:‘艺苑品题有大家之目,自论诗者推崇李杜始。’④众人;大伙儿。杜荀鹤《重阳日有作》诗:‘大家拍手高声唱,日未沉山且莫回。’⑤(gū)即‘大姑’,古代女子的尊称。如:汉代班昭(曹世叔妻)世称曹大家。⑥(gū)婆婆,夫之母。《太平广记》卷一百二十二‘陈义郎’:‘大家见之,即不忘息(媳)妇。’”“大家”何尝有“富商”义?“大家皋伯通”,“大家子”、“大家风范”、“大家闺秀”之“大家”是也。钱先生何以将皋伯通的身份改变了呢?“情同朱张”,朱晖推荐“张堪”的儿子做官吗?第七讲:“我在下面可以给大家讲一个故事,看一看古人是怎么看重这个‘信’字的。这个故事实际上是一个典故:情同朱张。这是个什么故事呢?东汉的时候,河南南阳有两个人,一个叫朱晖,一个叫张堪。……朱晖在家乡是一个扶危济困、非常有公益心的人物,南阳太守早就仰慕朱晖的为人。那么,在古代怎么来褒扬?怎么来奖励呢?往往是一个办法,给他儿子一个当官的机会。到了这个当口,大家知道朱晖怎么做的吗?朱晖就去找南阳太守说:‘谢谢您的好意,但是我的儿子才具有限得很,才华、本事都不太够,他在家里待着还不错,如果您要让他当官的话,我看恐怕不合适。我向您推荐一个人,他是我的故友张堪的儿子。他学习勤奋,非常守礼仪,是个可造之才。我愿意把我故友的儿子推荐给您,让他有一个去当官为民众服务的机会。’后来,张堪的儿子果然没有辜负朱晖对他的信任,非常廉洁奉公,非常勤奋踏实,为民众做了好多好事。这就是中国历史上很有名的一个典故‘情同朱张’的来历。”说实话,我对“情同朱张”的典故并不熟悉,第一次听钱先生这样讲。我觉得新鲜有趣,就找到原文来看。《后汉书·朱晖传》:“初,晖同县张堪素有名称,尝于太学见晖,甚重之,接以友道,乃把晖臂曰:‘欲以妻子托朱生。’晖以堪先达,举手未敢对,自后不复相见。堪卒,晖闻其妻子贫困,乃自往候视,厚赈赡之。晖少子颉怪而问曰:‘大人不与堪为友,平生未曾相闻,子孙窃怪之。’晖曰:‘堪尝有知己之言,吾以信于心也。’晖又与同郡陈揖交善,揖早卒,有遗腹子友,晖常哀之。及司徒桓虞为南阳太守,召晖子骈为吏,晖辞骈而荐友。虞叹息,遂召之。其义烈若此。”原来朱晖向南阳太守推荐去做官的并不是故友张堪的儿子,而是另一位故友陈揖的遗腹子名叫友的。如果不查考原文,这样的“硬伤”,天下之大有几人能知道呢?钱先生之读书,何其粗疏啊!也说“吹牛皮”第七讲:“我只问大家一件事情,吹牛皮到底是什么意思?大家一般认为吹牛皮是说大话,那牛皮能吹大吗?那么厚一张牛皮怎么把它吹大呢?为什么不吹一个更有弹性的东西呢?为什么非要去吹牛皮啊?实际上吹牛皮的本意不是这个,而是跟八音相关。牛皮不是吹的,火车不是推的,泰山不是垒的。牛皮是敲的。牛皮是鼓嘛,难道去吹鼓啊?所以,吹牛皮的意思是不搭调,就是讲那事跟这个没关系,是否夸大倒在其次。当然,我们现在都忘了,所以老说吹牛皮。”自问:“那牛皮能吹大吗?”自答:“牛皮不是吹的。”这种说法值得商榷。“吹牛”现在有夸口、说大话等意思,可它最早的意思,却与浮夸无关,指的是西北人的一种渡河工具。史学家顾颉刚先生曾在《史林杂识·吹牛·拍马》一文中作过考证:吹牛一词最早是西北方言,源于陕甘宁和内蒙古一带。西北河流湍急,难以行舟,本地人遂就地取材,用若干牛皮或羊皮袋吹成气囊,做成皮筏子,作为渡河的工具。牛皮筏子相连,可以承载数千斤的重物过河。据说,元世祖忽必烈就曾把它用于战争,并获大捷。他曾率军到达金沙江西岸,命令将士杀死牛羊,塞其肛门,“令革囊以济”,渡江进入丽江地区,并大败大理守军。现在昆明著名的大观楼长联中提到的“元跨革囊”,指的就是这个典故。以上这段话摘录自《问吧2——再问中国文化的101个趣味问题》(中华书局版)。我也是读了这本书,才知道“吹牛皮”的来历。“伯牙”姓“伯”不姓“俞”第七讲:“知音的故事牵涉两个主人公,一个叫俞伯牙,一个叫钟子期。大家应该都知道,俞伯牙是春秋时代楚国的顶级音乐家,从小聪明,酷爱音乐,尤其弹得一手好琴。……”伯牙与钟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凡粗通文墨的人差不多都知道。至于“伯牙”姓“伯”不姓“俞”,知道的人就很少了。其人名曰“伯牙”,而不是“俞伯牙”,有以下古籍为证:《荀子·劝学》:“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吕氏春秋·本味》:“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陈奇猷《吕氏春秋新校释》:“高注:伯,姓;牙,名,或作‘雅’。钟,氏;期,名;子,皆通称。悉楚人也,少善听音,故曰为世无足为鼓琴也。”《列子·汤问》:“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峩峩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淮南子·说山训》:“伯牙鼓琴,驷马仰秣。”以上古籍记载都叫“伯牙”。有人会问:说他叫“俞伯牙”也不是没有根据的。见《警世通言》第一卷《俞伯牙摔琴谢知音》:“话说春秋战国时,有一名公,姓俞名瑞,字伯牙,楚国郢都人氏,即今湖广荆州府之地也。”这该当如何解释呢?回答:有人已经研究了这个问题。王昕《漫说“三言”“二拍”》(人民文学出版社版)中《高山流水》一篇中说:“‘三言’中写得不让元曲笔墨的是《俞伯牙摔琴谢知音》。这个故事的来源只有《吕氏春秋》的《本味篇》里伯牙鼓琴、钟子期听音,一段几百字的文字。……‘伯’是姓,‘牙’是名,或者也写作‘雅’;‘钟’是姓,‘期’是名。‘子’是通用的敬称。所以主人公的名字就是伯牙、钟期,而非俞伯牙、钟子期。”几部大型辞书如《辞海》、冯其庸主编《中国艺术百科辞典》、张(扌为)之等主编《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都有“伯牙”词条,这就是结论。赵孝争死日,非当顽童时第八讲:“我首先给大家讲一个关于兄友弟恭的故事。这个故事过去的名字叫‘赵孝争死’。这是一个很悲烈的故事,说的是一个叫赵孝的人争着去死。这是怎么样一个故事呢?汉朝的时候,有一对兄弟,哥哥叫赵孝,弟弟叫赵礼。有一年,天下饥荒,社会动荡不安。有一天,兄弟两个正在家里玩耍,强盗破门而入,在家里乱翻。……兄弟俩岁数都不大,一看强盗冲进来,吓得就直往门外跑。当然,弟弟赵礼跑得比较慢,强盗一把就把他抓住了。抓住了以后就打算把他给吃了。……哥哥赵孝本来已经跑得很远了,发现弟弟没跟上来。回头一看,弟弟被强盗抓了。哥哥就跑回来,跪在这些凶恶的强盗面前,哀求道:‘我弟弟有病,身体瘦弱,身上也没多少肉,而且他的肉也不好吃,你们把他放了。只要你们把我弟弟放了,我身体好,我也比较胖,你们就吃我吧。’……赵礼就在旁边说:‘是我先被你们抓住的,我如果被你们吃了,那是我命中注定。我哥哥已经跑了,他有什么罪过,你们为什么要吃我哥哥呢?’……强盗被他们兄弟友爱之情所打动,就把哥俩都放了。”这个故事很悲壮,很感人。但是谁会想到人物年龄以及主要情节都是不真实的呢?请看:《后汉书·赵孝传》:“赵孝字长平,沛国蕲人也。父普,王莽时为田禾将军,任孝为郎。每告归,常白衣步担。尝从长安还,欲止邮亭。亭长先时闻孝当过,以有长者客,扫洒待之。孝既至,不自名,长不肯内,因问曰:‘闻田禾将军子当从长安来,何时至乎?’孝曰:‘寻到矣。’于是遂去。及天下乱,人相食。孝弟礼为饿贼所得,孝闻之,即自缚诣贼,曰:‘礼久饿羸瘦,不如孝肥饱。’贼大惊,并放之,谓曰:‘可且归,更持米糒来。’孝求不能得,复往报贼,愿就亨。众异之,遂不害。”这才是真实的历史。而在钱先生笔下,除人物姓名之外,有哪一点是真实的呢?尴尬的“下雨天留客”第八讲:讲有关句读的有趣故事。有一个穷秀才到一个富有的朋友家做客。富人想赶穷秀才走,留下字条:“下雨天留客天天留人不留”。古人没有标点。富人的断句:“下雨天,留客天?天留,人不留。”意思是就算是老天要留你,我也不留你。秀才的断句是:“下雨天,留客天!天留人不?留。”秀才说:“我怎么好意思走,你那么客气。”上面的断句,无论是富人的还是秀才的,都是讲不通的。富人的断句:“下雨天,留客天?”“下雨天”自然是“留客天”,为什么要用问号呢?秀才的断句:“天留人不?留!”“天留人”而不是“人留人”,秀才为什么厚着脸皮不走呢?问题出在哪里呢?字条原本10个字:“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富人的断句为:“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秀才的断句为:“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钱先生却写作11个字,错就错在多出个“天”字。一字之差,扞格难通了。坐在电视机前听钱先生讲这个“有趣的故事”,我心里却是“无趣”的。孔子年龄最大的弟子是谁?年龄最小的弟子是谁?第九讲:“年龄最大的弟子子路,是孔门的大弟子,只比孔子小九岁。……年龄最小的弟子则是子张,比孔子要小四十多岁。”此说不能成立。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孔子家语》记载,孔子弟子中最大的秦商,最小的是公孙龙,一说是叔仲会。秦商字子丕。《索隐》:“《家语》:‘鲁人,字丕慈,少孔子四岁。其父堇,与孔子父纥俱以力闻也。’”他的父亲秦堇父,与孔子的父亲叔梁纥都是以勇力闻名。《论语》无秦商。再说,颜回的父亲颜无繇(《论语·先进》作“颜路”)比孔子小六岁,冉耕(《论论·雍也》作“伯牛”,《论语·先进》作“冉伯牛”)比孔子小七岁,他们都比子路的年龄大。叔仲会字子期。《索隐》:“郑玄云晋人。《家语》‘鲁人,少孔子五十四岁。与孔璇年相比,二孺子俱执笔迭侍于夫子,孟武伯见而放之’是也。”叔仲会与孔璇年龄相仿,孔子将他俩当做小孩子看待。他俩在孔子身边负责抄写记事,轮流侍立左右。孟武伯见到孔子询问过这两个孩子的学习情况。《论语》无叔仲会。公孙龙字子石。比孔子小五十三岁。此人与作“坚白之谈”的公孙龙同名,但不是同一人。《索隐》、《正义》以为同人误。《论语》无公孙龙。子张比孔子小四十八岁。他不是孔子年龄最小的学生。“易之失,贼”,“贼”是“贼头贼脑”吗?第十一讲:先引《礼记·经解》:“诗之失,愚;书之失,诬;乐之失,奢;易之失,贼;礼之失,烦;春秋之失,乱。”对《易经》的解读是:“‘易之失,贼’。《易经》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知识,自然是很值得我们去研究学习。可是,有些人的路数经常会有点问题,什么路数呢?过分地看重、机械地认识《易经》里面神秘的算卦。所谓掐指一算如何如何,这就难免有点贼头贼脑的。……而是讲传统中国有这么一种思想,贼头贼脑肯定没有什么用。”“易之失,贼。”“贼”是什么意思呢?《说文》:“贼,败也。”用作动词,是残害、伤害、败坏的意思。如《论语·先进》:“贼夫人之子。”(害了人家的儿子)《孟子·梁惠王下》:“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特指残害、杀害。《左传·宣公二年》:“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鉏麑贼之。”“易之失,贼。”“贼”是动词,解作“害”,这句是说“《易经》的流弊在于迷信害人”。而“贼头贼脑”是偷偷摸摸、鬼鬼祟祟的样子。“易之失,贼”的“贼”如何能这般解释呢?这是犯了望文生义的毛病。“管叔”是周公的哥哥第十二讲:“虽然周公如此鞠躬尽瘁,尽心尽力辅佐自己的侄子成王,可是周公有两个弟弟,一个叫管叔,一个叫蔡叔,出于嫉妒心和各种各样的心理动机,就在外边散布谣言,说周公暗藏野心,觊觎王位。……”管叔、蔡叔都是周公的弟弟吗?周公平定武庚及管蔡叛乱,《史记》的《周本纪》、《鲁周公世家》、《管蔡世家》都有记载。至于武王的同母兄弟,见于《史记·管蔡世家》:“武王同母兄弟十人。母曰太姒,文王正妃也。其长子曰伯邑考,次曰武王发,次曰管叔鲜,次曰周公旦,次曰蔡叔度,次曰曹叔振铎,次曰成叔武,次曰霍叔处,次曰康叔封,次曰冉季载。冉季载最少。同母昆弟十人,唯发、旦贤,左右辅文王,故文王舍伯邑考而以发为太子。乃文王崩而发立,是为武王。伯邑考既已前卒矣。”武王同母兄弟十人,伯邑考最长,所以加“伯”,诸中子皆言“叔”,以载最少,故言季载。文王长子伯邑考,质于商,为纣御。纣囚文王于羑里,烹伯邑考为羹,赐文王食。武王立,他此前已死了。上文提到的三兄弟:管叔:文王第三子;名鲜,武王之弟,周公之兄。封于管。周公:文王第四子,名旦,辅助文王、武王成大业,成王初期摄政当国。蔡叔:文王第五子,名度,武王、周公之弟。封于蔡。“周公有两个弟弟,一个叫管叔,一个叫蔡叔”,这句话只说对了一半。“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出自《周礼》吗?第十二讲:“随便跟大家举一个例子,我们平时都挂在嘴上,今天还经常可以在报纸上读到的一句话就出自于《周礼》,就是‘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周礼》的本意是什么呢?‘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本意是,礼法、礼仪不应该排斥平民,刑法并不能优待大夫。但是,我们后来理解这句话时,把它理解成为对老百姓不用讲礼法,对官员不可用刑法,把这个‘下’和‘上’这两个动词理解错了。”对“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这句的解释,令人有耳目一新之感。但是这句话并不出自《周礼》,而出自《礼记·曲礼上》。钱先生弄错了“平时都挂在嘴上”的这句话的出处。“大腿上没毛,小腿上也没毛”,是描写墨者的吗?第十五讲:“在《庄子》里面有一句描写墨子的话,非常有趣而有名,庄子盯着墨者的腿看,看了大腿再看小腿,发现只要是墨子的门徒,大腿上没毛,小腿上也没毛。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们经常卷着裤腿,要么抗击洪水,要么就在从事农业,这样的人腿上的毛自然都没了。”《庄子》里有两篇记“大腿上没毛,小腿上也没毛”,都不是描写墨者的。一篇是《在宥》:“尧、舜于是乎股无胈,胫无毛,以养天下之形。”“股无胈,胫无毛”是用来描写尧、舜治理天下时的劳苦。一篇是《天下》:“墨子称道曰:‘昔禹之湮洪水,决江河而通四夷九州也,名川三百,支川三千,小者无数。禹亲自操橐耜而九杂天下之川。腓无胈,胫无毛,沐甚雨,栉疾风,置万国。禹大圣也,而形劳天下也如此。’使后世之墨者,多以裘褐为衣,以跂蹻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曰:‘不能如此,非禹之道也,不足谓墨。’”“腓无胈,胫无毛”出自墨子之口,墨者也都以大禹精神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但它究竟是用来描写禹治理洪水时的劳苦的。邓析是被谁杀死的?第十五讲:“邓析是郑国的大夫,这个人经常好辩明概念,常跟子产这样非常重要的大官辩论。因为他会诡辩,所以子产辩不过他,经常被他辩得张口结舌。于是,子产急了就把他给杀了。邓析没有什么学问传下来。”这段话说邓析被子产杀死,不十分可信。邓析之死有两说:一说被驷歂杀死。《左传·定公九年》:“郑驷歂杀邓析,而用其《竹刑》。君子谓子然于是不忠。”杜预注:“邓析,郑大夫,欲改郑所铸旧刑,不受君命,而私造刑法,书之于竹简,故言《竹刑》。”一说被子产杀死。《荀子·宥坐》、《吕氏春秋·离谓》、《淮南子·汜论训》、《说苑·指武》、《列子·力命》皆言子产杀邓析。此说人多疑之。张湛注《列子》云:“此传云子产诛邓析,《左传》云驷歂杀邓析而用其《竹刑》,子产卒后二十年而邓析死也。”邓析与子产并不同时。陈奇猷《吕氏春秋新校释》:“奇猷案:《左传》定九年云‘郑驷歂杀邓析而用其竹刑,君子谓子然于是乎不忠’,则子然为驷歂之字。疑此上文‘子产’皆当作‘子然’。”《辞海》“邓析”条说他“为执政者驷颛所杀”。(“驷颛”当作“驷歂”)怎么能断定邓析是被子产杀害的呢?再说,子产杀邓析,仅仅“因为他会诡辩,所以子产辩不过他,经常被他辩得张口结舌。于是,子产急了就把他给杀了”。看看,作为郑国执政的子产,不毁乡校,作风开明,因而受到孔子称赞,他能这样胡乱地杀人吗?要是这样,子产就不是子产了。错认“母嚚”作“母嚣”第十九讲:“他的父亲叫瞽叟,就是眼睛瞎了的老人,所以舜的父亲是个盲人。而舜的亲生母亲很早去世,这个瞽叟又娶了老婆。这个继母,又生了儿子叫象。舜生活的环境,按照古籍的说法叫‘父顽、母嚣、象傲’。父亲非常顽劣,脾气不太好;继母非常嚣张,非常暴烈;异母弟弟非常悖傲,非常狂傲。”“母嚣”?不对。请看古籍的说法。《书·尧典》:“父顽,母嚚,象傲”。《史记·五帝本纪》:“舜父瞽叟顽,母嚚,弟象傲,皆欲杀舜。”两书的记载都是“母嚚”。“嚚”读yín,愚,恶。《广雅·释诂》:“嚚,愚也。”《一切经音义》二二引《苍颉》:“嚚,恶也。”“父顽,母嚚,象傲”,是说舜的父亲顽固不化,继母愚蠢蛮横,同父异母的弟弟象也借着父母的威势,傲慢无礼。“‘母嚣’,继母非常嚣张。”此解,字错了,读错了,也讲错了。错读“妺(mò)喜”作“妹(mèi)喜”钱文忠先生在中央台“百家讲坛”上多次读错字音,也就是念白字。就先从误读“妺喜”说起吧。今年3月28日播放第二十讲:“夏桀宠爱一个妃子,名字叫妺喜。”“妺(mò)喜”却误读作“妹(mèi)喜”。“妺喜”在这一讲和下一讲中共出现7次,统统都读错了。臧克和《中古汉字流变》:“妺mò,莫葛切。妺喜,桀妻也。”妺喜,有施氏之女。夏桀攻有施氏,有施氏就把妺喜嫁给桀,为桀所宠。见《国语·晋语一》。《楚辞·天问》作妺嬉,《吕氏春秋·慎大》作末嬉,《荀子·解蔽》、《史记·外戚世家》、《汉书·外戚传》作末喜。“妺”只在“妺喜”中作人名用字,仅此一见,常被人们误认作“妹”,也就不足为怪了。3月29日,播放第二十一讲,讲商纣王“活剖比干”。把“比干(gān)”误读作“比干(gàn)”。“比干”的“干”不是简化字,只读gān。“幹”简化作“干”,才读gàn。2月15日,播放第九讲:“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论语》的“论”读lún,一律误读作lùn。2月22日,播放第十一讲,讲《周易》时,举例说孔子的学生问老师:“您也相信这个占卜啊?”“占(zhān)卜”误读作“占(zhàn)卜”。“占卜”、“占卦”、“占课”、“占梦”、“占星”的“占”都读zhān。2月28日,播放第十二讲,讲周公说服召公站在自己这一边,平定了武庚的叛乱。“召(shào)公”误读作“召(zhào)公”。召,音shào,古地名。周初召公奭的封地。走上中央台,就要严格要求自己,不读错字。(平时上讲台也不能读错字)要不读错字,就要常翻翻字典。从“不耻”与“不齿”说起《钱文忠解读〈三字经〉》一书中尚有一些错字。先看一个最常见的例子:第52页:“在过去,如果老太太跟着女儿住,假如有儿子的话,这个儿子是抬不起头的,这个儿子是不耻于人类的。”这里该用“不齿”,而误用“不耻”,这是一个常见的错误了。“不耻”与“不齿”,记住两个要点,就可辨析清楚:一是词义不同。“不耻”的意思是“不以……为耻”。“耻”,意动用法。“不齿”常见的意思是“不与同列”,表示鄙视。“齿”,并列,引为同类,为引申义。二是感情色彩不同。“不耻下问”是不认为向比自己学问少、地位低的人请教是羞耻的,这是褒扬。常见的词语有“不耻相师”、“不耻最后”、“不耻禄之不夥”。“不齿于人类”是说不与人类同列,甚至说“不齿于人类的狗屎堆”,这是贬斥。下面再略举一些例子。第9—10页,三次出现“人之出,性本善”,“出”系“初”之误。第36页,“黄香,字文”,“文”后脱“强”字。第54页,“十一岁的小吉翂,为了救父亲,赶到京城,不顾生死,到皇宫门口击鼓鸣冤。”吉翂,母亲死时十一岁,击鼓救父时已十五岁。见《梁书·吉翂传》。第138页,“腹有诗出气自华”,“出”系“书”之误。第149页,周幽王,“姓姬,名宫湦”。“湦”系“涅”之误。第179页,“王通,写成一部书,叫《续诗》。”《续诗》当作“《续六经》”。王通作《续诗》、《续书》、《礼论》、《乐论》、《易赞》、《元经》,合称《续六经》。《续诗》仅是其中一种。第182页,“《三字经》中的五子,都是先秦诸子百家中的代表人物”。“先秦”两字应删。五子中的扬雄是汉朝人,王通是隋朝人。第185页,“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乐”系“说”之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记住上句用“说(悦)”,下句用“乐”,就不致错了。“无错不成书。”这再一次得到证明。当然,上面有些错误出版社亦有责任,不能全怪钱文忠先生。《三字经》是国学初级读本,过去是儿童的必读书,今天仍不失为青少年的优秀课外读物。这本书言简而意丰,文约而义奥,儿童琅琅成诵,而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也未必完全读懂。时代的呼唤,青少年的需要,于是《钱文忠解读〈三字经〉》横空出世了。这本书在中央台热播,便受到普遍而热烈的欢迎。然书中却存在一些美中不足的地方。我不自量力,为文加以评析,管窥蠡测之见,或有偏颇不当之处。如能对广大读者阅读这本书有些须帮助,对钱文忠先生修订这本书有些须帮助,我的目的也就达到了。杨光:《钱文忠解读〈三字经〉》(下册)指瑕 ( 20:37:28)转载标签: 杂谈我期待很久的《钱文忠解读〈三字经〉》(下册)出版了。下册从第二十二讲至第四十三讲,前十八讲叙中国历史,侧重讲历代王朝兴亡及人物故事,后四讲为勤学故事,他们中有圣人、名士、老者、神童、才女。这本书无异于《中国历史一本通》加《古代勤学故事集》,值得一读。然而与上册一样,下册仍有美中不足的地方。我曾撰文对上册予以评析,讨论了书中的一些知识性错误和不准确之处,蒙《中华读书报》刊登(见该报日第9版)。今将下册中一些有疑义的问题提出来,借《中华读书报》的宝贵版面,再向钱先生请教。“泓水之战”中宋国的大司马是“公孙固”还是“子鱼”?《钱文忠解读〈三字经〉》(下册)第二十三讲:“楚兵开始过河,宋襄公这边在河对岸等着,宋襄公身边有个叫公孙固的大臣就跟他说:‘楚军白日渡河,等他们渡河渡到一半的时候,……’等楚军已经渡过来布阵的时候,公孙固又劝宋襄公:‘主公啊,他们河都渡过来了,……’”这里讲的是春秋时宋楚之间的泓水之战。宋襄公坚持“仁义”,不听大臣劝谏,导致大败。可他身边劝谏的大臣是公孙固吗?《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夏宋公伐郑。子鱼曰:‘所谓祸在此矣。’……楚人伐宋以救郑。宋公将战,大司马固谏曰:‘天之弃商久矣,君将兴之,弗可赦也已。’冬十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阵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子鱼曰:‘君未知战。勍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杜预注:“大司马固,庄公之孙,公孙固也。”“司马”下注:“子鱼也。”杜注“大司马”、“司马”分别为公孙固、子鱼。杨伯峻《春秋左传注》认为“大司马”、“司马”同为公孙固一人。郑天挺主编《左传选》则认为“大司马”、“司马”同为子鱼一人。他在“大司马固谏”文后注曰:“固谏,劝阻切至。”“固”不是人名。而是副词,坚决。此注甚确。这与司马迁的记载相同。《史记·宋微子世家》:“十三年夏,宋伐郑。子鱼曰:‘祸在此矣。’秋,楚伐宋以救郑。襄公将战,子鱼谏曰:‘天之弃商久矣,不可。’冬,十一月,襄公与楚成王战于泓。楚人未济,目夷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济击之。’公不听。已济未陈,又曰:‘可击。’公曰:‘待其已陈。’陈成,宋人击之。宋人大败,襄公伤股。……”子鱼,名目夷,时任大司马。《中国历史大辞典》、《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子鱼”词条,都注他是“泓水之战”中的人物。这是史学界的共识。公孙固取子鱼而代之,既不出自《左传》(杜注二人),更不出自《史记》(无公孙固),而出自《东周列国志》第三十四回。所谓“公孙固”,所谓制一面绣着“仁义”二字的大旗,都在这部小说里。人们要问:小说家之言,可信吗?向秦穆公推荐百里奚的是公子挚吗?第二十四讲:讲秦穆公羊皮换贤。公元前655年,秦穆公派公子挚到晋国代自己求婚。晋献公把大女儿许配给秦穆公,陪嫁奴仆中有一个人叫百里奚。百里奚是一个被灭掉的国家的大夫。途中,百里奚逃跑了。公子挚也不当回事,心想一个奴隶看那么重干什么?百里奚跑到楚国给人养牛,楚成王知道了又派他到很远的南海去牧马。后来,秦穆公派使者带五张上等的黑羊皮到楚国把百里奚赎回来。秦穆公拜他为相国。“五羖大夫”的故事脍炙人口。但是,向秦穆公推荐百里奚的是公子挚吗?《史记·秦本纪》:“[缪公]四年,迎妇于晋,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典韦是蔡文姬的宠物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