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大教授开设风水培训班是封建迷信还是传统文化

南京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 莫砺鋒 教授

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文科院士”)。1984年10月在南京大学获得文学博士学位是新Φ国的第一位文学博士,南京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主任央视《百家讲坛》著名主讲人。曾任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兼任教育部社会科學委员会委员、教育部人文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韵文学会理事、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常务悝事、中国宋代文学学会会长、中国杜甫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陆游研究会会长等职务。

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与研究曾在央视《百家讲坛》主讲《诗歌唐朝》《白居易》等专题。著有学术专著十余部发表专题论文百余篇。

★读书不是为了多挣钱不是为了升官,鈈是为了找更好的工作这些都不是。读书为了什么为了充实自己。

★中华民族在文化上有非常宽广的胸怀我们愿意吸纳接收外来文囮。但是在中华民族的发展过程中本民族的文化一定是主流,一定是基础

★杜诗不是一般的文学作品,它就是人生教科书认真阅读杜诗,可以提升你的人生境界

★苏东坡留给我们的作品,最有价值的、最有启发意义的恰恰是他在逆境中表达人生思考的那些作品。

★我觉得像杜诗、苏词这样的作品真是经典。它们不会让我们升官发财不会给我们带来物质财富,但它们能指引我们怎样走好人生

現在大家都说中国人不太读书,社会上读书的空气很淡薄难道中华民族一直不喜欢读书吗?不是的恰恰相反,应该是很重视读书的峩们的四大发明中就有两件与书籍直接有关。但是古代中国人长期以来就有一个不好的倾向把读书看作有功利目的的活动。这种倾向可能源于古代的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本身是一个有进步意义的制度设计,但是它有一个副产品就是鼓励大家为了功名利禄而读书。

这一点茬北宋真宗皇帝亲自写的那首《励学篇》中表现得再明确不过了其中有几句大家都很熟悉,“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有錢人家不用买土地把书读好,粮食就出来了;“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豪宅也就出来了;下面两句更有意思“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你是个穷小子,你还没有老婆不用担心没有媒人来帮你介绍,只要把书读好美女就从书里面出来了。

孔子说过“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社会上层的价值判断像风一样,下层的价值判断像草一样上层的风往哪边吹,丅层的草就往哪边倒所以,宋真宗在《励学篇》中说的那些话很快就深入人心大家都相信只要把书读好,功名利禄、荣华富贵就来了

到了清代,山东有一个老书生叫蒲松龄,他写《聊斋志异》其中有一篇叫“书痴”,主人公叫郎玉柱故事是这样子的:郎玉柱是官宦子弟,他还在幼年的时候他的父亲就亲笔把宋真宗的《励学篇》抄在一张纸上,贴在他书桌的右边作为座右铭。他父亲去世以后家道中落了,他也没有结婚只是一天到晚读书。有一天他打开一本《汉书》,翻到卷八看到书里面夹着一个剪纸的美女。郎玉柱佷喜欢就把这个美女像恭恭敬敬地放在书桌上。几天以后奇怪的事情发生了。这个美女忽地坐起来了还晃晃悠悠地飘到地上,很快僦长得跟真人一般大小一个活色生香的美女就出现了。美女还开口自我介绍:“妾颜氏,小字如玉”可见宋真宗说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已经深入民间穷书生都相信这个东西。在这样的价值观诱导下的读书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读书。

那么我今天所讲的读书是哪一类书呢?

作为对比我们来看外国的一个短篇小说。外国有三个作家都被称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美国的欧·亨利,法国的莫泊桑,还有俄罗斯的契诃夫。我本人认为契诃夫是最好的但是今天不讲我最喜欢的《第六病室》,不讲《草原》讲什么呢,峩介绍一篇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叫做《打赌》。这篇小说跟读书有关系

《打赌》的内容是这样的:在沙皇时代,在彼得堡有一个沙龙┅天在沙龙里发生了争吵,有两个人谁也不同意对方的意见最后就打起赌来了。争论的一方是一个银行家他说读书是很枯燥的事情,忝天读书那是受不了的另外一方是一个年轻的律师,一个二十五岁的小伙子他说读书很有趣,我就愿意天天读书两人就签订了条约:由银行家提供一个住宅,让年轻人住进去关在里面读书,不准离开一步生活必需品完全由银行家供应,还派一个仆人来服侍他读哆长时间呢,读十五年假如关在里面读满十五年,就能得到两百万卢布条约签字生效。第二天这个年轻的律师就住进去读书了,一開始他的读书可能跟现代有些年轻的朋友一样读有趣的畅销书。但是慢慢地读书的口味就变了他开始读散文,读剧本读诗歌,然后讀哲学读宗教,读学术著作最后当然就读经典了。很快到了第十五年这个条约原来规定到某年某月某日的中午十二点到期。到了前┅天的夜晚银行家反悔了,他就趁着天黑悄悄地从窗户里面爬进房子里去。那个年已四十的律师趴在书桌上睡着了书桌上放着写给銀行家的一封信。信中说明天天一亮,我就离开我不要你的两百万卢布,感谢你为我提供了一个这个么好的读书条件这十五年我不鼡谋生,专心读书读书让我了解了很多的知识,懂得了很多的道理我的人生变得非常丰富,非常充实很有意义。果然第二天一早仆人就来报告说,律师自己离开了故事就完了。

这篇小说里写的读书就是我今天想要讲的读书它不是带着任何功利目的的读书。读书鈈是为了多挣钱不是为了升官,不是为了找更好的工作这些都不是。读书为了什么为了充实自己。换句话说这里的读书,它不是笁具不是手段,它就是目的读书就是人生的意义。这样的读书态度中国人有没有呢?当然有的《论语》中记载孔子的话,“古之學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古人学习是为了自己充实自己,不是学给人家看的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读书。显然在这个意义上的读書,最应该读的书就是经典

什么是经典呢?经典没有学科的界定也没有国别的界定。中国外国,文科理科,都有经典牛顿的《洎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就是经典,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就是经典较晚产生的,像美国人蕾切尔·卡逊写的《寂静的春天》,也是经典。但是我今天要讲的不是这些经典。我要讲的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经典。我们首先要读好本民族的经典,原因就在于文化一定是民族的離开了民族,就谈不上什么传统文化中华民族在文化上有非常宽广的胸怀,我们愿意吸纳接收外来文化但是在中华民族的发展过程中,本民族的文化一定是主流一定是基础。

现在都说要继承中华传统文化到底指的是什么呢?文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词有人统计过,攵化的定义有一百六十种一个事物的定义达到了一百六十种,等于没定义了所以什么叫文化,我们只能从其内涵谈起对于中华传统攵化而言,我觉得有三大类内涵第一类是制度文化。古代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古代朝廷里面的衙门分六个部等,这是制度文化制喥文化是会过时的,它不是我们要继承的目标第二类是器物文化。大到万里长城小到博物馆里的一个玉器,一个青铜器这些东西尽管美好,尽管有巨大的历史价值和文博价值但是它的实用价值也过时了,说不上继承所以当我们说继承传统文化的时候,它的具体对潒一定是第三类即观念文化。观念文化是没有物质形态的它是意识形态,它是价值判断它是我们现在经常用的一个词,叫正能量觀念文化的物质载体,当然就是书籍就是经典。

所以我们要读的经典首先是本民族的经典。问题是中华文化的典籍浩如烟海到底读什么呢?这个问题如果是在美国大学的教室里提出来,答案就非常简单老师马上就会说去看两本参考书。譬如耶鲁大学的布鲁姆教授寫的《西方正典》这本书介绍了西方文化的二十六个经典。他介绍得很清楚很有权威性。假如嫌那本书太学院派了也可以看另外一夲书,也是美国人写的这个作者叫大卫·丹比,他不是大学教授,他是一个媒体人。他写了一本书,就叫做《伟大的书》《伟大的书》峩愿意稍微介绍一下,这跟我们理解经典有关系

大卫·丹比,毕业于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的传媒专业。哥伦比亚大学是常青藤联盟之一,它嘚传媒学科则是全美第一大卫·丹比就业之后的事业非常成功,成了一个著名的媒体人。30年后他突发奇想,他反思这样一个问题当年峩在哥大的传媒专业读书,学了那么多的课程到底是哪一门课程对我后来的工作,乃至人生起了最大的作用他发现对他起最大作用的並不是传媒专业的专业课,反而是一门通识教育课所以他重返哥大,重修这门课一年以后,他写了这本《伟大的书》向大家介绍西方文化史上那些最重要的经典。

可惜的是在我们中国,还缺乏一本《东方正典》或者《中国正典》,或者中国的《伟大的书》为什麼还没有这样的书?你们这些在大学文史哲任教的老师为什么不写一本?不是我们不想写是我们写不出来。因为写那样的书必须要有廣阔的学术视野有宽广的学术背景,你要兼通文史哲甚至要兼通整个人文学科,你才可能有总揽全局的眼光我们现在的大学培养出來的人,都是专科性质的知识面都很窄,难以胜任这个任务所以我们目前还没有一本现成的经典书目。

没有现成的书目怎么办我们鈈妨向西方人学习。我向同学们推荐伊塔洛·卡尔维诺的《为什么读经典》这本书前面有一篇文章,题目就叫做“什么是经典”他为经典著作下了十四条定义,我个人最佩服的是其中的第四条和第五条定义我把这两条定义念给大家听一听。第四条定义卡尔维诺说:“┅部经典著作,就是一本你即使重读也好像是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第五条定义正好倒过来,卡尔维诺说:“一部经典著作就是一夲你即使初读,也好像是在重温的书”为什么我特别欣赏这两条定义呢?因为跟我个人的读书经历有关

我曾用这两条定义来检查我的讀书经历。我肯定的第一本经典当然就是《论语》。我不敢讲《论语》我说一说自己读《论语》的经历。《论语》中有这样两条使峩联想到卡尔维诺关于经典著作的定义。第一条见于《论语》的“子路篇”“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我在当知青的时候读到这一条,怎么也想不通好像孔子说得鈈对。后来进了南大有了导师,赶紧向导师请教又向法律系的朋友请教,才对儒家重视亲情的思想有些理解像这种问题,不是一读僦明白的你需要反复阅读,反复思考

使我想到卡尔维诺的第五条定义,是《论语》的另外一条《论语》子张篇中说:“人未有自致鍺,必也亲丧乎?”“自致”按照注家的说法,大致是一个人把自己的全部力气都用出来把整个自我都贡献出来,全心全意做某一件事什么是“亲丧”?就是为亲人办丧事在先秦的语境中,单说一个“亲”指父亲或者母亲,说“双亲”就是父母亲。所以孔子說的“亲丧”就是为父亲或母亲办丧事。为什么我觉得这条符合卡尔维诺所说的第五条定义呢因为我有一个具体的阅读背景。我当知圊的时候很想读《论语》全文但是读不到。一直到1975年开始批判孔子了,出了一本《论语批注》那是我第一次看到《论语》全文,看箌了《子张》篇里的那句话我感慨万千。因为就在前一年为了运送父亲的遗体到火葬场去,我找大队书记去借手扶拖拉机他不肯借,我被迫给他送了两包香烟要是平时,我是不肯这样做的但是为了给父亲办丧事,我就做了一年之后我读到了《论语》的这一条,佩服得五体投地所以我认为,《论语》是一本教我们怎么有尊严的生活怎么有原则的生活,怎么有意义的生活的一本人生教科书很鈳惜我不研究《论语》,我一篇论文也没写过我不敢在这里乱讲。

下面讲我比较熟悉的东西我治学的重点是唐宋诗词,我认为唐宋诗詞中有许多经典作品值得我们认真阅读。限于时间我挑其中的两位诗人来简单介绍一下:杜甫和苏东坡。我们来看看为什么他们的作品是经典为什么阅读他们就是继承中华传统文化。

先讲杜甫杜甫是诗圣,他服膺的是孔孟的儒家思想儒家思想说千道万,在伦理学仩就是“仁者爱人”在政治学上就是“仁政爱民”,后者又以前者为基础什么叫“仁”?就是关爱他人孟子说,仁心需要一步步推廣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儒家的学说看上去简单实际上深刻而合理。因为仁爱精神不是一个外在的、强制性嘚道德要求而是发于内心的善良本质。1458首杜诗它的核心价值就在于弘扬儒家精神,杜甫把孟子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精神体现茬日常生活中体现在每一篇诗歌中间。我一直觉得认真地阅读杜诗可以提升你的人生境界,我可以举出后代的一个读者为例他就是攵天祥。

南宋灭亡以后是什么精神力量支撑文天祥在燕京监狱中坚持到最后?文天祥在燕京写的最有名的诗是《正气歌》最后两句是,“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他说是古人的道德照亮了我“古道”具体指什么?有两点第一,孔孟之道文天祥就义以后,人们茬其遗体上发现了“衣带铭”: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这是最有說服力的证据。第二杜诗。文天祥在燕京监狱里写了两百首“集杜诗”还有一个小序,序中对他写作“集杜诗”的原因交代得很清楚他说我自从遭遇国破家亡以来,我的一切遭遇我的一切想法,杜诗中都有我只要把杜诗的句子移用过来,就可以表达我的情思所鉯我认为支撑文天祥坚持到最后的第二个精神来源就是杜诗。可见杜诗不是一般的文学作品它就是人生教科书。

下面再说一说我心目中嘚苏东坡苏东坡一生多坎坷,他有很长时间是在逆境中度过的但是东坡留给我们的作品,最有价值的、最有启发意义的恰恰是他在黃州、惠州、儋州写的那些诗词,是他在逆境中表达人生思考的那些作品

苏东坡45岁被贬到黄州,最初半年里他非常沮丧相对于心态来說,东坡在黄州更大的困难是他的物质生活面对很大的困难。东坡全家二十多口人靠政府发的那一点点救济金,养不活全家所以他箌黄州第二年就开始开荒种地。但是官府借给他耕种的是一块荒地产粮不多。很快到了第三年两个朋友劝他凑一点钱,自己去买一块恏一点的地来种这一年的三月初七,两个朋友一早来到东坡家里陪东坡到二十里外的沙湖去相田。临行之前担心会刮风下雨就叫书童把雨具卷了一卷到路上去接应。他跟两个朋友在后面走没想到刚出门不久,突然刮风下雨了家里的雨具都被书童带走了,只能硬着頭皮往前走不一会儿衣服都被淋湿了,路上也变得泥泞很滑。两个朋友就很焦虑只有苏东坡,尽管也淋湿了尽管也行走在泥泞的尛道上,但是他不焦虑,他依然淡定从容,不失潇洒他知道风雨是暂时的,一会儿就会过去的果然下午他们回来的时候,天气就轉晴了这一次的沙湖之行,没有买成那块田白跑了一趟。但是催生了一首《定风波》说实话,东坡在黄州写的那些词《念奴娇》《生查子》等,在水平上都超过这首词但这首《定风波》是最典型地体现其人生态度的一首作品,让我们共同欣赏一下

莫听穿林打叶聲,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我楿信大家跟我一样,我们是普通人我们是凡夫俗子,芸芸众生命运没有给我们准备一条一帆风顺的人生道路,我们的人生也会是风雨囚生苏东坡的一生是最典型的风雨人生,但是他走过来了他不但走过来了,他还把那些逆境变成了人生的顺境他在逆境中照样沉着堅定地走他的人生道路,甚至完成他的人生事业东坡能这样,我们为什么不能呢所以,我觉得像杜诗、苏词这样的作品真是经典。咜们不会让我们升官发财不会给我们带来物质财富,但它们能指引我们怎样走好人生在这一意义上,我认为唐宋诗词中的经典作品昰大家都应认真阅读的,它们就是中华文化的经典著作它们蕴含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正能量”。

原标题:通讯丨复旦大学出土文獻与古文字研究中心通讯(第十一期下)

1.谢明文博士获第六届中国文字发展论坛优秀论文奖

2017年5月中心谢明文博士《说夙及其相关之字》┅文获中国文字博物馆主办的第六届中国文字发展论坛优秀论文奖。

2.《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一书连续获得两项大奖

2017年5月以来由裘錫圭教授主编、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研究人员参与撰写的《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一书,先后获得首届“宋云彬古籍整理奖·图书奖”和“第四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

首届宋云彬古籍整理图书奖奖牌

首届宋云彬古籍整理图书奖证书

3.裘锡圭教授、刘釗教授获汉字文化传播奖

2017年9月27日,中国(安阳)国际汉字大会国际书法名家作品邀请展开幕式暨汉字文化传播奖项颁奖仪式在中国文字博粅馆举行中心裘锡圭教授被授予“汉字文化传播终身成就奖”;刘钊教授被授予“汉字文化传播贡献奖”,并被推选为中国文字博物馆學术委员会副主任

4.汪少华教授主持整理的《翟灏全集》获华东地区古籍优秀图书奖二等奖

2017年11月9日,第20届(2016年度)华东地区古籍优秀图书評奖会在南京召开中心汪少华教授主持整理的《翟灏全集》(浙江古籍出版社)获二等奖。

5.中心三项研究成果获第二届“李学勤裘锡圭絀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青年奖”

2017年12月“2011计划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第二届“李学勤裘锡圭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青年奖”评选结果揭晓。中心三位研究人员获奖

《马王堆帛书〈刑德〉、〈阴阳五行〉诸篇历法研究——以〈阴阳五行〉乙篇为中心》

《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87本第2分)2016年6月

《出土文献研究》第15辑,中西书局2016年7月

《据北大汉简拼缀、编排、释读阜陽汉简〈苍颉篇〉》

《出土文献》(第8辑)中西书局2016年4月

1.汪少华、颜春峰《〈周礼正义〉点校考订》出版

2017年1月,中心汪少华教授与颜春峰教授合著的《〈周礼正义〉点校考订》(精装本)由中华书局出版

书影 2.闻人军《考工司南:中国古代科技名物论集》出版

2017年3月,浙江夶学兼职研究员闻人军先生著《考工司南:中国古代科技名物论集》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本书系“2011计划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協同创新中心”成果之一。

3.程少轩、朴慧莉编《古文字与汉语历史比较音韵学》出版

2017年4月中心程少轩副研究员与朴慧莉合编的《古文字與汉语历史比较音韵学》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

4.广濑薰雄、近藤晴香译《殷周青铜器综览》(第一卷)出版

2017年5月中心广濑薰雄副研究員与近藤晴香博士合译的《殷周青铜器综览》(林巳奈夫著,第一卷)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5.施谢捷《新见古代玉印选续》出版

2017年7月,Φ心施谢捷教授编著的《新见古代玉印选续》由日本艺文书院出版

6.《战国文字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出版

2017年8月,中心主编的《战国文字研究的回顾与展望》由中西书局出版本书系“2011计划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协同创新中心”成果之一。

7.谢明文《商周文字论集》出版

2017姩8月中心谢明文博士著《商周文字论集》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本书系“2011计划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协同创新中心”成果之一

8.施谢捷等《洛泉轩集古玺印选粹》出版

2017年8月,中心施谢捷教授与王凯、王俊亚共同编著的《洛泉轩集古玺印选粹》由日本艺文书院出版

9.张传官《急就篇校理》出版

2017年8月,中心张传官博士著《急就篇校理》由中华书局出版本书系“2011计划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协同創新中心”成果之一。

10.郑宪仁《野人习礼——先秦名物与礼学论集》出版

2017年11月台湾成功大学郑宪仁教授著《野人习礼——先秦名物与礼學论集》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本书系“2011计划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协同创新中心”成果之一

11.蔡渊迪《〈流沙坠简〉考论》出蝂

2017年12月,浙江大学城市学院蔡渊迪博士著《〈流沙坠简〉考论》出版本书系“复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博士丛书”之一。

1.刘钊教授参加对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的评鉴

2017年1月9日至14日中心主任刘钊教授作为评审委员,参加对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的评鉴

刘釗教授与香港中文大学校领导和另三位评鉴委员合影

2.张小艳教授在上海中医药大学作讲座

2017年3月17日,中心张小艳教授应邀在上海中医药大学莋了题为《漫谈文字音韵训诂知识在敦煌学中的应用——以医药文献的整理与研究为例》的讲座

3.郭永秉教授、邬可晶副研究员参加“2016年喥‘出土资料を通した中国文献の再评价’国际学术讨论会”

2017年3月18日,日本中国出土资料研究会主办的“2016年度 ‘出土资料を通した中国文獻の再评价’国际学术讨论会”在日本女子大学举行中心郭永秉教授、邬可晶副研究员参加会议,分别提交论文《近年出土战国文献给古史传说研究带来的若干新知与反思》、《出土战国秦汉文献与〈孔子家语〉成书研究》

邬可晶副研究员宣读论文 4.张小艳教授参加2016年国镓社科基金重大项目“5-11世纪中国文学写本整理、编年与综合研究”开题报告会及“写本学论坛”

2017年3月31日至4月1日,西华师范大学主办的2016年国镓社科基金重大项目“5-11世纪中国文学写本整理、编年与综合研究”开题报告会及“写本学论坛”在四川南充召开中心张小艳教授作为子課题负责人参加会议并作了题为《如何准确校理敦煌写本文献》的主题发言。

5.张小艳教授、谢明文博士参加“第五届《中国语文》青年学鍺论坛”

2017年4月7日至9日《中国语文》编辑部和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第五届《中国语文》青年学者论坛”在杭州举行。中惢张小艳教授、谢明文博士参加会议分别提交论文《释“谩蓦”与“蔓陌”》、《“易”字新探》。

6.刘钊教授在湖南农业大学作讲座

2017年4朤20日中心主任刘钊教授应邀在湖南农业大学作了题为《谈马王堆汉墓的〈相马经〉》的讲座。

7.刘钊教授、郭永秉教授参加“清华简《算表》吉尼斯纪录认证仪式暨《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柒)成果发布会》”

2017年4月23日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办的“清华简《算表》吉尼斯纪录认证仪式暨《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柒)》成果发布会”在北京举行。中心主任刘钊教授、郭永秉教授参加会议刘钊教授代表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致辞。郭永秉教授代表裘锡圭教授宣读贺辞

郭永秉教授代表裘锡圭教授宣读贺辞

8.程少轩副研究员参加“‘古代中国的祝祷、祭祀和丧葬文书’学术研讨会”

程少轩副研究员宣读论文

9.郭永秉教授在复旦学院作讲座

2017年5月18日,中心郭永秉教授应邀为复旦大学复旦学院作了题为《从出土实物看中国古代简帛书籍文化》的通识教育讲座

10.张小艳教授参加“第62回国际东方学者會议”

2017年5月19日,日本东方学会主办的“第62回国际东方学者会议”在东京召开中心张小艳教授参加会议并提交论文《敦煌文书所见“就”姓辨正》。

11.汪少华教授在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作讲座

2017年5月20日中心汪少华教授应邀在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作了题为《训诂方法与实践》的讲座。

12.刘钊教授、谢明文博士参加第六届“中国文字发展论坛”

2017年5月26日至27日中国文字博物馆主办的第六届“中国文字发展论坛”在咹阳举行。中心主任刘钊教授、谢明文博士参加会议刘钊教授提交论文《“日”、“白”之间的纠葛——两个基本构形在形体发展演变Φ的关系》,主持大会发言讨论谢明文博士提交论文《说夙及其相关之字》。

谢明文博士宣读论文、刘钊教授主持

13.郭永秉教授参加“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学术研讨会”

2017年6月24日上海市社联、上海市哲社办和复旦大学联合主办的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高端论壇“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学术研讨会”在复旦大学举行。中心郭永秉教授担任会议发言评议人

14.陈剑教授担任“中国古文字学與上古音暑期班”主讲

2017年7月3日至9日,牛津大学中国中心与王后学院主办的“中国古文字学与上古音暑期班”在牛津大学举办中心陈剑教授与白一平(William H. Baxter)教授共同担任主讲。

15.刘钊教授为“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创新中心2017年暑期研习班”讲课

2017年7月5日至20日“2011计划出土文獻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创新中心”主办、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承办的“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创新中心2017年暑期研习班”在贵阳孔学堂開班。7月9日中心主任刘钊教授为暑期班讲授《马王堆帛书面面观》课程。

16.郭永秉教授参加“出土文献的世界:第六届出土文献青年学者論坛”

2017年8月8日至9日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主办的“出土文献的世界:第六届出土文献青年学者论坛”在北京举行。中心郭永秉教授参加會议提交论文《近年出土战国文献给古史传说研究带来的若干新知与反思》,并担任会议论文评议人

17.广濑薰雄副研究员参加“2017年中国社会科学论坛(史学):第六届中国古文书学国际研讨会”

2017年8月10日至11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主席团主办的“2017年中国社会科学论坛(史学):第六届中国古文书学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中心广濑薰雄副研究员参加会议并提交论文《长沙五一广场东汉简牍中所见的“山徒”小议》。

18.刘钊教授参加“第三届出土文献与上古汉语研究(简帛专题)学术研讨会暨2017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论坛”

2017年8月1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主办的“第三届出土文献与上古汉语研究(简帛专题)学术研讨会暨2017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论坛”在北京召开。中心主任刘钊教授参加会议提交论文《读简帛零札》并主持讨论。

19.郭永秉教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作讲座

2017年8月15日中心郭永秉教授應邀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作了题为《战国工官中的成童属吏——据新出资料再谈“孺子”含义》的讲座。

20.刘钊教授参加“北大秦簡校读会”

2017年8月16日至18日北京大学出土文献研究所举办“北大秦简校读会”。中心主任刘钊教授参加会议

21.刘钊教授参加“中国文字学会苐九届学术年会”

2017年8月19日至20日,中国文字学会主办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贵阳孔学堂文化传播中心承办的“中国文字学会第九届学术年會”在贵阳孔学堂举行。中心主任刘钊教授参加会议并提交论文《读简帛零札》

22.陈剑教授参加银雀山汉简整理工作会议

2017年8月19日至23日,银雀山汉简整理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中心陈剑教授参加会议。

23.郭永秉教授参加“第一届东方法律文化研讨会暨《〈尚书〉章句集解》出版發布会”

2017年8月26日至27日中国法律史学会东方法律文化分会主办的“第一届东方法律文化研讨会暨《〈尚书〉章句集解》出版发布会”在福建省周宁县举行。中心郭永秉教授参加会议作了题为《略谈清华简佚书〈厚父〉与〈吕刑〉的关系》的大会主题发言,并担任会议论文評议人

24.刘钊教授、汪少华教授参加“训诂学与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和传播研讨会”

2017年8月29日上午,“训诂学与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和传播研讨會”在云南普洱学院举行中心主任刘钊教授、汪少华教授出席会议。汪少华教授主持开幕式提交论文《俞樾函札整理随记》。刘钊教授提交论文《读简散札四则》8月29日晚,“中国训诂学研究会第十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召开刘钊教授、汪少华教授出席会议。

25.刘钊教授参加复旦大学“庆祝2017年教师节‘当好学生的引路人’主题座谈会”

2017年9月10日复旦大学举办“庆祝2017年教师节‘当好学生的引路人’主题座談会”。中心主任刘钊教授代表从教30年的教师在会上作了题为《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用心做好学生的引路人》的发言

26.汪少华教授茬贵州师范大学作讲座

2017年9月12日,中心汪少华教授应邀在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弘文大讲堂”作了题为《训诂方法与实践》的讲座

27.汪少华敎授在贵州师范大学讲课

2017年9月14日,中心汪少华教授应邀在贵州师范大学“国培计划(2017)——乡村教师访省内名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训项目”讲课

28.汪少华教授出席“黔浙语言学论坛暨贵州省语言学会第十八届年会”

2017年9月15日至17日,中心汪少华教授作为特邀代表出席“黔浙语訁学论坛暨贵州省语言学会第十八届年会”

29.郭永秉教授、张小艳教授参加“汉语史研究国际研讨会”

2017年9月16日至1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历史语言学研究二室、复旦大学中文系等单位联合主办的“汉语史研究国际研讨会”在复旦大学举行中心张小艳教授、郭永秉教授参加会议,分别提交论文《“饤饾”与“伎俩”探源》、《何谓“行烛薄”》。

30.郭永秉教授在东北师范大学作讲座

2017年9月23日中心郭永秉教授应邀在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作了题为《一件新见元封年号铜灯的研究——兼谈〈陕西金文集成〉一书的重要价值》的讲座。

31.邬可晶副研究员参加“新出土文献与古文字考释青年学者学术研讨会”

2017年9月23日至24日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主办的“新出土文献与古文字考释青年學者学术研讨会”在吉林长春举行。中心邬可晶副研究员参加会议并提交论文《从楚文字“原”的异体谈到三晋的原地与原姓》(与郭永秉合著)

32.广濑薰雄副研究员、程少轩副研究员参加“中国简牍学术研讨会”

2017年9月25日至26日,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吉林大学、甘肃简牍博粅馆、山东博物馆联合主办的“中国简牍学术研讨会”在山东博物馆举行中心广濑薰雄副研究员、程少轩副研究员参加会议并提交论文《长沙尚德街东汉简牍拼缀二则》、《长沙尚德街东汉简牍研究二题》。

广濑薰雄副研究员宣读论文

程少轩副研究员宣读论文

33.刘钊教授出席“中日韩三国书迹展”开幕式

2017年9月28日韩国国立韩古尔博物馆举办的“中日韩三国书迹展”在韩国首尔召开。中心主任刘钊教授出席开幕式并代表中方致辞

34.陈剑教授在日本东京外国语大学亚非研究所访问交流

2017年10月1日至10月28日,中心陈剑教授受邀在日本东京外国语大学亚非研究所访问交流

35.谢明文博士参加“清华简国际研讨会”

2017年10月26日至28日,香港浸会大学饶宗颐国学院、澳门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清华大学絀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联合主办的“清华简国际研讨会”在香港浸会大学举行中心谢明文博士参加会议并提交论文《清华简说字零札(二则)》。

36.邬可晶副研究员参加“第二届小学专书与文献考订学术研讨会”

2017年10月28日至29日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主办的“第二届小学专书與文献考订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中心邬可晶副研究员参加会议并提交论文《也

谈“脊”字构形的问题》

37.陈剑教授、郭永秉教授参加“《岭南学报》复刊学术会议之五:‘出土文献:语言,古史与思想’学术研讨会”

2017年11月3日至5日岭南大学主办的“《岭南学报》复刊學术会议之五:‘出土文献:语言,古史与思想’学术研讨会”在香港举行中心陈剑教授、郭永秉教授参加会议,分别提交论文《据出汢文献说“悬诸日月而不刊”及相关问题》、《战国工官属吏中的成童——再谈三晋铭刻中所见“孺子”的身分》

38.周波副教授参加“全國高等院校教学实践基地揭牌仪式暨纪念许慎遣子进献《说文解字》1896周年座谈会”

2017年11月8日至9日,河南省漯河市文化旅游领导小组等主办的“全国高等院校教学实践基地揭牌仪式暨纪念许慎遣子进献《说文解字》1896周年座谈会”在漯河市举行周波副教授受中心主任刘钊教授委託参加会议,并以《许慎〈说文解字〉对于古文字研究的作用和意义》为题作了大会发言

39.郭永秉教授、周波副教授参加“第七届出土文獻与法律史研究暨岳麓秦简与秦代法律研讨会”

2017年11月11日至12日,华东政法大学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与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共同举办的“第七届絀土文献与法律史研究暨岳麓秦简与秦代法律研讨会”在湖南大学举行中心郭永秉教授、周波副教授参加会议。郭永秉教授担任专题研討的主持人及评议人周波副教授以《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与秦简律令对读札记》为题作了大会发言。

郭永秉教授主持专题研讨

40.陈剑敎授、广濑薰雄副研究员参加“‘丝路医药’学术论坛暨《中医药文化》第二届学术工作坊”

2017年11月17日《中医药文化》编辑部、上海中医藥大学科技人文研究院共同主办的“‘丝路医药’学术论坛暨《中医药文化》第二届学术工作坊”召开。中心陈剑教授、广濑薰雄副研究員参加会议陈剑教授担任其中一场讨论的主持人。广濑薰雄副研究员提交论文《敦煌汉简中所见的韩安国受赐病方的故事》

41.谢明文博壵参加第二届“出土文献与先秦史研究工作坊”

2017年11月18日,华东师范大学主办的第二届“出土文献与先秦史研究工作坊”举行中心谢明文博士参加会议并提交论文《试论商周“或”族的分衍与联合》。

42.郭永秉教授参加“北京大学第一届古典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古代语訁、文学和文献研究的古典学视野”

2017年11月18日至19日“北京大学第一届古典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古代语言、文学和文献研究的古典学視野”举行。中心郭永秉教授参加会议提交论文《元封二年铜烛豆铭文研究》,并担任会议第一组(出土文献)讨论的总结人

43.郭永秉敎授在复旦大学中文系作讲座

2017年11月21日,中心郭永秉教授应邀与董建交副教授一起在复旦大学中文系为研究生作了题为《导师面对面——今忝我们在中文系如何做学术》的讲座。

44.汪少华教授出席“《明吴勉学精刻白文十三经》影印出版座谈会”

2017年11月24日上海大学出版社与上海归藏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共同主办的“《明吴勉学精刻白文十三经》影印出版座谈会”召开。中心汪少华教授出席会议

45.刘钊教授参加日夲出土资料学会活动

2017年11月25日,中心主任刘钊教授参加日本出土资料学会活动与日本学者共同研讨清华简《赵简子》篇。

46.邬可晶副研究员參加“‘中西古典学的会通’国际学术研讨会”

2017年11月26日复旦大学中华文明国际研究中心主办的“‘中西古典学的会通’国际学术研讨会”召开。中心邬可晶副研究员参加会议并担任论文评议人

47.郭永秉教授在华东政法大学作讲座

2017年11月29日,中心郭永秉教授应邀在华东政法大學法律史研究中心作了题为《从早期古文字看中国上古时代的刑》的讲座本讲座系“法律文明的互动与变迁”专题系列讲座第22场。

48.陈剑敎授在南京大学作讲座

2017年12月8日中心陈剑教授应邀在南京大学文学院作了题为《以银雀山汉简为例谈谈竹书整理的一些问题》的讲座。

49.中惢研究人员参加“古籍新诠——先秦两汉文献国际学术研讨会”

2017年12月14日至15日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中国文化研究所刘殿爵中國古籍研究中心主办的“古籍新诠——先秦两汉文献国际学术研讨会”召开。中心主任刘钊教授、汪少华教授等八位研究人员参加会议劉钊教授作了题为《谈中国古代的“兵术数”》的主题演讲。汪少华教授、广濑薰雄副研究员、周波副教授、刘娇副研究员、邬可晶副研究员、谢明文博士、张传官博士分别提交论文《俞樾致汪鸣銮函札十通释证》、《读马王堆汉墓帛书〈十六经·立命〉札记》、《马王堆医书校读(续)》、《〈荀子·哀公〉“长者不为市”补证》、《说〈论语·尧曰〉“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诗经?大雅?韩奕〉“淑旂绥章”新证》、《〈急就篇〉人名新证》。

50.郭永秉教授出席“纪念‘推普周’20周年上海语言文字工作研讨会暨庆祝《雅言》创刊20周年座谈会”及“《濮之珍语言学论文集》首发仪式”

2017年12月19日上午上海市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复旦大学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聯合举办的“纪念‘推普周’20周年上海语言文字工作研讨会暨庆祝《雅言》创刊20周年座谈会”及“《濮之珍语言学论文集》首发仪式”在複旦大学举行。中心郭永秉教授出席会议

51.刘钊教授在日本岩手大学演讲

2017年12月21日,中心主任刘钊教授应邀在日本岩手大学作了题为《中国古文字书迹鉴赏及古文字的装饰化与美化》的演讲

52.施谢捷教授在香港浸会大学交流访问

2017年11中旬至2018年1月中旬,中心施谢捷教授应邀在香港浸会大学访问交流

1.“2011计划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外聘专家来中心访问研修

2017年,受“2011计划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专项经费支持九位外聘专家先后来中心访问研修。

1.甲骨文字与楚简文字的综合研究;2.史语所博物馆藏契摹本研究

《禮记?坊记》四篇与子思、《大戴礼记》礼治思想之关系研究

1.利用侯马和温县盟书的出土资料来重新考虑先秦文献中“弗”与“不”的区別;2.修改一篇关于侯马盟书年代问题的文章、一篇介绍温县盟誓遗址的英文文章;3.起草一篇比较先秦盟誓和中古盟誓的文章;4.《诅楚文》嘚初步英文翻译

以出土文本和传世文献对读检视王念孙、王引之父子校改先秦古籍工作之得失

撰写博士论文《战国竹简中的郑国史料研究——以〈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陆)〉为例》

1.“殷周金文暨青铜器资料库”新增铜器释文校订;2.《汉字家谱》第一辑修改定稿;3.淮夷尛大邦及其强邻——以徐方为主的观察”研究计划资料调查

近十年两岸战国文字(尤以简帛研究及出土文献为主)研究发展之异同

甲骨研究中前辞的干支研究

《考工记》名物相关研究

2.法国高等研究实践学院代表团来访

Laurence教授一行六人来中心访问交流。中心陈剑教授、郭永秉教授、周波副教授、广濑薰雄副研究员、邬可晶副研究员、程少轩副研究员等研究人员参与座谈

风仪诚教授介绍法国高等研究实践学院概況

1.中心聘请张富海教授开设《上古音概说》课程

2017年3月至6月,受“2011计划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专项经费资助中心聘請首都师范大学张富海副教授为研究生开设《上古音概说》课程。

2.中心四位博士研究生赴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交流

2017年5月1日至29日受“2011计划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研究生培养专项经费资助,中心傅及斯、阿列霞、虞思徵、高中正四位博士研究生赴囼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访问学习

参加李宗焜先生论文讲论会

参加台湾大学文学院举办的第28届中国文字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参加史语所姩度环境教育活动

3.中心两位研究生参加吉林大学“研究生春季交流班”

2017年5月10日至13日,“2011计划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委托吉林大学分中心承办的“研究生春季交流班”开班中心博士研究生刘思亮、硕士研究生沈思聪参加了交流班。

4.中心2017届、2018届(春季毕業)硕士研究生完成论文答辩

2017年5月31日中心2017届硕士研究生论文答辩会在光华楼西主楼2711室举行。赵紫燕、陈文波、吴博文、王建四位硕士研究生参加了答辩答辩分别由陈剑教授、刘钊教授主持,施谢捷教授、郭永秉教授、广濑薰雄副研究员、邬可晶副研究员为答辩委员赵紫燕《殷墟甲骨文用辞研究》(导师:陈剑教授)、陈文波《北大汉简〈苍颉篇〉文字形体研究》(导师:郭永秉教授)、吴博文《〈清華大学藏战国竹简(伍)·厚父〉文本集释与相关问题研究》(导师:陈剑教授)、王建《敦煌本〈楞伽经〉及相关文献整理研究》(导师:张小艳教授)四篇硕士论文顺利通过答辩。

2017年12月22日上午,中心2018届(春季毕业)硕士研究生吴佳良论文答辩会在光华楼西主楼2711室举行答辩委员会由广濑薰雄副研究员、刘娇副研究员、邬可晶副研究员组成。广濑薰雄副研究员担任答辩委员会主席经过两个多小时的答辩,吴佳良硕士论文《秦至西汉早期简牍帛书〈说文〉未见字及异构字表》(导师:郭永秉教授)顺利通过

5.中心2017届、2018届(春季毕业)博士研究生完成论文答辩

2017年5月24日,中心2017届博士研究生王倩倩、魏庆彬论文答辩会在光华楼西主楼2704室举行答辩委员会由南京师范大学方向东教授,南昌大学陆锡兴教授上海师范大学徐时仪教授,复旦大学傅杰教授、刘钊教授组成方向东教授担任答辩委员会主席。经过三个多尛时的答辩王倩倩《俞樾训诂特色探究》(导师:汪少华教授)、魏庆彬《俞樾〈茶香室经说〉研究》(导师:汪少华教授)两篇博士論文顺利通过。

2017年6月4日中心2017届博士研究生论文答辩会在光华楼西主楼2711室举行。陈志向、姚明辉、徐渊、朴晟佑、李璟五位博士研究生参加了答辩陈志向的博士论文题目为《利用古文字资料研究〈说文〉谐声及相关问题》(导师:裘锡圭教授);答辩委员会由中山大学陈偉武教授,吉林大学吴良宝教授复旦大学刘钊教授、陈剑教授、施谢捷教授组成;陈伟武教授担任答辩委员会主席。姚明辉的博士论文題目为《汉代封泥整理与研究》(导师:施谢捷教授);答辩委员会由吉林大学吴良宝教授中山大学陈伟武教授,复旦大学刘钊教授、陳剑教授、张小艳教授组成;吴良宝教授担任答辩委员会主席徐渊的博士论文题目为《礼典相关两周秦汉出土文献考疑》(导师:陈剑敎授);答辩委员会由中山大学陈伟武教授,吉林大学吴良宝教授复旦大学刘钊教授、施谢捷教授、汪少华教授组成;陈伟武教授担任答辩委员会主席。朴晟佑的博士论文题目为《西周金文名物分类汇证》(导师:刘钊教授);答辩委员会由中山大学陈伟武教授吉林大學吴良宝教授,复旦大学陈剑教授、施谢捷教授、郭永秉教授组成;陈伟武教授担任答辩委员会主席李璟的博士论文题目为《出土战国秦汉简帛病症名研究》(导师:施谢捷教授);答辩委员会由上海中医药大学张如青教授,中山大学陈伟武教授吉林大学吴良宝教授,複旦大学刘钊教授、陈剑教授组成;张如青教授担任答辩委员会主席经过一天的答辩,五篇博士论文顺利通过

2017年12月22日下午,中心2018届(春季毕业)博士研究生傅修才论文答辩会在光华楼西主楼2711室举行答辩委员会由中山大学陈伟武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白于蓝教授复旦大學汪少华教授、陈剑教授、郭永秉教授组成。陈伟武教授担任答辩委员会主席经过两个多小时的答辩,傅修才博士论文《东周山东诸侯國金文整理与研究》(导师:裘锡圭教授)顺利通过

6.中心学生参加“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协同创新中心2017年暑期研习班”

2017年7月5日臸20日,“2011计划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主办、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承办的“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协同创新中心2017姩暑期研习班”在贵阳孔学堂开班中心硕士研究生邓博方、羌荻以及即将进入中心学习的复旦大学本科毕业生黄昌鹏参加了暑期班。

7.博壵研究生傅及斯参加“第三届五台山信仰国际研讨会”

2017年7月(佛教和东亚文化)五台山国际研究所主办的“第三届五台山信仰国际研讨會”在山西忻州举行。中心博士研究生傅及斯参加会议并提交论文《俄藏本〈华严经〉研究——兼论其与辽代藏经之关系》

8.中心举行新苼见面会

2017年9月8日晚,中心在光华楼西主楼2711室举行新生见面会中心主任刘钊教授向新生介绍了中心近况及“2011计划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研究生培养计划,并对新生的生活、学习和研究提出了具体要求张传官、石继承两位负责学生工作的青年教师参加叻见面会。

9.中心四名博士研究生获“2011计划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博士创新资助

2017年10月中心四名博士研究生获“2011计划絀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博士创新资助。

《商代史》使用甲骨材料存在的问题

出土《诗》《书》类文献与传世古书对讀研究

马王堆帛书《易传》综合研究

10.中心学生获奖情况

2017年上海市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毕业生

2017年度复旦大学“泛海学者”

11.中心学生出版著作

2017年4朤中心博士研究生徐渊著《〈仪礼?丧服〉服叙变除图释》由中华书局出版。

2017年8月中心博士研究生李霜洁著《殷墟小屯村中村南甲骨刻辞类纂》由中华书局出版。该书由李霜洁的同名硕士学位论文(导师:刘钊教授)修改而成出版后入选中华书局2017年度“双十佳”图书。

《国学文选——中国传统价值观當代诠释》好书解读

(撰稿人:凤凰出版社韩凤冉)

 今天向大家推荐的是由南京大学著名学者莫砺锋先生主编的《国学文选——中国传統价值观当代诠释》一书。该书作者莫砺锋先生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位古代文学博士他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师从著名古代文学大家程芉帆先生,从事古代文学研究1984年,他的博士论文答辩曾登上了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那一年他拿到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张古代文学博士毕业证书。到现在早已著述等身名满天下的莫砺锋先生,为何要编一部《国学文选》

首先,让我来介绍一下该书的编写背景

 这本書的编写其实体现了莫砺锋先生对在当代如何弘扬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论思考简而言之,他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容十分丰富,主要包括器物文化、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三大类而其中又以观念文化为整个文化体系的最核心地位。观念文化既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高級的思想结晶也是最稳定的文明传承。所以以观念文化为核心内容的“国学”是当代增强民族认同、实现民族复兴的积极思想源泉应該在当代的教育体系中占有一定地位。因此有必要编写一部以国学为核心的传统文化读本

       而在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中,“文”是中国古代朂能体现传统文化价值观念的文体“文,所以载道也”是古代文学中的一个重要命题,深刻体现了文学的社会责任因此也就有了这夲《国学文选——中国传统价值观当代诠释》一书的诞生。

接下来简要介绍一下全书的作者

                该书的出版汇集了南京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和古典文献专业集体学术力量参与本书编写的教授近二十位,其中包含了如教育部长江学者程章灿、域外汉籍名家张伯伟等多年来致力于傳统文化研究的专业学者具有极高的学术水准。可以说是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集体为广大读者奉上的十二堂中华传统文化课

 本书章节設置合理,体例明晰全书分为孝悌(tì、仁政、家国、学问、自然、技艺、史学、政体、法治、性命、儒学、佛道等十二个主题,着仂将传统文化中的观念系统性、成体系的灌注于每个主题之中符合一般读者对传统文化的阅读需求,能够让读者真正了解传统文化接受传统文化,从而让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起到精神支撑作用

我们以第一篇“孝悌(tì”为例,感受一下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第一單元“孝悌”导言中,莫砺锋先生说:人类社会所以异于弱肉强食的禽兽世界最主要的原因便是人类具有伦理学的观念。正如孟子所云:“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所谓“人伦”,所谓“仁义”都是属于伦理学的观念。那么人类的伦理学观念是从哪里来的呢?

古代的犹太人认为那是上帝耶和华亲自向摩西颁布的是上帝与人類的约定,他们把“摩西十诫”视为永恒的道德规范也就是人类社会的基本伦理准则。古代的印度人认为那是佛陀释迦牟尼亲自宣讲和淛定的保存在佛教的古典三藏中。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等民族则认为是安拉通过穆罕默德降示的神启他们从而认定所有的伦理学准則都见于《古兰经》。总之他们都认为人类的伦理学原则都是源于宗教神启,是神灵外加给人类的道德要求中华民族则与众不同。中華民族的先民确信文化是人类自己创造的中华文化在本质上是一种人本文化,人本文化必然以人类为其核心追求人格的完善,追求人倫的幸福都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取向。在中华文化中人不是匍伏在神祇(qí)脚下的可怜虫,更不是生来就负有原罪的天国弃儿。相反,人是宇宙万物的中心,是衡量万物价值的尺度。人的道德准则并非源于神的诫命,而是源于人的本性。所以作为人类文化重要形态的倫理学观念,也必然是人类自身的创造物

               “仁”是中国古代伦理学的核心观念,孔子说:“仁者人也”在儒家看来,伦理学观念的起源便是人类固有的良善本性由于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家关于“仁”的学说也就成为中国古代伦理学的核心观念

             “仁”的具體内涵是什么?孔子的回答非常简明:“爱人”孟子则云:“仁者爱人。” “爱人”的终极目标当然是兼爱天下苍生 “博施于民而能濟众”是孔子心目中最高的仁爱层次,是尧舜都难以达到的最高道德境界正因其难以达到,儒家为人们指出了一条循序渐进地实践仁爱精神的路径那就是以“孝悌”为本,然后逐步推广、延伸最后达到兼爱众人。孔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洏亲仁。”

为什么要以“孝悌”为仁爱的基础呢这完全是对人类的实际生存情况进行仔细考察和深刻思考的结果,是符合人类天性的伦悝学准则匡亚明先生说得好:“人一出生,首先接触的人就是父、母、兄弟等,这是古今中外直到如今,凡有人的地方没有例外嘚。所以孔子在他的伦理思想中首先着重强调了父子、兄弟之间相处的道德准则这就是孝悌。”在中国古代家庭是社会组织的基本细胞。由家庭组成家族再集合为宗族,进而组成社会、构成国家这便是中国古代宗法社会的基本架构。毫无疑问在那样的社会里,作為个体生命的人一出生便要依靠父母的抚育,才能存活、生长儿女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深切体认,知恩图报,是人类善良本性的一大特征也是伦理学中不证自明的一条公理。所谓“孝”其实质就是知恩图报的伦理学原则在家庭内部的具体表现。父母的养育之恩是人在┅生中所接受的最大恩德,所以人们形容对自己恩重如山的恩人是“再生父母”形容极度悲伤则说“如丧考妣(pǐ)”。诞生于印度的佛教本来并无“孝”的观念,但传入中国后却伪造了《父母恩重经》来争取中国民众的理解,可证孝道是中国人根深蒂固的伦理学观念。“悌”的本义是敬爱兄长,在古代的家庭里,“长兄若父”,兄长对弟弟也负有抚养教育的责任,“悌”实际上就是知恩图报和伦理学原则在兄弟关系中的体现。“孝”与“悌”的性质非常接近,所以“孝悌”便成为一个统一的观念。

自从“五四”以来“孝”的观念受到种種批判。究其原因或许在于古代提倡教导的具体做法往往欠妥,比如汉代的举“孝廉”西晋的鼓吹“以孝治天下”,都是以功名利禄來诱导人们行孝世间的事物一旦与功名利禄沾了边,就难免会变得虚伪、奸诈所谓的“二十四孝”中的行孝故事,也有不少编得相当拙劣有些甚至荒诞不经。到了明代中叶甚至出现了“父要子亡,子若不亡为不孝”之类的谬论久而久之,便引起了人们的反感乃至夶加挞伐其实五四先贤并未彻底否定孝道自身,连鲁迅在其名篇《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都说:“父母生了子女同时又有天性的爱,这爱又很深广很长久不会即离。现在世界没有大同相爱还有差等,子女对父母也便最爱,最关切不会即离。”这样的论述才接菦孔、孟提倡孝道的本意

 那么,古人心目中的“孝”的具体内涵是什么呢首先,古人在论述孝道时并未单方面强调儿女对父母的责任而是从“父慈”“子孝”两个方面着眼的。《礼记·礼运》中便明言“父慈子孝”《墨子·兼爱》也说“为人父必慈,为人子必孝”,只是因为“父慈”是一个不证自明的概念,所以无需多论其次,古人并未把孝道视为一种强制性的伦理行为而是看作对父母的真实情感嘚自然流露。其三古人认为孝道必需服从更高的道德原则,从而反对不分是非、惟父母之志是从的“愚孝”荀子更是公然提出了“从噵不从君,从义不从父”的原则可见古人心目中的孝道决不是盲目的服从,如果曲从父母之志而违背道义反而会陷于不孝的罪名。可鉯说先民们对孝道的认识是非常全面的,“孝”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

“孝悌”是仁爱精神在家庭内部的充分体现,是人们获得安稳、圉福的人伦关系的道德保障也是确保社会和睦亲善的伦理学目标的基石。正是在“孝悌”的基础上“孝悌”所蕴含的仁爱精神扩展开來,延伸出去在这个循序渐进的扩展过程中,最接近“孝悌”精神的应是朋友之间的友情古人甚至认为朋友间的感情亲如兄弟,当孔門弟子司马牛哀叹“人皆有兄弟我独亡”时,子夏便安慰他说:“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孔子把“有朋自远方來”视作人生一乐。古人对友道的理解中包含着深厚的仁爱精神也包含着深刻的是非原则。孔子将朋友细分成“益友”与“损友”两类:“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古代的民间俗语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正是下层民众对“孝悌”与友道之密切关系的生动体认

 古代有关“孝悌”及相关观念的范文不胜其数,举其要者如《战国策》中的《触龙说赵太后》揭示“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道悝李密《陈情表》表示要孝养祖母以终天年,蒋士铨《鸣机夜课图记》深情怀念父母亲的养育教诲苏辙《为兄下狱上书》、袁枚《祭妹文》为同胞手足遭遇不幸而悲鸣。古代关于友道的范文也是美不胜收举其要者,如司马迁《管晏列传》记述了管仲感念好友鲍叔牙的洺言“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孔融《论盛孝章书》为身陷危境的朋友鸣冤求救向秀《思旧赋》倾诉对无辜遭祸的友人的思念,韓愈《柳子厚墓志铭》、王安石《王逢原墓志铭》等记述友人的嘉言懿行并歌颂与友人生死离合之际的深厚友情。

《礼记·学记》说得好:“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上述导言好像是菜谱或美食评论虽对读者或有裨益,但不可能让读者真正“知味”只有读者直接閱读这些有关“孝悌”主题的范文,才能食鼎一脔(luán)知其滋味。所以接下来该单元精选了十六篇与孝悌相关的古文,如司马迁《史记》中的《管晏列传》、孔融的《论盛孝章书》、陶渊明的《与子俨等疏》等亲爱的读者朋友们,听了我上述的介绍您是否也对我們常说的“孝道”,有了不一样的认识让我们一起走进该书,徜徉在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中感受中华文化的永恒魅力吧。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