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内部地球的圈层结构ppt是怎样被发现的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
一 教学内容分析
本教学设计采用的教材是人教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书
地理1》第一章第四节的内容。本节内容需要用一个课时的时间,属于自然地理的基本原理范畴,是学生学习和将来走上社会必备的地理基础知识,旨在认识地球的圈层结构,为后面学习打下理论基础。
本课的课程标准是“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而其活动建议是“绘制示意图,或利用教具、学具,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本节教材主要从两个方面阐述课程标准:第一是地球的内部圈层,要求能够说出地球内部圈层主要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第二是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还有介于内部和外部圈层之间的一个圈层,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即软流层之上的固体岩石部分。本条标准有显性和隐性两方面的要求,显性要求是从宏观上了解地球结构的特点,隐性要求是了解自然环境的组成。在宏观了解地球圈层结构的基础上认识自然环境的组成,即在空间范围上把自然环境放在地球圈层结构中认识。但是对于各圈层不要求展开深入了解,而应抓其主要特点及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的内容。在对这一部分自然环境学习的基础上,可知人类通过长期活动创造了人文环境(也有称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共同组成地理环境。由此得出地理环境的空间范围与自然环境是一致的结论。
由于本章采用的是一个“由远及近”的思维过程,于是我对本节课的教学顺序作了很大的调整,先学习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再学习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二 学情分析
&在教材第一章前三节中学生已经了解了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已掌握了太阳辐射的有关知识,理解了地球运动所带来的地理意义;除此,同学们对地球圈层有一定的生活体验,而且具备一定的读图与分析能力,为学生理解本节知识打下了很重要的基础。
高一学生由于刚进入高中校园思维比较活跃、已具备一定的形象思维能力。在初中地理中已经对“地球的圈层”有了比较初步的认识,但是很多学生对基本的地理原理、基本的空间概念、读图认图能力依然很薄弱,这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本课的课程标准是“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属于理解的层次,因此,对于学生来说,内容是比较抽象的,虽然学生对此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仍然无法自主的实现地理规律和个人经验的结合,对概念、特点的理解归纳能力较弱。因此,教师必须采用有效的方法给予辅助,启发学生完成新知识的建构。
三 设计思想
1 设计思路
以复习的方式导入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诱导学生提出问题,利用学生的问题层层递进,结合各种图表以及补充材料让学生去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
2 设计意图
本课设计通过创设一系列具有探索性的活动情境,让学生主动地走进地理课堂,去探知未知的地理世界,感受地理价值。背离现实生活的课堂只能让学生索然无味。因此首先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创设学生熟悉的“鸡蛋剥层”情境,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设置“地球内部究竟是由什么物质组成的?”这样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有了探究的动机,通过阅读地理图表,让学生发现地震波波速在地球内部发生了突然变化,进而推知地球内部可以分成三个圈层,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拓展思维,提出“还有什么方法可以获得地球内部的信息?”等问题,让学生主动地探究。整节课学生不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一个充满主动精神的探索主体,一个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的研究者。师生之间是合作关系,共同投身于问题的研究过程,共同享受成功的喜悦。外部圈层则要重点讲明各圈层的空间分布和物质形态,知道外部圈层是同心圈层。教学方法可采取多媒体演示,对内外圈层逐个显示和叠加,并初步使学生了解各圈层之间的相互联系。
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生通过探究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的研究方法----地震波。
2学生根据地球内部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分析地球内部圈层的结构。
3学生利用表格及板图分析地球内部圈层的细化结构及各圈层的基本特征。
4学生通过自学总结、分析,了解地球外部圈层的基本特征。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生在学习地球内部圈层的研究方法过程中,学会思考,分析地理问题,养成不断探索,创新的好习惯。
2学生在分析地理图表,总结归纳各内部圈层的基本特征过程中,学会用表格去分析归纳地理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在学习地球内部圈层研究方法过程中,培养了较深的研究欲望。
2学生通过学习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形成科学的地理观,空间观,了解我们的生存环境,从而培养树立热爱地球和保护地球环境的意识。
五 教学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地球的圈层结构以及个圈层的主要特点。
2利用“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示意图”掌握读图分析技能。
●教学难点
1地震波的特点及如何用地震波分析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2软流层的位置教学
3地壳与岩石圈的区分教学
4自然环境与外部圈层的关系的教学
教学过程设计(共用时38分钟,传统教学)
学生活动以及意图
师:我们班的同学有没有没看过《西游记》的?
生:(都看过)
师:那你们还记得孙悟空下地上天都看到了什么情景吗?
师: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我们知道孙悟空入地上天所看到的这些情景都不切实际,今天我们一起从地理科学的眼光去剖析地球构造的秘密。
板书:1.4 地球的圈层结构
兴趣导入,激发学生从对该节课的内容产生兴趣。
兴趣学习,以便更好的把握内容
总体把握地球六大圈层
师:请同学们快速看书21页的最后一段和22页第一自然段,找出地球三大内部圈层和三大外部圈层。
生A:地壳、地幔、地核
生B: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据学生回答,一边重复一边板书)
师:这里出现了一个新的名词——圈层结构,那究竟什么是圈层结构呢?
师:不妨从生活中的例子来理解,相信大家都吃过熟鸡蛋吧,切开后,我们可以很形象直观的看到鸡蛋是由蛋壳、蛋白、蛋黄所组成的;再看一下,这些组成部分都是呈现一圈一圈的层状分布的,这就叫做圈层结构。但是地球由于受地形地貌等条件的影响形成的是不规则的圈层结构,比如大气圈与水圈由于受地形地貌的影响大气圈底层与水圈不是规则的圈层结构。
(板书:不规则的圈层结构)
通过讲解,希望学生对地球的圈层结构具有一个整体的观念。
通过接受性学习,能够对地球的圈层结构有一个整体的观念。
探究一圈层结构
板书:一、地球的外部圈层
师:地球是一个不透明不发光的椭圆形球体,我们怎样才能知道其内部圈层结构呢?
生:火山喷发、温泉、钻井、遥感、地震波等等(需教师引导回答)
师(讲解):今天我们主要来学习目前技术最为成熟也最广泛使用的一种方法—地震波。什么是地震波呢?请一位同学在第一自然段中找出定义,并大声朗读出来。板书:1探究方法—地震波:地下岩层&&
弹性震动&&
知道了地震波的含义,再来了解一下地震波的基本类型和特点。
板书:2类型和特点
所经物质状态
固、体、气体
都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
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共同点:地震波的传播速度,都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虽然地震波造成了巨大的破坏,给人们带来深刻的灾难;但另一方面,它却是照亮地球内部的一盏明灯,是通往地球内部的信史。因为根据这个共同点我们可以了解地球内部状况。到底是怎么根据地震波传播速度不同划分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呢?我们一起来具体的分析一下。
&读图1.26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图,思考:1、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在什么位置出现突然急剧的变化?这两个位置叫什么名称,它们因何得名?
(A同学:地下约33km处和2900km处,分别叫做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因为是莫霍洛维契奇和古登堡首先发现了这两个界面为纪念它们而进行的命名。补充:像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这样波速在此发生了突然变化的面——不连续面。
2、根据物理学知识,介质均一的话波速不会发生变化。在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地震波波速的突然变化
说明了什么问题,推测地幔和内外地核的物质状态可能是什么?(B同学:说明介质不均一,因为横波可以在地幔间进行传播所以地幔为固态,而地核可能为液态和气态)
教师补充:既然地球内部圈层是一个实心球体,所以我们排除了地核为气态的说法;又由于地震波在固体中传播的速度一般比在液体中传播的速度快,根据分析可知外核为液态或者熔融态而内核为固态。
3、根据莫霍界面与古登堡界面,地球内部划分为几个圈层,它们的名称是什么,是否可以进一步划分?以及各圈层的主要特征是什么(主要从界限、厚度、物质状态、组成物质这四个方面进行概括。)
C同学:我们根据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将地球分为了地壳、地幔、地核。
&D同学:还可以,在地下900km处,可将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并且在上地幔中即80~400处有一个软流层,还将软流层以上(上地幔顶部)和地壳由于都是由坚硬的岩石组成而合称为岩石圈;在地下5150km处将地核分为外核和内核。
教师补充:非常好(如果学生回答得不全,适当的指导补充),我们一起来结合图1、26总结一下。材料:软流层:由于人类尚未直接接触此层,故对其性质都是推测的,根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性质。在岩石坚硬处传播快,反之慢。此处地震波传播速度明显减缓,因此被认定较软,并可能有一定流动性,故名软流层。
科学家们推测,此层变软的原因是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聚集衰变产热。我们都知道豆子在热时变软,岩石也一样。
软流层经最新的测量,被认为仍是固体。但在热量集中的地方,可能有局部熔融,被认为是岩浆的源地。
&岩石圈:软流层以上(上地幔顶部)和地壳由于都是由坚硬的岩石组成而合称为岩石圈。
特征(界限、厚度、物理特性、物质组成)
1莫霍界面以上; 2 厚度不均;3 固态;4 岩石,坚硬外壳
1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2厚度约为2800km;3 固态,温度、压力和密度均增大
;4上地幔顶部存在一个软流层,这里可能为岩浆的主要源地
1古登堡界面以下;2厚度约为3400km;3 外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核呈固态;4 温度很高,密度、压强很大
通过阅读地理图表,让学生发现地震波波速在地球内部发生了变化,进而对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进行分层。培养学生读图分析的能力。
通过探究式和接受式学习理解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划分、依据以及特征。
探究:地球的外部圈层
&我们通常把由大气、水体、生物组成的自然界划分为三个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我们将这三大圈层统称为地球的外部圈层。这三个圈层,由于我们要在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进行深入的学习,所以在这里我们主要是结合学案从整体上进行把握外部三大圈层的结构及其基本特征。
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它也是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结果。
读地球四个圈层构成的示意图分析① ②
③分别代表什么圈层?&&&&
生物圈、水圈、岩石圈
地球外部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地理环境。同样,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也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人类对地理环境的作用都会造成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比如,我们向大气圈中排放污染气体,在一定的条件下形成降水会污染水圈,被污染的大气圈与水圈也会污染到生物圈,这样整个自然地理环境都被污染了;而我们人类又从自然地理环境中呼吸被污染的空气、喝受污染的水并且吃污染了的蔬菜等,这样我们人类也深受其害。
只有按自然规律办事,合理利用、改造自然,才能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为人类造福。否则,会使生态系统恶性发展,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由远及近,结合学案讲解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通过学习,希望学生能够感知外部圈层结构与人类自然环境的关系,并对人与自然关系进行思考。
逐步理解外部圈层结构,感知外部圈层结构与人类自然环境的关系,并对人与自然关系进行思考。
地球的同心圈层结构:
外部& 大气圈
水圈&&&&&&&&&
——自然地理环境
圈层& 生物圈
地壳&&&&&&&&&&
(软流层之上)
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 岩石圈
总结,形成总体印象
总结,形成总体印象
建议课后深入了解莫霍洛维契奇和古登堡这两位地震学者;2阅读法国著名科幻作家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和《地心游记》,体验地球内部圈层结构风景;3
加强课后复习,完成完成内部圈层划分图。
扩宽学生知识与视野
增加知识与视野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孙悟空入地上天都看到了怎样的情景----。老师希望当再有人问起你们的时候,你们可以用地理科学额角度向你身边的人解释。
七 板书设计(主板书)
八 教学反思
这是实习以来上的第一次课,这个教案一共上了两个班:一个是尖子班一个是重点班,所以效果还是很不错。但是,由于学情不同,个人觉得1班的效果要比7班好。但是指导老师和其他一起实习的同学都觉得7班的效果要好一些。
鉴于7班的学生基础较差一些,对延伸的知识进行了适当的整合,并注重对知识点的落实,主要体现在画根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画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图和对填图册作业的处理上。
3 对1班的汶川大地震的扩展过多,导致课堂有一点散漫。
4 要注意提问的针对性以及对学生回答的正确反馈。
总的来说,作为教师实习生涯的第一堂课,虽然其中也有很多的遗憾与不足,但是个人觉得还是起到一个好头!以后还要加强对知识点的落实、学情的剖析和对课堂的组织控制。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图文】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药品服务许可证(京)-经营-违法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邮箱youkujubao@service.alibaba.com请使用者仔细阅读优酷、、、、和Copyright(C)2018 优酷 youku.com 版权所有目前人类研究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手段有哪些_百度知道
目前人类研究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手段有哪些
我有更好的答案
B,故正确、地壳为最外层、地核为最里层A、地球内部圈层由外到里依次为:地壳,地幔在地壳和地核之间,故不符合题意、地幔和地核;C、地壳为最外层、地核为最里层,故不符合题意;D、地核为最里层
采纳率:91%
来自团队: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图
栏目导航:&&&&&&&&&&&&&&&
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图
人气:(载入中...)
相关链接:&&&&&&&&&&&&&&&
上一幅地图:
下一幅地图:
  猜你喜欢:
Powered by:Www.Ps123.Net,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划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