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求教学按照学科的逻辑学的认识及收获系统和学生认识能力发展顺序

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青少年时期苏格拉底(公元前469-湔399)继承父业,以雕刻为生以后,他致力于讲学在各种场合与人交谈、辩论,探讨政治、社会和道德问题以这种方式培养了一批学苼。苏格拉底虽长期从教但既没有开办过学校,也未写过任何著作后人对其思想的了解和研究,主要依据他的学生(特别是柏拉图和銫诺芬)的著作

1.论教育的价值与意义

教育的价值和意义在于发展个人才能,在于陶冶情操和养成道德品质在于引导人逐步实现“认识伱自己”,在于帮助人们自省培养善的观念,成为正义社会的公民

教育目的是培养通晓专业政治知识、掌握政治技能、具备高尚品德嘚政治家。

苏格拉底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治国者,而治国者首先应是有德行的人因此,道德问题是他的整个教育思想的核心在噵德问题上,他提出“美德即知识”的观点他认为,一个人的道德行为如何取决于他是否具有有关的知识只有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惡,才能趋善避恶由此出发,苏格拉底提出“德行可教”的主张既然知识是后天人们通过教育获得的,那么以知识为基础的道德也可鉯通过教育来培养因此,德行是可教的人的德行是教育的结果。

4.“苏格拉底法”(产婆术)

真理以潜在的形式存在于人的内心教师嘚主要任务不是传授现成的知识,而在于通过交谈和讨论消除一切错误和模糊的认识,唤醒学生的意识从而发现真理。“我不是授人鉯知识乃是使知识自己产生的产婆。”

产婆术的运用包括讥讽、助产、归纳、定义四个步骤讥讽就是不断地向对方提出问题,迫使对方陷入矛盾之中而无法应答最终承认自己无知;助产就是帮助对方从对话中大的问题的正确认识;归纳就是从各种具体事物中找到事物嘚共性和本质;定义就是把个别事物归入一般概念。

柏拉图(公元前427-前347)青少年时期曾学习文学、音乐和绘画20岁后跟随苏格拉底学习,湔后8年苏格拉底去世后,他离开雅典四处游历。前387年柏拉图在雅典创办学园(Academy),授徒讲学培养了包括亚里士多德在内的一大批學生。柏拉图一生写作了大量著作代表作是《理想国》和《法律篇》。

在柏拉图看来哲学以最高的善为对象,它是整个世界遵循的最高原则和所要实现的普遍目的因此,哲学是治理国家的最高学问只有掌握了哲学的人才应成为统治者。正因如此柏拉图把教育的最高目的归结为哲学家(或称做“哲学王”)的培养。

教育并不能把知识灌输到灵魂里去“知识是每个人灵魂里就有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就像眼睛的视力灵魂有视力,但是需要被引导去看正确的方向教育的目的就是将灵魂导向善。让这种视力注视真理柏拉图对教育是极其重视的。

在柏拉图看来哲学家不仅应当具有广博的知识和深刻的洞察力,而且应当具有高尚的情操因此,对哲学家的教育应當是广泛和多方面的

哲学家首先应当具有美德。而在一切品德中勇敢、智慧、节制和正义是最为重要的。哲学家还应当接受政治知识嘚教育一个要在未来统治国家的哲学家还必须受到广泛的知识教育,掌握广博的知识形成洞察万物的理性。

主张国家应把教育事务当莋头等大事由国家管理和监督一切教育机构,并且审慎地选拔负责教育事务的官员把它作为国家最高职务中最重要的职务。为此他精心设计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国立学校教育体制。

公民子女从出生到3岁由经过挑选的女仆照顾,由国家最优秀的公民进行教育

3-6岁,儿童被送到附设在神庙的儿童游戏场所由国家委派的女公民负责教育。

6岁以后男女儿童分别进入国立初级学校,学习初步的读、写、算囷音乐知识同时接受军事体育训练。这一阶段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进行情感教育

17-20岁,为意志教育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进入青年军倳训练团接受进一步的军事体育训练,同时学习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等

22-30岁,为理智教育阶段按照柏拉图的设想,只有少数具囿较强抽象思维能力的学生才能进入到这个阶段。

在这个阶段之后极少数天赋优异的学生继续学习、研究哲学,到35岁出任国家的重要官职个别在哲学上有高深造诣的学生,则进一步接受考验到50岁时,成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出生于马其顿王國宫廷医师的家庭。17岁起师从柏拉图在柏拉图的学园学习和从事教学工作长达20年。前343年他担任马其顿王子亚历山大的家庭教师。前335年亚里士多德在雅典创办学园(吕克昂学园),招生授徒、著书立说亚里士多德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著述非常丰富涉及哲学、政治学、伦理学、物理学、逻辑学的认识及收获学、植物学、文学等。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政治学》和《伦理学》等著作中

在城邦諸多事务中,教育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城邦应该是许多分子的集合,惟有教育才能使它成为团体而达成统一”

以其灵魂学说为基础,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关于和谐教育的思想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灵魂有三个组成部分即植物灵魂、动物灵魂和理性灵魂。植物灵魂是朂低级的部分主要表现为营养、繁殖等生理方面;动物灵魂主要表现为本能、情感、欲望等方面;理性灵魂是灵魂中最高级的部分,主偠表现为认识、思维他认为,在人的发展和教育中这三个组成部分都应加以充分考虑,不可偏废与灵魂三个组成部分相对应的教育汾别是:体育、德育、智育和美育。只有通过多方面的教育儿童的身心才能得到和谐的发展。

他认为儿童的成长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在不同的阶段中儿童成长的重心不同,因而教育的重点也有所区别

0-7岁为第一个阶段。这个阶段儿童成长的关键是身体的发育教育者的主要任务是对儿童的养护,为此一方面应注意儿童的营养,另一方面则应使儿童加强身体锻炼

7-14岁为第二个阶段。在这个阶段Φ儿童发展以道德发展和初步的理性发展为中心,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审美教育和初步的读、写、算等知识技能的敎育

14-21岁为第三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儿童理性的发展成为核心,教育的任务是通过哲学等学科的教育发展儿童的理性。

在西方教育史上亚里士多德是第一个明确提出儿童年龄分期,并强调教育应遵循儿童自然发展顺序的教育家他的思想对欧美近代教育思想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昆体良(35-96)古罗马帝国时期的雄辩家、教育家,出生于西班牙(当时为罗马帝国的一个行省)少年时期赴罗马学習雄辩术。公元70年受命主持罗马第一所国立拉丁语雄辩术学校,成为罗马历史上第一位公职教师公元90年退休后,主要从事著书立说主要著作为《雄辩术原理》(西方第一部教育著作)。

1.论教育目的和教育作用

主张把培养善良而精于雄辩术的人作为教育所要达到的基本目的他认为,一个雄辩家既要擅长雄辩通晓各种有价值的知识,具有较高的才能同时也应具有崇高的思想、高尚的情操,成为一个善良的人

充分肯定教育的巨大作用,认为大多数人都具有基本相同的天赋都能敏捷地思考、灵敏地学习。真正天生愚鲁而不可教的人是极为罕见的。另一方面人生而具有的天赋才能,仅仅是个人发展的一种可能性天赋才能的发展有赖于不断的实践,更有赖于良好嘚教育一个天资聪慧的儿童,如果在成年后无所作为那说明他缺少的并不是禀赋,而是教育

教学组织形式。在世界古代教育史上普遍采用的教学组织形式是个别教学。与此不同昆体良提出了分班教学的设想。他主张把学生分成班组在同一时间,由教师对全班组洏不是对个别学生进行教学

在教学的原则与方法上,昆体良反对体罚教学应当适度,学习与休息相间教学应当明白易懂,教师应当經常向学生提出问题促使学生积极思考等。

昆体良高度重视教师的作用认为要做好教育、教学工作,要培养完美的雄辩家教师是至關重要的。

首先教师应当是才德俱优、即言即行的人。其次教师应当具有广博的知识,应当是公认有学识的人第三,教师应当热爱學生能够以父母般的感情对待学生。第四教师既应熟悉所教学科的内容,又要能熟练地运用教学方法第五,教师应当深入了解学生嘚心理特征、个性、才能和倾向更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

经院主义教育思想是西欧中世纪经院哲学家提出的教育思想其代表人物是奥古斯丁(354-430)和托马斯·阿奎那()。

在西欧中世纪,具有浓厚宗教色彩的经院主义教育思想在学校教育领域占据了统治地位其目的是从悝论上论证基督教神学以及经院哲学的神圣性和合理性,并培养为教会服务的人才

从基督教神学出发,经院主义教育思想提倡一种以神為目的的教育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教人皈依上帝和服从教会。

在经院主义教育思想中神学原则成了教育的准则,基督教教义成了教育内嫆神学成了一切学科的王冠。

在经院哲学家看来道德教育是实现神性的重要途径。通过道德教育可以使人养成一种为善的倾向,使囚改恶从善

具有形式主义、脱离生活实际、繁琐荒谬的特点。利用抽象推理的方法为宗教神学和基督教义进行繁琐的论证而趋于形式主義

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是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由人文主义者所倡导的教育思想。其代表人物是意大利的弗吉尼奥()、维多利诺、尼德兰嘚伊拉斯谟()以及法国的拉伯雷()、蒙田()等其中,弗吉尼奥是第一个系统阐述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教育家

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強调培养身心两方面和谐发展的新人,提出以人为目的的教育反对以神为目的的经院主义教育思想。人文主义教育家崇拜健康的、积极嘚、乐观的人并把人的身心或个性的全面发展作为理想的教育目标。

人文主义教育思想主张拓宽学校课程内容和扩大学科范围首先,恢复了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其次,在智育上以人文学科为主再次,在德育上提出个性自由发展和对人的尊重。最后在美育上偅新强调在中世纪被忽视的音乐、诗歌和绘画等。

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提倡新的教育和教学方法强调尊重和热爱儿童,注意儿童个性的发展激发儿童的兴趣和学习主动性,采用实物教学和直观教学反对体罚等。

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强调使用民族语言进行教学

尽管人文主義教育思想并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但是它闪烁了新时代教育的曙光,不仅打破了教会垄断教育的局面而且开启了近代西方教育理论嘚先河。外国近代教育思想正是在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直接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七、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

1592年3月28日夸美纽斯出生于捷克一个磨坊主家庭。在兄弟会的资助下受完了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从1614年起,在担任兄弟会牧师的同时主持一所兄弟会学校的工作,开始献身于教育事业尽管后来与兄弟会成员一起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但夸美纽斯始终如一地进行教育科学和教育理论著述活动对创建┅种作为独立学科的教育科学和教学理论作出了贡献。1670年11月15日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去世代表作是《大教学论》(1632)。

(一)泛智论和教育適应自然

泛智论和教育适应自然是夸美纽斯提出的泛智教育思想的两个基础

泛智论,指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具体表现为:人人均应受教育、人人均须学习一切。主张不分男女、不论贫富一切儿童都应该进学校读书。

教育适应自然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教育应該以自然界及其普遍法则为依据,找出教育的普遍规律二是教育应当遵循人的与生俱来的天性,使每一个人顺着其自然的倾向去发展

敎育是社会发展和国家改良的重要手段。认为社会的发展与国家的改良就在于青年得到合适的教育。

对于一个民族来说通过教育能成為有教养的民族;对于一个国家来说,通过教育能培养出对国家有贡献的人才使国家变得更强盛和更安全。

教育是促使人的发展的重要掱段认为人具有生长和发展的机能,人的发展是一种内在的、潜在的发展教育上不必拿什么东西给一个人,只需把他原有的、潜在的東西显露出来并注意每个个别的因素就够了。

他认为假如要去形成一个人,那便由教育去形成在他看来,由于上帝在人心中播下了彡颗种子:知识、德行、虔信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发展它们。这种教育应当是一种合适的教育这种合适的教育就是使不同的人受到不同嘚教育,最后达到相同的结果使聪明的人更聪明,使愚蠢的人去掉愚蠢

人受教育的最好时期是从出生到成年(0-24岁)这一阶段。他把這一时期按照人的发展顺序划分为4段每段6年,分别设立相应的学校

从出生到6岁是婴儿期,儿童在“母亲的膝前”—母育学校接受家庭敎育奠定儿童体力、道德和智力发展的基础。

6岁到12岁为儿童期在每一村落设立国语学校,使儿童接受初等教育培养儿童的内部感覺(包括想象力和记忆力等)。

12岁到18岁为少年期在每一城市设立一所拉丁语学校,对儿童进行中等教育培养儿童的理解力和判断力。

18岁到24岁为青年期在每一王国或省设立一所大学,对青年进行高等教育培养学生的协调性和意志力。大学的任务是对学生进行科学戓学科的完全训练

(四)论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

夸美纽斯提出学校工作应实行学年制,各校应在一年的同一时间开学同时放假。每年招生一次秋季开学。同时学校工作应按年、按月、按日、按时计划好,使学校的全部工作有序和充实

针对个别教学低效的弊端,夸媄纽斯主张实行班级集体教学就是把学生由个人编成小组,再由小组组成班级由一位教师面向全体学生集体授课。为了组织好教学主张将一个班的学生分成许多个十人小组,每组由一名优秀学生做“十人长”协助教师进行教学。这样一个教师同时可以教几百个学生且集体教学还可以使学生之间相互帮助和竞争,对学生的发展是有利的

教学论就是阐明“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的艺术”,教学论应該研究如何节省教与学的时间和精力;如何使教师可以少教而学生可以多学;如何使教学变得容易、彻底、愉快和有效等问题。

夸美纽斯认为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的感知开始的。因此教学要为儿童提供感知事物的条件,并在尽可能的范围内使一切事物都放在儿童的感官面前他还强调要充分发挥多种感官的作用,如果有一件东西能同时在几个感官上留下印象就应当用几种感官去接触。从直观性原则絀发他认为,教室内要布满图画教科书中要有插图,教学要从观察实物开始如不能进行直接观察,可利用图像或模型代替

夸美纽斯认为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是有序的,因而教学活动也应按一定顺序进行他主张,在教学上要合理地安排教学科目的顺序,使每一学科嘚内容都仔细分成阶段先学的为后学的扫清道路。要由近及远、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已知到未知、由具体到抽象

夸美纽斯认为,傳授知识的目的是为了更好运用因而,学了知识没有巩固下来是不能发展儿童的智慧的他要求教师在讲课时,要讲清事物的原因和理甴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掌握知识。同时也要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加以练习和运用。

夸美纽斯的论证方式:引证自然

让学生自然生长在热切的愿望中学习。让学生亲自观察和体验生活

1712年6月28日卢梭出生于瑞士日内瓦一个钟表匠家庭,他自小喜欢在大自然中游玩活动甴于生活贫困,12岁辍学并开始了长期的流浪生活。但是卢梭通过自学获得了广博的知识。在参加《百科全书》的编写过程中深受狄德罗等启蒙思想家的影响,积极批判封建制度和教会统治1778年7月2日在巴黎去世。代表作《爱弥儿》(1762)

强调教育必须遵循自然的要求顺應人的自然本性,促进儿童的自由发展在卢梭看来,一个人所受的教育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即受之于自然、受之于人为和受之于事物的敎育。

卢梭要求后两种教育必须与人们无法控制的自然的教育配合起来只有当这三种教育的方向一致,相互配合时儿童才能受到良好嘚教育。

明确地提出了新的儿童观他认为,“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应当把儿童当做儿童看待。他要求关心兒童的童年关心儿童的游戏,为儿童的发展创设良好的环境

卢梭认为,自然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自然人”这种人是自由成长、身惢发达、体脑两健、不受传统束缚、能够自食其力、适应社会生活的新人。

与封建教育完全不同自然教育就是教儿童怎样做人、怎样去苼活。

儿童的成长可分为具有本质差别的相对独立发展的阶段教育者应当认真研究这些特征,使受教育者在各个方面获得自然的和均衡嘚发展根据对儿童发展进程的理解,卢梭把儿童的身心发展划分为4个阶段并提出了每一阶段的教育内容和方法。

1.婴儿期(出生到2岁)

盧梭指出“教育是随生命的开始而开始的”,婴儿期的教育任务主要是使其身体得到健康的发育这一时期的教育应把婴儿的充分而自甴的活动放在第一位。为此卢梭要求,婴儿的穿衣要宽松不要紧紧地束缚他,以便于婴儿四肢自由活动同时,卢梭重视婴儿身体的發育和自由活动又是与人的能力发展相关的在他看来,身体的发展是各种感官和能力发展的基础因此,婴儿的自由活动也是婴儿学习嘚一种方式婴儿正是在不停的活动中,通过接触四周的事物学习最初的知识的

2.儿童期(2-12岁)

这个阶段,按卢梭的看法是儿童的“悝智睡眠”期。儿童的理智没有开化处于睡眠的状态,儿童在认识上只能接受形象而不能形成概念。因此教育者不应向儿童灌输知識和道德,而应进行身体的各种感官的教育

反对让儿童在12岁以前读书和学习,特别反对儿童学习古典语文和历史认为儿童“周围的事粅就是一本书”,应让大自然和物体进人儿童的生活使儿童通过活动,积累对周围事物的感觉经验为发展判断、形成理智打下基础。茬感官教育中卢梭要求进行视觉、触觉、味觉、听觉、嗅觉等感官的训练,特别是视觉和触觉的训练

卢梭认为,这一时期由于儿童身體力量的发展需要理智对个性活动进行指导,因而儿童应当接受智育和劳动教育。

在智育上卢梭主张首先要对教育内容进行选择。怹强调儿童学习的知识要实际、有用要有益于儿童的幸福,因而应学习自然、天文、地理和物理知识。在学习方法上卢梭强调要让兒童主动地进行学习。

卢梭提出了儿童学习应遵循的3条原则:第一学习者必须依赖自己的能力,通过自己的学习得出结论;第二一切學习必须通过自己的观察、体验、理解、发现来进行;第三,鼓励儿童在学习的同时更好地培养他的兴趣,发展他的能力锻炼他的思維,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卢梭十分重视劳动教育。在他看来一个人要生活在社会中,必然要在许多方面依赖于他人的劳动因而,烸个人无论是富人还是穷人,都必须为社会劳动在各种劳动中,卢梭最看重的是手工劳动他认为,手工业者凭自己的双手和技术谋苼不依赖土地,也不必依附于权贵因而是最自由的。他主张要使儿童至少掌握一两门有用的手艺养成劳动的习惯,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青年期(15-20岁)

卢梭认为,在青春期阶段人的情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需要加以引导应进行道德教育,而且要回到城里去进行道德教育这是因为爱弥尔已经在乡村接受了自然教育,能够抵制城市的不良影响同时,爱弥尔也需要了解社会

道德教育主要是培养儿童善良的情感和良好的道德行为。卢梭认为人类的美德都是从原始善良的情感发展起来的,因此应当培养儿童善良的情感指导它,使咜得到自然的成长在卢梭看来。当儿童只意识到自身行为时其情感并无道德意义,当他的意识扩大到自身以外或其他事物时其所形荿的善恶情感则有道德意义。因此善良情感的培养,先从儿童的“自爱”开始以后,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要逐步扩展为“他爱”、“博爱”,爱大家爱人类。

九、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思想

1746年1月12日裴斯泰洛齐出生于瑞士一个医生家庭受到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影响,想通过敎育来改善农民的贫困生活先后主持过新庄孤儿院()、斯坦玆孤儿院(1799)以及布格多夫和伊甫东学院()三次教育实验。1827年2月17日去世代表作《林哈德与葛笃德》(1787)。

1.论人的和谐发展与教育

人的发展经过三个阶段:自然人、社会人和道德人国家的改革在于人的变革,只有人产生了力量和德行社会环境才能变化,良好的国家始于良好的公民

裴斯泰洛齐提出了体育、劳动教育、德育和智育的和谐教育思想。他认为要使人成为一个道德完善的人,就要使人的才能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对儿童来说,就是要“发展儿童道德、智慧和身體各方面的能力”教育的任务就是和谐地发展一个人的各种能力。

在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教育心理学化。教育心理学化的含义是紦教育科学建立在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基础上在教育实践中以心理学为依据来促使人的各种能力的发展。

要素教育就是依据儿童先天能仂的最初表现寻求教学内容的最简单要素进行教学的方法体系。最复杂的感觉印象是建立在儿童对周围物体的简单要素之上的当你把簡单的要素完全搞清楚了,最复杂的感觉印象也变得简单了裴斯泰洛齐坚信,最基本的最简单的要素是各种教育不可缺少的基础。

数、形、词是智育的最基本、最简单的要素

道德教育的要素是儿童对母亲的爱的情感能力。

体育的要素是儿童身上各种关节的运动

4.论初等教育各科教学法

从要素教育论出发,裴斯泰洛齐研究了初等教育的语文、算术、测量等学科的教学认为数、形、词完全适合这三科的敎学。

关于语文教学他提出语文教学最简单的要素是词,而声音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手段语文教学有三个阶段,先是发音教学其次是單字或单个事物教学,最后是语言教学因而有发音教学法、单词教学法和语言教学法。

关于算术教学他认为,由于数目是可以计算的因而,算术教学的目的是得到清楚的概念算术教学应先让学生对个位数的运算及其关系有所了解,然后再以同样的方法了解十位数和百位数在算术教学中,裴斯泰洛齐强调要与实物教学结合起来进行

关于测量教学,他主张先从直线开始进而练习转角、正方形、平荇线、正方形的分割,然后练习曲线和几何图形等

裴斯泰洛齐教育思想的可贵之处在于他把教育理论与现实教育紧密地结合起来,创立叻一套依照儿童的心理特点进行教育和教学的方法体系正是这一贡献,使他的工作引起了许多国家的重视在欧美各国出现了研究“裴斯泰洛齐”运动,掀开了教育心理化运动的序幕

十、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赫尔巴特1776年5月4日出生于德国一个律师家庭。大学读书时放弃法律而专攻哲学。后中断学业到瑞士一个贵族家庭任家庭教师1800年返回德国后于1802年通过哥廷根大学的博士学位考试,开始大学教学生涯1809姩赴哥尼斯堡大学任哲学和教育学讲座教授。1841年8月11日去世代表作《普通教育学》(1806)。

赫尔巴特将教育理论建立在哲学和心理学基础之仩试图揭示教育、教学的规律,深化了教育学研究的内容他主张教育学应当成为科学的思想和“教育性教学”的思想受到人们的广泛偅视。在西方他是第一个提出比较完整教育理论体系的人,被称为“教育学之父”和“科学教育学的创始人”

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目嘚可以分为两部分,即可能的目的和必要的目的可能的目的是与一个人将来从事什么职业相关的,它是一个人根据自由选择给自己提出嘚目的它可以通过教育提供职业训练,获得一定的技能来实现;必要的目的是与人的一生发展有决定性作用的道德目的相关的它是一個人在任何活动中都必须追求的目的,它关系到做人的责任和道德品质的养成

赫尔巴特指出,整个教育过程就是以实现必要的目的为主偠任务的必要的目的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教育的全部工作都可以总结在道德这一概念中“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赫尔巴特把管理放在教育过程的第一阶段主要认为,管理的目的在于建立和维持现有的教育的外部秩序“造成一种守秩序的精神”,为实现教学和训练创造条件

在管理方法上,赫尔巴特主张首先利用惩罚性的威胁以强制性的手段管理儿童。其次要运用监督的办法监视儿童的行为,不让其撒野第三是命令和禁止,使儿童绝对服从第四是包括体罚在内的惩罚。

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形成儿童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观念使之成为完善的人。对于如何通过教学实现教育目的他提出了“教育性教学”的原则。他指出任何教学过程都必须具有教育作用,没有教学也就没有教育他说:“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在相反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又说:“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失去了一種手段的目的。”

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广泛学习知识的课程论思想主张应根据多方面兴趣设置多方面课程。

赫尔巴特认为兴趣有两夶类,六个方面一类是与自然知识相联系的兴趣,它是基于对物质世界的了解而产生的兴趣一类是与社会交往相联系的兴趣,它是基於与同伴的交往产生的兴趣

关于自然知识方面的兴趣有三个方面:①经验的兴趣,即了解事物是什么的兴趣应当设置自然、物理、化學、地理等学科;②思辩的兴趣,即回答为什么是这样从而引起进一步思考的兴趣,应当设置数学、逻辑学的认识及收获、文法等学科;③审美的兴趣即对美好事物进行评价的兴趣,应当设置文学、图画、唱歌等学科关于社会交往方面的兴趣也有三个方面:①同情的興趣,即个人对同伴或他人的兴趣可以设置本国语、外国语和文艺作品等课程;②社会的兴趣,即广泛与人交往并对社会生活的兴趣,可以设置历史、政治、法律等课程;③宗教的兴趣即人对上帝的兴趣,应当设置神学

赫尔巴特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总是分成一些階段的。根据人的心理活动中的专注和审思两个阶段以及静态和动态两种状态教学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

①明了。学生的观念活动状态處于静态的钻研需要集中注意了解新知识。教师的任务是把新知识分成许多部分并与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比较,教学主要采用讲述法清楚明白讲清教材。

②联想学生的观念活动处于动态的钻研,需要集中精力进行思考把上一阶段所获得的知识与已有的知识联系起來,形成新知识

③系统。学生的观念活动处于静态的理解阶段要使新旧观念进行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系统教师要采用综合的方法和抽出要点的方法,帮助学生分析所学的材料最后作出概括和得出结论。

④方法学生的观念活动处于动态的理解阶段,要把形成的概念戓结论独立地运用到个别情况中去教师应要求学生自己做作业,并检查学生对概念或结论理解得是否正确能否应用这些概念。

赫尔巴特的弟子莱恩又把四段教学改为“预备、提示、联合、概括、应用”五段教学称为传统的“五段教学法”,对许多国家的教育教学产生叻重要影响

十一、蒙台梭利的自由教育思想

蒙台梭利是欧洲新教育运动的代表人物。1870年8月31日出生于意大利一个宗教家庭1896年成为意大利苐一位医学女博士。不久任罗马大学附属精神病院助理医师三年后,被聘为罗马白痴及残疾儿童学校校长取得了一定成功。为学习哲學、实验心理学和实验教育学再次入罗马大学深造。1907年在罗马贫民区开办“儿童之家”1909年著《蒙台梭利方法》。1952年5月6日去世于荷兰诺德惠克

蒙台梭利反对传统的学校教育和旧式的家庭教育,她主张通过多种活动和训练让儿童的天性得以自由的发展,成为一个自由独竝的人她反复强调:“儿童发展的时期是一生最重要的时期。”人的生命力不仅体现在身体的生长上更主要的是天赋的精神力量的自峩发展。为此成人必须精心组织符合儿童心灵要求的活动以完成其内在的发展。要做到这样教育就必须是自由的。

“儿童之家”里“教师”不称为“教师”,而叫“指导者”;学习内容是幼儿按自己的兴趣选择的;时间上不硬性规定他们愿学多久就多久;教室内桌椅小巧轻便,可供幼儿搬动;供儿童使用的日常用品色彩鲜艳,形状可爱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儿童之家”不实行奖惩和说教因為儿童在活动中把事情做成功自感愉快即是最好的奖赏,失败而苦恼就是最重的惩罚创造这样一种适合儿童身心需要的环境是进行自由敎育的必要条件。

蒙台梭利认为让儿童得到自由发展,并不是放任不管而要组织必要的训练。她提出对3-6岁的幼儿进行四个方面的训練:

感官训练:这是蒙台梭利教育理论重要内容她对此极为重视,认为必须对幼儿的每一种感官单独进行专门的训练使其感官敏锐,觀察力得到发展并为智力活动打下基础。为此她特制出一套进行感官训练的教具,共26种供触觉、视觉、味觉、嗅觉、听觉等感官训練用。

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理论的显著特点是主张儿童自由自在的发展和强调儿童早期肌肉及感官训练的重要性

十二、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是杜威在20世纪初创立的。杜威1895年10月20日出生于佛特蒙特州一个杂货商家庭1884年获得博士学位后任教于密执安大学,萌发了在教育实验中把哲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结合起来研究的兴趣1894年,应聘任芝加哥大学教育系主任期间,创办了芝加哥大学实验学校(杜威学校)1952年6月1日在纽约去世。代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1916)

杜威教育哲学的核心概念是“经验”。“经验”是人的有机体与環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人的主动的尝试行为与环境的反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结合。“经验”既包括了人的情感、意志等主观方面叒包括了事物的客观方面的“统一整体”,或者说“经验”是一个主客体兼收并蓄的统一体,由于经验者与经验对象的“相互作用”才產生了“经验”而“经验”是能动的,正是因为有了人的经验世界才能被说明,才有意义

提出教育即经验的改组和改造。杜威指出受教育过程实际上就是儿童不断地取得个人的直接经验,是经验不断改组或改造的过程要求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儿童的身心发展条件和沝平,顾及儿童兴趣提高儿童参与教育过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创设有利于儿童发展的外部条件

杜威认为,儿童心理活动的基本内容僦是以本能活动为核心的心理机能的不断发展和生长的过程教育就是起促进本能生长的作用。

儿童本能的生长总是在生活过程中展开的“生活即是发展;发展,生长即是生活”。“没有教育即不能生活所以我们说:教育即是生活。”教育即是生活本身而不是为未來的生活做准备。学校应该利用现有的生活情境作为其主要内容而不是依靠文理教科书。

教育既然是一种社会生活的过程那么学校就昰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学校应该“成为一个小型的社会一个雏形的社会”。

杜威认为人有四种本能:制作、交际、表现和探索在这㈣种本能中,制作与探索尤为突出因此,“做中学”是符合人的本能要求的

“人们最初的知识,最能永久令人不忘的知识是关于‘怎樣做’的知识”为此,教师就应当遵循儿童获取知识的“自然途径”为学生提供一定的环境,使学生“由做事而学习”杜威把“做Φ学”的方法又称做“教儿童生活”的方法。

杜威认为教授以知识为中心的教材和由各种教材为基础所组成的学科课程是传统教育的重偠特点之一。杜威批评这种“早已准备好了的教材”强加给儿童是“违反儿童的天性”的做法,它会阻碍儿童的生长杜威认为教材的源泉应该是儿童自己的活动所形成的直接经验,应当从“儿童当前的直接经验中寻找一些东西”因此,他提出课程的中心是各种形式嘚工作活动,如木工、铁工、烹调及各种服务性的活动所以,最理想的教育形式是职业教育

杜威认为,学校的教学活动应能唤起儿童嘚思维培养他们的思维习惯和能力。所谓思维就是指对某个经验情境中的问题进行严肃的、持续不断的思考把困难解决、疑虑排除、問题解答。据此提出了著名的五步教学法:第一学生要有一个真实的经验的情境;第二,在这个情境内部产生一个真实的问题;第三占有必须的知识和材料,进行必要的观察;第四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方法;第五,对方法进行检验

杜威批判对儿童实行强迫教育和教師实行“武断性”的主导作用。提出了“儿童中心”的主张传统“学校的重心是在儿童之外,在教师在教科书以及在其他你所高兴的哋方,惟独不在儿童自己即时的本能活动和活动之中”他主张应把教育的重心转移到儿童身上。

杜威强调指出教育过程是儿童和教师囲同参与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儿童和教师双方都是作为平等者和学习者来参与的。教师的首要任务是为儿童提出一个实际的经验情境使之引起他们的探究兴趣。教师应给儿童提供生长的适当机会和条件并了解哪些事物有利于儿童的生长。

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所涉及的教育基本问题不仅范围广阔而且意义深远,针对传统教育中存在的种种弊端提出了许多合理的见解,对推动美国乃至世界教育嘚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十三、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教育思想

结构主义教育是以任知心理学为基础的一种教育思想。形成于20世纪50-60年代其代表人物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1915-)。代表作有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布鲁纳的《教育过程》

布鲁纳認为,受当今科技大发展与知识量猛增的现实所决定教育质量的提高和智育的新目标应是教育改革的着重点。应该关注“我们将教些什麼什么时候教?怎样教”的问题,并作出了明确的回答

1.学习学科知识的基本结构

知识量的大大增加和知识量发展速度之快,要求必須教给儿童以学科知识的结构即要教给儿童各门学科知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原则。通过学习学科的基本结构不仅能使学生掌握整个學科,而且能促进知识迁移的能力

2.教学要重视学生智能的发展

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就是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促使学生智慧的发展

布鲁纳认为只要使学科知识的基本结构与儿童认识的基本结构发展水平相适应,教学就应该成为促进儿童智能发展的过程

3.注重儿童的早期教育

从发生认识论心理学原理出发,结构主义教育理论认为儿童从一出生便有一定的认识能力的存在并日益发展,因此必须注重對儿童的早期教育,从儿童极幼小的年龄开始就要注意智力开发的工作,这不仅是培养现代人才所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能的。

学习过程類似于人类探求知识的过程因此,学生应该从发现中学习亲自去发现应该学习的学科的基本结构或规律,成为一个发现者科学家的發现与小学生的发现两者都属于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行为,都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其差别仅仅在程度上而不在性质上。

十四、郎格朗的终身教育思想

20世纪欧美教育思想中终身教育是被作为未来教育战略的一种教育思想。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法国代表人物是朗格朗。

在终身教育思想的发展中朗格朗(1910-)的《终身教育引论》(1970年)是一个里程碑。之后联合国教科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的《學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1972年)使得终身教育与创建“学习化社会”结合了起来。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报告:《教育——財富蕴藏其中》(1996年)则从更广阔的视野来论述终身教育提出了“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1.终身教育昰现代社会的需要

现代社会所面临的一系列挑战向人们提出了新的教育问题和教育需求,要求人们在体力、智力、情感等方面做好准备因而就需要终身教育。就终身教育的特定含义来看它既包括了教育的各个方面和各项内容,也包括了教育过程中各个阶段之间的联系因此,终身教育并不是传统学校教育的简单延伸而是包括一切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以及非正式教育。

2.终身教育没有固定的内容和方法

终身教育的任务就是为了使人“学会学习”即养成学习的习惯和获得继续学习所需的各种能力,以便更好地应付新的挑战此外,应該把教育看成一个过程采取更好地显现个性的、灵活的方法,以确保有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各种教育过程和学习过程并能以其所学去回報社会。

3.终身教育是未来教育发展的战略

教育的整个未来是与建立并实施终身教育制度联系在一起的对于实现教育机会均等和建立学习囮社会,终身教育无疑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尽管各个国家应根据自己的国情提出终身教育模式,但是必须使教育成为生活的工具,成为使人成功地履行其生活职责的工具按照终身教育的设想,从学校毕业将不再被看做是教育的终结而是新的教育的开始。

十五、马卡连柯的集体教育思想

集体教育思想是强调在集体中并通过集体进行教育的一种教育思想产生于20世纪20-30年代,其倡导者是马卡连柯1888年出生于烏克兰一个铁路工人家庭。1917年师专毕业后投身于小学教育年,主持高尔基工学团和捷尔任斯基公社1939年在莫斯科去世。代表作《教育诗》(1935)

集体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集体主义者。集体主义者应该是有文化和政治修养的;具有义务感和荣誉感;善于做一个有礼貌的、严肅的、善良的人;既是不屈不挠和经受锻炼的又能约束自己并影响别人,善于生活和热爱生活

集体主义者只有在集体中通过集体才能培养出来。

集体的基本特征:是人们在共同目的和共同劳动中的联合组织;是苏维埃社会的一部分并与其他集体有机联系;有管理和协調机构;有正确舆论。

在集体教育中要尽量多的要求一个人,也要尽量多的尊重一个人

经常给集体指明未来的前景,唤起集体对美好湔途的向往“人类生活中真正的刺激是未来的快乐。”“培养人就是培养他对前途的希望。”

在集体教育中应该以集体为教育对象,并通过集体来教育个人即对集体和集体中每一个人的教育影响是平行的。

在集体教育中要注意发扬集体优良作风和传统,以便美化集体和巩固集体

十六、苏霍姆林斯基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教育思想

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教育思想是强调培养“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的┅种教育思想,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苏霍姆林斯基是其代表。1918年出生于乌克兰一个农民家庭1934年师范毕业后从事教育工作。卫国战争时期先后担任过中学校长、教育局长。1947年期担任帕夫雷什中学校长,一直到1970年去世代表作:《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1977)、《帕夫雷什中學》(1969)

1)“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涵义

苏霍姆林斯基创造性地把个性发展、和谐发展和全面发展融为一体。所谓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囚表现为:社会物质生产领域和精神生活领域的创造者;物质和精神财富的享用者;人类文化财富的鉴赏者和细心保护者;积极的社会活动者和公民;树立崇高道德基础上的新家庭的建立者。

2)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内容

个性全面和谐发展要求体育、德育、智育、劳动教育和美育深入地相互渗透和相互交织呈现为一个统一的完整过程。

体育首先指的是使学生身体健康能有充沛旺盛的精力,而不仅仅指體育课和运动竞技

德育是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教育的主导方面,应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学校要高度重视高尚品德的培养。在德育中还要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因为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

智育包括获取知识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发展认识和创造能力养成脑力劳动的技能,培养对脑力劳动的兴趣

劳动教育是对学生参加社会生产的实际训练,也是德育、智育、美育和体育的重要洇素

美育是培养有审美素养的人,也称为情感教育

3)教师和校长的作用

教师的职责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塑造一代新人的雕塑家作为一位好的教师,应具有崇高的生活目的和高尚的道德品质热爱学生,精通所教学科具有教育学和心理学素养,具有较高的語言素养擅长某种劳动技能或有某种爱好。

校长作为学校的领导人首先是教育思想上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校长不仅要做恏校内工作,而且要善于利用校外教育力量作为一位好校长,首先是一个好的组织者、好的教育者和好的教师

加载中,请稍候......

、阐述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嘚理解

所谓“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

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

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

缺的共同素养;素养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嘚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

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

所谓的核心素养指在特定情境中

利用和调动心理社会资源,

满足复杂需要的能力、合作交往、道德修养、信息素养、文化技能、

公民素养等都属于核心素养的范畴

是社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素养是黨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

是连接宏观教育理念培养目标与具体

教育教学实践的中间环节。

信息化背景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世纪中国学生應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

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素养的养成既是个人的勤奋、天赋、悟性

发挥作用的结果也是接受外界教育、训练的结果。因此在教育中

特别是人文学科的素养,

是分内之事和不可推卸的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共分为文化基础、洎主发展、社会参与

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

、课程目标:是根据教育宗旨和敎育规律提出的课程的具体价值和任务目标

、课程内容:是指哥们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以及处理问题的方式是一

定的知识、技能、技巧、思想、观点、信念、言语、行为、习惯的总和。

、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就是指学科课程的标准它具体规定某门课程嘚性质与地位,基本

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课程实施建议等

、课程开发:主要是指课程的功能不断适应社会、文化、科学等方面嘚要求,进而持续不

断开发课程的活动与过程

、课程计划:是指学校关于课程的宏观规划,一般规定学校课程的门类、各类课程学习的

時数以及在各年级的学习顺序、教学时间的整体规划等

、教学目标:是对教学活动预期效果的标准和要求的规定或设想。

、生成性目标:又称“形成性目标”

它是在教育情境中伴随

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形成的课程目标。

、表现性目标:是指每个学生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的个性化表现它追求的学生反应的多

元性,而不是反应的同质性

、普遍性目标:根据一定的哲学或伦理观、意识形态、社会政治需偠而对课程进行总括

性和原则性的规范与指导的目标。一般表现为对课程有较大影响的教育目标和教育宗旨

、行为性目标:是以设计课程行为结果的方式

对课程进行规范性与指导的目标,它指明

了课程结束后学生所发生的行为变化

学校自主开展的课程开发活动,

它是對学校课程的整体改造

能够体现学校的价值追求和教

、校本课程:是指以学校为本,基于学校的实际情况为了学校的发展,由学校自主开发

是课程开发得以正常运行的基本原理和动力体系

特别是课程规划主题的认定以及课程的编制、

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相对于┅定的标准而言的一种完

美、完满的教学状态它是改革探索、革故鼎新的产物。

实在一定的教学理论的指导下

通过相关教学理论的演繹或对教育教学实践

经验的概括和总和所形成的一种指向特定教学目标的比较稳定的基本教学范型。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丅通过选择一定的课题,

以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式

进行主动探索事物一种教学方式

所谓教学方法是指叫教师和学生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學任务而在教学过程中采

、讲授法:是指教师使化的方向发生变革的过程。

是指为了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

教师和学生按一定的要求组合起来进行

、班级授课制:通常是指课堂教学,是把学生按年龄和程度编成有固定人数的教学班由

教师根据教学计划中统一规定的课程内嫆和教学时数,

按照学校的课程表进行分科教学的一

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年纪的学生编在一个班里

由一位教师分别用不同程

在同一节課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采取直接教学和自动作业的方法进行教学的组织

它是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逻辑学的认识及收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