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流传很久的文化,为什么太极拳和印度瑜伽文化受到的待遇

31被浏览7,602分享邀请回答zhihu.com/question/21110861/answer/?utm_source=com.smartisan.notes&utm_medium=social当我在普及太极拳的分类的时候,很多人在搅混水。我的知乎回答:各家太极拳有何区别?初学者入门选哪个好? … 你说太极拳,他说他练太极操不能打人;你说太极拳,他说太极气功是骗人;你说太极拳,他说太极养生是老人练的;你说太极拳,他说太极舞职业运动员没有功夫……太极拳就是骗人的老人练的不能打人的舞蹈!能打人的太极拳要么偷偷练现代搏击,要么把搏击选手包装成太极拳传人。很多人一听就开始反感排斥了,很多原来对太极拳很有兴趣的朋友,现在对太极拳也敬而远之了。 瑜伽教练水平参差不齐、光盘学动作、培训班学一期就自己单干的,与教太极拳的水货其实是一样的。至于搏击三流运动员乱教搏击开武馆的也很常见,不知道他们当了教练是不是依然可以在搏击职业赛场获得名次。在中国崇洋媚外没有底线,外国的再差有外国职业选手撑腰,有国际宣传推广助力,中国流传的东西没有国外的验证,就得不到国人的认可。别的拳不知道,太极拳在国外发展得势头比国内好。将来会有国际品牌的太极拳传播机构到中国传播太极拳的。会有金发碧眼的教练来教中国人练太极,我觉得这样也许会更受欢迎,更有说服力。以国内的氛围和搏击环境,搏击赛场上也别指望国内运动员冲击UFC了,还是直接教现役职业搏击的老外见效更快一点。我相信在国外教拳的中国人通过努力完全可以做到这一点。这样到中国武术镀金的老外教练会越来越多,中国练武的环境也会越来越好。加油吧!练武的老外!1016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141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太极拳的来历或太极拳文化_百度知道
太极拳的来历或太极拳文化
我有更好的答案
经历史考证,太极拳起源于中国河南温县陈家沟,由陈氏第九世祖、著名拳师陈王廷所创,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
陈氏太极拳的起源可追朔到陈氏始祖陈卜。陈卜原籍在山西泽州郡 (今晋城),后来由泽州搬居山西洪桐县。明洪武5年 (公元1374年),迁居河南怀庆府 (今沁阳)。当时,陈卜为人忠厚,精通拳械,深受近邻乡民敬重,所以当地人将其居住的地方叫陈卜庄 (解放后,陈卜庄划归温县,至今仍叫陈卜庄)。后来,因陈卜庄地势比较低洼,经常遭受洪涝,所以陈卜一家又迁居到距温县城东十里的常杨村。因村中有一条南北走向的深沟(有一段深沟仍保留至今),所以随着陈氏人丁繁衍,家族不断壮大,常杨村易名为陈家沟。
陈卜定居陈家沟以后,开始垦荒种田,兴家立业。随着家族不断壮大,到第七世开始分家。为了家园安全,地方安宁,于是在村中设立武学社,传授武艺。这期间,陈氏家史文字记载很少,大多为口传。直到1711年,陈氏第十世祖陈庚为陈卜立碑,才开始简要记述陈卜史实。但间隔已有300余年,其间的人物、事迹及有关拳术多有疏漏。所以关于拳艺、人物、事迹的文字记载,仅从陈氏第九世祖陈王庭记起。
陈王庭又名奏庭,明末清初人,文武兼优,精于拳械,功夫深厚,在河南、山东一带很有声望。在他年老隐居期间,依据祖传之拳术,博采众家之精华,结合太极阴阳之理,参考中医经络学说及道家导引、吐纳之养生术,创造了一套具有阴阳相合,刚柔相济,内外兼修的内功拳,称为太极拳。因创始人姓陈,故人们称之为陈氏太极拳。陈王庭传授下来的有一至五路太极拳、炮捶一路、长拳108势、双人推手和刀、枪、剑、棍、锏、双人粘枪等器械。陈王庭的著作因年代久远,许多已经失散,现尚存有《拳经总歌》、《长短句》词一首。词上半首有:“叹当年,披坚执锐,扫荡群氛,几次颠险!蒙恩赐,枉徒然,到而今年老残喘。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闲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趁余闲,教下些弟子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自陈王庭之后,陈家沟村民练习太极拳之风甚盛,男女老幼皆练习,世代沿袭,经久不衰,当地至今仍流传着“喝喝陈沟水,都会翘翘腿” 、“会不会,金刚大捣碓。” 的谚语。
传至十四世陈长兴(字云亭),太极拳又有了一个大的改革与发展。他在祖传老架五个套路的基础上,精炼归纳将太极拳套路创造性地发展成为当今流行的两个套路:一路(大架)和二路(炮捶)。第一路动作大方,以柔为主,以刚为辅。以“棚捋挤按”四正劲的运用为主,以“采挒肘靠”四隅劲的运用为辅。柔中寓刚,行气运动,以缠丝劲的锻炼为主,发劲为辅。全身内外,动分静和,一动全动,体现柔缠中显柔、缓、稳的特色;第二路(炮捶)动作复杂,急速紧凑,以刚为主,以柔为辅,用劲以“采挒肘靠”为主,以“棚捋挤按”为辅;以刚发劲为主,窜蹦跳跃,腾挪闪展,震足发劲。刚中寓柔,体现柔缠中显刚、快、脆的特点。后人称这两路拳为太极拳老架。陈长兴以保镖为业,在武术界享有盛名,当时人称 “牌位大王”, 著有《太极拳十大要论》、《太极拳用武要言》、《太极拳战斗篇》。并教有名弟子陈花梅、陈耕耘、杨露禅等。
十四世陈有本在原有套路的基础上,又有些改动,逐渐舍弃了某些难度和发劲动作,架式与老架一样宽大,后人称为新架 (小架)。
第十五世陈花梅,字鹤齐(1796年-1869年),太极拳第七代传人,为人豪爽,乐善好施,武德高尚、功夫甚纯。自幼师从陈长兴,聪颖善悟、勤学苦练,对太极拳、械无不精通。家住陈家沟西,创建西北拳社,传授太极拳。陈花梅一生弟子众多,为太极拳的发展和推广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十六世陈五常(),太极拳第八代传人。出身武术世家,从小随父陈花梅习练太极拳,功底深厚。陈五常为人豪爽,性格刚正,在村里曾多次帮助村民,惩治恶霸而受到当地人们的尊敬。他在村中掌管西北拳社,常置器械于街而不收,以方便村中老幼习练。陈德禄、陈田科、陈坤来、陈春山、陈怀清、陈春来、陈绳武等拳师皆出其门下。唐豪赴陈家沟考察太极拳源流时,曾与其子陈德禄、陈田科切磋技艺。1866年冬,在一砖窑突然崩塌,他因救护同乡无法脱身而被压死。他这种舍己救人的高尚武德,至今仍被乡里传为佳话。
十六世陈五典(),太极拳第八代传人。出身于武术世家。从小随父陈花梅习练太极拳械。其聪敏颖悟过人,号称“一点通”。在其兄五常帮带下,常与大姐大燕切磋演练。其技艺与其兄齐名。1866年其兄去世后,乡亲们推荐其接任其兄掌管村中西北拳社。平日,除习武授徒外,又于沁阳西万、温县北张羌等地设场授拳,为陈氏太极拳的推广普及作出了贡献。
十六世陈鑫,字品三,他感到陈氏拳术历代均以口传为主,文字著作很少,为阐发祖传太极拳学说,遂发愤著书立说,用12年的时间写成《陈氏太极拳图画讲义》四卷,阐发陈氏世代积累的练拳经验。读书以易理说拳理,引证经络学说;以缠丝劲为核心,以内劲为统驭,是陈氏太极拳理论宝库中最重要的一篇。此外,他还著有《陈氏家乘》、《三三六拳谱》等著作。
十七世陈发科,字福生,是近代陈氏太极拳的代表人物,对发展和传播太极拳有杰出的贡献。自1929年至1957年一直在北京教授拳术。以其刚柔相济,采、挒、肘、靠、拿、跌、掷、打,兼施并用,技击技术极好,与人较手时以得人为准,以不见形为妙的高超击法将人跌出,因其为人忠厚,武德高尚,受到各界人士的欢迎。为普及陈氏太极拳做出很大贡献。
十八世陈照丕,字绩甫。著有《陈氏太极拳汇宗》、《太极拳入门》、《陈氏太极拳图解》、《陈氏太极拳理论十三篇》等书。他品德高尚,诲人不倦,对推广陈氏太极拳做出巨大贡献,深受国内外各界人士的崇拜,为陈氏太极拳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
目前陈家沟所练的拳械套路有:老架一、二路 (炮捶),新架一、二路 (炮捶),小架一、二路,太极推手、单刀、双刀、单剑、双剑、双锏、梨花枪夹白猿棍、春秋大刀、三杆、八杆、十三杆等。这些套路,从风格上,技击应用上,仍基本上保持原有的传统风格。
陈氏太极拳经过长期的流传,演变出了许多流派,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杨式、孙式、吴式、武式四大派系,有着各自独有的风格和特点。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太极拳 来历 文化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为什么瑜伽能在全世界风靡,而太极很少有人练_百度知道
为什么瑜伽能在全世界风靡,而太极很少有人练
我有更好的答案
瑜伽能够在全世界风靡还是宣传力度上,尤其是年轻女性,非常喜欢。太极不是练得人少,而是不是特别的国际化。每天早上去公园看,就属跳广场舞的大妈和练太极的人多。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您的当前位置: -> -> ->
太极文化与瑜伽文化的比较
& &(3457人浏览)
& & 【中国国际太极拳网 】太极文化和瑜伽文化也就是两个国家的传统文化,也脱不了东方哲学的色彩,在地域人文也或多或少的有些相通之处。印度文化是求解脱的文化,擅长的是&清心释累之训,出离生死之教&(唐玄奘法师《大唐西域记》)。至于中国,其文化虽以儒家为宗,崇尚&君臣上下之礼,宪章文轨之仪&(《大唐西域记》),但自有记载始,庄子所谓的&吹冷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的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即代所不穷。其修炼方法以阴阳为本,偏于道家。太极拳术虽最终成形于明末清初,但其&无极生太极、太极分阴阳&的理论在中国文化中早有积淀。其根本目标,乃是通过&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返虚,虚至虚灵&的次第修行臻于先天混元。
& & 在瑜伽习练当中,不难看到许多习练者极为注重体式训练,这是现今许多瑜伽者的一个误区,以瑜伽体式(asana)为瑜伽之全部。所谓yoga(瑜伽),原意牛轭,引申为控制,《瑜伽经》的首句写道:&瑜伽是控制意识的波动&。在瑜伽八支分法中,体式练习仅仅属于第三支的&调身&部分,而瑜伽的目标,据Patanjali的《瑜伽经》,乃是通过八支的次第修行达到Samadhi(三摩地)的解脱境界。&调身&、&调息&、&调心&仅为修行的前期或准备阶段。瑜伽的根本内容博大精深,远非现今的习练者所能尽知。
& & 然而,另一个误区,是轻视体式的练习,以为不过是活动四肢的杂技,四肢发达,头脑必定简单。然而,从印度传统的修行方法来看,体式练习是众多派系所倚赖的入门基础或必经之途,也是入道的方便途径。同时,随着修行的进展,体式练习也并未被完全抛弃,身体或肉身成为了更深层次修行的工具。从这一意义上说,中国的太极拳拳理似乎对瑜伽的体式练习不无借鉴。
& & 太极功夫包括&知已&、&知彼&两大内容。&知已&中包括拳、功二者,而又强调拳功一体。功即包括放松功、混元功、缠丝功等功法,拳即指以拳架为主体的各种套路和器械练习。在太极体系中,太极拳架练习与瑜伽体式练习一样,都是&炼形&,是通向最终精神家园的初阶。通过太极拳架练习本身,就可能达到如《授秘歌》中所说的&无形无象,全身透空,应物自然,西山悬磬&的境界。也就是说,太极修炼在一开始的&炼形&阶段即被赋予终极意义,在拳架练习中提出了一些贯穿修炼始终的指导原则。这些原则,在瑜伽的体式练习中尽管许多未被明确提出,事实上也是一直存在的。太极拳架中的练习原则,颇代表初阶练习中的一些普遍规律,可供不同流派瑜伽体式练习的借鉴。
& & 太极拳架的练习原则,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身形姿式的原则,主静,二是身体运动的原则,主动。然而,二者又相互融合,动中要保持静中的要求,静中暗含动中的原则。
& & 一、身形姿式原则
& & 身形姿式的最高原则乃是&中正&。其本质在佛教修炼中称为&身直则脉直,脉直则心直&。对于瑜伽练习来说,要保持左中右三条人体主脉道的畅通和气机的流畅,以唤醒和导引昆达里尼,在体式中保持身形中正十分重要。在古拳谱中,对于身法的要求十分概要,如&立身中正安舒,支撑八面&,&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等,散见于《十三式行功要解》、武汝清《太极拳论》等。由于太极的真技多由师傅亲自口传身授,少有文字记载。进入近代以后,由于太极拳的普及,其身形要求才逐渐于文字上细化、明晰。论述详细者,包括陈鑫、杨澄甫、顾留馨等人,而冯志强先生在陈式心意混元太极拳中提出的几条具体原则可供借鉴。
& & 1、&头正项竖,虚领顶劲&。中医认为,&头为至高清虚之地&,头是百脉的总汇聚地,五脏的所有精华之气,六腑的清阳之气,都汇聚于此。脑在头中,为&元神之府&,&神者生命之制也&,所以头是生命的主宰,五脏六腑都受到脑的调节,脑是生命的最高中枢,各种生理功能皆受脑的调节。因此,练功时注意头部姿势的正确,不仅是周身中正的关键,而且是诱导气血上升以养脑荣神,使神主宰全部生命活动的机能加强的重要方法。对于调理身形来说,头部姿势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头正,指头部自然垂直,不可前俯后仰左右歪斜。项竖,则脑后二大筋自然竖直,脑后二大筋是中气上下流通之路,若颈项不直,则经络气血运行会受阻,影响全身运动。&虚领顶劲&,又称&顶头悬&。虚领是指保持凌空向上之势,顶劲是指头顶百会穴要有轻轻上提之意,仿佛头顶百会穴上有一绳线相连,将头部悬于空中。百会穴是督脉之穴,是阳气的汇集地,瑜伽中所说的脉轮(chakra)之顶轮所在。百会穴上提有利于阳气沿着督脉上行至脑中,从而&神气贯顶&,也有利于天、人之气相交换。
& & 瑜伽体式练习过程中若头倾失悬则精神易萎靡不振,身体难以达到平衡。《内经》说:&头倾视深,精神夺矣&。练习中出现身体前倾后仰或左右歪斜的平衡失调现象时,即可通过悬顶来纠正。如树式,如果平衡不好掌握,除了将视线集中在一个固定点上之外,还可以用意念感觉头顶正上方向上延伸。但要注意,虚者,虚虚领起,惟意到而已,不可用力太过,用力则项强,气血亦不能流通。瑜伽经典《白骡奥义》中对&头正&也有相似论述:&三体安正直,躯干定然兀&。这里的&三体&分别指头、喉、胸。瑜伽的经典体式站立山式(Tadasana或Samasthiti),做为所有站立体式的基础,也提出同样要求:Tada是山,sama意为垂直不动,顾名思义,即指站立要像山一样地矗立,上下贯穿,屹立不动。在呼吸控制法中,也有类似的要求,面朝前方,后背立直。许多人在习练过程当中不知不觉弓背,殊不知这样影响了气脉的流通。就连控制左右鼻道的右手,最好也只是手指交替动作,而不要动肘和肩。
& & 2、&胸空腹实,上虚下实&。胸空包括&含胸&与&开胸&两个要求。含胸指胸骨与乳头间的三角地带稍事内含,而不是两肩内扣,更不是凹胸驼背。含胸的正确做法,是将胸部放松,使前述三角地带呈现自然的内含状态。开胸指胸部向两侧处放松展开,但不是用力向外扩开。开胸与含胸相辅而成胸空。中医认为,心肺并居胸中,心主血,是一身气血运行的动力,肺主气,司呼吸,朝百脉。而胸部又为阴经交汇之所,其膻中也是人体大穴,也有称上丹田的,瑜伽中为心轮所在。胸空可以使五脏阴经气血交换顺畅,即在不增加呼吸频率的情况下加强呼吸的强度,以减除运动中的气喘现象。
& & 太极拳初学者易犯的错误是凹胸,而瑜伽初学者易犯的错误是挺胸。挺胸时,由于胸部紧张,将阻碍呼吸的自然深长,是不利于腹式深呼吸运动的。以山式站立为例,直立并非像舞蹈演员那样挺胸收腹撅臀,而是要保持身体在一条线上。胸腔要扩展,但并非肋骨完全外翻,肩的肌肉要向后并向下沉。在肩关节放松的配合下,胸腔上下径放长,横膈升降舒展,不仅使重心下降,身形更加稳定,而且减少了心脏的压力,并按摩锻炼了腹腔。胸空自然腹实,再借助腹式呼吸或逆腹式呼吸,可促进丹田之气内敛,加强腹内压,在动作中完成不仅是筋、骨、肉的锻炼,更按摩运动了脾、胃、肝、肾、大肠、小肠、膀胱等脏腑。
& & 3、&塌腰敛臀,脊柱竖直&。这里的&塌腰&不是平日里所说的腰部塌陷,而是指松腰,即拉长下背部。太极练习中特别讲求腰的锻炼,故有&太极腰&之称。腰是一身运动的主宰,上下体的枢纽。腰要松而后能塌。松腰是指腰椎及其韧带和腰部两侧肌肉都放松,从而改变其自然弯曲状态。松之后,自然能有沉之感,有上顶和拔长之意。伸直不是硬挺,而是上下牵拉,好似各脊椎骨如浮图般轻轻重叠在一起,&形如九曲珠&。塌腰要配合以敛臀。臀部的生理构造是微向外后突起,但过于外突,必有弯腰、低头之病。敛臀要求练习中,注意臀部的向内吸进。其目的,一是使气更沉于丹田,二是使脊柱竖直,保持躯干的中正安舒。敛臀要配合以提会阴。即于海底轮下会阴处,虚虚上提。会阴部是任、督、冲脉的起始部位,提会阴可防前后二阴漏气。
& & 由于太极拳运动多在屈膝坐胯的基础上进行,其&塌腰敛臀&的要求是与这一步法相对应的。对于瑜伽练习而言,也是如此。在直立体式中,要注意脊柱竖直,不可过分凸臀挺胸,否则气逆行而上,不能归于丹田,站立不稳,容易倾倒。而且胸腹之气不能交汇,心肾不交、神气不合。阴阳不合则万法不至。从现实意义上来说,体式中,经常强调&尾闾向下沉,向内收&,这样,腰椎被拉长,腰椎的压力被分散、减轻,下背部的肌肉也不会变得僵硬,对于腰肌劳损有着积极意义,对于孕妇更是需要注意。
& & 以上三点皆为中正之法。然而,考虑到太极与瑜伽练习的不同要求,在瑜伽体式练习中尤须强调中正的更深含义。中正不偏其实并非完全指身体板直、僵直,其内涵,还包括斜中寓正和神气中正。所谓中正,全在&以心中浩然之气,运于全体,虽有时形体斜倚,而斜倚之中自然中正之气以宰之&,因此,其&非形迹之谓,乃神自然得中之谓也&。在太极诸形中,如&击地锤&等,即是如此。在瑜伽体式中,如三角伸展等式中,也要保持神气之中正不偏。
& & 二、身体运动原则
& & 1、三节运动原则。三节运动是太极所独有的理论。其认为,人体全身有梢、中、根的三节之分。就一身而言,臂为梢节,身为中节,腿为根节。而三节中又各有三节,臂中:手为梢节,肘为中节,肩为根节。身中:头为梢节,腰为中节,胯为根节。腿中:足为梢节,膝为中节,胯为根节。明三节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和掌握劲力的推进和运用。其要诀为&梢领中随根节催&。运动时,梢为领,而力量源泉在根节。
& & 以大家熟知的&拜日式&起首动作为例。&山式站立,双手合十于胸前。&这一站立,本身应当包括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气沉丹田、脊柱竖直、尾闾内收的诸要点在内。&吸气时,手臂向上。&手臂向上的动作怎么做?结合三节劲法,则应当知道,手为梢节,引领手臂向上,但动力源于肩,意念于肩,即可知肩部对于手臂向上这一动作的意义。但这还不够,还要注意,臂为梢节,手臂向上的力量是源于腿,经过身体通达手臂的。即在手臂用意之前,先有一个力量的传导过程,这一力量是由腿流出来的。再练习下去,感觉敏锐之后,即可知手臂向上这一动作,与太极的任何动作一样,都是&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
& & 2、胸腹折叠原则。瑜伽体式练习以脊柱运动为主轴。其目的,主要是通过脊柱的弯曲伸展,并配合以适当呼吸,以外带内,促进中脉及左右脉道的畅通。这一点在太极中主要体现为胸腹折叠。太极理论认为,胸为乾,腹为坤,胸腹开合折叠即为阴阳开合。同时,通过胸腹折叠,可令前任后督两脉得以沟通而升降循环。胸腹开时,腰以上,气上行,通达两臂肩、肘、手;腰以下,气下行,贯达两腿胯、膝、脚。胸腹合时,四梢之气复归丹田而一气相合。胸腹折叠在许多瑜伽体式中都有体现。比较典型的包括猫伸展式及诸变形。做猫伸展式时,乃是以腰部为轴,做胸腹的折叠开合运动。吸气时,胸腹对拉撑开,意念由丹田散至四肢。呼气时,胸腹内合,意念由四梢聚拢归丹田。开合以呼吸为导引,自然顺遂。胸腹折叠还可以运用在体式的安排上。如眼镜蛇式是单纯的&开&,那么,&开&之后必定要有与之相对应的&合&来维持平衡,于是,婴儿式则用来放松刚才伸展过的身体前侧肌肉和脊椎。
& & 3、对称平衡原则。对称平衡其实是辩证法,是老子所谓&高下相形,长短相生&。太极古谱上说:&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十三总势说略》)。在瑜伽体式中也是如此。简单来说,体式完成了左侧,一定要接着做右侧,达到左右平衡。但这只是外在的平衡。还有更深层次的平衡,如上文所述站姿,欲要顶头悬,必然气沉丹田收尾闾,由此才可能形成对拉的平衡劲力。否则仅顶劲,则气上冲,头重踋轻;仅实腹无顶劲,则为懈劲,无掤劲。二者皆为不对称不平衡。再如三角侧伸展,其力量分布也是平衡的。即以丹田为中心,力量向四周扩散。具体而言,如左臂向下伸展,则右臂必然有一力量向上伸展。同时,上身左倾,头部作意延伸时,右腿整体力量向右向下,直贯入地下,以此达到左右平衡和保持中正不偏。许多习练者站立不稳的原因,都在于仅注意到一侧的用力,而未注意至另一侧的平衡作用。因此,要知道的是,体式当中的的力量走向是,有一股力量,必有另外一股与之相对或相反的力量。
& & 4、无过无不及原则。无过无不及源于《中庸》,其实是一项运动的普遍原则。其广而言之,可谓练习适当,不温不火。就身体保护而言,这一点非常重要。瑜伽体式练习要求,动作要做到位,但又不可太过,太过则与不足相同,都非正确。什么叫&到位&?每个人因先天条件、习练时间不同,&到位&的内涵也不同。即便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练习,如早晨、晚间,又如冬、夏季,也都不尽相同。因此,不能强求一致。就具体体式而言,太极拳架练习的一些原则,如在弓步站立时,要求裆部臀部不低于膝部,膝尖不过脚尖等等,也是普遍适用的。
& & 其实,换而言之,瑜伽体式要达到极限而不要超越极限。任何运动,如能掌握其内在韵律,则离其神髓不远。太极的拳架练习是极富韵律的,主要体现为心神意念的松紧相间。心神意念一松则是气敛骨髓,气归丹田;心神意念一紧则气出丹田,充于肌肤。此即拳经所谓&一气运弛张,摩荡柔与刚&。这一韵律与潮水涨落相仿佛。气运十分似潮涨,此时为紧;气归丹田似潮落,此时为松。潮水拍岸自回头,一涨一落势回环。
& & 在瑜伽体式练习时,尤其是个人练习时,也要留意这一内在韵律。其实,瑜伽练习是有其一定的内在节奏的,这一节奏的主导就是呼吸。任何体式的起始都以呼吸作序,呼吸是均匀、缓慢、绵绵不断的。在习练当中,呼吸的节奏不应被打乱,要时刻对呼吸保持觉知,如果呼吸突然急促,则表明体式程度过深,超过极限,应及时调整。
& & 正如《太极拳经》中首句所说:&身虽动,心贵静;气须敛,神宜舒;心为令,气为旗;神为主帅,身为驱使&。也就是说,任何动作都以心意为主宰,练体式其实就是炼心。
400-601-2217
官方交流群:太极拳与瑜伽之比较研究_图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太极拳与瑜伽之比较研究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需要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同时保存到云知识,更方便管理
还剩2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瑜伽企业文化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