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象棋财务高手是怎样炼成的的

AlphaGo之父详解背后的故事:“围棋上帝”是怎样炼成的|围棋|AlphaGo|人类_新浪新闻
历史悠久的围棋已经流传了近3000年,但人类一直低估了一点:以第五条线为代表的棋局中部区域。这是AlphaGo之父、DeepMind创始人Demis Hassabis向外界分享AlphaGo背后故事的时透露的重要信息。自从去年3月首尔那场载入史册的比赛以来,AlphaGo超越人类棋手固有思维和套路的招法,对围棋界的冲击史无前例。用Demis Hassabis 的话说,“就像人们利用哈勃望远镜发现新的宇宙空间一样。AlphaGo就是围棋界的‘哈勃天文望远镜’。”AlphaGo之父Demis Hassabis5月24日,DeepMind创始人Demis Hassabis以及AlphaGo团队负责人David Silver一起对外详解了AlphaGo背后的研发故事,以及AlphaGo究竟意味着什么?“AlphaGo已经展示出了创造力,在某一个领域它甚至已经可以模仿人类直觉了。” Demis Hassabis说,在未来能看到人机合作的巨大力量,人类智慧将通过人工智能进一步放大。“强人工智能是人类研究和探寻宇宙的终极工具。”围棋难在哪儿?历史上,电脑最早掌握的第一款经典游戏是井字游戏,这是1952年一位博士在读生的研究项目;随后是1994年电脑程序Chinook成功挑战西洋跳棋游戏;3年后,IBM深蓝超级计算机在国际象棋比赛中战胜世界冠军加里·卡斯帕罗夫。相比之下,围棋看似规则简单,复杂性却是难以想象的。它一共有10的170次方 种可能性,这个数字比整个宇宙中的原子数10的80次方都多,没有办法穷举出围棋所有可能的结果。可以对比的是,国际象棋有着巨大的数据库,如果棋盘上少于9个棋子的时候,通过数学算法就可以计算出谁胜谁败;如果棋盘上少于九个棋子的时候,下象棋时人类是没有办法获胜的。可以说,国际象棋的算法已经近乎极致。在Demis Hassabis看来,更困难的是围棋不像象棋等游戏靠计算,而是靠直觉。“围棋中没有等级概念,所有棋子都一样,围棋是筑防游戏,因此需要盘算未来。你在下棋的过程中,是棋盘在心中,必须要预测未来。小小一个棋子可撼动全局,牵一发动全身。围棋\'妙手\'如受天启。”哈萨比斯如此解释道。第一位与AlphaGo对阵的人类职业棋手樊麾对记者感慨,“曾经以为计算机打败职业棋手,一辈子都不会看到,没想到这么快就实现了。”对 AlphaGo 团队来说,是时候寻找一种更聪明的方法来解开围棋谜题了。如何训练AlphaGo?AlphaGo系统的关键是,将围棋巨大无比的搜索空间压缩到可控的范围之内。为了应对围棋的巨大复杂性,AlphaGo 采用了一种新颖的机器学习技术,结合了监督学习和强化学习的优势。具体而言,首先是通过训练形成一个策略网络(policy network),将棋盘上的局势作为输入信息,并对所有可行的落子位置生成一个概率分布。然后,训练出一个价值网络(value network)对自我对弈进行预测,以 -1(对手的绝对胜利)到1(AlphaGo的绝对胜利)的标准,预测所有可行落子位置的结果。这两个网络自身都十分强大,而 AlphaGo将这两种网络整合进基于概率的蒙特卡罗树搜索(MCTS)中,实现了它真正的优势。最后,新版的AlphaGo 产生大量自我对弈棋局,为下一代版本提供了训练数据,此过程循环往复。AlphaGo 如何决定落子?在获取棋局信息后,AlphaGo 会根据策略网络探索哪个位置同时具备高潜在价值和高可能性,进而决定最佳落子位置。在分配的搜索时间结束时,模拟过程中被系统最频繁考察的位置将成为 AlphaGo 的最终选择。在经过先期的全盘探索和过程中对最佳落子的不断揣摩后,AlphaGo的搜索算法就能在其计算能力之上加入近似人类的直觉判断。Demis Hassabis表示,阿尔法狗不仅仅只是模仿其他人类选手的下法,而且在不断创新。例如,在与李世石第二局里对弈第37步,这一步是Demis 在整个比赛中感到最震惊的一步。Demis解释道:在围棋中有两条至关重要的分界线,从右数第三根线。如果在第三根线上移动棋子,意味着你将占领该线右边的领域。而如果是在第四根线上落子,意味着你计划向棋盘中部进军,潜在的,未来你会占棋盘上其他部分的领域,可能和你在第三根线上得到的领域相当。因此,在过去的3000多年里,人们普遍认为在第三根线上落子和第四根线上落子有着相同的重要性。但在第37步中,阿尔法狗却把字棋子落在了第五条线,进军棋局的中部区域。“这可能意味着,在过去几千年里,人们低估了棋局中部区域的重要性。”值得一提的是,和去年战胜李世石的AlphaGo相比,DeepMind 科学家David Silver称现在AlphaGo要更强三子,他介绍道:“与李世石对战的AlphaGo 在 云上有50个TPUs在运作,搜索50个棋步为10000个位置/秒,而昨天打败柯洁的AlphaGo Master则在单个TPU上进行游戏,AlphaGo成为自己的老师,它从自己的搜索里学习,有着更强大的策略和价值网络。”柯洁也在今日的微博中,对于AlphaGo团队给出的检测报告感叹:自己是在跟怎样可怕的对手下棋。“这个差距有多大呢?简单的解释一下就是一人一手轮流下的围棋,对手连续让你下三步...又像武林高手对决让你先捅三刀一样...”柯洁说。除了下围棋,AlphaGo还能做什么?围棋之外,Demis Hassabis告诉记者,AlphaGo 的高效算法是一种通用型的算法,也可以推广到其他算法,把人工智能运用到各种各样的领域,如将AI用到材料设计、新药研制上,还有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医疗、智能手机、教育等。他曾举例,通过与人类专家的合作,可以找到各种各样的创新方式,包括从“其中一种变体应用于医疗行业,我们正在着力解决蛋白质折叠的问题,用来治疗各种疾病。”“人机合作可以达到1+1大于2的效果,人类的智慧将被人工智能放大。人工智能和AlphaGo都是工具,就像哈勃望远镜一样,可以推进人类文明的进步。”他说。不过他也对第一财经坦言,围绕AlphaGo,背后的技术包括图像处理、大数据分析等,这些技术目前在其它领域的使用还在早期探索阶段,只在AlphaGo研究的中间环节某些领域应用,但是在未来肯定会在多个领域推广相关的技术。Demis Hassabis还表示,目前信息过载和系统冗杂是人类面临的巨大挑战.希望利用AI找到元解决方案。“我们的目标是实现‘人工智能科学家’或‘人工智能辅助科学‘。”“人工智能和所有强大的新技术一样,在伦理和责任的约束中造福人类。” Demis Hassabis说。这意味着,人工智能应该是应用于科学、制药等领域,而不是应用于研发武器、战争上;此外,人工智能不能只为少数几家公司使用,而是为全人类所共享。
跟格局小的人打交道,就像被缩骨伞夹住脑袋一样不痛快。
号外号外,特朗普又出行政命令啦!行政命令有多强,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是XX你就坚持60秒!
吴承恩的人生经历,决定了《西游记》背后必然影射着中国特色的官场文化。
没有石油的生活,可能比如今这种依赖石油的生活更加有趣和充实。美国13岁象棋神童将成特级大师&每天花6小时练棋
&&&&来源:&&&&
&&&&&&字号
原标题:美国13岁象棋神童将成特级大师 每天花6小时练棋
年仅13岁的美国国际象棋神童塞缪尔?谢维扬
据外媒报道,年仅13岁的美国国际象棋神童塞缪尔?谢维扬,只需再累积14分,即能升级至最高的“国际象棋特级大师”级别,成为史上最年轻的国际象棋特级大师。
报道称,谢维扬对此信心十足,并称下一个目标是要成为世界冠军。
报道指出,谢维扬从5岁开始接触国际象棋。2006年在还未满6岁之际,成为美国最年轻专家级棋手,之后再成为美国最年轻大师级和国际大师级棋手。
国际大师级棋手沙哈德大赞谢维扬在同龄棋手中出类拔萃,形容其学习能力惊人,且能融会贯通。
报道称,谢维扬的父亲年轻时也是大师级棋手。而其父亲希望他能学习和象棋两个都不落下。因赛程紧密,谢维扬需要在家中接受教育,每天下午花6小时练棋。
(责编:覃博雅、杨牧)
善意回帖,理性发言!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恭喜你,发表成功!
请牢记你的用户名:,密码:,立即进入修改密码。
s后自动返回
5s后自动返回
恭喜你,发表成功!
5s后自动返回
最新评论热门评论
24小时排行&|&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江南春独家讲述:独角兽是怎样炼成的 | 春节过后,一条独角兽可以提前登陆A股的消息点燃了创业圈和投资圈,哪些公司最有机会呢?有许多投资界的人说:谁是独角兽,去看分众,谁将成为独角... http://t.cn/Rn2nIK5
同时转发到微博天才是怎样炼成的——刻意练习,是成为天才的秘密
我的图书馆
天才是怎样炼成的——刻意练习,是成为天才的秘密
随着畅销书《异类》的流行,“练习一万小时成天才”这个口号现在是尽人皆知。也许仍然有不少人相信那些不世出的天才必有天生的神秘能力,但科学家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已经达成共识,那就是所有顶级高手都是练出来的。不但如此,最近几年的科学进展,人们可能第一次拥有了一个关于怎样炼成天才的统一理论。好消息是除了某些体育项目对天生的身高和体型有特殊要求之外,神秘的天生素质并不存在,也就是说人人都有可能成为顶级高手。早在20多年以前,芝加哥大学的教育学家 Benjamin Bloom 就曾经深入考察过120名从音乐到数学多个领域内的精英人物,发现他们幼年时代没有任何特别之处。后人的研究更证明,在多个领域内,就连智商都跟一个人能不能达到专家水平没关系。有个匈牙利心理学家很早就相信只要方法得当,任何一个人都可以被训练成任何一个领域内的高手。为了证明这一点,他选择了一个传统上女性不擅长的项目,也就是国际象棋。结果他和妻子把自己的三个女儿都训练成了国际象棋世界大师,这就是著名的波尔加三姐妹。这个实验甚至证明哪怕你不爱好这个领域,也能被训练成这个领域的大师,因为三姐妹中的一个并不怎么喜欢国际象棋。而坏消息是成为大师需要长时间的苦练。每天练三小时,完成一万小时需要十年时间,但这只是达到世界水平的最低要求。统计表明对音乐家而言,世界级水平要求的训练时间是十五到二十五年。但最关键的并不是练习的时间,而是练习的方法。天才是怎样炼成的?中国传统思维比较强调一个“苦”字,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甚至是头悬梁锥刺股。而近代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人们则开始强调一个“爱”字,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强调寓教于乐,“哈佛女孩”的家长们纷纷写书,介绍自己的孩子如何一路玩进名校。很多励志故事和流行的成功学书籍最爱强调的似乎是“顿悟”,认为一个人之所以不成功是因为他没想通,他没有认识到真正的自己!好像一旦一个人顿悟到了真正的自己,他就会非常简单地在本来应该属于自己的领域成为天才人物。一个销售员可能认为真正的自己其实是个小说家,一个医生可能认为真正的自己其实是个画家——唯一的问题是他们从来没有写过小说或者画过画——但他们认为他们距离“真正的自己”只有一步之遥,一旦尝试了就会爆发天才。所有这些关于成功学的个人经验和励志故事都不科学。假设一个成功人士做过一百件事,包括参加演讲比赛,衣着有个性,听英文歌曲,最喜欢的颜色是绿色等等,他会非常自得地把这一百件事都写进自传,没准还要加上女朋友的影响。然而其中真正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可能只有四件事,问题是他和读者都不知道是哪四件。科学家不信励志故事,他们只相信调查研究。在过去二三十年内,心理学家们系统地调研了各行各业内的从新手,一般专家到世界级大师们的训练方法,包括运动员,音乐家,国际象棋棋手,医生,数学家,有超强记忆力者等等,试图发现其中的共性。他们的研究甚至细致到精确记录一所音乐学院的所有学生每天干的每一件小事,用多少时间做每件事,父母和家庭环境,来比较到底是什么使得那些音乐天才脱颖而出。现在这项工作已经成熟了。2006年,一本900多页的书,The Cambridge Handbook of Expertise and Expert Performance, 出版。这是“怎样炼成天才”研究的一本里程碑式的学术著作,此书直接引领了后来一系列畅销书的出现,包括格拉德威尔的《异类》,Geoff Colvin 的 Talent is Overrated,和 Daniel Coyle 的 The Talent Code 等等。科学家们不但证明了高手是练出来的,而且通过考察各个领域最好的训练方法的共性,总结了一套统一的练习方法,这就是所谓“刻意练习”(deliberate practice)。过去多年来,训练方法是不断进步的。比如说作曲,假设一名普通学生使用普通训练方法六年时间能达到的水平,另一个学生使用新的训练方法三年就能达到,那么我们可以说这个新训练方法的“有效指数”是200%。统计表明,莫扎特当时的训练,他的有效指数是130%。而二十世纪的天才也许没有莫扎特有名,但其训练水平都能达到300%到500%!十三世纪的哲学家培根曾经认为任何人都不可能在少于30年之内掌握数学,而现在的学生十几岁的时候已经学到多得多的数学,教学方法进步了。事实上,我们今天在所有领域都比过去做得更好,体育世界纪录被不断打破,艺术家们的技巧也是过去根本无法想象的。训练方法重要性的另一个体现是“天才”的扎堆出现,比如曾经有一个时期俄罗斯对女子网球,韩国对女子曲棍球,更不必说中国对乒乓球的的绝对优势。更进一步,哪怕你这个国家传统上并不擅长这个项目,只要有一名教练摸索掌握了科学训练法,那么他就可以带出一代绝世高手,比如中国花样滑冰教练姚滨。人们经常感慨中国十多亿人居然找不到11个足球天才——如果天才是天生的,那么十多亿人必然足以产生很多天才,但天才是练出来的,而中国缺乏有效的练习环境,人口再多也比不上欧洲小国。刻意练习首次提出“刻意练习”这个概念的是佛罗里达大学心理学家 K. Anders Ericsson。这套练习方法的核心假设是,专家级水平是逐渐地练出来的,而有效进步的关键在于找到一系列的小任务让受训者按顺序完成。这些小任务必须是受训者正好不会做,但是又正好可以学习掌握的。完成这种练习要求受训者思想高度集中,这就与那些例行公事或者带娱乐色彩的练习完全不同。“刻意练习”的理论目前已经被广泛接受,我们可以总结一下它的特点。1.只在“学习区”练习科学家们考察花样滑冰运动员的训练,发现在同样的练习时间内,普通的运动员更喜欢练自己早已掌握了的动作,而顶尖运动员则更多地练习各种高难度的跳。普通爱好者打高尔夫球纯粹是为了享受打球的过程,而职业运动员则集中练习在各种极端不舒服的位置打不好打的球。真正的练习不是为了完成运动量,练习的精髓是要持续地做自己做不好的事。心理学家把人的知识和技能分为层层嵌套的三个圆形区域:最内一层是“舒适区”,是我们已经熟练掌握的各种技能;最外一层是“恐慌区”,是我们暂时无法学会的技能,二者中间则是“学习区”。只有在学习区里面练习,一个人才可能进步。有效的练习任务必须精确的在受训者的“学习区”内进行,具有高度的针对性。在很多情况下这要求必须要有一个好的老师或者教练,从旁观者的角度更能发现我们最需要改进的地方。只在学习区练习,是一个非常强的要求。一般的学校课堂往往有几十人按照相同的进度学习知识,这种学习是没有针对性的。同样的内容,对某些同学来说是舒适区根本无需再练,而对某些学生则是恐慌区。科学教学必须因材施教,小班学习,甚至是一对一的传授。真正高手训练与其说是老师教学生,不如说是师傅带学徒。一旦已经学会了某个东西,就不应该继续在上面花时间,应该立即转入下一个难度。长期使用这种方法训练必然事半功倍。2004年的一项研究表明,大学生的学习成绩和他们在学习上投入的总时间没有直接关系,关键是学习方法。2.大量重复训练。从不会到会,秘诀是重复。美国加州有个“害羞诊所”(The Shyness Clinic),专门帮助那些比如说不敢和异性说话的人克服害羞心理。这个诊所的心理学家不相信什么心理暗示疗法,什么童年回忆之类,他们相信练习。他们认为使人害羞的并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们对事情的观点。怎么治疗恐女症?做法是设计各种不同难度的场合,从在房间内集体对话到直接跑到大街上找陌生美女搭讪,安排接受治疗者在一个疗程之内跟130个女人聊过天。这种把不常见的高难度事件重复化的办法正是MBA课程的精髓。在商学院里一个学生每周可能要面对20个真实发生过的商业案例,学生们首先自己研究怎么决策,提出解决方案,最后老师给出实际的结果并作点评。学习商业决策的最好办法不是观察老板每个月做两次决策,而是自己每周做20次模拟的决策。军事学院的模拟战,飞行员在计算机上模拟各种罕见的空中险情,包括丘吉尔对着镜子练习演讲,都是重复训练。在体育和音乐训练中,比较强调“分块”练习。首先你要把整个动作或者整首曲子过一遍,看专家是怎么做的。然后把它分解为很多小块,一块一块地学习掌握。在这种训练中一定要慢,只有慢下来才能感知技能的内部结构,注意到自己的错误。在美国一所最好的小提琴学校里,甚至有禁止学生把一支曲子连贯地演奏的要求,规定如果别人听出来你拉的是什么曲子,那就说明你没有正确练习。职业的体育训练往往是针对技术动作,而不是比赛本身。一个高水平的美式足球运动员只有1%的时间用于队内比赛,其他都是各种相关的基础训练。反过来说如果没有这种事先的重复训练,一个人面对不常见的事件往往会不知所措。统计表明工作多年的医生通过读X光片诊断罕见病症的水平反而不如刚毕业的医学院学生——因为很少遇到这种病例,而在医学院学到的东西早就忘了。最好的办法其实是定期地让医生们拿过去的旧X光片集中训练,而不是期待在工作中碰到。3.持续获得有效的反馈。传道,授业,解惑,老师和教练最大的用处是什么?也许对一般人来说小学老师最大的作用是激发了他学习的兴趣,教会了他什么东西,曾经有过传道授业解惑。而真正的高手都有很强的自学能力,对他们而言,老师和教练的最重要作用是提供即时的反馈。一个动作做得好与不好,最好有教练随时指出,本人必须能够随时了解练习结果。看不到结果的练习等于没有练习:如果只是应付了事,你不但不会变好,而且会对好坏不再关心。在某种程度上,刻意练习是以错误为中心的练习。练习者必须建立起对错误的极度敏感,一旦发现自己错了会感到非常不舒服,一直练习到改正为止。从训练的角度,一个真正好教练是什么样的?John Wooden是美国最具传奇色彩的大学篮球教练,他曾经率领UCLA队在12年内10次获得 NCAA 冠军。为了获得 Wooden 的执教秘诀,两位心理学家曾经全程观察他的训练课,甚至记录下了他给球员的每一条指令。结果统计表明,在记录的2326条指令之中, 6.9%是表扬,6.6%是表示不满,而有75% 是纯粹的信息,也就是做什么动作和怎么做。他最常见的办法是三段论:演示一遍正确动作,表现一遍错误动作,再演示一遍正确动作。与外行想象的不同,最好的教练从不发表什么激情演说,甚至不讲课,说话从不超过20秒。他们只给学生非常具体的即时反馈。所有训练都事先进行无比详细的计划,甚至包括教运动员怎么系鞋带。他们仿佛有一种诡异的知道学员在想什么的能力,即使是第一次见面能指出学生在技术上最需要什么。他们是绝对的因材施教,源源不断地提供高度具有针对性的具体指导。获得反馈的最高境界是自己给自己当教练。高手工作的时候会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观察自己,每天都有非常具体的小目标,对自己的错误极其敏感,并不断寻求改进。4.精神高度集中。刻意练习没有“寓教于乐”这个概念。曾经有个著名小提琴家说过,如果你是练习手指,你可以练一整天;可是如果你是练习脑子,你每天能练两个小时就不错了。高手的练习每次最多1到1.5小时,每天最多4到5小时。没人受得了更多。一般女球迷可能认为贝克汉姆那样的球星很可爱,她们可能不知道的是很少有球员能完成贝克汉姆的训练强度,因为太苦了。科学家们曾经调查研究了一个音乐学院。他们把这里的所有小提琴学生分为好(将来主要是做音乐教师),更好,和最好(将来做演奏家)三个组。这三个组的学生在很多方面都相同,比如都是从8岁左右开始练习,甚至现在每周的总的音乐相关活动(上课,学习, 练习)时间也相同,都是51个小时。研究人员发现,所有学生都了解一个道理:真正决定你水平的不是全班一起上的音乐课,而是单独练习:- 最好的两个组学生平均每周有24小时的单独练习,而第三个组只有9小时。- 他们都认为单独练习是最困难也是最不好玩的活动。- 最好的两个组的学生利用上午的晚些时候和下午的早些时候单独练习,这时候他们还很清醒;而第三个组利用下午的晚些时候单独练习,这时候他们已经很困了。- 最好的两个组不仅仅练得多,而且睡眠也多。他们午睡也多。那么是什么因素区分了前两个组呢?是学生的历史练习总时间。到18岁,最好的组中,学生平均总共练习了7410小时,而“更好”组是 5301小时,“好”组3420小时。“更好”组的人现在跟最好的组一样努力,可是已经晚了。可见要想成为世界级高手,一定要尽早投入训练,这就是为什么天才音乐家都是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苦练了。人脑的学习原理现代神经科学和认知科学认为,几乎没有任何技能是人一出生就会的。哪怕是对简单物体的识别,把东西抓取过来这些简单的动作,也是婴儿后天学习的结果。一个人一出生的时候根本不可能预见到将来自己需要什么技能,基因不可能把一切技能都用遗传的方法事先编程,那样的话太浪费大脑的存储空间。最好的办法是不预设任何技能,只提供一个能够学习各种技能的能力,这就是人脑的巧妙之处。基因的做法是先预设一些对刺激的基本反应和感觉,比如看见好吃的东西我们会饿等等。这些基本的反应需要调动的神经较少。但对于更高级别的技能,比如演奏音乐,需要协调调动很多神经,就必须靠后天学习了。人的任何一个技能,都是大脑内一系列神经纤维传递的电脉冲信号的组合。解剖表明拥有不同技能的人,其大脑的神经结构非常不同,比如出租车司机大脑内识别方向的区域就特别发达。也就是说人对于技能的掌握是在大脑硬件层次实现的。而最近有一派科学家认为,髓磷脂是技能训练的关键,它的作用是像胶皮把电线包起来一样,把这些神经纤维给包起来,通过防止电脉冲外泄而使得信号更强,更快,更准确。不管练习什么,我们都是在练习大脑中的髓磷脂,就好像把一堆杂乱无章的电线被排列整齐变成电缆。直到2000年新技术允许科学家直接观察活体大脑内的髓磷脂之后,髓磷脂的作用才被发现,而且一直到2006年才第一次被在学术期刊上说明。科学家认为髓磷脂是脑神经的高速公路,提高信号传递速度,并且可以把延迟时间减少30倍,总共提速3000倍,甚至可以控制速度,想慢就慢。人脑之中分布着大量“自由的”髓磷脂,它们观测脑神经纤维的信号发射和组合,哪些神经纤维用的越多,它们就过去把这一段线路给包起来,使得线路中的信号传递更快,形成高速公路。这就是为什么练习是如此重要。髓磷脂理论可以解释很多事情。比如为什么小孩常会犯错?他们的神经系统都在,也知道对错,只是需要时间去建立起来髓磷脂的高速网络。为什么习惯一旦养成不容易改变?因为所谓“习惯”,其实是以神经纤维电缆组合的形式“长”在大脑之中的,髓磷脂一旦把神经包起来,它不会自动散开——改变习惯的唯一办法是形成新习惯。为什么年轻人学东西快?因为尽管人的一生之中髓磷脂都在生长,但年轻人生长得最快。最激进的理论则认为人跟猴子的最显著区别不在于脑神经元的多少,而在于人的髓磷脂比猴子多20%!解剖表明,爱因斯坦的大脑中的神经元数量是平均水平,但他拥有更多能够产生髓磷脂的细胞。谁愿意练习一万小时?看了钢琴家朗朗的传记之后,可能很多人会怀疑是否真的应该让孩子接受这样的苦练。实际上,顶级运动员都是穷人家的孩子。不练这一万小时,一定成不了高手,但问题是考虑到机遇因素练了这一万小时也未必成功。这就是兴趣的作用了。如果说有什么成功因素是目前科学家无法用后天训练解释的,那就是兴趣。有的孩子似乎天生就对某一领域感兴趣。感兴趣并不一定说明他能做好,就算不感兴趣只要愿意练,也能练成。兴趣最大的作用是让人愿意在这个领域内苦练。不论如何,刻意练习是个科学方法,值得我们把它运用到日常工作中去。显然我们平时中做的绝大多数事情都不符合刻意练习的特点,这可能就是为什么大多数人都没能成为世界级高手。他们的1万小时便是典型例子: 莫扎特一向被认为是“神赐理论”的最佳例证。他5岁创作乐曲,8岁举办公开的小提琴和钢琴演奏会,短短35年的人生里创作了上百部作品。其中大部分得到高度赞誉,被认为是西方文化的瑰宝。但从另一角度来说,他3岁就开始在父亲的指导下进行高强度的专业训练。他被世人认可的第一篇杰作,是21岁时创作的《第九钢琴协奏曲》,至此他已经接受了18年极端艰辛的专家训练。甲壳虫乐队在1960 年到1964年之间,甲壳虫乐队几乎每天晚上都在德国汉堡的酒吧和俱乐部演出,同时他们在演唱和表演的时候又经常互换和演奏其他各种乐器,而每个人几乎都是乐队的主场歌手。总时间超过1万小时。作为乐队灵魂的列侬在12岁时就已经开始写诗和绘画。甲壳虫乐队的著名歌曲《我是海象》的灵感据说来源于英国诗人卡罗尔的一首诗。帕特·马蒂诺爵士乐传奇吉他大师,35岁时动了割脑瘤的手术,手术百分之九十九成功,但那百分之一的失误却导致了一个奇怪的后遗症——“吉他失忆症”。他发现自己不会弹吉他了,数十年的演奏经验与技巧突然变成空白。之后,马蒂诺靠着不断聆听过去自己的录音,花了好几年的时间一点一滴的累积,终于把自己的吉他技巧努力再找回来。七年后,他选择了新奥尔良的Mardi Gras 庆典时重出江湖。约翰博士1940年出生,新奥尔良传奇键盘手,素有“钢琴鬼才”之称。从小因为家庭原因与许多爵士乐大家相熟并随之学习,在中学阶段就把全部精力花在嗑药和练习上。他先是一名吉他手,21岁那年在酒吧打架,左手无名指被枪击中,练了一段时间低音吉他后改练钢琴,两年后就以钢琴家身份闻名。在49岁那年,他赢得了自己六座格莱美奖的第一座。鲍比·菲舍尔美国历史上首位也是唯一一位国际象棋世界冠军。他从6岁开始学棋,14岁赢得了全美少年象棋冠军,第二年又赢得了全美象棋冠军,成了当时国际象棋史上最年轻的特级大师。费舍尔每天花14个小时研究棋艺,在公寓每个房间的床边都摆着一副象棋。他的朋友曾说:“如果你和博比一起外出吃饭,他根本跟不上你的谈话。他会从兜里掏出一副袖珍棋子,自己玩起来。他的生活里只有象棋。”丹·麦克劳夫林美国商业摄影家,受《异类》一书的启发,决定辞去工作,成为一名职业高尔夫球手。在此之前,他几乎没有打过高尔夫球。他的计划是辞职以后,每天练习6个小时,一周练习6天,坚持6年,总计超过10000个小时,然后成为职业选手。他把这称为“丹计划”,还建了个人网站theDanPlan.com,每日更新。截止日,他已经练习了4317个小时,还剩下5683个小时。刻意练习——天才是如何炼成的? & &普通学生练琴共计 4000小时 & &优秀学生练琴 8000小时 & &卓越学生则没有一人练琴低于 10000小时德国心理学家,认知心理学领域的领军人物之一的安德斯·艾瑞森(Anders Ericsson),上世纪90年代初带领科研小组在柏林音乐学院研究“天才是如何脱颖而出的”。经过长期观察、试验和研究,他得出了两个成为世界级专家的关键条件:第一就是大量练习,“一万小时”定律就是他最早提出来的。第二条要素就是“刻意练习”(diliberate practice),这是一种持续的自我评价,强调将练习专注于自己的弱项,挑战自己的能力极限,不断犯错,但始终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1.&精心选择与设定“学习区”(一段时间后,“学习区”会慢慢变为“舒适区”,“舒适区”越变越大,而一部分的“恐慌区”也会相应变成“学习区”。) “刻意练习”必须具有高度的针对性,精确定位在“学习区”内练习。“学习区”是美国人Neol Tichy提出的概念。“学习区”是最能促进一个人进步与成长的区域。在这个区域内,你专注于自己的弱项,挑战自己的极限,并集中精力加以提升。比如女高音歌唱家专门花很长时间专心练习颤音,职业高尔夫球手故意在各种极端不舒服的位置进行击球练习。最好有好的老师或者教练从旁观者的角度发现你最需要改进的地方。 2.&大量重复训练 从不会到会,秘诀是重复,专家式的训练在重复的次数和强度上往往达到惊人的单调乏味的程度。在体育和音乐训练中,比较强调“分块”练习。首先,你要把整个动作或者曲子过一遍,看专家是怎么做的。然后把它分解为很多小块,一块一块地学习掌握。在这种训练中一定要慢,只有慢下来才能感知技能的内部结构,注意到自己的错误。 3.&持续获得有效反馈 真正的高手都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对他们而言,老师和教练的最重要作用是提供即时的反馈。 4.&要求精神高度集中 与例行公事或者带娱乐色彩的练习不同,刻意练习要求精神高度集中,训练强度极大。不过,一天内练习4~5个小时是刻意练习的上限,一个人精神高度集中的状态很难超过60~90分钟。在安德瑞·艾瑞森的研究中,最好的小提琴手每天大约练习三个半小时,分2到3段完成。在本质上,刻意练习是不令人快乐的,因为非常枯燥。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炒股高手是怎样炼成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