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和亚马逊一万以上搜索量算不算多毫无关系,就要复牌,这算不算欺

《价值陷阱:大V告诉你,这样的千万别买!!》 精选一

     采访人背景:做过大买方的海外分析师,也当过的,自诩为重视基本面的。

     前几年在美国上市的没有被纳入指数体系之前,海外想要,最主要的渠道就是市。

     但当时和这些者聊,感觉之后他们一直就不看好中国,最初因为四万亿,后来因为地方债务隐患等等,看空中国在很多投资圈是一种“**正确”。

     所以那时候去看主流机构在全球的股票配置比例,会发现对港股的配置比起指数基准来说简直低到不能再低。

     因此当时我从反向角度,就觉得不是有机会。不过因为工作性质不允许买卖个股,所以也就是在场外看看。

     后来开了,自己也离开了那份工作,可以自由投资了,就自然而然的开始进入港股市场。

     特别是到了15年2、3月份,当时感觉到A股已经进入中后期,市场没有了明显低估的机会,所以开始把主要的资金都放在了港股。

     A:我记得应该是珠江钢管,但这大概也是最失败的投资之一(笑)。

《价值陷阱:大V告诉你,这样的股票千万别买!!》 精选四

这条路很难,很艰辛,需要不断的学习和思考,因此能得到得道之人的点拨尤为重要,不过最后还得归结到自己的投研实践中,吸收各种理论并不断实践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一套投研体系和框架。

今天的文章是作者参加一次培训后的笔记,内容主要包括“如何看卖方报告,如何从买方的角度上研究上市公司,对策略投资的一些观点以及公司财务建模以及估值”等,不仅有作者的详细记录,还有一些心得体会。

一、中小盘很多子行业没有数据,所以严谨性上确实是没法满足的;

感悟:针对这样的行业我觉得更应该看到的是发展趋势:

经济转型出现的结构性机会。

或许更应该关注行业的竞争结构以及行业中的公司,尤其是上市公司的商业模式、业务模式、盈利模式,找出好行业、好模式、好公司!

二、必读的报告:报告,公司深度报告,上市公司调研报告;

感悟:深度报告起到的作用是帮助你快速的了解一个行业,一个公司,个人觉得调研报告更重要,因为它提供了很多细节信息,很多投资者比较关心的要点,这些是在年报和卖方报告里看不到的。不过现在很多卖方的深度报告其实并不算真正的深度报告,充其量算是扫盲报告,只是提供了行业,公司的一些基本情况,并没有清晰的逻辑,也没把行业的产业链、价值链、竞争结构讲清楚,也没把公司的商业模式、发展战略、最核心的关注点讲明白。

三、作为买方分析师应该同时关注一些其他行业,尤其是非同类型的行业,如周期类行业应多看一些非周期行业的报告;

感悟:我觉得这最主要是为了借鉴其他行业的分析方法,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四、应该弄清楚哪个卖方研究员跟上市公司的关系更密切;

感悟:弄清哪个研究员跟某个上市公司关系最好,这样这个公司的信息就主要问他,提高信息的质量和及时性。

五、选择几种报告的模板;

感悟:平时看的报告里哪个写得很好,觉得很符合自己的风格的报告可以作为自己写报告甚至思考的范式,如行业报告,公司报告,点评报告,调研报告等。

六、应该多关注公司最悲观和最乐观的预测;

感悟:跟我预期一致的报告对我来说其实并没有提供什么有用信息,只有不一样的预期才真正值得深入探讨,看他的逻辑和假设点是什么,为什么不一样,是否有我没考虑到的关键点和风险点。

七、尽量去做三张表的编制,尤其是对重仓股;

感悟:三张表(财务模型)能帮助理解一个企业,不仅是经营状况,还有就是资产负债状况,现金状况等。

八、值得关注的报告或公司信息:

新息,突然出一篇深度,尤其是多位卖方同时出报告;

动量信息,信息跟以往要有所不一样,因为只要动量信息才能带来变化;

感悟:超过连三个人盯的公司,只选,因为所有信息几乎都已反映到股价上,市场信息已被充分利用;一段时间没有人出报告的公司可以去关注,更多的是选反转股。

九、卖方报告很多都经过了包装,包装得你都不知道他的重点在哪,核心逻辑是什么;

这时应该先看他的盈利预测,了解大致预期经营情况,然后再看他的投资逻辑是否一致,把握他想重点说明什么。

感悟:先从报告的盈利预测入手,了解分析师对公司的大致预期,看是否有异常点,再看报告里分析师有没有对此异常点重点讨论,比如费用降低,成本降低,或行业变好等这些从盈利预期里能看出,同时报告里也应该重点阐述这些观点或事实,也就是说要弄清楚分析师想讲什么样的故事。

十、不应该过度关注毛的短期波动,可以关注;

感悟:成长股更多的是关注其成长性,成长的持续性;周期股的毛利率也许是周期变化的信号,因为成本、价格都在周期波动,这些影响了企业的盈利。

很多报告讲公司成长的故事是区域扩张,这时我们应该关注的是:

行业的特性,是否允许行业内公司业务进行跨区域扩张,行业竞争结构;

关注公司是否有区域扩张的基因,业务是否可以复制,成本代价是什么。

想清楚区域扩张的本质是什么,企业需要哪些资源禀赋,提炼出最关键的要点,看公司是否拥有。

例:汤臣倍健,刚开始扩张业绩肯定能快速增长,但后面就不清楚了,所以可以进场赚刚开始扩张的钱,后面的钱不赚了,因为超出能力范围,或以后的发展是需要观察等待的,不能去赌博。

在中国,凡是讲技术创新的故事十有八九都是扯淡,更重要的是关注该技术是不是发展方向,没有最好的技术,只有最适合的技术,也就是技术要讲求实用,能够带来持续收益。并且我觉得行业经验和营销比技术更重要,尤其是在中国的高科技企业,因为技术创新并不能带来壁垒,虽然高科技行业技术更新很快,但不至于快到行业内的人士没有感觉到就完成了过渡,技术替代也是需要过程的,所以在完成之前是能看到苗头或趋势的。

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特有的基因,不管从管理层,治理结构,生产经营,人员结构上来看,所以不是所有的企业都能像IBM那样总是成功的完成转型,转型很难,关键看企业是否适合转型。

出来混总是要还的,大集团既然愿意为小公司输血,那么未来某一天总会要小公司进行利益输送。所以要关注的是:集团动机!

应该关注的是政策的推动对公司有多大的影响,什么时候产生影响,更应关注政策的持续性,千万不要买在政策的高点。

大多数公司都是做加法做死的,尤其是那种不顾成本疯狂扩张的公司,应该对公司的业务扩张保持谨慎,先持观望态度。

新产品相对来说容易打开市场,尤其是公司已经有类似产品成功的经历后。一个产品型公司应把营销放第一位,同时研发要跟上。所以我觉得有好的营销体系的公司,同时产品受欢迎,此类公司有前途!

一、把一个行业里的公司拿来一起看,做比较

做研究应以一个子行业开始,先把子行业弄明白,然后把行业里的公司一起做比较,首先是财务数据,然后业务模式,战略,产品等,找出子行业里的优质股。请加院的公众微信号:xgupiao 马云都在关注

二、中观角度:了解产业历史阶段与目前的竞争结构,以恰当的视角来观测公司

了解历史才能更好的预测未来,对于一个产业的研究,必须从历史开始,不同的历史环境会引起不同的竞争模式,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主要矛盾也不同,因此应该从中观层面把握产业的发展历史及趋势,这样有助于把握公司的发展。同时,应以不同的视角来观测产业链里的各公司,比如苹果,应以消费品的视角来观测(人的感受),htc,应以制造业的角度来研究。

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可以看出,这条发展路劲是很清晰的,先重工业,制造业,后信息服务业,先硬件,后软件+服务,因为信息服务都是要以硬件为基础的。

歧异,规模(集中),总成本领先;歧异在不同产品领域中的含义:

上游周期性无法造出歧异;

调研的目的更应该是了解一个产业,而非一个公司;我觉得调研不仅要了解一个公司,同时要了解一个产业,产业链上的价值传导,上下游的关系等,了解了公司在产业链中的地位和位置才能更好的把握公司的发展。

六、什么时候国企开始以市值为考核指标,那么一定会有一个大牛市

以市值为考核指标,那么国企便有放业绩的动力。

七、规模VS利润,更应关注哪一个?

利润的增长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盈利能力的提高,二是规模的增长。所以应该分开来看,尤其是对于不同的公司来说,不同阶段主要矛盾不同,采取的策略也不同,但是记住一点,持续的利润增长必定来源于规模的扩张,所以规模的增长可能更靠谱一些。

丑小鸭变白天鹅几乎不可能;老二要想坐上老大的位置很困难,只有两个行业可以,一是材料,二是技术,但都很难。

中游导入期:引发潜在需求;下游导入期:创造需求。

壁垒:不可复制的,不扩散的技术产生壁垒,高科技本身并不是壁垒;高科技行业更新换代很快,江山易主也相对容易,壁垒在于护城河,在于能保护自己的机制,不可复制,不可替代就意味着壁垒。

高端产品是高壁垒产品而非高技术产品。

产能的瓶颈在于核心材料,核心设备,核心工艺环节。

十三、明晰调研的具体场合与访谈对象

调研对象:董事长管战略与体制;总经理管经营方法与过程;分管领导各司其职,职员各做其事;

问不同的人不同的问题,问他熟悉的领域,如问董事长公司的战略和目标,不要指望他给出具体财务指标和经营细节。

逻辑比结论重要:基于同样的事实和数据不同的人解读是不一样的,所以光看结论并没有那么重要,更重要的是分析逻辑。

不要只去分析数据,因为上市公司可以去调控EPS,应该分析上市公司的利益诉求在哪,有没有动力做业绩。

可以把上市公司看成一个利益主体甚至是一个人,因为它在跟你博弈,利益导向是不同的。

好的分析师的研究发展路径:公司分析师—行业分析师(子行业之间做切换)——行业策略分析师。

把公司层面的事实、逻辑跟行业层面的事实、逻辑分开,若公司基本面变差或变好,应该做一个归因分析,看是公司层面的变化导致的还是行业层面的变化导致的。

股价的上涨和下跌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市场层面;二是基本面层面。市场层面涉及到市场情绪,等,基本面包括宏观层面、行业层面、公司层面因素。

不应只关注基本面,市场面也很重要。例:降存准,怎么判断会涨,会跌?没法判断!因为影响因素太多,且不同时段对股价P=F(x,y,z,…)的影响函数F是不一样的,就算知道了x,y,z的变化也不能准确的得出P的变化。也即,先验的判断可能成为赌博!所以更应该采取先观望等待的策略。结果是高开低走,后连续几根阴线,那么判断市场对此次并不敏感,可考虑降仓。

基本面没法判断时,可以参考市场面对基本面的反映,然后顺势而为。但是从中长期来看,更应关注基本面,市场面只提供一个参考

一位基金经理的投资减法:少看研报多读书,少搞勾兑多数数;少跑调研多呼噜,少开晨会多开悟

近20年前读研时,会计学教授陆正飞老师说过:“我每天有效研究就三个小时,你们如果超过六个小时,那基本上是浪费时间。”

过了几年,我进了国君研究所,李迅老师说:“如果一个人做投资五年还找不到感觉,那就应该改行”。

这两句话成为我心头那千钧泰山,压得我惶惶不可终日,还好我在做投资的第四年第四季度有所领悟。

如今,深以为然。谨遵老师的教导,我基本上做到了每天劳动不超过n个小时、有效劳动n-4个小时(有考核压力,故不便具体披露数字)。

投资很多年也尚未被市场和客户淘汰——不是业绩牛,而是遇到了天底下最有耐心、爱心和同情心的一批客户。

我们有一定规模的,每日开放,零费率申赎,几年下来居然几乎没有退出而只有净申购。

写这文章前,想起了从前下乡时看到猪圈上,白色涂料刷成的一行字:“想致富,少生孩子多养猪”。真是人民的智慧啊!

股市混的年头多了,对于投资这点事,也就有了点教科书以外的、类似于生娃养猪的浅薄认识:

少搞勾兑多数(第三声)数(第四声)。

据路边社统计,我国证券研究领域硕果累累,近年来每年研报总数2万篇以上,平均每100篇研报靠谱的在20篇左右,其间当然不乏命中率极高的专业选手。

平心而论,国内的卖方研究是三百六十行中工作最勤奋、服务最全面、压力最山大、手段最丰富的工种之一。

男生没有六块腹肌、女生没有全马经历,估计身体上都吃不消,更何况还要拼情商、拼颜值、拼各种爹。

早上起床,看见三个小时前可怜的卖方分析师还在各群更新季报点评,或在朋友圈晒着在各地流控中的机场打地铺求安慰的照片,刹那间一阵心痛。

但若以赚钱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那结果还真对不起同行们的付出。

跟着研报的,据说大多数并不理想。苦逼的买方新司机经常看了报告就热(无)血(脑)买入,被套了再等第二篇、第三篇来解套,可是股价一路向南就必然没下文了。

我们其实都很理解,大家都是凡人,这也仅仅是赖以买房子娶老婆赚奶粉钱的工作,很无奈。

所以呢,彼此的立场、导向不同,导致方法论甚至是价值观的重大差异。

买方还是应该理性、客观地借鉴卖方提供的优秀成果,却不能以此替代自己的独立思考。

如果没法做到“批判地吸收”,那就少吃点,肠痉挛并不舒服。

据说,我们这一支是做价值投资的。那么最重要的浓缩级营养莫过于经典著作了。

我们相信股市长期是称重机,那么就应该赚长期的钱、企业成长的钱(不是预期差的钱)、可持续的钱。

可是在卖方的汗牛充栋的研报里,我们需要的逻辑几乎看不见啊。

看见最多的是“雄安概念”(套了一批)、“概念”(又套了一批),“为国接盘概念”(干脆套死了一批),捂脸——我们相信“”,可是研报里尽是纸牌屋啊!

很多年来,倒是格雷厄姆、巴菲特那些老掉牙的著作和演讲稿却给了我们很多投资灵感,我们也从西格尔、博格的统计数据里找到了市场的规律,从席勒教授的书里找到了风险观。

它们一直给我们带来精神的愉悦,顺带帮我们给客户赚到了稳定的利润。

校长经常说,这世界上最悲催的事情是还亏了钱。这又是什么梗?

很多人认为,调研不如勾兑,开会不如喝醉。

觥筹交错之下,几瓶茅台灌肠,上市公司董事长借着微醺的醉意,终于凑到你耳边、轻轻呢喃了几个字、再抛给你一个蒙娜丽莎般神秘的微笑……

哦卖糕的,那可“价值连城”啊。多少人可以为这个美丽瞬间付出几天的路途奔波,可以豁出半条命去灌半斤乙醇。

结果呢?天不遂人愿的事情多的去了:咱说好的并购项目呢?说好的10送30呢?人家上市公司也有苦衷啊,风向都变了,再搞事情不是找死吗?

兄弟你偷偷摸摸买的票,亏就亏了吧,牙齿打落了和血吞,别抱怨和投诉了——大热天的,你想去没空调的号子上班吗?

发财这点事呢,真就是“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内幕消息勾兑能排得上老六?人家搞内幕交易发了大财还好好的,那前世得做了多少善事。

拼爹都没用,得拼祖宗!甭羡慕了。

十多年前,某会发行部的朋友就说了句实话:别以为搞定了上市公司,就能在重组上赚大钱,你们看见台上几个人硕果累累,你们没看见万人坑里尸骨累累啊!

你以为就能谈成?你以为复牌就是五个涨停板?你以为10送30就会飙升?

摘要:网贷之家小编根据舆情频道的相关数据,精心整理的关于《别羡慕华为人均工资58万,先看看华为优秀员工的16项标准!》的精选文章10篇,希望对您的投资理财能有帮助。

《别羡慕华为人均工资58万,先看看华为优秀员工的16项标准!》 精选一

都知道华为的薪水高,但是更让人吃惊的是2016年华为的人均工资竟高达58W;人人都羡慕华为优渥的待遇,但是华为铁一般的管理纪律也不是吹的,来看看华为优秀员工的16项标准吧!

华为的优秀员工16项标准:

重在参与,敢于向自己挑战

任正非告诫员工,做一件事无论是否成功,你都要找到自己的那份感觉。只要你参与并与之拼搏过,你就是成功了,胜负无定数,敢搏成七分。

重视向别人学习,取长补短

任正非说,做人要积极吸收别人的优点,对伙伴则应积极指出他的缺点。别人指出你的缺点,批评你的缺点实际上是在帮助你,希望你进步,如果你把这种帮助也放弃了,那就太亏了。

任正非与员工座谈时说,现在给你一把丝线,你是不能把鱼给抓住的。你一定要将这把丝线结成网,这种网就有一个个网点。

人生就是通过不断地总结,形成一个一个的网点,进而结成一个大网。如果你不善于归纳总结,就会像猴子掰玉米一样,掰一个,丢一个,你将没有一点收获。大家平时要多记笔记、写总结,不想进步的人肯定就不会这么做。不进步还不安分,牢骚怪话满腹,这样的人我们不接受。如果你不善于归纳总结,你就不能前进。

人类的历史就是不断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历史。如果没有平时的归纳总结,结成这种思维的网,那就无法解决随时出现的问题。不归纳你就不能前进,不前进你就不能上台阶。人是一步步前进的,你只要一小步一小步地前进,过几年当你回头总结时,就会发现你前进了一大步。

实事求是地做职业生涯设计

强调员工要“爱一行,干一行”,你不爱就别干。同时“爱一行,干一行”也要实事求是,要结合自己的专长和专业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

员工进行了实事求是的自我职业生涯设计之后,就要用设计的目标去严格地要求和约束自己,使自己朝着目标走。例如你设计要当**,那你就得用**的标准去严格要求自己,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否则人言可畏,禁不起人家的攻击、揭底,自己是很苦的。

培养专家,不要“万能将军”

要求每一个人要对自己从事的一行热爱、精通、超越,在条件许可、有充沛精力的情况下,可以多了解一些与工作相关的周边的其他业务的运作状况与技能。华为强调,没有基层工作经验的人不能提拔,学历只是选拔干部的参考因素,主要依据实际才干选拔干部。华为希望员工爱一行,干一行;干一行,专一行。

君不见用户板测试组,持之以恒数年如一日盯在一块板上,已产生了巨大的成绩。我们这个时代需要的是专家,而不是万金油式的通才。焊接专家、插件专家、线缆及机框组装专家、包装专家、货运专家、仓库专家、打字专家等各种各样的专家组合在一起,这就是一个极有战斗力的联合兵团。

试想一个炮兵团,人人都是全面手,软件会搞一下,网络也会一点,芯片也懂设计,财务还明白,成本糊糊涂涂地能说一通,就是“炮”打不准,全团都是这样高学历的人才,什么都懂,就是没人打得准“炮”,上“战场”这个团有什么战斗力,非垮不可。如果真充满了这种“万能将军”,华为非垮不可。(1996年)

任正非认为,员工都是在犯错中成长,对于由于经验不足犯错的员工要宽容,鼓励大家改进工作。

思想不经磨炼就容易钝化。那种善于动脑筋的人,就越来越聪明。他们也许以身尝试,惹些小毛病,各级领导要区分他们是为了改进工作而惹的病呢?还是责任心不强而犯下的错误?是前者,你们要手下留情。我们要鼓励员工去改进工作。(1996年)

希望员工将做工作当成一种热爱,当成一种献身的驱动,是一种难得的机遇和挑战,应该好好珍惜。每个员工要认真地做好每一件事,不管是大事还是小事。大家目光要远大,胸怀要开阔,要富有责任心,不计较个人的得失。

只有全身心的投入、潜心钻研,才会成就自己。人只要热爱它,终会认识它,在严格的、大量的实践中,看出破绽,产生新的突破。没有实践的创造发明越来越难。长期不懈的做实,最终将创造奇迹,这是历史的启示,也是量变到质变的规律。我们必须有所作为,一切有志于献身事业的人,都应义无反顾地勇往直前,不管两旁的鲜花、荆棘。

员工应从小事开始关心他人

培养员工从小事开始关心他人。华为要求员工要尊敬父母、帮助弟妹、对亲人负责。在此基础上关心他人,支持希望工程、寒门学子、烛光计划……并且平时关心同事以及周围有困难的人。

鼓励员工把本职工作做好,本职工作做好了,公司发展了,对国家的贡献就变大了。

对基层员工注重专长培养

华为对基层主管、专业人员和操作人员实行岗位相对固定的政策,提倡“爱一行,干一行;干一行,专一行”。“爱一行”的基础是要通得过录用考试,已上岗的员工继续这一行的条件是要经受岗位考核的筛选。

去年我们动员了两百多个硕士到售后服务系统去锻炼。我们是怎样动员的呢?我们说,跨世纪的网络营销专家、技术专家要从现场工程师中选拔,另外,凡是到现场的人机会和待遇可能会更好一点。一年后,他们有的分流到各种岗位上去,有的留下做了维修专家。他们有实践经验,在各种岗位上进步很快,又推动新的员工进入这种循环。这种技术、业务、管理的循环都把优良的东西带到基层去了。(1998年)

华为允许员工适当地挑选工作岗位,但不鼓励员工频繁地更换工作岗位。鼓励员工“干一行爱一行”,在干的过程中逐步产生兴趣,最终成长为专家。

公司允许员工有挑选岗位的机会,不过首先在工作中要先服从分配,尽快磨合,让思想火花在本职工作中闪烁出来,慢慢爱上这个岗位。如果发现很不合适,还有调换机会。但万不可这山望着那山高,结果哪座山也爬不上,最后被公司淘汰了。“干一行爱一行;爱一行干一行”是相对的,不能无限地乱爱下去,也不能无限制地调换岗位。

由“抬石头”变成“修教堂”

华为要求员工了解公司的奋斗大目标,要以企业发展大目标来牵引日常工作,这样工作的意义不同了,工作的质量也更高了。

我曾经给市场部的人讲过一个故事:五十年前有两个青年在抬石头修教堂,一个智者问他们:“你们在干什么?”一个青年告诉他:“我在抬石头”,另外一个青年则说“我在修教堂”。五十年过去以后,大家回过头来看一看,说抬石头的人还在抬石头,说修教堂的已成了哲学家。这个故事谁告诉我的呢?

是一个朋友到我们公司访问的时候,他跟我谈到这个故事。他讲华为公司现在每天都在“修教堂”,为什么?我们瞄准了一个发展大目标,做的事情是天天在“抬石头”,但是总目标是为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所以我们每天都在“修教堂”,五十年后你们可能就修成了,大家都能成为哲学家、企业家,或成为一个很好的管理者和专家。大家想想,在公司里你的工作总目标是修教堂,而你的人生目标不是也在变化吗?(1999年)

员工要长期坚持自我批判

任正非认为,青年人要长期具有自我批判精神。一个人只有坚持自我批判,才能不断进步。在公司内部,一定要打掉好面子的思想。

大多数人走上工作岗位后会变成小心眼的人,如果你们的那种小心眼不克服掉,对华为公司的发展不仅不是动力,反而可能是绊脚石,不仅不能使公司壮大,反而会削弱公司的竞争力。真正能使华为公司更快、更大发展的就是依靠每个员工开放自己,要加强对自我的批判。

我唯一的优点是自己有错能改,没有面子观,这样的人以后也容易找,所以接班并没有什么难。千万不可以把一个人神化,否则就是扭曲华为的价值创造体系,公司就会垮掉。因为,员工认为自己在创造价值,积极性就会很高,如果员工认为只是某一个人在创造价值,积极性就会丧失。(1999年)

希望员工不要认为“这公司跟我没关系,我就是打工的”。如果总以这种“打工仔”观念来想问题,就没有跟公司建立起一种生死与共的命运观念。华为号召员工学习他人那种一丝不苟、踏踏实实的实干精神。

加强自我培训,超越自我

接受培训是重要的,但自我培训更重要。要真正想成为一个高级人员,就要自己培训自己,只有自我培训才能实现超越。人生苦短,青春宝贵,不要蹉跎了岁月。梦想成大事,就一定要有“头悬梁、锥刺股”的精神。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有自我培训的机会。要开放自己,广泛地吸收别人的营养,珍惜时间,珍惜机会,找到你自己的人生切入点,加强自我培训,超越自我。

技术培训主要靠自己努力,而不是天天听别人讲课。其实每个岗位天天都在接受培训,培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成功者都主要靠自己努力学习,成为有效的学习者,而不是被动的被灌输者,要不断刻苦学习提高自己的水平。1999年。

在一次与员工谈话中,任正非提到了自己是如何争分夺秒地自我学习:

我不知道你一天学习多少个小时,你能否拿一个你一天的作业时间表给我看看?我可以告诉你我是怎么学习的,如果是坐两个半小时到北京的飞机的话我至少是看两个小时的书。我这一辈子晚上没有打过牌、跳过舞、唱过歌,因此我才有进步。(2000年)

给敬业的员工更多的机会

认真负责和管理有效的员工是华为最大的财富。尊重知识、尊重个性、集体奋斗的员工,是事业可持续成长的内在要求。

华为希望每一个员工都要立足本职,有所作为。那些一心想做大事而本职工作做不好的员工要下岗。要给那些敬业的员工更多的成长和发展机会。

我们要创造更多的机会,给那些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对工作高度投入,追求不懈改进,时而还会犯小错误和不善于原谅自己的员工。只有高度的投入,高度的敬业,才会看破“红尘”,找到改进的机会,才能找到自身的发展。敢于坚持真理,敢于讲真话,敢于自我批判,在没有深刻认识事物的时候不乱发言,不哗众取宠的员工是我们事业的希望。(1999年)

茶壶里倒不出的饺子等于没饺子

华为不以学历、知识作为确定收入的标准,而是以贡献和业绩评定薪酬。有知识没业绩就好比茶壶里有饺子但是没倒出来,没倒出来就等于实际上没有饺子。

我认为一个人文凭如何并不重要,一个人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这很重要。拥有学历的人他们曾受到很好的基础训练,容易吸收新的技术与管理。但是有知识的人不一定有很好的技能。我们要以贡献来评价薪酬。如果这个人很有学问,“里面装了很多饺子,倒不出来,倒不出来就等于实际上没有饺子”。

企业不是按一个人的知识来确定收入,而是以他拥有知识的贡献度来确定的。我们强调使用一个干部时,不要考虑他的标记,不能按他的知识来使用,我们必须要按照承担责任、他的能力、他的贡献等素质来考核干部。

【长按识别二维码 即可关注】

《别羡慕华为人均工资58万,先看看华为优秀员工的16项标准!》 精选二

[摘要]:华为总裁任正非在谈到互联网思维时表示,华为需要通过互联网思维,使自己内部的电子平台结构调整好。华为并没有批判社会上的互联网,只是应对内部的浮躁情绪,仅此而已。 导读:前几天,任正非首次接受了国内媒体的集体采访。讲的内容很多,涉及管理、接班人、文化、行业、中国与世界大势等。其中的干货,在于任正非对于这个时代的最大颠覆的判断:石墨烯时代颠覆硅时代。 “揭开面纱之后其实就是皱纹。”任正非对现场记者说。 6月16日,华为总裁任正非出现在深圳华为总部“蓝血十杰”的会议上,这是华为管理体系建设的最高荣誉奖的颁奖现场。会议结束后, 这位被誉为“最神秘的中国商人”向包括

在内的多家媒体揭开了其神秘的面纱,也在阐述中表达了华为的管理改革方向。 “时代变化太快,流程管理都是僵化的,要跟上时代变化。找到一种模式,普适是不可能的。”任正非对记者表示,华为需要实现流程化,就像一条蛇,蛇头不断随需求摆动,身子每个关节都用流程连接好了。蛇头转过来后,组织管理就能跟得上变化;如果没有流程化,蛇头转过去,后面就断了,为了修复这个断节,成本会很高。流程化就是简化管理,简化服务与成本。 而在谈到互联网思维时,他表示,华为需要通过互联网思维,使自己内部的电子平台结构调整好。华为并没有批判社会上的互联网,只是应对内部的浮躁情绪,仅此而已。 此外,关于华为接班人的问题,任正非再次明确表示,所有家人永远不会接班,为避免外界的猜测、舆论的猜测、内部的猜测,搞乱了公司。 “大家都说我们公司成功有秘密,揭开面纱,发现也很普通。”任正非说。 以下是媒体会谈纪要: 问:几年前来华为专访费敏,第一句话是华为

、华为不上市,第二句华为不宣传。从企业总量来看这是是不对称的,所以华为在外界来看很神秘。最近投放一些广告,立意是向李小文院士学习,代表了公司什么意图? 任正非:大家都说要揭开神秘面纱,其实揭开后一看有什么呢?满脸都是皱纹。华为也不是不想宣传,虽然我们有450亿美元销售收入,但过去却只有350个客户群,如果定向宣传成效会大得多。 如何对客户定向宣传呢?当利比亚战争发生时,我们没有撤退,当地员工自己分成了两派,一派支持**,留在了的黎波里;一派反**就去了班加西,各自维护各自地区的网络。中间交火的地区的网络,就由华为的员工维护。我们不怕牺牲,用实践说明了我们对客户的责任。维护网络的安全稳定,是我们的最大社会责任。当日本
微信公众号:gxxewang(长按复制)
小鹅网是广西南行易贷有限公司旗下一个线上,为有抵押的个人借款。平台不接触资金,只负责审核和匹配有闲钱的出借资金。

《别羡慕华为人均工资58万,先看看华为优秀员工的16项标准!》 精选七

导读:华为之所以在国内和国际市场表现优秀,并形成坚强的团队战斗力,其干部选拔和培养方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在华为的不同业务部门,不同的管理层级,干部选拔用的是同一套标准,以保证各层级的干部能够具备决断力、理解力、执行力和人际连接力。本文作者是华为前人力资源部招聘调配部副部长,这篇文章详细介绍了华为干部选拔的标准、程序和独特做法。

文/王玲 |来源:正和岛商学院

华为建立了一套标准化的干部选拔标准。在华为不同的业务部门,不同的管理层级,在进行干部选拔的时候,大家采用的是同一套标准,这套干部选拔的标准,包括4个核心内容。

对这个大家应该比较好理解。因为对于一个公司的员工队伍来讲,越是高层的人员,越需要对于公司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践行和传承。因此华为在挑选干部的时候,着力选拔那些在价值观方面跟华为真正高度契合的人,也就是华为所说的同心人。

华为的核心价值观主要是三个内容: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长期坚持,艰苦奋斗。因此华为在进行干部选拔的时候,在价值观的判断方面,也着重从这3个方面进行判断。当然这是通过关键事件,来对价值观进行判断。

在选拔干部的时候,要看品德,不能唯才是举。不符合品德要求的干部是要一票否决的,在这方面的考核也是通过关键事件来进行考核。譬如说在评价一个干部他是否具有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方面,会从这些方面来进行评价:是不是用人五湖四海,不拉帮结派?是不是实事求是敢讲真话,不捂盖子?是不是能够耐得住寂寞,受得了委屈?

▲绩效是必要条件和分水岭

大家应该有听说过华为的赛马文化,也就是说所有的人加入到华为之后,他过去的所有的学历、工作经历都是一笔抹消,每一个人都是站在相同的起跑线上。因此就像一个巨大的马群,万马齐喑,一定会有那些跑的最快的人。

华为要求,只有绩效前25%的人可以被选拔干部,这也是华为的“绩效是必要条件和分水岭”这个条件的意思。

什么是华为认可的绩效?有3条标准。第一是最终对客户产生贡献才是真正的绩效,第二是关键行为过程要以结果为导向。第三条是素质能力不等于绩效。不承认茶壶里的饺子,只有真正表现出绩效的结果才是公司所认可的绩效。

在华为,绩效是评价一个员工非常重要的一个标准,绩效的结果会影响到员工很多方面,包括薪酬、奖金、、晋升的机会等等。

对于能力来讲,会有一些通用的能力,也会有一些根据岗位不同的专有化的能力。总之能力是工作中持续展现出来关键的绩效行为,成功的实践经验是对能力的验证。

首先,华为会有一个共同的能力标准,就是对于干部而言,我们的领导力的要求。华为从1996年就开始跟合益进行合作,2005年华为再度和合益合作,开发了华为领导力模型。

领导力模型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有3大核心模块。第一块是建立客户能力;第二块是建立华为公司的能力;第三块是建立个人能力。其中包括了9个关键素质,这9项关键素质后来被衍生为华为在干部选拔的时候会进行的干部评价,叫做“干部9条”。

对于领导力素质的评价,不像一般写评语,用一些非常通用的、非常含糊、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评价,而是要求必须基于具体的事例。在这些方面华为的管理层干部自上而下对于华为的领导力模型都进行的深入系统。

为了让管理者们能够掌握这些比较专业的方法,其实在华为的领导力模型建模的项目过程当中,就卷入了很多业务干部来参与,这也是华为管理变革的一个特点。

不管是人力资源、财务管理、供应链管理,还是研发管理方面的,都会有大量的来自不同领域的业务干部参与到这个项目的过程中间去。一方面他们可以比较深刻的了解公司进行管理变革的背景、过程,深刻的了解变革的思想、方法是怎样发生。

另一方面,共同参与的过程也使得大家对于这一项管理变革产生了更多认同感,在今后工作中会有更多身体力行、更多的支持。

华为的干部9条经过实践之后,后来慢慢的演化成了干部4力,也就是:决断力、理解力、执行力和人际连接力。

高级干部要求具有比较强的决断力和人际连接力;中层干部要有理解力;基层干部要有执行力。

华为在干部选拔过程中间是采用三权分立的方式,这三个权利是:建议权、评议权和否决权。

准确地来说,第一个权利是叫建议权与建议否决权,第二个权叫评议权和审核权,第三个权叫否决权和弹劾权。实际上也就是把干部选拔的过程从提名,由谁来发起建议、怎样进行建议、由谁来进行审核评议,然后由谁可以提出否决意见。让这三个权利分别由不同的组织进行行使,相互制衡。

这里要给大家介绍一下华为的AT,也就是行政管理团队。其实在华为各个管理层级里面有两个组织,一个叫AT,一个叫ST。

第一个建议权,是由负责日常直接管辖的组织来进行行使,也就是说某一个干部他如果属于某一个BU,那么是由这个BU的AT组织,也就是行政管理团队来进行行使。

ST这个组织也就叫做经营管理团队,它是由组织常设的这些部门一把手来共同形成,所以它是跟岗位、角色直接相关的。

比如说中国地区部。中国地区部的ST是由中国地区部所有的一级部门的一把手来共同组成,那么他们来开展工作,进行决策,主要是针对于业务活动、业务事项。

AT组织的成员是从ST中间来进行选拔的,不是说所有部门的一把手都可以进入AT,而是在其中挑选在人员管理方面具有比较强的能力、具有丰富经验的人来组成。

AT的职权范围是对所有跟人的评价相关的工作来行使权利。譬如说干部选拔评议、绩效考核、调薪、股权发放等等。

建议权由日常直接管辖的组织的AT来行使,对于在举证组织里面这些部门来讲,是由他举证的另一方来行使建议否决权。

评议权和审核权这项中,评议权是由促进公司过程成长中能力建设与提升的组织来进行行使,也就是华为大学。

审核权是由代表日常行政管辖的上级组织来进行行使。也就是由建议权行使的组织的上级部门来行使。

第三个权利是否决权和弹劾权。是由代表公司全流程运作要求,全局性经营利益和长期发展的组织来进行行使,实际上就是党委。

党委在干部选拔任命的过程中间行使否决权。在干部日常管理的过程中间行使弹劾权,这个否决权和弹劾权都是要有基础的,要有依据。也就是在这过程中间由各级员工的举报到经过调查核实,查实确实是这个干部有问题,干部就可以行使否决权和弹劾权。

华为在干部培养、干部的能力提升等方面,非常重视干部上岗的环节,即干部新进入到一个岗位,新任命到一个岗位,他的最初的角色调整、岗位的认知。

因为华为的干部很大,有很多干部都是跨了多领域进行发展的。华为叫做干部的资质型发展,对于关键岗位的干部,如果管理跨度比较大,那么华为还会单独给他们进行新干部上岗的90天转身计划。

这个是来自于领导力的一个非常有名的理论,是拉姆·查兰在《领导梯队》一书当中提出的:一个人在职业生涯的发展中,从最初独立贡献者,到成为整个组织当中最高层、首席执行官这个过程当中会进行7次转身。

其中最关键的是从个人贡献者到一线经理的角色转变,在这个过程中,管理者的自我认知、能力和时间的分配,都必须要进行调整,才能够适应新的岗位要求。

因此华为非常重视对于一线基层干部转身的过程,也开发了相应的基层干部在岗角色认知和实践的检验项目,这个项目里会进行核心价值观的学习研讨、角色认知的研讨,一共有一周的时间。之后会进行半年的在岗实践,然后再进行述职、答辩,合格的人才能够进行人岗匹配。

4华为的干部选拔的独特做法

▲猛将必发于卒伍,宰相必取于州郡

华为的干部队伍非常庞大,目前大约有1万2千多名干部,有非常多的具有全面综合能力的人才。华为在干部选拔过程中有一句话叫作:猛将必发于卒伍,宰相必取于州郡。

就是说华为的干部一定是要从基层一线来的,没有基层一线成功实践经验的人员是不能被选拔成为干部的。

一般来讲,一个干部不到3年的时间就要进行岗位调整,而且干部之字形的发展是华为提倡的。也就是说一个干部不是在自己的领域里一直往上走,这是烟囱式的发展,我们是之字形的发展,是在干部的周边领域发展,比如说研发的干部去到市场,去到供应链,再到采购,经过多个业务领域的历练,综合的管理素质、对业务以及端到端流程的理解都会很深刻。

华为坚决不允许干部板结,坚决不允许干部只在某个部门或者系统里面循环,华为特别对于中高级的干部,会在公司总部层面来进行统一的管理。华为最早有一个“601干部”,属于这个岗位清单之内的干部,都是由公司统一来进行管理的,这样能保证干部能够跨领域、跨体系的进行调配。

▲能上能下的精神和文化

1997年,华为曾经发生过一次大事件:市场部的集体大辞职,在之后的两三年,华为又举办了“烧不死的鸟是凤凰”,从此奠定了华为能上能下的精神和文化。

能上能下首先是涉及的范围很大,涉及的人员非常广,现在在华为已经是大家能够普遍接受和认可的文化现象。能上能下是彻底的能上能下,岗位发生变化之后会易岗易薪。

华为每年都会对干部进行末尾的淘汰,末位淘汰是分层进行的,高层、中高层和基层都是分层来淘汰10%的干部。如果说不分层的话,可能最后被淘汰的会集中在基层。高层的干部同样也需要进行淘汰,这在华为都是强势执行的。

提问1:华为干部建设中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王玲:我觉得干部制度体系的建设,相对来讲是比较容易的,真正困难的是在执行的过程中间,就是一些人为的因素。譬如我们讲到干部板结的问题。真正好的干部往往会被人为的藏起来,这个我相信在任何的组织、在任何的企业里面可能都会碰到这样的问题,好干部不想被别人抢走,所以为了要让优秀的干部、好的干部能够为自己所用,可能就会有各种各样的措施不让更高层面的组织来发现,因此我们想了很多的办法,就是怎样能够让这些基层的优秀的干部,能够涌现出来。怎么样能够让公司的高级领导能够去识别和发现、认识这些基层的干部。

一些实际表现不好的干部,可能他被拿下了,但是在他的身上可能也还有着或多或少的可用之处,对于了解他的领导来讲,可能会觉得惋惜,或者说这里面也不排除一些个人关系等等,最终可能这个干部又会在别的地方再次被使用。对于这样的情况,总体来讲得需要保证公司上上下下的整个干部管理体系的一致性,因此这其中也必不可少的需要去进行监查。

我觉得华为的管理体系,个人非常佩服两个方面:第一个就是华为管理体系的一致性;从70、90年代到现在,总共20多年的时间,华为管理基本上没有大的反复。没有说今天改明天拆,来来回回的变动系统。因此前瞻性的去进行顶层建设、顶层设计,并且坚定不移的执行是华为管理的一个非常成功的地方。

第二个方面,我认为华为的这种机制的设计让人佩服。譬如三权分立的机制,还有就是在选拔、评价人员,涉及到人员管理的过程中间采用集体决策,就是AT的决策模式,我认为这种设计都是非常先进和前瞻的。

提问2:华为的人才梯队是如何做的?

王玲:华为最初采用三级后备队、四级后备队这样的方式来进行中低层和中高层的干部储备。进行了一段时间之后,发现提前进行后备干部的储备,有利有弊。不利的一个方面可能是大量后备人才,在进行了培训之后,其实真正到有岗位需求的时候,反而得不到满足。

后来华为在2008年、2009年以后是借鉴了IBM的继任计划的方式,也就是对于目标岗位来进行干部的储备,是采用关键岗位群的方式。也就是说在华为公司内部的主要管理体系里面,每一个体系选择了不多的岗位,来进行整个岗位群的储备。譬如说在市场体系里面,就有大T部长和国家代表这两个关键岗位。像国家代表岗位数会覆盖上百个岗位,那么针对关键岗位来选拔人才。

有三级的后备岗位,通过这个过程,实际上是把在这些岗位上的任职者统一的作为后备资源池,当一个目标岗位出现空缺的时候,就可以从现在的,在这些岗位上的任职者中来挑选那些可能性比较大的,同时在能力方面也具备的人员,来进行选拔。

提问3:华为的干部体系和制度如何在其他企业落地?

王玲:我觉得不是什么问题。华为可能相对来讲组织比较大、干部的数较多,但是所涉及到的干部管理的这些方面,其实是任何一个组织、任何一个企业都需要的。譬如说干部的选拔标准的建立问题,公司需要一套一以贯之的、自上而下、在各个不同的体系共同的一套干部选拔的标准,这样可以保证公司不同的层级、不同的部门选拔出来的干部,是他们身上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我认为其他的组织也需要华为这样的做法。

比如干部选拔的程序由什么组织来进行,譬如干部的提名、审核,以及评议还有这过程当中会不会设置一些否决的环节等等,我认为这些都是共同的,还有包括像“千人计划”这对于相对小一些的企业来讲,可以做成人才盘点的方式,这也是可以移植的,总体来讲,我觉得这些方法应该都是可以用的。

、防诈骗、、励志、哲理、幽默小故事,让您的生活更充盈!

金储宝微信公众号:my_jcb

“防金融诈骗宣传志愿者,做老百姓放心的”

A:金储宝微信公众号:my_jcb

B:金储宝官网网址:/

C:金储宝服务热线:0

记得点击右上角【分享至朋友圈】把此文章分享给你最好的朋友,您的一个分享举动将会点亮别人的生活,改变别人的命运!在学习中进步,在改变中成长,金储宝祝您生活愉快!


感谢您关注金储宝微信号:my_jcb

《别羡慕华为人均工资58万,先看看华为优秀员工的16项标准!》 精选八

任正非女儿孟晚舟,现任华为CFO,26日晚,她出现在清华大礼堂,与800名学子,进行了一场思想的对话。

7、8月的毕业季曾曝出,华为应届生的年薪从14万到17万起薪,最高到35每年,碾压百度腾讯。孟晚舟也在演讲中提到,华为不按学历,按价值和潜在贡献定薪,牛人年薪不封顶。

这番演讲基本涵盖了华为所有的人才观,观念宏观大气。

“大学之大在大师  企业之强在强人。”

“勇敢不是不害怕:而是心中有信念。”

“英雄不问出处,出处不如聚处。”

“金子其实不发光,选择比天赋重要。”

清华的同学们,你们好!非常荣幸能有这个机会来清华园和大家交流。

我很幸运,能够在这个伟大时代与华为一同成长;同学们更幸运,因这个伟大的时代才刚刚开始。借用培根的一句话就是:时代,就在眼前。

大学之大在大师,企业之强在强人

首先,我要向清华的大师们致敬。

梅贻琦校长说过,大学之大,不在大楼,而在大师。华为理念也是一样的,“大学之大在大师  企业之强在强人”。一个企业的强大,不在于收入强,也不在于是不是世界500强,而在于它能不能凝聚起全球最顶尖的人才。

清华的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华为也是坚持“艰苦奋斗”、“大胜在德”的价值导向。

勇敢不是不害怕,而是心中有信念

常常会有人问,华为能够持续成长的原因是什么?

第一条,也是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以客户为中心”。28年来,华为始终坚持为客户创造价值,这也是华为存在的惟一理由。把普世的真理做到了极致,你就已经走在成功的道路上。

在日本地震、尼泊尔地震时、华为人都没有撒腿就跑。你不抛弃客户,不放弃客户,不盯着客户口袋里的钱,才能把钱赚进自已的口袋!

第二,长期坚持艰苦奋斗的精神。马克斯?韦伯说:“任何一项事业背后,必须存在着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

2011年,日本9.0级地震,引发福岛核泄露。当别的电信设备供应商撤离日本时,华为选择了留下来,地震后一周,我从香港飞到日本,整个航班连我在内只有两个人。在代表处开会,余震刚来时,大家脸色刹变,到后面就习以为常了。与此同时,华为的工程师穿着防护服,走向福岛,抢修通信设备。勇敢并不是不害怕,而是心中有信念。

华为在大机会时代,拒绝机会主义,始终聚焦管道战略。过去28年来,华为抵抗住了很多“赚快钱”的诱惑,拒绝今天的快钱,才能持续赚到钱。

华为从不追求当期利润最大化,保持对未来的持续投入。人们看见了我们在经营上的成功,没看见我们在冰山下的努力。2015年,华为研发投入高达596亿,占销售收入的15%。过去10年,华为累计投入2400亿元进行研发创新,17万员工中研发人员占比高达45%。未来几年,华为每年的研发经费会将超过100亿美元,其中15%-30%投入基础技术研究和创新。用今天的钱,建明天的能力。

在自我创新的同时,华为坚持开放式创新。华为与全球逾百所高校及研究机构合作,与2位诺贝尔获得者、100多位院士、数千名学者同行。

华为坚持“财散人聚”的理念,建立了广泛的利益分享机制。对内,创始人任总只留了1.4%股份,其余分享给了员工;对产业链“深淘滩,低作堰”,让利给客户和供应商;未来,华为希望建立一个开放共赢的ICT生态圈,共同做大产业、做大蛋糕,但华为只取1%,其余的都留给广大的合作伙伴们。

我们以客户为中心;坚持艰苦奋斗;聚焦主航道;保持战略投入;开放式创新;坚持利益分享机制;这些都将支撑华为持续成长。

除了胜利,我们别无选择!

ICT技术将驱动人类社会从“物理世界”走向“数字世界”,在向智能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将给ICT行业创造15万亿美元的市场空间。

变革,就是勇敢者的新世界!

那么,新世界将由谁来主导的呢?

每一代人都对下一代人有或多或少的看不惯,比如美国二战后“婴儿潮”,被称为垮掉的一代。正是这垮掉的一代,改变着科技史的进程!让我们看看垮掉的一代里面都有谁?比尔?盖茨、乔布斯!

今天,还有扎克伯格、马斯克也在改变着世界。

钱学森28岁时就已经是世界知名的空气动力学家,牛顿22岁就奠定了微积分的理论基础;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时仅28岁。

改变世界的从来都是年轻人!

70后觉得80后“不靠谱”;80后认为90后“非主流”;90后认为00后“二次元”。每一个时代都有鲜明的特点,每一代人也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华为尊重个体差异,不统一思想,只为共同的目标而群体奋斗!我们认为,90后不仅不是非主流,而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弄潮儿!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胸怀世界:愿意迎接世界性的问题和挑战,在解决难题、面对挑战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视野和胸怀。“最优秀的人解决最大的问题”,真正的人才,不会愿意在一个平庸、安逸、缺乏挑战的环境中虚度光阴。

坚韧平实:不浮躁、不急切、愿意一步一步走向成功。期望一夜暴富、一夜成名的人才,接受不了我们,我们也接受不了。心态浮躁对ICT行业有极大的破坏力,我们提倡工匠精神。

洞察新知:变革时代,惟一确定的就是不确定性,我们只有不断地学习、发现、认知和理解,只有这样才能驾御这个世界。

英雄不问出处,出处不如聚处

在华为是“英雄不问出处,贡献必有回报”,但我今天要说的是“出处不如聚处”!

“出处不如聚处”是清朝梁同书的名句,是说原产地再好,也要有一个好的聚集地。

人才是因为聚集才产生价值。清华是一个伟大的人才聚集地,在这里,以知识论英雄。华为更是年轻人的好聚处。因为,只要是敢拼、敢闯,听见枪声就想冲锋的年轻人,华为就给予最好的机会;责任结果好,成长潜力大的年轻人,华为就会给予最好的待遇,我们要的就是“首战用我,用我必胜”的精兵强将。

第一、打开组织边界:炸开人才金字塔尖。传统战争,是机械化集团军作战。现代战争却是“班长的战争”,华为的组织架构就是在适应现代化作战方式的转型,让听得见炮声的人呼唤炮火。

随着华为的组织结构变革的深入,“班长”将有更多的作战能动性和更广的作战半径,以及更高效的炮火支援。

第二、跨越专业边界:人才循环流动。未来世界的创新点将越来越多地出现在边缘科学上,因此,我们也在培养跨界的人才。在华为,我们在人才培养机制是“打破专业界限”,“打破岗位界限”,通过人才的有序流动,跨岗轮换,培养面向未来的“之”字形人才。

第三、突破发展边界:以责任结果为导向。

不拼爹,不拼妈,一切看贡献和能力。干部选拔没有年龄、资历标准,只以责任结果贡献为考核标准。

金子其实不发光,选择比天赋重要

“是金子总会发光”,同学们知道是从什么时间开始出现的吗?有人说是尼采说的,如果真是这样的话,世界人民喝这碗心灵鸡汤已经100多年了。

金子并不是发光体,把一块金子把放黑屋子里,哪有光辉呢?清华的同学们,都是精英中的精英,都是学霸中的学霸,在你们面临毕业,在人生的岔路口,选择什么样的平台,往往比天赋本身更重要。

首先,在华为,可以让你拥有全球视野。近三年,约有700名全球顶级科学家加入华为。加入华为,你将站在公司的全球化平台上工作与思考,与牛人一起共事,你也可以成长为牛人!

华为把人才放到全球平台去打磨,金子折射阳光的机会就大了。

在华为,我们不论资排辈,年轻也能当将军。现在的华为,60%的部门经理是85后,41%的国家总经理是80后,我们还有80后的地区部总裁。在华为,3年,从士兵到将军,不是神话。

宰相必起于州郡,猛将必发于卒伍。华为在实战中选拔人才,通过训战结合培养人才。华为的英雄都是在泥沆中摸爬滚打打出来的。华为不论资排辈,所以华为的英雄“倍”出不是一辈子的辈,而是加倍的倍!

华为用最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华为的培训体系十分完善,我们是像战斗一样训练。

新员工培训,帮助你理解公司、快速融入;优秀员工,战略预备队培训,循环积累专业能力;初级、中级管理者,通过干部发展项目,完成管理者的转身;还有高级管理者,通过研讨班提升视野,理解战略、践行核心价值观。

按价值定薪:牛人年薪不封顶

华为应届生招聘的定位不是招“学徒”,而是招“最优秀”的学生。

我们已经不是来简单地补充人手,而是来招聘潜力无限的战略储备型人才,以应对将来的不确定性。

以前,我们是按学历定薪。从今年起,华为将按价值定薪。充分考虑优秀学生的潜在贡献价值,特别是牛人年薪也不封顶。简言之,你有多大雄心、有多大能力、有多大潜力,我们就给多大薪酬。

在华为,奋斗越久越划算,工资变成零花钱。华为的薪酬水平高于行业普遍水平,除了工资、奖金以外, 长期激励计划的收益,随着你的责任及贡献,将在在你的年收入中占很大比例。

到华为,短期暴富是不可能的,但只要你脚踏实地,与华为一起成长,分享成长的收益,并不是难事。

华为坚持知本主义,知识就是资本,过去资本雇佣人才,现在人才雇佣资本!

持续奋斗、创造价值是年轻人的责任与义务!

在华为,人人都是合伙人。在华为,你不是为华为打工,你是为自己创造价值。

华为近30年的英雄剧场,上演的正是“个人英雄”与“群体英雄”的交响乐,我们在群体创造,群体奋斗的过程中,共享成功,共享利益。

持续奋斗、创造价值是年轻人的责任与义务!欢迎大家加入华为,与我们一起领跑。

附:【孟晚舟】任正非之女:我为何在华为保密身份了20年?

孟晚舟是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首席财务官(CFO),而她的另一个身份——“华为CEO任正非的女儿”也在这两年逐渐公开。在成为CFO之前,她曾在华为蛰伏了20年,且身份一直保密,那么,孟晚舟为何要这么做呢?

初入华为手忙脚乱,曾转错电话

孟晚舟是任正非和第一任老婆孟军的女儿,孟晚舟是跟着母亲姓的,2013年首次走到台前的孟晚舟,一亮相,就显得自信、明媚。

可走到台前的路,她却用踏踏实实的一步步走了20年。很多对华为熟悉的人都曾经想象过这个时刻,可当这个“决定性的时刻”来临时,却又好像如此自然。

辛酸苦辣,智者自知。或许因为华为是中国最具国际竞争力的公司,她的父亲任正非又被公认为是中国“教父”级的商业领袖;在这些耀眼的光环下,孟晚舟注定无法同出入深圳、北京或纽约写字楼的普通职场人士一般成长——但其实她的职业成长路径却也并无不同。

在她发表在华为内刊《华为人》的一篇文章中,她以细腻的文字描述了自己早年的成长。“我大学毕业后进入华为工作。最初的几年,我和另外三个女孩承担了总机转接和文件打印等工作,琐碎且辛苦。那时候,公司的总机是一个有着密密麻麻键盘的平板,足足有一张办公桌那么大。每当电话进来,红红绿绿的信号灯就会不停闪烁。手忙脚乱的我,不知道曾经转错过多少电话。1996年,公司第一次参加国际通讯展,我随团去了莫斯科。领导让我把美金换成卢布,我和另外一个同事拿着一摞美金去街边兑换。当好几十捆卢布从窗口里塞出来时,我俩第一次感受到汇率的放大效应,哪里敢站在街边点数,抱起来就往宾馆狂奔。回到房间,锁好门,仔细点数才发现少了100美金的卢布。领导理解我们当时所处的环境,并没有过多责难。”

之后,她从财务部的最基层做起,历任国际会计部总监、香港华为财务总监、账务管理部总裁、销售融资与资金管理部总裁等职,直到2011年4月,华为首次发布年度财报,同时公布了公司董事会成员的姓名、照片以及简历,其中一位年轻女子格外引人注目,她就是出任CFO一职的孟晚舟。由此,她不能继续低调。

我要让华为成为伟大的公司!

2014年再次站到台前的孟晚舟,依然语速急促,但她已经学会习惯和应对这种时刻。喜欢争论和挑战的她,已经可以很好地应对媒体的追问。不仅于此,20余年成长经历积累的个人商业智慧,也开始逐渐显现。

持续创新、开放合作、包容是华为公司的核心价值观,同样也是她的管理智慧。

孟晚舟还在一篇文章中阐述了自己所理解的包容:“就是懂得接受和欣赏别人与自己的不同。”她觉得包容正是人与人相处的润滑剂。“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思考问题;鼓励别人分享不同的感受和意见;尝试有底线的适度退让;在不违背原则的前提下有所弹性;接受不同价值观的共存;理解比你还固执的下属;欣赏他人之长,尊重他人之短;尊重别人的信念,即使在你看来多么匪夷所思;接受别人的过错,允许在一定的时间内修正,而不是放纵别人的过错,或者步步紧逼。这些都是我们要学会的包容。包容,是一种胸怀,更是一种幸福,包容别人,其实也是包容自己。”

在内部,华为正在推进组织变革,激活组织,加大向一线的授权,让听得见炮火的组织更有责、更有权;内部管理运作从以功能部门为中心向以项目为中心转移。并通过简化管理有效降低了内部运作成本,在加大研发投入的同时,实现了营业利润率的提升。

而孟晚舟对于提高内部运作效率与效益,也有自己的思考与分享——纠正“错配”是她在这方面的智慧总结。

从管理角度,她提出,“当我们抱怨项目经营不好的时候,是否认真想过:我们从激励、任用、评价的角度,是否真正能够有效支撑基础经营单元的需求?少将连长的机制怎么落实?板凳要坐十年冷,我们的利益分配,不应该只关注技术创新、浮在水面上的岗位,还应该看到那些沉在水底,十年如一日从事基础工作的岗位。”

成功秘诀:不要让父母的光环遮蔽住自己的能力

以孟晚舟为代表的华为管理智慧正在被华为主流价值观认可,她在用实际行动去证明自己拥有面向未来的智慧。当你做的好的时候,没有人再在乎你是否是任正非的女儿,而她自己也从来没有因为这层身份而自傲或狂妄。

不故步自封、不骄傲自满、不自怨自艾,把自己当做一个普通女性去经营事业,是孟晚舟蛰伏华为二十年领悟到的职场秘诀,更是她成功的秘密。无论何时何地,都要保持平常之心,不要让父母的光环遮蔽住自己的能力,而要用自己的努力让家族增辉。

来源:华为;互联网热点

?招聘啦!只半天班,还有底薪哦!

?关于组合标产品费用调整的通知

?1号投2017年浓情中秋博饼会圆满结束!——错过这一次,你要再等一年!!

?1号投“”曝光,有你认识的吗?

?用爱让这个秋天不再寒冷

《别羡慕华为人均工资58万,先看看华为优秀员工的16项标准!》 精选九

原标题:任正非女儿清华演讲,把华为的人才之道全讲明白了!

作者:孟晚舟,华为常务董事、CFO

任正非女儿孟晚舟,现任华为CFO,在清华大礼堂,与800名学子,进行了一场思想的对话。

7、8月的毕业季曾曝出,华为应届生的年薪从14万到17万起薪,最高到35万人民币每年,碾压百度腾讯。孟晚舟也在演讲中提到,华为不按学历,按价值和潜在贡献定薪,牛人年薪不封顶。

这番演讲基本涵盖了华为所有的人才观,观念宏观大气。

“大学之大在大师 企业之强在强人。”

“勇敢不是不害怕:而是心中有信念。”

“英雄不问出处,出处不如聚处。”

“金子其实不发光,选择比天赋重要。”

清华的同学们,你们好!非常荣幸能有这个机会来清华园和大家交流。

我很幸运,能够在这个伟大时代与华为一同成长;同学们更幸运,因这个伟大的时代才刚刚开始。借用培根的一句话就是:黄金时代,就在眼前。

大学之大在大师,企业之强在强人

首先,我要向清华的大师们致敬。

梅贻琦校长说过,大学之大,不在大楼,而在大师。华为理念也是一样的,“大学之大在大师 企业之强在强人”。一个企业的强大,不在于收入强,也不在于是不是世界500强,而在于它能不能凝聚起全球最顶尖的人才。

清华的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华为也是坚持“艰苦奋斗”、“大胜在德”的价值导向。

勇敢不是不害怕,而是心中有信念

常常会有人问,华为能够持续成长的原因是什么?

第一条,也是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以客户为中心”。28年来,华为始终坚持为客户创造价值,这也是华为存在的惟一理由。把普世的真理做到了极致,你就已经走在成功的道路上。

在日本地震、尼泊尔地震时、华为人都没有撒腿就跑。你不抛弃客户,不放弃客户,不盯着客户口袋里的钱,才能把钱赚进自已的口袋!

第二,长期坚持艰苦奋斗的精神。马克斯?韦伯说:“任何一项事业背后,必须存在着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

2011年,日本9.0级地震,引发福岛核泄露。当别的电信设备供应商撤离日本时,华为选择了留下来,地震后一周,我从香港飞到日本,整个航班连我在内只有两个人。在代表处开会,余震刚来时,大家脸色刹变,到后面就习以为常了。与此同时,华为的工程师穿着防护服,走向福岛,抢修通信设备。勇敢并不是不害怕,而是心中有信念。

华为在大机会时代,拒绝机会主义,始终聚焦管道战略。过去28年来,华为抵抗住了很多“赚快钱”的诱惑,拒绝今天的快钱,才能持续赚到钱。

华为从不追求当期利润最大化,保持对未来的持续投入。人们看见了我们在经营上的成功,没看见我们在冰山下的努力。2015年,华为研发投入高达596亿,占销售收入的15%。过去10年,华为累计投入2400亿元进行研发创新,17万员工中研发人员占比高达45%。未来几年,华为每年的研发经费会将超过100亿美元,其中15%-30%投入基础技术研究和创新。用今天的钱,建明天的能力。

在自我创新的同时,华为坚持开放式创新。华为与全球逾百所高校及研究机构合作,与2位诺贝尔获得者、100多位院士、数千名学者同行。

华为坚持“财散人聚”的理念,建立了广泛的利益分享机制。对内,创始人任总只留了1.4%股份,其余分享给了员工;对产业链“深淘滩,低作堰”,让利给客户和供应商;未来,华为希望建立一个开放共赢的ICT生态圈,共同做大产业、做大蛋糕,但华为只取1%,其余的都留给广大的合作伙伴们。

我们以客户为中心;坚持艰苦奋斗;聚焦主航道;保持战略投入;开放式创新;坚持利益分享机制;这些都将支撑华为持续成长。

除了胜利,我们别无选择!

ICT技术将驱动人类社会从“物理世界”走向“数字世界”,在向智能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将给ICT行业创造15万亿美元的市场空间。

变革,就是勇敢者的新世界!

那么,新世界将由谁来主导的呢?

每一代人都对下一代人有或多或少的看不惯,比如美国二战后“婴儿潮”,被称为垮掉的一代。正是这垮掉的一代,改变着科技史的进程!让我们看看垮掉的一代里面都有谁?比尔·盖茨、乔布斯!

今天,还有扎克伯格、马斯克也在改变着世界。

钱学森28岁时就已经是世界知名的空气动力学家,牛顿22岁就奠定了微积分的理论基础;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时仅28岁。

改变世界的从来都是年轻人!

70后觉得80后“不靠谱”;80后认为90后“非主流”;90后认为00后“二次元”。每一个时代都有鲜明的特点,每一代人也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华为尊重个体差异,不统一思想,只为共同的目标而群体奋斗!我们认为,90后不仅不是非主流,而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弄潮儿!

改变世界的就是你们!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胸怀世界:愿意迎接世界性的问题和挑战,在解决难题、面对挑战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视野和胸怀。“最优秀的人解决最大的问题”,真正的人才,不会愿意在一个平庸、安逸、缺乏挑战的环境中虚度光阴。

坚韧平实:不浮躁、不急切、愿意一步一步走向成功。期望一夜暴富、一夜成名的人才,接受不了我们,我们也接受不了。心态浮躁对ICT行业有极大的破坏力,我们提倡工匠精神。

洞察新知:变革时代,惟一确定的就是不确定性,我们只有不断地学习、发现、认知和理解,只有这样才能驾御这个世界。

英雄不问出处,出处不如聚处

在华为是“英雄不问出处,贡献必有回报”,但我今天要说的是“出处不如聚处”!

“出处不如聚处”是清朝梁同书的名句,是说原产地再好,也要有一个好的聚集地。

人才是因为聚集才产生价值。清华是一个伟大的人才聚集地,在这里,以知识论英雄。华为更是年轻人的好聚处。因为,只要是敢拼、敢闯,听见枪声就想冲锋的年轻人,华为就给予最好的机会;责任结果好,成长潜力大的年轻人,华为就会给予最好的待遇,我们要的就是“首战用我,用我必胜”的精兵强将。

第一、打开组织边界:炸开人才金字塔尖。传统战争,是机械化集团军作战。现代战争却是“班长的战争”,华为的组织架构就是在适应现代化作战方式的转型,让听得见炮声的人呼唤炮火。

随着华为的组织结构变革的深入,“班长”将有更多的作战能动性和更广的作战半径,以及更高效的炮火支援。

第二、跨越专业边界:人才循环流动。未来世界的创新点将越来越多地出现在边缘科学上,因此,我们也在培养跨界的人才。在华为,我们在人才培养机制是“打破专业界限”,“打破岗位界限”,通过人才的有序流动,跨岗轮换,培养面向未来的“之”字形人才。

第三、突破发展边界:以责任结果为导向。

不拼爹,不拼妈,一切看贡献和能力。干部选拔没有年龄、资历标准,只以责任结果贡献为考核标准。

金子其实不发光,选择比天赋重要

“是金子总会发光”,同学们知道是从什么时间开始出现的吗?有人说是尼采说的,如果真是这样的话,世界人民喝这碗心灵鸡汤已经100多年了。

金子并不是发光体,把一块金子把放黑屋子里,哪有光辉呢?清华的同学们,都是精英中的精英,都是学霸中的学霸,在你们面临毕业,在人生的岔路口,选择什么样的平台,往往比天赋本身更重要。

首先,在华为,可以让你拥有全球视野。近三年,约有700名全球顶级科学家加入华为。加入华为,你将站在公司的全球化平台上工作与思考,与牛人一起共事,你也可以成长为牛人!

华为把人才放到全球平台去打磨,金子折射阳光的机会就大了。

在华为,我们不论资排辈,年轻也能当将军。现在的华为,60%的部门经理是85后,41%的国家总经理是80后,我们还有80后的地区部总裁。在华为,3年,从士兵到将军,不是神话。

宰相必起于州郡,猛将必发于卒伍。华为在实战中选拔人才,通过训战结合培养人才。华为的英雄都是在泥沆中摸爬滚打打出来的。华为不论资排辈,所以华为的英雄“倍”出不是一辈子的辈,而是加倍的倍!

华为用最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华为的培训体系十分完善,我们是像战斗一样训练。

新员工培训,帮助你理解公司、快速融入;优秀员工,战略预备队培训,循环积累专业能力;初级、中级管理者,通过干部发展项目,完成管理者的转身;还有高级管理者,通过研讨班提升视野,理解战略、践行核心价值观。

按价值定薪:牛人年薪不封顶

华为应届生招聘的定位不是招“学徒”,而是招“最优秀”的学生。

我们已经不是来简单地补充人手,而是来招聘潜力无限的战略储备型人才,以应对将来的不确定性。

以前,我们是按学历定薪。从今年起,华为将按价值定薪。充分考虑优秀学生的潜在贡献价值,特别是牛人年薪也不封顶。简言之,你有多大雄心、有多大能力、有多大潜力,我们就给多大薪酬。

在华为,奋斗越久越划算,工资变成零花钱。华为的薪酬水平高于行业普遍水平,除了工资、奖金以外, 长期激励计划的收益,随着你的责任及贡献,将在在你的年收入中占很大比例。

到华为,短期暴富是不可能的,但只要你脚踏实地,与华为一起成长,分享成长的收益,并不是难事。

华为坚持知本主义,知识就是资本,过去资本雇佣人才,现在人才雇佣资本!

持续奋斗、创造价值是年轻人的责任与义务!

在华为,人人都是合伙人。在华为,你不是为华为打工,你是为自己创造价值。

华为近30年的英雄剧场,上演的正是“个人英雄”与“群体英雄”的交响乐,我们在群体创造,群体奋斗的过程中,共享成功,共享利益。

持续奋斗、创造价值是年轻人的责任与义务!欢迎大家加入华为,与我们一起领跑。

附:【孟晚舟】任正非之女:我为何在华为保密身份了20年?

孟晚舟是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首席财务官(CFO),而她的另一个身份——“华为CEO任正非的女儿”也在这两年逐渐公开。在成为CFO之前,她曾在华为蛰伏了20年,且身份一直保密,那么,孟晚舟为何要这么做呢?

初入华为手忙脚乱,曾转错电话

孟晚舟是任正非和第一任老婆孟军的女儿,孟晚舟是跟着母亲姓的,2013年首次走到台前的孟晚舟,一亮相,就显得自信、明媚。

可走到台前的路,她却用踏踏实实的一步步走了20年。很多对华为熟悉的人都曾经想象过这个时刻,可当这个“决定性的时刻”来临时,却又好像如此自然。

辛酸苦辣,智者自知。或许因为华为是中国最具国际竞争力的公司,她的父亲任正非又被公认为是中国“教父”级的商业领袖;在这些耀眼的光环下,孟晚舟注定无法同出入深圳、北京或纽约写字楼的普通职场人士一般成长——但其实她的职业成长路径却也并无不同。

在她发表在华为内刊《华为人》的一篇文章中,她以细腻的文字描述了自己早年的成长。“我大学毕业后进入华为工作。最初的几年,我和另外三个女孩承担了总机转接和文件打印等工作,琐碎且辛苦。那时候,公司的总机是一个有着密密麻麻键盘的平板,足足有一张办公桌那么大。每当电话进来,红红绿绿的信号灯就会不停闪烁。手忙脚乱的我,不知道曾经转错过多少电话。

1996年,公司第一次参加国际通讯展,我随团去了莫斯科。领导让我把美金换成卢布,我和另外一个同事拿着一摞美金去街边兑换。当好几十捆卢布从窗口里塞出来时,我俩第一次感受到汇率的放大效应,哪里敢站在街边点数,抱起来就往宾馆狂奔。回到房间,锁好门,仔细点数才发现少了100美金的卢布。领导理解我们当时所处的环境,并没有过多责难。”

之后,她从财务部的最基层做起,历任国际会计部总监、香港华为财务总监、账务管理部总裁、销售融资与资金管理部总裁等职,直到2011年4月,华为首次发布年度财报,同时公布了公司董事会成员的姓名、照片以及简历,其中一位年轻女子格外引人注目,她就是出任CFO一职的孟晚舟。由此,她不能继续低调。

我要让华为成为伟大的公司!

2014年再次站到台前的孟晚舟,依然语速急促,但她已经学会习惯和应对这种时刻。喜欢争论和挑战的她,已经可以很好地应对媒体的追问。不仅于此,20余年成长经历积累的个人商业智慧,也开始逐渐显现。

持续创新、开放合作、包容是华为公司的核心价值观,同样也是她的管理智慧。

孟晚舟还在一篇文章中阐述了自己所理解的包容:“就是懂得接受和欣赏别人与自己的不同。”她觉得包容正是人与人相处的润滑剂。“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思考问题;鼓励别人分享不同的感受和意见;尝试有底线的适度退让;在不违背原则的前提下有所弹性;接受不同价值观的共存;理解比你还固执的下属;欣赏他人之长,尊重他人之短;尊重别人的信念,即使在你看来多么匪夷所思;接受别人的过错,允许在一定的时间内修正,而不是放纵别人的过错,或者步步紧逼。这些都是我们要学会的包容。包容,是一种胸怀,更是一种幸福,包容别人,其实也是包容自己。”

在内部,华为正在推进组织变革,激活组织,加大向一线的授权,让听得见炮火的组织更有责、更有权;内部管理运作从以功能部门为中心向以项目为中心转移。并通过简化管理有效降低了内部运作成本,在加大研发投入的同时,实现了营业利润率的提升。

而孟晚舟对于提高内部运作效率与效益,也有自己的思考与分享——纠正“错配”是她在这方面的智慧总结。

从管理角度,她提出,“当我们抱怨项目经营不好的时候,是否认真想过:我们从激励、任用、评价的角度,是否真正能够有效支撑基础经营单元的需求?少将连长的机制怎么落实?板凳要坐十年冷,我们的利益分配,不应该只关注技术创新、浮在水面上的岗位,还应该看到那些沉在水底,十年如一日从事基础工作的岗位。”

成功秘诀:不要让父母的光环遮蔽自己的能力

以孟晚舟为代表的华为管理智慧正在被华为主流价值观认可,她在用实际行动去证明自己拥有面向未来的智慧。当你做的好的时候,没有人再在乎你是否是任正非的女儿,而她自己也从来没有因为这层身份而自傲或狂妄。

不故步自封、不骄傲自满、不自怨自艾,把自己当做一个普通女性去经营事业,是孟晚舟蛰伏华为二十年领悟到的职场秘诀,更是她成功的秘密。无论何时何地,都要保持平常之心,不要让父母的光环遮蔽住自己的能力,而要用自己的努力让家族增辉。

— THE END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别羡慕华为人均工资58万,先看看华为优秀员工的16项标准!》 精选十

作者:孟晚舟(华为常务董事、CFO)

清华的同学们,你们好!非常荣幸能有这个机会来清华园和大家交流。

一、大学之大在大师,企业之强在强人

首先,我要向清华的大师们致敬。

梅贻琦校长说过,大学之大,不在大楼,而在大师。华为理念也是一样的,“大学之大在大师 企业之强在强人”。一个企业的强大,不在于收入强,也不在于是不是世界500强,而在于它能不能凝聚起全球最顶尖的人才。

清华的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华为也是坚持“艰苦奋斗”、“大胜在德”的价值导向。

二、勇敢不是不害怕,而是心中有信念

常常会有人问,华为能够持续成长的原因是什么?

第一条,也是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以客户为中心”。28年来,华为始终坚持为客户创造价值,这也是华为存在的惟一理由。把普世的真理做到了极致,你就已经走在成功的道路上。

在日本地震、尼泊尔地震时、华为人都没有撒腿就跑。你不抛弃客户,不放弃客户,不盯着客户口袋里的钱,才能把钱赚进自已的口袋!

第二,长期坚持艰苦奋斗的精神。马克斯?韦伯说:“任何一项事业背后,必须存在着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

2011年,日本9.0级地震,引发福岛核泄露。当别的电信设备供应商撤离日本时,华为选择了留下来,地震后一周,我从香港飞到日本,整个航班连我在内只有两个人。在代表处开会,余震刚来时,大家脸色刹变,到后面就习以为常了。与此同时,华为的工程师穿着防护服,走向福岛,抢修通信设备。勇敢并不是不害怕,而是心中有信念。

华为在大机会时代,拒绝机会主义,始终聚焦管道战略。过去28年来,华为抵抗住了很多“赚快钱”的诱惑,拒绝今天的快钱,才能持续赚到钱。

华为从不追求当期利润最大化,保持对未来的持续投入。人们看见了我们在经营上的成功,没看见我们在冰山下的努力。2015年,华为研发投入高达596亿,占销售收入的15%。过去10年,华为累计投入2400亿元进行研发创新,17万员工中研发人员占比高达45%。未来几年,华为每年的研发经费会将超过100亿美元,其中15%-30%投入基础技术研究和创新。用今天的钱,建明天的能力。

在自我创新的同时,华为坚持开放式创新。华为与全球逾百所高校及研究机构合作,与2位诺贝尔获得者、100多位院士、数千名学者同行。

华为坚持“财散人聚”的理念,建立了广泛的利益分享机制。对内,创始人任总只留了1.4%股份,其余分享给了员工;对产业链“深淘滩,低作堰”,让利给客户和供应商;未来,华为希望建立一个开放共赢的ICT生态圈,共同做大产业、做大蛋糕,但华为只取1%,其余的都留给广大的合作伙伴们。

我们以客户为中心;坚持艰苦奋斗;聚焦主航道;保持战略投入;开放式创新;坚持利益分享机制;这些都将支撑华为持续成长。

除了胜利,我们别无选择!

ICT技术将驱动人类社会从“物理世界”走向“数字世界”,在向智能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将给ICT行业创造15万亿美元的市场空间。

三、变革,就是勇敢者的新世界!

那么,新世界将由谁来主导的呢?

每一代人都对下一代人有或多或少的看不惯,比如美国二战后“婴儿潮”,被称为垮掉的一代。正是这垮掉的一代,改变着科技史的进程!让我们看看垮掉的一代里面都有谁?比尔·盖茨、乔布斯!

今天,还有扎克伯格、马斯克也在改变着世界。

钱学森28岁时就已经是世界知名的空气动力学家,牛顿22岁就奠定了微积分的理论基础;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时仅28岁。

四、改变世界的从来都是年轻人!

70后觉得80后“不靠谱”;80后认为90后“非主流”;90后认为00后“二次元”。每一个时代都有鲜明的特点,每一代人也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华为尊重个体差异,不统一思想,只为共同的目标而群体奋斗!我们认为,90后不仅不是非主流,而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弄潮儿!

改变世界的就是你们!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胸怀世界:愿意迎接世界性的问题和挑战,在解决难题、面对挑战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视野和胸怀。“最优秀的人解决最大的问题”,真正的人才,不会愿意在一个平庸、安逸、缺乏挑战的环境中虚度光阴。

坚韧平实:不浮躁、不急切、愿意一步一步走向成功。期望一夜暴富、一夜成名的人才,接受不了我们,我们也接受不了。心态浮躁对ICT行业有极大的破坏力,我们提倡工匠精神。

洞察新知:变革时代,惟一确定的就是不确定性,我们只有不断地学习、发现、认知和理解,只有这样才能驾御这个世界。

五、英雄不问出处,出处不如聚处

在华为是“英雄不问出处,贡献必有回报”,但我今天要说的是“出处不如聚处”!

“出处不如聚处”是清朝梁同书的名句,是说原产地再好,也要有一个好的聚集地。

人才是因为聚集才产生价值。清华是一个伟大的人才聚集地,在这里,以知识论英雄。华为更是年轻人的好聚处。因为,只要是敢拼、敢闯,听见枪声就想冲锋的年轻人,华为就给予最好的机会;责任结果好,成长潜力大的年轻人,华为就会给予最好的待遇,我们要的就是“首战用我,用我必胜”的精兵强将。

第一、打开组织边界:炸开人才金字塔尖。传统战争,是机械化集团军作战。现代战争却是“班长的战争”,华为的组织架构就是在适应现代化作战方式的转型,让听得见炮声的人呼唤炮火。

随着华为的组织结构变革的深入,“班长”将有更多的作战能动性和更广的作战半径,以及更高效的炮火支援。

第二、跨越专业边界:人才循环流动。未来世界的创新点将越来越多地出现在边缘科学上,因此,我们也在培养跨界的人才。在华为,我们在人才培养机制是“打破专业界限”,“打破岗位界限”,通过人才的有序流动,跨岗轮换,培养面向未来的“之”字形人才。

第三、突破发展边界:以责任结果为导向。

不拼爹,不拼妈,一切看贡献和能力。干部选拔没有年龄、资历标准,只以责任结果贡献为考核标准。

六、金子其实不发光,选择比天赋重要

“是金子总会发光”,同学们知道是从什么时间开始出现的吗?有人说是尼采说的,如果真是这样的话,世界人民喝这碗心灵鸡汤已经100多年了。

金子并不是发光体,把一块金子把放黑屋子里,哪有光辉呢?清华的同学们,都是精英中的精英,都是学霸中的学霸,在你们面临毕业,在人生的岔路口,选择什么样的平台,往往比天赋本身更重要。

首先,在华为,可以让你拥有全球视野。近三年,约有700名全球顶级科学家加入华为。加入华为,你将站在公司的全球化平台上工作与思考,与牛人一起共事,你也可以成长为牛人!

华为把人才放到全球平台去打磨,金子折射阳光的机会就大了。

在华为,我们不论资排辈,年轻也能当将军。现在的华为,60%的部门经理是85后,41%的国家总经理是80后,我们还有80后的地区部总裁。在华为,3年,从士兵到将军,不是神话。

宰相必起于州郡,猛将必发于卒伍。华为在实战中选拔人才,通过训战结合培养人才。华为的英雄都是在泥沆中摸爬滚打打出来的。华为不论资排辈,所以华为的英雄“倍”出不是一辈子的辈,而是加倍的倍!

华为用最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华为的培训体系十分完善,我们是像战斗一样训练。

新员工培训,帮助你理解公司、快速融入;优秀员工,战略预备队培训,循环积累专业能力;初级、中级管理者,通过干部发展项目,完成管理者的转身;还有高级管理者,通过研讨班提升视野,理解战略、践行核心价值观。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亚马逊一万以上搜索量算不算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