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法门法语:为什么忏悔文一般念几遍天天念,罪业没有能化解

净空法师:消业障最有效的方法—念佛、念无量寿经或阿弥陀经
净空法师:
消业障最有效的方法&念佛、念《无量寿经》或念《阿弥陀经》&
1 轮回是一桩非常辛苦的事情,世尊把六道比喻作苦海,真苦!我们的见解思想错误,言语造作也就跟着错误,后面果报就苦不堪言,惑业苦!&
2 迷惑、造业、受报,永远不息,这是轮回的相,这是轮回的因,轮回是这么来的。&
3 佛要帮助我们不要再干这个傻事,六道轮回是傻事,愚痴人干的。聪明有智慧的人,哪里会干这个事情!&
4 佛怎样帮助我们?从根上讲,就是破迷开悟,断惑证真。&
5 诸佛菩萨出现在世间就为这桩事情。这桩事情,《法华经》上称之为&大事因缘&,真的是大事,除这个之外,就是小事一桩,古人所谓鸡毛蒜皮,不值得一提。&
6 依照佛的教训修学,是走&自性觉&这一条道路。&
7 为什么这个路这么难走?那是我们迷得太久、迷得太深,现在一下反过来不太容易,道理在此地。&
8 根利的人,善根深厚的人,他转身转得快,障碍少;善根薄的人,业障习气深重的人,他这个转就困难,业力阻挠。&
9 消业障最有效的方法,念佛、念《无量寿经》或念《阿弥陀经》。&
10 慈云灌顶大师在《观经直指》告诉我们,一切经法消不了的业障,这业障重,念佛能消,念《无量寿经》、《阿弥陀经》能消。&
11 为什么能消?因为佛号与这大小两本经典,是十方诸佛之所护念,你才晓得它的功德不可思议。&
12 这个不是一佛、二佛、三、四、五佛之所宣扬,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所弘扬、所护念,所以它的力量就特别殊胜,没有比这个更殊胜的。&
13 所以要知道,你要是真正能信受奉行,业障没有消不了的。&
14 除非你自己没有依教奉行,没有认真去做,你错用了心,你把经义错解,你读诵受持,执持名号都不能与经训相应,那就难怪;果然相应,没有消不了的&&
净空法师:念佛要趁早
念佛一定要趁早,所谓是&练兵千日,用在一时&。我们天天念佛,天天断恶修善,天天积功累德,为的是什么?怕临命终时有障碍。&
每一天认真用功努力,时时刻刻保持自己的身心清净,临命终时佛号的力量能够把烦恼习气控制住,就能往生;平时不用功努力,到时烦恼习气控制不住,不能往生。&
我们希望这一生能够往生极乐,就必须放下。放下什么?放下五欲六尘,放下名闻利养,放下贪爱,放下恩怨。这些东西是往生的障碍,如果放不下,我们这一生又要空过了。口里念佛,心里想往生,还贪恋五欲六尘,还搞名闻利养,还搞人我是非,这个没法子!&&&
净空法师法语:这句佛号不可思议,要珍重!
1 佛门里面常讲忏悔,什么是忏悔?念佛就是忏悔。事情做错了,不要去想它,&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就好。念阿弥陀佛就是忏悔,不必用其他的方法。把念头转过来,把善念、恶念转成阿弥陀佛,这样就好。
2 不但是世尊,一切诸佛都为我们讲净土法门,为我们讲《阿弥陀经》,教给我们修行的方法,所以说一切善念、恶念,什么念头统统放下,就念阿弥陀佛就对了,就一点都不错。
3 净宗忏悔是这样忏悔法,不是叫你念忏悔文,不是叫你去拜忏,不是的。那个忏不了,愈忏是愈麻烦,愈忏妄念愈多、业障愈重,忏不干净的。
4 所以,什么都不想,统统放下,一句阿弥陀佛念起来,什么都忏掉了,这个好,这才是真正究竟圆满。&
欢迎分享,广利有情,阿弥陀佛。
分享这篇日志的人也喜欢
占有欲是个很奇怪的东西
没胸没腿没颜值主播
看手相,算命?
热门日志推荐
人人最热标签
北京千橡网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文网文[号··京公网安备号·甲测资字
文化部监督电子邮箱:wlwh@vip.sina.com··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举报电话: 举报邮箱:&&&&&&&&&&&&
请输入手机号,完成注册
请输入验证码
密码必须由6-20个字符组成
下载人人客户端
品评校花校草,体验校园广场通灵佛教网&||||||
净土法门法语:为什么忏悔文天天念,罪业没有能化解?
  1、学佛的同学无论在家、出家,每天晚课都要念忏悔文,忏悔文只是形式,为什么?没有真正忏悔,没有把经上所说的真正当做一回事情来办,所以忏悔文天天念,罪业没有能化解;不但没能化解,烦恼习气还不断在增长,这是大问题。  2、几个人能对于佛的经教有一种尊敬,稀有难逢。所以,好老师固然重要,好同学更重要!好同学能帮助你精进不退,彼此互相鼓励。其中有少数人业障消除了、功夫得力了,古时候多,现在少了。  3、同学们有真用功的,可是不长久,暂时勇猛心发现,认真去修行,诵经、拜忏、念佛,或者是静坐,方式很多,但是不能够耐久,有人二三个月退转了,有人十几天、几天就退转了,不能持久,所以他不成就。久而久之,不知道这是自己的习气。 
声明:本站为在公安机关登记备案的互动式网站,文章、图片和视频均为网友上传,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净土法门疑难问题解答-李炳南居士文集
首页 - 佛学文集 -  - 正文    │
  净土法门疑难问题解答
李炳南居士原著
曾琦云编译
  编者按:李炳南是当代有修有证的净宗大德,他培育出来的高僧净空法师正在世界各地弘扬净土法门。为了续佛慧命,使无数修学净土法门的众生不走入歧途,后学曾琦云现将李老居士巨著《佛学问答》有关净土部分编译成普通话,贡献给大家。编译时已将一些重覆问题作了适当删减,并结合现时代的情况,在问答中适当添加了一些新的内容。凡是加入的内容都在下面划线标出。若有疑问,敬请来信。
  1.西方极乐世界从什么地方去?
  从心上去。这个问题必须仔细听经或者熟读经注,才能了解明白。因为大千世界,唯心而造,西方极乐世界,自然也不例外。但是,要弄懂‘唯心’二字,却不是一时三刻的事,恐怕误解,反而出偏。因此,在未弄懂以前,只要坚信佛语不虚,发愿往生,临终一定得阿弥陀佛接引,从此走出六道轮回,永出生死苦海。正好像医生开药方,如果你先要弄懂药方的道理,那么抓药就耽误时间了,怎么能够治好病呢?
  2.‘南无阿弥陀佛’是什么意思?
  ‘南无’就是皈依、敬礼的意思,‘阿弥陀佛’是一尊佛的名字,它的意思是‘无量光’、‘无量寿’等等意思,等等是指阿弥陀佛的智慧、慈悲、神通无量无边,语言无法说清。这个问题还必须看《阿弥陀经》才知道根源,如果没有读经的能力,就可以先看看《初机净业指南》、《歧路指归》(《觉海慈航》)、《学佛浅说》等小册子。要多看几遍,弄清道理。如果不能了解,就会走向迷信,很容易退心。
  3.修净土的人走哪条路才是捷径?
  有四种方法,其中以持名为捷径。念佛四种方法即是实相念佛、观想念佛、观像念佛、持名念佛。实相念佛,就是念自性本有之佛,即自性天真佛,它要用般若智慧之光,去照见一切客观存在的现象,它的本性都是空的,天台止观,禅宗参究向上,都是用这种方法。观想念佛即是依《观无量寿佛经》作十六种观想,经中有详细说明,读者细研,自然明白。观想念佛,即观佛形像,心常系念。持名念佛即只念阿弥陀佛名号。实相念佛,著重自力,依靠自己的力量,不向外求,亲证本有之佛,但凡夫被无量劫来业障所遮蔽,怎么能一时顿悟,亲见本有之佛呢?故实相念佛一法,一般人不可运用。观想念佛要作十六种观想,并且不能间断,也非人人都能修学的。观像念佛,必须依靠佛像,像去还无,因成间断。只有持名念佛,下手最易,成功最快,只要念念相继,一心不乱,实相妙理,即在其中了,不劳观想,不劳观像,如子忆母,一定能够依靠佛的加持力量,往生西方,一旦往生,即出轮回,成佛也就不远了。
  4.《阿弥陀经》说:‘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发愿应该采取哪些方式?
  早晚功课做完以后,念诵回向文,就是发愿。但这种发愿还停留在口头上,如果念佛的时候,放下万缘,一心一意求生净土,这才是真发愿,因为它出自内心。此外,还有在特殊的仪式中,用口头的形式或者书面的形式发愿。
  5.不吃长斋,可不可以在家中敬奉西方三圣像?
  可以敬奉圣像,但在吃荤腥的时候,或者做其他杂事的时候,应该遮住佛像,以免不洁。
  6.世俗习气不能断尽,可以信佛念佛吗?
  正是为了断除习气,才要念佛,因为习气难以断尽,所以就应该加紧念佛。圣凡之间的区别正在一念之间,一念正,即是圣,一念邪,即是凡。
  7.有人说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同为一体,是不是?
  法身可以这样说,报身和化身就不能这样说。诸佛法身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与宇宙已经融为一体,‘宇宙’的‘宇’字,即是指空间,‘宙’即是指时间,时间和空间是无量无边的,所以诸佛的法身也都是无量无边的。既然都是无量无边的,诸佛的法身就是相同的。报身即是指自受用身,所谓自受用身即是诸佛如来经过三大阿僧祗劫的修行,已经积聚了无量福慧资粮和无量真实功德,得到了圆净常遍色身,此身清净湛然,相续不断,尽未来际,永远受用广大囧琺乐。化身即是诸佛的变化应身,分为殊胜应身和劣等应身,殊胜应身即是他受用身,指诸佛发大愿而成就净土,佛居纯净土,为十地以上菩萨现大神通,转正法錀,决众疑网,令大家受用大乘法乐。劣等应身指诸佛居秽土随类变化,为未登地菩萨,及所有众生,方便说法,使一切众生尽得解脱。
  8.没有吃素的人,念佛能不能往生西方?
  虽然不能吃素,但也要戒杀,方便吃五种净肉,如此就不会妨碍往生。什么叫做五种净肉呢?第一,动物被杀情形没有亲眼看见的;第二,动物被杀时的惨叫没有亲耳听到的;第三,不是为我而杀的;第四,命尽自然死亡的;第五,动物吃剩的。
  9.我有一位邻居,信佛很久,她对我说,女人每月定期污秽的那段时间,不能念佛,是不是?
  这是女人的生理问题,并不是有意不洁,念佛贵在净念相继,不能中断,只管放心念去,没有妨碍。
  10.做功课念佛的时候,常常妄念纷飞,心中不能清静,请教有什么好的念法没有?
  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心念口诵耳听,都要字字清楚,不能滑过,久而久之,自然能够做到一心不乱。
  11.念佛十念法可以往生,为什么《阿弥陀经》中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所谓十念法,并不是说只念一次,每天都必须坚持,积年累月,自然就不少善根了。但这个办法也是专为那些事务很忙的人设立的,如果能够抽出更多的时间来念,那就更好了。
  12.女人生产一个月的时间,可以念佛吗?
  念佛注重净念相继,生产是生理问题,并不妨碍念佛,从来就没有产妇不许念佛的说法。采用心念的办法比较好,如果做不到,口念也无妨。
  13.每天念佛,依然妄想很多,应采取什么办法?
  这是工夫不深的缘故,时间久了就渐渐能够约束自己的心了,现在不要勉强,恐怕方法不妥当,越除越多。念佛的时候,六字洪名从心里生起要清清楚楚,从口里出来要清清楚楚,从耳里听到要清清楚楚。这样念下去,妄念就自然一天天减少了。
  14.《观经》上品上生那一段,所说的修行六念,是指哪六念?是不是昼夜六时念佛?
  是指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这六念。
  15.我念佛从来没有悬挂佛像,也没有烧香点灯,或者举行其他仪式,这是不是对佛不恭敬?
  家里方便,想要悬挂佛像,我们这里可以赠送。如果不太方便,只要面向西方,心里观想,至诚恳切,就有无量功德。至于礼拜的仪式,只要环境许可,还是实行为好。低头一拜,罪灭恒沙啊!
  16.有某寺主向我呵斥,说念佛是著相,不知道怎样回答。
  您可以指著他的衣服说:‘寺主这样难道不也是著相吗?’等他答复后,您就可以依他的答语说:‘我也是这样啊。’
  17.我听到很多人说,夫妻卧室污秽,不能念佛,可是有时在睡梦中念佛,不知道有罪没有?我看到一本劝文说,行、坐、立、卧、闲、忙都要能够念佛,这个说法对有妻和没有妻是否有区别?
  卧房和一些不干净的地方,不出口念佛,心中默念,没有关系。梦中念佛,是念佛功深的表现,这是好境界,哪里还有罪过!在家居士多数都有妻室,夫妻同修,互相鼓励,怎么不行呢!
  18.念佛念到法喜充满,是不是得到了佛菩萨的感应?或者说是佛光所照、佛力加被吗?
  法喜是闻法修法时,心中所产生的一种欣慰现象,不一定要等到佛菩萨现像,才能出现。
  19.西方极乐世界常常出现在眼前,是不是因为法喜充满才出现的呢?
  只是法喜充满,极乐不一定会现前。如果极乐现前,法喜就更进一层。
  20.心里念佛,心即是佛,心不念佛,心不是佛。那么念佛的心都是佛吗?有这样容易的事吗?
  成佛不难,只在觉心。心是什么?不可言说。心在哪里?无处寻觅。一定要寻根究底,就是您当前的一念,空旷灵活,无有边际。如果是念佛生起的心,这个心就是佛心;念其他的心,当然就不是佛心。从这个地方入手,狠下功夫,修行就会渐渐得力。做到了念而无念,无念而念,即是念佛三昧境界。
  21.常常听人说参禅能够忽然开悟,修净宗要到什么时候才能开悟?
  净土法门注重念佛一心不乱,不注重开悟,只求往生,不求急于断惑,但是果然能够持之以恒保持念佛一心不乱的境界,自然有一天就会大彻大悟。
  22.‘礼拜’团体生活不很方便,念佛不能合掌高声,只能默念,有时候取出身上带的小佛像,合掌点头,是否和大礼拜的功德相同?
  佛法注重心诚,在团体生活中,不很自由,可以方便。默念更能收心,心诚点头,同样有功德。念佛即是念心,不在于形式,只要净念相继,即是供养诸佛,即是报佛恩。
  23.近来听说一件事,有一个佛教徒,修行多年,忽然被欲尘熏染,他到临终是否有障碍?
  由净入染,就谈不上往生了。念佛只能前进,正是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如果由净入染,则前功尽弃。一切功夫要看临终最后一念,既然由净入染,必在六道。所谓临终十念即能往生,功夫都在平时积累。大恶人临终十念即能往生,是前世善因萌发所致,不能有这样侥幸的心。
  24.念佛方法有多种,可不可以两种兼行,例如持名和观想并行?
  观想和持名并行,古人有很多先例。但自从莲池大师以后,就只采用一种方法了。因为这样容易做到一心不乱。
  25.印光大师文钞中劝人念佛,要兼念观音菩萨,以祈祷消灾免难,难道念佛不能消灾免难吗?
  一句阿弥陀佛能够消除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哪里有不能消灾免难的道理。但念佛就要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大愿,如果存有其他想法,心念就不能专一。印光大师的话本来是针对那些了脱生死心情不够迫切的人来说的,如果果然念到不为外界所干扰,八风吹不动,还用担心有什么灾难吗?
  26.周利槃陀伽,根性下愚,为什么释迦牟尼世尊不教他念阿弥陀佛,而教他念扫帚呢?
  释迦牟尼佛教化众生,没有一定的模式,一眼看见扫帚就信手拈来,其中却有不可思议的深刻含义。周利槃陀伽念扫帚两个字,都记前忘后,何况念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呢?虽然是念扫帚,因为周利槃陀伽勇猛精进,一心念诵,妄念不起,暗合道妙,即是三昧境界,正是一把无相扫帚,扫去心中凡尘。
  27.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魔力这样强大,平时除念佛以外,还有什么好办法来预防魔病吗?
  定力和戒德,足以击退魔障。戒、定、慧叫做三无漏学,因戒生定,因定开慧。
  28.平时不信佛,也不敬佛,临终遇到善知识助念,这个人不知道念佛的道理,他能够往生吗?
  立即发出信心,随教随念,就能往生,否则没有多大利益。
  29.念往生咒和念阿弥陀佛的意义有什么区别?
  往生咒和阿弥陀佛的功用没有什么差别,只不过繁简难易程度不同罢了。
  30.如果在卧室或者在厕所里,不管是出声念佛,还是心中默念,是不是不恭敬?
  卧室可以出声念佛,但是躺下以后,只宜默念,不能再出声念。在厕所里,也只适宜默念,不宜出声。这里不存在不恭敬的问题,因为大小便是不可避免的,而卧室又是经常生活的地方,念佛要念念相继,怎么能够停下呢?在不洁净的地方,就可以采用默念的办法。
  31.听说某居士专念阿弥陀佛,不念其他,连观音菩萨也不念,这样的修法是否可行?
  单刀直入,未尝不可。
  32.阿弥陀佛的接引像,是坐著,还是站立?
  接引像是站立的样子,象征急引终生远离娑婆世界,哪里还能坐等呢?
  33.念佛希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不是贪心?
  哪里能说是贪心呢?求生西方,是为了得道后再回娑婆世界,普度众生。但是,如果认为往生西方,是为了享受富贵,则与弥陀本愿相违,即是贪心,如此便难往生。
  33.经上说,自心是佛,那么我一心念自己的名字,是否可以成就?
  念心当然可以成就,但名字与心不同,念它恐怕会增加我见。果然不起分别心,例如采用数息或参话头的办法,未尚不可。但这些办法是靠自己的力量了脱生死,与净宗念阿弥陀佛的圣号,两种力量相互感通,完全不同。上面不是说周利槃陀伽念扫帚都得到了解脱吗?但周利槃陀伽遇正法时代,即是殊胜因缘,勇猛精进更非一般人可以比拟,他的办法岂非人人可以仿效,末法时代的人更是望尘莫及,所以真修行人,还是老实念佛,莫换题目为好。
  34.家庭事情多,念佛的正课时间少,散念或默念的时间多,能够成就吗?
  果然心中经常默念,持之以恒,就容易进入念佛三昧境界,哪里有不能成就的道理?
  35.正课念佛回向以后,再念大悲咒和其他的经典,不知是否妨碍正课?
  回向以后,再有念诵,那出属于另外的愿望,只要不违背净宗的旨意,一切功德都回向西方,就没有妨碍。
  36.看小说,看电影,唱戏,听戏,都能达到忘我境界,一心不乱,请问这种一心不乱和念佛的一心不乱有什么分别?
  近来的小说、电影、戏剧品味一天天低劣,不外乎诲淫诲盗,悲欢离合,观众一看,便生喜怒哀乐,如醉如痴,如此心动神移,那正是堕落的表现,怎么能说一心不乱呢?这种污染的心和念佛的一心不乱,怎么能够相提并论呢?净宗一心不乱是净念相继,离开世俗的污染,放下万缘,八风不动,心如止水。但是,所谓心如止水,并不说心如石头,是非不分。真正的艺术是对真善美的歌颂,是对假恶丑的鞭挞,能够净化人的心灵。所以我们并不反对去欣赏真正的艺术(欣赏的同时,也是念佛的过程)。佛教本身也常常用艺术形式表现出来。例如唐朝的佛教变文,即开辟了通俗小说的先河。敦煌石窟等雕塑,更是艺术的瑰宝。佛教梵乐,是陶冶情操的重要手段。
  37.承蒙指示,念佛不必观想,但我念佛时,思想不能集中,有什么好办法对治吗?
  佛号发于心,出于口,入于耳,再印于心,要使它清清楚楚,一字不走,周而复始,这样就能做到思想集中。如果仍然不能集中,就可以采用计数的办法。一气念三句,再一气念三句,最后念四句,一共十句。这种计数方法,最容易集中思想。例如银行职员点钞票,速度就如秋风扫落叶,但数目却清清楚楚,不会混乱。
  38.念佛不吃素,临终能够往生吗?
  有助念者就可以往生,但还是练习吃素好,‘不结冤孽债,临终无障碍。’如果没有条件吃素,就可以方便吃五净肉。
  39.念佛念到临终重病,非常痛苦,不能念佛,能够往生吗?
  临终的时候,是关键的时候,不能念佛,心即颠倒,怎么还能往生呢?在这个时候,可以请同道来助念,这样就能稳当。
  40.平素按时念佛,并不间断,如果突然遇到灾难,例如被汽车撞死,不能念佛,能够往生吗?
  念佛到一定境界的人,不会出现这样的奇祸。为了防止万一,平素应当练习第一念先念佛。什么叫做第一念先念佛呢?用心工作完成时初换的念头,睡醒时初起的念头,应当念佛。如果形成了习惯,那么即使突然被汽车撞死,神识受惊而昏迷,但中阴身出现以后,惊定念起,这时依靠平时念佛的习惯,第一念先念佛,中阴身就能往生。
  41.念佛没有断五戒,没有断淫欲,能够往生吗?
  虽然没有受五戒,但是能够自动戒杀、戒邪淫,信愿具足,也能往生。因为净宗带业往生。不过,仍旧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约束自己,这样就更有把握了。
  42.贪嗔痴三毒,只能戒贪痴,唯有脾气难改,不能忍辱,能够往生吗?
  是否能够往生,前面已经说了很多理由了。只有时时练习忍耐,临终才不会遇到恶缘。嗔心不改,有时就会出大问题。例如王某一生修行,临终的时候,旁边的人用拂赶蝇子,误打到他的面上,就生嗔心,因此堕落为蛇身,应该引为借鉴。
  43.自己念佛,但家里人有另外的人生观、世界观,每逢念佛听经时,就受到阻碍,如此下去,临终能够往生吗?
  家里人阻碍,那是前世的业缘所致。应该平心静气,慢慢引导,不可发脾气。只要一心祈祷佛菩萨加持,总有一天会转化。佛陀为了度一个众生,多劫受苦,我们要学习。真正做到持之以恒,还用担心不能将逆缘转化为助缘吗?
  44.佛到临终时,出现瑞相,当然可以证明已经往生,但是毫无证明,是否也往生了?
  瑞相证明,分为别人看见和自己看见两种。由别人观察,没有一点瑞相,往生恐怕就靠不住。如果由自己观察,就不必见佛闻香闻乐等等。因为六根当中,意根作用最大,只要心中有佛,就是正念分明,决定往生。真念佛人不追求出神通,只是一心往生求解脱。若有贪心,易入魔障。所以对于念佛人本身就不要去追求瑞相,一旦净念相继,临终自然会有瑞相,不求而自来。
  45.信愿坚固的人,临终没有人助念,是不是一定能够往生?
  临终的时候,痛苦昏沉,一念之间,至关紧要,如果内心颠倒,或者外有恶缘,就坏了大事了。请人助念,就可以防止这两桩事情的发生。但助念团并不是到处都有,所以平时佛化家庭,广结善缘,就非常重要了。
  46.因为平时念佛熏染,中阴身突然回忆起了佛号,可以往生吗?
  古德的著作中,有中阴身往生的说法,但这个人的念力如何,大有问题,中阴身是否能够回忆佛号,就更成问题了。因此要在平时养成净念相继的习惯,不要有在死后侥幸取胜的想法。
  47.往生西方是幻生,还是真生?
  真如本体,无始无终,不增不减,离此生彼,实际上并没有生灭,说幻不幻,说实不实。从色身来说,如果怀疑西方极乐世界是假的,那么我们生活在这个娑婆世界,四大假合的身体,哪一处是自己呢?难道这皮包骨头的臭皮囊就是自己吗?
  48.念佛是否要记数?
  记数的办法很好,一能集中思想,二能防止退心。
  49.念佛时脏腑感觉清凉或者温暖,不知是凶是吉?
  念佛是修心,是为了转凡识成圣智,假合的身体,偶然感觉冷暖,是呼吸变化所致,与吉凶没有关系,不要去想那些无关紧要的表面现象。
  50.有时梦中诵经念佛,一字一句,清清楚楚,毫无杂念,这种安静的境界是平时没有的。这个时候还明明知道是在梦中念佛,甚至希望继续念下去,不愿醒来。这样的梦好吗?
  梦中能够念佛,不现其他的境界,这是念佛渐渐能够专一的好现象。梦中能够念佛当然很好,但醒来仍旧净念相继,就更好了。
  51.普贤菩萨听了净土法门以后,就发了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吗?
  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听到净土法门,怎么能够发愿导归极乐呢?
  52.净宗以外的其他经典不去作功课念诵,只作参考,可以吗?
  修行贵在专一,参考不妨广博,不专一净功难以成就,不广博道理难以明了。一旦选择了净土法门,就要矢志不渝地去努力修行,但是净土是怎么来的呢?又应该怎么修行呢?这就需要我们广博学习佛教经论,没有三藏经典作指路明灯,修行就会变成盲修瞎炼,误入歧途,不可不慎啊!所以念佛与研经同样重要。
  53.在家人娶妻生子,传宗接代,夫妻之间为正淫。在发生关系时,竟然圣号浮现于心头,像一个轮子一样转动,这时正是不念而自念。正在三业不干净的地方,圣号突然出现,应该怎样观想?像这样的问题,本来不敢启问大德,恐怕猥污佛学问答。但是想到后学有这样的问题,其他道友也一定有这样的问题。所以坦率地冒昧求问,请能解答。
  此时此景尚且能够不忘净念,可见平时用功之深。为了避免不恭敬,应该赶快转念。例如宝树莲花、楼阁金池,都可以观想。这样虽处秽境而不失净念,像莲花一样出污泥而不染,就不存在不恭敬的问题了。请你仔细体会其中的意思。
  54.做功课时常常遇到自己的孩子吵闹,念头不专一,心中起无明火,念完后按情节轻重惩打孩子。像这样一瞬间的善恶,是否种下了不善的因数。如果不教训孩子,吵由他吵,我外面虽善但内心动恶,也不是净念。请问,有什么好办法对治吗?
  念佛本来就是为了断除无名,只因为念头不专一又起无明,好像阴暗的月亮又添上了一层黑云,千万使不得。做完功课后教训孩子,使他规矩一点,自然是好意,并非恶心,但应该恩威并施,奖惩结合,内心不可真正发怒。要反省自己,子女不守规矩,仍然是自己家教不严所致,是自己的业障,要发惭愧心,多责备自己。能够这样去观想,就是调伏的一个好办法。
  55.现在有两个人,一个人专一念佛,一个人兼参念佛是谁。如果两个人的信愿相同,那么谁往生的把握大?
  参念佛是谁,注重相信自己的力量,求生极乐世界;专一念佛,注重相信阿弥陀佛的力量。两者的信仰已经不同了。既然信仰不同,又怎么比较呢?能否成功,要看各人的努力程度。千经万论,指归净土,修行净土法门,是捷径中的捷径,还什么怀疑呢?
  56.晚上睡觉的时候常常在梦中念佛而被惊醒,这是为什么呢?
  梦中能够念佛,是念头渐渐专一的好现象。
  57.念佛时常常回忆起几年前或者更长时间以前从来没有回忆过的事情,这是为什么?
  念佛功夫一加深,杂念自然减少,过去的事情就容易觉察了。
  58.正在念佛的时候,怎样才算得上是信愿恳切?
  相信三界都是火坑,唯有念佛一条路才能走向极乐,可以脱离危险。在念佛这个时候,就是生死关头,要把七情六欲一刀斩断,才能奔向极乐,稍一迟疑,就会落到火坑。这样去观想,就是信愿恳切。
  59.古今的大德都说每天念佛的数目可增不可减,但我身为军人,处在戎伍之间,忙闲不定,请问有什么好办法方便吗?
  作课有定散的分别,定课指早晚有一定仪规的功课,散指没有一定的仪规,行住坐卧,一句佛号时刻记在心头。戎伍之间,有时候固定念佛的时间少,散念的时间多,有时候固定念佛的时间多,散念的时间少,这都可以方便通融。
  60.近年我总为念佛不能做到一心不乱而苦恼,现在我住进了医院,我就抓住机会免了一切应酬,不再读书,整天念佛,动也是佛,静也是佛,时刻不忘佛号。这样过了一个月,心中大为轻松。现在每次念佛总觉得不想停口,越念越有味道,真是法喜充满。请问这样是否合乎佛法的要求?
  法喜充满不论是修那种法门,都是需要的。
  61.念佛念到心境平静时,常常发出至诚恭敬心,虽然在行动,但也好像在作五体投地的大礼拜。念佛贵在一心不乱,请问这种现象是否乱的现象?
  这是好现象,也是初步应存的念头,现在暂时不要去唱高调。
  62.念佛时可以看著佛像或者西方吗?还是眼睛闭著或者半闭著?
  不必拘泥,只是根据各人的情况,看那种方式最能收心,就采取那种方式。
  63.做完功课以后,念南无阿弥陀佛和念阿弥陀佛,那种功德大?
  念南无阿弥陀佛当然恭敬一些,念阿弥陀佛在方便的时候用。
  64.念佛渐渐能够觉察心中动静,但时有时失。净宗成就是否静存动无,就是心佛合一?
  念佛时能够觉察动静,在佛法里面叫做寂而能照,失念就是不寂即不照。静存动无,当然是好现象,但向更深一层来说,还是妄念罢了。
  65.就寝后,有时思潮起伏,难以入睡,只有念佛最为理想,不知是否可以念?
  只宜默念。
  66.念佛的姿势必须恭敬,有跪念和坐念等方式。但我作为一个军人,在军队中使用坐念的方式,别人就会感到奇怪。即使不使别人知道我在念佛,但我坐的姿势与平常不同,也会发觉。如果保持平常姿势,就难以使心境专一。如果躺著念佛,就没有这些顾虑,心境也比较平静,但又恐怕不恭敬。请问有什么方便的办法吗?
  净宗功课行住坐卧都可以实行,你到外面找个地方,按时散步念佛也可以。
  67.近四个月来,我对念佛忽然感兴趣,除了做买卖以外,就专心念佛。现在连书本我也懒得看了,认为多看书不如多念佛,因此我不想专心读书,而想专心念佛。这样是否可行,还是二者都要看重?
  念佛和看书同时进行最好,修行要行解相应,行即是实践,解即是理解,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既要有实践,又要懂理论,理论是行动的指南,实践必须与理论相结合。果然没有时间,只要信愿不退,单念佛也可以。一心念佛,信愿不退,即合道妙,即是行解相应。凡夫念佛,不达一心,容易退心,所以必须多看书,以增强信心。世有所谓愚夫愚妇念佛,并不识字,一心念佛,同样往生。此实际是有大善根因缘,虽不识字,却能一心念佛,无分别心,即达一心不乱,怎么能不往生呢?但世上这样的愚夫愚妇又真正有多少呢?所以,末法时代不看经听经,欲得解脱,无有是处。
  68.念佛功德无量,不念出声,只在心中默念,是否和出声功德相同?另外一个问题是,今天的人念佛可以往生西方,那么佛陀之所以成佛念谁呢?如果谁也不念,那么他又是怎么成佛的?
  念佛没有出声不出声的分别。佛度众生,有无量法门,念佛仅仅是其中的一个方法。居士所说的‘谁也不念’,叫做‘无念三昧’,正是佛法,但一般人做不到。念佛念到最高境界,也是‘谁也不念’的‘无念三昧’境界。这个‘谁’就是‘一切’的意思。
  69.常常听说念佛人著魔,心里很生疑惑,难道佛不加持吗?
  魔由自心生,这一定是念不如法,或者是心不清净。有了这两个原因,就与佛产生了隔离,佛怎么还能加持呢?但是见怪不怪,不去理他,提起正念,一直不退,魔自然消灭,不能为害。以后功夫反而更进一层,所谓不受魔难,难以成佛啊!
  70.信佛的人,时常要有慈悲心,没有时间静修,观像默念,是否能够成就?
  行住坐卧默念一句佛号,净念相继,就会成就。
  71.念佛是高声好,还是低声好?
  高声治昏沉,低声治散乱,各有好处。做功课时,可以灵活选用,不必拘泥。
  72.我们佛教徒,在念佛时往往不能记住念了多少数目,用什么方法能够确定?
  拿念珠计数念佛。
  73.念佛已经念到心念心听的程度,可以在念佛时再增加观想西方三圣吗?
  果然能够做到心念心听,就已经渐渐专一了,何必还要另开炉灶呢?愚人念佛,不太老实,总想要发现什么新方法。一心念佛,莫换题目。
  74.念佛是否一定要用佛珠,佛珠的用意是什么?
  可用可不用,佛珠就是用来计数的。
  75.在专心念佛,不知为什么杂念突然出现,有什么好办法清除吗?
  这是功夫问题,只要按照发于心,出于口,入于耳,印于心的办法,持之以恒,自然有云开月现的日子。
  76.念佛时感觉心酸想哭,不知是什么缘故?
  这是心诚的表现,所谓感激流涕啊!
  77.平时念佛必须一心称念佛号,才能感应道交。如果临终的时候,六神无主,虽然能够念佛,但做不到专一,是否有碍往生?
  平素果然念佛得力,临终自然能够作主。虽然做不到专一,但只要不失正念,就不会阻碍往生。
  78.平素精神散乱,不能安定,默念佛号,又起妄想,请问有什么好办法吗?
  念佛必须是从心发起,口出佛号,耳听佛声,如此周而复始,清清楚楚,久而久之,思想就能集中到一处了。
  79.唐朝大诗人白乐天写的净土颂中说:‘达人应笑我,多却阿弥陀,达又作么生,不达又如何!’这三个‘达’字应该怎样解释?
  ‘达’就是通达的意思,达人就是心胸学问,一切都很开明的人。
  80.‘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这句话有两个问题,一、念佛是不是方便?二、心开是不是明心见性?
  念佛法门,既可说真实,又可说方便。经上说‘无有定法’,又说:‘此法非实非虚’。专心念佛是如来最好的方便法门,以念佛一门深入,所以不借其他方便法门。心开即是回归如来本性,也就是明心见性。
  81.念佛怎样才叫做‘过分著相’?
  念佛有入门和深入的区别,有事念和理念两种念法。事念适宜于初机,理念适宜于深入。事属于相,理属于性。事从理起,全事即理;相从性生,全相即性。念佛从事和相上著手,就很容易深入下去。是否著相,都是方法,不要固执。
  82.过分著相念佛有什么弊病?
  过分就是全分,过分著相就是全相即性。所以不要把过分著相理解错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不执著念佛,三心二意,何日才能成就?真正全心投入念佛,什么都忘了,正是全相即性,真如本性即全体显露。
  83.我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和阿弥陀佛相好光明,日夜思念,非常羡慕,是不是也叫做过分著相?
  全相即性,全事即理。‘性’与‘理’即是所谓‘空’,‘相’与‘事’即是所谓‘有’,‘空’与‘有’是辩证统一的,空不是什么也没有,真空妙有,万事万物都起源于空,又回归于空。念佛即是‘有’,日夜思念,什么都忘了,即是‘空’。‘空’即是三昧境界,即是与佛感应道交。
  84.念佛的时候,常常生起悲哀的感觉,这是什么境界?
  这是心诚所感,慈悲的流露。虽然是好现象,但是也应该用定力控制,使心情轻松安详。
  85.念佛念到清净大海众菩萨的时候,应该怎样观想?
  依照所念的内容观想。
  86.放下万缘,不生喜怒哀乐,不知道生起来的时候,应该怎样办?
  放下万缘就是心不跟随外面的境界转动,喜怒哀乐是心随外境转动而产生种种分别的感情。您说放下万缘,但是又依境而转,产生喜怒哀乐种种不同的感情,粗略的来看,已经三转境界。明白了这个情况,就应该在情感还没有发生的时候,迅速斩断攀缘的心理,这样就回归到寂静了。
  87.念佛以什么方式为好,到底是高声念好,还是默念,或者金刚念好?
  这个问题不必拘泥,要灵活机动。昏沉的时候,就采取高声念的方式,用以振奋精神;散乱的时候,就采取金刚念或默念的方式,用以集中思想;止静、睡眠或大小便的时候,就采取默念的方式,以便适应环境。
  88.念佛的方法有追顶念佛、反闻念佛、数十念佛等等,目的都是在于达到净念相继,一心不乱。应该选择哪一种方法才容易达到这个目的呢?
  应该根据各人的具体情况来决定,自灵岩大师以来,多采取数十念佛的方法。
  89.西方极乐世界是不是只在心中?
  大千世界,唯心而造,西方极乐世界也不例外。虽然在心中,却又实有其事。同样,娑婆世界,也不离开一心而存在。
  90.印光大师往生后,拜垫上留下了大师的影子(《永思集》有记载),这是什么道理?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例如古树锯开以后,曾经发现了佛菩萨的像。
  91.怎样才能达到念佛三昧境界?它的表现和效用怎么样?
  只有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持之以恒,才能有水到渠成的日子。它的表现只有自己才知道,它的效用就是一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92.念佛念到三际念断是什么境界?
  这就叫做无念三昧。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正常《金刚经》所说的境界。
  93.禅宗修行,如果出现外相,就都叫做魔境。净宗念佛出现外相,是否也是魔境?
  所修和所得必须相应,才不会出错。禅宗悟心,真如无相,若有所见,都是虚妄。净宗依照经典念佛观佛,若有现相,与经相合,就是相应,不能称为魔境。如果与经典相违背,才能称为邪境。
  94.憨山大师说:‘一心称名,当然是正行。但辅以观相,就更加稳密。’印光大师说:‘专一持名,不必观相。’这两种方法,应该选择哪种方法?是否两种方法都可以呢?
  你喜欢哪种方法,就采用哪种方法。
  95.书上说:禅是净土的禅,净土是禅的净土。如此说来,净土属于禅吗?
  这两句话是一反一正的理论,为融汇禅净立言,不能单念一句,若疑下句是净属于禅,上句难道不是禅属于净吗?它说明了禅与净的辩证统一的关系。佛法的目的都是一致的,路线有所不同,而方向是一致的。
  96.《阿弥陀经》说‘一生补处’,不知是什么意思?
  处是指佛位,补就是候补。其他世界,证到佛果,候补佛位,必须经历多劫,极乐只须一生,就能证到候补佛位。
  97.什么叫做开静?开静是个什么境界?
  绕佛坐念以后,忽然止声静默,就叫做止静,再引磬开念,就叫做开静。
  98.观经说:‘观像时,先观佛白毫八棱向右旋转……’,经仔细沉思,始终不明白八棱旋转成什么样子,请指教。
  例如观丈六金身时,两眉中间的白毫,像大拇指粗的绳子,不作圆形,作八棱的长绳想,再想此绳向右盘旋,结作珠形,就是佛顶珠。
  99.念佛止静应该怎样去做?
  念佛止静有观想的办法,古代大德也有主张净念只管相继。因为妄念止于口,但并没有止于心,所以不取一念不起的办法。净念相继,本来是有念,如果强迫无念,只这一用力,就又是妄念了。只要念得清楚,妄念自然渐渐消失。
  100.念佛时虽声音很细微,但听起来好像是钟鸣,这样是不是贪恋静境?
  这是高度入静的表现。
  101.念佛四要诀说,不求一心,如果到临终仍旧不能一心,那不就会出问题吗?
  这本书说不求一心,是针对初学来说的。如果一开头就要他达到一心不乱,他一定会畏惧而后退。等到功夫深了,自然就能达到一心不乱,并不是说始终不求一心。
  102.念佛必须做到‘一心不乱’,才能往生。但我念佛时,依然心猿意马,不能做到一心不乱。不知用什么办法,才能使心不往外跑?
  先用心口耳三轮循转的办法,如果还不行,就加上数十念珠法。如果仍旧不行,就干脆丢掉佛珠,单用计数的办法。
  103.念佛念到‘打成一片’,是什么意思?
  净念相继,再也没有其他什么杂念。好像许多铁屑,熔于一炉,再经千锤百炼,成为整铁一片。
  104.无念与失念如何分别?
  本性一点也不动,本来就没有念,这就叫做无念。因为产生了无明,就有了许多妄念。修到妄念断去,显出本性,回归到本来面目。断妄念的利器,就是正念,或者叫做净念,如果这个净念丢掉了,就叫做失念。简单地来说,无念的意思就是无任何妄念,失念就是失去了正念。
  105.自性弥陀,唯心净土,是什么意思?
  尽虚空不离一心之外,极乐弥陀都在我心中。心念弥陀,则弥陀显应,这是自性本分中事,所以说‘自性弥陀’。依报(身体居住的环境)和正报(身心),不离一心之外,所以叫做唯心净土。
  106.念佛必须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这是什么意思?
  心有迷惑,妄念纷飞,所以现在造孽,将来堕落,生死轮回,无有了期。念佛一是为了断去妄念,二是为了感应生西。经中明明告诫我们要求得‘一心不乱’,六根不约束,思想不能够专一,净念不能相继,就会被其他杂念扰乱。如此下去,则妄念不减,依然造孽,不能得到感应,怎么能够往生西方?
  107.有人念佛见到种种瑞相,为什么《金刚经》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金刚经》是说真空的本体,瑞相是妙有的表像,像依体有,体因像显,这就叫做中道。凡夫往往迷像遗体,偏执一端,不知真相,看不到宇宙的本来面目。所以《金刚经》彻底破除这些迷惑。不变是体,随缘是像。果然能够明白本体了,就认识表像了;果然能够明白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也就明白了寂光是真空,瑞相是妙有。
  108.无念而念,念而无念,到这个境界,还须存往生的愿吗?
  存而不存,不存而存。
  109.有一种人,身体很健康,但他念佛时,就是心乱,不知道他的乱心是身体的病,还是本性的病?
  此事不关身体强弱,一是本性太钝,二是业障太重。
  110.听说念佛是第六识念出,心乱时,念由六识念出,净念时是六识念,还是八识念呢?
  念虽起于六识,但弥陀圣号却是第八识种子起现行,不管心乱与心静,两识都有关系。
  111.古代大德说:‘一念清净一念佛,念念清净念念佛。’如此说来,只要意念清净,虽然不念佛,此心也是佛了?这样是否叫做真实念佛呢?
  心叫做如来藏,净就是佛,染就是众生,于是就应该明白这两句话是至理名言。但如何使念头离染得净呢?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各宗有各宗的办法,净宗则以持名为捷径。古代大德说:‘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这是说佛号为因,清净为果。不可误解为不要修因,就能当下一念清净。能够当下一念清净,能有几人呢?果然能够当下一念清净,那就是大根器的人。
  112.病时在床上可以拿念珠念佛吗?
  病时因为体力不支,不是故意懒惰、怠慢,自然就可以拿念珠念佛,人处危难之中,正需要佛力加持啊!
  113.人命终时,子孙悲惨,两眼流泪,会阻碍往生吗?
  不叫病人看见,就没有关系。
  114.真正念佛的人临终没有中阴身,要到什么样的程度才没有中阴身?
  临终佛现,即得往生,即字不可滑口读过,这样就无中阴身。
  115.临命终时,什么是正念?
  佛子平素修什么法门,到临终时,不为世俗事情牵挂,心仍旧停留在所修之道,这就是正念。
  116.平素修持到什么程度,往生才有把握?
  一心不乱,经上已经说得清清楚楚。达不到这个程度,只要心口熟练,动念就有弥陀,也有把握往生。
  117.弟子惭愧,家事多忙,一天只念佛号一万二千,其他什么都不会念,不知今后能否成就?
  法门贵精不贵多,你这样下去很好。周利槃陀伽尊者,念扫帚两个字,都能证果,何况念万德洪名呢?古代大德说:‘老实念佛,莫换题目。’你居士果然能够什么都不会,只会念佛,就远远胜过那些高谈阔论的人,一定能够成就。
  118.明年五十九岁,运气不好,请问念佛能消灾过运吗?
  除非短命,谁不经过五十九岁。你说运气不好,那是世俗的迷信。学佛的人要有正知正见,哪能相信那些荒唐的无稽之谈?经上说:‘至心念佛一句,能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如果能够诚心念佛,哪有不能消除的灾难?如果相信那些世俗的无稽之谈,念佛就没有诚心。
  119.平素念佛能够持之以恒,但是临终时,精神恍惚,又没有人助念,能够往生吗?
  积有善因,自然有善果,到那个时候也许会出现不可思议的感应,但要看你平时的努力程度。
  120.平时念佛到临终时,不能如法行事,妻小哭缠,以致不能往生,那么最后的结果是不是和平常人一样?
  佛化家庭,就没有这样的忧虑了。因此,学佛的人修己、化家、风社会,都是不可缺少的事,这并不是专为利他,也正是减少自己的障碍啊!
  121.学佛的人临终前,预先知道自己要走的日子,是不是佛的指示?
  有的是佛菩萨现象指示,也有的是净功感通而知的。
  122.报上登载基隆闹鬼,能够置人于死地,念佛的人,遇见就没事,这是什么因果?
  妖由人兴,又有俗话说:‘疑心生暗鬼。’佛家认为万法唯心,能够说明一切道理。果然能够心地光明,不怀鬼胎,自然就不会与鬼祟为伴。
  123.修净业的人往生后,肉体火化,能够烧出舍利,说明他的功夫达到了什么程度?能够烧出舍利,就确定往生了吗?
  古代的大德说,舍利是戒定慧的结晶,必须勤断贪嗔痴,才有得到的希望。往生西方的人,要靠自力和他力两种力量,所以并非人人能够烧出舍利。能够烧出舍利,当然是净业成就的表现。
  124.在念佛的时候,心里闲著,无所事事,所以妄念不断生灭。虽然一时警觉,把心收回,但马上又去千里。于是索性翻开书本,眼看文字,心思文意,手念佛珠,口仍念佛,耳听佛号,鼻闻香烟,这是不是六根清净呢?
  六根门头,虽然都对净境,但是六处分飞,怎么能做到一心呢?请去看看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仔细体会,使心专一。功夫火候不到,就不要急躁冒进。
  125.念佛人最要紧的就是临终正念分明,我在早课念诵心经、大悲咒,平时又散念观音圣号,不可能同时念佛,如果遇到意外命终,怎么办?
  不管修什么法门,都要一门深入。念佛人应该以念佛为主,念心经等等可作课外助缘,但也不能占用太多的时间,妨碍正课。真正修净业的人,不会遇到意外横祸。
  126.念佛时,常常定心不住,妄想俗事很多,经上说要句句分明,但思想不能集中,心猿意马,有什么办法能够达到一心不乱吗?
  方法很多,但要符合自己的情况。居士可以权衡各种办法,采用适合自己情况的方法。
  127.念佛菩萨的名号,念到一心,就会有感应,这个一心能与佛菩萨相应。但念色的心,比念佛的心,更来得痛切,为什么不能相应呢?
  佛菩萨心念众生,众生心念佛菩萨,两者互念,才有感应。例如打电话,必须双方条件同时具备,才能相通。居士念色来得痛切,色念居士也来得痛切。
  128.我们念佛往生西方净土以后,是不是可以再到十方世界利益众生?
  净土法门的主旨,就是往生速证不退,然后回到娑婆,广度众生,并不是安居极乐,自图享受。如果是自图享受,就是小乘,与成佛无份了。
  129.在净土修炼到什么程度,才可以到十方世界利益众生?
  往生都得不退,一生候补佛位。自然能够随意往来十方,不必多讲,否则分证声闻、缘觉、菩萨等果位元,等级很多。在别教菩萨初地,就能百界示现,圆教初住以上就可以到十方示现。这是按通常情况来说的,如果有其他愿望,就另当别论了。
  130.念佛是为了明心见性,但不知怎样去做,才能明心见性?
  念佛当然能够明心见性,但是它的捷径是求带业往生,速出轮回。方法在《阿弥陀经》已经说得很清楚,大意是按照信愿行,诚心念六字洪名,再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作为助缘,这样做就会成功。
  131.临终时因环境以及地方人事等问题,以致快速移动,无人助念,本人神识不清,此情此境,只有任其堕落,有什么好办法吗?
  明知是有障碍的地方,就应该早想办法摆脱。如果自己念佛功夫深,已经能够来去自由,很有把握,也无所畏惧了。密宗有大灌顶光明咒砂的办法,但无缘的人,也不会遇到别人来布施。
  132.阿弥陀佛在极乐世界是否永久住世而不涅槃?
  佛有三身,所谓涅槃的,只是有相的报化二身,法身则不生不灭。西方实报庄严土,有阿弥陀佛的报化身,经上记载将来入灭,入灭以后,观世音菩萨即继承佛位。
  133.弟子阅读净宗各祖师著作中说,念佛人在二六时中,不论行住坐卧念念不离阿弥陀佛,甚至睡觉做梦都要会念佛,有这样的功夫,才有往生极乐世界的希望,否则一念之差,便在六道轮回。又说念而不念,不念而念。《阿弥陀经》说‘一心不乱’。这样的标准,弟子还离得很远,怎么办?请开示。
  古代的大德说:能否往生,就看这个人有没有信愿;品位高低,就看这个人念佛功夫的深浅。由此看来,不管念佛功夫的深浅,只要有信愿,就能够往生。虽然有品位高低,但一旦往生,即使是下下品,也已经摆脱轮回,远远胜过在二十八天。居士所说的二六不断、念而不念、一心不乱,都是上上品的因,做不到这个程度,只要具足信愿,每天早晚念数百声、数千声,中下品也有份。
  134.净土法门,十方共赞,处处指归,最为殊胜。弥陀成佛已经十劫,在十劫前有没有这样的法门?这个法门是弥陀独创的吗?没有弥陀,那么众生成佛就非三大阿僧祗劫不可了。是不是其他佛的善巧方便不如阿弥陀佛呢?
  这个问题分三个方面来回答。一、净土法门即是念弥陀圣号的法门,弥陀以前,没有弥陀,自然就不能念。各佛共赞,即是赞叹念诵弥陀圣号。十劫以前,并无弥陀,十方各佛凭什么开这个法门呢?二、弥陀法门,持名往生,这是依赖弥陀的愿力,按照经上所讲,是弥陀独创。至于众生成佛并非都要经过三大阿僧祗劫,上乘利根的人,也能顿超,不过稀有难得,不普遍罢了。三、佛佛道同,善巧方便没有高低,只因为弥陀因地发愿特殊,所以果地利益众生也特殊。古代的大德说:‘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各佛不及的地方大概就在这里吧!
  135.念佛时,手数念珠,数完一百零八粒,轮到佛头珠时,必须将念珠翻转过来,回头再数,手数念珠,不能越过佛头珠,含有乘愿再来的意思。但一般人手数念珠,总是越过佛头珠,对不对呢?
  数珠念到佛头时,穿绳必有小空闲处,掉转头来,才好掐珠再数。如图省事,越过佛头,那一段珠已与佛头紧贴,没有空闲的地方,不好数珠了,为了灵便起见,还是掉转珠头为好。至于乘愿再来的意思,如果心中有这样的想法,未尝不可,但没有看见有记载。
  136.念释迦牟尼佛的名字,闻释迦牟尼佛的名字,得多少功德?消灭多少生死重罪?在无上道会退转吗?如果单念释迦牟尼佛,也能往生吗?
  此功德不可思议,因为娑婆世界的众生,能够听到佛名,都是释迦牟尼佛的恩泽。有多少功德,便灭多少重罪。但往生一事,必须依照佛陀的教导念弥陀。
  137.弟子除了念佛外,还念咒、背经,并且受持《金刚经》一部,是否太杂,改为单念一句弥陀呢?
  咒和经典,既然念诵已久,就不必舍去,只是每天念诵一遍就可以了,执持名号,应该做到二十四小时不断,这就叫做净念相继。求专当然有益,杂修自然分心。
  138.坐禅时,全身震动,有师傅说,这是外道,应该控制。请开示。
  你既然是修净,怎么又去修禅?修禅修净,左右不定,怎么行呢?修禅要有师承,即使有师承,脚踏两只船,不免落水。所谓不禅不净,二门都破。如果没有师承,闭目枯坐,恐怕就会落到黑山鬼窟,全身震动还是小毛病,一味盲修瞎练,更怕有大魔境出现。
  139.静坐念佛微微感到头痛,因有脑神经衰弱,是否因病业所感,或一心专念,不予理睬?
  你的情况,病和业兼有,或者还有念不如法。如果念佛时,不能心平气和,过于紧张,也会发生这种病态。你说‘一心专念,不予理睬’,正应该这样。但必须控制妄念,调和呼吸,不急不缓,绵绵密密,如深潭流水,不兴微波,病态自然就会消失了。
  140.因病体弱,常思假身虚幻不实,返观本性了无可得,这是弟子静坐和平时的修持,间以持名念佛回向,是否妥当?
  静坐则不可常思,常思是身静而心不静。静坐只有止观,念不起,叫做止,念若起,随时觉察是妄,叫做观照。能了自性无得,那妄念还从哪里生起呢?这就叫做照破,但这种境界非一般人所能了解。差之毫离,谬以千里,不可不慎重啊!如止不能止,就以念佛代替,自念自听,这样就有止有观了。如果回向,就是发愿,愿不要虚发,发得真切,一定就会有所成就。
  141.《阿弥陀经》上说,人临命终时,如果能够念佛,从一天到七天,念得一心不乱,就能往生极乐世界。但身体为病苦所逼,不能出声正念,甚至心念能力都不足,变成忆佛想佛,能够往生吗?
  定期七天,那是平素健康时的用功,并不是对临终来说的。到临终时,片刻难待,怎么还能有七天呢?临终时如果能够忆佛想佛,就是心不颠倒,一定能够往生。否则即使口在念佛,心不在佛,就没有什么作用。
  142.人命终时必须念佛念得清清楚楚才能往生,否则即使念佛一生,也会堕落三恶道,不能遂愿。我建议佛教寺院应该设立一个专门收留莲友临终备用的房间,由和尚或皈依居士到时候助念,这样就能做到自度度人了。因为现在佛化家庭,非常不容易,甚至一家之中有不同的宗教信仰,对临终阻碍更大。所以希望能够实行这个计划。
  这个问题有两个方面,一是议论,二是方法。先说第一。正念清楚,才能往生,很对。但不清楚,则要看他的八识田中的善恶种子,哪个起现行,不能直说堕落三恶道。再说第二。净土法门,古代早有助念的办法,现在许多地方也都成立了助念团。但是家中有阻力,没有适当的公共场所,确实是一件很遗憾的事。要解决这个问题,只有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平时念佛精进努力,临终时有充分把握,排除干扰,顺利往生。二是平时广结善缘,临终时自然能够得到莲友的帮助。但最后能否往生,归根到底要看自己最后一念是否正念分明,所以真正的解脱还是要靠自己。
  143.善导大师念一声佛号,就有一尊佛从口而出,这是神通呢,还是感应呢?
  大师的境界,后学不才,难以测知底细。从理上来说,神通来自定力,感应也来自定力。因此,善导大师的境界,一定兼有神通和感应。得感应就会出神通,出神通就是得感应,两者确实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念佛而口中出佛,显然是向众生示范念佛的神力,目的在于感化众生,说是感应当然可以,说是神通也未尝不可。
  144.净土法门贵在念佛求生净土,如果念阿弥陀佛就往生西方净土,如果念药师佛就往生东方净土,如果没有念佛,全念大悲咒,像念佛一样,口念耳听,专心致志,持之以恒,那么这个人命终后,谁来接引,往生什么地方?求大德指示。
  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来迎接,《阿弥陀经》有这样的记载。念药师佛,药师佛就来迎接,《药师经》没有这样的记载。念大悲咒,就有念大悲咒的功德,至于往生什么地方,必须依靠自己的愿力。如果没有愿力,仅仅断了几分疑惑,恐怕就难以生东方或西方净土。古代大德说:能不能往生,就全看有没有信心和愿力。所以没有愿力,就不能生东方或西方净土啊!
  145.阿弥陀佛是法界藏身,就是说他的法身充满虚空,但又说六方有恒河沙一样多的佛,于是我就产生这样的疑问,既然阿弥陀佛的法身已经充满虚空,那么六方恒河沙数佛坐到哪里去?
  佛有三身,你所问的是法身。法身是没有形状的,就像虚空一样,以空入空,相互之间还有什么妨碍呢?以前的大德用灯光来作比喻,非常恰当。就是说一室千灯,每盏灯的光都能和其他灯光互相融合,即使一室万灯,也不会互相有妨碍啊!体会了这其中的意思,你的疑问也就解决了。
  146.往生西方,莲花化生,没有父母,如果离开莲花出生以后,那么依靠谁来抚养长大呢?
  花开出生,自然和净土圣众身形相等。好像我们这个地方的竹子,笋尖一冒土,一夜之间就能长大,并不是要继续几年。在西方出生的人,都有金色美好的相貌,并且获得了神通,哪里还需要受人抚养呢!
  147.极乐世界和娑婆世界都是佛土,为什么生到极乐世界的人就不会再退道心,再入轮回了,而生到娑婆世界的人,就会退去道心,永远轮回呢?
  这个问题,古代大德在经文后面早就有详细的注解,查阅后就自然明白了。这里再补充几句。第一,意念不一就不会往生极乐世界,爱欲不重就不会轮回娑婆世界。意念专一就会往生净土永不退转,妄想太多就会堕落尘世轮回生死。第二,生到了净土,周围就全部都是净缘,无缘不促进自己道心上升,因此就永远不会退转了。我们这个世界是秽土,生到了这个世界,无缘不促进自己欲念增重,所以绝大多数会退去道心。第三,往生净土的人,都是净因成熟的人,已经觉悟,不会退心。轮回娑婆的人,都是业力所牵的人,被妄念迷惑,难以觉悟,所以就只能堕落。简单的说是这样,要详细地说,即使洋洋万言也难以说尽。
  148.《药师本愿经》也说往生琉璃净土,就会永不退转了。虽然没有说胜过极乐,但比娑婆好多了。那么我们生东方净土不也是一样吗?况且念药师佛,现世就能求财得财,求一切得一切,为什么不先享受现世利益,再往生东方呢?这样不是比求生极乐更加舒服吗?
  你居士如果能够生到药师琉璃净土,自然就会永不退转了。只怕你去不了,就谈不上退不退的问题了。东西两个净土,往生不退,当然是一样,但具备什么条件才能往生,就大不一样了。看经文不能粗心大意,以免到时无效,反而怪佛不灵验。而且居士贪恋现世享受,本来就是尘根未尽,还想到琉璃世界生芽,哪里有这样的事呢?没有净因,哪里有净果啊?
  149.以前还不像现在这样深信的时候,闭目念南无阿弥陀佛,就常常有一尊穿白衣,执锡杖的和尚显现在眼前。在梦中恐怖时,这尊白衣和尚都会来解救。但到现在,这种境界,专心去想都想不出来了。是不是现在比以前退步了,还是从前的境界是不正当的?我虽然修的是净土法门,但不知道怎样去观想极乐国土。虽然丈夫时常提醒我要观想西方国土的庄严境界,才能往生,但我仍然观不出来。我的修法是不是哪个地方不对头?毛病在哪里?请您老开示。
  以前见像,现在不见像,都不要执著。应该一心念佛,不去理它才对。如果执著,反而是病。修习净土宗,有四种方法,即实相、观像、观想、持名。前两者暂时不多说,观想和持名合修,从莲池大师以后,大多不再采用,只是主张专念名号,单刀直入,比较稳当。因为观想依照《十六观经》去修,现在的人都很粗心,难以进入细境。经上说,如果是其他观想就叫做邪观。没有掌握观想的方法,就很容易走入歧途。莫如诚心念佛,做到心起念,口出声,耳听声,再加上信心和愿力,求得心不散乱,就一定能够成就净业,何必要去观想呢!
  150.我已老了,身体常常被病魔侵袭折磨,虽然早晚功课和念佛都不间断,但仍旧一样。前天,看了《高僧传》,里面有一位法师病了,梦见佛祖给他指示念诵《涅槃经》,然后病就好了。我是不是也可以模仿他念诵《涅槃经》,或者采取其他方法呢?人家说您老在医药方面也有相当的成就,我已经患了很多年的肝病,右肋时常作痛,透过背后肌肉也有小肿。我相信我的业重,不愿就医(因行动不自由,脚动病就发作),只以虔诚的心念佛治疗,可是功力不见效,敬请老居士赠给我一个治病的方法。
  修法贵在专一,最怕朝三暮四,脚踏两只船。要知道所有佛法都能圆融无碍,具体采用哪种方法,就要看各人的情况,当然是应该采用自己最熟悉的方法。念六字洪名,就是治病良药,只要诚心坚持,一定能愈百病。经上明明告诉我们,至心念一句阿弥陀佛,就能够消除八十亿劫生死重罪。你已拥有珍宝,为什么还要寻找其他办法呢?再说老居士念念不忘长年患病,执著幻躯如此严重,贪恋娑婆兴趣太深。知病是苦,就当舍离,否则就谈不上往生了。鄙人虽然稍懂医药,但医药不能消除业障。敬赠你几句话,无论是求往生,求去魔,求愈病,都要立定主旨,决不动摇。这就是坚持念佛一法,不再节外生枝了。
  151.《阿弥陀经》经中有‘广长舌相遍覆大千’的话,为什么舌相能够覆盖大千世界呢?
  声相所能到的地方就是舌相所能到的地方。
  152.《佛法导论》一书中说,念佛名号,十六个字概括了这个法门的纲宗。请问是哪十六个字?
  查《佛法导论》最后一页最后一行括弧内记载得最清楚,即‘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
  153.请问西方三圣、观音菩萨、地藏菩萨的根源,再请示三菩萨没有成佛之前,他们在俗家的姓名和出生的朝代。
  这都是无量劫前的事了,现在的历史只讲到五千年,怎么还谈得上朝代。只有阅读佛经,我们才知道一个大概。西方三圣是阿弥陀佛、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的总称。《无量寿经》说过,阿弥陀佛过去是一位国王,出家后名叫法藏比丘,然后修成佛果。《大悲心陀罗尼经》说过,无量劫以前,有一位正法明如来,为度众生,倒驾慈航,降低身分,到西方世界作菩萨,辅助阿弥陀佛接引众生,他就是观世音菩萨。《地藏本愿经》说过,无量劫以前,有一位国王,发愿永远救度罪苦众生,他就是地藏王菩萨。再说佛菩萨在无量劫岁月精进修行,他们的身体哪里只有一个呢?经上记载的都是与佛说法有关系的事,琐碎细节,哪里说得尽呢?所以就略去了。例如中国历史中的盘古氏、有巢氏等等,与佛经所说多劫以前的人相比,那是最近的了,而这些人已经没有姓名,何况最远的呢?
  154.念佛念六字念四字或快或慢有什么关系吗?
  六字恭敬,四字方便,太快太慢,都不适宜。必须不快不慢,心平气和,心安理得,才能得力。
  155.印光祖师回答信众的书信中说‘念佛要字字分明,绵绵不断,念万声佛,须念五千观音菩萨,念佛多少类推。’我在未皈依三宝以前,没有供奉观音菩萨。所以现在每天早晚礼佛后,先念佛五千,再念观音菩萨两千。这样对吗?已经受了五戒,供奉了三圣像,可不可以专念南无阿弥陀佛圣号呢?
  印光祖师这一段告诫,另有用意。如果读完全信,前后联系起来,你就明白主旨了。当时正是患难世道,劝人念观音,即能逢凶化吉,又观音信仰,民间最为浓厚,劝念观音,自然发起往生之愿。其目的全在于度人往生极乐,苦口婆心,不能不理会。请仔细读《一函遍复》。皈依以后,打算专念阿弥陀佛,这个想法很好。但念佛以后,观音势至大海众菩萨等礼诵常规不能不遵守。
  156.净土三经是五时说教的哪一时?
  天台宗五时教即是华严时、鹿苑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净土三经属于大乘,自然就要列入方等时,但净土教法,就不受此限制。因为最早讲华严时,就已经说了极乐,最后讲法华时,又说了极乐。真是千经万论,处处指归。三经是净法的专门书籍,净法是佛教的通论。
  157.《歧路指归》上‘不论行坐睡眠以至大便小解的时候都可以念佛’一节,是否对佛不够礼貌?
  念佛注重佛号的连续,所以不管什么时候,都要使佛号不断。具体实行时,有‘口念’和‘心念’的分别。入厕所时,心念没有关系,口里不要出声。
  158.我念佛时,开始是心里念,忽然念头到了头上,头脑感觉昏胀,我认为是不好的预兆,就用心去念,经过一个多月,还有余感。我看了《宇宙万有本体论》,上面说‘头上安头,将心觉心。’是不是指我这种现象?
  你学佛由什么人传授,应该向他详细问明念佛的方法。或者先看净宗的小册子,把道理弄清楚。否则就会因疑惑而走入歧途,引来魔事。《宇宙万有本体论》不是初机阅读的书籍,你读了也不会懂。一切学问都有次序,急躁冒进,有损无益啊!
  159.念佛时,念在虚空,念在身体,有时念在虚空,有时念在身体,不知是好是坏?
  念佛不在身体,也不在虚空,奉劝你赶快把这些疑神疑鬼,虚幻不实的念头统统打消。念佛是求往生极乐世界,这才是本旨。念从心起,声从口出,再用耳细听。不紧不慢,调匀气息,除了一句佛号以外,其他一切妄念都要放下。此外还要严戒杀盗淫妄,多做慈善公益事业(并不是专指金钱,不要误会),以求消灭魔障。小册子可以先看《歧路指归》、《初机净业指南》、《暗路明灯》、《佛法导论》等等,这些看懂后,再去看经。
  160.(1)在家修行的居士,不管他怎样精进修持,临终时都逃脱不了病吗?(2)在家精进修持的大居士和出家高僧到临终时,他们的神色有没有差别?(3)在家修行的居士,应该修哪种法门,要花多少时间,临终才会出现不同寻常的瑞相?
  先说第一个问题。谛闲大师和太虚大师都是出家高僧,圆寂以前,也示现了病苦。而宋朝王龙舒是在家居士,站著念佛就走了。如此看来,有病无病和出家在家有什么关系呢?第二个问题是谈功夫怎么样,在家和出家都没有区别。第三个问题说在家的修法问题。佛法平等,无有高下。佛弟子虽然有在家和出家的分别,但修持的方法却没有分别。只是根据不同的根器,选择不同的方法。并不限定出家修哪种法门,在家修哪种法门。至于说时间和瑞相,哪里有定期,全靠平时勤惰来决定。谁快谁慢,就像一颗树,哪里先开花,哪里先果熟,不可能有一个统一的时间。
  161.家兄卓智立居士吃素念佛有三十多年历史,在三十多年修行期中,历尽多少辛苦!他曾经唱道:‘茹苦含辛扬净土,卧薪尝胆念弥陀。’又说:‘夜寝夙兴依大士,朝参暮礼念弥陀。’希望用多年来至诚念佛的泪水,滋润西方莲池的莲心。请问他一生这样精勤念佛,始终不懈,临终能够带业往生佛国吗?
  令兄是否往生,临终时候,鄙人并未在场。没有搜集根据,不敢轻易断言。但按佛陀的教导来说,诚心十念,都能蒙佛接引。令兄果然能够有信心和愿力,念兹在兹,哪里有不往生的道理?既然往生了,自然就带业。带业往生是净土的殊胜方便,也是净土法门为什么是易行道的主要原因。既然往生,自然就是依靠弥陀慈力加持,到西方极乐净化后,再返回娑婆,普度众生。
  162.净土法门主要敬重西方三圣,《阿弥陀经》是净土宗必要的经典,而且定为每天念诵的功课,为什么经中没有提到观世音、大势至二位菩萨呢?
  净土三经,讲的道理都一样,但具体实行时就各有重心。《无量寿经》重六度万行,所以详细陈述功过,列举五受、五痛、五烧等等。《观无量寿佛经》重在观想,所以详细陈述西方净土依正庄严,列举观音、势至以及九品莲花等等情况。《阿弥陀经》重在念一句佛号,所以只提阿弥陀佛,而不说其他了。
  163.净土宗从莲池大师以后,专门主张念佛名号,不教观想极乐世界四色莲花,那么将来往生,生到哪一种颜色的莲花里?
  法华四花,表示四种因位,就是住、行、向、地,从这一根据出发,你在哪一个因地,就会生到哪一种颜色的莲花。
  164.常听老师说,经典虽然讲的是大道,文字也很优美,但刚刚入门学佛的人,必须先弄清文理,才能求道。我对《阿弥陀经》中六方佛一段文字很有疑问,为什么四方先说东方,不是北方为上吗?但北方反而列在最后。上下两方,自然是从上而下,为什么先说下方呢?
  佛经有真实语、随顺语等等。四方上下,都是假定的名词,哪里有真实的内容呢?我们地球上的人,以太阳为标准来划定四方,标准一变,方位也要发生变化,所以方位是一个假名。作文要有次序。太阳从东方出来,是一天的开始,所以四方先从东方说起。草木有枝干和根本,根本在下面,所以先从下面说起。
  165.《弥陀经》中‘于彼国土,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几句话,意思虽然比较明了,但按文义讲,很觉得拗口,怎么去讲,能够好懂?
  中国的文字,一个字有多种讲法。‘于’在这里是发语词,是‘对于’的意思,‘于彼国土’就是‘对于阿弥陀佛那个国土’的意思。下面三句必须连贯起来,并且要添加一些字句才能通畅。意思是‘像那样已经发愿的人就已经往生了,现在发愿的人也会像那些已经发愿往生的人一样现在往生,将来发愿的人也会像那些已经往生的一样将来往生。’简单地说就是‘已经发愿的就已经往生,今天发愿的就能今天往生,将来发愿的就能将来往生。’
  166.西方阿弥陀佛在佛的三身中属于哪一身?
  西方既然有四土,就自然有三身,生到哪个等级的净土,就看到哪个等级的佛身。
  167.西方极乐世界画图中佛菩萨等像,是根据哪里翻印出来的,是不是已经曾经有人看见了西方佛菩萨而画的?
  有人看见西方佛菩萨,这样的事情当然存在,《往生传》及《净土圣贤录》都有记载。所画图像是根据《十六观经》而来,只不过简略地画出来罢了。文字是事情的说明,图画是文字的实体,不一定要依照各人看见的作依据。依据菩萨显像来画的也有,像观音菩萨的像有些就是如此。
  168.耳聋的人在临终时,有人为他助念,他是否能得到利益?
  瞎子、聋子和哑巴列入八难,阻碍了接受佛法。但佛法不可思议,能消除一切人的罪过。对一个聋子来说,如果平素凭借他的眼睛,向他示意念佛,利用各种方便和机会,使他知道往生的利益,临终时悬挂佛像,烧起檀香,由他的眼睛和鼻子引起正念,那么也能获得特殊的好处。
  169.除了在住房或佛像前念佛以外,其他像走路或做事时也一心念佛,是否也有功德,也能得到佛的感应?
  行、住、坐、卧都可以念佛,只求心里真诚和恭敬。佛的法身遍满虚空,佛的光明照遍十方,到处都有佛的存在啊!真是‘夹岸桃花新雨后,马蹄无处避残红。’
  170.念佛时出声念和心中默念,功德相同,还是有差别?
  念佛功德,在于求定,就是经上所说的‘一心不乱’。至于采取什么念法,就没有一定的限制,要根据个人的习惯去选择。符合自己情况的念法,功德就大,不符合的,功德就小。
  170.‘佛说阿弥陀经’是什么佛所说?
  释迦牟尼佛所说。在我们现在这个时代,所有的佛经都是释迦牟尼佛说的。
  171.我自从皈依三宝以来,已经有七年时光。当开始念佛一年后,就感觉每念一句佛号,心中就会出现一次滚动。因此曾经请教大德开示,教导我念到不动为好。念到现在后,心已果然不动,但如果偶然生起贪嗔痴的念头,心中仍然乱动不停。只有立即提起正念,才能控制动心。如果平时善于调心,不起贪嗔痴的念头,到临终时是否能够心不颠倒,一心念佛,蒙佛接引,往生极乐?
  贪嗔痴叫做三毒,制止三毒念头,当然是正路。果然能断除,临终就不会颠倒。但调心不要著相,如果存有断除三毒的念头,反而又增加一个念头了。莫如把心归到佛号上去,使佛号不断,不管出现什么境界,是好是坏,都不要管,只是提起一句佛号,这就是正念,心和佛号不相应,就是颠倒。
  172.我吃素一月后就归依,以后就长久吃素。因为有家庭负担,不能时常聚会念佛。又因为佛教经典太多,每部都是宝藏,但我们的生命很短,每部都想受持,实在困难,我只好选择《妙法莲花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及《佛说阿弥陀经》作早晚课诵,并终生信愿受持。现在我每天早晨五六点钟时念《普门品》,晚上十一点钟时念《弥陀经》,念完后再念佛号千声。这个时间,这样念诵,是否正确?不打法器是否可以?
  念佛在于求定,功夫好时就是一心不乱。这样的境界,每个人在家中朝暮课诵时都能得到。至于到一些佛教团体聚会念佛,不过是结缘随喜,因事忙不能常去参加,没有关系。可是家中的早晚功课万万不能间断,早晨念《普门品》,晚上念《弥陀经》,未尝不可。功夫在精不在多,贪多不精,反无效力。不见禅家一句话头要参究一生吗?打法器的事,家庭环境许可就用,否则不用。
  173.念佛可增加智慧,拜佛可消除业障。前者念佛念到妄念少时,确实有这种感觉。后者拜佛怎样才算是消除业障的体验?是不是指平人肝脏之火,使人心静气和的意思?
  众生有身体,举手抬足,无不是罪,最显著的就是杀盗淫。有恶业一定会得恶报。一点钟拜佛,一点钟不造杀盗淫等罪业,一天拜佛,一天不造杀盗淫等罪业。不造新罪,就不会得新恶报。并且因为不起恶缘,过去的罪业就没有受报的条件。明白了这个道理,就是体验。反省自己的内心,观察自己的行动,不感到惭愧时,就是消业障的消息。
  174.‘念一句佛号就消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那么我们不如造罪以后再来念佛。如果说念佛是消过去的罪业,不再去造新罪,那么造了罪以后,不又是过去的旧罪了吗?
  从前某甲正在大吃秕齤霜,某乙看见就惊奇地问:‘为什么要自杀?’甲说:‘我不是自杀,因为听说某店有解毒的灵药,我想买来服用,所以就先吃秕齤霜。’先生所问不正是这不意思吗?过去、现在和未来是没有一个界限的,但改过从新却是有界限的。不论是做好人,还是学佛,都从他发心的那一天算起,以前的时间就是过去。
  175.‘琉璃王灭释种,释尊头痛三日。’成佛之后,都不能摆脱因果,念佛怎么能灭罪呢?
  因果关系,千头万绪。如杀人偿命,欠债还钱,是基本原则。但有抵有折,有讨有解,一定要就事论事,不能偏执一端。但先生所问,不在这个范围之内。要知道,业障全无,凡情顿消,才能圆成佛果。怎么会成佛以后,还有业障的道理?例如,十五的月亮不缺才称圆,既然叫做圆,就决定不会缺了。你所说那段经文,是为了说明因果不假,释尊现身说法,并不是世尊真的受报啊!再如八相成道,也不过是古佛示现演讲佛法,释迦牟尼佛在无量劫前早已成佛。
  176.如果有人往生西方,他的子孙为他诵经作功德,是往生的人得到呢,还是他的子孙得到呢?
  往生的人莲品就会增高,子孙尽孝,而又信奉佛法,当然也有很大的功德。例如,父母旅行,儿子为他们赶车、驾船,减少了父母的劳累,父母得到了利益的现果。儿子尽孝,也有了福报的前因,有因一定会得果。
  177.净土宗的信仰者,有必要研究外宗的经典吗?
  ‘法门无量誓愿学’是四弘誓愿之一,这是大乘佛法的原则,净土宗哪能例外。不过学习时,应该知道本末和先后。‘本’就是本宗的经典先弄通,‘末’就是其他宗派的经典后学习。根本都没有弄通,就去学其他的内容,恐怕如邯郸学步,别人的没有学会,反而把自己的本行丢了。本行已经明了,却不博学,就会孤陋寡闻,执著一边,不能圆融。
  178.阿弥陀佛是不是世自在王佛给他授记?观世音菩萨是什么佛给他授记?
  从现象来说,阿弥陀佛在世自在王佛那里授记,《无量寿经》里面有记载。观音则在古观音如来那里授记,《首楞严经》里有记载。但是,凡是一位圣人的成就,都不是只供养了一佛二佛三四五佛,无不供奉了千佛亿佛,所以授记的,就绝对不只一佛了。
  179.观音、势至,这两尊菩萨,如果要理解他们的象征意义,就是显露阿弥陀佛的悲智二德,对吗?
  西方三圣,观音、势至位于阿弥陀佛的两边,辅助度众。观音表示‘悲’,势至表示‘智’,就是‘悲智双运’的意思。
  180.小孩不懂佛理,教他念佛有什么利益呢?父母主张给他受皈依,但他长大退心了,是谁的过错呢?
  低头一拜,罪灭恒沙。念一句佛,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小孩虽然暂时不理解,但是已经种下善根,怎么能说没有利益呢?至于长大退心,那是他另遇恶缘,但以前的种子坚如金刚,牢牢埋在第八识田中,总有一天会生根发芽,还是有利益啊!况且皈依的时候,不能预先就考虑他退心。如果一开始就存有这样的念头,那么还有谁来引人向善呢?只能促进,不能促退啊。
  181.除夕晚上全家大小都很欢乐,夜深之后起来念诵圣号,念完后已接近三点,入睡后进入梦乡。梦中念诵礼拜佛像,旁边站立一位僧人,好像是玄妙法师,礼拜念诵中忽然哭泣不能自制。醒来后知道是梦,两眼泪水还正在流出来。元旦晚上,晚课念到大悲观世音菩萨时,忽然思念福建老家的慈母,悲从心起,泪由目出,一时痛哭不能控制。这两种景象是善是恶,敬请指示。
  念佛流泪,是心诚所起,思亲流泪,是心孝而生。诚和孝都是善。古人说:‘祸因恶积,福缘善庆。’诚和孝都是大善,就是大福之因。学佛的人,明白因果,你还有什么担心呢?
  182.众生遇难时,我代他念往生咒,他能生西吗?
  见别人遇难,能够挽救就挽救,如果自己无法挽救,就念佛祈祷给以法施,这也是行菩萨道了。是否往生西方,必须具备种种因缘,不是因一点点善根就能成功。但佛法如太阳,到处都能见到光明。所回向的人即使不生西方,也能为他消罪。
  183.只会自己念佛,不会度众生,临终时能不能生西?
  不会度众生,是没有弘法的才能;不肯度众生,是没有菩萨的愿心。才能虽不能勉强,但菩提心不能不发。如果都做不到,只要真正肯死心塌地念佛,也能往生,只不过品位不高罢了。
  184.佛经说往生西方,要具备‘信愿行’,世俗的嗜好不能痛改,是否能够往生?
  信愿行的行字是指正行和助行,正行是六字洪名,助行是多做好事,多结善缘。正行和助行如鸟的双翼,缺一不可。经上明明告诉我们‘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明知有过错,却不愿改正,自然是少福德而缺乏助缘,在‘信愿行’中的‘行’就有所欠缺。信愿行是净土三资粮,如果不能具备,怎么能得到圆满的结果。况且保持不良嗜好,临终时就会有障碍。
  185.讲经说法,做种种功德,都不能往生西方。那么就不要到外面宏扬佛法了,这样难道不是闭门造车吗?
  说话不要如此偏激,一个法门,一种修法,种瓜不能得豆啊!净土法门的正因只在念佛,其他如讲经等种种功德,都是助缘罢了。助缘当然也不可缺少,但没有正因,就如同没有种子,又怎么谈得上往生呢?念佛是自利,弘法是利他,二者应该同时并进。如果单取助缘,忽略正因,当然就不能往生了。
  186.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了的人,是否还记得他们自己的眷属?
  一生到那个国土,就马上获得了神通,自然就知道他所有前世的一切事情。但所问‘他们自己’含糊不清,到底是哪一个自己呢?无量劫来,自己改头换面不知有多少了。修净土的人,要发大乘心,并非只度自己的眷属。更不能因恩爱习气不断,而阻碍了往生。
  187.《无量寿经》说西方无恶人,但修净宗的人是带业往生,应当仍有恶的习气,为什么没有恶人了呢?
  善与恶是一个相对的名词,有一假定的界限。第八识田中所藏的恶种生起来时,指挥身口意去造十恶等罪,这个人就叫做恶人。能控制它或者断除它,约束身口意不去造十恶等罪,这个人就叫做善人。不一定要尽去一切罪业,才称为善人。七地以前的菩萨,还有无明,但已经称为圣人。阿罗汉习气未尽,也称为已证圣果。带业往生的人,都获得三种不退,恶种已经压伏或者断除,不会再生起来,所以说西方没有恶人。
  188.《无量寿经》中说:‘正心正意,斋戒清净,一日一夜,胜在无量寿国为善百岁。’又说:‘于此修善十日十夜,胜于他方诸佛国中为善千岁。’如果按照这个说法,极乐与其他佛土并没有特殊之处,怎么能胜过其他佛土呢?
  极乐纯善无恶,修善没有障碍,再求上进,过百岁觉得很快。我们这个地方多恶少善,要作一点点善事,都很艰难,要作一天的善事,就更艰难。如果能够做到,那么一天所用的功力,就等于极乐百年的功力,所得到的功德就可以类推了。因为恐怕还不足,所以就加正心正意斋戒为助缘。极乐好比轻车平路,快马加鞭,很快就过了百年;我们这里,车身很重,路又不平,快马加鞭,一天也走不了很远,只怕马力不足,所以还要加油。其他佛土,善多恶少,作善百年没有极乐那么容易,但比我们这里则强多了。在我们这里作善如果不加正心斋戒的条件,当然就比不上极乐百年的功德,但还可以比得上其他佛土百年的功德。
  189.夏历十一月十七日是阿弥陀佛圣诞,这个日子一定有来历,请能详细说明。
  阿弥陀佛本来是法藏比丘,在无量劫前出生。古今中外的历法互不相同,怎么能用中国的夏历来确定阿弥陀佛的圣诞呢?这个日子只不过是后人敬仰阿弥陀佛,假定一个日子以作纪念罢了。传说宋朝时永明延寿大师是这一天出生的,因为大师宏扬净土,救度了很多众生,人们崇敬他,就用这个日子作纪念了。
  190.赞佛的颂词中‘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是说佛的身体,不知怎么理解,请指示。
  这是形容佛身伟大。佛相两眉之间,有一盘白毫,世俗称为佛顶珠,它有五座须弥山那么大。佛的眼光为绀色,即黑红色,眼睛有四海那么大。于是我们就可以想像佛的伟大了。
  191.离开我们这里,经过十万亿佛土,有一个世界名叫极乐。这个世界谁最先发现呢,有没有根据?
  世界上的知识许多都是别人传授的,我们的生命有限,怎么能游遍知识的海洋呢?佛陀是说真话的人,他所传授的佛法就叫圣言量,我们还有什么怀疑呢?
  192.尝见感应录中,往往有念诵《地藏经》令已亡父母超升极乐,回向偈中也有‘愿我宿现诸父母……接引往生安乐刹’的句子,我私下里认为,我自己念佛未到一心,往生尚且没有把握,而为亡者念诵反易往生吗?况且往生先要具足信愿,若亡者信愿不足,怎么办呢?
  净土法门是大乘菩萨道,既然是菩萨道,就必须发自度度人的菩萨心愿,虽然暂时无力度众生,但已种下普度之因,只有具备这种发心,才能往生西方,往生西方就是使自己先有普度众生的本领,然后再回娑婆重续旧愿。发信度亡父亡母,是净宗学者的助行。《阿阿弥陀经》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无量寿经》说往生正因‘要当孝顺’,《观无量寿佛经》说欲生彼国,当修三福,第一即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至于亡父亡母虽然暂时还不具信愿,也能增加福德,并种得度之因,若已具信愿,则增莲位。
  193.禅靠自力,净依他力,又说自他不二,究竟禅净是一是二?
  禅也离不开经教,其中就有他力了。净要信愿念佛,其中就有自力了。但二者有轻重之别,无他力自力不生,无自力他力不应,这就是自他不二啊!
  194.一般念佛的老太婆能够明白唯心主旨的有几个呢,她们和那些心外有法的外道又有什么区别呢?
  老太婆虽然不理解唯识学说,但因为她具备信愿持名,非常虔诚,不起分别心,所以往往容易成就,不能轻视她们。
  195.信外道的人也念佛号,以后如果有往生极乐的愿望,是否能得到佛菩萨的接引?
  求法必须远离邪见,成功在于是否专一。既然皈依佛门,就应当远离外道。邪正混杂,修行就不真。修法既然杂乱,念头怎么能够专一。虽然有往生的愿望,但恐怕是可东可西的摇摆心理。三资粮不具备,怎么能有往生的份呢?世上的人有的信仰宗教,有的不信仰宗教,有的信仰这种宗教,有的信仰那种宗教。虽然千差万别,但只要他转过来相信净土,并发往生的愿望,他就一定能够往生。
  196.佛说的极乐世界,是不是为某些执著小我,贪恋五欲的众生而说的一种方便法门,还是实实在在有一个极乐世界?
  居士这个问题,正是你自己不通佛理,自以为是。应该知道,我佛说法,权宜和真实是圆融贯通的,现象和本质是不相分离的。我们应该依照佛的教导,信受奉行。如果认为极乐世界是方便假设,那么净土三经都变成谎话了。
  197.念佛念到一心不乱,就是外无所求,内无烦恼,极乐世界的情景出现在眼前,耳朵听到弥陀法音,眼睛看见菩萨化身。那么是不是这时已生极乐,还是要等身体死后才能往生?
  我们的身体好像一个旅馆,旅客坐在馆中,想往美国,美国的情景就出现在他的眼前。请问,这个时候这个人是已经到了美国,还是必须走出旅馆,搭上轮船或飞机才能到达呢?
  198.念佛是念自心佛,还是念心外佛?当念佛的时候,把能念的心和所念的佛,融会为一,心佛无二,即心即佛,念佛即是念心。如此念去,不知是否有误?
  居士这段高论,虽然来自书本,但你对于什么是自心,什么是心外,什么是心佛无二,什么是即心即佛,没有真正了解它们的意义。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啊!鄙人四十年来才晓得几分‘心内’,至于‘心外’还不能明了。莫如一切不管,集中精力,全力念佛,自念自听,就一定能得到实用。应该知道这个‘当前一念’微妙难言,不必另外去多找麻烦。你能说这些大道理,表面上是高明,实则是妄念,仍旧是凡夫知见。不能顿悟,就不要去高谈唯心净土,还是老实念佛稳妥。
  199.看印光大师的在家男女学佛程式上说,修习禅定,就是修习止观,而念佛就是修习止观的一种方便法门。为什么很多书上说禅净不能双修呢?
  ‘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怎么不容许禅净双修呢?但必须深刻理解什么是禅,什么是净,如果不明白道理,就会错上加错,到那时禅不禅,净不净,一无所成了。你所提的印光祖师那一段话,只是说禅净都是‘止观’,并不是教人同修禅净,请不要误会。
  200.佛教巨星印光大师圆寂后,经中国佛教协会审议通过,列为莲宗十三祖,为全国佛教徒所瞩目。后来我的哥哥卓智立在福州功德林念佛会时,据某居士说:‘印公大师往生后列为莲宗十三祖,这件事还有暂时性,并没有最后确定下来。原因是福州鼓山涌泉寺住持高僧虚云大师以及圆瑛大师还没有圆寂,必须等二位高僧往生后,佛教会才能作最后的决定。’这件事是否实在?
  名分已定,人心已归,怎么能够朝三暮四,随意变更呢?何况虚公为当代禅宗大德,自然有他的本宗地位。圆瑛大师禅净双修,和紫柏、憨山大师相同,后人自然奉为祖师,何必一定要列为莲宗祖师!
  201.《阿弥陀经》说:‘阿弥陀佛成佛以来于今十劫。’查劫有大中小三种,阿弥陀佛成佛十劫,是指哪一种劫?三种劫各有多少年?西方佛国在阿弥陀佛没有成佛之前,有没有其他佛?
  从人的寿命十岁开始,每过百年增一岁,增加到八万四千岁为止,以后每过百年减一岁,一直减少到十岁为止。这一增一减的时间就叫做一小劫,二十个小劫合为一个中劫,四个中劫合为一个大劫。《阿弥陀经》所说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忏悔文一般念几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