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使用生命的方式除了好好学习和好好工作还有哪些?

19,974被浏览2,976,809分享邀请回答2.5K60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11K893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159被浏览27,920分享邀请回答book.douban.com/review/8426470/
《拆掉思维里的墙》作者古典说过一句话,大意如此:
“读书可能是改变你命运的最好的机会,但你有没有想过,读书也很有可能是你对生命、对时间的极大浪费?”
关键不在于“读书”这种行为本身,而在于你是否通过“读书”影响了认知,改变了思维方式,进而不断改善了自己的决策和行动。
如果读一本书只是满足于“翻书”这种行为艺术,别人问起这本书到底讲了什么却一问三不知,当然只能是在浪费时间。
老祖宗们早就明白这个道理,比如说子就曾经曰过“学而不思则罔”,结果呢,能够在实践操作中“知行合一”的人还是寥寥无几。
“穷忙一族”根本没时间看书,讲情调的人在社交网络上表演看书(比如手持粉红色封面的青春版《红楼梦》拍照),知识工作者们在疯狂比拼自己的读书速度或数量,陷入一种“群体性知识焦虑”。
然而,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懂了这么多道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
成甲的这本《好好学习:个人知识管理精进指南》,最大的意义就是为这种“低水平勤奋”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
这个方案就是:读书,或者说学习,不要计较速度或数量,而应该在意思考的深度。换句话说,你应该追求“深度认知”。
那,究竟怎么样才算是“深度认知”?
“房价”这个案例已经被分析烂了,这本书里也有,换另外一本书里的一个案例来看看。
在《中国人的焦虑从哪里来》这本书中,茅于轼提出一个“廉租房到底该不该有私人厕所”的问题。
站在道德制高点上的人会很容易因此跳脚:“穷人就不是人?凭什么歧视穷人?凭什么穷人就不配有私人厕所?”
这种思维方式,就是从情绪、感受、经验出发,对具体问题或现象做出解释,是一种浅层次的认知。
有深度的认知会“透过现象看本质”,会试图去分析问题背后的普遍规律,判断的依据则通常是实验验证或数据分析。
比如对“廉租房到底该不该有私人厕所”的问题,茅于轼主要应用了两个更底层的普遍规律。
第一,“用户价值”。廉租房的对象是城市里生活最低的那部分人,主要是进城务工的农民工,能够用很少的代价住上相对好的住房,他们是满意的。从使用频次和重要性出发,应该有私人厨房,但不必有私人厕所。
第二,“系统思考”。考虑到中国的特殊国情,在住房市场供不应求的现实条件下,如果廉租房的规格过高,有权势的人或中高收入者就会使用各种手段侵占低收入人群的利益,导致真正对住房有刚需的穷人还是享受不到社会的福利。不设私人厕所,可以自然劝退那些谋求私利的人。
茅于轼给出的结论未必百分之百正确,但重要的是他思考的深度,这也正是《好好学习:个人知识管理精进指南》这本书希望重点讨论的主题。
为了便于营销和传播,作者专门设计了一个“临界知识”的概念。什么叫“临界知识”?实际就是那些能够更普遍、更广泛地解释世界、指导行动的底层规律。
作者认为,信息不等于知识,只有那些能够改变行动的信息才是知识。
而知识跟知识又不一样,有些知识比其他知识的威力更大。比如说,作者把知识分为三类,分别对应三种能力。
数据管理——执行能力(如时间管理、谈判沟通等能力)
信息管理——专业能力(基于特定业务,系统解决问题的能力)
底层规律——结构能力(掌握临界知识,认知事物更底层的结构和规律)
用作者的话来说,我们应该“把更多时间用在结构能力和专业能力的学习上”,即对“临界知识”的学习上。
这个“临界知识”的概念受启发于物理学上的“临界质量”或“临界状态”,意思是有些知识就像是具备“临界状态”属性一样,掌握了他们,在合适的条件和机会下就能产生知识裂变,发生叠加放大效应,从而解决问题。
用更形象的说法来描述,学习就像是要把一壶水烧开,掌握了“临界知识”,水温就更容易达到100度的临界值。
关于这本书的豆瓣评论中,目前排名最靠前的那篇对这个“临界知识”的概念嗤之以鼻,认为它不过就是“底层知识”的一种变体,或者说是“元认知”概念又换了个马甲。
这个判断本身没毛病,世间哪有那么多新知识、新道理,无非是换一种方式重新表达出来。
比如这本书里提到李叫兽那篇10万+文章《为什么你会写自嗨型文案》,其中“自嗨型文案”概念,就是早前小马宋写过的“镶着金边的大便”。而类似的话,奥美创始人奥格威等著名广告人也都说过很多次。
但这不妨碍后来者用更击中人心的方式去重新表达,你可以把它理解成一种“微创新”。
作者使用“临界知识”这个概念,目的无非是希望能尽可能引起读者注意,用一个新提法来刺激受众的好奇心,这个做法无可厚非。
遗憾的是,那篇书评抓住这一点不放,把“掌握临界知识”等同于“个人能力的质变”,显然是读书不细,或者说在读书的过程中没有空杯心态,一味只想挑战作者,而不是重点看自己从书中获取了哪些养分。
事实上,作者在书中交代得很清楚,“临界知识”本身只是工具,掌握的“临界知识”越多,越能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拥有更好的判断依据,不等于问题会因此被自动解决。
知识不等于能力,研究和学习“临界知识”,目的是在对思考深度的不断拓展中,水到渠成地提高元认知能力,进而通过知识来改变生活。
举个例子,试着用“临界知识”来解释咪蒙的走红现象。
咪蒙为什么能红,为什么这么红?——类似的分析已经汗牛充栋:
有人说,她有才华,文笔好,又够努力,够勤奋;
有人说,比她有才的人没她贱,比她贱的人没她有才;
有人说,她没下限,抄袭,洗稿,迎合大众,价值观坍塌!
问题是:有才、勤奋、贱、抄袭、迎合大众……的人多了,为什么只有一个咪蒙?
上述的分析不能说不对,但多数属于一种单向度的思考,停留在现象层面。我尝试用更底层的理论做个简单分析。
市场供需。据2016年数据,微信日均登录用户为7.68亿,即使按《企鹅智库》提出的“微信用户男女比例2:1”标准计算,日均女性用户数量也接近2.56亿,她们存在着强大的内容获取需求,而微信公众号平台上针对女性用户的个性化内容明显不足。
用户价值。咪蒙的文章跟传统媒体有什么明显不同?这个问题不可能有标准答案,但咪蒙文章传达的价值观、对话体的行文方式、毒舌自黑的风格、随心所欲的主题等等,都明显更对新生代用户的胃口。
风口效应。“站在风口上,猪都会飞”,咪蒙正好赶上了微信公众平台的内容风口,享受了订阅号高速发展的平台红利。微信不光成就了像咪蒙、六神、和菜头这样的大V,也同样成就了很多小V。
二八定律或头部效应。在海量自媒体中,咪蒙属于攫取80%用户的那20%,是头部作者。(当然,这个更像是果,而不是因)
复利效应。咪蒙真正走红,起步于她的连续两篇刷屏神文《致贱人》、《致low逼》,这两篇超200万量级神文为她积攒了海量的初始用户,让她在复利模型中拥有尽可能大的用户基数,再通过每天至少一篇的稳定供稿发挥幂次方效应,长期下来就成为了现象。
量变质变。事实上,咪蒙的成功本身就像是一种对“临界状态”的突破。成名之前,咪蒙已经接受了中文院系的7年科班训练,在传统媒体干了12年编辑,其中也干过很多记者工作,出过3本书,写过不少专栏,有创业开公司的经历,初始积累已经足够丰富。像这样的人,缺少的只是一个机会,而微信公众号就是触发她从“马凌”变身“咪蒙”的一个机会。
类似的分析还可以做很多,上述的这些分析也不一定对,但相对来说,应该比“有才、勤奋、贱、抄袭、迎合大众”这些表象更接近真相。
这,就是所谓“临界知识”的重要性。
成甲的这本书,核心目的就是希望能发动人们去思考事物背后的底层规律,通过摸索、积累属于个人的“临界知识”,再把零散的知识点组合成各自的知识框架,进而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改变自己的行动。
注意看书的小标题“个人知识管理精进指南”,看上去像是在讲“知识管理”,其实重点落在“精进”这两个字上。
这本书读完第一遍,热血沸腾、心潮澎湃,赶紧跑到豆瓣上打了5星,强烈推荐。但读完第二遍、做完思维导图,很快又把评价从5星改到了4星。因为在复盘的过程中,我发现这本书存在一个结构上的重大缺陷。
作者的内容结构是这样:
知识管理到底是什么?——&为什么要学习“临界知识”——&学习“临界知识”的方法——&如何在实践中发现和应用“临界知识”——&重要的“临界知识”有哪些。
发现问题没有?应用书里提到的“黄金思维圈”概念,从what-how-why三个层面来分析,作者的逻辑是先讲why(为什么要学临界知识),再讲how(怎么学临界知识),最后讲what(重要的临界知识有哪些,是什么)。
但如果从读者角度出发,更合理的逻辑结构可能是这样:
先讲what(临界知识是什么),再讲why(为什么要学临界知识),然后重新介绍what(举例子,重要的临界知识有哪些,是什么样,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再讲how(怎么学临界知识,从哪儿去发现和应用临界知识)。
这种结构可能更符合人的认知规律,以及更有助于用户去感知理论的价值。毕竟,学以致用,掌握一个概念的目的,最终还是要落在“如何实操”上。
相对来说,作者这本书最欠缺的部分就在“实操案例”上,虽然最后也以自己在“得到”App上的节目《成甲说书》做了总结陈词的案例,但案例整体数量还是太少、解读篇幅还是不够,道理说得很透,读者却不容易做到“照着葫芦画瓢”。
但话说回来,“思考”这个工作终归还得自己做,别人无法代劳。
就像茅于轼在《中国人的焦虑从哪里来》中写到的那样,廉租房这个体系靠的是全国纳税人出钱,帮助低收入人群改善一点生活,但穷人最终走出贫困,还得靠自己努力。6110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201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