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李凝幽居全诗下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题李凝幽居颈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_百度知道
题李凝幽居颈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题李凝幽居颈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我有更好的答案
草径入荒园。过桥分野色《题李凝幽居》颈联运用了(对偶)修辞手法。暂去还来此。鸟宿池边树。题李凝幽居作者:贾岛闲居少邻并,幽期不负言,移石动云根,僧敲月下门
采纳率:57%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两首诗中都写到“梨花”,“梨花”在两首诗中各自有什么特点,有何象征意义?(5分)&答案:丘诗梨花香、艳、白,象征自身的才学品行;苏诗梨花白,象征自身的清明纯洁。这两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答案:丘诗“春风且莫定,吹向玉阶飞”,表达诗人希望得到朝廷重用的心情;苏诗“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表达春光易逝、人生短促的惆怅之情,也有看淡世事的洒脱之情。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8~9题。终南望馀雪①(唐)祖咏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夜雪②&(唐)白居易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注】①本诗是祖咏长安应试时作,《唐诗分类绳尺》中评价:结句有讽。②本诗作于公元816年(元和十一年)。白居易时年四十五,任江州司马。两诗都咏雪,它们写雪的角度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答案:《终南望馀雪》内容上写的是雪后初晴的场景;手法上既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描写(“积雪”句是正面写,“明霁色”是侧面写)(3分)《夜雪》内容上写的是深夜大雪的场景;手法上全用侧面描写。(感到“衾枕冷”正说明夜来人已拥衾而卧,从而点出是“夜雪”。“复见窗户明”,从视觉的角度进一步写夜雪。夜深却见窗明,正说明雪下得大、积得深,是积雪的强烈反光给暗夜带来了亮光。最后一句,通过写“折竹”的声音,侧面写雪大。)(3分)9.两诗通过写雪,各自表达出什么样的情感?(5分)答案:《终南望馀雪》侧重表达了作者关心百姓的思想情怀。遥望终南余雪,想到“下雪不冷化雪冷”,想到长安还有许多贫穷的百姓,他们缺衣少食,能否在饥寒中度过难关。(2分)《夜雪》侧重写作者个人情怀。“折竹声”于“夜深”而“时闻”,显示了冬夜的寂静,更主要的是写出了诗人的彻夜无眠,同时也透露出诗人谪居江州时心情的孤寂。(3分)&第十三种模式&情景鉴赏题型:1.&即用什么样的“景”表现了什么样的“情”,如果要回答关系还要用一个表示情景关系的词语加以概括。比如:天津卷第二题: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2.&情景鉴赏题:记住下列公式即可——关系+景+情。  关系术语:  1)纯写景——情景交融、景中含情  2)前景后情——触景生情  3)前情后景——以景衬情3.&情景鉴赏题示例:  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5分)?(天津卷)  &&&&&&&&&&&&&&&&&&&&山居即事(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2)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答:该诗后四句情景交融(关系)。写出了绿竹青翠、红莲花谢,炊烟四起,人们采菱而归的清新之景(景),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以及陶醉于自然美景的闲适之情(情)。  参考答案: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表现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分析:这类题目标准答法必须要答关系,参考答案给出的是采分点,由于各省市的要求不一样,对于我们考生来说,掌握规范答法永远处于不败之地。特别需要提醒的是,回答作者情感时,要考虑两个方面:1、对外物的情感;2、作者本身的心情。4.&用什么样的景表现了什么样的情的表述思路:景+特点+意境+(效果)+感情,表述模式为:描绘了——的景,创设了——的意境,表达了——的感情。&附录:解答技巧(一)解题入格1、诗歌形象:身份+性格+形象的意义2、诗歌意象、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即解释诗句)3、所抒感情: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揭露)什么感情4、体会意境:客观形象+主观感受+交融了什么意境5、品味关键词句:含义+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6、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7、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8、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9、体会诗歌情感:忧国忧民之感慨、国破家亡之痛楚、游子逐客之凄凉、征夫思妇之幽怨、怀才不遇之寂寞、报国无门之激愤、建功立业之豪迈、自由悠闲之恬淡、秀美山河之热爱、亲情友情之真挚、归耕隐居之乐、黑暗官场之苦、离别思念之绪、贬官谪居之恨、时光易逝韶光不再之感慨等。10、概括诗歌内容: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通过什么手法+抒发什么情感+评价(总分总式)(二)答题程式&“写什么”方面:写景抒情,咏物言志(情),怀古咏史,即事感怀,边塞征战,山水田园,意象,意境,背景,主旨。&“怎样写”方面: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诗眼,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直抒胸臆,虚实相济,绘形绘声绘色,动静结合,化静为动,炼字,起承转合,赋比兴。&“为何写”方面:抒发……的思想感情,反映……的社会现实,表现……的情趣,寄托……的情怀(爱慕、愁绪、惆怅、苦闷等),表达……的追求,流露……的倾向,发出……的感慨,袒露……的心迹,造就……的情致。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练习】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岑参)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勤王敢道迟,私向梦中归。[注]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②轮台:庭州厲县.在今新鲁木齐。8.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诮简要分析。(5分)答案:《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直接描写,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直接描写了“胡天八月即飞雪”的壮美;《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则是间接描写,如“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侧面描写连年见雪飞的恶劣环境。9.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6分)答案:尾联表达了作者思乡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抒发有点染和升华的作用。报效祖国当然不能因为距离遥远、环境恶劣而有所报怨,但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感情却难以控制。&(湖南卷)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桃夭(《诗经》):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①,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③。之子于归,宜其家人。[注]①归:出嫁。②蕡(fén):草木果实繁盛硕大的样子。 ③蓁蓁(zhēn):草木茂盛的样子。本诗在章法结构上采用了&&&&&&&&& 的形式。(2分)答案:重章叠句。解析:乐曲演奏一遍为一章,《诗经》中的诗是合乐歌唱的,所以每一篇都分若干章,犹如今天歌词的分段,章与章往往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这一章法叫做重章叠句。(2)请从比兴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全诗。(6分)答案:以“桃之夭夭”起兴,通过铺垫和渲染,热烈真挚地表达了对新娘的赞美和祝福,以桃设比,通过对桃花、桃实、桃叶的描写,在赞美新娘美丽贤淑的同时,从不同的角度祝福新娘婚后夫妻和睦、家族兴旺;联想巧妙,形象鲜明,意趣盎然。解析:这是一首贺婚诗。诗的三章都以桃树起兴,以嫩红的桃花、硕大的桃实、密绿成荫的桃叶比兴新娘的美丽容貌、多子多福、人丁兴旺,表达对女子新婚之喜和对新娘的美好祝福。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8-9题。登快阁⑴(黄庭坚)痴儿⑵了却公家,快阁东西倚晚晴。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朱弦⑶已为佳人⑷绝⑹,青眼聊因美酒横。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注】(1)快阁:在今江西省泰和县,作者写此诗时做泰和县知县。(2)痴儿:指作者自己。(3)朱弦:琴的代称。(4)佳人:知心朋友。黄庭坚为宋代江西诗派开山之祖。江西诗派以杜诗为宗,处处追摹。请说说此诗颔联和杜甫《登高》诗中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在写景上的异同点。(5分)答案:(1)都是写登高所见之秋景,都写到落木和江水,但黄诗还写到夜月;写江水的着眼点也不同,杜诗着眼于江水奔流之动态,气势恢宏,黄诗着眼于江水明净之静态,空明澄澈。(2)都表现了景物的辽远和阔大的特点,意境开阔;但杜诗沉郁顿挫、慷慨悲壮,传达出对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黄诗则洒脱明快、空明澄澈,表现出一种如释重负,放达不羁的胸襟。9.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多方面的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答案:这首诗表达的感情包括:①对公事(官场生活)的厌倦;②对大自然美好景色的热爱;③因世无知己(缺少知音)、怀才不遇而借酒浇愁的苦闷和感慨;④还有辞官还乡、回归自然过那种自由自在生活愿望的流露。(答出其中任意三点即可)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小题。(11分)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①(沈佳期)天长地阔岭头分,去国离家见白云。&洛浦②风光何所似,崇山瘴疠不堪闻。南浮涨海人何处,北望衡阳雁几群。两地江山万余里,何时重谒圣明君。[注]①作者和杜审言都于神龙初年(705)流放岭南,杜审言先起程过大庾岭去峰州(今越南境内),沈佺期随后也过大庾岭去驩州(今广西崇左县)。②洛浦:洛水之滨,这里指唐东都洛阳。诗中第二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5分)答案:对比手法,将洛浦美丽的风光与岭南崇山恶劣的瘴疠之气对比。突出现在被流放的凄苦,抒发了思国怀乡的感情。9.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概括说明。(6分)答案:表达了作者被流放岭南、去国离家的凄苦,对友人杜审言和家乡的思念,以及渴望重回朝廷,得到重用的情感。&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和晋陵路丞早春游望(杜审言)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注]&1、和:指用诗应答。2、晋陵:现江苏省常州市。3、淑气:和暖的天气。4、古调:指陆丞写的诗,即题目中的《早春游望》。请结合全诗从景与情的角度分析中间两联的妙处。(5分)答案:①以乐景衬哀情(2分)②海上云霞灿烂旭日即将东升,江南梅红柳绿江北却才回春。和暖的春气催促着黄莺歌唱,晴朗的阳 光下绿苹颜色转深。诗人却因长期客居他乡,特别敏感自然物候的转化更新,诗人用反衬的手法,把这种孤单寂寞和惆怅伤感之情表达的更加深刻。(3分)9.这首诗的首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它对全诗的感情抒发起什么作用?(6分)答案:&①&因物感兴,触景生情。诗人写自己宦游他乡,春光满地不能归省的伤情。②思乡之情。久居他乡,东风送来春的消息,使诗人倍加思念家乡③引出下文,点明思归和伤春的主旨。中间二联具体写“惊新”,写江南新春景色,诗人怀念中原故土的情意。尾联点明思归和道出自己伤春的本意。(每条2分)&【古诗文秋季部分笔记】(供明天上课使用)2013年02月11日&20:21:171主旨A2&风格B3&手法&C1&炼字(诗句中哪个字用的好,找出来并做分析)2&内容(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这首诗是由哪些意象构成的?作者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what&&作者是如何去说?作者怎样去说的?----HOW3&主旨或情感4鉴赏(诗中的某个句子在诗歌中有什么样的作用?手法、表现手法、方法、写法、表达技巧、修辞手法、表达方式?风格?)5阅读延伸&知识点一&古诗文的主旨男人==流浪===山水&&&&&&&&&1、李白---纵情山水&&&&&&&&&2、王维---归隐&闲适&禅味&&&&&&&&&&&&&&送别&&&&&&&&&1、李白---情谊深厚&&&&&&&&&2、王维---友情、仕途失意、&&&&&&&&&&&&&&被送者对故土留恋&&&&&&&&&&&&&&&田园&&&&&&&&&&&归隐闲适&&&&&&打战===战争&&&&&&&&&&&&&&边塞&&&&&&&&1、残酷&&&&&&&&2、思乡&&&&&&&&3、边塞的风光&&&&&&&&&&&&&南宋-金&&&&&&&&1、对国土大量沦陷的痛心和对金人入侵的痛恨&&&&&&&&2、对祖国的忠诚&&&&&&&&3、为祖国建功立业,收复失地&&&&&&&&&&&&&明-清(遗民诗)&&&&&&&&遗民——从前朝遗留下来的那些功臣,他们不承认清朝的统治不与他们合作。&&&&&&&&1、亡国之恨&故国之思&&&&&&&&2、对故国的忠诚&&&&&&&&3、为故国建功立业&&&&&&想象===抒情&&&&&&&&1、伤春悲秋(早春、仲春、暮春)作者的情感出现了什么样变化?&爱春====惜春=====伤春伤春:对春天即将离去的伤感悲秋:表达了作者对秋天那种凄楚和哀伤的感觉。&&&&&&&&2、仕途失意(反向命题,如果书下注释没有直接点明官员是因为被贬的时候,请小心可能是该诗人表达一种与民同乐和积极入世的个人情感)&&&&&&&&3、旷达乐观&&&&&&&&&&&&&&说理(宋朝)&&&&&&&&&&&&&&&怀古1、历史沧桑感(个人人生苦读,时光易逝)2、借古讽今&高考古诗鉴赏题库(上)高考古诗鉴赏题库(一)&&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移家别湖上亭&&&&&戎昱&&&&&&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1)作者是采用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答:作者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移位,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或:借景抒情。通过柳条、藤蔓、黄莺的描写,表现惜别之情。)&&&(2)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诗中的“系”和“啼”两个动词就用得准确传神,请分别予以简要分析。&&&答:用“系”字既切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又写出了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表现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用“啼”字既符合黄莺鸣叫的特点,又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别,让人联想到离别的眼泪。&&2、阅读下列两首元曲,回答问题。&&&&&&&&&[中吕]卖花声?怀古二首&&&&&&&张可久(其一)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①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不堪回首,东风还又,野花开暮春时候。(其二)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②。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注】&①金谷名园:西晋富豪石崇在洛阳建金谷园以行乐。②将军空老玉门关:指班超投笔从戎的故事。&&你认为这两首元曲哪一首的结尾更好?请简述理由。要求:所答内容不少于80字。&&&&&评分参考:&&如果认为以“东风还又,野花开暮春时候”作结好,则从情景交融的间接抒情含蓄特点论,可举“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等例。&&如果认为以“一声长叹”作结好,,则从直接抒情,感情激烈饱满、爱憎分明角度论,可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等例。3、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6分)蟾宫曲?九日①&&&&&&&&&&&张可久&&&&对青山强整乌纱②,归雁横秋③,倦客思家。翠袖殷勤,金杯错落④,玉手琵琶。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注:①九日:农历九月九日,中国人素有登高思乡习俗。②对青山强整乌纱:意为自己勉强登高。乌纱泛指帽子。③归雁横秋:应为“横秋归雁”的倒装句式。④金杯错落:酒桌上觥筹交错。&&&&这是元曲作家张可久写的一首被后人称为“清而且丽”的散曲。张可久终生仕途失意,故终日沉湎诗酒世界,寄情山水之间。你认为这首曲中揭示主题的是哪一句?“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点染了一种怎样的气氛?“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的描写是否与主题有关?答:从标题“九日”及全文内容看,本文主题应为重阳佳节,倦客思家,所以“倦客思家”应为表达主题的句子。“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点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这种气氛的渲染,有助于思乡主题的表达。“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是作者回忆从前歌舞升平的欢乐景象。用从前歌舞升平的稍纵即逝衬托现实中人老白发的凄凉,告戒游子不再留念他乡,而是“倦思”故乡。这恰是主题的最好表达。4、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观&&&猎&&&&&&&&&&王维&&&&&&&&&&&&&&&&&&&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这首诗颔联中“疾”“轻”二字用是极为微妙传神。你对此是怎样理解的?全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狩猎的将军的形象?&&&“疾”写出了猎鹰发现猎物迅疾俯冲的敏捷,“轻”写出了将军纵马驰骋的雄姿。天上地上互为呼应,传神地描绘出从发现猎物到追捕猎物的过程。全诗借此塑造了一个豪放潇洒、英姿飒爽、武艺不凡的狩猎的将军的形象。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6分)&&&&&&&&&&&&&&&&&&&&&&汉江临泛&&&&&&&王&维&&&&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都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1)三、四两句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2)颈联中哪两个词用得极妙,找出来并简析。(3)从整首诗看,作者流露出的感情是答:(1)江水的流长邈远和两岸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的特点。(2)“浮”和“动”。“浮”表面上写城郭在水面上飘动,实是所乘之舟上下波动,“动”表面上写天空在摇荡,实言波涛汹涌,浪拍云天。(意思对即可)(3)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之情,充满了积极乐观的情绪。6、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6分)&&&&&&&&&&&&&&&&&&待储光羲不至&&&&&&&&&王维&&&&&重门朝已启,起坐听车声。要欲闻清佩,方将出户迎。&&&&&晚钟鸣上苑,疏雨过春城。了自不相顾,临堂空复情。&&& [注]要欲:好像。  了自:已经明了。  空复情。自多情。&&&&&(1)作者根据什么判断友人储光羲不会再来看望自己?请结合作品作简要分析。(2分)&&(2)全诗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作者是通过哪些具体细节来表达这种感情的?(4分)&&&答:(1)①天色已晚。②下起细雨。(2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①扣\'晚钟鸣上苑\'或诗中\'朝\'、\'晚\'二字分析作答。②扣\'疏雨过春城\'分析作答。只摘抄颈联而不作分析的给1分。思路不清楚,语句不通顺,酌情扣分)(2)①盼好友到来的期待之情,或久候好友不至的怅惘之情。(1分。意思对即可。可紧扣诗题中\'待\'字或体味全篇诗情回答)&②清早就已经打开层层的屋门;或立起或坐下都在倾听有没有友人车子到来的声音;以为听到了友人身上玉佩的清脆响声,正要出门去迎接,哪知却原来是自己弄错了。(3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三点可分别扣\'重门朝已启\'、\'起坐听车声\'和颔联作答。思路不清楚,语句不通顺,酌情扣分)7、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①&语言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首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渲染出诗人怎样的情感?&&&答:首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渲染出诗人在异乡作客的生疏不适的孤独感。&&&②&后人评价“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两句诗在全诗中“曲折有致,出乎常情”,对这一评价请简要阐述你的鉴赏体会。&&&答:A。“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两句诗挑选出重阳登高和茱萸插头两个意象,抒情一反一二句诗的直抒胸臆&,显得深沉含蓄。&B。本为诗人思念兄弟,却以“遥知”二句翻转一面,化出幻觉,写家乡的兄弟为失落诗人而遗憾不已。诗人把“我思人”的情绪,折射为“人思我”的幻觉,似乎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少一人”的缺憾更须体贴。这正是这两句的出乎常情之处,它使情感更加深沉而余味无穷。8、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6分)渭川田家&&&&&王维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此诗的核心字是什么?围绕这个字共写了几幅画面?散文创作有“形散神不散”之说,请用这个说法分析这首诗歌中的“散”与“不散”。答:核心字是“归”字(也可说是“羡”)。围绕“归”字写了五幅画面: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野鸡唤伴侣、蚕儿造窝、农夫絮语。散:从人物来看,写了倚杖的老人、荷锄的田夫,从写景来看,写了“墟落”“麦苗”“桑叶”&“雉雊”“&蚕”等,看上去非常零乱,但是,这一切却统一在一种情感下,那就是对归隐、闲逸羡慕之情,从这个角度讲,文章并不散。9、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1)(2)两题(6分)          清平乐&&&&&&&&&&李清照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注]挼,读ruó,“揉搓”之意。(1)这首词处处跳动着词人生活的脉搏。词人对“赏梅”的感受因生活阶段不同而不同,请结合词句说明写了哪几个阶段的怎样感受?(3分)。(2)这首词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来表现赏梅的不同感受。请选择其中一种手法来说明。(3分)&&答:(1)写了三个阶段的生活感受:“常插梅花醉”写了词人早年陶醉于赏梅;“赢得满衣清泪”写了词人中年在赏梅时伤心流泪;“故应难看梅花”则写了词人晚年没有心思赏梅。(2)例如:采用了对比的手法,把早年因生活的欢乐闲适而陶醉于赏梅、中年因生活的幽怨而在赏梅时伤心流泪以及晚年因生活的沦落飘零而没有心思赏梅这三个不同阶段的不同感受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词人生活的巨大变化和飘零沦落饱经磨难的忧郁心情。&&&&&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上阕写过去,下阕写现在,以昔衬今,表现出当时作者飘零沦落、衰老孤苦的处境和饱经磨难的忧郁心情。(今昔之感和家国之忧)10、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江 楼 旧 感  赵嘏&&&&&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唐朝诗人崔护有一首著名的诗篇《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请指出这首诗与赵嘏的诗在体裁、内容和写法上的相同或相似之处。 答:内容:(1)都表达了作者由于见到去年相似的景物而触发的对人的思念;(2)都流露出物是人非的感伤。写法:(1)都是在第三四句点明题旨,深化意境;(2)都拿去年与今年相比。11、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春夜别友人&&&&&&陈子昂&&&&&&&&&&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1)首联“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描绘了一个别筵将尽,朋友分手在即的场景,句中的“吐”字写出了友人怎样的神情?(2分)(2)简要分析“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一联的表达效果。(4分)&&答:(1)友人相对无言,只是凝视着银青烟。(2)精于练字,巧用衬托。“隐”字写出高高的树阴遮住了西沉的明月:“没”字写出了银河淹没在破晓的曙光中,衬托出时光催人离别,难舍难分的心绪。1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苏武庙&&&温庭筠&&&&&&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芒然。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回日楼台非甲帐①,去时冠剑是丁年②。茂陵不见封侯印③,空向秋波哭逝川。【注】①甲帐:《汉武故事》载:武帝“以琉璃、珠玉、明月、夜光错杂天下珍宝为甲帐,其次为乙帐。甲以居神,乙以自居。”“非甲帐”意指汉武帝已死。②丁年,壮年。③茂陵:汉武帝的陵墓;封侯:苏武持节归来,汉宣帝赐他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这是一首吊古诗,是诗人瞻仰苏武庙时所写。诗人见到了些什么?想到了些什么?抒发了什么思想感情?&&&答:诗人见到了苏武庙的古祠高树。先是想到了苏武“魂销汉使前”的故事,想象当年苏武骤然见汉使的情景,将其羁留匈奴十九年的种种难以言状的情感,尽写入&“消魂”二字。颔联继而追思苏武当年,用工整的句子绘成了两幅画面:一是望雁思归图,二是荒塞牧归图,概写了苏武幽禁在异域的漫长岁月。颈联想到苏武归来,宫殿楼台已非,人亦早已衰老。尾联遥想苏武归来后哭悼武帝。本诗“见”是发端,而后全是想象,追思历史。抒发了对苏武的崇敬之情和世事变迁的怅惘之情。13、阅读下边一首唐诗,完成(1)——(2)题。&&&&&&&&&&&&&&商山早行&&&&&&温庭筠&&&&&&&&&&&&&&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檞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注]征铎(duò):装在车马上的铃。檞(jiě),又读(xiè),树名。枳:树名,又称臭橘、枸橘,开白花。杜陵:古县名,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回塘:回环曲折的池塘。&&&&&&&(1)前人评论“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一联为“意象具足,始为难得”。请结合全诗对此加以分析。&&&&&&&(2)“枳花明驿墙”一句中的“明”用得很妙,请说出妙在何处。答:(1)①这两句诗用十个名词构成,每字一个物象,合起来有无穷意蕴。②这十个名词所表现的都是具有特征性景物,都表现出“早行”之“早”;写早行的情景,绘声绘色,如在目前。(“鸡声茅店月”,写旅人在茅店中闻鸡鸣而起身看天色,看见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装出门赶路;“人迹板桥霜”,原以为自己“早行”,谁知板桥上所积之霜上已有人的足迹——更有早行人)&&&&&&(2)“明”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为“照亮”之意。枳树白花照亮驿墙,衬托出拂晓前的暗,突出了行之“早”。14、阅读下面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送人归东&&&&&&&&&&&温庭筠&&&&&&&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高风汉阳渡,初日郢门山。&&&&&&&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还。何当重见日,尊酒慰离颜。&&&[注]首联“戍”字,名词,堡楼。颔联“汉阳渡”系长江渡口(旧址属今武汉市),由此向西北千里,南岸有“郢门山”。&&&清朝有位文学批评家称这首诗的首联“起调最高”;其意思是,起笔便显露了不凡的格调。请参考这一评价,写出你对首联(“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的理解和评价。&&&答案举例:送友人东归,但见荒废的古堡,凋零的黄叶。这本是充满别愁离绪的场景。殊料,友人心志高远,既不悲秋也不伤离别,于是诗人便以“浩然离故关”奏响了昂扬的主旋律。起笔写深秋送别,却意气洋洋,确实格调不凡,正所谓“起调最高”。15、阅读下面的词,完成后面的问题。(6分)&&&&&&&&&&&&&     & 昭君怨&&&&&&&郑域&&&&&&&&道是春来花未,道是雪来香异。竹外一枝斜,野人家。&&&&&&&冷落竹篱茅舍,富贵玉堂琼榭。两地不同栽,一般开。(1)这首词上阕吟诵的具体是什么?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2)这首词下阕&,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什么思想?&&答:(1)梅。两个“道是”句写花开的季节在冬春之际,花色如雪,香气高雅不同一般,花枝旁逸,花栽种在农家院内。(2)&用对比的手法。明写梅花不择环境“一般开”,暗赞贫贱不移、富贵不淫的高洁品格。16、阅读下面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落日怅望&&&&&&&&&&马戴&&&&&&&&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1)本诗以“落日怅望”为题,从全诗内容看,作者惆怅的原因是什么?(2分)(2)请从语言、表达技巧方面任选一个角度,写一段50字左右的鉴赏文字。(4分)答:(1)A客中久滞、思乡情切,可从颔联得到答案;B年华渐老、感时伤逝,可从尾联得到答案。(2分,每点1分)&&&(2)角度举例:A、作者见景生情,由“孤云”“归鸟”疾速飞去,想到自己的久滞不归;由夕阳落山,想到自己年华老去。联想自然,抒情真切感人。B、对比,云、鸟行去之快于自己留滞之久形成对比,表达对家乡的深深的思念。C、比兴,首联、颈联既兴且比,“孤云”“归鸟”既引起乡情,又是自比;由夕阳引出年老,又是以夕阳自喻。表现了自己离家的孤寂与老去的伤感。D、炼字潜词形象传神,“孤云”“归鸟”“微阳”“秋山”营造了秋日傍晚的萧瑟与清冷,寄托着作者的伤感之情。“烧”字的使用,是静中有动;“远”字又写出了意境的空阔,增强了对孤寂之情的表现。E、“不敢照”的心理描写,明抑暗扬。照了才愁,是原本无愁;不照已知,表明愁思深重。F、情景分写,层次鲜明。一、三句景,二、四句情,相间写来,诗情就被分成两步递进:先是落日时云去鸟飞的景象勾起乡“念”,继而是夕阳下山回光返照的情景唤起迟暮之“惊”。有曲达其意之妙。(角度选对2分,结合诗句分析到位2分)17、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1)“老夫聊发少年狂”中的“狂”字在整首词中有何作用?(3分)&&&(2)“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勾勒出了怎样的形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态?(3分)&&答:(1)“狂”字是总起,且贯穿全篇。上片写出猎神情举止之“狂”;下片由实而虚写由打猎激发的壮志豪情(即“狂”)。&&(2)勾勒出了挽弓劲射、英武豪迈的英雄形象,表达了作者希望带兵征讨西夏,为国立功的心志。18、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蝶&恋&花&&&&&&&&&&苏&轼&&&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1)在词史上,苏轼是豪放派的代表作家,但在这首词中,作者把两种风格融合在一起。请你结合此词上阕的内容作简要的赏析。(4分)(2)作者平时所说\'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答谢民师书》)。请你结合此词下阕的内容分析作者采用何种表达技巧体现这一艺术特色的。(2分)&&&答:(1)此词的上阕用旷达之语写暮春景色和伤春情绪。(2分)起句\'花褪残红青杏小\'既写了衰亡,也写了新生,反映了自然界的新陈代谢,给人几分悲凉之感;二三两句把视线移向广阔的空间,心情自然舒畅;四五句先一跌,后一扬,絮飞花落令人伤感,但结句又是何等的旷达。(2分,意思相近即可)(2)词的下阕运用\'顶真格\'使词意一气呵成。(1分)一二句的\'墙外\'与三四句的\'笑\'首尾相连。(1分)19、阅读下边一首诗,完成(1)—(2)题。东栏梨花&&&&&&&&苏轼梨花淡白柳色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1)诗人为什么见“东栏一株雪”而“惆怅”?请联系全诗作简要分析。&&&(2)有人认为“梨花淡白”与“一株雪”相重复,主张将“梨花淡白”改为“桃花烂熳”。你对这一主张有什么看法?&&答:(1)诗人见梨花而“惆怅”是因为他感到春光易逝,人生短促。(梨花盛开、柳色深青远是春末夏初之景,已暗含伤春之感;“人生看得几清明”便是直接感叹人生短促)&&(2)不能改为“桃光烂熳”,因为“梨花淡白”是紧扣诗题写景,如果改为“桃花烂熳”本诗就变成写桃花了。“花满城”也就成了“桃花满城”了。20、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后面的问题。&&&&&&&&&&&&&&&&&&&&&&&&海棠&&&&&&&&&苏轼&&&&&&&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1)诗歌的开头两句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答:诗歌的开头两句的景物描写有两点作用:&&&A、作者用正面和侧面结合的方法烘托渲染了一种空蒙迷离的境界和气氛。“袅袅”写其微风吹拂的动态,崇光是高洁美丽的;B、暗示出作者幽寂孤独的心理。&&&(2)古人对于后两句诗曾有“造语之奇,构思之巧”的评价,请结合三、四两句诗来赏析一下。&&&答:“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被誉为“造语之奇,构思之巧”,“奇”在古人常常以人喻花,而作者却以花喻人且兼用移情手法。在诗人的想象里,海棠花也和人一样,会在深夜睡去,因此,特地点燃高烛,使海棠打起精神,真是痴语。同时,也化用了李商隐的“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照残酒”(《花下醉》)却又无斧凿之迹。故这首绝句流传千古。2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浣溪沙&&&&&苏&轼&&&&&&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①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②。&&注:①子规:杜鹃鸟;②黄鸡:白居易诗有“黄鸡催晓”句,用以感叹人生易老。&&&&有古人在评价这首词时认为“门前流水尚能西”一句富含哲理,运用得十分巧妙。你同意这样的观点吗?为什么?请结合全词进行简要赏析。&&&答:同意。兰芽溪水,沙路无泥,萧萧暮雨中传来杜鹃的啼叫,作者来到一个远离尘世、洁净如洗的地方。这里的“溪水西流”给作者极大的启迪:水尚能西流,人生就不能再次年轻吗——体现了作者不因为年老而消极悲观的态度。通过富含哲理的这一句,全诗体现了作者乐观向上的精神。22、阅读下面宋词,完成(1)—(2)题(6分)&&&&&&&&&&&&减字木兰花?已卯儋耳春词①&&&&&苏轼  春牛春杖②,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丐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注]&①这首词作于宋哲宗元符二年(公元1099年),是时苏轼谪居海南岛儋耳(今儋县)。②古时立春日习俗,耕夫持犁仗鞭打耕牛,谓之“打春”。下阕“春幡”,指旗帜;春胜,剪纸图案,以示迎春。(1)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两项是 A.苏轼被贬至蛮瘴僻远的“天涯海角”,填词描绘故乡春日习俗以排遣愁绪。 B.“便丐春工”,乞得春神之力。诗人将春神人格化,天人相知,浪漫亲切。 C.“春幡”立于田头,“春胜”遍于街肆,似见千人万人喜庆春天的到来。&&D.“一阵春风吹酒醒”,诗人无福消受“打春”的欢娱,借酒浇愁亦不失豪放。 E.以海南不得见的雪花比拟海南的杨花,为他乡“不似天涯”作了精妙的诠解。  答:[  ][  &](2)按《文心雕龙》的说法,“同字相犯”是败笔,而苏轼的《减字木兰花?已卯儋耳春词》(全词共44个字)仅“春”字就出现7次。请指出这首词使用“同字”的特点并简评这样用字的效果。&&答:(1)A&&D(这两项错误同源。苏轼这首词是记实抒情,不是追忆往昔。与其他谪官不同,苏轼对异地风物不加排斥,他心胸开阔善于发现美、赞颂美。在我国词史上讴歌海南之春,苏轼开先河。)(共4分。选对一项得2分;多于两项,本题不得分。)(2)答案要点:①诗人将同一个字间隔重复使用。②“同字”,错落有致,音调明朗,突出对“春”的渲染,另有一番情趣。(共2分,每问1分。如对这段用字有非议,言之成理亦应赋分。)23、阅读下面两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辛弃疾&&&&&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①。&&&&&&&&&&&&&&&&&鹊桥仙?夜闻杜鹃&&&&&&&&陆游&&&&&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②。&&&&&&&&&&&&&&&&&&&&&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注]①据说鹧鸪“生不辞巢不别群”,其鸣叫声近似人言“行不得也哥哥”。②杜宇,即杜鹃,又名子规。相传它的叫声近似人语“不如归去”,又有“杜鹃啼血”的典故。(1)这两首词都写了夜闻鸟鸣,请结合词人所处的时代,简析其中寄寓的思想感情。(4_分)⑵这两首词在对“夜闻鸟鸣”的具体表现上又各有特点。你更喜欢哪一首的写法?请简述理由。(2_分)&&&答:(1)辛弃疾和陆游都生活在南宋时期,山河沦陷、百姓涂炭,朝廷腐败、奸臣横行,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词中写鹧鸪与杜鹃啼鸣,巧妙的借用鸟鸣的谐音,传达出天下百姓热切盼望收复中原,统一国家的呼声,表达了作者国耻未雪、壮志未酬的忧愤和有家难归的飘零之感。(此题4分,时代背景和思想感情各占2&分,未答“巧妙的借用鸟鸣的谐音”可不扣分,如将两词分述只要内容正确亦给分)(2)评分参考要点:辛词写“山深闻鹧鸪”背景辽阔;“愁”在先而闻鹧鸪在后,愁上加愁。陆词写“常啼杜宇”与“林莺巢燕总无声”对比;闻杜宇在先而“愁”在后,牵惹愁思。(此题答案较开放,不限定分析哪一首,也不要求两首比较分析。只要将一点分析清楚即给2分,分析未扣住“夜闻鸟鸣”的不给分)24、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后面的问题。&&&&&&&&&&&&&&&&&&&&清平乐?.村居&&&&&&&&&&&辛弃疾&&&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溪头卧剥莲蓬”中“卧”一向有一字千金之誉(一字用得恰到好处,给全句或全词增辉)。你同意此说吗?为什么?&&&答:“卧”字确实使用最妙,&它把小儿躺在溪边剥莲蓬吃的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从而使人物形象鲜明,意境耐人寻味。如不同意此种说法,但能够自圆其说,可根据具体情况考虑给分。25、阅读唐代诗人刘叉的两首小诗,完成(1)—(2)题(6分)         &&&&&&&&&&&偶&书    刘叉&&&&    日出扶桑一丈高,人间万事细如毛。野夫怒见不平处,磨损胸中万古刀。    姚秀才爱予小剑因赠&&&&&&刘叉一条古时水,向我心中流。临行泻赠君,勿薄细碎仇。&&&&(1)填空:两首诗都运用了比喻。《偶书》中,诗人以胸中“磨损”的刀比喻&①&;《姚秀才爱予小剑因赠》,则是以&②&。前者,诗中有“刀”,手中无刀;后者,手中有剑,诗中无“剑”。&&&&(2)简答:诗人赠予姚秀才的只是一柄熠熠闪光的宝剑吗?结合诗句,说说你的看法。答:(1)①受到压抑的正义感&&②流水比喻古代传下来的宝剑(共3分。第①处,1分;第②处,2分,缺“古代传下来”扣1分。填写的文字意思对即可。)(2)解答指要:末句“勿薄细碎仇”,是赠剑时的嘱咐;“薄”,迫近。(3分。抓住末句,言之成理即可。)26、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6分)&&&&&&&&&&&&&&&&&&&&&&&&&幽居初夏&&&&&&&陆游&&&&&&&&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注]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注]箨龙,就是笋。木笔,又名辛夷花。两者都是初夏常见之物。(1)诗人写景是从哪几方面突出表现一个“幽”字的?试作简要分析。(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答:(1)①以景写“幽”(“湖山胜处”“槐柳阴”“野径斜”“水满”“草深”等意象写出环境之幽静、初夏景色之幽美)②以动衬“幽”(“下鹭”)③以声衬“幽”(“鸣蛙”)(3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思路不清楚,语句不通顺,酌情扣分)(2)①前六句借“幽居初夏”之景,抒发了怡然自得之乐(闲适之情)(1分)②尾联“叹息”,一是叹志士空老,报国无成;二是叹往日旧交零落殆尽,顿感寂寞惆怅(2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思路不清楚,语句不通顺,酌情扣分)27、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诉衷情&&&&&&&&&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注]。 注:沧州,水边,古时隐者所居。陆游晚年住在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古人评论这首词的下阕,说第一句有三个词用得好,你认为是哪三个词?它们好在哪里?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 答:这三个词分别为:“未”、“先”、“空”,2分。找对两个给1分,找对3个给2分。这三个词概括力量,含意丰厚,流露出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沉痛心情。1分“未”字表达放眼西北,神州陆沉,妖氛未扫的遗恨;“先”字表达回首人生,流年暗度,两鬓已秋的感慨;尤其一个“空”字,写出了内心的痛苦和失望,也隐含对南宋小朝廷的不满和愤慨。意思对即可,3分。28、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剑门道中遇微雨&&&&&&&陆游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销魂。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注:作者从抗金前线的南郑调回后方的成都,途中写下了这首诗。①&联系注释,可以看出第一句中“征尘”和“酒痕”分别有什么含&义?②&第三句是一个问句,第四句是如何回应的?从中可以看出诗人什么思想感情?③&最后两句在感情的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该诗的整体风格是怎样的?答:①&征尘表示难忘征战生活;酒痕表达作者离开前线的遗憾和无奈,只能以酒消愁。 ②&第四句没有正面回答第三句的问题,转而写景,以景衬情,意在借景抒情。因为诗人的愿望是做一个战士,到前线为国杀敌,可是愿望无法实现,只能写诗饮酒,这两句包含了作者的无奈和不甘心,表现了一个爱国志士壮志难酬的忧愤。 ③&在感情表达上采用的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壮志难酬的忧愤。诗歌的整体风格是:感情深沉,委婉含蓄。29、阅读下面一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6分)&&&&&&&&&&&&&&&&游&&山&&西&&村&&&&&&&&&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这首诗的颔联“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请结合诗歌内容对此联作简要的赏析。&&答:(1)写出了山水曲折、树茂花艳的景色。(2)反映作者观赏景物的欣悦。(3)揭示出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道理,能够引发广泛丰富的联想。(4)对仗自然、工整。(答出三点即可分,每点2分)30、阅读下边一首词,完成(1)—(2)题。鹊桥仙&夜闻杜鹃&&&&&&&陆游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鸣杜宇。&&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乡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注]①惊残:惊醒。②故乡:即家乡。&&&&&(1)这首词“茅檐人静”等三句描写了什么景象?有什么作用?&&&&&&&&&&&&&&(2)词中“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鹃”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答:(1)这三句描写了春晚寂静、昏暗、风雨凄迷的景象。其作用在于为杜鹃出场作铺垫,也为后文表达词人飘零身世和凄凉的心境作铺垫。&&(2)运用烘托手法,其好处是以“静”衬托出杜鹃啼声的悲切。(“总无声”衬“啼杜宇”,而啼声“催成清泪”)。&&高考古诗鉴赏题库(二)&3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秋夜怀吴中?&&陆游?秋夜挑灯读楚辞,昔人句句不吾欺。更堪临水登山处,正是浮家泛宅时。?巴酒不能消客恨,蜀巫空解报归期。灞桥烟柳知何限,谁念行人寄一枝。?(1)&前人在评价这首诗时说,这首诗尾联的思路独辟蹊径,由自己在蜀川怀吴中联想到吴中无人怀念自己,相比之下,更加显示出千里客居者的孤独与苦闷。在写法上这一联有两重含义,试分析这两重含义的所指。(2)诗中流露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他怎样的愿望?答:(1)一是用“柳”音谐“留”,明写留恋吴中;一是用“灞桥”暗指京都,暗示朝廷无人赏识自己的才能。&&&&(2)借思乡之情抒不能为国尽力之恨;表达了作者希望朝廷能赏识自己,让自己能为国尽力的愿望。32、阅读下面一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小&&&&&&&&池&&&&&&&&&&&&&&杨万里&&&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这诗紧紧围绕诗题“小池”来描写,取景别致,试作简要赏析。答:用“眼”形容泉小,用“无声”说明流细,“尖尖角”说明荷叶初出,也突出了小蜻蜒为小动物。作者所选景物小巧天真,别致有趣,动静结合,令人神怡。33、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水口行舟&&&&&&&&&&&&宋?朱熹&&&&&&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①这首诗写舟行江上的见闻感受,诗人情感变化,富有层次。请结合具体词语简析之。(2分)&&&&&&&②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诗人描绘的画面中,蕴含着人生哲理,请细加品味,说一说你的看法。(4分)&&答:①“夜如何”写出诗人心中的担忧。“试卷”刻划诗人既抱希望而又疑虑不安的心态。“依旧”则透露出诗人无限欣喜之情。(2分。答案中含三个要点,错一个点,扣1分)&&&&&&&②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触景生情”)(写“借物抒怀”“托物言志”均不给分);对比(或“对照”、“呼应”)(2分。每一点各1分。)34、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6分)&&&&&&&&&&&&&&&&&&&&&&&&&倦&&夜&&&&&&&&&&&&杜甫&&&&&&&&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1)从抒情方式看,前六句和后两句的抒情方式有什么不同?\'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2)诗歌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体现\'倦\'意的?(2分)&&答:(1)前六句是借景抒情,后两句是直抒胸臆。忧国忧时,报国无门。(2)自月升到月落,诗人不曾合眼,身倦;诗人心事重重,彻夜难眠,心倦。3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孤&&&&雁&&&&&&杜甫&&&&&&&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1)这首诗描写了失群的孤雁叫唤、追赶雁群的形象,其形可悯,其志可嘉。试以第二、四联中任意一联为例,分析其表现手法与艺术效果。(3分)&&&(2)全诗通过孤雁这一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答:(1)(3分)颔联用反衬的手法,\'一片影\'形容其形单影只,\'万重云\'形容道路辽远,构成极大的反差,极言其\'孤\';凝聚了诗人对孤雁的怜悯之情,突出了孤雁的执着与勇敢。(也可以说,作者以\'一片影\'自喻。在那动荡不安的年月里,诗人流落他乡,亲朋离散,天各一方。这孤零零的雁儿,就是诗人自己的影子,诗人借此寄托了惶急、焦虑、迷茫的心情。)&&&&&&尾联用对比(反衬)手法,以野鸦的平庸鸣噪突出了孤雁的高远追求。(也可以说,使用了陪衬的写法。孤雁念群之情那么迫切,它那么痛苦劳累;而野鸦们却全然不懂不顾,它们纷纷然鸣噪不停、自得其乐。表现了杜甫对亲朋知己的思念,对一些俗客庸夫的厌恶。)&&&(2)(3分)诗人以孤雁比喻自己,表达了对漂泊生涯的苍凉感慨;对故乡亲人的思念;有不坠青云之志的高远追求。(答出两点即可)36、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6分)&&&&&&&&&&&&&&&日&&暮①&&&&&&&&&&&杜甫&&&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②繁。 [注]&①大历二年(767)秋,晚年杜甫流寓夔州(重庆奉节),写下了这首诗。 ②花烬:灯芯结花,民俗中有“预报喜兆”之意。 ⑴诗中第一、第二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2分)&&⑵在全诗中,杜甫表达了自己怎样的复杂情感?(4分)&&答:(1)描绘了一幅牛羊归来、柴门深闭,寂静、清冷的山村日暮图景。(点出景物1分,说明特点1分。)(2)杜甫在诗中表达了自己怀念故园、思乡恋亲之情,以及人至迟暮,济世渺茫的悲凉之感。(点出“思乡”2分,点出“迟暮”2分。意合即可。)37、阅读下面唐诗,回答问题:(6分)&&&&&&&&&&&&&&&&&&&&恨&&&&别&&&&&杜甫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注]①这是杜甫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在成都写的一首七言律诗。②上元元年三月,校检司徒李光弼破安太清于怀州城下;四月,又破史思明于河阳西渚。(1)分析本诗所表达的诗人的思想感情。(2)请结合具体诗句,尤其是关键词语,分析本诗所表现了的杜甫诗的沉郁顿挫的风格。(4分)&&&答:(1)抒发了诗人流落他乡的感慨和对故园、骨肉的怀念,表达了他希望早日平定叛乱的爱国思想。(2)前三联“一别”“长驱”点题,抒写了深痛忧愤之情;“衰”“老”想呼应,写自己的飘零憔悴,悲凉沉郁。“思家”“念弟”表现了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突出了题意的“恨别”。最后一联以充满希望的诗句作结,感情由悲凉转为欢快,显示了诗人胸怀的广阔。38、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蜀&&相&&&&&&&&&&&&&&&&&&&&&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答:&“诗眼”分别“自”、“空”。(2分)碧草春色,黄鹂好音,着一“自”字、“空”字,便凄清之极,突出了祠堂的荒凉。(2分)而诗人的万千感慨也正是由此而生发的&,理解了这一点,我们才能体验到诗人表现出来的感伤叹婉的情调。(或字里行间寄寓诗人感物思人的情怀。)(2分)39、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水槛遣心二首(其一)&&&&杜&甫去郭轩槛敞,无村眺望赊。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注]水槛:江边的栏杆,可供垂钓、眺望。在杜甫成都草堂附近。&&赊:远。这首诗的第五、六句是为人传诵的名句,南宋叶梦得《石林诗话》称其“缘情体物,自有天然之妙”。请你谈谈这两句诗的“妙”处,并结合全诗说说作者作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答:这两句诗,写细雨轻洒,鱼儿嬉戏于水面;微风吹拂,燕子斜掠过天空。(若雨猛,则鱼潜水底;风急,则燕子不能禁受)“出”,写鱼儿的欢欣,“斜”,写燕子的轻盈。(2分)诗人观察细致入微,遣词自然平易而又精巧生动。(2分)诗歌描绘草堂的自然环境,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和优游闲适的心情。(2分)(意思对就可以)40、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2)题。月夜忆舍弟&&&&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及未休兵。(1)简述这首诗反映出当时怎样的社会环境。(2)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1)答案要点:战争频仍,时尚动荡,民不聊生。(“断人行”、“未休兵”、“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出长不达”)(2)答案要点:①怀念家乡,思念亲人,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②忧国忧民,不满现状,渴望社会安定。(本题不能作简单化的回答,要顾及全诗)4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孤雁二首(其二)&&&&&&&&崔涂&&&&&&&&&&&&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渚云低暗度,关月冷相随。&未必逢矰缴*,孤飞自可疑。&&&&&*矰缴(zēng&zhuó)古代射鸟用的拴着丝绳的箭。&&&&这首诗题为\'孤雁\',\'孤\'是全诗的关键。可是,诗中只在最后一句才点出这个字。你认为诗中除了\'独\'字之外,还有哪些地方表现出\'孤\'字?试举两例说明。&&&&&答:暮雨相呼失--\'失\',失群,在傍晚的冷雨中,他长鸣着呼唤伙伴,可是哪里能找得到:寒塘欲下迟--\'迟\',它想在一处寒塘歇歇脚,由于身孤影单,胆怯心疑,迟迟不敢下落:关月冷相随--它飞越层层关山、重重险塞时,只有冷寂的月光与之为伴。总之,诗人除了直接描写孤雁之\'孤\'以外,还加上了自己的想象:暮雨中的相呼而失,寒塘上的欲下而迟,飞行中的云低月冷,都是孤单的结果和表现。共要求答出两点,每答对一点,2分,分析恰当1分。42、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早&梅&&&&&&&&&&&齐己&&&&&&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1)你觉得颔联中哪一个字用得最好,为什么?&&&(2)诗人早年曾热心于功名,颇有抱负,然而科举失利,时有怀才不遇之感。尾联语意双关,\'望春台\'既指京城,又似有望春的含义。诗人这样写,含蓄地表达了什么样的意愿?&&答:(1)&\'一\'字用得最好。梅花开于百花之先,已见其\'早\';而\'一枝\'又先于众梅,就更显示出此梅不同寻常,就更加突出了题中\'早\'字。(3分)(2)含蓄地表达了他不甘寂寞孤独,希望能在明年(他年)应时而发,在望春台上独占鳌头。(3分)4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6分)&&&&&&&&&&&&&&&&&&&&&&&&&凉州词&&&&&&&&&&&&&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①首句写诗人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这一句的观察顺序是____;使画面具有动感的关键词是__;第二句写塞上\'孤城\'及环境。从表现\'孤城\'的角度看,这一句运用了_的手法。(3分)②这首诗如一幅画卷。如果说\'孤城\'是\'画卷\'的主体部分,那么首句与\'孤城\'是什么关系?&(1分)③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诗的意境。(2分)&&答:①\'自下而上\'或\'由近及远\';上;反衬。(3分)&&&&&&&&&&&&&&&&&&&&&&&&&&&&&&&&&&&&&&&&&&&&&&&&&&&&&&&&&&&&&&&&②首句是\'孤城\'的背景画面。(1分)&&&&&&&&&&&&&&&&&&&&&&&&&&&&&&&&&&&&&&&&&&&&&&&&&&&&&&&&&&&&&&&&&&&&&&&&③意境雄阔,悲壮苍凉,表现了盛唐诗人广阔的胸襟。(2分)44、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客中初夏&&&&&&&&&&&&司马光&&&&&四月清和雨乍睛,南山当户转分明。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1)这首诗主要描写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5个字)(1分);初夏天气的总体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4个字)(1分)(2)散文创作有\'形散神不散\'之说,请用这个说法分析《客中初夏》的\'散\'与\'不散\'。(4)&&答:(1)①初夏的风光(或\'初夏的景物\');②清和\'清新、和暖\')。(各1分)(2)这首诗的\'散\'与\'不散\':就天气情况说,有雨景,有晴景;就距离情况说,有远景(南山),有近景(柳树、葵花);就自然情况说,有清风,有阳光。(2&分)而诗人的情怀可谓\'不散\':前二句虽然写雨写晴,但侧重点在\'分明\'的晴景上;后二句虽然写柳树写葵花,但侧重点在\'向日\'的葵花上,由此,诗人对晴朗风物的喜悦心情使上下文联系起来,形成一体。(2分)[评分标准]\'散\'与\'不散\'各2分:只概括说明(如答案的首句),未能结合伤口分析,只给1分。45、阅读下面的古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庆庵寺桃花&&&&&&&&[南宋]谢枋得&&&&&&&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注]谢枋得,南宋人,宋亡后,仍以江东提刑、江西招渝使知信州的身份抗击元兵,兵败后潜入山中,隐居达十二年之久,拒不出仕。后被强迫北行,至元都燕京,绝食而死。&&此诗即写于隐居期间。&&&&&&&&&&&&&&&&&&&&&&&&大林寺桃花&&&&&&&&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①谢诗\'寻\'和白诗\'觅\'的对象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两诗主要运用的表现手法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②请从两首诗中选出一首,说说你喜欢的理由。要侧重一个角度,结合诗句。(2分)&&答:①桃源,即避元之所;春(春天、春光)。用典;对比(拟人)。(4分,每空1分)②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但是在鉴赏时应侧重于某一角度、集中于某一点具体来谈,不可谈得过于散乱。(2分)&&&&&&&&&&&&&&&&&&&&46、阅读下面宋诗,完成(1)-(2)题(6分)&&&&&&&&&&&&&&&&&&&&&&&&&北斋雨后①&&&&&&&文&&同&&&&&&&&&小庭幽圃绝清佳,爱此常教放吏衙。雨后双禽来占竹,深秋一蝶下寻花。&&&&&&&&&唤人扫壁开吴画,留客临轩试越茶。野性渐多公事少,宛如当日在山家。[注]此诗为文同任兴元府知府时所作;文同是苏轼的表兄,北斋是他庭院中的书斋。&&&(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中国诗与中国画本来密不可分,细读文同的《北斋雨后》,可见一斑。&&&&&&B.庭小圃幽清嘉可人,令文同陶醉,于是他常将下属请到北斋处理公务。&&&&&&C.北斋可赏奇,诗人曾在雨后看枝头好鸟,待到深秋还可赏玩彩蝶戏花。&&&&&&D.有禽有蝶增添了生气;\'双禽\'、\'一蝶\'乃为对仗所造,数词不必实解。&&&&&&E.北斋雨后之景与品茗赏画之乐予人\'野性\',更令诗人思慕出仕前的生活。&&(2)从你所认定的第(1)题的答案中任选一项,说说它为什么\'不恰当\'?答:(1)B&&C(共4分,选对一项得2分)(2)第二句中的\'放吏衙\',是说免了下属的例行参见(恋北斋而推委公事),故B项不恰当。第三、四两中的\'雨后\'与\'深秋\'互文见义,诗人观鸟看蝶是同时(深秋雨后),故C项不恰当。(只就其中一项回答。意思对即可。)4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雨过山村&&&&&&&&&&&&&&王建&&&&&&&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注:浴蚕,指古代时用盐水选蚕种。&&&&前人这样评论这首诗的末句:“心思之巧,词句之秀,最易启人聪颖。”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请作简要赏析。(80字左右)&&&答:要点:(1)侧面落笔,以“闲”写忙,兴味尤绕。(2)牵入栀子花,丰富了诗意。雨浥栀子,意象甚美。(3)含蓄不发,摇曳生姿。(6分。要求扣住前人评述的“心思巧词句秀”进行赏析,表达简明通顺。有欠缺酌扣。若另有创见且合理,酌情给分)48、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九日齐山登高&&&&&&&杜牧&&&&&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注:春秋时,齐景公游于牛山,北望国都临淄流泪说:“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1)这首诗反映的是我国传统节日___________节的情景。(2分)&&&&(2)有人认为这首诗是将“抑郁之思以旷达出之”。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试说明你的理由。(4分)&&&答:(1)重阳(2)不同意。从诗中的确可以看出情怀的郁结,但诗人不是故意用旷达的话来表现他的苦闷,而是在登高时交织着抑郁和欣喜两种情绪。(或者另一种回答:同意。诗人在登高时交织着抑郁和欣喜的情绪,但诗人在最后借用齐景公上牛山的典故,表达出淡然的心境,显示了旷达的情怀。)49、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6分)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1)《赤壁》是一首怀古咏史之作,是诗人经过赤壁这个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诗是由什么引发“怀古之幽情”的?(2)有人认为这首诗的第四句可改为“国破人亡在此朝”,你怎么看?答:(1)一件古物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感慨。(在那次大战中,遗留下来的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经过了六百多年还没有时光消蚀掉,经过自己一番磨洗,鉴定了它的确是赤壁之战的遗物,不禁引发了“怀古之幽情”。)前两句写兴感之由。(2)若改为“国破人亡在此朝”意思自然没错,但点诗味也没有了。用形象思维观察生活,别出心裁的反映生活,乃是诗的生命。杜牧运用“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一富于形象性的诗句,即小见大,正是此诗艺术处理上独特的成功之处。此小题考生只要言之有理即可。50、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江南春&&&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明代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因此,他主张将“千里”改为“十里”。要不要将“千里”改为“十里”?为什么?请结合诗题和全诗内容作简要说明。答:不要。(1分)本诗题为“江南春”,用“千里”二字既切合题意,且照应题中的“江南”二字。(2分)全诗泛写江南春色,所写之景并不限于一处,即使改成&“十里”,“莺啼绿红”也未必能听得见、看得着;而用“千里”二字,诗中所写的景象更加开阔,全诗诗味也更加浓郁。(3分)51、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渡桑乾&&&&&&&&&&&刘皂&&&&&&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这是唐代诗人刘皂在客居并州十年后返回家乡咸阳途中所作的一首诗。前人评论诗中“无端更渡”四字乃是关键,“无端更渡”是什么意思?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答:无端,是没来由,也就是诗人自己也弄不清楚是怎么一回事;更渡,就是再渡。(2分)(2)这四个字,十分含蓄地流露出当初为了博取功名,图谋出路,千里迢迢,做客并州,而十年过去,一事无成,仍然不得不返回咸阳家乡这种极其抑郁难堪之情。(4分)52、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甘草子&&&&&&&&&&&&&&&&&&&&&&&&&&&柳永&&&&&&&秋暮,乱洒衰荷,颗颗珍珠雨。雨过月华生,冷彻鸳鸯浦。&&&&&&&池上凭栏愁无侣,奈此个,单栖情绪!却傍金笼共鹦鹉,念粉郎言语。&&&(1)触动主人公愁绪的具体景象有哪些?女主人公心乱愁苦的原因又是什么?&&&&景象:原因:(2)结尾二句“却傍金笼共鹦鹉,念粉郎言语”写法上有何新意?&&&答:(1)秋暮、衰荷、乱雨、冷月&&&&&&&“无侣”(或“单栖”)&&&&&(2)不直写女主人公念念不忘“粉郎”及“言语”,而通过鹦鹉学念来表现,写出了女主人公在百无聊赖中的自慰自遣,让人倍感凄凉。5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八声甘州&&&&&&&&&&&柳&永&&&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凝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1)此词上片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2)简析“误几回,天际识归舟”的意境。&&答:(1)境界寥廓,气势磅礴,绮丽悲壮;景中含情,寄寓离别之情。(2)遥想佳人在妆楼上天天盼我回家,看到多少次天边驶回的船帆,还以为是我的归舟呢。从想象对方思念自己的情景落笔,进一步深化了自己的盼归之情。54、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踏&&莎&&行&&&&&&&欧阳修&&&&&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近处是青山,行人更在青山外。⑴这首词表现了什么人的什么情感?(3分)⑵文字以少胜多,用一字而神态毕现,境界全出,叫炼字;使思想出众,句意警人,叫炼意。古人评诗,有“炼字不如炼意”的说法。请选出词中炼字或炼意的一个例子并作简析。(3分)&&答:⑴远行客子的思乡之情。(“远行客子”1分,写“离人”“行人”“旅人”均可,“思乡”2分,共3分)&&⑵①&“候馆梅残,溪桥柳细”中的“残”“细”可谓炼字精品,既写出了时令特点,又把满眼春光写得凄楚动人。②“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用比喻手法把抽象的感情变成了具体的形象,让人更容易感受到行人因路程加长、时间变久而产生的离愁;③“寸寸柔肠,盈盈粉泪”,用叠字渲染出女性居者对男性行者的思念之深,离愁无限;④“平芜近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用对比、衬托手法,写出春山已远,而行人更在春山之外,将情景融为一体,景在想象中扩大了范围,情也在想象中增加了容量,层层深入,增加了情感的震撼力量。(找对句子给1分,分析出了句子的作用给2分,共3分)55、阅读下边一首诗,完成(1)—(2)题。画眉鸟&&&&&&&&&欧阳修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1)这首诗写了几种画眉鸟?是怎样写画眉鸟的?&&&&&&(2)作者写画眉鸟,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1)这首诗写了两种画眉鸟,一是林中的,一是笼中的。作者用对比的手法写画眉鸟。前者在林中“随意移”、“自在啼”,自由自在;后者锁于金笼之中,完全没有自由。&&(2)这首诗借鸟咏怀,表达了对自由的赞美之情和对束缚个性、窒息性灵的憎恶之意。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56、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1)、(2)题。(6分)&&&&&&&&&&&&&&&&&&&&&&&&&&&&&&春&&兴&&&&&&&&(唐)武元衡&&&&&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注:武元衡,中唐诗人,洛阳人。(1)对这首诗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A.这首诗是一首七绝,前两句写景,触景生情,后两句借梦抒情。B.诗题为“春兴”,通过对“柳”“雨”“花”“风”的描写构成了一幅早春图景。C.诗中“残花落尽见流莺”,诗人从视觉角度写,却使人如闻莺语,与白居易诗中“莺语花底滑”具有异曲同工之妙。D.全诗以“春”贯穿始终,构思巧妙。(2)诗的后两名既写惜春之情,又有思乡之意,请分析其写作特点。答:(1)B&&C(每答对一项1分,共2分)&&&&&(2)这两句语言平易,但使用拟人手法,想象独特。上句写春风吹拂思乡的梦,下句写梦追逐着风,一吹一逐,富有表现力,使人联想到诗人家乡也是春天。仿佛诗人在梦中伴随春风,一起回到故乡,又仿佛诗人舍不得春天,而追随春风而去,形象的表达思乡之意,惜春之情。(答出特点2分,分析正确2分,共4分)57、阅读下边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瀑&&布&&&&&&&&&&&&李&&忱&&&&&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简要分析诗中塑造的“瀑布”这一艺术形象。&&答:涓涓细流不辞辛劳,汇集成一落千丈、雄伟壮观的瀑布,而后又谢绝溪涧的挽留,继续向前,流向大海,决心化作汹涌澎湃的波涛。这“瀑布”乃是胸怀大志、不惧艰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志士的化身。58、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饮酒&&&&&&&&&&&&&&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仔细阅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回答下列问题:&&(1)&前二句诗刻画了诗人自己的形象,请你说一说这是一个怎样的形象。“采菊”这一动作中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2)&把“悠然见南山”的“见”字改这“看”“望”等字,表达效果是不是一样?这什么作者要这样写?(3)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说说后二句景物描写的含义。这种描写与前二句的人物描写有什么联系?&&答:(1)写一个悠闲自得的诗人形象。“采菊”的动作不是一般人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俗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2)“见”是无意中看见,如熟友想见,把人和物融为一体。“看”或“望”好像是有意地远看,使人和物拉开一段距离。效果不一样。(3)表面上是写太阳下山了,倦鸟也知道还家,实质上是劝告人们不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要返回到这美好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59、读下面的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归田园居(之三)&&&&&&&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1)&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这首诗描写诗人归隐后的日常劳动生活;表达了诗人对归隐耕种生活的热爱。&&&(2)&“带月荷锄归”一句常为后世诗评家称道。请说出这一句的妙处。&&&答:“带月荷锄归”这一句将劳动生活的感受和山村静谧的夜景融合在白描般的图画中,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满足。60、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如梦令&&&&&&&&&&严蕊&&&&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1)这首宋词用了一个著名的典故,由此可知这首宋词抒写的是什么事物?(2)请就这首宋词表达的感情和运用的写法谈谈你的看法。&&&&&&答:(1)“人在武陵微醉”一句用了“武陵人”的典故,出自晋代文学家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由此可知这首宋词抒写的是桃花。(2)这首宋词表达了心地高洁、凌越世俗的感情。&&&&&&&&这首词以物况人,“白白与红红”,一树花分红、白两色,高标逸韵,独特别致,作者正是以这“别是东风情味”的红白桃花自况。这首词还用了映衬对比写法,以梨花之白,杏花之红既映衬又对比,赞美了红白桃花独标一格,超拔于春天群芳之上。&&&高考古诗鉴赏题库(下)高考古诗鉴赏题库(三)&6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暮过山村&&&&&&贾岛&&&&&&&&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初月未终岁,边烽不过秦。萧条桑柘处,烟火渐相亲。(1)诗的首联重在表现什么?请简要说明。(2)“边烽不过秦”什么意思?表现了作者什么思想?&&&&&&&&&&&&&&&&&&&&&&&&(3)尾联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境?&&&&&&&&&&&&&&&&&&&&&&&&&&&&答:(1)重在描绘山村的宁静。前句从听觉上用数里外就听到水声以响衬静句从视觉上直写人烟稀少的静。(2)表明山村没有遭受战火,表达出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热爱。(3)写出了由惧转喜的心境变化,“亲”字更表现出内心亲近温暖的感受。此联与首联、颈联相配合,描绘出一幅和平安宁的山村图景。62、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题&李&凝&幽&居&&&&&&&&&贾岛&&&&&&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注:李凝是一个隐士。&&&(1)“僧敲月下门”句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们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答:它们在表现手法上的共同特点是以动衬静。&&&(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情趣?&&&答: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向往悠闲舒适的隐居生活的生活情趣。63、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以下问题:&(6分)&&&&&&&&&&&&&&    望江南&&&&&&李煜&&&&&&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这是南唐李后主亡国入宋后写的词。有人说这是一首极尽繁华之作;有人说这是一段凄凉无限之吟唱。(1)你读出了什么?(2)请从艺术手法运用的角度谈谈你对这首词的看法。(6分)答:答案应包括三个方面:(1)读出了什么?2分(表达梦醒后其处境无限凄凉,2分;表达对往昔繁华的眷恋、怀念、思念,1分;极尽故国的繁华热闹,0分)。(2)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2分(反衬或以虚写实)。(3)艺术手法的表达效果。2分。64、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村&&&行①&&&&&&&&&王禹稱&&&&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注①:这首诗是王禹称于太宗淳化二年(991)从开封贬官到商州任团练副使时写的。&&&本诗描写一次出行途中所见所感。诗人一路上原本心情悠闲,野兴很浓,后来为什么忽然“惆怅”起来?在此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看到“村桥原树”,村中小桥,原野中的树,想到自己的不利处境,有一种失落、惆怅之感。表达了思乡,有家不得归的感情。65、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西楼&&&&&&&&&&曾巩&&&&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①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诗的前两句从什么角度来渲染这种景象?②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析之。&&答:(1)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的壮美景象。诗的第一、二句分别从视觉与听觉两个方面写浪卷、云涌、风吹、雷鸣、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3分)[前问1分,后问2分。意思对即可](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豪情。暴风雨将临,按常理本当关门闭户躲避,但诗人却反而高挂起帘子,敞开窗户,为的是能饱览“千山急雨来”的壮观。(3分)[前问1分,后析2分。意思对即可]66、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夜书所见&&&&&&&&&&&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⑴作者在诗中抒发了多种感情,请选取一种加以分析。 ⑵这首诗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选取一种,作具体分析。&&答:(1)答案可以多种,答案示例:  ①抒发了思乡之情。萧萧寒声,衬托出诗人客居他乡心境之凄凉。儿童夜捉促织,诗人触景生情,产生了恋乡思绪。  ②抒发了客居他乡孤寂之心绪。萧萧寒声,衬托出诗人客居他乡心境之凄凉。儿童夜捉促织,乐景反衬悲情,更显得客居他乡的孤寂。  ③流露出留恋童年生活之情。儿童夜捉促织,勾起童年回忆,萧萧寒声,梧叶摇落的秋景,更衬出客居他乡时对童年无忧无虑生活的留恋。(2)答案可以多种,答案示例:  ①以景写情。萧萧寒声,儿童夜捉促织,相互映衬,以此表现诗人客居他乡的孤寂之情或思乡之情。 ②动静结合。萧萧梧叶声、风声,衬出秋夜的寂静。 ③悲欢对比。儿童夜捉促织,乐景反衬悲情。 ④通感运用。萧萧的声音,引起秋寒之感,用听觉引起触觉。 ⑤巧用典故。诗人暗用张翰典故(秋风:晋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因思故乡,辞官回乡),不露痕迹。&&评分标准:第(1)(2)两题各5分,内容3分,语言2分。其中第(1)题答出某种“感情”,第(2)题答出某种“表现手法”,各给1分,有分析各给2分。本题只要答出“答案示例”中的一种即可,如另有其它答案,言之成理亦可。&&67、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6分)&&&&&&&&&&&&&淮上即事寄广陵亲故&&&&&&&&[唐]韦应物&&&&&&前舟已眇眇,欲渡谁相待?秋山起暮钟,楚雨连沧海。&&&&&&风波离思满,宿昔容鬓改。独鸟下东南,广陵何处在?“一切景语皆情语。”请从“山”、“雨”、“鸟”三个角度入手,简要评析这首诗所表达的感情。&&&答:评分标准:由“山”、“雨”的角度评析出孤寂、凄怆等情感给3分;由“鸟”的角度评析出思乡之情给3分。评析示例:秋日远山传来寺庙悠长的暮钟,茫茫楚天挂上了霏霏雨幕,苍凉黯淡的傍晚景色烘托出诗人思家念远的孤寂、凄怆这情;最后,诗人运用反衬手法,写一只失群的伶仃小鸟飞往家乡广陵方向,归巢了。鸟飞东南,离巢愈近;而诗人前往西北,去亲愈远。这更引起了他满腹思乡的离思哀愁。68、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后面两个问题。&&&&&&&&&&&&&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1)第一句选取了杨花与子规两个意象,有什么作用?&&&(2)第二联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作者为什么要把“愁心”寄与“明月”?答:(1)杨花与子规两个意象的作用是:点明时令,点明主旨,营造基调气氛。杨花象征离别与漂泊,子规啼声悲哀。&&&(2)第二联把明月人格化,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思念与同情。(3)因为月照中天,千里可共,作者寄情于月,朋友见月如见作者。69、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夜郎,第二年春天行至巫山时遇赦,回到江陵。在南游岳阳时,写下了这首诗。&&&&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二联两句中,“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答:诗眼分别是“引”和“衔”。(2分)高飞的大雁带走了心中的忧愁与苦闷,月出山中,就像是山(或“远山”“君山”)为人们衔来了美好与团圆。(或:“引”&字形象地写出了大雁懂得人情,把愁心带走的情境;“衔”字形象地写出了山(或君山)懂得人的心意,把好月送来,与诗人共享欢乐的情境)(2分)“引”和&“衔”两字形象地写出了诗人遇赦后喜悦(或“欢乐”)的心情。(2分)7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月下独酌&&&&&&&&&&&&&李白&&&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1)诗人笔下,月亮不仅是美好事物的象征,也成了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月”的形象有什么特点?(2)诗人与明月之间亲密欢洽的举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①诗人借助丰富想象,赋予月亮浓厚的感情色彩,把它描绘得善解人意、可喜可亲,仿佛成了诗人可以倾诉心声的知音。②诗人与明月之间的亲密欢洽,更加反衬出诗人在人世间的孤独寂寞情怀,从侧面表现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愤懑和厌恶,也表现了诗人遗世独立的高洁人格。7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子夜吴歌&&&&&&&李白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1)请简析“长安一片月”一句在全诗中的表达作用。(2分)(2)这是李白的一首古诗。清朝人田同之觉得末两句多余,如果删掉而成一首绝句,“更觉浑含无尽”。你是否同意田同之的说法?为什么?(4分)答:(1)全诗以长安月写景起兴,铺垫烘托思妇眷念玉关征人的深情。(2分)(2)同意,“玉关情”即思念良人,渴望良人平定胡虏早日回家团聚,已涵括后两句的诗意,去掉更加精炼含蓄。不同意,有了这一句,使思想内容深化,更具社会意义,表现出古代劳动人民冀求过和平生活的善良愿望。(或:就使亲人之情上升到国家之爱,境界提升了一层。)(4分)7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登金陵凤凰台①&&&李白73、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夜泊牛渚怀古&&&&&&&&&李白&&&&&&&&牛渚西江液,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注]谢将军:东晋谢尚,官镇西将烟。镇守牛渚时曾于秋夜泛舟赏月,遇袁宏诵诗听后大为赞赏,邀袁过船长谈达旦,从此袁宏名声大著。&&&以前两联为例,谈谈“空”字是怎样把写景和抒情联系在一起的?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复杂情感?&&&答:第一联写诗人夜宿牛渚,江夜寂寥,天水一空,这种秋江空寂之景很自然地使李白想到谢尚对袁宏的提携。第二联正面写怀古,一个“空”字使作者知音难觅、怀才不遇之情和上联的空寂之景交融在一起。这首诗既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大志难酬的孤独和寂寞,也表达了自信、旷达、洒脱、豪放之情。74、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6分)&&&&&&&&&&&&&&&&&&&&&&谒金门?&&&&&冯延巳?&&&&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词的上片写女子的寂寞,用了两个动词“引”和“挼”;下片写她对远方情人的等待,重在写她的装扮,用了“碧玉搔头斜坠”一句,试简析一下这样写的好处。答:不直接描写人物的感情,而是通过对动作的描写表达她的百无聊赖,通过对装束的描写表达她的懒散和心绪不宁,使得这首词含蓄而不直白,富有人情味,令人产生无限的遐想。(大意对即可)7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①。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②。万籁③此俱寂,但余钟磬声。注:①高林:佛家称僧徒聚集之处,此指禅院。②人心:指尘心,俗念。③万籁:指一切响声。①这首诗着眼于表现禅寺后院       的环境,主要运用了     的手法。&&&答:这首诗着眼于表现禅寺后院幽静、寂静的环境;主要运用了以动写静       的手法。&&&②末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末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是以声静来衬写自己的心静,抒发自己万念俱寂的出世的思想感情。&&③古人评诗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那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答:“诗眼”分别是“悦”“空”。“悦”是说秀美的山中景色使鸟的性情欢悦。“空”是说潭水清澈,临潭顾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或杂念)消除净尽。“悦”“空”两字表现了环境的幽静,写出了人的心情与山光水色相应。(不脱离文本,言之成理即可)76、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后面的问题。(6分)&&&&&&&&&&&&&&&&点绛唇?&屏却相思&&&&&&&&&&&&王国维&&&屏却相思,近来知道都无益。不成抛掷,梦里终相觅。醒后楼台,与梦俱明灭。西窗白,纷纷凉月,一院丁香雪。[注]这首《点绛唇》收入《人间词乙稿》。时王之前妻莫夫人新丧,此词为悼亡之作。&&&&(1)解释“屏却”一词,并说说前两句的意思。(3分)(2)请分析“西窗白,纷纷凉月,一院丁香雪”三句的意境。(3分)答:(1)“屏却”意谓放弃、排遣。前两句的意思是说:忘了她吧,忘了她,念如今生死茫茫,怀想又有何益,.徒令人心力交瘁!(意思对即可。释词1分,析前两句意思2分,共3分)(2)词人举目西窗,惟觉月光如水,丁香似雪,一片凄凉意。“凉月”以“纷纷”形容,“丁香”以“雪”喻之,无理而妙绝。丁香花本开在春夏之交,何以与寒冬之&“白雪”关涉?这是为强调颜色的相似性而出现的时令错位。然而,通过这种似乎无理的描写,却更深刻地表现了词人因思念亡妻而难以为怀的悲怆冷寂心境,堪称绝妙。(意思对即可。3分)7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6分)&&&&&&&&&&&&&&&&&&&&&&谢亭送别&&&&&&&&&&&&许浑&&&&&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落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注:劳歌,送别歌的代称。)(1)作者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2分)(2)有人认为第二句“红叶青山”的色调与全诗的情感基调不和谐,你如何看待这个问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题李凝幽居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