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学实训的复旦大学师资水平工程的水平?

您的当前位置: >
西安工程大学校训:厚德 弘毅 博学 笃行
来源: 腾讯教育&
始建于1912年国务院首批批准的学士、硕士学位授权高校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资格高校陕西省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陕西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立项建设高校陕西省博士后创新基地高校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优秀高校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教育部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高校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高校面向港澳台侨招收本科生资格高校致辞亲爱的同学们: 这是一所继承与创造并进、光荣与梦想交织的学苑,是传承人类文明,播撒科学思想的殿堂;这是一片充满和谐、智慧气息的希望之地,是哺育英才,成就青春梦想的地方。西安工程大学历经数代人的辛勤耕耘、艰苦奋斗,创建了一个基础厚实、特色鲜明、人才济济、成果丰硕的教学科研基地,为志存高远的青年学子创建了成长成才的平台。在此,我们热忱欢迎广大青年学子融入我们这所具有辉煌历史的高校——西安工程大学,感受深厚的历史底蕴,传承“实业报国、负重奋进”的办学传统,锻造严谨求学的学术品格,砥砺求新的人生志向。在这片蕴育理想和希望的热土上,青春如歌,生命如虹。我们期待与你们一起从这里出发,砥砺奋进,用智慧和汗水创造辉煌的明天。树人千秋业,学府百年春。西安工程大学位于世界闻名的历史文化古都——西安,始于1912年成立的北平工学院机织科,也就是后来在陕西汉中古路坝办学的西北联大纺织系,1978年独立建校,为原国家纺织工业部三大直属院校之一,被戏称为“上西天”(上海的华东纺院、西安的西北纺院、天津的天津纺院),被誉为“中国十大著名时装学府”。学校诞生于民族危难之时,建校于国家改革开放之际,发展于国运昌盛之日,近四十载春华秋实,成就卓越蔚然气象。近年来,学校抢抓高等教育发展战略机遇期,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提高质量注重内涵为主线,以特色发展求突破,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全面推进“四大工程”(高水平大学建设工程、学科群对接产业集群的协同创新工程、大学文化工程、民生工程)、初步建成“三大平台”(工程训练中心、2011协同创新中心和时尚文化创意中心),学校综合实力和社会声誉稳步提升,学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现有13个学院(部),1个联合培养博士点,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0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51个,63个本科专业;各类在校学生近2万人。学校有与培养人才相适应的现代化办学条件,拥有金花和临潼两个校区,占地108万平方米,学校不断改善教学条件和学生学习生活条件,绿化美化环境,被陕西省人民政府授予“绿色学校”和“省级园林式单位”称号,被陕西省委、省政府授予“省级文明校园”称号。学校有感动几代学子的先贤名师,有在学校成长起来,获得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姚穆教授,有一批获陕西省突出贡献专家、三秦学者、陕西省优秀教育工作者、陕西省教学名师、师德先进个人、优秀青年教师称号的教师。有被教育部批准为“计划单列联合培养”博士点的“纺织材料与纺织品设计”学科;有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奖项和陕西省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一等奖等奖项;拥有省级实验教学中心、省级重点实验室、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陕西省博士后创新基地等。电影《古路坝灯火》七星寺中“七星灯火”激励着一代又一代西纺学子。自办学以来,为国家培养输送各类高级人才13万余名,培养出了享誉国内外的以“四大教授”为代表的老一辈纺织教育专家---毛纺专家王文光教授、棉纺专家李有山教授、服装专家李辛凯教授、机织专家兰锦华教授等,还有享誉国际的著名服装设计师等。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对外国际合作交流工作蓬勃发展。目前,学校与英国、德国、美国、澳大利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多所大学、研究机构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双学位联合培养项目可选择学校已达19所,在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开展了广泛合作。卷万顷碧波,引千帆争过。今天我们正扬帆起航,开启新征程,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学校“十三五”总目标,全面聚焦“追赶超越”和“争创一流”新要求,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牢固树立以师生为中心的发展观念,更加注重内涵发展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在学校科研工作中,坚持以科研促进教学,以科研反哺教学;在社会服务上,努力为行业和地方区域经济培养和输送人才,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学校社会声誉,最终使学生受益。我们坚信,有团结的班子、师生、富有凝聚力的团队,有一批又一批青年才俊的融入,西安工程大学一定会蓬勃发展,更添辉煌。在高考(精品课)来临之际,作为西安工程大学的党委书记和校长,我们在此与各位有志青年共勉:满园桃李沐春风,惟敬少年已英雄。衷心祝愿广大考生取得优异成绩,热诚欢迎广大学子到西安工程大学求学深造,为青春梦想和人生精彩而拼搏,努力使自己成为祖国建设的有用之才、栋梁之材,为实现中国梦奉献智慧和力量。
西安工程大学
高岭中国工程院院士姚穆教授Professor Yao Mu姚穆教授,我国著名的纺织材料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30年出生于江苏省南通市,1952年毕业于陕西国立西北工学院纺织工程系并留校任教至今。现任西安工程大学名誉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安工程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西安工程大学学报主编。陕西省产业用纺织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陕西省2011产业用纺织品协同创新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长期致力于纺织材料学科的前沿研究和教育工作,他主编的《纺织材料学》是内地纺织服装领域经典著作。从事人体着装舒适性研究,在织物的物理测试、人体着装的环境物理测试及人体的心理测试等方面,进行了创新性的研究。参加化纤仿毛织物设计理论和工程技术研究,在化学纤维长丝的多异多重复合变形加工技术有多项突破,设计新一代系列军服面料,获2001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研制建立了系列纺织测试仪器和标准,制定纺织材料及纺织品国家标准、军队标准等近20项。发表论文180余篇,出版专著、译著8部,培养研究生多名。曾任西安工程大学(原名西北纺织工学院)校长,陕西省科协副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二、三届学科评议组成员,第一届教育部高等学校纺织服装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纺织工程学会高级顾问,陕西省纺织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标准化协会纤维分会名誉会长,陕西省科协荣誉委员等职。学校概况西安工程大学是一所办学历史悠久,办学基础雄厚,办学特色鲜明的综合性高等学校,是我国西部地区唯一以纺织服装为特色的高校。学校现有金花、临潼两个校区,占地108万平方米,设有13个教学单位。现有实验室13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0个,省级虚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国家级和省部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7个,省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公共服务平台1个。各类在校学生近20000人,其中本科生17000余人,研究生近2000人。学校于1928年开始培养本科生,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首批批准的学士、硕士学位授权单位。现有联合培养博士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0个、二级学科硕士点51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8个(其中工程硕士专业授权点11个)。陕西省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学科1个,省级优势学科3个,省级哲学社会科学特色学科1个。省级教学团队19个,省级精品课程及资源共享课程31门,省级在线开放课程1门,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2个。学校现有本科专业63个,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9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7个,国家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专业5个。学校已建成一支由1000余名专任教师组成的素质良好、结构合理、精干高效、富有活力的师资队伍。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人,博士生导师5人,硕士生导师400余人,二、三级教授36人,正副教授429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优秀教师、师德先进个人8人,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和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5人,享受“三秦人才津贴”专家10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3人,陕西省“三秦学者”特聘教授2人,陕西省“三五人才”3人,陕西省“百人计划”入选特聘专家17人,陕西法律“双千计划”1人,陕西省教学名师13人,陕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青年英才支持计划2人、陕西省中青年科技创领军人才2人,陕西省优秀教师、师德标兵、师德先进个人、先进工作者、高校优秀青年教师、青年科技标兵、青年科技新星、高校“巾帼建功”标兵、陕西青年五四奖章等30余人。近年来,学校获得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89项;出版教材700余部,获得省、部级奖励教材30部;承担省、部级教育教学研究项目54项;承担国家攻关项目、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创新项目56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91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奖147项,学术论文被SCI、EI、ISTP收录2200余篇。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不断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显著提升。学校与美国、英国、德国、日本、香港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余所大学、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双学位联合培养项目可选择学校已达19所,在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开展了广泛合作。近年来,选送赴国外交流或参加双学位联合培养学生500多名;教师出国进修、交流300多人次,邀请国(境)外专家学者来校任教、讲学、访问900多人次,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3项,承担国际科研合作项目30余项,主办或承办“中国国际毛纺织会议”等大型国际学术会议20余次。学校注重精神文明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秉承“实业报国,负重奋进”的办学传统,践行“厚德弘毅、博学笃行”的校训,形成了“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良好校风。近年来,先后获得陕西省“高等学校先进基层党委”、“绿色学校”、“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省教育系统精神文明建设和宣传思想工作先进集体”等称号,连续多年获“全国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组织单位”称号。学生参加科技文化活动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励700余项。学校已有百余年的办学历程和优良的办学传统,当前,学校将充分利用国家战略布局、高等教育发展以及纺织行业转型等机遇,大力推进教育思想观念转变,继续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真抓实干,振奋精神,以昂扬的斗志、饱满的热情和突出的业绩,实现学校“追赶超越”和“争创一流”的目标。师资队伍一、总体情况西安工程大学在百年的办学实践中,坚持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全面提高师资队伍素质为中心,以培养中青年学科带头人与学术骨干为重点,已建成一支由1000余名专任教师组成的素质良好、结构合理、精干高效、富有活力的师资队伍,为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服务社会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和保证。学校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坚持培养和汇聚学术领军人物,目前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优秀教师、师德先进个人8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和省级有突出贡献专家25人;从美国、英国、德国等知名高校选聘陕西省“百人计划”入选特聘专家17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3人。稳定和提高中青年骨干教师队伍,学校现有正副教授429人,其中二、三级教授36人,博士生导师5人,硕士生导师400余人;陕西省教学名师13人,陕西省优秀教师、师德标兵、师德先进个人、先进工作者、优秀教育工作者19余人;陕西省“三秦学者”特聘教授2人,陕西省“三五人才”3人,享受“三秦人才津贴”专家10人。引进和培育青年学术骨干和青年教学骨干。学校重视青年学科带头人与学术骨干的引进培养,通过实施青年拔尖人才引进和支持计划等校级人才工程建设,吸引了国(境)外、国内重点高校(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优秀博士加盟;同时,通过选派青年教师出国研修,名校访学等措施,培养了一批有美国、英国、德国等世界知名高校学习背景的青年后备人才队伍。目前有青年高校优秀青年教师、青年科技标兵、青年科技新星、高校“巾帼建功”标兵、陕西青年五四奖章、陕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青年英才、陕西省中青年科技创领军人才、陕西省“三八”红旗手等30余人。二、高层次人才(一)陕西省“百人计 划”入选特聘专家徐步高,男,美国马里兰州立大学纺织科学专业博士,美国北德克萨斯大学,教授,数字营销系主任。我校纺织工程专业硕士毕业,年在我校任教。主要从事纺织数字测量与建模,高速图像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三维人体测量与虚拟服装技术等领域研究工作。目前在我校计算机应用技术、服装信息化工程与技术、内衣人体工效学等学科培养硕士生、开展专题讲座。杨新社,男,英国牛津大学应用数学专业博士,英国国家物理实验室高级科学家。主要从事应用数学、数学建模、计算数学、工程优化以及科学、数值计算方法等领域科学研究。目前在我校计算数学学科培养硕士生、开展专题讲座。陈晓钢,男,英国利兹大学博士,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副教授。在我校获得纺织工程专业学士、硕士学位,年在我校任教。主要从事三维纺织结构的工程设计及应用、三维纺织复合材料的结构与性能、防弹纺织材料的理论与实验研究、纺织结构建模与有限元分析等领域研究。目前在我校纺织工程、纺织材料与纺织品设计学科培养硕士生、开展专题讲座。毛宁涛,男,英国利兹大学博士,设计学院纺织系高级讲师(副教授)。在我校获得纺织工程专业学士、硕士学位, 年在我校任教。主要从事流体在纺织材料中的传输与纤维集合体结构的关系及其在功能性纺织品开发中的应用、纤维集合体中的毛细管效应及其在功能性纺织品设计中的应用、多空性纤维集合体隔热材料性能的研究、功能性无纺布材料的研究设计和开发、特种纺织品的研究设计和开发等领域研究。目前在我校纺织工程学科培养硕士生、开展专题讲座。段俊瑞,男,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工程博士,德国泰斯电子工程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项目经理。1984年在我校获得电子测量专业硕士学位,年在我校任教。主要从事电子测量技术和传感器技术、微电子控制器及其在嵌入式系统应用,嵌入式系统及其硬件和软件设计、可编程逻器FPGA应用等领域研究。目前在我校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学科培养硕士生、开展专题讲座。杨小渝,男,英国剑桥大学博士后,英国德蒙福特大学系统工程博士毕业,我校1986级校友,现为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包括:e-Science 应用于实践,服务科学,基于SOA的软件架构,云计算,协同计算,网格计算,Java企业级软件架构,制造业产品生命周期管理,产品服务系统等,迄今为止参与了11个英国国家政府的项目及欧盟项目的研发。目前在我校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培养硕士生、开展专题讲座。汤汶,女,英国利兹大学博士毕业,我校1980级校友,现为英国伯恩茅斯大学教授。主要研究领域和方向为:交叉融合计算机工程,图形理论,力学、材料学、及生物医学等学科,致力于柔性材料非线性大变形及力学性能和材料结构的建模及可视化的理论与算法及其应用的研究。具有原创性强、学科跨度大,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特点。研究成果覆盖“百人计划”重点领域的纺织,服装、新兴数字文化产业。 个人专长特别体现在三维计算机图形学理论与算法及应用,实时物理运算,建模和视化技术,三维图形快速并行运算方法及优。模拟及可视化,计算机渲染技术。 高逼真人体动作实时抓取及合成,逆运动学人体动作的合成。目前在我校信号与信息处理学科培养硕士生、开展专题讲座。李耀中,男,原籍陕西西安,中国国籍。西安交通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专业博士,青岛海尔水设备技术带头人。曾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环境科学工程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芬兰Kemira集团亚太研发中心首席研究员、青岛海尔水设备开发总监等职位,上海交通大学兼职导师。参加国家科技攻关课题一项、省部级课题2项,完成40余份水处理项目报告及技术方案、受邀在日本早稻田大学等国际会议做主题发言。就水处理技术话题,接受新加坡MediaCorp Channel U电视频道(日)、中央电视台二套(日)的采访。在国内外SCI类及核心学术期刊及会议发表论文60余篇,获专利一项;是 16家期刊(8家SCI检索、7家国外和1家国内)审稿人。目前在我校化学工程学科培养硕士生、开展专题讲座。于青林,男,出生于1960年,原籍山东省荣成市,加拿大国籍。加拿大西蒙弗雷泽大学离散数学专业博士,现任职于加拿大汤普森河大学教授。在匹配扩展方面的研究,众多成果被后来的学者引用,是这个领域少数公认的权威学者之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多名评委的评语)。多年来主持加拿大国家自然科学研究项目11项,参与中国自然科学基金和科技部重大科研项目各一项,四次荣获TRU大学优秀研究成果奖,2015年荣获TRU大学研究终身成就奖,2001年和加拿大eOptimize公司开发的医疗资源管理软件获得微软MEC奖,2013年和加拿大Teck集团联合进行的研究项目提名TSM杰出环境奖。十余次在国际会议上做特邀报告,作为研究项目主持人拥有的项目金额近150万加币(等价于120万美元)。目前在我校计算数学学科培养硕士生、开展专题讲座。曹薇,女生于1973年,原籍陕西省户县,中国国籍。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纺织、服装产品开发专业博士,加州州立大学北岭分校副教授。她的博士论文获得了国际纺织与服装协会(International Textile and Apparel Association)2008年度最佳学生论文荣誉奖(协会每年仅颁发一名最佳论文奖、一名荣誉奖)。早期研究开发的新型阻燃工作服获“护神”优秀论文奖,参与研发的聚四氟乙烯防水透湿织物项目获1998世界华人发明博览会和十一届全国发明展览会金奖,蜂巢组织中底布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目前在我校服装设计与工程、设计学学科培养硕士生、开展专题讲座。 符寒光,男,生于1964,原籍湖南桃江,中国国籍。西安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北京工业大学教学科研重点岗位研究员。担任中国金属学会耐磨材料学术委员会会员、中国金属学会轧辊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磨损失效分析委员会委员、全国铸钢标准化委员会委员、全国钢铁耐磨材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铸造技术》、《中国铸造与装备》和《现代铸铁》杂志编委。14项成果通过鉴定,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4项。授权发明专利83项,出版专著4部,发表论文230余篇,SCI、EI收录140多篇。目前在我校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学科培养硕士生、开展专题讲座。吕镇梅,女,出生于1976年,原籍陕西,中国国籍。浙江大学微生物学专业博士,浙江大学教授。为区域生物修复进程监控和污染环境修复工程实施提供技术支持。相关研究结果得到国际国内同行的认可,担任浙江省生态学会秘书长、浙江省微生物学会理事、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水环境分会委员、中国微生物学会环境微生物学专业委员会委员等。长期任Water Res, Environ Sci Technol, Appl Microbiol Biotech, J Appl Microbiol等SCI期刊审稿人。目前在我校环境科学学科培养硕士生、开展专题讲座。 西安工程大学二、三级教授林晓文,女,生于1976年,原籍上海,英国国籍。英国城市大学经济学博士,英国安南普顿大学研究员。林晓文有着出色的创新意识和项目的申请能力。作为PI,先后成功申请并承担了英国国会科学技术办公室 (POST) 项目研究,英国科学院项目研究(British Academy Fellowship),英国能源学会项目研究(UKERC),英国国家科技艺术基金会(NESTA),英国创新,大学和技能部 (DIUS) 项目研究。并且作为核心参与人员成功申请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目前在我校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培养硕士生、开展专题讲座。(三)西安工程大学青年学术骨干(四)西安工程大学青年教学骨干学院及专业介绍纺织与材料学院School of Textile and Materials咨询电话: 029-330365 纺织与材料学院已有百年的办学经历,其前身可追溯于1912年北京高等工业专门学校机织科,经过百年的发展,已经成为特色鲜明、整体实力强、办学层次齐全的学院。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92人,其中教授29人,副教授28人,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教师61人,研究生指导教师53人。教师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二、三级教授11人,陕西省百人计划3人,“三秦学者”特聘教授1人,省级教学名师3人。目前在校博士生、硕士生150多名,本科生1293名。学院现有纺织工程、轻化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非织造材料与工程四个本科专业,其中纺织工程、轻化工程专业为国家特色建设专业建设点、陕西省特色专业、陕西省名牌专业及国家级 “卓越”工程师培养试点专业;纺织工程同时为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拥有纺织材料与纺织品设计计划单列博士点,纺织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纺织工程、纺织材料与纺织品设计、纺织化学与染整工程、高分子材料四个二级硕士点和纺织工程及化学工程专业学位点。学院拥有功能性纺织材料及制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陕西省功能性服装面料重点实验室、陕西省产业用纺织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省教学实验示范中心等研究基地,同时和国内知名企业共建西安工程大学—南山毛纺研究院、西安工程大学—洁丽雅研究院等。拥有教学科研设备2700余台(套),价值6500多万元。学院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分别与美国、德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的高校或科研机构开展合作交流,并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建院以来,先后为国家培养了11000余名本科生和1000多名硕士研究生,承担和完成了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300余项。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以及省部级奖60多项。近五年来,发表三大检索收录论文260余篇,正式出版专业教材30部,取得授权发明专利107项。 学院在漫长的办学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培养了大批优秀毕业生,我们欢迎有志者加入纺织与材料学院的行列,为我国纺织行业的发展作出贡献。纺织工程专业专业优势:本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省级特色专业、国家级重点培育专业、陕西省名牌专业、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以及国家级“卓越工程师”培养试点专业。本专业培养具有外语(课程)、计算机应用能力;具有一定艺术基础、熟练掌握纺织生产与工艺设计、功能性纺织品研制与开发、纺织CAD应用、纺织品性能检测及质量控制、现代企业管理与市场营销贸易等方面知识与技能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主要课程:陕西省精品课程:纺织材料学、织物结构与设计、机织学、纺纱学;产品设计与开发、纺织品进出口实务、网络信息处理、纺织艺术与美学、图案与色彩基础;科学与艺术、市场营销、产品摄影等。专业方向:纺织生产与贸易、高科技纺织品设计、针织工艺与服装、针织成型工程、纺织品检验与商务、棉纺织技术、毛纺织技术、纺织电子商务。就业方向:学生毕业后可报考硕士研究生,也可到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中外企业、政府机关等部门从事科研、教学、管理、产品开发、贸易商检等工作。成绩优秀者,可直接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并有相应博士点,可供学生继续深造。就业前景:纺织工程专业所属行业作为人们生活的基础行业,行业规模稳定,随着科学技术进步,纺织行业不断升级,人们对基础消费的提高,为就业规模稳定增长和就业质量保障提供了保证本专业按理工类招生,本科,学制四年,毕业后授工学学士学位。轻化工程专业 (染整工程方向)专业优势:本专业为国家级“卓越工程师”授权培养专业,是陕西省特色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陕西省名牌专业。本专业培养在印染加工技术领域具有良好科学素养,受到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系统掌握纺织品染整加工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染整加工工艺设计、新型染化助剂及应用,具有较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能进行技术研发、产品质量管理、了解本专业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并具有良好外语和计算机水平的应用研究型高级技术人才。主要课程:本专业除开设公共课基础外,还开设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染整工艺原理、染料化学、纤维化学及物理、表面活性剂化学、功能整理等课程,其中专业基础课程《染整工艺原理》为陕西省精品课程。就业方向:本专业毕业生可在纺织化工等企业从事工程设计、生产技术、经营管理、新产品研究开发以及纺织品贸易等工作,可在高等院校、教育机构、科研机构从事科学研究和教学等工作,也可报考国内外院校研究生,成绩优秀者,可直接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就业前景:中国是纺织大国,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很大,轻化工程专业主要进行纺织品服用性和功能性加工,是纺织品的精加工和深加工,专业学科交叉性强,涉及多学科领域,毕业后适应面广,因此毕业生的就业前景广阔。本专业按理工类招生,本科,学制四年,毕业后授工学学士学位,。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专业优势: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为当今国内外发展前景良好的专业。本专业以培养高分子材料与工程领域专业人才为目的,要求学生掌握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知识,具备高分子材料包括化学纤维、塑料、橡胶、精细高分子化学品等的合成、改性和加工成型能力,能够从事高分子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艺和设备设计、生产及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同时具有良好的外语和计算机水平,成为从事高分子材料制品成型加工、成型设备和模具设计与制造及高分子新材料研发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主要课程:本专业学生在校期间除学习公共基础课程外,还主要学习计算机基础、外语、高分子化学与高分子物理基本理论、天然和人工合成高分子材料的组成结构与性能知识以及高分子成型加工技术等课程,并亲手完成一些高分子材料的合成加工工艺设计及其性能分析测试实验。就业方向:本专业毕业生可就业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工矿企业、专业公司及政府部门,成绩优秀者,可直接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
就业前景:二十一世纪是材料、信息、能源的时代,高分子材料已向着尖端领域发展,新的特殊性能高分子功能材料不断出现,前景十分的广阔。市场对高分子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加,无论在日常化工,还是在高精尖端科技,高分子人才都备受欢迎,高分子材料专业的社会需求一直处于化学、材料类其它专业的前列。随着国际国内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环保型的材料是产业发展的方向。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就业前景广阔,高分子材料人才可以在绝大多数工业领域取得发展。本专业按理工类招生,本科,学制四年,毕业后授工学学士学位。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专业优势:本专业培养具备非织造材料与工程方面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具有创新意识、创业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本专业学生在校期间主要学习非织造材料与工程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非织造产品设计、生产工艺设计、计算机和外语应用等方面的基本训练。主要课程:大学物理、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电工学、程序设计语言、有机化学、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纺织材料学、非织造导论、干法非织造工艺原理、湿法非织造工艺原理、聚合物直接成网法工艺原理、非织造布后整理、非织造布性能与测试以及非织造专业英语(精品课)。就业方向:本专业毕业生可以在非织造企业、贸易和商检等部门从事非织造材料与工程方面的生产技术管理、产品研发、质量检验、贸易营销等工作,也可以继续深造,出国留学(课程),在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从事科研与教学工作。成绩优秀者,可直接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就业前景:非织造工业是新兴的纺织工业领域,发展前景良好。近期非织造行业对该专业人才需求量很大,本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广阔。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该专业人才需求仍将很大。本专业按理工类招生,本科,学制四年,毕业后授工学学士学位。机电工程学院College of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咨询电话:029-机电工程学院成立于1979年6月,原名机械系,是学校最早成立的院系之一。学院现有教职员工87人,其中,正副教授44人,博士、硕士生导师41人,省级、校级教学名师及师德先进个人7人。现有在读本科生2000余人,硕士研究生230余人。学院现设有5个系,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教育部CAXC认证培训中心(机械CAD/CAE/CAM工作站)。拥有机械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工业设计、工业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等6个本科专业,有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机械设计及理论、机械电子工程、复合材料设计及控制、工业设计工程、工业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等7个硕士点,均具有研究生免试推荐权。机械设计及理论为省级重点学科,机械工程为省级特色专业。学院特别注重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和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近五年来,获得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6项。学院鼓励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高教杯”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学术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大赛等竞赛,并取得了优异成绩,近三年来,累计获得奖项100余项。学院各专业学生就业率位居学校前列。近五年来,学院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工业攻关计划、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计划等重大科研项目20余项,校企合作项目100余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6项,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授权国家专利30余项。机械工程(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专业优势:本专业原为“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2012年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整理更名为“机械工程”专业。本专业培养学生使用数字化技术进行产品设计开发的能力和使用自动化技术运作制造系统的能力,使学生掌握机械工程领域的先进制造技术,具有外语能力、宽厚的基础理论和坚实的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的专门知识,能在机械工程及自动化领域从事工程设计、机械制造、技术开发、科学研究、生产组织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主要课程: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流体力学基础、工程制图、计算机三维设计软件应用、计算机程序设计、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电工电子技术、机械设计、测试技术、机械制造技术、机械控制工程理论基础、材料成形技术基础、数控技术、特种加工、先进制造技术、工程数据管理、企业管理与生产管理等。还有金工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课程设计及各类实验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就业方向:学生毕业后可在高等院校、科研单位、企事业单位从事机械工程及自动化领域的教学科研、技术研究、产品开发、数控加工、快速成型以及企业管理等工作,成绩优秀者,可直接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就业前景:社会需求很大,机械工程毕业生的就业市场前景广阔。近年来,本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位居学校前列。
本专业按理工类招生,本科,学制四年,毕业后授工学学士学位。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专业优势:本专业培养学生具备机械设计制造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具有机械产品开发与企业管理所需的知识结构及潜能,能从事机械制造领域内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主要培养运用先进设计制造技术的理论与方法,解决现代工程领域中的复杂技术问题,以实现产品智能化的设计与制造、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主要课程:画法几何及机械制图、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工程材料、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制造基础、电工学、测试技术、机械控制工程基础、单片机原理、现代设计方法、机械制造工艺学、液压传动及控制技术、机电系统建模与仿真、机电控制系统设计、机械系统故障诊断、运动控制技术、机器人应用技术基础等。就业方向:学生毕业后可在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等从事与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教学、科研、产品开发、生产管理等工作。优秀本科毕业生可以推荐、报考本校机械设计及理论、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机械工程等相关硕士专业,也可以报考国内外院校研究生,成绩优秀者,可直接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就业前景:机械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市场前景广阔,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在一定时间内对机械专业人才的需求非常旺盛。
本专业按理工类招生,本科,学制四年,毕业后授工学学士学位。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专业优势:本专业培养学生具备机械电子技术领域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具有机电新产品开发与企业管理所需的知识结构及潜能,能从事机械电子工程领域的设计、研究、制造、控制等工作。主要培养把机、电、液专业知识综合运用于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设计、制造、设备运用与管理、研究与开发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主要课程:画法几何及机械制图、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工程材料、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制造基础、电工学、测试技术、机械控制工程基础、单片机原理、机械制造工艺学、液压传动及控制技术、机电系统建模与仿真、机电控制系统设计、电机与拖动、机器人应用技术基础等。就业方向:学生毕业后可在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等从事与机械电子工程领域的教学、科研、产品开发、生产管理等工作。成绩优秀者,可直接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就业前景: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市场前景广阔。随着我国制造业的不断发展,社会在一定时间内对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仍将很大。本专业按理工类招生,本科,学制四年,毕业后授工学学士学位。工业设计专业专业优势: 本专业是西北地区工科院校最早成立的工业设计本科专业。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工业设计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能力,能从事产品创新设计以及与产品设计相关的管理、教学研究等工作,在创新思维和跨领域合作实践方面具有较强能力,知识面宽、适应面广的应用型人才。主要课程:工业设计工程基础、工业设计史、形式基础、立体设计、设计思维与方法、设计草图表达、快速设计效果图表达、设计心理学、人机工程学、设计符号学、设计美学、造型材料与加工工艺、模型制作与实践、产品基础形态设计、工业产品设计、产品系统设计、视觉传达设计、产品形象设计、多媒体设计与网页制作、人机界面设计、计算机辅助2D及3D工业设计等。就业方向:毕业后能在设计公司、IT企业、企事业单位、教育机构、科研院所等从事新产品开发及推广、交互界面设计、设计管理、设计教学等工作。成绩优秀者,可直接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就业前景:随着国家制造业的发展以及对自主产权的重视,工业设计的市场潜力很大。工业设计是制造业发展的先导行业,已成为制造业竞争的源泉和核心动力之一,因此,工业设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前景是非常广阔的。本专业按理工类招生,本科,学制四年,毕业后授工学学士学位。工业工程专业专业优势:专业培养具备现代工程技术和管理科学方面的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从事各类工业生产系统、社会经济系统和物流系统的设计、规划、评价、运行、控制、改良和创新等综合性技术管理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属于工程与管理的交叉学科,本专业就业前景良好,连续三年就业率位居学校前列。主要课程:管理学原理、经济学原理、机械制造基础、机制工艺与设备、先进制造技术、生产与运作管理、系统工程、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质量管理学、人因工程学、技术经济学。就业方向:学生毕业后可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咨询公司从事教学、科研、工业生产系统和物流系统的规划设计等工作,也可以报考国内外院校研究生,成绩优秀者,可直接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就业前景:社会需求仍然很大,工业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市场前景广阔。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工业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仍将很大。本专业按理工类招生,本科,学制四年,毕业后授工学学士学位。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专业优势: 本专业培养具备材料科学及机械加工基础理论知识与应用能力,能够在复合材料成型、焊接、铸造、锻压和成型模具等领域从事材料加工、设计制造、试验研究、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培养适用科研单位、高校和企业所需的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主要课程:物理化学及实验、材料科学基础、工程材料及性能、材料工程测试技术基础、铸造工程基础、焊接工程基础、塑性成型工程基础、复合材料成型技术、模具设计、模具CAD/CAM、计算机三维设计与仿真、数控技术及应用、粉末冶金、表面工程技术等,还有金工实习、生产实习、毕业设计、课程设计及各类实验及实践性教学环节。就业方向: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材料成型的基础理论与技术,接受现代机械工程师的基本训练,毕业后能在机械、模具、材料成型加工等领域具备从事科学研究、应用开发、工艺与设备的设计、生产及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就业前景广泛,总体就业率位居学校前列。也可以报考国内外院校研究生,成绩优秀者,可直接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就业前景:随着各种新材料在各行各业中的广泛应用,加之我国新材料行业的产业结构调整与材料成型设备新技术的发展紧密相关,因此对既有材料科学知识,又能掌握材料成型设备设计和制造技术的高级科技人才的需求将有所增加,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就业前景会越来越广阔。
本专业按理工类招生,本科,学制四年,毕业后授工学学士学位。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专业优势: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系统的掌握材料科学与工程方面的知识,能在材料研究、材料制备、材料结构与性能、材料腐蚀与防护以及表面工程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与教学、技术开发、工艺和设备设计、生产及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主要课程:理论力学 、材料力学、大学物理、电工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无机化学及实验、有机化学及实验、物理化学及实验、材料科学基础、工程材料学、材料界面与表面、材料制备技术与原理、材料研究方法、纺织复合材料技术、材料力学性能、失效分析与防止等,还有金工实习、生产实习、毕业设计、课程设计及各类实验及实践性教学环节。就业方向: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基础理论,学习与掌握材料的制备、成分、结构和性能之间关系的基本规律。受到现代工程师的基本训练,毕业后能在企事业单位、教育机构、科研院所等部门从事材料设计和制备、提高材料的性能和产品质量、开发研究新材料和新工艺以及生产组织管理等工作。也可以报考国内外院校研究生,成绩优秀者,可直接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就业前景:在现代科学技术中,材料科学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三大支柱之一,进入21世纪,以纳米材料、超导材料、光电子材料、生物医用材料及新能源材料等为代表的新材料技术创新显得更为异常活跃,新材料诸多领域正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技术突破和重大的产业发展机遇。相应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也蓬勃发展起来,材料科学与工程毕业生的就业市场前景广阔。本专业按理工类招生,本科,学制四年,毕业后授工学学士学位。电子信息学院School of Electronics and information咨询电话:029-电子信息学院1980年开始招收本科生,1982年招收硕士研究生。全院现有在校本科生1792人,研究生346人。学院现有教职工133人,其中教授22人(其中二、三级教授5人,博士生导师5人),副教授及高级职称38人,具有博士学位52人。学院现有陕西省博士后创新基地1个、陕西省特色优势学科1个、陕西省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2个、陕西省级本科教育综合改革试点1个、省级特色专业2个、省级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陕西省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工作站1个、省级精品课程7门、建有35个专业实验室、建立产学研联合实习实训基地、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行业校企合作研究院(所)等校外教学实践与科研创新平台33个。学院现有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测控技术及仪器、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6个本科专业;现有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点1个,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信号与信息处理、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系统工程、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导航制导与控制等二级学科点7个,控制工程、电气工程等专业硕士学位点2个。学生成绩优秀者可免试推荐攻读硕士学位。学院科研实力雄厚,近5年承担国家自然基金、省部级科研项目等80余项,校企合作项目200余项,累计科研经费超过5000万元。学院注重科研反哺教学,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突出,先后在全国电子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国家“挑战杯”、全国大学生机器人舞蹈大赛、飞思卡尔智能汽车大赛等大学生专业竞赛和科技活动中获得国家奖励70余项。学院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社会认可,本科生就业率连年保持在95%以上,研究生就业率100%。学生在华为、西门子、ABB、国家电网公司、中石油、IBM、通用电气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就业率逐年上升;本科生年考入西安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研究生60人以上。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专业优势:本专业是将机械、控制、化工三个相关学科有机结合的大类学科交叉专业,研究过程单元设备及成套装备的优化设计、技术开发、创新改造、运行维护,培养从事石油、化工、制药、轻工等行业过程机械装置、过程装备工程、过程控制网络、生产设备与过程自动化控制系统相关领域的研究、设计、开发、制造、管理等方面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主要课程:高等数学、工程数学、大学物理、工程制图、工程化学、工程力学、电工学、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自动控制理论、机械设计、微机原理与应用、单片机原理及接口技术、流体力学、ARM嵌入式原理及应用、化工原理、PLC原理及应用、过程装备工程设计、过程机械、现代过程装备制造技术、过程控制与自动化仪表、过程装备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过程装备安全技术、企业管理等。就业方向:毕业后可在与石油、化工、制药、轻工、环保、食品、能源等领域相关企业、机关、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从事科研、开发、设计、教学、管理等工作。优秀本科毕业生可以报考本校机械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等相关硕士专业,也可以报考国内外院校研究生,成绩优秀者,可直接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就业前景:长期内社会需求很大,化工能源相关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市场前景广阔。我校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偏重控制方向,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化工产业生产的自动化,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仍将扩大。本专业按理工类招生,本科,学制四年,毕业后授工学学士学位。自动化专业专业优势:本专业于1980年开始招收本科生,是陕西省省级特色专业。本专业以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信号处理和电力电子与电气传动为主干学科,培养从事工业机器人、传感与视觉测量控制处理、工业控制网络系统、计算机控制系统、嵌入式智能控制系统、机电智能化、生产装备自动化控制系统、电力电子与电气传动系统、智能工厂等领域的研究、设计、开发、制造、管理等方面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主要课程:高等数学、工程数学、大学物理、机械设计基础、工程制图、电路理论、数字电子技术、模拟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电机与拖动、自动控制原理、单片机原理及接口技术、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嵌入式原理及应用、DSP原理及应用、电机驱动与控制技术、PLC原理及应用、电力电子技术、工业网络控制技术、计算机控制系统、工业机器人技术及应用、智能控制系统、运动控制系统、企业管理、工业机器视觉测量与控制、组态设计等。就业方向:毕业后可在企业、机关、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从事工业制造、智能工厂等自动化和智能化领域的设计、开发、教学、科研等工作。优秀毕业生可免推攻读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系统工程、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导航制导与控制、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信号与信息处理等学科硕士学位。就业前景:本专业符合“工业4.0”、“中国制造2025”及“工业互联网”的趋势,适应性强、应用面广,具有控制与管理结合,强电与弱电相融,软件与硬件兼备,装置与系统并重的特点,是理、工、文、管各学科交叉面向各行业的宽口径专业,社会需求较大,就业市场前景广阔。本专业按理工类招生,本科,学制四年,毕业后授工学学士学位。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专业优势:本专业是校级特色专业。本专业以仪器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号与信息处理为主干学科,注重视觉工程、声学工程等新型智能系统的信息获取、处理与融合等基础理论与工程应用。培养从事精密仪器、光电技术、嵌入式测控技术、视觉测量、声觉测量等相关领域的研究、设计、开发、制造、管理等方面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主要课程:高等数学、工程数学、大学物理、机械设计基础、工程制图、电路理论、数字电子技术、模拟电子技术、信号分析与处理、自动控制原理、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传感器原理及应用、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虚拟仪器分析与设计、DSP原理及应用、控制电机、现场总线技术、光电技术、测控电路、测量仪器设计、测控系统原理与设计、过程控制与自动化仪表、机器人视觉测量、图像认知计算、声频测量等。就业方向:本专业应用面广、适应性强,学生毕业后可在企业、机关、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从事测量与控制领域内有关技术领域的科研、开发、设计、教学等工作。优秀毕业生可免推攻读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系统工程、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等学科硕士学位。就业前景:本专业设置智能仪表与精密仪器、过程检测与控制、视觉与声觉工程测量等3个专业方向。具有测量与控制相融,强电弱电并重,软件与硬件兼备,装置与系统结合,是光、电、机等相关学科结合,面向各行业的宽口径专业,具有很好的就业前景。本专业按理工类招生,本科,学制四年,毕业后授工学学士学位。通信工程专业专业优势:本专业以信息与通信工程为主干学科,结合信息通信领域的人才需求,培养具备通信技术、通信系统和通信网等方面的知识,在通信系统及相关技术领域具有良好科学素养,具有通信技术及系统相关科学研究、工程设计、设备制造、电信网络运营管理能力,以及能在国民经济各领域从事与信息通信技术相关研发及应用的高级技术人才及管理人才。主要课程:电路理论与应用的系列课程、信号与系统、高频电子电路、通信原理、电磁场与电磁波、数字信号处理、信息理论基础、数据通信及计算机网络、数字图像处理、现代DSP技术、嵌入式系统、移动通信、光纤通信、微波与天线等。就业方向:毕业后能在电信运营企业、通信设备制造、IT相关企业、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等相关部门从事通信系统运营管理、工程设计、设备制造、科学研究等工作。优秀本科毕业生可以推荐、报考本校信号与信息处理信号与信息处理、导航制导与控制、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等相关硕士专业。就业前景:通信技术日新月异,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市场前景广阔。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更新,5G时代必将到来,社会在未来对通信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仍将持续增长。本专业按理工类招生,本科,学制四年,毕业后授工学学士学位。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专业优势: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西安工程大学较早设立的优势本科专业。本专业以现代电子技术、信息技术、通信技术为主干学科,结合电子、通信信息技术应用、软件开发、图像处理等领域的人才需求,培养各类电子信息设备与信息系统的研究、设计、制造、应用、开发、运行维护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及管理人才。本专业设置信号与信息处理、嵌入式系统、图像处理等3个专业方向,将电子信息技术、嵌入式系统应用、图像处理技术相融合;将信息采集、存储、传输、处理与实际工程应用相结合。专业特色明显。主要课程:主要课程有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高频电子电路、信号与系统、计算机系列软硬件课程、电磁场与电磁波、数字信号处理、数字图像处理、通信原理、信息理论基础、EDA技术及VHDL语言、电子测量与仪表、现代DSP技术、数据通信及计算机网络、嵌入式系统、物联网技术等。就业方向:学生毕业可在通信研究院、电子研究所、航天航空企业、电子仪器仪表生产企业等众多行业从事电子设备、通信设备、计算机控制设备的研究、设计、制造、软件开发、设备检测及管理工作。优秀毕业生可推免攻读信号与信息处理、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等学科硕士学位。就业前景:随着电子信息行业的高速发展,信息与电子类的人才在市场供求关系上长期保持着稳定的状况,社会需求量相对乐观。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对该类的毕业生需求将不会出现骤冷骤热的现象。本专业按理工类招生,本科,学制四年,毕业后授工学学士学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专业优势: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陕西省特色专业、陕西省专业综合改革点。本专业以电气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技术为主干学科,培养掌握电力系统、智能电网相关知识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能够在现代电力系统等相关领域从事系统设计研究、产品研发、运行维护等技术及管理工作。本专业设置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智能电网信息工程等2个专业方向,电气与电子并重,电力电子与信息处理相融,软件与硬件兼备,装置与系统结合,专业特色明显。主要课程:主要课程有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电机学、电力系统稳态分析、电力系统暂态分析、发电厂电气部分、高电压工程、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电气设备在线监测与故障诊断、智能电网技术、新能源发电技术等。就业方向:学生毕业可在国家电网公司、南方电网公司、电力设计研究院、电力科学研究院、发电厂、电力设备制造、工业电气控制等相关企业就业,优秀毕业生可以推荐、报考本校电气工程、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等相关硕士专业,也可以报考国内外其它院校研究生,成绩优秀者可直接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就业前景:随着智能电网、能源互联网的持续深入发展,电气工程专业毕业生短期内社会需求仍然很大,电气工程专业作为电力能源等领域的主导专业,在未来较长时间内对电气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将会稳定持续增长。本专业按理工类招生,本科,学制四年,毕业后授予工学学士学位。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College of Environmental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咨询电话:029-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现设有环境工程、环境科学、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生物工程8个本科专业,拥有环境科学与工程和化学工艺与技术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环境工程、环境科学、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应用化学、化学工艺、化学工程、生物化工、工业催化8个二级硕士点,以及环境工程、化学工程和建筑与土木工程3个专业学位硕士点。目前在校本科生1553余名,硕士生249名,已为社会输送各类人才5000多名。学院多个专业毕业生就业连续多年在95%以上。学院拥有一支实力雄厚、结构合理、教学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90人,其中正副教授40人,高级工程师以上实验技术人员5人,具有博士学位43人,在读博士14人。学院现有9个实验教学平台,仪器设备总值3635万余元,仪器设备总数3334台(套),其中10万元以上仪器设备43台(套),化学实验中心于2007年被评为“陕西省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院分析测试中心有先进的分析测试仪器,现为陕西省化学品检测中心会员单位,2012年学院与美的中央空调共建“美的中央空调技术服务实操培训中心西安示范基地”,2014年与陕西省建设项目环境监督管理站签订了人才培养合作协议。近几年学院与省内外多家企业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近几年来,学院共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等科研项目100余项,检索论文200余篇,获各种科研及教学成果奖30余项,其中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10多项,国家专利300余项,出版专著教材二十余部。 学院注重按照社会需求加强人才培养,根据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不断开展人才培养计划的调整和优化,加强与产业优势企业的合作,培养通适性应用性人才,许多毕业生已成为工作单位的领导和技术骨干。近几年学生获各种课外科技竞赛奖80余项,其中在全国和陕西省英语、数学建模、挑战杯等竞赛中获奖40余项。学生社团“绿风”环保协会受到省内外媒体多次报导。环境工程专业专业优势:本专业始建于1983年,是陕西省内建立最早的环境类学科专业之一,目前为陕西省环境监理教学基地。本学科在环境污染控制新理论、新方法和固废资源化研究方面有明显的学科优势,承担了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与国内外一流高校和研究机构有较密切的科研合作。本专业培养具有水、气、声、固体废物等污染防治、环境规划和资源保护等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备环境工程设计、环境规划、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等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主要课程:水污染控制、大气污染控制、固体废物处理及处置、物理性污染控制、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监理、环境监测、环境工程设计、微生物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工程力学、水力学、工程制图、计算机应用及上机实践、水力学实验、微生物实验、环境监测实验、水污染控制实验、大气污染控制实验,金工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就业方向:毕业后能在政府部门、规划部门、经济管理部门、环保部门、设计单位、工矿企业、教育机构、科研院所等从事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监理、环境监测、施工设计、环保设备设施的运营管理、研究开发等工作。优秀本科毕业生可以推荐、报考本校环境工程、环境科学等相关硕士专业,也可以报考国内外院校研究生,成绩优秀者,可直接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就业前景:近年来,大范围雾霾、饮用水危机、土壤污染等一系列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的重大问题,公众对环境质量的不断关注,特别是国家对环保治理力度的不断加强,将大大提高社会对环境工程专业的需求,毕业生的就业前景广阔。本专业按理工类招生,本科,学制四年,毕业后授工学学士学位。环境科学专业专业优势:作为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的重要部分,环境科学专业具有理工结合、多学科交叉渗透的特点。依托学科优势,本校积极开展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形成了以环境化学理论与应用、环境污染防治与环境生态修复、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监测与评价、环境影响评价与管理、水资源保护与综合利用等具有鲜明学科特色的发展方向。主要课程:环境化学、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监测与监理、环境污染治理、环境生态修复、基础化学、工程制图、CAD、环境微生物学、环境生态学、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影响评价及案例分析、环境工程学、清洁生产等。就业方向:毕业后可在环境保护管理机构、高等学校及科研院所、环境影响评价机构以及化工、轻工、能源、医药等行业从事环境管理、教学、科研、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监测、污染控制技术开发等工作;可到各类公司以及咨询机构从事环境咨询工作;也可继续攻读环境科学或相关学科的硕士学位以及出国深造。就业前景:随着近年来国家各类环保法律法规的出台,以及社会对环境质量的不断关注,未来几十年社会对环境类专业人才的需求将越来越大,毕业生的就业前景广阔。本专业按理工类招生,本科,学制四年,毕业后授理学学士学位。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专业优势: 本专业培养具有建筑环境控制、城市燃气应用、建筑节能、建筑设施智能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备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相关设备和系统设计、施工组织、安装调试、运行管理及国民经济各部门所需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的研究开发与设计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本专业主要研究方向为建筑物内热、湿环境的理论及空气热、湿处理技术;建筑物内空气品质的理论及空气净化处理技术;建筑热环境与节能;暖通空调节能技术;建筑可再生能源。近15年来,结合我国西北地区气候条件的特征,本专业研究团队开展了利用干空气可再生能源的蒸发冷却空调技术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理论与应用成果,目前,对蒸发冷却空调技术的研究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建筑环境与建筑节能技术研究团队参与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承担了多项省部级研究课题。主要课程: 工程热力学、传热学、流体力学、采暖通风制图、建筑概论、建筑环境测试技术、流体输配管网、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建筑环境学、空调工程、通风工程、供热工程、燃气供应工程、锅炉及锅炉房设备、制冷工程、建筑自动化、暖通空调新技术等。就业方向(含攻读研究生与出国深造): 学生本科毕业或研究生毕业后可从事工业与民用建筑环境控制技术领域的工作,以及建筑热能供应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和运行工作,可到设计研究院、大专院校、建筑工程安装公司、冷气工程公司、燃气工程公司、房地产公司、物业管理公司、空调、制冷设备制造厂等企事业单位,各种控制基站、食品贮藏研究及应用单位等从事相关的科研、生产、管理等工作,也可以报考国内外院校研究生,成绩优秀者,可直接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就业前景:一般来讲,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主要学习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及传热学的基本理论,学习供热通风空调系统的设计原理与方法和施工安装与运行管理方面的基本知识,掌握各种暖通空调系统的设计及相关设备的选择,具有施工安装及运行管理和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因此,本专业适合于有较好的数学和物理基础的同学来学。我国大部分地区冬冷夏热,空调需求量大。因此,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就业市场广阔。据暖通招聘网调查研究显示: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是目前需求旺盛的专业之一,每年的就业率都比较高。本专业未来可取得的职业资格包括: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全国勘察设计注册暖通空调工程师)和注册监理工程师。本专业按理工类招生,本科,学制四年,毕业后授工学学士学位。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专业优势:本专业培养具有城市给水工程、排水工程、建筑给排水工程、工业给排水工程、水污染控制规划和水资源保护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备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和研究开发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主要课程:本专业除公共基础课外,开设的主要课程包括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结构力学、测量学、工程制图、微生物学、电工学、水力学、水泵与泵站、水资源利用与保护、水文地质学、城市规划原理、给排水管网、给水工程、排水工程、建筑给排水工程,给排水工程造价与控制、给排水工程施工等。就业方向:学生在校学习给排水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外语、计算机技术及绘图、污染物检测和分析、工程设计、管理及规划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水科学和环境科学技术领域的科学研究、工程设计和管理规划方面的基本能力。毕业后可在城市(镇)和各类工矿企业从事环境保护、环境污染治理和监测与管理工作,或到设计单位、研究机构、建筑安装公司、房地产公司、工程咨询机构等从事给水排水工程的咨询、规划、设计、施工、生产与研究工作;也可在城建、水利、规划、消防、环保、造价等政府部门从事管理工作。成绩优秀者,可直接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就业前景:给排水工程是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以及“西部大开发”、“关中天水经济区”、和“一路一带”战略的实施和城镇化建设的稳步推进,在今后很长的时间内,社会对给排水科学和工程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将会持续增长,因此,给排水科学和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市场前景十分广阔。本专业按理工类招生,本科,学制四年,毕业后授工学学士学位。土木工程专业(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优势:本专业培养在工程建设领域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和良好的科学素养,系统的掌握建筑工程结构设计、施工组织与项目管理、工程质量监督与管理、工程造价的基本理论知识,具有从事土木工程项目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和研究开发等基本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主要课程: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土木工程制图、工程测量、土木工程材料、房屋建筑学、土力学、基础工程、混凝土结构设计、弹性力学、砌体结构、钢结构、工程结构抗震、土木工程施工、工程经济与项目管理、建筑工程概预算、房地产开发与经营、工程建设监理等。就业方向:毕业后能在建筑工程施工技术方向,工程勘察、设计、规划及预算、房地产开发、工程质量监督及监理方向,公务员(课程)、教学及科研等方向工作,也可以报考国内外院校研究生。就业前景:社会需求仍然很大,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市场前景广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的不断深入,土建工程技术人员及工程预决算等建筑行业的咨询服务人员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需求量还将不断上升。本专业按理工类招生,本科,学制四年,毕业后授工学学士学位。应用化学专业专业优势:本专业培养具有近代化学基本理论知识、现代化学专业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具备化学、材料学及相关领域的技术设计、产品研发、科学研究和管理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主要课程:本专业除公共基础课外,开设的主要课程包括有机合成、材料化学、化学反应工程、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结构化学、化工原理、现代仪器分析、高分子化学及物理、界面与胶体化学、复合材料、工业分析、能源化工、化工制图及化工厂设计、无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物理化学实验、应用化学专业综合实验、应用化学专业创新实验、计算机应用及上机实践、金工实习、认识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及毕业设计等。主要专业方向:材料物理与化学、精细化学品化学、工业分析、能源化学。就业方向:学生毕业后可在政府部门、工矿企业、科研院所等从事化学品,材料化学、能源化学及相关领域的管理、技术设计、产品开发、产品分析与检验和科学研究工作。优秀本科毕业生可以推荐、报考本校应用化学、化学工艺、工业催化、化学工程和生物化工相关硕士专业,也可以报考国内外院校研究生,成绩优秀者,可直接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就业前景:应用化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市场前景广阔,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化学化工产品、新材料以及药品的需求进一步增长,社会在一定时间内对应用化学专业人才的需求仍将很大。本专业按理工类招生,本科,学制四年,毕业后授工学学士学位。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专业优势:本专业培养具有化学工程、化学工艺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具备化学工程和化学工艺及相关领域从事工程与工艺设计、技术开发、产品研发和管理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主要课程:本专业除公共基础课外,开设的主要课程包括化工分离工程、化学工艺学、化工设计、化学反应工程、化工热力学、煤化工工艺学、化工过程开发、化工仪表、化工安全概论、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结构化学、化工原理、现代仪器分析、有机合成、高分子化学及工艺、精细化学品化学、化学工艺专业综合实验、化学工艺专业创新实验、无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物理化学实验、计算机应用及上机实践、金工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及毕业设计等。主要专业方向:石油化工、煤化工、精细化工。就业方向:学生毕业后可在石油化工与煤化工、精细与日用化工、环境保护、医药生产、能源等领域从事生产技术管理、产品研发、工艺设计等工作;也可在政府部门、研究设计单位从事管理、科学研究工作。优秀本科毕业生可以推荐、报考本校应用化学、化学工艺、工业催化、化学工程和生物化工相关硕士专业,也可以报考国内外院校研究生,成绩优秀者,可直接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就业前景: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市场前景广阔,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煤化工、石油化工以及精细化工将会进一步发展,社会在一定时间内对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人才的需求仍将很大。本专业按理工类招生,本科,学制四年,毕业后授工学学士学位。生物工程专业专业优势:本专业培养具有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的科学原理、工艺技术过程和工程设计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并具备生物技术、生物工程及相关领域的技术设计、产品开发和管理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主要课程:本专业除公共基础课以外,开设的主要课程包括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化工原理、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有机化学、生化反应工程、生物分离工程、生物工艺学、发酵工程与设备、食品工艺学、食品营养学、食品分析与检测技术、食品保藏、生物制药工程、制药企业的生产质量管理规范、酶工程、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遗传学、细胞培养工程、生物信息学等。就业方向:学生毕业后可在食品、药品、制药、保健、检验检疫、环境治理等相关技术与工程领域从事设计、生产、管理、新技术研究、产品开发工作,也可在设计、研究等单位从事管理和科学研究工作。微生物发酵工程、生物制药工程、食品药品工程、检验检疫技术、环境污染的生物治理,也可以报考国内外院校研究生,成绩优秀者,可直接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就业前景:今年来社会需求逐渐增大,生物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前景广阔。随着人们对环境卫生、食品安全、身体健康等方面意识的增强,社会在对生物专业毕业生需求量越来越大。本专业按理工类招生,本科,学制四年,毕业后授工学学士学位。管理学院School of Management 咨询电话:029-管理学院前身为1985年创建的工业管理工程系。管理学院下设工商管理系、市场营销系、人力资源管理系、经济贸易系、管理工程系、会计系、行政管理系7个系和1个实验中心。学院现有教职工近90人,其中教授 16人,副教授33人,具有博士学位及在职博士39名,教师中有陕西省“三五”人才、师德标兵、陕西青年五四奖章、青年科技新星、陕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青年英才支持计划人员、陕西省高校巾帼建功标兵、陕西省公务员面试A级考官、校级“教学名师”多名。学院设有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行政管理等7个本科专业。拥有一级学科硕士点2个(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二级学科硕士点7个(管理科学与工程、企业管理、会计学、技术经济及管理、纺织经济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物流管理)、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工商管理硕士〔MBA〕、工程硕士〔项目管理领域〕)、合作办学项目1个(与香港理工大学联合培养“服装营销策划”文学硕士)。其中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为省级重点学科。学院还设有陕西省普通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特色学科和重点研究基地。近三年学院科研到款770余万元,省部级以上获奖十余项,三大索引、cssci、cscd检索论文近70篇。管理学院成立三十年来已培养本科生八千余名,培养各类硕士研究生近两千名。在校学生在“挑战杯”大学生竞赛、全国大学生创业综合模拟大赛、“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工作能力竞赛等国家、省部级大赛中多次获奖,涌现出了“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陕西省见义勇为大学生”等大批先进典型;历届毕业生在祖国各行各业建设中积极发挥聪明才智、建功立业,许多校友成为高校教授、公司高管、政府公务员,他们综合素质高、专业能力强,为学院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含国际经济与贸易、经济与金融方向)专业优势:本专业培养通晓经济、法律、管理等基础知识,掌握国际贸易与金融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熟练应用英语与计算机技术,具有国际视野、创新和开拓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主要课程: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国际贸易、国际商法、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实务、国际投资与信贷、外贸英语函电、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国际市场营销学、金融市场学、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证券投资学等。就业方向:毕业后能在企事业单位、教育机构、科研院所及政府部门从事对外贸易、市场营销、国际物流、金融投资等管理、教学与科研工作。优秀本科毕业生可推荐、报考本校企业管理、会计学、工商管理、技术经济及管理、纺织经济管理、项目管理、服装市场营销与策划(香港理工大联合培养)等相关专业硕士,也可以报考国内外院校研究生,成绩优秀者,可直接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就业前景:就业前景广阔,特别在以贸易全球化为首的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国际贸易步入新一轮高速增长期,中国金融市场走向国际化,对国际经贸人才与金融人才的需求也更加迫切。本专业文理兼招(限招英语语种),本科,学制四年,毕业后授经济学学士学位。工商管理专业(含企业管理、物流管理方向)专业优势:本专业培养适应现代市场经济需要,掌握现代管理理论,具备经济、管理、法律等方面的基本技能,具有国际化视野、创新意识、团队精神,具有实践能力与沟通技能,从事工商企业、服务企业和非营利组织管理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主要课程:管理学原理、微观与宏观经济学、会计学、经济法、战略管理、生产运作管理、质量管理学、市场营销学、技术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组织分析与设计、供应链管理、物流学、企业资源计划等。
就业方向:毕业后可在各类工商企业从事经营管理工作;可进入管理咨询类企业从事调查研究和培训工作;可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创办并管理企业;可通过报考公务员在政府部门从事管理工作。优秀本科毕业生可以推荐、报考本校管理科学与工程、企业管理、技术经济与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相关硕士专业研究生,也可报考国内外院校研究生,成绩优秀者,可直接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就业前景:工商管理专业作为一个厚基础、宽口径的专业,社会需求量大,就业前景广阔,尤其是随着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本专业文理兼招,本科,学制四年,毕业后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专业优势: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创新意识和诚信品质,掌握经济、管理、法律及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适应现代企业管理与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能够在营利性和非营利性组织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及相关方面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主要课程:管理学原理、心理学基础、组织行为学、劳动法学、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战略与规划、人事测评与招聘管理、人力资源培训与职业发展、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劳动关系管理等。就业方向:主要在企事业单位、教育机构、科研院所、管理咨询机构及行政部门从事人力资源或人事行政管理工作。本科毕业生可推荐报考本校或国内外其他院校管理类专业硕士研究生,成绩优秀者可直接推荐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就业前景:人力资源管理在我国是一个相对新兴、发展迅速的专业,目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良好,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管理规范化、专业化水平的提升,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前景会越来越广阔。本专业文理兼招,本科,学制四年,毕业后授管理学学士学位。会计学专业(含会计、财务管理方向)专业优势:本专业培养会计及财务管理领域,具有良好专业素养,系统掌握会计学及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会计核算及财务管理的基本方法,具有进行财务分析和财务管理能力,解决财务管理及会计核算问题的高级会计及财务管理人才。主要课程:会计学原理、初级会计实务、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管理会计、统计学原理、财务报表分析、成本会计、会计电算化等。就业方向:毕业后学生可就业于大中型国有企业、行政事业单位从事会计及财务管理工作;可以考取公务员从事行政管理工作;在校期间可以参加与国外院校的联合培养项目,并可取得双学位;可以直接考取硕士研究生,成绩优秀者,将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就业前景:短期内社会需求量大,就业面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对高级会计及财务人才需求进一步扩大,前景广阔。毕业后除从事会计工作及财务管理工作外,经过努力可成为注册会计师,资产评估师,审计师,注册税务师等工作。还可就业于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本专业文理兼招,本科,学制四年,毕业后授管理学学士学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专业优势:本专业培养掌握现代管理学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及信息系统管理应用的知识与能力,能在政府部门、科研院所及企事业单位的管理部门中从事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应用和评价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主要课程:管理学原理、运筹学、生产与运营管理、数据结构、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计算机网络、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决策支持系统、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就业方向:毕业后可在企事业单位从事信息系统应用、信息系统开发的相关工作。优秀本科毕业生可以推荐、报考管理科学与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硕士研究生,成绩优秀者可直接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就业前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社会需求很大,就业前景广阔,尤其是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工业4.0、中国制造2025的推进,信息系统开发、应用的专业人才需求成爆发式增长。本专业按理工类招生,本科,学制四年,毕业后授管理学学士学位。行政管理专业专业优势:本专业在培养过程中突出培养学生与时俱进的政治理念和行政理念,宽广的国际视野和现代型思维,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学生掌握现代行政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现代行政管理的基本素养和工作能力,使学生具有较宽广的就业面,较强的社会适应力。主要课程:管理学原理、政治学原理、行政管理学、管理思想史、政府经济学、市政管理学、行政秘书与公文写作、国家公务员制度、公共政策分析、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电子政务等。 就业方向:毕业后能在各级党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事业单位从事行政管理工作,担任办公室主任、行政主管、协调层或决策层高级助理,中外、大中型企业前台秘书、行政主管、行政总监、总经理助理等职位,以及在学校和科研机构等部门从事行政管理教学、研究工作。本科毕业生可以推荐报考本校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等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也可报考国内外其他院校硕士研究生,成绩优秀者可直接推荐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就业前景:随着中国市场经济和法制社会的逐步发展,随着政府治理从“管理”向“治理”的转变,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就业前景逐渐向好。无论是转型中的中国政府、渴望走向现代化的中国企业界、还是致力于更具声望的高校、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都非常需要这方面的人才。社会需求很大,毕业生的就业市场前景广阔。本专业文理兼招,本科,学制四年,毕业后授管理学学士学位。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Apparel and Art Design College咨询电话:029-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成立三十余年,形成了多层次、多规格、多学科、艺术与工程相结合的办学特色,1998年被中国服装设计协会评为十大著名学府。学院现有10个本科专业,17个专业方向,一个一级学科(设计学),6个二级学科,其中服装设计与工程是我国第一个服装硕士点。服装设计与工程和艺术设计专业为陕西省名牌专业;2009年和2010年服装设计与工程和艺术设计专业相继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艺术设计专业为省级示范教学单位;“服装结构设计”、“服装材料学”和“服装流行学”为省级精品课程。学院下设服装设计系、服装表演系、服装工程系、内衣工程系、服装商学系、环境艺术系、视觉传达系、产品设计系、造型艺术系9个教学单位,1个实验中心,1个视线文化传播中心。同时学院建有陕西省服装工程技术中心、服装研究所。学院现有教职工176人。教师139人,行政人员16人,实验人员20人,科研人员1人;教授14人,副教授28人,讲师55人,博士9人,博士后1人,在读博士3人,具有海外学习经历的教师30余人。在校本科生4308人,研究生304人。近五年来,已承担包括国家及省部级项目在内的各类纵、横向研究课题近400项,获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在国内外公开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800余篇,并有51篇论文收录三大检索。教师撰写专著与教材76部,其中国家部委规划教材23本,授权发明专利50余项,已取得科研成果200余项,科研获奖达100余项。
学院拥有较全面的教学、实验、学术交流及教学成果展示场所,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专业的平台,定期邀请相关行业内专家及教授为学院学生和老师举办各类专业讲座,并且教师带领学生踊跃参加国际国内大赛,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各类大赛中获奖,2016年获第二十届中国时装设计新人奖,大学生创新创业获批项目及学生出国交流项目也在逐年增加。学生毕业后涌现出一批知名设计师和公司骨干,在社会上享有较高声誉。服装表演专业方向的学生代表国家多次赴国外进行演出,受到各国领导人的接见和好评,在法国卢浮宫的演出为国家赢得了荣誉。学院实验中心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实验中心下辖21个实验室、专职管理人员20人、场地面积约2500平方米、设备资产总额1360余万元、设备台套数776。服装综合实践实验中心和艺术设计实验中心被陕西省教委评为省级示范教学中心。实验中心坚持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理念,为服装专业和艺术设计专业及各专业方向的教学和科研提供保障。
整体结构: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创办于1984年, 1987年在全国创建了第一个服装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是我国第一个服装硕士点。本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国家级卓越工程师培养实施点,省级服装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陕西省特色专业,陕西省名牌专业,陕西省重点学科。主干学科:工学、艺术学本专业目前有 “服装设计与工程”、“服装文化”及“内衣工程”3个省级教学团队,1个“服装贸易与时尚传媒研究”校级教学团队。省级教学名师3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三秦津贴人才享受者1人,具有博士学位10人,在读博士5人。专业拥有 1个省级服装工程中心,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区,2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服装材料学》和《纸样设计》2门省级精品课程,在全国高校本科教育专业排名中,我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一直排在前5名。专业自开办迄今,为服装领域培养了一大批国内外知名的行业专家、品牌经理人、设计师、技术总监、高级管理人员。本专业下设成衣设计与工程、内衣设计与工程、服装商学三个专业方向。成衣设计与工程方向:
培养目标: 成衣设计与工程方向基于服装行业的智能制造、大数据处理及互联网+等发展背景,依据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国家级卓越工程师培养、省级人才创新示范区实施要求,基于行业的实际工程背景,坚持“艺工结合”的办学特色,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获得良好工程师训练,基础理论扎实,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掌握服装产品研发理论以及构思、设计、实现、运作等相关知识,能在服装行业从事产品开发、设计、实现、产品质量控制、生产技术改造、信息化生产管理及品牌策划等工作,并能发挥主导作用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主要课程:设计思维、服装设计原理、服装材料学、纸样设计、立体裁剪、 服装CAD/CAM、 服装产品研发、服装工业化生产组织与管理、服装专题设计、服装品牌及产品评价等。
就业方向:毕业后能在服装设计研发公司、生产企业、营销领域、服装专业外贸公司、服装教学和研究单位、服装检测机构、行业管理部门及新闻出版机构等部门进行工作。继续深造的毕业生可报考国内外院校研究生,成绩优秀者,可直接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
就业前景:毕业生的就业市场前景广阔。我国服装产业在其设计、生产、服务的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需要大量既掌握服装产品工业生产技术,又掌握服装产品文化开发技术的具有系统工程思想的卓越工程技术人才。内衣设计与工程方向:专业优势:本专业方向培养在内衣设计、内衣生产及内衣营销与管理等领域具有良好专业素养,系统的掌握内衣设计与工程及内衣人体工效学二级学科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掌握内衣设计、内衣制版与制作、内衣材料的选择与应用,具备内衣企业的生产管理、市场预测和市场营销等能力的高级技术人才。主要课程:内衣材料学、内衣纸样设计(包括放码和排料)、内衣立体裁剪、内衣人体工效学、内衣模杯造型设计、内衣工艺流程、内衣评价、内衣设计原理、内衣电子商务、内衣发展史及专题设计等。就业方向:毕业后能在教育科研及内衣相关企业从事内衣设计、制版及生产管理与营销等工作。本科毕业生可以推荐报考本校的内衣人体工效学、服装设计与工程、设计艺术学等相关硕士专业;也可以推荐报考国内、国外院校相关硕士专业;成绩优秀者,可直接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就业前景:随着内衣行业的不断发展,造成市场上内衣专业人才短缺,目前社会需求大,内衣设计与工程方向毕业生的就业市场前景广阔。服装商学方向:专业优势:随着互联网思维和大数据的发展,服装行业的产业转型和升级已迫在眉睫。服装企业不仅要加强研发设计,更要创新零售商业模式,精修品牌高度及客户体验,全面提升服装品牌的竞争能力。服装商学方向正是基于行业发展需求,与德国、美国知名院校建立了良好的交流和合作关系,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的专业教育经验,推行“艺术••••工程•经济管理”交叉融合的新理念,为服装行业培养跨学科、跨专业的复合型专门人才。在学生掌握扎实的服装专业知识基础之上,培养学生具备敏锐的市场流行趋势洞察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熟悉服装供应链各环节的运作以及合作关系,塑造服装买手所拥有的基本素质和职业要求;具备独立进行服装市场调查、分析及预测的能力,为服装产品研发、消费市场及行为研究、服装营销渠道管理、终端客户维护提供可靠的来源和依据;掌握服装品牌设计及企业运作模式,为服装品牌策划与推广、服装终端零售管理、服装物流规划、服装广告传媒策划等提供支持;了解服装产品的新零售模式及信息化运作,指导服装行业新零售模式下的运营并提供问题解决方案;熟悉服装企业的贸易跟单及业务流程,掌握商务谈判技巧,促进国内外服装市场的接轨和服装贸易的国际化和专业化水平。主要课程:服装市场分析与预测、服装产品研发、服装零售学、服装买手、服装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服装行业发展动态聚焦、服装店面策划与运营、服装品牌策划、服装企业运作、服装国际贸易与实务、服装电子商务、服装ERP管理、服装消费行为研究等。
就业方向:毕业后能够在服装企事业单位、国际贸易公司、零售机构、电子商务公司、服装物流企业、服装信息资讯及媒体公司从事国内外服装市场的分析与预测、品牌策划及产品推广、服装终端零售运营、服装物流规划、消费行为研究以及客户维护、服装电子商务等工作。本科毕业生可报考服装设计与工程、服装艺术设计等相关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成绩优秀者,可直接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或推荐到欧美国际知名院校出国深造。就业前景:随着互联网+和零售新模式的不断发展,服装商学专业毕业生具有全产业链的系统思维,能够成为优秀的品牌经纪人、区域经理及高级营销管理人员,其就业面广,市场需求巨大,就业市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复旦大学师资水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