聋儿语言康复训练教案,是教手语还是语训

手势和手语在聋儿听力语言康复中的作用
手势和手语在聋儿听力语言康复中的作用
出处:中国特殊教育网
[摘要] 很多从事聋儿听力语言康复的人士认为手势和手语与聋儿听力语言康复是对立的,是不可融合的。其实并非如此,只要我们恰当运用手势和手语,一样可以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为聋儿听力语言康复服务。
[关键词]手势、手语、聋儿、听力语言康复、作用
&&& The Effect Of Sign and Sign language On Audio Language Rehabilitation Of Deaf Children
&&& Shenzhen Yuanping Special School&& Guo Junfeng
[Abstract] A lot of professionals who engaged in audio language rehabilitation of deaf children consider that sign and sign language is opposite to audio language rehabilitation of deaf children, they can not be integrated. In fact it is not so, if only we apply them properly, we can also develop the positive effect of them and serve for audio language rehabilitation of deaf children satisfactorily.
[Keywords] Sign, Sign language, deaf children, audio language rehabilitation, effect
&&& 手势是用手作出的动作,可能有意义,可能没有意义。手语是人们在聋人环境中使用手的手形、移动、位置、手掌朝向、配合面部表情和身体姿态,按照一定的语法规则来表达特定意思的交际工具。[1]由此可以看出,虽然我们平时把手势与手语混为一谈,但仔细思考起来,手势和手语是有区别的,手势是不需要专门学习的,而手语则不同,它是需要专门学习的,用来在聋人环境中交际的工具。语言训练的目的是提高聋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养成用口语表达的习惯,使部分康复效果比较好的聋儿可以用口语和人正常沟通。[2]这样来看,手势和手语与语言训练似乎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甚至有人认为手势和手语是语言训练的高压线,有位英国的语言训练专家这样说:“不论这个聋孩子听力损失多严重,只要给他佩戴合适的助听器,在没有手语的环境中,我就可以教会他使用口语和大家交流”。好象手势和手语是聋孩子语言训练不成功的罪魁祸首。现在我们大多的语言训练工作者也持这样的看法。在10年的语训工作中,我逐渐认识到只要我们合理的使用手势和手语,对聋儿听力语言康复训练是有所帮助的。
一、自然手势——大胆使用&&& 自然手势是聋人手语的基础。[3]比如:招招手表示“来”;挥挥手表示“去”;摆摆手表示“再见”;竖起大拇指表示“好”;小指朝下表示“不好”等等。这些手势,不需要学习,所有人都看得懂,看的明白。难道有哪位健听者敢说自己从来没有使用过自然手势吗?我们语言训练的目的就是和人沟通,既然这些手势大家都明白,为什么要限制使用呢?我认为,不仅不要限制,而且要鼓励使用。当然,我们不要忘了我们语言训练的最终目的是发展口语能力,因而在使用自然手势的时候要结合口语。比如,叫某个同学过来,就可以对他一边招手一边说“来来来”。这样孩子既明白了你的意思,又学会了“来”的发音。
&&& 使用自然手势经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使用了自然手势,但不说话了,好象手势取代了的口语。我们不仅自己不要犯这样的错误,更要注意让聋孩子也不要犯这样的错,不然就违背了我们使用自然手势的初衷。
二、常见手势——适可而止&&& 常见手势,是指大家经常看到的,健听人也使用的手势,只是和《中国手语》规定的标准手语相比,使用的不太标准罢了。比如:皱着眉头,拍拍胸口表示“难受”;把手放在嘴边,往口的方向做吃饭状,表示“吃饭”;把手作成杯状,往口里做倒水的样子,表示“喝水”等等。这些手势大家看了都明白,《中国手语》也收录了这样的词语,只是更加规范化了。对于这些手势,我们应该在需要的时候使用,学生一旦掌握了这些手势表示的口语,最好就不要用了。也就是说,使用这些手势作为辅助教学手段。比如,在开始教孩子“吃饭”这个词时,可以加上“把手放在嘴边,往口的方向做吃饭状”这个手势,告诉孩子这就是吃饭,使孩子可以达到音、义的统一,另外也动用了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孩子们容易记住。
&&& 使用常见手势我们经常犯的错误就是对常见手势产生了依赖心理,即使孩子们已经掌握了这种手势表示的口语,依然不能取消手势的协助。我们老师要有目的的先依*手势学习口语,再逐步取消手势的帮助,作到依*但不依赖手势。
三、歧义手势——最好不用&&& 歧义手势,指社会上很多人使用一种手势,表示一个特定的意义,《中国手语》也收录了和这个手势相近或相同的手语,表示另外一个意义,而且非专业人员是很难区分这两种手势有什么不同(或者本来就是同一个手势)。这样的一组手势就可以称为歧义手势。比如,我们经常见到有人把拇指、食指、中指三个手指在一起互相挪动,表示“钱”,这个大家都明白;但《中国手语》中“没有”的手势和这个动作差不多:一手拇指、食指、中指挪动,连续几次。这样的词语还有一些,比如:我们经常见到有人把拇指、食指做成一个小圆圈状,中指、无名指和小指伸开,表示“OK”,但《中国手语》中和这个很相近的手势却表示“三”。对于这样的词语,我们尽量不要使用。因为我们不能保证我们语言训练的成功率是百分之百的,而且大多数连百分之三十都达不到。也就是说大部分的孩子虽然经过了语言训练,但最终还是要去聋校接受教育。如果我们使用这些歧义手势,以后孩子们到聋校后就会经常错误理解老师的意图,影响孩子们以后的学习和生活。
四、专业(生僻)手语——禁止使用&&& 专业(生僻)手语,包括地名,比如亚洲、欧洲、中国、日本等;某些行业的专用词汇,比如法律、判刑、宣判等等。这些词语在日常生活中很少看到,非专业人士即使见了也不知道表示什么意思,这些手语我们在语言训练的时候不要使用。比如我们在教“亚洲”这个词语时,孩子们不熟悉这个发音,也不懂得这个手语,我们没有必要再告诉孩子们手语了,直接教口语就可以了。因为让孩子们同时接受两个新的事物,孩子们会感到很困难,更何况手语并不是我们语言训练的最终目的呢?
&&& 综上所述,手势和手语不是语言训练的高压线,我们要合理利用,让手势和手语为我们的语言训练服务。
地 址:鹰潭市月湖区四青中心小学内(火车站乘坐4路公交车到西门村下)
网 址:www.jxytccga.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鹰潭市特殊需要儿童康复中心当前位置: >>>
手语在康复聋儿认知过程中的作用
                   
  摘要:康复聋儿和健听儿童相比,他们的认知发展水平低,而且发展过程也相对缓慢。我国上世纪50年代至二十世纪末的聋教育主要是以口语教学为主。但是,单纯的发展口语教学是不是最适合康复聋儿的认知发展?手语在他们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什么作用?实践证明,对那些不能完全靠听觉方式来获得口语的康复聋儿来说,手语的使用在他们认知发展过程中有具极其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康复聋儿 认知过程 手语作用
  实践表明,康复聋儿与健听儿童相比,在认知发展方面存在差异,康复聋儿的认知发展水平比同龄健听儿童低多了,且认知过程缓慢,主要表现抽象逻辑思维水平低。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通常被认为是语言的发展不良。
  以口语教学为中心的聋教育者认为,康复聋儿使用手语会对他们口语发展有副作用,因此,不提倡康复聋儿学习和使用手语。那么,康复聋儿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可以使用手语?手语在康复聋儿认知过程中的作用如何?笔者经过近年来的跟踪调查,发现了一些现象:
 一、单纯发展口语的局限性。
  让康复聋儿学会说话,能用口语与健听人交流是教师、家长、以及康复聋儿自己的良好愿望。事实上,大多数康复聋儿的有声语言发展很难达到完整和流畅使用的水平,而且严重迟缓和滞后。
  笔者认为,多数康复聋儿的口语发展水平和速度难以跟上认知的发展。他们的口语不是像健听儿童那样在日常生活中通过交流、运用而自然获得的,而绝大多数是通过课堂学习、老师讲授而学会的。我们在多年的口语教学实践中,发现多数康复聋儿的口语不具有第一语言的性质,最后达到的口语水平难以应付日常交流,同时他们的语言理解水平也很低,制约了他们对事物的理解和认识。
  对于康复聋儿来说,过分地讲究有声语言,实际上就以交流的剥夺为代价的。听力的损失使康复聋儿在口语交流中处于被动的地位,听不到别人的言语,自己不清晰的口语都极容易造成康复聋儿与外界的双向交流丧失的危险局面。另一方面早期交流的缺乏,使康复聋儿从小就接受不到有声语言的刺激,也无从反应。而健听父母又无法用康复聋儿可以接受的交流方式与他们沟通,使得康复聋儿丧失了大量的、早期的、有意义的交流。如果说等孩子学好口语之后再谈交流,则为时已晚,对康复聋儿的各项心理发展来说,是难以弥补的损失。下面,从康复聋儿不同年龄段对手语的积极作用予以粗浅的阐述。
 二、早期掌握手语可以促进认知。
  手语是不是语言,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往往是康复聋儿要不要学习手语、手语对康复聋儿心理发展,包括认知发展有没有价值的科学依据。手语是聋人日常生活中使用的一种语言,即使在语言学界有一些争论,但它毕竟在聋人社会中广泛地应用,已成为他们交流的主体语言。
  健听儿童从一周岁开始学习口头语言,到六周岁时已经积累词汇六千左右,足以在认知过程中运用掌握的口头语言与周围的正常人进行交流。康复聋儿则不然,他们二、三岁时才发现听觉有问题,父母千方百计地忙着为他们治疗。当忙了一段时间,感到听力问题难于解决时,也就只能走语言训练的途径。语言训练过程中,绝大多数家长期望自己的孩子能说流利的口语。而事实上这些康复聋儿学习口语十分艰难,有时一个单词的读音要花上几天甚至几十天的训练才能完成。这种状况严重地影响了儿童的认知发展,使得本来已经滞后的认知能力继续弱化。鉴于此种情况,笔者认为广大聋教育工作者,应该在教学过程中让康复聋儿适当地学习一些手语。
  康复聋儿早期学习手语,目的是为了让他们尽早能与外界交流,形成适合自己的&交流语言&。例如:在教学康复聋儿认识&小明吃苹果&&小明拿苹果&两个句子。如果将&吃&和&拿&加上手语表达,康复聋儿很快能理解是&吃苹果&还是&拿苹果&。这样,就能使他们较快地完成认知过程。又如让康复聋儿认识&来&、&去&两个动词时,老师在训练口语的同时打出形象手语,这样很快就能够使他们掌握、理解,起到加快认知速度的作用。
  笔者认为,康复聋儿早期掌握一些手语,不会影响学习主流语言,但是我们在教学训练过程中要合理使用。我们在多年的实践中认识到:康复聋儿,由于语言发展的缓慢,很难用口头语言进行顺利的沟通,这时需要手语的配合或辅助。在这种认知的训练过程中,什么时候需要使用手语、什么环节上使用手语,这必须按照促进其认知发展为前提,尽量不用或少用手语。
 三、中高年级适量增加手语可以增进补知。
  随着康复聋儿生理的发展,语言也随之迅速发展,单靠听力和口语难以顺利地进行教学和交流活动。这时侯需要及时增加交流时急需的关键词手语,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适当增加手语的目的是为了让康复聋儿能顺利进行交流,不要过多地给予限制。例如,在连贯性句子的教学中,适量增加一些关键词、连词的手语,就能很快让康复聋儿听(看)懂,不至于造成疑惑不解、答非所问。
  高年级阶段要综合应用手语。康复聋儿年级越高,活动范围越广,交流频率也越高,因而也越需要手语的支持。例如:在对高年级学生进行写作教学时,师生间语言的交流不象其他学科的教学时,可以借助教材的文字来理解老师讲课的内容。写作教学中涉及的知识面更为广泛,师生间难以了解对方阐述的问题和所写的思路,这时候的手语更能发挥其作用。因此,在这个年级段应该倡导多种语言的综合应用,手语也应如此。
  综上所述,手语在康复儿童认知发展的过程中起到积极的作用,这对他们综合素质的提高是十分有益的
------分隔线----------------------------【手语翻译培训,手语高级翻译招聘】 - 呼和浩特赶集网
更新:14-12-16
手语翻译培训
工作地点:
- 呼和浩特市赛罕区赛罕大厦
手语翻译培训
该职位已经招满了
看过该职位的人还看了
赞助商推广
薪酬查询器
地&&&&&&区:
类&&&&&&别:
月&&&&&&薪:
五险一金带薪年假餐补
五险一金带薪年假餐补
呼和浩特04-27
呼和浩特03-25聋儿教育:口语加手语 (双语)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聋儿教育:口语加手语 (双语)
&&聋儿教育:口语加手语 (双语)
你可能喜欢你现在的位置:& > &nbsp
聋儿,是教手语还是语训
建议去专门的培训机构 教他们说话 看口型 学手语聋儿,是教手语还是语训:
想当失聪儿童教师..不是那种教手语哦,是那种教失聪儿童,带助听器,学说话的那种,..:
语训的话 不需要会手语 最主要是要有足够的耐心 ! 我去过语训中心 他们对专业是有些限制 但不是很强...
想当失聪儿童教师..不是那种教手语哦,是那种教失聪儿童,带助听器,学说话的那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聋儿语训视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