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会太极拳的武汉理工大学王教授教授叫王什么

学院太极介绍初稿
我的图书馆
学院太极介绍初稿
学院太极介绍初稿学院太极大陆团队谨识2014年12月28日一、意义内涵 学院太极,从它理论的根本来看,是扎根于王子和教授所阐发的“太极武艺·露禅学派”,并在此基础之上,结合时空变化提出的;从它的理论的演化过程来看,是伴随着大陆近二十年的实践发展、并在一以贯之的精神下,不断丰富其内涵、清晰其目标,最终由众多实践者提炼成型的。具体内涵:对于教学内容的研究和取舍标准,以是否符合科学道理和自然规律为根本指导,以“是否能够有效避免运动伤害进而达到强身健体和变化气质的功效、是否有助于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否有助于促进人心的内在平衡和社会的外在和谐”为具体原则;以“德、才、学、礼兼备之人才的培养”作为核心事业;秉持王子和教授的“奉献”精神,以此为宗旨——这是多年来林添进老师和众多学生一贯坚持的原则,也是对长辈和太极先贤的一片敬重之心;明确“太极种子培育扎根大学,主要服务对象首选大学,理论提升和学术研究立足大学,以大学为根本,推动发展到社会各阶层”为未来走向。 二、发展历程1、太极拳史概述欲了解学院太极的发展历程,需首先考察太极拳史。从太极拳过去发展的事实上看,可以分四个阶段去作观察[1]。前清乾隆六十年,有王宗岳所订之阴符枪谱流传。王宗岳所著的太极拳论应在其前后作成,为今时可见最早记载太极拳内容的文字数据。然文中有“斯技旁门甚多”之语,则又足证早已有太极拳,及太极拳其门。故至公元1795年,其前事无可考。此为史前阶段。王宗岳将太极拳传至陈家沟,应是乾隆年间的事。其后迄于杨露禅挟陈长兴所传之艺,无敌于当时,扬太极拳之名于旧都,而至庚子之役(公元1900年)拳术蒙冤遭禁,前后为期约一百零余年左右。此为开山崛起阶段。庚子而后,太极拳潜流于地下谋保守。直至公元1911年,太极门门人许禹生等呈请教育总长核准,恢复拳术传习,前后共历十四年。及至拳术恢复传习,北平创体育研究社,继则北京大学聘人教学太极拳,北平行健会公开传授太极拳等。此为潜流重振阶段。国难已临,有正经传授的太极门人,不是缄默屈隐、便是献身抗战,自吹自唱的江湖术士则不乏其人。此为晦藏阶段。台湾社会力求将中华文化与现代社会接续、融合,逐渐步入社会文化复兴运动发轫的时代,太极拳也由江湖社会走入大学课堂、科研机构,进入了复苏阶段。 2、起源于台湾 图:拳剑江山外,翰墨馨香传——一代宗师王子和先生(公元)。师承:杨露禅先生——杨健侯先生——杨澄甫先生——吕殿臣先生——王子和先生。 要说到学院太极的起源,就要追溯到王子和教授。王子和教授,讳炬,字子和,山东省潍县人,出生于武术世家,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是中华语文教育与国语推广的先驱之一,又是杨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太极武艺涵化实践之第一人,太极拳形下到形上的总归纳师,台湾杨式太极拳奠基人,学院太极的开拓建构者。1946年10月奉政府令,王子和教授与北京大学魏建功教授、何容先生(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一起赴台组成台湾国语推行委员会。此后,王子和教授成为台湾国语运动的首要实际策划及推动者,在推行国语运动之余,开辟华步亭,并于1962年受聘为台湾师范大学体育系兼任教授,教授太极武艺与理论,开新局辟新天。自太极武艺成熟与发展言之[2]:王宗岳先生继承古圣先贤智慧结晶,汲取各家精粹,综合集成太极武艺理论体系,为指引后学确认正门正宗进入正途修炼之第一人;杨露禅先生继宗岳先生之后,饱和太极武艺应有项目,表证太极武艺之高超,确立教材教法之规模,扩大太极武艺传习空间,为发扬正功正法正果,光大正门正宗正统之第一人。然而太极武艺于教材教法确立后,时移世变,专业武士以击技证其道尊时代不再,盲目地提倡促其名扬,反而造成道广实萎的现象,如何在冷兵器逐渐没落,大炮、飞弹、雷射大行的时代,取得其应有之地位,实为其转化晋升,或为时所弃之关键。先生远瞩及此,指出太极武艺非透过学术精研阐扬与皈依参修,不能杜绝其庸俗化、江湖化而遭淘汰。系统地疏理、归纳了太极拳从形下到形上的结构体系,揭示“太极武艺·露禅学派”,内涵为“对于太极武艺,在发扬光大的意义之下的,关于学术的精研阐扬与皈依参修的结合”。所谓学术的精研,是“以太极武艺为中心的学术,同时是以发扬艺道三极的精神(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而作用于人生行为为目的学术”。实际推动中,王子和教授又提出,“太极拳非学术化其道不尊,非科学化其道不广”,是以先生主张今后太极武艺的研究,“在按照正功、正形、松势、柔拳等层次力行的基础上,对太极拳理论、健身、教法、适用等方面以哲学、生理学、医学、体育、物理学、人体机动学、现代教育理论等现代的理念及学科知识,结合现代社会的需要加以研究、学以致用。应以哲学上现代的观念,剖析认定太极武艺理论与实际的哲理体系;以生理学、医学、卫生、体育的理论与实际,论证太极武艺健身养生高度功效的方法;以物理学、人体机动学等的知识,寻求太极武艺击技上的法术;以现代教育有关科学的知识,分析评断太极武艺传统的教材教法;以社会时代的需要,重新评定太极武艺的价值。”于是乎太极武艺廓然广大,由六经之开生面,盘皇之另辟新天,融铸哲学、美学、生理学、医学、卫生、体育、教育、击技于一炉,再开闳肆,而先生则为继王宗岳先生、杨露禅先生后此涵化实践之第一人。几十年中,还有从学者如张清治先生、詹益长先生、郭秉道先生、萧保源先生、张极汉先生、陈棋女士、陆惠瑾女士、邓时海先生、钟弘年先生、王继光先生、张国章先生、邱干聪先生、欧业超先生、李丰章先生、刘义胜先生等诸位前辈[3]继承王子和教授的理念,克绍箕裘,涵容光大,促进太极拳学术化在台湾蓬勃发展,从而奠定了太极武艺发展的坚实基础。3、西传大陆1994年9月,在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汤一介先生及台湾师范大学赵玲玲教授的共同推荐下,王子和教授的再传弟子,林添进老师,受邀在北京大学开始教授太极武艺。次年4月北京大学杨式太极拳协会成立,林添进老师担任协会顾问。自那时起,在北大历届校领导和体教部、校团委等学校部门的长期支持和鼓励下,学院太极得以在北京大学稳步发展。图:北京大学杨式太极拳协会成立十周年纪念合影,北京大学张彦常务副书记、副校长(现为厦门大学党委书记)等师长与众学子合影 历经十年涵育,自2004年始,杨式太极拳协会由北京大学开枝散叶至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南开大学、天津师范大学、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福建莆田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云南红河学院、河南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东南大学、广西大学、新疆大学等大陆近二十所大学,协会成员涵盖文科、理科、工科、医科等专业,学历包括本科、硕士、博士等各个阶段,毕业学生遍及国内外各行各业。每天晚上几乎在同一时间段,大江南北的校园里都会有一群学生习练着同一套太极武艺。学院太极让来自不同学校的青年人有了共同的语言,并通过一系列交流活动,深入促进了两岸高校文化交流。在林添进老师即将赴北京大学教授太极武艺之时,其太老师王子和教授就出于为其安全考虑,并从易于传承的角度,亲自嘱咐:“一、真心教学,埋头实实在在为学生,莫要攀缘、比斗;二、以教授太极武艺基础拳为主,也就是侧重青年人的筑基扎根;三、用心培养青年人尊师重道的伦理道德。唯有做到如上三点,才能稳扎稳打,让太极武艺在大陆获得尊重,真正扎根。”在教学过程中,林老师信守王子和教授的三点教诲,坚持从太极拳出发,以严谨、系统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有体质更加强健;通过长期在“动”中求“静”的习练,培养学生的韧性和专注力,作用于学生的学业、生活;在传授技艺的同时,对“扫撒应对”等日常行为上的规矩、对“谦和礼让”等相处方式上的得体、对“尊师重道”等道德操行上的培育,也以身作则地要求。以此实践王子和教授以作用于人生行为为目的的“太极武艺·露禅学派”之学术化理论。十余年的实践表明,遵循“太极武艺·露禅学派”的指引是正确合理的。为了对大陆各门派进行系统的、整体的研究分析以实现太极拳的学术化、科学化,为了摒弃门派之见,以共同成就“太极拳由技术性向艺术性、进而到文化性的提升”这一伟业,2008年奥运会后,林添进老师提出“学院派太极”的概念。后经张清治教授指点,指出“学院派”之“派”,仍不免有一家一派的限定,故去“派”而提“学院太极”四字。伴随着近二十年实践历程而逐渐呈现的学院太极,全面传承王子和教授的精神,扎根“太极武艺·露禅学派”思想,也得到了众多长辈的灌溉,如大陆国学泰斗汤一介教授、大陆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教授、厦门大学党委书记张彦教授(前北京大学常务副书记、副校长)、前青岛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史忠健博士、北京大学体育教研部张锐书记、李宁主任、吴昊主任(分管教学)、前主任郝光安教授等历任体教部领导,现任中华学院太极武艺学会荣誉理事长的郭义雄教授(台湾师范大学前校长)、台湾退休警察总会理事长洪胜堃先生等台湾师长。[4] 三、学院太极明师学院太极的成长,得到了多位明师、长辈的指导,如果说王子和教授是学院太极的建构开拓者 ,那么他们就是学院太极的引路人、实践者。1.张清治教授 张清治老师毕业于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现任台北艺术大学教授。张老师将修炼太极拳所获得的能量,运用于生活及艺术的创作上。[5]“太极拳与易经阴阳道理,最重要是这里。所以这个是从技术到艺术到学术,三术要贯通”。“阴阳为体,虚实为用,太极拳就是根据这个,简单扼要地描述就是这个,这个就够我享用一辈子,可以应用到任何方面,中国的文学、艺术通通是这套。太极拳这个东西学好之后,你把技术性提升到艺术性,艺术性提升到道,也就是最高境界之后,贯通活用在生活,无所不包”。[6]继其师王子和教授之后,对太极拳发展阶段进一步阐述,提出「太极文化」这一重要概念。指出太极拳,由太极武艺,可提升为太极文艺,最后至太极文化。对整个太极拳雕塑的创发及实践,归纳为启动太极、健行太极、舞动太极、拳从太极、怀抱太极和全从太极六个阶段。张清治老师提出的太极拳发展的六个阶段:1)启动太极的原义启动太极的精神是建构在道统文化的基础上,太极拳原是本乎阴阳为体虚实为用的理念,进而实践那生生不息的生命哲学。启动太极包含由外及内、致用于工作生活和未来发展的三重含义:(a)从活动到生动:通过培养正确、健康的运动和生活习惯,强健体质、舒解身心,更好地适应现代生活和工作的节奏。(b)由身体及心灵:通过太极拳练习过程中对身体层面的锻炼,逐步加强深对太极理念的领会进而自觉运用,最终形成积极向上、健康活泼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c)承启道统:在技术和理念两个层面继承中华优秀文化的代表——太极拳,并加深对中华文化的根源——太极文化的认同,培养更多承先启后的中坚之士。2)健行太极: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3)舞动太极歌太极既启,分派阴阳,刚柔虚实,步出健康,拳拳服膺,古道热肠,大开大合,气宇轩昂,乐此极娱,庄敬日强,舞动韵律,地久天长。4)拳从太极——太极拳塑像太极既启,二仪生矣;立象尽意,阴阳道理;运作群像,变化不已;刚柔倂济,仁义不离;拳从太极,生生不息。5)怀抱太极:神驰天外,抱元守一。6)全从太极:一切人文肇自太极。 2.詹益长教授詹益长老师毕业于台湾师范大学,现为实践大学进修暨推广教育部主任,是台湾地区太极武艺领域的教授,也是王子和教授的门生。早在1979年3月,即发表论述,传承、阐扬其师王子和教授关于太极拳学术化、科学化之理论,从事太极武艺的教学及研究多年。以“太极武艺·露禅学派”为根本,长期以来一直关心、支持学院太极的发展。 3.林添进教授 林添进老师现任北京大学体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大学武术文化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福建莆田学院中文系教授、中华学院太极武艺学会理事长。林老师自1977年学生时代起,开始向台湾师范大学毕业的黄益谦老师学习太极拳;1981年5月开始,经由黄老师推介,问业于邓时海老师(数云台),学习套拳、推手等,1987年10月后因家庭、工作因素,未能在数云台继续修业。1982年初,经邓教授介绍,问业于实践大学詹益长教授,系统习练杨太极武艺一百零八式太极拳及推手。1982年2月,经詹益长教授推介,开始追随台北艺术大学张清治教授学习太极拳理法、太极拳美学等传统文化,至今已持续三十多年,并得到台北故宫博物院《故宫文物月刊》主编宋龙飞研究员(陶艺大家),国际音乐大家、台湾艺术学院马水龙院长等长辈的教导。自1987年开始的几年中,也得到了王炬(子和)教授的点拨启发。林添进老师明确提出「学院太极」的理念,对太极拳未来走向作出非常明确的规范。概括而言:太极种子培育扎根大学,主要服务对象首选大学,理论提升和学术研究立足大学。以大学为根本,推动发展到社会各阶层。 四、名家论述图:2008年,北京大学主办“奥运在北大,静园观太极”太极拳群像雕塑展。揭幕仪式后,与会嘉宾合影。右四为张彦教授,右三为北大哲学系杨辛教授。 “在北大,杨式太极拳生存了下来,发展了起来,当然他们也壮大了起来。如果说一开始仅仅是一个微小的浪花,但是现在太极拳在北大可就不是浪花了,它已经开始成为一个巨浪,越来越扎实地往前推行。”——北京大学常务副书记、副校长张彦教授(现任厦门大学党委书记)
“太极武艺文化的美,有动态的韵味美感,以及静态的美。扎实做文化,我们应该深植于这里(由身体入手,进入心灵),所以说应该从北京大学做起。北大是怎么样的?从‘五四’大革命开始,北大是两岸里面文化历史最悠久的,人文积淀最深厚的,是带头人,是领头羊。希望用太极文化再一次,在二十一世纪里面,让中华民族文化能够再一次复兴。”——中华学院太极武艺学会荣誉理事长、台湾师范大学前校长郭义雄教授
“‘阴阳为体,虚实为用’,太极拳简单扼要原理就是在这里。而这个原理可以应用到任何方面,中国的文学、艺术,通通都是不离这个原理。所以太极拳你学好以后,你把技术性提升到艺术性,艺术性提升到道,也就是最高境界的时候,贯通活用在生活,无所不包。”—— 台北艺术大学张清治教授 五、涵育才俊艺道三极文武德“以太极武艺为中心,发扬艺道三极的精神,从而变化气质以作用于人生领域”。这是王子和教授思想的核心。所谓“艺道”即是从太极拳行为动作的技术层面入手,不断修习琢磨,熟能生巧,到艺术层面,再由巧入妙,启迪心灵,体认蕴含其中的天地运行之道。所谓“三极之道”即是“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学院太极的宗旨即是不停留于武术技击,努力实现全方位的“人生教育”。(一)太极武艺的教学学院太极从1994年落户北京大学开始,即坚持每天在校园开展练拳活动。在推行的过程中,学院太极的教学方式、理念,不断地在之前的基础上充实、完善,日渐成熟。1、日常教学形成惯例从1994年至今,学院太极的推动者们除招新时收取校方规定的入会费(早年每人5元,后改为10元人民币)外,在以后的长期教学过程中不再收取任何费用。坚持每天在校园开展练拳活动,根据天气变化安排合适的场地,从而做到长期坚持、风雨无阻。左图:冬练三九。冬季时北大杨式太极拳协会常会组织同门在未名湖冰上集体练拳。右图:夏练三伏。2006年“中华太极武艺与文化夏季交流营”期间,同学们练马步站“砖”场景。2、 遵循传承,教学内容系统化、科学化传统太极武艺有着严谨的循序渐进的教学次第。以此为基础,学院太极长期摸索实践,秉持着正功、正法、正架、正形的规范,特别注重运动伤害的防治,使得教学内容更加科学化、规范化。3、练、錬、炼!日复一日的坚持不懈,奠定了学院太极踏实笃行之学风,一切都要从形而下的练习开始,最不兴空谈大道理。而这个“练”,又有三个层次,即:“练”、“炼”、“炼”:“习练”:每天练拳、运动,以熟练动作招式、端正功架为内容,使身体舒经活络,达到身体健康、养生保健的效果。“锤錬”:身体的锤錬,能够忍常人所不能忍,经过数个寒暑的苦练,使得整个身体的筋、骨、皮焕然一新,是为脱胎换骨、理为一贯。“淬炼”:从身体层面的“錬”,继续往上提升,由外到内、再由内而外,达到身心合一的境界。4、整合教学资源,开展集训活动随着学院太极社团数量不断增加,参与人数不断增多,更加需要整合各校教学资源。学院太极在国内各高校开始开枝散叶后,自2006年起,学院太极先后在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广东东莞、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苏州研究院、广西南宁等地进行了十余次较大规模的集训活动。 (二)太极文艺[7]的提升1、从活动到生动,由身体及心灵学院太极的教育,是不离生活不离自然的文化教育。太极武艺的教学是达致这种生命哲学的一种很贴切的方式,并且非常适合现代社会的人们。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学院太极非常注重焕起学生们的生命力,通过修习太极武艺,让他们身体重获生机,由此从身体及心灵,达到内心的充实喜悦。2、太极文艺的理念在太极武艺的的传授教学的基础上,提倡将太极拳的技艺原理,与茶艺、书法、绘画、古琴、棋艺、美学等中华传统文化相融合,讨论、研究太极的道理,鼓励学员将其应用于自己的专业领域,应用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生活的质量、人文的素养都能够同时得到提升,这就是“太极文艺”的理念。3、练拳如品茶就太极拳来说,它的每一个动作、角度、弧度都有着美学的价值。它的动作美感,是有知觉的、有生命力的。以太极拳的斜飞式为例:由腰带动,手沿着抛弧线出去,点点都有知觉,把无限个有知觉的点汇成一条优美的弧线。在完成动作的过程中,下盘、腰、手、眼合一,全身都松开,身心内外合一,从而整个动作从内到外一气呵成。那种美感,非常的贴切、舒适。日复一日地打拳,就好像是在品一杯好茶,越品越有味道,不会觉得厌烦。 (三)全方位人生教育随着教学过程的不断深入,学院太极推动者们逐渐意识到:要做好青年人的教育,就必须要从教育方式上进行转变,实现全方位的人生教育。大陆的教育体系仍在不断发展与完善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矛盾与偏失。学院太极由行为习惯出发,对于学生在品行、性格的培养上所做出的尝试,为教育制度的完善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同时,学院太极作为十数所学校同学心中的大家庭,使学生在分享亲情的同时,能够逐渐培养良好的体谅及礼让习惯,更使孝悌诚信、温良恭俭让的传统美德生动地呈现在学生的生活之中。1、恢复师道精神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思想的传入,中国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这些西方价值观并不能简单地直接移植到中国,中华传统中许多道德观念对于教育人心依然有着重要的作用。要弘扬中华道德传统,实现全方位的人生教育,应从恢复师道精神开始。学院太极一直推动着师道精神的延续,以身作则去影响和带动青年人养成尊师重道的精神。在行为习惯的诸多细小之处,要求青年人养成对年长前辈恭敬礼让的习惯。同时,学院太极多次组织寻根之旅与纪念祖师活动,慎终追远,使得青年学子潜移默化,懂得感恩、不忘本。图:2005年9月,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县太极寻根之旅。(图中照片依次为: 第一代:杨露禅先师;第二代:杨健侯先师;第三代:杨澄甫先师;第四代:吕殿臣先师;第五代:王子和先师)活动后,各校同学在杨露禅先生故居前合影留念。 2、发挥社团的教育功能“扶植社团”以“养成共和健全之人格”,是当年北大蔡元培校长改革北大的重要举措。学院太极借鉴其思想,着重发挥社团的教育功能。首先,社团不以盈利为目的,每一位社团成员都没有任何功利性思维,完全凭借着兴趣、爱好与热情参加社团活动。同时,学院太极内同学们以传统的师兄弟姐妹相称,在平时练拳过程中,每一个动作都精益求精,社团成员的每一点进步,都是诸位兄长悉心对待的结果。同时,当协会成员共同经历了一次次寒彻骨般的考验后,彼此袒露内心最最真实的一面,相互之间便升起了“患难与共”、“惺惺相惜”的感情。对于来自城市的独生子女来说,这仿佛是一个有着众多兄弟姐妹的大家庭,让他们懂得了如何与人相处,如何相互体谅、信赖与合作。3、培养能力全面的人才无论是开展社团日常活动,还是每一次举办文化交流活动,学院太极的宗旨都是搭建平台,让青年人成为活动主角,拓展青年人的综合组织能力。社团日常活动的开展就是青年人素质拓展的绝佳机会。比如建立社团日常教学活动中的青年助教制度。当社团会员练拳时间达到一年以后,经过考核,便有机会成为助教,辅助师兄师姐的太极拳教学工作。在担任助教的过程中,社团成员们逐渐培养与人沟通、相处的能力;同时教学相长,拳艺不断得到提升。而社团日常的组织工作中,负责人的综合能力能够得到极大的拓展,从而逐渐成长为学院太极的青年骨干。学院太极每一次举办的大型文化交流活动,更是对青年人综合能力的考验和锻炼。无论从组织规模、影响范围还是操作复杂程度看,学院太极举办的活动,已经等同于专业性的大型公益活动。其类型也多种多样,包括集训、学术论坛、文化展、异地访问等等。期间涉及到组织筹划、沟通协调、宣传创意、实施安排、后勤保障等等多个功能单位的相互配合。下到每一件具体事务的亲历亲为,上到整个活动的宏观把握,都完全是由青年人承担。这为青年人提供了一个综合能力提升的平台。图:中排台师大张国恩校长(右三)、郑志富副校长(右二)、吴忠信总务长(右一)、运动与休闲学院张少熙院长(左二),北京大学体育部张锐书记(左三)与学院太极大陆各高校学子合影。 学院太极的人才培养非常注重和社会接轨,曾多次邀请企业界优秀的成功人士、师长前辈来为青年人演讲、互动。这些师长前辈往往把自己人生中最宝贵的经验心得与大家分享,使得青年人能够思想提升、触类旁通。经过学院太极训练后的青年人,他的综合素质和个人能力得到极大的提升。从个人角度来说,这为社团成员将来步入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从社会角度说,学院太极也造就和输送了一批素质全面的人才。 六、学术提升 (一) 成立北京大学养生文化研究中心2008 年北京奥运会后,社会开始广泛思考全民健身的重要性,并希望从中华传统运动中获得启发。因“奥运在北大,静园观太极”太极拳群像雕塑展在社会中已经获得了良好反响,在校方的鼓励与支持下,学院太极特别与北京大学体育教研部合作,于2008年11 月成立全大陆高校中第一所养生文化研究中心。研究中华优秀传统养生文化,并在全社会进行推广和普及,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二)举办太极与大学之道论坛2010年10月北京大学与台湾师范大学以“太极与大学之道”为主题,举办了“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实践土壤”首届学术文化交流论坛,并将论坛交流内容集结成为文集。这次论坛为形成长期交流的平台迈出了第一步。第二届“太极与大学之道”论坛,由台北大学与北京大学联合主办。日—5月5日,由北京大学常务副书记、副校长张彦教授带队,学院太极的大陆学子前往台湾参加论坛。张校长对学院太极取得的显著成就予以肯定。活动期间,学院太极促成了北京大学与台湾师范大学、台北大学的合作,这是学院太极为牵动两岸交流而迈出的新的一步。图:2011年4月,在学院太极的促成下,北京大学体育科学研究所与台湾师范大学体育学系签订学术教育交流协议。(三)相关文集、刊物与影像记录在学院太极不断深化、不断推广的过程中,在长期练拳的过程中,留下了习练者融入其各自专业特点的心得文章;每次活动都留下了长辈的谆谆教诲和活动参与者忠实的文字、影像记录;在总结反思的过程中,也留下了学院太极发展的记录、对历史的追溯等等。这是学院太极二十年来的积淀,是学院太极迈向科学化、学术化的坚实一步,更是无数有缘人共同耕耘的一块试验性的福田。学院太极代表性学术及活动文集如下:1.启动太极——北京大学杨式太极拳协会十周年庆特刊,日2.启动太极——北京大学杨式太极拳协会十一周年庆暨杨太极武艺与文化夏季交流营特刊,日3. 启动太极——北京大学杨式太极拳协会十二周年庆暨海峡两岸学子携手迎奥运交流活动特刊,日4.2008年北大太极拳群像雕塑展宣传册,2008年8月5.2010年“太极与大学之道”首届学术文化交流论坛文集,2011年4月6.学院太极2011年苏州寒假集训图文实录,2011年4月7.“奥运在北大、静园观太极”四周年——太极拳群像雕塑文化展文集,2012年5月8.道道太极道——讲述学院太极的内涵、两岸共同实践概况与未来愿景,2013年5月(四)进入高校课程体系 学院太极选择了学生社团这以符合太极拳传统传承方式的传播途径,二十年来收获颇丰,也得到了各大学官方的认可,并纷纷希望能够邀请学院太极进入全校性课程,以惠及更多学子。2010年,在福建莆田学院校方,特别是中文系主任孟建煌教授的支持下,《太极武艺》成为中文系对外汉语方向的专业必修课程,《太极养生操》则是全校公共选修课程。同时,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将学院太极武艺教授纳入其课程体系。在逐步的发展中,学院太极正式地,由学生社团进入了高校的教学系统中。2013年9月,北京大学酝酿“新简易二十四式太极拳”教学改革[8],2014年2月,“新简易二十四式太极拳”教案初成,之后在大陆近二十所高校经过一学期的教学实验。2014年8月1日-22日,北京大学体育教研部与中华学院太极武艺学会,在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共同主办“青春正能量、太极文化风——新简易二十四式太极拳系统课程学习”高校大学生太极武艺夏令营活动,初步总结了“新简易二十四式太极拳”的成果和经验,经央视媒体《海峡两岸》节目报导,得到了广大师生和业内人士的肯定和好评。在此充分准备的基础上,2014年9月秋季学期,北京大学在全校范围内,正式开设实验课程,教授“新简易二十四式太极拳”。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响应北京大学的教学改革,在全校选修课上同步开设此课程。
七、未来展望(一) 学院太极的学术化与科学化以学术的眼光来看,太极拳首先是一门体育运动,那么它必然符合人体运动科学的基本规律。运用各种成熟的科学方法对太极拳进行研究,揭开其神秘的面纱,具有相当重大的意义。扎根高校的学院太极,拥有得天独厚的学术研究条件与实践能力,必将在太极拳的运动科学研究中占据领先地位。太极拳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和文化符号,天然地结合了哲学、历史、艺术等学科。学院太极将太极拳和这些学科融合,为太极这个古老概念注入新的内涵。最后,如何在现代社会的背景下推广太极拳,这将是一个社会科学的重要课题,对其它传统文化在新时期的推广具有相当价值的参考意义。在以青年学子为本、一以贯之的奉献精神带领下,结合其二十年的教学相长积淀,学院太极方能够培养出对太极拳有长期练习,进而生出体悟的学子。也正是这些逐渐成长起来的青年人,从练拳第一年开始,便在学院太极有意的培养中,搜集习练心得和体悟文章,整理出相关文集、刊物与影像记录等。他们既成为了丰富的研究样本,亦是具备不同专业素养的、潜在的研究人员。学院太极将在适当时机成立太极文化研究中心,作为一个实体的研究机构,具备将各个学科的专业人才、同时也是太极拳多年的习练者招致而来的聚合力;举办“太极与大学之道”系列论坛,积极与台湾进行丰富的文化交流活动,这既是一种自我充实,也是将大陆高校内太极拳教学心得回馈于台湾的尝试;进入高校课程体系,作为学院太极教学推广中一个初步的成果,亦证明了学院太极教学体系之系统性、科学性,其文化的承载力已经开始得到了各大专院校的官方认可。 (二) 帮助青年、青少年和儿童身心平衡,完善教学体系学院太极从形下的太极武艺入手,通过形体动作的演练来调节和塑造练习者的品格、意志,加深其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提高其审美能力,训练其内在的身心平和。可以说,倡导教育知行合一的行为习惯,是学院太极的专长之所在。未来,学院太极将发挥其专长,致力于青年学子身心平衡的引导与教育。首先,学院太极将在更多的大学校园里面开展太极拳的教学和练习活动,让更多的青年人群受益,促成更多的大学生产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其次,学院太极将从大学校园里扩展到高中、初中、小学,让青少年儿童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直接影响和教益。此外,学院太极将完善其教学体系,形成标准化、科学化、规范化的教学方式。学院太极还计划编写一部高水平的教材,以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 (三)向社会提供健康指导与文化养分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和巨大的压力,促使越来越多的人寻求一种正确的、健康的、系统的、有文化内涵的运动方式。学院太极为大众提供了一个恰当的选项。学院太极将结合中西医、营养学、运动力学、运动生理学、运动心理学等,以太极拳为载体,向全社会提供系统、专业的健康指导,让大众能在太极拳的系统学习中,重新认识运动伤害,学习正确的运动方式,由此作用到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对他们的起居、饮食、生活观念,产生积极、健康的影响。另外,通过学院太极的习练,大众能够产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从而寻求更加丰富高雅的文化生活。 (四) 搭建中国大陆与台湾雅文化的桥梁台湾的文化生态保护得较好。台湾在经济起飞以后,物质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人们慢慢已认识到物质需求是无穷无尽的,因此已转向追求生活的质量。健康的饮食习惯、传统的艺术体验已深入生活中,所以台湾有能力去补充大陆文化发展不充分的地方。相比之下,大陆正以空前的速度向前进步,对高端优秀传统文化的需求已经到了“如饥似渴”的程度。而大陆在进步的过程中,胸襟正在逐渐打开,逐渐具备虚心学习、诚心求教的肚量。两岸急需一个穿针引线的桥梁。学院太极从历史条件,到学术基础,再到社会基础都深植于两岸,充当这个桥梁正恰如其分。学院太极可以将台湾的雅文化,以最自然、最纯正、最具诚意的方式,先介绍到大陆的中上层精英里面来,滋润大陆社会,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两岸的传承和发扬,奠定基础。 (五) 成立太极文化学院 在时机成熟后,太极文化学院将在适当的地方成立。太极文化学院将以太极武艺及太极文艺为根本,以国学、运动医学等其它学科为依托,推动对以太极武艺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学术研究。此外,太极文化学院筹备期间将以集中培训、讲座等方式向社会大众推广优秀的传统文化。太极文化学院的成立和运行将让更多的人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促进中华文明的进一步发展,使之在现代生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附:学院太极大事记及大型活动一览大事记1.1994年9月,林添进老师在北京大学国学泰斗汤一介教授的大力推荐和王子和教授等长辈的鼓励和指导之下,开始在北京大学教授杨太极武艺。2.1995年4月5日,在北京大学校领导的支持及林老师的指导之下,北京大学杨式太极拳协会正式成立。3. 2004年10月,浙江大学杨式太极拳协会正式成立,林老师的第一届学生方芳担任首任会长。4. 2005年10月,复旦大学杨式太极拳协会正式成立。5. 2005年10月,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现改名为北京协和医学院)杨式太极拳协会。6. 2005年11月,南京大学杨式太极拳协会正式成立。7. 2006年5月,天津师范大学杨式太极拳协会正式成立。8. 2006年7月,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杨式太极拳协会正式成立。9. 2006年11月,福建莆田学院杨式太极拳协会正式成立。10. 2007年9月,清华大学杨式太极拳协会正式成立。11. 2007年9月,中国人民大学杨式太极拳协会正式成立。12. 2007年9月,南开大学杨式太极拳协会正式成立。13. 2008年5月,云南红河学院杨式太极拳协会正式成立。14.2012年-2014年期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河南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广西大学、东南大学、新疆大学等大学陆续成立杨式太极拳协会。15. 2013年12月,中华学院太极武艺学会(台湾)正式成立,学会特聘请郭义雄先生及洪胜堃先生,二位担任荣誉理事长,林添进老师担任理事长。16.2014年2月,新简易二十四式太极拳教案初稿由林老师编订完成;17.2014年3月起,新简易二十四式太极拳在大陆近二十所高校杨式太极拳协会开始试验推广;18.2014年8月,新简易二十四式太极拳系统课程学习在青岛职业技术学院举行,总结成果和经验,进一步完善教案内容和教学方式,取得了一系列成果。19.2014年9月,北京大学全校范围内,正式开始“新简易二十四式太极拳”实验课程20.2014年9月,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在全校范围内,正式开始“新简易二十四式太极拳”实验课程21.2014年9月起,中华学院太极武艺学会在台湾也开始起步开展“新简易二十四式太极拳”的推广工作。 大型文化交流活动一览早在1997年6月,北大杨式太极拳协会成员便在时任北大团委书记王登峰教授(现为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和北大团委副书记张彦教授(曾任北京大学常务副书记、副校长,现为厦门大学党委书记)的带领下访问台湾,进行太极武艺文化交流。此为学院太极团队第一次访台。期间,学子们聆听王子和教授太极武艺文化演讲。2002年5月,学院太极团队第二次赴台交流,曾造访时任国民党副主席的吴伯雄先生。吴先生说:“学院太极做了一项难得的两岸文化事业。让两岸的年轻人共习一套有着相同文化底蕴的太极拳,可以让这些年轻人有机会一起体悟共同的道统,这样才能让大家由下而上去探求怎样为两岸的老百姓谋取共同的福利。两岸的将来就是要靠他们创造的。”期间学子们有幸拜访张清治教授、詹益长教授,向两位长辈请益。2006年7月26日——8月4日,学院太极团队参加由北大杨式太极拳协会、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社团联合主办在青岛举行的“2006年中华太极武艺与文化夏季交流营”活动。2007年7月27日——8月5日,学院太极团队参与并协助由大陆教育部主办、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承办,在青岛举行的“迎奥运九州岛同音,舞太极天地人和”2007暑期海峡两岸大学生携手迎奥运交流活动,共有两岸15所高校的280余名太极学子共同参加。两岸同学聚在一起的时候,太极拳便成了最能沟通心灵的语言。在活动结束后,大家彼此间仍在网络上保持联系、相互切磋。太极文化这一真、善、美的交流,开启了两岸年轻人交流的新模式。 2008年8月1日——24日,学院太极团队协助北京大学主办了“奥运在北大,静园观太极”太极拳群像雕塑文化展。由林添进老师创发的4尊(单鞭、斜飞、扇通臂、蛇身下势)近3米高的大型太极拳雕像和666尊小型雕像在静园草坪同时展出,以东方的柔性运动文化襄助北京人文奥运,成为北京奥运会期间全国唯一由大学校方承办的跨两岸大型活动。此次活动旨在通过形象化展示太极运动及中华文化来襄助 2008 北京奥运。作为西方文化的运动精神代表,奥林匹克有着巨大的融通性,因而能相容并包世界各民族的多元文化以推进自身。然而奥运文化至今尚未吸收东方传统文化的中华武艺运动之精髓,有待充实。作为东方运动的代表之一,太极拳是流传最广、最具人文内涵的中华传统武艺,具有中华文化的代表性。因此,这次活动对丰富、充实和提升奥林匹克的文化内涵与精神元素,融通东西方文化与运动精神,使之真正具有世界性的内涵,不无裨益。2008年11月,学院太极团队参与成立北京大学养生文化研究中心。2009年8月5日——8月16日,学院太极团队第三次访台,参加由台湾师范大学与北京大学共同主办的“奥运在北大,静园观太极”太极拳群像雕塑文化周年展。2010年6月,青岛职业技术学院主办了“启动太极、健康生活”太极文化博士讲坛,北京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副校长张彦教授率领来自北京大学等8所大陆高校近20名博士齐聚一堂,共话太极文化。2010年10月2日——4日,学院太极团队参与并协助由北京大学与台湾师范大学在北京大学共同主办的“太极与大学之道”首届学术文化交流论坛,探讨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实践土壤。在多年反复摸索的过程中,逐渐摸索出了一个以学院太极为桥梁的两岸交流新模式。2011年4月27日——5月5日,学院太极团队由北京大学常务副书记、副校长张彦教授带队第四次访台,由台北大学与北京大学联合主办的“太极与大学之道”论坛,张彦副书记代表北大将太极单鞭式铜雕赠送台北大学,由侯崇文校长代表接受。2012年1月17日-2月7日,学院太极团队第五次访台,在当年春节期间深入台湾鹿谷山区,开设“大陆地区学院及瑞峰学区太极寒假讲习班”,将己所学所得,与对岸的学生分享交流,教学相长。2012年5月8日-13日,学院太极团队参与北京大学主办的“奥运在北大,静园观太极”四周年太极拳群像雕塑文化展。2013年6月1日-10日,学院太极团队第六次访台,参与台师大主办的,北京大学赠送台湾师范大学“北京奥运太极雕像”揭幕仪式。2013年7月17日-7月31日,学院太极团队在广西南宁举行的2013暑期集训活动,共有来自16所大学的近60名学子参与。2014年8月1日-22日,学院太极团队参与由北京大学体育教研部与台湾中华学院太极武艺学会在青岛职业技术学院举行的“青春正能量、太极文化风——新简易二十四式太极拳系统课程学习”高校大学生太极武艺夏令营活动,共有来自大陆16所大学的近120名师生以及台湾的师长、嘉宾和青年学子参与其中。
本文参考文献一、王子和:(1)《太极拳缩影》-台北-养正堂文化出版社1998年(2)《太极拳涵化文集》-台北-养正堂文化出版社2002年二、《台湾师范大学张校长国恩率团赴北京大学出席该校赠送本校【北京奥运太极雕像】仪式资料》,2013年5月三、詹益长:太极拳套拳之研究-实践学报印行四 、《道道太极道——讲述学院太极的内涵、两岸共同实践概况与未来愿景》,2013年5月[1]摘錄自王子和《太極拳涵化文集》,臺北-養正堂文化出版社,2002年[2]“起源於台灣”部分的后本部分內容,摘錄自《故王子和先生行述》。[3]王子和教授從學者眾多,難以盡述,望海涵。[4]學院太極在大陸發展近二十年的過程中得到了兩岸各界數百上千位各界師長的關心與幫助,在此難以盡述,還望海涵。對於曾予以關懷、幫助的眾多師長,我們始終心懷感恩并化感恩之心為繼續前進的動力。[5]引自台灣師範大學學院太極紀錄片《拳從太極,在臺師大》旁白,2009年[6]“太極拳與易經陰陽道理……無所不包”, 引自台灣師範大學學院太極紀錄片《拳從太極,在臺師大》中張清治老師語錄,2009年[7]此概念由張清治教授提出。[8]詳見《“新簡易二十四式太極拳”簡介》,北京大學蔡文波、中國科學院大學胡才博,2014年12月
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武汉理工大学教授王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