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中国育龄妇女人数就业人数增多如何影响企业的营销活动

影响女性就业因素的分析研究 影响女性就业因素的分析研究
就业是民生之本,基本温饱问题解决后,就业成为新的发展难点。多年来由于人口政策的严重失误,人口盲目地高速增长,造成了劳动力总量过剩的局面。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国有企业的改革、资本和技术对劳动的替代以及劳动年龄人口的持续供给,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不断下降。下岗失业,已成为严峻的事实,而首当其冲的又是大量不适应现代生产力发展需求的低素质、低技能的女性劳动者。近年来,由社会变迁所引起的性别分化速度加快,使得女性就业正在成为日益凸现的社会问题,很多过去没有的问题正悄然涌现。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即女性就业所面临的问题和因女性就业状况恶化而引发的社会问题。妇女就业自始至今一直受多重因素的影响,来自社会的、个人的、历史的、现实的种种因素不仅使得妇女在就业数量上深受影响,也使妇女的就业质量难以提高。改变妇女就业现状,提高妇女就业水平将有赖于减少或消除影响妇女就业的相关因素。
当前女性就业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妇女就业数量和层次是妇女参与社会生产的直接反映,更是独立、自尊、自强的经济基础与保障。2001年5月,中国政府颁布《中国妇女发展纲要(年)》,确定了促进妇女就业的发展目标。各级政府积极开发和拓展适合女性就业的行业和领域,实行更加灵活的就业形式,为不同就业需求的女性提供就业机会;政府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免费为下岗失业女性提供政策咨询、岗位信息、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等服务,积极开展对女性的职业技能培训;政府建立了生育保险制度,规定生育保险费由企业缴纳,职工个人不缴费,为妇女平等参与就业竞争营造了良好环境。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以及适合女性就业的产业和行业的发展,妇女就业人数不断增长,就业领域不断拓宽。城乡妇女就业人数从1990年的142万增加到2000年的166万,但从总体上看女性就业比重仍低于男性。女性从业人员仅占从业人员总数的47%,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事业单位的改制,生育保障等制度的进展缓慢,使城镇女性就业比男性受到更为普遍的影响和冲击。部分用人单位对女性的能力和价值认识有偏差,过分夸大生育、养育、更年期对女性就业的负面影响,加剧了妇女在就业竞争中的不利处境。2003年末城镇单位在岗职工中,女性职工占总数的38.9%,女性所占比重远低于男性。从女性从事的行业和职业来看,女性集中在商业、服务行业。而专业技术人员和行政机关及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女性占的比重很小。女职工占职工总人数的38.9%,从绝对数上看并不低,似乎不存在对女性的歧视。但是女性就业层次在下沉,相对的女性歧视仍然存在。相当多的妇女就业集中在劳动保障条件差、收入低、劳动条件艰苦的工作。劳动时间长,待遇低,没有劳动保险等等非正规就业中女性权益极受忽视。
1、女性就业呈现滑波,失业人数逐年增多
2003年城镇单位女职工由1996年的15.4万人下降为12.6万人,占城镇单位从业人员的38.2%,比1996年下降了1个百分点。新形势下,女性就业呈现出滑坡趋势。
随着改革的深入,经济结构的进一步调整,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改组重建、减人增效,导致大批职工从企业中剥离出来,下岗失业人数不断增加。2003年年末城镇登记实有失业人数1.93万人,其中女性0.89万人,城镇失业率为3.5%,城镇失业人口连年增长,下岗和失业人口的激增已成为严峻的社会问题。
在下岗失业的人员中,女性比例一直居高不下,超过男性。这是因为一些企业因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技术的改进,造成结构性失业,女性往往首当其冲被淘汰下来。另外下岗女工再就业比例也远远低于男性,1 影响女性就业因素的分析研究 一方面客观上下岗女工年龄偏大、文化素质偏低,缺少专门技术等使其在再就业时择业面狭窄,另一方面主观上下岗女工的就业观念不如男性主动强烈,加上择业期望过高而影响再就业,长期处于失业状况。
长期以来人多地少的矛盾十分突出,农村男性剩余劳动力外出打工居多,而守家种地的多为女性,农村女性劳动力因文化素质较低、家务负担重、外出流动就业困难多等原因,在向非农业转移的劳动力中所占比例小,在一些经济不发达地区,适合农村女性的非农产业就业机会更少,从而形成农村女性就业不充分、劳动力转移困难,经济收入低,生活质量不高等诸多问题。
2、下岗女工再就业困难重重、隐性就业大量涌现
随着改革开放出现的下岗女工再就业难的社会现象,是社会就业问题的一部分,一方面是体制转换所引起的经济结构和劳动关系变化的结果,另一方面,与女性的生理特点、性别歧视和文化素质密切相关。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针对下岗女工的岗位少,模式单一,层次较低;再就业后,劳动权益保护不到位;就业门槛高,再就业劳动力市场有明显的年龄、性别、工作能力的歧视;女性整体文化素质、劳动技能的提高仍需要一段时间。城镇安置失业人员比例中女性比例大大低于男性,失业女性正规再就业的难度明显高于男性,大部分下岗女性融入到餐饮业、家政服务业、美容美发、保健服务等行业中。与此相对应,失业女性隐性就业的比例大幅度上升。
3、由于性别歧视而引发的女性低收入、性别职业
随着中国市场因素的增加和扩展,社会分化的加剧,男女两性在就业方面曾经一度被单位制弱化的差异逐渐显性化,明朗化,而且随着改革的深化,这种差距呈日益增大的趋势。企业经营管理和劳动用工制度的改革,使得女性由于历史造成的文化素质低,就业适应能力差等原因受到的冲击最大,其结果是人们(包括女性自己)自觉不自觉地认为女性更适于某几项工作,性别职业被强化了。同样,各级部门举办的各种层次的面对下岗女工的劳动力交流会所提供的岗位,工种不约而同地主要集中在宾馆服务类、餐饮服务类、营业员、营销员、勤杂工、家政服务等。管理类、技术类的岗位数量少、要求高,完全成为一种摆设。性别职业主要是一些低劳动技能的服务业,很多的性别职业有着明显外表偏好、年龄偏好。社会转型时期,性别职业的大量出现,是一种倒退,已经成为妇女就业领域的严重障碍。
4、卖淫业的兴旺和女性犯罪率升高
妇女就业状况恶化的另一直接后果即导致一些社会丑恶现象的产生。卖淫业作为社会丑恶现象之一一直得到政府的严厉打击和禁止,其中不乏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而更多的卖淫女都是一些挣扎在社会最低层的,缺乏最基本生活保障而走投无路的弱女子,包括一些下岗女工。卖淫业的日益泛滥和半公开化,不仅对女性价值观、择业观起到冲击作用,而且作为社会问题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其给社会带来的危害如疾病的传播、道德的沦丧,对家庭的伤害都是巨大的,卖淫业如同一个毒瘤,是社会发展的一大隐患。
5、妇女社会地位下降,婚姻质量下降,离婚率上升
妇女就业问题而引起的失业、下岗给女性的生活带来很大影响,大多数女性身上失落、委屈、苦闷、焦虑等负面情绪很大。失去了经济收入,家庭问题慢慢出现,许多家庭因此失去了原有的欢乐和和睦,陷入经济和情感的双重危机中,一些家庭因此而走向破裂,失业威胁着作为经济和社会单元的家庭的稳定,家庭收入的减少使女性不再享有从前的家庭地位和家庭角色,家庭关系和家庭以外的人际关系均受到影响,女性的自尊受到打击,精神受到损伤。一些家庭由于女性失去经济来源而引发家庭纠纷导致家庭暴力增多,妇女因经济上依赖丈夫而不得不默默承受丈夫的虐待、殴打、遗弃等,甚至对丈夫的外遇亦采取沉2 影响女性就业因素的分析研究 默与忍受,身心受到极大的伤害。有资料显示下岗女工离婚率明显高于一般家庭,婚姻不稳定现象严重,丈夫有外遇比例有所增加,女性经济地位的变化使缺少宽容、理解和沟通的家庭,最后多以离婚而告终。因失业而导致婚姻破裂的女性往往陷入非常困苦的境地,一大批单亲家庭的女性既要养活自己又要抚养孩子而不得不依赖亲朋好友和政府的救济,给社会带来了很大的负担和无穷的隐患。
越来越多的女青年在长期失业,就业无望的困境中,将婚姻用于交易、或傍大款、或远嫁异乡,或做“二奶”,缺乏感情基础的婚姻必然导致婚姻质量的普遍下降,各种婚姻纠纷,家庭官司司空见惯,多如牛毛。重婚、纳妾等丑恶现象时有发生,女性作为最终的受害者在饱受经济不能自主的痛苦的同时,还要带着情感上的累累伤痕去面对未来的生活,因就业引起的女性社会地位下降,继尔导致家庭、婚姻等一系列的问题使得整个社会增添了许多不稳定的因素和无法预测的严重后果。
6、妇女劳动权益得不到保障
相关政策法规体系的不健全及其与现实的脱节,无法为妇女就业铺设平坦的大道,也是造成女性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妇女就业劣势使得女性在社会生活多方面深受影响还体现在劳动权益受到侵害。业主对国家制定的女工劳动保护、女工禁忌劳动范围等缺少了解或根本就无视其存在,缺少保护职工劳动权益的意识。在市场竞争的冲击下,企业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减少成本,往往以女工的健康和安全为代价以换取最大的经济效益,突出表现在:任意延长工作时间,女性没有准确的上下班时间,加班不加薪;加大工作强度,使员工超负荷劳动;惩罚性扣克工资,借故减少雇工的收入;低报酬招聘,男女同工不同酬;随时解雇,不签定劳动合同,试用期满即换新人;违规作业,在有毒有害环境工作而不告知;拖欠工资或工资不兑现等。一些企业任意提高录用女性劳动者的标准,同等条件下录用男性而拒绝女性,对女性身高、相貌要求挑剔,甚至要求女工在录用期保证不生育等。有些企业将女工劳动保护和妇女保健等开支一减再减压到最低,甚至缺乏起码的卫生保健条件和设施,女职工哺乳期休长假工作岗位无保障,企业中托儿所、哺育室少,女工极不方便,影响工作和生活,使得女职工权益得不到保障。
影响女性就业因素分析
1、历史分工
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里,传统的妇女角色是单纯的家庭角色及由此而产业的其它家庭角色,如母亲、妻子等。女性所承担的责任和所履行的义务亦都围绕着家庭,无须走上社会,担当社会角色,社会和家庭对女性的期望就是“贤妻良母”。而现代社会的女性因妇女解放而走出家庭参与社会活动,扮演着社会和家庭的双重角色,承担家庭和社会双重责任。女性在获得一定的社会地位和经济独立的同时,也饱受了双重角色冲突之苦,尤其是已婚职业妇女在精力、时间、情感、体力等方面不堪重负,很多职业女性在面临事业和家庭矛盾时,往往难以抉择。“上海市妇女社会地位调查”结果显示,在家庭和事业难以兼顾时,56%的女性不知如何选择,26.7%的女性选择牺牲事业,13.8%的女性选择牺牲家庭,62.5%的女性希望能兼顾事业与家庭,这就意味着女性将为此而付出更大的代价或由此而可能产生的更多的社会问题,如心理问题、家庭问题等。因为尽管男性也承担着双重角色,但男性的角色间冲突并未发展到使其为之困惑的严重程度,而很多女性在一定程度上认同了男性本位社会对两性社会角色的价值评判,对男性社会成就需求远高于家庭成就需求,从而对男性的家庭角色持宽容、忍耐和无奈的态度,心甘情愿地挣扎在社会与家庭所带来的双重重负下,独自品尝生活的艰辛与苦涩。
在社会转型期,女性角色冲突又有其新的特点,面对人才商品化、市场化、社会化,妇女一方面因3 影响女性就业因素的分析研究 自身素质较低而择业期望值过高形成冲突,另一方面女性因双重角色的拖累而无法得到更多的实践锻炼和培训学习的机会,加上女性特有的两个工作效率低谷期即育儿期和更年期,使得很多女性自暴自弃,甘心在家相夫教子、不求上进,在愈来愈激烈的择业竞争中退避三舍,失去竞争力。而那些想要兼顾双重角色的妇女,往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艰辛。据调查有85%以上的家庭做饭、洗碗、洗衣、打扫卫生等日常家务劳动主要由妻子承担。女性承担了81%的洗衣服,74%的整理房间和照料孩子,66%的购物、买菜、做饭等。这种由妻子承担全部或大部分家务劳动是我国大多数城市家庭的分工结构,直接影响了妇女的职业表现,使妇女并不实际享有平等的就业权利,传统的家庭角色直接影响妇女的就业动机,使得以家庭生活为定向的职业妇女对职业社会的参与客观上有所限制,而主观上消极无奈,因而无法与男性在职场上一争高地,相提并论。总之,角色冲突不仅给妇女带来了沉重的精神负担,对妇女就业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
2、社会偏见
“妇女解放程度是衡量社会进步的天然尺度”。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女性不仅承担生活的重压,还承担着人类自身生产的责任,对社会对人类的贡献是显见且巨大的,理应受到全社会的尊重,然而千百年来,封建社会的中国女性一直受到了深深的压抑和歧视。“红颜祸水”,“女子无才便是德”。“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头发长见识短”等等,无不显示对女性深层的歧视。男尊女卑不仅作为史实长期存在,而且作为一种观念根深蒂固地存在于大部分人的头脑中,这样的思想观念不允许女性超越男子,对女性的期待仅在于当好“贤妻良母”。这种观念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被一代一代地演绎、传承下来,形成了较稳定的被社会认可的意识。社会偏见积习难改,因其已经不是几个人或几个群体而是整个社会的集体无意识行为。即使在经济高速发展、社会日益进步的今天,这样的歧视仍存在并表现在招工、招生、毕业分配、住房分配、下岗及再就业等各个方面。女大学生、女研究生在择业时,一些单位甚至党政机关在录用时,或明确表示不要女性,或以种种理由与手段拒绝录用女性,更有甚者,强迫女性立生育保证书之类的合同,职场中的歧视女性行为对女性就业造成了极大的影响。虽然建国以来国家和政府致力于改善妇女社会地位、生活条件、实施男女平等政策,为造就一种新型的男女关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较任何国家都更优越的条件,使她们享有西方妇女几代拼搏努力的成果,然而由于中国妇女的解放不是以自发的性别觉醒并付之努力而得来的,而是由男性先觉者提出并实现的,使得女性在意识上、观念上仍然存有自卑感、依附心理和弱者意识。基于此,一场引起强烈震动的“妇女回家”和“阶段就业”大讨论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某种观念的历史倒退。“妇女回家”和“阶段就业”表面上看似乎体现了男性对女性的一种人文关怀,实质上是对妇女社会价值的否定,剥夺妇女参与社会活动的权力,是以男性为中心的价值观的体现,带有明显的性别歧视倾向。观念的改变不是短时间内可以达到的,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社会高度发达的今天,经济发达不等于男女平等,社会偏见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制约和影响着女性就业。正如彭佩云所呼吁的“政府要积极实施有利于妇女就业的经济和社会政策、坚决制止性别歧视,开辟适合妇女的就业岗位,扩大女性就业机会,很多单位不愿意承担女性生育期间的工资、医疗费、是造成女性就业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消除社会偏见,真正实现男女平等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3、生理差异
男女两性的生理差异导致人类早期的劳动分工的不同,男人以其强壮的体魂,发达的肌肉,担任起狩猎及保护家园的重任,而女人则以其纤弱的身躯,娇小的骨架承担起养育子女的任务、长期的分工差异延伸出男女间人格倾向和地位的分化,使得男子备具了攻击性强、精神旺盛、富冒险精神、独立性强的品4 影响女性就业因素的分析研究 质,而女性则具备了文静孱弱、温柔随和、依赖性强的品质,表现在就业上男性更具主动性、竞争性和支配性,具有广阔的就业领域,而女性则表现为被动性和依赖性,并在很多领域因生理差异的因素而难以胜任工作,如重体力劳动和户外工作,包括消防、保安、勘探、水下作业等等。我国从50年代妇女走出家庭参与社会生产以来,“男女不分,男同志能做到的,女同志同样可以做到”成为时尚,因其男女平等的标准是女人一切向男人看齐,追求的是一种表面的雷同,忽视了男女之间优势互补,使得那些跻身于男性职业行列中的女性在产业结构重整的今天面临着下岗淘汰的结局。而现今许多原本只属于女性的行业也涌入大批的男性,如护理、幼师等,使得女性在就业时面临更多的竞争和挑战。许多属于女性的职业如秘书、导游、公关等都是吃青春饭的,而不是终生职业。
男女两性差异还表现在女性因其生理机能而决定了一生中必然会经历经期、孕期、产期、哺乳期、更年期等特殊时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从业人员的工资、福利、生老病死都是由国家“包”起来了,任何单位不会因为接受女性职工而影响单位的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即使有影响也由国家承担了损失,国家及代表国家的单位的保障,使得女性没有太多这方面的顾虑和困扰,女性就业与经济利益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得到了限制和缓解。然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可供女性就业的大多为需要独立生产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私营企业、个体经济和三资企业等,国家再也不能一包到底,企业主面对女性怀孕生产,哺乳抚养后代等义务可能对企业造成利益损失时,往往“宁要武大郎,不图穆桂英”。女性作为人类自身再生产的天然承担者,对家庭、对社会、对人类的发展所做的贡献是巨大的,在怀孕分娩、哺乳喂养教育孩子等方面付出的艰辛也是巨大的,对职业活动的影响和对就业单位造成的经济损失也是客观存在的,由女性来承担因此而造成的就业不平等的后果显然是不公平的,因两性差异而造成的就业不公平竞争是影响妇女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尤其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就业公平与经济利益之间的矛盾冲突将愈演愈烈。
4、文化素质
教育对妇女的影响更多地表现在就业分布而不是就业程度上,有无专业技能对妇女就业有明显的作用。妇女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经济中立足,关键因素在于自身素质,市场经济下择业靠的是竞争,唯有高素质的人才才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电子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现代劳动方式更加灵活,科学技术的广泛渗透,对劳动者的文化水平、知识技能有了更高的要求,女性过去从事较多的简单劳动将逐渐被时代所淘汰,传统的职业将逐一退出历史的舞台,新兴职业纷纷脱颖而出,这是新技术广泛应用的必然结果。技术性工作将是21世纪社会的职业主体,没有良好的文化素质将无法跻身未来的新兴职业。很多失业下岗人员不是因为没有岗位,而是因为缺乏技能,很多技术要求相对较高的行当如维修、营销、电工等急需用人,而没有一技之长的求职者只能是望“职”兴叹。
妇女整体文化素质偏低,尤其是下岗女工大多只有初中文化程度。2000年在业人口中,我市女性人均受教育年数不足7年,女性文盲、半文盲人口高达27.4万人,女性占比重比男性高6.75个百分点,全市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人口,女性只占37%,女性受教育情况明显低于男性。2003年末,全市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共计9万人,仅占在业人口的2.46%,其中女性技术人员3.88万人。农村妇女文盲扫除后复盲现象普遍,初中女生辍学现象严重,男女受教育差距将因此而继续增大。低素质的女性劳动者决定了在就业领域的低层次,从业女性中60%以上从事农林牧渔业生产,其次是从事生产及运输业,占12%,而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仅占从业女性人口的5.3%,女性就业大多集中在以家庭承包为主的农业和劳动密集型的服务业,而在现代工业部门的就业机会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越来越少。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带给5 影响女性就业因素的分析研究 我们的益处显示出各种形式的知识在经济过程中,起着越来越关键的作用,拥有更多知识的人获得更高报酬的工作,拥有更多知识的企业才是市场中的赢家。女性就业难、下岗人员女性比例高,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女性从业素质与社会要求有一定的距离,现阶段中国的第三产业主要是由商业、餐饮业等服务性行业组成,女性就业结构仍然偏低,女性集中的农业和以轻体力劳动为主、对技能要求不高的行业,普遍存在低技能、低质量、低待遇,转岗能力差的现象,农村妇女因文化素质低,缺少技能而很难向二、三产业转移劳动力。在就业招聘广告中,女性应聘的领域多为公关、秘书、美容美发、服装模特及餐饮服务等行业,这些职业固然适合女性、但其职业层次偏低。而事实上,女性就业范围十分广泛,可以和男性一样从事高技能职业,只要女性愿意接受高技能培训,完全可以胜任权威性较强、技术含量高的职业。因此说,文化素质偏低是女性就业竞争的一个弱势,是影响女性就业的关键因素。
实现男女平等就业,并非遥不可及
从影响就业的各种因素来看,就业在相当长阶段(包括经济快速增长阶段)都会成为社会发展的一个严峻问题,要缓解妇女的就业压力,必须多管齐下,综合治理,特别是要加强法规建设和市场监管。社会各方共同努力,才能为女性平等就业打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
1、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为女性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提供更优越的就业环境。发展经济是解决就业的根本出路。要解决我市女性就业问题,只有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不断增强区域经济实力,增加更多、更好的女性就业机会。同时要注意女性从业人员由农业向非农产业的转移,特别是大力发展那些适合女性的行业,如文化教育、卫生、艺术、旅游等服务行业,以彻底改变我市女性从业人口结构不合理及就业难的状况。
2、大力发展基础教育和职业培训,全面提高女性职业竞争的能力。要提高女性自身的文化素质,努力提高女性整体的文化知识水平。要大力发展女性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工作。要在培养女性文化知识水平的基础上,培养女性从事某些特殊行业、职业的专业技术教育,使其掌握一门至几门的实用技术,为女性就业提供更大的选择空间。女性要培养自己敢于挑战、勇于竞争的社会能力。在当前优胜劣汰的激烈社会竞争中,在性别歧视仍旧在一定范围存在的今天,女性只有具备与男性更为优越的条件,才能在政治、经济领域中实现真正的平等,得到社会认可。女性只有不断完善自我,努力提高自己参与社会竞争的能力与勇气,才能在残酷、激烈的社会竞争中不卑不亢、勇敢自信地去接受挑战。
3、要改变现有就业机制中歧视女性的现状,积极倡导新型择业观念。政府应积极探索市场条件下促进女性就业的干预机制,要通过相关法律、政策制定和强制执行来切实保障女性的就业权利。女性在家庭生活中承担了较男性更多的责任,社会应为她们提供更多、更好的就业岗位,而不是以种种理由歧视、拒绝她们。积极倡导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增强失业人员主动就业的意识,提高女性的社会地位,增加她们的收入,改变她们的生活现状。经济环境是如何影响市场营销活动的?请举例说明。
经济环境是如何影响市场营销活动的?请举例说明。
09-02-26 &
营销者必须及时和注意市场营销环境的调查,预测和分析,然后根据各数据确定营销组合和策略,相应地调整企业的组织结构和管理体制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家庭消费调查:有收缩迹象 住房开支是最坚挺   日前,零点研究咨询集团进行一项女性消费行为调查,结果与人们的日常经验一致:中国家庭中的财政大权更多地由女性掌握,超过6成已婚女性称家庭成员中从她们手中花出去的钱最多。   在当前金融危机的背景下,近6成女性表示有压缩开支的计划,服装箱包、外出就餐和珠宝首饰成为她们首选压缩的三类消费项目,而住房成本则成为中国家庭最不想压缩的消费项目。   本次调查为网络调查,参与调查者以女性为主,包括部分男性。   家庭消费女人拿主意   本次调查显示,24.9%的女性骄傲地宣称自己在家中挣钱最多,同时,15.1%的男性承认妻子在家中挣钱比自己多。   虽然在多数中国家庭中女性还不是家庭主要收入来源,但她们在消费方面拥有很大的发言权。63.9%的已婚女性坦言平均每个月从她们手中花出去的钱最多。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2006年9月发表的《中国女性社会地位调查报告》也显示:78%已婚女性为家庭日常开销和购买衣物作出决定;在购买大额商品,如房子、汽车、奢侈品时,23%的已婚女性表示她们能作出独立购买决定,其余的77%女性虽然会与配偶商量后作出决定,但她们的个人好恶会对最终决定产生重大影响。   在消费的过程中,女性带有很强的感性消费特质,“打折”和“情绪”对女性的消费影响明显高于男性:28.9%的女性承认自己碰到促销活动就容易消费;27.3%的女性承认情绪会影响自己的消费行为,分别高于男性9.7和6.8个百分点。男性的消费则更多由钱袋鼓瘪而定,46.7%的男性在刚发工资或奖金的情况下最容易去消费。   宁可吃得差,不想住得差   受金融危机影响,中国居民消费信心指数跌至2004年以来最低点。本次调查中,14.8%的女性担心自己未来一年里会被裁员。   女性的开销也随之进行调整,56.7%的女性有压缩家庭开支的计划,在有此打算的女性中,近9成人选择从自己开始。有较大弹性的消费项目成为人们削减开支的首选,其中,女性更倾向于削减服装箱包、外出就餐以及珠宝首饰方面的开支。在打算压缩家庭开支的女性中,分别有56.2%、54.5%和47.6%的人选择了这3项。   对于男性而言,压缩消费则主要集中在外出就餐和休闲娱乐两项,分别有59.4%和52.8%的男性选择了这两项。   让人感到有些意外的是,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都显示住房开支都是他们最不想压缩的消费项目,选择可能压缩住房成本的男性和女性分别只有7.1%和4.4%,看来某地产大鳄称住房消费为刚性需求还是有一定道理的,最近楼市的“小阳春”也不难理解了。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家庭消费调查:有收缩迹象 住房开支是最坚挺   日前,零点研究咨询集团进行一项女性消费行为调查,结果与人们的日常经验一致:中国家庭中的财政大权更多地由女性掌握,超过6成已婚女性称家庭成员中从她们手中花出去的钱最多。   在当前金融危机的背景下,近6成女性表示有压缩开支的计划,服装箱包、外出就餐和珠宝首饰成为她们首选压缩的三类消费项目,而住房成本则成为中国家庭最不想压缩的消费项目。   本次调查为网络调查,参与调查者以女性为主,包括部分男性。   家庭消费女人拿主意   本次调查显示,24.9%的女性骄傲地宣称自己在家中挣钱最多,同时,15.1%的男性承认妻子在家中挣钱比自己多。   虽然在多数中国家庭中女性还不是家庭主要收入来源,但她们在消费方面拥有很大的发言权。63.9%的已婚女性坦言平均每个月从她们手中花出去的钱最多。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2006年9月发表的《中国女性社会地位调查报告》也显示:78%已婚女性为家庭日常开销和购买衣物作出决定;在购买大额商品,如房子、汽车、奢侈品时,23%的已婚女性表示她们能作出独立购买决定,其余的77%女性虽然会与配偶商量后作出决定,但她们的个人好恶会对最终决定产生重大影响。   在消费的过程中,女性带有很强的感性消费特质,“打折”和“情绪”对女性的消费影响明显高于男性:28.9%的女性承认自己碰到促销活动就容易消费;27.3%的女性承认情绪会影响自己的消费行为,分别高于男性9.7和6.8个百分点。男性的消费则更多由钱袋鼓瘪而定,46.7%的男性在刚发工资或奖金的情况下最容易去消费。   宁可吃得差,不想住得差   受金融危机影响,中国居民消费信心指数跌至2004年以来最低点。本次调查中,14.8%的女性担心自己未来一年里会被裁员。   女性的开销也随之进行调整,56.7%的女性有压缩家庭开支的计划,在有此打算的女性中,近9成人选择从自己开始。有较大弹性的消费项目成为人们削减开支的首选,其中,女性更倾向于削减服装箱包、外出就餐以及珠宝首饰方面的开支。在打算压缩家庭开支的女性中,分别有56.2%、54.5%和47.6%的人选择了这3项。   对于男性而言,压缩消费则主要集中在外出就餐和休闲娱乐两项,分别有59.4%和52.8%的男性选择了这两项。   让人感到有些意外的是,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都显示住房开支都是他们最不想压缩的消费项目,选择可能压缩住房成本的男性和女性分别只有7.1%和4.4%,看来某地产大鳄称住房消费为刚性需求还是有一定道理的,最近楼市的“小阳春”也不难理解了。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家庭消费调查:有收缩迹象 住房开支是最坚挺   日前,零点研究咨询集团进行一项女性消费行为调查,结果与人们的日常经验一致:中国家庭中的财政大权更多地由女性掌握,超过6成已婚女性称家庭成员中从她们手中花出去的钱最多。   在当前金融危机的背景下,近6成女性表示有压缩开支的计划,服装箱包、外出就餐和珠宝首饰成为她们首选压缩的三类消费项目,而住房成本则成为中国家庭最不想压缩的消费项目。   本次调查为网络调查,参与调查者以女性为主,包括部分男性。   家庭消费女人拿主意   本次调查显示,24.9%的女性骄傲地宣称自己在家中挣钱最多,同时,15.1%的男性承认妻子在家中挣钱比自己多。   虽然在多数中国家庭中女性还不是家庭主要收入来源,但她们在消费方面拥有很大的发言权。63.9%的已婚女性坦言平均每个月从她们手中花出去的钱最多。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2006年9月发表的《中国女性社会地位调查报告》也显示:78%已婚女性为家庭日常开销和购买衣物作出决定;在购买大额商品,如房子、汽车、奢侈品时,23%的已婚女性表示她们能作出独立购买决定,其余的77%女性虽然会与配偶商量后作出决定,但她们的个人好恶会对最终决定产生重大影响。   在消费的过程中,女性带有很强的感性消费特质,“打折”和“情绪”对女性的消费影响明显高于男性:28.9%的女性承认自己碰到促销活动就容易消费;27.3%的女性承认情绪会影响自己的消费行为,分别高于男性9.7和6.8个百分点。男性的消费则更多由钱袋鼓瘪而定,46.7%的男性在刚发工资或奖金的情况下最容易去消费。   宁可吃得差,不想住得差   受金融危机影响,中国居民消费信心指数跌至2004年以来最低点。本次调查中,14.8%的女性担心自己未来一年里会被裁员。   女性的开销也随之进行调整,56.7%的女性有压缩家庭开支的计划,在有此打算的女性中,近9成人选择从自己开始。有较大弹性的消费项目成为人们削减开支的首选,其中,女性更倾向于削减服装箱包、外出就餐以及珠宝首饰方面的开支。在打算压缩家庭开支的女性中,分别有56.2%、54.5%和47.6%的人选择了这3项。   对于男性而言,压缩消费则主要集中在外出就餐和休闲娱乐两项,分别有59.4%和52.8%的男性选择了这两项。   让人感到有些意外的是,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都显示住房开支都是他们最不想压缩的消费项目,选择可能压缩住房成本的男性和女性分别只有7.1%和4.4%,看来某地产大鳄称住房消费为刚性需求还是有一定道理的,最近楼市的“小阳春”也不难理解了。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全 民 健 身 计 划 纲 要 (日国务院发布)……为了更广泛地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增强人民体质,推动 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特制定本纲要。一、面临的形势(一)建国40多年来, 国体育事业取得了很大成就。群众性体育活动蓬勃开展,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不断增加,人民体质与健康状况有了很大改善,全民健身工作日益受到社会的重视和支持,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更加丰富多彩,群众体育健身的物质条件逐步得到提高,体育在提高人民整体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方面发挥着越来越显著的作用。(二)当前, 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民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但是,全民健身工作的现状还不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群众的体育健身意识还不够强,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还不够广泛,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还不够多,现有体育场地设施在向社会开放、满足群众开展体育锻炼的需要方面还有较大差距,全民健身工作的科学技术和监测管理还比较落后,有关的法规制度还不够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全民健身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还在探索之中。这些问题,应随着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逐步加以解决。(三)为进一步增强人民体质,适应 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推行全民健身计划,发展群众体育。二、目标和任务(四)全民健身计划到2010年的奋斗目标是:努力实现体育与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的体质与健康水平,基本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五)依据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二步战略目标的要求,积极发展全民健身事业。到本世纪末,经济、社会和体育发展程度不同的各类地区,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都应有所增长,人民体质明显增强,群众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体育消费额等逐步加大, 群众体育健身活动的环境和条件有较大的改善。(六)依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深化体育改革。到本世纪末,初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全民健身管理体制, 初步形成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充满发展活力的运行机制,建立起社会化、科学化、产业化和法制化的全民健身体系的基本框架。三、对象和重点(七)全民健身计划以全国人民为实施对象,以青少年和儿童 为重点。青少年和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昌盛,要发动全社会关心他们的体质和健康。各级各类学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做好学校体育工作。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的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与习惯。继续搞好升学考试体育的试点,不断总结完善,逐步推开。盲校、聋校、弱智学校要重视开展学生的体育活动。要积极创造条件,切实解决学校体育师资、经费、场地设施等问题。(八)机关和企、事业单位要加强职工体育工作,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开展形式多样、健康文明的职工体育健身活动。(九)积极发展社区体育。街道办事处要加强对体育工作的组织,发挥居民委员会和基层体育组织的作用,做好社区体育工作。体育行政部门要给予支持和指导。(十)提高农民的体质与健康水平是农村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充分发挥村民委员会和各级农民体育协会的作用,并与文化站协同配合,做好农村体育工作。继续开展评选全国体育先进县活动,推动农村体育的发展。(十一)实施(军人体育锻炼标准》,进一步发展部队体育,增强体质,提高部队战斗力。培养部队体育骨干。部队在搞好自身体育工作的同时,要积极支持和帮助驻地附近的居民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十二)积极发展少数民族体育,在民族地区广泛开展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为主的体育健身活动。建立健全各级少数民族体育协会,培养少数民族体育人才。(十三)重视妇女和老年人的体质与健康问题,积极支持他们参加体育健身活动。注意做好劳动强度较大、余暇时间较少的女职工的体育工作。加强对老年人体育健身活动的科学指导。(十四)广泛开展残疾人体育健身活动,提高残疾人的身体素质和平等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丰富残疾人体育健身方法,培养体育骨干,提高残疾人体育运动水平。(十五)积极为知识分子创造体育健身条件,倡导和推广适合其工作特点的体育健身方法,重视对中高级知识分子进行健康检查和体质测定工作。四、对策和措施(十六)把推行全民健身计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坚持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的方针,以普遍增强人民体质为重点,加强领导,统筹规划,切实抓出成效。(十七)加强宣传工作,形成全民健身的舆论导向,增强全民体育健身意识,提高对全民健身工作的重视程度。使全社会认识到,身体素质是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物质基础, 全民健身工作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体育发展水平是社会进步与人类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十八)加强群众体育的法制建设,认真执行现有体育法规,有计划地制定并实施社会体育督导、群众体育工作、体育社团、场地设施管理等方面的法规制度。逐步完善群众体育运动竞赛制度,加强对工人、农民、少数民族、残疾人以及各类学生运动会等的组织和管理。突出群众体育运动会和竞赛活动的群众性、健身性、民族性、趣味性和科学性。(十九)充分发挥各群众组织和社会团体在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建立健全行业、系统体育协会和其他群众体育组织,逐步形成社会化的全民健身组织网络。(二十)体育部门要改善资金支出结构,逐步增加群众体育事业费在预算中的支出比重。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人资助体育健身活动。提倡家庭和个人为体育健身投资,引导群众进行体育消费,拓宽体育消费领域,开发适应 国群众消费水平的体育健身、康复、娱乐等市场。(二十一)实施体质测定制度,制定体质测定标准,定期公布全民体质状况。实施(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加强社会体育骨干队伍建设。(二十二)推广简便易行和适合不同年龄、性别、职业特点与体质状况的体育健身方法。挖掘和整理 国传统体育医疗、保健、康复等方面的宝贵遗产,发展民族、民间传统体育。(二十三)加强人民体质与健康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要发挥体育科技队伍的作用,体育科研单位和体育院校要以群众体育和全民健身的科学研究为重点,要增加对群众体育科学研究的投入,加快科技成果向群众体育健身实践的转化。(二十四)体育场地设施建设要纳入城乡建设规划,落实国家关于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用地定额和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的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体育场地设施或挪作它用。各种国有体育场地设施都要向社会开放,加强管理,提高使用效率,并且为老年人、儿童和残疾人参加体育健身活动提供便利条件。五、实施步骤(二十五)本纲要采取整体规划,逐步实施的方式。从现在起到2010年分为两期工程。第一期工程自年,分为三个阶段:年为第一阶段,进行宣传发动和改革试点,初步掀起一个全民健身活动热潮。 年为第二阶段,通过重点实施、逐步推进,形成崇尚健身、参与健身的社会环境和社会风气。年为第三阶段,全面展开全民健身计划的各项工作并普遍取得成效,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的基本框架。第二期工程自年,经过十年的努力,把全民健身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基本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二十六)本纲要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国家体委会同有关部门、各群众组织和社会团体共同推行。国家体委负责组织实施。各级地方人民政府及其体育行政部门应根据当地具体情况,制定本地区的规划和实施方案。各部门、各系统也应制定相应的规划和实施方案。……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可根据本纲要的要求,结合部队实际参照执行。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1.直接影响营销活动的经济环境因素 市场不仅是由人口构成的,这些人还必须具备一定的购买力。而一定的购买力水平则是市场形成并影响其规模大小的决定因素,它也是影响企业营销活动的直接经济环境。主要包括: (1)消费者收入水平的变化 消费者收入,是指消费者个人从各种来源中所得的全部收入,包括消费者个人的工资、退休金、红利、租金、赠予等收入。消费者的购买力来自消费者的收入,但消费者并不是把全部收入都用来购买商品或劳务,购买力只是收入的一部分。因此,在研究消费收入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国民生产总值。它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实力与购买力的重要指标。从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幅度,可以了解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状况和速度。一般来说,工业品的营销与这个指标有关,而消费品的营销则与此关系不大。国民生产总值增长越快,对工业品的需求和购买力就越大,反之,就越小。 ②人均国民收入。这是用国民收入总量除以总人口的比值。这个指标大体反映了一个国家人民生活水平的高低,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商品需求的构成。一般来说,人均收入增长,对消费品的需求和购买力就大,反之就小。根据近40年的统计,一个国家人均国民收入达到5000美元,机动车可以普及,其中小轿车约占一半,其余为摩托车和其它类型车。 ③个人可支配收入。这是在个人收入中扣除税款和非税性负担后所得余额,它是个人收入中可以用于消费支出或储蓄的部分,它构成实际的购买力。 ④个人可任意支配收入。这是在个人可支配收入中减去用于维持个人与家庭生存不可缺少的费用(如房租、水电、食物、燃料、衣着等项开支)后剩余的部分。这部分收入是消费需求变化中最活跃的因素,也是企业开展营销活动时所要考虑的主要对象。因为这部分收入主要用于满足人们基本生活需要之外的开支,一般用于购买高档耐用消费品、旅游、储蓄等,它是影响非生活必需品和劳务销售的主要因素。 ⑤家庭收入。很多产品是以家庭为基本消费单位的,如冰箱、抽油烟机、空调等。因此,家庭收入的高低会影响很多产品的市场需求。一般来讲,家庭收入高,对消费品需求大,购买力也大;反之,需求小,购买力也小。需要注意的是,企业营销人员在分析消费者收入时,还要区分“货币收入”和“实际收入”。只有“实际收入”才影响“实际购买力”。因为,实际收入和货币收入并不完全一致,由于通货膨胀、失业、税收等因素的影响,有时货币收入增加,而实际收入却可能下降。实际收入即是扣除物价变动因素后实际购买力的反映。 (2)消费者支出模式和消费结构的变化 随着消费者收入的变化,消费者支出模式会发生相应变化,继而使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消费结构也发生变化。西方一些经济学家常用恩格尔系数来反映这种变化。恩格尔系数表明,在一定的条件下,当家庭个人收入增加时,收入中用于食物开支部分的增长速度要小于用于教育、医疗、享受等方面的开支增长速度。食物开支占总消费量的比重越大,恩格尔系数越高,生活水平越低;反之,食物开支所占比重越小,恩格尔系数越小,生活水平越高。 这种消费支出模式不仅与消费者收入有关,而且还受到下面两个因素的影响:①家庭生命周期的阶段影响。据调查,没有孩子的年轻人家庭,往往把更多的收入用于购买冰箱、电视机、家具、陈设品等耐用消费品上,而有孩子的家庭,则在孩子的娱乐、教育等方面支出较多,而用于购买家庭消费品的支出减少。当孩子长大独立生活后,家庭收支预算又会发生变化,用于保健、旅游、储蓄部分就会增加。②家庭所在地点的影响。如住在农村与住在城市的消费者相比,前者用于交通方面支出较少,用于住宅方面的支出较多,而后者用于衣食、交通、娱乐方面的支出较多。 恩格尔系数是衡量一个国家、地区、城市、家庭生活水平高低的重要参数。根据国家统计局1995年调查资料,按全国居民平均水平计算,我国的“恩格尔系数”约为54%。据预测,到2000年,我国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可达到45%,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可达到50%左右。到2010年,则可分别达到35%及40%。按联合国划分富裕程度的标准,“恩格尔系数”在60%以上的国家为饥寒;在50%~60%之间的为温饱;40%~50%之间的为小康;40%以下的为富裕。按此标准,我国已进入温饱阶段后期,到2000年,可达到小康阶段,而到2010年,则可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 消费结构指消费过程中人们所消耗的各种消费资料(包括劳务)的构成,即各种消费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关系。优化的消费结构是优化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客观依据,也是企业开展营销活动的基本立足点。二战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消费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①恩格尔系数显著下降,目前大都下降到20%以下;②衣着消费比重降低,幅度在20%~30%之间;③住宅消费支出比重增大;④劳务消费支出比重上升;⑤消费开支占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的比重上升。而从我国的情况看,消费结构还不尽合理。长期以来,由于政府在住房、医疗、交通等方面实行福利政策,从而引起了消费结构的畸形发展,并且决定了我国居民的支出模式以食物、衣物等生活必需品为主。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国家在住房、医疗等制度方面改革的深入,人们的消费模式和消费结构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企业要重视这些变化,尤其应掌握拟进入的目标市场中支出模式和消费结构的情况,输送适销对路的产品和劳务,以满足消费者不断变化的需求。 (3)消费者储蓄和信贷情况的变化 消费者的购买力还要受储蓄和信贷的直接影响。 消费者个人收入不可能全部花掉,总有一部分以各种形式储蓄起来,这是一种推迟了的、潜在的购买力。消费者储蓄一般有两种形式:一是银行存款,增加现有银行存款额;二是购买有价证券。当收入一定时,储蓄越多,现实消费量就越小,但潜在消费量愈大;反之,储蓄越少,现实消费量就越大,但潜在消费量愈小。企业营销人员应当全面了解消费者的储蓄情况,尤其是要了解消费者储蓄目的的差异。储蓄目的不同,往往影响到潜在需求量、消费模式、消费内容、消费发展方向的不同。这就要求企业营销人员在调查、了解储蓄动机与目的的基础上,制定不同的营销策略,为消费者提供有效的产品和劳务。 我国居民有勤俭持家的传统,长期以来养成储蓄习惯。近年来,我国居民储蓄额和储蓄增长率均较大。据调查,居民储蓄的目的主要用于供养子女和婚丧嫁娶,但从发展趋势看,用于购买住房和大件用品的储蓄占整个储蓄额的比重将逐步增加。我国居民储蓄增加,显然会使企业目前产品价值的实现比较困难,但另一方面,企业若能调动消费者的潜在需求,就可开发新的目标市场。比如1979年,日本电视机厂商发现,尽管中国人可任意支配的收入不多,但中国人有储蓄习惯,且人口众多。于是,他们决定开发中国黑白电视机市场,不久便获得成功。当时,西欧某国电视机厂商虽然也来中国调查,却认为中国人均收入过低,市场潜力不大,结果贻误了时机。 西方国家广泛存在的消费者信贷对购买力的影响也很大。所谓消费者信贷,就是消费者凭信用先取得商品使用权,然后按期归还贷款,以购买商品。这实际上就是消费者提前支取未来的收入,提前消费。西方国家盛行的消费者信贷主要有:①短期赊销;②购买住宅分期付款;③购买昂贵的消费品分期付款;④信用卡信贷等几类。信贷消费允许人们购买超过自己现实购买力的商品,从而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更多的收入以及更多的需求;同时,消费者信贷还是一种经济杠杆,它可以调节积累与消费、供给与需求的矛盾。当市场供大于求时,可以发放消费信贷,刺激需求;当市场供不应求时,必须收缩信贷,适当抑制、减少需求。消费信贷把资金投向需要发展的产业,刺激这些产业的生产,带动相关产业和产品的发展。我国现阶段的信贷消费还主要是公共事业单位提供的服务信贷,如水、电、煤气的交纳,其它方面,如教育、住宅建设以及一些商家的信用卡消费正在逐步兴起。 2.间接影响营销活动的经济环境因素 除了上述因素直接影响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外,还有一些经济环境因素也对企业的营销活动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 (1)经济发展水平 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要受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整个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经济发展阶段不同,居民的收入不同,顾客对产品的需求也不一样,从而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的营销。例如,以消费者市场来说,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的地区,在市场营销方面,强调产品款式、性能及特色,品质竞争多于价格竞争。而在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地区,则较侧重于产品的功能及实用性,价格因素比产品品质更为重要。在生产者市场方面,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着重投资较大而能节省劳动力的先进、精密、自动化程度高、性能好的生产设备。在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地区,其机器设备大多是一些投资少而耗劳动力多、简单易操作、较为落后的设备。因此,对于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企业应采取不同的市场营销策略。 美国学者罗斯顿根据他的“经济成长阶段”理论,将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归纳为五种类型:传统经济社会;经济起飞前的准备阶段;经济起飞阶段;迈向经济成熟阶段;(量消费阶段。凡属前三个阶段的国家称为发展中国家,而处于后两个阶段的国家则称为发达国家。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在营销策略上也有所不同。以分销渠道为例,国外学者认为:经济发展阶段越高的国家,其分销途径越复杂而且广泛;进口代理商的地位随经济发展而下降;制造商、批发商与零售商的职能逐渐独立,不再由某一分销路线的成员单独承担;批发商的其它职能增加,只有财务职能下降;小型商店的数目下降,商店的平均规模在增加;零售商的加成上升。随着经济发展阶段的上升,分销路线的控制权逐渐由传统权势人物移至中间商,再至制造商,最后大零售商崛起,控制分销路线。 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起飞前的准备阶段,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到下个世纪初,我国经济将进入起飞阶段。到那时,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企业投资机会增多;市场交换成为企业的根本活动;信息竞争将成为市场竞争的焦点。因此,企业应当注意经济起飞阶段市场中的变化,把握时机,主动迎接市场的挑战。 (2)经济体制 世界上存在着多种经济体制,有计划经济体制,有市场经济体制,有计划-市场经济体制,也有市场-计划经济体制,等等。不同的经济体制对企业营销活动的制约和影响不同。例如,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是行政机关的附属物,没有生产经营自主权,企业的产、供、销都由国家计划统一安排,企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销售,都不是企业自己的事情。在这种经济体制下,企业不能独立地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因而,也就谈不上开展市场营销活动。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的一切活动都以市场为中心,市场是其价值实现的场所,因而企业必须特别重视营销活动,通过营销,实现自己的利益目标。现阶段,我国正处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时期,两种体制并存,两种机制并存,市场情况十分复杂。一方面,通过改革,企业正在逐步摆脱行政附属物的地位,具有了一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开始真正走向市场并以市场为目标开展自己的营销活动;另一方面,企业经营机制还没有完全转变过来,政府的直接干预还严重存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还受到较强的控制,因而企业的营销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制约。另外,市场发育不完善,市场秩序混乱,行业垄断和地方保护主义盛行,极不利于企业开展营销活动。因此,企业要尽量适应这种“双轨”并存的局面,注意选择不同的营销策略。例如,可以运用“大营销”策略打破地区封锁,通过横向联合进入对方市场等,从而开拓自己的市场。 (3)地区与行业发展状况 我国地区经济发展很不平衡,逐步形成了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地带和东高西低的发展格局。同时在各个地区的不同省市,还呈现出多极化发展趋势。这种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对企业的投资方向、目标市场以及营销战略的制订等都会带来巨大影响。 我国行业与部门的发展也有差异。今后一段时间,我国将重点发展农业、原料和能源等基础产业。这些行业的发展必将带动商业、交通、通讯、金融等行业和部门的相应发展,也给市场营销带来一系列影响。因此,企业一方面要处理好与有关部门的关系,加强联系;另一方面,则要根据与本企业联系紧密的行业或部门的发展状况,制订切实可行的营销措施。 (4)城市化程度 城市化程度是指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百分比,它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活动的重要特征之一。城市化是影响营销的环境因素之一。这是因为,城乡居民之间存在着某种程度的经济和文化上的差别,进而导致不同的消费行为。例如,目前我国大多数农村居民消费的自给自足程度仍然较高,而城市居民则主要通过货币交换来满足需求。此外,城市居民一般受教育较多,思想较开放,容易接受新生事物,而农村相对闭塞,农民的消费观念较为保守,故而一些新产品、新技术往往首先被城市所接受。企业在开展营销活动时,要充分注意到这些消费行为方面的城乡差别,相应地调整营销策略。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16中国育龄妇女人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