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项目修建概念性规划设计计

花溪区行政审批服务
您当前位置: &
贵阳市城乡规划局花溪分局
其他行政权力
事项办事指南
行政复议行政诉讼
申请人对行政许可决定不服的,可在六十日内依法提出行政复议申请,或者在六个月内依法提起行政诉讼
反馈上级部门...
本事项为原件预审事项,若您通过网上申请,最多到现场2次即可办结
,承诺时限30个工作日
申请与受理
贵阳市规划电子报建技术规范
1.能当场受理或通过当场补正达到受理条件的,直接进入受理步骤,当场出具受理通知书;2.根据一次性告知通知书内容进行补正后达到受理条件的,出具决定受理通知书;3.收件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未收到一次性告知通知书的,从收件之日起即为受理。
李娟、邬家兴、李铁、魏晓琴、陆虹宇
30个工作日
涉及项目审查相关技术管理规范
1、应当受理的应当出具加盖本行政机关行政审批专用章的决定受理通知书
2、需要补正的应当当场或者在五日内一次性告知申请人日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并出具加盖本行政机关行政审批专用章的一次补正通知书
3、不予受理的应当出具加盖本行政机关行政审批专用章的不予受理通知书
审查与决定
特殊环节(反馈上级部门(贵阳市城乡规划局))
贵阳市城乡规划局窗口工作人员
交由上级部门(贵阳市城乡规划局)办理,完善相关手续后,统一出具办理结果。
暂无办理人员相关信息
姓名:李铁
职务:办事员
办公电话:
负责建设项目《建筑单体设计方案审查》、《建设工程规划许可》的审查
姓名:邬家兴
职务:副主任科员
办公电话:
负责建设项目《建筑单体设计方案审查》、《建设工程规划许可》的审查
姓名:李娟
职务:科长
办公电话:
负责建设项目《建筑单体设计方案审查》、《建设工程规划许可》的审查
姓名:雷勇
职务:科长
办公电话:
负责贵阳市城乡规划局花溪分局行政审批事项的接件及办结工作
办事评价结果
该事项累计评价0次,其中,非常满意0次,满意0次,一般0次,不满意0次
请输入您办事时联系手机号码,如输入不正确则不能评价。
国家部委网站
市州县区网站
省直部门网站
各省政务服务平台工业园区修建性详细规划
,内容来自筑龙网相关的培训课程、论坛帖子、行业资讯等。筑龙网为国内最权威最专业的建筑工程学习。交流平台,超过1000万设计师、工程师和造价师在筑龙网交流、学习更多相关资料请访问日更新500篇的!(发布于:日)
此时有人在和您一起浏览筑龙优搜库
大家都在学
论坛热贴排行
课时数:78
工业园区修建性详细规划相关专题推荐工业厂区修建性详细规划
,内容来自筑龙网相关的培训课程、论坛帖子、行业资讯等。筑龙网为国内最权威最专业的建筑工程学习。交流平台,超过1000万设计师、工程师和造价师在筑龙网交流、学习更多相关资料请访问日更新500篇的!(发布于:日)
此时有人在和您一起浏览筑龙优搜库
大家都在学
论坛热贴排行
课时数:78
课时数:50
工业厂区修建性详细规划相关专题推荐第二节& 修建性详细规划
第二节& 修建性详细规划
一、规划编制
(一) 居住区规划
居住区详细规划在江苏出现的历史较久。清末,张謇在唐闸兴办实业,修建工人住宅区,当为居住区规划之始。该住宅区有老工房、东工房、西工房等,均为简陋平房,呈行列式排列,内部配置开水房等少量公共设施。中华民国北洋政府时期,无锡县出现专为银行及校友建造的宿舍区。其中,民国11年(1922年)建设之丽新公房,翌年兴建之振新一、二村及振新员工宿舍为银行职工宿舍。这一时期国力羸弱,居住区规模很小,房屋多为简单的行列式排列,没有或很少有公建配套。民国16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首都城市人口骤增,住房供不应求。各部门或单位开始建造里弄房屋。银行界建有宁中里,邮电界建有五台山村,浦镇车辆厂、永利厂建有家属宿舍。一些营造厂、私营地产公司规划建设了兴业里、成贤里、忠林坊,职工合作形式组建有良友里,私人投资建有树德坊、仁义坊。镇江在西门外和蒜山一带亦兴建里弄房屋。按里弄坊规划建造的房屋多为条式二层楼房,设备方面水、电、厨、卫俱全。少数富商甚至高官名流亦按规划在里弄建房屋自用。但民国时期,无力建造正规住宅的城市贫民多在城市各个角度空地搭建简单住房及棚屋。首都南京和省会镇江之棚屋遍布全市。22年11月,南京市政府决议,组建“棚户住宅改革委员会”,拟定改革办法为:“在各区内偏僻地点,觅数处官地,批定为棚户住所,将有碍观瞻的棚屋,发给津贴、勒领迁移;取缔市区新盖棚户,为防止火灾起见,棚户的住宅,只准两家相连,如与此项规定不合者,发给津贴,勒令重新迁盖;觅定适当地点后,由殷实商人与银行界官商合资,建造平民住宅。”选定金川门外之四所村、光华门外石门坎、通济门外七里街、武定门外双桥门、中央门外郭家沟、中山门外东岳庙、前三庄、霸王桥、水西门外赛红桥、汉中门外草场门南等处地块作为棚户迁移地点。选定中央门外、和平门外、止马营、七里街、老虎头、杏花村、广东山庄等处地块建造平民住宅。建筑标准分为三种:第一种为青砖墙平瓦顶、四间两厅为一组,分住两户;第二种为长条系列式建筑;第三种为简易条式连幢建筑。后两种都是每户一间,分成内外间,供贫苦劳工租住。平民住宅区内基本上没有规划公共设施。34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为解决政府官员“还都”后的居住问题,行政院规划在南京建造5个公教新村,结构为木屋架,粉板条墙,平瓦屋面,木地板。式样分甲乙两种:甲种为风车型条式二层楼房,每幢40间,设施简陋,为室外公用自来水、公厕;乙种为套型住房,有一室一厅和两室一厅,水、电、厨、卫设施齐全。民国时期的居住区由建筑师采用街坊理论的设计方法进行规划。街坊是由密集的城市道路划分成较小的地块(约100×100米,或更小一些),在这些地块上布置居住建筑而形成。一般一个地块内的用地性质是单纯的,所需的配套公共建筑建设在其他地块内。街坊带来的优点是最大的临街率,有些较窄的街坊,可以所有的建筑全临街。其缺点是街坊四周均是城市道路,各种车辆均有权通过,造成居民生活的不安全及不安静,尤其是小学生上学需要跨过城市道路。
建国后,省内各地人民政府为改善城市劳动人民居住条件,在财力十分紧缺的情况下规划修建了一批住宅区,称工人新村。工人新村的规模远大于以往的里弄,但受当时财力的限制,新村的住宅大都为砖木结构,二、三层,多为公用厨、卫和公用自来水。在新村内设置公共厕所,供居民使用。新村建筑密度在20%~30%之间,有少量绿化带。1952年,南京市人民政府与市总工会号召全市厂矿、公司修建职工住宅,共18处,分布在市内各区。其中在芦席营规划建设的“工人新村”为36幢二层砖木结构楼房群,可供630户居住,是建国后该市最早规划建成的住宅小区。同年,常州市在兰陵广场西南侧规划建设工人新村,系单层砖木结构,计630间,为建国后常州市最早规划建成的居住小区。同年,苏州市兴建南园新村、胥江新村,建筑密度为20%左右,虽标准较低,但当时已传为盛事。20世纪50年代,中国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学习苏联的经验,移植苏联的制度。江苏居住区详细规划,一度以苏联的模式为主导。在设计理论方面,改变过去城市中采用的街坊理论的设计方法为小区理论。小区是将居住区扩大,其四周以城市主次干道为界,在些范围内布置居住建筑及为这些居民服务的生活服务设施,形成住宅组团、居住小区、居住区三级结构。在每一级居住单位内按规定配置公共设施,并按千人指标确定其规模,使居住区规划逐步规范化。居住区内居民基本生活所需的商品可以在小区内所配置的商店购买,小区内的道路及公用管网等由建设单位投资。在小区规划的平面构图方面,一般为简单的行列式布置;也有周边式布置,形成一个个封闭的住宅组团或街坊。但因其全然不顾日照、通风等自然条件,而追求形式主义的图案,又不符合江苏人民的生活习惯,居住者多有批评。50年代后期开始,省内各市结合工业建设编制居民点规划,建成了一批住宅区。1959年3月,南通市城市建设局编制完成《南通市付厂居民点规划及修建设计》,该规划的内容包括公共建筑(机关办公室楼、幸福院、幼儿园、托儿所、中小学、文化馆、图书馆等)、现有工厂和拟办工厂、居住房屋建筑等。在居民点修建上,提出了选点要点、功能分区、道路规划、居住房屋朝向及室型规划等具体规划内容。其中选点要点提出“付厂居民点是全市居民点规划的一部分,它是以付厂为中心带动其他工业和农业的一个居民点,是市区邻近的一个生产中心”;在功能分区方面提出:“居民点的功能以南运河河南为工业区,河北为居住区,东南为大片菜园农场等”,“总的布局有工业有农业,居住和生产不会超过2千米”。同年,常州市完成《常州龙虎塘化工区卫星镇规划》。60年代初期,无锡市房产公司配合市总工会以自建公助和代建形式规划建设一批住宅群。盐城县对东闸、西南和公园居民点定点区域住宅区布置作出修建性详规。年,常州在劳动路、西新桥等地规划建设住宅区,指导思想是先成街后成坊。1964年省建设厅派员协助常州编制常州冶修厂、常州拖拉机厂、常州建材二五三厂等工业及生活小区规划。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居住区规划建设工作一度停滞。70年代初,省内结合重点工程建设,开始恢复居住区详细规划的编制工作,南京9424(梅山冶金工业公司)、栖霞山化肥厂、南京化学工业公司、徐州茅村电厂,以及常州、无锡、清江的轻纺工业系统都规划建设了职工居住小区。六七十年代,理论上有“先生产后生活”的提法,居住区的房屋一般兵营式平行排列,层数四至五层,建设标准很低。大型厂矿企业居住区一般配套建设小学、幼儿园,有的也有商店。但居住区详细规划从理论到实践几乎都没有大的建树。惟1974年江苏省建筑设计院根据连云港港口建设的需要,编制完成之连云港陶庵居住小区规划,为连云港市居住区规划之始,且依山取势,在当时有一定影响。70年代中后期,南京等大中城市下放农村的人员大量回城,城市居民住房十分困难,城市政府开始组织工业企业、机关团体统一规划和建设住宅。1975年,南京市革命委员会组织江苏省汽车运输处、南京市气体分析仪器厂、市无线电元件二厂及白下区属厂共16个单位,采取统一规划和统建投资与集资联建方式,在原明故宫机场跑道南侧规划兴建住宅区,至1978年10月建成,为南京旧城区的第一个新型住宅区。该小区中心辟有花园、沿街建百货、修理、理发、杂品、小吃等商业服务网点及中小学。
1978年全省城市住宅建设步入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的新阶段,特别是公用基础设施在修建性详规中明确规定为统一规划建设。1979年,常州市革命委员会确定以市住宅统一建设办公室为建设单位,开发建设花园居住小区。同年常州市城建局规划人员李遐章编制完成花园居住小区(花园一村)详细规划。该居住小区于1981年1月建成,为常州市最早规划统建的配套居住小区,可居2000户、7050人。该规划布局结构以文化站绿地为中心,以品字型道路为骨架,将小区分成6个住宅组群,各组群用道路、绿化沟通,力图居住环境安宁。建筑物错落排列和在绿化的映衬下,形成有多种对景的道路景观。花园居住区的规划克服了以往千篇一律的住宅“排排座”的格局,将园林和住宅区做到有机结合,开全省居住区规划之新风。国家城市建设总局亦在常州召开现场会,向全国推广花园新村统一规划、配套建设的经验。同年,徐州市规划人员王静霞编制完成徐州市黄河新村规划。该项目规划总体布局分为两部分:西北的四分之一用地为科研文化单位,紧靠苏堤北路,交通方便,位于生活居住区下风向;东及南部的四分之三用地为居住,地界呈梯形,采用内十字主道路骨架,将居住小区分为4个住宅组团,干道交会处形成小区中心,设置公建服务设施。房屋以条形布局为主,黄河南路及小区连缘地点点缀少数点式住宅,以活跃布局。黄河新村的规划突破了将居民区和工作岗位截然分开的做法,成为江苏省内有影响的居住区规划之一。80年代初期,随着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全省城市住宅规划建设进一步发展。1981年,常州、南京二市在住宅建设统建办的基础上组建房地产开发公司,开始形成由开发公司委托规划设计单位编制拟开发地区或项目的详细规划的格局。这一时期,省内各市学习常州市住宅区规划建设的经验,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住宅小区。其中有苏州市彩香新村,无锡市清扬新村、沁园新村,徐州市湖滨新村,南通市虹桥新村,连云港市新浦南小区,淮阴市北京新村,盐城通榆北村,南京锁金新村、南湖新村。许多城市确定实施的修建性详规中,有些是通过方案竞赛选出的优胜方案,南京市雨花新村规划设计方案系在27个竞赛方案中选出,南京锁金村居住小区规划设计方案系在32个方案中选定。常州居住区规划亦有发展,完成了清潭、北环、丽华等居住区规划编制工作。
花园新村规划图
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初,省内各城市规划部门围绕如何改变小区面貌雷同,发展高层住宅还是低层、多层住宅,公共设施配套如何跟上需求,如何利用传统居住形式,投资效益与居住环境效益如何统一等问题,开展了深入的研究与实践,推动了居住区规划思想的根本转变。规划编制中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使居住区规划既能满足居民的物质需要也能满足居民的精神需求。居住区的结构布局力求因地制宜,顺其自然,群体布置,不拘一格。居住组团多以天然河浜及小区道路划分,力求构图简洁和风格各异。空间组合普遍利用水体、花木、住宅体型层次的变化,高低错落;同时利用屋顶的变化,色调的变化,形成空间轮廓起伏多姿。1986年规划的南京莫愁新寓居住小区,1991年规划的苏州三元试点小区、常州红梅西村、南通学田实验小区是这一时期比较好的住宅区规划,标志着江苏居住区规划设计和居住建筑的环境建设达到了新的高度。但这一时期开发商因追求经济利益而增大容积率或减少公建配套项目、降低标准又给规划设计所追求的科学、合理造成压力。大多数县城和苏北地区一些中小城市因社会财力的限制,居住区规划选用的标准往往低于大中城市。直至1992年,相当多的县城和小城市住宅区规划,难得有优秀作品问世。
(二)街景规划
民国时期,随着城市规划建设的发展,涉及城市景观的街景规划编制工作开始起步。民国17年(1928年),为迎孙中山先生灵柩归葬南京,南京特别市规划建设迎梓大道――中山路,并在中山路上重要交叉口规划建设一系列环形广场,以形成道路景观。该项目为民国时期江苏、南京地区具有代表性的街景规划之一。20年,苏州在城内规划开辟北局广场。广场为矩形,设小游园,铺草地,植花木,围以短垣,设定入口,中为林则徐禁烟纪念亭,四周为商场、娱乐场所。该项目为苏州古城向现代城市过渡的标志性项目之一,在省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民国时期,从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到抗日战争爆发前夕,城市广场规划建设一时成为风尚,仅南京一地,就先后规划了新街口广场(民国19年)、鼓楼广场(23年)、宁海路广场(23年)、江苏路广场(23年)、山西路广场(24年)、扬州路广场(25年)、苏州路广场(25年)、山阴路广场(25年)和仙霞路广场(25年)等。
建国之初,江苏境内各城市以恢复性建设为主,街景规划项目比较少。20世纪50年代中期,为适应城市经济发展,改变城市面貌的需要,省内部分城市结合改扩建城区道路,对街景规划予以安排。1956年,南京规划兴建热河路广场。1958年,该市规划部门根据鼓楼广场中央环岛过小,且地形起伏、易发事故的状况,对鼓楼广场重新进行规划扩建。1959年11月,清江市城建局编制完成《清江市淮海广场规划设计》。1965年,南通市城建局规划科编绘《友谊桥―和平桥立面规划设计(图)》和《十字街―长桥段西立面规划(图)》,其中《友谊桥―和平桥立面规划设计(图)》计划沿街拟改建项目包括建筑器材公司、中医院、日杂商店、百货公司、文化用品商店、邮电大楼、新华书店、手工业大楼、中华园、市人委办公楼、展览馆(或博物馆)、电影院、文化馆等21家单位,层高及房型以2~4层平顶楼房为主。《十字街―长桥段西立面规划(图)》计划建10幢建筑物,层高及房型以2层平顶楼房为主,仅两端规划3层建筑物。50年代末至60年代中期,盐城县在建军中路拓宽改造规划建设中,明确提出临街建房不低于4层的景观要求。这一期间,扬州市规划兴建通扬桥三角广场和跃进广场。广场植树绿化,周围设贸易市场。1971年,南通市革命委员会建设局编制《南大街初步规划》,计划在南大街南北两端喇叭口之间全长370米的街面地段,建筑房屋26幢;同时根据景观要求,南北两端喇叭口4幢房屋要求建筑3层以上,其他要求建筑2层。同年,丹阳县规划建贤桥广场,广场位于新民路与城河路交会处,系填塞古运河拆贤桥而建。1977年3月,镇江市根据铁路客运发展需要,编制完成《镇江铁路新客站广场规划设计方案》。其中,广场详细规划设计包含广场修建设计和广场结构设计两方面的内容。广场修建设计包括人行道、绿化带、树池、花台小建筑等辅助建筑;广场结构设计确定站前广场、人行道及绿化分隔带采用素混凝土预制块铺砌;停车广场采用混凝土面层。布局上确定铁路垂直线为广场中轴线。
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后,全省城市规划建设步伐逐渐加快,体现城市形象的街景广场规划建设项目逐年增多。1978年,常州市城建局规划人员李遐章完成常州文化宫广场规划,该广场位于文化宫南大门前,规划确定为以文化游憩为主的中心广场。同年,清江市城建局编制完成《淮阴市淮海南路景观功能分析图》,该分析图带有修建性详细规划性质,主要内容包括:成片改造,要求空间开敞;全市传统商业中心街在入口处建一个标志性建筑,该区段安排两块绿地以加强这一区域周边建筑绿化,经处理后与传统商业街相协调;拟建较大型公建,作为广场的视角控制点,并成为规划路段的一个景观高潮;作为景观高潮处的广场周边,拟建和改造的园林建筑、河道、小桥、小游园、河浜绿带、雕塑加上开敞的空间构成景观特色,河浜绿带沿护城河延伸。1979年,常州市城建局规划人员张辛植编制完成常州火车站广场改建规划。规划广场占地2公顷,道路占地1公顷,比改建前扩大4倍,以适应旅客和各种车辆集散需要;广场东侧建邮政大楼、国际旅行社及商业服务设施;广场西侧建售票大楼、公交站房、公共厕所;关河南堍建宏达酒家以及饭店、大型综合商场及小公园等;广场上竖立雕塑作为点缀。80年代,全省城市经济发展迅猛,为适应对外发展需要,省内各城市均编制出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街景规划。1980年,扬州市根据城市总体规划中确定在北部偏中开辟东西向干道的要求,决定改建“石塔路、三元路”一段。该段长约1千米,宽10米的路段有250米,其余宽3~4米,且巷弯道曲,房屋低矮破旧,经常阻塞交通。改建规划确定三元路石塔路的道路性质为市级行政、文化、金融中心及区级商业服务网点为主的交通干线,道路宽度34米。鉴于沿线文物、古建筑、遗址、古树名园众多,规划充分利用这些客观条件,将唐代木兰院、石塔、千年古银杏等规划在道路中心线加以保护,采用扬州园林传统布局的手法,以点成景、以线成气,达到唐代诗人描绘的“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都不如”的意境。规划对临街建筑的功能、体量、形式则依据历史情况采取分段和逐步过渡,相互协调的办法确定。文昌广场为城市中心广场,四周建筑需吸取传统做法,高度在15米左右,形成一个完整的空间。向东,过渡到一体量新型明块建筑,再过渡到明清繁华地区,以茶楼酒肆为闹市的小秦淮一段,建筑形式为粉墙青瓦、花脊、马头墙、木楣、通长格扇,延续古城风貌。编者在扬州考察,当地官员或百姓常言此路景观为“唐宋元明清,从古看到今”,引以自豪。同年,南京市对连结火车站、轮船码头、长途汽车站的重要“窗口”地段――中央门广场规划设计方案开展竞赛。南京工学院吴明伟规划设计方案中奖。该方案根据市政府提出的中央门广场“要成为城市的标志”的要求,和当时国家提出的四个现代化目标及南京以电子工业为主导工业之一的思想,规划在广场中心树立一座以不锈钢为材料,以电子围绕原子核结构为主题的高杆灯;广场中心绿地设计成南京市花梅花形,中心“花蕊”突起作为灯的基座,在四周环以圆灯,并以绿化喷泉衬托(该广场因无法解决交通发展问题,80年代中后期改建为三层立交桥,中心部分拆除)。同年,南京规划建设草场门广场。年,南京又先后规划建设了泰山新村、盐仓桥、新庄等城市环交广场。常州市在年期间,编制完成系统完整的临街规划,包括《和平路新丰街临街改建规划》、《怀德路临街改建规划》、《东西大街临街改建规划》、《清潭路临街建筑规划》。这些详细规划,从干道的整体出发,较具体地安排了公共建筑、商店、住宅、办公楼或库房的层次、形体及相互位置。80年代中期,徐州市规划部门先后编制完成古彭广场、建国路东段、建国路中段、解放路中段、朝阳路、中山路、和平路等主要街道临街改造方案。其中解放路中段改造方案,本着打通解放路改善市容和居住条件和节约用地就地安置的原则,妥善处理日照、通风、环境、干道景观的要求,确定整个建筑以南北向条形布置为主,山墙转角拼接,点条混合布置,适当布置部分东西向住宅,南北向住宅间距为6层21米,5层18米。路东设科技画廊、计划生育宣传栏,形成建筑物高低错落,对临街建筑物进行立面处理,以丰富街景。
80年代中后期,全省各地编制的城市街景广场规划,注意讲究品味质量。其中广场规划方面开始向市民休闲广场方面发展,将其作为城市花园、城市客厅精致筹划。日,江苏省建设委员会颁发《江苏省城市分区规划及详细规划编制审批暂行办法》,将“城市街景规划设计”确定为详细规划设计范围之一。同年,南京完成《长江路文化街用地规划》,常州市完成《东西大街北侧临街改建规划》。1989年丹阳市规划建设丹凤朝阳广场。
80年代末、90年代初,江苏开始对街景规划的方法进行更新。一些规划工作者认为,街景规划按修建性详细规划的传统做法,沿道路红线划出进深若干米的土地,细致地安排各地块的用途,画出地块内建筑物的体形,规定层数,甚至细到做出庭院布置,存在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共同缺点,即缺乏弹性,必须每个单位都落实,才有可能按规划实施,其中有较多地块尚未确定业主,规划就有可能落空。尤其是当一条街很长,不能马上全面实施,随着时间变化,其中一些地块发生了改变,所做的街景安排常常落空。因此,街景规划的编制,开始吸收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思路,既从建筑艺术的角度给出街道空间形象,又给出控制指标,使实施过程中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也使规划意图的传递更便于实施。1990年11月,江苏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张家港市青年路街景规划》。青年路位于张家港市新开发的城北东区,全长2150米,红线宽为40米,为综合性生活干道。建筑用地布局,依据分区规划的构思,以一干河为界,一干河以西沿街两侧主要布置市级和区级商业服务、行政办公、金融邮政等公共设施;一干河以东主要布置技术密集性标准工业厂房,适当布置综合性建筑和小区级公共服务性建筑。街道建筑空间景观的组织,主要着眼点为建筑群体的主体空间轮廊和平面布局。在建筑布局规划中,力求使主体轮廊高低错落,平面布局进退有致。根据街景组织的需要,高层建筑一般布置在街道主要出入口处或与水面、公园相邻,使之成为街道的对景,或在水面和开阔绿色环境的衬托下,形成街道高潮景观点。年由东南大学建筑系与盐城市政府规划处共同编制了盐城市黄海路、大庆路等沿街地段景观规划,其中黄海路作为盐城的新城市中心,规划中适当提高建筑层数及合理的容积率,除沿街南侧部分作为居住区外,其他均作为商业及办公用地。规划在与通榆路、人民路、解放路交叉口地段提高建筑层次,多层、高层相对集中,形成完整的城市中心建筑群,注重城市轮廊线的高低起伏形成景观序列高潮。在此期间内,东南大学建筑系和盐城市规划处还共同编制完成《视觉环境分析控制规划》,规划分析了盐城市区现状景观及构成,提出了加强建军路、通榆路、人民中路、解放路等道路景观控制,利用道路红线处理好建筑对景的景观控制规划方案及要求。1992年4月,扬州市规划设计院编制完成《扬州市汶河北路修建性详细规划》,规划内容包括汶河北路南端节点设计,四望亭广场节点设计以及汶河北路北端处叉口交通等设计。同年,南京市规划部门完成《珠江路一条街改造规划》。
(三)风光带与历史文化保护地区规划
城市建设中保护风景名胜,延续城市文脉,为地方政府及城市规划建设主管部门的重要工作之一。江苏自六朝以降,历代均有范例。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建立后,省政府为此专门制定规则。风景名胜、文物古迹较多,文化底蕴厚实之市县亦有组织风景整理机构,制定规程,实施保护。如民国36年(1947年)7月,江都县政府为整理抗日战争期间惨遭敌伪破坏的风景区域,保有名胜古迹,经省政府批准,特组设风景整理委员会,延聘名流绅耆及行政有关人员暨风景规划设计专家拟对文物古迹、风景名胜进行调查,筹募经费进行修缮。但因内战,大多未有作为。建国之初,各地对风景名胜多加保护。1958年大跃进以后,尤其“文化大革命”期间又破坏甚重。1978年中央召开第三次城市工作会议以后,城市规划建设中拨乱反正,城市风景名胜的保护工作方得以加强。
1978年底、1979年初,江苏省基本建设委员会强调要搞好城市规划,保护风景名胜和城市的特色区域。许多城市开始对有特色的区域编制保护规划。1979年,无锡市有关部门提出保护市区大运河风貌,编制大运河保护规划的建议。1980年8月,南京市规划局提出了南京夫子庙地区就原址更新修建的意见,规划以贡院街、秦淮河及滨河绿带将西部的瞻园、东部的白鹭洲公园连成一片,组成一处水陆相通,具有传统特色的市级文化商业副中心。1981年,南通市在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时,以环绕古城的濠河,串联沿河有关张謇的建筑等人文遗迹,作为规划的保护区域,并专门进行规划。
1983年,南京市成立夫子庙规划建设办公室,组织专家研究恢复夫子庙古建筑和秦淮河畔夫子庙地区的保护规划。这一时期,有专家认为,南京以明清传统商业文化及贡院为主体的,集贡院、文庙(夫子庙)等众多文物古迹的沿内秦淮河两岸地区应当整合,提出了十里秦淮风光带和风光带规划的概念。进而有专家认为,风光带规划是一种特殊的详细规划,是将城市内具有特殊观赏意义的历史文化地带、人文文化地带、著名的文物古迹、名胜景点荟萃的地区,通过规划将它们串连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集文物保护、市井风情、传统商业、旅游休闲于一体的旅游观光商业地带的规划。
1983年11月,无锡市城市建设局为发展无锡旅游事业,保护市区古运河,完成《无锡市区古运河规划》。古运河贯穿无锡市区,自皋桥至下甸桥全长14.96千米,其中自吴桥经西水墩至南门清名桥长6.7千米一段,具有运河风貌和江南水乡建筑特色。规划的指导原则是保护古运河古朴风貌、文物古迹、特色建筑,水质洁净和航运通畅,加强绿化,创造出一个文明、整洁、宁静、优美的旅游环境。规划要求,实行全面控制、重点保护、分段改造、逐步建设的方针。规划将市区古运河全线分为皋桥至吴桥(3.8千米),吴桥至莲蓉桥(1.7千米),江尖至人民桥(1.2千米),人民桥至南门吊桥(2.2千米),南门吊桥至清明桥(1.5千米),清明桥至下甸桥(4.4千米)6段,提出重点保护好吴桥经江尖至莲蓉桥、棚下街经西水墩至迎龙桥、南门吊桥至清明桥三个特色风光段;恢复和改造黄埠怀古(黄埠墩)、蓉湖集市、百虹过尖、棚下老街、迎龙观月、水庙神船、浮图妙光(南禅寺)、水巷直径、石桥晓市、古窑披翠、龙头山镇、伯渎寻踪12个景点。规划分二期实施,1990年前改造运河两段水淹区危房、修缮有特色的民房,疏浚河道,整修驳岸,修复西水墩公园、开辟古窑绿园、建造江光桥和江尖小游园,整修清明桥以东商业区段。1990年以后,逐步完善各项设施。规划提出了航道整治、污染源治理、工程建设的要求和部门监管的分工。同年12月22日,无锡市人大委员会审议该规划,原则同意,决定原则上沿古运河两侧各50米为保护区,按一定的自然街巷为界,按小街区成片规划控制。
1986年8月,南京市规划部门针对南京夫子庙地区建筑破旧、人车混杂、交通问题严重的矛盾,提出了《南京夫子庙文化商业中心规划设计》方案,同年9月经市政府批准实施。规划从文化古迹的发展与保护、交通组织、河道整治、绿化系统、古建筑的建设恢复、现有建筑的更新与传统风格的继承发展同周围环境的空间联系等方面进行综合研究,确定维护原有街道格局和空间形态,做到保护与改建相结合。主要包括五个方面:(1)恢复、保护以夫子庙为中心的建筑群。重建大成殿,整修恢复夫子庙学宫,恢复东、西市场;(2)整顿夫子庙广场。包括整修占地4500平方米的广场和7000平方米的泮池,搬迁广场西侧的菜场到步行街区之外,重建得月台,在照壁之南新建河厅、河房、土特产商店和旅社客店,东侧复建魁星阁等;(3)建设夫子庙步行街;(4)突出文化趣味,增加娱乐设施。利用媚香楼和江南贡院建设乡土博物馆和贡院科举文物博物馆;(5)丰富空间环境,提高绿化水平。恢复秦淮河畔部分历史上存在的小园林、新建滨河绿廊。该规划于1980年获建设部优秀规划设计二等奖。是年12月,南京市规划设计院完成《秦淮风光带规划设想》。秦淮风光带是指东水关至西水关的内秦淮河沿河地带,它包括两岸的街巷、民居及夫子庙地区、白鹭洲公园、瞻园、中华门城堡等。
1988年春,常州市完成篦箕巷表场改建规划。常州篦箕巷位于古运河怀德桥东侧,古为毗陵驿所在地,过往迎来的官船驿马在此歇脚住宿,明清时代街巷中多为梳篦商店,西邻的米市河、豆市河又是附近数县的豆米集散之地,商旅云集,热闹非凡。规划要求改建后的篦箕巷,具有水乡特色,亭台楼阁错落有致,步移景换。规划巷西耸立石牌坊,上刻“大码头”三字,过道内高悬“花市街”匾额。正对石坊,重建皇华亭于河畔,亭中立“毗陵驿”碑。在“篦梁灯火”牌坊前建有3层“云集楼”。巷东端,移建城河口文亨桥,桥堍的近水阁与穿月楼相呼应。从穿月楼二楼回廊可通赏月台,登台夜可观“文亨穿月”、“篦梁灯火”佳景,昼可见古运河百舸争流的繁忙景象。规划政成桥至平桥段,新市路段的绿带宽4~12米,沿河建亭子、石凳、步道。运河整治形成的舣舟亭公园半月岛,新建政成桥小游园,成为市民游憩的场所。
1989年11月,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和南京市规划设计院受高淳县人民政府的委托,完成高淳县淳溪镇中山大街保护性城市设计。中山大街是淳溪镇老城区的中心,镇区商业、文化网点主要集中在中山大街和与之相交的通贤街上。中山大街东段长345米,街道宽约4~6米。两侧均为1~2层砖木结构坡顶房屋,为多进天井式,沿街底层主要是铺面,2层和后进为住宅、办公室或库房。建筑多为硬山马头墙,墀头多叠,具有独特地方特色,是南京地区唯一一处基本保留晚清传统街道布局、风格和建筑形式的古街。街区似有一定规划格局,沿街每隔五座三开间房屋设一小巷,起交通和防火通道作用。街道铺地颇具特色,中间横铺条石为胭脂石,取其经久耐磨,两侧纵铺条石为青石板,道路中间条石下为排水沟,是镇区主要排水系统的一部分。规划范围以中山大街东段为中心,西至通贤街,东抵大通桥,北临县府路,南濒官溪河,占地约8万平方米。规划从保护等级的划分和建筑高度的控制,用地结构调整、道路结构和交通组织、建筑空间布局、建筑的保护、维修、改造和新建五个方面提出对中山大街的保护性城市设计意见。在分等分级和高度控制上把整个街区分为三个等级:一级保护要求建筑完全维修原有外观,对内部可以进行局部修复和改造,建筑高度以1~2层为主;二级保护区内要求建筑经维修和改建后基本维持原有外观,对内部可以进行改造,也可扩建一些新民居建筑,建筑高度以2~3层为主;三级保护区内则仅要求建筑从高度体量上有所控制,建筑形式与传统建筑有所呼应和协调,高度控制在4层以下,形成以中山大街为中心向四周的传统形式的淡化,最后溶合进现代化建筑环境当中去。规划对用地作了适当调整。主要是减少居住用地,沿官溪河增加一些办公和商业用地,并迁出一些工厂和仓库,增加了道路、广场、绿化和停车用地。设计拓宽原通贤街、县府路、沿河路形成一个环状机动车道。并在沿东端设农村公路汽车站。规划在中山大街西端入口处布置了入口广场,两侧布置商业设施,在吴家祠堂南侧布置了吴祠广场,在县政府大门布置了县府广场,使之形成一个空间网络。吴家祠堂于民国27年(1938年)作为新四军一支队在高淳的指挥部而闻名,设计将它用作为高淳地方博物馆。以它的南北方向轴线贯穿县府广场,作为整个街区空间布局的高潮。建筑物不强求一律的复古和模仿,而是采用保护、维修和改造等措施。选择两处沿街建筑做“典型商店改造设计”、“典型民居改造设计”方案,作为修复改造的示范。
1992年,南京市建委组织规划、园林、文保等部门编制完成南京明城墙保护规划。明南京城有宫城、皇城、都城、外郭四重城垣。明都城的城墙原长34.36千米(包括13座城门瓮城的宽度,合计为684米),目前仅存21.39千米。1988年元月,国务院将南京城墙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南京市政府将南京城墙保护规划列为1992年奋斗目标之一。规划分总体保护、分段保护利用、管理与开发三个层次。城墙保护规划的原则:全面保护、重在抢修,整治环境,适度开发。规划以依势而筑的明城墙为主线,串联五大景区,形成山、水、城、林融为一体,具有古城风貌特色的环城绿化景观带,城墙已损部分则应根据不同情况加以控制,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要求划定城墙保护范围和控制范围,同时完成了南京城墙中华门东水关段、中山门琵琶湖段、九华山台城段、解放门和平门段、狮子山定淮门段、石头城清凉门、汉西门段的分段保护、利用规划。同时提出保护措施、修复建议、利用设想及管理办法。
镇江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完成镇江市西津渡古街保护规划。西津渡古街,位于镇江市区西北角。东接大西路商业大街,南依云台山麓,西距金山11千米。西津渡古名蒜山渡,因蒜山而名。相传三国时,周瑜与诸葛亮议拒曹操“火烧赤壁”之计谋算于此。唐代又称金陵渡。西津渡原北侧靠长江,渡口十分繁忙。唐宋以降,众多文人骚客在此候船或登岸,留下许多为世所传诵的诗篇。到清代,江滩淤涨,江面北移,其西侧渐渐形成民房区。至建国初,渡口已不存在,商业街市已冷落萧条。西津渡古街自大西路银山门至苏北路铁道口总长560米,其中由苏北路口至渡口约270米,街道平整,条石路面,宽约3~4米,两旁多为两层楼房,为晚清时店铺门面,下面开店,上面住人,现大都改为居民住家,有下、上水道设施。由渡口至银山门约290米。街道高低起伏,断面宽窄不一。银山门入口处起始较宽,有8~10米。博物馆后门至待渡亭路宽约3~4米,两旁为砖围墙,空间由开敞转为封闭。自入口向西现存古迹有市博物馆、救生会、昭关石塔、观音洞、待渡亭。其中待渡亭,古代为旅客过江乘船之所在;观音洞佛寺始建于宋代,清咸丰九年(1859年)重建,为附着在山洞前的三层清水砖建筑,基本保存完好,现为居民住家;昭关石塔为过街石塔,建于元代,下为块石垒砌的4根石柱,顶部铺满条石,筑成一个框架式台座,石塔建于台座上,高4.69米,座、身、顶3部全为青石雕刻而成,造型优美,既分隔了街道空间,又成为街道上主要景点,为省级保护文物;救生会建于清光绪年间,为抢救落水者而设的慈善机构。自待渡亭至救生会设有5道形式相似的券门,其尺度合宜,把街道有机地划分成一个个宜人的空间,在券门门楣上结合建筑环境题字石刻,点出了云台山的苍翠葱绿的山景和商业街的店铺林立的建筑景象。市博物馆原为英国领事馆,始建于清咸丰十一年,光绪十六年(1890年)重建,为5幢殖民地风格建筑组成的建筑群,利用地形,依山而筑,可俯视全城,远眺长江,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但古街苏北路入口杂乱,蒜山附近多为工厂仓库,缺少绿地,较有历史价值的建筑观音洞、救生会多为居民所住,未能张显特色。根据功能和景观的特点,规划将西津渡历史街区分成三个部分:一是古街观光区。规划范围从银山门至待渡亭以西的特色店铺包括五十三坡和市博物馆。规划要求重点保护西津渡遗址和特色街道空间,逐步修理观音洞、救生会及临街建筑,充实内容。五十三坡处设望江亭。将过于单一的线形街道空间稍稍打破,增加一处可眺望长江的观景点,也与入口处的券门形成对景。其北侧工厂逐步改造,扩大绿地面积,改善景观。重点保护好英国领事馆旧址、昭关塔、观音洞、救生会、待渡亭、5道券门。二是商业游览区。规划范围为古街观光区以西,包括小码头街西侧所有的传统店铺。规划要求维护小码头街两侧“上家下店”式的传统建筑,疏解现有居民,拆除违章搭建,将沿街建筑改为传统商业街,专门介绍镇江的特色手工艺和传统饮食文化等。建筑沿街立面应体现古代商业街市的特点。在街道的局部辟出一片小广场,结合绿化、周围建筑、建筑小品等在街道中形成一处开敞空间。街道两侧建筑多为2层,局部3部或1层,丰富商业街的空间形式。三是传统街坊区,包括蒜山游园。规划范围为利商巷以东,观光区、商业区以北,救生会以西,长江路以南。规划要求维护好重院式镇江传统民居和街坊,将其中较有特色、质量较好(大多集中在西津渡街两侧)的民居保留、修缮,改善居住条件,维护民居风貌。对质量不好、破坏古街景观的民居及部分工厂仓库进行改造,建筑风格必须与传统民居协调,建筑高度不高于12米。规划要求西津渡街和长江路相会处的节点环境,设置小品建筑和环境小品,使之不仅成为蒜山游园中的一个景点,也成为待渡亭的对景点,美化环境视觉效果。规划确定在西津渡―小码头一条街的两端入口处均设广场。小码头街部分为不完全步行街,白天游客较多时为步行街,夜间则与利商巷联通,成为后勤服务机动车通道,而西津渡街部分则为完全步行街。
(四)大型厂矿规划
19世纪60年代以后,清朝政府实行“新政”,洋务运动开启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始有厂矿建设之规划。厂矿规划布局,以生产和辅助生产系统为主,少数企业有简易生活设施。光绪八年(1882年),左宗棠任两江总督时同意徐州道程敬之推荐的候补知府胡恩燮主办矿务,并向清朝廷“奏明委办”。胡恩燮奉命筹办徐州利国驿矿务,以官督商办为名,规划“认领矿山10座,计地1178亩”,其中百亩及以上地块主要有:铜山175亩,西马山110亩,东马山100亩,历家湾山330亩,洞山116亩,南盘马山155亩,铁山110亩,继而划定局厂基地。《徐州利国矿局禀定输租各官山厂地全图》,对“局厂基地”四至界限规定为:“南盘马山连同民地东至官驿大道,西至湖滩(即微山湖滨),南至利国驿,北至山东交界。”初建时期的“徐州利国矿务总局”以“土法采煤,机器提水”,运输线修建规划不明确,地面生产辅助设施简陋,生活公用设施基本没有。
民国7年(1918年),东海县锦屏磷矿(当时确定为锰铁矿石)开始规划建矿开采。建矿初期,规划从东山到蔷薇河边铺设1条长约5千米的轻便铁路,配备50辆小型矿车,并规划在矿内修建简单的流水洗选矿场和火坑,同时还规划在大浦码头修建20多间平房作为临时储藏矿石的货栈。23年3月,永利制碱公司对所选厂址经过反复比较,并从资源、运输条件、劳动力及未来发展等方面综合考虑,确定规划选址在南京江北之卸甲甸。24年,美国氮气工程公司编制完成设计绘图,其中包括总图规划设计,总图布局上,厂内主要生产车间是根据各车间之间工艺联系和充分利用长江水运和铁路运输的优势而设置布点。同年,被誉为远东第一大厂的永利厂设计组,除承担该厂触媒部、锅炉房、炼水部、深井水泵房及厂区道路交通的规划设计外,还根据美国氮气工程公司(NEC)提供的工艺流程、平面布置图,担负管道安装详图和配管修改等设计任务。同年起,永利厂制定修建性详细规划,在厂区和西厂门、南厂门附近围墙旁规划兴建职工家属宿舍和单身职工宿舍一村、老二村、老三村、老四村。这些宿舍以砖木结构为主(到民国25年建成,成为永利厂第一批职工家属宿舍)。其中有5幢为别墅式洋房,并配备暖气、卫生间等设施,主要用于接待外国专家和厂里上层人员居住。
建国初,省内各城市以恢复性建设为主,基本没有大型厂矿新建项目。1953年开始进入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全省建设项目渐多,但由于实行高度的计划经济体制,大型厂矿建设项目从项目论证到选址、定点等均由计划部门运作。选址定点后,厂矿单位的规划设计为归口的部委安排所属的专业设计部门进行。城市规划建设管理部门仅履行规划管理程序。被列为国家“一五”时期重点建设工程的徐州煤矿、连云港锦屏磷矿、南化公司磷肥厂等项目均由部属规划设计部门编制建设规划。其中锦屏磷矿总体规划设计由国家重工业部有色冶金设计院于1956年编制完成。该规划建设规模年产原矿112万吨,精矿粉30万吨,一期基本建设工程主体在东山、西山、中山3处;辅助工程包括7.5千米的双回路3500伏高压输电线路和配电线路15千米的总降压变电所以及尾矿池、砂泵站和引水工程等;配套工程含有重新铺设的铁路专用线11.3千米,重铺矿区公路2.47万平方米;规划工业建筑工程有东山、西山、选矿山、机械厂、炸药库、木材加工厂等厂房,建筑面积2.65万平方米;规划民用建筑有工人村、医院、食堂、技术学校、合作社、浴室等,建筑面积3.68万平方米。年,南京凤凰山铁矿、江苏冶山铁矿先后开始规划建设。年,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全省一批大型或重点的石油化工、冶金、电力等新(扩)建项目开始规划建设。这一期间,南京炼油厂、南京钢铁厂、无锡钢铁厂、苏州钢铁厂、徐州钢铁厂编制建设规划并开始建设;电力方面,南京热电厂、苏州望亭电厂、镇江谏壁电厂以及苏北的扬州电厂、淮阴电厂等重点建设项目也在这一期间开始规划建设。其中镇江谏壁发电厂初期规划装机40万千瓦,预留60万~80万千瓦的扩建余地。初期工程由上海电力设计院规划设计(到1983年11月,谏壁电厂已先后规划完成4期工程建设,总容量达102.5万千瓦)。这一期间,由于受“大跃进”形势影响,部分项目的详细规划不周密,出现漏项、设施不配套或布局不合理等状况。这一时期,城市规划部门大都参加了大型厂矿建设单位的规划选址,但部分城市规划部门对城市未来发展估计不足,致使厂矿建成后束缚了城市发展,淮阴电厂、新浦电厂、海州电厂、扬州电厂规划选址时,认为距建成区较远但城市发展后便受到影响。
1969年,梅山冶金公司(初称“9424厂工程指挥部”)开始规划建设。该公司地处南京西南24千米,西北紧靠长江,东南与宁芜铁路及公路相接,形成相对独立的工矿区。根据规划,公司生产系统占地77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26万平方米,包括采矿、选矿、烧结、炼铁和焦化等系统。公司按自然条件分为矿区和厂区两大部分,相距12千米,规划以铁路专用线连通。该公司生产区由马鞍山钢铁设计院、北京钢铁设计总院编制规划设计;生活区及城市协调部分由南京市规划局及南京市规划设计院提供规划设计。该企业先隶属江苏,后归上海市领导,具有较强的独立性,为上海在江苏境内的一块大型工业基地,与邻近的板桥镇及绿州机器厂未纳入统一规划,但该公司经规划修建的职工宿舍区,公建配套齐全,住宅标准高,市政设施完善,形成“大企业小社会”的格局,在当时强调“先生产后生活”的时代是难能可贵的。1970年6月,由上海华东工业建筑设计院、华东煤矿设计院、上海规划建筑设计院等设计单位完成《沛县煤田总体规划方案(初稿)》上报国务院,初步确立大屯矿区在煤炭行业首创的煤、电、运综合经营的矿区总体规划发展思路。1974年10月,由上海华东工业建筑设计院等16家设计单位组成的大屯煤矿工程指挥部设计室,编制完成《大屯矿区总体规划设计》,初步规划了中心区,拟定了建设指导思想、原则、规模和辅助附属企业、行政福利设施及住宅等布局。规划矿区中心居住区位于矿区中部,郝寨公社的孟庄、大王庄之间,居住区与周围各矿设置便捷的交通。中心居住区除规划职工生活区外,还规划设置矿区机修总厂、选煤厂、混凝土制品厂、总仓库、汽车队、消防救护队、地质勘探队、建井队、煤矿工程指挥部等工矿企事业单位及生产管理机构。规划将中心区作为企业的行政、文化中心,规划总人口3万多人,用地9.28平方千米。中心居住区采用方格网式路网,主干道一号路横贯全区,红线宽24米,其中车行道12米。中心干道两侧及交叉处布置文化、商业设施。规划建9个居住新村,内部均按组团布置,配置幼托。住宅以4层为主,沿街5层。通过规划建设,大屯矿区中心居住区将成为一个平地兴起的小型城镇(1983年,该中心区规划建设又进行新的调整,形成以矿区行政办公大楼为中心,以纵横4条道路为骨架,以徐济公路为延伸的规划布局)。
1978年,江苏省革命委员会基本建设委员会恢复成立,主管重点工程建设和城市规划,强调重点工程建设项目的规划编制工作与城市总体规划协调,规划选址定点与所在地城市规划部门磋商。同年,国家化工部正式向国务院提出在南京化学工业公司扩建60万吨乙烯工程的项目报告(后划出,改为扬子石油化工公司)。翌年,国家化工部和江苏省人民政府组织有关设计单位编制并上报了乙烯工程计划任务书和厂址选址报告。厂址选择工作由南京市城市规划部门、铁路交通部门及勘察设计单位和筹建单位参加的选址工作组进行,通过A、B、C3个厂址方案的各方面比较,最终确定位于马汊河以东的丘陵台地地区的B方案为实施方案。该工程的生产区设计重视环保,将有污染的火炬放在下风向,同时根据南京市规划部门的意见,在生产区与生活区之间留置2千米的隔离带以控制污染。该单位行政生活区(含职工住宅和生活区公建设施)按南京市、大厂区城建规划进行详细规划(年规划兴建扬子1~2村),行政办公、商业网点、医疗、教育、文娱等公用设施一并规划。扬子石化公司总体规划设计,由南化设计院负责,内容包括10套生产装置及相应工程,辅助工程,工程用地1014.12万平方米,其中厂区用地701.3万平方米。总图规划方案是在上百个总图布置方案的基础上优选而成,做到合理、节约、安全、方便。部分生活区规划设计由外省设计单位完成,由于对总图及实际情况不了解,不但风格上不一致,而且出现差错(部分公建设施设在原中心大道(现名平顶山路)上,而实际中心大道应在生活区东部边缘,致使沿街公共设施不能发挥作用)。1979年9月,江苏省革委会批准国家重点项目仪征化纤总厂在胥浦、曹山等乡镇征地14639.28亩(975.95万平方米)作为生产区、生活区、厂外工程及12千米改道等规划用地。该单位总体规划设计由纺织工业部设计院编制。根据总体设计,仪征化纤工业联合公司包括3个主体涤纶生产厂及相应的辅助公用工程与配套工程。其中生产系统包括热电厂,给排水厂动力厂、供销公司、运输公司、安装检修公司等;生活文化设施方面包括生活、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设施。规划职工生活区占地2平方千米,建筑面积39万平方米,建公园、文化宫、影剧院、电视台、职工医院、邮电局、学校、幼儿园、少年宫、商店、菜场、粮店等。通过规划建设,形成大企业、小社会格局。
80年代初至中期,为适应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一批化工、电力、冶金等大型项目新建或扩建。1983年,国务院批转国家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关于重点项目建设中城市规划和前期工作的意见报告》。该报告提出,凡与城镇有关的建设项目的选址和可行性研究工作,应分别有各级城市规划部门以及环保部门参加,对重点项目实行联合选址;各类建设项目的选址工作要同城市规划工作密切结合,保证城市的合理布局。该报告批转下发后,省内各市规划部门按要求参与各类大型单位建设项目的规划选址或规划编制管理工作。各大型单位在制定改(扩)建规划或发展规划时,亦结合所在地城市规划统筹考虑。同年起,南京化学工业公司规划设计室依据《南京市大厂区规划图》编制出规划总图和《南京化学工业公司布置调整规划说明书》。规划总图的原则是严格以大厂区规划所划分的三条线为基准,即凡属化工生产装置严格控制南不超过凤凰东路,北不超过纬六路;凡属机械制造和辅助生产设施,一般控制在纬五路沿线及其生产区的边缘之间;职工住宅无论是新建或翻建,一律沿新华路两侧,并逐步由北向南,由东向西发展。总图根据这些原则,调整运输公司、建筑安装公司等单位基地位置,并对教育文化娱乐设施、行政办公区域做出全面安排。年,江苏省电力设计院先后编制完成《扬州发电厂三期扩建工程》、《新海发电厂五期扩建工程》和《华能南通电厂新建工程》的规划设计。“华能南通电厂新建工程”引进全套国外设备,由意大利安莎尔多公司负责主体设计,江苏省电力设计院为总体规划设计单位,承担国外设计的确认和协调工作,同时负责厂区总平面布置及其他配套工程的详细规划设计。1985年初,国家计委将连云港碱厂列为国家与地方合资共建的国家重点项目。同年9月20日,国家化学工业部批准该厂初步设计,同意工厂总平面规划设计和厂址设在连云港台北盐场胜利工区盐滩上。连云港总体规划设计及主体工程设计均由化工部第八设计院承担。根据规划,厂区占地面积78.816公顷,其中生产装置占地51公顷;总建筑面积23.36万平方米,其中厂区建筑面积12.745万平方米。工厂的总平面布置,按生产主装置区、公用工程、辅助生产装置区、厂前区、汽车库、消防车库、加油站区及贮运系统、厂区安全等功能分区进行规划布置。其中生产主装置区包括盐水、石灰、压缩、重碱、煅等工序布置在工厂的中心,占地7.16万平方米;辅助生产装置区,包括综合修理、仓库区,因人员多,故布置在主导风向的上风方位,厂区正东侧;厂前区包括综合办公楼、小车库、食堂,为该区主要建筑物,布置在厂区东北主导风向的上风方位。生产装置规划以露天、开敞为主,并适当和尽可能考虑合并布置,在生产操作的频繁区域、控制室及需要防冻的部分,采取局部或全部封闭。工厂生活区规划坐落在连云区墟沟镇大岭头与小营山,共占地22.69公顷。大岭头生活区规划建单身宿舍楼3幢,及招待所,职工食堂、锅炉房、小卖部等;小营山生活区规划建住宅楼39幢,另规划建中学、小学、托儿所、职工医院、俱乐部、商场、粮店、煤店、自行车库等公共设施和浴室、给排水、供电、供暖、道路、闭路电视等公用工程。连云港碱厂内部系统规划基本合理,但其选址争议很大。当时省建设委员会和一些专家曾提出碱厂靠近风景旅游区墟沟的影响不容忽视;同时碱厂排出的氯化钙将污染海州湾,破坏生态平衡。但省有关领导为争取国家投资仍批准该厂址不变。而后该领导调离江苏后曾谈及此事,由于没有采纳专家意见而感到遗憾。这一期间,省内冶金行业大型单位改(扩)建项目增多,南京钢铁厂、徐州钢铁厂、无锡钢铁厂、苏州钢铁厂等大型冶金企业分别根据立项的改(扩)建项目,组织编制详细规划。
1988年,江苏省电力设计院编制完成华能淮阴电厂新建工程初步设计,翌年通过国家能源部电力规划设计院的审查。该工程规划选址在淮阴市西侧约5千米处,厂址南侧紧贴废黄河,按100万千瓦容量进行规划。专家评议初步设计总平面布置合理紧凑,并为扩建预留条件;输煤系统布置为一直线,流程合理,路径短,转运环节少,不但使运行简便,而且使厂区总布置得以优化;主厂房内设备布置恰当,管道布局整齐美观,检修场地宽敞,人行通道顺畅。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省内大型厂矿单位改(扩)建项目或新建项目仍不断增多,项目选址充分考虑与城市总体规划相协调和城市环保影响。立项后,周密编制详细建设规划,进行建设。
(五)旧城改造规划
江苏的城市,大多是在县城的基础上发展的。清末和民国初期,苏南武进、无锡等工商业发达之县已开始按现代城市要求建设基础设施,客观上提出改良城市的要求,旧城改造开始起步。清宣统二年(1910年),无锡县拆除北门月城改善交通并改建商店。但各地因地方经济财力所限,仅有少数大中城市结合城市建设规划,对妨碍新建项目的点、线范围进行拆建活动,其中有的城市虽制定规划,但未能实施。民国元年(1912年),武进市议会议决,县知事核准公布《城区街道改良办法》,规划市区街道按大、中、小三则标准进行改造。同年,无锡县开辟光复门,陆续规划建筑光复路、公园路、汉昌路等并规划建造火车站。16年,苏州市政筹备处制定工务计划设想,规划一期工程整理市区街道、河道、建筑物,建设公用菜市场及公厕等。同年,民国政府定都南京,规划将有碍观瞻又不卫生的棚户迁出市区,建立新住宅区,但棚户区遍布全市,国民政府无力逐一改造。18年,无锡市政筹备处制定《划分市区计划》,省民政厅要求无锡市区计划的制定应分旧市改良和新区创建两个标准。但翌年,无锡市政筹备处被撤销,规划未能实施。民国18年,江苏省政府迁镇江后开始制定一系列发展规划,其中包括大规模拆城、填河、筑路和改建桥梁计划。同年1月计划先将西门迤南至唐颓山北为止一段城垣先行拆除,开筑新马路,再向东取道公共体育场,穿过蒋老爷巷,开辟一条马路,直达将军巷至省府新址,拟命名省政府路。规划省府路沿途所有障碍路线之草房、瓦房一律拆除,给予瓦屋每间迁移费40元,草房每间20元的补偿。34年,南京市政府因逸仙桥附近为国内外人士瞻仰中山陵必经之路,规划拆除该处众多棚屋,改建成二层楼房的逸仙村,为民国时期一次真正的旧城改造工程。
建国后,为改变城市面貌,改善人民生活,省内各城市制定旧城改造规划,并逐步实施。建国初期,作为苏北地区政治中心的扬州将建设重点放在旧城改造上:拆除全部城墙,就地筑路,逐步形成环城马路;结合拆城筑路,拆除沿城墙根一带200多户、385间棚屋,并集中改造石塔寺、便益门外、南河下等处老棚户区,陆续建成以砖木结构平房为主的新村。建国初淮阴旧城破烂不堪,地方政府投资60余万元专门用于旧城改造,规划拓建花街、东大街、西大街,后又规划拆除城墙,疏浚环城河和整修若飞桥。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全省规划的旧城改造范围进一步扩大。1956年,镇江市规划改造劳动路、太古山一带棚户区,容量1000户,翌年完成该改造工程。年,南京市通过旧城改造规划,翻修改造街巷达151万平方米,占建国前实有街巷道路的80%以上,尤其是城南老居民区通过改造,环境得到改善。其中,建邺区的宫后山、石桥村等13处棚户区通过规划改造后,修筑了道路并建成瓦房900间;白下区五老村、武学园、头条巷、西城根、尚书里等17处棚户区的道路及环境得到较大改变。原为一片臭水塘被称为“苦恼村”的“五老村”,经改造后房屋整洁,上下水设施配套,环境绿化,变成“欢乐村”;1958年,无锡市规划旧城改造范围达27平方千米。50年代末至60年代中期,省内各城市除继续制定或实施改造老街区的旧城改造规划外,还结合一些单位的建设需要,在老城区内进行散点状的地块规划改造。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省内各地旧城改造的规划编制和实施工作基本停滞。70年代中后期开始,一大批城市下放人员根据政策陆续返城,住宅问题一时无法解决,城区内路侧街边及巷弄空隙之地陡然出现新的棚户区,使旧城改造面临新的压力。
1978年后,全省各大中城市旧城改造步伐加快。同年,常州市开始对旧街坊进行改建,编制了东凤新村和新民里地段旧街坊改建规划,拆除关河畔俗称“18间”的棚户区及新民里沿河棚户区,分别规划为东风新村和东风二村。80年代初,徐州市先后编制完成坝子街路西住宅群、和平新村、晓市住宅群、云东小区、云龙住宅群等旧城改造规划12项,用地面积达62.99公顷,建筑面积达69.13万平方米。1983年11月,南京市人民政府提出,城市建设要实行改造老城区和开发新城区相结合,以改造老城区为主的原则,划定了40个老城改造片,结合工业布局的调整、道路改造、危旧房屋和棚户区改造等方式,加快进行旧城改造。1984年,南京市政府鉴于南京鼓楼至新街口为该市公共活动中心地区,城市交通、建筑配套景观等问题突出,由南京工学院建筑系、南京市规划局共同完成城市中心区(新街口―鼓楼)综合改建规划,开全省城市中心区改造规划的先河。
80年代中后期,省内各城市开展了建国以来最大规模的旧城改造规划建设活动,不少城市成立专门机构组织编制(并实施)一大批包括住宅、道路、公用设施在内的旧街坊和重要地段改建规划。1986年7月,苏州市人民政府建立旧城建设办公室(简称“旧城办”),办公室下设两个组,旧城改造组和园林风景建设组。其中,旧城改造组负责下放户新村改造,3个城区旧城改造、市政工程及重点地区改造。该市“旧城办”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十梓街50号旧宅院进行规划改造试点。经过规划改造,宅院的基本结构和整体布局保持不变,内部空间作了调整,达到外观保持原貌,内部达到每户一套的现代住宅标准。在扩大旧宅院改造探索的同时,该市“旧城办”又选择12号街坊中的桐芳巷小区作为古街坊成片综合改造的试点。桐芳巷小区改造规划,通过国家建设部的专家组鉴定,获1991年全国规划设计二等奖。同年,苏州市北大门进行规划改造,该改造工程规划由苏州市规划局于年内编制完成。规划改造范围:东至苏虞立交桥,西到广济路钱万里桥,南临外城河,北沿火车站站台,占地面积为24.85万平方米。根据使用功能、交通组织和景观要求,分成东、中、西三片。中片为火车站主体建筑群,设站前广场,沿河布置园林绿地,组织对景,与北寺塔遥相呼应,形成视觉效果;东片为古城至车站和苏沪公路连接的主要出入口地段,主要布置长途汽车站、立交广岛、青年公园、商业服务、公共汽车站等服务设施;西片为旅客的主要出口和行李包裹区,布置出租车、公共汽车站、停车场、托运站等设施。规划结合沪宁复线改造工程,将平门老货场迁至白洋湾,从根本上解决交通堵塞、客货混杂的状况,使北大门环境质量得到改善。80年代中后期,常州市在近郊建起成片居住小区,疏散了老城区人口,旧城改造步伐加快,先后规划改造了北直街东侧、椿桂坊、东头村、斜桥巷(二期)、吴家场(一期)、天皇堂弄等旧街坊,并对原50年代改造的工人新村、和平新村以及临时安排下放返城人员居住的浦北“300间”简易住宅进行规划改造。年,常州市规划设计院先后完成《荷花池街坊改建规划》和《茭莆巷住宅改建规划》。这一期间,全省除南京、苏州、徐州、镇江、无锡、常州、淮阴等大中城市开展大规模旧城改造外,一些小城市也抓紧规划改造旧城。1988年,丹阳规划确定旧城改造范围为东至麻巷门桥,西至老西门桥,南至华阳桥(护城河北),北至老北门桥,总面积1.8平方千米。这一范围基本上是民国时期丹阳城的建成区,原状布局混乱,功能不全,建筑密度高,曲折小巷多,基础设施不配套。针对这一情况,丹阳市人民政府确定成片改造,一次规划,分期实施。年内实际改造时,改造范围突破老城厢处,向北延伸至火车站路,向东延伸至丹凤南路。
90年代初,全省各城市在建设城市新区的同时继续推进旧城改造规划建设。但省内亦有一些小城市出于急迫改变旧城市面貌,对城市主要街道进行大规模拓宽改造,城市原有风貌基本丧失。一些专家学者和规划、文物保护工作者多有呼吁:在旧城改造中应保护城市风貌,延续城市文脉。
(六)大学与体育设施建设规划
清末,大学教育兴起,江苏省内出现兴建大学的选址和规划设计活动。宣统元年(1909年),金陵大学创立,选址于南京鼓楼西南坡,进行规划建设。民国11年(1922年)校舍告竣。代表性建筑采用北方四合院的对称布局形式。民国17年,吴贻芳任金陵女子大学校长后,获美国教会资助,在南京宁海路南段陶谷购地建校,聘请美国建筑师墨菲和中国建筑师吕彦直共同规划设计。校舍建筑中西合璧,包括文学馆、科学馆、体育馆、宿舍楼等7座(后又规划建成1幢宿舍楼)。金陵女大在民国时期是一所在国际上有影响的教会学校。
建国初,文教体育事业得到人民政府重视,一批高等学校、城市体育场开始规划建设。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南京成立华东水利学院。翌年由上海同济大学建筑系进行规划设计,规划建校规模为学生3000人,用地570亩,其中校本部530亩,教师宿舍区40亩。校园用地为略有起伏的浅丘地,建筑物结合地形布置,故没有严格的轴线。但坡地绿化,形成绿荫中见建筑的氛围。该校建设规划代表了建国初期全省高等院校校园规划风格。1953年,南京、徐州等城市规划兴建城市体育场,在布局和设施上比较简易。根据规划,南京市人民政府组织义务劳动将占地20万平方米的五台山辟为体育场地,初名青年体育场;徐州市兴建人民体育场,由徐州市城建局规划设计,规划建400米长跑道,田径场1片,篮球场3片,排球场2片及其他体育设施。1979年,国务院批准在徐州建设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校园位于徐州市南郊,由中国建筑西北工业建筑设计院进行总体规划设计,校园东西长1000米,南北宽950米,占地98万平方米。校园用地属丘陵地带,一般坡度3%~5%,地面最大落差达40米。校园按自然地形规划为南北两部分,北部为教学区、学生宿舍及体育场,南部为职工宿舍区。规划从北大门进入教学区,由高12层的主教学楼及高4层的图书馆形成主轴线,在主楼与图书馆之间建大型喷水池,主轴线两边布置其他教学用房。教工宿舍结合地形呈行列式布置。生活区包括职工宿舍、中学、幼儿园、医院、职工活动中心、商店、浴室等。沿南北走向的中心道路将生活区分为东西两部分。经总体规划的校园建筑风格一致,布置合理,对地形的利用及环境绿化均周密考虑。该校园规划反映了20世纪70年代江苏高等院校校园规划的风格和水平。
80年代,高等院校、体育设施等新建项目增多。80年代初,常州市规划设计院编制常州清潭体育中心建设规划。体育中心位于清潭路东段北侧,东靠劳动西路,北临电子新村,规划总占地330亩。规划分两期工程,一期工程规划建400米标准田径场和田径主席台,田径场下建一道200米机枪靶和两道100米步枪靶的地下靶场,一期工程中还规划建一座4500余座位的新型综合体育馆和其他附属训练用房及1500平方米的旱冰场等(一期工程80年代已实施);规划二期工程建游泳比赛池、练习池、跳水池、儿童池各一座和可容3000观众的露天看台,规划建200米跑道的室内田径馆(占地39.5亩)及可容纳3万名观众的田径场看台,另规划运动练习场(16.86亩)、足球场(24.75亩),预留体育中心发展用地29.8亩(二期工程90年代开始逐步实施)。这一期间,南京、镇江、无锡、苏州、徐州等大中城市先后规划扩建城市体育场(馆),分别引进一些先进体育设施。这一期间,省内一些大型高等院校也规划了扩建或新建项目。1984年,南京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为南京师范学院扩建编制总平面规划。总平面规划要求:保护中轴线上30年代建筑群的格局及形式,使用性质从一般教室向教师、科研用房转移;在原女生宿舍(一舍、二舍)位置上改建教学综合楼,改造中大楼为教学综合楼,并考虑图书馆扩建的需要;新建的南北楼形式应与中轴线建筑相协调;校园中新盖的教学、科研用房疏密程度应与中轴线建筑群相适应;西山上增建学生宿舍,使之与西门北面的生活设施连成片,形成完整的生活区。1985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连云港淮海工学院筹建,规划选址在连云港市新浦东南,由南京工学院建筑设计研究院进行总体规划和建筑设计。规划一期工程规模在校生3000人,二期工程在校生5000人,远期在校生达10000人。学校总占地1328亩,其中一期工程用地545亩,其余留作规划发展用地。规划总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其中教学用房3.1万平方米,生活福利及附属用房6.93万平方米。校园总平面布置按功能划分为教学科研区、学生生活区、教职工生活区和校办工厂区4个区。布局上,以教学区为中心,在其北、西两面分别布置学生生活区和教职工生活区,3区成“品”字型。规划还根据校园自然地形,拟将校园建成一座水城,4个功能区均以水道隔离,以路、桥相通,形成水乡景观。
(七)纪念地规划
江苏为古吴越之地,文化肇始久远,历代遗存众多。人文纪念地之规划有工程兴建之规划设计,亦有实施保护之规划,历朝历代均有代表之作。唯社会稳定,经济繁荣之时,多重视保护,而社会动荡、经济萧条之时,多有破坏、颓废。省内古代人文纪念地之著名者,有无锡梅村之太伯墓,常熟虞山之仲雍墓,苏州虎丘之阖闾墓,徐州之西汉楚王陵,丹阳六朝皇陵,扬州隋炀帝陵,南京之南唐二陵、明孝陵,泗洪之明祖陵。其中规模之大、建造年代之长者当数明孝陵。孝陵选址系朱元璋亲率刘基、徐达及汤和等勘定,寝宫位于紫金山玩珠峰下。洪武十四年(1381年)命中军都督府佥事李新主管建造孝陵工程。十五年葬入马皇后,十六年建成孝陵殿,三十一年朱元璋去世入葬;永乐三年(1405年)完成附属建筑,十一年建成神功圣德碑,孝陵工程全部完竣。孝陵规划地面建筑包括导引建筑、神道和主体建筑、陵寝两部分。导引建筑神道自下马坊始,经大金门、神功圣德碑、御河桥、神道石兽、翁仲、棂星门至金水桥,随山就势,蜿延曲折。主体建筑陵寝由陵门、碑殿、孝陵殿、方城、明楼、宝城组成,呈中轴线布局,庄严宏伟。从下马坊至宝城纵深5里。孝陵周围筑皇墙45里,划为禁区。近人有研究孝陵规划布局者,认为朱元璋追求魂归北斗,天人合一,孝陵建筑总体布局呈北斗七星之状。盖中国之陵寝制度,发轫于殷商,称陵始于战国;东汉确立规制,地上地下建立宗庙和寝宫,并立神道石刻;魏晋南北朝确立固定葬制,唐宋进一步发展,建立陵园。孝陵则上承秦汉,改陵墓本身由方形为圆形,圈以宝城;扩大祭殿,设左右配殿,陵园围墙亦改方形为长方;神道石刻成组排列,次序井然,导引建筑布局因地制宜,开中国陵寝规制之新篇。
民国时期有影响之纪念地规划以南京中山陵园为全国之冠。民国14年(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同年4月成立“孙中山先生葬事筹备委员会”,下设葬事筹备处,选定紫金山之中茅山南麓为建陵地点,拟定占地6000余亩陵园计划。时江苏为北洋军阀统治,地方长官时加阻难,7月暂定以墓地、墓道及纪念建筑应用之地2000亩为限进行规划布局。同年5月15日葬事筹备委员会通过《陵墓悬奖征求图案条例》和《孙中山先生陵墓图案评判规划》、《孙中山先生陵墓图案评判要点》,征求规划设计方案。同年9月,经过专家评判,葬事委员会采用吕彦直建筑师所绘图案。随后聘吕彦直主持计划建筑详图及监工事务。吕氏《关于陵墓建筑图案说明》称:“本图案之题称为祭堂与墓堂之联合及堂前台阶、石级及空地、门道等之布置。今在中茅山指定之坡地,以高度线约四三五(即百四十米左右)为起点,自此而上达高度线五九四(即百七十米左右)为陵墓之本部。其范界略成一大钟形。广五百眨蟀税铡A昝排矗拔愠〖盎(按陵门及华表因建筑费不敷,此时不能建造,惟此图案上似属需要,日后增建可也),本舆至此止步。自此向南即筑通钟汤路之大道(此道以自八十罩涟瘴)。入陵门即达广原,此即条例中所需容五万人伫立之空地。此原依山坡约作十分之一斜面,其中百湛泶ζ淌馈W粤昝胖潦吨祝妓陌傥迨眨卜治宥危慷胃髯鹘准度舾刹剑懒脚云碌兀蛭莩 L住⑹斗踩悖碓及眨韵露希撞慵妒耍闳钌纤氖哺咚氖眨源锛捞弥教āT诮准抖ザ擞胩ㄆ酱芍檬狭⑺镏猩搅⑾瘢讼裰叩痹谑兆笥椅隙取<捞闷教及眨に陌侔耸铡Lㄖ蕉肆⑹饕唬ㄖ屑醇捞谩薄C窆20年10月,总理陵园管理委员会《关于陵墓建筑图案说明》称吕氏之方案“融汇中国古代与西方建筑之精神,庄严简朴,别创新格,墓地全局适成一警钟形,寓意深远”。16年6月27日,葬事筹委会第48次会议决议筹备陵园计划,组织陵园计划委员会,延聘园林专家共同筹划。9月18日,第50次会议推定林焕廷、李石曾、杨杏佛、张涛泉、蔡孑民、林子超为陵园计划委员会委员。推定林子超为常务委员,主持工程。10月27日,第52次会议通过陵园计划委员会拟定接通朝阳门之马路路线和陵园界址。17年3月2日,第57次会议确定陵园计划大纲并聘傅焕光为陵园主任技师,担任林区内造林、育苗各项工作。12月13日第64次会议加聘林祜光、范文照、林逸民为陵园计划专门委员并兼计划委员会常务委员。18年2月7日第65次会议决议改葬事筹备委员会为总理陵园管理委员会。同年9月11日,总理陵园管理委员会第6次会议改组园林设计委员会,推定林子超、孙哲生、戴季陶、林焕廷、吴铁城为园林设计委员会委员,林子超为主席委员。24年5月22日,国民政府训令,核准陵园界址东、西、北三面以环陵马路为界,南面自中山门至遗族学校、以沿京汤路南三百公尺为界,自遗族学校至马群,以京汤路为界。中山陵园内,规划附葬一些曾追随孙中山先生的英才志士,其中包括范鸿仙墓、廖仲凯墓、谭延]墓及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陵园内还规划兴建一批纪念性建筑,其中包括镶嵌石刻孙中山先生遗著的藏经楼及音乐台、流徽榭、行健亭、仰止亭、光华亭、中央体育场、中山植物园、遗族学校等,形成民国时期规模最大的纪念性建筑群。15年国民党中央党部曾议决:唯国葬者可附葬中山陵园。26年3月11日国民政府发布命令,规定此后凡应受国葬或公葬典礼者,当于指定之国葬或公葬地点安葬,永远不得在紫金山总理陵园界内请求指地造坟。
建国之初,省内各地纷纷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牺牲的先烈规划建设陵园。日,南京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在南京雨花台兴建烈士陵园的决议。雨花台位于南京城南,为茅山楔入市区的南支,海拔55~65米,有东、中、西三岗,因盛产彩色卵石,又称玛瑙岗或聚宝山,山峦起伏,古清幽雅。民国16年“四一二”政变后,雨花台成为国民党执政当局杀害共产党员和革命志士的刑场,有近10万人牺牲于此。日,南京市人民革命烈士陵园筹备委员会及其所属设计委员会成立。规划确定在雨花台主峰设立纪念碑,在东、西、北3个烈士殉难处设立标志,陵园内植树绿化。同年7月2日,举行纪念碑奠基仪式。纪念碑身高6.8米,宽1.66米,碑刻毛泽东主席手迹“死难烈士万岁”6个大字。同年9月4日,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陵园边界为:以雨花台为中心,东北至淞沪抗日阵亡将士纪念塔,南至尹家山南麓,西至宁花公路,北至宁芜公路起点处。占地面积50.7公顷。1954年宁溧公路外移。1957年革命军人公墓建成。是年底陵园占地面积达到113.7公顷。
日,国务院批准在徐州兴建淮海战役烈士陵园。淮海战役烈士陵园位于徐州市南郊凤凰山东麓,由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淮海战役纪念馆和陵园三部分组成,占地面积77公顷。日奠基,日竣工。规划设计由南京工学院杨廷宝教授主持。平面布局呈南北长600米,东西宽500米的两条轴线正交。轴线交会处为中心广场。东端为东大门,设计成两个方形香炉组成的门阙,南连淮海战役纪念馆,西达纪念塔台阶,北通汉阙式的北大门。构图严谨,气氛肃穆。纪念塔坐落在凤凰山东麓山腰处。塔体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外壁贴浅灰色花岗石块,塔座为须弥座式,塔高38.15米。塔身正面镶嵌毛泽东主席题写的“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9个镏金大字。纪念馆坐落在纵轴线南端,为金黄琉璃瓦J顶仿明式建筑,建筑平面呈H型。全馆建筑面积2800平方米。陵园包括凤凰山、小奎山山林,纵横轴线构成规则式装饰绿地。
1981年江苏省人民政府为加强对中山陵园规划建设管理,派出由省城镇建设局和南京市城市建设局有关领导和专家组成的工作组,进驻中山陵园进行调查和协助工作。1982年10月,省人民政府发布保护南京中山陵园和雨花台烈士陵园的公告。
1983年9月,南京雨花台革命烈士陵园建设委员会成立,中共江苏省顾问委员会主任委员柳林任主任,中共南京市委书记汪冰石、市长张耀华任副主任,聘请江渭清、杜平等8人为顾问,制定了“纪念先烈、庄严肃穆、继承遗志、振兴中华”规划建设方针。同年,雨花台烈士陵园邀请有关专家对中心纪念区包括纪念碑、纪念馆、纪念桥构成的中轴线进行建筑总平面设计,确定中轴线的建筑序列。1984年,南京市规划局主持,组织雨花台烈士陵园的总体规划。此次规划明确了陵园的四界、中轴线的位置、与城市的关系以及内部功能分区。规划考虑纪念性建筑以南向为主入口的传统,以东南大门为烈士陵园的正门。总体布局的基本构思是:轴线分明,主体突出,既工整严谨,又灵活自然,使庄严肃穆的纪念建筑融于天然山林之中,呈现众星拱月、气度恢宏的气概。在功能和层次上,陵园区内分为:中心纪念区,名胜古迹区,红领巾活动区,花卉区,密林风景区,纪念茶园区6个区域。中心纪念区居中,其余各区环绕于周围,形成众星拱月之势。在陵园区外,划定外围绿化区及建筑控制区和环境协调区。陵园规划区范围四周以城市规划道路为界,东至宁溧路,西至共青团路,南至环陵路一期路线中心线外20米,北至雨花东路与雨花西路交会处,总共用地119万平方米。雨花台烈士陵园北殉难处规划设计为杨廷宝主持,烈士就义群雕为刘开渠设计,1978年建成。永久性烈士纪念碑为1985年10月开工兴建,1989年4月竣工,钢筋混凝土结构,花岗石贴面,高42.3米,宽7米,厚5米。碑身正面镌刻邓小平题书“雨花台烈士纪念碑”8个金字。背面碑文为书法家武中奇书写。纪念馆位于任家山巅,为杨廷宝设计。杨氏辞世后,由南京工学院齐康教授做后期完善工作。1984年4月开工兴建,日建成。该馆坐北朝南,重檐两层,乳白色琉璃瓦盖顶,东西长92米,两翼各向北展伸49米,中堡顶高26米,东西堡高23米,建筑面积5900平方米,钢筋混凝土结构,外墙花岗石贴面,南大门额有邓小平题书“雨花台烈士纪念馆”8字。纪念桥位于倒影池南,横跨雨花湖上,桥长103米,宽12米,钢筋混凝土结构,1987年1月竣工。
日,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在周恩来的故乡淮安市兴建周恩来纪念馆。周恩来纪念馆位于淮安城东北之桃花垠。规划设计由南京工学院齐康教授主持。先后提出7套方案。后经中央和省有关部门选定。纪念馆规划由一组纪念性建筑,一个纪念岛,三个人工湖和环湖绿地组成。纪念馆四面环水。主馆3层,钢筋混凝土结构,高26米,建筑面积1918平方米。建筑外观为四方形,内呈八角,花岗石贴面,四坡顶,形似金字塔,由4根高11米巨形花岗岩石柱支承。主馆底层为陈列室,2层为纪念厅,靠北居中置姜桦、孙家彬雕刻的周恩来全身汉白玉像,高5米,3层为观景台,可观览纪念馆全景及四周风光。主馆从室外自然地坪起经78级台级能登上3层观景台,象征周恩来一生经历78个春秋。附馆位于主馆北侧,2层,钢混结构,1347平方米。外呈八字形状,对主馆呈拱卫之势,象征周恩来总理永久活在人民心中。纪念馆以白色为主色,衬以绿色的草坪,简洁明快,朴素淡雅。与主馆隔湖相望,在同一轴线上设计两座高16米的剑碑,由4根钢筋混凝土柱分立四方,上用钢筋混凝土人字梁互相连接,从不同方位看均呈人字形状。此外,设连亭廊式观景台一座。纪念馆于日奠基,同年冬季开工,1991年9月竣工,日开馆。
1986年6月,为纪念解放战争初期,日至8月27日华中野战军在粟裕、谭震林指挥下,在苏中地区连续七战皆捷,歼敌5.3万余人的“七战七捷”40周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决定在这次战役有代表性的纪念地海安县建立“苏中七战七捷纪念碑”。纪念碑位于海安县城南郊海光村,通榆公路(204国道)左侧道路交叉口的一角,占地14.9亩,建筑面积2162平方米。为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和南通市建筑设计院齐康、马啸平、张飞设计。由于纪念碑场地处于开敞的环境中,采取45度对角的门正对纪念碑。场地前低后高,拾级而上。碑高27米,用矮墙围合衬托。碑身采用“利剑”形,刺向云霄,成为远处的视景。碑身花岗岩贴面,呈墨绿色,“利剑”尖端为青铜铸造,长1.5米。碑后为白色花岗岩砌成的碑墙,状似书卷。碑墙上嵌刻姬鹏飞题写的“苏中七战七捷纪念碑”碑名。该工程于日动工,翌年12月15日竣工,日举行揭碑典礼。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概念性规划设计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