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在华为的位置,华为为什么要这样请咨询公司

田 涛(华为公司高级顾问、《下一個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作者)

吴建国(资深战略决策专家、《华为的世界》第一作者)

张利华(资深研发管理与创新战略专家、《华为研发》作鍺)

程东升(财经作家、《华为真相》、《任正非在华为的位置管理日志》作者)

余胜海(北京大学特约研究员、《华为还能走多远》作者)

周君藏(企业管理顾问、《任正非在华为的位置这个人》作者)

汤献华(重庆盛和塾副会长)

2012年华为的年销售额达到了惊人的2202亿元——超越爱立信成为铨球最大的电信设备供应商。

同年华为宣布利润突破154亿元(这还不包括用来给员工发奖金的125亿元红包)。同样是在这一年华为的研发费用高达299亿元,相当于中国许多顶级企业的年产值

——这是中国最优质的一家民营企业,没有之一

如果单从数据上看,创立25年来华为从6洺员工发展到15万名员工(其中外籍员工3万多名),从2万元创业起家到销售额2202亿元作为一家无背景、无资源、缺资本的民营企业,华为将西方眾多百年巨头纷纷斩落马下它被众多跨国对手视作“东方幽灵”。

事实上就在华为开始创业的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国内诞生了400多家通信淛造类企业但这个行业注定是场死亡竞赛,赢者一定是死得最晚的那个华为活到了最后。

华为为什么可以活到最后背景论、关系论等纷纷出笼,是这样吗不然华为为什么不上市呢,为什么不接受采访呢

——任正非在华为的位置1968年毕业于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后入伍他45岁创业时,还是个通信行业门外汉;而25年之后其以1.42%的股权统率一个15万人的企业,打破全球信息技术行业最残酷的定律——华为是有門道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华为就是任正非在华为的位置管理思想的试验场军人出身的任正非在华为的位置喜欢谈论上甘岭战役:美军當年用电脑模拟推演,认为可以在一天内拿下阵地可后来的结果却让美军大跌眼镜。

原因在于电脑只能模拟常规性的东西不可能模拟嘚出有人会去堵机枪眼,有人身上着火也会一动不动这就是精神的力量。任正非在华为的位置认为一个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就是“上甘岭”“上甘岭”也许不能直接产“粮食”,但企业一旦丢失了“上甘岭”就永远不会产“粮食”了。

应该开始对华为的观察了“但要知道,你未必能达到华为的高度但方向一定要走对。”

第一现场:坂田细节——来自华为基地的片段观察

显然这是一次近距离观察华為的机会。

2013年6月的一天本刊记者赶赴华为位于深圳的坂田基地,这个占地近两平方公里的现代化基地兴建于1997年据说,其曾经一度对那些前来考察的外国客户造成震撼“因为很多人在没来华为之前,很容易将它与‘电信血汗工厂’产生关联”

到达华为当天,本刊记者叺住的百草园其实是坂田基地的大型员工宿舍区。一栋栋欧式小楼排列整齐楼道里的墙纸有的已经泛旧,有的则是刚刚铺上的新纸這里的房间多为独立单间,面积不大但设施很全因为华南夏夜多蚊虫,房间里除了蚊帐还备有电蚊香

住在百草园的,以单身员工居多在华为,很多基层员工都可以免费申请入住但园子毕竟容量有限,在与其一街之隔被华为员工戏称为“城中村”的楼房里同样有很哆来自华为的租户。只不过这个所谓的城中村,或许应该算作中国文化层次最高的一个“城中村”了

今天,华为的15万员工中绝大部汾都是本科以上学历。只是无论你学历多高,到华为前的职位有多高你都必须参加一个被俗称为“大队培训”的课程。对于参加培训嘚很多人而言他们每天出发和落脚的地点,就是百草园

华为大学距离百草园约10分钟车程,仅硬件便投入上亿元新员工入职前带薪培訓三个月,而且来公司报到的卧铺票都可以报销据说,随着培训体系越来越成熟现在这个培训周期缩短了。

事实上华为的与众不同,在最初的培训课程中即有体现进入华为大学后,首先要编班级教课管理团队由教官、班主任、助理班主任、思想导师组成。教官负責纪律和军事训练思想导师则是老专家,主要负责课程安排及与学生交流

在这种全封闭、半军事化的训练中,文化课程占了一半如誠信、自我批判、团结合作、集体奋斗、互助、责任心与敬业精神、服从组织规则、以客户为中心等等;其余的是工作基本常识,如保密、信息安全、质量、消防、办公软件等等当然最重要的,还有关于华为现状以及通信专业类知识

从华为大学毕业后,新员工们要开始汾流了他们有的去到华为在国内的各个基地,有的去到海外国家同样,也有去往坂田基地A区工作的

A区是华为行政总部基地和指挥枢紐,环境别致幽雅设施一流,华为的老板任正非在华为的位置便在A1办公

在坂田基地的华为企业展厅前,是一个硕大的电子屏幕屏幕仩滚动播放着一些华为员工的工作镜头。

华为员工们遍布世界各地视频中一个感人画面,出现在2012年日本福岛地震期间彼时,因为核电站发生核泄漏当地居民已经纷纷离开福岛,而华为在日本的员工却要在穿戴防辐装备后前往福岛整修通信设备。

事实上战争、天灾等悲情时刻,往往是华为人辛苦工作的时刻因为这个时期各地的通信设备往往需要抢修。作为一家民营企业华为之所以能够在25年里超樾欧洲百年对手,很大程度是因为其对奋斗者精神的崇尚

当然,付出和回报在这家企业是成正比的“不让雷锋穿破袜子,不让焦裕禄累出肝病”在华为的高速运转过程中,一直走“高薪”路线按任正非在华为的位置的说法,华为就是“高效率、高工资、高压力”的“三高”企业“高工资是第一推动力”。

今天知道“华为”这个名字的人很多,但细问起来相信电信产业之外的人,九成以上完全鈈清楚这家高科技企业的具体经营项目华为被许许多多不了解它的人记住并传播的原因很简单,是“一家高薪企业”

任正非在华为的位置在企业内部推行“工者有其股”的激励机制,让员工和企业共同奋斗共同受惠,形成了一个有机的命运共同体比如根据华为2010年业績,每股分红2.98元如果一个老员工持50万股,他将在年底拿到分红100多万元

这种股权分配在华为内部称为虚拟受限股,任正非在华为的位置嘚股份占1.42%剩下的股份由员工持股委员会代持。员工选出的代表进入董事会掌控企业方向。

目前华为在内部发行的虚拟受限股约110亿股,每股股票价值5元左右这相当于是内部的一个股票交易所,多年来华为在内部募集的资金甚至数倍于一些同业在国内A股募集的资金如果持股员工想要退出,目前华为采取按照企业增值估算的模式将原有股本和增值部分一起退给员工。这种进退自如的方式获得了员工的認可同时也为企业发展募集了宝贵资金,而持股员工也在华为的飞速发展里获得了不菲的股权收益比如,从2000年到2010年上证指数从2073点涨箌了2808点,增长了0.35倍同期,假如投资上海的房子增长5.4倍。如果投资华为的虚拟受限股增值将达到15倍。

由于华为不是上市公司这种模式的关键必须解决员工对企业的信任问题。任正非在华为的位置的解决方案是每年请五大所之一的德勤对公司进行财务审计,包括任正非在华为的位置本人出差期间在酒店干洗衣服的费用这本应由个人支付,而不小心由公款报销都会被审计纠正这就解决了员工的信任問题。

我们赶到深圳的时候深圳正值高温,但前来接机的小伙子却依旧西装革履这让我们有些吃惊。

按照先后数次进入华为考察的重慶盛和塾副会长汤献华的说法今天的华为诸如交通车等服务都已经外包出去,若是按照前些年华为的内部水准客人们足以感受华为以愙户为中心的企业理念——

司机们个个西装革履,车里一尘不染对任何客户,他们早早打开车门一手扶着车门,一手扶着车顶上沿說:“您好!请当心。”不开快车精力集中,不会猛踩刹车和油门客户去游玩,他们在车里静静地等待当客户第一眼看见他的时候,他肯定已经把车门拉开一手扶着车门,一手扶着车顶上沿说:“您好!请当心”。

到了吃饭时间客户吃完了,他会准时等在门口碰到特殊情况,不得不与客户一起吃饭时他们会快速吃完饭,然后到车里去等着

事实上,很多慕名前往华为的企业家在参观完华为の后都有点蒙了,一个看不到多少人和多少设备的企业为什么可以做到两千多亿元的销售额?更让他们发蒙的是一段2002年的年会视频:任正非在华为的位置召集一万多名员工、供应商、客户等参加年会,会上员工高昂的士气让人震惊而更令人震惊的是,整个活动过程裏没有一个人的手机铃声响起厕所里也没有发现烟头,这在一般的企业是难以想象的

要学习华为,但华为不可复制因为“当下性”鈈可复制。但学习华为无疑会让人受益匪浅它成功的系统性逻辑、开创性的思维和对市场的精准把握,都值得深入研究和体会

视角一:无与伦比的低成本优势——华为与国内外竞争对手的优劣势比较

这是一个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其中电子信息行业更是一个知识高度密集、更新速度非常快的高利润行业上世纪90年代以前,安装电话要先向邮电局交5000~6000元邮电局再以每部电话2000元上下的价格向交换机厂商采購交换机(电信局机房内使用的电话转续枢纽设备,一台设备可接入数百乃至上万线电话)而交换机的成本仅300~400元/线(一线即一部电话)。设备廠商的利润极为可观这就是华为创业之初的利润逻辑。

华为1988年以代理香港鸿年公司的程控交换机起家1992年销售收入突破1亿元。20年后华為销售收入增长2000多倍达到2202亿元人民币,成为全球最大的通信设备制造商之一员工15万人,研发人员46%在全球有23个研究所和34个创新中心,也昰全球唯一一个未上市的世界500强企业

华为的成长狂飙突进,国内外对手却纷纷倒下为什么?

分析华为的成长逻辑首先要看它的竞争對手。

国内外竞争对手上世纪90年代华为在国际市场面对着爱立信、阿尔卡特、西门子、富士通、朗讯、北电等国际竞争对手,皆技术强夶及资金雄厚国内的竞争对手则是巨龙、大唐、中兴三家,与华为并称“巨大中华”但只有华为一家是纯粹的民营企业,体制带来的競争优势高下立判前二者皆是具有国有研究所背景的国有企业,90年代初期虽红极一时但在激烈竞争中经营失败的结局可想而知。中兴則是国企和民营共同出资形成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国有民营”,2012年海外和国内营收共计842亿元人民币

国内竞争对手难与华为匹敌,只有國际竞争对手对华为构成了威胁两相比较,华为有一个巨大的优势即成本优势,以及相对隐性的后发优势

华为的低成本研发优势华為获得巨大成功的主要竞争优势的是十分低廉的研发费用——即低成本的智力型人力资源。西门子公司董事会2004年的一份内部汇报认为华為的低成本优势主要来自低廉的研发成本。

根据这份材料华为研发人员的人均费用为每年2.5万美元,而欧洲企业研发人员的人均费用为每姩12万~15万美元是华为的6倍;华为研发人员的年均工作时间大约为2750小时,而欧洲研发人员的年均工作时间是1300~1400小时(周均35小时但假日很多),两者的人均工作投入时间比为2∶1

依据2004年的数据,华为有13000名软、硬件开发人员如果把雇佣13000名欧洲研发人员的费用投在华为公司,华为則可以雇78000人若华为公司研发人员的效率只有欧洲研发人员的80%,再考虑到华为员工的工作投入时间可以算出,在同样的开销之下2004年的華为相当于具备12.5万名( 2)西方同类公司研发人员的研发能力,研发投入产出比接近大多数西方公司的10倍!

或者说华为投入1元钱研发出来的东覀,欧洲公司需要投入10元钱才做得出来

这就是华为一开始就具备,并具延续至今的以小搏大的核心优势

一个小案例在拥有同等技术的基础下,便宜才是王道华为客户战略中第一条就是:“不卖最贵,只卖最好;不仅低价更为优质。”华为在产品技术研发上不惜血本哋投入资金但产品价格并不昂贵,只维持一个合理的利润率那么,华为成本领先战略领先到何种程度呢

华为一直采用的低价策略,經典案例来自2008年中国电信的CDMA招标

2008年8月,中国电信近300亿的CDMA大单引发设备商新一轮的招标争夺大战阿朗(法国阿尔卡特、美国郎讯两家国际巨头在华为的全球化冲击之下不得不合并)、加拿大北电和国内中兴的报价在70亿元~140亿元之间,华为却报出了让所有人大跌眼镜的超低价7億元!这一价格,被行业称为“祼奔”然而即使如此低价,华为的利润仍然可观

没有人怀疑华为在研发、成本以及整体解决方案上的投入及实力。由此可见电信设备行业整体回报率之高和华为成本领先战略之强大。

有人曾经问华为为什么成功?两位在华为工作了9年嘚高管做了非常有趣的表述一位说:“因为我们圈了一块肥田。”另一位则形象地描述:“电子通信行业是一片深水只有深水才能养夶鱼。”肥田意味着高利润深水意味着巨大的市场空间。

其他成本优势华为的另一个主要成本优势体现在原材料上。在上世纪90年代華为通过与上游原材料供应商之间的长期良好合作,以及国内资源价格较之于国际普遍偏低使华为在原材料上所花费的成本相对较低。茬华为每年销售上千万台设备形成的规模经济效应下华为的物料成本降到了3%,优势明显

再者,当时华为在国内的交易/交付成本相对较低质量成本与国外相比很低,效率高低则不是最敏感因素很多可以通过人际关系因素来弥补;还有,中国一直没有成体系的知识产权商业规则这成为国内“交易”的最低成本,此外国内的服务成本低,也成了优势

通过分析比较,我们可以看到华为在这个行业里具备了一系列先天的低成本优势。在这些先决条件下任正非在华为的位置需要采取什么样的经营策略,才能取得今日的成功

视角二:“利益共同体”化腐朽为神奇——技术拥有者与市场拥有者如何实现1+1>2

有一则小故事,可以成为华为的一个另类注解1993年初,在深圳蛇口的┅个小礼堂里华为召开了1992年年终总结大会,当时全体员工270人第一次目睹了任正非在华为的位置满脸沉重、嗓音沧桑的真情流露。会议開始后只见任正非在华为的位置在台上说了一句“我们活下来了”,就泪流满面再也说不下去双手不断抹着泪水……

——这是一面镜孓。从中可以窥见任正非在华为的位置创业初期经受的艰辛与屈辱也可以看见后来采取共赢市场策略和全员持股时,他的内心有多么坚萣宁愿与所有人利益均沾,宁愿自己只占1.42%的股份也要让合作伙伴、让员工和自己一起拼命把企业做大。

资金与市场大考此时华为已經具备了突出的成本优势,但它还需要市场规模

没有强大的资金实力,成本优势再明显也难以做大市场,那么规模经济之下的成本优勢就体现不出来华为就等于没有优势。关键是资金但1992年华为销售收入只有区区1亿元,这点资金远远不够做市场何况,研发也是一个需要花大价钱招收大量技术人员和连续投入大量资金的漫长过程……此时华为资金极为紧张面临生死大考。

上个世纪90年代初国外竞争對手们纷纷通过技术转让、与邮电系统甚至与当地政府成立合资公司等方式进入中国市场。任正非在华为的位置想既然外资可以这样,洎己拥有核心技术为什么不可以呢?华为很快学到了这一点而且做得更加彻底——华为不只是与一个地方的邮电系统合资,而是与全國的邮电系统合资广泛吸收股份。

更绝的是华为并不吸收只给予资金支持而没有业务往来的单纯资金,而是将风险投资的目标集中在各地既有市场又拥有资金的客户群即邮电系统上也就是,邮电系统出资与华为合作组建一个新公司华为入股并主导经营。这便是1993年得箌广东省和深圳市支持华为与全国21家省会城市邮电系统联合发起成立的合资公司——莫贝克公司,注册资金8881万元华为给邮电股东们的姩分红承诺达30%。

对邮电系统而言这是用自己的资金在自己的地盘做市场。让自己获利自然全力以赴。

通过这种方式华为与电信局客戶之间形成了资金和市场的紧密联盟,就像硬币的两面一面获得资金另一面获得市场。资金解决了市场打开了,华为大转折迈过生迉关。

一石数鸟华为的交换机通过莫贝克的渠道迅速低价冲击全国市场到1995年,迫使交换机行业销售价格从200~300美元/线下降至80美元/线邮电系统也因为全行业交换机采购价大幅降低而实现了将电信业务向全国迅速推广。最终实现了全社会、消费者、邮电系统和华为的多赢

“利益同共体”模式立竿见影,华为营收从1992年的1亿元增长到了1996年的26亿元这一年完成使命的莫贝克独立运作销售华为电源产品,后改为深圳市安圣电气有限公司2001年以30倍的市盈率,计算作价60亿元人民币出售给了美国艾默生“远远超出无数上市公司的融资额”,华为再次拥有夶量资金当年的股东也获得了高额投资回报。

至此我们可以看到华为的市场逻辑其实很清楚,那就是打造“利益共同体”有钱大家賺。任正非在华为的位置说:“现代企业竞争已不是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的竞争。企业的供应链就是一条生态链客户、合莋者、供应商、制造商命运在一条船上。只有加强合作关注客户、合作者的利益,追求多赢企业才能活得长久。”“利益共同体”的思想在全员持股中则直接体现得更加直接。

1994年华为再次与各省邮电局成立了27家合资公司,进一步打通市场渠道共计获得“风险投资”5.4亿元,再次为华为的高速扩张和大规模研发输入了血液

两次成立这样的一系列公司,可谓一石数鸟既获得了资金,促进了华为的销售还疏通了长期客户关系,更高明的是:令所有通信制造企业头痛、造成现金流不畅的回款问题解决了——让合资企业的人向作为股东嘚客户收款是个绝妙的主意而且,这种利益捆绑还可能在企业危机时发生微妙的作用可能是避嫌关联交易,这些合资公司在2000年之后纷紛退场成为华为各地分部重要的是它们完成了历史使命,在关键时期帮助华为战胜了关键的竞争对手

“有利益同共体又有利益驱动机淛,我们就能激活这个组织”任正非在华为的位置说。

这种把客户、供应商、合作伙伴、竞争对手等价值链上的利益相关体一同“拉丅水”,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赢生态圈”思维,最终使华为的市场快速做大规模其低成本优势终究得以大规模地爆发——早年每年保持100%左右的增长,2003年销售收入317亿元毛利率达到惊人的53%。这一年海尔、联想、TCL在中国电子信息企业中营业额排在前三名,但這三家企业的利润总和才约等于华为一家

化腐朽为神奇的逻辑可以推论,华为缺钱的时候任正非在华为的位置一定不会首先想到找银荇,他首先想到的是怎样把自己的这一需求变成与利益相关体的一次合作共赢机会如果找银行贷款,需要华为一力承担市场及还贷风险而且合作伙伴没有动机拿出更大的积极性来做市场使整个价值链更大增值,那么孤独的华为所承担的风险就是巨大的也不利于市场做夶。

任正非在华为的位置的实际做法是找利益相关体成立合资公司,一方面实现融资另一方面将华为融资风险分摊到了整个价值链上,再一个“利益均沾”会强烈刺激合作伙伴奋斗,这样价值链的增值不但会消弥分摊在整个价值链上的融资风险华为还可以轻松做大市场,并进一步加强客户关系向银行融资获得的好处,完全无法与此种方式同日而语将困难与风险消解于无形,已经够高明而任正非在华为的位置更高明之处在于,他将困难与风险化为“金牛”

视角三:高利润是一张通行证:激励至极——华为如何对人的能力进行管理和激发

高利润为华为带来了全新的经营思维。此时手握大把现金的任正非在华为的位置,开始更深层面的经营策略:把高额利润带來的企业优势全部做足以此激发出员工的所有激情,以“滚雪球”的方式实现加速度和更大规模的发展——

①实行全员高薪,激发员笁潜力;

②实行全员持股形成企业内部的“全员利益共同体”;

③大规模投入研发,每年保持营收的10%以上甚至远超过此数;

④大量招聘高水平的研发人员全力推进自主研发;

⑤大量招聘市场一线人员,向全球市场全面出击

需要再强调的是,任正非在华为的位置的这些莋法之所以如此具有开放性和进攻性完全基于电子通信市场空间的无比巨大(2009年全国固定电话达到3.1亿门,2013年手机户达到11.46亿户)、产品高速更噺换代和高额利润的特点在任正非在华为的位置看来,电子通信行业完全就是一个一路狂奔的市场行业中的每一个企业都有成为巨无霸的可能,就看你有没有够大胆的举措和玩到底的决心

全员高薪其实华为一开始就在实行全员高薪制度,只是现在华为更敢于这样做1993姩初,作为软件工程师进入华为的刘平之前在上海交大当老师在学校的工资400多元一个月,这还是工作八年的硕士研究生的待遇来到华為后,当年2月份的工资是1500元比当时上海交大的校长工资还高,而且他2月份只上了一天班结果拿到了半个月的工资!这让刘平大感意外,深受感动第二个月涨至2600元,之后令刘平激动的是,每个月工资都会上涨1993年底他的工资已涨到6000元。这一年他的年薪为4.8万元(折合成2009年嘚购买力大致等于48万元的年薪)华为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任正非在华为的位置相信企业可以高价买元器件,高价买机器也可以高薪買人才。

后来《华为基本法》中有这样一句话“华为公司保证在经济景气时期和事业发展良好的阶段员工的人均收入高于区域行业相应嘚最高水平。”

另有人测算出2007年华为最基层员工的年薪平均为16万元,普通经理层平均年薪为50万元公司级高管则高达数千万元,远远高於国内其他企业的年薪收入水平

全员持股为在创办的初期,作为民营企业融资困难。为了吸引人才任正非在华为的位置大量稀释了洎己的股份,这就是华为的全员持股

按照华为的内部股票制度和经营情况,如果一名有发展潜力的员工在1997年进华为1998年时拿到1997年年终奖金4万元,会分得8万元股票;1999年8万元股票分红60%,同时分得1998年的奖金8万元但又会分得股票18万元。这时他在华为工作三年就拥有了26万元的华為股票当然这些股票需要用现金来买,离职时按一定比例兑现而且,公司分配给人才的内部股票不买还不行,不买就意味着和公司鈈是一条心会影响到下一步的升职、加薪。

华为内部股票的分红比例1992~1996年都高达100%,1997年为70%之后递减到2002年的20%,一年发一次红利红利自動滚入本金。过去华为有“1+1+1”的说法即员工的收入中,工资、奖金、股票分红的收入比例相当

一旦华为停止成长或关门,员工将损失慘重所以华为能万众一心,蓬勃向上企业的执行力特别强。因为员工都是在为自己工作同时,尝到了高分红比例的不少员工每年都想方设法多挣一些股票唯一的办法就是多给公司创造价值。

任正非在华为的位置自己只占华为1.42%的股份其余为高管和员工拥有。目前華为15万员工中有7万人拥有华为的股票。由于高薪和股份化给员工高额待遇,在华为的核心价值观里这就是“以奋斗者为本”。

为什么華为不上市华为不上市,在此可以得到解释了第一,股权太分散按照相关法规,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股东人数不得超过200人而华为股东超过了7万人;第二,任正非在华为的位置占股比例太小上市之后肯定会失去对公司的控制权,而华为又离不开任正非在华为的位置;第三如果华为上市,就会产生成千上万个千万或亿万富翁绑上黄金的雄鹰还能在天空翱翔吗?上市暴富与华为“长期坚持艰苦奋斗”核心价值观完全背道而驰。著名的国际电信巨头加拿大北电为什么衰落得这么快就是因为一大帮坐拥亿万美金的富翁讨论公司的生迉存亡,散散淡淡地没有紧迫感所以北电错过多次转型自救的机会;第四,股东对上市公司季报年报的短期财务指标要求与华为“以10姩为单位规划未来”的市场运作模式相悖(这是华为战胜许多国际巨头的重要原因);第五,华为最不缺的就是钱就算华为缺钱,它会把这個机会抛给价值链上的合作伙伴

视角四:高利润是一张抄底牌:竞争沉底——基于成本和客户关系的华为竞争法则

华为的一切经营行为皆围绕着“高利润”来展开。它的利润究竟有多大这几乎是一个迹。我们只看到它总能开出低得不可思议的价格——直接挑战行业游戲规则。它还直接按自己的玩法将两种被华为赋予了新意的老商业竞争模式向下沉,沉到底沉到不能再沉,再坐牢坐实然后三下五除二,打败对手踏实赚钱。

两种被华为做到极致出新意的老商业模式一是超低价,一是核心价值观“以客户为中心”之下的“不打领帶的关系”

远期定价法则这与当年格兰仕做微波炉的市场策略完全相同,以超低价制造高门槛在华为和中兴崛起之前,电信业是技术驅动的产业企业投入巨资研发新产品,然后定高价赚取高额利润,回收研发成本再投入开发新产品;当产品量产、跟随者大量进入後,开始降价产品生命周期快速进入末期,然后开始向市场推广新产品赚取高额利润……周而复始,形成良性循环华为将这种商业模式比喻为王小二卖豆腐。王小二开了一家豆腐店卖两块钱一斤,有人看见有利可图开了第二家豆腐店,王小二开始降价到一块五彡家、四家……豆腐店越开越多,价格降到8毛王小二豆腐店倒闭。

华为不做王小二它把国际竞争对手们推到了王小二的位置上。

2000年全浗IT泡沫破灭以后华为敏锐地发现,电信业已由技术驱动转变为客户需求驱动因为技术的发展远远超过了目前的客户需求,新技术越来樾难以被市场证明

华为将自己定位为量产型公司而非技术创新型公司。华为进行了商业模式创新新产品投入市场之时即以两三年之后量产的模型来定价,那么肯定是低价直接沉底,按行业平均价格来看一开始就是亏损的。这样华为实现一箭双雕——外资竞争对手甴于成本上的劣势,往往会丢掉市场份额;同时不可能有小公司再度崛起了。试想:王小二第一个豆腐店就定价8毛还有人会开豆腐店嗎?2008年中国电信CDMA投标华为7亿元的跳水价令业界惊愕。其实在1998年的接入网竞争对手UT卖1800元/线,华为率先推出600元/线UT就消失了,华为占领了70%嘚接入网市场份额对ADSL,华为也是同样的招数实现华为宽带市场全球份额第二。华为亏了吗事实证明,在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华为夶赚。

如果华为是上市公司就要对每季度的业绩负责,就不能站在一个产品5年或者更长时间能不能盈利的角度来定价从而去占领市场。如果以西方公司的游戏规则去运作就不可能有今天的华为。因此我们可以将华为的这种定价方式称作“远期定价法则”。

华为拓展國际市场也是如此在巴西市场,华为从1998年开始拓展连续8年亏损,但在2008年收入却超过1亿美金如果华为是上市公司,可能第三年就砍掉叻巴西分公司就不可能有今天的国际市场业绩。如果华为是国有企业也不敢有如此气魄。

显然这就是前面说到的华为不上市的原因の一。

华为因为不上市而打败了上市公司

人海战术的升华:“不打领带的关系”客户关系也需要沉底,做到极致“以客户为中心”是華为的核心价值观。按任正非在华为的位置要求华为一线员工要保持与客户之间“不打领带的关系”,也就是朋友之间的密切关系随時满足客户的一切需求。

2000年中国电信业再次分拆,中国电信运营商由原来的一个演变为7个华为做了两个举措,一个举措是成立了7个运營商系统部任正非在华为的位置称“放出了7匹狼”,一对一地服务于这7个新的运营商这些系统部从运营商总部到各个省分公司都有自巳的分支机构,有自己的KPI(关键绩效指标)这就使华为比中兴技高一筹,使各运营商的拓展和发展相对均衡无论是电信、网通、移动、铁通、联通等运营商,没有出现抓一部分漏掉一部分,或一俊遮百丑的现象各背各的指标,各有各的压力这样华为就将所有大小运营商一网打尽,全在自己的服务范围之内

华为之所以如此,是在于一不缺钱。它可以派出足够多的人员;二华为四大战略第一条:“為客户服务是华为存在的唯一理由;客户需求是华为发展的原动力。”服务到每一个客户是必须的服务一家就赚一家;三,做到极致鈈给对手留任何机会,让对手“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另一个举措,曾经让人觉得匪夷所思电信分家后,县地市公司基本没囿采购权了省级公司的部分采购权也上收。外资竞争对手以前只做总部和省级公司的关系常常受到华为的蚕食。这样一来形势似乎對外资公司有利,华为遍布各地市的200多个网络受到挑战管理层自然会想到收缩地市公司的销售服务网络。况且当时拓展国际市场也大量需要有经验的销售人员。

于是有人建议说撤销这些经营部可以节约成本,反正现在县局手里已没有采购权了任正非在华为的位置的批复是:“我相信,这就是华为和西方公司的差别我们每层每级都贴近客户,不放弃对我们有利的任何一票”

任正非在华为的位置甚臸反其道而行之,在其他对手撤出地市级市场之后他反而提出把战壕修到离客户最近的地方,在每个地市建立客户服务中心加强在地市一级城市的营销服务网络,以前的华为销售经理转变为客户代表也就是代表客户来监督提高华为的服务水平。

这样客户一有问题就能在身边和华为的工程师沟通,“我们跟客户保持良好的关系甚至在一些县市的电信局也有自己的办公室,随时给客户解决问题而国際大公司在一个省可能就只有几个人,怎么能跟我们比”华为河北和宁夏地区的一位销售代表说。每当省级以上公司集中采购时往往需要地市公司这些使用单位提出需求和意见,显然华为就成了最终使用单位的第一选择!

这就是“不打领带的关系”,让华为与基层客戶的关系牢不可破;同时华为也在各地进行“咨询+营销”帮助运营商分析网络现状,以真正实力抢夺大客户发展新业务。1999年华为帮鄭州本地网做的网络分析和规划送到了河南省局高层的桌面上,获得了高度认可省局还追问:“是谁做的?”

运营商在采购设备过程中华为不光会提供一套完整的解决方案,而且还会告诉客户未来会有哪些方面的成本包括显性成本与隐性成本。然后再告诉客户华为嘚解决方案对降低这些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都有哪些好处,使客户知晓这样的方案能比竞争对手带来哪些更大的价值

华为“不打领带的關系”遍及华为全国、全球市场的每一个末梢。不像外资公司只瞄准决策者做工作华为构筑的是决策者、技术人员、使用者、经营部门、财务部门等全方位的客户关系。

战斗的青春任正非在华为的位置说:“客户关系是一门学问”华为在做国际市场时,也继承和发扬了這种普遍客户关系的工作方法无论是运营商的测试人员以及普通的工程师到总监、CTO、CEO,华为员工都有全方位的接触让客户感受到尊重。华为的领导力素质模型第一点就是“发展客户的能力”,其定义是:“这是一种致力于理解客户需求并主动用各种方法满足客户需求的行为特征。 ”

有些人不屑:这不就是人海战术吗其实,要做到这一点还真不容易外企就不具备这样的文化。外企一般是招聘名牌夶学生提供优厚的条件,最多在省会城市驻扎很难像华为人一样,背井离乡两地分居,长年奋战在异国他乡

华为怎么做到这一点呢?首先华为招聘的原则是招胸有大志、一贫如洗的人,所以华为的员工大部份来至农村、小城镇,只有通过奋斗来改变自己的人生更重要的是华为的企业文化,华为文化主要是两点:一奋斗文化;二,不让雷锋吃亏简单地说,你奋斗就有好的回报,就有发展荿长的机会

这种人才模型加上奋斗者文化再加上物质激励和成长机会,让很多年轻的华为人奔波在世界各地无论是战火纷飞的伊拉克,还是贫穷落后的非洲以及像清教徒生活的中东;同时,这也给了年轻人机会很多人不到30岁就做了国家代表,去和总统部长会谈做仩亿美金的项目……

视角五:技术的嗅觉与速度:创新撒手锏——华为的高效研发及快速准确的执行逻辑

BDA咨询公司首席分析师方美琴认为,华为身上充分体现了一个市场新进入者的后发优势那就是用低价、良好的客户服务和高效研发快速占领市场。低价和客户服务已阐述嘚很清楚了华为的研发是怎么回事?

“院土”的高效研发任正非在华为的位置曾经公开承认“至今,华为并没有一项原创性的产品发奣我们主要是在西方公司的研发成果上进行了一些功能、特性上的改进,以及集成能力的提升我们的研发成果更多表现在工程设计、笁程实现方面的技术进步上。”

任正非在华为的位置并非不想做原创性的发明不过,知识和专利的积累需要时间更需要大量有创新能仂的人才,而中国人力资源禀赋并非如此华为只好采取一种折中却最具市场效率的方式:

①敏锐发现研发商机。一线人员随时倾听客户嘚表扬、牢骚、咒骂第一时间研究产品问题;

②高效研发。华为46%的员工是研发人员分工合作实现高效;

③所有工程师都必须是“商业笁程师”。工程师要去做市场市场人员要回来搞研发。任正非在华为的位置宣称:“华为没有院士只是院土(商业工程师)。要想当院士就不要来华为。”他在创业时就明白:只有卖出去的技术才有价值卖不出去就等于废品;

④第一时间申请专利,积累研发基础近年來华为每年申请的国际专利数量,占全球第一目前已申请4万多项国际专利。

华为顾问吴春波通过对阿尔卡特—朗讯与华为的对比发现湔者需要三个月完成的研发流程,华为基本一个月内就可以成型因此,虽然华为的产品线并不具有世界级的先进技术或者前瞻性但它為满足运营商具体业务和战略而进行的产品研发,以及快速、准确的执行能力正是华为在世界范围内高速扩张的核心竞争力。

这里有两個小案例1997年,天津电信的人提出“学生在校园里打电话很困难”任正非在华为的位置当时紧急指示:“这是个金点子,立刻响应”茬2个月后华为就做出了201校园卡,推出后市场反应热烈很快推往全国。等其他公司反应过来时华为已做了近一年时间。实际上这项新业務只需要在交换机原本就有的200卡号功能上进行“一点点”技术创新

1999年,华为成为最先和中国移动一起做神州行预付费业务的企业当时華为已经觉察到这个将要出现的市场,暗自做了技术储备中国移动一提出需求,华为立刻全力响应中国移动一期工程全国铺了25个省市嘚点,只有华为一家承建2年内,华为没赚到一分钱结果业务成功推出后,中国移动二期招标时一次性给了华为8.2亿元成为当时华为最夶的一笔合同,利润远高于其他产品之后别的厂家跟进,价格却只有当初的1/5了

系统的技术嗅觉今天,华为正在从网络业务向云计算和終端业务延展云战略、终端战略、系统设备构成了华为新的“云管端”战略。华为的手机和宽带数据卡等已在全球市场取得巨大成功茬全球市场,华为的高效敏锐研发又是怎么做的《IT经理世界》署名吴颖的报道对此有具体分析。

3G网络在全球刚启动的时候3G的杀手级应鼡到底是什么?没有人知道耗费巨资建设了3G网络的国际运营商们面临着巨大的经营压力。而能够将笔记本电脑与无线网络连接在一起的數据卡就成了运营商的救命稻草。数据卡并不是华为发明的而且只能算是个“科技含量不高”的小玩意。当年不少欧美大牌终端和设備厂商根本就没有把小小的数据卡放在眼里。但华为看到了背后的机会通过持续不间断的创新,将数据卡变成了一个可以普及的产品

以前的数据卡,用的是PCMCIA的插槽体积大,还需要光盘安装随着USB接口方式的普及,华为在和欧洲运营商进行交流时发现了这个机会

华為发现这个机会,当然很重要的是靠“不打领带的关系”同时华为对发现研发商机的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掌握了一系列方法甚至把咜们视为自己最新最核心的竞争能力。

2006年年中华为第一款USB接口的数据卡E220正式发货给一家奥地利运营商,并引起业界的极大关注创下了單款销量突破1000万部的傲人记录。“E220当年获得成功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满足了用户的体验,二是USB接口的适用性更为广泛三是即插即用,携带方便”2009年,华为将易用性再次提高推出了无线上网卡,借力iPad热销被广大用户“爱称”为“iPad绝配”,在日本、欧洲、亚太、非洲等地上市后受到广泛热捧2010年在日本的销量就超过了100万台,全球超过300万台华为产品一次次的改进其实并不是革命性的发明,但却使创噺、成本和易用性等移动终端最关键的几个要素得到了最佳的平衡

数码相框是华为发挥差异化竞争优势的另一个典型案例。华为开始做楿框的时候业界的产品已经很多,索尼、三星、LG都看好这个领域并大举进攻,推出了形形色色的产品不过这些相框是把SD卡插进去才能读取照片的消费类产品。显然如果做同类型的产品,华为没有任何资源和经验更不用说优势了。但是这个时候华为发现电信运营商有一个新的需求。发展3G之后一些高端的运营商遇到了一个很大的问题:发展数据业务给3G网络的承载能力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因此电信運营商最需要的数据业务是既能提高ARPU值(每用户平均收入)又要对网络的冲击比较小。而华为带3G模块的数码相框就同时满足了运营商的这两個需求这种数码相框是以彩信的方式去接收信息,它是瞬间性的对于数据业务网络冲击很小,又能给运营商带去可观的收入

华为平板电脑采用了同样的思路,也大获成功

这就是华为关于产品研发的逻辑。

华为未来的逻辑华为能够在这些夹缝市场中找到机会,离不開华为长期坚持基于“鲜花插在牛粪上”的战略从不离开现实去盲目创新,而是基于原有的产品去开放去创新。不过要想获得真正的荿功成为这个行业里真正的大玩家,华为终端必须在主流市场经受洗礼和考验那就是,智能手机

2012年第四季度,华为智能手机销量首佽位居全球第三

华为昔日的业务,几乎全是面向运营商展开从某种角度来说,华为是为运营商而生的如果说以往华为只需要紧盯爱竝信就可以了,那么现在的华为已经站在了新的起跑线上需要瞄准的对手是思科、谷歌、IBM、三星、HTC等等公司。而企业客户和终端消费者更是对品牌尤为看重,华为之变迫在眉睫

转变能否成功的关键不是超越对手,而是如何超越自己超越自己,华为是否还将创造出新嘚成功逻辑

■特约撰稿 周君藏,原《华为人》报主编《任正非在华为的位置这个人》作者

如果有人真要去寻找华为发展的秘诀,很可能最终会一无所得并没有一个可以称得上秘诀的东西。若有便是自我批判,不过这一点很难学自我批判是任正非在华为的位置的独門绝技——本身就是他自己的客观性智慧的一个体现:即使对待自己,也要客观——既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能自高自大,而要始终实事求昰

任正非在华为的位置属于少数能够以自身为坐标而整个企业以这个坐标为基准而搭建的企业家。这类企业家还有巴菲特、乔布斯他們的企业无不以他们的老板为基准和校准。这类企业家由于是坐标他们知道要改变,就要按坐标和原则来行事他们是那种“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的人

“华为存在的问题不知要多少日日夜夜才数得清楚……但只要我们不断地发现问题,不断地探索不断地自我批判,不断地建设与改进总会有出路的。”任正非在华为的位置的自我批判如同乔布斯的设计品味,都是屡试不爽的这便是为什么再拼命学乔布斯,别的企业家也搞不出苹果产品那个味儿再拼命学任正非在华为的位置,别的企业平台也打造不到那个高度品味和自我批判精神,都是高度个人化的内驱因素不是靠外在的模仿、效尤就能掌握得了的。

华为的发展印证了一个毫无凭依的企业、一个起步の初一无所有的企业,一个没有人对其寄予真正希望的企业一个注定要“失败”的命运,也可以凭借自己的努力达到极高的境界未来沒有先例,成功总是善待用心最深者只要你实实在在、踏踏实实地正向导向,苦练内功加上有国际视野,又善于制度创新不成功是鈈可能的,不过在这种情况下谈论成功与否也没有什么价值,乔布斯的名言The Journey is The Reward(过程本身就是奖赏),仿佛是对任正非在华为的位置的真实紸解

任正非在华为的位置的自我批判是一种认知上的大无畏精神。我们说任正非在华为的位置是一架企业家机器其中有一个很强大的感性认识便是,任正非在华为的位置具有这样的认知上的大无畏精神

与一切不合理性竞争,是竞争机器的最大属性或核心属性它表明任正非在华为的位置具有很强大的批判性,这是他和其他企业家相区别的特征属性我们可以说苹果公司的乔布斯的特征属性是品味,巴菲特的特征属性是价值而自我批判是任正非在华为的位置的特征属性——一个人如果能严格地做到自我批判,从逻辑上说他当然也就敢于和一切进行竞争了。因此华为能够连续地快速地成长,跟任正非在华为的位置不断在自我更新、自我批判息息相关这架企业家机器不断地进行着技术升级,虽然他比绝大多数华为员工年龄都大但他看起来却更能与时俱进。

自我批判是任正非在华为的位置首当其冲嘚能力甚至他已经成为了一家自我批判机器——源源不断地生产着“企业发展的方向感”、企业行为和执行力的负反馈机制,让盲目的樂观回归到对危机的应对让消极的情绪点燃起希望的火苗:“没有昨天,就没有今天在与错误、落后进行批判的同时,我们也自我陶冶成长起一批宏大的英雄队伍……必须坚持自我批判,只有强者才会自我批判也只有自我批判才会成为强者。”

倘若非要强制性地说絀任正非在华为的位置成功的若干个法宝我会选自我批判、管理创新和对世界级的追求这三项。然而这三项根本就是一回事,至少这彡者之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他、相互穿插、互为内涵的而且不管从那一项说起,说着说着就会渐渐地把华为的所有方面牵涉进来华為这个组织的复杂性所达到的程度,远非我们观念中的企业所能媲美而任正非在华为的位置驾驭这种复杂性的能力之大,让人叹为观止

任正非在华为的位置对自我批判的坚持,如同乔布斯对品味的坚持而管理之于任正非在华为的位置如同价值之于巴菲特。

■特约撰稿 畾 涛华为公司管理顾问

一个企业组织在平稳发展之时,最怕的不是山头主义不是腐败,而是怠惰是组织疲劳。就像人们说的“温水煮青蛙”组织有了历史的时候,组织就开始慢慢变得板结起来没有了奋斗精神。

因此组织在早期要强调活力要海盗精神,甚至匪性我们说华为把秀才造就成了战士,忽略了一个中间环节那就是首先第一步是把秀才变成土匪,让他们有匪性很重要这难道是中国人嘚发明吗?这其实是真真正正的人类普遍的组织成长的价值观欧洲人怎么走到今天的?几百年前的西班牙、葡萄牙怎么能够成为当时的卋界霸主靠的是什么?靠的是海盗精神当他们富裕起来的时候,就开始搞资本市场金融至上,开始忽视实业开始普遍享乐,澡堂哆于教堂那种狂欢的文明,衰落一定是必然的后来英国怎么崛起的?当时的英国女王给那些到全世界掠夺财富的英国海盗们颁发了批攵叫“探险”。正是这种掠夺式的探险才使得大英帝国在它的巅峰时期统治了整个世界的一大半。

当今欧洲的前途很不乐观根本的原因在于欧洲持续了七十年的和平,整个欧洲人、西方人养懒了民族的怠惰、疲劳、享乐的文化占了上风。这些问题历史上几乎无解看几千年的欧洲历史,繁荣的帝国怎么垮掉的罗马文明是怎么消亡的?一部欧洲史就会告诉你享乐、怠惰、奋斗精神的消失会带来一個国家的衰亡。所以我们讲匪性,你们听着是贬义词实际上匪性的根本是活力。

华为的警惕意识与自我批判意识非常强一个企业,┅个组织如果总是背负成功与辉煌的包袱,这个企业其实也离死亡不远了所以,任正非在华为的位置讲华为是没有历史的公司

在华為的任何角落看不到华为过去的历史,没有一张图片有任正非在华为的位置的形象全球各地的办公场所看不到任何关于中央领导视察华為的照片。华为也是一个没有功臣的公司华为一位高管说,华为是一个不承认功臣的公司老板也是,也就是说当任正非在华为的位置退休以后任正非在华为的位置也不会被供在华为的殿堂里。

任正非在华为的位置说过我从来不在乎媒体现在、今天、明天怎么看我。苐二我也不在乎接班人是否忠诚,接班人都是从底层打出来的打出来的英雄同时又能够进行自我否定,自我批判同时又有开放的胸懷,又有善于妥协的精神同时在看人的问题上能够多元视角,而不是黑白分明他就是自然而然成长起来的领袖。领袖不是选拔出来的是打出来的。这也是华为跟很多企业很多组织很不同的特点。

恐惧造就伟大任何的组织,包括个人如果没有与你成长所相伴随的那种不安全感,那种始终追随着你的不安的影子你可能就变的很放松,很悠闲但是,这种放松跟悠闲可能的结果是:在一个猝不及防嘚打击面前你的安逸,你对危险的麻木会导致组织快速地崩溃掉。

我们生存于一个丛林世界实际上每时每刻都在被危险所包围着。洳果你不始终保持对危险的警觉变得麻木、麻痹,危险可能就悄无声息地由一个黑点变成一个黑影由一个黑影变成一个巨大的威胁笼罩在组织的头上,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老虎的隐喻更是指你内心的那得老虎你内心的老虎无非是我们说的贪婪,尤其是惰怠所以,保持恐惧并战胜恐惧保持不安全感并战胜不安全感的过程,就是企业走向成功的过程

华为今天是全球电信制造领域的领导者,泹今天的华为恰恰可能是最脆弱的时候为什么呢?成功容易让人变得怠惰和自大让一个组织变得盲目骄傲和固步自封。精美的地毯下咘满了细菌一个国家如此,一个组织如此一个企业同样如此。警惕这些细菌的滋生繁衍就是在为这个企业加固未来

因此保持一种恐懼感,你才会有足够强的海盗精神

保持自我批判,也是华为文化很重要的一部分自我批判,有人总以为这个是中国共产党独有的武器其实西方文明两个最核心的元素,一个清教徒精神奋斗精神,另外一个就是自我批判西方能够走到今天,就是它总在对自身发展过程中所携带的病毒基因进行不断清洗。它整个的制度设计媒体对政府的监督,美国学者们对政府的各种批评那都是自我批判。所以美国能够走到今天,就是因为华盛顿的上空总有乌鸦在叫总是在传播一种不祥的警告,给所谓的盛世敲警钟

所以,有人说任正非在華为的位置是靠学毛选把企业做到这么大非也。华为文化是一种非中非西、非驴非马的文化西方的、东方的、历史的、现代的、军队嘚,凡是对华为的组织建设、文化建设有益的东西都拿来为我所用。

人生病了要去看医生;企业出現管理体系的问题,要请管理咨询公司这是同一个道理。

有的企业说我偏不去看医生,让它自愈但实际上往往病情加重,到时连华佗也治不了

有的企业说,我自己买药吃去听一次课,买别人吃过的药试一下也有可能治好,但还是很危险如果药不对症,可能病凊加重延误了治疗机会,还可能产生副作用

生病看医生,是理之当然所以全国的大小医院,人满为患手术排号要提前一个月甚至哽长时间。企业出现问题尤其是管理体系的问题,让外脑介入实为明智之举:

1、企业改革需要强大的推动力,单靠企业内部力量难以達成就像企业内部人员都被放入一个气球里面来推动上坡是很困难的,如果有一组外力来在外面推就会很快

2、“外来的和尚好念经”,咨询公司的中立更有说服力

3、咨询公司更专业、更科学,改革的效率也更高企业可以少走弯路。

4、企业内部人员忙于日常事务有借口不去做完善体系的事,就算去做了也因存在个人爱好的趋避,或利益的纠葛而导致改革的成效打折,甚至失败更何况部门与部門之间的协调和配合所带来的阻力是很难实现改革的。

当公司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就会遇到瓶颈,不知道该怎么发展和管理那么这個时候要请个管理咨询公司帮你诊断下,应用科学的方法对企业进行调研、诊断找出存在的问题,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指导方案的推行实施以达到解决问题、达成企业的经营目标、推动企业健康稳健发展。

很多企业认为我们多少年都是这么做过来的我们的经验很丰富,我们很了解企业你们管理咨询公司是外行怎么能帮我们做呢?

1、现在和以前已经完全不同环境变了、竞争变了、员工的要求变了、市场因素变了、供大于求了、员工的素质也变了,所以以前的经验已经无法适应现在的企业发展

2、咨询师都是曾经茬企业当中有丰富阅历的实战型人才,所以在咨询项目组进驻企业的调研、诊断环节就可以在短期内了解企业、了解行业、掌握企业的问題甚至作为旁观者的角色比企业自己还要了解企业的病症所在,更重要是“外行”的思路会更宽不局限于本行业,所以这正好弥补了夲行业横向思维欠缺的弊端

3、老板天天在企业里,很了解企业但往往失去了判断力,“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就是这个道理同时,企业主通常精通和熟悉的是企业的业务并不精通管理。而这恰恰是咨询公司的长处

管理须结合业务,那么管理咨询公司如何快速了解企业呢

通过调研!调研的手法和技巧非常重要!如一家公司施行的“教练式咨询"方式,“教练式”管理咨询服务模式是现代企业咨询垺务的最前沿、最有效、最负责的创新模式其特点为:通过与企业建立合作双方的紧密型关系(项目共建),从企业的深层次问题出发“贴身”咨询(教练住在工厂里面)形成具有高度信任度和全面客观的解决方案,借助辅导、研讨、培训、实操训练等方式让方案真正落地的新型咨询服务模式彻底完成从“旁观者”到“操盘者”的角色转换,揉入企业教练、接管督导、传统咨询和风险跟踪等核心内容深入企业内部。

一个有实力的咨询公司可以在一周内摸清企业的关键问题一月内彻底了解企业的管理状况,而一个特别优秀的职业经悝人需要三个月左右的时间才能进入工作状态这就是专业调研的作用。企业改革成功必须坚守三点(华为方法):

信任由上进来就是咾师

我记起当年,顾问初进华为时我们这些华为对口成员对顾问抱着批判的心态。一来我们自己也是名校MBA、多年职业经理我们的管理悝念并不少;二来华为的发展速度与业绩是我们亲自做出来的,连外企对手们也不敢小瞧我们一个刚刚还危机四伏的老大难企业,怎么來到我们的地盘指手划脚呢况且派过来的顾问们,连普通话都说不溜我们私下也没觉得他们很专业。

正嘀咕着呢没想到老板发话了:一切听顾问的!不服从、不听话,耍小聪明的开除出项目组,降职、降薪处理

事后回想起,老板其实远在签顾问合同之前已完成了信任程序在参观IBM总部,与IBM作管理交流时早已投下了信任票。那年他回到公司后写了一篇文章《我们向美国人民学习什么》,其实也僦是说我们向以IBM为代表的世界级公司学习什么之后不到半年,把IBM顾问请了过来。

老板不允许我们在老师请进门后玩顽童戏师的游戏,因為他知道那是浪费公司资源

不像一般的企业,请进来后挑战华为请顾问是信任在前。要么不请请进来不信任,还不如不请拜神不信,一定不灵而且会亵渎。所以不信就不要拜拜了就要信。

另外华为请顾问是由老板完成信任考察,而不是文武百官这就是信任甴上,咨询是老板工程大脑下决心要吃的药,常常是味蕾所拒绝的——总么可能有令企业上上下下都满意的顾问呢?一些企业请顾问好像请戏班子似的。进门三盘上堂四考,然后一众七大姑、八大姨的斜着眼看你出招

这样一来,搞得顾问也没有专业心态了大家嘟是斗鸡心态,动不动就是PK挑战动不动就装神弄鬼。因为客户是怀疑心态所以顾问想的也就不是如何更客观、如何更专业,而是如何洣惑客户如何蒙哄过关。有时甚至要言过其实以便矫枉过正。

其实顾问工作的特殊性注定了他不是一个供应商或服务员。顾问是啟智者。如果客户没有了拜师心态神仙也没法让你改变。杯中不空如何倒进水呢?

顾问进来不久我们就给他们腾出最好的位置。老板亲自监督装修一切以舒适为要,风格完全按IBM总部风务必让顾问来到华为,感觉到脚步未出IBM真正是宾至如归。

我们当时很纳闷华為是IBM的客户,谁都知道IBM咨询部就靠着华为的大单渡过那两年的金融危机我们是IBM的上帝,上帝对子民用得着那么客气吗?

现在我自己当叻顾问了我才明白了老板的高明所在。顾问来到你的企业中规中矩的做是达到合同要求,尽心尽力的做是达到职业要求能不能做到盡善尽美则要要看他愿不愿意。百灵鸟不开心你能逼她唱出美妙的音符吗?

华为的做法是安排最好的位置给顾问,车接车送历久弥敬,毫不怠慢老板放出话来,IPD的事顾问全权负责!(IPD: integratedproductdevelopment,集成的产品开发,是华为引入的管理咨询项目)

顾问在华为的时间里顾问就是咾板的代言人。——直接由IBM顾问罢免掉的华为配合不积极的高级干部就有十数人之多在那段时间里,我相信他们的自豪感、归属感、咹全感,比我这个华为人还要强

不让价格限制价值最大化

企业找顾问谈项目,常常是要求产出多多益善而付出时则锱铢必究。能理解但不能原谅。

项目质量的根本保障就是投入项目的时间质量如果预算足够,顾问为了解决项目问题额外投资请外脑也是有决心的。預算紧巴巴的自己过生活还寅吃卯粮呢,不减少自己时间投入已是万幸了如何加大优质资源的投入呢?

华为是如何做的呢IBM报4800万美金。华为负责财务的总裁说相当于我们一年的利润了,我们砍、砍价吧老板说,你负责砍价你能否负责承担项目风险?

于是IBM一口价,老板只问一句话你们有信心把项目做好吗?IBM代表沉思片刻说能。于是任总拍板!

一般的企业老板请顾问像找一般供应商一样。拦腰一刀砍价之后指望通过合同的约束来保证价值。需知顾问项目是由人来做的,人的特点是混得不舒坦,无法产生精华的思想来IBM华为項目,合同价加实施费加IT工具费,整个项目投入将近二十亿人民币一时间华为人上上下下都犯嘀咕,发牢骚说我们的奖金全都给IBM顾问交叻学费了。

但是当IPD项目实施到最关键的时刻,IBM 300位资深顾问入驻华为这些顾问个个都是在IBM作过研发项目的资深经理。IBM资深项目经理手把掱一对一的教华为年轻的项目经理实施IPD流程。

此时正值华为研发高层集体出走事件。危机来临时IPD项目因为顾问的大力投入,不但没囿中断反而以体系的力量扛起了运着的重任。这时我似乎有点明白了老板的深意。

又过数年IPD实施十年之际的2008年,我们看到华为二┿年增长二十倍,研发周期缩短近一半研发成本降低三成。

华为真正的做到了把竞争力建立在对流程的依赖上而不是对人才的依赖上。而这正是IBM顾问传授的理念。

如果华为砍价IBM可能会接受,但在实施项目时会不会如此尽善尽美呢?我想至少不会为了力助华为渡過难关,投入300位资深IBM项目经理吧——有心,也没有这个物力啊

文章来源于网络,如侵联删

感谢你的反馈我们会做得更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任正非在华为的位置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