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除以9的含义再看漫画说说它的含义你是怎样想出的商

[ID:3-2428678]数学五年级上人教版导学案(全册)
当前位置:
[ID:3-2428678]数学五年级上人教版导学案(全册)
20个学币 (或普通点4个)
同分类其他资源
资料简介:
==================资料简介======================(一)课前自学 填表,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二)课中自学1、自学教材第2页例1主题图,完成以下问题。(1)我从图中知道的信息有4.6元、6.4元、2.8元和(
)元四种不同的风筝。(2)问题是:买3个3.5元的风筝多少钱?根据(
)=总价,用(
)来计算,列式为(
)。(3)算一算:3.5×3可以怎样计算?(4)说一说:你是怎么计算的?方法一:方法二:3.5元=(
)元================================================压缩包内容:五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2016).doc
学案类型:同步学案
资料版本:人教版
适用地区:全国
文件大小:1.51M
考察知识点:
下载与使用帮助
21世纪教育
中小学教师帮二年级数学下册
您的位置: →
二年级数学下册
第一篇: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师电子备课
( 学年第二学期)
二年级下册
教师姓名:
任教班级:
二年级数学教学进度
教学内容(课或单元)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16―2.22 2.23―3.1 3.2―3.8 3.9―3.15 3.16―3.22 3.23―3.29 3.30―4.5 4.6―4.12 4.13―4.19 4.20―4.26 4.27―5.3 5.4―5.10 5.11―5.17 5.18―5.24 5.25―5.31 6.1―6.7 6.8―6.14 6.15―6.21 6.22―6.28 6.29―7.5 7.6―7.12
数据收集整理 表内除法(一) 表内除法(一) 表内除法(一) 图形的运动(一) 表内除法(二) 表内除法(二) 混合运算 混合运算 期中复习考试 有余数的除法 有余数的除法 有余数的除法 万以内数的认识 万以内数的认识 克和千克 数学广角――推理 期末复习 期末复习 期末复习考试
5 数 5 5 5 5 5 5 5 5 5 5 5 5 5 5 5 5 5 5 5 元旦
一、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 1、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 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 生活的密切联系。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 探索的气氛中学习。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数据收集整理、表内除法、图形的运动、混合 运算、有余数的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克和千克、数学广角――推理、总复习 等。三、教学目标 1、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 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 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进行简单的分析。2、知道除法的含义,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乘法和除法的关系;能够 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3、认识轴对称、平移和旋转,剪一剪等。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 生的空间想象能力。4、使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初步理 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5、结合生活实际,体会生活中有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经历数数 的过程,能认识万以内的数,结合实际物体知道这些数的组成与分解。6、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秤。在实践活动中感知 1 克、1 千克的物体有多重, 了解克、千克的实际意义及 1 千克=1000 克。
7、通过一系列的猜测、比较、推理等活动,使学生感受简单推理的过程, 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与组合数。四、情感态度 1、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 生的合作和创新精神。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3、通过观察操作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 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美。4、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学好数学家的信心。5、 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习兴趣和敢于探索的科学精神。训练学生养成认真审题,仔细验算的良好习惯。6、进一步学习用具体的数学描述生活中的事物,经历与他人交流活动,培 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五、教学措施 1、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目标。不光凭经验,过去看样提,现在也怎样提;也 不能搬课本,凡是课本上有的内容,都不作统一的教学要求,而应该根据教学指 导纲要,结合教学进行适当的调整。2、要尊重学生,注重学法渗透。在学习中,不包办代替和以讲代学,把课 堂中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探索,交流和练习。3、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 维过程。4、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动用所学的知 识解答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简单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以致用的意 识。5、注意教学的开放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课本中的一些例 题和习题的编排突出思考过程。在教学时,引导学生暴露思维过程,鼓励学生多 角度思考问题。6、渗透德育,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
第一单元 数据收集整理 教材分析 本单元学生主要学习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 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 整理、 描述和分析的过程, 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掌握统计数据的记录方 法, 并能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使学生了解统计的意义和 作用,初步了解统计的基本思想方法,认识统计的作用和意义,逐步形成统计观 念,进而养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学情分析 上学期学生已经学习了比较、分类,能正确地进行计数,所以填写统计表时 不会感到太困难,其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学会收集信息,整理数据,根据统计表解 决问题。学生在生活中积累了较多的生活经验,能利用统计图表中的数据作出简 单的分析,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体会统计的作用。本单元教材选择了与学 生生活密切联系的生活场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学生的校服、讲故事 比赛、春游的人数情况统计等,同时渗透一些生活基本常识,使学生明确统计的 知识是为生活服务的。教学内容更加注重对统计数据的初步分析。在教学时,教 师要注意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要鼓励学生参与到活动之中,在活动中 不断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并加强与同伴的合作与交流。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能利用统计 表的数据提出问题并回答问题。数学思考:了解统计的意义,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问题解决: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并能够进行简 单的分析。情感态度: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 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 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教学难点:使学生亲历统计的过程,在统计中发展数学思考,提高学生解决 问题的能力。课时安排:3 课时 1.数据收集整理????????????2 课时 2.练习一???????????????1课时
第 1 课时 数据收集整理(一) 教学目标: 1、体验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2、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 析。根据统计表的数据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及解决策略。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 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统计问题的方法。
教法: 谈话、指导相结合法,引导学生通过对情境问题的探讨,师生互动,在具体 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教师引导提问:同学们,你们入学都要穿上我们学校的校服,你们喜欢我们 校服的颜色吗?(指名 3~5 个学生说一说) 。师:有的同学喜欢这个颜色,有的同学不喜欢,如果我们学校要给一年级的 新生订做校服,有下面 4 种颜色,请你们当参谋,给服装厂建议下该选哪种颜色 合适。(指名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教师引导:张三喜欢红色,学校就决定将校服做成红色的,怎么样?你有什 么意见? 教师小结:你们刚才说的只是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决定你想穿的校服的颜色, 不能代表学校大多数同学想穿的, 那如何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喜欢的呢? (学生可能回答,调查全校学生喜欢的颜色。) 教师追问:如果我们现在要马上把信息反馈给服装厂,你觉得调查全校的学 生这个方法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全校学生那么多,要调查全校的学生,范围太广了,我们可以先 在班级里调查,通过班级中的数据作为代表,找出大多数同学喜欢的颜色,也能 代表全校大多数学生喜欢的颜色。那这节课就以我们班级为单位,在班级中进行 调查统计,看看在这四种颜色中,大多数同学最喜欢哪种颜色。
二、互动新授 1、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1)教师提问:刚才我们确定了要在班级里进行调查,我们班级的人数也 不少,应该怎样调查呢?你有什么好的办法?(指名学生回答。) 学生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2)出示统计表。颜色 人数 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完成这张统计表呢? (3)学生说出各种不同的方法。(学生可能回答:把自己喜欢的颜色写在纸 张上、 举手、 小调查等。每人报喜欢的颜色, 我们在自己的表中做记号, 如画 “正” ; 举手表示自己在哪一个范围的,老师数一下,再把结果填在表中??) (4)教师提问:你认为以上各种方法中,哪一种方法最方便? 师:在这些方法里,举手表示是比较简便的方法,现在由老师发布指令,每 人只能选一种颜色,最喜欢哪种颜色就举手表示。“用举手数一数”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统计表。师生活动,教师说颜色,学生举手,教师数人数,学生填表格。2、从这张统计表中,我们可以知道些什么?(让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自己 的发现。) (1)师:从统计表中你能看出全班共有多少人?怎样计算?(把每种颜色 喜欢的人数加起来, 如果与全班人数不相符,说明我们在统计的过程中出现了错 误。) 红色 黄色 蓝色 白色
(2)师:喜欢说明颜色的人数最多,那么这个班订做校服,选择该种颜色, 那全校选这种颜色做校服合适吗?为什么? 组织学生分析表格,教师根据分析的情况加以引导,突出统计的意义。三、巩固拓展 1、完成教材第 3 页“做一做” ,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去哪里春游。(1)要完成这张表格,你准备怎么办? 地点 人数 (要引导学生找出一些容易操作的方法:举手报名,汇报填写等)并说出统 计的过程;收集整理数据填写表格进行分析。(2)采用比较简便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强调数据 的准确性) ,学生独立完成“表格的填写” 。(3)小组内讨论完成“表格的分析” 。最喜欢去( )的人数最多,最喜欢去( )人。)人。)的人数最少。植物园 动物园 游乐园 森林公园 河滨公园
最喜欢去植物园的右( 你最喜欢去(
) ,喜欢去这里的同学有(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提问,全班进行反馈。)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 1 题。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参加哪个课外小组。(1)课件出示第 1 题的表格图。用“举手数一数”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统计表。师生活动,共同填表格。
(2)根据表格内容回答问题。参加( )小组的人数最多,参加( )人。)人。)小组的人数最少。
我们班参加计算机小组的有( 我喜欢( 四、课堂小结
)小组,喜欢这个小组的有(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举手表决的方式统计了本班同学最喜欢的校服 的颜色, 最喜欢去哪里春游, 最喜欢参加哪个课外活动, 这个方法简便, 易操作, 下次我们班级调查就可以采用这种方法。板书设计: 数据收集整理(一) 学校要给同学们订做校服,有下面 4 种颜色,选哪种颜色合适? 红 颜色 人数 红色 黄 黄色 蓝 白 蓝色 白色
第 2 课时 数据收集整理(二) 教学目标: 1、根据统计结果回答问题、发现问题,进行简单的预测和较为合理的判断。2、让学生进行一些社会调查,体验实践性和现实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并接受其中的思想教育。教学重点: 让学生选择记录方法作记录,并体会哪种记录方法既清楚又方便。教学难点: 根据统计表提出问题并初步进行简单的预测。教法: 采用讲授法、讨论法、发现法。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地成为学 习的主人, 将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水平有效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引导中探 索,探索中发展,发展中提高。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教师谈话:同学们,新的学期已经开始了几天,我们的学习生活正逐渐步入 正轨,今天,老师要请你们帮忙,为老师评选一名数学科代表。教师出示评选条件: 1、数学成绩优秀。2、数学成绩一般,但非常希望能提高数学成绩。3、愿意为大家服务,乐意为数学老师服务。师:你想推荐谁当数学科代表?(学生自由发言并说出理由。)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筛选出两位学生的名字写在黑板上,如张三、李四。二、互动新授 1、学习用记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1)收集数据。教师引导:刚才我们通过筛选选出了两位合适的同学,那么,这两位同学哪 个更合适呢?我们要从这两位同学中选一位,你有没有合适的方法? 学生讨论,说说选择的方法。教师提问:用我们上节课学习的举手统计的方法可行吗?为什么? 小结:举手投票,存在很多人情因素,有时会出现其他同学不公平、不服气 的情况,影响同学之间的和睦相处,那有没有更公平、公正的方法呢?(学生自 由发言。) 出示小精灵的话:可以用投票的方式来决定谁能担任科代表。教师讲解投票的方法,拿出准备好的小纸张,从黑板上选一个你心目中的科 代表的名字。学生动笔写,将写好的纸张折好,由小组长收上来。(2)学习记录方法。教师将收好的纸张放在讲台桌上。师:现在老师要从这些纸张里拿出一张,报出名字,同学们要想办法把它记 在纸张上,老师报一个,你记一个,一直到把这些纸张记完。请小组讨论一下, 你们准备用什么方法来统计数?(提示学生:纸张很多,报得又很快,必须抓紧 时间统计,最好能分工合作。) 指名学生说,肯定学生的方法,如画“○” 、画“O” 、画“正”等。及搜狐
请方法独特的学生到黑板上板演,其他学生用自己想到的方法记录。讲述:记录完的讨论一下,哪种方法记得既清楚又方便,将不同的方法展示 在黑板上让大家瞧一瞧。完成统计表。姓名 票数 根据统计结果,应该选( (3)小结。谈话:刚才同学们选择了自己喜欢的方法,你们能说说是怎样记的吗? 把你喜欢的方法说给大家听一听,要说出喜欢这种方法的理由。2、教学例 2. (1)过渡:同学们,光明小学要举办讲故事大赛,某班要从王明明和陈小 菲中选一位参加比赛,他们也是用投票的方式来决定谁参加比赛。多媒体课件出示投票结果。师:你能看懂他们用了哪些记录方法吗?(画“√” 、画“正” 、画“○” ) (2)填写统计表,分析数据。把上面的统计结果填入下表。姓名 票数 王明明 15 陈小菲 22 )担任数学科代表。张三 李四
学生收集、整理数据,填写表格。回答问题: 根据统计结果,应该选谁参加比赛?(陈小菲)
有两位同学缺勤没能参加投票,如果他们也投了票,结果可能会怎样?(让 学生讨论可能性。) 指名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即使把缺勤同学的两票同学的两票加到王明明的 票数中,也不影响投票结果,所以,结果不会改变。(3)从上面这道题中,你有没有学到新的记录方法?(让学生自由说。) 教师:你喜欢哪种记录方法,下次你统计事物数量时,就可以用上这种记录 方法。三、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 3 题。出示统计表,从统计表中,你能看出天气情况吗? 1、根据统计图,完成统计表。2、根据统计表逐题回答教材上的问题。3、从统计表中你还知道什么?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最让你高兴的收获是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应用统计知识帮助老师选了一位同学们心目中的数 学科代表,老师先谢谢同学们,我们还学到了统计的另一种方法――投票,并用 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了记录,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统计的内容很多,有兴趣的同学 课后还可以选择一些内容进行统计。
数据收集整理(二) 收集整理数据→填写表格→进行分析 姓名 票数 张三 李四
第 3 课时 练习一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体验如何收集信息,如何分析统计表。2、使学生在练习中,在收集、整理、分析、决策过程中相互交流、相互沟 通、相互促进,掌握本单元内容。教学重点: 体验统计过程,能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教学难点: 分析、提出合理化建议。教法: 探究性实践作业。根据学生的实践作业进行分析、推理、判断,解决生活中 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知 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 6 题。1、师:同学们,你们最喜欢吃的水果是什么? 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吃的水果情况,并将结果填入第 6 题表格内。出示统计表。提问:要完成这项统计,你准备怎么办? 2、引导学生找出一些易操作的方法:举手或组内报名,小组汇报等。并说 出统计的过程:收集整理数据→填写表格→进行分析。采用比较简便的方法, 师生合作完成 “收集整理数据” 。(强调数据的准确性。) 3、从你的统计中,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建议? 回答教材上的问题。讨论:根据调查结果,说说买哪几种水果合理。二、探究新知 1、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 4 题。(1)谈话:同学们,我们班谁的家里有车?(家里有车的同学举手,了解 学生家里有车的情况。) 这么多同学家里有车,随着社会水平的提高,各种各样的车辆越来越多,你 们看,几个同学正在统计一个路口 10 分钟内所通过的各种交通工具的数量。根 据他们的记录结果,你知道道路上的面包车、大巴车、小轿车、摩托车各开过多 少辆吗? (2)小组内分工,分发记录单。学生填写,汇报,教师展示。
种类 辆数 (3)回答问题。
这个路口 10 分钟内通过的哪种车最多?哪种车最少?(小轿车最多,面包 车最少。) 如果再观察 10 分钟,哪种车通过的数量可能最多?(放手让学生讨论,说 出理由。)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 5 题。出示统计表,要求学生根据统计表回答问题:每种书有多少? 回答问题(1)和(2) 。讨论:图书室要新买一批图书,你有什么建议? 三、巩固迁移 完成教学“练习一”的第 7 题。1、出示条形统计图。读懂统计图。图中 1 格代表( )份。
说说每天的销售情况。2、哪天卖出的《电视报》的数量最多?哪天最少?(星期六最多,星期一 最少) 3、你还能发现什么?你能提出什么建议?(学生自由发言。) 4、如果每格表示 2 份《电视报》 ,上面的数据应该怎么表示? 小组讨论,互相说说。
指名回答说出数据。教师小结:如果数据比较大,用一格有时候能表示更大的量,因此,我们在 读条形统计图时,先要读懂每格表示多少。四、课堂小结 你觉得本节课有哪些收获?感觉自己表现得怎么样? 板书设计 练习一 收集整理数据→填写表格→进行分析
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认识表内除法,包括平均分、除法的初步认识,用 2~ 6 的乘法口诀求商,让学生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这是学习除法计算的开始,是 今后学习表内除法(二)以及学习多位数除法的基础。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初步了解了乘法的意义、 学会利用乘法口诀口算表内乘法的 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在生活中小学 生有分物品的经历, 但缺少平均分物的实践经验。为此, 教学时要借助教材设计,
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 向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活动机会。单元主题图为学生提供 了一个熟悉的具体情境――参观科技园的准备活动。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 “平均分”,了解“每份同样多”的生活实例,通过直观操作展示了除法在应用 时的两种实际操作的方法,使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 为学生创设解决问题的情境, 让学生了解知识来源于生活,消除学生因为第一次 接触除法而产生的陌生感,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会读、 写除法算式. 知 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数学思考: 使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 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获得使用数学的成功经验,逐步形成用数学来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问题解决:能够比较熟练地用 2~6 的乘法口诀求商,使学生初步认识乘、 除法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情感态度: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 2~6 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 决问题。教学难点:除法的含义,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课时安排:12 课时 1.除法的初步认识??????????????6 课时 2.用 2~6 的乘法口诀求商 ??????????5 课时 3.整理和复习????????????????1 课时
第一课时:平均分的认识(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知道平均分就是每一份分得结果同样多。2.通过分一分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概括能力。教具、学具准备:教科书第 8 页情境放大图或课件;按例 1 内容,让学生准 备实物卡片,准备 6 张正方形卡片。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建立“平均分”概念 (一)情境导入,实际操作 把 6 块糖分成 3 份,可以怎么分?请小朋友们用手中的卡片分一分。(二)对比分的结果,特殊中认识“平均分” 想一想,哪种分法才公平呢? 为什么这种分法才是公平的呢? 每份都是 2 块糖,同样多。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三)提供素材,通过辨析巩固概念 二(1)班明天要去参观科技园。同学们正在准备食物,你找到平均分了么? (四)联系生活,感悟概念 请你开动脑筋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中遇到过平均分吗? 二、动手操作,探讨“平均分”方法 (一)读懂题意,理解“平均分” 把 18 个橘子平均分成 6 份,每份几个?分一分。你知道了什么?(分什么?平均分成几份?) (二)实际操作,应用“平均分” (1)自己试着分一分。(2)交流分的结果,边分边跟大家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三)交流分法,提升认识“平均分”
三、练习深化“平均分”的理解 (一)辨析练习 1.课本第 8 页的做一做 哪些分法是平均分?在括号里画“√” 。2.把 10 盒酸奶平均分成 2 份,每份( (二)基本练习 (1)一共有( )片枫叶,每( )片一份,平均分成了 ( )片枫叶。)份。)盒。
(2)如果将这 16 片枫叶,平均分成 2 份,每份( 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四、课堂作业 作业:第 11 页练习二,第 1~4 题。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平均分的认识(二) 教学目标:1.巩固“平均分”的概念,知道平均分就是每一份分得结果同 样多。2.初步体验除法运算与生活实际的密切关系。3.通过分一分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教具准备:筷子、苹果、盘子、小棒、计算机课件。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旧知,激趣引新
1.哪些分法是平均分?在括号里画“√” 。2.把 8 个面包平均分给 4 个小朋友。哪种分法对?对的在括号里画“√” 。二、扩充“平均分”方法,巩固概念 (一)解读题意 8 个果冻,每 2 个一份,能分成几份?分一分。“每 2 个一份”是什么意思?你想怎样分? (二)感知不同分法 请学生用摆一摆、画一画等方法展示不同的分法。根据乘法意义来分:2 个 2 个地数,8 里面有 4 个 2。2×4=8,4 个 2 合起来是 8。8 个果冻,每 2 个一份,能分成( (三)提炼不同分法的共同意义 8 个果冻,每 2 个一份,能分成几份?也就是看 8 里面有几个 2. 三、巩固练习 (一)基本练习 12 块饼干,每 3 块一份,可以分成( 12 辆小汽车,每 2 辆一组,可以分成( 12 里面有 6 个 2。(二)提升练习 16 罐蜂蜜,每 4 罐分给一只小熊,可以分给( 有 15 个木块。(1)每 3 个木块摆一个长方体,可以 摆( )个长方体。)个木块。)只小熊。)份。)组。4 )份。
(2)用这些木块摆 5 个一样的长方体,每个长方体用( 四、课堂作业 作业:第 10 页“做一做” ,第 1 题、第 2 题。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除法的含义及读写法 教学目标: l.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懂得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 除法计算。2.使学生初步学会除法的算式和写法。教具准备:教科书第 13 页的例题 4 的图片,学具。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出新知 请你试着分一分,并思考问题: (1)可以怎样分竹笋? (2)到底每盘应放几个? 二、除法意义的学习 (一)认识除号,读除法算式 把 12 个竹笋平均放在 4 个盘里,每盘放(3)个。我们能把刚才分竹笋的情况和结果用一个算式来表示吗? 除法算式:12÷4=3 读作:12 除以 4 等于 3。(二)除号的由来 1659 年,瑞士数学家拉恩(J. H. Rahn)在他的《代数》一书中,第一次用“÷” 表示除法。“÷”用一条横线把两个圆点分开,恰好表示平均分的意思。除法算式:12÷4=3 (三)理解除法算式的含义 12÷4 表示什么? 12 表示什么? 4 表示什么? 3 表示什么?
(四)改写中深化除法意义的理解 除法算式: 把 12 个竹笋平均放在 3 个盘里,每盘放( 把 12 个竹笋平均放在 6 个盘里,每盘放( 12÷3=4 12÷6=2 三、练习深化除法意义的理解 (一)基本练习 1. 读出下列除法算式,说一说算式的意思。8÷4=2 读作: 15÷5=3 读作: 6÷2=3 读作: 16÷4=4 读作: 9÷3=3 读作: 2. 把 15 条鱼平均放在 5 个盘里,每个盘里放( (二)辨析练习 分一分,填一填。(1)把 10 根火腿肠平均分成 2 份,每份( (2)把 10 根火腿肠平均分成 5 份,每份( 四、课堂作业 作业:第 15 页练习三,第 1~3 题。)根。)根。)条。)个。)个。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认识除法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懂得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多 少份,也是用除法计算。2.使学生掌握除法的各部分名称。教具准备:教科书第 19 页的例题 5 的图片,学具。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导入,作好铺垫 同学们,15 个扣子,平均分成 3 份,每份( 15÷3=5 二、创设情境,引出新知 同学们好!我想把 20 个竹笋,每 4 个放一盘,能放几盘?请你帮帮我。思考问题: (1)我们要帮熊猫分什么? (2)分的要求是什么? 每 4 个放一盘是什么意思? 请你用学具帮熊猫分一分。20 个竹笋,每 4 个放一盘,能放( (一)汇报交流 分的结果是什么?你是怎样分的? 我们能把刚才分竹笋的情况和结果也用一个算式表示吗? 20 个竹笋,每 4 个放一盘,能放( 除法算式:20÷4=5 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三)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除法算式:20 ÷ 被除数 4 = 除数 商 5 )盘。)盘。)个。
(四)深化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理解 同学们!如果我想把 20 个竹笋,每 5 个放一盘,能放几盘? 20 个竹笋,每 5 个放一盘,能放( )盘。
列出除法算式,说一说算式的意思,并说说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三、练习中深化除法算式的理解 1. 分一分,填一填。○○○○○○○○○○○○ 每份 2 个,分成了( 每份 3 个,分成了( 每份 6 个,分成了( )份。)份。)份。
2. 读算式,说说算式的意思,并说出算式中 各部分的名称。10÷5=2 48÷8=6 3. 圈一圈,填一填。24 里面有( 20 里面有( 四、课堂作业 作业:第 16 页练习三,第 6 题、第 7 题。教学反思: )个 4。)个 5。15÷3=5 56÷7=8 18÷2=9 28÷4=7
第五课时:除法初步认识练习课 教学目标: 巩固除法的含义,及除法的各部分名称。为后面学习用 2~6 的乘法口诀求 商打基础。教学过程设计: 一、完成教科书第 16 页练习三第 6 题。先让学生独立写出除法算式,然后再全班讲评。
(1)6 除以 3 等于 2。
(复习除法的读法) (复习除法的各部分名称) (复习把一个数平
(2)被除数是 12,除数是 3,商是 4。
(3)把 20 个饺子平均分成 5 份,每份是 4。20÷5=4 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4)28 串葡萄,每 4 串一份,分成了 7 份。28÷4=7 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也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二、完成完成教科书第 16 页练习三第 8 题。
(复习把二个数量
看图写算式。呈现给学生实物图, 请学生写出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练习时, 先借助画面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再让学生根据实物图写出乘法算式和除法算 式。之后,让学生展示自己写出的算式,说一说每个算式表示的意思,使乘法、 除法的内在联系自然渗透。三、完成教科书第 17 页练习四第 9 题。和同桌一起完成,一边平均分一边写算式。四、完成教科书第 22 页练习四第 10 题。要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然后全班抢答,然后思考怎样才能填得又对又快。教学反思:
用 2―6 的乘法口诀求商 第一课时:用 2―6 的乘法口诀求商(一) 教学目标:1.初步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
2.经历探索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了解用乘法口诀想商的思路。教具、学具准备:例 1 情境图的放大图,按练习三的第 3 题制作“信箱”和 “信” (算式卡片) ;每个学生准备 12 个○卡片。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导入 填一填,并说出用哪句口诀。( 5×( ( )×2=12 )=15 )×6=18 4×( 3×( ( )=16 )=21 )×5=25
二、学习新知 (一)情境导入,审读题目 12 个桃,每只小猴分 3 个,可以分给几只小猴? 1. 从题中你知道了什么?问题是什么? 2. 根据题意,你会列算式吗? (二)探究算法 为什么要列除法算式? (三)展示算法 12÷3=?可以怎样计算呢? 1.可以用减法算 2.也可以用加法算 3.还可以用乘法算式算 4.用乘法口诀想 三(四)十二,商是 4。(四)比较选择 12÷3=4 减法 12-3=9 9-3=6 加法 6-3=3 3-3=0
3+3+3+3=12 乘法算式 3×4=12 乘法口诀 想:3 和几相乘得 12? 三(四)十二 哪种方法比较好? 请你计算下面各题,我们来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快又对。10÷5= 12÷3= 8÷4= 6÷6= 12÷6= 10÷2= 9÷3= 12÷4=
问题:知道老师为什么算得快吗?用乘法口诀 三、分层练习,巩固新知 1. 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12÷6= 8÷2= 2. 有( 四、总结 1.请学生谈收获。2.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共同探讨了除法的计算方法。我们发现,可以用乘法口 诀来求商。计算时,看除数和几相乘得被除数,就用那句口诀求商。这节课小朋 友学会了不少新知识。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除法计算,我相信小朋友会有更多的 收获。五、课堂作业 作业:第 20 页练习四,第 3 题、第 4 题。教学反思: 6÷2= 9÷3= 12÷4= 10÷5= )个花盆。平均每盆种几棵?
)棵黄瓜苗, (
用 2~6 的乘法口诀求商。
学习目标: 使学生初步学会用 2~6 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并能用 2~6 的乘法 口诀进行一些比较简单的除法计算(被除数不超过 36) 。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 填一填,并说出用哪句乘法口诀。12÷6= 3×7= 6÷2= 6×6= 12÷4= 7×2= 8÷4= 4×8= 9÷3= 5×6= 10÷2= 7×4=
二、理解乘除法的关系 (一)情境导入,发现信息 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 1. 一共有 24 个包子。2. 每屉装 4 个包子。3. 装 6 屉包子。(二)根据信息,提出问题 任意选择两个信息,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解答么? 1. 一共有 24 个包子,每笼装 4 个,能装几笼? 2. 每屉装 4 个包子,装了 6 笼,一共有多少个包子? 3. 一共有 24 个包子,装 6 屉包子。每笼装几个 (三)解决问题 每屉装 4 个,装 6 屉,一共有多少个包子?4×6=24 1. 怎样解决? 2. 为什么用乘法? 3. 怎样计算出结果? 四六(二十四) 求 6 个 4 是多少。一共有 24 个包子,每屉装 4 个,可以装几屉? 24÷4=6
1. 怎样解决? 2. 为什么用除法? 3. 怎样计算出结果? 四(六)二十四 求 24 里面有几个 4。一共有 24 个包子,可以装 6 屉,每屉装几个? 24÷6=4 1. 怎样解决? 2. 为什么用除法? 3. 怎样计算出结果? (四)六二十四 求把 24 平均分成 6 份,1 份是多少。(四)比较沟通 三个算式之间有什么联系? 乘法口诀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求积,还可以求商。三、巩固口诀求商方法 (一)再次体验用口诀求商 算出得数,并说出用哪句乘法口诀。18÷3=乘法口诀: 28÷4=乘法口诀: 20÷5=乘法口诀: (二)感受用口诀求商的优势 观察每组中的 3 道题,想一想怎样能很快求出各题的商。2×6=12 5×3=15 6×4=24 12÷2= 15÷5= 24÷6= 12÷6= 15÷3= 24÷4=
(三)用口诀求商解决问题 根据图意,列出一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问题:1. 根据图意,说一说每个算式表示的意义。
2. 每个算式是怎样算的? (四)提升练习 1. 根据口诀说出相应的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有些乘法口诀只能说出一个乘法算式和一个除法算式。2. 把一条绸带平均分成 3 份。每份是几米? 1. 为什么列除法算式? 2. 算式中每个数表示什么? 3. 怎样算出的结果? 四、课堂作业 作业:第 22 页练习四,第 9~11 题。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习目的:1.使学生能根据一幅图(分完的结果)写出两个除法算式,从 而进一步理解除法的含义。2.通过看一个除法算式,说出它表示的不同意思,使学生对除法的含义有 比较全面的认识。学习重、难点:能根据一幅图写出两个不同的除法算式。学习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有 3 个纸盒,每个纸盒里放 5 只蚕宝宝。问题:?只蚕宝宝
1. 你知道了什么? 问题是什么? 2. 怎样列算式? 为什么用乘法算式? 3. 解答正确吗? 5×3=15(只)3×5=15(只) 二、学习新知,解决问题 (一)解决“均分”问题 15 只蚕宝宝,平均放到 3 个纸盒里,每个纸盒放几只? 你知道了什么? 要把 15 只蚕宝宝平均放到 3 个纸盒里,问每个纸盒放几只。15÷3=5(只) 15÷3=5 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为什么要用除法? 因为是平均分,求每个纸盒放几只,就是求每份是几,所以用除法计算。解答正确吗? (二)解决“包含”问题 15 只蚕宝宝,每个纸盒里放 5 只,要用几个纸盒? 你知道了什么? 为什么要用除法?. 求要用几个纸盒,就是求 15 里有几个 5,所以用除法计算。15÷5=3(个) 15÷5=3 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解答正确吗? (三)体会内在联系,理解数量关系 比较上面两道题,你能发现什么不同的地方和相同的地方? 三、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再次体验。12 筒茶叶,每个盒子放 6 筒,要用几个盒子? 把 12 筒茶叶平均放在 2 个盒子里,每个盒子放几筒? 四、课堂作业
作业:第 24 页练习五,第 2~5 题。
整理和复习。复习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2、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3、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能够比较熟练地用 2~6 的乘法口 诀求商。4、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5、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爱护大自然的教育。培养学生认 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复习重点:用 2~6 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复习难点:除法的含义和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复习过程: 一、加深除法含义的认识 (一)举例说明“平均分”的含义 什么是平均分?用自己的方式举例说一说。(二)写算式,说除法各部分名称 根据自己的例子,写出除法算式,并指出被除数、除数和商。二、整理用 2~6 的乘法口诀求商的除法算式 (一)复习 2~6 的乘法口诀
将下面的乘法口诀补充完整。一( 二( ( )得一 )得六 )四十二 ) ) )三十 )六三十六
四五( 二六( 五( (
(二)巩固用乘法口诀求商 根据乘法口诀说出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三)应用口诀求商 看谁算得都对。6×2= = 16÷4= 4×5= 30+6= 24÷4= 30÷6= 20÷5= 3÷3= 25+5= 8 ÷2 = 12÷3= 36÷6= 71-50= 18÷6= 17-9
三、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一)列式计算 1. 14 个◇,每 2 个一份,可以分成几份? 2. 被除数是 30,除数是 5,商是几? 3. 25 里面有几个 5? (二)解决问题 有 24 本练习本平均分给 6 人,每人几本? 1. 读一读,你知道了什么? 2. 能列出算式吗? 3. 为什么用除法算?怎样算的? 4. 解答正确吗? (三)辨析练习 (1)每个花瓶插 5 根孔雀羽毛,4 个花瓶可以插多少根?
(2)每个花瓶插 6 根孔雀羽毛,24 根孔雀羽毛可以插几个花瓶? (3)有 10 根孔雀羽毛,平均插在 2 个花瓶里,每个花瓶插几根? (4)有 10 根孔雀羽毛,插在 2 个花瓶里。一个花瓶里插 6 根,另一个花瓶里 插几根? 四、课堂作业 作业:本单元结束了,你想说些什么? 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 教材分析
图形的运动
本单元包括三部分内容:认识轴对称、平移和旋转、剪一剪等。这些内容都 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 间想象能力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 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 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学情分析 轴对称、 平移和旋转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现象,是两种基本的 图形变换。二年级学生的能力差别比较大,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也有 不同的层次,对空间图形的理解水平参差不平,针对这一实际情况,对不同的学 生课时目标也应有不同的要求。本单元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知识的综合运用, 有利于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变换,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教学时,可以采用小 组合作学习的形式, 让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物体,注重实践活动的丰富
多样性, 帮助学生发展空间观念,使学生能在不同数学活动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 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可以获得广泛的活动经验。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学会辨认轴对称图形;结合实例,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 象。数学思考: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经历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轴 对称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能有条理地表达图形的变换过程,发展空间观念。问题解决:经历运用平移、旋转或轴对称进行图案设计的过程,能灵活运用 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情感态度:通过观察、操作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 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美。教学重点:从实物对称抽象出轴对称图形,感知旋转与平移现象。教学难点:正确判断、区别旋转与平移现象,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逻 辑思维能力。课时安排:4 课时 1.轴对称图形的认识???????1课时 2.平移和旋转1课时???????1课时 3.实践活动:剪一剪???????1课时 4.练习七????????????1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轴对称图形的认识
知识与技能 (1)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2)使学生理解对称轴的含义,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让学生学会欣赏数学美。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突破方法:通过学生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突破重点。难点: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突破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学习突破难点。教法与学法 教法:谈话法、直观教学法。学法:自主探究法。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剪好的一些轴对称图形,每名学生准备一些彩纸和一把剪刀。教学过程 一、 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播放课件,故事导入新课。二、 探究新知,感受对称
(1)引导观察,感知对称。
师:为什么说在图形王国里,小蜻蜓、小蝴蝶、树叶都是一家子的呢? 生自由发言。生 1:我认为. . . . . . 生2:我觉得. . . . . . 生3:我想. . . . . . 师:同学们有很多自己的想法。下面,我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图形的左边 和右边,说说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给小组的同学说一说。学生互相讨论,交流想法。学生自由发言。生1:我发现. . . . . . 生2:我发现. . . . . . (2)认识“轴对称图形” 。师: 同学们观察得非常仔细, 说得也很有道理。下面, 请同学们再想象一下, 如果我们把这些图形的左边和右边对折起来,会发生什么情况呢? 学生自由发言。师:你们的想法正确吗?我们可以去验证一下。(让学生用手中的图形对折试一试) 教师小结:如果把一个图形对折以后,两边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我们就把 这样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板书课题) (3)剪“轴对称图形” 。师:现在,同学们都知道小蜻蜓、小蝴蝶、树叶为什么在图形王国里是一 家的了吧。因为它们都是. . . . . . (学生看板书回答:轴对称图形)
师:对称的东西还有很多, (课件出示)比如:我们穿的衣服、用的剪刀和 戴的眼镜,这些东西也是对称的。老师这儿还有一些用纸剪出来的图形,来看看 都是些什么?(出示图片:有衣服、松树、飞机、爱心桃等)请同学们仔细观察, 这些图形是对称的吗?折折看。师:看着老师剪出的这些轴对称图形,同学们肯定也想自己动手剪一剪,那 么,请同学们商量商量,如果给你一张纸,怎样才能剪出一个轴对称图形。学生讨论后自由发言。生1:我想. . . . . . 生2:我猜. . . . . . 生3:我是这样剪的. . . . . . 播放课件演示:怎样剪一个轴对称图形。组织活动:动手剪一个轴对称图形。然后让学生将自己小组剪出的轴对称图形进行展示。(贴在黑板上) (4)认识对称轴。师:刚才,同学们用自己的双手剪出了这么多美丽的轴对称图形,虽然,每 个人剪出的图案不一样, 但请你们仔细观察,这些轴对称图形的中间都有什么? 我们把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师: 请同学们动手指一指这些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在哪儿?好,下面我们就 把它画出来吧!同学们说说,你觉得该怎么画? 生讨论交流。播放课件演示:画对称轴的方法。学生用铅笔画出自己剪出的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5)说“生活中的对称” 。师:其实生活中有很多轴对称图形。请大家找一找,和小组同学互相说一 说。生互相交流。师:老师今天也给你们带来了一些轴对称图形,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吧! (播放课件) 三、巩固深化,拓展延伸 1.下面的图形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2.下面的数字图案,哪些是轴对称的? 四、全课总结(赏对称)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交流学习感受。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轴对称图形。对称,是一种美,是数学 美在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只要你留心观察,到处都能找到对称的足迹。播放多媒体课件,欣赏美丽的轴对称图形。五、课堂作业 作业:第 29 页“做一做” 。第 33 页练习七,第 1 题。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平移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感受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初步体会平移的特点。
2、通过学生讨论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参与意识和动手能力 3、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小火车、滑梯等这些运动都是平移现象,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平移现象? 请学生说一说 二、探究新知 1.说一说 推开窗户的动作是平移现象。拉出拉杆箱拉杆的动作也是平移。2.请伸出你的手,模仿一下这些平移运动。3.移一移。出示例题:哪几座小房子可以通过平移相互重合? 你发现了什么? 我发现了平移后小房子的方向是不变的。三、知识应用 1. 用学具画一排小汽车。2. 下面的哪些图形可以通过平移相互重合?
四、课堂作业 作业:第 33 页练习七,第 4 题。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旋转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生活中例子初步感知旋转这中生活中常见的现象。2、通过学生的操做体会旋转,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应用数学的意识。教学重难点:感知旋转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这些运动还是平移现象吗?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样的现象。二、探究新知 出示例题 3,观察这些游乐项目,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它们都是围着中心转动。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这样的现象吗? 扇叶的转动是旋转现象。旋转门是旋转现象。请伸出你的手,模仿一下这些旋转现象。
三、知识应用 1.下面的现象,哪些是平移?哪些是旋转? 2. 用教材第 121 页中的学具照样子做陀螺。陀螺上的每个点转出来是什么形状呢?想象一下,再转一转。和你想的一样吗?你也可以自己设计一个不同的陀螺,看看能转出什么美丽的 图案。3. 你能利用这一片花瓣,通过旋转,制作出一朵美丽的花吗? 4. 我们冬天看到的美丽雪花,也和今天认识的旋转现象有着密切的关系。
四、课堂作业 作业:第 34 页练习七,第 8 题。第 35 页练习七,第 9 题。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能够用轴对称图形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3、使学生感受到图形的运动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练 习,感受数学美。教学重难点:折纸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生活中的数学 今天,我们要用这些知识来帮我们解决问题。旋转 平移 对称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题: 你能剪出像右面这样手拉手的 4 个小人吗? 2.你想到了什么? 每个小人都是对称图形。要剪出 4 个一样的小人,还不能剪断。3.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1)先试试 1 个小人怎么剪。2)画的时候要仔细思考,怎么样既不剪出半个小人,还能让剪出的小人手拉手。4.尝试解决,汇报交流 看来折纸的方法不止一种,但剪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 要注意:对折的地方不要剪断,那里是小人身体连接的地方。5.拓展延伸 想要剪出 8 个手拉手的小人,需要对折几次?16 个手拉手的小人呢? 三、知识应用 你能剪出像下面这样的图形吗?我们还采用对折,再对折的方法,可以吗?那 该怎么折呢?动手试一试吧!
仔细观察我们剪出的两组手拉手的小人,这里面藏着我们学习过的对称、平移 和旋转吗? 四、课堂作业
作业:第 35 页练习七,第 11 题。第 36 页练习七,第 13 题。教学反思:
第四单元 教材分析
表内除法(二)
表内除法 (二) 是在学习用 2~6 的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上, 继续学习用 7~ 9 的乘法口诀求商。本单元的学习属于《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领域的 内容,在《数学课程标准》第一学段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首先是对表内除法 (一)单元除法意义的巩固,其次是为三年级学习“多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 做好知识储备。着重让学生在熟练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上,综合应用表内 乘除法的计算技能解诀一些简单和稍复杂的涉及乘、除运算的实际问题。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善于模仿。但注意力较弱,解决问题能 力欠缺, 对应用题不能很好地去分析。所以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应主要采用游戏 的形式,让学生在玩中体验,玩中创造。在游戏中让学生理解教材中比较抽象的 内容,同时将所学课本知识生活化。在平日的教学中,应注重营造愉悦、欢快的 学习氛围, 运用多种活动增强学生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使他们在亲身体验中进行 有效的学习,保持他们学习的欲望和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果。理解两个数量之 间的关系, 解决一个数里有几个几的用除法计算的实际问题是本单元解决问题的 一个重要内容。教学中,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通过例题和相关的练习,让学生 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求平均分的实际问题。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让学生经历用 7、8、9 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掌握用乘法口诀 求商的一般方法。数学思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初步尝试运用分析、推理和转化的 学习方法。问题解决:使学生学会综合应用乘除法运算解决简单或稍复杂的实际问题。情感态度: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 1、使学生熟练应用乘法口诀求商; 2、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的 过程,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 应用分析推理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数量关系转化 为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含义。课时安排:5 课时 1.用 7、8、9 的乘法口诀求商????????2 课时 2.解决问题????????????????2 课时 3.整理和复习???????????????1 课时
第 1 课时 目的要求:使学生明确用 7、8 的乘法口诀求商的算理,初步会用 7、8 的乘 法口诀求商,能算出除法算式的得数。教学重点: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教学难点: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谈话引入: “六?一”儿童节快到了,同学们为了庆祝自己的节日,他们正在老 师的指导下精心地布置着教室。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正在做什么准备吧! 1. 仔细观察画面,你发现了哪些与准备工作有关的数学信息?谁能说一说? 2. 我们一起来看这个信息,你们能用手中的学具把结果摆一摆吗? 二、学习新知,自主探究 (一)借助直观,自主探索用 7、8 的乘法口诀求商 问题:1. 这幅图跟你们摆的结果一样吗?谁再来说一说你是怎么摆的? 2. 看着这幅图你会列式吗? 3. 7×8 你们用的是哪句乘法口诀? 4. 56÷8 和 56÷7 你们又分别用的是哪句口诀呢? 你是怎么想到这句口诀的? 小结:刚才我们在计算这两道除法算式的时候,先看的是除数,除数是几,就想 几的口诀。“七八五十六” 这句口诀可以计算一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看 来乘法口诀真的很重要啊! (二)运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加强练习 1. 让我们一起回到这幅主题图,刚才我们还看到了这两条信息呢。谁能根据这两条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每个小组做了多少个? 2. 这个问题你会解决吗?列式算一算。3. 为什么用除法算呀? 49÷7=7 想:七( )四十九 4. 解决这个问题你们用的是哪句口诀? 你们是怎么想到这句口诀的? 小结:在计算这道题的时候,我们也是先看除数,除数是几就想几的乘法口诀, 这就是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三)运用规律,练口诀 问题:1. 谁能用乘法口诀很快算出它们的得数?
8×6 = 8×2 = 7×4=
48÷6 = 16÷2 = 28÷4=
48÷8 = 16÷8 = 28÷7=
小结: 看来同一句口诀可以帮助我们口算出一道乘法和两道除法算式,口诀的作 用可真大啊! 三、运用口诀,巩固练习 1. 做一做。7÷7= 64÷8= 2. 算一算 第一组算式你用的是哪一句口诀?第二组呢?第三组呢? 3. 拔河比赛。(1)获胜队员平均每人可得几本书? 问题:① 谁来说一说,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② 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 小结: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一定要把有关系的信息和问题联系在一起,认真 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正确解答。(2)你还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吗?说说你的想法。4. 篮球比赛。问题: (1)谁来说一说,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2)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 说说你的想法。5. 猜一猜。2014 年 2 月有 28 天,合( )个星期。32÷8= 21÷7= 48÷8= 49÷7= 56÷7= 40÷8=
问题: (1)你知道了什么?追问:一个星期是几天? (2)要想知道是几个星期,能列个算式吗? (3)谁来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4)为什么用除法计算? 四、课堂作业 作业:第 38 页“做一做” ,第 3 题。第 40 页练习八,第 3 题。
教学反思:
第 2 课时 教学内容:用 9 的乘法口诀求商 目的要求: 通过练习使学生熟练的运用乘法口诀,正确迅速的用 9 的乘法口 诀求商。教学重点:巩固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教学难点:能正确迅速的求积求商。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谈话引入:上节课我们还有一个问题没有解决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我们带来 27 个气球。每 9 个摆一行。问题:根据信息,你能利用手中的学具摆一摆吗? 二、学习新知,自主探究 (一)借助直观,自主探索用 9 的乘法口诀求商 1. 这幅图跟你们摆的结果一样吗?谁再来说一说你是怎么摆的? 2. 谁能看图列出两道除法算式? 3. 解决这两道题用的是哪句口诀? 4. 你们是怎么想到用这句口诀的? 小结:在口算这两道除法算式的时候,我们要根据算式想所对应的 乘法口诀,也就是先看除数,除数是几就想几的乘法口诀。(二)运用规律,练口诀 63÷7= 54÷6= 63÷9= 54÷9= 72÷8= 7×9= 72÷9= 8×9= 9×6=
问题:1. 谁能用乘法口诀很快算出它们的得数?
2. 第一组算式你用的是哪一句口诀?第二组呢?第三组呢? 小结: 看来同一句口诀可以帮助我们口算出一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口诀 的作用可真大啊! 三、运用口诀,巩固练习 1. 填一填。做一做第 2 题 问题: (1)你能很快算出它们的结果吗? (2)谁来汇报一下,并说说你是怎么算的。小结:看来除数是几,我们就想几的乘法口诀,这样就会算得又快又对。2. 小猴摘桃子。练习八第 4 题 同桌比赛,看谁先摘到桃子。问题: (1)哪些同学先摘到了桃子? (2)谁愿意来汇报一下你的计算结果? (3)都有哪些同学算对了? 小结:我们在口算的时候,不仅要算得快,更要算得对。3. 看谁算得都对。练习八第 8 题 问题: (1)谁愿意来汇报一下你的计算结果? (2)都有哪些同学算对了? 小结:看来我们在口算的时候,一定要认真看清每一 道题的运算符号啊!只有 这样才能算对。作业:第 39 页“做一做” ,第 3 题。第 40 页练习八,第 5 题。四、课堂作业 教学反思:
第 3 课时 教学内容: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学会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教学重难点:学会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谈话引入:星期天,妈妈带着文文来到了乐乐玩具店,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二、学习新知,自主探究 乐乐玩具店 问题: 1. 你都知道了什么?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2. 要求“56 元可以买几个地球仪”这个问题需要知道哪些信息?谁再说一说? 3. 要求这个问题怎样解答呢?把答案写在练习本上。4. 谁来说说你是怎么列式的?56÷8=7(个) 5. 为什么用除法计算? 6. 解答正确吗? 小结:一个地球仪是 8 元,要求“56 元可以买几个地球仪” ,也就是在求 56 元里面有几个 8 元,因为 56 里面有 7 个 8,所以能买 7 个地球仪。三、深入理解,巩固练习 1. 想一想: 如果 24 元买了 6 辆小汽车 ,一辆小汽车多少钱? (1)你知道了什么?让我们求什么? (2)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哪些信息? (3)谁会列式解决?
(4)为什么用除法计算? (5)解答正确吗? 你还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2.一张电影票 8 元钱,我们有 40 元能买几张电影票? (1)谁来读读题? (2)你知道了什么? (3)怎样解答?40÷8=5(张) (4)为什么用除法计算? (5)解答正确吗? 小结:因为一张电影票 8 元,要求“40 元能买几张票” , 也就是在求 40 里 面有几个 8,40 里面有 5 个 8,所以能买 5 张电影票。3. 一根 28 米长的绳子,每 7 米分成一段,可以分几段? 小结:因为每 7 米分成一段,要求 28 米长的绳子可以分成几段,也就是求 28 里面有几个 7,28 里面有 4 个 7,所以可以分成 4 段。
4. (1)买 6 块手帕,一共需要多少钱? (2)用 36 元钱可以买几个茶杯? 小结: 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 一定要认真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选择正确的方法 进行解答。5. 学校买来 36 本课外书。(1)平均分给 6 人,每人几本?(2)每人 4 本,可 以分给几人? 小结:把 36 本课外书平均分给 6 人,求每人几本就是把 36 平均分成 6 份,求一 份是多少。36 本书,按照每人 4 本一份来分,可以分给几人,也就是求 36 里面 有几个 4。所以这两道题都用除法来解答。四、课堂作业 第 44 页练习九,第 7 题、第 8 题。
教学反思:
第 6 课时 整理和复习 目的要求:复习有关乘法口诀和用乘法口诀求商的计算内容,整理用 1~9 的口诀求商的方法,引导学生掌握除法的排列规律。教学重点:沟通乘、除法的联系,掌握口诀求商的方法。教学难点:应用表内乘除的知识和倍的概念,来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 每个小组都有一些我们学过的除法算式卡片,你们能快速地算出这些算式的 得数吗? 2. 你能根据这些算式的特点进行整理吗? 活动要求: 1. 同桌两人一组,把手中的算式卡片摆一摆。(一人摆卡片,一人负责记录。) 2. 全班交流:你是怎么整理的? 二、回顾整理,构建网络 (一)展示资源,构建网络 谈话引入: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乐乐是怎么整理的。1. 从乐乐整理的表中你 能发现什么? 2. 根据你的发现把余下的算式填出来。小结:同学们真会认真观察,能在这个表中发现这么多规律,并且按照规律把所 有的算式都填写出来了,你们真了不起! (二)利用网络,理解沟通 1. 根据算式说得数。54÷9 问题: (1)你能快速算出这些算式的得数吗? 45÷5 72÷8 27÷3
(2)你们怎么算得这么快呀? 小结:原来得数是几,我们就得找跟几的口诀有关系的除法算式。2. 根据得数找算式。(1)在乐乐整理的这个表格中快速找出得数为 7 的算式。(2)还有补充的吗? (3)谁能说说你是怎么找到这些算式的? (4)得数是 8 的算式有哪些?得数是 9 的呢? (5)你是怎么找的? 三、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1. 看谁算得都对。64-8= 72÷9= 45÷9= 28÷4= 30÷6= 5×9= 3×7= 42÷7= 54+6= 27÷3= 56÷8= 32÷8=
(1)你能很快算出它们的得数吗? (2)谁来汇报一下你的计算结果? (3)都有哪些同学算对了? 小结:我们在口算的时候,一定要认真仔细,看清运算符号, 这样才能算得对。2. 小鸟回家。(1)你能帮助每只小鸟找到自己的家吗?赶快动手连一连。(2)谁来汇报一下你的结果? 小结:小鸟非常感谢大家帮助它们找到了自己的家。3. (1)30 元钱一共可以买多少盒冰激凌? (2)12 元一共买了 4 瓶饮料,一瓶饮料多少钱? (3)你还能提出其他用乘法或除法解决的问题并解答吗? 问题: ① 谁来读题?② 你知道了什么? ③ 你会解答吗?把你的想法写下来。④ 为什么用除法计算? ⑤ 解答正确吗? 小结:在解答问题的时候,我们一定要认真审题,选择有关的条件 和问题,认
真进行分析,这样才能正确解答。四、课堂作业 作业:第 46 页练习十,第 2 题。教学反思:
第五单元: 混合运算 教材分析 本单元学习简单的四则混合运算,包括只含同一级的混合运算,含有两级的混合 运算, 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以及用综合算式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在教学 过程中结合具体情境, 体验运算顺序规定的合理性, 帮助学生理解应该先算什么, 再算什么。解决问题主要是将两步计算的应用题,转化成混合运算的应用题,运 用括号, 能使列出的综合算式与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相一致,进一步发展和提 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学情分析 运算顺序是人们共同遵循的计算规则,是一整套合理的规定。二年级学生已经学 会了加、减、乘、除的基础知识,懂得简单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 有一定的计算基础,但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先乘除、后加减”“有小 括号先算小括号里的算式”的运算顺序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在让学生独立计算 时进行演绎推理, 经历 “观察算式――回忆运算顺序――规划计算步骤――按次 序进行计算――反思并积累体会”的过程,既发展了他们数学思考的能力,又提 升了掌握运算顺序的水平。以观察、比较、分组讨论、推理和应用及口算、听算 为主线。使学生对学习有兴趣,留给学生学习思考的空间。采用问题――发现法
与讨论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给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积极 主动获得新知。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二级运算的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学会计算含 有乘除混合以及带有小括号的两步式题。数学思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培养学生迁 移类推的能力,提高计算能力。问题解决: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掌握列综合算式解决两步计算 的实际问题。情感态度: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习兴趣和敢于探索的科学精 神,训练学生养成认真审题、仔细验算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能联系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理解并掌握两步混合运算的顺序。教学难点:在认识和理解混合运算顺序的过程中,积累学习的经验,形成计算技 能,并且能用两步计算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课时安排:7 课时 1.混合运算????????4 课时 2.解决问题????????2 课时 3.整理和复习???????1 课时
第一课时:同级运算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两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够进行正确运算。2.过程与方法: 通过情境理解乘加的运算顺序,通过知识迁移应用到除加或除减 混合运算,学会解答两级两部混合运算。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数学的意识。教学重点:掌握含有两级的两步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教学难点:知道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16+9+8= 32-10-6= 25+20-10= 48-8+17=
二、探究新知 (一)仔细观察,收集信息,解决问题
图书阅览室里上午有 53 人,中午走了 24 人,下午又来了 38 人,阅览室里下午 有多少人?
问题:1. 同学们做什么呢?2. 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和读书有关的信息啊? 3. 要求“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该怎样列算式?
(二)反馈交流,总结加减运算的顺序 分步算式 53-24=29 29+38=67 综合算式 53-24+38=67
问题:像 53-24+38 这样的算式是综合算式,能说说你是按怎样的 运算顺序进行计算的吗?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法、减法运 算时,要按从左往 右的顺序计算。
(三)学习脱式计算格式 53-24+38 =29+38 =67 问题:1. 这道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说明: (在“53-24”的下面画上横线)为了清楚地看出运算的顺序,可以脱式 进行计算, 呈现出运算的顺序和每次计算的结果。在算式的下面写出第一步计算 的结果(29) ,还没有参加计算的数照抄下来(+38) ,在算式的下面再写出第二 步计算的结果(=67) 。注意:把等号上下对齐。问题:2. 在书写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3. 谁能完整地说说这道题我们是怎么算的啊?
(四)巩固脱式计算格式,体会同级运算的顺序 48-8+17= 15÷3×5=
问题:1. 你能把这两道题写成脱式计算的格式吗? 2. 这个算式(15÷3×5) 先算什么?再算什么?3. 这样的题我们是按什么顺序计算的?
三、巩固练习 (一)计算
问题:想一想,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 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二)下面的计算对吗?如果不对,把它改正过来
问题:1. 谁读懂题目的意思了? 2. 第 2 题哪错了? 3. 第 3 题哪错了? 4. 这些综合算式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啊?
四、课堂作业作业:第 50 页练习十一,第 1 题、第 2 题。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 P48 页例 2。教学目标:
乘除法和加减混合运算
1.借助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感受“先乘除后加减”的道理。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含有两级运算(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 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3.培养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教学重点:正确理解和运用含有两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理解规定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必要性。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12+4+30= 2×4×7= 6÷3×2= 15+10-8= 问题: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法、减法运算或只有 乘法、除法运算时,我们要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
二、探究新知 (一)仔细观察,收集信息,解决问题
问题:1. 观察这幅图,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2. 根据这幅图我们能提出什么问题? 3. 你能列算式解答“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吗? 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
二、探究新知 (二)反馈交流,总结混合运算的顺序 分步算式 4×3=12 综合算式
4×3+7 =12+7 =19
7+(4×3) =7+12 =19
追问:这是谁列的? 说说是怎么想的。
追问 1: 这道题我们先 算什么? 再算什么? 追问 2 :为什么 先算 4×3?
追问:见下页。
(三)练习辨析,进一步巩固混合运算的顺序
7+(4×3) =7+12 =19
问题:1. 有的同学是这样列式的,和刚才的有什么不同? 2. 加这个小括号什么意思? 3. 不加这个小括号先算谁? 4. 这个小括号该加吗? 5. 用脱式计算的形式怎么算的啊?
说明:这道题有乘法,还有加法,那么我们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在算式下面 第一行抄下没有参加计算的数(7+) ,再写出第一步计算的结果(12) ,在第二 行写出第二步计算的结果(19) 。
7+12÷3 =7+4 =11 问题:1. 这道题谁会用脱式算一算? 2. 这个算式我们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
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三、巩固练习 (一)下面各题第一步要先算什么?把它圈出来 20-8÷2 7×5-3 4+4×6 81÷9+2
问题:这些题里有乘、除法,还有加、减法,我们按什么顺序 进行计算?
(二)小动物回家
(四)下面的计算对吗?如果不对,把它改正过来
问题: 1. 谁读懂题目的意思了? 2. 你能说说错误的原因吗? 3. 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四、课堂作业 作业:第 50 页练习十一,第 4 题。
第三课时: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 用迁移类推的方法,对含有小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进行脱式计算。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含有两级运算(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 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3.培养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教学重点:正确理解和运用含有两级混合运算(有括号)的运算顺序。教学难点:理解规定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必要性。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并计算。10-5+3= 10-(5+3)= 7+(7-6)= 7+7-6=
问题: 1. 每组中上、下两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 为什么数字相同,运算符号相同,可运算顺序不一样呢?
小结:我们在一年级时就知道一个算式里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同样,在混合运算里,如果一个算式里有括号,我们要先算括号 里面的。
二、探究新知 (一)独立尝试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7×(7-5) (77-42)÷7
问题:上面的题你们能用脱式做一做吗?
(二)反馈交流,有小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
问题: 1. 这两道题你们是怎么算的? 2. 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 在有小括号的混合算式中,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呢?
小结:算式里有小括号的,我们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在脱式计算时要 注意在算式下面第一行抄下没有参加计算的数和运算符号,在 第二行写出第二步计算的结果。等号要对齐。
三、巩固练习 (一)计算 34-(28-13) 76-(12+25) 6×(7+2) (12-5)×3 (88-56)÷8 48÷(8-2)
1. 这 6 道题有什么相同点? 2. 有小括号的算式,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二)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并计算 4+5×7 (4+5)×7 (72-18)÷9 72-18÷9 24÷4+2 24÷(4+2)
问题:每组中上、下两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小结: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四)在数字间填写适当的运算符号使等式成立 2 2 2 2 = 2
问题: 1. 你看见什么了? 2. 你能在前三个“2”之间填上合适的运算符号,使这个 算式的运算结果等于第四个“2”吗?
四、课堂作业 作业:第 51 页练习十一,第 7 题。第 52 页练习十一,第 11 题。
第四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色条图(线段图的邹形)分析数量关 系,感受其使问题简明、直观、便于分析的作用,渗透数形结合思想,丰富解决 问题的策略。2.使学生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 学会用找出中间问题的方法解决需要两步解决的 问题,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3.在分步列式解决问题的基础上,逐步学会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会合理运用小 括号改变运算顺序。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四能,体会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同时培养学生认真观察、 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热爱数学的情 感。教学重点: 利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掌握解决需要两步解决的问题的步骤和方法。教学难点: 会找出隐藏的中间问题,并合理利用小括号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口算。
(30-20)÷5 = 65-8×5 =
72÷(18-9)= 20+7×5 =
问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二、探究新知 (一)仔细观察,收集信息
剩下的还要烤几次?
问题: 1. 仔细观察,你知道了什么? 2. 谁能完整地说说这道题的意思? 3. 要求“剩下的还要烤几次”你们会解决吗?
(二)尝试解决,体会方法 分步列式: 90-36=54(个) 54÷9=6(次) 综合算式:
(90-36)÷9 = 54÷9 = 6(次)
追问: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二)尝试解决,体会方法
问题: 1. 综合算式先算什么?求出的是图上的哪个部分? 2. 要求“剩下的还要烤几次” ,需要知道什么? 3. 这两个在题目中,哪个告诉我们了?哪个没告诉我们? 4. 要先求出“剩下多少面包需要烤” ,需要知道什么? 5. 谁能完整地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三)检查反思,归纳总结
问题: 1. 解答正确吗?说说你的想法。2. 今天研究的问题为什么必须两步解答?
小结:解决一个问题需要两个和它有关的信息,如果其中的一个 信息直接给了,另一个信息没有直接告诉我们,我们要先 求出它来,再解决最后的问题。
三、巩固练习 1.
问题: 1. 你知道了什么? 2. 想求“平均每个笼子放几只” 你会解答吗?请写一写。(25+15)÷8 =40÷8 =5(只) 3. 说一说你是怎么做的,也可以用画图的方法来帮助说明。4. 为什么要先求“一共有多少只兔子”? 5. 解答正确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剩下的要用 5 天挖完,平均每天挖多少米?
问题: 1. 你知道了什么? 2. 要求“平均每天挖多少米” 你会解答吗? 画一画,算一算,把你的想法表示出来。(60-15)÷5 = 45÷5 = 9(米) 4. 解答正确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3. 为什么这道题要用两步来解决?
剩下的要用 5 天挖完,平均每天挖多少米?
同学们在做操,如果 9 个人一排,可以站几排?
问题: 1. 你知道了什么? 2. 你会解答吗?把你的想法写出来。6×3÷9 =18÷9 =2(排) 3. 为什么这道题要用两步来解决? 4. 这道题的综合算式不需要加小括号吗? 5. 解答正确吗?
四、课堂作业 作业:第 55 页练习十二,第 2 题、第 3 题。第 56 页练习十二,第 5 题。
第 5 课时:整理和复习
教学目标: 1.在回顾中复习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2.用列综合算式的方法解决问题。教学重点:对混合运算进行系统整理和复习。教学难点: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教学过程: 一、复习混合运算的顺序 (一)整理混合运算的顺序 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4×6÷8= 30÷6+29= 48-18+32= 72-5×8= 7×(36-30)= (14+21)÷7=
问题:读题目要求,想一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问题:1. 你能把这 6 个算式分分类吗?并说说为什么这么分类。2. 每一类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呢? (1)在有加减乘除混合运算中,按先乘除后加减的顺序计算。(2)只含有加减(或乘除),要从左至右按顺序计算。(3)有小括号的,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二)对比练习,巩固混合运算的顺序 比较上下两题的运算顺序和计算结果。18+27÷9 (18+27 )÷9 4×8-3 4×(8-3)
问题:每组中上、下两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小结:在做混合运算时,一定要想一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二、复习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 1.
问题: 1. 你知道了什么? 2. 你会解答吗?选择一个你喜欢的问题把你的想法写出来。5. 解答正确吗? 4. 能说说你们的想法吗? 3. 能列个综合算式表示你的思路吗? 小男孩: 3×4+5 =12+5 =17(元)
小女孩: 10-(3+5) =10-8 =2(元)
10-3-5 =7-5 =2(元) 26 个
(26+19)÷5 =45÷5 =9(个)
问题: 1. 你知道了什么? 2. 能列个综合算式表示你的思路吗? 3. 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4. 为什么要加小括号呢? 5. 解答正确吗?
8×3-10 =24-10 =14(瓶)
问题: 1. 你知道了什么? 2. 要求“还剩多少瓶” ,你们会解决吗?能列综合算式 表示你的思路吗? 3. 说一说你的想法。4. 这道题需要加小括号吗? 5. 解答正确吗?
三、课堂作业 作业:第 58 页练习十三,第 1~3 题。
第六单元: 有余数的除法 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是在表内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内容包括体会余数的含义及利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两大部分内容。教材 注重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结合具体情境,选择数目小,学生熟悉的事物 作为例题,配以实物图,让学生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 方法。学情分析 本单元教学有余数的除法, 是在学生已学过表内乘除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内容包 括有余数除法的认识和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以及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学
生在前一阶段刚学会表内除法, 已经接触过许多正好全部分完的事例,但二年级 学生的思维还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想完成由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转 变, 就要借助动手操作, 让学生亲自去实验, 去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教学时, 应该根据知识的系统性以及二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 使学生通过积累观察、 操作、 讨论、合作交流、抽象、概括等数学活动获取知识,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初步 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认识余数。掌握除数是一位数,商也是一位数的有余数 除法的计算方法,知道余数要比除数小。数学思考:通过例题教学,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使学生感 悟到人民的卓越智慧,提高审美意识。问题解决:认识有余数的除法,加强概念,掌握算法,用有余数除法解决实际问 题。情感态度:让学生能在具体情境中借助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展开学习,激发学生的 学习热情和兴趣,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教学重点: 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教学难点:理解余数与除数的关系。课时安排:9 课时 1.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4 课时 2.解决问题?????????????3 课时 3.整理和复习????????????1 课时 4.小小设计师????????????1 课时
第一课时: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 60 页例 1。教学目标: 1.通过分草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会用除 法算式表示出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2.借助用小棒摆图形的操作,使学生巩固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通过观察、 比较探索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3.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使学生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重点重点:理解余数及有余除法的含义,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教学难点: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教学过程: 一、 观看动画,引出活动
问题:这些同学在做什么呢? 二、摆一摆,比较感知 (一)摆一摆,回顾除法意义
把下面这些
每 2 个摆一盘,摆一摆。
问题: 1. 读一读,你知道了什么? 2. 摆一摆,说一说你是怎样做的。3. 能把摆的过程用算式表示出来吗? 6÷2=3(盘) 问题: 1. 这个算式什么意思? 2. 这个意思你还在哪看到了? (沟通算式、文字、摆的过程之间的对应关系。)
问题: 1. 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2. 现在你还会摆吗?互相说一说你打算怎样做。3. 这 1 个草莓怎么不摆了? 4. 能把你的想法用算式表示出来吗? 7÷2=3(盘)??1(个)
问题: 1. 这个算式什么意思? 2. 这个意思你还在哪看到了? (沟通算式、文字、摆的过程之间的对应关系。)
(三)比一比,初步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问题:比较,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讲解:算式里的“1”表示剩下的 1 个草莓,在算式中称为“余数” ,今天我们研 究的是“有余数的除法” 。
追问:余数表示什么?
(四)圈一圈,填一填,及时巩固
要求: (1)独立完成。(2)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三、对比观察,理解关系 (一)初步理解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问题:1. 用 9 根小棒,你 能摆几个这样的正方形? 请你动手摆一摆。2. 能用除法算式表示你摆 的意思吗? 3. 如果用 10 根小棒来摆 呢? 4. 11 根、12 根呢? 5. 余数和谁有很密切的关 系?是什么关系? 余数<除数
三、对比观察,理解关系 (二)活动思考,加深理解
用一堆小棒摆
。如果有剩余,可能会剩几根小棒?
问题: 1. 读一读,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2. 你是怎么想的?和同伴说一说,也可以摆一摆 证明自己的想法。3.如果用这些小棒摆 呢?
四、课堂作业 作业:第 60 页“做一做” ,第 2 题。第 64 页练习十四,第 1 题、第 2 题。
第二课时:竖式与试商 教学目标: 1. 在操作中建立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表征形式与其他表征形式的联系。2. 在比较中理解除法竖式。教学重点: 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竖式的写法。教学难点: 理解除法竖式中各部分所表示的意义。教学过程: 一、学生活动,运用旧知解决问题 (一)呈现题目,明确题意 13 根小棒,每 4 根分一组,结果怎样?
问题: 1. 读一读,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2. “13 根小棒”指的是什么? 3.“每 4 根分一组”什么意思?
问题:结果怎样呢?自己动手试一试。提示:可以摆一摆,画一画,写一写。
(三)交流想法,解决问题 13 根小棒,每 4 根分一组,结果怎样?
、 问题:结果怎样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二、研讨竖式,理解各部分含义 (一)尝试书写,交流想法
13 根小棒,每 4 根分一组,结果怎样?
尝试:摆、圈、列除法算式的办法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你们 知道吗,除法也可以写成竖式,想一想摆、圈、写算式
问题:你是怎样写的?说一说你的想法。
二、研讨竖式,理解各部分含义 预设: (一) 尝试书写,交流想法
指导书写,建立联系
过渡:这位同学的写法,就是我们通用的竖式写法, 你知道应该怎样写出来吗?我们一起来看看。
(二)指导书写,建立联系 13 根小棒,每 4 根分一组,结果怎样?
13÷4=3(组)??1(根) 除法也可以写成竖式:
独立书写,及时巩固
如果有 16 根小棒,每 4 根分一组,结果怎样?竖式怎么写?
问题: 1. 竖式怎么写呢?请你自己写一写。2. 小组互相学习,看看写得怎么样。3. 这个竖式中的每个数什么意思?
交流想法,体会试商方法
问题:我们应该从哪儿开始思考呢?
回顾例题,整理所学内容
问题:今天我们主要研究了哪些问题? 你有什么想对大家说的?
五、课堂作业
作业:第 62 页“做一做” ,第 1 题。第 63 页“做一做” ,第 2 题。第 64 页练习十四,第 3 题。第 65 页练习十四,第 4 题、第 5 题。
第三课时:解决问题(例 5)
教学目标: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要采用“进一法”得出问题的答案。教学重点:用不同表征方式理解“进一”的道理。教学难点:用进一法解决问题。教学过程: 一、 审读题意,交流理解
22 个学生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 4 人。他们至少要租多少条船?
问题:1. 你都知道了什么? 追问: “最多坐 4 人”你怎么理解? “至少”是什么意思? 2. 谁能完整地说一说这道题的意思?
二、讨论辨析,理解进一法 (一)独立尝试 22 个学生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 4 人。他们至少要租多少条船?
问题:他们至少要租多少条船呢?
请你自己试一试。提示:可以写一写,算一算,画一画。(二)交流想法,体会进一法 问题:至少要租几条船呢?这里有几位同学的想法, 我们一起看一看。
二、讨论辨析,理解进一法 22 个学生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 4 人。他们至少要租多少条船?
(三)讨论辨析 22 个学生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 4 人。他们至少要租多少条船?
问题: 1. 有的同学认为至少需要 5 条船, 还有的同学认为 至少需要 6 条船, 你觉得呢? 2. 看来余下的 2 人是关键,应该怎样安排他们?
三、结果检验,梳理强化 检验:他们至少需要 6 条船,解答正确吗? 梳理:解决同一个问题,大家用了不同的方法。在研究 3 位同学的想法时大家发 现,解决问题要注意考虑实际情况,即使坐不满,剩余的人也要再租一条船,这 样才能满足让 22 个学生都去划船的要求。22 个学生去划船, 每条船最多坐 4 人。他们至少要租多少条船?
有 27 箱菠萝,王叔叔每次最多能运 8 箱。至少 要运多少次才能运完这些菠萝?
问题: 1. 读一读,你知道了什么? 2. 你能自己解决问题吗?动笔试一试。
3. 至少要运多少次啊?你是怎么想的? 监控:为什么要“加 1” 。
交流理解,提升认识 审读题意,独立尝试
小丽有 10 元钱,买 3 元一个的面包,最多能买几个?
问题: 1. 读一读,你知道了什么? 2. 你能自己解决问题吗?动笔试一试。追问: “最多”是什么意思?
(二)交流想法,体会舍余法 问题: 1. 最多能买几个?你是怎么想的? 2. 还余下 1 元呢,应该再加上 1 个面包吗? 3. 用这些钱能买几个 4 元的面包?
对比感悟,提升认识
问题: 1. 这个问题和刚才解决划船的问题哪儿相同?哪儿不同? 2. 刚才余下“2 人”就要增加 1 条船,现在余下“1 元” ,
怎么不增加 1 个面包呢? 3. 想一想今天研究的问题,你有什么想对大家说的?
五、课堂作业 作业:第 69 页练习十五,第 1~3 题。
第四课时:解决问题(例 6) 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 操作,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解决与按规律排列有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2.经历应用有余数的除法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全过程,进一步体会解决问题 策略与方法的多样化,发展应用意识。3.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积累解决问题的基本经验。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教学难点:理解余数在解决与按规律排列有关的问题中的作用与含义并解决问 题。教学过程:
一、回顾规律,引出新问题
问题:横线上画什么?你是怎么想的? 引出:如果按照这样的规律接着摆下去,第 12 个图案是什么?
第 17 个呢?今天我 们继续来研究这样的问题。
二、方法交流 (一)理解题意,自主尝试 按照下面的规律摆小旗。这样摆下去,第 16 面小旗应该是什么颜色?
问题:读一读,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探究:第 16 面小旗应该是什么颜色呢? 请你自己试一试。提示:可以摆一摆,写一写,画一画。
问题:第 16 面小旗应该是什么颜色呢?这里有几位同学的 想法,我们一起看一看。
(三)数据变化,体会方法 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大家想到了几种好办法? 谁再简单说一说? 检验:这个问题解答正确吗?我们一起来答题吧。变化:1. 如果求第 20 面小旗的颜色,你准备怎样解决问题? 试一试。2. 第 25 面呢?第 29 面呢?你有什么想告诉大家的?
(四)变化练习,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模除以向量的含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