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小县城里开台球厅每日不同小活动,碰到了一个贪得无限的,自高自大的人,应怎么办

已被0人收藏
&刹那樱花:一个中国白领的日本印象[转]
来自:保密
发帖:199+4879
第1节:自 序
  自 序
  本来,为自己的作品作序就是一件\"苦差事\"。何况,又是一部没有\"中心思想\"的随笔文集。
  其实,人生不过就是一段段旅途,从一个个起点奔向终点。每段旅程结束之后,都应该留下\"阶段性成果\",承载着生命和成长的光荣与梦想。本书就是\"留日\"期间的零散印象和反思的留影。
  就连我自己也没有想到的是,从欧洲留洋回来,在担任过外企高管、司法局干部后,竟然还会到日本去\"二次洋插队\"。的确,当本人已过不惑之年,在猎头公司的劝说之下,决定赴日本工作时,引起了许多人的好奇和不解。国家教委分管留学生回国工作的老师得知之后,也表示出了大大的疑问:\"你连西洋都不留了,怎么又会决定到小日本去呢?\"无奈,本人天性就喜欢挑战自我,坚信人生最大的财富就是不同的经历和阅历。幸好,东洋\"留学\"期间,除了工作之外,得以游历日本列岛的美丽风景,并\"顺便\"学习了日语,还抽空写下了这些文字。
  与几年前出版的《\"丑陋\"的欧洲人》不同的是,本书是作者客居日本两年多期间及时记录下来的真实感受和体会。两年的时间虽然不算太长,但也早已超越了走马观花旅游或考察的阶段,又不失好奇心和新鲜感。而在日本公司工作和与日本普通百姓接触的经历,又使得我能够近距离地观察、体验日本的社会和风俗民情。
  本书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人文篇》
  试图从中国人的视角,观察和体会中日两国人民之间的异同,以及用动物的形象来描绘和比喻日本女人和日本男人之间的角色和命运轨迹。
  第二部分:《语言交流篇》
  中国人和日本人虽然号称\"同文同种\",但中日两国之间在语言,尤其是交流和沟通的方式上,还是有很大差别的,如果不注意就会引起误会。何以至此?
  第三部分:《双边关系篇》
  日中关系是目前大国之间最为复杂、敏感的关系,是一个夹在感情和历史夹缝中的死结。如何解开这个死结,还需要两国人民,尤其是青年一代的努力。
  第四部分:《印象随想篇》
  既然在日本工作和生活,肯定要观察到日本社会的各个方面。大到日本人的审美观、工作态度,小到车站、音乐厅,甚至厕所,我们的邻居原来跟我们很不一样。
  是为序。
  2006年金秋于北京
  第一章
  日本人与中国人:两个差别最大的邻居
  两个\"近而疏\"的民族
  日本与中国近在咫尺、一衣带水,自古以来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然而,由于各种原因,中国人对日本人却缺乏真正全面的了解和公正的认识。反之亦然,日本人对中国人也并不真正了解。
  对于日本和日本人,国人的看法大致可以分为三种。一是蔑视,将日本人蔑称为\"倭寇\"、\"东夷\"、\"小日本\"、\"鬼子\",认为无论日本今天如何发达富有,不过是个\"经济动物\",在文化上永远是中国人的附庸;在政治上永远不过是美国人的陪衬。二是恐惧加厌恶,认为日本过于强大,国内的右倾势力始终很活跃,总有一天又会要幻想侵略中国;三是认为日本经济已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中国。中日之间可以在国际关系和地缘政治上进一步进行合作和联合。
  其实,这些看法都不免具有片面性。
  最近几年,对日本和日本人的看法,在中国公众舆论和国民心态中可以说始终触及着亿万人民那根敏感而又时刻绷紧的神经。前几年,中央电视台主持人水均益以自己在日本亲身遭遇的不愉快经历,写下了《日本,听我对你说》的文章,对日本人提出了严厉的批评,并将日本形容成\"虽然一衣带水,但却是地球上现有的国家中离我们最远的一个国家\"。由于作者公众人物的特殊身份,这篇文章在媒体中引起热烈反响,并在互联网上引来了网民的一片叫好和支持。
  与此相反,2002年,《人民日报》原时事评论员马立诚在国内官方媒体上发表了题为《对日关系新思维--中日民间之忧》的文章,其中提出了一些试探性的观点,如日本已经为战争中犯下的罪行道歉过多次了,应该面向未来,重新思考和定位中日关系等。不料一石激起千层浪,马立诚没有想到自己的文章会在中国公众舆论和民间引起如此强烈的争议和讨论。许多网民甚至用最激烈、偏颇的言辞来批评作者,其言辞之激烈已经超出了正常的学术交流与探讨的范围,有些甚至不惜用人身攻击的口吻抨击作者。
获网友奖分18点 &
-------------------------------------------------------------------------------------------
你的脸没有化妆我却疯狂爱上
...楼主...
来自:保密
发帖:199+4880
第2节:两个差别最大的邻居(1)
  其实,中国人对日本和日本人的看法一直是很复杂、很多面的。中国现代文学艺术大师郭沫若当年留学、旅居日本20多年,虽有日本美人相伴,却也深感日中两国人民之间的不了解,\"中日两国互相轻蔑的心理,好像成了慢性的疾患,真是无法医治呢\"。
  民国元老戴季陶曾经留学日本多年,即使痛恨日本军国主义,也不无感慨地总结道:\"我们看见日本人许多小气的地方,觉得总摆脱不了岛国的狭隘性。看见他们许多贪得无厌崇拜欧美而鄙弃中国的种种言行,又觉得他们总没有公道精神。可是我们在客观的地位,细细研究,实在日本这个民族,他的自信心和向上心,都要算十分可敬。\"周作人则说得更精辟:\"大家都轻蔑日本文化,以为古代模仿中国,现代模仿西洋的,不值得一看。日本古今的文化诚然是取材于中国与西洋,却经过一番调剂,成为自己的东西,正如罗马文明之出于希腊而自成一家。\"
  其实,不光是在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声中长大的当代中国人,就是日本的其他亚洲邻国人民,也都对日本和日本人抱有十分复杂的看法。而这一点,日本人自己也已经认识到了。按照日本某个商界名人的说法,中国人和亚洲人对日本人的看法就是:憧憬和嫉妒、期待和警戒、敬畏和轻蔑糅杂在一起。
  1945年8月日本投降之后,美军开始占领被盟军炮火摧毁了大部分工业设施的日本,曾经在太平洋战争中与日本军队浴血奋战的麦克阿瑟将军出任占领军最高长官。为了显示他的绝对权威,麦克阿瑟将军命令日本天皇到美国驻日本大使馆来与他会见。在日后发表的照片上,麦克阿瑟神情高傲,连肩章都没有戴,两手像西部牛仔一样随意。这对于一直将天皇视为\"神\"的日本人来说简直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这次会见彻底摧毁了日本人的心理防线。麦克阿瑟已决心按照美国人的模式改造日本,并宣布:\"日本已沦为第四流国家了\"。
  然而,日本仅用了短短的10年时间就将工业生产恢复到了战前的水平,并开始在许多领域赶上和超过了西方发达国家:在汽车、家用摩托车、照相机和手表方面,日本企业将欧美的企业打得溃不成军;甚至在某些特殊的行业(如西洋乐器制造),日本的企业和品牌也占有绝对大的市场份额。如果按国土面积来算,日本的面积不过是美国一个中等大小的州,但国民生产总值接近美国的3/4!在20世纪90年代,日本的经济泡沫破裂之前,日本的经济实力如日中天,拥有了美国30%的债券,而全球10家最大的银行和4家证券公司都是日本的;东京不动产的价值据说已经超过了整个美国不动产的价值。随着日元的升值,日本人的购买力和购买欲望也空前高涨:他们买下了欧洲的城堡,美国的银行、高尔夫球场和度假中心,以及美国文化中最富于象征意义之一的哥伦比亚影片公司。据说,当时是全球最大证券公司的野村证券公司总裁就曾经狂妄地建议,发行日美货币,并由日本和美国\"共同拥有\"加利福尼亚!
  这对不久前还是日本的战胜者和占领者的美国来说,无疑是一大讽刺。如今,时过境迁,日本经济早已风光不再,陷入战后最长的经济衰退之中无法自拔。虽然,又有人预测日本再也不可能恢复到原来的水平,甚至有人还预测日本已经开始向\"第三世界\"倒退。但就像20世纪80年代,这些预言家曾经预言\"21世纪将是日本人的世纪\"一样,预言未来是一种危险的游戏。毋庸置疑,日本依然是世界最大的债权国和第二大经济实体,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外汇储备和最高的国民储蓄,科技和工业实力仅次于美国。
  难道这一切不应该引起我们注意和研究吗?其实,日本在近代和现代发展中的教训和经验也已经给我们不少启示:日本房地产泡沫的经验和教训难道不正是一个鲜活的例子吗?
  日本和日本人确实是很复杂、很令人费解的。他们既保守又不乏进取心,他们能够观落花伤心却又能杀人不眨眼;他们既粗鲁又细腻;他们能够为\"明志\"、\"报国\"而切腹自杀,却又难以忍受小小的委屈;他们是经济上的巨人、政治上的矮子;他们不善于与外界接触,却又能够主动积极地吸收外国文化中优秀的部分。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结束60年了,日本人至今依然未能让邻国和世界完全忘却他们在战争中犯下的罪行。人们虽然普遍欢迎日本的产品、日本的投资和日本游客,但却并不十分欢迎日本人。
-------------------------------------------------------------------------------------------
你的脸没有化妆我却疯狂爱上
来自:保密
发帖:199+4881
第3节:两个差别最大的邻居(2)
  \"同文同种\"却\"形似而神非\"
  为了能够在战后顺利占领日本和管理日本人,美国政府特意委托了美国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专门研究日本和日本人。由此,本尼迪克特写成了日本研究的旷世之作《菊与刀》。尽管作者从来没有到过日本,也不会日语,但她深刻的思想和富于创新的见解在书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被包括日本人在内的全世界各国人民奉为研究日本和日本人的经典之著。目前,中日关系正处于十字路口,这本已经问世60多年的著作大有重新在中国国内\"走红\"的趋势,仅最近在市场流通的新版本就有三四种之多,而且不乏插图和精装版本。在书中,作者将日本人描绘成:\"既好斗又和善,既尚武又爱美;既蛮横又文雅;既刻板又富有适应性;既顺从又不甘任人摆布;既忠诚不二又会背信弃义;既勇敢又胆怯,既保守又善于接受新事物。而且这些相互矛盾的气质都是在最高程度上表现出来的\"。
  在日本的许多大城市,雄伟的高楼大厦、繁华的现代商业街与幽雅的宫殿园林和古朴的寺庙神社交相辉映,东西文化在这里碰撞和交融,古老和新潮在这里组合共存: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都会深切地感受到日本社会和日本人的多面性和复杂性。
  日本人的独特和奇异对于西方人来说是一个谜。近代西方著名日本学者小泉八云本是欧洲人,因为迷恋日本的文化,便娶日本女子为妻,在日本定居了下来,之后写过多本关于日本的专著。他曾经感叹道:\"我已经在日本做客14年了,可还是不能说我熟知日本。好久以前,我那最相知最亲爱的日本朋友,在他死前说过,再过四五年,当你觉得完全不能了解日本人的时候,那么你将开始知道他们一些了。\"
  对于近邻中国人来说,日本人的奇特又经常引起误解和担忧。而对于日本人自己,有时也常常引起困惑。哈佛大学社会学教授傅高义(Ezra F. Vogel)潜心研究日本数十年。他20年前写过一本著名的书--《日本世界第一:给美国人的教训》,将日本列为发达国家中最为奇特、最为成功的典范,并将国土狭小、资源贫乏的日本列为世界第一,号召美国人向日本人学习。至今为止,他认为日本社会、日本人依然是最为神奇的:在他还没有解开旧的迷惑之前,日本人又进行了新的改革,创造了新的神奇,日本社会又发生了新的变化。这一切都让他惊讶感叹不已。
  对于日本这样一个近邻,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描述。传说中,秦代的徐福带着100名童男和100名童女以及当时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东渡日本,成了今天日本人的祖先。尽管日本人对自己的历史有另外的说法,但日本几千年来一直受惠和受益于中华文明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日本前首相竹下登在访问西安和敦煌时反复强调:\"中国文化是日本文化的源流,是日本人的精神故乡。\"许多日本人也非常崇拜和向往中国文明,认为中国是日本文化的最主要来源之一。许多来自中国的饮料和食品,如乌龙茶、麻婆豆腐、拉面、饺子等,已经成了日本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就连2005年春,日本某大食品公司新推出的饮料也要追赶时髦,冠以\"上海冷茶\"的美名,而上海既不产茶叶,上海人也不喜欢喝凉茶。日语中有许多外来语,其中最多和历史最悠久的当数来自汉语的词汇。但大部分汉语单词在原来的基础上早就被赋予了日语的发音和内涵,因此汉字和汉字组成的词语早已不被日本人认为是外来语了,而是日本语言和文化的一部分了。
  从北京到东京乘飞机只需要3个小时,与北京到广州的时间差不多。上海到长崎的空中距离只有800多公里,比到香港还近。日本人本来就和中国人同文同种,也是\"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不光在西方人看来很难区分,就连中国人自己也不见得一定能够分清楚中国人和日本人。真佩服那些在东京新宿街头拉客的中国人,他们怎么就能够在万头攒动的芸芸众生中分辨出哪些是值得\"进攻\"的中国人,哪些是不值得劝惑的日本人?芽 光从长相和衣着恐怕很难做到。同样,我们也必须佩服那些在北京故宫门口卖纪念品的小贩,他们也很清楚哪些是日本游客,哪些是中国游客。
-------------------------------------------------------------------------------------------
你的脸没有化妆我却疯狂爱上
来自:保密
发帖:199+4882
第4节:两个差别最大的邻居(3)
  一位专门从事日中之间劳务输出的日本商人对我说,日本企业目前劳动力严重缺乏,他们希望从中国引进劳务人员,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中国人和日本人长得像,而且文化和语言上都比较接近,容易管理和交流,以及融入日本社会;不像来自东南亚一带或其他国家的劳务人员,长得就不像日本人,更不要谈交流、管理和融入日本社会了。
  十多年前,笔者就在欧洲一部矿泉水广告片中客串过日本人。本来以为与许多真的日本人在一起拍片只不过是滥竽充数,不想最后制作完成后,只有我一个人出现在画面上,真可谓\"反客为主\"。原来以为日本人个子矮、身材难看,但战后几十年来,随着日本人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起居习惯的改变,日本人的身高、体形都有了很大的改变。据报道,近几年日本年轻人在身高方面已经大有赶上中国人的趋势了。但是在公众的心目中,中国人似乎是普遍要高大一些、形象要好一些。日本人普遍以娶\"中国美人\"为荣,在他们眼里,一个在中国人看来不值得一看的人也变成了\"美人\"。我有一个日本朋友,身高一米八几、挺拔俊秀,在日本可算是一个标致的小伙子了。他老是对我说,一旦到了国外,人家大多数时间都会以为他是中国人。我对他说:\"那是夸奖你身材好,就像有些中国人被当做是日本人,是夸奖他们衣服质量好。\"而将日本人比做同样近在咫尺的韩国人则会引起他们的不满和不乐意,就像将法国人比做比利时人或英国人时一样。
  正因为日本人和中国人的长相看上去都差不多,用的也都是汉字,价值观和为人处世的方式才显得相差如此巨大。也许是因为\"同类相轻\",因此中国人和日本人谁都不服气谁,谁都会认为对方应该按照自己的标准行事。有人以为长得像,又都使用汉字,日本人和中国人之间一定会比较容易交流和理解。而事实上,根据调查,中日之间的国际婚姻成功和\"幸福\"的比例,却低于中国人与欧美人之间的国际婚姻。而中日两国人民在外形上的相似,与两国人在心理上的巨大隔阂和价值观上的差异正好形成鲜明的对比。究竟谁之过?
  笔者以前在欧美旅游时,老是被欧美人当做日本人,很是恼火,好像中国人就没有资格到那里去旅游一样。作家王安忆最近在一篇题为《中国和日本的未来》的文章中写道:上个世纪80年代,她第一次出国旅行时,\"在任何地方,任何人都会问,是日本人吗?\"更让她哭笑不得的是,在西方国家翻译出版的她的小说,通常也是采用日本的仕女图画作为封面。
  近几年,随着中国人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走出国门,再也不会随便被当做日本人看待了。欧洲旅游景点前的小贩也开始学习用中文招揽生意和讨价还价,就连日本的许多涉外场所(机场、酒店和旅游景点)也都提供中文介绍。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中日比赛的赛场上,中国观众的数量许多时候已经不低于日本观众的数量。然而,只有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有些中国人和日本人还必须互相变换身份。比如十多年前,某些中国人在俄罗斯从事非法活动,引起当地人民的公愤。为了避免遭受当地人的攻击,有些中国人故意穿上和服和木屐,\"客串\"日本人,以免遭受劫难。
  无独有偶,2004年春天,日本派出自卫队前往伊拉克,引起当地民众的反感。有些日本人在伊拉克被当地人绑架之后,便纷纷冒充中国人,以求尽快获释。有些在伊拉克的中国人也被当成日本人而遭绑架。而在横滨中华街开店的有许多是日本人,根本不会说汉语,也同样冒充中国人。
  有趣的是,日本人和中国人的\"陋习\"有很多是一样的:我注意到日本人和中国人一样有吃面条、喝汤或喝茶时发出\"呼噜呼噜\"声音的习惯;日本的餐厅同中国的餐厅一样,都免费提供牙签,所以日本人和中国人一样,也有饭后当众剔牙这种不雅、不文明和不卫生的习惯;同样,日本人也喜欢在阳台上晒衣服和被子,外出时喜欢穿拖鞋等。不知道这些根深蒂固的\"陋习\"是哪一国人先发明的,而这些在欧美都是看不到的。
-------------------------------------------------------------------------------------------
你的脸没有化妆我却疯狂爱上
来自:保密
发帖:199+4883
第5节:两个差别最大的邻居(4)
  中国人在欧洲和美国无论待多久,都不免有\"异乡人\"的感觉,首先因为从外表上看,自己和别人都不会将你当做欧洲人或美国人看待。到了日本则完全不一样,别人见到你首先以为你是日本人,同你讲日语,弄得不精通日语的我很是难堪,有时只得干脆推说不会日语。尽管我并不精通日语,但在日本置身于满街的汉字和满街的黄头发、黑眼睛中间,每每还是会产生\"人在中国\" 的错觉或发出\"吾身在何处\"的感叹。周作人在描述当年在日本的生活时,就曾经说过:\"我们在日本的感觉,一半是异域,一半却是古昔。\"对此,我也颇有同感。
  然而,中国人和日本人尽管号称\"同文同种\",其实是\"貌合神离\"。章子怡等中国籍的国际明星主演的美国大片《艺伎回忆录》,日本人总觉得\"形似而神非\"。同样,在日本,我看到的许多由日本明星主演的中国人的角色也觉得挺别扭。包括2006年的中国贺岁大片《无极》中日本演员真田广之扮演的中国将军,也让人觉得横竖不顺眼。除了口音之外,眼神和表情更是让人感觉不像中国人。
  而这些不同之处,源于国民性的根本区别,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变的。首先,在吃饭和穿衣方面,这两个东亚最大的国家就有着天壤之别。中国是个大陆文明的典型,其文明和传统源远流长,集中和融入了许多民族的优点;而日本则是一个岛国,属于单一民族,长期处于封闭状态,历史上几乎从来没有被侵略和占领过(除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被美军占领之外)。
  大作家林语堂学贯中西,曾经将日本人的性格同中国人的性格做过比较,很形象、很有意思、也很经典:日本人是一块花岗岩,随时会把自己或别人撞得粉碎。中国人则像一盘散沙,不论风怎么吹,仍然无伤元气,可聚可散。有位中国学者指出,日本文化中缺少一种\"内省的张力\",导致了日本人喜欢走极端。想来不无道理:正是因为缺少了这种内省,日本人通常不具备临时应变的能力,容易钻牛角尖。
  日本狭小的国土和贫乏的资源决定了他们居安思危的特点和急躁、好战的性格,也决定了他们比中国这样的大国更懂得不断改革和进取的重要性。日本近代历史上的几次政治和经济改革都非常成功,使整个国家和人民脱胎换骨,完成了跳跃式的快速发展,成了世界改革历史上的典范之作。比如在19世纪后半叶发生的明治维新之前,日本的农民不仅没有土地,而且没有姓氏,更不能携带武器,被认为是没有完全的\"人格\",沿用的是中国三千年前的制度。有的中国历史学家将日本的明治维新看做是东亚近代史上最重大的历史事件。民国元老戴季陶则干脆将明治维新说成是\"从社会发展历史上来看,则和秦汉的统一足以相比\"。
  如今,新世纪已经到来,日本经济在经历了十多年的低迷之后开始呈现出复苏迹象。随着中国的快速崛起,国际政治、经济和战略平衡结构也出现了重大的变化,各种政治、军事势力势必开始重新洗牌和组合,日本又一次到了面临重大抉择的关头。这一次,善于改革的日本人能否重写改革成功的篇章?让我们拭目以待。
  从传统上来说,中国和日本都属于农业文明,都崇尚\"民以食为天\",但两国人在吃饭方面却有很大差别。中国人吃饭讲究吃好、吃饱,除此以外还要讲排场,而日本人吃饭则讲究少而精,而且所有的人都必须将自己面前的那一份吃完。许多到日本出公差的中国代表团常常抱怨说:\"最害怕的就是在日本出席宴会,不光没有什么吃的,而且规矩还特别多,在日本从来就没有吃饱喝足过。\"而许多在日本长期生活的中国人则感叹说:\"在日本许多年,胃口和胃本身都变小了。\"而且,日本人吃米饭用小碗,有人打趣说,日本人吃米饭的碗比中国幼儿园小朋友用的饭碗还要小。中国人是用筷子吃饭、调羹喝汤,而日本人也用筷子吃饭,但没有调羹,也不喝汤。为何日本人光引进了中国的筷子却没有引进调羹呢?有人说,是因为筷子和调羹都先是从中国传到了朝鲜,后因为朝鲜和日本之间隔着大海,所以只有筷子传过去了。日语中的筷子就用的是古汉语中的\"箸\",但调羹却用的是英文中\"spoon\"的音译。
-------------------------------------------------------------------------------------------
你的脸没有化妆我却疯狂爱上
来自:保密
发帖:199+4884
第6节:两个差别最大的邻居(5)
  大多数情况下,日本人吃饭是吃凉的,而且是一人一份,不像中国人吃饭一定要吃热的,而且要有汤。中国人喜欢将饭菜放在桌子中间大家一起吃,而且请客吃饭时宴毕还要剩下一些菜,以示主人的热情好客和饭菜的丰盛。日本是世界上平均期望寿命最长的国家:2004年,日本女性的平均期望寿命为86岁,连续20年蝉联世界首位;而日本男性的平均期望寿命为78岁,排名世界第二。日本人的平均期望寿命居然比非洲某些国家的平均期望寿命高出一倍。不知道在日本人长寿和吃凉的饭菜之间,有没有什么因果关系。有位研究日本问题的中国专家说,日本人吃饭简单是贫穷的结果,过去日本人喝酱油汤(味噌汁)、吃生鱼片是因为穷,没有菜才喝酱油汤下饭,为了省柴火才吃生鱼片。后来,这种吃法也就演变成了日本饮食(和食)文化中的重要部分,弄得现在中国人也争相模仿。
  英国人、法国人和德国人之间等也存在着不少差别,历史上也发生过互相侵略、吞并和杀戳的\"百年大战\"、\"三十年战争\"等,但在信仰基督教这一点上至少是一样的。而且在欧盟内部,人员和资金流动已经开放几十年了,经济和货币也早已经实现了一体化,目前正在向政治、军事和外交上的一体化迈进。而同属中华文化圈的中国和日本却在政治上分歧越来越大。然而,奇怪的是,日本对第三世界的经济援助最多,但却并没有在受援国家政府和公众舆论中培养出\"亲日派\"。而且,这些受援国也似乎并不愿意公开宣传报道来自日本的援助。不像美国和欧洲的国家,通过经济和文化援助培养出\"亲美\"或\"亲欧\"的人士。在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留学生中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留美亲美、留日反日\"。而且,留学日本的时间越长,这种情结越深。尽管,有许多中国人也非常喜欢日本,赞赏和羡慕日本的文明和发达,却没有人敢公开宣称自己是\"亲日派\"。这几年,中国也在逐步扩大对外经济援助和文化交流,受益国中间也开始逐步产生\"亲华派\"。是否能从这个方面反映出中国人和日本人在对外\"亲和力\"和\"凝聚力\"方面有区别呢?
  在衣着方面,日本的和服又瘦又窄,走起路来十分不便。日本女人走起路来必须行小碎步,而中国人传统的衣服宽松,不光走路、干活方便,还能练习太极拳和气功。在行为举止方面,中日两国差别就更大了。日本人通常举止彬彬有礼,不直接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而且日语中很少有骂人的词汇。日本人也非常忌讳身体的接触,即使是再要好的朋友,也不好意思在公众场合勾肩搭背,甚至连手都不握,只是以含笑鞠躬代之。而中国人却讲究\"打是亲、骂是爱\",好朋友或家人见面非得打打闹闹、骂骂咧咧才算够近乎、够朋友。很多中国人尤其是女同胞,在好朋友之间,上街逛店非要互相拉着手或互相搀扶着一起走。在日本人看来,简直不可思议。我注意观察日本人,即使夫妻在一起走路也往往一前一后,很少并排行走。而且,日本人之间从来不握手致意,即使同外国人握手也握得很浅、很轻,不像中国人握手那样\"热烈而持久\"。
  与中国人相比,日本民族是一个不习惯身体接触的民族,通常用鞠躬来向对方致意和问候。我注意到在日本,鞠躬实际上并不局限于站立着和面对面的鞠躬,日本人坐着、打电话时,有时也会向对方鞠躬。有时,见到领导或客人来不及站起鞠躬时,也会双手按着桌面、头向下,坐着鞠躬。
  还有,日本人的面部表情也和中国人很不一样。中国人通常喜怒哀乐形于色,而日本人则通常面部表情有保留。比如,中国人在火葬场和清明节扫墓时候,经常会当众号啕大哭,将自己的思念之情充分表达出来。而在日本人看来,将心中的喜怒哀乐即刻无保留地表现出来是没有涵养的表现。在欧美国家和中国,夫妻、恋人甚至好朋友在机场、车站分别或重逢时,通常会激动地拥抱、亲吻。而在通常的场合,日本人则会表现得比较含蓄,他们通常是默默地目送亲友们上车和登机。
-------------------------------------------------------------------------------------------
你的脸没有化妆我却疯狂爱上
来自:保密
发帖:199+4885
第7节:两个差别最大的邻居(6)
  日本人身上有许多优点,比如敬业、重团结、守纪律、爱干净、讲诚信、懂礼貌等。另外,热爱学习、尊重师长、生活俭朴、精打细算、爱储蓄、细心等也都是日本人明显的优点。比如,在超级市场中经常可以看到卖半块豆腐、三两片生鱼片、三分之一条鲜鱼、刚好够盖住脚面的袜子等,到银行取钱可以取只相当于几块人民币的日元等,银行存款已经基本没有利息了还要存款,公司里的打印纸经常双面打印,用过的信封还要在公司内部循环使用,留言条都使用已经用过的废纸,等等。
  在住房方面,日本和中国人的差别也不少。中国人的建筑往往采用砖木结构,讲究坐北朝南,气势宏大。而日本人建房子,大多采用木制结构,简单实用、朴实无华。就连日本的皇宫和贵族建筑以及寺庙等也不例外。原来,我以为这样仅仅是为了防震、防台风的需要。后来,才知道日本的木制建筑一般寿命不超过25年,也就是一代为止。上一代人建造的房产通常到了下一代成人后,已经无法坐享其成了,必须重新改造翻新,或重新建造。用木制房屋有利于后代养成勤劳节俭、自力更生的良好习惯。而不像中国人建房子那样,动辄计算到一劳永逸的\"百年大计\",其间接后果是在奖励脱离劳动和贪图安逸。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郁达夫曾经留学日本许多年,虽然痛恨日本军国主义,但他还是非常怀念在日本的留学生活并敬佩日本人刻苦学习的精神。他说:\"这岛国的粗茶淡饭,件件都是怀念:生活的刻苦,山水的秀丽,精神的饱满,秩序的井然,回味起来真觉得在那里过的是一段蓬莱岛上仙境里的生涯。\"而相比之下,郁达夫感叹说:当时的中国社会简直是一种乱杂无章、盲目的土拨鼠式的社会。
  其实,作为一个资源贫乏、人口密集和自然灾害众多的小国,日本从国外引进了各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将之消化之后,创造出一种统一、完整而又独特的民族特性,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优点。而这些优点中,笔者认为居于首位的就是\"和\"。
  日本人自古就十分重视和睦相处,公元600年前后出现的第一部《日本宪法》的第一条就是\"和为贵\"。不像有些中国人,自恃地大物博,总是喜欢内讧,而且总以为\"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日本人从小就受到\"不要打扰别人\"的教育,日本人在地铁里总是自己看书报、闭目养神、用手机上网或是学习,从来不高声说话,即使接到手机来电,也会将手机关掉,非常自觉。在地铁里,日本人看报纸总是将报纸折成只有A4纸那样的一小块来阅读,不像我们国家的人在公共场所,目中无人,将报纸摊得很大,影响他人。在日本的地铁里,尽管已经挤到了前胸贴后背、水泄不通的地步,但日本人还是很自觉,互相谦让。我注意到了在飞机上,坐在宽敞的商务舱内的日本人,读报时也保持了将报纸折成一小块来阅读的良好习惯。
  记得前几年,出生在北京、长在上海的某作家曾经比较过上海人和北京人的区别:\"北京人不如上海人精明,乘地铁和公共汽车时,遇到人多时也不会站位置,总是直冲冲地站在你前面,大眼瞪小眼,弄得大家面面相觑,都很难堪。而上海人则不同,他们总会找到合适的位置,避免目光的直视和身体的接触。\"我在上海、北京都学习和生活过,对此也深有体会。但到了日本才发现,日本人才是真正的文明乘客:他们不但上下车文明谦让,而且能够在方寸之间找到\"插足和立足\"之地,而且从来不直视对方的眼睛,从而拥有心理上\"自我意识\"的空间。遇到有坐位时,必定将已经放在行李架上的行李放回到自己身上,好让站着的乘客能够放行李。
  日本社会实行终身雇佣制,企业中的人际关系等都是建立在\"和为贵\"基础上的。不像中国人虽然也讲究\"和为贵\",但经常是\"面和心不和\",各自为政,明争暗斗,宛如一盘散沙。相对日本人而言,中国人讲究,\"各扫门前雪\",不守纪律,而日本人则讲究团结、集体利益高于一切,纪律和规定高于一切。有个故事说,一架载有中国乘客和日本乘客的飞机遇到了强烈气流的颠簸,中国人由于没有听从飞行期间必须系好安全带的指令,许多人都受伤了,而日本乘客则没有一个人受伤。
-------------------------------------------------------------------------------------------
你的脸没有化妆我却疯狂爱上
来自:保密
发帖:199+4886
第8节:两个差别最大的邻居(7)
  还有一个笑话说,在一个设计能力为100辆汽车的停车场内,根据国家和国民的不同,停车的数量也不同:德国人严格遵守纪律和规定,正好停100辆;美国人车子大,只能停90辆;中国人乱停车,只能停两辆,一辆在进口、一辆在出口;而日本车子小,日本人又守纪律,可以停110辆。
  很多日本人热衷于购买欧洲尤其是法国的所谓\"精品\",与其说是他们真的有品位、会欣赏、会使用,还不如说是因为他们喜欢随大流:别人买了,我也要买。许多日本女孩子平均每人竟然会拥有4个价值不菲的LV手袋,满街看上去都是同样的手袋在晃动。中国人和欧洲人唯恐别人说自己与他人一样,挖空心思在穿衣打扮上\"标新立异\"、\"张扬个性\",而日本人却正好相反。
  中国人讲究\"中庸之道\",日本讲究\"和\",虽然两者从文化渊源上如出一辙,但在为人处事方面,中国式的\"中\"和日式的\"和\"确实有许多不同之处。中国人讲究\"不偏不倚\",凡事\"无过为大\",体现了中国这个多民族、多文化国家的包容性。中国地大物博,各种文化和民族、各派利益纵横交错,在中国历史上,大凡能够出人头地的名人,都是能够平衡各方利益的高手。
  而日本则不一样,日本是一个岛国,一个单一民族和文化的国家:彼此之间讲究\"和睦相处\"。从汉字的字形上看,\"和\"就是\"口\"与\"禾\"的组合,意味\"同吃一口饭\"。
  中国人同日本人打交道多了,见了人(有时甚至在电话中)免不了会点头哈腰,使用一些无关痛痒的客套话,诸如,对不起、打搅了、请多关照、天气真好。而同中国人打交道时,则必须单刀直入,实多虚少。日本人注重\"和\",实际上是注重\"和谐\"、\"和睦\"的氛围,他们说出来的话更注重对方的感受,而并非自我感觉。我的一位同事对我说,有位上司找他来谈话,说他工作一贯认真,但如果更加认真,工作肯定会干得更好。部下从中马上悟出了其中的弦外之音,马上连夜加班,终于找出并纠正了失误,避免了更大的损失。日本人对待工作认真和严谨的态度,应该说是他们成功的重要因素,也是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的地方。有报道说,某个中国留学生来到日本餐馆打工,擅自将洗碗的工序从洗7遍\"简化\"成了洗5遍,因为他怎么也想象不出来为什么盘子还要洗7遍。后来,终于被老板发现并开除了,而他\"盘子只洗5遍\"的\"坏名声\"也让他重新找工作时花费了很多时间。
  我曾经盛装去出席同学聚会,会上各路英雄豪杰济济一堂。20多年后再次相见,不免感慨万千。其中有留学日本并久居日本的同学,其思维方式也早已日本化了。与我相见,溢美之词不绝于耳:\"林君风采不减当年,气质和涵养更是胜过当年\",云云,并向我讨教健体养生之道。说得我很是舒服,虽然嘴上也难免故作姿态,客气两句\"彼此彼此\",但心里却洋洋得意。俄顷,一留学美国的老兄彻底摧毁了本人刚刚建立起来的自我陶醉和自信心:\"呜乎哀哉!林兄怎么变成这样惨不忍睹?当年的帅小伙儿今安在?如果你不自我介绍,还真是不敢认啊。\"到底是良药苦口、忠言逆耳。看来东洋人和西洋人的表达方式就是不一样,也只能\"贵有自知之明\"。
  每每陷于东西方之间文化差别的巨大落差之中,很是困惑。如今,世界经济早就实现了一体化,然而,各个民族在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等方面依然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而且,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加深,各个民族在文化上的差异势必还要扩大。作为长期生活在国外,或生活在两种文化之间的中国人,如何避免被\"边缘化\"、争取进入主流社会、同时又不失母文化的精髓,恐怕是一个长期的课题。
  日本与中国:岛国文明与大陆文明
  作为大陆文明的典型代表,中国人和法国人有许多相像的地方,比如文化上的包容性、农业文明、喜欢吃喝、讲究享受,等等。同样,作为海洋文明代表的英国和日本也不乏相似之处。首先,在主要西方国家中,只有英国和日本实行君主立宪制,由议会和首相掌握实权,又都有对外侵略扩张的不光彩的历史。在世界观上,岛国人都具有狂妄自大、坐井观天的毛病:英国人和日本人明明自己身居孤岛,却喜欢将其他所有国家都称为\"海外\"。在国际舞台上,日本和英国都是离不开美国的海洋国家,一切唯美国是从,对自己的近邻不屑一顾:英国人对欧盟采取若即若离的态度,甚至被戏称为\"位于欧洲北海的北美国家\";日本对自身所处的亚洲也是百般地瞧不上眼,同样也在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
-------------------------------------------------------------------------------------------
你的脸没有化妆我却疯狂爱上
来自:保密
发帖:199+4887
第9节:岛国文明与大陆文明(1)
  在国民习性方面,英国人和日本人也不乏相似之处,比如彬彬有礼、保守、排外、不善于同外界交往、热衷于天气预报、不善于饮食,等等。由于岛国人在历史上很少有同外界交流的机会,造成了他们对内凝聚力强、对外适应性差的特点。有趣的是,英国人和日本人也都是电压110伏特,汽车方向盘在右边,靠左边行驶,不知道这些特点同岛国习性是否有关? 有一点似乎是可以肯定的:岛民由于身处海岛,在国内时对本国人通常表现出恭敬、礼貌和顺从,害怕个人行动。一旦他们结成群体、结成国家,到了大陆或外国,便十分好斗,甚至富于侵略性,尤其是当他们集体行动时更是具有集体盲从的劣性和破坏力。今日的英国足球流氓通常在国外才闹事,与在英国本土风度翩翩的英国绅士大异其趣。同样,今天彬彬有礼、服务周到的日本服务员也很难令人联想起昨天穷凶极恶的日本侵略军。一位中国的酒店经理对我说,同一个日本游客,作为个人游客和团体游客入店时完全判若两人。当他作为散客入住酒店时,谨小慎微,瞻前顾后,好像做贼一般,见到服务员也要鞠躬。而第二次他又作为团体游客重新入住时,便高声叫嚷,目中无人,一改前次来店时的唯唯诺诺,弄得服务员都以为他有什么毛病。
  另外,身为岛民,自卑和排外同时存在,也是典型的弱点。由于天生的自卑,英国人也从来不为自己过去的劣迹道歉和检讨(如鸦片给中国人民和亚洲人民带来的灾害和苦难)。同样,日本在检讨过去的侵略罪行方面也做得并不彻底,遮遮掩掩、欲盖弥彰。其他国家的国民在行为举止方面绝不会有这么大的反差。日本人将这种岛民的特有品质归结为\"岛国根性\",他们同英国人一样,幻想滔滔海浪就可以将一切外来事物和人挡在外边。其实,岛国根性的根本除了排外,就是恐惧和不安。岛国根性的另一方面就是对自我个性的疑虑,总是在寻找自我特征,关心别人如何看待自己。日本有一位作家就指出,日本虽然早已实现了现代化,但却有一个挥之不去的心痛和无法解决的命题:什么是日本人?什么是日本人的固有特征?
  尽管中国人在历史上也曾经排外,也将汉人以外的民族贬称为\"东夷、西戎、北狄、南蛮\",但中国历来是以泱泱大国的姿态,采取\"怀柔\"、宽容的政策对待外族。中华民族具有海纳百川的气度和传统,早在汉朝时就有外国人来华做官。唐朝就接受了许多来自日本的留学生(遣唐使)。在古代,许多阿拉伯商人和犹太商人都得以在中国生活、居住,直至与中国人彻底融为一体。而日本人对待外国人的态度则一直非常保守,日本至今一直是一个单一民族的国家,不太容忍外国人。尽管日本人口老龄化严重,劳动力非常缺乏,但在引进外国劳工方面依然实施许多限制。
  不要以为日本人歧视或排斥的只是来自不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人,或是来自南美国家的日裔,孰不知来自发达国家的人同样融入不了日本社会。尽管他们在日本多年,甚至加入了日本国籍,也终究是被作为\"外人\"(日语中外国人的简称)来看待的。
  近来,一件在日本媒体上闹得沸沸扬扬的\"北海道温泉事件\",把日本社会的排外(包括排斥已经\"归化为日本人\"的外国人)现象做了一个大曝光。美国人X出生在纽约,多年前来到日本,定居北海道,娶了日本妻子,并将自己的英文名字改成了日本名字,在当地的大学教书育人。他原以为已彻底融入了日本社会,直到1999年的某一天,才发现自己根本没有被日本人所接受。这一天,他同一个德国同事一起到北海道的一个温泉去洗澡,发现店门口挂着\"外国人不准入内\"的招牌。他们上去与店家理论,依然被拒之门外,理由是\"外国人不懂得日本温泉的规矩\"。金发碧眼的X拿出证件,声称自己在日本多年,已经归化成为日本人,日本是一个民主国家,不应该实行\"种族歧视\",等等。理屈词穷的店家依然不允许其入内,声称市政府有规定,云云。无奈之下,X悻悻而去,随后以\"种族歧视\"的名义,将店家和当地市政府告上法庭,要求被告道歉、赔偿和纠正错误。一审胜诉,被告上诉。在这期间,店门口的\"外国人不准入内\"的告示被暧昧无比地改成了\"由于各种原因,外国人入场请远虑。我们正在考虑相应的措施\",依然将外国人(自然包括看上去不像日本人的所有人)都拒之门外。目前,此案还在审理中。为此,这个日籍美国人还建立了一个网站,联合许多在日本受到\"种族歧视\"的外国人,誓将这场事关基本人权的官司打到底,甚至不惜到国际法庭。其实,不光日本人的温泉不对\"外国人\"开放,有些娱乐场所也同样不欢迎\"外国人\"。
-------------------------------------------------------------------------------------------
你的脸没有化妆我却疯狂爱上
来自:保密
发帖:199+4888
第10节:岛国文明与大陆文明(2)
  本案的深刻启示就在于,日本虽然实行西方民主政治体制多年,而且日本也是世界上最为发达的国家之一,但日本社会并没有真正吸收西方民主社会的精华和实质。
  从表面上看,中国人和日本人都有背井离乡到海外谋生的习惯和传统。但两国人到了国外却在行为和生活方式上有着很大的区别。中国人到了南洋之后,很快就进入当地社会,同当地人做生意、结婚生子,甚至为了彻底融入当地社会,干脆连名字也改成当地名字,如南亚某国总统的祖先就是福建人,某国总理的先辈是潮州人,活跃在东南亚商界和政界的华裔就更是数不胜数了。由于华人华裔聪明能干并积极融入当地社会,他们在当地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这些成功人士在当地很少以华人或华裔自居,他们都在公开场合说自己是当地人。某华裔富商在法国经营食品超市成功后,在被问及其国籍时意味深长地说:\"我是100%的中国人,也是100%的法国人。\"
  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各地区之间的文化和生活习性差别很大,人们习惯以出身和居住的地区和城市作为其文化归属,互相之间如果不讲普通话的话,交流都很困难。在海外的中国人经常是以同乡会的形式组织活动,如温州同乡会、潮州同乡会等。
  日本人则不同,日本国土狭小,民族单一。虽然在日本本土上也有关东人和关西人互相瞧不起或互相取笑的现象,但一旦到了国外或面对外国人时,日本人则会表现出强烈的一致性。在国外,他们到了哪儿都喜欢群居,尽量不与当地人往来。在中国的日本公司大多数喜欢在一起办公,公司职员也喜欢住在一起。在中、南美洲地区的日本移民大都集中在日本人建的庄园内,讲日语、上日本学校、吃日餐,更别说融入当地社会了。以前,日本人要是一个星期喝不到\"味噌汁\"(酱油汤)就会食不知味、夜不能寐。在欧洲和美洲的日本人,买日常用品都要到日本人开的商场去。而中国人只是偶尔才到唐人街去玩玩,国外的唐人街大多数是为当地人开的,其中的中餐也大多为了适应当地人的口味而早已\"偏离\"了正宗的中餐口味。而在国外的日本商店和餐厅大部分是为日本人开的,而且由于日本货的价格原因,外国人也很难经常光顾。
  日本人的认真与中国人的\"将就\"
  中国人和日本人相比,自古以来总是不甘于寂寞、不顺从,总是想有机会自己也要做一次皇帝,中国历史上曾经流行的一句话就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历代中国的朝代更换都是农民被逼急了起义造反,\"敢把皇帝拉下马\"的。而日本人则是\"万世一系\",从来没有人对皇帝的宝座异想天开,就连四处征战的军阀也没有这种幻想。这种忠君和正统的思想体现在其他地方就变成了对上司和兄长的崇拜和绝对服从。在目前,日本企业中也常常是以\"位居第二\"、\"甘居中游\"的思想为导向,这是一种\"回避风险、以稳求实\"文化模式的具体体现。
  日本人与中国人相比也有许多长处:追求完美无缺、崇尚极致,从生活、工作到享受,最后到死亡无不如此。比如,日本将许多源于中国并在中国早已失传的文化和习俗都保留起来,加以完善和发展。他们把喝茶上升为茶道、将插花提炼成为花道、把摔跤进化成为柔道,另外还有\"不成功便成仁\"的武士道,等等。他们认为\"道\"不同于\"术\",不是简单的工艺和技术的重复,而是一种完美和崇高的境界以及毕生的追求,是心灵的艺术和自我提高与进步的途径。因此,日本人将中国人所叫的\"书法\"称为\"书道\",把舞剑发展成为了剑道 。
  与此相反,中国人几千年来习惯于\"顺其自然\"、\"逆来顺受\",凡事只要\"差不多\"就行了,不追求认真和完美。如中国人的\"好死不如歹活着\"与日本人动不动就自杀的习性就形成鲜明的对比。日本许多人都梦想\"自杀\",并靠\"自杀\"成名,其中不乏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川端康成等著名作家。中国人对自杀的人总是抱着批评的态度,将其归于\"自绝于人民\"的不光彩行列,而无论是出于什么原因和动机。日本作家渡边淳一的著名小说《失乐园》中的男女主人公,在深受爱与现实的痛苦折磨之后,最后也是选择了自杀,并引来许多人模仿。
-------------------------------------------------------------------------------------------
你的脸没有化妆我却疯狂爱上
来自:保密
发帖:199+4889
第11节:岛国文明与大陆文明(3)
  一位在中日合资企业里工作的中方管理人员告诉我说,他们曾经接待过来自日本的模具专家。这些已经退休了的日本专家每天工作10个小时,从来没有怨言。而且,每天工作之后还都要到卡拉OK去唱歌,每晚都兴致很高,常常玩到深更半夜。第二天一早,肯定分秒不差地等在酒店门口。中方陪同人员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这些老人哪来那么好的精力。
  中国台湾有位在日本生活多年的记者,卸任之后写了一本《透视日本》的书,在感叹日本人的认真和投入时说,日本人做什么事情都非常认真,没有多少利润的寿司店老板和拉面店老板仍会每天钻研寿司的做法和改进拉面汤料。在资本主义经济高度发达、物质文明极度丰富的日本,认同和坚持共产主义信念和理想的日本人也不在少数:日本共产党一直是日本政坛的不可小视的力量;在日本,不光有实行共产共享的共产村,甚至还有坚持极左路线、主张用暴力革命推翻资本主义统治的赤旗军。
  日本人喜欢马拉松比赛,日本选手也多次在国际马拉松比赛中取得好成绩(2004年雅典奥运会的女子马拉松比赛的冠军就是日本选手),而且日本电视台通常是全程转播和评论马拉松比赛。有位在日本生活多年的中国人曾经对我感叹多次:不知两个多小时的跑步有什么好看?这不正好说明了日本人的执著和率真吗?
  我在巴黎留学时曾经在巴黎国际大学城中度过了两年的美好时光,这里面根据国籍有许多不同的楼,比如日本楼、法国楼和巴西楼等。每个楼中居住的大多数是来自这个国家的学生或访问学者,他们来到法国也将自己的文化和风俗习惯一同带来,经常在各自居住的楼中举行展示本国文化的活动,如英国楼的酒吧、巴西楼的桑巴舞会,中国学生举办的春节晚会等都是各国学生趋之若鹜的。然而,给我印象最深的却是日本楼的茶道表演。虽然,我们并不一定完全看得懂其中所有的内容,场面也远没有其他楼举办的活动那样热闹、煽情,但日本留学生表演时的那份认真投入、专注执著,以及动作之优雅,背景之简约、质朴,却在隐隐地给人以强烈的精神震撼和美的享受。
  正是有了这种做事认真、投入的精神,日本人才能工作时认认真真、兢兢业业,休息时彻底放松,游玩时也同样全身心地投入。也正是有了这种精神,日本才能在短短的几十年中从一个封闭的、自然资源十分有限的东方小国,一跃成为世界经济强国。
  第二章
  猫与狗:日本男人的悲哀
  加班后面的隐痛
  原来以为日本男人都是大男子主义者,对家人、部下和女性颐指气使。到了日本才发现,其实并非如此。在日本,做人本来就很辛苦,做男人更辛苦,做成功的男人更是难上加难。日本社会是一个注重实效、讲究成功的社会,弱者、失败者是没有落脚之地的。尤其是男人,一旦失败之后,是不会有人同情的,通常只剩下自杀一条路。
  日本的男性通常加班(日语叫\"残业\")到很晚,而且加班结束之后,也不径直回家。据许多专家分析,这其中有社会原因和家庭原因,诸如日本员工具有奉献精神和团队意识,等等。我看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一个是如果早回家,会被家里人看不起,认为他不被上司重用或者与同事关系不好;二是回家了,家里特别狭小,与成天在家的老婆也没有任何共同语言;三是日本人通常以公司利益为重,没有什么个人兴趣和爱好,除了工作之外还是工作,不回家也没有其他地方可以去,还不如在公司里混时间,一来可以混一个工作勤奋的好名声,二来可以混个加班费。有的日本人为了能拿到加班费,甚至拒绝被提升到经理的位置,因为一旦提升为经理,即使加了班也没有加班费。要知道,许多日本人每个月通常加班时间超过40小时,其收入的很大一部分也来自加班费。
  对于外国人来说,日本人富甲天下,可家里却特别狭小,真是难以置信。可这却又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据说,日本人和美国人的一大区别是在住房上:美国青年都希望成为百万富翁,而日本青年最大的梦想是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住房。据统计,尽管美国和日本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等评价发达水平的主要指标上都相差无几,但日本人的平均住房面积却还不到美国人的一半:至今尚未达到日本建设部规定的最低标准(四口之家住宅面积大于或等于50平方米)。目前,日本尚有400万家庭的住宅面积不到50平方米,许多房间只有6平方米,而且通常间距也很小,连白天都要开灯,被欧美人戏称为\"兔子窝\"。
-------------------------------------------------------------------------------------------
你的脸没有化妆我却疯狂爱上
...10楼...
来自:保密
发帖:199+4890
第12节:日本男人的悲哀(1)
  但是我认为,还有一个通常不为人们所重视的原因就是日本人在工作中,其实更加看中对工作的态度,他们也很清楚人的能力有大小之分,不能以一时的成败论英雄,但对待工作认真和勤奋的态度却是衡量一个人的重要标准。在日本,既然经理和经理以上职位的人加班是没有加班费的,那么他们为什么还要经常加班呢? 一是日本人工作特别认真,严格照规章制度办事,绝对不马虎,遇到一点小疑问或不解,马上转身去向上司请示,既不拖延也不自作主张、随便处理。因为在日本人看来,能够在工作中发现公司规章制度中没有规定到的\"死角\",本身就是对公司的贡献。二是日本人讲究\"今日事今日毕\",加班加点也往往是为了下班能够有个轻松的心情,以便开始晚上的生活和应对明天的问题。再说,即使上班没有多少事情,日本人也会阅读有关书籍和资料,或者出去拜访客户和搞搞调查什么的,自然也不容易闲下来。
  由于日本人的认真和勤奋,造成了日本的上班族经常\"义务\"加班加点,有时甚至周末和节假日也来公司上班。有的人加班是因为领导或同事还没有干完活,不好意思提前下班。这种出于维护人际关系和群体归属感的加班,在日本被称为\"人际残业\"。可以说,许多国家的人都是为了生活而工作,唯有日本人是为了工作而生活。
  无数日本人无偿的加班加点谱写了日本战后经济发展的神话,同时过度的劳累也造成了不少日本人英年早逝(\"过劳死\")的悲剧和自杀率上升,成了日本企业和社会的一大问题。2000年,日本首相小渊惠三突然昏迷不醒,继而不治身亡。人们随后发现,小渊首相生前每天工作长达15个小时,而且几个月来没有休息一天。政府首脑\"过劳死\",在现代国际政治史上恐怕还是第一次,再一次将日本政界要人的身体健康提到了公众注意的焦点上。
  为了预防更多的日本人,尤其是企业中的中层干部\"过劳死\",许多日本企业都想出了不少点子,比如本人所在的公司就在晚上六点半,也就是规定下班时间的一小时后,用公司内的广播\"亲切\"地提醒大家\"加班\"已经一个小时了,到了关电脑和收拾桌子的时候了。有些公司还将降低员工加班时间写进对经理的要求中,如果所在科室员工每月平均加班时间超过30小时,科长就必须想出办法,否则将被扣发奖金,等等。因此,也有的日本人\"故意\"少报加班的时间,以便给领导留面子。比如,明明加班了10个小时,却上报5个小时,以免本部门的加班费预算被突破。
  然而,这些\"民间\"采取的措施似乎都没有完全遏止日本国内因为加班加点导致的\"过劳死\"和自杀率上升的趋势,而且\"过劳死\"的大部分也都是男性。最近,日本政府为了减少自杀人数,甚至制定了具体的对策和提出了\"量化\"的指标,拟在10年内将自杀人数减少1/4。除此而外,日本政府又准备通过修改《劳工安全法》的方式,用法律的形式强迫国内的企业将每个月加班时间超过100小时的员工送往医院,接受全面的心理和生理诊断治疗。
  日本的男孩子从小就被要求好好学习,穿一样的校服,玩一样的游戏,长大了好养家糊口。而我注意到了,日本的女孩子则在服饰上面有很多的变化,与西方的同龄人一样。
  我有一个日本同事,四十多岁,典型的日本公司职员,两个孩子,老婆不工作。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好不容易混到了科长。但是两个孩子的学费、房租和家中的其他开销已经压得喘不过气来了,他中午从来不去公司食堂吃饭,都是带老婆做的盒饭。而且,随着孩子们的长大,学费和其他开销还要进一步增加,而他自己随着年龄的增加,自己和老婆的身体也将不如从前,家庭前景一片黑暗,每天愁眉苦脸。他每每对我说:\"快要没有支付能力了,将近要破产了。\"
  有些人看到日本产品充斥天下,日本的国民储蓄位居世界前列,日本人在国外又通常出手大方,就以为日本人个个都是富豪。其实,事实远非如此。首先,到国外旅游的日本人通常都非普通的日本人,而且日本人在国外买东西(尤其是外国产品)通常要比在日本国内便宜许多。香港有位作家写道,日本人走进香港的商店,就像香港人走进大陆的药材店一样,并不说明日本人的实际购买力高,更不能说明日本人的生活质量高。日本人,尤其是日本男人,每天上下班通常路上就要花上两三个小时,看到国外有些地方中午光午休就有两三个小时,羡慕得不得了
-------------------------------------------------------------------------------------------
你的脸没有化妆我却疯狂爱上
...11楼...
来自:保密
发帖:98+12453
-------------------------------------------------------------------------------------------
城!管!是狗!
宽带山余姚绍兴宁波帮。
宽带山脚踏车联盟。
宽带山暴走帮。
...12楼...
来自:保密
发帖:199+4891
第13节:日本男人的悲哀(2)
  我认识一位日本男律师,已经七十几岁了还在像年轻人一样每天玩命工作,究其原因,曰:\"如果不继续工作,光靠退休金,家庭将入不敷出。\"而这个日本律师原来是日本法务省(司法部)的高级官员,60岁退休之后出任公证员,到了70岁不能再继续担任公证员之后,又开始从事没有法定年龄限制的律师职业。最近,日本的大学开始法律教育改革,他又在律师工作之外,到两家日本大学去教书。他对我调侃道:\"只要能走得动,就必须工作。\"而老婆每天也都在给他补营养,生怕他生病,干不了活。而他也不愿意在家无所事事。也许正因为如此,日本许多家庭为男主人购买了以妻子或孩子为受益人的意外保险。
  女性的天堂
  日本女子由于结婚后不工作,一切都围着孩子转。因此,有许多日本男人在工作发生调动时,通常是\"单身赴任\"。所在的日本公司在中国的合资企业中,就有很多\"单身赴任\"的日本外派人员(驻在员)。我原来不理解为什么,有些儿女已经成人的男子也是\"单身赴任\"。后来才听说,日本女人中流行着一句话:丈夫是健康而不在家的好。男人健康可以为家庭赚钱,不在家可以免去\"熨衬衣、擦皮鞋\"之类的俗务,又可以避免看电视抢频道,以便尽情地享受花季人生。听来真是日本男人的悲剧。
  据说,日本女人也不像中国女人那样,\"除了要钱还要心 (抓住丈夫的心)\",她们只要丈夫将血汗钱如数缴来,别的都不太管。也可能正因为这样,很多娶了中国女子为妻的日本人下了班就径直回家。有位中国人不无道理地指出,日本女人关心、伺候自己的丈夫,很多时候就像\"关心\"一件挣钱的工具,就像农妇照料耕牛一样,哪里是在真正关心一个人!
  日本男人工作和生活压力巨大,不会持家和教育后代,对女性有严重的依赖性,小的时候依赖母亲,大了之后依赖妻子,是真正意义上的\"气管炎\"(妻管严)和\"床头柜\"(床头跪)。如果说,日本男人和中国男人还有许多地方不一样的话,那么,中国女人和日本女人在抓家政大权方面却不无相像之处。而且,她们都喜欢皮肤白,夏天要携带阳伞、手套。
  日本女子就像受宠的猫,矫揉造作、任性固执。对日本女子而言,干得好真的是不如嫁得好,嫁得好不如长得好:只要稍微有一点姿色,随便混一个文凭,再嫁个好婆家,这一辈子就算解决了。远不像日本男人那样要拼命奋斗一辈子。我的许多日本同事都希望能够生女孩,和中国人的想法完全不一样。有一位同事已经有了两个女孩,太太又怀孕了。我问他是否想要男孩,他说:\"女孩好,听话又省心。男孩要为他操心一辈子,而且大了以后还不一定孝顺。\"在我工作的大楼下面是东京著名的新桥演舞场,每天到了演出时间全部都是一些衣着光鲜、浓妆艳抹的中年女性,而且全部都是结伴而来,很少看到有男性。在演出完了之后,这些女观众还在场外等待她们心中的偶像,给他们献花或要求他们题词、签名什么的。而这时候,她们的丈夫可能还在公司里忘我地加班。一个日本同事对我说了这样一件事:在日本每天他都是早出晚归,与太太很少碰面,更少交流,形同路人。而每天早上出发时,老婆通常都还在睡觉。出发到中国赴任的临行前,他对太太说,希望她能够在他出发那一天,早一些起床,为他做一餐正式的日式早饭,以示送别。没有想到,这一天,太太依然没有起床,也根本不关心他究竟被派往何处。这位同事感叹说:\"只要每个月工资按时到账,她甚至可以不需要我活着。\"
  日本女人一般结婚之后就不工作了,在家里做\"专职主妇\",相夫教子。但女人掌管财政大权,丈夫的工资是要全部上交的。除了工资之外,丈夫的其他收入,如奖金、加班工资、报销费用等也要如数上交。老婆只给他留下中午的饭钱、上下班的交通费,以及很少的零花钱,用于抽烟、下班后同事们聚会等。日语中男人的零花钱叫做\"小使\",意为\"只能在小处使用\",可谓言简意赅、一针见血。有些日本公司深谙公司男性员工囊中羞涩的苦衷,会向男性员工建议另外开一个账户,将某些不容易预见的收入,如出差补贴等,直接转存到上面,供其开\"小金库\"。其实,日本社会基本上是围绕着女性运转:男人生产、女人消费;男人加班、女人领导时尚和消费潮流。在外面,日本社会是男尊女卑;而在家庭内部,则是女人掌管一切。
-------------------------------------------------------------------------------------------
你的脸没有化妆我却疯狂爱上
...13楼...
来自:保密
发帖:199+4892
第14节:日本男人的悲哀(3)
  日本的女性除了用丈夫的钱享受之外,还通常会去学一些插花、茶道、书法、绘画、法国烹调之类,来附庸风雅,装点门面,有的还在外面包养情人,或出入专为女子服务的**场所。日本女性到50岁左右,通常孩子也大了,跟丈夫本来也就是同床异梦,便选择离婚,所以这一年龄段,夫妻离婚的特别多,日本称做\"熟年离婚\",特指在丈夫拿到退休金之后离婚。因此,日本旅行社就有专门为50岁女性设计的旅游服务项目,在我们看来真是不可思议。而日本男人到了50岁左右,可谓最难过了:如果在公司里还得不到升迁,可能就要面临被降级或调离工作岗位。然而,最令他们发憷的还是马上就要回家,整天面对一个早已经变得\"陌生\"的黄脸婆,并与之相守残生了。而中国老年男子还有许多\"夕阳红\"的乐趣,比如,琴棋书画、含饴弄孙之类。
  日本男人到了退休后,由于辛苦了一辈子,没有任何爱好和专长,而且,日本社会又没有带孙子的习惯,退下来的老头往往被老婆看做无用、难看而又碍事的\"粗大家什\" (原意是指,不再具有使用价值但又不能随便处理的笨重家具或家用电器) ,在家里没有地位,连狗都不如。
  日本女人真是有福气,结婚早,活得又长。结婚后不用工作,在家操持简单家务,而且大多数家务都由家用电器代劳。因此,日本的商店里女性用品特别多,其他服务领域,如邮购、旅游等也大多以妇女为主要消费对象。而熟年离婚之后,日本女人才开始真正享受人生的\"第二个\"春天。日本人的平均期望寿命为世界之最,男人为77岁,而女人则为85岁,比男人长了将近10岁。因此,许多住宅区几乎全是老太太。
  以前常常听说,人生最幸福的莫过于\"开美国车、吃中国菜、住英国房子、娶日本老婆\"。如果此话当真,日本男人可不就应该算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了吗?到了日本之后,方知此言未必可信,至少不可全信。在政治上,日本女子的地位也不低:日本好几任法相(司法部长)就是由妇女担任,北海道和大阪府的最高官员(知事)目前都是由妇女担任。
  二战中,日本的生产设施被美军摧毁,百姓流离失所,民不聊生。战后,又长期被大批美军占领,日本男人自己都养不活,更不要说养活妻女了。因此,许多日本女子就靠给美军官兵做\"三陪\"来养家糊口。在东京的繁华地段,经常可以看见一个美军傍着几个日本女子,招摇过市。有些随美军进入日本做贸易的国民党官员和华裔商人也从中\"受益匪浅\"。而且,日本女子和日本社会并没有引以为耻。我曾经到冲绳去旅游,那里长期被美军占领,目前,还有许多美军基地。美军基地周围依然有许多为美军官兵服务的\"娱乐场所\"。30年前,有一位当年随美军进入日本的老华侨在回忆录中写道,\"美军征服了日本,日本女人征服了美军\",此话至今可能依然不过时。
  的确,中国女人和日本女人有着很大的区别。首先,日本女人会很自然地认为做女人很好,而不像中国女人会常常抱怨\"做人难、做女人更难,来世不再做女人\"之类。有位中国女作家旅居日本多年,写了不少关于日本人和日本女人的文章。据她介绍,日本少女迎来初潮时是充满喜悦的,有不少家庭还蒸红豆饭庆祝少女的成长。日本女人多数外柔内刚,有着非凡的忍耐力,在产房内都不叫痛。另外,日本女人的道德观和贞洁观也与中国人有很大的不同,她们对**持开放态度,这点恐怕不是所有中国男人都能够接受的。据几位娶了日本太太的中国朋友介绍说,他们的太太婚前婚后反差巨大:婚前任性、骄矜,大手大脚,而婚后甘于退居二线,甘于平庸,但求无过,在家务、琐碎和平凡之中打发人生。也许,物质极大丰富之后,精神必然贫乏。所以,大部分有想法、有事业心的日本女子都没有结婚,也没有办法结婚。因为家庭、事业如何两全是一个长期的和艰难的课题,而且,并不是随着经济发展,矛盾就会得到解决,有时反而变得更复杂。由于日本社会骨子里的\"重男轻女\"和女性事业家庭两难全的局面,造成了日本社会日益为出生率降低的\"少子化\"所困扰。因此,许多日本妇女要么结婚不工作,要么不结婚。我有好几个日本同事,都嫁给了中国人。问其理由,曰:中国男人不像日本男人那样大男子主义,不仅愿意做家务活,而且允许并鼓励妻子在事业上成功,甚至超过自己。
-------------------------------------------------------------------------------------------
你的脸没有化妆我却疯狂爱上
...14楼...
来自:保密
发帖:199+4893
第15节:日本男人的悲哀(4)
  法国有位女社会学家,在日本居住多年,出版了多部以日本妇女为主题的研究著作。据她研究,日本妇女二战之后在家里相夫教子,为日本社会的稳定和经济腾飞做出了重要贡献。到了20世纪70年代,日本经济快速发展,需要大量费用低廉、作息时间灵活的劳动者,日本妇女又开始步入社会。从80年代开始,许多日本妇女又开始自己创业,并在时装、设计和服务领域开创出一片新天地。总之,在日本近代发展的不同阶段和各个领域,日本妇女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无疑是日本战后经济迅速发展、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关键所在。
  日本社会分工明确,各司其职。而这在中国人看来,日本女人是为家庭牺牲了事业、或者是为事业牺牲了家庭,也许这正是日本社会和日本男人的需要。日本的皇太妃雅子曾经是何等风华正茂、才貌双全的外交官,不知是为了爱,还是为了日本皇室的香火和\"国家社稷大事\"而放弃公职嫁入皇室?也正因为如此,日本有人打趣地说,日本虽被劳动力缺乏所困扰,但却有近一半的人力资源没有被利用起来,这就是日本妇女。
  近年来,有无数的中国人到日本留学、生活和工作。我观察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这些中国人当中,很多女性喜欢日本,选择了留在日本,甚至为此不惜一切代价,哪怕是与国内的丈夫离婚、再嫁、\"抛儿弃女\",也在所不惜。而大多数中国男性则在经历了留学、工作的千辛万苦之后,选择回国或转到第三国\"发展\"。为此,我曾经请教过许多人,大多数人都对我说,中国女性和日本女性一样,都是真正的个人主义者,非常看重日常生活的质量,因而喜欢日常生活充满诗情画意而又十分便利的日本。而且日本的生活环境非常干净和安全,这对女性也是十分重要的。无怪乎有位上海女作家在日本生活多年后总结说:\"中国和日本都是定语。去掉这个定语,女人就是女人。\"有个从日本留学回国的女留学生说,日本不光周围环境干净,就连钞票也是干干净净的。不像中国国内的纸钞票,上市不久就变得皱巴巴、脏兮兮的,有的上面还有乱七八糟的留言。
  然而,到了日本的中国男性则不容易摆脱种族、国家和世界大事,更受不了在日本每日加班受气的苦,难以真正融入日本社会。有意思的是,在中国,热衷于日本文化和料理的消费者也是以女性居多,而喜欢日本文化和料理的男性则不太多。
  我贸然为日本女人的生活归纳了一个流程:\"花嫁、失乐园、熟年离婚\",这也许就是许多日本妇女的生活历程。相比之下,日本男人的生活历程则要悲惨得多:\"残业、粗大家什、过劳死\"。呜乎哀哉!
  第三章日本人的群体性
  从校服统一到\"思想统一\"
  都说\"一个日本人一条虫,三个日本人一条龙\",何以至此?日本人的集体主义意识贯穿于国民教育的基本思想之中。毫无疑问,教育体制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个性和价值取向,比如欧美国家的教育体制就重视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和开拓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和潜质。
  而日本的国民教育体系的目标则是培养没有个性、绝对服从的劳动者。从日本的教育特色上看,基本没有给学生以独立思考的时间:中小学生从小就被要求统一着装(从外套到袜子再到领带全部统一),玩同样的游戏,读同样的书籍,以培养出富于集体主义精神和协调性的人才。目前,中国也有这一危险的趋势。因此,日本人从小就习惯了接受指令、接受保护,而将主见和创意深深地压抑起来。最令人费解的是,到了冬天,日本中小学的女学生全部都穿起了短不过膝盖的短裙,露出既不美丽也并不修长的双腿,在寒风凛冽中瑟瑟发抖。我也曾经问过许多日本人,大多也是百思不得其解。偶有人说,因为别人都这样。
  英国跨文化学者和作家刘易斯指出,日本人对团体的依赖性其实从一生下来就开始了。在西方,婴儿一生下来很快就会拥有自己的睡房,并从小就开始培养独立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而日本的孩子一直到了很大,还和父母亲睡在同一个房间。
-------------------------------------------------------------------------------------------
你的脸没有化妆我却疯狂爱上
...15楼...
来自:保密
发帖:199+4894
第16节:日本人的群体性(1)
  的确,日本人从小就习惯于依赖某一个团体。这个团体最初就是自己的父母和家庭,到了后来就是同乡、校友、公司同僚、业界同行之类。到了国外,则是依赖其他的日本人。由家族、同乡、校友组成的巨大的\"关系网\",构成日本人生活和工作的全部:他们互相依存,共享信息和资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有意思的是,日本人在称呼上与欧美人也有所不同,欧美人在社交场合习惯于用\"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而日本人总是用\"minasan\"(大家)。
  因此,日本社会也被称为\"网络社会\",外人和外国人很难进入。
  许多日本的公司上班前要唱\"社歌\"、要打铃,中午吃午饭也要打铃,下班更是要打铃。甚至在规定的下班时间后的一个小时还要打铃,善意地\"提醒\"员工已经加班了一个小时。造成了日本人在没有指示,特别是没有明确指示后便无法行动的严重的\"惰性\"和依赖性。在\"善意\"的提醒和劝阻无效之后,有些部门只能强制性地规定星期五晚上不许加班。
  有一个笑话说,2004年底印度洋发生海啸之后,下列游客被抛到一个荒岛上:两个意大利男人和一个意大利女人;两个法国男人和一个法国女人;两个德国男人和一个德国女人;两个英国男人和一个英国女人;两个中国男人和一个中国女人;两个日本男人和一个日本女人;两个美国男人和一个美国女人。
  一个月之后,发生了下列令人称奇的事情:为了独占意大利女人,意大利男人杀死了另一个同胞;两名法国男人和一名法国女人则相安无事,享受着\"两夫一妻\"的幸福时光;两名德国男人制定了严格周密的计划,隔周轮流访问德国女人;两名英国男人还在等待他人向他们引见英国女人;两个中国男人开一家洗衣店和一家杂货店,并尽快让中国女人怀上孕,以便继承和延续家业;两个日本男人则发传真到东京,耐心地等待上级明确指示,如何与人相处;两个美国男人正在考虑自杀,因为美国女人一直不停地抱怨:阳光中的紫外线对她的皮肤损害太大、沙滩和椰子树如何使她看起来比原来要胖了许多、主张立刻在这个荒岛上实行女权主义、她原来的男朋友如何善待她、她童年与母亲的关系是她现在心理问题的症结所在。她还指责两个男同胞为什么没有办法找到一台手机,以便呼叫911, 并将他们全部都救出去,这样她就可以重新去修指甲和购物……笑话归笑话,日本人缺乏个性,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每年的11月23日是日本的\"勤劳人的节日\"。尽管这一天是法定的休息日,但还是有许多日本人自觉地来公司上班,而在日本公司内,经理和经理职位以上的员工加班是没有加班费的。美国有一位日本问题专家就指出,在美国的工厂里通常要通过监工来完成生产任务,而在日本的工厂里根本没有监工,工人们照样很好地完成任务。由于日本员工习惯了\"终生雇佣\"制,因而他们对企业忠心耿耿,而且关心企业的长期发展,并努力通过完成日常工作和学习技术,来为企业的长远利益和目标服务。相对而言,其他国家的蓝领阶层则是满足于\"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没有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和目标。
  在日本企业里,有许多严格的规章制度,烦琐而细碎,对员工的工作、上下级关系进行了严格的规范。这种细致而又严格的规范使得日本人独立做决定和独立思考的空间很小,凡事都要向领导汇报、请示,包括度假和私人旅行,也要在度假前向领导通报去向和\"紧急联络方式\",不得先斩后奏。记得我在与日本同事一起到湖北山里出公差时,下了国际航班,经过国内航班中转之后又换上长途汽车,有些日本同事不顾疲劳,在长途汽车上就开始用手机向远在东京的领导汇报。我都觉得奇怪,用手机打国际长途电话,既贵声音又不清楚,而且还可能损害健康,为何不能等到入住酒店之后再汇报?
  我曾经在欧洲生活过许多年,习惯了那里的崇尚自由和富于创新的氛围。刚到日本时,对日本公司办公室(包括高级管理层)全部敞开的做法觉得很不习惯,一是觉得影响工作,二是来了客人也不方便。另外,对公司中午吃饭时间还要打铃的做法更是觉得不可思议,而且,日本同事还非常\"遵纪守法\",在铃声响起后势必蜂拥而起,一起向食堂涌去。在企业工作的都应该是成年人,如果说上班和下班打铃还有统计\"迟到早退\"作用的话,中午吃饭打铃的后果只能是造成公司食堂在短时间内极度拥挤不堪。而且,我注意到日本人吃饭也喜欢\"扎堆\",总是喜欢围着领导。另外,我还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日本公司里,部门一级的经理在下达开会通知时,通常会开宗明义地说\"根据总经理的指示……\";而中国公司会说\"经研究决定……\";到了西方公司则直截了当地说\"我宣布现在开会\"。
-------------------------------------------------------------------------------------------
你的脸没有化妆我却疯狂爱上
...16楼...
来自:保密
发帖:199+4895
第17节:日本人的群体性(2)
  日本人从小就强调集体教育和团队意识,以便每个人都能发挥自己的作用,并与其他人合作。为此在日本,需要个人之间密切配合的多米诺骨牌游戏是一个很流行的项目:很多小学生和中学生都乐此不疲,经常还在电视上举办多米诺骨牌的比赛。而中学生则热衷于\"两人三腿\"的比赛,即两人将左腿和右腿绑在一起,跑步前进。另外,一个\"水中叠罗汉\"的集体游戏也很流行,就是各学校的男生在游泳池中层层往上站,以层高数多少决定胜负。大学生们则每年都要在从东京到箱根的公路上举行往返接力赛,这项200公里长的比赛,由10名选手接力完成,每年都会上演许多感人的故事。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就成为全日本都关注的赛事。
  由于日本人从小就努力掩盖自己的个性和想法,磨平了自己的棱角后,融入集体和融入社会。因此,在传统工业和技术领域,日本人多以学习西方见长,少有独创和革新。但是,这不等于说所有日本人都没有想法、个性和创造力,在本职工作之外,在某些不影响集体又能发挥个性的领域,日本人便很有优势,比如,漫画和电子游戏,而正是在这两个领域,日本目前在世界上占有很大的市场。首先,日本人就对这两个可以用来逃脱现实生活的载体非常着迷,新的游戏和漫画只要一出来,就有人购买并彻夜研究。由于日本人认真和刻苦钻研的精神,因此新电子游戏的弱点和不足很快就会被发现,并得到改正。2004年底,索尼公司和任天堂公司同时推出了一款新电子游戏机,居然有几百名成年人冒着严寒彻夜排队,以争取在第一时间内\"一玩为快\",迫使商家早上6点就提前开门营业。
  在陌生或异国环境中,日本人是绝对不会抢先的,但他也绝对不会甘愿落后于他人。一位日本作家指出,在有许多外国宾客的宴会上,尽管日本人也对桌上的山珍海味垂涎欲滴,但是由于不知道吃法,所以不敢贸然动刀叉。而西方人则会表现出各自鲜明的特色:西班牙人和法国人会抢先开吃,德国人会仔细想出一个好的吃法才动手,而英国绅士则会谦虚地向人请教之后再动手。唯有日本人先摆出会吃的样子,同时却在暗中观察别人,只要有人开了第一口,所有在场的日本人便会立刻按照他的样子吃起来,不管吃法是否正确,吃相是否优雅。
  有一个中国导游跟我说了这样一件事:一个日本旅游团欲在高速公路的加油站上停车休息,导游问要不要上厕所。本来没有人说要上,结果一个团员的小孩说要上厕所小便,结果整个团队都说要上厕所,造成厕所拥挤,团队的出发时间被耽误。有人将日本人的这种没有主见和随大流的特性归结为\"群体盲动\"。
  在日本,一般情况下,人们很自觉地遵守交通规则,很少看见交通警察或是协管员之类的人在街上维持秩序。而且,日本的道路上没有专门的自行车道,自行车就在人行道上行驶,但骑自行车的人通常都主动避让行人。
  而在大阪市中心的一个交通要道,却有好几个\"协管员\"站在那里维持秩序,而且还忙得不得了。其原因就是,一旦有一个人乱闯红灯,其他人便会蜂拥跟上去。我注意了一下,在公司所在的东京银座的那条马路上,每天早上上班时分总是挤满了匆匆忙忙赶路的上班族们。在遇到红灯、但却没有来车的情况下,那些日本上班族除了面带焦虑看着手表之外,就是显露出不耐烦的神情,并互相观察,大家都是欲动又止,但却没有人\"敢为天下先\"。经常是我或其他外国人,在环顾四周、确认没有危险之后,\"率先\"迎着红灯过去,紧接着,就有第二个、第三个人\"勇敢地\"跨出去,然后,所有人都争先恐后地过去,根本不计后果。
  有一个中国留学生曾跟我说,我们来做一个试验,看看日本人的群体盲动性的严重程度。我们俩在游人如织的公园内突然蹲了下来,假装在找什么东西。俄顷,来了一个日本人,好奇地看着我们,后来又来了第二个、第三个、第四个,很快变成了一群人集体围观。我们突然起身,将目光转向天空,佯装在天空中找什么。这群日本人又跟着我们把目光转向了天空,看到什么都没有之后才悻悻离去,引得我们暗自发笑。本人曾经跟日本朋友一起在国外出差,次日早上结账的时候,不知怎么搞的,酒店的信用卡系统出了故障,无法使用信用卡结账。几番折腾无果之后,其中的一个日本人愤愤地将信用卡抽了回来,甩出一句,\"这叫什么酒店?本人今天不付账了!\"便转身拂袖离去。令我吃惊不已的是,其他日本人也居然都一同跟随而出,完全不顾可能发生的后果和影响。而其他国家的客人虽然也都在愤愤不平地抱怨,但却没有出现集体拒绝付账的情况。
-------------------------------------------------------------------------------------------
你的脸没有化妆我却疯狂爱上
...17楼...
来自:保密
发帖:199+4896
第18节:日本人的群体性(3)
  瑞士有位记者在日本和东南亚都生活和工作了许多年,后来写了一本书。书中介绍说,日本人在南亚一带观光,行程很简单,都是\"机场-酒店-餐厅-土特产商店-高尔夫球场\"。而且,都尽可能搭乘日本的航空公司,光顾日本人开设的酒店、餐厅、商店和高尔夫球场,引起当地旅游业界人士的强烈不满。而且,即使在旅行中也不忘给本公司带来利益。1987年,日本某家大型家电制造商苦于埃及政府外汇不足,无法进口其家电产品,便想出一个利用本公司员工到埃及旅游促销的绝招,居然召集到5 000名公司员工每年都到埃及旅游。更有甚者,公司还规定在埃及期间,最低消费不得低于20万日元。这样就给埃及政府每年带来了几千万美元的外汇收入。作为回报,埃及政府承诺大量购买该公司的产品,尤其是高档照相机。
  集体利益至上
  有的西方人认为日本人没有个性、缺乏主见。其实这话不完全对。日本人也是人,也有喜怒哀乐,关键是在服从群体和发挥个性之间,日本人更多地选择服从群体。
  将自身利益(包括\"牺牲\"假期)同公司的利益如此紧密挂钩,恐怕只有日本人才能够做得出来。应该说,日本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集团和集团利益:同乡、大学学部、政党派系、公司部门等社会和文化团体。同属于某个集团的人,每个人都在其中有相应的和明确的位置,彼此之间感情融洽,将个人的利益和感情融化和淹没到集团利益之中,并对这个集团产生严重的依赖性。日本是一个岛国,日本人在文化、语言和人种上很高的统一性和\"同质性\",使得日本人有很强的\"日本人意识\"和集团意识。而且,日本各地的经济水平和生活水平差距不大,就像日本人自己形容的那样,\"一亿中产阶级\"。因此,日本人之间有很强的默契和认同感。由于中国人的生存环境比日本人更为复杂和严酷,中国人之间的地域差异很大,如中国北方人与南方人不同;城里人与农村人不同;汉族人与其他少数民族不同,等等。因此,中国人的血缘和地缘观念较强,血缘和地缘集团有很强的凝聚力。中国人在海外往往以同乡、亲戚、家人组成关系网和势力范围,比如,在日本就有福建同乡会、上海同乡会等;在欧洲,甚至温州市下属的县里来的华侨,也组成同乡会。而日本人到了国外,则不分原来地区,以\"和\"为行为准则,集体对外,强调日本人的整体利益。
  由于文化和传统上的原因,欧美公司在对内和对外关系上重视成文的法律、公司规定以及合同的约定,而日本公司则更加注重某些不成文的规定和习惯。到日本工作之后,我才了解到日本公司的正式员工通常没有与公司签订书面的劳动合同!这在其他国家的人看来简直就是不可思议。同样,在日本公司之间的许多商业交易,也经常不需要像中国国内的公司或是欧美的公司之间那样,必须用烦琐冗长的合同条款来约定。正因为这样,日本人之间的法律纠纷非常少,即使出现了纠纷,通常也尽量通过协商、调解来解决。日本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水平与美国相当,人口是美国的一半左右,而在日本从业的律师数量却只有美国的1/20,不到华盛顿州从业律师人数的一半!
  通常情况下,日本人一旦归属于某一个集团,就会将自己的一切全盘付出,个人、家庭和朋友都会放到次要的位置上。好几位到我们公司求职的中国司机跟我说,喜欢到日本公司开车,并不一定是喜欢日本人,而是因为日本公司的老板很少将公车用于个人事情,不像欧美公司的公车经常是太太在使用。
  很多日本员工有两部手机,一部用于公事,一部用于私事。两者决不混淆。有趣的是,日本人的名片也是公私分明:同一个人可以是某公司的部长,同时也是某个俱乐部的会员、某个协会的理事,但名片都是分开的,根据不同的场合和对象,发不同的名片。不像我们国内许多人,名片上的头衔泛滥成灾,而且喜欢将所有头衔、职称统统放在一张名片上。有一次,因为工作原因我遇到一个日本人,他先递给我一张公司理事的名片;随后,发现我喜欢音乐,又递上来一张某日中友好合唱团顾问的名片;随着进一步的交流,他又递上了一张某日中文化交流中心顾问的名片。最后,一共给了我5张名片。
-------------------------------------------------------------------------------------------
你的脸没有化妆我却疯狂爱上
...18楼...
来自:保密
发帖:199+4897
第19节:日本人的群体性(4)
  据我国国内一家知名人力资源公司的调查,与欧美企业相比,在日本公司工作的中国员工普遍工资水平比较低,高级管理层的工资和其他待遇也不高。而且,日资企业在招聘新员工时也不太愿意以比较高的工资来吸引个别高端人才,与欧美企业在国内不惜重金招徕高端人才的做法大异其趣。究其原因,日本企业比较注重员工融入团队的能力和团队的集体智慧,不太习惯于招聘个性过强或者是个人能力过于突出的人才。日本企业注重\"集体工作能力\"为导向的企业文化,这一点不仅在中国的日资企业中体现出来,而且在海外其他国家的日资企业中也很突出。然而,日资企业虽然工资不高,而且工作强度大,但工作相对稳定,而且比较重视员工的培训和集体旅游、娱乐之类的\"额外\"福利,员工的\"红白喜事\"、生日和生儿育女等,公司都会有所表示。这些,对员工也有一定的吸引力。
  人云亦云,缺乏主见,是日本人比较突出的特点。最近几年,以韩国电视剧和通俗歌曲为代表的滚滚\"韩流\",狂扫日本列岛,不仅促进了日本和韩国之间政治关系的改善,还为韩国旅游和文化产品的出口带来了无限商机。2004年,日本媒体评选出来的影响日本公众舆论最大的人物,不是日本政治家和企业家,也不是比尔·盖茨之类的国际商界大腕,而是韩国一个近年来因《冬季恋歌》开始走红的小生裴勇俊!这个在中国人看来有几分腼腆和羞涩的\"大男孩\",竟一夜之间成为日本几乎所有中老年妇女的\"梦中情人\"。他到日本,竟然在成田机场受到几千名中年日本女影迷如痴如醉的欢迎。这些几近疯狂的女影迷居然还穷追不舍到其下榻的酒店,并造成了挤伤事故。就连日本首相也都想约见裴勇俊一起洗\"泥沙浴\",而他还居然摆起明星架子,予以婉言谢绝。我的一个日本同事对我说,他送给妻子的结婚10周年的礼物,居然是裴勇俊的写真集!
  同样是韩国的邻国,中国人对于韩剧的看法,可以说是见仁见智,褒贬不一。唯有日本人对韩剧一味地狂热追求。
  集体意识和盲从不仅体现在日本人的工作、学习中,最令我吃惊的是,许多日本人在选择死亡时也要\"一起走\"。在日本,许多自杀者在网上发布消息,寻找\"志同道合\"者一起自杀。这种例子在媒体上屡见不鲜。在某国的跨文化企业教材中有这样一个案例:居住着许多国际游客的村子里来了一只老虎,各国的游客们纷纷撒腿奔跑逃命,唯有日本人要跟着美国人一起跑,美国人不解地问日本人:\"你为什么不赶紧自己逃命?\"日本人说:\"我不知道往哪里逃。\"美国人更不解了:\"那如果我们两个人一起跑,目标太大,谁都免不了一死。\"不想,那日本人却认真地回答说:\"我只要跑得比你快就行了。\"
  美国有一名人类学家这样描述日本人的集团和集体意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开台球厅需要多少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