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用了本地的人民日报社社长名字做了张招聘图片 现在本地的人民日报社社长说要告我怎么办?

您好, []|
财新成为第一家全面实施收费的媒体
此次会议主题为展望“16+1”框架内中国与中东欧青年企业家务实合作。
以偷拍方式举报官员的法律风险在持续提升。
“12岁之前,她一定会走路。”
过敏性鼻炎目前不可治愈,不过大多数过敏性鼻炎患者可以通过脱敏治疗明显减轻症状。
最高法解释的“夫妻共同债务”与《婚姻法》第四十一条有何不同?配偶...
一边是优酷,一边是爱奇艺,两大巨头遭遇在“街舞”这个战场上。
在《和平饭店》里,陈佳影依然美丽,被人所爱,但她的存在感和被爱无...
生活不只有眼前的火锅烧烤小龙虾,还有减体重和减脂肪。
4月27日小米6X首卖
有些人大概知道,我从大学开始写字至今,一天正式班都没上过。
贫民阶层最喜欢穿带着大logo的衣服,还喜欢带棒球帽,贫民阶层的...
在钢筋水泥的快节奏里奔忙一年的人,只有在这个节日里,才能卸下铠甲...
-9.98 && -0.34%
16.89+43.99%+5.1613.28+10.02%+1.2114.50+10.02%+1.3225.25+10.02%+2.3020.77+10.01%+1.89
还没有添加自选股
在压力和青春期的情绪波动之中,他们经历着不一样的高中岁月。
巴马村的癌症候鸟人。
这条狗活得好像人。
为站起来,全身扎满银针不吭声
女儿生前穿的衣服,十年没洗过
受不了回忆,却又不想遗忘
拖拽频道以改变显示顺序,首页默认直接显示7个
Copyright & 1998 - 2018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嘉兴日报报业集团_百度百科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嘉兴日报报业集团
日报业传媒集团成立暨嘉兴日报社成立25周年庆典,走过25年风雨历程,嘉兴日报报业传媒集团今天上午宣告成立。
嘉兴日报报业集团简介
从四开小报到对开大报,从铅字印刷到排版,从黑白两色到彩色版面,从邮局投递到自办发行,从“吃皇粮”到自收自支,从紫阳街的简陋办公室到庭院式的现代化办公楼……25年的发展历程中,嘉兴日报先后荣获了“中国创新地市报二十强”、“中国品牌媒体100强”、“最具品牌价值地市党报十强”、“金长城传媒奖”、“2008中国地市报十强”等称号,成为最具影响力的地市党报。
嘉兴日报报业传媒集团旗下拥有《嘉兴日报》、《》、嘉兴在线新闻网、城市新图网、99号网站、《禾商》杂志等媒体,同时拥有嘉报传媒广告有限公司、嘉报每日达发行有限公司、嘉报印务有限公司、嘉报电子音像出版有限公司、嘉兴在线网络传媒有限公司5家国有全资或国有控股企业,2008年报业生产总值近1.5亿元。
嘉兴日报报业传媒集团成立暨嘉兴日报社成立25周年庆典在嘉兴日报社3楼
嘉兴日报报业传媒集团
会议室隆重举行。陈德荣在庆典大会上对报业传媒集团的成立表示衷心祝贺,认为这对嘉兴的新闻事业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他说,嘉兴日报是在红船旁创立并成长起来的,一直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市委市政府对嘉兴日报的工作是肯定的,人民群众是满意的。
嘉兴日报报业传媒集团党委书记、社长、理事长张扣林在会上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嘉兴日报社工作的各级领导、有关部门、新老读者和兄弟报社的同仁以及培养了优秀新闻人才的高校老师表示感谢,勉励员工以报业传媒集团为平台,以传媒广告有限公司为龙头,以开发相关产业为纽带,在跨地区覆盖、多媒体兼营、跨行业拓展上取得新突破,增强集团的经济实力和市场竞争力,为我市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贡献。
嘉兴日报报业传媒集团:打造一流地市党报的创新发展之路
嘉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地处浙江东北部沪杭铁路交通要道,距离上海和杭州均不到百公里。
在大都市的辐射遮掩下,嘉兴的地方报纸没有示弱,反而凭着一系列改革举措在全国报界打出了知名度。
2005年,一个时间节点
嘉兴日报社位于嘉兴市迎宾大道99号,这条路上的另外两处建筑分别是嘉兴市政府和曾经属于报社的酒店。《嘉兴日报》1985年创刊,1995年办子报《南湖晚报》。2005年1月是嘉兴日报社成立20周年大庆,张扣林从市广电局调到报社任党委书记、社长,当时报社的广告收入是5000万,日报在内容上传统的机关报痕迹重,办报模式还很传统。而且报社当时建的酒店,负债2个亿。张扣林接手后,把酒店转让,处理掉大部分债务。
2000年至2005年正是都市报扩张的时期,上海和杭州都有新兴报纸加入市场,大都市报业对人才的吸纳能力很强,而当时嘉兴日报社员工收入较低,优秀骨干不断流失。张扣林回忆说:那时候嘉兴日报社面临钱的问题,人才问题。当时要发展很难,感觉报纸一定要改。
2005年初,调整后的嘉兴日报社党委会、编委会提出了一个远景目标:努力打造全国一流的地市级报纸。对于《嘉兴日报》来说,要达到这个目标,必须突破传统办报模式。
改变,先从形式上开始
2005年7月和10月,嘉兴日报社对所属两报开始了较大规模的改版。《嘉兴日报》进行了“瘦身”,《南湖晚报》进行了“增高”。
“瘦身”后的《嘉兴日报》打破了地市报“千报一面”的旧格局,很快以清秀、靓丽的独特风格吸引同行的关注。2005年11月,在上海展览中心开幕的第三届中国(上海)传媒业博览会上,《嘉兴日报》和《南湖晚报》将改版后的版面进行了展示,展板吸引了人们的目光。《新民晚报》专门对《嘉兴日报》的改革进行了报道:“这张报纸一改传统机关报的老面孔,以大标题、大照片吸引读者的眼球。”
形式上的变化也对内容的改进起到了推动作用。改版后,《嘉兴日报》版面容量缩小了,头版只刊发配合中心工作的重要报道和市委书记的重要活动新闻,二版是要闻版,没有更多版面刊发会议和领导活动新闻。张扣林认为,《嘉兴日报》通过改版争取了更多自由度,用版式、窄报对会议报道和领导活动新闻进行限制,这也是尊重新闻规律的做法。
改革第二步,打造评论记者品牌
2007年,《嘉兴日报》开始进行深度改革,张扣林在去安阳开会的时候遇到华中科技大学的赵振宇教授,赵振宇关于新闻评论记者的理论设想与他不谋而合,于是《嘉兴日报》请赵振宇帮助策划,面向全国招聘评论部主任。
日,嘉兴日报社同时在《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杂文报》等报刊上刊出招聘新闻评论部主任、评论记者启事。打出了“不问学历高低、不问学科背景、不问年龄大小、不问性别男女”这四不问的招聘口号,这让《嘉兴日报》的招聘本身也成为全国很多媒体关注的新闻。嘉兴日报报业传媒集团总编辑蔡伟达认为,《嘉兴日报》从高薪聘请视觉总监到面向全国“四不问”聘请评论人员,显示了党报改革的魄力,打出了报纸的知名度。
当年,《嘉兴日报》在全国地市报中率先成立新闻评论部,新组建的评论部承担4项工作,一是头版每天一篇“嘉兴时评”;二是周一至周五每天半版评论专版;三是重大典型报道;四是探索“评论记者”的工作机制。评论记者工作机制以第一时间发布新闻、第一时间发表评论为工作方针,强调先有采访再有评论,评论从采访中来,紧扣嘉兴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展开深入调查。
评论记者工作机制解决了党报新闻评论反应慢和面目老的问题,打破了新闻采访和新闻评论写作互相隔离的传统,赋予党报新闻评论新的活力,也受到了读者欢迎。张扣林说,评论记者通过调查采访后进行评论,体现了党报的思想价值,对提高报纸的阅读率、影响力很有帮助。在评论记者机制的探索中,《嘉兴日报》与华中科技大学形成了双赢,《嘉兴日报》在华中科技大学设立了奖学金,而赵振宇教授在讲课中也以《嘉兴日报》为案例,扩大了《嘉兴日报》的影响力。
创新党报经济新闻传播模式
2008年,《嘉兴日报》开始了“党报经济新闻创新”的改革,张扣林认为,这块内容以前被地市党报所忽略,而经济工作是重心,《嘉兴日报》专门组建了经济新闻部,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合作,复旦大学专家对《嘉兴日报》经济记者进行业务指导,将最前沿的经济报道研究成果引进到《嘉兴日报》具体采编工作中,定期进行评稿和跟踪观察,改善和提高《嘉兴日报》经济新闻的传播模式,着力打造党报经济新闻创新品牌。
每个工作日有“财经”版,每周有“财富周刊”,《嘉兴日报》改变以往的经济报道模式,打造本地化的亲民性财经报道,增加鲜活的内容,尝试对传统的党报经济新闻传播进行创新,在专业类财经媒体与都市类财经报道之外走出了一条符合党报特性的报道路径。
《嘉兴日报》在经济报道上服务于本地经济,采用全球视野,本地化报道,做了很多典型报道,如嘉兴出口对外依赖度达70%多,国际形势与嘉兴息息相关,2008年西方金融危机,国内出口订单没了,《嘉兴日报》推出“爬坡换挡36计”系列报道、“来自转型升级企业的蹲点日记”系列报道,对报道内容和形式、手段都作了创新尝试,形成了报道案例集,强调实用性,提高党报实用价值。特别是每周一期的“对话禾商”专栏,记者在掌握企业情况后进行对话,从报道对象创业理念的转变,创业经历的浮沉来折射改革开放30多年来波澜壮阔的经济发展历程,有观点有思想,凸显党报宏观把握大局的“高端”素质,推出后受到社会各界一致好评,很多企业要来刊登,《嘉兴日报》在此基础上成立了《禾商》杂志以及禾商促进会,对创收、报道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建立党报热线,提高服务价值
新闻热线一直是晚报都市报获取新闻来源、进行舆论监督的重要渠道,《嘉兴日报》在品牌建设中对群众投诉和求助非常重视,建立了24小时党报热线,将“记者直击”栏目扩展成“党报热线”版面,每天一整版,坚持不冲版原则,着重报道读者反映强烈的急事、难事,反映群众呼声,切实为群众排忧解难。
党报热线利用党报公信力,与市长热线合作,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党报的服务价值。如2009年,嘉兴市中心一幢大楼顶层出现违章搭建的“空中楼阁”,周边住户意见非常大,但一直无法解决,经“党报热线”版多日连续报道,引发强烈社会谴责,最终在市、区两级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联手下被彻底拆除。
“党报热线”因为能为群众办实事,解决问题,已经成为读者最喜爱的版面之一,影响力不断提升。蔡伟达认为,热线版是党报发挥政治优势,获得群众认可的重要途径。
办好文化副刊,打造精品
新媒体时代如何办好副刊一直是报人所关注的问题,《嘉兴日报》把人文副刊“江南周末”作为体现党报人文色彩的主要载体。蔡伟达表示,《嘉兴日报》历来主张党报在严肃和深度之外,为报纸增添应有的温情,温暖人心,滋润情感。比如在新闻板块特别设立“嘉兴故事”栏目,将笔触对准普通老百姓悲欢离合,故事引发的复杂人生况味,很能吸引和打动读者。嘉兴文化底蕴深厚,《嘉兴日报》每周推出8个版的“江南周末”特刊,在做好深度文化报道的基础上,强调专刊对新闻热点的关注,体现党报的人文价值,反映嘉兴的人文底蕴。
《嘉兴日报》将副刊视为立体化办报的主要手段之一,“江南周末”以人文和时尚取胜,充当读者的“心灵驿站”,这里有沧海桑田的市井故事,闲适幽默的随笔小品,宽松的文化名流访谈,探古寻幽的地理发现,指点世事的杂文阵地,还有新锐的“网情”版面。精心打造的副刊,提升了党报的文化价值。
创新人才使用机制
报社的改革离不开人才,张扣林提出,要对采编考核倾斜,认定报纸的一线是谁,分配向采编一线倾斜,考核制度改革后,做得好的记者月奖金比改革前增加2至3倍。从2005年开始,嘉兴日报社将吸纳高层次的人才、加快人才管理与队伍建设作为报社发展的当务之急。
一、外聘高端人才
《嘉兴日报》在全国地市报中率先引入企业用人机制,2005年,嘉兴日报社以30万元年薪招聘视觉总监开创了地市党报用人机制的先例;2007年1月,嘉兴日报社又面向全国“四不问”招聘新闻评论部主任、评论记者。实践证明,外聘的高端人才不仅带来了高水平的专业技能,而且带来了先进的工作理念、管理经验和创新精神。
二、与高校项目合作
嘉兴日报社与高校之间采取项目制合作,进行深入的案例分析。2005年与浙江大学进行改版合作;2007年与华中科技大学开展新闻评论方面的合作;2008年5月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展开合作,成立了国内首家党报经济新闻传播创新基地;2009年12月与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合作,围绕党报视觉表达创新的课题展开研究。通过与4所高校开展密切合作,张扣林认为,引入高校智力为报社发展服务,是嘉兴日报社能够快速发展、品牌战略成功的重要原因。
三、全国招聘编辑记者
记者在嘉兴日报社采访时,正赶上报社在全国范围内招聘采编人员的面试。2005年以来,嘉兴日报社几乎每年都会面向全国招聘采编人员,为报社注入新鲜血液,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嘉兴日报社新闻队伍的职业化程度。
四、培训与交流
嘉兴日报社把对员工的培训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渠道,张扣林认为,嘉兴离杭州、上海太近,必须花大力气留下业务尖子,一靠报酬,二靠培训。嘉兴日报传媒集团与华中科技大学、北京大学合作培训编辑记者,还把员工送到国外学习,与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建立了培训联系。同时,还请国外大报资深从业者到报社来介绍经验。
在5+1的品牌战略带动下,嘉兴日报报业传媒集团的影响力和收入连年上升,2011年在浙江新闻奖的评选中拿了6个一等奖,一个名专栏奖和一个社会活动奖,创出了报社历史最好成绩。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日报社广告部主要做什么工作呢?_百度知道
日报社广告部主要做什么工作呢?
日报社广告部主要做什么工作呢? 我有可能去我们市日报社广告部工作但不是拉广告的那些,那我平常会做些什么工作呢?我应该提前准备学点什么?和学会什么呢?如果是文案是弄什么文案呢?
我有更好的答案
我在日报社干了三年多了,我来回到你的问题。1.那我平常会做些什么工作呢?
日报社广告部基层工作分为两部分,一是出去和人谈广告业务,就是拉广告。二是负责文案,就是帮要做广告的人写稿子,其中有新闻稿和软文稿(广告性非常强的稿子)。2.我应该提前准备学点什么?和学会什么呢?
首先,应该懂得报社的基本运作:即依靠报纸的新闻,吸引人来买你们的报纸,从而提高报纸的发行量(就是每天卖出报纸的份数,卖出的份数越多,发行量越大),然后提高知名度,吸引广告商。
其次,你需要做的,就是去看各家报的专刊,比如家居、房产、餐饮、商业、IT,分析看他们的文章是怎么写的,对这个领域有一个了解,同时积累写作经验。
最后,你可以搜集一一些成功的文案、策划,通常两者是分不开的。3.如果是文案是弄什么文案呢?文案就是我前面说的,帮配合拉广告的同事,帮广告商写正面稿子,要往人家最想宣传的方向写,还要写得老百姓爱看。
采纳率:58%
如果不是广告业务人员,可能就是排版文案。因为日报社广告公司人也不是很多,除去业务之外只有几个人。主要是排版。
我在新疆库尔勒市日报社工作,那得看你主要负责哪块了,业务?主管?!还是什么,每个工种的职责和工作范围都是不一样的。不管做什么工作,最好还是去买几本练习口才的书看看。。。
广告部,主要拉广告。去联系企业啊、店铺啊什么的,叫他们在你的报纸上打广告。主要学营销。
其他1条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日报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最新发布:
00:00:00 00:00:00 00:00:00 00:00:00 00:00:00
00:00:00 00:00:00 00:00:00 00:00:00 00:00:00
00:00:00 00:00:00 00:00:00 小宝宝被锁家中 家人急急急 好交警冒雨相助 钥匙送上门00:00:00 00:00:00
[ ]&&[ ]&&
小宝宝被锁家中 家人急急急 好交警冒雨相助 钥匙送上门
二维码扫描区>>
兰州新闻网微信
兰州晚报微信
兰州日报微信
指点兰州APP
甘肃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批准 编号: 备案编号:
兰州日报报社总机:(1  兰州晚报热线:(6
兰州新闻网客服电话:(6、6132620 客服QQ: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举报邮箱:人民日报社
1.公司介绍
1.1 人民日报社概况
1.2 人民日报社历史
1.3 人民日报社主营业务/品牌
1.4 人民日报社文化/价值观
1.5 人民日报社工作地点
2.校招介绍
2.1 人民日报社校园招聘流程
3.1 人民日报社校园招聘FAQ
4.薪酬待遇
4.1 人民日报社职业发展
4.2 人民日报社薪酬待遇
5.笔试经验
5.1 笔经写在这里供后来人参考-2014.1
5.2 人民日报社笔经-2014.1
5.3 2014年1月人民日报笔经-2014.1
5.4 2012人民日报社总社笔经+面经(笔试部分)
5.5 人民日报笔经
5.6 供参考:2012校招海外记者岗代码7笔经面经
5.7 小语种 笔经加面经 不为积攒PR,纯粹为了造福后代
5.8 六千字笔经!《人民日报》,DREAM OFF
6.面试经验
6.1 面试经验一
6.2 面试经验二
6.3 2012人民日报社总社笔经+面经(面试部分)
6.4 岗位14综合管理(广告策划设计)面经
6.5 总社编辑记者岗面经
6.6 攒RP,发人民日报总社面经2011
6.7 人民日报面经2011
7.工作感悟
7.1 在人民日报社驻地方记者站工作三年的经历与感悟
7.2 实践出真知 “西天取真经”—《人民日报》驻印度记者站实习感悟
8.延伸阅读
8.1 人民日报社黑龙江分社:员工到廉政教育基地参观学习-2014.
8.2 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马利谈媒体融合-2014.7
8.3 人民日报社人民数字与中共安徽省委党校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1. 公司介绍
1.1 人民日报社概况
人民日报社是中共中央直属事业单位,是中共中央的新闻机构。人民日报社是全国性、综合性日报社,拥有先进的采编系统,在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设有33个分社,在国外设有7个中心分社、39个分社。按照构建现代传播体系的要求,人民日报社初步建成以《人民日报》为主导,以《人民日报》和《人民日报》海外版、人民网为主体,以社属报刊为主体拓展的新闻传播格局,形成公益性文化事业与经营性文化产业相互促进、繁荣发展的事业发展布局,逐步走上科学发展的轨道,较好地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为把人民日报社建设成为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一流媒体奠定了基础。人民日报社现任社长为杨振武同志,总编辑为李宝善同志。
1.2 人民日报社历史
1997&&年大事记1月1日,市场报由四版扩为八版。人民日报网络版在国际互联网试上网。&&
2010&&年5月13日《人民日报》网络版截图1月8日,本社华南分社正式成立。&&
1&&月23日,在全国新闻系统电视电话会议上, 人民日报社被确定为全国新闻界“精神文明示范单位”。&&
4&&月上旬,1957年投入生产、已运转了40 年的10台铅印机停止使用。其承担的印刷生产任务已全部转到胶印机印刷。&&
5&&月20日,华南分社编辑的“华南新闻”第一期试刊正式出版。“华南周末”第一期试刊也已出版。印刷厂原厂长刘炳振获中国印刷技术协会设立的第五届毕升奖。&&
6&&月中旬,人民日报及所属九家报纸进入国际互联网。&&
6&&月,第二届“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评选揭晓, 社国际部主任马世琨、教科文部主任李新彦、总编室摄影组记者蒋铎当选。《新闻战线》杂志作为核心期刊入编《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从该光盘版《教育与社会科学综合专辑(月刊)》第六期起,读者可以检索阅读1997年1月号以来各期《新闻战线》的全部内容。&&
8&&月25日,《大地》杂志入选“中国精品期刊资料库”。&&
9&&月1日,北京市在主要邮政网点设立“人民日报特约零售点”的揭牌仪式举行。&&
11&&月14日,海外版12块版一起套发,解决了因海外版12块版不在一起发行导致有的订户长期看不到后四版等问题。&&
11&&月,从11月开始,北京30家邮局零售本报海外版,结束了海外版创刊以来在北京无零售的历史。&&
12&&月,由中国记协主办的第七届中国新闻奖评选揭晓,人民日报社赵兴林参与采写的报道获中国新闻奖特别奖。谢宏撰写的言论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在首次新闻论文的评选中,人民日报社邵华泽、范敬宜、李仁臣获荣誉奖;陆宏德获二等奖;刘学渊、万仕同和祝晓虎分获三等奖。&&
1998&&年大事记1月1日,人民日报网络版平台正式启用。&&
1&&月14日,网络版英文版进入互联网络。&&
1&&月,《新闻战线》杂志从1998年第一期起由48页增至56页。&&
2&&月27日,中国保护消费者基金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第六届“保护消费者杯”颁奖大会,市场报获“保护消费者杯”,是本届唯一获奖的新闻单位。&&
4&&月20日,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鲁迅文学奖1995年--1996年各项优秀作品奖评奖结果揭晓。我社文艺部编辑李辉的散文集《秋白茫茫》获优秀散文奖;出版社出版的散文集《赋得永久的悔》获优秀散文荣誉奖。&&
5&&月8日,为宣传澳门特别行政区筹备委员会在北京正式成立,《华南新闻》出版双面彩色特刊,这是分社第一份双面彩报。&&
5&&月16日,卫星数据传输系统建站布点达101个。这套卫星数据传输系统自1992年建立以来逐渐发展,成为新闻领域建设最早、规模最大、最具影响的一个数据传输专用网。&&
5&&月,为纪念人民日报创刊50周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题词:“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积极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发挥全国报纸排头兵作用”。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李鹏题词:“办好人民日报,宣传改革开放,反映群众愿望,振兴社会主义经济。” 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朱镕基致电表示祝贺。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题词:“坚持正确方向,尊重新闻规律,发扬创造精神”。&&
6&&月24日,全国部分省、市中心城市建立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行工作站。正式挂牌的有四川、陕西、福建、甘肃、三亚5个发行工作站。&&
7&&月1日,人民日报社青岛印刷厂正式开机出报,这是本报在外地自建的第一家印刷厂。海外版从今日开始从北京向成都传输版面,并在当地印刷发行。这是海外版在成都四川日报设立的国内第一个分印点。市场报《人才》周刊创刊出版。&&
7&&月13日,教科文部文化组被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命名为“全国青年文明号”,这是我社青年岗位首次获此光荣称号。&&
7&&月26日,海外版在日本东京建立的卫星接收站开始直接接收卫星传送的海外版版面。&&
1999&&年大事记1月3日,教科文部主办的《电脑·网络·通信》专版首期在第四版刊出,每月单周星期日出版。&&
1&&月4日,经济部主办的“信息产业、服装、汽车”专版首期在第十二版《经济周刊·市场专题》版刊出,每周一出版,每月第一、三周为《信息产业》专版,第二周为《服装》专版,第四周为《汽车》专版。&&
1&&月5日,《讽刺与幽默》由四开四版扩大为四开八版。&&
1&&月6日,《民主与法制》专版改为《民主和法制》周刊,由国内政治部主办,每周三在第九版到第十二版刊出。&&
3&&月26日,国际部主办的《国际周刊》第一期在第七版刊出。&&
4&&月14日,由共青团中央、中联部、外交部、外经贸部、对外友协、全国青联共同主办的首届“中国杰出(优秀)青年外事工作者”评选活动在京揭晓,本社环球时报副总编辑、原驻前南斯拉夫记者胡锡进当选为全国十大杰出青年外事工作者。&&
4&&月,由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国青年报社牵头组织的国内23家有影响的网络媒体代表在本报举行首次聚会,会议原则通过了《中国新闻界网络媒体公约》。&&
5&&月26日,《国际金融信息报》从安徽省迁至上海市,同时更名为《国际金融报》。报纸主管机关由中国银行安徽分行变更为人民日报社,主办单位由中国银行安徽分行变更为人民日报社华东分社。8月26日,《国际金融信息报》正式更名为《国际金融报》。&&
6&&月28日,《讽刺与幽默》由半月刊改为双周刊,每期由四开八版改为四开十六版。&&
7&&月1日,徐州、苏州分印点开印。徐州成为第一个根据本报需要调整邮路,建立跨省供报系统的分印点。海外版主办的《中国经济快讯》(周刊)创刊。&&
7&&月16日,《煤炭信息报》更名为《健康时报》,主管主办单位由国家煤炭工业局变更为人民日报社。&&
7&&月28日,新闻出版署复函,同意《市场报·江南市场版》从9月1 日起更名为《江南时报》。8月31日,“人民日报社《市场报》江南市场版编辑部”更名为“人民日报社《市场报》江南时报社”。&&
8&&月5日,北京市新闻出版局同意《大地》于2000年1月出版发行半月刊。此前,《大地》为月刊。&&
8&&月24日,新闻出版署复函,同意《环球时报》主办单位由本报国际部变更为人民日报社。&&
9&&月22日,中国记协组织的“新中国新闻事业50周年”百篇优秀论文征集评选活动座谈会暨征文颁奖会在京举行,本社社长邵华泽的《谈谈舆论引导问题》和新闻战线许林的《关注现实记录时代推进变革》获优秀论文奖。&&
10&&月1日,为纪念国庆五十周年、市场报创刊20周年,市场报出版20块版的彩报纪念专刊。&&
10&&月2日,《华南新闻》第一次采用一、四版打通、铺红底反白的版面表现形式,开创中国报界重大主题报道之先河。&&
2000&&年大事记1月4日,《环球时报·周二版》正式出版。&&
1&&月5日,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黄菊到华东分社视察,祝贺华东分社成立暨华东新闻版创刊5周年,本报副总编辑兼华东分社社长周瑞金主持会议并讲话。海外版主办的《海外传真》周刊首期在第五版至第八版刊出,每周三出版。&&
1&&月6日,由本社主管、教科文部主办的《健康时报》创刊。《健康时报》为周刊,4开16版。&&
7&&月3日,市场报一、四版改出彩报。7月17日,市场报五、八版改出彩报。&&
7&&月4日,第十届中国新闻奖揭晓,本报的社论《祖国万岁》获特别奖,消息《北约野蛮轰炸我驻南使馆》获一等奖,3件作品获二等奖,4件作品获三等奖。&&
7&&月25日,在全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上,李岚清副总理在讲话中对我社《健康时报》7月6日一版发表的《郑州儿童医院收费乱》的一组报道给予肯定。&&
10&&月28日,人民网正式启用新域,人民网原域名继续保留。此前,8月21日,在第16届世界计算机大会展览会上,网络版首次以“人民网”的形象出现。&&
11&&月2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李鹏在本社呈送的《中国人大新闻网站工作情况汇报》上批示:“希望继续努力办好‘中国人大新闻网’,使其成为密切联系群众的桥梁”。&&
2001&&年大事记由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和解放军报联合举办的“世纪初年走边关”活动正式启动。此次活动于7月底结束,共播发各类稿件389篇。&&
1&&月2日,《环球时报》正式改为周二刊,原来“周二版”由16版扩为24版。《环球时报》改版后,每周两期,每期24个版。&&
1&&月5日,人民网推出新版,这是人民网1997年创立以来第三次大规模改版。改版后的人民网有13个新闻频道,6个专题子网站,成为互联网上一个大型综合性中文新闻网站。&&
1&&月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李鹏为本报《民主和法制》周刊100期题词:“弘扬民主精神,推进法制建设。”&&
1&&月12日―14日,由人民日报社、香港全球化合作基金会和信息产业部联合主办的第二届全球化论坛在海南三亚市举行。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姜春云和全国政协副主席陈锦华出席并讲话。联合国副秘书长纳丁·德赛致词并宣读安南秘书长的贺词。本届论坛主席、人民日报社社长白克明主持开幕式并致闭幕词。&&
1&&月,《人民日报每月要闻》更名为《人民文摘》。主办单位由人民日报社变更为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单位不变。《时代潮》由月刊改为半月刊。《新闻战线》杂志恢复邮发。&&
2&&月1日,《健康时报》原每月第一周星期四出版的报纸由4开16版变更为4开24版,其他项目不变。&&
4&&月30日,人民日报《海外版》每周五出版的报纸由原对开12版变更为对开16版。&&
5&&月22日,人民网正式迁入新办公地点。新办公地点建筑面积约2400平方米,是目前亚洲最大的互联网工作平台。&&
5&&月28日,《京华时报》正式创刊,发行数达30万份。创出新创刊报纸首日销售的新纪录。&&
6&&月10日,首届全国新闻专业期刊优秀论文、栏目大赛评选揭晓,《新闻战线》刊登的《新闻竞争:从“软新闻”到“硬新闻”》、《知难而“改”》两篇论文和《名人专栏》分获金奖,一篇论文获银奖;一篇论文获铜奖。&&
6&&月25日,印刷厂厂长纪西铭获第八届“森泽信夫印刷技术奖”。&&
7&&月13日,北京申奥成功,本报《号外》在当晚第一时间送到读者手中,引起热烈反响。7月下旬,《号外》被中国革命博物馆、国家图书馆收藏。&&
7&&月14日,《京华时报》独家推出“奥运金版”。共出80版奥运金版,在北京新闻界规模最大。《环球时报》出版16版申奥特刊。&&
7&&月16日,第十一届中国新闻奖评选揭晓,本报言论《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伟大纲领》、副刊文章《“刘邦文化”是什么?》获一等奖,两件作品获二等奖,两件作品获三等奖。&&
7&&月19日,市场报创办的中国第一份专门探讨研究奥运经济现象的专业性周刊《奥运经济周刊》推出。&&
8&&月上旬,许中田任人民日报社社长,王晨任人民日报社总编辑。&&
8&&月23日,第二届中国新闻名专栏奖揭晓,本报《今日谈》和《人民论坛》榜上有名。&&
11&&月10日,在中国记协举办的首都新闻界新闻业务技能比赛中,由社总编室和印刷厂组成的代表队获团体总分第一名。70多家新闻单位的570多名新闻工作者参加了此次比赛。&&
2002&&年大事记1月7日,报社召开人民网创办五周年座谈会。&&
2&&月,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发文通知,社华闻影视制作中心报送的剧目《少奇同志》获第21届全国电视剧“飞天奖”中篇电视剧二等奖。&&
3&&月1日,人民网完成对原有多媒体信息发布系统的扩容升级工作,使人民网的多媒体信息发布能力从100流扩容到1000流,为满足网民观看视频直播提供了条件。&&
3&&月7日,根据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决定,社国际部、网络中心、印刷厂、办公厅文印室被首都文明委授予2001年“首都文明单位”称号。&&
3&&月27日-28日,社与韩国朝鲜日报社共同主办的中韩经济研讨会在北京举行。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和韩国总理李汉东为会议分别发来贺词。&&
4&&月25日,报社团委被共青团中央授予“全国五四红旗团委”称号,报社团委书记富子梅被共青团中央授予“全国优秀共青团干部”称号。&&
5&&月11日,市场报《奥运经济周刊》以中英文形式,全文刊登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的文章。这是罗格先生第一次为中国新闻媒体撰写文章。&&
5&&月18日,《京华时报》社与韩国东亚日报社、日本朝日新闻社共同召开新闻发布会,签署合作协议,对2002年韩日世界杯赛况进行全方位报道。&&
5&&月28日-7月2日,《京华时报》推出世界杯特刊,共出版36期。8月,据新华在线统计评比,《京华时报》世界杯特刊在北京、广州和成都三个城市21家综合性都市报的综合评价中得分第一。&&
6&&月13日,人民网首次进行音频、视频及文字的现场直播。这是人民网综合运用多媒体表现形式、加强嘉宾和网友交流的最新尝试。此前,5月21日,强国论坛首次在嘉宾访谈中采取文字、音频同步直播。&&
7&&月9日,人民网与北美琴社(美国)联合主办“网上古琴音乐会”。总编辑王晨出席音乐会并会见参加演出的中外艺术家。人民网在互联网上举行古琴直播音乐会尚属首次。&&
8&&月26日,第五届范长江新闻奖、第五届韬奋新闻奖、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奖评选揭晓,本报评论部主任米博华获范长江新闻奖,总编室副主任曹照琴获韬奋新闻奖,群工部主任李和信、总编室主任徐如俊获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奖。&&
9&&月,由社主管主办、经济部承办的《新安全》杂志创刊。&&
10&&月15日,社长许中田与俄罗斯新闻社社长日达科夫在本社正式签署《人民日报社与俄罗斯新闻社互换新闻及合作协定》。&&
10&&月24日,社长许中田逝世。&&
11&&月,王晨任人民日报社社长。&&
2003&&年大事记1月2日,人民日报由原来的12个版扩为16个版(周六、周日仍为8个版),华东、华南地区分别为20个版。本报在第五版推出《视点新闻》版,并刊登《致读者》。这是本报在扩版改版后重点推出的新闻版。本报第十一版《教育、科技、卫生》版由隔日出版改为周一至周五每天出版。&&
2&&月27日,王晨社长陪同俄罗斯外交部部长伊戈尔·伊万诺夫参观报社,并做客人民网同网民交流。这是外长级外国客人第一次做客人民网。&&
2&&月,张研农任人民日报社总编辑,王晨不再兼任人民日报社总编辑职务。&&
3&&月8日,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报社教科文部教育组组长温红彦、计财部综合处副处长李素环为全国先进女职工称号。&&
4&&月4日,人民网与日本北海道电视放送株式会社签署合作协议,副总编辑兼网络中心主任吴恒权和北海道电视放送株式会社社长滨本孝久代表双方签字并致辞。&&
5&&月28日,人民日报华东版推出《长三角》专刊。该专刊为彩色双周刊,隔周逢周三对开8版或16版发行。&&
7&&月3日,第二届全国新闻专业期刊优秀论文、优秀栏目大赛在北京揭晓。本社《新闻战线》刊登的论文《“抓作风”与“改文风”--十五届六中全会精神学习笔记》和《前沿关注》栏目分获金奖,一篇论文获银奖,一篇论文和栏目分获铜奖。《新闻战线》获金奖和奖牌数均居各期刊之首。&&
7&&月15日,《中国汽车报》出版中国汽车工业50周年纪念特刊100版。&&
7&&月30日,在全国妇联等14部门联合召开的全国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会上,人民日报社荣获先进集体称号。&&
9&&月8日,社与德国曼罗兰印刷机制造股份公司合作组建的“人民日报曼罗兰印刷技术培训中心”正式挂牌成立,第一期培训班同时开课。&&
9&&月30日,人民日报驻全国政协记者站正式在全国政协挂牌成立。&&
10&&月27日,本报首次邀请台湾新闻代表团来访。社长王晨、总编辑张研农分别会见了以台湾《联合报》社长为团长的代表团一行。&&
12&&月15日,在民政部召开的全国社会捐助表彰大会上,人民日报社荣获“爱心捐助奖”,本社离休干部孙光被授予个人“爱心捐助奖”。&&
12&&月,经新闻出版总署质量检测中心认定,印刷厂印刷的2002年度人民日报、环球时报、市场报、北京青年报等10种报纸,13个产品被评为署优产品。这是印刷厂历年来品种和产品评优最多的一次。&&
2004&&年大事记&&&
1&&月1日,南京、武汉、西安、宁波四个印点顺利出版人民日报,宁波印点印刷彩报成功。&&
2&&月29日,朝阳区安委会召开2003年度交通安全工作总结表彰大会,社荣获北京市级交通安全先进单位。&&
3&&月15日,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发文,授予报社经济部副主任施明慎、国内政治部法制组副组长吴兢为全国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
4&&月26日,全国绿化委员会授予报社“全国绿化模范单位”荣誉称号。&&
4&&月27日-28日,人民日报社与韩国朝鲜日报社共同主办的“中韩第二届经济研讨会”在韩国汉城举行。我社社长王晨率代表团赴汉城出席。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和韩国代总统、国务总理高健分别向大会发来贺词,中韩经济界、新闻界等各界人士400多人出席会议。&&
4&&月29日,人民日报社与南非驻华使馆联合出版的《民主自由新南非成立十周年暨中国南非伙伴关系纪念特刊》在北京举行首发式。&&
6&&月1日,社与日本经济新闻社共同主办的第十次中日经济讨论会在东京举行。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和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为会议发来贺词。&&
8&&月26日,人民日报社与东盟十国媒体共同主办的“第二届中国与东盟媒体合作高层研讨会”在广西南宁开幕。&&
12&&月23日,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陈良宇上午到华东分社视察慰问,人民日报社社长王晨、副总编辑徐如俊陪同视察,上海市委副书记殷一璀,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仲伟等参加了视察活动。&
1.3 人民日报社主营业务/品牌
现有板块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人民日报的版面不断进行相应调整,现在《人民日报》创刊号头版已由初创时的4个版增加到周一至周五每日出对开16版,一至四版为新闻版,五至十二版为深度报道版,十三至十六版为周刊、专版。周六和周日每日出对开8版,一至四版为新闻版,五至八版为专版。新闻版实行采编分开,突出时效性和新闻性。深度报道版实行采编合一,以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国际等方面的报道为主。专版、周刊版开辟了《经济周刊》、《民主与法制周刊》、《假日周刊》和其它丰富多彩的专版。评论和理论宣传是人民日报的重点和优势,除社论、评论外,还形成了《人民论坛》、《思想纵横》、《今日谈》、《金台随感》、《国际论坛》等一批名牌栏目。
创办刊物经过50多年的发展,人民日报的事业逐步壮大。1985年,创办了人民日报海外版。1995年和1997年,分别创办了《人民日报华东新闻》和《人民日报华南新闻》。此外,还陆续创办了《市场报》、《讽刺与幽默》、《环球时报》、《证券时报》、《健康时报》、《京华时报》、《中国汽车报》、《国际金融报》、《江南时报》和《新闻战线》、《京华周刊》(前身为《大地》)、《时代潮》、《人民论坛》、《人民文摘》等报刊。
人民网日,人民日报网络版正式进入国际互联网。日 ,“人民日报网络版”更名为“人民网”。人民网是互联网上最大的综合性中文新闻网站之一,24小时流动新闻,日更新量超过3500条,建立了200亿汉字的资料库,设有时政、国际、观点、经济、教育、社会、IT、环保、军事、娱乐、体育、生活、图片等31个频道,近50种新闻分类,共200余个栏目,2000多个新闻专题,涵盖了生活的各方面。人民网《强国论坛》是最著名的中文论坛。此外,还有英文、日文、法文、西班牙文、阿拉伯文、俄文等六种语言版本,在日本、中国教育网和科技网设有镜像站点,合作媒体超过500家。
1.4 人民日报社文化/价值观
&人民日报社把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放在首位,坚持高品位、高格调,把专业性与综合性相结合,配合党的中心工作,出版了大量政治、经济、法律、新闻和科学文化知识等方面的图书、资料,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推进社会主义新闻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弘扬祖国悠久历史和民族文化作出了贡献。&
1.5 人民日报社工作地点
&全国各地及海外驻地&& &
2. 校招介绍
2.1 人民日报社校园招聘流程
发布公告→网上报名→简历筛选→笔试→面试→拟定人选→体检和政审→签约和报到。&报名方式和报名时间&采取网上报名方式,招聘公告、考试通知等均在人民日报社公开招聘网站发布。应聘考生请在公告发布之日起至日17:00时前点击右上方“网申地址”,注册并填写简历、提交相关材料,不接收邮寄等网下报名材料。每名考生限报一个岗位,可选择是否服从岗位调剂。简历筛选后,将通知考生参加笔试,笔试初步安排在5月底进行,具体时间另行通知。笔试结束后,按照所报岗位依成绩由高到低排序,以1:5的比例确定面试人选。笔试、面试等相关通知届时将在人民日报社公开招聘网站上发布。请广大考生注意查询。面试结束后,依据考生的综合成绩(笔试占40%,面试占60%)排序,择优确定接收人选。人选确定后,安排进行体检、政审和签约,报到后与所报考社属报刊或企业签订劳动合同。
3.1 人民日报社校园招聘FAQ
1&&、央视的已经全是企业编了。不知道人民日报是否也改革了?&&答:人民日报是事业编的。&&2. &&学的是经济学,自己其实不喜欢写文章。都说党报待遇好,那有知情的朋友能告诉下待遇是个啥情况吗?不写文章是不是在党报里面基本就没前途了啊?&&答:对于人民日报社而言文笔还是很重要的。不写文章的是一个很大的劣势,我们的待遇是依照国家规定的标准制定和实行的。&&
3&&、,是以什么形式通知去面试啊?是仅仅电话通知,还是发布名单?&&答:短信或电话通知&&4&&、能大概说一下笔试的考试形式吗?&&答:笔试试卷一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行测,共70道题。第二部分是 申论,题目内容不定,一般是时事热点。&&
5&&、请问贵社的体检时怎么回事儿?&&答:面试结束后,综合笔试和面试成绩择优确定人选,体检和考察合格后,签订接收协议。体检标准参照《国家公务员录用体检通用标准(试行)》。&& &
4. 薪酬待遇
4.1 人民日报社职业发展
人民日报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需要的是有社会责任、有职业精神、有专业素质、有开阔视野的采编人才,需要的是经营人才、管理人才、技术人才等各方面的人才,需要年轻人,尤其是有理想、有激情的年轻人。有社会责任:像人民日报这样的媒体,是要有一份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和担当的。有职业精神:新闻这个职业,被称为社会的瞭望者,没有敬业、乐业的职业精神是不行的,要客观公正,要激浊扬清。有专业素养:说到专业素养,我们现在需要的是全媒体记者。新闻发生时,能够及时赶到现场,用手机短信给人民网传回短消息,用数码相机拍摄现场照片,用DV拍下现场视频,用笔记本写下现场报道,在第一时间通过手机或无线网络传回。有开阔视野:开阔的视野是与我们这个开放的时代相适应的。新闻报道时,要能够打开思路、打开视野,用鲜活的文字,用生动的画面,传递事实的真相,传播深刻的思想。
4.2 人民日报社薪酬待遇
& 以下内容来自网络,供同学们参考:&&1&&、办理完毕业手续后与本报签订《聘用合同》,首次聘期为两年(含一年试用期),聘用期满后根据考核情况确定是否续聘。聘用期间,根据《聘用合同》规定享受相应的工资及福利待遇。&
2、进人民日报是有宿舍的,就在报社的大院子里。
3、貌似没听说过住房补贴这一说吧……至于福利待遇嘛,呵呵,只能告诉你党报不是供个人发财的地方,在这里需要带着责任感和荣誉感做事,若只为赚钱而来,那必然是得不到任何快乐和满足的。&员工爆料:&1、事业单位工作氛围不是人人都适合,要看自己是否合适。2、因为所在的部门年轻人较多,氛围比较轻松。离海淀区较远,每次上班一个小时多。工作不是很困难,有一些对媒体部门的新认识。食堂又贵又难吃。没实习工资的,不过稿费拿了不少。3、过生活的好地方,节奏缓慢,更适合女性4、因为是大报,每年要收很多实习生,针对实习生的制度比较完善实习,实习生不会被派去打杂,老师也很好,工作环境佳。唯一的缺点是太清闲,可能不利于提升业务技能。5、福利待遇有保障查看更多人民日报社薪酬福利待遇,请点击:&&http://www.dajie.com/corp/1000893/comment&&& &
5. 笔试经验
5.1 笔经写在这里供后来人参考-2014.1
第一次写笔经,不周到之处,还请包涵。今年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安排在同一天笔试,更巧合的是,人民和光明的议论文题目一样一样的,都是针对电视节目过于娱乐化的现象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议论文。除此以外,还有一道题是根据阅读材料(电视节目过于娱乐化)总结其具体的表现。前面和人民相比略有不同,行测50道,人民好像是70道。 其中,行测中常识题目应该是占了30道,各种国家政策、党的会议等等,经济方面的内容偏多,还有各种新闻事件,比如金砖四国、嫦娥一号神马的 。总的来说这一类占到15道题差不多,剩下的15道题则是各种文史常识,地理和生物什么的。都是最基础的常识。剩下的就是阅读理解和逻辑判断各10道题,相比较于国考还是简单许多。这个时候正确率比较重要,但是还是要给后面留够时间。行测部分50题共占40分,大头还是在申论,两道作文题,小的20,议论文40。据说光明和人民的相比还是简单一些,首先题量就比较小,时长是两个小时,比人民少半个小时。今年参加考试的目测有100多人,多多少就没工夫仔细看了。考号排到了188,但是因为当天三大报社一起笔试,所以有很多缺考的。楼主自我感觉希望不大,记下来供后来人参考吧。
5.2 人民日报社笔经-2014.1
下午刚考完,趁着记忆还清楚,就发个笔经,留作参考。考试时间:下午2点到4点半考试地点:除了在中传有一个考场外,剩下五个考场都在总社内。总社的考场环境不错。考试内容:第一部分:行测总共70道,总分50常识判断30道,前面部分偏重时事,时间跨度在年,就是中央开了什么会,会上有哪些决定之类的,感觉还有些小难。言语理解10道,没有那种填词的,都是一段话的那种数学5道,不难哈逻辑15道资料分析10道总体感觉行测难度跟国考差不多,做完加涂答题卡用了1小时15分钟第二部分:作文部分50分总共三道题,第三题议论文是所有考生必做的,第一道是给其他岗位做的,第二道是给编辑记者岗做的。第三题35分,前两题各15分。今年的主题是电视节目娱乐化,总共5篇材料,编辑记者的第二题是给电视节目中的嘉宾配一段话,限200字,议论文是从“感官刺激”和“心灵滋润”的角度谈电视节目娱乐化,800字。总体感觉,时间刚刚够,难度一般。还有,监考老师说年后才面试,让大家安心过节。祝大家都有好成绩!
5.3 2014年1月人民日报笔经-2014.1
工作都找到现在了,参加过N个笔试,也遭到了N-4次鄙视... 这次考试(法律专业:编辑记者岗)与以前一样分为两个部分(150分钟):行测70道题目(80分钟)、申论对策和作文各一道题目(70分钟)。其中,行测中常识题目应该是占了25道,去年党的工作会议决议内容考的挺多;数量关系5道,相比较于国考还是简单许多;剩下的就是一些逻辑、阅读理解之类的题目了。总体来说难度比国考低一些。申论考了近几年的热点问题,如各大卫视为了争收视率、追逐利润,从国外引进各种夜了项目,折射出市场经济体制下影视领域出现的唯利是图、低俗化等现象;国家广电局出台限娱令等措施予以限制,收到了一定成效。最后就是由于这种娱乐至上的理念,以及观众的审美观念不高等问题,使得影视节目陷入了“恶性循环”。之后还有一个材料是采访对话,讲造成之一现象的原因。考题之一是:主持人采访以为嘉宾,问应当采用什么对策才能解决这种娱乐至上、低俗化的不良问题(200字以内,答案大多在材料里面);问题二是:“观众习惯了感官上的刺激,但是媒体人更应当深入基层,发觉能够滋养观众审美理想的节目”,最后以“刺激”、“滋养”为基点,自拟题目,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议论文。其实在东三环的报社还是很安静的,环境也不错,至于炒的沸沸扬扬的新楼压根就不邪恶...还是一个很好的单位。只不过这次申论完全没感觉,跑题是一定的了...(写给后来人)
5.4 2012人民日报社总社笔经+面经(笔试部分)
&等待的日子总是难捱地漫长,特此为我的dream offer发笔经面经一篇。&&从元旦之初的报名到3月22日正式结束人民日报面试,前前后后折腾了3个多月,之前一直在网上找相关笔经面经,目前等通知阶段更是每天都上来看一眼,发觉坛子里资料还真是不太多,特发笔经面经一篇以造福同我一样心宜人民日报的后来人。&&
1&&、报名先来说说报名--我是元旦之初寄的材料,不算早也不算晚,不过材料初审应该跟时间没啥关系,就笔试名单来看主要是学校要过得去,每个学校的强项专业也会在笔试同学的学校数目上有所体现。&&
2&&、笔试报名之后就是春节啦,等回到学校正在奋战论文之时收到人民日报笔试通知是2月24日,正式笔试在3月4号,但由于那是要备战北京市公务员还有论文,几乎是么有时间复习。话说收到笔试通知的那天下午真的是说不上来的兴奋与飘飘然。&&
3&&月4号下午赶去的时候才发现门口是有武警站岗的,态度极好,让我对党报又热爱了一层。有准考证通行,畅通无阻地进入考场后就专心进入考试状态了,可惜由于前段时间没太休息好居然看字是花的,所以建议大家无论如何要保持头脑清醒。&&题型基本和国考类似,是微缩版的行测+申论,各占50分,时间一共两个半小时。&&行测共70道,主要有常识、言语理解、数学、资料分析等这些常规行测内容,基本上备战过国考的筒子们都没有问题的,外加语句逻辑排序,类似于拍广告-推新产品-设计方案等几个事情哪个在先哪个在后的问题,不是很难。分值的话,除了常识和语句排序是0.5分一个,其余均是1分1题。建议时间为1个小时左右。&&申论是最近比较热的食品安全问题,行政管理和记者编辑岗是一道必做的共同的申论大文章外加一道选做的概括启示类小题,也就是3选2,建议时间为1个半小时。&&总体来说常识部分很多是连蒙带猜,其他部分就看个人平常的训练和积累了,估计大家差距也不太大,多看新闻、实事、评论,多动笔练练文章总归是多有裨益的。&
5.5 人民日报笔经
&下午2点到4点半,行测+申论。&&一、行测:&&
1.&&常识30题,说实话很难回想起考过什么了,因为做题时一眼即过。&&应该是有文学、时事政治、科技、法律、生活常识 etc.&&只记得有一道奇怪的题,问为什么月亮总有一面可以从地球看到,没太搞明白,于是好像选了A--是人的错觉吧。&&好像还有“日食一般发生在农历除一”。&&
2.&&言语理解10道3.数学运算10道4.语句排列先后顺序10道5.资料分析10道二、申论:&&好几段材料,关于食品安全问题,特别对食品添加剂的问题涉及较多。有3道题,只用做2道。&&前2道是对不同的2段给定材料进行概括、写启示之类,行政管理和记者编辑岗做不同的。&&最后1道是对食品安全问题从企业和政府等角度写一篇对策性文章。&&感受:&&
1.&&男生很多,找工作到了这个时间,能吸引男生的不多了。&&
2.&&两个半小时,像是缩水版的国考,难度比国考低,此时正确率就很重要了。&&
3.&&前几年人日笔试最后一大题记者编辑岗的基本考写评论,今年居然是申论。不过以后也说不定吧,多看人民时评之类的应该还是必要的。各类时政、新闻、政策、法规在求职季也要长期关注,可应对常识,扯评论时也会有点时代感。&&
4.&&考完和舍友一起吐槽,觉得准备不准备没太大区别。不过每个人实力怎么样,还是一考便知吧。&
5.6 供参考:2012校招海外记者岗代码7笔经面经
&笔试是行测加申论,时间还是挺紧的。&&行测没什么好说的,申论考的是食品安全问题,采编岗位问题有两个:&&
1.&&材料中西方国家的作法对我国的启示是什么2.从政府+企业的角度针对给出材料写一篇对策性文章。&&笔试两周多一点进行面试。&&海外记者岗的面试分为英语口试+中文面试。&&先说英语口试:&&给一篇英文文章,大约有三分钟阅读的时间。我的内容是叙利亚政府军与反对武装的冲突.&&英语口试开始,有两个面试官。&&
1.&&请用一两句话描述文章大意。&&
2.&&针对文章内容进行提问。&&
3.&&为什么选择人民日报?&&之后是中文面试。&&
1.&&一分钟自我介绍。&&
2.&&你了解这个职位么?要外派,一开始不回去欧美国家的。&&
3.&&我们要坐夜班,思想准备如何?&&
4.&&申请过其他媒体的工作么?&&
5.&&最近有关注国际时事么?举个例子。&&面试官全是男的啊,各位加了个油,好运哦!&
5.7 小语种 笔经加面经 不为积攒PR,纯粹为了造福后代
&网上能搜到的人民日报小语种的面经几乎没有,开个先河吧。希望以后的孩子们可以少走点弯路。&&言归正传,考人民日报的流程1.报名。基本上你的大学要是985,起码也要是211,否则就别费力了。不算歧视吧,现在行情不好,以前在一个帖子里看很多北大人大的还被调剂去做营销岗,可见报考人民日报人才之多。报名主要是自己寄材料过去。审核过了会通知你去笔试。&&
2.&&笔试。七十道行测加申论。行测考的知识面比较广啦,大到国内外新闻,党的政策,小到生活常识,都会涉及,其他的如数学,语言,图表神马的,就是国考那套了。平时多练练吧,也没啥好准备的。今年写作考的是申论,有关食品安全的,先是一道概括题,再是一道写作。时间总体上来得及。写作建议好好写,有文采那是最好啦。&&
3.&&面试大约在笔试两周后通知,一比四进面试。例如招一个,就有四个进面试。不过谁也不知道自己的笔试排在第几位。话说回来,哪怕最后的一位知道自己的在最后一位估计还是会去北京面试吧。小语种的面试两部分组成。专业测试和普通中文面试。专业测试是让你用外语读一两段新闻。提几个问题。中文面试就是一分钟自我介绍,然后问你一下对人民日报的了解以及你自身的一些情况。面试官都很和气,很亲切,哈哈~大致就是这样啦。学姐我今天算是面的不大好,特别是专业测试。不过本来能进面试就很高兴了,反正人生就是各种经历吧。去北京前一天还发烧到了39度,精神控制身体,竟然也熬过来了。没发挥出最好虽然有点遗憾,不过没啥好可惜的,毕竟别人在四年里付出了更大的努力吧。总之希望给以后像我一样老实的学小语种的孩子们一点帮助吧。平时多看看你们语种的新闻还是有帮助的,还有就是要真的去看人民日报,不然面试就会穿帮了TT。&&最后给孩子们留一句话,人生最重要的,不是你所在的位置,而是你所朝的方向。为了你的梦想,再怎么努力都不为过。&
5.8 六千字笔经!《人民日报》,DREAM OFF
I&&、霸笔最惊奇的是,《人民日报》居然可以霸笔!由于不晓得三联属于中国出版集团,十三错过了简历投递,结果去中科院想霸笔时,虽然有同学的准考证,以为有考号就万无一失了,想不到还是被拦住了,那是在《南方周末》面试前一天,时间宝贵,十三却从城东跑到城西,千里迢迢,却吃了闭门羹,一直以为《三联生活周刊》是大陆最上乘的杂志,因为误解痛失交臂,让人徒留遗憾。笔经拖了几天没发,又失去一个霸笔机会,《经济日报》居然只提前十二小时通知笔试,真是兵贵诡道,出其不意。&&所以想当然地以为《人民日报》这么党性强的单位肯定不允许霸笔,尤其《人民日报》简历筛选是十三见过的单位中门槛最高的,虽然没有去年大批各校学生会主席入围的惊悚,但也是很偏向名校,纵使威名如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文科类也只有一人入笔试名单。笔试名单中,挤破头的岗位1,人大就有近二十人入围,一家顶人家中西部省份院校之和;而只是分社的岗位12,北大清华人大加起来入围也没有北广的多,颇有些嫌“贫”爱“富”之态,好在《人民日报》不同于新华社分社,户口是落在北京,稍补两者鸿沟。&&十三是一门心思奔新疆分社去的,但在报岗位1还是12间,我还是犹豫再三。虽然谅也没人会跟我争新疆这个窝窝头,不像新华社新疆分社,指明新疆大学和石河子大学优先,一个本科生就能报的岗位也毫不留情地在简历关筛掉小硕的我,但毕竟岗位12是不分专业报考,很多人也没想到很大可能只能去西部分社,所以这个本该相对匮乏的岗位12也不乏热度。另一方面,虽然不分专业报考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但相较于岗位1本硕分招,本科名额是硕士的三倍之多,岗位12的不分本硕,尤其是接近的入围笔试人数导致更高的入围率,让十三毅然在小硕贬值的这个年头选择了岗位12。&&十三虽然把准考证借给了姐们,让她把照片PS成自己的,但还是为她捏一把汗。因为《人民日报》还有武警站岗,武警稍严些查看准考证,可能就被拦在大院外。&&再遗憾一把,想当初刚回国投的第一份简历,新华社,也是没过简历关(报的还是本科生就可以的新疆分社),当时纯良的十三压根没想到霸笔这回事。。。也是认为有武警拦着容易吃闭门羹,却没想到是在食堂考,连大院都不用进,失算啊失算,实习过了居然连地形都记不熟,如果还能再过一次毕业季,十三一定要把霸笔坚持到底!反正我也没要过脸:)由于传媒机构集中于东城,历来孤卧通州的北广少有的有了些许距离优势。&&从学校做快速公交不到二十分钟就路过报社,只是下车地应该是红庙而不是小庄。车过时看门口有人排队的样子,还以为要集合后再集体办理进入手续,结果我姐们很顺利地过了站岗的武警,压根就不一个个看准考证,让十三很邪恶地想,如果我是极端份子,知道这个时间窗口是安检疏松时,不就可以轻而易举进《人民日报》大院图谋不轨了?罪过罪过,别老把自己戏剧化了。。。&&我姐们跟我一起到了第二考场,《人民日报》的食堂,监考老师有十几名之多,一开始就拒绝她。可是姐们她一枝花,谁都不忍心辣手摧花,后来开考后很快就给了她一个考号。。。也许是监考老师太好人的缘故,据我姐们说,至少五六个人中途上厕所,老师也很没宽容地任其出入,大家也知道,现在已经人手一部上网手机的时代了,看来诚如这作文题的思路,老师已经寄期望于我们每一位考生的道德水准在社会平均水准之上了。。。&&结果她提前十五分钟就交卷了,让迟迟未交的十三情何以堪。。。最后同情她一把,她居然忘在试卷写联系方式了,让人事局怎么通知她。。。因为她上午跟十三在广院霸笔国际台时,还晓得交一份简历补上程序,想不到下午更关键的却疏忽了。。。谁叫你早交卷啊早交卷。霸笔不留手机号,纵使英雄也枉然!&&
II&&、考场第一考场是在老干部活动中心,距离朝阳路正门贼远,我目测得有多三分钟路吧~二到四考场是在南区食堂,十三一进门就看到气质的监考姐姐,春心大悦,门外就停着人民网的直播车,难道姐姐是出镜记者?可惜今年人民网只招研究人员,不适合十三这种爱跑的野孩子,对不住姐姐了,今生无缘同事。&&十三只看到二考场的牌子,不晓得三到四考场是不是同一层的食堂,食堂每张餐桌两个考号,两位考生相对而坐,十三的号数和某型枪械型号相同,对面是一女生,从始至终没说过一句话,因为十三把时间都挤在考前临时抱佛脚上了。&&偌大的食堂大厅大概有两百号人出头,上座率蛮高的,保守估计有八成,连我一个临考前从北京跑回复旦的姐们也很言行不一地赶回了考场,十三一众复旦的同学也组团来京,可见《人民日报》的金字招牌---看咱坛子里对央视一面要不要专程上京而犹豫不决的同学实在是不少,笔试和一面孰轻孰重,可见一斑。&&虽然十三打心眼里希望不来考的同学越多越好,毕竟简历筛了这么多人,谁都想进面试的机会大点,今年《人民日报》又实在是倾向于本科生,尤其是很多师弟师妹已经手握OFFER,让十三这个孤家很自怜啊很自怜。最后赞一下,每个人桌上都摆着一瓶矿泉水,相较于之前媒体的笔试,餐桌的舒适度加上人性化的细节,让人对《人民日报》的人事部门颇为改观,削弱了十三对于灯光偏暗的不满。&&
III&&、开考考前连上厕所都不忘背的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一点都没考,作文卷先发下来十三就傻眼了,以小议“善为人知,非真善也”为题,这是哪门子申论啊,分明是高考作文嘛。害得我这几天背得昏天暗地的十七大报告、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的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通通成了摆设,让逻辑和文笔俱无的十三陷入了癫狂状态。&&题册一发,十三这才明白,敢情是见义勇为啊,这也太微观了,还是从道德观方面评价,十三所背着大段论述最接近的也只是十七大报告里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原文,和谐文化那些套话我看了无趣连背都没背,得,这回“被裸考”了。十三首先把能想到的点都写了下来,所能想到最成型的是《人民日报》对昆明救人英雄的人民时评,但左思右想只记得新闻事实,却记不住最关键的评论升华,以及主人公名字。悲摧了。&&附:&&人民日报第6版 [版名:要闻] 作者:毕诗成《如何让感动更有力量(人民时评)》&&当脑子里的记忆都被掏空时,已是14:15。因为一看题册时,才七十道选择题,一下放松了,所以上午国际台时间分配不均的教训没有如何挂在心上,想不到这难度系数直逼上个世纪国考的七十道题,还是把十三生生拦了一小时。第一部分70道单选题,第二部分写作,两个部分各占50分。单选有30道常识(时事、政治、法律、文学、地理、历史等都有),10道语意推断,10道排序,10道数学,10道材料分析。每道题据未名笔经说是0.5或1分-希望常识题是0.5分。&&常识题有的很偏,虽然第一道让十三很爽:日-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全会强调()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因为央视笔试十三错了这道,记忆犹新,应该是(改革)。&&第二道就悲剧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年)》到2020年,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干部占党政干部队伍的()。十三一开始选的是85%,结果后来推算了下,1998年在大学扩招,这之前大学生多金贵啊,而且县级以下公务员又占干部中的大头,85%怎么看都不靠谱,所以选了保守些的65%,想不到十三低估了我国干部的素质,答案确实是85%,这不是直接宣判了大专生的政治死刑吗,十三又想批判了,这还不叫学历浪费¥%……&而后印象深的题有那么几道,4月8日,我国首辆高速磁浮国产化样车在()实现交付。因为十三临时抱佛脚时记得这该样车是由中航工业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制造 ,伟大的四代机啊,伟大的611所,让十三刻骨铭心地记住了答案,成都。。。&&还有一道让十三犹疑的是:()是中国共产党的本质属性。答案是先进性,虽然十三一直念兹在兹的是阶级性是政党的本质属性,哎,国外的政治理论是要适应中国的社会现实的。&&另一道很经典的题:四大发明的诞生时间最晚的是()。因为上午国际台第一道题考的就是四大发明,十三愣是想不到造纸术是,虽然十三最后自作聪明地在印刷术前添上了造纸术,把本来以为是一回事的撞对了两个答案。。。而这道题的答案恰恰是活字印刷术:毕升 北宋 公元1004年至1048年间。&&有一道十三压根连选项都排除不了的:东盟十国里不包括以下哪一国,答案是孟加拉,十三居然蒙对了。因为孟加拉是南亚。。。但因为十三一直牢牢记着缅甸是东盟,就以为挨着缅甸的孟加拉也可能是。最后,万能的“C”定律拯救了我,虽然十三止不住地邪恶:如果出卷子,我就要挖空心思地让所有的答案都没有C。。。&&法律题十三只记得考了两道:XX抗议邻居装修时损害了他的宅基地,是侵犯了他什么权利?答案可能是相邻权,亏十三还司考过,居然看到有选项“宅基地所有权”和“宅基地使用权”,就以为考点是“宅基地归集体所有”-见2008年国考对土地所有的考察。幸好没有08年国考四十道法律题的轰炸,要不然十三这司考的遮羞布就彻底光光了。&&常识其实十三焦虑的都是典型的高考文综题,比如主导风向下居民区和工业区处于上还是下风向,橘生于淮南反映的是秦岭淮河分界线还是南方温度高有利于长成橘子云云,对于没考过公务员离高考又超过半轮的十三,表示实在是有心无力。&&最难过的是错这种题:下列哪句诗不是唐代诗人写的?我在“柳暗花明又一村”和“却话巴山夜雨时”犹疑,最终把李商隐剥夺了唐人权利,与答案失之交臂,被认为是学术型的我已经彻底光裆了,我乍这么没常识啊。。。事实证明,最难的也就是常识题了,而后就是一马平川-虽然前几天突击操练行测做国考近三年真题时,十三狠命补的短板图形推理和数列压根没考,数学题都是初中水准,最难的就是互斥定理-坦白讲,十三这道又是乱选的。真不亏未名笔经的评价---此次数学题总体上说比较有利于文科生。&&排序题近乎于小学水准,唯一不确定的只有这两个顺序:“搬进办公用品”“购置办公家具”,对于新办公室,这如何先后?最后我把后者排在了前头。语意推断也看不到啥陷阱,虽然十三前一晚做08年国考题时被“意在说明”和“概括”两种考法弄得东西莫辨,错得比英语阅读中的全文大意题还多得多,深深为出题人的狡猾甘拜下风,唯一的念头就是像祥林嫂一样嘀咕“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得行”。十三最怕的充分条件的考法也没有出现,只要抓住转折词就能得分。&&资料分析题近乎于儿戏,基本没有伤天害理的八九位数间的乘除,计算量最大的就是五次人口普查反推四次人口普查的全国人口,高于临界值的只有一个选项,没有那种纠结于个位数的白骨精坑法,让本来打算把计算题选择性放弃的我,也前所未有地大部分以心算就能作答。&&
IV&&、重头戏《人民日报》从笔试到面试时间是罕见的漫长,这也能反映出人事局严谨的判卷作风。十三深信虽然评论只有35分,但会成为拉开差距的重中之重,所以开场的20分钟就先整作文材料。可惜前面行测意外地占用了一小时的时间,等十三写完240字的三段解释后,时针已指向4点,前所未有的紧迫,令十三不得不放弃卷面分,只求能完成800字,中间穿插着墨水沾手的状况(左手就是悲摧),还是在收卷前写到了第四面的头一行---作文纸足足留足了五面一千五百字,这是在鼓励倚马可待的笔杆子横空出世吗?&&写作给了《京华时报》的新闻由头,和记者采访当事人双方的详细报道,接下来是《公益时报》的跟进报道以及各大网站的网友评论(虽然十三后来上网一搜,其实这些都是各大报文明人的时评,不是咱以为的网易新闻那出名的各省市网友拍砖),主题是见义勇为者该不该希望媒体报道自己的行为。第一题是对网友评论中划线的三处进行解释,不能超过240字;第二题是以《小议“善欲人知,不是真善”》为题写一篇800字以上的议论文。&&三处划线分别是“而不应该是以“被感恩”的方式呈现”、“孙老伯这是无奈,是拷问,更是呼唤”、“救人行为是超常行为”,要标序号,不能打混了评。&&新闻由头:&&近日,57岁的何大妈晨练时一头栽进了荷花池,82岁的孙老伯奋不顾身跳入池中救人。何大妈心存感激,打算登门道谢,却被老伯要求找电视台、报社,宣传一下他的行为。何大妈的女儿在网上发帖质疑老伯的救人目的,该帖引来网友热议。(8月1日《京华时报》)媒体报道:&&这位见义勇为的孙老伯给感恩者设计了一个“规定动作”--找电视台报社,宣传一下他的行为。无须老人过多解释,恐怕谁也不会相信,老人这把年纪还想借媒体制造“眼球效应”。据说,老人“高调救人”的目的,一是为了唤醒那些年轻的“看客”,二是为了弘扬正气。老人的这一要求听起来并不过分,但被救者却大为不解,不解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认为做好事不应该这么“高调”,二是顾及个人的某些隐私。&&被救者何大妈的女儿韩女士,是改革开放后接受新教育的第一代,思想上的认同和上一代甚至上上一代肯定有差距,她根本无法理解上一代人的所作所为。谈起孙老伯求表扬(注意“表扬”这个词,笔者注)的事,韩女士对此一直不满,她认为,“本来私下拎些礼物过去谢谢他挺好的,哪有这样来求表扬的?”&&作为一个82岁高龄,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且每月收入过万的退役军人,老人说:“我经历的历史塑造了我的世界观,我的世界观指导我的行为。我只是想通过宣传我的事情感染更多的人。”&&救人者孙老伯是连云港灌云人,1944年参加新四军,1953年抗美援朝之后被分到杭州工作。关于质疑,孙老伯特别强调,他不是第一个跳进池中的人,在他之前还有一个老头,年纪比他还大,84岁。他要求媒体报道,不是为自己的名声。让他寒心的是,当时在场的比他年龄小的人很多,他们都没去救,结果是两个80多岁的老头跳进池里救人。面对现在做好事的人越来越少,看见人处于危难时肯伸手搭救的人不多,所以,孙老伯认为有必要把这件事宣传一下,教育一下旁观的年轻人。“我自己都80多岁的人了,要那个名声做什么用?”孙老伯说这话时显得十分无奈。&&更令人悲哀的是,还有人怀疑孙老伯救人是为了财,对此,孙老伯强调:“我是退役军人,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现在每月七七八八加起来收入过万,你说我还需要什么财?她(指何大妈)说要登门谢我,肯定是要带点礼物送过来,说实话,我不需要。”“你们小同志,不了解我们,不知道我们这代人的想法。”&&网友评论:&&
“&&救人”和“感恩”理应是两码事。任何人都有“救人”的权利,“看客”也有,但救人者没有强迫别人感恩的权利,不能因为你救了别人,就拥有了滥用权利的资本。即便是为了“道德救赎”和“弘扬正气”,也不能随便将自己的意愿强加于人。同样,作为被救者,亦有选择感恩方式的权利,有对“被感恩”说“不”的权利。&&老人要求报道的目的,实际上是为了实现“救人”和“救德”的“双重救赎”。只是这样的救赎任务,本应成为媒体进行正面报道的自觉行为,成为制度保障“见义勇为”的迫切使命,而不应该以“被感恩”的形式出现。因为,“被感恩”将会造成道德与权利边界的混乱,会让见义勇为的精神大打折扣。&&
“&&当今社会好事难做、好事不做、做了好事有后顾之忧,在这种氛围下,做了好人好事就越需要多报道。”&&与其说孙老伯“执拗”地求人表扬是令人莞尔的“行为艺术”,毋宁说是发乎内心的悲怆逼问, “求人表扬”是一张沉重的道德试纸,检验出了令人百感交集的社会群像。&&网友评论足有二三十条,正负评价均衡,等十三有空,再搜全些,给来年考的师弟师妹们~此役既罢,我年前收到OFFER的幻想也彻底破灭了~接下来就看年后的面试了~诸位保重!&& &
6. 面试经验
6.1 面试经验一
报名时间在新华之后,是年前,具体哪天我忘记了。网上发布招聘消息,个人报名,与学校关系不大。自己把报名表寄到报社,然后人事部门会在网上公布全部的笔试人员名单——人民的特点就是,如果你够牛,有副部级以上推荐你,可以免笔试,呵呵。笔试只有一次,时间是二个半小时,一模一样的行政能力测试和申论,唯一不同的是报考人民日报管理岗位的人必须作纯粹的申论,而报采编部门的人则写一篇新闻评论,字数好像是800。今年的题目是些关于“灰色收入”的,我写了一篇新闻评论,题目是“抛开灰白之争”。。。。 接下来就是一面(今年与往年不同,有些部门是两次面试,有些是一次,我也是后来听说) 一面没有按照部门组织,而是打乱顺序,分两天,大约5、6拨人在不同时段参加的。如果按照人民hr所说的面试比例1:4计算的话,这两天参加一面的人超过160人。 我是第一天下午两点那伙人,一共20几个,接受5名面试官的蹂躏。每人面试5分钟左右,问得问题都很常规,开始是一分钟自我介绍,后来5个考官每人问一个问题,有的问题是专业问题,有的是打断的你自我介绍,依据简历来问他们感兴趣的问题。事后,总的来讲,心理素质要好,第一感觉很重要,性别很重要(男生优势),其他,就不是你我能左右的了。ps:人民是我个人觉得最深不可测的新闻单位,该定的人都已经定了。最后知道,今年要得女生比较多。ps:经济日报报业集团的考试偶也参加了,跟人民大同小异,在没有关系的情况下,党报都比较看重三个因素:第一学历和专业,党员,性别---纯属个人感觉。
6.2 面试经验二
有两个面试官,一男一女。问的都是一些和工作内容相关的问题,比如你能为这本刊物带来什么?你认为自己的性格方面有什么缺点和不足?能否适应出差?是否接受岗位调剂?面试官还算是比较亲切的,让我这么容易紧张的人都能慢慢放松下来。最后我问了下大概出结果的时间,他们也很大方地告诉我了,当时面试完感觉发挥得还不错,不过强中自有强中手,能不能进去就得拼人品了。面试官提出的问题问题:如果你加入我们,你能为这本刊物带来什么?你认为自己的性格方面有哪些缺点和不足?能否接受经常性出差?对薪酬的要求是多少?
6.3 2012人民日报社总社笔经+面经(面试部分)
&面试(编辑记者岗)3月16日接到人民日报面试通知的时候正在紧锣密鼓地准备其他的面试,不过能杀出重围进入面试我已经觉得是莫大的鼓舞了,在结束其他面试后迅速投入复习大军之中。&&
3&&月22日正式面试的时间是分批通知的,再次体现了党报的人性化啊。去了之后得知所有岗位是1:4的比例进面试的,竞争还是稍显激烈的。但面试顺序究竟是不是按笔试成绩排名就不得而知了,好像论坛里之前是这么说的,也没有鼓起勇气问问人力同志们,好在自己排名不太靠后,只当是不知这回事儿了。不过要大赞负责带我们的人力姐姐啊,人超级好,不停鼓励我们说不要紧张,突出自己的优势即可,让急躁的我也暂时心安了下来。&&前面出来的同志们带回的信息是面试很轻松,面试官很和蔼,不会刁难人什么的。一共5个面试官,问我的问题首先是自我介绍,这个大家都会准备的,没有什么可说。接着就根据自我介绍提问啦,比如毕业论文啊,班级排名啊什么的,还有问到你的专业和新闻没什么边儿你怎么考虑报考我们这儿的云云,最后问说有没有其他选择,基本我觉得最多10分钟就出来了,没被问到什么实质的专业问题。我了解到的同志们大多也是差不多的情况了,不会刁难大家~面试完之后就是长久地等待了,说实话到了这个时候多少心里会有点着急,希望能快点有个结果。我之前看墙上的通知说两周之内陆续通知,但看到论坛里其他同学说一周的情况,不太了解了,希望每一个真诚于记者编辑岗位的同学都能如愿,祝福~&
6.4 岗位14综合管理(广告策划设计)面经
&这个岗位大多是传媒大学、人大、北大的研究生,感觉压力好大。&&了解到他们的面试题包括:你能为人民日报社做些什么?现场推销下自己;你对人民日报社了解多少?对广告史了解多少?当然1分钟自我介绍是少不了的。&&问我的是简历里的东西,让我讲了一下我参加的一个广告比赛的作品情况,另外问了人民日报广告公司也会招聘本岗位,待遇一样,我怎么看待这件事,其实我一直没搞明白为啥这么问,我说是冲着学习和锻炼来的,谁招聘的不重要,貌似不怎么满意。&&
o(&&︶︿︶)o 唉,快毕业了,求祝福&
6.5 总社编辑记者岗面经
&基本情况是1:4的比例,比如经济类招3个人,会有12个人一起面试,另外这个岗位所有的专业都是一样的面试官。&&
1&&分钟自我介绍,人力姐姐说每个岗位都有,但是超时的话也没有被打断;平时关注新闻吗,然后被问如何看待两会上温家宝总理答记者问上关于国际贸易的问题。应该是看我是国际贸易专业的。平时还算关注新闻,像中国光伏被征反补贴税、稀土出口什么的都很关注的,但楞了一下,是外贸、外资还是外汇呢。而且两会期间闭关写论文去了,还真没注意到总理是怎么回答的。一直理想就是当名记者,而且特别心仪人民日报,为这个问题回去还查了好几年的答记者问,还真是每年都有呢。&&被追问了一题,答记者问上是贸易摩擦方面,如果我是记者要如何回答上述问题。&&换了一位考官问,平时看人民日报吗,喜欢看什么版?还好平时看了,学校里常年有发,其实我最喜欢评论版了,不过因为特别想走走地方基层,回答了民生版。&&还面过哪些单位,签约了吗,有啥offer之类的。应该是每个人都会问。&&另外,学校有事调整了一下时间,挪到了那天的最后一个。前面的好多同学告诉我是针对简历问问题,不知道到我这是换风格了,还是因为自我介绍超时了,准备好的简历实习那些没有用上。&&祝大家都能拿到心仪的offer。&
6.6 攒RP,发人民日报总社面经2011
&看了mujing2011同学的详细面经,很真实也很感动。&&相信我们每一个还在找工作的人都会有似曾相识的经历,因为笔试或面试自己喜欢的职位而紧张,并且无论结果如何,这种经历都将成为人生中难得的回忆。就像现在我们回想小时候因为一次会考失败而流泪时感慨万分一样,当若干年后,我们也会在不经意间想起2011年,想起我们冒着北京城这一年中最大的雪去赶赴人民日报的面试。&&不一样的年少轻狂,相似的幸福时光~~闲话少说,写今天总社的面经吧。&&我觉得人事部门非常的人性化,面试时间是分批通知的,所以你按时到达地点之后不会等待太长时间。到了11号楼5层之后,休息一会儿,马上就会轮到自己的。&&今天的面试和昨天有很多相似的地方,都是5个面试官。不同的应该就是岗位不同,所以问的问题不太一样。&&我被问到的问题主要有:&&
1&&、你读人民日报吗?电子版还是纸质的?&&
2&&、你发表过文章吗?喜欢写什么题材的?&&
3&&、你织“围脖”吗?为什么没有?时间关系还是设备问题?(我不知道面试老师为什么会纠结这个问题~~)4、给出两个支持“京十五条限制外地户籍买房”这一规定的观点;5、你怎么看待网络水军?(这个问题我答得不好,答完之后老师直接问“你的意思是你赞同这种现象了?”⊙﹏⊙b汗,其实我当时不太清楚网络水军究竟是什么意思~~)6、因为上个问题答得不好,最后一个问题就变成:如果人民日报给你6000一个月,去当网络水军20000一个月,你选哪个?(必须人民日报呀!)然后面试就结束了,每个人都是大约10分钟左右。5位面试官都听nice的,不会很紧张。&&找了很久的工作,但至今还没有靠谱的offer,所以心里挺着急的。一个人的时候,只有一想到还没有工作,眼泪就流下来了,脆弱的像一棵芦苇。有时候感觉自己的心情就像这北京的天气,灰暗、干燥,让人触摸不到温暖和水分。今天北京下了挺大的雪,空气呼吸起来有一种沁人心脾的甜,心情也就好了很多。&&嗯,罗嗦了这么多。希望中间部分对以后学弟学妹们有所帮助。&&还有,工作还没有定下来的同学,我们一起加油。&
6.7 人民日报面经2011
2&&月16日傍晚收到报社发来的面试短信通知时,我还在南昌火车站等返京的火车,原本以为人民日报之行止于笔试,因此收到通知时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回到学校后,我抽出时间专门去图书馆看了几期最近的《人民日报》。虽然我平时就很喜欢看报,但一般看的是《环球时报》《参考消息》这类报纸,像《人民日报》这种以严肃、权威著称的大报倒是很少看。看了几期后,我把这几期强调的几个主题记在了笔记本上,天道酬勤,后来面试时还果真派上了用场。由于本人之前没参加过一场严格意义上的面试,因此我特地在学校去听了一场关于面试的讲座以及拜读舍友的一本关于面试策略的书。此外,我也请一个好朋友饰演面试官进行了一次模拟面试,好让自己提早适应下面试状态,虽然是同学,但依然有点紧张。&&
2&&月26日,雪后的北京很美,报社通知的是下午四点面试,鉴于自己上次2点出发差点迟到(光地铁就有18站),因此我在1点15便出发了。3点到报社,原来其他几位候选同学都已到达报社,而且社会学专业的面试都开始了,因此我非常庆幸这次提早来了,否则自己准备4点面试的话,那肯定就留下了不积极不守时的不良印象。负责接待的大哥很热情,问完姓名登记后便招呼我们坐下,还建议我们耐心等待、别紧张。期间我从面试单上看到自己是小组第七个面试,后面的是位人大王姓女生,不知这是按成绩排的还是按姓氏拼音排的。当时我觉得可能是按成绩排的,因此和邻座的人大女生互相自嘲道:紧张是前四名的事,咱俩权当聊天得了,反正作为垫底的我们机会也不大。&&过了45分钟左右,面试老师们中场休息后我第一个进去了。在一个会议室里,五位面试老师坐在对面,老师们都很和善。打完招呼后,主面试老师让我简短的自我介绍下。自我介绍结束后,老师们就我的情况问了相关的一些问题。如 “你既是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学生,那你说说现在的中央政治局常委有哪些”“团中央的领导你能说上名的有几个” “谈谈你对近期人民日报上文章的看法”
“用一句话说说你的毕业论文”
“你是怎么为毕业论文搜集资料的”
“如果来报社工作的话,既有可能上夜班,你愿意吗” ,这些问题都与我在面试讲座中听到的不一样,但好在都与自己切身相关,因此也就大多回答上了,并没有出现模拟面试中的冷场。但是我为政治局常委没答全感到很惭愧,因为自己平时那么爱看时政新闻,竟然连常委们都没说全,这很让自己难过。也许是因为第七的成绩让自己放松了很多,因此与模拟面试时的紧张相比,正式面试时我反而不那么紧张。&&面试已经过去4天了,我还没收到任何消息,也许永远都收不到了。去年10月报名时我就告诫自己以平常心对待,因此我也早已做好了寻找其他工作的准备,能走到这一步,我已感到幸运和欣慰。写下此文,只为希望能对往后应聘人民日报的同学有所帮助,同时也为自己接下来的诸多事情攒下RP。如今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咱得互帮互助不是吗?&& &
7. 工作感悟
7.1 在人民日报社驻地方记者站工作三年的经历与感悟
转眼之间,到人民日报社地方记者站工作已三年多了。回首三年,虽没有什么壮怀激烈的伟业,却也是一段真切的历练。&感悟地方 &&感悟民生&日,我到辽宁记者站报到参加工作,心中充满莫名的感怀与憧憬。然而,当自己在异乡真正开始一段全新生活时,才知道其中的不易。好在领导和同事们都很关照。虽然如此,还是有大把的寂寞时光得去面对,有许多琐屑世故得去打理。我的体会是,一开始把精力尽可能放在工作上,既能拴住心,还能出成果。作为记者,既要有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还要有穿透纷繁芜杂的社会现象的洞察力。在记者站工作的好处是,能更直接深切接触地方,这被戏称为“接地气”。刚到沈阳时,当地有一项整治“黑三轮车”的举措。开始我认为这是件大快人心的事,但当我在一个批发市场门口采访三轮车夫时,看到冒着零下二十多度严寒等活的师傅们,了解到他们多数是下岗职工的身份,我感到了“民生”二字的分量。还有一次在沈阳采访一家低保户,我不以为然地问女主人:“长了几十块钱的低保金有什么实际意义?”她感激地告诉我:“以前我都是自己做馒头给孩子带去学校,有了这几十块钱,实在忙不开我就敢买两个馒头了。”记者是一种社会职业,对于毫无社会经验的年轻人而言,通过多多实践,能够广泛了解社会方方面面,才能丰富阅历、感悟责任。&从“半路出家”到“年轻老记”&在新闻记者队伍里,有相当一部分人是“半路出家型”—学的不是新闻、中文,吃的却是文字饭,我就算其中一个。我在大学学的是经济,研究生改学法律,后来又“阴差阳错”当起了记者。记得当初进报社前,心怀忐忑地打电话问未来领导:记者有没有专业?领导哈哈道:记者首先是杂家!记者是杂家,驻站记者更是如此。试想,你今天采访青少年课外活动,明天要关心物价上涨,后天还可能有突发事件,专业不荒废可不容易。现在有一种通行的观点认为,学新闻的记者进入状态快,但有专业背景的记者后劲足。其实更为关键的是个人的工作状态和努力程度。如果说专业荒废,我想更多的是自己的原因。“半路出家”的记者边学边上路,“入轨”过程不必心急,可以利用专业优势多做一些调研式深度报道,专业实在一时用不上,还可以持续跟踪一个好题材,不怕没有好作品。沈阳有一个鲁园零工市场,聚集了来自全国二十多个省份的农民工。2005年4月,鲁园农民工工会成立,还选举了一位农民工作副主席。我意识到这是一项新鲜事物,值得关注。在近两年的时间里,我密切注视着农民工工会的成长、挫折与探索,与工会里的工作人员也成了朋友。由于对其历程了然于胸,2007年,我的一篇纪实性报道《农民工工会维权日记》发表,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大反响,稿子还获得报社好新闻奖。如易碎的新闻作品一样,在时下的新闻行业里,工作三年多就有人笑称是老记者了。其实我觉得,要想事业之树常青,就要不断学习,不断树立新目标挑战自己。经过这样的积累和沉淀,才算是名副其实的“老记者”。&从“自我意识”到“角色定位”&大报里的“小记者”,要紧的是转变角色。这是一位前辈的赠言,也是年轻同事们经常挂在嘴边的“戏言”,却是至理名言。 一个刚走出大学校门的党报记者,“甘当小学生”的弦绷得再紧,也难免很“自我”。毕竟,党报记者的角色设计和自己所习惯的思维方式、行为逻辑都有不小差距。作为人民日报社驻站记者,没有一段艰苦修炼,难以摸清其角色定位的堂奥。在记者站,处理好和地方党委、政府的关系,永远是工作的主旋律。作为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既不能对地方贴得太紧完全为人所用,又不能游离于地方之外让人觉得可有可无。在这方面,年轻记者首先要把自己的工作纳入到报社、记者站的大局之中,服从领导指挥,多向前辈请教。要知道,因突出自我得意忘形而吃亏的例子,不在少数。一般来讲,地方的重大决策,都希望能传播出去,对党报来说,这也是重要新闻源。驻站记者和地方的关系,在舆论监督上最考验人。无论如何,监督报道都要出以公心,坚持实事求是。去年“洛阳烈士陵园事件”在网上闹得沸沸扬扬,舆论也是一边倒地批评当地政府。人民日报社当地驻站记者奉命去采访,实地调查后发现事实与网上的信息恰恰相反,他顶着压力,在后方编辑的支持下,一篇《是修缮改造,不是商业开发》的报道很快出炉,在一边倒的舆论中,保持了可贵的清醒。虽然这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民日报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