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老语表达了对苏轼的评价怎样的人生态度

我想苏轼是大家非常非常熟悉的文学创作者,我跟很多朋友都谈到过,如果少掉苏轼的几首词,不晓得会少掉多少东西。

我们这一次选了他的几个作品,大部分还是大家熟悉的,可是在熟悉之中我们也可以感觉到,它们的风格非常不一样。

如果要讲复杂性和丰富度,在中国的文学创作上,很少有人像苏东坡有这么多重性的。看到他可以豪迈,可以深情,可以喜气,可以忧伤。可以说如果从完全的美学角度来讲,大概苏轼是最高的。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江城子》)

《江城子》是写得比较早的,这个十六岁嫁到他家里的王弗,是他生活中最重要的一个段落。

在她去世十年以后的一个回忆里,他开始去描述自己在梦中的经验。大家要特别注意这首词口语化的倾向,比如:“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我们会发现每每在阅读苏轼作品的时候,中间没有感觉到任何阻碍和费力的状态,像他自己所说他在写文章的时候如行云流水,“行于所当行,止于所当止”。这其实在讲要自然,当然这种自然并不容易。

悼亡诗其实在中国的文学传统里非常多,不过这种悼亡诗往往只对个人有意义,对他人没有太大的意义,或者说在形式上变得很概念和八股。其实悼亡的东西极不好写,原因是因为悼亡是在书写一个很特定的人与人之间的特殊经验,而同时又必须把它扩大到生命的某种苍凉性,因为它毕竟碰到一个主题叫做死亡。在我们读到“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时候,会发现苏轼完全是从真实的情景出发,没有任何的做作。

今天如果我们对父亲的死亡、母亲的死亡、祖父母的死亡,或者妻子的死亡做描述,我觉得这个东西是最难写的,难写的原因是因为在伦理的社会架构当中,我们会受到这类文章的意义的限制。

凡是受到限制、被认为应该怎样写的文章,常常都是最不容易写好的文章。

我记得小时候写作文,老师常常会给一个题目叫“母爱”,我觉得大概小朋友都写不好。母爱这个东西要写好,大概要写到像苏轼写的“尘满面,鬓如霜”的程度。

你不到那个状态,你不太知道母爱是什么东西,因为在某一段年龄当中,在母爱可能还是让你厌烦的东西的时候,你怎么去写母爱呢?

所以我的意思是说,我读《江城子》的时候,我觉得苏轼在生命经验当中的一种自然性,是他最惊人的东西。可是对这一点我们常常不会发现,因为你读的时候,觉得简直是容易得不得了,可是这个容易刚好是他的难处。

我们在读“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时,要特别注意“尘满面,鬓如霜”,这是一个非常具有意象的描述,就是自己老了。

这些年憔悴漂泊,到处下放,这样一副面容即使见到了,你也不会认出我了。

我觉得这种意象、这种描述,表现的是一种非常深、又非常特殊的情感。我们在前面讲过,不少宋词当中有表现男女情感的内容,但那大多还是与歌妓之间的情感,它们或是感伤的,或是有一点浪漫的,可是与妻子的情感常常不见得是浪漫,它有着共同生活过的内容,因此里面有非常深沉的东西。

很少有人在文学创作里写妻子写得那么好,对妻子的情感难写,因为它太平实了,不像情人的情感那么花哨。我们再从这个角度去看《江城子》,会有非常深的感触。

苏轼只是在写偶然梦到亡妻的记忆:“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其中“小轩窗,正梳妆”是对妻子初嫁的回忆,这里边有一种少女的美。王弗十六岁嫁到他家,一个新郎会偷看她的美。前面的“尘满面,鬓如霜”讲得是一个中年男子的苍凉与憔悴,可是到“小轩窗,正梳妆”的时候,忽然变成了一个少女的美和俏皮,这其实一种对比:自己已然衰老,可是亡者在他的记忆里是一个永远的新娘,一个初嫁的新娘。

大概从小学开始,家里就不停地叫我背《江城子》,那个时候哪里懂这种东西,觉得就像歌一样背吧。可是很奇怪,直到现在它的句子还常常会跑出来,大概因为你在生命经验当中,越来越觉得这一类作品是最难写的,它的情感深到你不太容易发现,全部化到平实的生活当中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我想大家会发现,苏轼最大的特色是他的作品根本不需要注解,这样的东西你要怎么去注解?它都是生命经验,如果要注解它,恐怕是要用生命经验来做注解。从这里也可以看到苏轼作为一个这么重要的文学创作者,文学真的不是他的职业,他没有刻意地为文学而文学,而是在生命当中碰到那个事件的时候,他的真情会完全流露出来,他的文学就出来了。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蝶恋花》)

“花褪残红青杏小”,由春入夏的季节,花已经有一点凋落了,红色慢慢凋零,杏花落了以后,青色的杏子慢慢长出来。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各位注意一下这个画面的描绘,几乎是没有主观性的白描,就是春天的燕子飞起来,那绿水绕着几户人家流过去。我们几乎可以把它翻译成宋代一个非常美的小品、山水画。“枝上柳绵吹又少”,柳树上的棉絮越吹越少。

“天涯何处无芳草”,在我们很小的时候,不一定知道它是苏轼的句子,可是很多时候、很多地方都会用到。好的文学作品中的某些句子会变成成语或习语,“天涯何处无芳草”不止是在讲一个自然现象,同时它也扩大成为一个心理经验,好像对生命有很大的鼓励。

我曾提到我最大的愿望是盖一座庙,凡是这种句子我都会把它做成签,放在庙里,一个失恋的人如果抽出“天涯何处无芳草”,大概会很高兴的,它变成了一种扩大的人生体验。

下面一段非常有趣。一个男子几乎是以偷窥地方式去看一个女子荡秋千,这段描绘大概是中国文学里少有的一种活泼俏皮的美学经验,而这个经验在一个严肃的、父权的男性文化里,是非常难出来的,它甚至比欧阳修的“白发戴花君莫笑”还要精彩。

“墙里秋千墙外道”,苏轼有些诗让你觉得“他怎么会这样写?”。墙里面有秋千,墙外面有一条路,讲没讲不是一样吗?

实际上像苏轼这种高手,当没有大事件的时候,任何东西他都可以信手拈来。“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墙外行人”就是路上有行人在走,就是苏轼自己。“墙里佳人笑”,墙里有一个美丽的少女在荡秋千,一面荡一面笑。如果是拍摄一个影片的话,大概是苏轼踮起脚尖,一直想看那个笑声那么美好的女孩子有多漂亮的感觉。

可是女孩子大概发现了他在偷看,所以“笑渐不闻声渐悄”,女孩子跑掉了,笑声越来越远,然后就听不到了。

“多情却被无情恼”,他觉得他自己是一个蛮多情的人,很想认识一个美丽的少女,与她讲讲话,结果人家很无情地离去。

在北宋词当中,这种真性情,这种自我调侃和自我解嘲,大概只有苏轼有。如果在今天他跑到一个咖啡厅,跟一个女孩子搭讪,而那个女孩子不理他,他也会摸摸鼻子自我解嘲。我觉得这是一种格调,是很难做到的,既不侮辱自己,也不侮辱对方。

“多情却被无情恼”绝不是抱怨,而是自己摸摸鼻子就走了,而且还有对自己的调侃。这是个很难把握的分寸,你现在每天看社会新闻,很少看到有人抱着“多情却被无情恼”的心态拍拍屁股走了,大概都变成对于对方的侮辱或对于自己的侮辱,最终或许成了悲剧。  

苏轼身上完美体现了儒家、道家(老庄)、佛教的融合。

苏轼在宗教上的领悟,其实不是说达到多么高的境界,而是他发现自己没有达到多么高的境界。

苏轼曾写信给佛印和尚,说最近修炼到“八风吹不动”,也不贪婪了,也不嫉妒了,也不生气了,什么都没有了。

佛印和尚在信上批了“放屁”二字退回,苏轼气得半死,跑到金山寺去大骂佛印,佛印就哈哈大笑说:“八风吹不动,一屁打过江。”苏轼马上就懂了,自己也哈哈大笑,后来还把玉带赠给金山寺作为镇寺之宝。你以为自己修炼得很好,已经“八风都吹不动”,可人家骂你“放屁”却会生气。

苏轼了不起的地方,就是他回来做“人”了。修炼其实是为了回来做人,而不是告诉别人我多了不起;能告诉别人自己没有那么了不起,才是修行。

苏轼很有趣,你越读他的传记就会越喜欢这个人,因为他处处流露出“我其实做不到”。对人的眷恋、对人世的牵挂,他都放不下,可是他每天又写文章说“我要放下”,从中可以看到他人性中最真实的部分。

吃饱饭他就摸自己的肚子,肚子很大,然后就问别人:“你知道这肚子里都是什么吗?”有人吹捧他,讲是“一肚子文章”,他就摇头说不是。后来问朝云,朝云说是一肚子“不合时宜”,他说“ 对了”——其实他很了解自己。了解自己其实是一种大智慧,因为在生命里我们会作假,甚至会塑造出一个假的自我,并且越来越觉得这个假的自我是真的自我。尤其在修行的过程当中,你越读哲学、宗教的东西,越觉得自己领悟了,越容易自大,越容易出言不逊。可是苏轼的每一次悟道过程都会被破功,他就哈哈一笑,觉得真好,破功后反而轻松了,不必背负我是悟道者的那种尊严——我想这是苏轼最了不起的地方。

苏轼二十岁离开家乡,跟父亲、弟弟一起去考试,文章写得那么好,主考官欧阳修认为他是所有考生当中最优秀的,可是不敢给他第一名,给了他第二名。

殿试过后,仁宗皇帝说这是稀世奇才,将来的太平宰相。在得意忘形的状况下,我们看到这个才子其实一直在“伤害”别人,只不过他自己不知道。

很多人为苏轼后来的遭遇打抱不平,认为是小人在陷害他,我倒觉得苏轼自己应该领悟——你不知道人会在哪里被伤害了。我们一直以为伤害是一种刻意的行为,可是我们从来没有想过,你写文章这么容易,而别人写文章却那么难,你大概已经“伤害”到别人了。苏轼后来也不太了解,为什么他每一次做官都派一个最不好的地方给他,于是他就有很多的牢骚,这个牢骚变成他有一段时间写文章的基础。

当然我们看得出来,造成他四十三岁时因“乌台诗案”入狱的那些人的确是小人,可是我们不要忘记这与苏轼经常的抱怨是有关的,他的诗句当中有很多句子是抒发不满的,说我这么有才,怎么没有被看重。

可是有才为什么一定要被看重?我们看到一个生命如果有一天能够了解“墙里秋千墙外道”的分寸,能够了解有才与无才之间在这个世间同时并存的意义的时候,他恐怕就会有更大的豁达跟包容。可是苏轼在落难之前,他从来不知道这件事情。

四十三岁前后的苏轼是两个苏轼。四十三岁以前的他,一直受到宠爱而自己不知道。他一直在做官,一直在外放,即使有时候发牢骚,觉得为什么老外派我,觉得最好的没有派给他,可是他没有想到人世间有多少比他更辛苦的生活状态。我想这个是等在一个了不起的创作者后面的东西。

我们看到,当苏轼四十三岁被提解进京,也就是连夜抓到京城关起来的时候,他真是吓死了,因为他从来没有想到会落难到这种程度。关在监狱的时候,他的生命是一个大的跳跃,因为常常有审问和侮辱。每天被疲劳轰炸审问,这时候苏轼认识了一个最重要的朋友叫梁成,这是一个管理监狱的狱卒,等于是一个老警察,苏轼过去的生活里没有这种人,他结交的都是欧阳修这种上层的知识分子。

梁成很喜欢苏轼,觉得他真是被陷害的,所以常常偷偷带一点菜给他吃,冬天给他烧热水洗脚。这个时候苏轼变了,看人不再是只有知识分子,人其实有很多很多种,我相信在他的生命里面有了更大的领悟。我记得有人曾把陷害苏东坡的小人名字一一列出来,后来我跟这位朋友说,其实真的不必,因为我相信苏东坡应该忘掉这些人了。如果苏轼有所谓的修行,这是他修行的机会;如果这个时候他继续抱怨,如果他这个时候继续烦躁,他的生命是不会跳跃的。

在监牢里面的这段时间,我相信是苏轼的脱胎换骨。他写给弟弟的诗:“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与君世世为兄弟,再结来生未了因。”感人至深,对生命当中所谓的权力、财富和所谓的正直,他没有任何要求;而是说和自己眷恋的人在一起过平淡天真的日子,这才是重要的。

所以“与君世世为兄弟,再结来生未了因”,希望下一辈子还能够跟相处很好的弟弟再做兄弟。我想这一点是苏轼不得了的跳跃,他被放出来后下放黄州,整个生命都改变了。大家可以看看《寒食帖》,就是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展览的苏东坡唯一的手稿真迹。当时所有的人都不敢理他,因为他是政治犯,我觉得这是对苏轼一个巨大的考验,一个伟大的创作者要承受这样被侮辱的过程,能够坦然面对你往日的好友完全不理你的局面。

当人家都喜欢你的时候,你爱别人是容易的;如果人家都恨你,你还要说你爱别人,其实不是那么容易的。这个时候他没有朋友了,没有人敢碰他了,马正卿这个唯一还可以照顾他的朋友,就找了东边的一块坡地去给他耕种,所以苏轼取号“东坡居士”。这个时候苏轼死掉了,苏东坡活过来了。那首“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就是这个时候写的,所以大家看到《念奴娇》的时候,你会感觉到苏轼不是走在宋朝了,而是苏东坡走在三国的历史当中了。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念奴娇·赤壁怀古》)

当一个人可以跟历史里的人对话的时候,他已经不是活在当下。所以走在黄州的赤壁,这个当年三国打仗的地方,才会生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感慨。所有的人都会随时间过去,高贵的、卑贱的、正直的、卑劣的,总有一天都会被扫尽。时间与今天相比,是分量更重的东西。所以当他领悟到这一点的时候,好像曾经在三国活过,他现在再活了一次一样。

我们在这首宋词中几乎排名第一的作品里,看到的是他平实道来自己对历史的感觉:“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人道是”表明他自己并不确定。

“乱石崩云,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一种历史的开阔,历史的沉重,历史的丰富全部在这里展现出来。五代到北宋的词都在写生活中的小事件、小经验,可是这首词忽然写大事件、大经验了,而这个大经验是因为经过了劫难才看到的。不过要注意的是,苏轼的大经验跟唐代还是不同,他接下来还是回到非常优美的部分。我最喜欢“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有没有发现,这种东西就是宋代精彩的部分,有一点像前面讲过的从“尘满面、鬓如霜”忽然转成“小轩窗,正梳妆”,其实是一个阳刚的沧桑的中年男子跟一个妩媚的少女之间的对比,他表现了两面。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描绘周瑜在面貌上青春俊美的形态,“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历史不过就是像戏一样,像一个生命在谈笑之间的从容跟自在。

用这样的方式去看历史,忽然有了一种轻松,这样就会发现自己始终不能释怀的那种痛苦,在监狱中被拷打、侮辱的痛楚,这个时候何足挂齿,哪里有那么严重?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其实是在调侃衰老,一个可以“多情应笑我”的生命本身就是可以笑,可以被笑的,可以被嘲弄、被调侃的。生命应该有这个内容,没有这个内容就是太紧张了,所以他最后写道:“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最后用酒来祭奠江水、祭奠月亮,他感觉到有一天要把生命还给山水。

这段时间是苏轼最难过、最辛苦、最悲惨的时候,同时也是他生命最领悟、最超越、最升华的时候。这一段时间他有时候还是很抑郁的,你不要认为他一下就豁达了,他写完这个又开始抑郁了,觉得怎么那么倒霉,被这些人侮辱。有一次他跑到夜市喝酒,被一个流氓一样的人撞倒在地,他很生气,本想跟那个人吵架,可随后他忽然就笑了。他后来给这段时间里他唯一的朋友马正卿写信,说这件事情的发生令他“自喜渐不为人识”,已经渐渐没有人知道他是谁了。

其实“自喜渐不为人识”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心态,不是别人认不认识你,是你自己相信你其实不需要被别人认识,我想那种回来做自己的状态非常难,尤其对苏轼来讲,他曾经是一个名满天下的翰林大学士。我想苏轼在这个时候认识了狱卒梁成这些人,对他是非常重要的经验,他真的下到了民间,而下到民间,知识分子的骄气会消除,骄气是骄傲的“骄”,也是娇宠的“娇”。知识分子太被娇宠了,所以他之前没有办法到民间去变成一个朴素的角色。民间的东西还真是帮助苏轼开阔了文学的意境,所以你看他这个时候写出来的作品,大概都是他最好的作品,不仅有《赤壁赋》,还有《临江仙》。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临江仙》)

最后我想大家可以看一下《水调歌头》,这是在中秋节写给他弟弟的,这首词十分有趣。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

你会发现里面几乎都是完全自在性的东西:“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其中有很多李白的东西,可是没有李白那么孤傲。它很温暖,非常的温暖。“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觉得自己是天上的仙,要回到天上去,觉得人世跟天上可以这么转换,让人有那种自由跟随意的感觉。

接下来从月光的视角去描写,“转朱阁,低绮户”,月光穿过了红色的楼阁,照进了有描画的窗户。“照无眠,不应有恨”,月光照在失眠的苏轼身上,他在调侃自己吧,说不应有恨哪,你为什么会睡不着觉,你不是过得蛮好吗?

“何事长向别时圆”,因为有一个宿命的东西你根本不了解,就是生命的无常现象,这个时候他带出了最直接的句子:“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有没有发现前面我们讲过的,宋代是直接碰到了生命的无常性,他们不避讳这个东西,可是也不因为它悲哀。对于生命里面的一个空的状态,一个无常的状态,苏轼是直接去写的,完全不做任何文学的修饰。

我们今天也常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可是到结尾,他写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他还是有愿望,他不会因为无常而变得沮丧跟绝望,这个是跟五代词非常不同的,所以我们说,苏轼建立了北宋另外一种开阔、另外一种豁达。

 原来苏轼贡献了那么多成语

在小编眼里,作为北宋第一大V,大文学家苏轼除了是段子手、吃货、技术宅、时尚先锋外,最重要的是还是成语的高产者。

不数不知道,一查才发现那么多成语都出自他的诗词,今天咱们就历数一下苏轼贡献的成语。 

“令人喷饭”很常见,却少有人知其是成语,更少人有人知道如此通俗的成语出自宋代苏轼笔下。

苏轼《文与可画禹筜谷偃竹记》:

"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现用来形容事情、行为或说话让人可笑。

北宋嘉祐六年,苏轼赴任陕西路过渑池(今属河南)。其弟苏辙难遣手足之情,写了首《怀渑池寄子瞻兄》寄赠。苏轼写了《和子由渑池怀旧》诗,进行回赠。内容如下:

后人把前四句概括为“雪泥鸿爪”这一成语,比喻往事遗留的痕迹。

韦应物有“安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的诗句。

苏氏兄弟最向往风雨之夜,两人对床共雨,倾心交谈,后遂用对床夜雨等形容亲友兄弟的及其欢乐之情,或指闲居。

苏轼在《送刘寺丞赴余姚》一诗中写道:

中和堂后石楠树,与君对床听夜雨。

文与可非常擅长画竹子,苏轼为之写过一篇文章,叫《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于是就有了“胸有成竹”这个成语,比喻做事之前早有通盘的考虑和谋划。

苏轼有一位好友叫陈季常。元丰三年(1080年),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不期遇上陈季常,两人系成为好友。

陈季常在龙丘的房子叫濯锦池,宽敞华丽,家里养着一群歌妓,客人来了,就以歌舞宴客,就有点象我们现在招待客人进歌厅的意思差不多。

而陈季常的妻子柳氏,性情暴躁凶妒,每当陈欢歌宴舞之时,就醋性大发。拿着木杖大喊大叫,用力椎打墙壁弄得陈季常很是尴尬。

苏东坡就写了一首诗取笑陈季常:

河东是柳氏的郡望,暗指柳氏。“狮子吼”一语来源于佛教,意指“如来正声”,比喻威严。

后来这个故事被宋代的洪迈写进《容斋三笔》中,广为流传。河东狮吼的典故从此确立。

出自苏轼的《后赤壁赋》:

原指一种自然景象,后多比喻事情终于真相大白。

出自苏轼的《赤壁赋》: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北宋嘉佑年间,四川的苏轼到京城汴梁参加进士考试,主考官欧阳修看到苏轼的试卷以为是自己朋友的,将本应取第一名的只给其第二名。

苏轼考取进士后给欧阳修写了一封感谢信,欧阳修感叹他的才华。

欧阳修在给大诗人梅尧臣的一封信《与梅圣俞书》中称赞苏诗:

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

出自苏轼的《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词:

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

比喻过时或无意义的事物。后多形容已失去新闻价值的报道或已失去应时作用的事物。

一次,苏东坡退朝回家,指着自己的腹部问侍婢:“你们有谁知道我这里面有些什么?”一答:“文章”。 

苏东坡摇摇头,王朝云笑道:“您肚子里都是不合时宜。”苏东坡闻言赞道:“知我者,唯有朝云也。”

出自苏轼《东坡题跋·书摩诘〈蓝田烟雨图〉》: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形容长于描写景物的诗,使读者如置身图画当中。也形容诗的意境非常优美。

北宋时期,苏轼带他随从外出郊游,他观赏山崖的金鸡菊,随从在一旁高唱苏轼的歌词。

苏轼问他们自己与柳永的词有什么不同。随从说:柳郎中的词只可借17岁的女孩子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外晓风残月”,您的歌词得请关西大汉持铁板唱“大江东去”。

后用来形容豪迈激越的文章风格。

出自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这是苏轼对人生的无限感慨,有大彻大悟、超脱尘俗的味道。

语出宋·苏轼《于潜僧绿筠轩》诗: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比喻人若庸俗,则不可救药。

出自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指淡雅和浓艳两种不同的妆。也形容园林景观呈现的繁丽与恬淡的两种景象。

出自苏轼《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诗:

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比喻世事变幻,如春夜的梦境一样容易消逝,不留一点痕迹。

苏轼《东坡志林·三老语》:

尝有三老人相遇,或问之年……一人曰:‘海水变桑田时,吾辄下一筹,尔(迩)来吾筹已满十间屋。

这本是寓言,讲三位老人竞相夸耀自己的寿命之高。后用“海屋筹添”指增年益寿,常用作祝寿之词。

形容诗文或书籍写得非常好,不论读多少遍也不感到厌倦。出自苏轼《送安惇秀才失解西归》:

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用来指随时的,不是预定时间的需要。

出自苏轼《后赤壁赋》:

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

宋朝时期,密州知府苏轼因为写诗被诬陷入狱,后来被贬到黄州团副使。他在黄州期间,遇到两位好朋友。

朋友弄到一条新鲜鲈鱼,苏轼问夫人要酒,夫人王闰之早就给他准备酒以备他不时之需,他们乘船去游赤壁,一直玩到尽兴而归。

出自苏轼《李铃辖座上分题戴花》诗:

二八佳人细马驮,十千美酒渭城歌。

乌:虚幻,不存在。变得什么都没有。指全部消失或完全落空。

出自苏轼《章质夫送酒六壶,书至而酒不达,戏作小诗问之》:

岂意青州六从事,化为乌有一先生。

燕:汉成帝皇后赵飞燕;环:唐玄宗贵妃杨玉环。形容女子体态不同,各有各好看地方。也借喻艺术作品风格不同,而各有所长。

出自苏轼《孙莘老求墨妙亭诗》:

杜陵评书贵瘦硬,此论未公吾不凭。短长肥瘦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

谓山川、河流美如画卷,形容自然风光美丽如图画。

出自苏轼《念如娇·赤壁怀古》: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只有一个,再没有别的。形容非常稀有。也用来形容人或物非常珍贵。

改过不吝,从善如流,此尧舜禹汤之所勉强而力行,秦汉以来之所绝无而仅有。

比喻极难得的珍贵食品。

苏轼《江瑶柱传》:“方其为席上之珍,风味蔼然。虽龙肝凤髓,有不及者。”

出自大家小学都背诵过的苏轼《题西林壁 》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庐山因周武王时期高人匡俗结庐而居而得名,它三面临江,山势十分雄伟,山清水秀,风景奇丽。它临江靠水,山上烟雾缥缈,人们很难看清它的真实面貌。

后用此成语借事情的真相或者一个人的本来面目。

词义是比喻微小而没有作用的名声,非常微小的利润。

出自苏轼《满庭芳》词:“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着甚干忙。”

意思是世间万物各有其所属。

出自每个人中学时都背诵过的苏轼《前赤壁赋》:

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形容信念坚定,意志顽强,不可动摇,坚强不屈。

指难以做到的事情居然做到了,值得珍视。出自苏轼《荀卿论》:

子路之勇,子贡之辩,冉有之智,此三者,皆天下之所谓难能而可贵者也。

少年苏轼:我本一道士,奈何入红尘

宋仁宗十五年(1037年),首都汴梁西南方向1337公里、乐山大佛以北50华里,眉山镇苏家。

“呱呱呱”一阵哭声后,诞生了一个男婴。

这是一个足月顺产的孩子,小手胖乎乎的,在空中乱抓一气。

“瞧,这孩子的眼睛多亮哟!”产婆称赞道。

她一辈子接产新生儿上千人,唯此婴儿眼睛给她留下深刻印象,像什么呢?

就像夜空中最亮的那颗星,不,两颗。

唯一奇怪的是,婴儿不爱哭,总像在思考什么哲学问题。

“仔仔,听话,哭一声吧,”母亲程氏拍拍婴儿的屁股,担心地叮嘱道。

直到有一天,婴儿看到父亲磨墨写诗(那诗只是草稿,很难看),才哇地一声哭了出来。

这是一个普通的平民之家,10年之内,美丽又大方的程氏为老公苏洵生了六个孩子,该男婴排行第五,取名“轼”。

“轼”在古文里的意思是“车前的扶手”。

父亲苏洵希望这个孩子,今后就算默默无闻,也要扶危救困、真正对社会有用。

这是苏洵先生最值得敬佩的地方,尽管他年轻的时候有些吊儿郎当、无心向学。

但他绝对是一个好父亲,不像有些家长,只盼孩子象树一样生长(摇钱树)。

他继承了儒家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何谓成功?成功不过是帮助其他人时产生的副产品。

历史注定了,苏轼是一个传奇。

尤其是他悲天悯人的情怀,总能温暖天下。

悲天悯人从何而来?首先来自于道家思想。

北宋,道学繁盛,达到顶峰。

当道家思想附着在这位文学大师的灵魂里,就发生了明显的化学反应。

宋代皇帝几乎都是道家粉丝,到了宋仁宗,民间甚至传说,他是道家天宫的一尊大仙。

还有街头的算命先生,在接受民人日报和华新社记者联合采访时表示,仁宗同志是由赤脚大仙投胎而来——也就是《西游记》里无端遭受孙悟空戏弄的那个神仙。

由于人(神)脉资源很牛逼,仁宗搞定了很多神仙朋友,基本上要风得风,要雨得雨。

在他执政期间,王朝连续27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农民的粮食根本卖不出去,连猪看见大米都摇头。

宋是一个靠天吃饭的农业国家,天好,你好我也好,百姓对皇帝的崇拜无以复加。

为了进一步扩大道教影响力,宋仁宗命令佛道两教领袖当朝辩论,要求各媒体进行时况直播,昭示天下。

仁宗同志在辩论开始前发表了简短而重要的全国讲话。

他说,“朕欲皈依道佛二门,未知何教为尊,哪教为大,你们(佛道两位辩手)与寡人细讲明白,若道大,朕皈依道,佛大,朕皈依佛”。

一场历史上非常知名、惊天地泣鬼神的辩论开始了。

拜读过双方的发言稿,你觉得道教领袖是一位绝对的文学天才,辩词充满瑰丽的想象,既理性又感性,既高大上又接地气。

任何一位无神论者看了,其信心都会动摇。

更何况天师的口才一流,几乎可以把死人说得敲棺材。

结果毫无悬念,天师以绝对优势胜出,僧人羞愧难当,“无有半言回答”,合十而退,所有大臣拼命鼓掌。

仁宗皇帝御笔点赞道,“三教内中道为尊,上古原是天地根,生人生仙生世界,立玄化释定乾坤。”

由于苏轼受过道教的启蒙教育,其一生对道教情有独衷,如《放鹤亭记》对道人张天骥大加赞赏,而《后赤壁赋》又以道人入梦结尾。

在他被贬时,他最喜欢的去处就是道观、道堂,在那里,他一坐就是一下午。

在那里,他文思泉涌,写出了著名的《众妙堂记》、《观妙堂记》、《庄子祠堂记》。

眉州是一个很普通的小地方,但之前也生产了两个著名人物,他们对少年苏轼影响至深。

一位是很久很久以前、活了800岁(古代算法不一样)的彭祖。

据说,有一次彭祖在野外游泳,发现了一只漂亮的野鸡,他想方设法抓到野鸡,做了一锅汤献给尧享用。

尧眯着眼睛喝完,抹了抹嘴,高兴地对彭祖说,“你快去数一数那只野鸡有多少根羽毛,它有多少根毛,你就能活多少岁。”

据说彭祖后来很后悔没有找一只毛发更茂盛的野鸡。

既然活了800岁,彭祖对人生的思考,当然不是一般的深入,不是一般的智慧。

少年苏轼对他的传说如痴如醉,对他的著作反复研读。

另一位是汉朝的张道陵,传说他是西汉宰相张良的九世孙,神奇的是,他也长寿,活了122岁(写到此,囚徒不由得对现代科技、现代医学产生了严重的怀疑)。

说张道陵是苏轼的第一个人生偶像,一点儿也不过分。

据说道陵同志出生的时候,满室异香,整月不散,黄云罩顶,紫气弥院。

他七岁便读通《道德经》,天文地理无不通晓,还能背诵《五经》。

但对这些人世俗学,他曾叹息道:“可惜,这些书都无法解决生死的问题!”

于是,他放弃儒学,改攻长生之道。

当时在巴蜀一带,有人信奉原始巫教,大规模“淫祀害民”,聚众敛财,无恶不作。

张道陵是一个武林高手,勇敢地创建了天师道,他后来果断出手,平定了祸害百姓的巫妖之教。

后来他的天师称号便代代相传——那些天师都很长寿,平均年龄在90岁左右,高龄的120多岁。

张天师是眉州苏家的偶像,在苏家的大门、卧室、书房,甚至蚊帐上,都有天师的画像。

天师之于苏轼,就像是一位熟悉的老者。

苏轼很小的时候,他就有一个dream:学习张天师,遁入深山老林,当一名普通道士(跟囚徒小时候天天想去少林寺练武类似)。

天天研读道学书籍,苏轼深得道家风范,逐渐形成了生性放达,为人率真的个性。

道教思想就像神经系统一样,布满他的五脏六腑。

这也可以解释他为什么深晓《周易》,终生爱与道士高人交往,并且有一个好听的名字:铁冠道人。

他还是一位生活家,他爱美食,善品茶。

一入深山老林,他便活了过来,大自然让他乐而忘忧。

那是他最爱的减压方式。

这部分讲述的故事,还是道教有关。

苏轼读书的学校,不是省重点,也不是市重点,甚至不是一所学堂,那只是眉山城的一所道观,名为天庆观北极院。

张易简,让我们记住这个名字,他是苏轼人生道路上第一位老师,也是四川地区一位知名道人。

关于张道人的资料,现在已不可考,只知道他颇有学识,且为人正直善良,是宋朝的全国道德模范、十佳教师(民办学校)。

他崇尚孔子的因教施教,无论学霸还是学渣,都因他的教导而有所成长,慕名前来求学的少儿有数百人。

苏轼后来饱含深情地回忆道,张道士从不强求和责骂学生,而是采取循循善诱的方法进行点拨,教学效果很好。

苏轼在道观读书三年,进步很快。

即使在50多年后,晚年的苏东坡还常梦见张老师。

公元1099年农历3月5日的一个深夜,他还专门写了一篇《众妙堂记》,文中记述了他梦见回到学堂,看见张老师还是当年样子的情景。

对张易简而言,一辈子能有这样的学生当然也很骄傲。

首先,苏轼读书,是活读书。

当同学们上早自习,拼命背诵"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一文时,苏轼走到张老师面前,悄悄地问,"奥妙只有一个,难道还有很多么?"

张老师微笑着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奥妙同样如此,他要注意仔细观察哟!

聪明的苏轼听后,很快就买了一个小笔记本,每天有什么感想,就记在本子上。

苏轼在课桌上刻下几个字,作为自己一生的座右铭。

那句话,很笨拙,根本不象出自一个优等生。

一个优等生一定是天赋智力,有聪明的学习方法呀!

很多人都提到过他的学问之道——遇到喜爱的文章,他一遍遍地抄写。

有的文章,他抄了一辈子,无数遍。

在破旧的天庆观,昏黄的烛光下,同学们都看到了那几个字。

"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加载中,请稍候......

释义 渠:水道。水流到的地方自然形成一条水道。比喻条件成熟,事情自然会成功。

出处 宋·苏轼《答秦太虚书》:“至时别作经画,水到渠成,不须预虑。”

出处 宋·欧阳修《与梅圣俞书》:“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

是说欧阳修赏识苏轼的才华.

43很显然掉了个意思变味的“成语”(如果算成语的话)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歌管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

至于流传下来的自然是第一句啦

不过在后人无边际的联想下意思你是知道的!

44闻日为钟 并 扣盘扪烛

喻不经实践,认识片面,难以得到真知。

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

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龠,以为日也。日之与钟龠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

形容长于描写景物的诗,使读者如置身图画当中。也形容诗的意境非常优美。

出处:宋·苏轼《东坡题跋·书摩诘〈蓝关烟雨图〉》:“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

形容一点一滴地积累。也形容事物完成的不容易。

出自:轼倅武林日,梦神宗召入禁中,宫女围侍,一红衣女童捧红靴一只,命轼铭之.觉而记其一联云:“寒女

之丝,铢积寸累。步武所临,云生雷起。”既毕进御,上极叹其敏,使宫女送出。睇眎裙带间有六言诗一

首,云:“百叠漪漪风皱,六珠纵纵云轻。植立含风广殿,微闻环佩摇声。”

表示随便一说,不切实际。

出自 宋叶梦得《避暑录话》:“子瞻在黄州及岭表,每旦起,不招客相与语,则必出而访客。所与游者,亦

不尽择,各随其人高下,谈谑放荡,不复为畛畦。有不能谈者,则强之说鬼。或辞无有,则曰姑妄言之,于是

闻者无不绝倒,皆尽欢后去。或一日无客,则歉然若有疾。”

出自 俞文豹《吹剑续录》:“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比柳词何如?对曰,柳郎中词,只好十七

八女孩儿执红牙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抱铜琵琶,执铁板唱‘大江东去’。公

出自 《艾子杂说》:齐有富人,家累千金,其二子甚愚。其父又不教之。一日,艾子谓其父曰:“君之子虽

美,而不通世务。他日曷能克其家?”父怒曰:“吾之子,敏而且恃多能,岂有不通世务耶?”艾子曰:“不须

试之他,但问君之子,所食者米,从何来?若知之,吾当妄言之罪。”父遂呼其子问之。其子嘻然笑曰:“吾

岂不知此耶!每从布囊取来。”其父愀然而改容,曰:“子之愚甚也!彼米不是田中来?”艾子曰:“非其父

50如怨如慕,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人若庸俗,则不可救药。

语出宋苏轼《于潜僧绿筠轩》诗:“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出自 《东坡志林》卷十二:“桃符仰视艾人而骂曰:‘汝何 等草芥,辄居我上!’艾人俯而应曰:‘

汝已半截入土,犹争高下乎?’桃符怒,往复纷然不已。门神解之曰:‘吾辈不肖,方傍人门户,何暇

53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

这应该是一个成语了…… 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是描写花蕊夫人的词.赞喻她的肌肤与容貌

出处 宋·苏轼《答秦太虚书》:"初到黄,廪入既绝,人口不少,私甚忧之,但痛自节俭,日用不得过

百五十。每月朔,便取四千五百钱,断为三十块,挂屋梁上,平旦,用画叉挑取一块,即藏去叉,仍以

大竹筒别贮用不尽者,以待宾客,此贾耘老法也。"

出处:苏轼《上圆丘合祭六仪》:“仪者必又曰:省去繁文末节,则一岁可以再郊。”后人也有把它说

出处:苏轼《赠僧思谊 一题:又赠老谦或谓为刘贡父作》:“泻汤旧得茶三昧,觅句近窥诗一斑。”

三昧:梵语,意为正定。排除一切杂念,使心神平静,专心致志,达到悟境。引申为诀窍或精义。指在

某方面造诣深湛,熟知精义。

微小而没有作用的名声。

出自:苏轼《满庭芳》:“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着甚干忙。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

出自:苏轼《文说》:“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

59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装浓抹总相宜。

燕指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环指唐玄宗的贵妃杨玉环,燕瘦环肥比喻体态不同而各擅其美,风格不同而各有所长。

东坡的书法豪迈雄逸,姿态横生,当时有人曾讥讽东坡字肥,讥为“墨猪”,东坡则反驳“杜陵评书贵瘦硬。此论未公吾不凭,短长肥瘦各有度,玉环飞燕谁能憎”,认为“余书如绵裹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对苏轼的评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