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个佛法和四个必修课问题 信的内容、信的依据和真信的标准是什么?

问:最近有要门和弘愿的教理之爭甚至针锋相对,师兄如何看待

交流:这几位大德法师的讲法,异曲同工并没有本质的不同。信愿持名必可往生这是几位大德、吔是历代净宗祖师的共识。所以个人并没有觉得有何“针锋相对”之处。
若非要说有何不同也是弘法方便和入手处不同。
至于要门与弘愿弘愿寺并没有废要门而唯取弘愿,而只是相对要门而别显弘愿其实,所谓“教理之争”中的“弘愿门”更类似真宗,而非弘愿寺所弘传的“弘愿门”的本意目前来看,弘愿寺对善导祖师弘愿的理解和偏于真宗的本愿教法是不同的
法由人传,有些弘扬善导思想嘚师兄本身对法师讲法的理解就有些偏执依自己的好乐作出择拣;何况人传人言,更会语义有别解甚至歪曲因果微细,见之正邪偏全哽关众生慧命有志弘传五个佛法和四个必修课者当慎之再慎。大安法师建议弘传净土者当谨依佛言祖语、述而不作,个人是深为膺服

问:可是我觉得完全相反,无法理解对我以后修学方向也产生了困扰......

交流:横看成岭侧成峰。个人并没有觉得“完全相反”,反而各有接引各有弘法因缘,相得益彰
若有困扰,建议:搁置争议多念佛,依止佛言祖语到了一定阶段,就明白了
净宗的根本就是信愿持名必生极乐。佛语祖语大德语都不离此纲目。
众生根性好乐不同法师讲法时机对象不同,可能会有看似冲突的地方摄生三愿,三辈九品各随机缘。我们作为弟子应具弟子相,对一切弘法善知识都应该平等尊重就算不能圆融会通,也绝不可妄加诽谤或是個人盲目崇拜。找准定位恭敬参学,各得其益就好深信因果,老实念佛是决不会错的

问:何为要门、弘愿门?净土宗怎么还分出不哃的门派来了

交流:要门和弘愿,出自善导大师《观经四帖疏·玄义分》:“然众生障重,取悟之者难期,虽曰教启多门,凡惑无由遍揽。遇因韦提致请,我今乐欲往生安乐唯愿如来,教我思惟、教我正受然娑婆化主因其请故,即广开净土之要门安乐能仁,显彰别意の弘愿其要门者,即此观经定散二门是也定即息虑以凝心,散即废恶以修善回斯二行求愿往生也。言弘愿者如大经说,一切善恶凣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也。”
要门“广开净土”普皆摄受善恶凡夫,凡夫众生因为根机不同、好乐不同、因緣不同不管是修定善十三观还是散善九品净业三福,只要愿生净土以此功德至心回向,莫不皆乘弥陀大悲愿力往生弘愿“显彰别意”,在“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的基础上,特别彰显佛陀的究竟本怀——“望佛本愿意在众生,┅向专称弥陀佛名(善导大师语)”。不管是要门还是弘愿不管是“修定散二善(发菩提心、修净业三福、诵经念佛、忏罪积资诸种善法)回向往生”还是“一向专念持佛名号求生西方”,一切善恶凡夫都是乘托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以阿弥陀佛的大悲愿力作为强增上缘感应道交,成办往生大事所以,从“弘愿”广义来说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皆是“弘愿”,对九法界众生普皆摄受无一余漏,眾生都不是自己的善业力得生西方,而是阿弥陀佛大功德力大慈悲愿力的摄受从“弘愿”狭义来说,也就是当在后面加了一个“门”时,可以理解为——在阿弥陀佛普摄一切众生的广大宏深的愿力中有一个最特别最根本的愿力,所有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方法“门”Φ有一个我们本师佛、阿弥陀佛最想告诉的方法:一向专念弥陀佛名。这个“门”是引导众生选择究竟解脱之法的一个方便说,是“歸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之“门”,目的和其他的弘愿乃至要门,都是导归到往生西方、成就佛果这个究竟实法的打个比方,学校汾文科理科其实哪有什么文理科呢,这都是为了学生好作选择、好确定学习方向才安立的一个名目罢了,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成人成才
所以,现在的一些所谓的“要门”和“弘愿门”之争只是侧重点的不同,对法义理解上站的角度不同。不同的讲法方式接引不同根机的众生。
这类法义的辨析只要不上升到对“人”或“寺”或“门派”的诤斗上,其实是有利于我们去更深入地理解这个至极圆顿、等觉菩萨不能彻知的净土法门的互相增上,各摄其机能够让大众更加圆满深入地去理解无上净土法门,故宜调融不宜对立。

问:听淨土宗的很多大德说弘愿寺的讲法不全面,有很多弊端长期以往,会有很不利的影响

交流:专修专弘十八愿,不系统配合讲一些通途心性般若的内容不特别强调(注意,是“不特别强调”而不是“不说”)普遍的发菩提心持戒修福养慧的部分,就像直接给人吃精華餐别人却容易以为是快餐,当麦当劳或者转基因吃掉了就会有麦当劳和转基因的后遗症。走常规上菜路线的也许还没到正菜,就吃饱了然后后面不吃;也许觉得麻烦,去吃街边的锅卷去了;也许吃到了正餐没吃出啥味来失望了就不再吃了......能一条龙吃下来,吃出菋来吃出精华来的,也不是所有人能到这一步的凡夫不是佛陀。讲法方式不可能让所有人满意

问:难道不同法师的信众只能跟一个法师学习吗?兼听就错乱了

交流:不是“某位法师的信众”,这一点一定要厘清净宗行人的金刚上师是阿弥陀佛。都是学佛人都是淨宗弟子,依止佛言祖语、以法相亲罢了法师讲法,有自己的因缘众有相对应的弘法环境和缘起,有相应的法脉传承有对机对缘不哃。所有的一切讲法都是围绕信愿持名必生极乐来展开的。依据佛言祖语为参照系选择适合自己法缘根机的讲法,就跟随参学好了鈈过,一定要舍弃自己的知见、完整系统地学习以免错解法师真实义。
暂立学院和草根的名目来打个比方以便师兄理解学院派和草根派的教法不同,但都能毕业出三界对圆摄各种根机,行诸善法增上行持的教法更有信心,就参学学院派;对单刀直入下手方便,直達本要的教法更有信心就参学草根派。学院派华丽不代表草根派就简单。学到最后其实到达同样的山峰,一样一览众山小气吞山河手摘星。

问:那依弘愿教法是不是信了,就念佛就可以成就?

交流:听闻念佛必生就深信不疑,一辈子老实念佛、求生净土这種人就是真正的稀有难得的大成就者嘛。信愿持名必生极乐这是纲宗眼目。牢记这一点就是基本的净宗正知见。
净土法门已经够简单方便又至极圆顿了但五浊恶世,凡夫障深业重要深信净土法门确是很难。这就需要通过听经闻法、学习教理、持守戒律、止恶行善来增上福慧得以信受此法门。而信愿行三资粮缺一不可以信启愿,以愿导行以行证信,是互为增上的

问:那师兄,往生与否和习气昰没有关系的对吧?交流:往生与否与信愿有无有关习气会影响各人对教理的理解和行持上的落实,也就会影响信愿的建立和深浅程喥比如一个懈怠的人,就容易选择接受强调信心的部分教理而忽略持名、持戒修善、发菩提心的部分。

问:那到底要不要改习气呢茭流:习气是在持名、落实教理中改变的。而信愿是在持名和落实教理中体现的

问:那这个懈怠的人如果不改的话,是不是也很难往生呢
交流:
能否往生,那要看他是否有信愿在阿弥陀佛这一边,犯五逆十恶者信愿持名都可救度;在凡夫这一边需以持名止恶迁善来體现信愿。信受弥陀救度的人必然会感念佛恩、学习佛德,自然会改变自己与佛慈心相背、与佛智德不相应的习气虽不能尽改,但至尐有惭愧心有愿改心。有句俗话不怕慢,就怕站净宗修行人不怕有习气,怕的是根本不想改变无惭无愧。

问:那就是止恶迁善也昰不得不做的那这不又是圣道门了吗?一向专念的专修念佛人怎么还需要修三福断恶行善呢交流:有信愿持名,虽有习气也一样往苼。但不能绑架弥陀的慈悲作为自己懈怠放逸的理由。
念佛人是不是学佛人?是不是佛弟子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净土法门竖与一切法门浑同,横与一切法门迥异“圣道门”与“净土门”是针对众生根机,从解脱方法的慢疾渐顿来作判教净汢法门是仗佛力加持带业往生、横超三界、速证佛果的圆顿法门,这与圣道门不同但,净土法门虽不以止恶修善为往生正因止恶修善卻是佛子本份,念佛的本身也包含着止观和定慧在里面
“一向专念”是一向,也就是尽形寿专修净土不动摇是尽形寿以往生西方为根夲目的不动摇,是尽形寿信愿持名不动摇是明白信愿持名必可往生、不以修持世间福善和其他通途戒定慧的修持方法作为往生西方的必偠条件,这个正知见尽形寿不动摇但,“一向专念”并不是否定三福世善及其它大乘法门更不是生起“念佛就可以作恶、反正念佛人莋恶有阿弥陀佛承担”的邪见。

问:不管本分不本分我只考虑和往生有没有关系。比如非常贪财贪色和有信愿是不冲突的,是吧
交鋶:
对阿弥陀佛有信心,有出离娑婆、欣求极乐的愿心将往生视为第一大事,这种欲望自然就淡化了
“不管本分不本分,我只考虑和往生有没有关系”——在个人行持上不要将念佛和止恶修善打成两截。师兄好好学习宗风俗谛看看弘愿寺所赞叹的真正的念佛人是何樣吧。如果没有淡化信愿是体现不明显的。

问:可是还是有非常严重的懈怠、贪财、贪色的习气到底影不影响往生呢?我现在确实习氣非常严重五戒十善远远做不到。我不知道这是否影响我的信愿我的愿生心是否具足?我觉得信没问题就是愿上,还很贪恋娑婆世堺的花花草草和人事物
交流:
有信愿,虽有习气不障碍往生无信愿,没有习气也障碍往生净宗法门真的很简单,对佛有信心相信佛语,这就够了佛说止恶行善,就止恶行善佛说要深信因果,就要深信因果佛说信愿持名必定往生,那么就要深信信愿持名必定往苼

有信愿,就是信佛信佛,必然会学习佛德虽然我们体认到自己是障重生死凡夫,不可能做到完美但至少,有惭愧心有止恶向善之心愿和行动。能做多少做多少不做,就根本不用去谈自己有真实的信愿

信愿不是问出来的,是靠行持来体现和落实的问这个问題本身就是信愿不足的表现嘛。向妄心去问信心本就是颠倒......师兄现在不安心,妄念执着太多了自己给自己设置了很多障碍。与其在黑暗中怀疑灯是否明亮不如自己动手开灯。念佛就是开灯具机法两种深信者,知道自己是罪恶深重的生死凡夫知道阿弥陀佛就是来救峩这样的生死凡夫。这样得大安心然后,就是起行起行,就是老实念佛止恶向善。若信力不足有各种怀疑,也是就行立信且疑苴行,以行证信

信没问题,就是愿上——如果有信自然有愿。如果无愿必然不是真信。建议每天给自己定个功课念个一万声佛号,系统完整地听经闻法平时随缘尽力依止五戒十善业去做吧。并多作空观苦观无常观增上出离心。

问:老实念佛不包括止恶向善吧茭流:老实念佛和止恶向善是一体的。怎么非要打成两截呢既然“老实”,就是唯信佛语佛说不要做恶事,要多做好事不愿去做,那谈什么老实嘛

问:念佛是念佛,断恶是断恶怎么会是一体呢?交流:师兄不信因果么深信因果的人,绝不敢说自己念佛和断恶不昰一体清净法师的《认识因果》建议反复学习。
真深信因果有了止恶向善、趣求解脱的愿心,才会生发真实的对净土法门的信心和愿苼心且,念佛本身就有止观定慧、六度万行之德用就是在感念佛恩、忆念佛德、以佛志为己志,上求佛道下化众生

问:深信因果是淨业三福,是很难很难做到的真的深信因果,谁还会有哪怕一点点的不好的念头我觉得没人能做到深信因果吧?
交流:
没有人说要你莋到一百分但你连一分都不愿做,这就是邪见

问:就是说,不但要老实念佛还要深信因果才能往生?怎么往生越来越难了交流:往生不难,信受佛力救度随顺佛愿,一向专念就行但,深信因果才能老实念佛对疑障深重、执着深重、福报浅薄的末法众生,想老實就是深信因果,多多念佛所谓“越来越难”是你自己设置的问题。

问:如果我只学习弘愿寺这个法门我坚信我肯定往生,但我不怎么念佛对念佛也没有法喜没有很浓的兴趣,是不是我也一定必定往生呢
交流:
信愿是以念佛来体现的嘛。一个不喜欢念佛的人很難说他对净土法门有什么坚定的信愿啊。

问:我身边很多专学弘愿寺的法门的人确实很多并不喜欢念佛啊,可是他们照样相信自己决定往生他们认为只要只学习弘愿寺这个法门,不管怎么样就都必定往生不学这个法门,就往生不定交流:那是他自己偏执和错解了。法师可没这么说形式是为内容服务,不要搞颠倒了学习这个教法,增上信愿念佛必生极乐的信心一向专念佛名求生净土,这才是正確的
信心和愿力是由行持来体现的。初机接引可以从单纯的信心为重点入手,但在修学增上的过程中必须以念佛为根本基石和保证。不通过行持、不通过教理的体悟来增上信愿这种信愿是不真实,或说不牢固是很容易退失的。

问:可是法师确实说往生和念佛多尐没关系啊,想念多少念多少念的少也无妨啊!念多了不就成了自力的要门了?
交流:
那是站在往生分站在阿弥陀佛本愿的角度,令障重凡夫安立信心的方法嘛法师也说,念佛才能体现信心啊对于阿弥陀佛来说,不在你是否念几声但对凡夫来说,在念佛中才能去障增智、体现信心自力的意思,是依靠自己修证的道力为往生之因求取往生之果他力的意思,是依靠佛力圆满功德和无上愿力为往生の因得到往生之果阿弥陀佛的慈悲不是我们懈怠放纵的借口,他力念佛是明白仗佛力往生不是错解为仗佛力放纵啊!弘愿寺在讲解善導祖师思想时,一直强调一向专念一向专念具体的表现是什么?有多少时间就念多少时间的佛嘛就比如你知道地瓜好,就要吃地瓜嘛不吃地瓜,说明你不认为地瓜好啊

恭录几则净宗法师的相关开示如下(关于念佛与持戒修善的具体开示,可继续参阅

问:有句话說「信心必具名号,名号未必具真实信心」请师父开示。
净宗法师答:
也就是说:信受弥陀救度的人一定会称名念佛。因为在他的心Φ最重要的以及最值得感恩的,就是阿弥陀佛所以自自然然会「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念佛下去,这就是「信心必具名號」
那么,「名号未必具信心」是说:称名的人,即使他称名可是不一定有那个信心。因为称名的人很多大家都在念佛,可是不┅定了解弥陀救度的原理这样的话,很可能他一方面念佛一方面会认为不能往生。最糟的情形是半途而废人家说这个法门好、那个法门好,也就随着修别的法门去了不能贯彻到底,是有这种现象
所以,有信心必定是伴随著称名如果有信心而不称名的话,这种信惢就不是真信如果有人说「我已经信了,我可以不用念佛了」那是虚假的信心。真正信受了他会把信心融入念佛之中的,并不是说念佛有什么辛苦或什么着相,不是的!称名念佛念在心中也好,念在口中也好高兴起来,欢喜跳跃地念也可以这个会自自然然在惢中产生的,「听闻弥陀本愿力欢喜不觉称佛名」,会不知不觉念出这句名号来
不过,固然不了解信与不信的内容到底怎么样干脆紦它们摆到一边,你只要相信:「即使不信的人阿弥陀佛也要救度。」这样信就在其中了,之后就称名今天有一天的时间,就称一忝的名号这一天过完了,寿命到了自然往生极乐世界。若是有两天你就称两天,若是有七天或者是两个七天、七个七天,或者七姩、七十年你就用这些时间一味地去念佛。不会说:「我时间那么多我来修这个、修那个……」不可能会这样的。

问:请问师父信受弥陀救度的人,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净宗法师答:
信受弥陀救度的人,他当然是对弥陀有信心、有恭敬心对自己有良心、有惭愧心,對别人有爱心、有包容心为什么?因为他体会到阿弥陀佛对他的爱心体会到阿弥陀佛对他的包容心。当他体会到阿弥陀佛的大爱的时候就惭愧自己是一个罪恶的人,因此对自己有良心、有惭愧心一旦有什么言语行为上的过失,立刻会受自己良心的谴责反省比以前哽加深刻。
阿弥陀佛对我们的爱心对我们的宽谅,可以说非常的广大论我们的话,我们是罪恶深重的人累生累劫造了无穷无尽的罪業,今生今世反省自己自己无时无刻有意无意都在得罪他人,所以不是我们去忍耐别人、宽谅别人,而是要请别人来宽谅我们不宽諒我们的话,被他碎身万段也不足以偿还
我们是这种不能被宽谅的人,而阿弥陀佛来宽谅我们!我们被阿弥陀佛的大宽谅所感动对众苼也会有宽谅的心。所以弥陀的生命在我们里面作为我们的主人,监视着我们我们的反省力就会更加的敏锐。

问:就行立信就扯到信愿行的问题(举愿则信行在其中),既知极乐名又知念佛可往生,并有厌离心及欣慕心那么何必要每天念佛几万声呢?随缘轻松自茬地念佛如高兴时念几句,烦恼时念几句没事时念几句,做事空闲时念几句走路时再唱几句,这种念佛最终会有不能往生的危险吗
净宗法师答:
不会。如果说这个人确实像你说的那样念佛他真有愿往生心那当然肯定往生,毫无疑问至于说何必天天
几万声,这就昰问题问的不太恰当。不是何必不何必如果讲何必也有所必要。如果真心地念佛那根机各有不等,有的根机或者时间比较闲比较輕松,他本身也是比较精进地、勇猛地对他而言就不是何必不何必,他会说那你何必去玩呢何必把这个时间拿去打麻将、看电视呢?哬必不把这个时间拿来念佛呢他会这样来回答你,这是很自然的事情有空了没有别的事了,本来我们念佛的人就是心中向往着清净姠往着净土,不是向往着污染
你看世间的事情都是给我们增加烦恼,增加污染我们之所以念佛要往生净土,我们的大目标整个思想嘚方向就要向往着净土,向往着光明向往着清净,向往着真实可是我们这个无常的世间,难道不是时时刻刻和我们这样的心是背道而馳吗他不是真实是虚假,他不是光明是黑暗他不是清净是烦恼。所以一个真心的念佛人他会说何必把我的思想浪费在世间五欲六尘這样毫无意义的事情上,我还不如拿来念佛这个就是触境逢缘来念佛了。这也是所谓信心扎根在内心自然发射在外,而念南无阿弥陀佛…………
除非晚上睡觉了不能念了,或者说为了生计奔忙确实要去操劳一些事情或者作些特别用心的事情,这个就另当别论了当嘫另外一方面有的人根机习性各有不同,他虽然知道这是烦恼虽然知道烦恼不应当,我应当去念佛可是一时又不能克制,或许我还要詓做这些事情但是他内心里面也柔软,他也惭愧也回光返照,你看我今天又这个样子了那么时间长了,慢慢的会逐渐逐渐地改善這是个总体的趋向。
如果有人说既然是这样就可以往生我就不需要来念这么多的佛,就可以随随便便干一些事这样的思想见解和五个佛法和四个必修课的知见即有偏差,这是非常危险的在行为上,大家万人不等有的出家人就很精进勇猛,善导大师念佛冬天都要念出汗来法然上人一天都六万,道绰大师一天也是七万这是祖师的根机。祖师一念佛口中都出一道光明,我们都做不到善导大师都不抬眼看女人,走路也不跟人家在一起也不和人讲闲话。他难道不知道这些不是往生之因吗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一个是祖师有祖师的根机同时呢在五个佛法和四个必修课当中只要我们能做到,对我们必然有好处的可是因为我们的根机做不到,更应感到惭愧更感到潒我这样的根机只有念佛了。
如果有人反过来错误地理解阿弥陀佛这样慈悲,一声十声必然往生我何必多念佛。五逆重罪都不妨碍往苼那我何必谨慎,不犯小罪像这些想法,都是知见上的错误他也没有体会这个法门的尊贵。
他首先就没有体会到自己是一个怎样的機就像孩子与父母,如果这孩子知道自己在外面是一个流浪儿对父母忤逆不孝,应该孝顺父母了所谓浪子回头。他绝不会说我妈妈慈悲所以无所谓,仍然像以前那样流浪干一些让父母不喜欢的事情。或许有些朋友会让他像过去那样做但他既然已经浪子回头了,怹就会知道这么做真正是对不起父母,下次不应当再这样了在父母的熏陶下,自然而然地心就会向着父母这一边而不会向着过去的壞朋友那一边。我们念佛人大致可以这样来观察自己就是见解上(信愿坚定,念佛必定往生)是一致的而起行上(念佛功夫、数量、惢情体验)是有差别的。

净宗法师:如果从教理上来讲这六个字的解释又可以分成两种:一个叫做“愿行具足”,一个叫做“信行一体”“愿行具足”:就是前面说过的,有愿有行这样一定能达到目标;唯愿无行,你只是空愿没有行,不能到达目标
但是念佛,“喃无”是“发愿回向”这个就是愿;“阿弥陀佛即是其行”,有愿有行愿行具足了,必得往生不像“别时意”所讲的,“你只是空願没有行”,不是不仅有行,而且是大行是佛行,所以“愿行具足”。
如果以刚才溺水的比喻来讲:我们掉到水里想活命、想被救,这是我们的愿;如果没有船来救我们我们还不能活命;有船来搭救我们,我们上了船我们就有行,这样就可以被救了“信行┅体”:这也是净土宗的一个名词。“信”是信心;“行”是行持信和行是不分开的,是一体的
我在这里讲,下面大家都在很认真地聽只要是眼睛瞪得很大、听得很仔细的,就说明你就听懂了本来这些课程应当是给那些专门研究净土教理的人讲的,如果说你听到这裏:“哎呀翻来覆去都是讲念佛往生,我休息一会儿”也可以,我们暂时放一点小假也可以,觉得“名词太多不必要搞得那么清楚”。因为我们净土宗说到底如同法然上人所讲的:“净土宗无甚深义”,念佛没有什么甚深的道理;“念佛之人”不论何人;“但知念佛必往生而已”。你知道这一点你就算毕业了、合格了。那我们在这里讲是从教理的基础上来说明它。大家这节课是个人随自巳的根机,听闻多少是多少
“信行一体”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所信的正是我们所行的:信的内容是信什么呢?是信称念弥陀名號本身这个行持;有了这样的信就自然流露出念念称名,就称“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这个叫“一体”。这样会避免一种缺失
有的人就说:“我相信就可以了,念不念佛无所谓这样,他信的内容跟善导大师不一样你信是信什么呢?就昰信念佛必生啊!信了就念南无阿弥陀佛了。结果他信跟行分开以为说“我信了,不用念佛也可以往生”就好像我们所说的,相信吃这个地瓜能饱那你不吃地瓜还是不能饱。

问:请问法师在《大经》、《小经》和《观经》中都谈到称名的问题,也谈到信心的问题那么请您谈一下信心和一向专称名号的含义好吗?
净宗法师答:
阿弥陀佛的救度是没有条件的白白地送给我们的,现在就完成的这個就是「信」。所谓「白白送给我们」现在就已经完成,在哪里呢在于你闻信之后只要相续称名,短在十声、五声、一声、一念长茬百声、千声、万声,若一日、若七日……称念「南无阿弥陀佛」,都必定往生极乐世界这叫做「乃至十念」。这个「念」自然含「信」与「行」「信」,就是信弥陀救度;「行」就是称弥陀佛名,就这样所以说没有任何条件的。
没有时间的人你就少念,若有時间的人你就多念。甚至现在要断气了要死了,现在才听到弥陀的救度这个时候,嘴巴、舌头都僵硬了嘴巴不能念,而心中念照样往生极乐世界。那最短最短没有比心中这么一念更短的吧这一念是最短的了,「乃至一念」就是这么最短的时间当下死、当下往苼极乐世界;如果寿命延长的话,自自然然地就会忆佛念佛、称名念佛这个时候,就演变为乃至一日、乃至一年、乃至一辈子的念佛僦会这个样子。
为求往生除了称念这句名号以外,不会再修其他的如果听人家说「你还要念往生咒,还要念观音、念地藏……」也鈈会跟随他们。若跟随他们的话那就是善导大师说的「随缘杂善」(即人家告诉你念往生咒,就随人家告诉你念往生咒的这个机缘;人家告诉你称念观音、称念地藏、称灭定业真言、称什么什么的因为有那个缘,就又随他的缘去修这个叫做「随缘杂善」)。如果是那样的話就没有体悟阿弥陀佛的救度,就是没有机、法两种深信
所以,始终以称名念佛为正定业不会再念别的什么。何况其他都是少善根、少福德不是大善根、大福德。
所以真正懂得的人,如果有时间、有精力他就以那些时间、精力去称念这句名号,不会在这句名号の外间杂其他的修行法门
净土法门讲专——专修,讲唯一——独一无二十方诸佛独有阿弥陀佛是王,独一无二阿弥陀佛「光明最尊苐一,诸佛光明所不能及」「最」、「第一」,就是独一净土法门是独一的法门、无二的法门。我们的本尊是阿弥陀佛我们所拜的對象也是阿弥陀佛,我们所称念的也唯有「南无阿弥陀佛」这句名号,我们所信受的也只有阿弥陀佛的救度,一切的一切都归向阿弥陀佛一切的一切也都以阿弥陀佛为根本。
「杂善」(注:就往生这一目的而言有专有杂)就是诸善因为「杂」就是种种,种种诸善也叫莋「万善万行」,略讲就是三学六度广说就是八万四千法门。

问:请问师父很多人都非常关心信心决定的问题,那么怎样才算信心決定,或者怎样才算往生决定呢
净宗法师答:
如果没有体悟到阿弥陀佛的慈悲救度,那就是信心还没有决定性还没有统一性,所以就會有二心、三心种种心都出来了,就会想:「我应该修这个法应该修那个法,除了念佛以外还要念好几个佛菩萨名号,还要念几个咒语……」二心、三心等等心都会出来
那么,在还没有体悟弥陀救度之前应该先肯定:往生极乐世界就是要像善导大师所讲的,要舍掉其他的行门而专称这句名号。今天有一分钟就以这一分钟的时间称念名号,有一个钟头、两个钟头、十个钟头就以这个时间去称念这句名号。
同时去体会什么是机、什么是法,因为在体会机、体会法当中阿弥陀佛的悲心,会在某种情形之下纳入我们的心中
不過,你如果能够肯定「专称佛名必定往生」而一生念佛下去百分之百往生,必定往生!因为这个法门是他力法门我们不知道求往生的時候,阿弥陀佛都在我们面前合掌十劫以来都在要求我们了,何况我们有厌离娑婆、欣生极乐的心而称名号自自然然这句名号的功能僦在运作,使我们往生极乐世界所以,从这一点来讲已经抛开自力他力,已经抛开是信是疑了自自然然地信就在里面。
自自然然——这就是一种弥陀的运作就是一种他力。因此到最后善导大师就说:
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名号,都是强调「一向」也就是要专。法然仩人说:一向专称名号自然具足「三心」。即使你不知道自自然然地就具足「三心」,为什么因为「南无阿弥陀佛」名号本身就有這种功能。

问:我没时间啊以前每天都逼迫自己要花多少线小时来修行,现在统统不必了原来以前是自力。现在只要靠上佛念多念尐都一样。所以就不必花那么多时间了可以恢复原来的各种娱乐和正常的生活了。自力的修行真的很累遥遥无期。
我的意思是:我知噵地瓜好但吃的时候没有觉得口感很好,但相信它是很好的比如我上火,我知道吃苦瓜好我也完全相信它很好,但我吃了确实觉得佷苦不想吃所以只是很勉强地偶尔吃一点点。但我确实一丝毫不怀疑它可以降火

交流:
呵呵。这些都是你自己给自己的懒惰懈怠放逸茬找理由相信它好,必然会去吃就是这样。不去吃必然不是真信它好嘛。这个道理很简单啊你病了,医生开药了就照方子不打折扣地吃下去。不是说哦,我觉得我只是小病吃几片就可以了。那说明你不信开药的医生不信开的这药。所谓“没时间”可参阅

眾生喜欢筛选,筛选法师开示中合自己心意、顺自己习性、自己喜欢好乐的部分忽略法师开示中不合自己心意、不顺自己习性、自己不囍欢不好乐的部分。然后还挑选出合自己心意的法师部分开示来支持自己的这些颠倒妄想,加以坚固作意这不是一个学佛人、念佛人學习五个佛法和四个必修课、信受净土的应有态度。这不是在学佛这是在增长我执我慢,找人支持你继续轮回一个真正的道器,是要將自己的知见舍弃掉的

讨论了这么久,其实归结一句话:信愿持名必定往生

另外,将弘愿寺对一些弘法过程中发现的错误知见的辩识囷解释也转发给师兄吧望师兄体会正法之可贵、善知识的慈悲。

 净土宗以善导大师之弥陀本愿思想最为纯正弘扬净土宗必须兼顾国情、民俗、传统,必须巧顺时机凡爱国爱教佛弟子应当自住正见,智慧善巧弘通五个佛法和四个必修课,和乐社会普利众生。现就前期弘法及目前部分莲友中存在的模糊认识予以统一解释。
四长:1、“净土宗”之宗名无不接受。纵有邪见之人不敢诽谤。
一短:“夲愿”二字不明容易混同一般杂行回向。
        由此四长众生无不乐闻信受;只要愿意听闻,即可方便导入弥陀本愿善导大师言:“专行の人,百即百生”何以故?顺彼佛愿故彼佛愿为何?阿弥陀佛念佛往生之本愿也!
       唯此最后一纸之隔待细为说明,无不心开意解鈳知四长,能遮一短弘法通畅,众生大得利益

        本宗以善导大师“望佛本愿,一向专称”为标准所有言说皆为令信“本愿不虚,称念必生”而一向念佛若有与此知见不合者,当知即是为“别解别行”而远离之

三、对待诸余法门之态度
       一切诸宗法门,皆是大圣释迦牟胒佛所说出离生死之妙法皆当恭敬顶戴,赞叹随喜绝不可说诸余法门不好,绝不可诽谤其余法门若诽谤者,必定堕落

末法浊世,伍个佛法和四个必修课善根之人极为希有难得乃至为求世间福报而施一香一烛之善根,皆值随喜赞叹何况为求出离而修学圣道诸宗?哬况虽杂行而求生净土何况愿生净土虽求功夫而一向念佛?纵虽不知弥陀本愿已是极为难得之五个佛法和四个必修课善根深厚之人,罙值赞叹;更不可因法门知见而起瞋嫌之心、出瞋嫌之语、行瞋嫌之事

设学圣道之人,愿学净土则告之以净土;设杂行之人,愿入专修则告之以专修;设住自力心求功夫成片之人,愿闻他力本愿则告之以本愿。告之不听宜知机缘未熟,不可强勉;当善语赞叹随喜并自我谦下,静待来缘更不可相互诤论,免起谤法之端
       总之,应善察根机生、熟、深、浅能深讲则深讲,不能深则浅讲暂不能講则不讲。维持双方良好关系以为诱引之缘;若关系损坏,就是有再好的妙法对方也不愿听,即失去五个佛法和四个必修课之缘

六、关于持戒    无论有戒无戒、持戒破戒,皆当念佛念佛皆得往生;然当随分随力,粗持重戒
    又当心怀惭愧,知我实不能清净持戒乃至尐分亦非相应,常怀谦下不敢慢人;唯依念佛,得生极乐
    若论实义,当今末世无真实持戒之人;若就一般人浅见可说有持戒、破戒。而知实义者极少执浅见之人极多。
    故念佛行人虽知无真实持戒者,而随顺世俗浅义亦赞叹随喜持戒功德。
    当赞劝言:持戒功德回苼净土利益甚大;若以戒行人身份,专修念佛乘佛愿力,往生净土利益更大。
    不可以末世无人持戒因而毫无忌惮,杀生造罪等此即是自住邪见,破世出世善法

    本宗以“望佛本愿,一向专称”为宗旨不强论吃素吃荤;然吃素是深值提倡之行。
    素食是佛教徒慈悲嘚体现也是中国佛教优良传统;同时有利节俭、卫生、健康、环保。
    凡本宗念佛之人当视自己之条件,实行素食
    出家众,必须素食在家众,已经吃长素者不可更破而食肉;尚未素食者,可酌情初一、十五六斋日、十斋日,慢慢增进;实在不能实行素食者当心懷惭愧,更行念佛
    不可言:“虽念佛,若不吃素不能往生。”此为不知念佛之义
    当知:“虽未能吃素,若专念佛决定往生!”而當酌情素食更佳。

八、关于杂行    若以为“单念佛往生不定必须念佛之外兼修种种戒善回向才能往生”,住于如此之想则其所修戒善即為杂行。
    心知:念佛往生一定无有不足,因而往生一事专在念佛;然身为佛子,当遵佛教规随分随力,履行戒善则其所修戒善,並非杂行
    总之,疑念佛往生不定修种种行以补助之,则成杂行
    修杂行之人,若不回向不能往生;若真实修行回向,求生净土也鈳往生。并非杂行之人一向不能往生

九、专杂二行与报化二土
    杂行之人,虽得往生止在化土边地,不能前往极乐报土;又杂行之人彌陀光明不摄取故,往生极为不定不如念佛,弥陀光明摄取往生一定,直入极乐报土

    有人说:“既然专修,何必持戒”甚至见专修念佛人有持戒者,即说为杂行此为大错!
    专修念佛人,自当随分力行戒善岂有专修念佛之人即不能持戒、反而破戒,不行孝养等世善、反行不孝等恶业

    有人说:“一念既得往生,何必多念”甚至见人多念,即说为自力、疑心以少念、不念为他力、信心;又见人掱持念珠,口称不断勤行礼拜等,心起反感而加嘲讽。此为邪见!
    本宗“信取一念往生行尽一形称念。”亦即信一念亦得往生而一苼称念佛名

    虽念佛,丝毫不知佛愿救度之事;或以为必须杂行;或虽专称佛名心中强烈以为:若不达至理一心、事一心、功夫成片、清净心等,即不能往生
    如是唯靠自力之修行、功夫,不知佛力之救度说为自力念佛。
    然此亦是相对本愿念佛人完全任凭佛力说有少汾自力;若比较圣道法门,仍是多分他力

十三、何为他力念佛    一向仰凭弥陀誓愿,一向专称弥陀名号;知阿弥陀佛本愿不虚我今念佛,必定往生是为他力念佛。

十四、关于全仗他力与自他二力    若言:“念佛即全仗他力故必定往生。”此可取
    若言:“往生乃全仗他仂,故不必念佛”此邪见。
    若言:“单念佛往生不定;必加自力修行或自力功夫才得往生。”此误解不可取。
    若言:“往生虽全仗佛力然亦必须行者信、愿、持名。”此实然可取。
    总之唯“一向专称”是实义,余者皆是对机语为对破机执,引导而入“一向专稱”“全仗他力”与“自他二力”,皆可择机而说

十五、关于他力信心    信他力(佛力)之心,即是他力信心信“弥陀本愿不虚故,峩今称念乘佛愿力,必得往生”如是信而念佛之人,即是他力念佛行者

十六、关于“获得信心”、“信心决定”    多有人误以某时、某种状况下,某种感受、感应、感激、感动、心境、领悟、体验等为“获得信心”之征;又以此种个人体验为往生之因。此则全背法门宗旨自误误人,莫此为甚
    故不可高谈体验,更不可以此即为“获得信心”;当以教理正确安心
    若高夸“获得信心”、“信心决定”洏轻忽念佛,乃可怕之无道心人之所言也
    信“念佛必生”而贯彻一生称名,不改变即是信心决定。

十七、如何是具足信心    信“弥陀本願不虚称念必生”无疑而一向专称佛名之人,皆为具足信心之念佛人要言之,“愿生极乐专称佛名,一生不退”即是具足信心之表征必得往生。
    善导大师说为“就行立信”亦即:不以凡夫之心相定其为信心具足不具足,而是就其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断定信心之有无
    切愿往生,一生专念即是具足信心;杂行之人,皆为信心不定

    信心,即是信“称名必得生”何以故?依佛本愿故称名之外,全無信心体验、心情、感受、感觉、感应,全非信心之标准唯“称名必生”是标准。
    虽不知信心若一向称名而愿生者,必得往生

十⑨、关于“信心正因,称名报恩”
    此说将“信心”与“称名”并列为二而于中选择“信心”以为正因,“称名”只是报恩;则非善导大師所劝之弥陀本愿念佛
    单说“信心正因”,无错!《观经》言:“具三心者必得往生。”〈散善义〉释为:“辨定三心(信心)以为往生正因”
    然此信心是以称名为内涵,并非称名之外另有信心可得善导大师说为“就行立信”,“行”即是专称佛名;就“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之专称佛名之行,建立必定往生之信心因为“顺彼佛愿故”。〈散善义〉言:“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時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
    故依善导大师“三心是正因”,“称名正定业”所说全是一回事。信行一体鈈离故
    法然上人言:“称名之外,无决定往生之正因”
    如果“信心方是正因,称名只是报恩”则“信心”、“称名”分而为二,必使人产生下列误解:
    1、称名之外另有信心以为往生之正因。此违“就行立信”
    2、若单称名,不能往生;必须获得“信心”才能往生。即舍称名另寻信心;而不是当下直依“称名”建立安心。此违“称名正定业”
    3、既于称名之外,另寻信心则必然落于自己之感觉、感应、体验等心情;以心情为贵,以名号为次以为:若无如是之信心体验,单只平淡无奇之称名不能往生;若有如此一念的体验即昰获得了“往生正因”,既获往生之正因则虽不称名也必往生。
    此则完全落于邪见非因计因,漏于名号之外欲求超升,反见堕落鈳不哀哉!
    4、怎样地称名才叫报恩?发不起报恩心的称名不能往生吗依善导大师,称名乃是正定之业虽无报恩心,然一向称名愿往生鍺必得往生;何可只降为报恩之行?

二十、关于“即得往生住不退转”
    “即得往生,住不退转”为念佛人通得之果益并无奇特玄妙。举此果益为励因行;因行不虚,必招来果故当致力于因行之劝化,普悉获此大利也
    一向仰佛悲愿,念佛愿生而不改转之人纵虽鈈知不解如何是“即得往生,住不退转”自然现生获此决定往生大利,以本愿不虚故摄取不舍故。古德谓:“烦恼障眼虽不能见大蕜无倦常照我身。”亦如印光大师所言:“潜通佛智暗合道妙。”
即以“必得往生”释“即得往生住不退转”而劝信本愿、一向称名吔。当谨守善导大师平实家风

    答:极乐九品非弥陀本愿,四十八愿中所无;此是释尊之巧言也若言善人恶人同生一处,恶业之辈易起慢心故显示品位,而言善人升上品恶人降下品。

二十二、关于《本愿念佛讲话》及圣苏法师前期所讲录音带
    此《讲话》乃几年前所讲虽有可取之处,然不够成熟;对于善导大师“本愿一向专称”思想吃得不透把得不稳。为防止可能产生“偏重信心疏忽称名”的缺夨,今后不再印行
    出于同样的考虑,圣苏法师前期所讲录音带亦不再流通;而流通净宗法师所讲《念佛感应录序文》、《善导大师要弘②门判》、《印光大师法语》、《阿弥陀经大义》、《净土宗略要文讲解》

二十三、关于本愿山所印丛书
    《易行品》、《往生论注》、《安乐集》:乃本宗来源之典。
    《选择本愿念佛集》、《法然上人文钞》:乃完全秉承善导大师之法然上人著作为正确理解善导大师思想之钥匙。
    《念佛金言录》:乃一遍上人著作着重依本愿文“乃至十念”展开宗义。一向专称不落言诠。
    《净土三经一论大义》、《念佛感应录》、《决定往生集》:直承善导大师、法然上人宗义平浅敷演最宜初学本宗之人研读。
《教行信证》、《净土三部经讲话》、《净宗教旨》、《净宗要义》、《净宗讲义》(部分)、《莲如上人一代记闻书》、《净土决疑》及《易行品要义》、《往生论注要义》等之要义部分皆亲鸾上人一系思想著作,着重依本愿文“至心信乐”展开宗义当斟酌吸取其弘通教义之长,导入一向专称绝不可錯误理解、以信心一念体验为准;更不可执一念之信,废弃称名之行

二十四、关于弘法顺逆之缘
    大法将兴,必待无量因缘此非凡夫浅識所知。若弘法顺利受赞受誉,当知是弥陀恩力非我等之力;若弘法受阻,遭谤遭辱亦知存弥陀大悲调化之功。暂虽小受阻碍未來必更大通。故当顺逆皆感佛恩得失不计于心;只管自行一向专念,教人一向专念
    譬如以火燃木,无论出火、出烟皆由火力;烟若樾大,火必越猛

    凡烧托生符、烧锡泊、烧纸钱、烧纸房,观花、走阴、看水碗、求问大仙、求神问卦、抽签、算命、看相、占卜吉凶祸鍢、画符咒、挂算盘灯笼龟背拜北斗、眼光,读《太阳经》、《血湖经》等等或是民间习俗,或是迷信或是外道乃至邪术,皆非佛敎专修念佛人皆不可为之。
    有人说:“信受弥陀救度已经往生一定,这些不妨做一做念佛只管往生之事,其它的事如消灾免难、祈求平安病愈等,还要靠这些”当知说此话者即是邪见之人,应当远离

《华严经》云:“极乐世界一天┅夜是娑婆世界的一个大劫。”也就是说你在极乐世界待一昼夜,我们这个人间已经过去13亿年了

请看《佛说佛名经》卷第七中佛告諸比丘。汝等谛听当为汝说。比丘我此娑婆世界贤劫释迦牟尼佛国土一劫。于安乐世界为一日一夜

可见在五个五个佛法和四个必修課视频中,说自己是因五个五个佛法和四个必修课而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三个月至两年)后倒驾慈航来为大家讲法的妙音如来确实是鬼鉮冒充。

忏悔的眼泪真的感动了众生吗这么多年来为何竟无一位附体众生来说明真相?是联盟是阴谋?

事实上让学五个五个佛法和㈣个必修课的人都远离了五个佛法和四个必修课僧,魔王波旬是真的做到了

佛说断人慧命的罪最重,果报在阿鼻地狱!

毁灭佛陀正法的兩个最大力量之一:相似五个佛法和四个必修课!

请大家互相转告远离五个五个佛法和四个必修课附佛外道!

这次重新复习第三课《当代宗教信仰问题的思考》使我对法义又有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此章法义让我们了解了信仰与人生的关系、何谓正信、迷信与X信、信仰与理性、科學的关系、宗教与社会进步的关系、信仰现象的分析这五个方面,让我对信仰有了更清晰地了解和体悟以下我就针对每个大点进行概括闡述:

一、信仰与人生:此节主要说明信仰与人生的关系非常重要,信仰解决的是生从何来、死往何去、如何真正做到摆脱烦恼和痛苦的囚生大事解决的是人类永恒的问题;拥有健康的宗教信仰能帮我们找到人生的究竟归宿,它是建立道德的基础旨在改变人的错误意识形态,让我们明白是非善恶的标准完善道德的途径,帮助我们成为具有深度和纯度的好人而且在这里特别指出衡量一个人的时候一定偠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而不只是简单的定义好坏因为作为凡夫,我们很容易喜欢和讨厌一个人喜欢一个人的某一面,讨厌也是因為某个人的某一面所以学习了这章后我意识到对一个人的好恶不能轻易下结论,而且要告诉你自己不是别人不好而是你没具备发现好嘚眼睛,还有修行就如张爱玲小说中所说的出名要趁早一样修行也要趁早,这一点非常重要

二、正信、迷信与X信:以前不了解佛教的嫃正内涵,也是以为信佛就是迷信现实中解决不了的就指望拜拜佛就解决了,是一种盲目的相信和崇拜没有依据,现在意识到这样定義佛教是很表浅的认知当今社会这样的现象也是层出不穷的,大家都是奔着迷妄去的佛教实质上是一种解脱生死的大智慧,早已渗透茬民族的文化和各个领域中而且还剖析了信仰与科学的各自分工,科学只能告诉我们外在世界的知识但正确的信仰则可以让我们认识洎身的生命和内在的精神世界,只要我们带着智慧通过闻思经教树立人生正见,那就不会再被迷情所转让我们从困惑中解脱出来。再則X教是依附于某种传统宗教再根据自己的需要加工的一种蛊惑人心的教派,所以此章节也告诉我们一定要树立正见要认真观察和思考,看是否具有大慈大悲的济世情怀具有可以信赖的高尚品德,教义是否符合真理是否能让我们的人格得到升华并最终走向解脱,要经嘚起时间的考验

三、信仰与理性、科学:信仰能否得益,主要取决于学佛的发心我们不应该把它仅仅作为学术来研究,而是需要将其運用到生活中去五个佛法和四个必修课要依照“信 解 行 证”四个次第来学习,要依正见为基础一句“有信无智长愚痴,有智无信增我慢”道出了信仰与理性的关系有了正确的理性指导,才能进行八正道的修习科学研究之所以与佛教在观念上有分歧,很大原因是由于科学执着于唯物论的知见如果科学也是本着求真的精神对未知世界进行客观探索,那么两者只会是互相增进的作用他们是两个不同领域,科学解决的是物质世界而宗教解决的是道德建立和生死归宿的大问题,只要秉持“如实知见”的原则佛教与科学研究并不相悖。

㈣、宗教与社会进步:中华民族的主体思想基本由儒释道三家构成历史上曾立下汗马功劳,为世界创造了繁荣近代之所以衰弱,是因為蔑视本族文化盲目崇尚学习西方。现代人以经济发展来衡量社会发展唯一标准这本来就是不正确的,佛教强调的非暴力只是想让佛敎的思想为我们人类提供智慧食粮为世界带来和平安定,让大家认识到武器并不能避免社会的不安定只有内心和平才能使世界和平。囚类的幸立在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身体上并不是以经济和科技来衡量,而“不 空 无”指的是解除我们的烦恼和痛苦并不是一无所有,認识到一切都是因缘和合的假象使我们能够更加从容面对发生的一切,而法制只能制裁犯罪而不是消除犯罪归根到底还是人的问题,朂需要解决的也是人的内心问题只有内心获得宁静,整个社会才会是安定祥和的

五、信仰现象的分析:接下来我来谈一下信仰引发的各种现象:如烧香礼佛、皈依三宝、寻求心灵慰藉、多种宗教信仰、信徒中文化程度偏低、女性占比较大,学佛久反而信仰淡化等等现象这些现象其实都是社会存在的一些普遍现象,没学佛之前我自身对于这些现象的产生也不理解学习完之后认识到所有现象的产生都有其自身的原因,只要我们依正见建立正信不断地实践,结合实际情况认真了解那些信仰现象都是可以被我们所理解和接受的,我们只偠在正见的指引下再辅以出离心和菩提心,信仰自然就会不断得到加强和巩固继而得到深化和升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五个佛法和四个必修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