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司惭,欲留唯其非做不可傅夜司得 翻译成现代文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一、考纲要求: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二、考点解读:所谓“理解”,是说能正确领会文章的内容,正确理解文意、文句;所谓“翻译”,是说能用现代汉语把古人文章的内容准确传达出来;所谓“文中”,是说试卷所给你的“那篇文章当中”,要求翻译的句子就从中产生,文中所有的语言现象都在“理解”之列。
正确理解文中的句子,用现代汉语的词汇和语法来准确翻译所提供的文言语句,做到文通字顺,简明规范,畅达流利,文句优美。
三、能力层级:B
四、试题设置:2—3道小题。
五、所给译句的特点:1、句中有关键或难点实词。2、句中有一词多义现象。3、句中有词类活用现象。5、句式与现代汉语有异。6、句子的语气有特点。7、属于复句,内部有一定层次关系。
六、赋分:8—10分。
七、阅卷评分:一道翻译试题3—6分,译出大意得1--2分,译出1个关键处得1分(这里所说的“关键处”往往是一个重点词或者一个特殊句式)。
八、翻译的标准:信、达、雅。
1、 信
所谓“信”,就是译文必须准确,必须忠实地表达原文的意思,不走样,不漏译,不错译,不能以翻译者本人的意思来改变或替代原文的意思。这是古文今译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标准。为了做到“信”,必须正确地理解原文,真正读懂读通,搞清原文每一个字、词、句的含义和每一种语法现象。例如:
2、 达
所谓“达”,就是译文必须通顺、晓畅,无语病,必须以规范的现代汉语表达,不能用似通非通、半文半白的语言表述。这也是古文今译的基本标准。为了做到“达”,必须在正确地理解原文的基础上,认真组织词句进行翻译。
&&&3、
所谓“雅”,就是在“信”、“达”的基础上,讲究修辞文采,使译文的语言典雅优美,并能反映原文的语体风格。“雅”是翻译的最高要求、最高标准,也是翻译工作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信、达、雅”是翻译的标准。对于学生来说,首先要努力做到“信”和“达”;至于“雅”,则应作为一个目标,在不断提高古文水平和翻译技巧的过程中,逐步接近和达到。
九、翻译的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是说文言文以直译为主,字字句句讲究落实;当直译无法达意时,可用意译。历年来高考设题主要采用直译的方式,酌情采用意译为辅助手段。
词义古今一一对应的,语序古今一致的,只需直译就行了;关键是另外一种情况,如词语古有今无,成分缺这少那,直译佶屈聱牙时,就需运用现代汉语的多方面知识,并且体现代汉语“简明、连惯、得体”的基本要求,进行意译。意译不等于臆测大意以遮掩无知,不能随心所欲地翻译,意译也要符合“信、达、雅”的要求。
十、考生必须重视的两个要点
一是从宏观上讲,善于联系前后文推敲判定,整体理解,切忌断章取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应当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来翻译文言文语句。
二是从微观上,能把握句子中实词、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即以理解实词和虚词为基础,对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议、通假现象,直至对文言固定短语、文言修辞格、文言特殊句式、文言文一些特殊表达现象,都有准确把握,特别要注意译出重点实、虚词和有活用的词语,灵活地翻译指定的句子。
十一、文言文翻译的方法技巧
翻译文言文语句,概括地说,可以简称为“留、换、补、删、调、贯”六字诀。简要阐述如下:
一是留,就是保留文言文中一些基本词汇、专有名词。凡朝代、年号、人名、地名、官职名、政区名、国名、典章制度及度量衡等专有名词或古今意义相同的词,皆保留不动。
例如: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是换,将单音词换成双音词,古今异义词换成现代词语,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通假字换成本字……凡该换的,一律换之。
例如:1、“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齐桓晋文之事》),此句中的“御”翻译时应换为“抵御”。
2、“为肥甘不足于口与”(《齐桓晋文之事》)中“肥甘”形容词作名词,应翻译为“肥美的食物”。
3、“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谏太宗十思疏》) 固,使动用法,使……牢固。
4、“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鸿门宴》)& 倍,通“背”
5、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妻子:妻子和子女。&&
绝境:与外界隔绝之地。
三是补,即增补句子省略成分或隐含的内容。
例如:1、“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庄暴见孟子》)
应翻译为:孟子说:“独自一个人欣赏音乐的快乐,和同别人一起欣赏音乐的快乐,哪一种更快乐呢?”齐宣王说:“(独自欣赏音乐)不如同别人(一起欣赏音乐快乐)。”
2、“(& )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秦”[补主语]&&
3、“于是秦王不怿,为( &)一击缶”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
“赵王”[补介词的宾语]
4、“得璧,传之(&&&
)美人”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于” [补介词]&
四是删,指删去那些无意义或没有必要译出的虚词。
例如:1、“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齐桓晋文之事》)。句中的“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没有什么实在意义,翻译时需删去。
2、“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
”(《六国论》)(发语词)&
3、“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鸿门宴》)(偏义复词)&&&&&&&&&
4、“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师说》)(句中停顿助词)&&&&&&&&&&&
五是调,指把文言句中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的要求调整过来。
例如:1、“古之人不余欺”(《石钟山记》)(宾语前置)----古之人不欺余。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定语后置)----蚓无利之爪牙,强之筋骨。
3、“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状语后置)-----公与之乘,于长勺战。
六是贯,文言文翻译时,还会遇到一些修辞现象、委婉说法、用典用事,翻译时要灵活处理,根据上下文灵活、贯通地译出,以使译文明白、贯通。
1、秋毫不敢有所近。(《鸿门宴》)
直译为“连秋天里鸟兽的毛也不敢接近”,这话读起来不顺,听起来别扭,不易理解。如果变通一下,译为“财物丝毫不敢据为已有”,意思就明白多了。
2、“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过秦论》)
解析:语句从各个方面加以铺陈,语意连贯,气势宏大,表达了一个意思。
可翻译为:秦国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庙堂”在这里代指朝廷。
3、“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过秦论》)
解析:如果硬译为“一个男子犯上作乱,七座庙都被毁坏了”,就与文意大相径庭。“一夫作难”是用典,译为“陈涉起义”即可;“七庙”是借代,代指整个秦王朝。
4、振长策而御宇内。(《过秦论》)
① 举起马鞭子驾御天下。(错误)&&
② 用武力来统治各国。(正确)
5、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
点拨:互文的修辞方法,要贯通来翻译。
十二、引导方法
(一)要进行一定的积累,以便知识迁移。
1、要掌握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考试说明》中规定了120个)的意义和用法,包括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专用名词和习惯用语、通假字、多义词、偏义复词等,识记一定的古代文化常识(如官员的升降、地理知识等)。
2、掌握《考试说明》中规定的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但不是孤立地去死记硬背,而是要在具体的语境中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
3、掌握常见文言句式(包括特殊句式、固定结构)。积累时,要记例句,决不能脱离语境去孤立记忆。只要你能记住例句,能准确翻译例句,无论是实词、虚词,还是文言句式、固定结构,都能准确翻译。
(二)整体把握句子是关键。
要想翻译正确,必须要对此句前后的几句话全面理解。如果断章取义,可能顾此失彼,使翻译不完全符合文意,语意的得分就丢掉了。另外,在文言文翻译中,应首先把握简单的语句,再来推敲其他重点字词的意义。
(三)关键字词,联系语境,重点突破。
在文言文阅读中,常常因为对句中关键字词不能准确把握,从而影响对全句的理解。对于关键字词,我们要运用多种方法推断,联系语境去理解、参悟。
如07全国卷II:(2)“契丹亦利晋多事,幸重荣之乱,期两敝之。”这里面的“期”字就是本句的关键词。轻率地把它译为“约定、日期”是讲不通的。仔细看原文,通过语法分析,“期”应为动词,这一句是表示契丹的期待。“期”翻译为“期待、希望”就符合语境了。
再如07安徽卷:(2)“是非真能好古也,特与庸俗人同好而已。”这里面的“特”是理解句子的关键。结合上文的“不是真能爱好古物”,“特”就不能理解为“特殊”等义项,而应该理解为“只不过”,下句可以翻译为“只不过与平庸世俗的人趣味相同罢了”。
(四)遵照原文的语境、语气(标点符号)。
在文言文翻译中,有些部分常常要遵照原文的风格翻译,否则要么辞不达意,要么损害文章。这就要求在操作中尽可能将这些部分予以保留,不要改动原文的标点符号。
如07重庆卷:(1)“臣自非经过其地,则虽久处官曹,日理章疏,犹不得其详,况陛下高居九重之上耶?”该句中的“况陛下高居九重之上耶”,应当翻译成“何况陛下深居皇宫禁地呢”。“况”不能译成“况且”,虽然二者都表递进关系,但“况且”语气较轻,“何况”语气较重,有时还带有反问语气。从上文的“虽久处官曹,日理章疏,犹不得其详”可以看出,这里的“况”应翻译为“何况”。
(五)避免常见的一些错误。常见错误主要有:
1、不需翻译的强行翻译。在文言文中凡是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号、年号、器物名、度量衡等,在翻译时,可以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不用翻译。
2、古义当今义。有的词语随着社会的发展,意义已经变化了,有的词义扩大,有的词义缩小,有的词义转移,有的词感情色彩变化,有的名称说法改变。因此,要根据原文的语境确定词义。
3、字词翻译不到位。这主要是指实词、虚词翻译不够准确。实词应尤其注意它的一词多义现象,挑选最恰当的一项进行翻译。虚词也应注意它的不同用法,尽量翻译准确、到位。
4、随意增删句子的成分。在翻译时,有的同学可能会增删句子的成分。在具体操作时,我们应分清哪些是省略句,需要适当地添加成分;哪些是不需要翻译的语气词或辅助成分,可以不翻译,切不可随意增删。
5、译句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则。在古代汉语中,有一些倒装句,这种句子在翻译时,一般说来,要恢复成现代汉语的正常句式。
6、心中“雅”的意识淡薄甚至缺乏。有些文句有一定文学色彩,运用了互文、合叙、铺排、对偶等等表达技巧,翻译时需讲求译句整体效果。
十三、文言语句翻译的口诀归纳如下:
  文言翻译,遵其顺序。诵读全文,浏览大体。
  句不离段,词不脱句。难解句子,斟酌损益。
  详审语境,探究语气。省略词语,适当补齐。
  遇有倒装,调整语序。官名人名,不必翻译。
  常见虚词,因句而异。实词活用,随文解意。
  增删留变,合情合理。如无标点,特征断句。
  对照原文,力求直译。委婉修辞,酌情意译。
  字词句篇,贯通一气。翻译完毕,复查仔细。
翻译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只要很好地理解古汉语关于文字、词汇、语法、修辞以及音韵等方面的理论知识,了解古代的历史、文化、民俗、地理、社会等背景,真正地读懂、读通古代的文章,掌握适当的翻译技巧,并不断地进行训练,就能提高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只有在实践中综合运用各种有关知识,反复琢磨,积累经验,掌握翻译的技能,才能使所要求翻译的语句真正达到“信、达、雅”的完美要求。
十四、高考链接。
1、 08全国1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廖刚字用中,南剑州顺昌人。宣和初,自漳州司录除国子录,擢监察御史。时蔡京当国,刚论秦无所避。以亲老求补外,出知兴化军。钦宗即位,以右正言召。丁父忧,服阕,除工部员外郎,以母疾辞。绍兴元年,盗起旁郡,官吏悉逃去,顺昌民以刚为命。刚喻从盗者使反业,既而他盗入顺昌,部使者檄刚抚定,刚遣长子迟喻贼,贼知刚父子有信义,亦散去。寻召为吏部员外郎,言:“古者天子必有亲兵自将,所以备不虞而强主威。愿稽旧制,选精锐为亲兵,居则以为卫,动则以为中军,此强干弱枝之道。”又言:“国家艰难已极,今方图新,若会稽诚非久驻之地。请经营建康,亲拥六师往为固守计,以杜金人窥伺之意、”丁母忧,服阕,复拜给事中。刚言:“国不可一日无兵,兵不可一日无食。今诸将之兵备江、淮,不知几万,初无储蓄,日待哺于东南之转饷,浙民已因,欲救此患莫屯田。”因献三说,将校有能射耕,当加优赏,每耕田一顷,与转一资,百姓愿耕,假以粮种,复以租赋。上令都督府措置。时朝廷推究章@、蔡卞误国之罪,追贬其身,仍诏子孙毋得官中朝。至是章杰自崇道观知婺州,章仅自太府丞提举江东茶盐事。刚封还诏书,谓即如此,何以示惩,乃并与祠。时徽宗已崩,上遇朔望犹率群臣遥拜洲圣,刚言:“礼有隆杀,兄为君则君之,己为君则兄之可也。望勉抑圣心,但岁时行家人礼于内庭。”从之。郑亿年与秦桧有连而得美官,刚显疏其恶,桧衔之。金人叛盟,刚乞起旧相之有德望者,处以近藩,桧闻之曰:“是欲置我何地耶?”改工部尚书,而以王次翁为中丞。初,边报至,从官会都堂,刚谓亿年曰:“公以百口保金人,今已背约,有何面目尚在朝廷乎?”亿年奉祠去。明年致仕。以绍兴十三年卒。&
(节选自《宋史& 廖刚传》 )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日待哺于东南之转饷,浙民已困,欲救此患莫若屯田。&&&&&&&&&&&&&&&&&&&&&&&&&&&&&&&&&&&&&&&&&&&&&&&&&&&
(2)兄为君则君之,己为君则兄之可也。&
【参考答案】
⑴每天等着吃从东南地区运来的军粮,浙地人民已经困乏,要解救这一患难不如屯田。
⑵兄长为国君时就用国君礼对待他,自己为国君时用兄长礼对待他就可以了。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同时考查理解文言句式和词类活用的能力,翻译时注意联系前后文,力求做到“信、达、雅”。第(1)句注意“日”为名词作状语和“哺”、“莫”等词的落实;第(2)句注意“君之”的“君”和“兄之”的“兄”均为名词活用为动词。】
2、08全国2卷:
&阅读正确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王昙首,琅邪临沂人,太保少弟也。幼有业尚,除著作郎,不就。兄弟分财,昙首唯取图书而已。辟琅邪王大司马属,从府公修复洛阳园陵。与从弟球俱诣高祖,时谢晦在坐,高祖曰:“此君并膏粱盛德,乃能屈志戎旅。”昙首答曰:“既从神武之师,自使懦夫有立志。”晦曰:“仁者果有勇。”高祖悦。行至彭城,高祖大会戏马台,豫坐者皆赋诗;昙首文先成,高祖览读,因问弘曰:“卿弟何如卿?”弘答曰:“若但如民,门户何寄。”高祖大笑。昙首有识局智度,喜愠不见于色,闺门之内,雍雍如也。手不执金玉,妇女不得为饰玩,自非禄赐所及,一毫不受于人。太祖为冠军、徐州刺史,留镇彭城,以昙首为府功曹。太祖镇江陵,自功曹为长史,随府转镇西长史。高祖甚知之,谓太祖曰:“王昙首,沈毅有器度,宰相才也。汝每事咨之。”及即位,以昙首为侍中,诛徐羡之等,平谢晦,昙首之力也。晦平后,上欲封昙首等,会宴集,举酒劝之,因拊御床曰:“此坐非卿兄弟,无复今日。”时封诏已成,出以示昙首,昙首曰:“近日之事,衅难将成,赖陛下英明速断,故罪人斯戮。臣等虽得仰凭天光,效其毫露,岂可因国之灾,以为身幸。陛下虽欲私臣,当如直史何?”上不能夺,故封事遂寝。时兄弘录尚书事,又为扬州刺史,昙首为上所亲委,任兼两宫。彭城王义康与弘并录,意常怏怏,又欲得扬州,形于辞旨。以昙首居中,分其权任,愈不悦。昙首固乞吴郡,太祖曰:“岂有欲建大厦而遗其栋梁者哉?贤兄比屡称疾,固辞州任,将来若相申许者,此处非卿而谁?亦何吴郡之有。”时弘久疾,屡逊位,不许。昙首劝弘减府兵力之半以配义康,义康乃悦。七年,卒。太祖为之恸,中书舍人周赳侍侧,曰:“王家欲衰,贤者先殒。”上曰:“直是我家衰耳。”
节选自《宋书·王昙首传》
11、把第I卷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既从神武之师,自使懦夫有立志。
(2)近日之事,衅难将成,赖陛下英明速断,故罪人斯戮。
【参考答案】
(1)既然参加了英明勇武的军队,自然会使怯懦者具有坚强的意志。
(2)近日的事,祸端将要酿成,幸亏陛下英明果断,因而严惩了罪人。
【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翻译时注意联系前后文,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力求做到文从句顺。第(1)句注意“从”、“自”等词的落实,第(2)句注意“赖”、“斯”
等词的落实。】
3、08安徽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韩休,京兆长安人。工文辞,举贤良。玄宗在东宫,令条对国政,与校书郎赵冬曦并中乙科,擢左补阙,判主爵员外郎。进至礼部侍郎,知制诰。出为虢州刺史。號于东、西京为近州,乘舆所至,常税厩刍①,休请均赋它郡。中书令张说曰:“免號而与它州,此守臣为私惠耳。”休复执论,吏白恐忤宰相意,休曰:“刺史幸知民之敝而不救,岂为政哉?虽得罪,所甘心焉。”讫如休请。以母丧解,服除,为工都侍郎,知制诰。迁尚书右丞。侍中裴光庭卒,帝敕萧嵩举所以代者,嵩称休志行,遂拜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休直方不务进趋,既为相,天下翕然宜之。万年尉李美玉有罪,帝将放岭南。休曰:“尉小官,犯非大恶。今朝廷有大奸,请得先治。金吾大将军程伯献恃思而贪,室宅舆马僭法度,臣请先伯献,后美玉。”帝不许,休固争曰:“罪加且不容,巨猾乃置不问,陛下不出伯献,臣不敢奉诏。”帝不能夺。大率坚正类此。初,嵩以休柔易,故荐之。休临事或折正嵩,嵩不能平。宋璟闻之曰:“不意林能尔,仁者之勇也。”嵩宽博多可,休峭鲠,时政所得失,言之未尝不尽。帝尝猎苑中,或大张乐,稍过差,必视左右曰:“韩休知否?”已而疏辄至。尝引鉴,默不乐。左右曰:“自韩休入朝,陛下无一日欢,何自戚戚,不逐去之?”帝曰:“吾虽瘠,天下肥矣。且萧嵩每启事,必顺旨,我退而思天下,不安寝。韩休敷陈治道,多讦直,我退而思天下,寝必安。吾用休,社稷计耳。”后以工部尚书罢。迁太子少师,封宜阳县子。卒,年六十八,赠扬州大都督,谥曰文忠,宝应元年,赠太子太师。
(节选自《新唐书·韩休传》)
[注]①厩刍:草料。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刺史幸知民之敝而不救,岂为政哉?虽得罪,所甘心焉。
译文:(我作为)刺史倘若了解百姓的疾苦却不去救助,这难道是为政之道吗?即使得罪宰相,也是心甘情愿的。
【解析】本句翻译不是很难,最容易出错的词是“幸”,在这句中作副词,是“本、正”的意思,觉得标准答案中的“倘若”,不如“本来”准确。“倘若”表示的是假设关系,从上下文看,不是假设,是事实。“虽”根据语境译为“即使”,“得罪”不是“得罪了别人”,而是“(自己)获罪”。
(2)罪细且不容,巨猾乃置不问,陛下不出伯献,臣不敢奉诏。
译文:罪轻的人尚且不被宽容,罪重的人竟然放过而不去问罪,如果陛下不放逐程伯献,我不能接受诏令。
【解析】“巨猾”与“罪细”结构不同,译为“特别奸猾狡诈的人”也可以,“乃”是“竟、竟然”的意思。“不问”不是“不过问”,应改是“不问罪”。“出”是“驱逐、放逐”的意思。“敢”是个表谦的词。
4、08江苏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吴汉,字子颜,南阳宛人也。汉为人质厚少文,及得召见,遂见亲信。建武二年,封汉为广平侯。明年春,围苏茂于广乐,周建招聚十余万人救广乐。汉将轻骑迎与之战,不利,堕马伤膝.还营。诸将谓汉日:“大敌在前而公伤卧,众心惧矣。”汉乃勃然裹创而起,椎牛飨士,令军中曰:“今日封侯之秋。诸君勉之!”于是军士激怒,人倍其气。旦日,齐鼓而进,建军大溃。时鬲县五姓共逐守长,据城而反。诸将争欲攻之,汉不听,回;“使鬲反者,皆守长罪也。敢轻冒进兵者斩!”乃移檄告郡,使收守长,而使人谢城中。五姓大喜,即相率归降。明年,贼率五万余人夜攻汉营,军中惊乱,汉坚卧不动,有顷乃定。即夜发精兵出营突击,大破其众。十二年春.汉乃进军攻广都,拔之。遣轻骑烧成都市桥。帝戒汉日:“但坚据广都,待其来攻,勿与争锋。若不敢来。公转营迫之,须其力疫,乃可击也。”汉乘利进逼成都,阻江北为营,使刘尚将万余人屯于江南。帝闻大惊。让汉日:“比敕公千条万端,何意临事悖乱!与尚别营,事有缓急,不复相及。”诏书未到。谢丰、袁吉将众十许万攻汉,使别将将万余人劫刘尚,令不得相救。汉与大战一日,兵败,走入壁。汉乃召诸将厉之曰:“欲潜师就尚于江南,并兵御之。成败之机,在此一举。”于是多树幡旗,使烟火不绝,夜衔枚引兵与刘尚合军,丰等不觉。明日,汉悉兵迎战,遂大破之。汉从征伐,诸将见战陈不利,或多惶惧,失其常度;汉意气自若,方整厉器械,激扬士吏。汉尝出征,妻子在后买田业。汉还,让之日:“军师在外.吏士不足,何多买田宅乎!”及薨,赐谥日忠侯。
(选自《后汉书·吴汉传》,有删节)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及得召见,遂见亲信。& &
(2)比敕公千条万端,何意临事悖乱!
(3)欲潜师就尚于江南,并兵御之。
(1)到获得皇帝召见,便受到皇帝亲近信任。
(2)近来告诫你千条万项,为什么临事却又背离、错乱!
(3) 想要将队伍秘密转移到江的南岸向刘尚靠拢,合并兵力抗击敌人。
(1)翻译时要注意的字词有:“及”,到;“得”,获得;“见”表被动。&
(2) 翻译时要注意的字词有:“比”,近来。(《祭十二郎文》)“敕”,告诫;“何意”,为什么;“悖乱”,背离、错乱。
(3) 翻译时要注意的字词有:“就”,靠拢;“于江南”,状语后置,翻译时需前置;“并”,合并。
&&&&【惯常的错因】没能字字落实,文通字顺。
5、08四川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郑濂,字仲德,浦江人。其家累世同居,凡三百年。郑氏家法,代以一人主家政。濂受知于太祖,昆弟由是显。濂诣京师,太祖问治家长久之道;赐之果,濂拜赐怀归,剖分家人。帝闻嘉叹,欲官之,以老辞。时富室多以罪倾宗,而郑氏数千指独完。会有诉郑氏交通者,吏捕之,兄弟六人争欲行,濂弟湜竞往。时濂在京师,迎谓曰:“吾居长,当任罪。”湜曰:“兄年老,吾自往辩。”二人争入狱。太祖召见曰:“有人如此,肯从人为逆耶?”宥之,立擢湜为左参议,命举所知。湜举同郡王应等五人,皆授参议。湜,字仲持,居官有政声。南靖民为乱,诖误者数百家,湜言于诸将,尽释免。居一岁,入觐,卒子京。十九年,濂坐事当逮,从弟洧曰:“吾家称义门,先世有兄代弟死者,吾可不代兄死乎?”诣吏自诬服,斩于市。洧,字仲宗,受业于宋濂,有学行,乡人哀之,私谥贞义处士。濂卒,弟渶继。二十六年,东宫缺官,命廷里举孝弟敦行者,众以郑氏对。太祖曰:“其里王氏亦仿郑氏家法。”乃征两家子弟年三十上者,悉赴京,根濂弟济与王懃为春坊左、右庶子。后又征濂弟沂,自白衣擢礼部尚书,年余,致仕。永乐元年入朝,留为故官。未几,复谢去。他得官者复数人,郑氏愈显。初,渶尝仕元为浙江行省宣使,主家政数年。建文帝表其门,渶朝谢,御书“孝义家”三字赐之。燕兵既入,有告建文帝匿其家者,遣人索之。渶家厅事中,列十大柜,五贮经史,五贮兵器备不虞。使者至,所发皆经史,置其半不启,乃免于祸,人以为至行所感云。成化十年,有司奏郑永朝世敦行义,复旌以孝义之门。自文融至渶,皆以笃行著。文融著《家范》三卷,凡五十八则,子钦增七十则,从子铉又增九十二则,至濂弟涛与从弟泳、澳、湜,白于兄濂、源,共相损益,定为一百六十八则,刊行焉。(节选自《明史·郑濂传》)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l)永乐元年入朝,留为故官。未几,复谢去。 (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使者至,所发皆经史,置其半不启,乃免于祸,人以为至行所感云。(6分)
译文:———————————————————————————————
(l)永乐元年被征召入朝,留下担任原来的官职。不久,又辞官离去。
(2)使者到来,打开看到的全是经史书籍,丢下另一半未打开,才免于祸患,人们认为是崇高品行感应的结果。
【考点】文言文的翻译能力。
(l)得分点“故”为“原来” “ 谢”为“推辞”,各1分;语句通顺2分。共4分。
(2)得分点“发”为“打开”,“ 置”为“丢弃”,“ 以”为“认为”,“
至行”为“崇高品行”,各1分;语句通顺2分。共6分。
十五、专题精练
1、把下面一段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艾子行水涂,见一庙矮小,而装饰甚严。前有一小沟,有人行至水,不可涉。顾庙中,辄取大王像横于沟上,履之而去。(1)复有一人至,见之,再三叹之,曰:“神像直有如此亵慢!”乃自扶起,以衣指饰,捧至坐上,再拜而去。
须臾艾子闻庙中小鬼曰:“大王居此为神,享里人祭祀,反为愚民所辱。何不施祸患以谴之”王曰:“然则祸当行于后来者。”小鬼又曰:“前人以履大王,辱莫甚焉,而不行祸。后来之人,敬大王者,反祸之,何也?”(2)王曰:“前人已不信矣,又安敢祸之?”
艾子曰:“真是鬼怕恶人也!”
2、翻译下面一段文言文中加横线的句子。
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给一座城)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3、将下面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子游问孝,子曰:“(1)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2)不敬,何以别乎?”
[注]①子游:孔子的学生。
4、翻译下面语段中画线的句子。
太史公曰: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1)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2)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太山(同“泰山”),(3)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
(选自《廉颇蔺相如列传》)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翻译文中两个画线的句子。
(1)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之知。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贾。”(2)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6、阅读下面短文,翻译加横线的句子。
魏文侯问李克曰:(1)吴之所以亡者何也?李克对曰:“数战数胜。”文侯曰:(2)“数战数胜,国之福也,其以此亡者何也?”李克曰:“数战则民疲,数胜则主骄,以骄主治疲民,此其所以亡也。是故好战穷兵,未有不亡者也。”
7、翻译下面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1)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2)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8、阅读下列文言语段,将画线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华歆从会稽还都,宾客义故赚遗累数百金,(1)歆皆无所拒,密各题识。临去,语众人曰:“(2)本无拒诸君之心,而所受遂多。念单车远行,将无以怀璧为罪,愿为之计。”(3)众乃各留所赠。
9、阅读下边一段文言,翻译画线的句子。
公孙仪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仪子不受。其弟子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彼必不能长给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
10、给下文加上标点,并翻译成现代汉语。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世说新语》)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王定国①诗集叙
(宋)苏轼
太史公论《诗》,以为“《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以余观之,是特识变风、变雅耳,乌睹《诗》之正乎?昔先王之泽衰,然后变风发乎情,虽衰而未竭,是以犹止于礼义,以为贤于无所止者而已。若夫发于情止于忠孝者,其诗岂可同日而语哉!古今诗人众矣,而杜子美为首,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
今定国以余故得罪,贬海上三年,一子死贬所,一子死于家,定国亦病几死。余意其怨我甚,不敢以书相闻。而定国归至江西,以其岭外所作诗数百首寄余,皆清平丰融,蔼然有治世之音,其言与志得道行者无异。幽忧愤叹之作,盖亦有之矣,特恐死岭外,而天子之恩不及报,以忝其父祖耳。孔子曰:“不怨天,不尤人。”定国且不我怨,而肯怨天乎!余然后废卷而叹,自恨期人之浅也。
又念昔日定国遇余于彭城,留十日,往返作诗几百余篇,余苦其多,畏其敏,而服其工也。一日,定国与颜复长道游泗水,登桓山,吹笛饮酒,乘月而归。余亦置酒黄楼上以待之,曰:“李太白死,世无此乐三百年矣。”
今余老,不复作诗,又以病止酒,闭门不出。门外数步即大江,经月不至江上,眊眊焉真一老农夫也。而定国诗益工,饮酒不衰,所至穷山水之胜,不以厄穷衰老改其度。今而后,余之所畏服于定国者,不独其诗也。
【注]①王定国:北宋文人,名巩,工诗。受苏轼“鸟台诗案”的株连,被贬岭南。②眊眊:昏乱,糊涂。
(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
②余意其怨我甚,不敢以书相闻。
(2)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
夫 明 六 经 之 指 涉 百 家 之 书 纵 不 能 增 益 德 行 敦 厉 风 俗 犹 为 一艺 得 以 自 资 父 兄
不可 常 依 乡 国 不 可 常 保 一 旦 流 离 无 人 庇 荫 当 自 求 诸 身 耳
附参考答案:
1、(1)那人看看庙里,就把大王神像取过来,横在沟上,踩着神像走过去了。
(2)先来的人用脚踩大王,再没有比这个侮辱更大的了,你对他却不施加祸患。后来的人,是尊敬大王的,你反而要对他施加祸患。为什么呢?
2、即使国君对我有了赏赐以后,不傲视我,但我能不畏惧吗?最终还是没有接受。孔子听到这件事后,说:“曾参的话,(说明他)完全能够保全自己的节操啊!”
3、译文如下: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回答说:“现在的孝,把它认为能供养父母(就行了)。狗马都能得到饲养,(如果)不真心孝敬父母,拿什么去区别(养活父母和饲养狗马)呢?”
4、(1)当蔺相如举起和氏璧斜视着殿柱,并斥责大王左右侍臣(的时候)
(2)蔺相如一下奋发他的气概,把威风伸张到敌国去了。
(3)他对于智勇,可谓是兼而有之了。
5、(1)有个卖骏(快)马的人,接连在市上呆(站)了三天,没有人知道他卖的是骏马。
(2)伯乐于是围着这匹马转着看了看,离去(开)时又回头看了看这匹马,这马的价钱立刻涨了十倍。
6、(1)吴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呢?
(2)屡次作战屡次获胜,这是国家的福气啊,它却因此而灭亡,这是为什么呢?
7、①孔文子不以下问为羞耻,孔子认为他贤明。
②既然这样,那么古人深感羞耻的事,后世的人却做它而且不以为耻的就多了,可悲啊!
8、(1)华歆全不拒收这些钱财,秘密地在各份钱财上写了标记。
(2)我本来没有拒绝各位的心思,因而接受的钱财就多了。
(3)众人于是各自留了赠送的钱财。
9、正因为我很爱吃鱼,所以才不接受。如果我接受了鱼,一定会有迎合人的脸色,有了迎合人的脸色,就会歪曲违背了法律,就会罢免宰相的职位。(到那时)即使我很想吃鱼,他们肯定不会长期送给我鱼吃,可我又没有能力供给自己鱼吃。
10、陈太丘和朋友约好一同外出,时间约定在中午,过了中午友人还没来,太丘就丢下他走了。太丘走了之后友人才来。元方当时才七岁,在门外游戏。客人问元方:“令尊在家么?”回答说:“等您很久不来,已经走了。”朋友就发怒说:“不是人啊!跟别人约定一起外出,把对方丢下就走了。”元方说:“您和我父亲约定在中午,到了中午还不来,那就是没有信用;当着儿子的面骂父亲,那就是不讲礼节。”朋友感到惭愧,下车招呼元方,元方进入家门,不理睬他。
11、(1)①难道不是因为他颠沛流离忍饥受寒,终身不被重用,却连一餐饭都不曾忘记(报效)君王吗。②我猜测他非常犯恨我,不敢写信给他。
(2)夫 明六 经 之 指 / 涉 百 家 之 书 / 纵 不 能 增 益德 行 / 敦 厉 风 俗/ 犹 为 一艺 / 得
以自 资 / 父 兄 不 可 常 依 / 乡 国 不 可 常 保 / 一 旦 流 离/ 无 人 庇 荫 / 当 自 求 诸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不可抗力的司法解释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