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真人秀节目叙事策略的叙事策略的定义是什么?包不包括设置悬念、时空架构、制造冲突、规则设计、观众参与叙事这些点

【摘要】:2010年12月6日,一档午间专题栏目《看见》在央视一套播出。2011年8月7日,《看见》周末版正式亮相,由柴静担任主要主持人。《看见》栏目获得很高的关注度和业界口碑,和其节目的叙事艺术是分不开的。以怎样的叙事艺术呈现和还原新闻事件、关照事件中的真实人性,怎样去架构人与人之间沟通和理解的桥梁,是这个节目成功的关键。 本文就以《看见》周末版自2011年8月7号首播,到2013年2月4号之间的所有节目为样本,从叙事学角度深入地研究了《看见》栏目的叙事艺术。通过以叙事理论和相关的新闻传播和社会学、心理学等为理论依据,结合具体的节目个案进行分析,本文从叙事者、叙事时间、叙事空间、叙事策略与技巧等方面对《看见》的叙事艺术进行深入研究。通过研究发现,《看见》栏目的成功在于其成功的、多元的叙事艺术,包括对叙事元素的设置和叙事技巧的运用:以影像纪实的方式聚焦人物,对事件和人物进行合理时空架构,多元化转换叙事视角,擅长利用细节,并合理设置悬念与冲突等。 本文运用叙事学、新闻传播学、心理学等理论,选取节目自播出到笔者着手论文时的最新一期,共94期节目为样本,微观与宏观研究相结合,技术层面与意识形态研究交相补充,进行有时效性和针对性的具体分析。通过对栏目样本进行细致的解剖,探讨《看见》栏目的成功叙事艺术,并通过对这一档栏目的解析为我国的纪实类专题节目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参考和建议。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学位授予年份】:2013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黄昌林;[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王纬,刘浚;[J];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1997年03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陈琳;;[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1期
林章俊;;[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高晓芳;;[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车晓勤;[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李琳琦;孟醒;;[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丁伯林;;[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廖菲;拓慧;;[A];“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公共文明论坛文集[C];2007年
戴烽;;[A];区域人才开发的理论与实践——港澳台大陆人才论坛暨2008年中华人力资源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姚志文;;[A];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李乐群;文艳霞;;[A];湖南省市场学会2009年会暨“两型社会与营销创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李晓明;任慧;;[A];犯罪学论丛(第七卷)[C];2009年
沈艺峰;黄娟娟;;[A];中国会计学会2011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赵一霖;[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姜思哲;[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潘红英;[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张晓媚;[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徐惠娴;[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张潇予;[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周健,王培铎;[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周宪;[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于德山;[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陈立生;[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何纯;[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04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何纯;华进;;[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刘慧;;[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谦功;;[A];《春秋》三传与经学文化[C];2009年
陈晓清;;[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四川外国语大学中文系 姜小卫;[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艾克拜尔·米吉提;[N];文艺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孟根娜布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商业外衣下的隐喻与解构--《杀生》的叙事策略解读

商业外衣下的隐喻与解构--《杀生》的叙事策略解读

摘要: 电影《杀生》自上映以来,争议不断,其快节奏的剪辑手法、多层次的时空架构以及随处可见的隐喻象征吸引了观众对电影文本进行了多种角度的解读。作为一部商业电影,如何讲述一个好故事是首要任务,而本文也将从情节外壳、行动元、时间轴、视角以及象征手法的设置和运用几个方面,探讨《杀生》的叙事策略。  

相关论文(与本文研究主题相同或者相近的论文)

同项目论文(和本文同属于一个基金项目成果的论文)

您可以为文献添加知识标签,方便您在书案中进行分类、查找、关联

  [摘要] 导演张艺谋在20世纪末运用娴熟的影视语言创作出电影《我的父亲母亲》,影片中的影像元素在叙事和写意之间得到彰显。其中影像时空关系、主观视点、叙事表意符号等叙事元素营造出一种含蓄诗意之美,这种意境架构在主流叙事基础之上,形成平凡朴厚、清新淡雅、诗意浓郁的散文化叙事风格。
  [关键词] 时空关系 主观视点 叙事表意符号 散文化
  导演张艺谋在20世纪末运用娴熟的影视语言创作出电影《我的父亲母亲》。导演张艺谋经历创作《红高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等一系列影片之后,强烈的人文意识,追求民族文化的美学品格,这种对宏大叙事的掌握,使得张艺谋在影片《我的父亲母亲》中形成清新隽永的叙事风格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我的父亲母亲》中的影像元素在叙事和写意之间得以彰显,形成了平凡朴厚、诗意浓郁的散文化叙事风格。
  从影片《我的父亲母亲》的时空关系、主观视点、叙事表意符号等方面可以看到张艺谋在电影创作中的造诣,影片中的每一个镜头都能够看到导演的蒙太奇思维。影片《我的父亲母亲》中营造一种含蓄诗意之美,这种意境架构在主流叙事基础之上。这种心灵深处的感动会触及到每一位观众——淡雅与温情,诗意与朴厚。
  一、影片叙事时空关系构建
  热奈特在《叙事话语》著作中提到两个时间:“所指”时间和“能指”时间。[1]如何改变与组织故事的时间成为导演叙事的技巧之一。《我的父亲母亲》中对时间结构安排和再现形式的表现,实现了物理性时间和人物心理时间的深层把握。
  影片开始运用黑白影调讲述了父亲去世的现状,随即运用唯美淡雅的色彩语言讲述回忆的段落。影片后期又回到黑白灰色的现实:父亲抬回家的路上,最终影片定格在母亲奔跑的镜头。影片并没有按照传统时间叙事策略。而是采用:现实+回忆+现实+回忆的叙事策略。
  回忆性的段落更多为叙事表意服务。这些回忆性的段落里导演常用光影和色彩进行构建。母亲在织“红”的段落里,导演运用金黄色的光线从窗户边投射人物身上。随后镜头对准人物手部进行拍摄红红的布段。这种光影与色彩的运用,让观众迫不及待的想知道人物此时的面部形象。随后导演运用 “红”线作为前景,金黄色的影调作为逆光处理。朦胧而温暖的暖色为影片故事编织提供写意空间。“那些年,那些温暖。”这为张艺谋回忆段落运用暖色调的处理找到了人物主观心理的写照,现实的凄凉已成为现实,那些年的温情与唯美就显得更加美好。这种冷暖色构架现实和回忆的时间中,这是为影片叙事服务,更是为人物抒情表意服务。
  “电影的基本单元——画面,就是一种完美的空间能指,以至于电影与很多其他叙事载体相反,始终同时表现引发叙事的行动和与其相配合的背景” [2]空间环境的设置为影片的整体基调提供外在依据。《我的父亲母亲》中金黄淡雅的田野,弯曲延伸的道路,质朴静谧的小院,宛如一幅幅宁静致远的中国画。一方面这样空间环境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场景,进一步讲为故事情节的展开提供了外在依据。母亲第一次与父亲正面眼神交流,导演把场景安排在金黄淡雅的田野。远景拍摄到母亲回去拿篮子,羞涩的母亲成为田野的一部分,田野又成为母亲内心情感的外在表达。人、景、情在整部片子中营造了一种清新淡雅的叙事空间。
  二、影片叙事主观视点表意
  “讲述一个故事,意味着架构一个可供观看或阅读的文本。而要构建一个文本,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谁来讲述故事?”[3]根据电影叙事学的理论,讲述的视点决定了电影的叙事形态。电影《我的父亲母亲》采用第一人称的叙事方式,用冷静的视角讲述故事,这是将主体意识隐藏起的一种叙事形态。影片中采用“我”的口吻进行讲述故事,颠覆了鲍十中篇小说《纪念》中的第三人称的客观叙述。张艺谋用画外音呈现第一人称的叙事形态,“这就是父亲和母亲的故事”每一次画面与声音的归属与统一让观众对影像画面产生了认同感,潜意识里跟随人物的视角进行情感体验。从某种程度上讲,这种主观视角演化成一种“冷静、客观”的视角,完成每一次情感共鸣。“我”来讲故事,同时也能看出:导演在讲故事。由客观视角变为主观视角,一方面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 另一方面表现了我对父亲母亲的敬爱与尊重。 父亲和母亲的形象在导演的镜头下得以挚爱真情的表现,导演的人文关怀情结得以彰显。
  三、影片叙事表意符号生成
  《我的父亲母亲》中娴熟的造型手法,实现了视觉语言与叙事策略的完美结合。张艺谋运用视听元素讲好故事,同时又唤起观众心中的真善美情怀。
  第一,从叙事手法看,影片情感线索高于情节线索。从外部活动看,影片表现了父亲和母亲之间的爱情故事。不论是父亲和母亲第一次相见还是影片最后母亲“送”父亲回家的道路。整部影片用一个个现实片段化的故事完成影片的叙事过程。从人物的心理活动看,这种片段化的过程是人物内心世界的外化:“三次送公饭”、“送学生路上的等待”、“蘑菇馅蒸饺”、“红发卡”、“青花瓷碗”,那朗朗的读声音被赋予一种信仰贯穿影片,同时也承载着文化母题。
  第二,从镜头造型语言上看,《我的父亲母亲》中多处运用长镜头造型语言。“我”回家后第一次见到母亲,导演运用28S的长镜头拍摄悲伤的母亲。影片中也多次运用长镜头拍摄奔跑中的母亲。影片中长镜头的运用一方面真实地展现了事情发展的过程,另一方面也影响了影片的叙事节奏,形成舒缓的节奏形式。老年母亲听到“我”的读书声走路过程,导演运用长镜头拍摄此过程,长镜头此时传达出淡淡的悲伤基调,淡化了情节,进而是渲染了影片的抒情基调。这种影调和节奏对影片叙事产生影响。
  第三,从运动镜头上看,《我的父亲母亲》注重对人物动作表现, 同时将人物的动作发展置立于运动镜头的表现, 影片中大量的跟镜头和推镜头表现母亲的奔跑, 运用特写镜头表现母亲痴情、期盼、失落、凄凉、欣望、幸福等细腻而丰富的面部表情, 人物的动作都在运动中表现, 镜头在运动, 画面在运动, 母亲的心事在流动,影片的节奏亦在变化, 流动创造着清扬淡雅的影像风格,进一步将那段纯真年代的纯情故事渲染得如流水般灵动, 风样飘扬,阳光似的灿烂。
  导演张艺谋在舒缓节奏中凝聚真情,《我的父亲母亲》没有追求叙事的冲突性,而是将这种冲突性融入到散文化的笔触中刻画人物形象。点点滴滴的小事件上,表现一种原生态的生活状态。关注社会、聚焦现实、彰显情感以及刻画人生历程的人文内涵,这种手法融入影片《我的父亲母亲》的叙事过程中,积淀升华影片清新的散文化基调。
  四、影片叙事风格总述
  《我的父亲母亲》中渗透着民族意蕴和生活真实之美相交融的风格,张艺谋早期的作品更多蕴含一种民俗文化风格,如《红高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从《秋菊打官司》开始张艺谋开始将镜头对准现实主义。影片《我的父亲母亲》中原生态的生活状态和自然情景,形成叙事节奏相对舒缓。生活、现实、情感、人文这些元素都融入影片的叙事过程,积淀衍生《我的父亲母亲》中平凡朴厚、清新淡雅、诗意浓郁的散文化叙事风格。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真人秀节目叙事策略 的文章

 

随机推荐